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以基督為中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以基督為中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5-18

 

改教家的釋經法:文法、歷史、以基督為中心
The Reformers’ Hermeneutic: Grammatical, Historical, and Christ-Centered

作者:Nathan Pitchford  誠之譯自:
https://www.uniontheology.org/resources/bible/old-testament/the-reformers-hermeneutic-grammatical-historical-and-christ-centred
https://yimawusi.net/2021/04/08/the-reformers-hermeneutic/
 
誠之按:聖經是神的話,基督徒生命的成長要靠認識神的話。如何正確認識神的話呢?要靠「正意分解真道」(提後二15)。大部分當代福音派的學者同意一個「照字面的、文法的、歷史的」解經原則(literal, grammatical, historical hermeneutic)。也就是說,除非上下文或文法有所限制,否則當儘量採用經文「正常」的意義(its normal sense),並且要考慮作者、書卷與讀者當時的歷史背景,作出詮釋的決定。
 
但下面這篇文章指出,雖然這是從改教家所發展出來的原則,但是當代福音派已經偏離了改教家的本意。改教家所說的這個原則,是指在聖經的每一節經文中發現耶穌基督。他們把整本聖經當成統一的整體,為的是呈現一個故事:神透過基督,救贖墮落的人類。
 
這位作者指出,今日福音派所注重的,「照字面的、文法的、歷史的」解經原則,是已經受到啟蒙主義與其後的開放派(自由派)神學的污染(一個忠心的牧羊人,絕對不會把羊圈的門大方地對外「開放」,美其名為「誠實」,可是今天有許多牧者,卻這樣對待神的教會,把神的羊直接曝露在敵人的攻擊之下,這是何等可怕的事!),強調要用最自然的方式(自然主義者的方式)來閱讀聖經。他提出六點,將這個自然主義的原則和以基督為中心的原則作了對比。
 
我們必須曉得這樣的分別,才不會把舊約當成教導我們如何「作好人」的一本書,或者認為聖經記載舊約人物的故事,主要的目的是為我們提供一些道德榜樣,供我們學習。不!整本聖經都是指向基督的,所以,我們必須在聖經的每一個部分中發現基督,才能真正認識聖經作者所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生命才能真正的成長。
 
請看譯文:
 
大多數人同意,構成宗教改革的「正式原則」(formal principle;或譯為「形式原則」)非「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莫屬:改教家之所以死心塌地獻身於其他四個「唯獨」(譯按1),是由於他們矢志只受聖經的引導。對聖經的注釋與詮釋,是他們對抗羅馬天主教的腐敗的偉大方法。我們幾乎可以這樣說:這場戰役基本上是一場釋經學的戰鬥。根據這些觀察,我們可以說,標誌著宗教改革開始的最關鍵事件,不是1517年馬丁路德把他的九十五條論綱釘在威登堡教會的大門,而是在此兩年之前,當他拒絕俄利根(Origen)的四重釋經原則(譯按2),而贊成他所謂的「文法-歷史」(grammatical-historical)觀念。 此一詮釋上的決定成為那棵籽粒,使得豐盛的果子隨即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規模地恢復了教會歷史先前之教義的純潔。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重要的功課:我們不斷歸正的掙扎,以及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之竭力的維護,基本上是要把所有的教義帶回、接受聖經監督的過程。而為了要確保我們這樣作是合法的,我們必須努力確保我們的解經是健全的。這場戰爭的成敗取決於釋經戰場的成敗。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the formal principle underlying the Reformation was nothing other than sola scriptura: the reformers' diehard commitment to the other great solas was an effect arising from their desire to be guided by the scriptures alone. The exege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was the one great means by which the war against Roman corruption was waged; which is almost the same thing as saying that the battle was basically a hermeneutical struggle. In light of these observations, one could say that the key event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ation occurred, not in 1517, when Martin Luther nailed his theses to the church door in Wittenberg; but two years prior to that, when he rejected Origen's four-layered hermeneutic in favour of what he called the grammatical-historical sense. This one interpretive decision was the seed-idea from which would soon spring up all the fruits of the most massive recovery of doctrinal purity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urch. We would do well to learn from this: our ongoing struggle to be always reforming, always contending for the faith which was once delivered to the saints,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bringing every doctrine under the scrutiny of scripture. And in order to have the confidence that we are doing so legitimately, we must give much effort to being hermeneutically sound. Hermeneutics is the battlefield on which the war is won or lost.
 
的確,如果對文法-歷史釋經原則的發現,是構成宗教改革的正式原則,那麼,我們就應該要對路德(和其他改教家)使用這個詞語的真正意涵,具有高度的興趣。如果路德的釋經原則在他當時能如此有效地保存福音的純潔,那麼,以同樣的理由我們可以假定,在今日的福音戰役中,這個原則也會使我們受益。今日絕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福音派都會肯定地說,他們也努力遵循宗教改革的文法歷史釋經原則——但是他們對這個詞的定義和路德的定義是完全相同的嗎?在眾多的案例上,我們可以說並非如此;因為福音派對舊約的解讀基本上是一種非基督徒式的解讀,特別是其解讀是透過「按照字面」(literal)、文法的、歷史的釋經學原則來支撐的。對路德來說,文法歷史釋經法對經文的解讀只是一種「回到基督」(drives home Christ)的解讀。如同路德曾說過的:「讀經的人必須小心不要犯錯,因為聖經雖然容許自己被人曲解、被人帶領,但人不可根據他自己天然的傾向來帶領,而是要人把聖經帶到它自己的源頭,也就是基督的十字架。如此,他就一定會擊中靶心。」從文法歷史的角度來解讀聖經,也就是把基督作為中心來閱讀,它們是完全一致的。
If it is indeed the case that the recovery of a grammatical-historical hermeneutic was the formal principle underlying the Reformation, then we ought to be highly interested in what exactly Luther (and the other Reformers) intended by the expression. If Luther's hermeneutic was so effective in preserving the purity of the gospel in his day, then we may, with some reason, assume that it would benefit us in the gospel-battles of our day. Most, if not all, evangelicals today would certainly affirm that they are laboring with the grammatical-historical hermeneutic of the Reformation – but do they mean by this term everything that Luther meant by it? In many cases, one would have to assume that they do not; because it is often the case that a basically un-Christian reading of much of the Old Testament in particular is supported by means of a 'literal,' grammatical, historical hermeneutic. For Luther, the grammatical-historical hermeneutic was simp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ripture that 'drives home Christ.' As he once expressed it, 'He who would read the Bible must simply take heed that he does not err, for the Scripture may permit itself to be stretched and led, but let no one lead it according to his own inclinations but let him lead it to its source, that is, the cross of Christ. Then he will surely strike the centre.'
To read the scriptures with a grammatical-historical sense is nothing other than to read them with Christ at the centre.
 
當我說,許多福音派對舊約的解讀「基本上是一種非基督徒式的」解讀,我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簡單地說,我的意思是他們所採用的釋經原則,並沒有以此為目標:即追溯每一節經文到其最終的參照點——基督的十架。所有的被造界、歷史和現實,都是為了要藉著從創世以來就被殺了的神的羔羊所成就的救贖大工,來顯明和榮耀三一真神。聖經是這樣的一本書:它告訴我們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如何是所有事物的中心。它藉著表明基督的位格和祂的工作,告訴我們神是誰,因為基督已經將那不可見的神完全表明出來了。我們在閱讀每一節經文時,如果不刻意問自己這個問題:「從這節經文中,我怎樣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基督?」,那麼,我們就沒有按照路德的文法歷史釋經法的引導,來閱讀經文。
What exactly do I mean when I say that many evangelicals demonstrate 'a basically un-Christian reading of much of the Old Testament'? Simply put, I mean they employ a hermeneutic that does not have as its goal to trace every verse to its ultimate reference point: the cross of Christ. All of creation, history, and reality was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 of the unveiling and glorification of the triune God, by means of the work of redemption accomplished by the Lamb slain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 The Bible is simply the book that tells us how to see Christ and his cross at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 It tells us who God is by showing us the person and work of Christ, who alone reveals the invisible God. If we do not intentionally ask ourselves, 'How may I see Christ more clearly by this passage?' in our reading of every verse of scripture, then we are not opera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Luther's grammatical-historical hermeneutic.
 
如果我們跟隨改教家的腳步,我們必須明白「按照字面」閱讀經文,並不是以自然主義者的方式(a naturalistic reading)來閱讀。自然主義者的閱讀方式說,有關摩西擊打磐石的記載,只要明白這個歷史事件,就可以領會其意義全部的範疇。按照改教家之「基督中心的字面閱讀方式」則認為,除非我們明白掌管歷史的神如何使用這個歷史事件,來向祂的百姓啟示基督,它對我們來說,就是沒有意義的。
If we would follow in the steps of the reformers, we must realize that a literal reading of scriptures does not mean a naturalistic reading. A naturalistic reading says that the full extent of meaning in the account of Moses striking the rock is apprehended in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 event. The literal reading, in the Christ-centered sense of the Reformation, recognizes that this historical account is meaningless to us until we understand how the God of history was using it to reveal Christ to his people.
 
自然主義者研讀雅歌這卷書時,會對這樣的觀察感到滿意:雅歌是述說所羅門和他妻子在婚姻中的福樂;對雅歌這卷書,改教家照字面的閱讀會認識到,它最終要與基督與祂的新婦(也就是教會)在婚姻中的福樂有關。我們可以繼續不斷從舊約中引用層出不窮的例子。
The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the Song of Solomon is con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that it speaks of the marital-bliss of Solomon and his wife; the literal reading of the reformers recognizes that it has ultimately to do with the marital bliss between Christ and his bride, the Church. And so we could continue, citing example after example from the Old Testament.
 
