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讚美上帝護理的大能与豐盛的供應。 本網誌內的所有資源純屬學習交流之用。

2017-11-17

宗教改革的精神

/李日堂博士
摘錄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 2066環球聖經公會(2013

「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恩典」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以「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恩典」為口號,回應當時羅馬教廷錯誤的救恩觀和教會觀。改革運動強調「唯獨聖經」,視神的話語為最終的權威,而非羅馬教宗。「唯獨信心」則強調神的信實,而非認信一些羅馬教會的教條;「唯獨恩典」指出人的得救完全是出於神的恩典典,而非靠賴人的成就。

昔日歐洲的宗教改革影響著每個時代的信徒和教會,鞭策他們努力建立那些能夠榮耀神、以神為中心的事工;又積極除去不符合聖經的教導與傳統,和不適切時代及社會需要的服侍。今天,宗教改革的精神始終如一:教會須要不斷建立、不斷改革(forming and re-forming)

信徒借著神的道和聖禮就能成長

十六世紀的宗教運動雖然以改革教會整體為目標,但對個別信徒也有相當的影響響,尤以在靈命更新及成長上。羅馬教廷認為信徒的靈命成長,必須透過教會施行的各種聖禮和好行為來達成,其中包括購買贖罪券以積存功德;但改革家如路德及加爾文則認為教會的標記只有兩個:就是對神話語的宣講和正確地執行聖禮。他們相信信徒參與在教會的群體中,靈命就能借著神的道和聖禮得以成長,無須靠賴教宗及教會的制度。同時,他們認定教會只有兩個符合聖經教導的聖禮:洗禮和聖餐。

強調靈命成長及敬虔生活

宗教改革家亦強調信徒的靈命成長和敬虔生活的操練。加爾文將靈命成長的課題建基在聖經的救贖觀上。他認為被神稱義的人必定有成聖的實際行動,信徒的稱義(即罪人成為基督徒)和成聖(即基督徒的靈命成長)雖然是兩個不同的課題,但卻唇齒相依。[註釋1]筆者用簡單的架構來表達加爾文的靈命成長觀:
1
a.人先要認識神及自己;
b.要歸榮耀予神;人要對他有信心,服侍和順服他;
c. 並全然倚靠道成肉身的基督。
2
然後以敬虔及敬拜回應神。

人必須先認識神的本質,並祂的心意,然後以成聖來回應祂,而信徒應以耶穌基督的受苦及順服作為成聖的榜樣,借祈禱、認罪、舍己、背負十字架、盼望、順服神及參與改善社會的服務,來操練靈命成長。所以,信徒長期或終身獨自修行,或在崇拜時只主觀、感性地追求超自然的經歷,並非宗教改革運動所期望的。同時,信徒必須首先在稱義、成聖、敬虔等神學觀念上作出改革,否則靈命就難以突破。

宗教改革對英國清教徒的影響

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運動,對十六及十七世紀的英國清教主義影響頗大,他們非常認同加爾文的神學觀,尤其在神的話語和個人靈命成長的關系上,他們認真地理清有關的神學觀念,花了多年的時間討論,訂立了《西敏斯特信仰宣言》,宣言的重點包括:

1.強調悔改,並指出人的得救全賴神的作為;
2.高舉聖經,強調信徒必須遵守聖經的命令,甚至不應該作那些聖經沒有明文禁止的事情;
3.支持政教分離,提倡建立基督化的家庭,使之成為教會的延伸;要讓信仰進入個人、家庭、社會,甚至國家制度。他們認為,除非他們真心悔改,經驗被神更新的生命,否則,即使有些人對教義有正確的認識,而且自稱為基督徒,他們也不是真正的信徒。只有經驗真實悔改的信徒,才會追求屬靈的事情,遵守聖經的命令,回應上帝的恩約。這樣的悔改更新經驗,才是正統的最佳明證。

今日華人教會的回應

改革家的神學與清教徒的火熱及正統教義,[註釋3]深深影響著福音派華人教會,並成為重要的傳統。對於改革神學,今天的華人教會應如何回應呢?昔日,清教徒支持加爾文主義,在英國將之本土化後加以發揚光大,華人教會也要以此借鏡,了解及分析當前華人社會的意識形態和現代文化,從而建立適切華人本土文化的現代改革神學。其次,除了高舉聖經權威、持守正統的信仰外,無論在信徒個人或教會整體上,也須強調有一顆火熱的心,重視各方面的屬靈經歷及成長操練。清教徒在實踐改革時曾作出美好的見證,可是也遇到不少困難,例如意見上的分歧,故此華人教會也要謹慎,在再思宗教改革精神的同時,也須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向著目標前進。願一切的努力歸榮耀給三而一的真神。

尾註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