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讚美上帝護理的大能与豐盛的供應。 本網誌內的所有資源純屬學習交流之用。

2020-05-27


迦克墩信经


迦克墩信经
改革宗初学者

《迦克墩定义》(Chalcedon Definition),又常称为《迦克墩信经》。是于主后451年所召开的迦克墩会议中所采纳的信经。议会由拜占庭皇帝马尔西安(Marcianus)召开,来自东方教会的主教们及罗马主教代表团参加。会议拒绝了犹提干(Eutyches)的基督一性论,重申了正统的《尼西亚信经》,并确定了“基督神人二性一位”的标准说法。皇帝提出拟定一份对《尼西亚信经》的详细定义和解释,于是便有了《迦克墩定义》。

我们跟随圣教父,同心合意教人认识同一位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 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按神性说,他与父同体;按人性说,他与我们同体;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按神性说,在万世之前,为父所生;按人性说,在晚进时日,为求拯救我们,由上帝之母,童女玛利亚所生;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位格,一个实质之内;而非分离成为两个位格,却是同一位子,独生的,道上帝,主耶稣基督;正如众先知论到他自始所宣讲的,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训我们的,诸圣教父的信经所传给我们的。

————

迦克墩信经
摘录自《历代教会信条精选》Ecumenical Creeds and Reformed Confessions and Catechisms,6页,赵中辉等译,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出版,2002年修订一版。

我们跟随圣教父,同心合意教导人宣认同一位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真是神,也真是人;有理性的灵魂,也有身体;
按神性说,与父本体相同(homoousios);按人性说,与我们本体(substanceessence)相同,凡事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按神性说,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按人性说,在这末后的日子,为了拯救我们,由上帝之母,童女马利亚所生;
这位基督,既是子,又是主,也是神的独生子;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而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位格、一个实质(subsistence)之内,不是分离成为两个位格,而是同一位子,是神的独生子,是道,是上帝,是主耶稣基督;正如众先知一开始论到祂时所讲的,也如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训我们的,又如诸圣教父的信经所传给我们的。

————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uncil of Chalcedon (451 A.D)

The Chalcedonian Creed was adopted at the Council of Chalcedon in 451 in Asia Minor as a response to certain heretical view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Christ. This Council of Chalcedon is the fourth of the seven ecumenical councils accepted by Eastern Orthodox, Catholic, and many Protestant Christian churches. It is the first Council not recognized by any of the Oriental Orthodox churches.

The Chalcedonian Creed was written amid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hurches over the meaning of the incarnation the ecclesiastical influence of the Byzantine emperor, and the supremacy of the Roman Pope. The western churches readily accepted the creed, but some eastern churches did not. The adopted Creed specifically maintained the two distinct natures of Christ (divine and human) over against teaching of Eutyches -- that Christ had only one nature, a mixture of human and divine. Eutychianism is also known as monophysitism from monos (single) and physis (nature), which confuses both Christs true humanity and his true deity.

————

迦克墩信經
講員:曾劭愷|《基督論課程》第九課,9/20

迦克墩信經
講員:曾劭愷|《基督論課程》第十課,10/20


————

從《以弗所》到《迦克墩》
《先賢所信──早期教會史話》33呂沛淵編著

羅馬皇帝提爾多修二世,於主後431年的五旬節,在以 弗所召開《第三次大公會議》,目的是要解決“聶斯多留派之爭”。由於康士坦丁堡主教聶氏對於主基督神人二性的看法,幾乎到了“神人兩位格”的地步,招致亞 歷山大主教屈利羅的嚴厲反對。屈氏獲得羅馬主教克力斯丁的支持,然而聶氏有安提阿主教約翰的撐腰。皇帝看到東方教會陷於分裂之際,盼望藉著“以弗所會議” 能平息爭端。