但是,從改教家到這個時代,一般人對「歷史-文法觀念」這個詞所認知的意義,是如何轉變的呢?簡單地說,是由於學術自由主義(academic liberalism)的興起。改教家是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為真理進行辯護的:這個社會接受超自然的世界,也同樣接受自然的世界。他們沒有必要去證明:聖經是一本屬靈的書,是神所賜下,要教導我們關於屬靈的真理,也就是關於基督與祂的十架的所有真理——這些是每個人都接受的。他們所竭力爭辯的是這樣的一種釋經法:基本上容許人引用任何的經文,只要他能把其中屬靈的意義聯繫起來——如果他背後有教會權柄的支持的話。
But how was it that this shift came about in the commonly perceived meaning of the term 'historical-grammatical sense' from the reformers’ day to our own? In a word: the rise of academic liberalism. The reformers were contending for the truth in a society in which the supernatural world was as definitely accepted as the natural world. They had no ne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Bible was a spiritual book, given by God to teach us spiritual truths, that is, truths about Christ and the cross – everyone accepted that much. They were contending instead with a hermeneutic that essentially allowed one to draw from any text whatever spiritual significance he liked – if he had the authority of the Church behind him.
 
但是啟蒙主義徹底地改換了社會的面貌,從那時起,光是說「按照字面」的釋經是不夠的:人還需要澄清,這個按照字面的釋經法的對象,必須同時是屬靈的,而且其寫作素材必須是以基督為中心的。
But the Enlightenment so radically changed the face of society, that it was soon thereafter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speak of a 'literal' hermeneutic: one also had to make clear that this literal hermeneutic had as its object a thoroughly spiritual and Christ-centered corpus of writings.
 
啟蒙主義之後的自由派神學家基本的目的,是要貶低超自然的作用;因此,他們對經文的閱讀,強調的是人類的作者,以及人類的歷史背景,完全不考慮這位掌管全地的神。而且,雖然自由派這種徹底的自然主義,已經被許多福音派的學者牢靠地擊敗了,但是其所強調的,似乎已經滲透到文法歷史釋經法本身的觀念之中,甚至直到今天,仍然對許多福音派學者具有持續致命性的影響。
The basic intent of the liberal theologians subsequent to the Enlightenment was to downplay the supernatural; hence, their reading of the scriptures emphasized the human authors and human historical settings entirely apart from the God who was governing all. And, although the thoroughgoing naturalism of the liberals was soundly defeated by many evangelical scholars, some of its emphases seem to have seeped into the very idea of a grammatical-historical hermeneutic, where they continue to exert a deadening influence on much of evangelical scholarship even today.
 
我會這樣主張:現代的照字面的釋經法,有三個具體的方式被啟蒙主義所污染了。首先,盡可能地突出人類的作者(與此同時是對神聖作者的貶低);其次,釋經學的自然主義化,使得它想要去發現一個自然的人,在自然的處境下接觸到一個文本,如何會立刻明白這個文本;第三,結果是使得聖經被五馬分尸,讀起來不再像是一本統一的、連貫的故事,是關於一個應許的救贖主,如何實際上降臨人類的歷史,完成祂的工作——而更像是一堆鬆散相關的神聖文件,有著各種不同的目的、意圖與主題。
Three specific ways in which, I would contend, the modern conception of a literal hermeneutic has been colored by the Enlightenment, are, first, the maximized emphasis on the human authors of scriptures (together with the corresponding de-emphasis of the divine author); second, the naturalizing of the hermeneutic, so that it intends to discover what a natural man, upon an acquaintance with the natural setting, would immediately understand about a text; and third, the resultant fragmentation of the bible, so that it reads less like one unified, coherent story about a promised Redeemer and how he actually came in human history and accomplished his work – and more like a handful of loosely related sacred documents, with various purposes, intentions, and themes.
 
作為現代的宗教改革者,我們的任務是重新去發現文法歷史釋經法中,以基督為中心的元素。如果我們容讓唯獨聖經帶領我們到唯獨基督那裏,那麼,我們就必須矢志對抗當代的敗壞,也就是對改教家最重要的傳奇之一——按照字面的釋經法——的敗壞。為了這個目的,我提出下面六個理由,解釋為什麼說任何釋經法如果沒有把基督視為每一節經文的中心,就沒有正確地對待改教家的世界觀:
Our task as modern reformers has much to do with the recovery of the Christ-centered element of the grammatical-historical hermeneutic. If we would let our sola scriptura lead us to solus christus, then we must be willing to battle against the modern corruption of one of the reformers' most precious legacies – a literal hermeneutic. To that end, I would submit the following six reasons why any hermeneutic which does not see Christ at the center of every verse of scripture does not do justice to the Reformed worldview.
 
1. 自然主義者的意圖是讓人類作者擁有實際的優先權,因此,他們的釋經法很有效地否認了神才是聖經最終極作者的地位。
1. A naturalistic hermeneutic effectively denies God's ultimate authorship of the bible, by giving practical precedence to human authorial intent.
 
2. 自然主義者的釋經法削減了預表法的意義,而預表法經常是神在聖經中所說的故事之內在固有的意義(例如,見加拉太書四21-23)。
2. A naturalistic hermeneutic undercuts the typological significance that often inheres in the one story that God is telling in the bible (see Galatians 4:21-31, for example).
 
3. 自然主義者的釋經法不會認同保羅所作的斷言,認為一個自然人無法認識聖靈在聖經中所教導的屬靈的事——亦即,關於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事(林前第二章)。
3. A naturalistic hermeneutic does not allow for Paul's assertion that a natural man cannot know the spiritual things which the Holy Spirit teaches in the Bible – that is, the things about Jesus Christ and him crucified (I Corinthians 2).
 
4. 自然主義者的釋經法與新約作者與使徒在詮釋舊約(比較彼得在使徒行傳第二章的講道,保羅在羅馬書第四章和加拉太書第四章的詮釋,雅各在使徒行傳第15章耶路撒冷會議中,引用阿摩司書第九章,以及希伯來書所使用的許多舊約經文,等等)時,所展示的明確榜樣,是相違背的。
4. A naturalistic hermeneutic is at odds with the clear example of the New Testament authors and apostles as they interpret the Old Testament (cf. Peter's sermon in Acts 2, Paul's interpretations in Romans 4 and Galatians 4, James' citing of Amos 9 during the Jerusalem council of Acts 15, the various Old Testament usages in Hebrews, etc.).
 
5. 對宗教改革之「信心的類比」analogy of faith)(譯按3的原則自然主義者的釋經法不容許人加以完全應用。它堅持每句經文必須「按照它自己的意思」on its own terms來加以閱讀。
5. A naturalistic hermeneutic disallows a fully-orbed operation of the analogy of faith principle of the Reformation, by its insistence that every text demands a reading 'on its own terms'.
 
6. 自然主義者的釋經法並不容許每件事都以基督為最終的參照點,而這是與以弗所書一10,歌羅西書一16-18,以及基督自己在約翰福音五39、路加福音廿四25-27所說的直接抵觸的。
6. A naturalistic hermeneutic does not allow for everything to have its ultimate reference point in Christ, and is in direct opposition to Ephesians 1:10, Colossians 1:16-18, and Christ's own teachings in John 5:39, Luke 24:25-27.
 
譯注:
 
1. 宗教改革有五大唯獨信念,除了唯獨聖經外,還有唯獨信心,唯獨基督,唯獨恩典,以及唯獨歸榮耀給神。
 
2.四重釋經法(quadriga)是中世紀發展出來的釋經理論。這種方法認為聖經經文有四重含義:字面意義(literal),托寓意義(allegorical,與基督徒的信心/教義有關),倫理意義(moral/tropological,與基督徒的愛有關),以及奧秘的意義(anagogical,與未來的盼望有關)。當時的教會認為,由於經文非字面的意義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得出來的,因此只有教會才能解釋聖經。
 
3.「信心的類比(或信仰的類比):即聖經信仰真理的內在統一性(coherence),聖經經文決不會有與信仰條文有衝突。

2020-09-28

 經的故事:關於耶穌的好消息為何是核心
The Story of the Bible: How the Good News About Jesus Is Central

作者:Timothy Keller
誠之譯自:Zondervan NIV Study BibleNIV Biblical Theology Study Bible
https://www.h-land.us/blog/746b0880-f10a-11ea-8b67-bb6526f4d713?fbclid=IwAR0IhOvaX4Hcy0ecOTvJ04EXBWd2PkxD861sxrv0kOseJW3GxxWTDrn6CKc
 
在《美德之後道德理論的研究》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阿拉斯代爾·邁泰爾Alasdair MacIntyre著名地說明道如果我們要將意義賦予任何事物故事就是不可或缺的。他想像到,一個他不認識的年輕人走到了公車站,對他說:「普通野鴨的名字叫Histrionicus histrionicus histrionicus。」他知道這句話的字面意義,但他不知道年輕人的陳述和行動究竟是要傳達什麼。唯一能瞭解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知道這個事件發生在哪個故事的場景中。 唉呀,或許這個年輕人得了精神病。這個悲傷的生命故事就可以解釋一切。或者,假設昨天有人在圖書館裏問那個年輕人,野鴨的拉丁詞是什麼,而今天,那個年輕人把公車站的那個人誤認為是圖書館裏的那個問他話的人。這個瑣碎的故事也可以解釋這個場景。又或許,這名年輕人是個外國間諜,「正在一個預先說好的集合地點等人,並說出這個沒有意義的暗號,好叫接頭的人可以認出他來」。這個戲劇性的故事也會使這個事件有意義。但是沒有故事,這幾個字就會毫無意義。
 
