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為降在陰間辯護——對當代評論家的回應》
In Defense of
the Descent: A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Critics
作者:Daniel
R. Hyde 書評人:David
VanDrunen
誠之譯自:https://opc.org/review.html?review_id=440
https://yimawusi.net/2023/03/21/in-defense-of-the-descent/
《為降在陰間辯護——對當代批評家的回應》,丹尼爾·海德著。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出版,2010。平裝本,88頁。David
VanDrunen(加州西敏神學院教授,OPC牧師)書評。
In
Defense of the Descent: A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Critics, by Daniel R. Hyde. Published
by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 2010. Paperback, 88 pages, list price $10.00.
Reviewed by professor and OP minister David VanDrunen.
作為基督徒,我們要用口承認我們心裏首先相信的信念(羅十9-10)。當我們在《使徒信經》中讀到基督「降在陰間」(譯按:英文[He
descended into hell]直譯為降在地獄)的時候,這個想法可能會讓我們駐足思考一下。我們真的相信這點嗎,如果相信,我們如何理解呢?如果把這些話從信條中刪除,事情會不會變得更容易一些?
As Christians, we are to confess with our mouths
what we have first believed in our hearts (Rom. 10:9–10). That idea may give us
pause when we recite in the Apostles' Creed, "He descended into
hell." Do we really believe this, and if so, how do we understand it?
Would things be simpler just to eliminate these words from the Creed? Reformed
Christians may be especially confused, since the Westminster Larger Catechism
and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interpret this clause in different ways. Daniel
Hyde, a pastor in the United Reformed Churches, addresses such issues in this
clear, concise, and helpful book. He argues that the debated clause not only
belongs in the Creed, but also provides theologically rich, practical benefit
to the church as she confesses it and teaches it.
改革宗基督徒可能會特別感到困惑,因為《威斯敏斯特大要理問答》和《海德堡要理問答》對這句話有不同的解釋。聯合改革宗教會(URC)的牧師丹尼爾·海德在這本清晰、簡明、有益的書中論述了這類問題。他認為,這條備受爭議的條款不僅屬於信條,而且在教會承認它、教導它的過程中,也為教會提供了神學上豐富、實際的益處。
Hyde begins by relating the objections of several
contemporary Reformed authors to the use of this clause. He then provides som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ostles' Creed and the
inclusion of the clause within it. In the lengthier third chapter,
海德首先介紹了當代幾位改革宗作者對使用這個條款的反對意見。然後,他提供了一些關於使徒信經的發展,以及將這個句子納入使徒信經的歷史背景。在篇幅較長的第三章中,海德描述了對降在陰間這個條款的六種主要解釋。前四種是非改革宗的看法。基督降在陰間:(1) 是為了繼續受苦;(2)
是為那些作為非信徒而死的人提供第二次機會;(3) 是為了向那些作為信徒而死的人宣佈祂的勝利;(4)
是為了向撒但宣佈祂的勝利。海德簡要地解釋了為什麼前兩種觀點明確地與聖經相悖。他更詳細地評論了第三和第四種觀點——通常分別由羅馬天主教徒和路德宗所主張(譯按:聖公會也持第三種看法)。在這裏,他納入了對以弗所書四章7-10節和彼得前書三章18-19節的有益討論,這兩段經文在這場辯論中經常被人引用。
Hyde describes six mai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descent clause. The first four are non-Reformed: that Christ went to hell (1)
to continue suffering, (2) to offer a second chance to those who died as
unbelievers, (3) to announce his victory to those who died as believers, and
(4) to announce his victory to Satan. Hyde briefly explains why the first two
views are explicitly contrary to Scripture. He critiques the third and fourth
views—typically espoused by Roman Catholics and Lutherans, respectively—in more
detail. Here he includes helpful discussion of Ephesians 4:7–10 and 1 Peter
3:18–19, two texts that are commonly cited in this debate.
