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im Kell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im Kell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6-29


宗教和福音的比較
Religion vs The Gospel

作者: Tim Keller
https://yimawusi.net/2021/06/28/religion-vs-the-gospel/

宗教

福音

「我順從因此我被接納」

「我被接納因此我順從」

動機是基於恐懼和沒有安全感。

動機是基於感恩的喜樂。

我順服神是為了從神那裏得到好處

我順服神是為了得到神討神的喜悅,更像神。

我生命中出現問題時,我對神發怒,或生自己的氣,因為,和約伯的朋友一樣,我相信,任何好人都配得一個舒適的生活。

我生命中出現問題時,我有掙扎,但是我知道,我所有的懲罰都落在耶穌身上,同時,祂許可這些事發生,為的是造就我,在試驗的過程中,祂會彰顯他的父愛在我們身上。

受到批評時,我感到憤怒,感到毀滅,因為我認為我是個「好人」 ,這一點很重要,任何威脅到我「自我形象」 的東西都要不計代價地被摧毀。

受到批評時,我會掙扎,但是認為是個「好人」 並不重要,我的身份不是建立在我的過去或是我的成績,而是建立在神在基督裏對我的愛,我可以接受批評,這就是我如何成為基督徒。

我的禱告的內容大部分是祈求,而且,只有在我需要的時候禱告會更熱切。我禱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環境。

我的禱告範圍延伸到包括讚美和崇拜。我禱告的主要目的是與神相交。

2018-02-19

浪子的上帝——寻找你在天国筵席中的位置

/Tim Keller(提姆·凯勒)译/何新东
本文译自其著作A Little Guide to Christian Spirituality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7)的第一章。

在路加福音中有一个千百年来众所周知的故事,就是“浪子”的比喻,讲的是一个儿子拿走了父亲的遗产,挥霍散尽,然后又回到饶恕了他的父亲身边。如果你以为这个故事仅仅是在讲这一个儿子,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它实际上是关于两个儿子的故事,弟弟和哥哥的故事。如果我们不知道比较和对照他们俩,我们就错过了耶稣要教导我们的关键信息。

这个比喻打破了我们理解我们与上帝关系的模式和类型。此外,这个故事还有更有趣的地方:一直以来,人们有一个简单的讲故事套路,一个三幕套路——先是故事背景和布局,然后介绍问题或者冲突,最后是解决方法——但耶稣却没有走这个套路。为什么?线索在第一幕开始时就有了。

一、小儿子:一种失落

第一幕以对白开始。小儿子来到父亲面前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当时的听众肯定对这个请求感到非常惊讶。如果你是一个父亲,你有两个儿子,你死了,你的财产将被分割,三分之二给大儿子,三分之一给小儿子,因为在那个时代,长子所得是其他孩子的两倍。但这种事情只应该发生在父亲去世以后。

因此,当小儿子在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来到父亲面前,要求把家业分给他,这基本上是希望父亲现在死了。小儿子想要的是父亲的家业,而不是父亲。他希望得到父亲的财富和遗产,得到由此而来的安逸、声望和自由。但是他不想要父亲。他希望父亲死。这是闻所未闻的!

但更闻所未闻的是父亲对于这个请求的反应。如果当时的听众对小儿子的请求感到吃惊,他们会更惊讶于父亲对小儿子的回应。在古代的中东,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应该做的是赶走这个儿子,就算不使用暴力,棒打出门,至少也要骂出去。但是,这位父亲没有那样做。

这个故事说,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在这里,“产业”一词的希腊文是bios。意思是“命”或“命根子”。因此,故事真正说的是,父亲将他的生命分割给了两个儿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父亲的产业和财富就是他的土地。他可以将自己产业的三分之一分给小儿子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售那些土地。在那个年代,人们的身份与他们的土地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你失去土地,你就失去了自己;如果你失去部分的土地,你就失去在社区中原有的地位,地位取决于财产的多少。因此,小儿子的请求,是在让他的父亲撕裂自己的生活,撕裂他的社会地位,撕裂他自己。但父亲那样做了,“把产业分给他们”,留下三分之二。

于是,小儿子带着他那份财产往远方去了。他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到一个地步,贫困、被利用,他的生活绝对是一片狼藉。直到他沦落到猪圈,躺卧在泥泞中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真是一个傻瓜。他想到了一个计划。

计划的第一部分是回家。他说,在我父亲家里口粮有余,而我却在这里挨饿!我要回去向父亲认罪。他要回家去。这是如此简单,却意义非凡。家不仅仅只是一个居所,更是一种亲情关系,一个你有归属感的地方。一个你被接纳的地方。他渴望回家。

但这计划还有第二部分。他说:“我要回去见我的父亲,说,‘父亲,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让我作一个雇工吧!’”他没有要求成为一个奴隶。奴隶在庄园里工作,也居住在庄园里,雇工则居住在别处,而且有工资。因此,实际上他是想要以此偿还父亲。他知道,仅仅道歉是不能回到原先所属的生活圈子的,你破坏了社会道德规范,你必须补偿。所以,他要回去和他的父亲说:父亲,我没想再成为一个儿子。我不奢望恢复儿子的身份。我不应得,我不配。我要将功补过。让我做你的雇工吧,我要偿还欠你的。这就是他的计划。

因此,他回家去了。而父亲从很远就看到了他。

现在,如果你是这个父亲,你看到你成年的儿子回来了,这个伤害了你的家庭,挥霍了你大量财富的儿子,你坐在厨房餐桌旁边,从窗口看见他回来了,你会怎么办呢?你也许会坐在那里,翘着二郎腿摇晃着,你也许会说,“最好表现好点,要是他显得足够可怜,或跪地求饶,或许会重新点燃我的情感。他最好识相点。”但是,故事是怎么说的?