以弗所會議

在會議召開之前,聶氏在康堡與小亞細亞已經失去民心,以弗所 當地的主教麥美農(Memnon)支持屈利羅,反對聶斯多留。聶氏由皇帝派兵護送赴會;然而,安提阿主教約翰與敘利亞主教們,因路途遙遠,未能如期趕到。 屈氏不願等候他們,也不顧皇帝代表的抗議,於622日召開會議,共有160位主教出席。聶氏經三次傳喚,仍然拒絕開會,理由是要等到全部與會主教到齊。

屈氏由麥氏協助,在聶氏缺席情況下,定罪開除聶氏。聶氏於次日得知結果,不服判決,上書皇帝。四天之後,約翰與敘利亞主教們(共42位)來到會場,在皇帝代 表與衛隊保護下,立刻召集對抗的會議,開革屈氏與麥氏,定罪同意屈氏立場之人。接下來,兩邊人士互相定罪咒詛,使得“以弗所會議”成為混亂失控的局面。

最後,羅馬主教的代表團於710日抵達,他們視自己為裁判,不參與辯論。屈氏再度召開會議,正式定罪聶斯多留派與伯拉糾派為異端。由於兩批主教對立,雙方 都上書皇帝陳情。皇帝原先支持聶氏,後來發現大多數主教與民心反對聶氏,面臨兩難。最後,皇帝下詔,依照兩邊會議的表決,將聶氏、屈氏、麥氏三人監禁。

皇帝派遣其行政官,赴以弗所宣判其諭令,並調停兩邊促成和好。他召喚雙方各派代表八人,到皇帝行宮迦克墩面談。屈氏與麥氏繼續被扣留在以弗所獄中,而聶氏自 願退隱,歸回安提阿的修道院中。皇帝同意聶氏退隱,康堡主教空缺,由雙方都能接受的麥克西免(Maximian)繼任。皇帝看到經過多次努力,雙方仍然無 法和好,就於10月宣佈“以弗所會議”結束,屈氏與麥氏得到釋放,主教們各自打道回府。

復和協議

 “以弗所會議”之後,東方教會繼續處於分裂狀態,直到433年雙方簽署《復和協議》(Formula of Reunion)。安提阿主教約翰,提出雙方皆可以接受的《信仰告白》,作為恢復交通的根據。此信仰告白是安提阿派的提爾多瑞(Theodoret of Cyrrhus,賽若斯的主教)所起草的,他熟悉雙方的爭執要點。信仰告白的綱要,主要是持守:主基督的神人兩性的區分(針對屈氏),與馬利亞可被尊稱為 theotokos生上帝者(針對聶氏)。此雙方各讓一步的協議,已經報備皇帝。

屈氏認為此協議並未妥協真理,可以接受,但是聶氏必須被 定罪與革職。安提阿派的主教們,認為只要屈氏承認主基督的神人二性的區分,就可以復和;至於聶氏的言詞是有偏激之處,成為教會合一的難處,就同意定罪革除 聶氏。於是在433年雙方正式復和,簽署《復和協議》,帶來暫時與表面的合一。

聶氏在安提阿的修道院中,享受了四年的平靜生活之後,被放逐到亞拉伯曠野,後來又轉到埃及沙漠。他終於嚐到自己當初如何對待異端放逐人士的刑罰,他仍然堅持己見,忍受放逐之苦難;他寫下自己的生平悲劇,其殘篇流傳後世。

“一性派”的抗爭

當屈氏同意簽署《復和協議》時,其門生中有些人認為屈氏妥協了立場,他們堅持“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後,只有一性”的看法,所以被稱為是“一性派” Monophysites)。“一性派”認為《復和協議》是雙方妥協的結果,並未真正解決問題。當依巴斯(Ibas)於435年出任艾得撒 Edessa)主教後,爭端在亞美尼亞省復起,因為他喜愛傳講馬普蘇提的提阿多(Theodore of Mopsuestia,聶氏的老師)論點,提阿多的著作成為爭論的焦點。所幸的是,康堡主教樸若克樂(Proclus)寫作長篇書信,解釋《復和協議》的 內容,暫時平息爭論。

