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1

愛的基督教美德The Christian Virtue of Love

作者: R.C. Sproul  譯者:   Maria Marta

你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他们的爱而得以亮相于音乐、艺术、文学、体育等领域的名人馆?我们把人抬高到英雄的位置来纪念,是因为他们的天赋、才能、与能力,而不是因为他们的爱。然而,从上帝的角度来看,爱是一切美德之首。但什么是爱?

據說愛使世界運轉,浪漫的愛必使文化圍繞著廣告和娛樂運轉。我們似乎從不厭倦那些以浪漫為主題的故事。但當我們談到愛的基督教美德時,我們不是指浪漫的愛。我們在談論一種更深層次的愛,一種如此之至上的美德, 以致它將基督徒與所有其他人分別開來。此外,愛對聖經的教導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致約翰告訴我們:「神就是愛」(約壹四78)。不論我們再怎麽說關於愛的基督教美德,我們都必須明白,上帝命令的愛是效仿祂自己的一種愛。上帝的愛絕對完全。我們受吩付要反射、映照這種完全的愛,要完全,正如天父是完全的(太五48;《聖經新譯本》  )。當然,現在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必須唯獨籍著信靠基督被祂完美的義遮蓋的原因。雖然如此,對我們來說,一遍又一遍地回到聖經中找到愛的應有樣子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太容易滿足愛的感性、傷感、浪漫、膚淺的理解。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是愛的真正意義的最透徹的闡釋。這章書是一根測量桿,我們可以用它來仔細省察自己,看看愛是否存於我們心中,並在我們的生活中表現出來。我很驚訝於一個事實,那就是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是最受歡迎而不是最被輕視的篇章之一。我想不出聖經中有哪一章要比這一章更能迅速地揭露我們的罪。它深受歡迎可能是由於它是聖經中最被誤解和最不被應用的一章。對這章書,我們有一種矛盾的感覺。因為它的偉大主題和雄辯文才,我們被深深吸引,與此同時,因為它揭露了我們的弱點,我們感到被駁斥。我們想與它保持一段安全的距離,因為它清楚表明我們缺乏真正的愛。

這章書是使徒對基督徒的警告的一部分這些基督徒被教會內的爭論弄得四分五裂。他們以不成熟,屬肉體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他們不敬虔的行為的核心是一種沒有在生活體現出愛的某些才幹、能力、與恩賜的表現。在開頭的經文中,保羅講的愛是基督徒美德的必要條件(林前十三13)。他以誇張的修辭手法講述有意誇大事情來表達他的觀點。他一開始便把愛與語言恩賜進行比較。保羅實際上是說,我不在乎你是否流利地說五十種語言,或者你擁有恩賜,奇跡般地說外語。我不在乎上帝是否賜予你能力,說天使的語言。如果你沒有愛,你的語言口才會變成噪音,變成一種不協調、刺激、騷擾的吵鬧聲。」 這裡保羅說,我們若能說世人和天使的方言,卻沒有愛,我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樣------噪聲而已。沒有愛,所有語言之美也失去光彩。

然後保羅把愛與預言、理解的恩賜,上帝在使徒時代賜給人的神奇恩賜(miraculous endowments)作對比。這些巨大恩賜與愛沒有什麼可比之處。使徒說,你可以擁有神奇恩賜,你可以領受來自上帝和聖靈的能力,但它們必須要在愛的恩典的背景下運用。如果沒有愛,神聖能力的運用只是看手勢猜字謎的遊戲而已。耶穌曾警告自己的門徒,關於運用上帝賜予的恩賜而沒有愛的危險。耶穌賜能力給門徒讓他們參與趕鬼事工,他們外出執行使命, 回來時喀嚓聲立正。他們事工的效果讓他們興奮激動,喜樂於基督所賜的能力。但基督說了什麽?「不要因為鬼服了你們就歡喜,卻要因為你們的名字記錄在天上而歡喜」(路十120;《聖經新譯本》)。門徒被能力,而不是能力背後的恩典吸引。他們沈醉於恩賜的喜悅,卻忘記了恩賜的賜予者。