这位父亲,当他远远看到他的儿子的时候,就动了慈心,朝他跑去。朝他跑去!要知道,在古代中东,家族的族长是不跑的。小孩子跑,年轻人跑,妇女可能会跑,但父亲不会,家产的所有者不会。跑,意味着拎起你的长袍,露出你的腿,你是不会这样做的。但是,这位父亲却做了。他完全放纵他的情感,跑向他的儿子,亲吻他。希腊文原文说:“他扑倒在他儿子的脖子上”。

此时,小儿子试图推出他的赔偿计划。但父亲丝毫没放在心上,他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戒指在这里意义重大,这是一个印戒,附着家族的印章在上面。在那个年代,签订合同的方式不是双方签名,而是在合同上盖上印戒上的家族印章。儿子说,我没想就这样被家人接受,我想要将功补过。但是父亲却说,我不需要你将功补过,我要带你回家。

就这样,无须考虑,他的父亲赋予他儿子的地位。纯粹的恩典,他认了这儿子,摆设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庆贺这一天,他失去的儿子返回家园。

有些人就像这个弟弟。他们想要上帝供给的东西,却不想要上帝。他们希望自己独立,希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相信这会为他们带来幸福。而其中一些就像这小儿子,有一天决定回家。而且,因为在这个比喻中的父亲代表上帝,我们被教导的其实就是这样:不管你是谁,无论你做过多么可怕、糟糕的事情,如果你回家,上帝会接纳你,他会爱你,全然白白的恩典。我们都像小儿子,因为当我们第一次来到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说,我不配,我想以我的方式重新归回。我想通过努力,恢复原样。但圣经中的上帝不需要这些,他给我们作儿子的全部权力,通过耶稣基督赋予我们儿子的名分。这是一个地位,一个身份,是有保障的。就这样,我们被接纳。

在第一幕的末尾,一切似乎已经恢复正常。冲突已经得到解决,小儿子已被父亲原谅,全家团聚,对不对?不完全是。故事中还有一位人物,我们还未曾谋面,他还不知道离家出走的这个儿子又回来了。

二、大儿子:另一种失落

今天,几乎每当人们想起这个故事,总是想起第一幕中的那个小儿子,浪子回头,父亲接纳, 因此,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个最富有情感的故事。我们可能会想象,当时的那些听众,当他们听到这样精彩的、关于宽恕的故事时,眼里一定噙满了泪水。但是如果你解读上下文,如果你了解耶稣讲故事时的对象,如果你明白耶稣讲这个比喻的真正目的,你会发现,那些听众没有在擦他们的眼泪——他们非常震惊,他们觉得被冒犯了!

因为耶稣讲这个比喻的目的,不是给我们一个感人的信息,不管我们做了什么,上帝都会接受我们。在这里,耶稣实际上是在说:一切你曾经听说过,一切你曾经想过的,那些关于如何接近上帝的方法,都错了。

故事继续到第二幕,在父亲开设盛宴时,一个新的冲突出现了。“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到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

结果,大儿子变得火冒三丈。他很生气,拒绝前往参加盛宴。现在轮到他攻击家庭的名誉了。他不愿进家:“我才不会成为这个家庭的一部分。我绝不。我是继承人,我不想跟那个浪子同在一个屋檐下。”

这迫使父亲出来,劝解大儿子。但他还是不进去。他对父亲很粗暴。他说:“你看!”——注意,在这里,他没叫“父亲”,他说“看!”——“这些年来我一直服侍你,从来没有违背你的命令。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一起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你倒为他宰杀肥牛犊。我绝不进去!”注意,他没有称小儿子为“我的兄弟”,他甚至没有说“你的儿子”,他说,“你的这个儿子”,他不承认他和小儿子本是一家人。

大儿子很愤怒,但他尤其不满的是盛宴的花费。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人们不是每顿饭都有肉吃的。他们不吃是因为很昂贵,肉算得上是美食,其中最昂贵的美味就要属肥牛犊了。即使是在私人的宴会中,你也不会宰杀它。所以,当父亲宰杀了肥牛犊,我们知道,这意味着,整个村庄将被邀请来,参加这个花费昂贵的宴会。但大儿子如此地愤怒,他不肯进去。

显然,如果你是大儿子,你不需要有心理学博士学位,也能意识到,父亲宰了肥牛犊,并邀请全村的人来赴宴,表明这是父亲一生中最要紧的一天。任何人都明白,大儿子当然也明白,但他无所谓,他不在乎。他只看见,父亲用他不乐意的方式,正在使用他那部分的遗产。

那么,这位大哥在乎什么?什么是他真正关心的?他关心父亲的产业,但并不真正关心父亲。他关心产业,他在乎这一切的花费,他心疼肥牛犊,他说,为什么不宰只山羊呢?他在乎的是父亲的产业,而不是父亲的心。

当父亲出去劝大儿子的时候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这话不假,因为当父亲分家产给他们两个的时候,小儿子已经拿了他的那份,花完了,现在父亲拥有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大儿子将来要继承的。他是唯一的继承人,全部都是他的。而现在他看到的是,因为小儿子归来,他的那份在减少。

因此他很愤怒,在父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他不给面子,让可怜的父亲撇下盛宴出来,同他讲清道理。而父亲又是怎样回应的呢?同样,他温柔地回应他儿子,说,“我的儿子,我仍然希望你参加这盛宴。”

就在我们心急火燎地等着下文,正当我们迫不急待地要问:这个儿子是怎么回应的呢?这家人能在爱里团聚么?他们最后能和好如初么?耶稣却结束了这个比喻。他没有告诉我们结局。悬念。为什么?耶稣到底想说明什么呢?

从第一幕里,耶稣故事的辉煌部分中,我们得到一个非常传统的对罪的描绘。看看小儿子,你会说:“是的,没错,羞辱父亲,妓女的情人,沦落在猪圈中,跌倒在阴沟里,淫乱,放荡,自我放纵,是的,我知道,那就是罪。”

但到第二幕末尾的时候,耶稣完全转向了事情的另一端。你看到的是:有两个儿子,一个好,一个坏。但他们俩都已经远离了父亲。然后你意识到,他们想要的都只是父亲的产业,而不是父亲。他们都在利用父亲,去得到他们真正爱慕的东西,就是财富和地位。只是一个儿子的方式,真的是非常非常地恶劣,另一个的做法,是表现得非常非常地乖巧。

明白为什么大儿子不肯进去参加盛宴么?他告诉你了,他说出来了,他说:“我从来没有违背你的命。”关键就在这儿。这就是为何我如此生气。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肯进去。换句话说,让他远离父亲的,不是他明显的罪,而是他自己的良善,他的自义。

