感謝讚美上帝護理的大能与豐盛的供應。 本網誌內的所有資源純屬學習交流之用。

2018-12-27


圣经神学式讲道的实例

/大牛

圣经神学式讲道的实例(1

按:我过去会将自己的讲章放到网上,但后来就没有这样做了。有肢体也会问我为何不发表讲章了,我也愿意在此解释一下,有几个原因:第一,这来自于我对教会论更深的理解。弟兄姐妹们,容我在这里提醒你们,“教会”的原意是特指被神所聚集起来的一群人,你们应当在你们所委身的教会聚会中,听神的道,这才是特别针对你们的道(即使你觉得这道不比别的牧者讲得好,这是另外的问题),而不是在网上四处寻找各种讲道视频或讲章。我不愿意干扰教会的次序,也不愿意为教会的虚拟化添砖加瓦,这是我后来不再贴自己讲章的最重要的原因。第二,你们在网上读讲章,是非常不同于听道本身的。因为讲道和听道是敬拜的要素,而读讲章却不是,因为听道是敬拜,这其中有神大能的工作,是读讲章所绝对不能替代的,也绝对不允许被替代的。怀特腓德不喜欢发表自己的讲章,曾经有人找他要讲章,你们知道他怎么回应的吗?“你可以拿去,但其中没有了电闪雷鸣。”十九世纪苏格兰著名的长老会牧师和讲道者Thomas Chalmers,有人如此评价他的讲道:“读他的讲章,觉得很好。但听他的讲道,令我对神敬畏。”我不打算在这里展开,我只要告诉你一个事实:我每周会花周二一整天预备讲章,但我会花接下来的一周预备我的讲道。第三,我每周讲道,都会逐字写出讲章。虽然我通常都是严格按照讲章来宣讲。但是,我的讲道有时也会不等同于讲章,甚至有些地方会出现极大的变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圣灵会有特别的感动,我甚至会有一种经历,很清楚的感受到圣灵特别的临在,特别的有感动要讲某些东西,是我原本讲章上没有的,而效果相当好。钟马田牧师也常常会谈及他的这种经历。这种经历不是灵恩运动或神秘主义的经历,而是当牧者和教会按照神的话语的限定,忠心执行各项“蒙恩之道”时,圣灵在教会中正常的工作。不过,在神学院的论坛里,为了帮助神学生学习,什么是圣经神学式的解经讲道(即“以基督为中心的解经讲道”,对于我而言,两者是等同的),我贴出了几篇自己的讲章,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学习。我原本不打算贴在这里,后来觉得也许对更多正在进行讲道的人有所帮助,就只贴两篇,供学习使用。

认识基督到来的时代(太1:1-17

弟兄姐妹们,请问你们会如何来形容今天你们所处的时代?在你们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著名英国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小说《双城记》的一开篇,是如此来形容十八世纪后半叶的那个时代:“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实际上,狄更斯并不只是在描述十八世纪的时代,他也同样是在描述他自己所处的十九世纪的时代,因为接下来,他就将两个时代建立起联系,他接着说:“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高级来评价它。”很有意思的是,今天有很多中国人也认为狄更斯对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的描述,也非常贴近于形容今天的中国,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所处的时代。今天的中国,很多人充满盼望,但同时很多人充满绝望。在很多人眼中,这是最美好的时代;在很多人眼中,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个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个中国人集体做梦的时代。

我必须在这里打住了,我不想在讲道一开始就搞得很煽情。然而,我相信,如果今天我要在这里作一个有关“评价当今时代”的调查,我收到的调查结果也同样会是极大的不同。不同的人,从自己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从不同的价值判断,从不同的认识角度,所给出的结果会是极大不同,甚至是南辕北辙的。因为生活在“日光之下”的我们,是何等有限,何等罪恶,我们的罪性和有限性,都会限制甚至扭曲我们对这个时代真正正确的认识。所以,弟兄姐妹们,我希望你们都可以跳出你们自己所处的背景和环境,从自我的罪性中,转向上帝的角度,从圣经的话语中,真正认清你自己所处的时代。因为作为所有时代的主,作为掌握着历史走向和人类进程的主,只有这位上帝对时代的评价,才是对这个时代最正确、最无误、最终极的评价。作为神的儿女,你们需要学习从上帝对时代的评价中,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

那么,圣经又是如何来评价我们所处的时代呢?有时圣经会称这是一个“罪恶的世代”(加1:4),圣经从来没有否认这个时代的罪恶、悖谬、污秽、诡诈,对神的抵挡等等,正如保罗在罗马书前三章向我们所呈现的。然而,圣经同样要告诉你们,甚至以更多的篇幅告诉你们,这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救赎成全的时代。自从人类堕落,人类整体处在神的愤怒之下,咒诅这中,神任凭世人犯各种罪恶,社会充满着各种污秽、不义和不虔。然而,神并没有放弃祂所造的世界和人类,在整个历史中,祂在以自己的大能施行救赎。借着过去的众先知,上帝多次多方的以预言的方式应许,这一救赎将在基督到来时达到顶峰,并最终成全。这正是今天的经文所要告诉你们的。马太在他的福音书一开篇,就以一份跨越了两千年时代的家谱向你们显明:你们所生活的,乃是一个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时代,是一个旧约的众先知、众信徒所热切盼望的时代,是一个救赎成全的时代,因为那位翘首以盼的基督,大卫的子孙,亚伯拉罕的后裔已经来了,祂真正带来了救赎的成全和天国的奠基。所以,弟兄姐妹们,你们要从神的眼光认识基督到来的时代,以大有信心的活出与这时代相称的生活。

1、你们要喜乐,因为上帝借着基督成全了祂所有的应许。

希伯来书第一节宣告,上帝是以多种方式来启示祂自己,圣经作为神的启示,也包含多种文体,比如叙事历史书,诗篇,智慧文学,先知文学,书信,启示文学,还有呢?家谱。我相信对于你们来说,在你们最不喜欢读的文体中,一定有家谱。我记得自己刚信主的前几年,每次读圣经时,一读到家谱,总是很快的翻过去。家谱不就是一些人名吗?有什么好读的。也许,你们会进一步的问:在惜字如金的圣经中,记下这些家谱,究竟有什么用?这些家谱也是神的启示吗?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们,所有的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作为圣经的一部分,家谱当然是神的启示。然而,神启示家谱,究竟要说些什么呢?

要明白家谱的重要性,首先,你们需要明白,上帝是透过家庭来施行祂的救赎大计的。弟兄姐妹们,上帝有没有能力一瞬间就造出我们所有人?当然可以!然而,上帝是这样造人的吗?不!在创世记一开始,上帝只是造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然后命令他们要生养众多神的形象,从而治理这地。为什么呢?玛2:15如此解释:“虽然神有灵的余力能造多人,他不是单造一人吗?为何只造一人呢?乃是他愿人得虔诚的后裔。”在整个救赎历史中,上帝都是透过家庭来推动他的救赎大计。实际上,上帝特别与亚伯拉罕立约,要透过他和他的后裔,带来祝福。在创12:1,上帝应许亚伯拉罕,地上的万族要最终因他得福。创17:4-6,亚伯拉罕将要作多国的父,国度要从他而立,君王要从他而出。在加拉太书3:16,保罗解释,这一切最终要透过亚伯拉罕的一位后裔最终得以实现,那就是基督。五百年后,上帝又特别祝福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大卫是一位特别为上帝所膏的人,一位特别的弥赛亚,特别的基督,上帝透过兴起他,救赎以色列人打败了仇敌,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了神的国度。然而,上帝进一步启示,这一切不过只是一个初步的预尝,是那真正永恒而荣耀的国度的预演。就如同今天的电影大片在正式放映之前,电影公司都会制作一系列的预告片,让人初步欣赏到正片的美,从而吸引人去翘首以盼正片的到来,渴望进入到电影院去观赏正片。同样的,在上帝真正荣耀的国度到来以前,上帝兴起了一位特别的受膏者大卫,透过他建立了如同预告片一样的神的国度,让旧约的信徒从中初略品尝到神国度的荣耀和美好,从而更加热切的盼望那真正的国度的到来。上帝应许大卫,将来从他的后裔,会出来一位特别的基督,这位基督将最终带来上帝那完美、荣耀和永恒的国度,那位基督将掌权,直到永永远远。在大卫之后,上帝又通过众先知更加详细的预告这个国度的丰富,预告这位基督的美好。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过世之后,以色列人一直在面对各种苦难,甚至国破家亡,被掳到异国他乡,然而,他们中间那些真信徒,一直因着信靠神的应许,而在忍耐等候这位基督的到来,他们知道,基督必定到来,他们必定得赎,神的国度必定实现,这是他们的盼望。马太正是要透过这份家谱,向这些犹太人明确宣告,如今,这位基督,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已经到来了,他就是耶稣!正如第一节所说的:“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

很有意思的是,在第16节,当马太将耶稣的家谱写到最后的时候,他没有按照传统的格式写下“雅各生约瑟,约瑟生耶稣”,他是如此写的:“雅各生约瑟,就是马利亚的丈夫。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为何会如此呢?当然,接下来你会看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耶稣不是从约瑟生的,耶稣乃是被圣灵感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然而,这仍然不足以说明,为何马太会如此写,因为这完全不符合犹太人家谱的惯例。按照犹太人的惯例,只要你是属于某个犹太男人的家庭,不管你是过继的,还是领养的,都应当是某个男人生某个男人,而不会出现某个女人生某个男人。即使耶稣的确是从马利亚所生,因为马利亚的丈夫是约瑟,那么,耶稣的家谱上就应当写上:“约瑟生耶稣”。那么,为何马太要这样不合乎惯例写呢?因为马太想到了更久远的历史,想到了创世记的时候,想到了人类堕落以后,上帝的第一个宣告,第一个应许:“耶和华神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3:14-15)在这里,上帝明确宣告,有一个女人的后裔,最终要将撒旦践踏在脚下,彻底击败魔鬼的权势。马太在这里宣告:我告诉你们,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正是这位女人的后裔。祂的到来,不是上帝后来的一个临时处理,后来突然想到要和亚伯拉罕立约,要透过他的后裔来祝福万国。不!这是一个从起初就开始的救赎计划,这是一个当人类刚刚堕落的时候就被宣告的救赎计划,上帝一直在整个历史中推动这个计划的进行,如今,这个计划因着基督的到来实现了!

