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讚美上帝護理的大能与豐盛的供應。 本網誌內的所有資源純屬學習交流之用。

2022-01-04

用合理與必要的推論
By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

作者:Jonty Rhodes 誠之譯自:
https://tabletalkmagazine.com/posts/by-good-and-necessary-consequence-2019-06/
https://yimawusi.net/2021/12/15/by-good-and-necessary-consequence/
 
「我在聖經中看不到三位一體這個詞,」到你家門口敲門的耶和華見證人信徒說道。一位滿心憤怒的教會成員爭辯說,「沒有任何聖經經文說我們不應該超速,」他已經是第十次被警察攔下了。「我在聖經中找不到婦女可以領主的聖餐的明確例子,」最近剛信主的單身母親擔心道。這些人說的都是對的,不是嗎?
“Idon’t see the word Trinity in the Bible,” says the Jehovah’s Witness knocking on your door. “There are no Bible verses that say we shouldn’t speed,” argues the angry church member who’s been pulled over by the police for the tenth time. “I can’t see a clear example of a woman taking the Lord’s Supper in Scripture,” worries the newly converted single mom. And they’re right, aren’t they?
 
作為福音派信徒,我們理所當然地希望能成為被聖道得著的人(people of the Word)。我們珍視《聖經》,認為它是聖靈所默示的上帝的道。我們承認它是沒有錯誤的,足以滿足我們作為門徒的各種需要。我們承認它是我們的最高權威,因為它來自我們的主和王。但是,這個具有權威的話語是否只限於經文裏出現的字句呢?我們的改革宗先賢們並不以為然。以《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中的這一段為例:「神的全備的旨意,與上帝自己的榮耀、人的得救、信仰、生活有關的一切必要之事,都是聖經明明記載的,或是可以用正當且必要的推論,從聖經引申出來的。」(WCF 1.6)。
As evangelicals, we rightly want to be people of the Word. We treasure the Bible as the Spirit-breathed Word of God. We acknowledge it to be without error, sufficient for our every need as disciples. We recognize it as our supreme authority, coming, as it does, from our Lord and King. But is this authoritative Word limited to the words of the text alone? Our Reformed forefathers thought not. Take this paragraph from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The whole counsel of God concerning all things necessary for his own glory, man's salvation, faith and life, is either expressly set down in Scripture, or by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 may be deduced from Scripture” (WCF 1.6).
 
對我們來說,其中關鍵的短語是,「可以用正當與必要的推論,從聖經中引申出來」。簡單地說,這意味著不僅是明確的經文,還有那些無可避免、可以從經文中引申出來的真理,也是上帝聖言的意義的一部分。因此,想想我們的超速司機。聖經有關於開車速限的具體經文嗎?顯然沒有。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我們有責任服從上帝設置在我們頭上的那些屬地的掌權者(羅十三1-7),我們就有理由聲稱,要我們遵守速限的不僅僅是警察,更是上帝。聖經裏是否有婦女領主的聖餐的明確例子?也許沒有。但是,一旦我們把關於婦女在教會中的地位和聖餐的目的的經文仔細放在一起,我們就應該得出結論,不僅僅是基督徒婦女可以領聖餐,而是必須領,除非她們受到教會的懲戒約束。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因為她們的性別而拒絕讓那些作出可靠的信仰宣告的人領聖餐,或者讓我們剛信主的十分緊張的媽媽放棄這個特權,就都是錯誤的。
The key phrase for our purposes is, “by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 may be deduced from Scripture.” Put simply, this means that not just the explicit text but also those truths that unavoidably arise from the text are also part of the meaning of God’s Word. So, consider our speeding driver. Is there a specific Scripture on speed limits? Clearly not. But if we consider our duty to obey those earthly authorities God sets over us (Rom. 13:1–7), we are justified in claiming that it is not just the police but God who wants us to obey speed limits. Is there an explicit example of a woman eating the Lord’s Supper? Perhaps not. But once we’ve carefully put together texts on the place of women in the church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upper, we should conclude not just that Christian women may take communion, but that they must unless they are under church discipline. Al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it would be wrong to refuse to admit to the supper on account of their gender someone who credibly professes faith in Christ or for our nervous newly converted mom to abstain.
 
