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讚美上帝護理的大能与豐盛的供應。 本網誌內的所有資源純屬學習交流之用。

2019-12-13


關於耶穌基督的第一個宣告Protevangelium:Genesis 3.15

哈瑞克牧師證道譯者: Mrs. MengSheng

降臨節證道講章
證道經文:《創世記》315

請讀創世記31-15
弟兄姐妹們:
按照教會年曆,在聖誕節前的四周裏,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基督的降臨。這是古代基督教會的習俗,也是改教時期教會的習俗,今天依然是我們的習俗。這段時間被稱為:降臨節,意思是等候的時間,或者說是期待的時間。在舊約時代,信徒期待、等候、盼望耶穌基督在肉身中降臨。從他們的榜樣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教會在聖誕節前的幾個星期裏專心盼望基督的到來,是非常合宜的。從我們今天要講的經文《創世記》三章15節裏,我們讀到神說:“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就是在這段經文裏,我們聽到了有關耶穌基督的第一個宣告。

我想請你們注意這段經文提到的兩件事:
第一: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彼此為仇。
第二:女人的後裔戰勝了蛇的後裔。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這是神對一個失落的世界所說的第一句充滿恩典的話。這是有關主耶穌基督,就是彌賽亞的降臨的第一個應許。

人們常在新約裏尋找耶穌基督。但在舊約裏我們也常能看到基督在神的應許中出現。《創世記》第三章記載了邪惡的起源。它告訴我們人的墮落和所有苦難的根源,以及死亡的起源。它也向我們啟示了所有罪,所有可以在亞當的族類裏找到的敗壞,都是源自人的悖逆和墮落。早期異教徒的哲學家們看到罪惡的長河貫穿人類歷史,卻無法理解它到底源自何方。只有《聖經》才對此有答案。人的墮落和悖逆就是所有苦難的起源。

《創世記》第一和第二章告訴我們神與亞當立了約,就是行為之約。這個約列舉了亞當和夏娃獲得無可比擬的快樂的方法。亞當的責任是生養眾多,治理全地。亞當也必須順從神、對神忠心,不去吃禁果。亞當所能得到的報償是神自己的慈容和眷顧,給他和他所有的後代所帶來的祝福。但亞當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破壞了與神所立的約。他聽從魔鬼的慫恿,想要魔鬼告訴他的東西。亞當想要像神,因此違背了神的命令。亞當用罪玷污了神美麗的創造,神從此不再能說:“看哪,一切甚好。”只有一個生靈為此歡呼雀躍,就是那墮落的天使,魔鬼邪靈。從此,人不再能達到神造他的目標。神所啟示的行為之約失效了。神給伊甸園裏的人立下的目標被撒旦的誘惑和亞當夏娃的罪惡摧毀了。看上去,好像神對祂的受造物的計劃失敗了,創造者辛苦了六天所作的工都付諸東流了。但情況並非這樣。

撒旦面對這一幕歡喜雀躍。但撒旦高興得太早了。他對神永恆的愛並無概念,也想像不到神的愛竟會降臨到墮落的受造物身上。撒旦沒有想到神的憐憫和恩典會贏得對罪惡和不公的戰役,也無法預料神的羔羊會在創世之前就為了罪人被殺。撒旦想不到神永恆的平安之策會在疾病發作以前就準備好了療方,在犯罪之先就準備好了恩典,在神與人隔離之前就預備好了中保。

神對人的計劃並沒有落空。神要實現祂對祂所造的世界和所造之人的計劃。神要因戰勝罪惡和魔鬼而得到榮耀。祂要在祂從萬國萬民中揀選出來,預備得永生的教會裏得榮耀。神自己會派遣彌賽亞來救贖人類。通過神所派遣的獨生子,人因白白的恩典而重得神的眷顧。所有這一切都在《創世記》第三章第15節裏第一次得到啟示。

《創世記》第三章第15節第一次啟示了神的救贖計劃。這是關於基督——彌賽亞——救主的第一個福音。重要的是我們要注意,這段話並不是對亞當和夏娃說的,而是對蛇說的。蛇是魔鬼誘惑亞當和夏娃的工具。《創世記》第三章15節是神對蛇的咒詛:“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彼此為仇。”

人的希望之曙光竟是在對蛇的咒詛中,這實在有些令人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是在對另一個受造物的咒詛中,人獲得了救贖,恩典和憐憫的希望。

14到第19節記載了神一系列的咒詛,是對罪進入了神所創造的美好世界的咒詛。但對人的恩典和憐憫也包含在這些咒詛裏面。在神向撒旦的復仇中人獲得了神的恩典。因為第一個咒詛是落在了撒旦身上:“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神說這些話之前,亞當和夏娃所能期待的只有神的震怒。他們在神的面前,正像罪犯一樣。但亞當聽見神對蛇的咒詛以後,他找到了新的希望。亞當找到了他重新獲得神的眷顧,與神同行的希望。如果神沒有先暗示對他們的憐憫,沒有先暗示那將要到來的彌賽亞——救主,神對人的咒詛將是無法忍受的。在神對蛇的咒詛中竟蘊含著人的希望。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神咒詛了蛇以後,也咒詛了亞當和夏娃。