本文的標題包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設,即聖經不僅是五花八門的故事和材料的大雜燴,它總體構成了一個主要的敍事。這並不是說聖經是像一本小說那樣寫成的,有著緊湊而簡單的情節,根本不是。它包含了許多個人的故事和許多非敍事材料。但是正如托爾金(JRR Tolkien)在幾十年的時間裏製作成千上萬的敍事、詩歌、文章、地圖甚至詞典,都是為了講述一個非常全面的故事那樣,所以聖經每一部分的作者,也就是上帝,也是在講述一個關於祂所創造的真實世界的總體故事。聖經有一條基本的故事情節主線,所有部分都與該主線相關,並且要圍繞著這個主線來理解所有的部分。
 
聖經以上帝所造的一切都「甚好」開篇(創一31),這個受造界並不包含現今正在支配這個世界的腐敗、衰敗和死亡(羅八20-21)。在這個受造世界裏,祂將人類視為祂最高的傑作,祂按祂的形象來造人,使人反映自己的榮耀(創一27)。我們受造是為了敬拜、服事上帝,並且要去愛鄰舍。如果我們選擇那樣來生活,我們就會享受完全幸福的生活和一個完美的世界。但是,相反,我們卻希望上帝服事我們,按我們的心意做事,因為我們將我們的旨意當成了衡量萬物的至高尺度。我們沒有為上帝而活,也不愛我們的鄰舍,反而悖逆上帝,過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創三1-7)。因為我們與上帝的關係破裂了,所以與其他人、我們自己、與受造界的所有其他關係也都破裂了(創三8-19)。結果是精神、心理、社會和身體的衰敗和崩潰。「一切都崩壞,再無核心可掌握; /只剩下混亂,滿溢世間」(威廉·巴特勒·葉慈,〈第二次降臨〉),這描述了現在處於罪惡之中的世界。
 
上帝要如何回應呢?祂會用怒氣還是用愛心來回應人類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羅一18;約三16)。上帝既堅持真理,要求我們做正確的事,並警告要懲罰一切的悖逆和邪惡。儘管如此,祂還是以慈愛來尋找人,宣告祂施行拯救的心意,並且不允許所有的人在他們的罪惡中滅亡。上帝呼召一群人歸祂自己,也就是那些認識祂的聖潔品格、祂的律法、祂的愛和恩典的人,以建立一個新人類的社會。這個社群起初是一個大家族(創十二1-8),上帝在其中建立起整個民族,即以色列民,上帝將他們從為奴之家拯救出來,並在摩西的統治下把他們建立成一個國家。上帝與這群人立約,祂在其中起誓要成為他們慈愛的上帝,他們也應許要成為祂忠信的子民(出十九1-8)。但是,這種立約關係的歷史幾乎是一種無法挽回的失敗,原因之一就是這群百姓並沒有做到上帝所說的那樣。
 
所有的故事都有情節上的「張力」,在最吸引人的敍事中,這種張力總是非常強烈的。它來自於在萬物復興的鬥爭中看似頑固的勢力彼此之間的衝突。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聖經確實是一個故事。透過聖經三分之二的篇幅,也就是我們稱為《舊約》的部分,一個日益迫切、顯然無法解決的問題推動著敍事的發展。上帝是聖潔的上帝,因此堅決反對邪惡、不義和錯誤,但祂卻是有著無限愛心的上帝。祂與一群很不幸地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建立了關係。祂是否會帶來祂所說的詛咒,也就是那必須要落在罪惡之上、並剪除祂百姓的咒詛,還是會赦免並憐愛祂的百姓,並不查究他們的罪孽?如果祂只做了其中任何一個,那麼罪惡與邪惡都將得勝!但是要同時完成兩者似乎是不可能的。祂與祂的百姓所建立的盟約關係是有條件的(以便懲罰失敗)還是無條件的(即使百姓失敗了,盟約仍繼續有效)呢?
 
同樣,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儘管以賽亞書幾乎快要讓我們看到了這個解答,但這個解答對《舊約》的讀者來說,大部分還是隱藏的。在以賽亞書中第一部分帶來上帝審判的那位榮耀君王,也是在第二部分承擔上帝審判的受苦僕人。這位君王就是耶穌。而在《新約》中,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為了代替我們而降生,祂過著我們應該過的生活,為我們應該死的死亡而死。祂過著完美的一生,贏得了順服的祝福;藉著死在十字架上,祂擔當了悖逆的詛咒(加三10-14)。若我們信靠祂,祂就會承受我們當得的刑罰,而我們卻要領受永生作為禮物(林後五21)。祂這樣做不僅是為了除去我們的罪咎,而且更是要最終使我們擺脫一切罪惡,給我們榮耀的新身體,甚至是一個完美的、全然更新的世界(羅八1839)。
 
最好的、最引人入勝的故事都需要孤注一擲,以及出人意料之外的解決方案。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就沒有比這個更偉大的故事了。這裏的賭注實際上是整個宇宙:所有的人和萬物,都瀕臨危險。上帝看似不可能忠於自己而仍然可以拯救我們,因祂乃是全然良善、充滿愛心,完全公義、公正。畢竟我們是沒有任何盼望的。但是,勝利卻通過一個人在十字架上具有無限價值的獻祭得到了實現,在上帝的十字架上,上帝既充分懲罰了罪惡,又提供了白白的救贖,在十字架上,祂啟示自己既是信徒的義,也是稱信徒為義的(羅三26)。耶穌是那位終極的主角,英雄中的英雄。
 
因為聖經的基本情節是神的公義與恩典之間的張力,並且因為這一切都在耶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中得到解決,所以耶穌可以在復活後告訴信徒們,《舊約》,即「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路廿四44),確實都是關於祂的(路廿四2745)。保羅說,整本聖經中上帝所有的應許都只有在基督裏才能得到應驗(林後一20)。因此,聖經中所有的內容,包括其主題和模式,主要圖像和主要人物,都指向耶穌。
 
因此,聖經不是像伊索寓言那樣的寓言集,這些虛構的故事能讓我們對如何找到上帝和如何過上正確的生活有深刻的認識。相反,這既是真實的歷史,又是一個關於上帝如何藉著耶穌基督的位格找到我們的一個完整統一的故事,耶穌基督代替我們生活和受死,因此我們可以藉著恩典得救,並在一個新造的世界中永遠與祂同住,也就是上帝的伊甸園聖城(啟廿一~廿二章)。從這個基本情節中,可以得出關於生活的深刻見解、原則和指示。但是聖經並不是主要關於我們以及我們應該做什麼的,而首先和首要的是關於耶穌及其作為。
 
這是《最偉大的故事》,這不僅是因為它的賭注無限高,而且它的解決方案無比奇妙,更是因為它所帶來的更新變化的能力。聖經的故事與當今西方世界所講述的那個佔據主流的故事是何等地不同,那個故事說我們是偶然的產物,在這裏除了我們為自己創造的意義外,沒有其他目的;我們乃是生活在一個以有效原則為標誌的世界中:弱肉強食、優勝劣汰。正如邁泰爾對公車站事件的反應完全取決於他所發現的故事是關於什麼的,我們對痛苦、死亡、性別、金錢和權力的反應方式,也將受到我們是否明白並相信這個關於耶穌的聖經故事的深刻影響。

2020-01-07


《以基督為中心的講章》摘錄

柴培爾著,湯定民譯,麥種,2019年五月

序言:為何要以基督為中心的講章?13-14

引言:以基督為中心的講章(1) 15-22


…………..

序言:為何要以基督為中心的講章?13-14

我喜愛教導講道。當一個用心的學生、或一個盡責的講道者發出「啊哈!」,說:「現在我終於明白該如何把神的道宣講得更好了」,對我來說,再也沒有比那一剎那更令我感到欣慰的了。這本書正是要簡單探索更多這樣「啊哈!」的剎那。當《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Christ-Centered Preaching)於二十年前初版,我萬萬沒有想到,甚至可以說是不敢期待,主會使用那本書來大大地幫助別人,教人學習從整本聖經來傳講福音的一些原則。我亦未曾料到,經常還有人找我提供有關於這些原則的一些例子。

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本書擬提供兩類範例:(1) 講章範例:體現《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所教導的信息類型;(2) 結構範例:示範有助於解經溝通的各種講道技巧及方式。

《以基督為中心的講章》第一部分專注於結構,這部分會提供一些範例,包括正式格式、非正式格式、解經性,和歸納式的講章結構範例。在每一篇講章範例中,都會穿插教導性的說明和參考,用來講解信息每一階段所運用的原則或方式。我的目標是盡可能營造出一種效果,好似我坐在每位讀者身旁,說:「我現在要運用這個原則,或這個結構,是為了這個緣故。」

第二部分探討了從救贖角度解釋經文的各種進路。每篇講章都是以不同進路講述聖經神學的範例,示範如何傳講一些經文,是預言、預備、反映基督事奉的,或基督事奉所產生的結果。其中,教導性的說明和參考會繼續擴展讀者的視野,觸及各式各樣的溝通思考和技巧。

第三部分提供的講章,示範了如何將從聖經挖掘出來的救贖真理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上。這部分包含了一個重要的討論—不同的講章範例以不同側重點探討恩典是如何推動基督徒,並賜給他們獻身的力量的。此外,本書這部分信息將會探索我們與基督聯合的超自然層面以及神話語的能力,為要讓講道者得著在挑戰的環境中傳講神的話語所需要的盼望和勇氣。

這篇序言之後的引言概述了《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所教導的一些原則,為隨之而來的講章範例奠定了基礎。在此,我的禱告是,讓這些原則和本書的實例結合,為讀者提供清晰的指引和信心,以備他們一生傳講以基督為中心的講章。


