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福音書和使徒行傳
Reading the Gospels and Acts
誠之摘自《聖經研修本》
https://yimawusi.net/2021/10/05/reading-the-gospels-and-acts/
四卷福音書和《使徒行傳》都記述了耶穌和門徒的事蹟,每一卷書都是一份完整的記錄。福音書呈現的主題,即許多以色列人拒絕了上帝原本賜給他們的信息和應許,同樣可以在《使徒行傳》中看到。明白這些敍述的關鍵,就是追溯其中的負面回應及其隱含的教導:人是如何回應上帝,上帝又是如何繼續做工吸引人歸向祂。
體裁
古代有一種類似福音書的文學體裁叫做“行述”(希臘文bios;誠之按:或譯為“生平”)。行述就是古代的傳記。但它不像現代的傳記那樣強調對某人生平的描述、思想的追蹤以及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而是凸顯那些圍繞某人發生的重大事件和他的教導。福音書大體就是這樣。福音書的主角是耶穌和上帝;耶穌執行父上帝的計劃。
《使徒行傳》採用了另一種體裁,是一份證明教會具有合法性的文書。《使徒行傳》為早期教會及其淵源辯解是有必要的,因為在古代世界,人們評價一個宗教是看它是否擁有悠久的歷史,是否具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品質。基督信仰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新興宗教,所以有必要解釋為什麼它雖然是新興的,卻值得相信。答案是,雖然基督信仰的表現形式是新的,但這個信仰本身是古老的,它的源頭是上帝對以色列民的應許和承諾。實際上,這個新運動起初並不是要組建一個新的宗教實體,只是在進到傳統猶太教拒絕和逐出會堂後,才轉到一個新的方向,結果(按照上帝的計劃,如《使徒行傳》所言)福音也傳給了外邦人《使徒行傳》講述上帝的應許如何實現,以及福音如何傳播到遠方的羅馬。
雖然福音書是歷史著作,但不是所有事件都嚴格按照時間順序記敍。有些事件是按照主題來鋪排的,例如《馬可福音》2:1~3:6連續記載了五場辯論,但在《馬太福音》中,這些辯論卻散落在8~12章裏面。
觀點
雖然每卷福音書記載的內容各有不同,但看法是一致的:耶穌是《舊約》應許的那位彌賽亞,祂與上帝有獨特的關係,要成就上帝的應許和拯救。前三卷福音書有許多重疊的記載,所以稱為“符類語音”(或稱為“同觀福音”),意思是說,它們屬於同一類作品,用相同的角度來記載耶穌的事蹟。符類福音是以“從地上仰望”的角度來記敍耶穌的事蹟,按一定的順序記述人是如何明白耶穌與天父的獨特關係。《馬可福音》以施洗約翰的事蹟作為敍事的開始,而《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則以耶穌獨特的降生開始。至於《約翰福音》,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從天上俯瞰”的角度來記敍耶穌的事蹟。作者約翰以“道成肉身”作為敍事的開始,直接明確地說明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符類福音卻採用不同的進路,讓讀者逐漸認識到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像當時的人逐漸認出耶穌是誰那樣。各卷福音書如何鋪排敍述雖有不同,但並不表示它們對於耶穌事蹟的記載互相矛盾,只是表明它們各自用獨特的角度,著重描述耶穌的身份和事蹟。
《使徒行傳》記述這個信仰耶穌的新群體,如何從耶路撒冷一直擴展到羅馬。在整個敍事中,上帝和耶穌是焦點,藉著聖靈來指導門徒的各個行動:在人的方面,彼得、司提反、腓利和保羅都是故事的主角。許多人認為《使徒行傳》是為保羅辯護,然而,《使徒行傳》要辯明的是,保羅向外邦人傳道的事工表明上帝的應許已經實現,萬民藉著耶穌與上帝和好,並彼此複和。
《馬太福音》的特點
