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詞條:神的國(Kingdom of God)
神的國(Kingdom of God)
誠之摘自證主《聖經神學詞典》
https://yimawusi.net/2021/09/25/kingdom-of-god/
耶穌教導的核心就是神的國。符類福音共出現過61句論及神國的不同說話。若把各福音中平行的句語作獨立計算,有關的經文更超逾85節。它在約翰福音亦出現過兩次(約三3、5)。我們在以下的重要經文都可找到其出處,例如,施洗約翰所傳的道:「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三2);耶穌一開始傳道時所作的宣告:「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一15;參太四17;路四42-43);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其中一句話:「願你的國降臨」(太六10);論「八福」中所得的福:「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10);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一句話:「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國裏喝新的那日子」(可十四25);以及在耶穌所講的眾多比喻中(太十三24、44、45、47;可四26、30;路十九11)。
某些圈子曾經一度流行一種看法,就是認為「神的國」和「天國」這兩個措辭是指兩個不同的實體。然而,如今已有以下的理由清楚證明它們是同義詞。首先,耶穌同一句話中曾出現這兩個不同措辭的表達,馬太福音採用「天國」,而馬可和路加福音則採用「神的國」。其次,馬太本人在十九章23至24節也交替地採用這兩個措辭:「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最後,我們知道敬虔的猶太人因怕觸犯誡命中的第三條(「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出二十7),於是採用種種迂迴的說話,來避免直呼神的聖名,「天」便是他們常用來取代「神」的字詞之一。除了「天國」這種表達方式之外,路加福音十五章18節、21節和馬可福音十一章30節均有相關的例子(「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天國的詮釋
對於「神的國」乃耶穌教導之核心這一點,儘管已被普遍認同,但是,耶穌運用此措辭究竟是何意思,卻一直引起極多的爭論。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無論耶穌本人還是福音書的作者,都從來沒有清楚解釋這個措辭的含義。他們似乎都假定聽眾或讀者能夠明白箇中的意思。
政治性國度
根據這種看法,耶穌試圖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一個好像大衛皇朝的國度。這國是以政治為本質,目的是從羅馬人手中解放以色列。耶穌實質上是一名政治改革者,祂曾經訓練門徒備戰(路二十二35-38)、在一個棕櫚節(Palm Sunday)以王者的姿態進入耶路撒冷(可十一11)、以潔淨聖殿的行動來挑戰當時政治上的當權派(可十一15-18)、呼籲百姓以拒絕交稅作為他們的反抗行動(只須顛倒可十二13-17的意思便可得出上述看法)、徵募奮銳黨人作門徒(可三18)、採用背起十字架的標記(這是奮銳黨招攬門徒時使用代表犧牲的標記;可八34),以及連同其他兩名叛亂者(可十五27),因叛國的罪名被釘十字架(可十五26)。