引言:以基督為中心的講章(1) 15-22

解經講道有一個簡單的目的:說神所說的。解經講道者假設,真實的屬靈健康只能藉著神的靈產生。聖靈默示神的道,作為獨一無誤的見證,向祂子民的心和思想說話(提後三1617)。當聖靈藉著神的道、與神的道一同在我們心裏作工時,神就教導我們所需要的真理,以致我們可以明白、經歷、和尊崇祂。[1] 因此,凡渴望傳揚神真理的講道者,其首要目標都應當是講聖靈已經在聖經上說過的話。欲達到此一目標,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解釋經文的意思,並且說明這些經文當如何應用在信徒的生活中。這樣的解釋將促使講道者認真研讀神的話,以便清楚說明經文的原意,及其現今的意義。要神的子民確實明白神到底說了什麼,以及祂為何如此說,這是解經講道一前一後的目標。[2]

以神的目的來講道

我們必須明白,講道者所關注的,不應當只在於教導。神的道是活潑的,能責備人心、更新思想,以及剛強意志。也就是說,講道不單單是一堂教導式的授課,它乃是關乎救贖事件。如果我們將講道僅僅作為傳遞資訊的途徑,那我們的信息將充斥著歷史事實、道德教訓,和保存記憶的方法,這似乎都是為了預備聽眾以後的考試—正規的教義或事實知識方面的考試—而設計的。這樣的考試是少見的。若一個講道者的主要目的是要會眾在教義或聖經知識上有所增長,那最為傷害他自尊的就是,幾天之後,大部分人就已不復記憶講章的內容。

講道者需要調整講章的優先次序,並非將聖經的內容從講章中倒空,而是講道者應以裝備神的子民進行屬靈爭戰、以及得到屬靈的福祉為目的來預備講章。我們講道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預備神的子民將來接受思想或行為的考試,而是為了在此時此刻使每一位聽者的心謙卑,並且強化其心志。神的道是活潑的,因此每逢講道時應帶著這樣的信念:就在我們講道時,神的靈要使用祂真理的道,現在就改變人的心!人心改變了,生命也就改變了—儘管聽眾對講章的細節將不復記憶(箴四23)。

預備人心來領受從任何一段聖經經文傳講的、轉化生命的真理,皆需要小心研讀神的話,並具有關心神百姓的洞察力(提後二15)。單單背誦註釋書上的資料並非講道。忠心的講道者應當有條不紊地列舉事實、教義、例證,和應用,並靈活有力地結合牧者心腸的信息(logos)、熱情(pathos)、品德(ethos),按聽眾的需要及領受的能力來說話(帖前二213)。[3] 幫助溝通聖經真理的組織工具,連同上述媒介,佔據我那本《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的最初幾章,而在這本姐妹書的第一部分,我列舉了一些講章範例來強調這些工具。這些範例包含正式格式和非正式格式兩種結構,其中穿插一些有關技巧的評語,可以幫助聽眾明白和記憶信息。

這些組織上的輔助工具並非任何講章的核心,它只是幫助溝通講章的內容而已,後者才是核心。假如我們的講章乏味、不清楚,或缺乏組織,那我們的可信度將受到質疑,我們傳講的真理可能會受到虧損。因此,學習一些語言和結構的工具非常重要,這會使我們的信息點燃想像力、啟發理解力,且激發記憶力。但是,這些果效—儘管令人渴慕,並且有用—並非我們主要的關注點。講章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使人著迷、獲取知識,或產生記憶,而是為了使人的思想和內心面對聖經真理,以至於聽者的意志能夠順從基督的意旨。我們對於講道的評判,主要不是從人們從這篇講章中感受、學習、或記住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們在聽完我們所傳講的信息之後是如何活出來的。

講道者除了擔負著告知的責任,也擔負轉變人的責任,這迫使我們確保我們的講道是強化恩典的器皿和傳遞所需真理的管道。我之所以關注從整本聖經來挖掘恩典的原則,和我個人經歷有密切關係。過去,我在講道中的不充分一直折磨著我,我曾考慮是否該放棄這個事奉了。我想不通到底在什麼地方出了錯。教會會友讚揚我的講道,但他們的生活仍然不斷被沮喪、沉溺,和彼此惹氣所折騰。我必須問,「如果我是這麼好的一位傳道人,為何我所服事的會眾會表現得如此糟糕?」最後,我總結出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課:他們之所以沮喪、想要逃避現實、彼此沒有耐心、相互論斷,都是我在不經意間鼓勵出來的思考模式。

傳講神的全部計劃

我所強調的思想模式起初對我來說並不十分明朗,因為我相信我的講道是忠於神無誤話語的吩咐。這本聖經證實我救主由童貞女降生、一生無罪、替代贖罪、肉身復活、大使命,和掌權統治,同樣也呼召神的百姓聖潔。我知道,我若不同樣全然地接受聖經的命令,就不能全然接受神的道令我喜悅的一切。因此我按著我所能瞭解的傳講神的全部計劃(編按:參,徒二十27《新譯本》)。

週復一週,我告訴我教會裏不完全的人去「做得更好」。但這敦促改進的鼓聲,卻沒有一點點恩典的鼓勵和加力,這實際上是在暗中破壞了我所勸導的聖潔。當神的百姓只聽到神話語中的命令語氣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認為,義行是他們努力的產物。對這樣的講道只有兩種可能的反應:絕望或驕傲。有些人會這樣想,「我將永遠無法達到神的要求」,這導致他們毫無指望;而其他的人則會這樣認為,「至少,比起其他的人,我已合乎神的要求」,這亦導致屬靈的傲慢,無法容忍別人。

傳講救贖的脈絡

我承認這些反應都是屬靈疾病的徵兆,但我並不知道如何去治療它。我必須學習,補救之道不是少講聖經,而是多講。特別是,我需要學習從救贖的脈絡來傳講每一句經文。保羅在羅馬書裏寫道,「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十五4)。當使徒全面審視律法與眾先知,他才能夠說整本聖經是為要給我們盼望。全部聖經有一個救贖的目的。聖經中沒有任何一卷書將目的只限於單單給我們道德教導,或匡正我們的生活形態。保羅甚至說過,律法的功用有如「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裏」(加三24)。耶穌也說過,律法和眾先知都是給祂作見證的(見:路二十四27;約五39)。

如果我們只是根據有關基督位格的直接記述來思想彌賽亞的啟示,那我們一定會懷疑保羅和耶穌所宣稱的一切是否準確。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大部分內容都沒有直接提到基督。甚至連包含有許多彌賽亞降臨預言的先知書,也沒有以耶穌作為直接的主題。基督當然知道這一點;路加記載,救主復活之後這樣教導關於祂自己:「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二十四27)。假如經文沒有直接提到祂,那耶穌如何能如此釋經,相應地,我們又如何能如此釋經呢?[4]

在討論到神的律法如何顯明聖經救贖盼望的層面時,使徒保羅幫助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儘管保羅從未否認過順服的重要性、正確性,或必要性,但他解釋說:藉著律法,他向律法死了。意思就是說,神的聖潔所要求的公義始終超乎他能力之所及,這意味著人根本不可能得到屬靈的生命,這是毫無盼望的。聖潔之神的道德教導顯明,無人能因自己的努力成就聖潔。在舊約聖經裏,我們最好的行為亦被看作不過是污穢的衣服(賽六十四6),救主也是如此回應,「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路十七10)。

啟示出神聖潔要求的律法同樣也啟示出我們的不聖潔,這是無可逃避的現實。因著我們最好的行為和神的公義之間「巨大的差距」,我們永遠無法獲得那使我們與聖潔之神和好的公義。[5] 這似乎不像是一篇救贖性的信息。假如它不是要求另一種途徑的話,那麼它必然是如此。

藉著顯露出這位提供救贖之神的聖潔本性,以及顯露出需要救贖之人的有限本性,律法指向人需要一位救贖主,並且預備人心去尋求祂。無論如何,律法只是聖經幫助顯明基督位格和祂工作的一個層面,但卻並沒有清楚地提到祂。

以基督為中心的解經講道,並不需要我們藉寓意法或預表法的神祕魔力來揭示耶穌,而是需要我們指出每段經文如何使我們能更加明白基督是誰、父神差祂來做什麼,以及為何差祂做這些。以基督為中心的解經講道,其目的不是從希伯來敘事的草蛇灰線、或希伯來詩歌的每一個隱喻(引發寓意的錯誤)具體指出耶穌神奇的出現,而是要指出每段經文如何有助於神恩典的重大揭示,並在基督的位格和祂的工作中達到高峰。

這一種解釋方法,總是要求講道者在整本聖經中分辨神那至高無上主權恩典漸進且永遠臨在的啟示,使他貼近救贖主的心。在祂的啟示裏辨識出神恩慈的特性,也會救我們的神學脫離抽象。藉著堅持傳講這位神—祂穿越祂所創造的宇宙,為要用祂的寶血救贖祂所造之物—我們才與這位永活和慈愛的神緊密相連。[6] 我們的聽眾也變得如此密切聯結—誠心與神相連,不因別人的無知或不夠好而驕傲,自認為在思想或行為上高人一等。

分辨救贖的脈絡

分辨聖經經文的救贖性質的一個主要方法,是指出一段經文如何從基督的位格和祂的工作來預言、預備、反映、或產生什麼果效。[7]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提供一些講章範例,示範如何針對一段經文採用一種或數種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是聖經神學的一個版本,使用救贖歷史的解讀方法。

