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讚美上帝護理的大能与豐盛的供應。 本網誌內的所有資源純屬學習交流之用。

2020-05-26


迦克墩信經(上)

講員曾劭愷|《基督論課程》第九課9/20
目錄

第九課  迦克墩信經(上)

弟兄姊妹平安我是中華福音神學院曾劭愷歡迎大家收看我們這一系列的基督論的課程。我們上一堂課探討了迦克墩信經𥚃面的兩大原則以及四面圍牆。迦克墩信經宣告,基督神人二性不可相混, 不可改變, 不可割離, 不可切分。而這四個副詞,  也就是迦克墩四面圍牆,分別表達了迦克墩信經關於基督神人二性的兩大原則,也就是不可磨滅的區別以及不可分離的聯合。

這一堂課跟下一堂課,我會跟各位從這兩大原則,以及四面圍牆作為核心,把迦克墩信經從頭到尾逐句解釋一遍。首先我先為各位頌讀一遍迦克墩信經完整的文本:

「我們跟隨聖教父,同心合意教導人認信同一位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其神性完整,人性亦完整;是真神,也是真人;有理性的靈魂,也具有身體;按神性說,祂與父同本質相同;按人性說,與我們的本質相同,在凡事上與我們一樣,只是沒有罪;按神性說,祂在萬世以前,受生於父;按人性說,在這末世,為了我們與我們的救恩,由上帝之母,童貞女馬利亞所生;是同一位基督,是子,是主,是獨生的;具有二性,不可相混,不可改變,不可割離,不可切分;二性的區別不因互相聯合而消失,反而每一性的本質都得以保存,會合於一個位格,一個存在主體之內,而非分離成為兩個位格,卻是同一位子,獨生的,上帝的道,主耶穌基督;以上所說的,正如先知從起初向我們宣告有關基督的事,也如主耶穌所教導我們的,及聖教父的信經所一脈相傳下來給我們的。」

迦克墩信經一開始跟結束都提到了聖教父,說:「我們跟隨聖教父,同心合意教導人認信同一位聖子。」這𥚃所講的「聖教父」( the holy fathers) 所指的是初代教會非常重要的神學家,也就是在使徒過世以後,在教會中作教導,研究聖經,查考聖經的那些神學家。上帝設立教會作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因此使徒信經認信:「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或一聖大公教會。」 對聖經關於三位一體,以及道成肉身的詮釋,聖而公之教會的宣告信仰是至關重要的。信經具有非常高的權威,教父們為教會所宣告的真理辯論,甚至流血,最後漸漸在大公會議當中形成共識,形成了信經。 而在這𥚃「聖教父」,教父原文其實是「先賢」的意思。

有一首詩歌在福音派教會𥚃面經常唱到,其實是一首天主教的詩歌。但是我們唱了也會非常的認同,就是〈先賢所信〉(Faith of our Fathers)。第一段歌詞說到「先賢之信,萬世永存,火中不滅,刀下猶生。」而我們且不論這詩歌的天主教歷史背景,這樣子的歌詞的確會讓許多信徒動容。今天西方個人主義的文化深深影響到我們的思維,以致我們經常以為每一個信徒自己去跟隨耶穌就可以了,我們以為基督徒不該跟隨人,只該跟隨基督。但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教會是基督的新婦,上帝設立教會作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因為上帝設立教會作為恩典的媒介,作為人來認識上帝的媒介,所以我們跟隨基督的時候,也要跟隨先賢的腳蹤,與他們一同來跟隨基督。

「我們跟隨聖教父同心合意教導人,認信同一位聖子。」這裡講到「同一位聖子」,意思是拿撒勒人耶穌以及永恒的聖子到上帝,乃是同一個位格,是同一位,而不是兩個不同的分開的位格。信經接著宣告「同一位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其神性完整,人性亦完整。」這裡提到了主耶穌基督。在羅馬帝國的處境當中宣告基督是主,就等於是宣告基督在羅馬皇帝的權柄之上。在迦克墩信經的時代這已經不會造成什麽問題。但是我們要了解從保羅的時代、彼得的時代、使徒時代,一直到其後的幾百年,要認信基督為主,要認信基督是在羅馬凱撒皇帝之上的那位萬王之王,這會招來很大的迫害,是要付上代價的。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其神性完整、人性亦完整。」我們上一堂課反複強調「基督的位格是完整的,而神人二性也是完整的。」迦克墩四面圍墻形容基督神人二性的聯合是不可割離的,也就是說不能割離成兩個主體,兩個位格。不可以說馬利亞只是基督的母親,卻不是聖子的母親。因為聖子與基督是同一位,不是二位。