這個解釋多年以來只獲得極少數人的支持,不過,始終不斷有人提出。它完全不可能成立,因為否定此觀點的證據彼彼皆是。門徒中間有一人作稅吏,便已經對耶穌是革命家這個說法構成一大疑問,因為稅吏一直被當時的猶太人視為羅馬人的「走狗」,愛國分子對他們簡直恨之入骨。耶穌的許多教導,例如馬太福音五章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38至42節(「有人〔羅馬兵丁〕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43至47節(「愛你的仇敵」);馬太福音二十六章52節(「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馬可福音十二章13至17節(「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根本就不容許這個解釋。若有人宣稱耶穌在福音書中的一切言論都是假的,或把原來的記載完全改頭換面,那麼,他只是為了迎合他的立論而扭曲事實,與講求證據的立論方式剛好本末倒置。
自由主義的「屬靈的國」
在自由神學的全盛時期,神的國就是神在人的心中作王。其中一段最經常被引用來支持這個看法的經文是路加福音十七章20至21節:「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任何牽涉到這句話的末世思想,都被視為只是猶太人的一種原始末世觀念而已。這種觀念耶穌並未完全放棄,但亦僅僅是祂教訓中的「外殼」而非「核心」。又或是,那些末世思想被解釋為神在人心中作王的象徵。所謂「神的國」,是指神掌管信徒的屬靈生命,以致使人培養出一種崇高的內在道德情操。他們所講的道德倫理觀,主要是以耶穌教導人,認識神是人類的父、人的靈魂具有無限價值,和愛的誡命為核心焦點。
自由神學的基本信念,相信人類朝向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進發,以及人性本善,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它便構成了致命的一擊。往後的多年,任何努力也無法恢復其對人性本身過於樂觀的天真看法。除此以外,再隨著人們重新發現耶穌的教訓包含了有關末世的啟示,以上提出的解釋便完全被人摒棄。有人現在仍嘗試學像19世紀自由派所提出的解釋,排除耶穌教訓中存在任何末世的層面,並以末世的話當作象徵比喻來解釋,認為每個讀者都可自行賦予其含義。這種做法當然是不可接受的。聖經的證據根本不容許人排除耶穌的教訓中帶有末世的層面。
貫徹性的末世論或「將來的國」
來到19世紀末,耶穌教訓中的末世層面重新被人發現。人們開始認清楚,耶穌不是一個19世紀的自由派人士,而是一個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因此,耶穌的思想方式,應該有很大程度像當時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在耶穌的時代,既然大部分猶太人都相信神的國是屬於將來超自然的國,這國降臨的時候人類歷史便要告終,那麼,我們當然有理由去相信耶穌亦抱有相類似的想法。耶穌那些神國的教訓,會被當時的聽眾理解為傳統觀念中的國,由於耶穌沒有試圖糾正這種想法,所以,對於祂所講的神國,我們應該從末世的角度來理解。
根據此看法,耶穌所教導的,就是這個會將歷史帶到終結的神的國,當然是屬於將來的。然而,它要降臨的事實不用等到遙遠的未來,它其實已是逼近眉睫。它還未臨到,但在轉瞬之間便會顯現。有關此國的徵兆和能力已經發生作用,而且,它的榮耀亦已經藉著預兆顯明出來。結果,耶穌宣告神的國快將臨近之餘,還教導人在這個短暫的歷史中間時期,以一套「居間時期的道德律」作為生活準則。人子在不久之後便會來臨,進行最後的審判,而世界的歷史將如我們知道的步向終局。信徒在這段中間時期要活出像聖人般的崇高道德。已婚的要避免離婚,未婚的則盡量保持獨身;要愛仇敵;有人打你右邊臉,連左邊臉也轉過來由他打;不要報復;慷慨施贈貧窮人。
這個解釋顯然非常重視耶穌神國教訓的將來層面。但另一方面,它卻忽略了福音書中還有另一種言論,包括宣告神的國已經以某種方式臨到人中間。不過,堅持神的國是屬於將來的人士,通常會把這些有關神的國已經臨到的話視為杜撰,是後期的人強加在經文當中的。
已實現的末世論或「現在的國」
