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讚美上帝護理的大能与豐盛的供應。 本網誌內的所有資源純屬學習交流之用。

2020-04-25


第九章 世代的处境The Generational Context

作者: Charles H. Dunahoo  译者:  诚之

塑造天国门徒:一个新的架构
Making Kingdom Disciples: A New Framework
第二部  认识世界:门徒训练的背景
Knowing the World: The Context of Discipleship
第十章 保罗在使徒行传 17 章中的例子
Paul’s Example in Acts 17
第十一章 传道书:对不同世界观的研究
Ecclesiastes: A Study in Worldviews


第九章 世代的处境
The Generational Context

为什么要在一本谈天国门徒训练的书中加上关于世代的一章?这是个合理的问题,需要明 确的回答。门徒需要认识主,也认识他们自己。他们也需要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我们必须认 识主,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的责任是把福音的道带给这个世界,以一个能被领 会、切身相关的方式,应用到个人的生活上。这不是说我们能做圣灵的工作,使属灵的真理在 人们──我们在门徒训练过程中的工作对象──的心中化为真实。然而,遍布在圣经中的模式 是:上帝的真理总是以一个读者能欣然理解,能与之认同的方式加以呈现的。(我们会在下面 三章查考三段圣经经文时观察到这点。)主耶稣是这方面的大师,使徒保罗也是。

在前两章中,我们主张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从20世纪开始,特别 是二战之后,世代的观念在我们的文化中愈来愈显著,也愈来愈重要。为了与不同的世代产生 联系,我们必须记得某个世代用某个角度来看事情,并不意味着其它的世代也会这样看。以我 们所知的幼年、青少年和青年文化,就可以很清楚地表现出来了。这些20世纪的分类,对理解 不同世代间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在葛博(Jerry Gerber),沃夫(Janet Wolff),克罗瑞斯(Walter Klores)与布朗(Gene Brown)合著的《生活趋势:婴儿潮与其他衰老中的美国人的未来》 Lifetrends : The Future of Baby Boomers and Other Aging Americans)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 “当一个世代的经验与前一个世代的经验有很大的差异时,社会的变化就成为常态。许多生活 的常识无法传递给下一代,因为它不再含有正确的资讯和有用的建议。”(注1

在后现代主义的那一章,其中一个目的是主张我们有必要认识历史特定阶段中,决定人们 思维和行动之底层的哲学观点。今日的意识形态是后现代。但是我们需要去认识人,因为,毕 竟他们是门徒塑造关心的对象。在前一章中,我也尝试去证明,门徒塑造过程(其目标是生命 的改变)经常崩溃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宣称要信靠基督的人,并不总是明白这个信仰在每天的 生活中会带来什么不同。

很有趣的是,许多年轻的一代对教会和基督教有负面回应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未能看到基 督教在人们的生活中造成了什么不同。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对宗教的观念所受到的西方影响。 我们必须向年轻一代证明,基督教是一个生命系统。当我们证明圣经背景中的基督教已经被转 移到我们的处境时,我们必须帮助他们看到转变的结果。

同样,穆斯林也感到困惑,西方对宗教的看法和东方对宗教的看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别。伊 斯兰教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会触及一位穆斯林生活的每个层面。它是一个世界与生活观的系 统。西方宗教普遍都表现出宗教与其余生活的割裂。宗教有其地位,但绝不是在职场中。这会 让东方人感到困惑,也会让明白基督教其实是个东方宗教的西方人感到困惑,而基督教其实也 是一个系统或一种生活的方式。正如我们早先在谈到神的国和世界/生活观的篇章中所看到的, 没有任何领域不在基督的主权之下。

世代的差异
 
“世代”这个词具有许多不同的意义。通常一个世代是泛指生活在历史中一个特定时间的 人。但是它也有一个更为特定的用法,是我们在这章中要用到的:生活在历史中一个特定时间 内之不同的年龄群体。