那为何一定要以家谱的形式来宣告呢?为何不能直接从第一节就跳到后面的第16节呢?家谱如此枯燥,如此繁琐,谁会去读啊?那些在苦难中苦苦等候的犹太人会去读,会去思想,会去珍惜。家谱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是上帝守约的见证,是上帝大能的护理的彰显。大家知道我姓张,但其实我真正的姓是刘(文刀刘),我的亲爷爷因为历史的原因被迫害,我的奶奶被迫改嫁。为了保护我的父亲,奶奶也将我父亲的姓换成了奶奶的姓氏。我成年以后才知道这段历史,当我刘家的叔叔告诉我,我其实是刘备的后裔,并且老家有一份家谱从汉朝的中山靖王一直记录到今天时,这对我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跟两汉,跟三国有关系。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这份家谱,但是当我想到这份家谱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两千年的历史传承,我想到的是过去的峥嵘岁月,我想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这其实也是马太福音的最初读者,那些犹太信徒读到这份家谱的感受。这份家谱带领他们回到了亚伯拉罕的时代,以撒的时代,雅各的时代,大卫的时代,所罗门的时代,这份家谱带领他们回到了上帝信实的引导祂的圣约家庭的历史,让他们在历史的回顾中,再次确认上帝的信实和大能,再次确认上帝在历史中与他们同在的事实。而这样的确认会带给他们极大的安慰!并且,这份家谱,也向他们无可辩驳的证明,耶稣正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上帝要在这位耶稣身上,也已经透过这位耶稣,实现了祂对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应许。

弟兄姐妹们,这不仅是犹太人的家谱,这也是你们的家谱。当你们以信心与基督联合时,你们就已经是亚伯拉罕的真后裔,大卫的真子孙。当你们在基督里时,你们正是上帝给亚伯拉罕和大卫一切应许的真正继承者。正如保罗在加3:26-29所说:“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你们在基督里,因着与基督联合,乃是真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真正后裔。愿这份家谱带领你们回到那往昔的岁月,让你们真正看到上帝奇妙护理的手如何引导整个救赎历史的进程,并保守那些属祂的子民。这会带给你安慰,因为上帝既然在过去的年月保守护理属祂的子民,如今也同样会保守护理你和你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愿这份家谱带领你们认识到基督已经到来了,上帝在基督里的一切应许已经临到你了,所以,你们可以欢喜快乐!因为整个救赎历史,因着这位基督的到来,已经翻开了最后一页,那最终的圆满,那最终胜过罪恶和死亡的完全,那新天新地,已经近在眼前了。

可能有的弟兄姐妹会有疑惑:既然基督已经到来,天国已经奠基,基督已经掌权,新的时代已经来临,那为何现今还有各种罪恶、逼迫、患难,为何现今同时又是罪恶的世代?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那就是,目前是一个这两个世代同时并存的时代,天国已经来临,但罪恶的时代并未彻底废去;基督徒在基督里已经是新人,但里面的旧人并未彻底消失。所以,才有基督徒的软弱、挣扎等属灵的争战。所以,作为天国的子民,作为全新时代的一员,你们在这个罪恶的时代,会遭遇到各种逼迫,各种患难,如同那些遭受各种苦难的犹太人,那些被掳的犹太人。然而,我希望你们真实看到,在这些罪恶、逼迫、患难之上,有一个更真实的事实,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那就是基督已经来到,并且祂已经得胜,并且你们可以在今天就或多或少分享基督的得胜,见证天国的荣耀,品尝来世的权能,活出属天的生活,并且在这初步的经历和品尝中,盼望基督的再来,因为祂应许会最终再来审判全地,彻底摧毁这个罪恶的时代。

实际上,基督不仅仅只是带来了天国,祂更在这个国度执政掌权。所以,

2、你们要顺服基督,因祂是天国的君王。

这种对基督作为天国君王的强调,贯穿于整本马太福音中,在作为马太福音序言的家谱中,同样如此。第一节,如果按照原文的顺序,应当是这样的:耶稣基督的家谱,祂是大卫的子孙,亚伯拉罕的后裔。将大卫写在亚伯拉罕之前很不寻常。犹太人是非常重视尊重祖先的,通常的顺序,都是祖先写在前面,而子孙写在后面。马太有意将“大卫”写在前面,对于犹太人来说会觉得很突然,但这也正好强调出“大卫的子孙”在马太心中是更加重要的概念。实际上,在后来的马太福音中,“大卫的子孙”一共出现了十一次,成了耶稣基督的专门称号,而“亚伯拉罕的后裔”则再也没有出现。为什么呢?因为上帝给大卫的应许,特别指向天国永远的君王。马太正是要强调,耶稣正是这位大卫的子孙,天国的君王!这一强调,在家谱的最后得到了呼应:“这样,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共有十四代。从大卫到迁至巴比伦的时候,也有十四代。从迁至巴比伦的时候到基督,又有十四代。(太1:17)”

马太有意将耶稣的家谱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分别有十四代。为何马太要特意强调十四代呢?为了强调,上帝在历史的启示中,一直都在预备着一位君王的出现。犹太人常常会使用希伯来文字母作为数字代号,比如,“大卫”这个字的希伯来文是“DVD”(Dalet, Vav, Dalet),其中D在字母表中排在第四位,等同于数字4V在字母表中排在第六位,等同于数字6。小朋友们可以算一下,4+6+4等于多少?14。换句话说,“十四”在这里是指向大卫。换言之,马太在第17节实际是在说:“这样,从亚伯拉罕到大卫,上帝在启示大卫的到来;从大卫到迁至巴比伦,上帝也在其实大卫的到来;从迁至巴比伦的时候到基督,上帝还在宣告大卫的到来。”因为大卫,作为以色列国的君王,正是那位大卫的子孙基督的预告或预演。为了让后来的旧约信徒或多或少认识这位基督,先知们有时也直接称这位基督为大卫。比如,在结37:24-28,先知如此预言:“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众民必归一个牧人。他们必顺从我的典章,谨守遵行我的律例。他们必住在我赐给我仆人雅各的地上,就是你们列祖所住之地。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并子孙的子孙,都永远住在那里。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直到永远。并且我要与他们立平安的约,作为永约。我也要将他们安置在本地,使他们的人数增多,又在他们中间设立我的圣所,直到永远。我的居所必在他们中间。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的圣所在以色列人中间直到永远,外邦人就必知道我是叫以色列成为圣的耶和华。”

马太在这里是在宣告,如今,这位真大卫真的已经来了,他实在已经带来了天国和永约。祂也实在是那天国的君王,是你们每一个真正领受恩典,真心信靠祂的人,必须顺服和跟随的。所以,弟兄姐妹们,你们若真的信靠基督,就必须全心的顺服祂。因为你们所进入的天国,不是一个民主共和国,乃是一个帝国。这个国度,有一位至高的皇帝,永远的君王,就是你们的真大卫,耶稣基督。这个国度有一套律法,就是基督的律法,你们若顺服基督,就当遵守这套律法。福音绝对不是让人放纵,而是让人因着恩典进入神永恒的国度,而顺服国度的王,遵守国度的法律,从而见证国度的荣耀。

当然,马太在这份家谱中,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个国度的特征和性质,基督是怎样的一位王,也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国度的律法究竟是怎样的律法,这些都是他将要在接下来的福音书中详细阐述的。我也不打算在今天就讲这些内容。然而,我要问你们,你们真的意识到天国有一位君王吗?这个天国根本不是你们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地方。你们真的意识到,你们进入天国,是要顺服这位君王的法律,遵行祂的旨意,敬拜祂吗?如果你们今天意识到了这一点,你们还愿意进去吗?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崇尚个人,追求自由的后现代社会,你们真的愿意从心底里顺服这位君王,遵守祂的律法,受祂的律法所限制和约束吗?我曾经给我的舅舅传福音,当我强调一个真心信靠福音的人,是要顺服遵守基督的命令时,你们知道他是如何反应的吗?他的反应是:“我们以前是听毛老头的,什么都不能做,现在好不容易自由了,你倒要我去听另一个耶稣!”弟兄姐妹,我不知道这会是你们真实的想法吗?或者你们会不会说,耶稣不是说了吗?“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2),现在又要我们顺服祂,受祂治理和约束,这不是说话不算话吗?耶稣的确应许真理要赐给我们自由,可是弟兄姐妹,基督所要赐给我们的自由,真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任意放纵的自由吗?如果你去看约翰福音第八章的上下文,那里的自由,是指从罪的捆绑中得释放的自由,是不犯罪的自由。弟兄姐妹,什么是罪?小要理问答说,是不遵行律法,或违背律法。如果真自由是不犯罪的自由,那么,这种真自由的本质是什么?就是遵行律法,就是要受律法约束。或者用保罗在罗马书第六章的话说,真自由就是不再作罪的奴隶,而作义的奴隶。用罗6:18的话说:“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得了自由),就作了义的奴仆。”弟兄姐妹们,你们渴望这种自由吗?你们渴望脱离罪的捆绑,而全心全意侍奉基督,遵行祂的律法吗?只有这样的自由,只有这样的义,才真正是一个天国子民的明证,正如马太在其福音书中后来所宣告的:“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5:20)”弟兄姐妹们,基督真的是你们的君王,是你们的主吗?如果是,你们就要顺服祂,遵行祂的律法!