但是,我想討論的與「正當與必要的推論」有關的特殊問題是教牧上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學會區分「正當」的推論和「必要」的推論。如果不這樣做,就會導致律法主義或不順從的生活。簡而言之,除非我們從聖經中得出的教導既是正當的又是必要的,否則我們就不能用它來約束別人。
But the particular concern I want to address in relation to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 is pastoral. Namely, we must learn to distinguish between “good” consequences and “necessary” ones. Failure to do so will lead either to a legalistic or a disobedient life. In short, unless a teaching we have derived from Scripture is both good and necessary, we may not use it to bind others.
 
偶爾,我們可能會得出一個結論,在我們有限的人類思維中似乎是必要的,但事實上並不是正當的。讓我們繼續用上面的例子,以及羅馬書十三章1節,其中說到:「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僅僅看這一段文字,有人可能會爭辯說,如果他們所順服的特定政府命令他們跪拜偶像,他們也應該這麽做。乍一看,這似乎是順服統治者的命令的一個「必要的」推論。但即使是對《聖經》其他部分的膚淺瞭解,也表明這不是一個正當的推理;我們有明確的禁止敬拜偶像的經文。因此,雖然羅馬書十三章1節的「邏輯」可能導致我們的朋友認為他跪拜偶像是順從,但作為服膺上帝話語的人,我們知道這是錯誤的推理。我們從某段經文中得出的看似「必要」的結論並非都是正當的——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思想是有限的,是被罪蒙蔽的。
Occasionally, we might draw a conclusion that seems necessary to our limited human minds but isn’t, in fact, good. Let’s stick with our example above and Romans 13:1, which says, “Let every person be subject to the governing authorities.” Looking at that one text alone, someone might argue that if the particular government they are subject to orders them to bow to an idol, they should do so. It seems, at first glance, to be a “necessary” consequence of the command to obey rulers. But even a superficial knowledge of the rest of the Bible shows that this wouldn’t be a good consequence; we have clear texts forbidding idolatry. So, while the “logic” of Romans 13:1 might lead our friend to think he is being obedient in bowing down to an idol, as people under God’s Word, we know that this is faulty reasoning. Not all seemingly “necessary” conclusions we draw from a particular passage are good—not least because our minds are limited and clouded by sin.
 
更微妙的,但也許更常見的是,把正當的推論變成必要的推論的危險。想像一下,你被要求就《提摩太後書》316節做一個簡短的講解,這節經文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你仔細闡述了對聖經的一種忠實的看法,呼籲人們相信它是神的話語。然後你的思想轉向了應用:這段經文要求我們做什麼呢?這就是對正當與必要的推論的正確理解變得如此重要的地方。你想到的是你自己每天早上讀經的習慣。這是相信聖經是神的話的一個正當推論嗎?當然是。但這是一個必要的推論嗎?當然不是。這節經文——或者坦率地說,任何其他章節的經文——是否約束所有的基督徒每天都要為自己讀聖經?不是,原因很明顯,在神的教會的大部分歷史中,這是不可能的。人們無法閱讀,也沒有自己的聖經。因此,我們可以正當地吩咐人們「晝夜思想」聖經(詩一2),但我們不能在吩咐人們在敬拜中聚會並聆聽聖言之外,再規定領受聖言的途徑。一個忠心的信徒也許會默想上個主日的講章,但卻很少自己讀聖經。這本身在本質上並不是不順服。無論我們多麼熱衷於讓人們喜愛上帝的話語,我們都不能把正當的做法變成有強制力的必要做法,否則我們就會用不必要的罪咎感壓垮羊群。
Subtler, but perhaps more common, is the danger of turning good consequences into necessary ones. Imagine you have been asked to give a short talk on 2 Timothy 3:16, which reads, “All Scripture is breathed out by God and profitable for teaching, for reproof, for correction, and for training in righteousness.” You carefully set out a faithful view of the Bible, calling people to trust it as God’s Word. Then your mind turns to application: What is this text calling us to do? This is where a right understanding of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 becomes so important. Your thoughts go to your own habit of reading a portion of the Bible yourself each morning. Is this a good consequence of believing the Bible is God’s Word? Absolutely! But is it a necessary one? Surely not. Does this verse—or, frankly, any other section of Scripture—bind all Christians to read the Bible for themselves each day? No, for the fairly obvious reason that for most of the history of God’s church, this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People couldn’t read and didn’t own their own Bibles. So, we can rightly command people to “meditate” on the Word (Ps. 1:2), but we mustn’t legislate the means of receiving that Word beyond the command to gather in worship and hear the Word preached. A faithful believer might perhaps take the sermon preached last Sunday and meditate on that, rarely if ever reading the Bible for himself. This in itself would not be inherently disobedient. However zealous we are for people to delight in God’s Word, we must not make good practices into bindingly necessary ones or we will crush the flock with unnecessary guilt.
 