救贖歷史的方法是從聖經的任何一部分辨識出,這段經文如何擴展我們對基督在救贖歷史上已成就、或將要成就之事的認識。先知的預言明顯是預言基督,並且解釋祂將要做的許多事。聖殿獻祭預言基督將要做什麼,但也預表性地預備神的百姓明白救主代贖工作的性質。何西阿與歌篾之間的關係,不僅預備聖約百姓的心,叫他們明白神仍然愛以色列—儘管她有罪—同時也反映出世世代代都需要神赦罪的憐憫以及這憐憫的性質。我們能夠在祂施恩的寶座前尋求赦罪的憐憫,是我們的大祭司走在我們前頭、預備道路,為我們祈求所產生的果效。

[1]   《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一57

[2]   本章經許可改編自作者的 The Necessity of Preaching Grace for Progress in Sanctification”,出自 All for Jesus: A Celeb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 ed. Robert Peterson and Sean Lucas (Ross-shire, UK: Christian Focus, 2006)

[3]   參《威斯敏斯特大要理問答》(Westminster Larger Catechism)第159問,有關「聽眾的需要和程度」。關於相關的討論,見:拙著,賀宗寧譯,《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E. Brunswick, NJ:更新傳道會,2010年)的第一章(該書分別譯作理性的說服〔logos〕、情感的訴求〔pathos〕,和講員的信譽〔ethos〕)。《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第四章和第六章主要論及組織與結構的議題。

[4]   見:《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385-387頁。

[5]   《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十六5

[6]   Sidney Greidanus, Preaching Christ from the Old Testament: A Contemporary Hermeneutical Metho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54=桂丹諾著,陳永財譯,《從舊約傳講基督》(South Pasadena:美國麥種傳道會,2015),96-97頁。

[7]    見:《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394-405頁。



以神的目的來講道
傳講神的全部計劃
傳講救贖的脈絡
分辨救贖的脈絡
(續   引言:以基督為中心的講章(1)
死路與橋樑

前面四種類別的救贖歷史解釋是不能—也不應該—作嚴格劃分的。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將每段經文妥適地套在一個人為的解讀類別上。恰恰相反,當講道者明白,他們所要顯明的是福音真理—指明並應用神在基督裏的救贖工作—就能產生最大的釋經果效。

聖經中所有的時代和體裁都是出於聖靈的設計,為要顯明恩典的不同層面,它至終在基督裏成就,並在祂裏面應用。[1] 聖經中這些廣泛的層面可能包含了救贖啟示的多種表達,其中也告知了一些在屬靈上並不安全的路徑。例如,士師時代不單顯示神大能的幫助,它也表現出人愚蠢的行徑,他們為了保持聖約子民的身份而尋求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以色列的王權統治亦復如此,它表現出倚靠人類的領袖來為聖約子民建立公義統治的愚蠢。舊約聖經帶我們來到許多諸如此類的救贖死路,目的是要扭轉我們,從倚靠人轉向倚靠神。[2]

相反的,聖經某些面向則具有救贖橋樑的功能,它讓聖約子民逐步瞭解救贖的恩典。譬如說,主呼召並保護這人數極少的以色列國,這就可作為永久的宣告,讓人知道神的憐憫不單只給強壯的、有能的,和配得的(申七7)。神在曠野賜下嗎哪,以及供應話語給先知,這些都幫助無數後代繼續相信神供應生命之糧—祂的道(約六35;林前十316)。沒有任何一個單一事件能顯示出我們應當知道的所有事,每一個事件都是跨越人類認知縫隙的橋樑,直到引向基督的救恩大道完成為止。

再次,這些死路和橋樑的類型不應當一成不變。聖殿的獻祭,就某一層面而言,它是一條死路,顯示出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完全除罪(來十14)。然而,從另一層面看,獻祭制度也是一座橋樑,叫人明白神日後藉祂的羔羊為萬國所作的事(來十59)。要意識到這些不同類別的主要原因是:(1) 我們不致將聖經的每一部分都當作恩典的正面表達;有時神會藉著說「不要走這條路!」來救你,(2) 我們不致將聖經的某段話當作神救恩計劃的最終陳述,它可能只不過是一座橋樑而已。

本書第二部分的講章範例也將指出,聖經經文如何具有救贖的死路和/或橋樑的功能,好引導我們更多明白基督的必要性和目的。強調這些目的並非要排斥其他的洞見。將經文分門別類,是為了將不同的聖經經文與基督的位格和工作關連起來。[3]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決定一個主要的隱喻,然後將所有的經文安置得適得其所。如此將經文分類,基本上是限制了聖經中豐富多樣的隱喻的含義,這些隱喻是用來表明與救贖真理的關聯的(譬如:國度、家庭、安息日、樹)。在許多與救贖有關的解釋之合理可能性中,我們不可忽略揭示神恩典的必要性,這是整本聖經要幫助我們看到的。[4]

宏觀與微觀的解釋

我們應時常透過一副以這兩個問題為鏡片的眼鏡來觀察聖經的經文:聖靈如何在這經文裏啟示提供救贖之神的本性?以及聖靈如何在這經文裏啟示需要救贖之人的本性?只要我們使用這兩個鏡片,就可以像基督當時對門徒講解整本聖經如何講述祂自己那樣來解釋經文。

問這兩個問題(或使用這兩面鏡片)能保持忠實的釋經,並且證明,救贖性的解釋並不需要講道者在每篇講章中都從創世記到啟示錄來講解經文的救贖真理。儘管如此宏觀的解釋並沒有錯,但還有其他一些可能的方法—這樣做往往更有果效—就是在緊鄰的經文中指出教義性的陳述或關係的互動,這些經文彰顯了神恩典的某一面向。在對關係互動的這種微觀解釋中,可能包含神如何對待祂百姓的作為(例如,賜力量給軟弱者、赦免罪惡、在缺乏中供應,以信實回應不信實),或一個人如何代表神去供應別人(例如,大衛照顧米非波設,所羅門的智慧為了智慧不及他的人記載下來)。[5] 宏觀和微觀的救贖解釋的範例見本書第二部分。

墮落景況的焦點(神的解決方法)
本質上,救贖性的解經講道需要我們識別出,聖靈在每一段經文所針對的我們墮落景況的一面,祂默示該段經文是要造就我們;然後,我們要指出神救我們脫離人類兩難境地的解決方法。[6] 這本書的每一篇講章都將指出一個適當的「墮落景況焦點」(fallen condition focus; FCF)。當我們關注聖經的這一種模式,就會發現,它不但能暴露出人類的窘境,看到人需要神的救助,它也強迫講道者去專注於神的解決方法。我們的拯救在乎神的供應,而講章最高的目的永遠是榮耀神。在這樣的講道中,不再有人吹噓自我的能力,也不再有人因驕傲而膨脹,這並非出於將神律法的命令縮減至最低限度,而在於神永遠是聖經經文裏的英雄。[7] 祂使人公義、赦免我們的不義、賜我們力量,並且救我們脫離人類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1] Sidney Greidanus, The Modern Preacher and the Ancient Text: Interpreting and Preaching Biblical Literatur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8), 166=桂丹諾著,李永卓譯,《從釋經到講道》(South Pasadena:美國麥種傳道會,2015)。

[2] 見:《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432-433頁。

[3] Edmund P. Clowney, The Unfolding Mystery: Discovering Christ in the Old Testament (Phillipsburg, NJ: P&R Publishing, 1988), 9-16=克羅尼著,王子瑋譯,《揭開奧祕—發現舊約中的基督》(台北:改革宗出版社,2011),9-17頁。

[4] 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在他致紐澤西學院董事會(Letter to the Trustees of the College of New Jersey)的信上提出此一策略性的建議,他說:「整體而言,它〔基督教神學〕的每一部分都關係到耶穌基督偉大的救贖工作」,它是「所有神聖作為與命令的總歸(summum)和終極(ultimum)」。見:Clarence H. Faust and Thomas H. Johnson, eds., Jonathan Edwards (New York: American Book, 1935), 411-12

[5] 見:《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433-434頁。

[6] 見:《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41-48頁和422-432頁。

[7] 見:《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405-415頁。



2019-08-14


么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彭强

这堂讲座有一个很“酷”的名字——《什么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我今天要讲十三点,盼望在这一堂中,就我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向大家解释一些要点,包括一些偏颇、错谬、误区。在每一个方面,我会给大家举一些例子。

一、道德主义式的讲道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第一点,道德主义式的讲道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虽然在讲道中耶稣的名字可能会不断出现,讲员甚至可能会说:“你看,耶稣都这样做了,你为什么还不这样做?”