關鍵問題是沒有愛卻能夠運用上帝的恩賜。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他們的美德就被摧毀了。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告訴我們,愛的本質是為了尋求他人的福利。一個反映上帝之愛的人有動力去為其他人獻出自己,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使自己的能力。我們是對能力,對所作,而非所是更感興趣的人。我們更關心抓住上帝賜予的超自然的能力, 而不是上帝借著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裏的超自然的大愛(羅五5)。我們顛倒了優先順序。感謝上帝,祂對我們的愛比我們對祂的愛更大。願上帝堅固我們,首先去追求愛,一種祂在基督裡向我們顯明的愛(羅五8)。

本文原刊于Tabletalk杂誌2015年八月号。


The Christian Virtue of Love
FROM R.C. Sproul

How many people do you know that have made it to the hall of fame in music, art, literature, or sports because of their love? We elevate people to the status of heroes because of their gifts, their talents, and their power, but not because of their love. Yet, from God’s perspective, love is the chief of all virtues. But what is love?

Love is said to make the world go round, and romantic love certainly makes the culture go round in terms of advertising and entertainment. We never seem to tire of stories that focus on romance. But we’re not referring to romantic love when we speak of the Christian virtue of love. We’re talking about a much deeper dimension of love, a virtue so paramount that it is to distinguish Christians from all other people. Moreover, love is so important to the Bible’s teachings that John tells us, “God is love” (1 John 4:7–8). Whatever else we say about the Christian virtue of love, we must be clear that the love God commands is a love that imitates His own. The love of God is utterly perfect. And we are called to reflect and mirror that love to perfection, to be perfect as He is perfect (Matt. 5:48). Now, of course, none of us loves perfectly, which is why we must be covered with the perfect righteousness of Christ by faith in Him alone. Nevertheless,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return time and again to Scripture to find out what love is supposed to look like, for we’re so easily satisfied with a sentimental, maudlin, romantic, or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of love.

First Corinthians 13 plumbs the depths of what love really means. It’s a measuring rod by which we can examine ourselves carefully to see whether this love resides in our hearts and is manifested in our lives. Given that truth, I’m surprised that 1 Corinthians 13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assages in all of Scripture instead of being one of the most despised. I can’t think of any chapter in Scripture that more quickly reveals our sins than this chapter. It’s popularity may be due to its being one of the most misunderstood and least applied chapters in the Bible. There’s a sense in which we’re ambivalent toward it. We’re drawn to it because of the grandeur of its theme and the eloquence of its language, yet at the same time we’re repulsed by this chapter because it reveals our shortcomings. We want to keep some safe distance from it because it so clearly demonstrates to us our lack of real love.

This chapter is part of an Apostolic admonition to Christians who were torn apart by contentions in the church. They were behaving in an immature, fleshly manner, and at the heart of this ungodly behavior was a manifestation of certain talents, abilities, and gifts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love in their lives. In the opening verses, Paul speaks of love as the sine qua non of Christian virtue (1 Cor. 13:1–3). He’s speaking with hyperbole, intentionally exaggerating things to make his point. He starts off comparing love to the gift of tongues. Paul says, in effect, “I don’t care if you are fluent in fifty languages or if you have the gift to speak foreign languages miraculously. I don’t care if God has endowed you with the ability t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heavenly host. If you don’t have love, the eloquence of your speech becomes noise. It becomes dissonance, an irritating and annoying racket.” He says here that if we speak in the tongues of men and of angels but have not love, we become a sounding brass or a clanging symbol—mere noise. All the beauty of speech is lost when love is absent.

Paul then compares love to the gifts of prophecy and understanding, miraculous endowments that God gave to people during the Apostolic era. These tremendous gifts were nothing compared to love. The Apostle says that you can have a miraculous endowment, you can receive power from God the Holy Spirit, but it is to be u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grace of love. And without that love, the use of the divine power is a charade. Jesus had to warn even His own disciples about the danger of using a God-given gift without love. Jesus empowered His disciples to participate in His ministry of exorcism, and they went out on their mission and came back clicking their heels. They were so excited a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ministry that they were rejoicing in the power Christ had given them. But what did Jesus say? Don’t rejoice because you have been given power over Satan, but rejoice that your names have been written in heaven (Luke 10:1–20). The disciples were caught up with the power instead of the grace that was underlying that power. They were intoxicated with the gift, and were forgetting the One who gave it.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the gifts of God can be used without love. When that happens, their value is destroyed. The essence of love, 1 Corinthians 13 tells us, is to seek the welfare of others. A person who reflects God’s love is driven to give of himself for others, not to wield his power for his own benefit. But we are people who are more interested in power, in doing rather than being. We’re more concerned to seize the supernatural power that God can give rather than the supernatural love that is shed abroad in our hearts by the Holy Spirit (Rom. 5:5). We have misplaced priorities. Thanks be to God that His love for us is greater than our love for Him. May He strengthen us to pursue love above all else, a love that reflects His love for us in Christ (5:8).