迦克墩信經的另一面圍墻又形容基督的神人二性的聯合不可切分。神性不能像切蛋糕一樣切成不同的區塊。而基督的人性也一樣是完整的人性。我們不能夠說,成為肉身的只有聖子的一部分,而另外一部分,另外一個區塊還停留在天上。我們也不能說:「聖子所成為的人有人的身體,卻沒有人的靈魂,或只有靈魂當中情感與本能的部分,卻沒有理性的部分。」基督的神性跟人性都是完整的,而他的位格也是完整的。所以「不可割離」、「不可切分」這兩個副詞,其實就是解釋一開始這句話「同一位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其神性完整,人性亦完整。」這句話還可以這樣子翻譯:「基督完全是神,完全是人」(fully God and fully human)。

我們不可以說:「基督這部分是人,這部分是神。」 的確,基督的身體是人的身體,基督的死是人的死,基督的所流的血是人的血,因為上帝沒有身體,不會流血。然而我們上一次講到,使徒行傳二十章28節說「上帝用他自己的血救贖了教會」。這個血明明是拿撒勒人耶穌的血。但是拿撒勒人耶穌與聖子上帝不是二位,而是一位,因此拿撒勒人的血就是上帝的血,祂的死就是聖子的死。這同一位基督,完全是神,完全是人。祂完全不會死,也完全死了。死在十字架上的不是聖子的一部分,而是聖子完整的位格,因為祂的位格是不能分割的。在十字架上,祂完全是生命的主,完全是永生上帝,完全活著。然而祂也完全是被殺的羔羊,完全死了。基督神人二性之間的關係,不是「部分-部分」(partim-partim),而是「完全-完全」(totus-totus);Fully God, Fully human「完全是神,完全是人。」

信經接著宣告「基督是真神,也是真人」(Truly God and truly human)。光講祂完全是神,完全是人,還不夠,我們必須強調祂真的是神,真的是人。一個完美的贗品或者複製品可以擁有真品一切的屬性,可以是完整的,但仍然不是真品。基督真的是神,這意思是說基督不是聖子的複製品,這好像是顯而易見的真理。但我們會发現我們其實經常不自覺地落入一種誤區,把「永恒聖子」講成跟「道成肉身的聖子」是分開來的,好像「道成肉身的基督」只是「永恒聖子」的複製品而已。我們當然不會明白地這樣講,因為都知道這是錯的,但是我們的用語卻經常反映出這種思維。

譬如在神學院的課堂上面,經常有學生會問:「迦克墩信經說馬利亞是『上帝之母』,這個我們明白,我們也讚同,可是是不是不夠精確?是不是說,如果改成『道成肉身的上帝的母親』,會比只講『上帝之母』要更加地精確?要講「Mother of God Incarnate instead of just Mother of God」,這會不會更加妥當呢?這種問題其實反映了一種思維,就是把God 還有God Incarnate想成兩個不同的 God。好像「肉身的道」(Logos ensarkos)只不過是「肉身前的道」(Logos asarkos )的複製品。好像「成為肉身的聖子」只是「永恒聖子」的複製品。但是信經宣告是同一位聖子,不是二位。而基督真的是神,祂不光有完整的神性,祂不是複製品,祂真的就是聖子自己。

此外基督不但真的是神,祂也真的是人。祂不是一個外星人,祂不是在上帝,在亞當的後裔之外,再造出一個與我們本質相同的人,可是卻屬於亞當的族類之外,屬於另外一個族類。路加筆下的耶穌族譜非常清楚地讓我們看見,亞當是耶穌的祖先。基督與亞當有血緣關系,基督是亞當的後裔。有人會問:「那基督的父系基因從哪里來?」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其實可以用各種臆測來解釋,而這個根本不重要,也不值得去臆測。我們只需要知道基督真的是人,這個意思是基督真的是亞當的後裔,真的是人。不但擁有我們之為人的一切本質,凡事與我們一樣。而且祂也與我們一樣,是亞當的族類,亞當的後裔。因為只有這樣子,基督才能夠照羅馬書第五章所講的,成為第二位亞當,代表我們與上帝立約。所以基督是真人,正如基督是真神。

接下來信經再加上一句「祂作為真人,有理性的靈魂,也具有身體。」這兩句話分別駁斥了兩個異端,或者是預防一些異端。「有理性的靈魂」這句話駁斥了當時已經存在的「亞波里拿流主義」(Apollinarianism),並且預防了後來興起的所謂「基督一志論」(Monothelitism)。亞坡里拿流是第四世紀老底嘉教會的主教,他相信基督有人的靈魂,但是這個靈魂當中只有情感跟本能這個低等的部分,而不具有高等的部分,也就是人的理性、意志。這樣在亞坡里拿流所教導的基督人性當中,其實就是不完整的。

