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讚美上帝護理的大能与豐盛的供應。 本網誌內的所有資源純屬學習交流之用。

2017-09-27

摘自《基督教神學概論》(Manual of Christian Doctrine), 伯克富 (Louis Berkhof) /趙中輝、宋忠華譯

一、聖餐的設立

聖經有四次提到聖餐之設立(262629;可142225;路221920;林前112325)。此新聖禮與舊約逾越節的晚餐中重要的意義有極密切的關系!與羔羊同吃的餅已被分別為聖,所以有了新的意義,照樣“祝福之杯”也是如此! 神的羔羊被殺時,舊約流血之祭已不再需要,所以聖餐不需流血,但其中所含的意義卻仍是相同。逾越節本有民族的特性,現在卻由聖餐所替代了,聖餐並不含有民 族的特性。擘開的餅與所舉的杯是象征基督為我們破碎了身體,以及他所流的血。我們真正吃這餅與喝這杯,是表明我們在靈性上領受主的身與主的血,就是主在十 架上受死的功效,因之也就是我們時常記念主所作成的救贖大工,直到他再來的那偉大的一日。

二、聖餐所表明以及所印證的事

1、所表明的事

聖禮藉著外表的印記總是表明出一種或多種屬靈的真理。聖餐的印記不但包括了看得見的餅與杯,而且也包括了領受主的身與主的血。聖餐所表明的有數點:(1)聖餐是象征性地表明主的死(林前1126)(2)聖餐也表明信徒象征性地在釘死的基督裏有分。(3)聖餐也代表我們在靈性上領受了主的杯與主的餅,所以領受聖餐也即表示有生命、力量以及喜樂賜給了我們的心靈。(4)聖餐也是一種象征,因我們信徒都是基督奧秘身體上的肢體,因此也就彼此之間有了合一。

2、所印證的事

聖餐不但是表記,而且也是一種印證。聖禮中這兩個要素是很密切地連接起來的。聖禮是一種印記,以及所表明的一切,組合起來成了一種印證!印證與聖禮所表明的事有密切的關系,而且因為有了印證,聖禮所表明的事也必成就。(1)聖餐印證了基督偉大的愛,從祂甘願受羞辱、受痛苦以致於死的事上,顯示了出來。(2)因聖餐的印證,使那些分享此聖禮的信徒獲得了神的保證與確據,就是恩約的一切應許,也領受了福音的豐盛。(3)這聖禮的印證更使那領受聖禮的信徒有了保證,得知祂自己確已獲得了救恩之福。(4)這聖禮的印證同時也使那些因信而領受的人,真正地立誓承認基督為主。他們承認他們對主的信仰,承認他為他們個人的救主,同時也甘願跟從主,高舉他為王,以莊重地立誓要一生順服他至上的命令!

三、對於聖餐是否真正是主身主血的問題

對於主身、主血是否真的在聖餐的餅與杯之中的問題,歷來都有各種辯論,甚至於至今仍有各種不同的意見。我們在此要提四種看法。

1、羅馬天主教的看法

馬天主教認為耶穌基督的真正肉身上的“體”與“血”是在餅與杯之中。換句話說:他們認為聖餐的餅就是主的身體,杯就是主的血。羅馬天主教堅持說:當神甫口 誦一種公式,即“這是我的身體”時,餅與酒就真的立刻變成了基督的身與血了。這種看法完全是根據字面上的解釋“這是我身體”的經文!有人特別指出,當神甫口誦公式之後,餅與杯的味道毫無改變;天主教就如此回答說,餅與酒本質改變了,但性質仍是一樣。這種看法有數點可以辯正:(1)當耶穌基督親自設立聖餐時,他自己站在使徒們面前,因之他手中拿的餅不可能就是他的身體。(2)聖經提到餅時,雖曾祝福說:“這是我的身體”,但仍然稱之為餅(林前1017112628)(3)通常若是說一物之本質已改變,性質也就同時改變;若說本質變了,性質未變,是不可能的事。(4)按照常識看來,我們絕不可能稱那外觀、味道等是餅與酒的東西,為肉身與血。