在第三章的末尾,海德介紹了對這句話的最後兩種解釋,這兩種解釋在改革宗信徒中很常見。(5) 基督作為一個真正死了的人被埋葬了(見《威斯敏斯特大要理問答》,問答50),(6) 基督在一生中特別是在十字架上遭受了如同地獄般的苦楚(見《海德堡要理問答》,問答44)。第四章為這兩種觀點作了辯護。海德正確地認識到,它們是和諧的,事實上,它們抓住了改革宗關於基督降卑的教義更廣泛的兩個方面。本章包括對詩篇十六篇8-10節的注釋,這是這些辯論的另一個重要的歷史經文。(誠之按:改革宗信條解釋“降在陰間”是指基督在靈魂中背負有如地獄般極大的苦楚,詩116:3;撒上2:6。參Ursinus 烏爾西努
《海德堡要理問答注釋》,pp. 228-232。耶穌基督降在陰間,是指祂暫時服在死亡的權勢之下,代替義人承擔了死亡的苦楚,靈魂與肉身暫時分離。)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chapter, Hyde introduces the final two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lause, which are common among Reformed believers: (5) that Christ was buried
as one who was truly dead (see Westminster Larger Catechism, 50), and (6) that
Christ suffered the agony of hell during his whole life and especially on the
cross (see Heidelberg Catechism, 44). The fourth chapter defends both of these
views. Hyde rightly recognizes that they are harmonious and, in fact, capture
two aspects of the broader Reformed doctrine of Christ's humiliation. This
chapter includes exegesis of Psalm 16:8–10, another historically important text
for these debates.
在第五章中,海德最後討論了在使徒信經和我們的教理問答訓練中保留「祂降在陰間」的好處。這句話把我們與歷史上的大公基督教會聯繫起來,大公教會這麼多世紀以來一直承認這句話。它的真理也在我們心生懷疑的時候支持我們的確據,在我們的痛苦中提供希望,並在我們面對死亡時給予我們平安。
In
Chapter 5, Hyde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the benefits of retaining "He
descended into hell" in the Apostles' Creed and in our catechetical
training. This clause links us with the historic, catholic Christian church
that has confessed it for so many centuries. Its truth also bolsters our
assurance in times of doubt, provides hope in our suffering, and grants us
peace as we face death.
筆者強烈推薦本書,不僅推薦給那些可能反對降在陰間這個條款的人,也推薦給任何希望對它有更豐富的理解和認識的人。對於那些教導兒童要理問答的人來說,它也會很有用。本書篇幅短小,文字清晰,使廣大讀者都能讀懂。
This
book is highly recommended, not only for those who may have objections to the
descent clause, but also for any who wish to gain a rich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for it. It will also be useful for those catechizing children. Its
short length and clear writing make it accessible to a wide audience.
2023-04-09
2021-09-26
如何理解“降在阴间”?
文|王一
http://www.reformedbeginner.net/%e5%a6%82%e4%bd%95%e7%90%86%e8%a7%a3%e9%99%8d%e5%9c%a8%e9%98%b4%e9%97%b4%ef%bc%9f/
使徒信经里或许没有其他任何一句话,比“降在阴间”更引发争论。有一些人,例如十五世纪的皮科克(Reginald Peacock)建议把这句话从使徒信经中去掉。在当代学者中也有不少持这种论调者,例如奥托(Randall
Otto),古德恩(Wayne Grudem)等[1]。然而,与这些大胆的学者相比,绝大部分改教家和正统派神学家们则坚持认为,“降在阴间”对我们的信仰有重要的含义。加尔文说,我们若遗漏了“降在阴间”这句话,“基督死的功效多半会落空。”[2]
十七世纪荷兰正统派神学家维修斯(Herman Witsius)说,“降在阴间”这句话是我们神圣的基督信仰中“最奥秘、最根基、最有用的教义之一”,尽管在圣经中找不到这个确切的短语,但“我们真诚地相信并宣扬它。”[3]
在教会历史上,对“降在阴间”有许多不同的解释:1. 继续受苦说;2. 第二次机会说;3.向圣徒宣告胜利说; 4. 向撒旦宣告胜利说;5.文学修辞说:“阴间”是对“埋葬”的死亡状态的文学性阐述;6. 象征说:“阴间”象征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的极大的痛苦。其中5和6的解释是改革宗传统的解释,分别以西敏大要理问答50问(第5种解释)和海德堡要理问答44问(第6种解释)为代表。在阐述这两种解释之前,我们先简单看看前几种解释。
非改革宗主流的解释
第1种解释“继续受苦说”是近代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有Frederick K.C. Price(1932-2021),Kenneth Copeland(1936- )。此观点认为,耶稣死后的灵魂进入到地狱里,继续为罪受苦,好完成救赎工作。例如Price说:“你认为对我们罪的惩罚是死在十字架上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两个强盗就可以就能为你付出代价。不,惩罚是进入在地狱里服刑,与上帝分离……撒旦和地狱里所有的魔鬼都认为他们已经把耶稣捆住了。他们在耶稣身上撒了一张网,把他拖到地狱里。他们把耶稣拖到了地狱的最深处,让他服刑。”[4]
这种观点是我们需要拒绝的,因为它否认了基督钉十字架受死已经完成了代赎工作,耶稣在十字架上说:“成了!” (约19:30)。
*更新:此外,20世纪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似乎也持守某种“持续受苦”的观念。他说:“当耶稣的身体进入坟墓时,他的灵魂进入地狱,即进入与上帝的远离,在那里上帝是他的敌人。”
(Karl Barth, The Faith of the Church, p.95) 尽管巴特不认为让耶稣继续受苦的是魔鬼,但他似乎认为是上帝让耶稣死后继续经历地狱的痛苦(欢迎巴特研究者们的指正)。
第2种解释称为“第二次机会说”。近代代表人物为圣公会神学家李顿(E.A.