我們這一門課(《基督論課程》)會專門用一堂課來思考亞坡里拿流主義以及亞坡里拿流主義的思維模式。因為我們會發現這種思維模式其實在華人教會當中非常常見。不只華人教會,歷代教會當中都非常常見。

到了迦克墩會議之後,有另一個異端出現,這個異端叫做「基督一志論」,它與亞坡里拿流主義非常相似,否認基督擁有人的意志。人的意志是軟弱的,而這一派異端不願意承認聖子的位格當中可以有任何的軟弱。因此他們就不承認基督有人的意志。我們不要以為這只是古代異端,其實這種思維模式或者是傾向在今天仍然非常普遍。甚至大部分的基督徒在回答基督有一個意志,還是兩個意志的時候,都會答錯。我們會以為基督只有上帝的意志,沒有人的意志。就算這個問題能夠答對,我們還是會有這種錯誤的傾向。

上一堂我們提到有一首十九世紀的聖誕歌曲,我們過聖誕節的時候其實都會唱這首〈馬槽聖嬰〉,這首詩歌裡面有一句講到「眾牲畜嗚嗚叫,聖嬰忽驚醒,小小的主耶穌,卻無啼哭聲」(But little Lord Jesus no crying he makes)。我們要了解作者的神學背景,以及他所屬的神學傳統。這種傳統認為,基督聖嬰不會啼哭, 因為祂是聖子。這種傳統認為,耶穌聖嬰在馬槽里面已經熟知摩西的律法,因為祂是聖子。耶穌不需要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技術,因為祂是全知全能的聖子。耶穌在馬槽里面可以講話,說:「我餓了」,祂不需要用啼哭聲來表達祂的饑餓。如果祂沒有講出「我餓了」這句話,那是因為祂佯裝祂是一個普通的嬰孩。

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基督論!這種基督論所要表達的,就其實跟古代的「基督一志論」同出一轍。它否認了基督有人的心思意念,於是它等於否認了路加福音二章52節告訴我們的,「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祂的智慧會增長,作嬰孩的時候,基督的智慧心智就是嬰孩的智慧心智;祂餓的時候,不會用言語達, 只會用啼哭聲表達。馬槽𥚃的聖嬰會啼哭,因為祂是人,有人的心思意念, 有人的軟弱。正如希伯來書四章15節我們的:「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這𥚃「體恤」原文有「一同受苦,親身受苦」的意思。馬槽聖嬰不是不會啼哭。

約翰福音十一章35節(「耶穌哭了。」), 整本聖經最簡短的一節經文,強而有力地向我們顯明約翰福音一章14節所論述的道成肉身。那節經文原文只有兩個字,翻譯成中文的時候:「耶穌哭了。」耶穌哭泣不是佯裝出來的,正如祂在馬槽𥚃並不是佯裝成不會講話的嬰孩。耶穌哭了,因為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

在客西馬尼園中,耶穌人性上的軟弱的意念對我們就展露無遺。祂禱告求父神撤去祂將要為百姓所承擔的刑罰。路加福音廿二章42節,耶穌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祂不是不會感到痛苦,祂不是沒有軟弱,祂不是從來就不會啼哭的嬰孩。按祂人性的意念,祂希望父把十字架的苦杯撤去,這的確令祂痛苦。祂不想要上十字架,祂有不想要上十字架的意念。然而祂禱告,耶穌說:「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我們要曉得聖子的意思與聖父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在永恒當中,聖父、聖子、聖靈彼此立約的時候,已經預定下來了,這個意思就是要藉由十字架來拯救神的百姓。因此當基督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的時候,祂指的不是按神性說的聖子的意思,而是按人性說祂作為人的意志。

基督不只有神的意志,祂有人的意志,而在人的意志上有人性的軟弱。但是希伯來書四章15節宣告我們的大祭司親身體驗我們的軟弱的時候,馬上就宣告:「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基督會饑餓、會流淚、會憂傷,這些軟弱他都有,祂所受過的試探都是真實的。但祂沒有犯罪,不但沒有犯罪,祂連犯罪的可能都沒有!在正統的基督論中,這叫做「基督的不可犯罪性」(impeccability of Christ) 。以後有一堂課我們會專門解釋基督怎麼樣沒有原罪,也不可能犯罪。