小儿子试图通过离家出走和叛逆来控制父亲,而大儿子则是通过留下并顺服来控制父亲。小儿子试图得到父亲的财产,是通过打破所有规则,但大儿子试图控制父亲的财产,是通过遵守所有规则。

耶稣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俩都失丧了,他们都没有和他们的父亲建立关系,他们都与父亲隔绝。因此他们也都与上帝隔绝。


三、殊途同归的两条路

因此,有两种迷失。这就是为何耶稣要把大儿子放在比喻里。其实,你可以通过有道德和宗教的生活来逃离上帝,正如你可以通过不道德和无宗教来逃离上帝那样。

有很多人,有很多基督徒,他们的心与大儿子类似。如果在你的内心深处,你说:“我非常努力,我尽量顺服,我去教堂,我祷告,我努力服事耶稣,因此,上帝你欠我,你该答应我的祷告,给我一个舒适的生活,当我死的时候,带我去天堂。”如果这是你内心想说的话,那么耶稣只是你的样板,耶稣只是你的榜样,耶稣只是你的老板雇主,但他不是你的救主。你在努力成为你自己的救主。你所有的道德和所有的宗教,一切都只是方法,让上帝给你你想要的东西,而那些都不是上帝自己。

大儿子们通过顺服上帝得到东西,如果没有得到这些东西,他们变得十分愤怒。而信靠福音的基督徒,顺服上帝,是为了得着上帝,变得像他,爱他,认识他,在他里面得着喜乐。

因此,这个寓言最绝的地方就是它结束的方式。小儿子,离丧,却又回来,悔改,谦卑自己,参加盛宴,得到救赎。但是大儿子,这个好人,这个一直遵守所有道德规则的人,却迷失了,这是我们所看到的。而耶稣的听众确切地知道他要讲的是什么。这和他们曾经学的,他们曾相信的一切,完全相反。你几乎可以听到他们在故事结尾时屏息的声音。妓女的情人被救赎,而道德正直的人却失丧了。

我们中的大多数认为,上帝想要良善的人,但耶稣告诉我们,上帝想要全新的人。我们常认为好人被救赎,而坏人都失丧。但耶稣说,他们都迷失了。虽然他们可能表面上看起来不同,内心却完全一样。我们认为,得救的方法是悔改你的罪,耶稣告诉我们,你甚至还要悔改你做好事的动机。

突然,你意识到,比喻中的这两个儿子是什么样的人。记得上下文,当耶稣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两群人围着耶稣:税吏和罪人,法利赛人和律法教师。也就是说,税吏和罪人就像小儿子,他们是离丧的,他们生活随心所欲。法利赛人和宗教领袖是像大儿子,他们留在家中,他们遵守规则,他们都表现得很好。在比喻中,这两个儿子代表这两群人,以便耶稣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两群人的信息。

在这个比喻中,我们看出人们试图用两个基本方法,使世界回归正道,修正其身,与上帝相联。一个是自我发现的方式;另一个是我们称作符合道德的方式。自我发现的人说,我要按我认为合适的方式去生活,我要自己决定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我要找到真实的自我。符合道德的人说,我肯定会非常优秀,我将尽最大的努力,我将遵守道德准则。这两种人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我这样的方式生活。这两种人都说,这能使我们大家都高兴。但是,耶稣说,你们都是错的,你们都迷失了,而且你们都离“家”很远。

这两种方法都是自己做自己的救主和主宰,正如两个儿子试图控制父亲产业的两个方法一样,一个透过非常非常恶劣的手段,一个试图做得非常非常好。以同样的两种方式,我们也试图控制上帝、我们周围的人,以及我们自己的生活。一种是按我们想要的方式生活,另一种是尝试通过宗教和道德,但是两种都走向迷失,两种都使我们与天父隔绝。耶稣基督的福音,即不是道德或非道德,也不是宗教或者非宗教,也不是介于两者中间,它完全是另一回事。因此,无论你是小儿子或是大儿子,你都需要回家。

耶稣结尾时,没有说出故事的结果如何。寓言已经结束,我们还不知道大儿子最终的决定。因此,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个家庭后来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像耶稣这样伟大的讲故事家,在故事结尾时却没有给结局?

我们知道他要我们比较和对比的这两个兄弟。但是,他也希望我们在这个故事中看到我们自己。他希望我们看到,在我们生活里缺失了我们所需要的,他希望我们渴望某样东西,他要我们寻求某样东西,他希望我们盼望回家。

那么,我们怎么回家?


四、真正的大儿子

无论你是大儿子还是小儿子,只有一条回家的路。耶稣说我们需要三样东西。首先,我们需要上帝主动的爱。对于两个儿子,这位父亲都是迎出去,为了带他们进来参加盛宴。他出去迎接第一个儿子,亲吻他,并让他进去。他也亲自出去找第二个儿子,恳求他,以便让他进来。他都是出去迎接他们俩弟兄。你永远不会寻见神,除非他先寻找你。

第二,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罪之外的东西悔改。小儿子回家,他有许多罪需要悔改,我们说,“瞧,这就是你与神和好的办法。”但是记得,大儿子从未违背过父亲的命令,依旧迷失。因此,关键是,基督徒不仅悔改他们显然的罪,毫无疑问,他们要悔改他们做错的事情,但他们也为他们所做过的任何好事背后的动机悔改。你需要学习不仅悔改你的罪,还要悔改你的自义。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救恩是从信靠自己,转为信靠耶稣基督。

还有第三点,我们需要被带我们回家所付出的代价融化和感动。在路加福音第15章的开始,有税吏、小儿子等,罪人类型的,还有法利赛人,大儿子,宗教类型的人围着耶稣。法利赛人对耶稣说:你为何跟这些罪人称兄道弟?作为回应,耶稣告诉他们三个比喻。第一个是失羊的比喻。有一只羊走丢了,牧羊人去找它,并把它带回来。第二个是关于失钱的比喻。有人进屋,翻箱倒柜地找回来。第三个故事是浪子的比喻。但是,没有人出去寻找他,把他找回家来。

非常让人吃惊。为什么?