在施特劳斯(William Strauss)和郝伊(Neil Howe)合著的一本基础性的书,《世代:美 国未来的历史,1548-2069》(Generations :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他们对“世代” 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类似特性的群体(全部出生在一段有限之连续的年度中),其长度 大约是人一生的阶段,其界限受同侪个性(peer personality)所界定。”(注2)这个定义在几个 方面很有用。首先,它提醒我们什么是世代。其次,它也提醒我们,我们不能自动地说日历上 的某一天,就是某一个世代的开始,另一个世代结束的日子。

我记得有个主日,我对一个有好几百人的会众讲道。令我吃惊的是,其中有许多小孩,青 少人,年轻的成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他们代表至少五个不同的世代。当天讲道的题目是:“ 发基督徒的心智”。我明白我所面对的挑战,因为我必须把这个群体当作一个整体,向他们说 话。我也理解每个世代所听到的,会与其他的世代有一些微妙的不同。我如何才能让听众了解 我的信息呢?我认识每个年龄层的人,各自代表一个特殊的世代,虽然他们与其他世代有一些 事情是共同的,但他们也有自己特殊的角度或“镜片”,来过滤我所说的话。在我感到忧虑的 时刻,上帝向我保证,所有这些不同世代的群体,都需要祂的真理、真实和真诚的关系,不只 是在肤浅的层面彼此接触。我明白要在他们当中开发基督徒心智的挑战。我的目标是把信息传 递给这个群体所有的成员。我知道我要完全倚靠圣灵,在同一个时间向不同的世代说话。我非 常想要了解他们,并让他们拥抱真理。若不是圣灵的工作,这是无法达成的。只有时间才能告 诉我们,那天早上是否发生了什么正面的事。

所有的门徒塑造者都要面对我在那天早上要面对的挑战。认识你的世界!认识你的听众! 靠着神的恩典,将祂的真理呈现给我们的听众;要敏感于他们的处境,因为那会影响他们如何 听到你所说的话。

我愈来愈明白,以国度取向来塑造门徒,需要展现对几件事情的觉察。例如,我们必须明 白我们之间有什么是共通的,例如我们都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都是需要救恩的罪人;也必 须明白我们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表达我们的敏感和热心,想要以一个最有意义的方式,传递 真理和福音的盼望。

认为世代之间的差异不重要或不存在,是过分简化的。在我主持的关于认识文化的研讨会 中,常听到有人问:“ 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作?我们只需要呈现福音,因为我们都是相同的。” 实际上,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每个世代在能力、软弱、企图心和志向上,都反映出明 显的差异。

我对教会对这件事的迟钝或缄默一向感到吃惊。我经常阅读人口统计的趋势报告,我留意 到市场行销人员更清楚这个话题,并使用这个知识来影响购买的模式。我相信若我们去研究人, 会学到更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会如何以最有意义的方式向每个个人传递福音的信息。

几年前我评论过一本书,书名是《职场上的世代:在你的工作场所中管理退伍军人,婴儿 潮世代,X世代,和更年轻的一代》(Generations at Work : Managing the Clash of Veterans, Boomers, Xers, and Nexters in Yours Workplace),作者是Ron ZemkeClare Raines,和Bob Filipczak。这本书的要点是如何在一个机构中管理不同的世代。当一个机构的管理者想要“把 不同年龄、不同脸孔、不同价值、不同观点的人所组成的杂烩,塑造成一个具有生产力的合作 团体”,是很令人头疼并且很花钱的事。这本书的基本意思是,管理每个世代要用略微不同的 方法。如同作者所表达的:“这本书的焦点是世代的差异、张力和挑战,和它所带来的机会和 应许。人们越来越了解到,职场中较老的世代(没有那么老)和年轻世代之间,误解和愤怒的 鸿沟正在扩大,并带来许多问题。”(注3

根据一些社会学家的说法,有四个基本的世代。而如果最后的一个世代,即千禧年世代, 大约从1980年到2000年,那么一个新的第五个世代,就正在浮现当中。我们需要等候观察,因 为一个世代不仅是以年龄为特征,也是由其观念来界定。我会扼要地描述每个世代,然后得出 一些结论,并和我们塑造门徒的国度模式联系在一起。