弟兄姐妹们,马太在其福音书的一开篇,以一份家谱作为序言,向你们宣告,因着基督的到来,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在马太福音接下来的文字中,马太将向你们更加详细的描绘这个时代和国度的特征。但透过这个家谱的序言,你们需要知道,这是一个神成全祂过去所有的应许的时代,这是一个救赎成就的时代,这是一个基督已经执政掌权的时代,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已经赐给了基督,祂也借着圣灵的工作赐给你们顺服的能力。虽然,罪恶的时代,魔鬼的工作,人心的敌对,肉体的软弱、情欲的试探等等,仍然真实存在,并没有立刻废去,然而,你们更要看到上帝在基督里已经带来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并为此而欢喜,而得安慰,而感恩,并在不断确认在基督里的救赎中,在进入天国的喜乐中,顺服基督,活出与这个时代相称的生活,从而见证天国的荣耀。所以,弟兄姐妹们,你们要从神的眼光认识基督到来的时代,以大有信心的活出与这时代相称的生活。


圣经神学式讲道的实例(2

按:太1:1-17作为马太福音的序言,马太在短短的家谱中浓缩了太多重要的信息,是我无法一次讲完的。实际上,你每次讲道都必须作出取舍,因为讲道必须要有重点和方向,而不是罗列你的解经成果。我每次解经的成果,只有比较少的部分是用在讲道中的。但太1:1-17太重要,信息太多,我决定用两次来讲。这也是我到目前为此,唯一一次连续两次都讲同样一段经文的经历。

认识神在基督里的救赎(太1:1-17

茨威格是著名的奥地利作家。他是犹太人,但却厌恶宗教,在他眼中,宗教是愚昧和专制主义的代名词。而他毕生都崇尚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相信人性的美好和尊贵,讴歌自由。他曾经写过一本著名的反基督教,特别是反对加尔文主义的小说《异端的权利》。在小说中,他为着自己所崇尚和讴歌的自由和民主权利,甚至不惜歪曲历史,将改教家法雷尔描述成一个恐怖主义份子,将加尔文描述为专制主义的暴君和新教皇,而将一个臭名昭著的异端塞尔维特描述为一名寻求真理的殉道士,将一个否定圣经无误,被认为是启蒙运动先驱的学者卡斯特利奥描述为一名为自由和平等而孤独争战的斗士。这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一个自以为崇高的人,可以为着自己心中的所谓崇高目的,而以小说创作的名义肆意歪曲历史事实。因着对人性的乐观,对社会进步的乐观,在小说的最后,茨威格发出了如此宣告:“人生来是自由和平等的,他们有权表示自己的意见,声明他们的信仰不受限制。到了下一世纪,十九世纪,这个过程加速了。自由的概念--民族自由、个人自由、思想自由,终于被文明思想作为不可剥夺的准则所接受了。”这本小说写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36年。然而,仅仅过了6年,茨威格和他的太太却最终选择了自杀。在遗言中,他如此解释他为何自杀的原因:“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那个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也已日趋毁灭。”茨威格一生追求自由,却在对自由的幻灭中自杀。讽刺的是,正是他所憎恶,并认为是专制主义象征的基督教,才是人得到真自由的真正解答。这也正是今天的经文要告诉你们,所有的人类,正如家谱中的这些犹太人,根本就是被掳在死亡和罪恶中。人类在罪恶的捆绑中,根本无法靠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然而,上帝却因着爱,为被掳在罪恶和死亡中的人,预备了一位基督,你们要信靠这位基督,从而得以脱离被掳,得到真自由。所以,弟兄姐妹们,今天的经文教训你们,你们要认识和信靠神在基督里的救赎和恩典,从而得到真自由。

1、你们本是被掳在罪恶和死亡中,唯有基督才能使你们得自由。

我在上周主日已经讲到,马太有意将这份耶稣基督的家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十四代。马太是在借此宣告,上帝一直在救赎历史中,预备那位真大卫,真正的天国君王的到来。然而,如果你仔细计算一下家谱,你会发现,从亚伯拉罕到大卫,确实是十四代。从大卫到迁至巴比伦的时候,也有十四代。然而,从迁至巴比伦的时候到基督,却怎么算,也只有十三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会不会是马太疏忽了,或者算错了?弟兄姐妹们,圣经会出错吗?会出错的圣经还能是神所默示的吗?而且,马太如此刻意的强调三个十四代,他会出现这么简单的算术错误吗?既然马太不会出错,那么,马太就是有意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马太为何会有这样的意?不同的圣经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解释太过于复杂,我认为根本不可能是马太的原意。实际上,对于马太福音的原初读者犹太人而言,最简单的计算方式,就是将第1112节中的耶哥尼雅算两次。换句话说,前面的第二部分的家谱,是从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开始,一直算到耶哥尼雅,刚好十四代。而第三部分的家谱则是在被掳之后,从耶哥尼雅开始,一直算到耶稣基督,刚好十四代。现在,问题就变为,为什么耶哥尼雅要被算两次?

在原文中,这两次的耶哥尼雅被一个重复出现的短句:“迁至巴比伦”所隔开。同时,我并不认为“迁至巴比伦”是一个更好的翻译,因为“迁至”一词,特别当其与“巴比伦”相连时,常常是表达“被掳”的意思。比如王下24:16,和合本圣经就直接将其翻译为“被掳”:“又将一切勇士七千人和木匠,铁匠一千人,都是能上阵的勇士,全掳到巴比伦去了。”所以,按照原文顺序,第1112节是如此说的:“约西亚生耶哥尼雅和他的弟兄,这发生在被掳到巴比伦的时候。被掳到巴比伦之后,耶哥尼雅生撒拉铁;撒拉铁生所罗巴伯。”在希伯来文中,重复常常意味着强调。换句话说,马太在这里所强调的,并不是耶哥尼雅这位王,而是以色列历史上一个特别的历史时期:被掳到巴比伦。这一对被掳到巴比伦的强调,也在第17节处得到了肯定。请注意,马太在第17节,当他明确三个十四代的区分时,他不是说:“这样,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共有十四代;从大卫到耶哥尼雅也有十四代;从耶哥尼雅到基督又有十四代”,他乃是说:“从大卫到被掳至巴比伦的时候也有十四代;从被掳至巴比伦的时候到基督又有十四代”。马太所强调的,不是哪个王,乃是被掳,乃是犹太人被掳的事实!

上帝原本应许大卫,从他的子孙中会出现一位,祂将带来神永恒和荣耀的国度,祂将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执政掌权直到永永远远。然而,从家谱中,沿着大卫一直下来,犹太人却看到的,不是大卫的子孙作王掌权直到永永远远,反而是被掳到异国他乡。并且,在原文中,第12节的一开始“被掳到巴比伦之后”,是修饰整个第三部分的。换句话说,从耶哥尼雅之后,犹太人一直都在被掳之中,即使他们后来已经从巴比伦归回,即使他们已经重建了圣殿,重修了圣城耶路撒冷,他们仍然在被掳之中,在上帝的审判之下。

实际上,这也正是旧约先知的宣告。在以斯拉记中,先知总是称那些归回以色列的犹太人为“被掳之人”,因为他们并没有得到自由,他们仍然是列国的奴隶。而他们之所以没有真正从被掳中得到自由,是因为他们仍然活在自己的罪中,正如尼9:36-37中,这些归回的犹太人自己的宣告:“我们现今作了奴仆。至于你所赐给我们列祖享受其上的土产,并美物之地,看哪,我们在这地上作了奴仆。这地许多出产归了列王,就是你因我们的罪所派辖制我们的。他们任意辖制我们的身体和牲畜,我们遭了大难。”

实际上,先知早就预言,犹太人没有一个人可以靠自己胜过他们自己的罪,他们就是在罪的权势之下,他们真正从被掳中得到自由的盼望,唯独来自于那位真正的大卫子孙,只有祂的到来,才能真正除灭罪恶,带来公义;释放被掳,赐下自由。正如赛61:1-2所宣告的:“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耶和华用膏膏我,叫我传好信息给谦卑的人,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出监牢。报告耶和华的恩年,和我们神报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也正如上帝在耶33章的预言:“我也要使犹大被掳的和以色列被掳的归回,并建立他们和起初一样。我要除净他们的一切罪,就是向我所犯的罪。又要赦免他们的一切罪,就是干犯我,违背我的罪。……当那日子,那时候,我必使大卫公义的苗裔长起来。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在那日子犹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因为耶和华如此说,大卫必永不断人坐在以色列家的宝座上。”(耶33:7-8, 15-17

马太正是在借着这份家谱,告诉这些犹太人,不要认为你们已经归回圣地了,不要认为你们已经重建圣殿,重修圣城,你们就可以安息了,不!你们仍然在被掳之中,仍然在神的审判之下,因为你们仍然在不断犯罪得罪你们的神。你们真正的盼望,是那位大卫的真子孙,耶稣基督,唯独这位基督,这位大卫公义的苗裔,才能施行公平和公义,才能将你们从罪恶和被掳之中真正释放出来。你们要归向祂!