請看第16節:“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神對女人談到苦楚——就是懷胎的苦楚和受她丈夫的管轄。再看第17節:“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裏得吃的’”。神在這裏也發誓要給亞當苦楚,和為土地所束縛,以及死亡的結局。神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這就是神對亞當和夏娃所說的話。這些話宣告了苦楚、束縛、勞苦,最後宣告了死亡的咒詛。

無疑,如果神沒有先宣告那將要來到的彌賽亞——就是那女人的後裔——要來傷蛇的頭,這些咒詛將是不可忍受的。事實上,如果神沒有先給墮落的人一線憐憫的曙光,人是絕對無法承受這些咒詛的。我們仔細地分析這句經文後,會發現神在宣佈對亞當和夏娃的咒詛之前,就賜給他們一線希望和憐憫的曙光。因為神發誓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將彼此為仇,也應許了蛇最終會被征服,恩典將得到彰顯,人將重得神的眷顧。這是我們在《創世記》第三章中所能發現的唯一希望的曙光——蛇最終將被征服和人最終將得憐憫。亞當相信了這一應許,因為在神對蛇的咒詛中,他意識到神對人的憐憫。亞當在對神的咒詛中看到了人的希望。這種認識在第20節經文中得到表現:“亞當給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為她是眾生之母”。

一個從神的嘴裏聽到對他的咒詛的人怎麼會有這樣一個充滿希望的舉動:給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在神發出可怕的咒詛之後,一個人怎麼可能還會有希望?只因為亞當相信,在神對撒旦的咒詛當中可以找到人的希望。因此他給妻子起名叫夏娃,意思是眾生之母。亞當相信,彌賽亞將要到來。女人將有一個可稱頌的後裔,他要傷蛇的頭。他相信,這位彌賽亞將要為罪流血犧牲,使人重得神的眷顧。這是神給亞當和夏娃的希望之星。這是一顆微弱的星星,因為神並沒有提到伯利恒;也沒有提到代贖者的名字,更沒有提到骷髏山。但這是對亞當和夏娃的第一個應許。它包含了我們現在所有的完整啟示的一切信息。《聖經》所傳達的信息中心就可以在這第一個應許中找到。

在完整啟示中,我們幾乎可以面對面地看見彌賽亞。我們知道祂的名字叫耶穌,祂在伯利恒城中從一位童女而生。我們知道骷髏山上的十字架。我們知道祂的復活和升天。亞當和夏娃僅僅知道女人會有一位後裔,這位後裔會傷撒旦的頭。但他們所知道的,完全是與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完整啟示的同一福音。因為它說的是從一位代罪者,一位中保而來的救恩,這一位中保用替我們流血受死,傷了撒旦的頭。“我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

蛇和女人曾經是很親密的朋友。夏娃是通過與撒旦的對話,建立友情後吃了禁果。神給了她相反的命令,她卻聽信了撒旦的建議。蛇和女人確實成為了很親密的朋友。蛇和女人談話,女人相信了蛇。亞當和夏娃一起也相信了撒旦。他們一起對抗天國的權威。在女人和蛇之間存在著友誼。但神就是對這友誼說:“我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

正如蛇和女人之間存在著友誼,蛇和亞當的每一個兒女之間也存在著友誼。我們生在這個世界,與罪惡之父和睦相處,與謊言之祖共處和平。靠著天性,我們是不會與撒旦為仇的。按天性來說,我們全都像夏娃,是蛇的朋友。我們相信魔鬼和他的謊言:“你們便如神。”

我們生來就有一顆相信蛇的心。按天性來說,我們和蛇之間是毫無敵意的。相反,我們與蛇之間有的是和平、融洽和友情。但神的應許是:“我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神這個應許的意思是:“我要摧毀你們用死亡和邪惡立下的盟約”。我們和蛇之間將起衝突。亞當將與撒旦發生矛盾,撒旦將變成他的仇敵。

“我要叫你們彼此為仇。”我們必須仔細地琢磨這些話。我們讀到“我”要“叫你們彼此為仇”。神沒有對亞當說:“如果你成為撒旦的仇敵,我就拯救你。”神沒有給亞當立下新條件,要亞當滿足這些新條件才救他。神卻說:“我”會作這件事。“我要叫你們彼此為仇。”我要給這個世界派來一位聖者,祂要傷蛇的頭。我會作這件事。我會給墮落的人帶來救恩。

神沒有到亞當那裏,立下新條件來取代那些被違反了的條件。如果那樣的話,亞當和我們所有的人都會失落。因為我們正像亞當,有一顆邪惡的心,一顆非作惡不可的心。因此我們無法滿足任何新條件。人不可能作任何討神喜悅的事。我們在先知耶利米的書中讀到:“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呢?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耶利米書1323)。因此必須是:“我要叫你們彼此為仇”。神將作這件事。