传统主义者(二战前)的世代

施特劳斯和郝伊说到沉默的一代。也有人称之为退伍军人世代,银发的世代,建立者世代。 我们会使用“传统主义者的世代”来指那些生在二战之前的人。

谁是传统主义者?他们和其他世代的不同在哪里?布罗考(Tom Brokaw)称他们是“最 伟大的世代”。正如他们的标签所表明的,他们代表着传统。这些忠诚的人固守着人际关系, 是最不可能离婚的一代。他们极度爱国,有很强的公民心态,非常尊重权威和行政管理系统。 他们的焦点倾向社群、团体、组织的整体,而不是个人主义,那是他们前一代人的特征。他们 拥抱传统的机构(也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支柱),例如家庭、教会、学校和宣教组织。他们拥 有最多的钱可以消费,至少到目前为止。根据一些消息来源,他们拥有美国净值7兆经济资产 的四分之三(注4)。在他们当中比较有名的代表,如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吉米·卡特,罗纳德·里 根,老布什(George H. W. Bush),还有葛培理,卡尔·亨利(Carl F. H. Henry),鲍勃霍勃, 米勒(Glenn Miller),和Benny Goodman

这个世代生活在收音机的黄金年代,电视机直到1940年代才开始崭露头角。由于几乎家家 都有收音机,人们经常会听到“青蜂侠”(The Green Hornet),“独行侠”(The Lone Ranger), “阿莫斯和安迪”(Amos and Andy),还有每天晚上的大乐团。传统主义者记得二次大战时 的定量配给、空袭警报和灯火管制。他们生活在账单、信用卡、电子打字机、冷冻食品和空调 的时代之前。他们在1930年代痛苦的大萧条中存活下来,努力工作和储蓄,通常是为他们的孩 子。欠债是他们所厌恶的,并且尽一切努力去避免。他们绝不会想要去烧国旗或征兵卡,或作 任何伤害他们国家的事。他们委身于长时间的辛勤工作以及对权威的尊重,这使得他们在面对 年轻的世代时,感到很沮丧。他们已经适应了专制的领导风格;因此让别人告诉他们该作什么, 也告诉别人该作什么,对这些建立者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他们不太会和人对话、协同作业。 他们的工作伦理和核心道德价值和之后的世代也不同。他们对家庭的观念是一位母亲,一位父 亲,还有两到三个小孩。

中间的世代(1940-45

有些社会学家不把这个中间的世代视为一个独特的世代,而是调整时间,把他们放在其它 的分类当中。虽然就年度而言,他们在五个世代当中是最小的一代(其它世代通常是1520 年),我相信他们需要被视为单独的一个世代。他们是过渡的世代。有些人称他们为艾森豪的 世代或摇摆的一代。他们当中有建造者或传统主义时代,以及其后的婴儿潮世代的混合品,虽 然多数是比较接近婴儿潮的一代。正如Susan Mitchell所写的:“ 有些摇摆世代的成员认同较老 的二战世代的价值和生活形态。其他人则认同反叛和年轻的婴儿潮世代。当市场行销人员对准 他们时,必须解释这些态度和生活形态的差异。”(注5)他们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群体,是因为 他们代表了大约11%的人口,或超过3千万的人。

婴儿潮世代经常被人称为小伙子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有些人则称中间的世代是婴儿潮世 代的大哥哥、大姐姐或二战后的婴儿。身为这个世代的一员,我要说我们在两个世代中都有份。 我们是三明治的世代,非常尊重传统主义者的价值,但是对来自婴儿潮世代的改变,也持一个 开放的态度。