弟兄姐妹们,你们原本与这些犹太人没有两样,你们原本也同样活在被掳之下,在罪恶、死亡和魔鬼的权下,正如保罗在弗2:1-3的宣告:“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唯有这位耶稣,唯有这位大卫的真子孙,这位上帝所预言的基督,才能真正使你们脱离被掳,脱离罪恶、死亡和魔鬼的权势,从而使你们得到真正的自由。你们唯一的盼望,唯独在乎祂。你们要归向祂!即使你们已经信靠祂,你们仍然要不断的在每日的生活中,坚定的信靠祂,不断的归向祂,依靠祂的大能大力过每天的生活。一旦你们又开始依靠自我,或者又开始活在自我之中,你们又将被罪恶所掳去,正如保罗在罗7:22-24所发出的苦苦呻吟:“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阿,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弟兄姐妹们,你们在罪恶中,苦吗?你们在被掳中,苦吗?你们恨不得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吗?那么,我要告诉你们,你们唯一的盼望,只有这位耶稣基督,你们要信靠祂,归向祂,正如保罗接下来所说的:“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罗7:25)!因为上帝绝对不会失信,祂既然已经命定了这位基督成全救赎,这位基督就一定要把祂自己已经成全的救赎,施行在每一个真心信靠祂的人身上,这是常常陷在罪恶中,与罪争战的你的安慰和盼望!

对于我们中间有一些还没有信主的人,同样如此。我不知道你们会如何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人性?你们会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人可以靠着自我的救赎得到民族的自由、个人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吗?这正是茨威格所相信的。然而,这位如此深信人性的美好和善良的人道主义者,却最终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他并没有真正看到他所盼望的自由。实际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自己的信念就在人类残酷的自相残杀的事实面前被动摇,但他选择的是逃避,是掩耳盗铃,他自己写到:“世界从未如此疯狂,此刻,……我只能在昏睡中消磨时光,什么都不想知道,什么都不想经历,这是我至今度过的最可怕的日子。”但茨威格完全没有意识到,更可怕的日子还在后头。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看到,所面对的更可怕、更残暴的人类罪恶面前,他选择了以自杀来逃避。那么,亲爱的朋友,你会如何来面对自己呢?如果你对自己足够诚实,你一定会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和败坏,那么,你还是会狂妄的相信“我本善良”吗?或者以“人人都这样”的借口自欺欺人的逃避这种认识?我需要告诉你的是,你,和我们这些基督徒未信时一样,都是在被掳之中,在罪恶、死亡和魔鬼的权下,你根本就是罪的奴隶,根本没有任何可能靠自己胜过罪恶,得到真正的个人自由。你唯一的盼望,不是自己所谓的善良的人性,而是这位基督,这位大卫的真子孙。唯有祂能救你,你需要信靠祂!

然而,你们又是怎样可以得到基督的救赎呢?是因为自己出生在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家庭,从而靠自己血统纯正吗?还是因为自己很敬虔,所以配得基督的拯救呢?不,绝对不是!你们所有的义,都是污秽的衣服。你们的敬虔,你们的血统都不能救你们,你们永永远远都是唯独依靠上帝在基督里的主权性的恩典,唯独依靠神的怜悯。所以,

2、你们要信靠上帝的恩典,从而因着恩典得到在基督里的自由。

一世纪的时候,犹太人是非常骄傲的,他们自认为自己是神的选民,是上帝特别爱和拣选的对象。当周围的民族在热衷于拜偶像和放纵情欲的时候,他们仍然活出了一个相对有道德的生活。这更加强化了他们的自义和民族自豪感,更加强化了他们之所以被上帝拣选,是因为他们不是那些外邦的罪人,上帝的应许临到他们,是他们配得的。

然而,马太却在这份神圣的家谱中,狠狠地打了这些自以为义的犹太人一个响亮的耳光!在这份家谱中,马太有意提到了五位女性。她们都与这份神圣的家谱有份,但却绝对不是血统纯正、道德优越的人。这五位女性是:第3节的他玛,第5节的喇合,路得,第6节的乌利亚的妻子,第16节的马利亚。弟兄姐妹们,他玛是什么民族的人啊?是迦南人,是上帝宣告咒诅的迦南人!那么,他玛是一位很善良公义的迦南人吗?不!她和自己的公公乱伦,而且一个令所有犹太人尴尬的事实,也是他们常常故意忘记的事实,就是他们的祖宗法勒斯和谢拉正是这一乱伦所生下的孩子。那么,喇合呢?喇合是迦南的妓女。路得呢?路得是罗得和他的女儿乱伦所生下的摩押人。更大的讽刺是接下来的一位女性。第6节说:“耶西生大卫王。大卫从乌利亚的妻子生所罗门。”让所有犹太人引以为自豪的大卫王和所罗门王,被讽刺的与乌利亚的妻子联系在一起。弟兄姐妹们,如果我说:张三从李四的妻子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偷情!淫乱!是的,这就是马太在这里要刻意强调的。他没有提到拔示巴的名字,而特意写乌利亚的妻子,正是要提醒犹太人,你们所引以为自豪的大卫王和所罗门王,与淫乱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最后第16节的马利亚在犹太人中的名声也不好,因为她是未婚先孕,很多犹太人认为她是与一位罗马军队的百夫长私通生下的耶稣。

马太啊,你在干什么?你为何不提及那位听从亚伯拉罕的撒拉(提前3:6)?你为何不提及那位大有信心,甚至没有见过以撒却因为相信耶和华神而嫁给以撒的利百加?你干嘛非要提到这些令人羞辱的名字?马太会回答:我就是故意的!我就是要让你们这些犹太人从自以为义的自欺中清醒过来,看到神所拣选的,神的应许所临到的,根本不是一个按照其本相道德多么良好的人!根本不是一个血统多么高贵的人!她们中间,有被咒诅的外邦人,有乱伦的人,有别人的妻子!然而,她们却有份于基督的家谱,却与这个神圣的谱系有份!因为神的应许之所以可以临到一个人,绝对不是因为这个人配得,恰恰相反,根本就没有一个人配得领受神的应许!神的应许临到的,都是不配的罪人,甚至是大罪人,罪大恶极的人!这是什么?这是恩典!

弟兄姐妹们,我不知道你们会怎么看自己成为一个基督徒?你们会认为你们是配得的吗?你们会认为那是因为你们出生在一个基督徒的家庭,从而血统纯正吗?你们会认为那是因为你们热心寻求良善,所以神会特别悦纳你们,拯救你们吗?如果你们真的有一丝一毫这样的想法,赶紧悔改!你们根本就是不配的罪人,是罪大恶极的人,你们所配得的,只能是上帝极度的愤怒、审判和咒诅!上帝这美好的应许,这奇妙的救赎,之所以可以临到你们,根本不是你们配得,而是单单因为祂主权性的恩典。我怎么都不会明白,我这么坏的一个人,神的恩典怎么居然就临到了我?然而,我真的发现这恩典就在我身上,我原本对神漠不关心,沉溺在各种罪恶之中,如今却愿意脱离那些罪恶污秽的生活,信靠神,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出于你自己,乃是上帝在你里面作成的。“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10)”

那么,弟兄姐妹们,如果你们真的意识到这一点,你们又会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上的罪人呢?比如,那些婚姻的第三者,那些吸毒者,那些妓女,那些同性恋者,当你们想到他们,或看到他们时,是深深的厌恶吗?是居高临下的嘲讽吗?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自义吗?当你们这样想的时候,请问,你们和一世纪的那些自以为义的犹太人究竟有何区别?你们真的认识到你们在本相上,跟他们原本是同样的人吗?你们真的认识神的恩典,神的怜悯吗?你们真的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吗?以后我们会进一步看到,耶稣是如何看待罪人的。我也绝对不是否认基督徒应当对罪人有因着恨恶罪恶而有的批判,正如耶稣经常如此行的那样,但是,你们在批判罪人时,对这些还陷在罪恶中的人,有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怜悯吗?如果没有,你们需要悔改,你们需要重新回到恩典,重新看清楚自己的本相,从而对那些还没有在恩典中的人充满从神而来的爱和怜悯。我必须说,我们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加容易自义,更加缺乏怜悯。我有一次和妻子去一个商场,经过一个街道,两边有好几家发廊,用一种大家都明白的暧昧的颜色装修,里面坐着几个穿着暴露的女人。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肮脏,是憎恶,是赶紧躲开。直到当我在准备这篇讲章时,圣灵在我心中责备我,让我反省自己当时的思想和行为。我不得不在圣灵的光照下悔改,承认我的罪。弟兄姐妹们,我这样讲,不是要你们认同他们的罪,罪就是罪,同性恋,卖淫,吸毒,都是罪,是神所恨恶的。我要再次强调,神所恨恶的,不仅仅是罪,罪并没有位格,罪并不能成为神愤怒审判的对象,每一个罪都是由罪人所行出来或思想出来的,神恨恶这些犯罪的人,要审判犯罪的人。但是神同样怜悯这些在罪中的人,你们有着同样的怜悯吗?你们会在平时想到为这些人祷告,求主拯救他们吗?愿主怜悯我们,赦免我们的冷漠和自义,让我们重新认识恩典,经历恩典,也活出恩典。