道德主义式的讲道是把道德作为称义的基础,但是救赎历史式的讲道是把道德作为称义和救赎的运用。信靠和顺服的回应是不断地由真理和恩典激发出来的。

我在神学院念书的时候,教讲道学的老师不是改革宗背景的。在讲道学的课堂当中,他教我们怎样从经文当中找三点原则,从每一点带出一些解释,然后得出一些应用。但是我后来发现,这样的训练,非常容易导致在经文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原则,可怎么实行出来呢?很容易去找榜样。

我们中国的教会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把榜样当真理,把典范当规范。我们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呢?”常常有的回答是:“王明道这样做。”如果是改革宗的人,就会回答:“加尔文这样做。”我们一定要了解,当我们这样言说的时候,是还没有在圣经的话语上下够功夫。我们还需要了解,做所有这一切背后的那个福音的理由是什么。

所以,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是要着眼于这段经文帮助我们看到:上帝是怎样的上帝,上帝的荣耀、性情;上帝对人有怎样的要求,在这当中找到人悖逆堕落的焦点,看到人对福音的需要,人需要被上帝所更新、所改变;耶稣基督福音的焦点从里面被带出来。用经典的《海德堡要理问答》的范式来表达,你认识自己的愁苦和罪,然后认识怎么在基督里得拯救,随之生出感恩和顺服——福音的动态很清楚地呈现出来。

克罗尼在他的《讲道与圣经神学》当中特别讲到,当我们说“合乎圣经的讲道”的时候,所注重的是:理解一件事情要从圣经的整体架构出发。而整本圣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架构呢?就是一个救赎历史的架构。这个救赎历史的架构,透过渐进的启示来展开。因此这些不同的救赎时期,你要一一地去研究,去看每一段你所处理的经文,是在哪一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征,然后它是怎样在全本圣经当中发展到完美的。在这过程里面发现一个一致而有机的结构,而这个结构会帮助我们理解完整的福音。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可以在创世记当中来认识福音,我们可以在出埃及记当中来认识福音,我们可以在律法中来认识福音,我们可以在全本圣经的每一个部分来认识福音。如果没有这样的视野,那我们的讲道就会流于肤浅的道德教训,忽略救赎历史的进展,也看不见救赎历史中的基督。以至于像亚伯拉罕献以撒这样的故事,就只被视为一个信心伟人所面临的重大考验,最后只能落在这样的范式中:“你看,亚伯拉罕怎么样,我们也要怎么样。”

我在神学院念书的时候,有一些从非洲来的同学。在跟他们的互动中,我意识到所有没有被福音更新的文化都是律法文化。律法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好人好事,学榜样。这样的文化认为,我们需要好的榜样来跟随,而不是需要一位救主。我记得那个时候课上讨论到在非洲宣教上要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夫多妻的问题。有非洲同学在课堂上辩论说:“你看,大卫是合神心意的人,他不也一夫多妻吗?”我当时不知道怎样回应他们。直到后来,我发现当提到大卫战胜歌利亚的时候,我们讲起来都很高兴;一旦提起大卫的软肋,我们就不知道该怎样了。

同样地,这也影响到我们的教会生活。当我们说到基督教历史中哪个人很厉害,我们就很激动;当别人开始说到那个人很糟糕的地方,或者哪个人跌倒了,或者某段教会历史时期当中很败坏的罪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了。原因何在?在于我们都活在一个律法主义、道德主义的框架中。很大程度上,我们道德主义式的讲道所塑造的是一个道德主义式的教会文化,而不是一个聚焦基督、被福音所更新的文化。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道德主义式的讲道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二、反律主义式的讲道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第二点其实与第一点相对,即反律主义的讲道也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我们听说了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之后,稍不留神,一听到讲台上说“你要怎样怎样”的时候,你的心里马上就起反应了:“他是道德主义式的,他不是以福音为中心的。”其实,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道德主义和圣经的道德运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圣经中充满了上帝的道德律,而且对于这些道德律怎样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教导。当我们批评道德主义式的讲道的时候,并不是拒绝圣经的道德运用。

我们始终坚持一点,借用克罗尼的话就是:只有透过救赎历史的方法,我们才能理解经文的意义,然后也才能达到健全的应用。我们常听到有人说,你甭管别人怎么解释,只要最终结论是对的就好了。但只注重最后的结果其实问题很大。也许换个语境你就更有感受——你甭管刘文学、赖宁是否经得起检验,提倡的东西是好的;你甭管雷锋是不是作假的,人家做出来的东西是好的。如何?

我们这片土地已经习惯这种东西,但是基督徒要知道,基督信仰是建立在真实之上。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圣经的历史性,强调耶稣基督的历史性?因为我们不只是在教导一个不错的教训,并且宣告它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上帝透过祂的工作、透过祂的话语所呈现出来的真实,这是我们生活、动作、存留的基础。换句话说,我们基督徒要建立起来一种范式:我们怎么信仰,然后带出我们怎么生活;当我们思考“我是在怎么生活”时,也必须回到“我是在怎么信仰,我的生活是被我的所信驱动的吗”。

圣经不断地向我们启示上帝是怎样的上帝,祂是一切的源头,祂才是最真实的,祂的审判、公义、慈爱是最真实的。那位最真实的上帝发出真实的道德律例。在这样的启示里面,我们才面对那位最真实的上帝,我这虚谎的人怎样才能承载这样的真实?面对上帝高超的道德诫命,我的心里面却充满了悖逆,我做出来的也都乏善可陈,我里面的动机无法让上帝悦纳。这个时候,才让我们来投奔基督,来信靠基督。

所有这一切都带来一个渴望,我们因着在基督里面,我们既然有这样的身份,我们被福音的恩典所驱动,那么怎样让我们里面有一个渴望,就是活出上帝的律例典章?过去律法是与我为敌的,但是现在,我可以像诗篇里所唱的说:“你的话比蜜甘甜。”从前看到经文说“你不可……”,我心里就嘀咕:“又叫我不过好日子,这个世界天天都在滋润都在快活,又叫我不可……”但现在每当读这些经文,我知道那是来自父亲的保障,祂的杖、祂的竿都在引导我,都在带领我。这是一个儿女的心。

这是福音里面所带出的道德运用,这不是道德主义。我们要警惕反律主义。这是第二个我们要指出来的,反律主义的讲道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三、割裂新旧约的讲道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第三,割裂新旧约的讲道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有不少割裂新旧约的讲道,比如,受到时代论或者诺斯替主义的影响,他们会说:“旧约里面的人是怎样的得救方式,新约里面我们怎么蒙了这恩典,新约里面蒙的恩典都是基督带来的。”顺着这个逻辑,把旧约的上帝跟耶稣基督对立起来,把旧约的上帝跟新约的上帝对立起来。他们觉得旧约的上帝是愤怒的上帝,而基督是慈爱的主。所有这种割裂都是对三一上帝的亵渎。这种空喊基督,还说“哦,我就是爱慕基督”的讲道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基督成为救赎历史启示的中心是全本圣经的见证,全本圣经的上帝是同一位上帝,整本圣经的见证是一致的。耶稣基督自己也反对割裂新旧约的做法,在路加福音24章,耶稣这样说:“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祂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于是,祂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后面,耶稣又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接着,耶稣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换句话说,耶稣所带来的启示跟旧约的启示是不是一致的呢?是一致的启示,而整个旧约都在为祂作见证。

再看使徒彼得的第一次讲道,在使徒行传2:22-25,他说:“神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祂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神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祂复活,因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大卫指着祂说:‘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祂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也就是说,彼得在这里透过诗篇16篇来传讲基督,并且宣告说,基督成就的救恩是出于上帝的定旨,是出于上帝永恒的计划。因此,整本圣经都是在为耶稣基督作见证,旧约和新约是一致的,我们要按照整个圣经的结构来理解。

所以,割裂旧约与新约的讲道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四、失去三一论框架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不是真正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第四,失去三一论框架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不是真正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我们提到以基督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说整本圣经是以上帝为中心?其实也可以的,对吧?可不可以说整本圣经是以圣灵为中心?也可以,对吧?但是,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归根结底是在说整本圣经是以三一上帝为中心。当我们说整本圣经是以上帝为中心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什么?我们在强调上帝的主权和荣耀贯穿整本圣经。当我们说,整本圣经是以圣灵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其实在强调圣灵的默示、圣灵在基督事奉当中的工作、圣灵在人心中的工作、圣灵使人悔改归正的工作,甚至还有圣灵在推动宣教上面的工作。可以说,整本圣经都是圣灵的工作。

但是,我们又为什么强调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呢?你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每一次都这样说:“你知道吗?上帝有这样的要求,你要这样做上帝就说你是好孩子,你不这样做上帝就惩罚你。”当然你也会说:“上帝其实也没那么冷酷啦,上帝还是把祂的儿子给了我们。”这样的讲道中基督教的特征是不明显的。拉比也会这样讲,穆斯林也会这样讲。其实有一位上帝并不足以成为我们信仰的根基,因为穆斯林也相信有上帝,犹太人也相信有上帝,但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是怎样的上帝啊?三一上帝。

为什么三一论如此重要?希伯来书11章里面讲到“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换句话说,基督教的信仰不只相信有一位上帝,并且相信上帝在本质上是美善和爱的上帝。你怎么可以保证这位上帝在本质上是美善和爱的上帝?除非祂在永恒中就是三一的上帝。上帝不是出于无聊创造这个世界;上帝也不是像今天很多做父母的“没事儿干,咱们生个孩子来玩玩”;不是上帝觉得很孤单,然后搞一帮人在那里敬拜祂,仿佛上帝很有虚荣心。不是!在永恒当中是三一上帝,圣父、圣子、圣灵,在永恒当中上帝就是爱。祂出于爱创造了世界,也出于爱祂的儿子成为那个到地上来的,出于爱买赎祂的教会,出于爱推动宣教,出于爱,最后在新天新地使万物与祂复合。

如果我们失去了三一论的这个框架——上帝在永恒当中的拣选与安排、圣子在历史当中的成就、圣灵在今天将福音应用在选民的心中,我们就会陷入基督一元论,这个过程就会把这个信仰当中很多的荣耀和丰富都失落掉,最后就变成了一个贫血的信仰。

以上帝的荣耀为中心,来聚焦基督的位格和基督已经成就的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祈求圣灵运行在我们生命当中,带来生命的重生和不断的更新。这三一论的框架体现在我们整个的讲道当中。当我们谈到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的时候,我们就预设了这个三一论的框架;而且我们要常常思想三一论的框架跟把聚光灯怎么照在基督的位格和工作上面有怎样的关系。

五、缺少福音结构的讲道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第五,缺少福音结构的讲道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要提福音结构呢?我们在前面提到了道德主义式讲道,那么有没有不是道德主义式的讲道,但却又没有福音结构的?有。有人把三一论讲得多么荣耀,别人觉得你就像上天了一样,让人觉得“行啊,佩服,上过神学院的”,但是,他没有呈现堕落焦点,没有把人里面的对基督和福音的需要揭发出来。