馬太主要關注耶穌與以色列人的關係,解釋色列人為什麼拒絕耶穌。那些成為基督徒的猶太人沒有想要與猶太教決裂,但因為猶太人拒絕接受上帝藉著耶穌成就《聖經》中的應許,所以基督徒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然而,猶太人的拒絕無法阻止上帝的應許實現,還使外邦人也可以作門徒,並產生了一個新群體——教會。《馬太福音》的信息不僅是對以色列人說的,也是對全世界的人說的。《馬太福音》由五大段、一共六篇耶穌的長篇講論組成:5~7章、10章、13章、18章和24~25章(24~25章有關末世的講論之後是比喻部分)。和其他福音書一樣,從《馬太福音》中可以看到耶穌的言論和行動相輔相成,交相輝映,耶穌以其行證其言。耶穌的受難是上帝的計劃,藉以證明耶穌是無罪的,並藉以完成祂的使命。耶穌的門徒就是那些就近祂、與祂建立個人關係的人,他們信靠祂,尋求仁慈的上帝所賜的赦罪和稱義。
倘若把《馬太福音》的重要主題大致羅列一下,就可看出作者對許多方面都很感興趣。下列主題(楷體字)有些是《馬太福音》獨有的,有些也出現在其他福音書裏。《馬太福音》呈現的基督論是:耶穌是彌賽亞君王,祂作為上帝的兒子降世,啟示上帝的旨意,擁有上帝的權柄。作為猶太人所期待的那位應許中的君王,耶穌施行醫治,將《舊約》各方面的真正意義教導人;祂呼籲百姓行公義;祂開創新的國度,祂教導人關於上帝的應許中所隱藏的奧秘。馬太用一個他稱為天國的概念把這一切貫穿起來。這天國既是現在的,也是將來的(太12:28,13:1-52,24:1~25:46)。耶穌在猶太各地,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宣告這個盼望。祂呼召百姓悔改,對他們現行的做法提出挑戰,顯明祂有權柄勝過罪惡,祂也是安息日的主,並且呼籲他們以憐憫的心解讀律法。以色列人大都拒絕耶穌傳講的信息;但不可思議的是,儘管這應許遭到拒絕,卻仍然成就了。有一天,天國會在全地上實現(參太13章的比喻)。當這事圓滿成就時,耶穌在天國的權柄將在對全地的審判中向所有人顯明(太24~25章)。因此,在馬太看來,天國的計劃、末世和救恩歷史和是緊密相連的。
《馬可福音》的特點
目前,學者普遍認為《馬可福音》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但也有少數人認為《馬太福音》成書最早。雖然《馬可福音》有些章節大概是按照主題而不是時間順序來編排的(如可2~3章記載的衝突),但本書對耶穌傳道事工的勾勒,仍然為追溯耶穌的生平提供了基本框架。《馬可福音》第一個大段落(可1:16~8:26)分為三個小段落,並且結構相同:以關乎門徒的故事開始(可1:16-20,3:13-19,6:7-13),以眾人拒絕耶穌或一段總結結束(可3:7-12,6:1-6,8:22-26)。門徒承認耶穌基督(可8:27-30)是《馬可福音》的轉折點。全書有一半篇幅是為耶穌最後一周的事工做鋪排,關於這一周的記載就占了全書的四分之一。在馬可看來,最後一周發生的事件是整個故事的中心。
《馬可福音》的關鍵主題在其敍事中顯而易見。《馬可福音》開宗明義講述福音。上帝的國是《馬可福音》的一個主題,但敍述的深入程度不及《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馬可福音》指出,有些事情顯明上帝的國度已經初步臨到,但強調這國度將來有一天會圓滿實現。上帝國度的奧秘就是,雖然開始時微不足道,但它終會成就上帝要它成就的一切。它將成長結實,碩果累累。
《馬可福音》記敍耶穌的行動多於耶穌的教導。事情立刻或就發生(immediately),是馬可常用的描述。《馬可福音》只記載了兩篇講論:天國的比喻(可4:7-33)和關於末世的講論(可13:1-37)。馬可記載的神跡非常多,有二十個。這些神跡加上治病的記載,占了整卷書的三分之一,幾乎用了前十章的一半篇幅。在馬可的筆下,耶穌的教導帶著權柄。對馬可而言,描述耶穌的權柄很重要,因為權柄顯明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可1:1,8:29,15:39)。馬可的基督論指明,耶穌就是上帝所應許的那一位。耶穌宣告祂在以下方面擁有權柄:勝過罪惡、人際關係、潔淨的禮儀、安息日和聖殿。這導致耶穌與猶太人的領袖產生矛盾,使他們一開始就決心要阻止耶穌。這種由耶穌宣告擁有權柄而引起的衝突,是《馬可福音》的一個主要特徵。