我相信耶稣是故意这样做,迫使我们提出这个问题:谁应该去找呢?在这个文化中的每个人都知道答案,这是长子的任务。长子得到大多半遗产的份额,为什么?为了维持家庭团聚,保持产业的完整。他的责任就是使家庭像个家庭的样子。所以,在这个故事里,一个好大哥会来到父亲面前说:“父亲,我弟弟走了,现在他的生活是一片狼藉。但我要去寻找他。我会找到他,竭尽全力带他回来,哪怕开销极大,甚至自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这是关键所在。当这位父亲在他们之间分割了财产,小儿子拿到当得的份额,耗尽了,这意味着父亲所拥有的一切都会由大哥继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件长袍、每个戒指、每头肥牛犊都属于大哥。因此,当父亲接受小儿子回家,他这样做,只能花费大儿子的。这不是免费的,得有人支付。当然,对小儿子,回来并没有代价,这一切都是恩典。但对大儿子,这是极其昂贵的,他要付出极大代价。

我们,我们整个人类,需要一个真正的大哥。上帝不能就那样使我们回家,收养我们,接受我们,管吃管穿,除非牺牲一个真正的大哥。故事中的小儿子,不幸拥有一个法利赛人式的大哥。但我们的不是。

对我们来说,我们有一个真正的长兄。有一个爱并完全服从父亲的大哥。一位来到世上,并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上帝,而且爱人如己的大哥。一个赢得一切的大哥,他赢得了长袍,他赢得了戒指,他赢得了一切。但在他生命结束时,我们看到了什么?他没有得到皇家长袍,他被剥得赤身裸体。他没有得到肥牛犊,他喝到的是醋。他没有得到荣誉的戒指,他得到是荆棘冠冕。但是,这位真正的大哥来到我们面前,说:“我为你做这一切。除非我被剥去,不然你就无法被穿戴。除非我失去长袍和戒指,不然,你就得不到它们。我已经赢得一切,它们是我的,但我自愿把它们白白给你。”

你看到了么?

换言之,救恩对我们来说,是绝对免费的,但对他来说,是令人难以置信地昂贵。耶稣基督在这个故事里,放了一个坏的大哥,好让我们能够真正渴望一个好的大哥。我们需要的并不只是一个去到旁边的小镇,寻我们回家的大哥,我们需要一个从天上来到世上的大哥。我们需要的并不只是一个大哥,付出点金钱的代价,带我们回上帝的家,我们需要一个大哥,肯用他的生命来作代价。在十字架上,耶稣偿还的债务,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是我们欠的。他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过犯和自义而死,为的是可以带我们回家。他为带我们回家,自己付出的是昂贵无比的代价。

你有没有被这个真正的大哥,为了带你回家所作的融化并感动?因为如果你感到了,根据你感到的程度不同,它将改变你整个对待上帝的方式。你不会简单地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你不会成为一个自我发现的人,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五、天父的盛宴

不仅在古代,现在也一样,当你庆祝的时候,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吃。无论是校友返校聚会,还是家庭聚会,都是吃。因为在这些宴会上吃喝时,最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这些地方,你的身体得到它所需要的——美味的食物和休息。正是在这些聚会,我们的心也得到最需要的——笑声、支持和社区归属感。你曾经所体会过的最盛大的宴会、最美好的团契、最大的幸福感,属灵上、情感上、身体上的,都只是耶稣再来时你永恒未来的一点点预尝而已。

就在那天,父亲将紧紧地拥抱亲吻我们,真正的大哥将敞开大门,欢迎我们参加最终的盛宴。依据圣经,因着这位真正的大哥,有一天,上帝将会使这个世界再成为家。他将消灭所有的死亡,并除去所有痛苦,擦干所有眼泪,他会给我们新的、不朽不倦的身体,还有那个最终的盛宴。

以赛亚书25章说:“在这山上,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他又必在这山上除灭遮盖万民之物和遮蔽万国蒙脸的帕子。他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主耶和华必擦去各人脸上的眼泪,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因为这是耶和华说的。”在马太福音第8章,耶稣说:“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这就是你们的未来。

如果我们几乎可以品尝到最终的盛宴,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是,那是未来的事,但,如果在我们的心怀意念中,它是眼前的现实,以至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我们脖子上天父的亲吻,几乎尝到难以置信的食品,那让人心满意足的美味,如果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地真实,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呢?

我们将会有安宁的信心。我们就不会为任何事情烦扰焦急。我们将有能力爱别人,即使要我们为此付出代价,甚至是很大的代价。我们永远不会失去希望,即使我们失去了一些财富,或失去友情,或受到批评。因为我们知道还有那个最终归家的盛宴。

你从什么地方找到你的意义和安全感?你用什么来满足你内心深处爱和意义的需求?是你的家人么,那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么?是你的事业么,那是最重要的事情么?我不知道你的答案。但无论是什么,如果不是上帝,可能是件好事,但那不是家!它不能承载你心灵所有的重负。如果你非要它去承载,那么你会永远流浪,永远旅行,永远不能回家。

为什么这个故事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未完成式?耶稣要我们聆听他的话。无论我们是哥哥型的,或是弟弟型的,他都在邀请和呼吁我们。这是个参与性的剧院,我们就在他的寓言当中。因此,回家吧!无论你是小儿子或大儿子,回家吧!那是你被创造时原本属于你的地方,也是你被创造的原因所在。在那里,你有一位真正的长兄,而他,正在邀请你回家!


 作者提示:

路加福音15章中浪子的比喻,改变了我和妻子事奉的方式。多年前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宗教运作的原则是“因着我的顺服,所以我就被接纳”,而福音运作的原则却是“透过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我被接纳,所以我顺服”。

因此,宗教和福音不是有点差异,而是在这点上全然相反,除非在你呼召人们相信福音时,指出宗教与福音的差别。如果你只是一般性地呼召人把生命的主权交给耶稣,人们会认为你只是邀请他们成为一个好人,认为要他们变为那个大儿子。

所以在你的讲道中,你必须时刻把“福音”与“宗教”和“非宗教”区别开来。因为教会里有许多大儿子心态的人,自己却浑然不知。他们只知道上帝是真的,他们基本上是个人努力的信仰。除非你的教导中强调福音和宗教的差别,他们就无法获得圣灵的更新,他们也无法发现福音开始转化他们的生命。

其中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们讲述浪子的比喻

2017-07-17

作者: Tim Keller   翻译: 骆鸿铭

我们曾经说过,每个礼拜的讲道,你都要宣讲福音——来建造基督徒,使他们成长,也使非基督徒得到归正。如果是这样,你就不能只是“按圣经原则来教导”。每个礼拜,你必须讲到耶稣基督。
We have said that you must preach the gospel every week–to edify and grow Christians and to convert non-Christians. But if that is the case, you cannot simply ‘instruct in Biblical principles.’ You have to ‘get to Jesus’ every week.