Litton, 1813-1897)和路德宗神学家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
1928-2014)。此观点认为“降在阴间”是发生在耶稣复活之后,复活的耶稣进入到阴间去给之前死去的人第二次机会听福音。他们所尝试解决的是耶稣降生之前的人如何听到福音的问题。这种观点我们也需要拒绝,因为它没有任何圣经依据,完全出于理性主义的臆想猜测。这类解释也没有理解福音在旧约时期是以预表的形式施行。
第3种解释“向死去圣徒宣告胜利说”,这是罗马教会和一部分圣公会学者的观点。这种解释在初代教父中有爱任纽(Irenaeus,
130-202),萨迪斯的梅利托(Melito of Sardis, d. 180);在中世纪被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74)主张,并渐渐成为罗马天主教的主流观点,并且最后在天特会议(Council
of Trent, 1545-63)被确立为天主教正式的教理。十六世纪改教家中,意大利神学家威尔米利(Peter
Martyr Vermigli, 1499-1562)持这种观点,在20世纪福音派圣公会神学家巴刻(J.I.Packer,
1926-2020)也是如此理解的。
在天主教神学里,“阴间”(Hades, ᾄδῃς)被称为Limbus Patrum,是地狱的边缘地带,在这个Limbus中,有义人所在的乐园(Paradise, παράδεισος),也被称为“亚伯拉罕的怀抱”(Sinus Abrahae),与天堂(Heaven,
οὐρανός)是不同的地方。;也有恶人受苦的地方,叫做“炼狱”,或叫“欣嫩谷”(Gehenna,γέεννα)。信徒和婴儿死后就进入阴间里的乐园等候释放。耶稣死后,他的灵魂继续与他的神性位格联合,并且进入到这里,把胜利的福音传给他们,并将他们释放,他们才能进入天堂。常被引用的一些经文包括:“他打破了铜门,砍断了铁闩”(诗107:16);“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亚9:11)。
回应这个观点,新约圣经很明确的教导乐园就是天堂。例如在哥林多后书12章,保罗在第2节说的“第三层天”(这里是天堂这个词
οὐρανός)就是第4节说的乐园(παράδεισος),此外,乐园也在启示录里指新天新地(参启2:7; 22:2, 14)。耶稣对与他同钉的强盗说,今日他就在这个乐园里(路23:43)。
第4种观点“向撒旦宣告胜利说”,是路德宗的立场。在《协同条款》(Formula
of Concord, 1580)中这样写道:“我们相信神人在埋葬之后,降入地狱,战胜了魔鬼,摧毁了地狱的权势,并剥夺了魔鬼一切的能力。”路德把这“降在阴间”与耶稣的捆绑壮士的比喻联系在一起(参太12:29)。
这前四种解释的相似之处是“字面解释”(literal interpretation),有趣的是当代一些反对“降在阴间”的学者,如古德恩反对这句话的原因也是因为他自己“字面解释”这句话。这种字面解释背后,是中世纪盛行的观点“地狱劫”(Harrowing
of Hell)。所谓“地狱劫”就是指耶稣直捣黄龙,进入地狱。这虽然并不是圣经明确的教导,但却是古代和中世纪时期是普遍流行的大众观点,在各种艺术作品中随处可见。
改革宗主流的解释
谈完了改革宗主流之外的解释[5],下面我们来看看改革宗历史主流对“降在阴间”的解释。在改革宗内部,有两种解释:文学阐述说和象征说。
第5种解释“文学再阐述说”。西敏大要理采取的是“文学性阐述”,用“阴间”这个词再阐述了“埋葬”和“死亡”的事实。强调耶稣的身体留在坟墓里,伏在死亡的权势之下,作为降卑的最后一步。代表这种观点有《西敏大要理问答》(1647)
50问:
问:基督死后的降卑在于什么?答:基督死后的降卑是在于祂被埋葬(林前15:3-4),持续处于死亡的状态中,处在死亡的权势之下,直到第三日(诗16:10;徒2:24-27, 31;罗6:9;太12:40);用另外的词汇表达,就是祂降在阴间。
西敏大要理,50问
这种理解并不是西敏大会时才首次出现,有一些早期改教家例如布塞尔(Martin Bucer),贝扎(Theodore Beza)也采取这个立场。此观点的好处在于,延续整个信经的时间先后顺序:从被钉十字架、受死、埋葬,然后降在阴间指持续在埋葬的状态下,然后复活、升天、坐下。这是非常整齐的时间先后顺序。