This post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abletalk magazine.



改教家論規範性原則



公眾崇拜與屬靈對立 經文:創四3-5

聖徒歸正長老教會講道大綱
牧師:John Sawtelle   誠之編譯

加爾文在1544年寫給當時的皇帝查理五世時,為了解釋教會宗教改革的必要性,曾提到:基督教最重要的內容是認識正確敬拜上帝的方式,其次是認識如何得救。
如何正確敬拜上帝是宗教改革最關切的。
然而時至今日,已經沒有人在關心如何敬拜上帝。
真敬拜是按照上帝所說,如何敬拜祂的方式來敬拜祂。
偽敬拜是根據人的意見,或情緒性經歷,讓人感到對上帝充滿熱情。
不按照上帝所吩咐的敬拜方式來敬拜,就是私意崇拜。即使我們認為自己很虔誠。
今天我們要看的是該隱和亞伯的敬拜形式。
上帝為何拒絕該隱的祭物,卻悅納亞伯的祭物?究其根由,是因為亞伯的敬拜是根據正當的敬拜形式,即上帝所吩咐的;而該隱的敬拜方式是上帝所沒有吩咐的。
這段經文充分說明了加爾文提到的敬拜的限定性原則。
我們敬拜的形式會會反映上帝所定旨的,放在女人的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的對立。
按照上帝所吩咐的話來敬拜的,是女人的後裔,反之,就是撒但的後裔。


I. 在崇拜中反映出來的對立形式
創三15說到女人的後裔與撒但後裔之間的對立。摩西在這段經文給我們看到這種對立是以什麼形式表現的。
A. 兩種對立的敬拜方式
有一日,該隱拿地裡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 (Gen 4:3)
1. 該隱的敬拜方式
a. 該隱獻上供物來敬拜
1) 供物(minkah):
獻給上帝的貢物,禮物,祭物。
可以是穀物或動物。
2) 利未記和民數記對這個詞有特殊的定義
3) 不過,在這裡,供物只是指獻給有權威者的禮物或貢物。
亞伯也是獻上供物。
b. 該隱所獻的是地裡的出產。
因為該隱是種地的(四2)。
加爾文:該隱的生活看似十分有節制,他培養對上帝的敬虔的責任,並努力靠誠實和正當的勞力來養活自己,成為一個樸實的家庭供應者。
該隱是把他的勞動所得奉獻給上帝,並呼求上帝,來敬拜祂。
因此,單就他所獻的來說,似乎在形式上是可接受的。
2. 亞伯的敬拜形式
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Gen 4:4)
a. 亞伯所獻的,是「羊群中頭生的」。
1) 羊群中頭生的(bekor):和「長子」同義,指最好的。(創四4;利廿七26)。
出十三2和利廿七26說,頭生的要分別為聖歸給耶和華。
亞伯獻上頭生的,表示他把最好的獻給上帝。
2) 「羊群中」:動物的供物。
亞伯是牧羊的。他也是把勞動所得獻給上帝。
b. 亞伯獻上羊的「脂油」。
1) 「脂油」:脂肪
2) 也是指最好的部分。
要把一切蓋臟的脂油與肝上的網子,並兩個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都燒在壇上。 (Exo 29:13)
上帝如何看待這兩種敬拜的「形式」