例如,看看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这个故事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提到基督,这个故事通常就会被牧师讲成:“如果你满怀对主的信心去争战,敌人越高大,他们跌得越惨。你也许长得不高,力量也不大,但是如果上帝站在你这边,你就能胜过巨人。”但是我们一旦问道:“大卫如何预表祂伟大的后裔基督的工作?”我们就会在同一个故事的细节中,看到不同的亮光。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以色列人无法对抗歌利亚。他们办不到。他们需要有人代替他们。当大卫代表他们去争战的时候,大卫还不是个成人,而是个软弱、易受伤的人物,只是个小孩。基本上,他就像是一只被献的羔羊。但是上帝使用他明显的软弱,作为摧毁巨人的方法,大卫就成了以色列胜利的救赎主,他的胜利也被算在以色列人的头上。他们得到了所有的胜战的好处,就好像这场战争是他们自己打的一样。
For example, look at the story of David and Goliath.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at narrative for us? Without reference to Christ, the story may be (usually is!) preached as: “The bigger they come, the harder they’ll fall, if you just go into your battles with faith in the Lord. You may not be real big and powerful in yourself, but with God on your side, you can overcome giants.” But as soon as we ask: “how is David foreshadowing the work of his greater Son”? We begin to see the same features of the story in a different light. The story is telling us that the Israelites can not go up against Goliath. They can’t do it. They need a substitute. When David goes in on their behalf, he is not a full-grown man, but a vulnerable and weak figure, a mere boy. He goes virtually as a sacrificial lamb. But God uses his apparent weakness as the means to destroy the giant, and David becomes Israel’s champion-redeemer, so that his victory will be imputed to them. They get all the fruit of having fought the battle themselves.

这和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解读所得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最终,有两种解读圣经的方法:究竟圣经是主要关于我的,还是关于耶稣的?换句话说,它究竟是关于我该作什么的,还是关于基督所已经完成的?如果我把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当作基本上是要给我一个榜样,那么,这个故事就真的是关于我的。我必须凝聚我的信心和勇气,来和我生命中的巨人争战。但是如果我把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当作基本上是要向我表明,我借着耶稣所得到的救恩,那么,这就实在是关于耶稣的故事。除非我明白耶稣已经为我打败了那真正的巨人(罪,律法,死亡),我永远无法有如此的勇气,足以战胜生命中一般的敌人(苦难,失望,批评,辛劳)。例如,除非我有很深的安全感,知道神不会撇弃我,我如何胜过失败这个“巨人”呢?如果我只是把大卫看作是我的榜样,这个故事永远无法帮助我胜过失败/巨人,例如,我如何能胜过迫害或批评的这个“巨人”呢?除非我明白基督已经在十字架上赦免了我,我将无法赦免他人。除非我明白祂已经赦免我竟然睡着的罪(太2643),我将无法为了祂保持儆醒。
This is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meaning than the one that arises from the non-Christocentric reading. There is, in the end, only two ways to read the Bible: is it basically about me or basically about Jesus? In other words, is it basically about what I must do, or basically about what he has done? If I read David and Goliath as basically giving me an example, then the story is really about me. I must summons up the faith and courage to fight the giants in my life. But if I read David and Goliath as basically showing me salvation through Jesus, then the story is really about him. Until I see that Jesus fought the real giants (sin, law, death) for me, I will never have the courage to be able to fight ordinary giants in life (suffering, disappointment, failure, criticism, hardship). For example how can I ever fight the “giant” of failure, unless I have a deep security that God will not abandon me? If I see David as my example, the story will never help me fight the failure/giant. But if I see David/Jesus as my substitute, whose victory is imputed to me, then I can stand before the failure/giant. As another example, how can I ever fight the “giant” of persecution or criticism? Unless I can see him forgiving me on the cross, I won’t be able to forgive others. Unless I see him as forgiving me for falling asleep on him (Matt.27:45) I won’t be able to stay awake for him.

旧约不断告诉我们,我们的善行是不够的。神已经作了预备。旧约的每一处都指向这个预备。在创世记中,我们看到上帝为亚当和夏娃预备的衣服,对亚伯拉罕和其他先祖所作的应许,在会幕和整个献祭系统,以及无数处指向弥赛亚、受苦仆人的经文,等等。因此,说圣经是关于基督的,无异于说圣经的主题是福音——救恩出于耶和华(约拿书29)。
In the Old Testament we are continually told that our good works are not enough, that God has made a provision. This provision is pointed to at every place in the Old Testament. We see it in the clothes God makes Adam and Eve in Genesis, to the promises made to Abraham and the patriarchs, to the Tabernacle and the whole sacrificial system, to the innumerable references to a Messiah, a suffering servant, and so on. Therefore, to say that the Bible is about Christ is to say that the main theme of the Bible is the gospel–Salvation is of the Lord (Jonah 2:9).

所以,用以基督为中心的方式来阅读旧约,不只是“附加”的层面,不是你可以在研读和讲道的结尾另外加上去的。(对了,顺便提一下,这也让我们看到基督。)反而,以基督为中心的读经法,为经文提供了一个从根本上不同的应用和意义。如果不联系到基督,亚伯拉罕和以撒的故事,就意味着:“你甚至必须愿意为了神而杀掉你的儿子。”不联系到基督,雅各和天使摔角的故事,就意味着:“你必须与神摔角,即使神很莫名其妙——即使神把你弄瘸了。你永远不可放弃。”这些“故事的道德教训”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们基本上被解读为关于我们的故事,以及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So reading the Old Testament Christocentrically is not just a “additional” dimension. It is not something you can just tack on - to the end of a study and sermon. (”Oh, and by the way, this also points us to Christ”.) Rather, the Christocentric reading provides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pplication and meaning to the text. Without relating it to Christ, the story of Abraham and Isaac means: “You must be willing to even kill your own son for him.” Without relating it to Christ, the story of Jacob wrestling with the angel means: “You have to wrestle with God, even when he is inexplicable-even when he is crippling you. You must never give up.” These ‘morals-of-the-story’ are crushing because they essentially are read as being about us and what we must do.