第6种解释是“象征说”,代表有加尔文(John Calvin),乌尔西努(Zacharias Ursinus)以及《海德堡要理问答》(1563)。海德堡44问这样说:
四十四问:为何加上“降在阴间”呢?回答:为使我在极大的愁苦和试探中确信,我的主耶稣基督,藉他在十字架上所受无以言表的痛苦、疼痛和灵魂的恐惧,已经拯救我脱离了地狱的痛苦和折磨1。1赛53; 诗18:5-6; 116:3; 太26:36-46; 27:45; 来5:7-10
海德堡要理问答,44问
这第6种是我个人所持守的观点,但我也接纳第5种观点作为改革宗内部合理的解释。让我来具体解释一下我持守此观点的原因。我认为加尔文的解释说服了我。加尔文在他的《基督教要义》里,乌尔西努在他的《海德堡注释》里都提到了第5种立场,但他们没有选取这个解释立场。加尔文认为,如果“阴间”是指“埋葬”文学性的阐述,指耶稣继续服在死亡权势之下的状态,那么“埋葬”这个词是已经是很清晰的表达了这个意思,而“降在阴间”反而是非常模糊的表达方式。用模糊的表达去解释清晰的表达是不符合常规[6]。 乌尔西努几乎复制了加尔文的理由。因此,加尔文以及跟随他的乌尔西努认为,信经之所以加上“降在阴间”这句话,不是要重复表达“埋葬”,而是要表达“埋葬”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受死、埋葬这些只是描述身体的死亡。但是身体的死亡并不最可怕的,也不是整个十字架事件的核心所在;整个十字架代赎的核心,是耶稣的灵魂在十字架上承受被上帝审判、烈怒、弃绝所带来的极大的痛苦。而地狱的痛苦和折磨也无非是因为在地狱中人经历被上帝审判、烈怒和弃绝。所以加尔文认为“降在阴间(地狱)”是用“地狱”来象征十字架上耶稣灵魂经历的痛苦。尽管这种解释并没有严格遵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但却是强调了耶稣所受的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灵魂上的。
后期的改革宗正统派们一般不会过多强调两种解释的区别,而是认为这两种解释都是合理的,甚至是互补的。例如清教徒之父珀金斯(W. Perkins)提到他承认这两种解释:1. 阴间表明基督的灵魂在十字架上的痛苦;2. 阴间表明基督身体继续伏在死亡和坟墓的权势之下。写作《理所当然的侍奉》的作者荷兰神学家布雷克(A
Brakel),这样解释:“埋葬”指身体继续伏在死亡权势下,“降在阴间”指灵魂在十字架经历与父隔绝的痛苦。荷兰神学家维修斯(Herman
Witsius)则把这两者都放在“降在阴间”这一句话里:即“降在阴间”既包括身体伏在死亡权势下,也包含灵魂在十字架上承受的痛苦。
我认为,这两种解释,不论哪种都是在改革宗大传统里的。从历史角度来看,西敏传统和海德堡传统对这一节的理解基本属于一个大的路线,这两种观点都拒绝了中世纪的“地狱劫”的概念,也都拒绝对“降在阴间”的字面解释,一个是寻求文学解释,另一个是象征解释。
处理一些解经问题
以弗所书4:8-10: 8所以经上说:“他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
9 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τὰ κατώτερα τῆς γῆς)吗? 10 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
一些持“地狱劫”解释的人喜欢用以弗所书第4章这段话来证明他们的观点。因为这里第9节“降在地上”原文是τὰ κατώτερα τῆς γῆς,直译过来是“大地的较深处”(lower region of the earth)。然而,这“大地的较深处”并不是指耶稣死后降到“阴间”或“地狱”,而是指耶稣的道成肉身,由马利亚怀胎而降世为人,以及他随后的死。因为同样的用法出现在圣经其他地方。诗篇139:15:“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ἐν τοῖς κατωτάτοις τῆς γῆς,LXX 138:15)被联络。”这里诗人并不是说他在“地狱”里被造,而是说他在母亲的腹中。除此之外,这个表达方式在圣经中指死亡。在以西结26:20:“那时我要叫你…与古时的人一同在地的深处(בְּאֶ֨רֶץ תַּחְתִּיּ֜וֹת)。”这里“地的深处”指死亡。因此,以弗所书4:8-10所说的降在地的深处,并不是指耶稣进入“地狱”,而是指耶稣降世并受死。