B. 上帝的評估是根據客觀的標準(minha
為什麼亞伯的崇拜形式是蒙悅納的,而該隱的卻不蒙悅納?
1) 這裡的文法表明,這裡的敘述是要藉著對比來教導。
Bruce Waltke說:敘事者要對比的是該隱帶的來,和亞伯也(even he = gam hu)帶來的。
一個常見的錯誤詮釋。
2. 有些人用獻祭是否帶血,作為評價標準。
a. 亞伯的供物蒙悅納是因為這是帶著血的祭物,而該隱是獻上不帶血的。
引申為,亞伯是表達他對創三15所見證的,那即將要來的救贖主的流血犧牲的信心。
b. 但是經文本身不支持這種詮釋。
1) 該隱和亞伯的供物是在他們的天職的背景下提出的。
他們都是獻上他們勞動的成果。
2) 摩西沒有用帶血的獻祭(zebaḥ)的語言,也沒有提到罪,燔祭,贖罪祭,平安祭等等。
因此,亞伯的獻祭不是因為帶血而蒙悅納。
3) 供物(minkah [מִנְחָ֖ה])也可以指穀物。
若向耶和華獻初熟之物為素祭,要獻上烘了的禾穗子,就是軋了的新穗子,當作初熟之物的素祭。 並要抹上油,加上乳香;這是素祭。 (Lev 2:14-15)
Bruce Waltke:摩西使用minkah [מִנְחָ֖ה] 這個字,排除了上帝不是因為該隱所獻的,是因為沒有帶血而不蒙悅納。
Minkah只要求獻祭的人帶來符合他們社會地位和天職的禮物。
3. 上帝評價的標準要從這個陳述被放置的位置來看。
a. 「看中」:
接受,悅納。
b. 這個說法被放置的位置很重要
1) 作者在說完亞伯獻上「頭生的」、「脂油」後,就馬上說,上帝「看中」和「看不中」。
2) 亞伯和該隱的供物,其關鍵差別在其形式。
a) 亞伯所獻的是「頭生的」和「脂油」,也就是最好的,經過選擇的。
b) 但是該隱所獻的,沒有說是最好的,經過選擇的。
c) 耶和華沒有看中該隱的祭物是因為它不是最好的。
因此,我們可以小結說,上帝不悅納該隱的供物是因為這供物不是最好的部分。
也就是說,上帝評價的標準是和形式有關。

c. 這裡強調的是形式。
1) 亞伯供物的形式被強調出來:
「頭生的」和「脂油」
2) 聖經對此形式的意義的解釋
a) 在以色列的崇拜中,頭生的和脂油具有重要地位。
1] 頭生的(bĕkōr):是屬於上帝的。
「惟獨牲畜中頭生的,無論是牛是羊,既歸耶和華,誰也不可再分別為聖,因為這是耶和華的。 (Lev 27:26)
2] 要把一切蓋臟的脂油與肝上的網子,並兩個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都燒在壇上。 (Exo 29:13)
亞伯獻上頭生的,表徵出他承認上帝是生命的源頭和主人。
耶和華看中的是形式!
b) 該隱的供物不蒙悅納是因為他所獻的缺乏「頭生的、脂油」這個要素。後來的經文和律法證實這點。
1] 律法說,獻祭要把地裡出產最好的帶來。
凡油中、新酒中、五穀中至好的,就是以色列人所獻給耶和華初熟之物,我都賜給你。 (Num 18:12)
奉給你們的一切禮物,要從其中將至好的,就是分別為聖的,獻給耶和華為舉祭。 (Num 18:29)
2] 該隱的問題是他只帶來出產,而不是帶來最好的出產。
3]許多註釋提到這點。
例如Keil and Delitzsch
耶和華不看中該隱的供物是因為錯誤的形式。
敬拜形式會反映上帝所定旨的,女人的後裔和撒但的後裔之間的對立。


II. 應用
A. 上帝看中亞伯的供物,因為它的形式是正確的,即按照上帝的吩咐。
1. 經文也說到雅各的供物蒙悅納的其他要素。
例如:獻祭的主觀因素:信心。
亞伯因著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Heb 11:4)
b. 正確的形式是崇拜所必須的。
該隱的獻祭缺乏正確的形式,因此不蒙悅納。
正確的形式就是上帝所吩咐的。
如果獻上最好的是蒙上帝悅納的,我們必須假設,該隱和亞伯知道這些基本要素,否則他們就無法獻上上帝所吩咐的。他們的敬拜就是出於無知和自己的想像。
因此,雖然我們同意敬拜的主觀層面,但是不可忽略上帝拒絕該隱的供物是和形式有關的。(譯按:信心必須是對準上帝的命令)