实际上,为了让你们这些根本不配得的人,这些罪大恶极的人,得到救赎,基督必须付上极重无比的代价,就是祂自己的生命。我上周主日曾经讲到了狄更斯所写的《双城记》,很有意思的是,《双城记》是以一个人的代赎作为结尾的。小说的主要背景是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主人公代尔纳因为他的贵族身份,而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然而,就在他即将被处决的前一晚,另一位深爱着代尔纳妻子露茜的律师助手卡尔登,却因着爱,自愿潜进监狱,偷偷代替了代尔纳,并在第二天为他而死,为的是代尔纳和露茜可以幸福的活着。弟兄姐妹们,慕道的朋友们,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你们因着自己的罪本是在上帝的愤怒之下,即将面对上帝最终最完全最可怕的审判,那审判的火将要燃烧,直到永永远远。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位比卡尔登伟大得无限多的人,因为祂本就是至高的上帝。这个人有着比卡尔登的爱伟大得无限多的爱,因为祂所爱的对象,根本就是一群狂妄自大、罪大恶极的人,一群根本不值得被爱,不应该被爱的人。但是,祂却因着这样的爱,在两千年前为着不配的罪人走向了十字架,承受了罪人本来应该承受的至极可怕的审判,为的是要使罪人得到救赎,得到释放,得到自由。在小说的最后,狄更斯借卡尔登的口,说出了一段先知性的预言:“我看见巴萨、克莱、德伐日、复仇女神、陪审员、法官,一长串新的压迫者从被这个惩罚工具所摧毁的老压迫者们身上升起,又在这个惩罚工具还没有停止使用前被消灭。我看见一座美丽的城市和一个灿烂的民族从这个深渊中升起。在他们争取真正的自由的奋斗中,在他们的胜利与失败之中,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邪恶,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渐消失。”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借着这位基督的死和复活,一座真正美丽的城市,一个真正荣耀的国度,一个真正灿烂的民族,正从罪恶和压迫的深渊升起。这座城市,乃是天上的耶路撒冷;这个国度,乃是天国;这个民族,乃是神的以色列民,就是教会。并且,这个罪恶的时代正在赎去它的罪恶,并将在耶稣再来时彻底消失。所有这一切的成就,都是唯独,单单因着这位真正女人的后裔,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我们的救主和主耶稣基督,唯愿你们真诚的信靠祂,跟随祂,作祂的子民,活出胜过罪恶的自由的生命。所以,弟兄姐妹们,你们要认识和信靠神在基督里的救赎和恩典,从而得到真自由。


2018-12-26


教会:天国子民在地上的聚集 ——从圣经神学的角度简论神的国与教会的关系

/大牛

神的国与教会无疑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圣经明确宣告,教会是“圣洁的国度”(彼前2:9),教会的会众是“天上的国民”(腓3:20),是“与圣徒同国”(弗2:19[1]。自奥古斯丁以来,西方教会就将神的国与教会等同。因此,拓展教会,就等同于拓展神的国度。然而,自十九世纪以来,自由派的学者们开始公开质疑这种将神的国与教会紧密联系的看法,他们断言,“天国的普遍性特征是与教会的概念不相协调的。”[2]比如,德国神学家哈纳克(Adolf Harnack)强调神的国的已然性和内在主观性,他将神的国理解为当前的、内在的事件,发生于每一个信徒心中。因此,神的国的本质,乃是上帝在每个个体心中的统治。[3]这种对神的国的本质个人化、内在化的强调,导致他轻看教会作为有机组织的重要性,而强调教会只应当具有内在的权威。所有与神的国内在化的本质相冲突的实践,包括教会体制、圣职人员、圣礼等,都应当被取消。[4]另一位著名的德国神学家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则将神的国完全理解为将来的事件,认为“神国的概念不是今世的,或是属灵的,而是纯属未来且是超自然的。”[5]实际上,他甚至认为,耶稣自己以为神的国很快就要降临,但耶稣却弄错了。在这一背景下,耶稣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建立所谓的教会。史怀哲“彻底末世论的概念,排除了教会的必需。”[6]这种彻底的末世论的预设,使得史怀哲在解释马太福音16:18-19这样耶稣明确论及教会的经文时,将那里的“教会”理解为“预存的教会”,这一教会“将要在末日时显现出来,并与神的国合并”。[7]作为保守的改革宗教会的一员,笔者绝对不认同这些自由派观点的核心教导,这些教导来自于不合乎圣经的思想预设。然而,正如霍志恒(Geerhardus Vos)、瑞德鲍斯(Herman Ridderbos)等改革宗学者所指出的,这些自由派学者的观点,至少从两个方面对福音派神学产生重大影响:第一,福音派神学需要充分认识到神的国的已然性和未然性的张力;第二,福音派神学需要认真检视教会的概念在耶稣有关天国的教导中的有机位置。[8]实际上,这些自由派学者的思想,的确启发了二十世纪的改革宗学者更加合乎圣经地阐述出神的国与教会的关系。笔者也愿意在本文中,从圣经神学的角度,简单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当我们要谈论神的国与教会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要首先询问的关键问题是:何为神的国?在系统神学中,通常会区分两种不同的神的国:本质性的神的国(The Essential Kingdom of God)和中保性的神的国(The Mediatorial Kingdom of God)。前者是指神作为创造主和万有的主宰,而对一切的被造物的统治(但4:172532)。后者则是指神透过他所设立的中保而对一切被造物的统治。当我们在谈论神的国时,这是指后者的概念,即这个国度的本质,并非神本质性的统治。因为作为万有的主宰,神从来没有失去这样的统治,即使在天使和人类堕落之后(罗11:36;来1:3)。然而,神却有一个永恒的计划,即他要通过中保作王,带来神对万有的统治,即神的国的统治。这一计划最初是在神造人时体现出来的。


一、创造之约下的神的国和教会

在创世纪1:26,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原文的意思是,神要把人造成他的形像,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人本质上就是“神的形像”(林前11:7)。人被造为“神的形像”,这有古代近东的背景。正如改革宗学者伯瑞特所指出的,在古代近东,只有君王才能被称作“神的形像”,表明他们是作为神的代表,治理神的国度。换句话说,当摩西受圣灵默示,写下神最初造亚当和夏娃,是将他们造成他的形像时。摩西实际上是在表达,人是作为神的代表,治理神的国度。[9]这一点,在接下来的经文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1:27-28

神要治理全地,但是,在神的计划中,他并非自己亲自来治理,而是透过他所设立的神的形像来治理。[10]亚当和夏娃最初是在伊甸园,作为君尊的祭司,治理神的园子(创2:15)。[11]并借着他们生养众多神的形像,从而带来神在全地的统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创造之约下,国度的概念已经隐含在其中,而教会的概念却并没有出现。为何如此呢?原因就在于:在创造之约下,神的国是透过家庭的繁衍来实现的,透过家庭在婚姻中生养众多神的形像,从而带来神国度在全地的统治。根据神在亚当之约中的应许,家庭已经足以实现神的国度在全地上的拓展,并带来最终完全的神的统治。

然而,堕落改变了一切。在人堕落之前,亚当和夏娃作为完美的神的形像,足以生养同样完美的神的形像。但是,在亚当和夏娃堕落之后,罪极其深刻地影响到了全人类,每个人都在罪的权下,成了罪的奴隶。作为被罪所败坏和扭曲的神的形像,人类父母根本无法透过家庭本身生养完美的神的形像,从而带来神的国度。实际上,堕落的人自身也被神从原初的神的国度(伊甸园)中逐出来。然而,神也明确应许,女人的后裔要与魔鬼的后裔彼此为仇,而一位特别的女人的后裔将要最终击败魔鬼(创3:15[12],这为堕落中的罪人存留了国度的盼望。在接下来的圣约中,这一应许和盼望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具体。在挪亚之约中,神与挪亚的后裔立约(创9:9),后来又特别表明,这个后裔来自闪(创9:26-27);在亚伯拉罕之约中,神与亚伯拉罕及其后裔坚立永远的约(创17:7),后来又指出这个后裔是从以撒(创17:21)、雅各(创28:13)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神的子民而言,神的国度仍然只是应许(创49:10),并且,圣约子民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创6:1817:713),并没有“教会”作为组织的概念的出现,直到摩西之约的到来。


二、摩西之约下的神的国和教会

如果说亚伯拉罕之约是应许之约,那么,摩西之约可以看作是亚伯拉罕之约的成全之约,因为摩西之约正是要使得神对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得以成就(创15:13-21;申9:1-5)。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度的应许。这主要透过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神明确告诉以色列人,他与他们立约的目的,就是要“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19:6)借着摩西之约,神要塑造以色列人成为国度,这个国度是完全不同于地上的国度,是以神为中心的国度,是敬拜的国度,是分别为圣的国度。

第二,“女人的后裔”的概念在摩西之约中进一步发展,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次不再是个人,而是以色列整体作为女人的后裔(出33:1;申4:37),神甚至称以色列人整体为他的儿子(出4:22-23),表明神要与他的子民重建最初亚当所失落的那种与神亲密的关系。

第三,更重要的是,摩西有意在伊甸园与迦南地,亚当与以色列人之间建立联系。例如:伊甸园与迦南地拥有同样的疆界(创2:10-1415:18);需要同样的圣洁(创3:8;申12:10-11);要求同样的忠诚(创2:16-17;申8:1-2);在悖逆时面对同样的咒诅:死亡(创2:17;民26:65),驱逐(创3:22;申30:19-20)。以至于征服迦南地,可以被看作为“重夺伊甸园”。[13]同样的,亚当与以色列人之间也存在着平行的对应。例如:以色列人在迦南之外的旷野被塑造成神的形像,正如亚当在伊甸园之外被塑造;以色列人可以在迦南地享受神的同在,正如亚当在伊甸园享受神的同在;以色列人如果遵守诫命,就会有生命,正如亚当如果遵守诫命,就会有永生;而以色列人如果悖逆,就会被逐出迦南地,正如亚当悖逆,被逐出伊甸园。[14]这表明,神要求以色列人,作为第二亚当,要重新回到伊甸园(迦南地),建立神的国度。并从迦南地开始,如同过去的亚当那样,逐步将神的国度拓展到全地。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当以色列人将要进入迦南地之前,神第一次启示了“教会”的概念。这一概念出现在申命记4:10:“你在何烈山站在耶和华你神面前的那日,耶和华对我说:‘你为我招聚百姓,我要叫他们听见我的话,使他们存活在世的日子,可以学习敬畏我,又可以教训儿女这样行。’”