神在這件事上是主動的。“我要使你們彼此為仇。”因此,靠行善的方法來獲得救恩,是從一開始就被神排除了的。從《創世記》第三章15節起,你們可以看到,在《聖經》的任何一頁中,都絕對沒有提到人可以靠他自己的力量和行為得救。從《創世記》第三章15節起,神就啟示了另一個救恩計劃。這個計劃是關於恩典,關於對彌賽亞的信心,而棄置了人的一切行為。對於墮落的人來說,無論他作任何事,都沒有希望救他自己。他的唯一希望在於:“我要叫你們彼此為仇。”從這第一個應許我們就不得不承認:救恩是從神那裏來的。神是救恩的作者,也是救恩的完成者。就象多年以後約拿所說的:“救恩出於耶和華。”(約拿書29

弟兄姐妹們,這正是每一個悔改歸正的人的心聲。他們都會說:“救恩出於耶和華。”神的子民啊,你們與罪爭鬥,與撒旦為敵的唯一理由,是因為神在你們心裏動了工。按天性來說我們是罪,世界和撒旦的朋友。你們與它們為敵的唯一原因是神的工作。因為你們生來就愛世界,愛魔鬼的道路,愛罪惡。只有當神把敵意放在人心裏時,人才會恨惡罪,與世界鬥爭,願意服事神。神在《創世記》第315節裏宣佈:“我會作這件事!”我會拯救人。他將怎樣拯救人呢?我們讀到:“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神沒有把人的救恩交給機會,而是親自寫下了祂將怎樣拯救人的大綱。神說祂將派遣一位代贖者,是女人的後裔。神為亞當和夏娃勾畫出那位代贖者的輪廓。這位代贖者將是女人的後裔。祂將從童女出生。其次,這位女人的後裔將挫敗魔鬼,祂將傷撒旦的頭。同時,神也告訴亞當和夏娃:這位代贖者將會受苦。魔鬼要傷祂的腳跟。他們那時對童女馬利亞,伯利恒的馬槽毫無所知。他們不知道受苦的具體方式,不知道客西馬尼園,也不知道十字架。但神從一開始就啟示了這位代贖者將會受苦,祂的腳跟將受傷。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這第一個應許當中,我們看到了在基督身上所實現的全部救恩計劃。

隨著救恩的歷史進程,神使祂的應許越來越清晰。神在與亞伯拉罕的盟約中應許彌賽亞將從亞伯拉罕一族出來。然後神又讓我們看見彌賽亞將從以撒,而不是從以實瑪利出來。再後來,神啟示給我們彌賽亞將從雅各,而不是從以掃一族出來。神又證明了彌賽亞將從猶大,而不是從雅各的其他兒子出來,彌賽亞將是大衛的子孫。最後先知以賽亞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以賽亞書714)。以賽亞揭示了彌賽亞就是神自己。神親自成為肉身。神將從一位女人、童女而生,這位童女從聖靈受孕。這第一個應許將在伯利恒變為現實。那是一個奇妙的夜晚。在那裏在那時女人的後裔誕生了。然後應許就成為現實:“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從這個應許中得到的第二點啟示:女人的後裔要戰勝蛇的後裔。

我們注意到這第一個應許中談到彌賽亞將要受苦。撒旦的頭要被傷,但女人後裔的腳跟也要受傷。這女人的後裔耶穌從一出生就開始受苦。但這並非衝突的開始,因為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的敵意是從一開始就由神啟示了的。夏娃有兩個兒子,一個屬於蛇的後裔,一個屬於女人的後裔。結果是該隱殺了亞伯。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子,一個屬於女人的後裔,另一個屬於蛇的後裔。以撒有兩個兒子,雅各屬於女人的後裔,以掃屬於蛇的後裔。威風凜凜的埃及欺壓以色列的兒女。因此,衝突自古就有。但是,當耶穌誕生時,這種衝突發展到了頂峰。這時撒旦對女人的後裔的敵意昭然若揭。耶穌一出生,撒旦就試圖殺害他。因此他將剪除基督的欲望放在了希律的心裏。但孩子被帶到埃及,倖免於死。

後來,當耶穌開始公開傳道時,魔鬼在曠野裏對祂施展了長達四十天之久的可怕的誘惑,來瘋狂地攻擊祂。但基督不為所動。祂證明了祂就是那來傷魔鬼的頭的得勝者。撒旦繼續尋機傷基督的腳跟,尤其在客西馬尼園中,當祂的靈魂痛苦到極點時,撒旦更是集中火力。在這裏我們讀到基督因為鬥爭的殘酷,魔鬼的勢力和試探而極其痛苦,以至於祂的汗如血滴落在地上。然後我們看到撒旦積聚所有的力量來打擊基督。他利用彼拉多定基督的罪,徵募該亞法把祂帶到審判庭。他也聘用猶大叛主,彼得不認主。撒旦竭盡全力要摧毀女人的後裔。當基督被釘到受咒詛的十字架上時,他成功了。因為基督大聲叫道:“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在基督的一生裏,我們看到女人的後裔受到傷害——這是一個可怕和血腥的傷害。祂比其他任何一個人都受到更多的蔑視和排斥。看哪!祂受傷的身體,被刺的肋旁和血淋淋的雙手。這就是對第一個應許的應驗:“你要傷他的腳跟。”在這裏我們看到女人的後裔被蛇所傷。看上去好像撒旦得勝了,因為基督垂下了祂的頭,交托了祂的靈魂,被埋進了墳墓。但是,受傷的只是基督的腳跟,而不是祂的頭。這並不是一次致命的打擊。雖然耶穌基督死了,祂又從死裏復活,大獲全勝。祂證明了祂是那勝者,打敗了蛇,就是魔鬼。在基督的死和復活裏,神的應許得到了應驗:“他要傷你的頭。”若是一個生物的頭被打碎了,他的生命也就結束了,所有的威力都因此煙消雲散。