我們可以多舉一些例子。希伯來書十章25節警告我們不要停止聚會。這是否意味著成為家庭小組的成員是絕對必要的?家庭小組是該經文的一個「正當」推論,但不是一個正當且必要的推論。因此,它們不應該成為約束教會成員的條件,否則我們為教會成員設定的標準就會比基督為祂的國度設定的標準更高。
We could multiply examples. Hebrews 10:25 warns us not to neglect meeting together. Does this mean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be a member of a home group? No. Home groups are a “good” consequence of that text, but not a good and necessary one. Therefore, they should not be made binding for church membership or we are setting a higher bar for membership of our churches than Christ does for His kingdom.
 
當然,在講道和教導中,我們可以推薦 一些「正當的」推論,但必須總是小心,避免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說它們是有強制力的,或者是全然委身的門徒的真正標誌。我們祈求聖靈的幫助,既不至於沒有把上帝全部的啟示教導給會眾,也不至於超越它,用不必要的負擔壓垮上帝的百姓。
Of course, in preaching and teaching we can recommend “good” consequences, but must always be careful to avoid giving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are binding or the true marks of committed discipleship. We pray for the Spirit’s help neither to fall short of teaching the fullness of His revelation nor to go beyond it and crush people with unnecessary burdens.
 
姜迪·羅茲牧師是英國利茲市中央基督教會的牧師,著有Covenants Made Simple: Understanding God’s Unfolding Promises to His People 一書。


另參:

為什麼要學習神學:合理且必要的推論
Why Study Theology: Good & Necessary Consequence
作者:Stephen Unthank  誠之譯自:
https://www.placefortruth.org/blog/why-study-theology-good-necessary-consequence
https://yimawusi.net/2021/04/05/why-study-theology-good-necessary-consequence/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search/label/Stephen%20Unthank%EF%BC%8C%E8%AA%A0%E4%B9%8B%E7%BF%BB%E8%AD%AF


范泰爾:造物主與受造物之間的區分(圖)

https://yimawusi.net/2021/12/13/van-til-creator-creature-distinction/
 
下圖是改革宗神學家范泰爾(C. Van Til)非常著名的『造物主與受造物之間的區分』(Creator-Creature distinction)的版畫。



 
誠之按:Ad Intra 拉丁文,是opera Dei ad intra 的縮略,意思是上帝向內的工作或行動(例如:父“生”子,父和子“發出”聖靈)。而 Ad Extra 則是opera Dei ad extra的縮略,意思是上帝向外或外在的活動,包括創造、維護受造界。

明白這個區分,就可以清楚解釋,惡的源頭(author)不是上帝,而是發生在受造界的事。上帝是眾光之父,一切美善的源頭,祂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而邪惡只是在受造界裏對上帝的美善的一種主動積極的反對。宇宙不是如摩尼教的二元思想裏所設想的善惡是永恆並存的,而是一位造物主創造了受造界。

Pactum Salutis 則是救贖之約(covenant of redemption)的拉丁文,指的是創造世界以先,三位一體三位格之間所約定的救贖計劃。

 
原圖:




 
創世記六章4 「神的兒子們」:敵基督的危機

誠之按:本文是根據Lee Irons 主日學課程(Unfolding Mystery),第14課整理
http://www.upper-register.com/mp3s.html
https://yimawusi.net/2021/12/15/genesis-6_4-sons-of-elohim/
 