基督不會犯罪,但祂的軟弱是真實的,不是佯裝出來的。按人性說,祂不想上十字架。十字架使祂感到痛苦,讓祂感覺到排斥,祂求神撤去這個苦杯。但是保羅告訴我們,基督虛己道成肉身以後「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 因此祂對父神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禰的意思。」按我的意思,我不想上十字架,但是我憑著信心順服在祢的旨意底下。我們要明白耶穌講這句話的時候,不是剛強悲壯地宣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覆還」,沒有這種壯烈的壯士精神。路加形容耶穌極其傷痛的時候,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我不想去,我不想上十字架,我不想去」,可是願祢的旨意成就。

43節路加記載「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他的力量。」你能想象嗎?創造萬物的聖子現在居然需要一位天使來加添祂的力量。按神性說,聖子的能力是無窮盡的,不需要天使加添祂的力量。而按人性說,祂有我們理性的靈魂,祂的心思意念跟我們一樣脆弱。祂如此憂傷,沒有任何壯士情懷。然而人性最堅強、最勇敢的一面,也在這最脆弱的一刻顯現出來:「不需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或許基督在地上的日子當中,最軟弱的一刻就是在十字架上吶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麽離棄我!」馬可福音十五章39節記載:「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非常奇妙的一段記載,因為馬可跟馬太都提到,當耶穌這樣吶喊的時候,其他人都是在取笑他:「看哪,祂在呼叫以利亞呢。」但是這位羅馬的百夫長,從來沒有讀過舊約聖經的一個外邦人,在這樣子軟弱的吶喊當中看見,這人真是神的兒子。怎麽解釋?

我們設想,有一個人拿著藤條在公園𥚃面看到一個小孩,就拿著藤條去打那個小孩。如果這個孩子是別人的孩子,早就逃跑了。可是,如果這個孩子如此挨打,卻去緊抱著那個男人哭喊:「為什麽打我?為什麽打我?」那這樣子我們就可以認出這孩子真是那人的兒子。而且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孩子平常跟父親有最親密的關系,所以挨打不會逃跑,反而哭喊:「我的父、我的父,為什麽擊打我?」

耶穌在十字架上面,引用詩篇廿二篇節吶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當中有太多豐富的內容,因為這詩篇在在指向各各他。這詩篇不只表達被神擊打的痛苦,也充分表達了人對上帝的信心。

1:「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但是第3節卻轉為信靠與喜樂:「但你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我們的祖宗倚靠你,他們倚靠你,你便解救他們。」(3-4節)可是到了第6節又轉為痛苦的語氣:「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凡看見我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說:他把自己交託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 6-8節) 馬太福音二十七章所記載的各各他的情景,人們在譏笑耶穌的時候都不曉得原來自己引用了詩篇廿二篇。

1618:「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紮了我的手、我的腳。我的骨頭我都能數過,他們瞪著眼看我。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這預言不正在各各他實現了嗎?耶穌引用詩篇廿二篇,一方面表達人性的軟弱,另外一方面也展現出人對上帝最完美的信心與依靠。祂用詩篇廿二篇第一句話對人們宣告,祂現在在受苦,乃是憑著信心在受苦,在順服上帝的旨意。而這一切都是照著上帝原本就預定好的旨意在進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  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詩篇廿二篇9-10節:「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懷裡,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我自出母胎就被交在你手裡,從我母親生我,你就是我的神。」這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用那句話所表達的信心。聖子是不需要信心的,  人才需要信靠神。基督如果沒有人的心思意念,沒有理性的靈魂,就不可能信靠神,也不可能受苦。我們看見福音書記載基督釘十字架所側重的,從來就不是基督身體上的痛苦。當然,祂在身體上會受苦,因為祂有真實的身體。但是福音書更加側重是基督在精神層面上面的痛苦。祂有人的意念,在這意念上面有人的軟弱。祂會受苦,祂會哭泣,祂會極其憂傷地向父神禱告,求父神撤去十字架的苦杯。而也是在這樣人性的痛苦當中,祂的信心才有最大的意義。祂會在信心中順服聖父、聖子、聖靈在永恒中定下的旨意。「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麽離棄我」這句話所要表達的, 與客西馬尼園里面那句話,是相輔相成的。祂表達了最深刻的軟弱與苦難,也表達了最深刻的信心與盼望,這都不是佯裝出來的。因為基督有完整的人性,是真人,有理性的靈魂也有身體。迦克墩信經這些精辟的神學用語,不是抽象的哲學臆測,是真正的聖經神學。如果我們否認了這些教導,我們就沒有辦法解釋基督徒信仰里面最寶貴的那個核心,就是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

我們今天先分享到這𥚃。我們下一堂課會繼續來思考迦克墩信經的內容,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