相對於上述在德國興起的觀點,英國則產生了另一套完全相反的看法。根據此看法,耶穌的確有宣告神的國近了。不過,祂卻並非指短暫的將來,反而是在祂宣告的那一刻便臨到。在耶穌事奉的當兒,神的國便已經降臨。我們毋須再守候將來。人子已經來臨,祂親自引進了神的國。沒有東西要留到將來。神的國已經隨著耶穌的降臨完全實現。
此看法跟上述的傳統觀點一樣,好處在於十分重視聖經中某些資料。正如我們等會兒將看到的,福音書的確記載過耶穌宣告天國已經臨到,而不單是天國近了。那些話表示如今就是了。與此同時,我們亦發覺這兩種觀點幾乎是互相對立的。況且,兩方的支持者都可以引用聖經中的例證來支持自己的看法。(首兩種觀點則缺乏經文支持)。就像支持「貫徹性的末世論」人士一樣,支持神國已實現的人,亦傾向於認為聖經中那些與其觀點相違的言論,乃出於後來的假冒。惟有持這觀點的人才會認為那些表示神國屬於將來的話是假的。
聖經的證據
聖經的證據顯然既支持「貫徹性的末世論」的看法,又支持「已實現的末世論」的觀點。某些經文清楚表明神的國是屬於將來的。例如,耶穌教門徒禱告說:「願你的國降臨」(路十一2),換言之,這國要等到將來才降臨。耶穌又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祂這樣說的時候,顯然這事仍未發生,因此,祂繼續說:「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太七21-23)。耶穌設立聖餐的時候,亦表示祂等待「在神的國裏喝新的那日子」(可十四25)。其他經文則將神的國與最後的審判相提並論(太五19-20,八11-12,二十五31-46;路十三22-30)。因此,相信無人可以否定福音書中的許多經文都表明耶穌所理解的神國,仍然是屬於將來。
然而,有另一些經文卻同樣清楚表明神的國已經臨到我們中間。耶穌曾經對眾人說:「我若靠著神的能力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路十一20;參太十二28)。新約還有其餘四處地方採用了這個動詞(ephthasen),意思是「已到」、「到了」(羅九31;林後十14;腓三16;帖前二16)。然而,在另一處表示將來的經文,則改用了將來時式(phthasomen;帖前四15)。耶穌又曾經說過:「律法和先知到約翰為止,從此神國的福音傳開了」(路十六16);換言之,耶穌在這裏宣告祂的來臨標示著舊時代的終結,並且將歷史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前者是律法和先知時期,後者是神國的時期。施洗約翰被視為新舊交替的橋樑,他一方面引領「舊」的步向終結,另一方面又宣告「新」的已開始。這個「新」的時代不是別的,正是神國的來臨;它不能與那個「舊」的相容(可二21-22);它要召聚被社會遺棄的人(太十一4-6),以及以色列失喪的支派(可三13-19;太十九28);它要彰顯神蹟和奇事(太十三16-17);還要揭開新約的序幕(林前十一25)。耶穌更宣佈,那個期待已久的彌賽亞筵席如今已經正式開始(路十四15-24)。神的國現在就在他們中間(路十七20-21;譯為「中間」較「心裏」好)。
神國的意思
對於這些明顯帶有矛盾的言論,我們該如何去處理呢?我們是否應該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來決定?若然如此,那認定神的國屬於將來的解釋,將會推翻那認為神的國現在已實現的解釋,因為福音書中有較多支持前者的例證。其實,與其在這兩個解釋中間分清孰真孰假,我們不如首先小心分析「國」這個字的真正含義。也許,這能提供一個鑰匙,幫助我們明白耶穌所講「神的國」是何意思。我們該怎樣理解「國」這個字?它是否靜態地表示一個領域或地方?倘若「國」真是指一片領土或一份產業,那麼神的國顯然並未臨到。耶穌的來臨沒有帶來任何地域或宇宙方面的改變。今天地球上的一切與耶穌的時代無根本的分別。沒有出現新的領土。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稱之為「神的國」。另一方面,我們又是否應該把這個措辭動態地解釋為受到某位君王的管治規範?