Gen 6:1-8 這段經文怎麼會和敵基督有關呢?我們馬上會解釋。這段經文要處理的,是「神的兒子們」,他們和人的子女結婚,生下「偉人」,所引發的洪水危機。
 
Genesis 6:1-8  1 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  2  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  3 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  4 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後來 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5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  6 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  7 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  8 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
 
六章2節,神的兒子們(Sons of Elohim)指的是誰,主要有三種看法:
 
在希伯來原文中,Elohim 是一個複數字,所以,「神的兒子們」可以說是「諸神的兒子們」(sons of gods)。雖然有時候elohim被翻譯為god 但是在希伯來原文中,以im為字尾的,應該是一個複數。那麼,這些諸神的兒子們是誰呢?主要有三種看法:
 
一、他們是墮落的天使。這是最不可能的解釋。
 
第一種說法,就是這些神的兒子們是指墮落的天使(魔鬼),他們與人的子女同居,生下怪異的巨人後代,我們可以確定這是完全錯誤的。雖然的確有一些說法支持,就是在兩約間的文學、猶太人的著作中,有這種猜測的說法。例如,《以諾壹書》解釋這節經文,認為這是墮落的天使和人的子女同居。但是,除了兩約之間的文學有這種觀點外,經文本身有很強烈的證據反對這種看法。
 
二、他們是塞特敬虔的後裔(godly Sethite believers),他們和不敬虔的外邦人雜婚,換句話說他們是在違背聖約。雜婚不是指種族的混雜,而是指他們不遵守聖約的限制,和不信的人結婚。
 
第二種看法是一種可能性,但我相信,第三種是最好的解釋。
 
三、這是指神授王權和一夫多妻制(divine kingship and polygamy
 
這種看法認為,「神的兒子們」是指該隱世系(或許包括拉麥這個世系)的暴君所建立的人間王國,他們悖逆神,但仍自稱是「諸神的兒子」(參詩篇八十二6;譯按:有點像中國古代君王自稱是「天子」)。這種看法符合蛇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的主題,也符合「人的城」的主題。人的城的主題,在第六章達到高峰,我們可以稱之為「敵基督的危機」。
 
第三種解釋,我認為是最好的解釋,這裡的神(諸神)是指神授王權(divine kingship)和多妻婚姻。神授王權在古代近東世界可以找到,例如,古巴比倫王,和古埃及的法老王,他們都被視為是諸神的兒子。法老王是太陽神(Ra)的兒子,而巴比倫王是 Marduk的兒子。所以,古代近東世界有這種觀念,認為列國的君王具有神的權柄、神的特權。他們施行暴政,隨意娶人間的女子為妻。
 
這段經文的上下文是這樣的:在創世記第三章,我們看到蛇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彼此為敵。在創世記第四章,我們看到該隱和亞伯之間的衝突具體呈現在歷史中。該隱造了一座人的城。亞伯本屬敬虔的世系,不幸被殺。神興起塞特,取代了亞伯的位置。第四章記載了該隱的後裔,他所建造的城,以及後來的王朝。創世記第五章回到塞特的世系、敬虔的世系。第四、五章延續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的衝突。第六章我們再度回到該隱的世系,我們看到這個王朝的光景。這個王朝達到了它獨立自主、背叛神的高峰。我們在四章17節已經看到該隱的世系想要立自己的名,以自己的名建一座城,棄絕神的權柄,並且把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到了23節,情況變得更加惡劣:
 
創四23-24  23 拉麥對他兩個妻子說、亞大、洗拉、聽我的聲音、拉麥的妻子細聽我的話語、壯年人傷我、我把他殺了、少年人損我、我把他害了.〔或作我殺壯士卻傷自己我害幼童卻損本身〕  24 若殺該隱、遭報七倍、殺拉麥、必遭報七十七倍。
 