2017-06-28

作者Tim Keller  譯者駱鴻銘

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前早期基督徒因為過於排外、狹隘、怪異而受到極大的迫害然而與此同時他們的人數也快速增長尤其是在許多城市的中心參見Alan Kreider The Patient Ferment of the Early Church一書中所寫的「教會不大可能的增長」一章Early Christians before Constantine were highly persecuted for being too exclusive, narrow, and strange, and yet at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fast growing, especially in the urban centers. (See, for example, Alan Kreider’s chapter “The Improbable Growth of the Church” in The Patient Ferment of the Early Church.)

一直以來這種現象被人稱為是基督教與羅馬社會的有效「宣教接觸」missionary encounter。當中既有冒犯人的地方,也有吸引人的地方,有對抗,也有說服。基督信仰並沒有為了獲得更多的信徒而去適應文化,但是它也沒有與世隔絕,一直保持只是少數人的信仰。基督信仰挑戰並批評文化,而信徒也為此受苦——然而這個信仰也讓許多人信服,每天吸引更多的人成為信徒。This has been called an effective “missionary encounter” with Roman society. There was both offense and attraction, confrontation and persuasion. Christianity didn’t adapt to culture in order to gain more adherents, but neither did it remain a small, withdrawn band. Christianity confronted and critiqued the culture, and believers suffered for it—yet the faith also convinced many, attracting growing numbers of converts daily.

我們可以學到什麼What Can We Learn?

很明顯,在西方社會裏,基督徒也被視為過於排外、狹隘,他們也很快被排除在許多政府、學術和大公司的工作之外,在許多方面都在社會裏被邊緣化。It’s obvious in Western societies that Christians are again seen as too exclusive and narrow, and that they too may soon be excluded from many government, academic, and corporate jobs, and be socially marginalized in various other ways.

我們從早期教會可以學到什麼好叫我們可以擁有自己的有效宣教接觸呢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early church so that we can have our own effective missionary encounter?

首先,我們必須避免這種想法,以為忠心的見證一定會帶來要麼是快速、爆炸性的成長(只要我們正確地掌握到了教會牧養的公式的話),要麼是長期的衰頹,不結果子,缺乏影響力。彼得前書二章1112節給了我們一個簡短的原始宣教動態的總結。它用一個句子告訴我們,在教會外有一些人控告他們、迫害他們,而其他人看見他們的好行為就把榮耀歸給上帝。First, we must avoid thinking that faithful witness will mean either fast, explosive growth (if we get the ministry formula just right) or long-term dwindling with little fruit or impact. First Peter 2:11–12 gives u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original missionary dynamic when it tells us, in one sentence, that some outside the church accused and persecuted them, while others saw their good deeds and glorified God.

其次,我們必須避免同化或僵化。的確有些人會為了吸引群眾而淡化基督信仰比較冒犯人、對人有所要求的那一面。也有些人會堅持說,任何努力想要調整我們對福音信息的解說,以適應文化中一些特定的錯誤和渴望,都是錯誤的。然而,尼撒的貴格利在他的《偉大的教理問答》(Great Catechism)書中的前言裏,堅持說他無法靠同一些論證來同時贏得一個多神論者和一個猶太人。在不同的情況下,你都必須對福音作不同的闡釋。我們也必須如此。Second, we must avoid either assimilation or rigidity. There are indeed those who, in order to draw thousands, play down the more offensive and demanding aspects of Christianity. There are also those who insist that any effort at all to adapt our evangelistic presentations to particular cultural mistakes and aspirations is wrong. Yet Gregory of Nyssa, in the prologue to his Great Catechism, insisted that you couldn’t win a polytheist and a Jew by the same arguments. You must frame your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differently in each case. So must we.

以下是我們的宣教接觸必須包含的五件事。Here are five things our missionary encounter might contain.

1. 面對公眾的護教方法同時兼顧上層和街頭。1. A public apologetic, both high-level and street-level.

早期教會開展出一種有效的公眾護教學方法(例如:殉道者游斯丁,特土良,俄利根,《致丟格那妥書》的作者[姓名不詳],以及奧古斯丁)。我們不能僅僅給人一種純理性的辯護,也要能對文化說話。奧古斯丁發展出一種批判異教文化的「高派理論」(High Theory)。他為基督徒看似排外的信念辯護,例如:「我們的信念和生活,絕對不會瓦解社會結構,反而會鞏固。誠然,倘若你們繼續維持你們的多神論信仰,就不會擁有你們所想要的社會。」The early church developed effective public apologetics (e.g., Justin Martyr, Tertullian, Origen, the author of the Epistle to Diognetus, and Augustine). We must not present a purely rational apologetic, but also a cultural one. Augustine developed a “High Theory” critique of pagan culture. He defended the exclusive-looking beliefs of Christians like this: “Our beliefs and lives do not in any way weaken the social fabric—rather they strengthen them. Indeed, you will never have the society you want if you maintain your polytheism.”

不過,除了高層次的批判理論外,也必須有街頭層次的護教方法。我們必須說明世俗文化對意義、滿足、自由、身份認同所作的主要承諾是無法得到滿足的。我們需要許許多多「紀傳體的(memoir)」護教方法——考慮周詳的、容易明白的、各式各樣遇見基督而生命被福音改變的人的故事。我們也需要許多簡明易懂的書籍,展示基督徒對性的看法的「深層邏輯」。最後,在一個後基督教社會裏的公眾護教方法,必須為教會在過去和現在的失敗,公開地悔改。But besides high-level critical theory, there must also be street-level apologetics. We need to show how the main promises secular culture makes regarding meaning, satisfaction, freedom, and identity can’t be fulfilled. We need an explosion of “memoir” apologetics—thoughtful, accessible, and wildly diverse stories of people who encountered Christ and had their lives changed by the gospel. We also need a host of accessible books putting forth the “deep logic” of Christian sexuality. Finally, public apologetics in a post-Christian society will have to include public repentance for the failures of the church in the past and present.