我們從《聖經》中得知,當基督的腳跟被傷時,這腳跟是踏在蛇的頭上。當基督受到殘忍地毆打,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同時,祂也打碎了撒旦的頭,完全擊敗了他。祂向神的公義獻祭,以此踩碎了撒旦的頭。基督的代贖敲響了撒旦的喪鐘。耶穌基督是那傷了撒旦的頭的勝者。

我們知道,在基督獻祭以後,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依然存在著敵意。這種敵意將會持續下去,直到基督在天國的雲彩中再來。然後,就如《啟示錄》中所寫,“祂捉住那龍,就是古蛇,又叫魔鬼……扔在無底坑裏。”(啟示錄202)。但,在這一刻來到之前,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一直要為敵為仇。今天,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的敵意可以在所有真正的信徒心裏找到。這種敵意是《創世記》第三章第15節中應許的延續:“我要叫你們彼此為仇。”

在每一個真信徒的心裏都有兩個後裔:蛇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那些沒有得到更新的心靈會愛世界和罪,是蛇的親密朋友。神必須通過耶穌稱為“重生”的偉大奇跡把敵意安排在這兩個後裔之間。這時心靈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那先前愛撒旦,愛蛇的邪門歪道的心如今會恨惡撒旦,熱愛神。就是在這個時候,真信徒的心靈被恩典喚醒,會經歷利百加腹中懷著雅各和以掃時所經歷過的。那時利百加感到孩子在她的腹中相爭,非常不舒服,就說:“若是這樣,我為什麼活著呢?”(創世記2522)。同樣,恩典和天性也會在真信徒的心裏相爭。這是一場在那些獲得重生之人裏面屬靈的鬥爭。當我們還在舊的本性當中時,我們是不會感到這種鬥爭的。我們無法理解在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的衝突和鬥爭。但一旦一個新生命在我們的心靈中閃現,天性和恩典之間的爭戰就開始了,這就是在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的爭戰。這個新生命如今渴望為神而活,過無罪的生活。但舊人依然願意過沒有神的生活,為罪和自我而活。

神的恩典摧毀了我們與撒旦之間的友誼。只有當神的愛在一個罪人的心裏照耀時,這個罪人才會成為撒旦的敵人,而不願再作他的朋友。這個罪人不再事奉罪和世界,反倒與罪和世界作鬥爭。這是重生所帶來的奇跡。這時我們就會渴望事奉神,過無罪的生活。我們會對罪和世界說:“離開我!”現在我們在生活中選擇了事奉主。

神的愛照徹一個人的心靈後,神的每一個子民都會渴望在神的面前過聖潔的生活,完全事奉祂。可是,他們會有這樣的經歷:當他們想為善時,惡卻與他們如影相隨。這是一場可怕的爭戰。是人心靈裏面的爭戰。在這場鬥爭中,我們必須變得與基督有些相似。神說過蛇要傷基督的腳跟。這也意味著撒旦會傷信徒的腳跟。因為在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的敵意,將有爭鬥,呻吟和哭喊。信徒的心靈有時就像一個戰場。在恩典和天性,神的愛與世界的愛,肉體的情欲與神的聖靈,女人的後裔與蛇的後裔之間有一場拼死搏殺。這場搏殺會使他們哭喊:“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馬書724)。他們因為殘存的舊人,內在的敗壞和那生來就有的臭氣熏天的靈魂潰爛而呻吟。但神的百姓啊,你們要受安慰!因為你們在打的,是一場得勝的仗!是主自己在你們裏面打這場仗。我們可以用經上所說以色列的戰鬥來形容這場戰鬥:“勝敗不在乎你們,乃在乎神”(歷代志下2015)。你們在打一場必贏的戰爭,它將會證明使徒保羅所說的:“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馬書837)。

耶穌基督已經傷了蛇的頭。在祂裏面我們有確保的勝利。在自己裏面我們每天都在經歷失敗,但在祂裏面我們已經得勝有餘。因此,我們要仰望耶穌,那信心的創始成終者,來跑這場信心的比賽。神在我們認識自己的軟弱中操練我們,在仰望基督裏操練我們。因為基督已經傷了撒旦的頭。