彼前3:18-19:18 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按着肉体说,他被治死;按着灵说,他复活了。
19 他借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20 就是那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当时进入方舟,借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
持“地狱劫”思想的人喜欢使用这节经文。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上下文就可知道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首先,基督照着灵复活了,指的并不是他的人性灵魂,而是指“照着圣灵的大能”复活(参罗1:4;8:11;弗1:20)。因此,并不是耶稣死后的灵魂去传道,而是耶稣借着圣灵传道。圣灵是借着属神的人去传道(彼后1:21),而在挪亚那个时代,圣灵就是借着挪亚来传义道,而用洪水审判了不信从的人(彼后2:5),挪亚是耶稣基督的预表。因此,这段经文的意思很明确了:道成肉身之前的圣子借着圣灵,使用挪亚去传讲自己的福音。而不是耶稣死后,灵魂进入地狱。
总结
“降在阴间”这句话向我们表明了福音的核心真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不仅经历了身体上的痛苦和死亡,这种痛苦不仅是短暂的,而是他在坟墓里服在死亡的权势下,一直降卑,直到第三天复活;而且他的灵魂在十字架上替我们经历被上帝审判、烈怒、弃绝所带来的极大的痛苦,以至于我们如今可以在今生最痛苦的时刻,甚至面对死亡的时刻可以确定,他已经拯救我们,使我们不再经历与上帝隔绝的地狱般的痛苦。主耶稣,你是何等伟大的救主!你配得一切的颂赞和敬拜,阿门!
[1] J.
N. D. Kelly, Early Christian Creeds (New York: 1950), 5. Randall E. Otto,
“Descendit in Inferna: A Reformed Review of a Creedal Conundrum,” WTJ 52
(1990). Wayne Grudem, “He Did Not Descend Into Hell: A Plea for Following
Scripture Instead of the Apostles’ Creed,” JETS 34:1 (March 1991). 这里前面的部分,主要来源于海德牧师(Daniel Hyde)的文章,Daniel R. Hyde, “In Defense of the Descendit: A
Confessional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Critics of Christ ’s Descent into Hell,” The Confessional Presbyterian volume 3
(2007).
[2]
Institutes, 2.16.8
[3]
Herman Witsius, Sacred Dissertations on What is Commonly Called the Apostles’
Creed, trans. Donald Fraser, 3 vols. (Phillipsburg:
P&R, reprinted 1993 2:148, 141.
[4] 引用并翻译自Hyde,
106.
[5] 我之所以说改革宗主流之外,是因为例如威尔米利也属于改革宗神学家,但他在此观点上不能代表改革宗主流思想。
[6] Institutes, 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