后來亞歷山大的屈氏,安提阿的約翰,以及康堡的樸氏相繼離世。到了446年,新一代的領袖崛起,情勢改觀。狄奧司科 Dioscorus)繼任亞歷山大主教,是極端的“一性派”;他的神學造詣與才智遠不如屈氏,但是野心與政治手腕超過屈氏。傅來文(Flavian)繼 任康堡主教,個性溫和但無口才;繼任安提阿主教的竇默諾(Domnus),也是平庸,需要提爾多瑞主教的輔佐。此二人皆非狄氏的對手。

此時皇帝宮廷發生變化,太監克瑞撒非(Chrysaphius)掌權。康堡主教傅氏得罪了他。克氏的教父是猶提克(Eutyches),猶氏是出名的修道院 長,是有心機之人,與亞歷山大主教狄氏的立場一樣。他們三人聯手,處心積慮想要推翻433年的《復和協議》。他們想重振亞歷山大派的聲威,打壓安提阿派, 制勝康堡主教長。

安提阿派的提爾多瑞主教,立刻看出此“一性派”的陰謀。於是寫作長篇論文,名為《以破布縫衣的乞丐》 Eranistes447年出版,說明“一性派”是以舊日異端的破布,來縫製新衣。結果招致亞歷山大的狄氏,投書向安提阿的竇氏質詢;並且激起皇帝宮 廷,來反對敘利亞的教會。皇帝於448年春下令,禁止提爾多瑞出外開會,不准離開賽若斯教區。

猶提克與“強盜會議”

猶提克看到時機成熟,於當年11月在康堡,公開挑戰正統信仰,質疑“主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後,具有神人二性”。康堡主教傅氏在448年底召開區域的主教會議,猶提克因為否認“道成肉身後的神人二性”與“主基督有真實人性身体,與我們相同”,被定罪為異端,逐出教會。

 “正統信仰派”與“一性派”都向大眾表明立場,並訴請羅馬主教的支持。羅馬主教利歐一世(Leo I)明白真相之後,確認康堡會議定罪猶提克是對的,他寫了數封書信表明立場,其中以一封寫給主教傅氏稱為《大卷》(Tome)的長篇論述,最為著名。利歐 在《大卷》中,深入淺出精彩論述“基督一位格兩屬性”的聖經真理,指明猶提克的“一位一性論”的錯謬。

猶提克不服,以會議記錄不正確為由,上訴宮廷。同時,狄氏指控傅氏召開的康堡會議,無權要求猶提克服從《尼西亞信經》之外的信仰告白。皇帝宮廷與一群修士,支持猶提克;所以,狄氏促請皇帝召開大公會議,來審議裁決。

皇帝於4498月,在以弗所再度召開大會,共有135位主教參加。整個大會由狄氏把持,修士們與軍隊在場鎮壓,傅氏與正統信仰主教們噤若寒蟬,提爾多瑞全 程被隔離在場外。若有人發言不利“一性派”者,立刻遭到聲浪壓蓋。羅馬主教代表團,無法宣讀利歐的《大卷》,只有暗自離開會場,以免被迫簽署大會的決議。

此次會議議決猶提克為正統信仰,定罪“一位格兩屬性”為異端,開除提爾多瑞,傅氏,竇氏與利歐。被放逐的傅氏遭受暴怒修士們的毆打成傷,數日之後去世。狄氏 的親信亞拿托利(Anatolius)繼任康堡主教長。這次“以弗所會議”是如此的獨裁暴力,難怪利歐稱之為“強盜會議”,在歷史上永留臭名。

迦克墩大會

雖然狄氏所領導的“一性派”暫時得勢,但是優勢不能持久。原因有三:(1) 羅馬主教利歐的極力抵制,呼籲重新召開大公會議;(2) 宮廷太監克氏,在皇帝面前失寵;(3) 康堡主教亞氏獨立自主,不再受狄氏指使,投向正統信仰陣營。後來,皇帝提爾多修於4507月墜馬而死。皇帝無子,其姊普凱利雅(Pulcheria)接 掌大權,立刻處死弄權的太監克氏。將軍麥吉安(Marcion)與普氏結婚而繼任皇位。