應用

《創世記》第三章第15節可以被稱為神所有的應許的基礎和中心。《聖經》中所有其它的應許都是建立在這個應許之上的。這一基本的應許以“我要叫你們彼此為仇”開始。從一開頭經上就說了神會作成這件事。救恩出於神!按著天性來說我們是撒旦的親密朋友。我們聽他的話,相信他。今天我們還是相信他。他說:“你們不一定死”(創世記33),我們竟然相信了他。但神說:“我要摧毀人與死亡和魔鬼所立的盟約。”“我要叫你們彼此為仇”。只要那個全副武裝的強人在人心裏還占地為王,一切都皆大歡喜。可是一旦有一個比他更強的人借著使人更新的恩典來到,奪取了他的武裝,鬥爭就開始了。那些所謂的教授對這場衝突一無所知,但神的兒女瞭解這場神聖的戰爭,瞭解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的敵意。這是一場內在的戰爭,因為神破壞了人與魔鬼的友誼之時,就在人心裏動了工。當神把祂的愛灑在我們心間時,祂就賜給我們一種新的友誼和新的敵意:與神的新關係和與魔鬼之間的敵意。從那一刻起,天性和恩典,靈與肉之間就展開了一場搏鬥,一場戰爭。罪對於神的兒女來說是一個痛苦的重擔。這場搏鬥不僅是罪的結果,也因為罪本身就是新天性的仇敵。新的天性懷有一個渴望:神哪,我盼望我裏面所有的罪都死了,盼望我能愛袮,讚美袮,稱頌袮。如今他們在神裏面看到無限的價值。神說:“我要叫你們彼此為仇。”這樣的衝突是新生命的真正表現。

你們對這場衝突有何種瞭解?只有那些希望得勝的人才在打一場真正的戰爭。永恆勝利的希望並不屬於所有的人。記得亞當和夏娃有兩個兒子,他們兩個都知道神的應許,兩個都知道神是慈悲的。但其中一個表現出他是蛇的後裔。他確實是蛇的後裔,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想摧毀神的教會。他殺了敬畏神的亞伯。這是一場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的戰爭。恩典屬於其中一個,但不屬於另一個。有些人用自己的方式來夢想天國,但通往天國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爭戰的路。神從一開始就說了,通往天國的路將是:“我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基督在世上時,曾說過:“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馬太福音71314)。

沒錯,不通過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的這場爭鬥,這場衝突,我們不可能去天國。人必須學會恨先前所愛的,愛先前所恨的。亞當需要換心,這也正是我們所需要的。神對亞當說:“我要給你換一顆心。你成了蛇的朋友,但我會使你成為蛇的敵人。”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換心。這樣我們才會恨惡罪和魔鬼,才會真心實意地說:“我希望我裏面所有的罪完全死去。”

神的百姓哪,神的教會被稱為戰鬥的教會。在你們的心裏有一場搏鬥,一場戰爭。但你們在打一場必勝的戰爭。在《啟示錄》裏,我們讀到那些已經得勝的信徒,他們的力量在於羔羊的血。他們“是因羔羊的血”戰勝了撒旦和世界(啟示錄1211)。羔羊的血也正是你們的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期盼所在。啊,讓我們的眼仰望羔羊的血,因為那才是我們唯一的希望,唯一的期盼。因為神一定會完成我們在《啟示錄》裏所讀的:“他捉住那龍,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旦,...... 把他扔進無底坑裏”(啟示錄202)。阿們。


限定的救贖DefiniteAtonement

誠之摘自 巴刻著,《簡明神學》(更新傳道會,1999), 120-121頁。
(部分翻譯略作更動,以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限定的救贖」(definte atonement)有時也稱作「特定的救贖」(particular atonement)、「有效的救贖」(effective atonement),或「有限的救贖」(limited atonement),這是改革宗一項歷史性的教義,論及三一神在耶穌基督之死的事上,其意向為何。這項教義不懷疑基督所獻的祭的無限價值,也不懷疑神真誠地向所有「聽見(福音)的人」發出的邀約(啟2217),它明言:基督的死真正除去了所有神選民的罪惡,並確保他們會藉著重生而有信心,並蒙神保守其信心,而得以進入榮耀裏──得榮耀才是主的救贖所要完成的目的。救贖的限定性與有效性帶來它的「有限性」:即基督就祂死的有效性而言,祂並不是為每一個人死。並非所有人都得救了的這個事實,證明這項教義,正符合聖經和經驗合起來所教導我們的。

此外,僅有的兩種可能選擇是:(1) 真正的普救論,認為基督的死保證了人類每一份子──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都會得救;或者是(2)  假設的普救論,認為基督的死使每一個人都可能得到救恩,但是只有那些以信心回應並肯悔改的人,才會真正得著。但主的死並沒有保證人一定會相信並悔改。所以,選擇有三:效果無限、範圍有限的救贖(改革宗的特定救贖論);範圍無限、效果有限的救贖(假設的普救論);或是效果無限、範圍也無限的救贖(真正的普救論)。這三項我們究竟應該選哪一項,必須讓聖經作為我們的導引來決定。

聖經說,神已經揀選了我們這墮落族群中的許多人,要使他們得到救恩;神也曾差遣基督到世上來拯救他們(約637-401027-291151-52;羅828-29;弗13-14;彼前120)。聖經常說,基督已為特定的群體或個人而死,並清楚暗示,祂的死已為他們取得了救恩(約1015-1827-29;羅58-10832;加220313-1444-5;約壹49-10;啟14-659-10)。基督面對死亡時,祂只為那些父神所賜給祂的人禱告,而不為世人──其餘所有的人──禱告(約17920)。若主願意為任何一個人死、卻拒絕為他禱告,這是可思議的事嗎?限定的救贖是以上三種看法裏,唯一和聖經的記錄相符的。