婴儿潮世代(1945-64

这是Jerry Rubin所说的那个世代:“我们永远不要长大。我们是永远的青少年,而且我们 不会相信任何超过30岁的人。”(注6)婴儿潮世代估计约有76百万人,这使得他们成为到目前 为止最大的一个世代。他们是二战后的婴儿。除了婴儿潮世代中最年轻的以外,避孕丸还没有 介绍给他们,而避孕丸一旦被介绍出来,我们就进入到性革命的年代。道德观在此有了一个剧 烈的转变,只是不是变得更好。这一代也经常被人称为史波克医师(Dr. Spock)的世代。史波 克是个小儿科医师,他使这个世代成为最娇生惯养也最放纵的一代。

这个世代的核心价值与他们父母的核心价值是大不相同的。承诺、忠诚、延续性以及为最 大多数人谋求最大的利益,变成“我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破碎的关系,高离婚率,离开教 会,以及活在当下的哲学。这是第一个电视机的世代。虽然传统主义者是第一个拥有汽车的世 代,但是婴儿潮世代却是第一个在青少年时代就开着自己的车的世代,这个因素更让他们不受 到他们父母的监督和控制。

被他们的父母视为放荡和缺乏品味的事,他们却认为是更开放也更真诚的事。相对于他们 所谓的老旧的忠诚标准,他们宣称是在表现一种新的忠诚标准。他们确实标志出更大的个人自 由的方向,特别是在更传统的教义和宗教上。这个方向吸引他们重视物质主义,以其作为生活 的方式。这也使他们与他们的父母分道扬镳,他们那一代人在灵性和物质主义间作出清楚的划 分。对婴儿潮的人而言,并非如此。

和他们父母不同的是,婴儿潮的人敢于问,我必须留在一个无法满足我的需要的关系中吗? 无论是婚姻、教会、工作或任何其它的关系。“娱乐”、“有趣”、“体验”、“机会”和“个 性”成为这个世代的口号。他们的关系更为开放,也更热衷于性活动。更多的自由权和个人自 由的结果是更虚幻的关系。家庭虽然没有被排斥在这个范式之外,但是不再像他们父母那样受 到极大的重视。他们更看重事业和教育。在避孕药发明之后,生育小孩只不过是选项之一。

婴儿潮世代拒绝权威的结构,官僚体系的思维,以及吩咐(命令)式的人生态度,而偏好 销售(参与)式的态度。他们想要更多参与决策的决定,对别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或该相信的, 也没有好感。婴儿潮世代变成对话的世代。他们鄙视生活中的单调,包括教会。他们对资料的 接纳度比较差,希望资料能用更娱乐性的方式来呈现。他们比他们的父母更注重关系,而不是 以工作为导向的。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是最早讨论婴儿潮世代的书籍之一。作者Landon Jones 说婴儿潮世代的人对自己很有自信,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他们怀抱着雄心大志。但他也说, 婴儿潮世代不是受罪咎感或对组织的忠诚所驱动。他们坚持要投入伙伴关系,也做出良好的回 应。“感受到的需要” felt needs)变成这个世代专用的词。如我们所知的,这个概念进入 到生活的每个领域:婚姻,教会,职场,和一般的关系;这也改变了每个领域的范式。

婴儿潮世代不像他们前一代那样看重财产。他们有一种反制度的倾向。他们一向采用实用 主义的观点,只要它还有效。创新、忽视过去也是他们的特征。他们是以经历为导向的,也是 现代公开提倡女性可以担任领导者的第一代。在千禧年世代浮现之前,婴儿潮世代比前几代都 更显眼。鉴于市场行销学的概念在美国强调消费主义中达到高潮,我们首次听到关于教会向这 个世代作市场行销的工作;毕竟,市场行销很合他们的味口,还有他们“我从中可以获得什么” 的态度。这对那些仰赖传统主义者的经济支持的事工和机构有什么意义,还有待观察。因为婴 儿潮世代终究要取代传统的世代。