人的城開始高抬自己、抵擋上帝。拉麥對上帝的公義感到不滿,他要自立為王:「我不需要上帝的保護、不需要上帝的公義;我自己就可以保護自己,我自己要訂立一個公義的標準。」在創世記第六章,我們看到這種自誇和背叛的頂峰,而這種悖逆也招致了洪水,就像巴別塔那樣。
 
創六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
 
這裡,上帝定了一個日期:再過120年,洪水就會到來。這節經文不是說人類當時壽命的極限。翻譯為「住在」的希伯來文,原文有一個法律上的涵義。這裡是以諾和挪亞帶給人類的警告:神的審判即將到來,而悔改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人類違背了行為之約,上帝要提起訴訟審判他們。上帝是在說,我不會再和你們競爭了,我不會再差遣先知,不會再給你們警告。我們之間的故事到此為止。
 
六章4節的「偉人」(巨人),未必指變種的「巨人」。這節經文的涵義似乎更多是指政治上大有能力的人,或君王。創十章8節提到「英雄」(mighty man,見ESV翻譯),似乎是和政治上的權勢有關,扮演王朝或政治上的角色。
 
這段經文怎樣和敵基督連在一起呢?為什麼稱之為敵基督的危機呢?「挪亞的日子怎樣, 人子降臨也要怎樣」(太廿四37),這是主再來以前的一個景象:人的城會變得越來越叛離神,宣稱他們的神聖權柄,悖逆敵擋神,像路西法(LuciferKJV)在以賽亞書十四章12節中宣稱與神同等,自主悖逆,棄絕神的主權,最終導致最後洪水的審判(彼前三18-20[1], 彼後二4, 6)。
 
4,「神」的兒子:原文是elohim,可以是指複數的「諸神」,gods,就是指邪靈,巴力。參見詩一三十八1,林前十20。這些人乃是受到邪靈的影響,他們是邪惡黑暗力量施行在地上的管道(帖後二9)。不法之人就是敵基督(但七,十)。敵基督在啟示錄裏就是獸,有角的獸與神相敵, 牠是受撒但鼓動、與撒但同謀的。
 
因此這些該隱的後裔、神的兒子的興起,是受到黑暗勢力的鼓動,這就是彼前三的背景。彼得是講到受逼迫:蛇的後裔與女人的後裔的衝突,見彼前五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
 
[1] 1Pe 3:18-20   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有古卷:受死),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按著肉體說,他被治死;按著靈性說,他復活了。  19   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  20   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
 
誠之按:Peter Gentry 的這個Youtube 短片https://youtu.be/qKtHwc3mMY8
也言之成理,因此,個人認為,對這個題目,不必採取過於武斷的立場。


創世記簡介|聖經書卷簡介(環聖新譯本)

誠之摘自環球聖經公會《聖經新譯本》
https://yimawusi.net/2021/12/20/introduction-to-genesis/
 
一、書名
 
  本書原名為「בְּרֵאשִׁ֖ית」(berishit;意即「起初」;古代書籍慣用該書頭一兩個字為書名),《七十士譯本》(舊約希臘文譯本)開始稱本書為Γενέσις(意即「根源」、「來源」),英譯為Genesis,中譯為「創世記」。
 
二、作者與日期
 
  作者:摩西。寫作日期:主要的看法分為兩種,一是早期說,即約主前1500年;另一是晚期說,即主前1290 年。
 
三、內容剖析
 
(一) 世界起源
 
  希伯來文תוֹלְד֧וֹתtoledot,音譯「多利達特」)一詞在全者重複出現十次,中譯為「起源」(2:4)、「後代」(5:16:910:111:102725:121936:19)和「歷史」(37:2)。全書可按這詞分為十段(36:19歸為一段)。這些段落記載了天地的起源(2:4),人的起源(5:1)和希伯來民族的起源(11:1027)。此外,本書也記錄了人類犯罪的起源(3章)和救恩的起源(12:1-3)。
 
(二)創造與統治
 
  本書開宗明表示天地萬物都是由一位神創造(12 章)。祂不單製造,也統治世界。這觀念一方面否定世上有其他神明的看法(針對當時多神及泛神主義),另一方面也肯定一切善惡都由祂定奪(針對個人主義、相對主義)。創造時,神宣稱一切都是好的,表示祂十分滿意祂的創造。
 