新約聖經一方面教導我們,在福音裏有基督所賜的恩典,基督徒理當到處宣揚這福音;在另一方面,它則教導我們,基督在十字架上曾為神的選民獲得了完全有效的救贖;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不一致,也沒有不連貫之處。所有憑信心到基督面前的人,都必得著憐憫,這點是千真萬確的(約63547-5154-57;羅116108-13)。蒙揀選的人在福音中聽到耶穌所要給予的;透過所聽到的福音,就被聖靈有效地呼召。福音和有效的呼召,都是因為基督受死,承擔了我們的罪才有的。那些拒絕基督所賜予之恩典的人,都是出於他們自己的自由意志(因為他們如此選擇,太221-7;約318),因此他們最終的滅亡也是自找的。而那些接待基督的人,則要學習為祂的十字架感謝祂,因為十字架是神主權救恩計劃的中心。


52 限定的救赎——耶稣基督为神的选民而死
Definite Redemption - Jesus Christ died for God's elect
《简明神学》Concise Theology: A Guide to Historic Christian Beliefs,巴刻(J. I. Packer)著/張麟至译,更新传道会,2007年。

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约10:14-15

[限定的救赎]有时亦称作[特定的救赎][有效的救赎][有限的救赎],这是改革中一项历时性的教义,论及三一神在耶稣基督之死一事上,其意愿为何。这项教义毫不怀疑所献之祭的无限赎价,也不怀疑神真诚向所有[听见{福音}的人]发出的邀约(启22:17),它明言:基督的死真正除去了所有神选民的罪恶,并确保他们会重生,信主,并因信蒙神保守得以进入荣耀里——得荣才是主的救赎所要达到的目的。救赎的限定性与有效性带来它的[有效性]:即基督就祂死的有效性而言,祂并不是为每一个人死。并非所有人都得救了的这项事实,证明了这项教义,正符合圣经和经验合起来所教导我们的。

此外仅有的两种可能选择是:(1)真正的普救论,认为基督的死保证了人类每一份子——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都会得救;或者是(2)假设的普救论,认为基督的死使每一个人都可能得到救恩,但是只有那些以信心回应并肯悔改的人,才会真正得着。但主的死并没有保证一定会相信并悔改。所以,选择有三:效果无限、范围有限的救赎(改革宗的特定救赎论),范围无限、效果有限的救赎(假设的普救论),或是效果无限、范围也无限的救赎(真正的普救论)。这三个我们究竟选择哪一个、其指引必须根据圣经来定。

圣经说,神已经拣选了我们这堕落族类中的许多人,要使他们得到救恩;神也曾差遣基督到世上来拯救他们(约6:37-4010:27-2911:51-52;罗8:28-29;弗1:3-14;彼前1:20)。圣经常说,基督已为特定的群体或个人而死,并清楚暗示,祂的死已为他们获取了救恩(约10:15-18,27-28;罗5:8-108:32;加2:203:13-144:4-5;约一4:9-10;启1:4-65:9-10)。基督面对死亡时,祂只为那些父神所赐给祂的人祷告,而不为世人——其余所有的人类——祷告(约17:920)。若主愿意为任何一个人死、却拒绝为他祷告,这是可思议的事吗?限定的救赎是以上三种看法里,唯一和圣经的记录符合的。


新约圣经一方面教导我们,在福音里有基督所赐的恩典,基督徒理当到处宣扬这福音;在另一方面,它则教导我们,基督在十字架上曾为神的选民获得了完全有效的救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不一致、也没有不连贯之处。所有凭信心到基督面前的人,都必得着怜悯,这点是千真万确的(约6:35,47-51,54-57;罗1:1610:8-13)。蒙拣选的人在福音中听到了基督的赐予;透过所听到的福音,就蒙圣灵有效的呼召了。福音和有效的呼召,都是因基督受死承担了我们的罪才有的。那些拒绝基督所赐予之恩典的人,都是出于他们自己的自由意志,愿意如此选择(太22:1-7;约3:18),因此他们最终的灭亡也是自找的。而那些领受基督的人,则要学习为祂十字架感谢祂,因为十字架是神主权救恩计划的中心。


DEFINITE REDEMPTION
JESUS CHRIST DIED FOR GOD’S ELECT

I am the good shepherd; I know my sheep and my sheep know me—just as the Father knows me and I know the Father—and I lay down my life for the sheep. JOHN 10:14-15

Definite redemption, sometimes called “particular redemption,” “effective atonement,” and “limited atonement,” is an historic Reformed doctrine about the intention of the triune God in the death of Jesus Christ. Without doubting the infinite worth of Christ’s sacrifice or the genuineness of God’s “whoever will” invitation to all who hear the gospel (Rev. 22:17), the doctrine states that the death of Christ actually put away the sins of all God’s elect and ensured that they would be brought to faith through regeneration and kept in faith for glory, and that this is what it was intended to achieve. From this defini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follows its limitedness: Christ did not die in this efficacious sense for everyone. The proof of that, as Scripture and experience unite to teach us, is that not all are saved.