B. 因此,形式是重要的,因為它反映出人對上帝在崇拜上的吩咐的順服。
這正是敬拜的限定性、規範性原則(REGULATIVE PRINCIPLE OF WORSHIPRPW)的核心。
RPW說,我們只能按照上帝在聖經裡所吩咐的方式來敬拜祂。


1. 改革宗信仰告白對RPW的表述
a. 海德堡要理問答96
上帝在第二條誡命吩咐什麼?
答:我們絕對不可為上帝描繪、雕刻任何的像;除了聖經命令的方式以外,不可用別的方式敬拜祂。
b. 比利時信條,第七條。
既然神所要求人敬拜祂的方式,都已經完全記載在聖經中,所以任何人的教導都不能違反聖經,連使徒也不例外。……因此,任何違反這無謬信仰準則的教導,我們都全心拒絕,正如使徒所教導的:「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若有什麼人到你們那裡,不是傳這教訓,不要接他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
c. 比利時信條,第32
我們反對人一切的發明,以及人所引進教會崇拜上帝的一切規條,藉以捆綁人的良心。
d. 威敏思特信仰告白21.1
敬拜這位真神,必須要按照祂自己設立的法則,限於祂自己啟示的旨意,才可蒙祂悅納。所以我們不可按人的想像和道裡,撒但的提議,或以任何可見的表象,或其他非聖經所規定的方法來敬拜祂。
e. 大要理問答108列出第二誡命的一些責任:
第二誡吩咐我們要盡的責任是:對上帝在聖經中所指定的宗教崇拜和典章,要接受遵行,保持純全……譴責、痛恨、反對各樣的偽崇拜。
大要理問答109,列出禁止的罪行
第二誡禁止的罪行是:以各種方式發明、提議、命令、使用、認可任何不是上帝設立的宗教崇拜;
不能用除了上帝吩咐的方式以外來敬拜上帝,是它們公同的主題。
如果你不接受這個原則,你不能說你是改革宗。RPW是所有改教家一致的共識。


2. RPW的聖經證據
a. 舊約
1) 凡我所吩咐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不可加添,也不可刪減。 (Deu 12:32)
2) 亞倫的兒子拿答、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華面前獻上凡火,是耶和華沒有吩咐他們的, 就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把他們燒滅,他們就死在耶和華面前。 於是摩西對亞倫說:「這就是耶和華所說:『我在親近我的人中要顯為聖;在眾民面前,我要得榮耀。』」亞倫就默默不言。 (Lev 10:1-3)
b. 新約
1) 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Mat 15:9)
2) 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Col 2:23)
私意崇拜(ethelothreskia = 人為的宗教。
是人自己慾望的產物。
偽崇拜來自人,不是來自上帝。
上帝所沒有吩咐的崇拜就是偽崇拜。
3) 新約對RPW的應用
a) 凡事都當造就人。 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繙出來。 若沒有人繙,就當在會中閉口,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 至於作先知講道的,只好兩個人或是三個人,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 若旁邊坐著的得了啟示,那先說話的就當閉口不言。 因為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 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 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 (1Co 14:26-33)
b) 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1Ti 3:15)
保羅在第二、三章裡已經把這些事都寫下來。
但是,不是所有的新教教會都同意這個原則。


3. 其他基督徒所採用的敬拜原則。
聖公會《三十九條信綱》,第20條:
教會有權柄設立禮儀,並有議決信仰爭辯的權柄。但是,教會不可設立與聖經相反的禮儀。
這是所謂的敬拜的基準原則(NORMATIVE PRINCIPLE)。
這是羅馬天主教,東正教,路德宗,聖公會,浸信會,和現代福音派教會所遵循的準則。
今日大部分歐陸改革宗和長老會都在實踐這個準則,而不是崇拜的限定性原則。
這個準則無異於說,在崇拜裡,什麼都可以作。可以跳舞,可以畫畫,可以演戲……因為聖經沒有禁止!