(三)罪惡與拯救
 
  第一至十一章主要記載四件事:神創造、人類墮落、降洪水、巴別塔,交代神揀選亞伯拉罕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因為人不斷犯罪,需要救贖;目的:神定意賜福人類,恢復和好關係,與人同在。作者用相似的情節串連第三至十一章:犯罪,招致刑罰,但神施恩拯救。人的表現和神的憐憫成了強烈的對比。
 

人的表現:犯罪

後果:刑罰

神的反應:施恩拯救

 

始祖吃禁果 3章)

受咒詛;逐出伊甸園(3:16-2023-24 

為始祖用獸皮作衣 3:21

全人類犯罪 6:1-7     

洪水滅世 7章)

叫挪亞方舟拯救挪亞一家及動物(6:11-22

人建巴別塔 11:1-4

變亂口音,分散全地 11:5-9

揀選亞伯拉罕 12:1-3

 
(四)揀選與立約
 
  第十二章記載,神揀選亞伯拉罕,跟他立約(恢復關係),又賜他應許:應許的重點是:由「一人」成為「一國」;「萬國」會因這國得福(12:1-3)。由「一人」發展為「一國」有三件事不可缺少:國民,國法,國土。
 
(五)應許逐步實現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在創世記的角色,主要為完成「國民」這應許。所以從第十二章起,記載神引領以撒的婚姻(24章),使不育的能夠生育 11:302930章),又使以色列人生養眾多(47:27)。
 
  此外,這四位人物的表現都有善惡兩方面。善的父母包括順服、信靠;惡的方面包括欺騙、自私。這些記載反映人的表現也會影響神應許的成就,可作後人的借鏡(參12:10-2016:1-1420章,2627章)。
 
  總而言之,不管列祖作過甚麼事,神極其信實,而且不離不棄,主動向他們顯現(12:717:118:126:22435:17948:3);又和他們同在(26:32428:1531:34239:232123),保護看顧他們;逐步兌現祂的應許(18:1928:41550:24)。
 
四、與新約的關係
 
  (一)人因犯罪而被逐出伊甸園,最終在新天新地不但恢復原初的美善景況,更有加倍的豐榮,例如:伊甸園中人屬乎物質,新天新地時人屬乎靈;伊甸園中有各樣花草樹木,新天新地不但有各樣花草樹木,更有新城耶路撒冷。
 
  (二)始祖在伊甸園被蛇引誘失敗(3章),陷全人類於罪惡;耶穌卻在曠野戰勝撒但的試探(太4章),使全人類可得救恩。
 
  (三)人建巴別塔要為自己立名; 神就下去混亂人的語言(11:47);五旬節聖靈降臨,通過不同的語言見證祂的大作為(徒2:11)。
 
  (四)亞伯拉罕要經由困難才得著神的應許,新約基督徒也要經過艱難才得著神的應許(徒14:22
 
  (五)亞伯拉罕因信稱義;新的所有信徒也因信稱義(羅4章)。
 
五、大綱
 
  A 世界開始的歷史(1:1~2:3
  B 人類原始的歷史(2:4~11:32
  C 選民列祖的歷史(12:1~50:26
    a. 亞伯拉罕的生平(12:1~25:18
    b. 以撒與雅各的生平(25:10~36:43
    c. 約瑟與猶大的生平(37:1~50:26
 
六、讀經提示
 
  (一)留意本書記載的事件,例如亞伯拉罕遣僕人為以撒娶妻(24 章)、雅各娶妻生子(29~30章),對實現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特別是國民這方面,有甚麼關係。
 
  (二)本書人物對你承受神的應許,有甚麼地方值得效法和警惕?
 