The only possible alternatives are (a) actual universalism, holding that Christ’s death guaranteed salvation for every member of the human rac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r (b) hypothetical universalism, holding that Christ’s death made salvation possible for everyone but actual only for those who add to it a response of faith and repentance that was not secured by it. The choices are, therefore, an atonement of unlimited efficacy but limited extent (Reformed particularism), one of unlimited extent but limited efficacy (hypothetical universalism), or one of unlimited efficacy and unlimited extent (actual universalism). Scripture must be the guide in choosing between these possibilities.

Scripture speaks of God as having chosen for salvation a great number of our fallen race and having sent Christ into the world to save them (John 6:37-40; 10:27-29; 11:51-52; Rom. 8:28-39; Eph. 1:3-14; 1 Pet. 1:20). Christ is regularly said to have died for particular groups or persons, with the clear implication that his death secured their salvation (John 10:15-18, 27-29; Rom. 5:8-10; 8:32; Gal. 2:20, 3:13-14; 4:4-5; 1 John 4:9-10; Rev. 1:4-6; 5:9-10). Facing his passion, he prayed only for those the Father had given him, not for the “world” (i.e., the rest of mankind, John 17:9, 20). Is it conceivable that he would decline to pray for any whom he intended to die for? Definite redemption is the only one of the three views that harmonizes with this data.


There is no inconsistency or incoherenc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New Testament about, on the one hand, the offer of Christ in the gospel, which Christians are told to make known everywhere,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fact that Christ achieved a totally efficacious redemption for God’s elect on the cross. It is a certain truth that all who come to Christ in faith will find mercy (John 6:35, 47-51, 54-57; Rom. 1:16; 10:8-13). The elect hear Christ’s offer, and through hearing it are effectually called by the Holy Spirit. Both the invitation and the effectual calling flow from Christ’s sin-bearing death. Those who reject the offer of Christ do so of their own free will (i.e., because they choose to, Matt. 22:1-7; John 3:18), so that their final perishing is their own fault. Those who receive Christ learn to thank him for the cross as the centerpiece of God’s plan of sovereign saving grace.



基督徒生活离不开要理问答

作者: 卡尔·楚门(Carl R.Trueman)   译者: 王一
摘自《路德的人生智慧》Luther on the Christian LifeCross and Freedom,上海三联书店,2019.06

在路德对礼拜仪式的改革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把一整周都用来进行教导,其中包括传统要理问答里的要素:十诫、使徒信经、主祷文,以及圣礼。这更进一步指出,在路德框架的更深内涵:写成的道与口授的道,与基督徒生活紧密相连——正式写作的要理问答以及问答式要理讲授(catechizing)。

口授经文要理(Catechesis)——即基础基督教信仰教导——是教会从最早期起就有的主要做法。我们所熟悉的要理问答——以问答的形式写作的教学工具——从中世纪时期出现,很可能出自11世纪维尔茨堡(Würtzburg)一位名叫布鲁诺(Bruno)的人之手。

到了路德的时代,一问一答的结构以及问答的元素内容早已有了固定的标准。然而,需要注意,当路德用“要理问答”这个词的时候,他在特指教导十诫、使徒信经和主祷文,而不是其他问答形式的教学文件。

到了16世纪,各种各样的要理问答手册层出不穷。宗教改革带来了基督教王国(Christendom)的崩塌,教会亟需确保人们知道自己所信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信。当然,这个需求远不止简单的教牧任务:神学与政治紧密相连;随着宗教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信仰上的认信委身决定了地方贵族的领土地位,以及在神圣罗马帝国内外的联盟。

信仰认信化(confessionalization)的政治方面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重点,但我们需要明白,当时任何群体写作要理问答,部分原因在于与其相对的其他群体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路德写了两部要理问答,由于被纳入到《协同书》里,所以在认信路德宗的圈子中,仍旧有权威地位。第七章我们会看到,路德写作这两部要理问答,部分原因是要回应16世纪20年代中期在路德宗教会内部出现的教学与道德问题。问题就是,不论是牧师们还是信徒群体,都无法像路德早期预想的那样,把教义与敬虔正确地联系起来。

这两部要理问答的目的非常不同。其中,《大要理问答》很显然不是用来记忆的,它更像一系列针对要点而做的简短讲道或训诫。我们需要明白,在宗教改革时期,不仅仅是普通信徒对新教神学一无所知,大部分人都未受过教育。甚至许多神职人员也常常无法熟练地用新教义来讲道、教导,因此他们需要一些工具来帮助他们。就像1989年的东欧,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废黜罗马教廷的贵族们是一回事,而为每个讲台提供有能力的新教牧师则是另一回事。

训练是要花时间的,许多牧师从罗马天主教归向新教,却并未真正明白必要的知识。对这些人来说,这部大要理更像圣公会的《布道书》(Book of Homilies),被用作讲道的素材。如果他们无法自己写讲章,这部大要理至少可以给他们一段文字来念诵,或者为他们提供讲道的模板。