4. 那些以改革宗傳統的敬拜方式不同的人,仍然宣稱他們是持守RPW,是因為他們說,聖經只籠統說到我們在崇拜裡該作的,但是沒有具體在所有的層面刻畫出崇拜裡當做的事。
聖經只說我們要歌唱,但是沒有告訴我們該唱什麼。聖經只告訴我們禱告,沒有告訴我們要禱告什麼內容。聖經也沒有告訴我們聖餐要用哪一種餅或酒。
結果是,雖然改革宗和聖公會、浸信會承認的是完全不同的敬拜原則,但是他們實際的敬拜方式卻是一樣的。
要不是加爾文和其他改教家頭腦不清楚,不明白他們自己的原則,就是今天的改革宗是錯的。
沒有人有資格定自己的RPW
如果你不持守RPW,你就不要說你相信RPW


5. 聖經具體說到RPW的內容。
a. 創四3-5
上帝拒絕該隱的供物,是因為它缺乏正當的形式。
a) 該隱沒有獻上初熟的果子。
b) 如果聖經沒有具體說明如何敬拜,該隱就可以向上帝據理力爭,「但是我獻上了土產!」
該隱的問題出在形式上,不是他帶來的是土產,而是他帶來的不是初熟的果子。
他沒有遵守上帝明確的吩咐。
c) 如果按照現代改革宗的論述,RPW只是籠統的說法,沒有具體說明如何敬拜,那麼該隱就有理由對上帝生氣。
聖經許多經文教導我們,RPW是很具體的。
今天沒有時間列出其他經文,說明RPW是很具體的。
b.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Act 2:42)
這是新約崇拜的一個縮影。
1) 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
他們恆心持守使徒的教導或命令。
2) 他們「彼此交接」(koinonia):
指經濟上的施予。施捨、救濟。
為窮人和教會的開支收奉獻。
可以參考林後八和林前十六關於新約奉獻的原則。
3. 「擘餅」
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Luk 22:19)
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的時候,保羅因為要次日起行,就與他們講論,直講到半夜。 (Act 20:7)
指主的聖餐。
使徒行傳說明,主餐是崇拜中規律的元素,也提到RPW的應用的具體細節。
4) 「祈禱」
各式各樣的禱告。
例如: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 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1Ti 2:1-2)

c. 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繙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
(1Co 14:26)
1) 聚會:宗教集會,指公眾崇拜。
2) 這節經文列出新約崇拜的一些元素。
3) 這節經文不是給我們崇拜元素的保證,而是如何施行這些元素。
這段經文的重點是糾正。
哥林多教會有這些元素,只是以混亂的方式在施行。
他們是根據自己的智慧來施行,結果是混亂,沒有秩序。
因此保羅教導他們如何按照上帝的話來施作這些元素,好叫「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
保羅給了他們具體的指示。
「詩歌」:指上帝默示的,因為這是和「方言」、「說預言」放在一起的。
「方言」(27-28節):方言需要被翻譯。否則就要閉口。
「說預言」(29節以下;和合本:先知講道)。
RPW所吩咐的這些崇拜元素,都有明確具體的,如何施行的指示。
因此,那些說RPW只是籠統的原則,是錯誤的。
因此,我們必須注意我們是如何敬拜的。
如果我們希望上帝看中我們的敬拜,就必須明白,上帝所關心的,不只是一般的原則。
我們敬拜的形式必須根據上帝的吩咐。
如果我們不按照上帝的吩咐,我們的崇拜就不會蒙悅納。
如果我們真的是改革宗,就必須注意小要理問答的對第二誡的闡釋:
50:第二誡吩咐我們做什麼?
答:第二誡吩咐我們要領受、遵從上帝在聖經中所規定一切有關崇拜的規則,並保守其純全與完整。
有些人會說這太僵化,是形式主義,沒有給人想像和發揮創造力的空間。
但是馬太亨利在註釋創四4時說得很正確:所有宗教行為的目標是蒙上帝悅納。如果我們錯失這點,我們的崇拜就是枉然。
我們的敬拜要關心的是上帝的悅納,不是人的悅納。
亞伯獻上的敬拜是考慮到上帝的旨意,因此上帝看中亞伯的供物。
該隱不看中上帝的榮耀,上帝就不看中他的敬拜。
我們的敬拜會反映上帝所定旨的,在女人的後裔和撒但的後裔之間的對立。
這個對立會反映在我們的敬拜形式上。
該隱所獻的,不是上帝所吩咐的,因此上帝拒絕他的敬拜,而亞伯所獻的,是上帝吩咐的,因此蒙悅納。
我們要拒絕與該隱認同。他是根據自己的想像,用上帝在聖經裡所沒有吩咐的方式來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