2. 反抗主流文化2. A counterculture.

和早期教會一樣我們必須成為另一種具有以下特徵的社會Like the early church, we should be an alternate society with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a. 我們的標誌應當是令人驚艷的多種族multi-ethnicity社會。基督信仰在這世上無疑是種族最多元和文化最多元的信仰。對基督信仰來說,這個因素證明基督信仰是非常值得信賴的。不過,西方教會往往不注重種族多元性。教會會的公開發言人必須盡可能從不同的族群裏選出。We should be marked by a striking multi-ethnicity. Christianity is far and away the most ethn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religion in the world. This is an enormous credibility factor for Christianity. Yet the Western church often doesn’t look multi-ethnic to its culture. The public spokespersons for the church should be from as many different racial groups as possible.

b. 我們在文明禮貌civility上必須是時代先鋒和反對我們的人建立起橋樑。最早期的基督徒受到最惡毒的迫害,並且遭人殺害,但是教會卻實踐饒恕、不求報復。在西方,基督徒目前並未遭受這樣的待遇,然而許多人卻以同樣輕蔑的語氣和攻擊來回應甚至只是口頭的批評。基督徒應該成為和平使者而不是不斷奚落批評我們的人「坐褻慢人的座位」詩一1We should be pioneers in civility, in building bridges to those who oppose us. The earliest Christians were viciously persecuted and put to death, but the church practiced forgiveness and non-retaliation. Nowhere in the West are Christians facing this, yet many respond to even verbal criticism with like-toned disdain and attacks. Christians should be peacemakers instead of pouring scorn on our critics and “sitting in the seat of mockers” (Ps. 1:1).

c. 我們應當以慷慨、照顧窮乏人、致力於社會公義而著稱。教會應當成為著名的努力照顧窮乏人和社會邊緣群體的主要機構,為窮人和社會邊緣人的利益向政府和商業活動發聲。We should be famous for our generosity, care for the poor, and commitment to justice in society. The church should be well known as the main institution working to organize poor and marginal communities to advocate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with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d. 我們應當致力於生活的聖潔,成為當代性文化的反對者。今日的教會不僅要在自己人當中維持傳統的性倫理,更要學習如何評論社會的一些虛假故事,因為這些故事構成了我們社會對性的做法和觀點的基礎。We should be committed to the sanctity of life, and to being a sexual counterculture. The church today must not merely 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sex ethic among its own people, but it must learn to critique the false cultural narratives underlying our society’s practice and view of sex.

3. 在各種行業中「忠心的在場」3. Faithful presence within the vocations.

今日教會必須用召命(vocation)的教義來裝備基督徒,使他們的信仰和他們的工作整合在一起。在各種職場範圍內,這個「忠心的在場」(faithful presence)會帶來資本主義的改革(藉著自我管理來恢復金融市場的信賴感),帶來政治的改革(不只是要恢復中道路線,更要恢復兩黨的合作),帶來學術、媒體、藝術、科技的改革。(要更深入了解什麼是「忠心的在場」,請參見James Davison Hunter的書: To Change the World 和與這本書對話的TGCs eBook)。Today’s church must equip Christians with a doctrine of vocation to integrate their faith with their work. This “faithful presence” within vocational fields would help lead, among other things, to a reformation of capitalism (restoring trust to the financial markets through self-regulation), to a reformation of politics (restoring not just centrism but bipartisanship), and to a reformation of the academy, the media, the arts, and technology. (To better understand “faithful presence,” see James Davison Hunter’s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TGC’s eBook interacting with it.)

4. 福音派立場和取向4. An evangelistic stance and approach.

沒有任何一個福音派的陳述可以順應每種文化因為向每個文化我們都必須以一種簡明易懂的方式向他們傳達罪和救恩的基本道理。福音是藉著「顛覆式的滿足」(subversive fulfillment)來和其他宗教與世界觀建立關係的——換句話說,世界採納的是一種能滿足他們的、扭曲和偶像崇拜的手段,來滿足他們的渴望。而福音則是藉著駁斥這些手段來滿足該文化最深層的渴望。There’s no evangelistic presentation that perfectly fits every culture, since every culture needs the basics of sin and salvation to be communicated in a comprehensible way. The gospel relates to other religions and worldviews by means of “subversive fulfillment”—that is, the gospel fulfills culture’s deepest aspirations, but only by contradicting the distorted and idolatrous means the world adopts to satisfy them.

今日的教會必須發掘各種向我們文化及文化的各種亞族群呈現福音的方式,不只是透過宣講,更要藉著每個基督徒學習如何在他們生活的各行各業裏,公開見證他們的信仰。要更深入瞭解早期教會如何傳福音參見Michael Green的書Evangelism in the Early Church Evangelism through the Local Church來思考今天可能的做法。Today’s church must discover various ways to present the gospel to our culture and its various subgroupings, not merely through preaching but through every Christian learning to be public about their faith in their walks of life.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he early church did evangelism, see Michael Green’s Evangelism in the Early Church and Evangelism through the Local Church to consider what’s possible today.)

5. 在數位世代塑造基督徒靈命5. Christian formation in a digital age.

早期教會在一個異教文化中塑造人成為生氣勃勃的基督徒。它的成員對金錢、性和許多方面的優先順序有著非常不同的見解。Alan Kreider指出,早期基督徒是藉著將近三年的教理問答訓練(catechetical training),藉著他們社群和人際關係的力量,也藉著豐富多彩的崇拜來達成這樣的特殊性。The early church formed people into vibrant Christians in the midst of a pagan culture. Its members had sharply different priorities concerning money and sex, and in many other regards. Alan Kreider points out that early Christians achieved this distinctiveness through up to three years of catechetical training, through the strength of their community and relationships, and through rich worship.