而路德的《小要理问答》则与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要理问答很相似:简要的问题与答案,像传统的问答式教义学习的结构一样,覆盖了基督教的主要教义。这部作品看起来有种简单、温和的感觉,但我们必须记得,路德是历史上第一位以父亲的身份来写作要理问答的人。

人生经历会影响教学方法。这些年来,我一直帮助妻子教导儿童,我们总能察觉,有些教学材料是由那些没有实际教导儿童经验的人写的:这些内容总是过于复杂而抽象。当父亲的人知道,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可预测的、具体的,因此,他需要的答案越简单、直接越好。这正是路德的《小要理问答》的口吻。拿前两个问答为例: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这是什么意思?
答:我们应敬畏、亲爱、信赖和仰望耶和华上帝的名。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
这是什么意思?
答:我们应敬畏、亲爱上帝,因此我们不应指着上帝的名诅咒、起誓、行巫术、说谎、欺骗;当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祷告中、赞颂中、感谢中,我们当称颂耶和华上帝的名。
  
这种模式很明显,就好像父子在对话。“儿子,看!那是一只鸟。”“爸爸,鸟是什么?”“鸟是一种长着羽毛的动物,能在天上飞,能在树上做窝。”

此外,我们需要知道,小孩子单纯的信心令路德陶醉。实际上,他认为魔鬼最致命的手段就是剥夺基督徒的童真与信心。孩童们对圣经教导的毫不置疑以及他们信心的单纯,恰恰正是基督徒信心所该有的本质。这一信念从《小要理问答》那简洁流畅的教育风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后,看着他的儿子,他(路德)赞扬孩子的天真无邪:‘孩童(比成人)可以在信心中更有知识,因为他们信得如此纯粹,对恩慈的上帝和永生毫无疑惑。哦,年幼死去的孩子多么有福。当然,这的确会令我很悲痛,因为我的身体和他们母亲血肉的一部分死去。在敬虔的父母心中,这种自然的情感不会停止,不论他们觉得自己多么刚硬无情,因为这样的情感属于上帝的创造。孩童完全生活在信心中,不需任何理由。就像安波罗修所说的:理由可能会缺乏,信心却不会。’”(LW, 54335

路德使用要理问答教导的目的与他的神学思想有关:信仰是有内容的。想要理解律法与福音,我们需要要理知识。想要理解基督的工作,我们需要要理知识。想要与上帝建立“关系”,我们需要要理知识。

事实上,当代一些人标榜的教义与关系对立,会令路德十分费解。从神学上讲,荣耀神学家与十架神学家的区分,指向不同的教义内容:二者可能使用同样的语汇,但他们用不同的内容来填充这些语汇,使得彼此截然不同。

因此,教义教导对基督徒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其中关键部分就是要理问答学习。路德甚至主张针对那些拒绝接受要理问答学习的人,应当拒绝他们领受圣礼,拒绝给他们食物,让他们遭受驱逐。

要理问答学习的另一重要之处在于它循序渐进、慢慢累积的特点。小要理实际上是在为更详尽的大要理学习做准备:“当你们将这简单的问答教授完了,就可再将《大要理问答》中更丰富、更详细的意义解释给他们听。”这种教学方法从许多方面看都意义深远。

首先,就像他小心谨慎对待礼拜仪式创新一样,他也强调要理学习需要从头至尾用同样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教导的顺序是先教导人们纯正话语的形式规模,然后再教导这些话语的含义。很显然,路德认为重要的是先要有一套纯正话语的形式,有了这套形式,才能建立纯正的内容。

第二,从小要理到大要理,学习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由浅入深进行的。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路德认为,基督徒生活应当是不断在知识上长进的。虽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常常迷恋关系性的信仰方式而把教义排除在外,但在路德的思想中,这两者并不矛盾。学习教义就是在学习认识上帝和人:在上帝面前我们是谁,上帝向我们启示他是谁。

这是启示性的(revelational)。在启示中,十架是镜片,通过这镜片才能理解上帝和人。同时,这也是关系性的(relational),两类神学家的基本区别不能随便简化成教义区分。这既与教义相连,又与个人信仰相连。这实际上恰恰决定了一个人在上帝面前是谁,在世界面前是谁。

这又带我们回到所有基督教教育的最基本目的上,以讲道为例:基督徒生活的特点就是基督徒认识到他们由于自己的自义只能在上帝面前被咒诅,因此他们在上帝面前悔改,调转方向用信心抓住基督。

这里的每一点都是教义性的,要求我们知道上帝是谁,我们为何被造,以及在堕落后我们该如何被上帝接纳为义。然而这里每一点又都是生存性的。律法令我们恐惧;福音带给我们安慰。

律法与福音是客观的真理,但它们却对人类最深层的存在产生影响。十架神学家对基督的认识就像妻子认识自己的丈夫一样:不仅当她看到他时能够认出他,而且她的心跳会加速,她的思绪里填满了美好的回忆、向往与期盼;多年之后,她对他认知增长,她的爱也随之增长。她对他的认知超越了概念性的知识,是包含事实的(factual),在她最深层的存在中影响着她。

这也应该是教会对基督,她的新郎,所当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