新任的皇帝與皇后皆是擁護正統信仰者,麥吉安宣布 4519月召開大公會議,地點是尼西亞,為要表明維護尼西亞正統信仰的決心。此次大會參加的主教人數為歷屆之冠,約有520630位。大會一開始, 雙方的激進人士對吼對叫;皇帝立刻下令將會議遷移至皇帝行宮所在地:迦克墩(Chalcedon,位於康堡對面)。目的是讓皇帝宮廷與元老院的官員參加旁 聽,維持秩序。羅馬主教的代表團,代表西方教會參加。

大會的會期,由108日至111日。大會的首次會議中,許多埃及的主教,看到宮 廷的立場,立刻倒戈認錯,有些辯說當初是受到狄氏的脅迫。所以,大會廢除“強盜會議”的決議,殉道的主教傅氏獲平反;“強盜會議”的主將狄氏與其他五位主 教,一概革職。這五位主教立刻悔改認錯之後,恢復原職繼續參加會議;狄氏拒不認錯,遭到放逐。大會重申聶斯多留派的“兩位格兩屬性”為異端,並定罪猶提克 派的“一位格一屬性”為異端。

大會宣讀《尼西亞信經》,屈氏的兩封書信,以及利歐的《大卷》。最後,大會制訂《迦克墩信經》:其中清楚聲 明“……是同一基督,是聖子,是主,是獨生的;具有兩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兩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各自的特點反得以保存,會 合於一位格一實体之內,而非離別成兩位格。”如此,終於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基督位格與屬性”的爭論,帶來教會在真道上的合一。

結論

主基督自從道成肉身以來,他的一切救贖大工,都是以“一位格兩屬性”的中保身分執行完成的,這真是大哉敬虔的奧秘!早期教會在聖靈的帶領之下,藉著大公會 議,認出並持守這寶貴的救恩真理。教會領袖們有心無心的過失,甚至人的軟弱敗壞,都不能攔阻神的作為,引導教會藉著大公會議,從《尼西亞信經》至《迦克墩 信經》,防堵異端,澄清真理。

《迦克墩信經》的結論來自利歐的《大卷》,而利歐的《大卷》來自奧古斯丁的講章與教父的著作。這顯示正統信 仰的傳承,不是單靠一人。當爭端四起時,神就興起他的僕人,根據聖經仔細講解真理,在聖愛中說真理,來引導教會。若是教會領袖隨私意憑喜好,結黨鬥爭或姑 息養奸,就帶來禍害:堅持己意,將人逼上梁山,或隨夥妥協,置真理於不顧。

聶氏悲劇的結局:當他在放逐之地,讀到利歐的《大卷》時,說 “兩性的區分”真理已經証實,他可以安然離世。假若《大卷》在20年前就出現,假若屈氏在愛中說真理,假若聶氏虛心向學,就不需要發展異端思想來辯解。猶 提克的見解是明顯的離經叛道,假若他不被狄氏利用鼓動,假若他沒有克氏撐腰,假若他謙卑和其他主教討論,就不需要公開挑戰正統信仰。

皇帝麥吉安在“迦克墩會議”所扮演的角色,與“尼西亞會議”康士坦丁大帝,“康士坦丁堡會議”的提爾多修大帝相同,都是主所興起護衛正統信仰的僕人,帶來帝國的中興,影響深遠。

鑒古觀今,今日教會需要維護正統信仰的領袖同工,固守真道的奧秘;更需要忠於聖經,按正意解經,在基督裡以愛心信心傳講真理的傳道人。《尼西亞信經》與《迦 克墩信經》,是早期教會在血淚中學到的功課;更是今日教會的信仰生活的根基與框架。如果我們忽略或輕視這些正統信仰的信經,則必定在後現代“人本思想”洪 流中,隨流失去!如果我們高舉堅守這些忠於聖經的信經,則必定能靠主恩典作中流砥柱,打那美好的仗,跑當跑之路,守住所信的道,直到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