然而,耶穌的權柄不是一種強權。就篇幅而論,《馬可福音》比其他福音書更強調耶穌是受苦的人子和受苦的僕人。祂降世的使命是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明白耶穌的受苦角色很重要,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耶穌對那些認出祂是基督的人和汙鬼下封口令(可1:44,3:11,5:43,9:9)。若不理解耶穌的受苦,就無法明白祂的彌賽亞呼召。這裏也讓我們看到,作門徒的要求包括必須有牧者的心腸(可10:35-45,參8:31-38,9:33-37)。與《馬太福音》相似,《馬可福音》表明耶穌受苦之後是得榮耀,並證明祂是無罪的。這位人子有朝一日還會再來施行審判,正如那篇關於末世的講論(可13章)指出的。馬可毫不掩飾地記載門徒的失敗,清楚表明人必須持守作門徒之道,真正聽從耶穌。門徒不能光憑血氣之勇行走正道,他們還必須信靠上帝和祂所指引的道路。此外,《馬可福音》比其他福音書更多記敍耶穌和門徒的情感。
《路加福音》的特點
在篇幅上,《路加福音》是四本福音書中最長的。路加將耶穌的教訓、神跡和比喻合在一起來記述,記載的比喻比其他福音書都多。馬太把耶穌的教訓編排成幾段長篇講論,路加則把耶穌的教訓散佈在整卷福音書中,通常篇幅較短。在《路加福音》中,許多重要的講論都出現在用餐的場合(路7:36-50,11:37-52,14:1-24,22:1-38,24:36-49),這使人聯想到那種在談笑中顯示智慧的古希臘式“會飲”(拉丁文symposium;人們在競技或者節日之後聚在一起,一邊吃喝,一邊談天的交際場合)。
《路加福音》的關鍵主題圍繞著上帝的計劃。在《路加福音》中,許多事情的發生都是“必須”和“應當”(希臘原文dei)的(路2:49,4:43,9:22,24:7、26、44-47)。上帝已經定下計劃,要拯救那些貧窮的、受壓制的,以及受撒但折磨和轄制的人(路4:16-18,11:14-23)。上帝的計劃呈現出一個應許與成就的架構,其中的主要人物展示這計劃如何按照《聖經》來實現(路7:28,16:16)。開篇記載耶穌降生的段落,採用了富有舊約聖經風格的頌歌,凸顯那貫穿整卷福音書的喜樂。此外,書中記載的事情也是即時發生的,許多經文都談及“今天”所發生的事情(路2:11,4:21,5:26,19:9,22:34,23:43)。故事按著從加利利向耶路撒冷前進的地理進程推演,表明耶穌的福音正向前傳揚(9:52~19:44)。
耶穌在書中以彌賽亞、僕人和主的身份出現。祂最基本的身份是彌賽亞(路1:31-35,3:21-22,4:16-30,9:18-20);隨著故事的發展,耶穌擁有極大權柄這個主題逐漸明朗。作者藉著審判者人子的形象,或者主的概念(路5:24,20:41-44,21:27,22:69),來表明這個主題。所有這些身份聯繫,都反映出《舊約》所描述的上帝的計劃。耶穌也擁有摩西那樣的先知職分,是人們應當聽從(路4:20-30,9:35)的領袖、救主和先知。耶穌所行的神跡證明上帝的國已經來臨。上帝的國度最終會帶來拯救和撒但的敗亡(路1:14-23,17:20-21)。這國度仍有待將來圓滿實現,那時耶穌要再來統治以色列民和地上萬民,以可見的方式彰顯祂今日宣告的王權(路21章)。耶穌的拯救實現了上帝對亞伯拉罕、大衛和以色列民的立約的應許(路1:45-54)。
雖然以色列人的領袖堅決拒絕這個信息,但無法阻止上帝的計劃推進。以色列將要因不忠不信而受到審判(路19:41-44,21:20-24)。耶路撒冷將要被毀,預示最後審判的情景,並表明上帝的計劃正在進行。儘管以色列人拒絕接受上帝的愛和祂所應許的那一位,但上帝仍然竭力呼喚他們忠心信靠祂。
與此同時,耶穌建立了一個新的群體(《使徒行傳》稱之為“信奉這道的人”)。這群體由那些回轉過來、接受耶穌的信息,並憑著信心跟從祂的人組成。《使徒行傳》確實是《路加福音》的續篇,它講述在面對頑固抵擋的情況下,上帝如何使用那些依靠聖靈、值得效法的勇敢見證人,把福音傳入羅馬帝國的心臟地帶。