X世代(1965-79

X世代大概是所有世代中最复杂的。他们也被称为X世代人(gen-Xers),新人类(Baby Busters),失败的一代(the busted generation),迷失的一代(the nowhere generation),第13 代人(the thirteenth generation,即从定居美洲算起),短暂繁荣的一代(the boomlets),或回 声潮世代(echo booms)。不过,他们不喜欢标签,特别是给他们的标签。他们代表42百万 45百万的美国人。

他们最常被称为X世代,这个名字是由科普兰(Douglas Coupland)杜撰的。科普兰自己 X世代人,他在他的书《上帝死后的人生》(Life after God)中(译按:1994年出版的短篇 故事集。这些故事围绕着一个主题:在缺乏宗教中成长的一代),作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声明, 很能描述这个世代:

好,这是我的秘密。我开诚布公、挖心剖肺地告诉各位(我怀疑我以后还有可能这样做), 因此我祈求各位是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听到这些话。我的秘密是我需要上帝——我生病了,也 再无法独自承担下去。我需要上帝帮助我施予,因为我似乎不再有能力施予;帮助我作一个良 善的人,因为我似乎不再有良善;帮助我去爱,因为我似乎早就无法去爱了。(注7

这个世代非常关心生存的问题。他们眼看着美国第一次打了一场败仗。他们看到一位很受 欢迎的总统在水门案的羞辱中辞职。身为真正的第一个后现代世代,他们对过去没有好感,对 未来也没有盼望。经济的前景无法激励他们,他们也明白,他们无法赚到像他们父母那样的工 资,也达不到他们父母那样的生活形态。他们实际上是在活出这样的哲学:“我工作是为了活着”,而不是“我活着是为了工作”。这也是第一个没有英雄的世代。

他们比较晚婚,甚至很多人不结婚。若他们真的结了婚,夫妻双方都需要工作,以便维持 他们成长时的生活形态;这需要两份工作才可能达成。他们变得非常自我依靠,因为他们不觉 得能相信任何人会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这一代人把不拘小节当作有价值的资产。怀疑主义、 悲观主义、怀疑、恐惧、焦虑是X世代人的特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艾滋病和HIV病毒。 金钱不是驱动他们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职场中:他们不会只是为了钱而工作,也坚持要作得 快活。因此,为了要雇佣有才干的人,雇主需要满足一些特别的需求,如容许他们带宠物来上 班。因为有这样的思维,他们被称为懒惰敷衍的人(slackers),虽然他们不是真的懒惰。他 们只受他们内在价值的驱动。

X世代的特征包括对关系的渴望,并同时害怕太投入,因为他们没有看过真正好的关系。 为了避免分手的痛苦,他们通常不愿意委身婚姻,也不期望他们的性活动能给他们任何持久的 亲密感。他们害怕到一个程度,使得同居变成非常流行;他们在尝试一段关系之前,不愿意先 行承诺。

这是第一个虚拟的社群,或者说是以关系为导向的虚拟世代。他们是透过网络来发展关系, 制造聚集在一起的假象,大概主要是出于一个原因:这比较安全,也比较不需要投入。因此, 正如施特劳斯和郝伊所所的,“第13代人被刻意地鼓励要像开辟丛林一样,来回应生活:张大 你的眼睛,期待最坏的事,靠自己去打拼。”(注9)此外,这个“在街头打滚的世代的确带来了 一整袋机智的把戏,是他们的长辈所欠缺的——这些技巧是当美国碰到真正的麻烦时马上派得 上用场的……注意了,辛勤工作的一代(Beaver Cleaver),第13代人也许永远看不到极乐世 界,但是他们知道怎样获胜。”(注10

千禧年世代(1980-2000

大约是在19781980之间,我们看到了这五代中似乎是最特殊的一代开始登堂入室。他们 被称为千禧年世代(the millennials)。有些人称他们为Y世代。Thom Rainer的《桥梁的世代》 The Bridger Generation),是了解这个世代必读的书,书中指这个群体是连接到21世纪的桥 梁。