無論在舊約還是新約,都把「國」(malkut和basileia)視作動態字詞,基本上是指某位君王的管治。它絕少用來靜態地指一個領土。因此,在大部分情況下,經文中「神的國」譯為「神的管治」可能更為正確,耶穌也有如此理解。例如:路加福音十九章12節(「有一個貴冑往遠方去,要得國〔basileia〕回來」;另參路十九15);馬太福音六章33節(「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馬可福音十章15節(「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我們若接受這個解釋,把「神的國」理解為「神作王」,就不難明白耶穌宣告神在舊約的應許已經應驗,神作王統治的時期已經臨到。隨著耶穌的降世,撒但遭到擊敗(路十18,十一20-22);以色列中被遺棄的人正如預言所示的被招聚(可二15-16;路十四15-24);舊約的應許得著應驗(路十23-24);死人復活的事已經開始(林前十五20);新約被揭開序幕(林前十一25);應許中的聖靈如眾先知先前所預言的臨到(可一8)。事實上,這國「已然」實現在歷史中。
然而,這個「已然」的最後實現卻延至將來。人子的降臨、最後的復活、信心變為眼見等,都「尚未」發生。神的國一方面是「已臨」,另一方面卻是「未臨」。因此,在某種意義來說,神的國已「實現」和存在;但在另一種意義來說,則是如傳統的看法屬於將來。當中完全沒有矛盾,這只是神國的本質。神的國已經應驗舊約的應許臨到。耶穌已經立了新約,但它最終的彰顯和圓滿實現卻是有待將來。在這段等候的時間,我們都要作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路十九11-27)。
含義
神的國若同時存在「已臨」和「未臨」這兩方面,信徒便必須小心避免過分強調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一面倒地強調「現在已實現」,便會側重於高舉神蹟、醫治、得勝罪惡,和神給予教會的恩賜。這樣將會帶來過分樂觀的勝利主義,最終卻只能招致失望和理想的幻滅。耶穌那些有關將來會有苦難的教導(可十三章;太二十四至二十五章;路二十一章),就是警告人不可過分樂觀。作耶穌門徒的標記,就是背負十字架!信徒要等到這國完全實現時才能得著冠冕。我們享受神國的初熟果子之餘,不可被快樂沖昏了頭腦,必須緊記我們此刻仍是憑信心而非靠眼見而活。我們還要等候那朽壞的穿上不朽壞的,必死的變成不死的(林前十五53)。此刻,我們必須聽從勸勉忍耐到底。
但另一方面,一面倒地強調「尚未」,則會帶來失敗主義的態度,對今生絕望,完全忘記我們可以藉著已降臨的聖靈勝過罪惡和死亡,以及得著喜樂。「陰間的權柄」(太十六18)不能勝過教會!即使是在今世,因為神的國已經臨到,我們得以「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林後三18)。「已然」和「尚未」必須在張力下保持平衡。信徒可以因為自己已出死入生,以及有神的靈住在心中而歡喜快樂。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成功與挫敗都是今生的實際經歷。
因此,無論是已經得著的勝利還是因未曾實現而造成的挫敗,都能成為信徒生命中的激勵。前者讓信徒先嘗將來要顯現的榮耀(彼前五1),以致驅使我們更渴慕未得的將來。同樣地,因著我們經歷到今生的失敗和憂傷,又目睹周遭世界的敗壞和墮落,我們又會更渴慕將來。於是,基督徒都熱切等候所盼望的福(多二13),那時人子要回來,使神的國得著完全的實現。信徒既嘗了神國中那已經成就的初熟果子,會更逼切地同心祈求:「願你的國降臨」(太六10)和「主必要來!」(林前十六22;參啟二十二20)。
Robert H. Stein
另參:「耶穌基督」。
參考書目:
D. C. Allison,
Jr., The End of the Ages Has Come; G. R. Beasley-Murray, Jesus and the kingdom
of God; B. Chilton and J. I. H. McDonald, Jesus and the Ethics of the Kingdom;
O. Cullman, Christ and Time; R. H. Hiers, The Kingdom of God in the Synoptic
Tradition; W. G. Kummel, Promise and Fulfillment; G. E. Ladd, Jesus and the
Kingdom; G.Lundstrom, The Kingdom of God in the Teaching of Jesus; N. Perrin,
The Kingdom of God in the Teaching of Jesus; R. Schnackenburg, God’s Rule and
Kingdom; R. H. Stein, The Method and Message of Jesus’ Teachings; W. Willis,
ed., The Kingdom of God in 20th Century Interpretation.
感謝讚美上帝護理的大能与豐盛的供應。 本網誌內的所有資源純屬學習交流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