我们知道,改教家把得救确据作为天主教和新教的重要分别。卡尔•楚门在他的《宗教改革——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本薄薄的小书中写到:“讲道既要避免律法主义,也要避免情绪激昂。但是避免这些还不够,要清晰传讲福音。”并不是你避免了道德主义,就一定传讲了清晰的福音。而福音的基石在于什么呢?在于基督的位格和祂的工作,也就是出于上帝救赎的作为。这是路德的立场,这也是加尔文的立场,更是圣经的立场。

而要落实这样的信息时,楚门提到:“讲道应该具备三项特征,就是以神为中心,以圣经历史为中心,以基督为中心。”这同样的意义用三种方式来表达,其实就是在不断强调你的讲道要合乎圣经。当强调以神为中心的时候,是在强调必须把整本圣经当作上帝的故事来传讲,是关乎上帝和祂的作为;以圣经历史为中心,意味着整本圣经就是要让人认识上帝在历史当中的救赎作为,以此来认识上帝的本性;而以基督为中心,意味着讲道者无论选哪一段经文,倘若他们真的相信整本圣经是在呈现一个故事,倘若他们真的相信上帝的恩典应许是在基督身上成就,倘若他们真的希望在基督徒的心中激发合宜的喜乐、得救的确据和敬虔的态度,那么他们归根结底,就是要把基督带给会众,也从而把会众带到基督的面前。而对基督的认识是基于祂在救赎历史中所占的位置。

所以楚门的总结就是:改教家对于福音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讲道内容,其基要重点都是以基督为中心的。上帝是怎样的上帝,人是在怎样的光景里面,人对基督的需要,福音到底是什么,福音对不信的人意味着什么,福音对已经信主的人意味着什么——整个福音的框架是要在讲道中体现的。

我对大家有一个提醒,也是我这些年的一个心得,就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首先是一种视野,然后才是一种方法。许多时候我们觉得教会事工已经黔驴技穷了,需要学点新的方法,听说最近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很流行,我们都去学。老实说,我知道现在国内在开很多关于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的工作坊,但是我相信里面很大比例的人是想学一个工具,学一个方法。但是我想说,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首先是一个视野,然后才是一个方法。这个视野是什么呢?就是三一上帝的作为如何在整个圣经的救赎历史中展开,而整个救赎历史的展开如何以基督为中心和高潮,而所有这一切又跟人的愁苦、人的罪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整个福音当中的一个框架。这是一个活在福音当中、活在圣约的社群当中、活在国度的使命当中的一个视野。

所以我会说,这个视野的发展不是单单上一门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的课程就能够有的,而是透过整个的神学,透过整个的属灵生命的塑造,回到整全的基督教世界观当中发展出来的一个视野。

六、扭曲经文的、过度的基督论诠释讲道不是好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第六,扭曲经文的、过度的基督论诠释讲道不是好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若没有圣经神学的视野,就容易采用灵意解经的方式,抓住不自然的关联,硬把基督读进经文当中。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俄利根,他把喇合窗边的红绳当作基督宝血的预表,这其实在扭曲经文,带入一种过度的基督论诠释。

我们稍微谈一谈在早期教会,包括在中国家庭教会的老一代当中,都有很多灵意解经的现象。我觉得对于老一代,我们不要去批评他们,相反,我们要为上帝的工作欣赏他们,感谢他们。为什么呢?你要知道,老一代在资源匮乏、所受的装备也比较缺乏的情况下,透过灵意解经,在所有的经文中能看到基督,其实在最艰难的时代帮他们把信仰真正地站稳了。这是人的不完全的方式,但是里面有上帝的特别护理。

然而现在,你已经接触大公教会的很多资源,路德的解经、加尔文的解经,等等,这些你不好好学习,你还拿老一代的灵意解经为自己辩护,你就不明白恩典。恩典跟经验有什么不同?经验可能让你变得老练,但是经验也可能让你变成老油条。恩典是什么?恩典是新的,是活泼的。换句话说,你在这一代要打这一代人的仗。你今天所面对的这群会众,他们需要在圣经的真理上,在整个圣经的世界观上面,有更好的装备,才能抵挡今天各种各样复杂的潮流、不断变化的世界。

同样地,我们也要对早期教父的灵意解经有一个恰如其分的看见。我们要了解,那时信经信条还在辩论的过程当中。比如我们在一块儿查经,今天我说了过火的话,其他人觉得有点不太合适,但是直到大公会议一开,众弟兄说:“某某,你这个说错了。”那个时候我才说:“我错了,我不再说这样的话。”早期教父时,我们今天所说的几大信经都在形成的过程当中,因此,你看到他们中有些人走过这些弯路是蛮自然的。

然而我们要看到,尽管在早期教会和我们家庭教会的前辈中都灵意解经满天飞,他们基本上却还是守住了正统信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正是在于以基督为中心。不管灵意怎么飞,最后回到基督。我再次说,这是上帝在人的不完全中的特别怜悯。然而若不对过度地用基督论诠释经文保持警惕,将危及教会建造的根基。

如果我们没有在整本圣经当中,通过扎实的救赎历史的解经来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那我们最后所认识的只是一位缺乏神学和历史身份的基督——不是我们宣告的、群体认信的基督,而是变成你的基督、我的基督,最终就变成一个神秘化的基督。这种神秘化的基督不是建立在清晰的、扎实的圣经启示上面。

七、缺乏释经基础的讲道不是好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第七,缺乏释经基础的讲道不是好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在路加福音里面,耶稣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这里所说的“指着我的话”是怎么指着祂的?是不是字谜一样?这就需要释经的功夫了。你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错误,即对整个经文的处理缺乏解经基础,只是在最后落到基督那里。我们开玩笑说这是以基督为结尾,而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看到讲道的时间差不多了,就说“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的救主基督”,把基督像一贴膏药一样贴上去。这是一种错误,它不是建立在扎实的解经基础上——原文是什么意思,整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所界定的是什么意思,整个上下文里面的意思,这个文体的特质所界定的意思,然后从这里面怎么在圣经神学的脉络里来搭桥,最后带出扎实的信息和应用。这种错误也可以称作“正确的结论,错误的经文”。结论是对的,话都是对的,但是这个经文讲的根本不是这个意思。这是常见的错误。在这里,我会特别强调,扎实的历史文法的解经训练和宏观的圣经神学的视野,这两个东西缺一不可。

我们过去这些年在不同城市当中做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训练,发现那些在古典改革宗精神里泡过的人,一旦被点醒,他们是最能在这个井里面来欢然取水的;那些受过很扎实的历史文法的释经训练的人,他们也是最能从这个泉源当中挖出很多东西来的。相反,一些人既没有在改革宗精神资源中泡过,也没有受到历史文法的解经训练,觉得自己已经干枯好多年了,突然找到了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方法,你会发现他们会兴奋一阵子,可是很快就没了。因此系统的、扎实的神学教育是绝对必要的。

八、忽视圣经不同部分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不是好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第八,忽视圣经不同部分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也不是好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整个圣经当然有共同的东西,关乎上帝是怎样的上帝,关乎人是怎样的光景,关乎人对基督的需要,以及显明基督。这些在讲道中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每段圣经都有它独特的丰富。比如听一个人讲道,听完你觉得他讲的都是对的,然而仔细一想,有很多段经文都可以拿来讲他所讲的意思。于是就发现,他功夫没下够,他忽略了这段经文的独特性。比如讲呼召,圣经当中耶利米的呼召、以赛亚的呼召、摩西的呼召,你可以从中找出共同的东西。但是如果你仅仅讲一个共同的东西,比如讲呼召里面有什么共同的元素,下面的人可能会想,你干嘛要挑摩西这一段,你不可以从其他的经文来讲吗?这就表明,你还没有把这段经文和其他段落之间的分别,那个独特性找出来。

围绕这一点,你可以问自己三个基本的问题,独特性彰显在这三个方面。第一,我讲的这篇信息有没有彰显出福音的独特性?换句话说,我今天所讲的与演讲、与其他宗教、与道德主义的分别是什么?第二,我今天处理的这段经文的独特性是什么?我每次都在讲三一论的信仰,都在宣扬基督的拯救,但是,有什么特有的信息是透过这段经文所彰显出来的。第三,对这个时代说话的独特性,有什么是福音在这个时代要处理和对付的?有时我们评价一个讲道,说这篇道放在一百年前讲也行,放在一百年后讲也行。当这样说的时候,你以为:“哇,我可以跟司布真媲美吗?一百年后我可以被人纪念吗?”但说穿了,你这篇道的堕落焦点没有找准,关乎时代的适切性没有找出来。

我们中文当中有个词叫做断章取义,我给这个“断章取义”一个新解。每次讲道你都在断章,因为你不可能抱着一本圣经上去,说:“我这次讲整本圣经。”你一定都是拿个断章出来。但是断章取义,取什么?当然你肯定说:“我肯定要把耶稣基督的义、福音里面的义取出来。”但问题是,那个义是很丰富的,就像一个多棱镜一样。而这个丰富性与释经中把握住经文的独特性相关,需要透过文本细读来达成。

九、重复单调的讲道没有体现以基督为中心的丰富

第九,重复单调的讲道没有体现以基督为中心的丰富。当谈起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时,有人会说:“我们的传道人刚开始讲时,我们觉得很新鲜,但是多听几次,觉得每次都是简明圣经历史的简述。”传道人谈到每个主题,都说:“你知道吗?当时创造的时候,人是怎样怎样,后来堕落了,又怎样,后来亚伯拉罕又怎样怎样,接下来又……”讲每段经文,都重复这些东西,然后就变得很单调了。原因是什么?