 教会”一词的希伯来文是קָהָל,其希腊文是ἐκκλησία,两者基本的意思都是“聚集”。在申4:10所出现的,是希伯来文“教会”一词的动词形式:“招聚”。然而,在救赎历史中,这一“招聚”并非偶然性的招聚,而成为一种特别的招聚。七十士译本的译者为了强调出这一“招聚”的特殊性,而特意加了一句话:“在组成教会的日子,耶和华对我说,你为我招聚百姓”,以此来表明,这一招聚正是为了组成教会。组成教会做什么呢?听见神的话。这种听见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学习敬畏(敬拜)神;第二,教训自己的儿女也如此行。

这节经文对于我们理解教会的本质很重要。首先,在整个上下文中,这跟神要塑造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成为祭司和圣洁的国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以色列人要成为祭司和圣洁的国度,作为神荣耀的形像或代表治理最初的伊甸园,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他们必须遵行神的话语。而遵行神的话语的前提,是他们必须要亲自听见神的话语。这原本是透过家庭教育来实现的,但是,当人堕落后,父母自身作为被罪败坏和扭曲的神的形像,根本不足以透过家庭教育,使得圣约中在罪里出生的孩子长大成为完美的神的形像。所以,神需要设立一个新的管道(Means),就是教会。教会是神所设立,让自己的圣约子民聚集,从而听见神的话语。在希伯来文中,“听见”不仅仅只是听到而已,也包括听而顺服的意思。然而,为何这些顽梗悖逆的约民可以在教会中听而顺服?原因在于:这样的聚集(教会)有着耶和华神荣耀的临在和大能的彰显(申4:10-125:22)。这种神特别而神圣的临在,也使得神的话语的宣讲更具有效力,更加确保神的子民真正听而明白,听而顺服(申18:16;士2:4;代下15:10-1530:1-27)。另一方面,这样的聚集(教会)也被称作“耶和华的(教)会”(申23:1-8;代上28:8),表明这一聚集是特别属于耶和华神的。换句话说,教会是一个特别的圣约子民的聚集,这一聚集是属于耶和华神的,有着耶和华神特别的临在和大能的彰显,为了让这些圣约子民听见并顺服神的话语,以至于他们可以学习敬畏(敬拜)神。其次,家庭并未因着教会的出现而过时或解体,而是整合进入教会的社群中。[15]圣约父母在教会的教导下,学习教导自己的儿女,生养神的形像。[16]从此以后,神在自己的圣约群体中,确立了这一聚集成为一种常态,“要招聚他们男、女、孩子,并城里寄居的,使他们听、使他们学习,好敬畏耶和华你们的神,谨守遵行这律法的一切话。”(申31:10-13)所以,在摩西之约下,教会就成了神塑造自己的圣约子民,遵行律法,活出神的形像,从而成为祭司和圣洁的国度的管道。

此外,在摩西之约下,神的国的国民是比教会的会众更大的概念。比如,路得作为摩押女子,却能成为神的国的一员(得1:16),但她作为摩押人,却不能进入耶和华的教会(申23:3)。为何会这样?因为在摩西之约下,神的国只是作为影儿、预表和种子,指向将来那真正的神的国。而教会在摩西之约下,反而有着神更加神圣的临在和荣耀的彰显。神也因此对圣约子民的聚集,对他们的礼仪性的圣洁,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何不仅仅是摩押人,亚扪人,甚至包括私生子,外肾受伤的,或被阉割的,都不可入耶和华的教会(申23:1-3)。[17]


三、大卫之约下的神的国和教会

在大卫之约下,一个有关神的国的概念逐渐发展成熟。那就是,以色列人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软弱与败坏的。他们自身,即使依靠神的恩典,也无法成为祭司和圣洁的国度。神进一步启示他们,他们需要一位合神心意的王,才能真正带来神的国度。

根据圣经神学,从约书亚记开始,直到列王纪结束的这几卷历史书都属于“申命记历史书”,因为申命记(摩西之约)所呈现的神学主张也正好为这一系列书卷提供解释与思考的角度和依据。这里有两条主线:一是强调神守约的公义和信实,以色列人的复兴和被掳都是神守约的体现(申11章,28-30章);二是面对以色列人因为自身软弱,无法透过守约而带来神的国度的事实,强调神会透过一个他所拣选的王(申17:14-20)和他所拣选的圣殿(申12章)而带来神国的统治。其中,第二主题在申命记中有了初步的基础,就是确定了这个王必须满足的条件(他必须是以色列人,是神所拣选的,专注于神国的使命,特别是敬畏神,谨守遵行律法),这一点在约书亚记中表现为:约书亚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王”的雏形[18],以色列人的责任是跟随约书亚,进入迦南地(书1:2-3)。士师记则与约书亚记是一个巨大的对比,同样都是以色列人,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士师记的最后给出了答案:“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那么,王从哪里来?是从约书亚所在以法莲支派而来吗?是从便雅悯支派而来吗?实际上,士师记本身给出了暗示,士师记所记载的所有支派和士师中,唯有犹大是专心谨守律法,对神有信心的[19],唯有来自犹大支派的俄陀聂是完美的。士师记的最后,便雅悯的基比亚是污秽败坏的(违背律法,暗示了之后的扫罗),而犹大的伯利恒则是慷慨好客的(遵行律法,暗示了之后的大卫)。这一点在路得记中得到最完全的展现:在如此败坏的士师时代,居然在犹大的伯利恒有如此敬畏神的波阿斯;当以色列人都离弃神拜各种偶像,原来拜偶像的路得却归向耶和华。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从他们的后裔中出来了大卫(得4:22)。而整个撒母耳记带领我们看到了最终的希望,以色列人不能完美地遵守律法,领受神的祝福,但大卫是神所拣选的人,他在某种程度上遵守了律法,他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神的国度。而神应许,将来从大卫的后裔中,必要出来一位,他将完美地遵守神的律法,他将建立神的国度直到永远(撒下7:12-16;对比撒上13:13)。列王纪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让我们看到北国的王不断更换,而南国则始终是大卫的后裔在掌权(除了亚他利雅的例外),并在最后给我们留存了盼望:“犹大王约雅斤被掳后三十七年,巴比伦王以未米罗达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使犹大王约雅斤抬头,提他出监,又对他说恩言,使他的位高过与他一同在巴比伦众王的位。”(王下25:27-28)实际上,这也是先知们的盼望,那就是,那位大卫的后裔,将带来神的国度,执掌王权,统治全地(诗2:1-12;赛9:6-7;耶33:14-26;结37:21-28;亚6:9-15)。

同时,圣经也让我们看到,这位王也是教会的招聚者、带领者和赐福者,并且他是以已经得胜的国度君王的身份,成为教会的招聚者、带领者和赐福者,这在所罗门王(作为那位完美的大卫的子孙的预表)献圣殿的教会聚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是所罗门王,而非大祭司,招聚圣约子民(王上8:1)。圣约子民是被招聚到所罗门王那里(王上8:2)。所罗门王为会众祷告、代求、祝福、献祭(王上8:14225563),王可以将圣殿分别为圣(王上8:64)。同样的,神的荣耀也充满在这聚会中(王上8:10-11)。实际上,在大卫之约下,我们看到教会中神荣耀的同在和权能的彰显,总是与王的忠诚敬虔,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度的复兴有关。当王敬虔忠诚时,神就在一定程度上复兴这个国度,而这样的教会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别的神的同在和荣耀的彰显(代下30章,34:29-34);而当王不敬虔忠诚时,神就刑罚甚至倾覆这个国度,而这样的教会也不能经历神的同在和荣耀的彰显(耶23:18;弥2:5)。

所以,我们必须盼望另一位完美的大卫的子孙出现,他将带来神的国的完美成全,他将以天国君王的身份成为自己教会的完美招聚者、带领者和赐福者。这一盼望带领我们进入新约。


四、新约下的神的国和教会

在新约下,同时有三种国度的概念出现。第一种,是承认之前国度的仍然存在(太8:1221:43);第二种,是宣告神的国因着基督的到来才真正来到(太4:1711:1212:28),并且基督借着他的死与复活已经成就了神的国(太28:18;弗1:21-22);第三种,是宣告神的国仍然在将来,只有在基督再来时才到来(林前15:23-28;启11:15-18)。我们又该如何调和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呢?