2、路德宗的看法

路德宗反對羅馬教“變質說”(transsubstantiation)的教義,卻主張“同質說”(consubstantiation) 義。這個看法乃主張說:餅與酒雖沒有改變,但基督自己,即他的身與血卻是在餅與杯之中,也與餅與杯同在。當基督舉起餅與杯來時,祂自己的身體是與餅杯同在 的,因之可以說:“這是我的身體”。這種看法認為,任何人,不論信與不信,若是領受了所擘開的餅,就領受了基督的身體。這種看法與羅馬天主教的看法不過半 斤八兩。其實路德宗將耶穌所說的話解為,“這餅與我身體相等”,這種解經法極為勉強。不但如此,這種看法也含有一種極不可能的概念,就是說主耶穌人性榮耀 的身體是到處都在的;就是說,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有人施行聖餐時,基督乃是親身帶著肉體在那裏!

3、慈運理派的看法(The Zwinglian View)

運理否認基督身體的同在,但認為任何人在領受聖餐時,可以體會到基督在靈性方面的同在。他雖重視聖餐為紀念主曾為罪人死,同時領受的人也承認基督為主;然 而這位瑞士的改教者並不單是這樣相信。慈運理在某一方面指出,聖餐的重要性,是神在基督裏,為我們信徒成就救贖的印證或憑據;然而他並不止於此,一方面他 給我們的印象是他確認為聖餐是一種象征,或一種印記,為的是紀念主的死,或是覺得信徒應承認基督為主,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又完全否認聖餐實在有任何屬靈的 或奧秘的意義。

4、改革宗的看法

加爾文的看法,與以上三種看法都不同。他的看法是在羅馬天主教與路德宗,以及慈運理的看法的兩極端的中間。他不承認身體的變質,也不承認基督的同在(在地點方面) 他卻主張基督在靈性方面與聖餐同在。另一方面,他也不承認慈運理的看法,他認為聖禮有更深的意義,信徒們也特別享受到與基督奧秘地聯合。更有甚者,他看到 聖餐乃是神的印證,是神給領受聖禮之信徒的確據,並不單是信徒對神盡忠的誓願。藉著聖靈的能力,使那些領受聖餐又配得的人,真的感覺到基督在十架上受死犧 牲的功效!

四、聖餐為蒙恩之法的有效性

餐只是為信徒所設立的,因此,並不是要使恩惠之功臨到人心,卻是要堅固那已經存在於人心的恩惠。藉著聖餐所領受的恩惠,以及那藉著聖道而臨到人心的恩惠, 並沒有什麽兩樣。聖禮不過是叫聖道變為更有功效,並與那已經領受了的恩惠等量齊觀。這是能叫我們與基督有更親密交通的恩惠,是靈性的食糧,能激勵我們靈性 生命的恩惠,也是使我們救恩有更深確據的恩惠。按照羅馬天主教,也有許多聖公會以及路德宗人士,都認為聖禮施恩的果效臨到人時,或是在人領受聖餐所獲得的 恩惠時,並不論他們是否有信心,惟有在他們自己放下了絆腳石時,恩惠才受到阻礙;然而我們改革宗的基督徒卻認為,一個人領受聖禮並聖禮所表征的恩惠時,必 須要有信心,才真有功效!

五、聖餐為何人而設?

聖餐並不是為人人而設,乃是為那些真正憑著信心而活的人,同時也為那能看到聖餐在靈性方面的重要性的人而設。這乃是說:孩童們沒有到達能了解聖餐的重要性的年齡的話,是不宜領受聖餐的。甚至於信徒們,也必須在他們的行為上表明他們並沒有越出信仰的範圍,然後才能領受聖餐!所以保羅特別指出,人必須先省察自己(林前112832)。不信的人自然不能來到聖餐的台前;但即便是信徒們,若是他們曾故意偏離真理,或行為不正,也是不能來到主餐的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