如果我们来看清教徒,清教徒非常注重圣经的每一个方面。当我们说以基督为中心讲道的时候,我们是说基督的每一个方面。现代福音派有一个倾向,就是对基督位格的荣耀思想太少,比较多谈基督的工作,而在基督的工作上,比较简化为基督上十字架和复活。然而我们要知道,基督的位格、工作、身份、职分,每一个方面都与救赎相关。比如两岁的耶稣下埃及,这预示着什么,预示基督里的拯救是一次新的、真正的出埃及。基督的位格、基督的工作、基督的降卑、基督的升高、基督作为先知、基督作为祭司、基督作为君王,所有这些方面是非常丰富的。

其实我们可以从很多主题切入,在这些主题上多下功夫,可以帮助我们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变得更加丰富。有预表的方式,有预言和应验的方式,还有关乎君王和国度,约中的恩典和律法,创造、堕落与再创造,真神与偶像,敬拜与圣所,公义与赤身露体等等。凯勒牧师在他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的文章里面也给了我们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去读。婚姻与忠贞、上帝的形象、安息与安息日、智慧与话语、公义和审判,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切入的主题。大概可以至少拉出二十几个不同的主题。总之,你并不需要每一次都从创世记讲人怎样堕落了,后来又怎样,如此重复,你可以从这些不同的主题切入。

十、没有彰显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的适切性

第十,因为堕落焦点的单一,没有彰显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的适切性。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我们对罪本身是很抽象化的理解。当呼吁一个人要悔改的时候,我们是很抽象地向人呼吁。但事实上,如果回到圣经当中,圣经对于人心里面各种罪性的扭曲有非常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甚至像X光式的揭发。罪对人生有各种各样扭曲的版本,在不同的方面,堕落的焦点、对福音的需要、对基督的需要其实呈现出丰富的样式。因着这个缘故,它可以让我们的讲道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人,甚至在不同的时代有它丰富的适切性可以切入进去。

我们可以把“千篇一律”做一个新解,“一律”是看你到底能不能抓得准,能不能把福音的焦点突显出来。而“千篇”呢,就是你看上帝的丰富、上帝的荣耀,你是不是从不同的经文、不同的方面来呈现。基督是丰富的基督,祂光照一切领域,不同领域中的罪、不同领域的堕落焦点就出来了。“一律”其实是纵向的,福音焦点始终要清晰,这带来一个清澈的福音视野,它唤起我们悔改、敬拜和感恩;而“千篇”是横向的,带来洞察、应用、实践和操练。我们做传道人的,只有理解这点的时候,我们才能了解为什么我们用一生服事主、做福音的使者是如此荣耀,你可以乐此不疲。

所以,抓住这个“千篇一律”,或者倒过来说“一律千篇”。怎样把那“一律”唱好?那“一律”是什么?就是上帝的福音,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你把这个焦点给抓好,然后要通过上帝荣耀的丰富性,透过基督的丰富性,通过罪在人里面的扭曲的多样性,来呈现那个“千篇”,来呈现福音满有恩典、满有能力。

十一、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要注意称义和成圣的正确关系

第十一,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要注意称义和成圣的正确关系,也要注意平衡。当我们说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焦点都放在称义上面。事实上,我们要看到,这场被圣经神学推动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的潮流的兴起,在西方的语境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面对道德主义式的教会氛围。

道德主义式的教会氛围是什么?他们把外面的果子作为称义的基础。比方别人问你说:“你有把握,你离开这个世界,是到天堂去吗?”你说:“应该是吧,我都上教会上了四十年了。应该是吧,我每个月都交纳十一奉献。应该是吧,我每隔两三年参加一次短宣。应该是吧,我到某个机构做过义工,我还在教会每周怎样怎样。应该是吧,我读经常常流泪,很感动。应该是吧,我现在敬拜时流泪的时候越来越多。”

所有这些,都是把外面的果子当作自己称义的基础,产生的就是法利赛人式的傲慢,而结果就是灵性的枯干。为什么呢?因为你不再是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救恩的泉源只有一个,就是死而复活的基督,与基督联合。你知道你一切生命的基础不在自己的身上,不是基于自己的工作,而是上帝在祂儿子基督里面的工作。所以,福音是基督为我们做成的,是上帝在基督里为我做成的,这是给我们的好消息。

所以,称义成为成圣的基础。称义的基础是,基督是谁,基督做成了什么。放在这样的视野当中,当我们谈到基督所做的工作时,包含主动的顺服和被动的顺服。祂被动的顺服乃是祂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这是祂不当受却为我们受了的。基督主动的顺服,则是祂完美地活出了律法中的一切要求,我们没有达到的,祂为我们活出来了。当我们信靠基督的时候,基督把福音里面的义归算给我们,不仅罪得赦免,还给我们一颗新的心,这颗新的心有一个渴望,渴望活出祂在我们里面恢复的上帝的形象,渴望过一个顺服上帝的生活。一个重生的人,不只是说“好了好了,我不用被定罪了”,而是上帝使他里面有一个新的渴望,就是渴望为上帝的荣耀来活,不断地从救恩的泉源来欢然取水,来欢然走这条成圣的道路。

基督是我们的救主,那么祂是不是我们的榜样?祂是我们的榜样!然而,如果我不是深深明白祂是我的救主,祂成不了我的榜样。除非是被福音征服的人,否则登山宝训就是跟他过不去。所以,从称义到成圣,从心的改变到生活方式的更新,从称义到圣洁生活的追求,这是一个完整的平衡。

十二、传道者的生命不以基督为中心,会亏损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

第十二,传道者不是以基督为中心来塑造生命,会亏损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换句话说,不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会让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大打折扣。对于传道人来说,我们需要学习每一天给自己的心传福音,学习怎么在福音中回应。例如,别人批评我的讲道的时候,我怎么做合乎福音的回应;我丢面子的时候,我怎么做合乎福音的回应;我的权柄被拿走的时候,我怎么做合乎福音的回应。福音必须首先运用在传道者的生命当中,他们才能真正让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大有能力。

柴培尔在他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里面提醒我们: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福音讲道,不会以在信息中何处应该提到十字架为念。换句话说,你天天琢磨的不是在何处让十字架出场是最妙的。在某种意义上,你要去做这种讲章的规划;但是你不是以此为念,你要在乎的是,当你的会众听完道离开的时候,他是否清楚了解神的救赎工作对他的重要性。而你若要真正帮助人了解这一点,除非你自己真正认识神的救赎、神在福音里面的工作对你的重要性。所以柴培尔说,你要问:当听众离开的时候,他注意的是他自己还是神的救赎工作?他离开的时候,他会注意到他自己的行为是盼望的源头,还是上帝为他所成就的工作?这个信息在整体上是否使人对恩典有更完整的了解,让他们知道恩典是他们称义的唯一盼望,这是他们顺服上帝的主要动力?如果要这样传讲,你也必须首先问自己,你今天上讲台,你是把盼望放在自己的身上吗?还是带着这样一颗心,有在福音当中的无能感,但是同时又说“求上帝帮助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去一代传道人在生命上的操练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有句很通俗的话:我们若不被基督服事,我们就不能服事。很遗憾地是,我们这一代人,太多靠着自己的恩赐服事,不是靠着基督的恩典服事。我们做了很多事工,个人灵性却是枯干的。

十三、如何在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中存活下来

第十三,如何在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中存活下来。当你听了这次讲座之后,心里肯定有一把尺子开始来量。中国教会处在不断成长的更新变化中,那么怎样在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中存活下来。首先,如果听众回去之后对教会的讲道提出各样批评,本次讲座不对此负任何的责任。任何教会,如果说“就因为他去参加了一个讲座,回来之后我们教会就分裂了”,本次讲座不负任何的责任,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这个主题也不负任何的责任。这个责任在于人的自我、人的罪性、人的骄傲和傲慢。换句话说,你听了这个讲座回去之后,你的首要职责不是拿着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的原则来评判和挑剔讲台上的讲道人。

你说:“那我学这个干嘛呢?” 首要的是过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这比听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更重要。当我们说学习过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的时候,就是学习过一个以福音为中心的生活。福音不只是一个外在的结构,告诉我说有一位上帝,有一位救主,祂为我死了,祂为我复活了,祂可以把我带到一个新的地位;福音更是我生命的一个内在操作系统,它帮助我们每天在各样的境地当中,在读经当中看见上帝的荣耀,看见自己对福音的需要,看见自己要来投奔基督,要紧紧抓住基督。每一天更知道自己是何等悖逆;每一天深深看到那位坐在高天的主,祂伸出手来救拔我们的恩典是何等浩大。你最首要的是要过一个以福音为中心的生活。

你说:“那我这么多年就这样耗下去吗?”我们当中的年轻人,你们要好好地祷告啊。如果你说:“在我们这座城市当中,还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以福音为中心的教会。”怎么办呢?你要祷告,看自己是不是被上帝呼召来接受装备,然后开拓教会。所以,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一群摆上自己、愿意被装备、愿意服事主的教会、愿意来建立教会的人,弟兄姐妹都只想着“我怎样得到更好的喂养”,这座城市过很多年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1]本文整理自作者讲座录音。——编者注

 参考文献:
柴培尔。2010。《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贺宗宁译。更新传道会。
克罗尼。2014。《讲道与圣经神学》。骆鸿铭译。台北: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
卡尔·楚门。2014。《宗教改革——过去、现在与未来》。邹乐山译。台北:改革宗出版社。
提摩太·凯勒。2018。《21世纪教会成长学》。何明珠译。新北市:校园书房。
高伟勋。2014。《圣经神学与解经讲道》。金继宇译。南帕萨迪纳:美国麦种传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