到目前为止,这是五个世代中第二大的,虽然未来可能会有变化(例如因为移民的缘故)。 大约有73百万人。他们是所有世代中教育程度最高的;虽然他们在关系上、经济上、政治上, 特别是在有组织的宗教上,和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X世代人承担相同的现实,但他们不像 X世代人那么悲观。

作为后现代的第二代,千禧年世代是经验导向的。他们不像婴儿潮的父母和新人类世代的 大哥哥、大姐姐表现出来的是个人主义,反而,他们对社群(community)比较有兴趣,因为 他们是公认的渴望人际关系的。他们公开表明渴望与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和其他老人的关系, 但害怕采取主动。他们也许不像前两代人一样对一个大的群体有兴趣,但他们想要和亲近的朋 友拥有有意义的关系。

千禧年世代把老一点的世代说成是不真诚的,不够正直,也是肤浅的。他们几乎在每个生 活领域都看不起前面的世代;他们亲眼看到他们的崇拜、教育和整个流行文化的运动。除了他 们的表达和外表不像他们的祖父母一代外,在一些方面,千禧年世代比其他世代更像他们传统 主义世代的祖父母。但是由于他们有很强的感受力,他们想要看到一些从他们的世界中消失的 事,看到它们能恢复原状。我曾经向一些正在寻找牧师的教会和寻找老师的学校建议,不要忘 记那些超过60岁的人。那些人是年轻人真正想要的。George Gallup Jr的书《未来的美国灵性》 Next American Spirituality)证实了我的看法,他说的基本上是同一件事。他进一步说到,老 年人是赢得年轻一代的关键。

千禧年世代是所有世代中最重视灵性生活的。根据盖洛普和林赛的书,39%的人说他们会 比他们的父母更虔诚,虽然对他们来说,虔诚和有组织的宗教不是同义词。他们也是对圣经最 无知的一代。他们许多人也许会去教会,但是一旦到了15岁,离开教会的比例就急剧上升。他 们在作出任何委身之前想知道,宗教能为他们和他们的世界做什么?它是否会影响我和我周围 的人的生活?如果能适当加以引导,这些不是不好的问题。

千禧年似乎是保守、乐观,并立志要改变一些事情,甚至愿意为此作出牺牲。巴拿(George Barna)写到: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在青少年的头脑和心里留下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印象。他们不 会不受到影响。但是让青少年的生命中发生改变,和影响一个比较小的小孩或同辈大 人,是完全不同的。花时间在他们的生命中造成积极的影响,不只是“值得努力”而 已;这是每个大人极重要的责任,也是对我们自己未来的生存作出贡献。(注11

此外,“年轻人可能代表着我们给世界的最重要的传奇。我们有一天要为他们的成长 向上帝交帐,因为上帝让我们成为这件事的管家。我们今天帮忙栽种在他们身上的价值观、 信念和技巧,会大大地决定世界的未来。”(注12

千禧年世代不只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也熟悉都市生活的方式和世态。这个年轻的 电子世代,是与最高阶的电脑和先进科技一起成长的。许多年轻人会设计他们父母的网页, 因为他们父母对这些一无所知。这是个互联网的世代,之前的世代都难以望其项背。那是 他们的天性。他们不会受科技羞辱。

千禧年世代也是在一个充满恐怖和危险的世界成长的。诸如911的事件,乔治亚州的枪 击案,在学校校园中要通过金属探测器,是他们生活中的标准程序。如同Zemke, Raines, Filipczak在他们的书《职场上的世代》(Generation at work)提到的,这也是所有世代中最 宽容的,这基本上是属于正面的特质。在这些混杂的因素中,另外要考虑的是,这个态度 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在没有绝对真理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也不期望每件事只有一个答案。

当我们落实到门徒训练的过程时,有如上帝已经给了我们敞开的大门,用真诚的灵性 来驱动相互的联结,把各个世代聚集在一起。这会创造出社群,健康的关系,和研读并教 导真理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Thom Rainer说按照目前的趋势,千禧年世代中,只 4%,或250万,会成为基督徒。这不一定会具体发生,但如果发生了,求神帮助我们。“千 禧年世代像是满载的火箭——或者用Ortegay Gasset经典的对世代的定义,‘一个生物性导 弹,在一个特定的瞬间,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向,发射进入太空’。”(注13