正如神在大卫之约中所启示的,这个神的国度唯独是由一位完美的大卫的后裔——基督带来,唯独由基督带来这个国度在全地上的掌权(诗2:1-12)。这一国度,绝对不是任何其他人可以贡献出任何力量,或者参加建造的。霍志恒因此正确地强调出,神的国度“在耶稣的心目中具有绝对理想的特质……意味着崭新的力量及无限的福祉。”[20]这一国度具有至高无上的特征[21],这一国度是完全超自然的国度。[22]从这个意义上,在基督之前的国度,只能被视为真正的神的国的影儿、预表和种子,而非神的国本身。[23]否则,就是混淆了影儿与实体、预表与应验、种子与大树的区别。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同时坚持圣经所清楚见证的神的国的已然性和未然性。即借着基督的死与复活,神的国已经完全成就,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已经赐给基督,但直到基督再来之前,基督在全地的统治,并不完全。正如霍志恒所指出的,神的国在基督第一次来和第二次来之间,表现出“已经成就,但尚未完全”的特征。[24]对于神的国在这末世所呈现出的特征,我们需要避免两个极端:

第一,神的国已经到来。基督再来时的完全的神的国,在本质上,就是现今存在于这个世上的不完全的神的国。这两者并非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25]因此,今天的国度,与将来的国度,应当具有同样的本质特征:同一位君王,同一群子民,同一套律法,同一个疆域。换句话说,如果基督已经是全地的主(太28:18),是所有君王的元首(启1:5),那么,在所有的领域,我们就必须宣告,基督是王,并非只是在教会中。[26]正如霍志恒所说:“神至高无上的君权绝对可以遍布、支配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人类生活,面酵的比喻已清楚教导了这点。人类生活呈现出各种不同活动的形式范围,如科学、艺术、家庭、国家、商业及工业等。当任何一种范围是处在他神圣、至高、荣耀的原则管理之下,并显示于外时,神的国也就在此彰显了。”[27]与此同时,既然基督已经拥有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那么,天国的律法,就必须是所有领域的标准(即使不信之人怎么也不会承认)。那种在教会与公共领域作出本质的分割,并在教会内诉诸圣经,在教会外诉诸所谓的自然律的“两国论”思维,在神的国已经借着基督的死与复活在各个领域、在全地真实临在的事实下,是应当被质疑的。

第二,神的国的完全,其实现方式,不同于如今神的国在不完全时的运作。如今,神的国好像面酵和芥菜种,具有逐渐性和无形性的特征,借着圣灵内在的在人心中的工作而彰显出来。但当神的国完全时,耶稣启示,他会以一种突然和瞬间的方式来成就。“麦子与稗子的比喻及撒网的比喻,在一方面虽然暗示全部动作的连贯性,但在另一方面则意味,最后的完成并非是借着先前的过程而自然产生的……故此,当内在性的国度迈向成熟时,神将行使奇迹中的奇迹,而最后的国度也只会在这种方式下来临,因为这最后阶段来临之前,必产生极大物质性、宇宙性的变动,它不是属灵范围内的力量所能产生的。”[28]从这个意义上,所谓的“转化论”(Transformationalism)也是同样应当被质疑的。正如霍志恒所强调的:“若以为借着神的能力在内心运行而产生的渐进扩展;借着教会的增长,借着真理广泛的影响,现存的神国将会扩张到全世界,并因此交棒而进入最终的国度,这种见解并不符合耶稣的看法。因为它将忽略末世论的真义,并消除耶稣对国度所作出的两个方面的区别。”[29]

简言之,基督借着他的死与复活,已经带来了神的国度,并且在全地,在各个领域都已经实现了国度的治理。只是在这末世,在基督再来之前,在全地,在各个领域都不完全[30]。神的国唯有等候基督再来时,借着突然的、瞬间的方式得到完全成就。这种认识,一方面应当使我们避免悲观主义或消极主义,以为神的国在现阶段只是存在于教会中,而将其他领域拱手相让(太5:13-16[31]);同时另一方面也应当使我们避免盲目的乐观主义或转化主义,以为可以在所有的领域完全彰显神的国。

那么,信徒如何在各个领域彰显神的国?或者更准确地说,基督如何借着圣灵的工作,透过信徒彰显神的国呢?答案是,透过教会。

正如之前所看到的,从摩西之约开始,神是透过教会的工作,来彰显和拓展其国度。大卫之约使我们看到,并非是教会中的会众依靠自己彰显和拓展神的国度,而是国度的君王作为教会的招聚者、带领者和赐福者,带领会众,来彰显或拓展神的国度。这一点在新约中表现的尤其明显。我们要特别关注马太福音16:16-19,这是新约中第一处明确谈及教会的地方,耶稣也借此表明神的国与他的教会的关系。

首先,基督是以天国君王的身份来建立他自己的教会,以至于新约教会的奠基,牢牢建立在天国奠基的事实上。耶稣表明,教会将具有一种全新的特征,是过去所不具有的。以至于他用了将来时态来表明:“我将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16:18)这种全新的特征,就是教会将是“基督的教会”,是以基督为元首的,是基督亲自招聚、带领和赐福的,而不是像过去摩西、亚伦、大祭司、大卫家的王这些不完美的人,所招聚、带领和赐福的。并且,基督建立他自己的教会,与基督作为天国的君王有关。这种相关性,首先表现在,基督要将教会建立在认信的彼得的基础上。[32]而彼得的认信,是与耶稣天国的君王身份有着密切联系的。[33]并且在下文中,彼得作为教会的磐石,与彼得掌握天国的钥匙,具有紧密的联系。实际上,根据使徒行传第二章,主的教会只有在基督得到荣耀,天国奠基,圣灵赐下后,才正式开始,因而逻辑上,天国的奠基先于新约教会的奠基。[34]“教会必须等耶稣进入弥赛亚的荣耀后才能开始,这是耶稣以未来的观点论到教会的唯一原因。”[35]从这个意义上,无论面对多大的逼迫和苦难,教会将永远存在,直到基督再来,因为教会的存在有着基督明确的应许:“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太16:18)这一应许建立于一个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成就的历史事实:基督已经死了,复活了,天国已经奠基(太16:21[36]。基督是作为已经拥有天上地下所有权柄的天国君王,颁布建造教会的大使命(太28:18-20)。

其次,教会是天国子民在地上的聚集,并且天国是借着教会而在地上彰显其存在和权能的。霍志恒正确地指出:教会可以被称为神的国度,因为教会是天上国度在地上的彰显。“在第一句话中(指太16:18),这房屋被描述为正在建造中,而彼得是基石;在第二句话中,同一栋房屋已经建妥,而彼得领受管理房屋事务的钥匙。房屋的比喻在这两句话中显然不可能有两种意义。我们至少能断言,教会可以被称为国度。”[37]更准确地说,教会是天国子民在地上的聚集。这一方面建基于耶稣所使用的“ecclesia”这个词,“事实上,‘ecclesia’即是指国民的集会,用以讨论并执行国家的事务。”[38]但另一方面,这更是因为教会从旧约以来一直延续到新约中的基本概念并没有改变,那就是:教会一直都是圣约子民的聚集。然而,这一聚集,在新约中,相对于在旧约中,的确有了一个巨大的超越。在旧约中,正如之前所指出的,国度的子民是比教会更大的概念。然而,在新约中,因着基督的死与复活,因着天国真实的奠基和临在,天国在地上的彰显是与教会重合的。在马太福音16:18-19,教会与神国度在地上的部分是同一栋房屋,“在耶稣看来,地上国度和教会是相同的。”[39]这并非是说,国度与教会是完全对等的概念。国度是强调神借着中保基督在全地的统治,而教会则是这一神圣统治下国度子民的聚集和国度的彰显。然而,由于神的国度并非抽象的概念,基督中保性的王权和统治必须得到具体的彰显,这一彰显必然表现为基督招聚他的子民,并在子民身上展现国度的存在和权能。或者如瑞德鲍斯所说:“教会是国度彰显的果子,反之,国度没有教会是不可思议的。前者与后者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前者也并没有并入后者。”[40] 如果说,旧约子民的教会,更多是以雏形和预尝的方式,部分经历神国度的荣耀临在和大能彰显。那么,新约子民的教会,则已经是在神国度真实的荣耀临在和大能彰显中。实际上,在地上神的国度与教会的重合是在基督里的。因为基督是国度的君王,按照旧约的概念,作为王,基督就等同于国度本身。[41]而新约教会则是基督的身体,是与基督联合,以基督为元首的教会,所以新约子民的教会,就不仅仅只是圣约子民的聚集,而更是作为所有恩约所指向的天国的子民的聚集。这一聚集,在基督再来之前,因着国度本身的末世性特征,是不完全的。所以,这一聚集仍然是良莠不齐,麦子和稗子混杂。然而,我们不可以因此就降低这一聚集的荣耀性、神圣性和国度临在的真实性。新约教会,是天国子民在天国不完全时,在地上的聚集,但不同于旧约子民的那种在雏形和预尝中的聚集,却是真实的天国子民的聚集,因为基督已经是教会的元首,因为教会已经与基督联合,因为国度就在基督里。新约教会,在基督里,有着天国真实的临在,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弗1:23)。[42]
最后,有形教会并非只是无形国度唯一的外在显现,但天国在地上各个领域的彰显必定是借助教会的属灵牧养和治理工作。正如之前所强调的,基督的天国,从一开始就是统治所有领域的。已经奠基的天国,是囊括所有领域的天国。虽然在现阶段,天国在所有的领域都还不完全,但基督必然要求天国在各个领域开始彰显,这“并非是要将人类各种范围的生活都隶属于有形教会之下”[43],基督从来没有赋予有形教会在属灵牧养和治理之外的权柄,反而肯定有形教会、政府、家庭、工作等不同领域,在现阶段具有不同的职能和权柄。然而,如果教会是天国子民在地上的聚集,如果基督的天国已经囊括所有的领域,那么,我们同样也不可以将有形教会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分得太开。实际上,如果耶稣对于天国的教训是囊括一切的,涉及家庭、工作、人际关系、政教关系等,而教会又被赋予了“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的使命(实际上,从旧约教会一开始,教会就被赋予了传讲和听见神的话的使命),那么,基督透过每一个天国子民在各个领域彰显天国,就必定是透过教会的属灵牧养和治理事工。因为所有的领域,与有形教会一样,都必须是以神的主权和荣耀为其支配原则时,才可以被认为是神国度的真实显现。[44]“但必须记得,唯有当这些范围跟有形教会一样,与‘透过神的灵超自然地赐下的重生能力’有生命的连结时,它们才有可能会接受这种支配原则。虽然我们可以区分出有形教会与其他的范畴——如基督化国家,基督化艺术,基督化科学等——这些范畴若真是属于神的国,其滋长必定是出自于无形教会的重生生命。”[45]而笔者必须强调,这种无形教会的重生生命,来自于基督借着圣灵、透过有形教会的属灵牧养和治理的事工。并且,作为已经得胜登基的天国君王,基督借着与教会联合,而在教会中神圣的临在、大能的彰显和权能的充满,也确保了有形教会牧养和治理事工的有效性。


[1] 原文直译是:“与圣徒同为国民”。

[2] Herma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trans. H. de Jongste, Philadelphia: P&R, 1962, p.335.