《約翰福音》的特點
《約翰福音》強調耶穌是上帝差來的那一位,祂的行動與天父一致。《約翰福音》藉著宣告道成了肉身,記敍七個神跡,以及結合耶穌的講論與對話,來強調耶穌是獨一無二的。《約翰福音》對耶穌的刻畫清晰,具有很強的文學感染力。
《約翰福音》的主題集中在基督論。與符類福音的作者不同,約翰很少談到天國。他用永生這個關鍵主題來表達符類福音中的“天國應許”。“永生”所強調的,不僅是生命的長度(永遠),也是生命的質量(真正的、無盡的生命)。認識天父和祂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是永生(約17.3),因此這生命現在就可以得著(約5:24-26)。永生帶來的不止是得生命的機會,還有將來對拒絕這生命之人的審判(3:16-21、36)。
上帝所差派、成為肉身的道(希臘原文Logos,音譯“洛格斯”;英文Word)帶來永生的應許。那些“我是……”宣告,表明耶穌代表上帝的道的各個方面。每一個比喻(世界的光、復活和生命、好牧人、生命的糧、葡萄樹)都具體說明耶穌的某個重要角色。作為子,耶穌只做父指示祂的事。約翰特別強調耶穌在執行使命上是與父合一的。耶穌是百姓期待的彌賽亞,也是在天與地之間上去下來的人子。耶穌將以這個身份審判世人(約5:27),被舉起來(約3:14),並擔當救恩的中保(約3:13,6:27)。即使在耶穌被視為先知的時候,祂也是一位像摩西那樣的領袖和先知(約6:14,7:40)。
七個神跡占了《約翰福音》的前三分之二篇幅。當時的人對這些神跡的回應各不相同,有抵擋的(約12:37-39),也有接受的(約9:25)。有趣的是,《約翰福音》沒有像符類福音那樣記載耶穌趕鬼的事。約翰把焦點放在耶穌治病、挽回和供應的行動上。這些神跡特別強調耶穌超越猶太人的典章制度(約1:17,2:19-21,7:37-39,9:38,10:1-18)。大部分神跡都發生在猶太人的節期,強調耶穌對這些節期所賦予的意義。《約翰福音》的結尾提到,那些沒有看見這些神跡就相信的人有福了(約20:29)。
耶穌把上帝啟示出來。祂如真光照耀(約1:14-18),使世人得見天父和祂的道。耶穌的捨命顯明天父對祂百姓的愛,並為門徒樹立了相愛的榜樣(約13:1、11-17)。耶穌的捨命也聚攏了上帝的百姓(約10:1-18),使人可以藉著祂得生命,聖子和聖父因此得著榮耀(約3:14-16)。
在約翰看來,聖靈也非常重要。聖靈又稱為保惠師(希臘原文paraklétos;見約14:16、18、26,15:26,16:7-14,20:22),是耶穌升天以後被差派下來的。《使徒行傳》也特別強調這一點。這位鼓勵人、賜人能力的聖靈,帶領門徒進入真理,賜給他們侍奉和傳道的能力,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4:25-31,16:8-11)。維持人生命的正是這位聖靈(約4:8-10,7:37-39)。
《使徒行傳》的特點
《使徒行傳》告訴讀者,上帝如何指引門徒把外邦人也納入教會當中,並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羅馬,藉此指出教會這個新群體是植根於古老的應許上的。《使徒行傳》的中心人物是彼得(徒1~5、10~12章)、說希臘話的信徒群體中的傳道者,如司提反、腓利(徒6~8章)和保羅(徒9、13~28章)。無論是呼召人信主的宣教講道,還是解釋基督徒使命的護教講道,這些講論在書中都非常重要。最後,《使徒行傳》清楚說明這個原本屬於猶太人的信仰,如何發展到連外邦人也有份。福音能夠傳到整個世界,這是因為:(1) 耶穌是主(《舊約》中提到的耶和華);(2) 上帝吩咐基督徒把福音傳給世人。儘管信徒為傳福音而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經歷了身體上的迫害,但《使徒行傳》仍以得勝的音符——福音傳到了羅馬——結束全書。
感謝讚美上帝護理的大能与豐盛的供應。 本網誌內的所有資源純屬學習交流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