施特劳斯和郝伊引用《旧金山观察家报》(San Francisco Examiner)专栏作家David Sarasohn的话说:“‘今天孩子最害怕的事情是:成人如何看待他们。’诚然,有许多原因, 成人会说孩子的坏话——然而为什么今天年轻的千禧年世代,许多正面的事却仍然躲藏在 长辈的怀疑和疑虑的阴霾之后呢?”(注14)这些作者也提到那些把小孩排除在外的“满足的” 成人生活形态。把小孩和青少年摒除在我们的生活之外,是多大的悲剧啊!他们写到成人 的世代尚未看见的年轻力量。的确,盖洛普称千禧年世代是所有世代中,最虔诚和敬畏神 的世代。在门徒塑造的过程中,我们担不起忽视他们的后果。

结论

我们必须以更多的祷告和智慧地来研读人,同时寻求建立这样的关系——遇见生活中最大 的需求时,仍然能存留下来的关系。我们需要所有的世代携手并进,制造这样的一种圣约的家 庭,使我们能幸免于今日经常颓废、道德败坏的世界所带来的压力、危险及其后果。

我们制作了一个世代图表(表9.1),是作为回顾,以及一个检查清单。我们可以查询这 个清单,帮助我们学习如何互相沟通,彼此激励,以寻求耶和华。上帝是多样性的创始人,所 以我们不必要全部在同一个年龄层,或具有相同的经验,才能彼此联系。我们不认识人,就无 法认识世界。若我们更了解且欣赏对方的背景,认识他们为何如此相信,为何会有如此的举止, 我们与别人的沟通会更为成功。

我们必须牢记,虽然有些事情是所有世代所共享的,例如我们都需要福音和上帝的真理, 但是每个世代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方法去寻求这些事。如果我们不去回答他们所问的问题,或帮 助他们澄清他们的问题,我们就会错失塑造门徒的大好机会。让我们容让彼此保有自己世代特 色的自由——即使这些差异会入侵到我们的“舒适区”。如果我们让音乐和崇拜形式、服饰的 风格或其它杂事在我们当中筑起城墙,而不是让它们成为桥梁、进入彼此的生活,我们的处境 就十分危险了。

9.1  世代的比较
                         建造者              婴儿潮                 X世代                   千禧年世代
人口                4                     6百万                  76百万          42百万  73百万
出生               1940              1945-64             1965-79                     1980-2000
世界观           现代         “现代”(过渡中)   后现代                 后现代
婚姻观                                                              比婴儿潮高          更高
家庭观                                                                 悲观                     比较乐观
离婚率                                                                 稍低                     比前两代低
领导能力      高于平均            低于平均             低于平均                高于平均
自信心          高于平均             低于平均               低于平均                 高于平均
家庭生活     渴望(desired  较低的渴望      非常渴望                较高的渴望
电视的地位                           电视的世代              MTV世代          Dawsons Creek
频道:                                       3-4个)               40-100          100个以上)
影音              声音                      都有                     更多视觉                   高度视觉
                       收音机                   电视                   有线电视/影片         互联网
取向                 工作                     个人                                                    社群
讲道                该作什么              如何作                 为什么?               又怎样呢?
参与             不必然                    更高                      部分                        高度参与
工作                完成                    部分完成              完成不了               关系vs工作
展望                不相关                冷漠                       悲观                         乐观
崇拜形式        传统                    节制、传统          非传统                  新传统
崇拜音乐         圣诗                  赞美乐团                  多样                      兼容并蓄
其他音乐      管弦乐                   摇滚乐                 多样(爵士)                流行/饶舌
宗教强调       忠诚                  个人满足                 理由,议题,                社群
                     节目导向,             责任                     vs节目                         社群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