[3] Adolf Harnack, What is Christianity? trans. Thomas Bailey Saunders,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03, pp.52-60. 哈纳克并没有否认神的国具有另一种传统的犹太形式,即将神的国理解为一种将来的事件,神在地上建立完全的统治。然而,他认为,现今性、内在化的神的国概念,在基督的教训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4] Ibid., pp.296-299.

[5] 乔治·赖德:《认识神的国》,林千俐译,台北:校园,2012年,第9页。

[6] Arthur G. Patzia, The Emergence of the Church: Context, Growth, Leadership & Worship,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2001, p.62.

[7] Herma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336.

[8] Ibid., p.342.

[9] 参看伯瑞特所写的《尊贵的设计》第一章。

[10] 神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的计划,所以,当亚当堕落后,基督必定作为末后的亚当、完美的神的形像,最终带来神在全地的治理。

[11] “修理看守”在摩西五经中,后来是形容祭司和利未人在会幕中的服事。参看亚历山大(T. Desmond Alexander):《圣经神学导论:从伊甸到新耶路撒冷》,陈永财译,美国麦种传道会。

[12] 这里的微妙在于,“魔鬼的后裔与女人的后裔”彼此为仇应当理解为复数(罗16:20),而“他(女人的后裔)要伤魔鬼的头”则应当理解为单数(七十士译本很好地抓住了这里的微妙,在希腊文中σπέρμα 是中性词,其对应的代名词“它”也应当是中性词,但七十士译本却使用了不合乎语法的阳性代名词“他”αὐτός ,为的是表明,这里的“他”是特指一个人,而非作为一个抽象的集合名词“它”)。O. Palmer Robertson, The Christ of the Covenants, Phillipsburg, NJ: P&R, 1980, pp.98-101. TWOT, p.253.

[13] W. J. Dumbrell, Covenant and Creation: A Theology of Old Testament Covenants,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1984, p.120.

[14] Ibid.

[15] Edmund P. Clowney, The Church,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95, p.192.

[16] 实际上,在教会出现后,圣约父母教导圣约孩童的责任被更大地强调(申6:4-7;弗6:4)。父母仍然是养育和教育孩子的首要责任人。

[17] 所以,当以赛亚先知预言外邦人与太监,将在弥赛亚国度来临时成为教会的一员来敬拜神,这对于以色列人是何等震惊的消息(赛56:1-7)。而这一切,都在使徒行传中得到了应验(徒8:26-4010:1-48)。

[18] 特别注意约书亚记1:1-9,这段经文是约书亚记的导言,甚至可以说整个约书亚记都是在印证这段导言的真实,特别注意那里神并没有说以色列人要遵守律法,以色列人要刚强壮胆,而是说你约书亚要谨守律法,要刚强壮胆,你必使百姓得到这地……

[19] 比较士师记第一章中各支派对所攻打之民的处置。

[20] 魏司坚(又译霍志恒):《耶稣对国度的教训》,任以撒译,台北:改革宗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21] 同上,第31-34页。

[22] 同上,第56-57页。

[23] 霍志恒由于坚持神的国所具有的完美和绝对特征,而坚持认为神的国只是因着基督而带来,过去的圣约子民只是活在神的国的应许中。然而,笔者更认同过去的国度仍然是真实的神的国度,只不过是以影儿、预表、种子的形式存在的国度,它一方面并不等同于基督的国度,另一方面也的确与基督的国度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24] 同上,第35-49页。

[25] 同上,第48页。霍志恒明确指出:“古代神学将国度分为恩典的国度与荣耀的国度(笔者注:这是指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的教导),这是不恰当的。”

[26] 那种认为在现阶段,只有教会才是神的国,而其他公共领域仍然只是神本质性的国度的治理的“两国论”思想,必须诚实面对新约对于基督普遍性王权的教导的挑战(太28:18-20;腓2:9-11;弗1:21-23)。比如,著名圣经学者F. F. Bruce在注释以弗所书1:21-23如此说:“如此,基督正在施行各个领域的主权,特别地,神已经赐他作为‘万有之首’,也是教会的至高元首。”F. F. Bruce, The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Philemon, And to the Ephesians, NI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4, p.274. 在现阶段,基督在地上所有的领域(包括教会和公共领域),都已经是王,他的国度已经临在;同时,基督在地上所有的领域(包括教会和公共领域),其王权并不完全,他的国度也并不完全。

[27] 同上,第114页。

[28] 同上,第58页。

[29] 同上。

[30] 教会中同样如此。那种试图革新教会到完美的地步,将所有未重生之人逐出教会,而使得教会在地上就成为真正重生之人的聚集的做法,同样需要被质疑。

[31] 耶稣教导信徒在世上活出盐和光的生命,是作为天国宪章的一部分,是对天国子民的要求,而非如一些改革宗学者所说的那样,只是尽到地上公民的责任。同样的,马太福音5:44-47也必须放在天国成就的大背景下来讨论,而非脱离上下文的诉诸于神的本质性国度的治理。

[32] 由于天主教坚持“磐石”是指彼得,所以改教家常常会采用另外的解释,比如路德将“磐石”解释为基督,加尔文则将“磐石”解释为彼得的认信。然而,正如当代不少圣经学者所指出的,这里最好的解释,还是将其理解为“认信的彼得”(弗2:20)。这并不是说,彼得自己有权威,彼得的权威唯独来自于他的认信。在下文中,当彼得对耶稣的启示采取了错误的回应,他被耶稣斥责为“撒但”(太16:23)。

[33] “基督”是特别指向天国的君王的,“神的儿子”在这里并非是指三一神的第二个位格,而是指向大卫的后裔,那位将要成为神儿子的人(路4:41)。亚当最初被称作为“神的儿子”(路3:38),表明亚当在犯罪堕落前,也与神具有一种亲密的、生命的关系,如同人类的父子关系。但是当亚当堕落以后,亚当不再被称作“神的儿子”,而是受咒诅,是尘土,也要归于尘土(创3:19)。直到神特别拣选了以色列这个民族,当他透过摩西要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神称整个以色列民族为他的儿子(出4:22-23),这表明神与整个以色列民族建立亚当堕落后所失落的那种亲密的生命的关系。然而,整个以色列民族却因为背道而没有真正与神建立这种生命的关系,直到大卫时期,神应许大卫,将来他必有一个后裔将要成为“神的儿子”,他与神之间会有一种亲密的生命的关系,他要建立永远的神的国度和永恒的圣殿(代上17:11-14),那么,什么时候他会成为“神的儿子”,即作王掌权的弥赛亚呢?是一个“今日生你”的时候(诗2:6-9),那么“生你的今日”是哪个日子呢?其实就是耶稣复活的日子(徒13:33;罗1:2-4),当耶稣复活的时候,他成为那末后的亚当(林前15:45),成为第一个承受神国的人,也是神国的君王。复活成了耶稣掌权作王的记号,也是他永远与神有这种永恒同在的亲密生命关系的记号。当我们与复活的基督联合时,我们也成为承受神国的人,成为新人,也就成为神的儿子。换句话说,基督是为我们而被接纳成为神的儿子,这也成为所有与他联合的信徒得儿子名分的基础。实际上,对观福音书(写作于主后60年代)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神的儿子”的(路4:41,注意这里“神的儿子”就等同于“基督”)。二十多年后,约翰在约翰福音一开始则进一步告诉教会,耶稣不只是在复活后“成为”神的儿子,实际上,他就是那“与神同在,就是神”的道,在他道成肉身之前,他在永恒中就是“神独一无二的儿子”(约1:11418)。约翰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基督的神性,表明基督乃是以永恒中神独一无二的儿子身份进入到时空界,成为一个在律法之下被咒诅的人,却透过他的降卑与升高,赚取了神的儿子的身份。对于我们这些处在律法咒诅之下的人而言,这正是福音,透过与复活的基督联合,我们也成为了天国中的神的儿子。

[34] Herma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354.

[35] 魏司坚:《耶稣对国度的教训》,第104页。

[36] 同上,霍志恒正确地指出,这也是为何基督在宣布要建立他的教会后,“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37] 同上,第106页。

[38] 同上,第107页。

[39] 同上,第106页。瑞德鲍斯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毫无疑问,这也是为何国度是在教会中展现,即在其救赎的重要性上,以及在所有应许的恩赐与丰富上,这些恩赐和丰富现在已经在基督里,也借着基督被赐予了。”Herma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355.

[40] Herma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355.

[41] 将王与国家等同,是旧约的概念。比如在但以理书7章,王(7:17)就等同于国家(7:23)。

[42] 我们一方面不能因着过于强调天国在现阶段的已然性,而将教会与基督等同;但同样的,我们也绝对不能因着过于强调天国在现阶段的未然性,而将教会与基督分离。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当保罗逼迫教会时,耶稣没有说,你为什么逼迫我的教会,而是说,你为什么逼迫我(徒9:4)。

[43] 魏司坚:《耶稣对国度的教训》,第114页。

[44] 同上,第115页。

[45]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