(三)假設自己是創世記的其中一位人物,想想你面對他/她的遭遇時有甚麼反應。

創世記文學結構:Toledot
https://yimawusi.net/2021/12/25/genesis-structure-devide-toledot/
 
上圖是克萊恩(Meredith Kline;另譯:蓋米迪)在加州西敏神學院講授創世記期間,為創世記的文學結構製作的圖表,說明toledot 如何成爲創世記的文學分段記號。
 
Toledot 在《和合本》裏譯為:來歷”、“後代”、“記略”等。

《創世記》的文學特點是以 “……的後代記在下面” 為開頭(2:45:1稍有差異,6:910:111:1011:2725:1936:136:937:2)。每段開頭均聚焦在前一段落所繪大圖的某個局部,並且這個開頭又成為後面段落的引言。隨著《創世記》描述地上的人口如何在各世代中不斷增長,讀者的注意力不斷被引向每個世代的某個人物及其後裔。
 
注意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的鬥爭,隱含在創世記的經文中。
 

上古歷史(1:1~11:26

 

序言

開頭

所指

敍述部分

2:4

……來歷……乃是這樣

天和地

2:4~4:26

5:1

……的後代記在下面

亞當

5:1~6:8

6:9

……的後代記在下面

挪亞

6:9~9:29

10:1

……的後代記在下面

挪亞的眾子

10:1~11:9

11:10

……的後代記在下面

11:10-26

族長歷史(11:27~50:26

 

11:27

……的後代記在下面

他拉

11:27~25:11

25:12

……的名字,按著他們的家譜,記在下面

以實瑪利

25:12-18

25:19

……的後代記在下面

以撒

25:19~35:29

36:19

……的後代記在下面

以掃

36:1~37:1

37:2

……的記略如下

雅各

37:2~50:26

 

 
創世記主題(摘自《聖經研修本》)

https://yimawusi.net/2021/12/20/introduction-to-genesis/
 
主題
 
  《創世記》的主題是創造、罪惡和重新創造,記敍上帝創造了美好的世界,但這個世界因為人的悖逆而被洪水毀滅。洪水之後的新世界又被人的罪惡玷污(11章)。亞伯拉罕蒙召要使萬國從他得福,這給讀者帶來了盼望,上帝的心意終將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得以成就(49章)。
 
關鍵主題
 
  1. 超然的、無所不在的耶和華上帝創造大地作祂的居所,並差遣人類作祂的代表(人具有祭司身份),好使他們遍滿地面,照管其他受造物(1:1~2:25)。
 
  2. 人類夫婦放棄尊貴的祭司職分,聽信蛇的建議而背叛上帝。他們故意悖逆,從根本上玷污了人類的本質,破壞了創造的和諧秩序(3:1-246:5-6)。
 
  3. 恩慈的上帝宣告,女人的後裔必將人類從蛇的暴虐中救贖出來。接著,《創世記》描述了一個獨特的家族,強調當中的成員如何享受與上帝的特殊關係,並為落入上帝詛咒的世界帶來祝福(3:154:255:26:8-911:10-2612:1-317:4-622:16-1826:3-42427:27-2928:1430:27-3039:549:22-26)。
 
  4. 男人的悖逆破壞了他與土地之間的獨特關係,因此他要辛勞耕作,甚至面對饑荒。《創世記》不僅明確地指出關係破裂所帶來的後果,還記述這個特殊家族從這種困境中得釋放(3:17-195:299:2026:12-3341:1-5747:13-2650:19-21)。
 
  5. 雖然女人的懲罰主要是生產孩子的痛苦(3:16),但她們在延續這個獨特家族上擔當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上帝甚至使不育的女子懷孕(11:3021:1-725:2129:31~30:2438:1-30)。
 
  6. 人性的敗壞導致家庭破裂,仇恨代替了兄弟情誼(4:1-1613:5-825:22-2329-3427:41-4537:2-35)。雖然《創世記》突出描寫家庭糾紛的現實,但家庭成員之間仍有和好的機會(13:8-1133:1-1145:1-2850:15-21)。
 
  7. 上帝為了懲罰惡人,把人類逐出伊甸園並分散到全地(3:22-244:12-1611:9),但祂仍賜下應許之地來表明祂的恩惠(12:1-2713:14-1715:7-2126:2-328:13-1450:24)。
 
8. 雖然人性的敗壞令上帝本來打算毀滅幾乎全部人類(6:711-1218:17-33),但祂仍渴望地上有義人居住(1:288:179:1715:1517:222:1726:428:335: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