今天的教會也面對同樣的挑戰。在一個世俗文化及其講述的故事當中(例如:「你必須忠於自己的感覺」,「你必須作讓你感到快樂的事」,「沒有人有權利告訴其他人該如何生活」),我們如何用聖經講述的故事來造就基督徒呢?我們也面對和過去不同的事:通訊科技。在一個數位時代,一個人每天可以吸收成千上百的字眼和觀念,會侵蝕在面對面的互動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基礎。在這種處境下我們如何塑造人成為獨特的基督徒呢The church in our day faces the same challenge. In the midst of a secular culture with its narratives (e.g., “you have to be true to yourself,” “you have to do what makes you happy,” “no one has the right to tell anyone else how to live”), how do we form Christians shaped more by the biblical narrative? But we also face something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a digital era, a person can daily absorb thousands of words and hundreds of ideas that can undermine the power of what happens in face-to-face interaction. In this situation, how do we form people who are distinctly Christian?


這必然至少要包括:(a) 新的要理問答工具,介紹基督教真理的基本要道,作為對現代文化晚期故事的一種直接對比(例如:「你們聽見有話說——但是我告訴你們」;(b) 結合古代崇拜禮儀和當代文化形式的崇拜;(c) 善用藝術,用眾多故事來講述基督信仰唯一的故事。 (d) 牧師和平信徒領袖的神學訓練,以帶領這類靈命塑造的實踐。(關於基督徒靈命塑造的資料,參見James K. A. SmithYou Are What You Love,以及他的文化崇拜禮儀系列,以及New City Catechism)。This will entail, at least: (a) new tools of catechesis formed to present all the basics of Christian truth as a direct contrast to the narratives of late-modern culture (e.g., “You have heard it said—but I say unto you”); (b) worship that combines ancient patterns of liturgy with cultural forms; (c) great use of the arts to tell the Christian story in stories; and (d) theological training of both ministers and lay leaders to conduct these kinds of formative practices. (For information on Christian formation see: James K. A. Smith’s You Are What You Love and his cultural liturgies series, as well as the New City Catechism.)

2017-06-24

林慈信讲授  (录音+文字)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一讲: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二讲: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三讲: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四讲: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五讲: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六讲上: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六讲下: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七讲:

(本文转载自归正神学Reformed-Theology微信公众号)


引言:

这一系列的录像、录音包括两篇的评论;首先我会翻译盖瑞。皆微牧师或博士对《挥霍上帝》这本书的评论;接下来我们会读一个从teching the word网站所载入的一系列的文章,题目是:《提摩太凯勒危险的具有影响力》作者弗.埃廉特,所以前面的比较短,后面的比较长;这里我要向读者交待一下,我并不是认同这两位作者的每一个细节,比方说我不认同盖瑞博士怎么样形容威敏斯的神学院,但是我承认我的母校有很严重的教义上的问题。

关于盖瑞牧师呢,对社会福音或者说对穷人福音的看法呢,可能我的看法比较像圣约神学的看法,而盖瑞牧师可能听起来像独立教会或者是改革宗浸信会那一类的牧师。不过话说回来我对改革宗浸信会是有很高的敬佩的,我的事工上也会跟他们有所合作的。有的时候听起来有点火药味,比方说盖瑞牧师称凯勒牧师的福音为假的福音,假如我是写这篇文章的话,可能我会这样说,凯勒牧师的福音信息是一个纯正福音信息严重的扭曲;称他的福音是假福音,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也不完全是错误的。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一讲:

这篇的文章是由盖瑞.皆微牧师写的。是2012521日在某州某网站出版的,这篇文章是盖瑞.皆微,男井教堂的牧师写的,在评论教会事工的网站获准出版的。下面是这篇的文章:

《挥霍的上帝》这本书在福音派的群体里,备受注意也获得好评的,《世界杂志》原来是一个改革宗的时事评论的杂志,甚至乎宣称这本书是今年最佳的书籍;这种的称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凯勒牧师他的护教的记录是很有帮助的,参考他那一本《挥霍上帝》的书。

他赢得人的心的这种的布道的方法,而且他的文笔、措辞是非常地超越的;甚至有人把他跟鲁益师比较。《挥霍上帝》这本书大体在很多地方都是讲对的。下面呢,皆微告诉我们这本书在十方面是正确的。

凯勒说浪子的故事是讲两个失丧的儿子的故事,不是一个浪子的故事,这是对的。那位反叛的、明显地犯罪的小儿子和那位自以为义的、律法主义的儿子都是不顺服他们的父亲的;他们都需要悔改,都需要回家(参考英文原著第十一页、十八页、三十六页)

第二方面:两个儿子都要父亲的家产,但是很不幸地他们都不想要他们的父亲;(原著五十八和三十六页)

第三方面:凯勒也很正确地指出人类每一个人都委身了去作一个自我救赎的计划,不过方法不同而已。

第四方面:凯勒理解福音的信息就是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在十架上付了重价(原著八十七页)

第五点:救赎我们脱离原罪和死亡(原著一百零一页)

第六点:我们唯独是借着信心得救的(原著一百二十三页)

第七点:而使人得救的信心,要么是改变我们的生活,不然就不是真正的信心(原著一百二十三、一百二十四页)

第八点:关于成圣方面,凯勒对律法主义是有一个深层的恐惧,下面很有说明,凯勒说,人的宗教运作的原则是我顺服因此上帝接纳我;凯勒这样批评、分析是对的(原著一百一十四页)

第九点:凯勒也是极力地支持地方教会的,他相信一个基督徒除非是教会的一分子,不然他不可能有活泼的灵命的;(原著一百一十五页)

第十点:我相信凯勒把父亲的心描绘出来,是写得非常好的。神的爱,神愿意饶恕他两个儿子,在《挥霍的上帝》这本书是非常清楚说明的;

但是我们用最善良的方法来看凯勒的解经是很大意的;在原著七十六页,

他很正确的指出,我们不可以把比喻中的每一个角度都用来比较分析等等;凯勒的比较不仅仅是超过这个故事本身,而且他发明了一些的细节放进去这个故事里面,然后他提供了一些在圣经记载里面没有的解释,简言之,凯勒在好多方面是错误的;

下面呢作者指这本书八方面的错误。

第一、称上帝为挥霍的。凯勒自己对“挥霍”这个词的定义就是“没有节制地花钱,花到你什么都没有了”(原著14页);就算我们不理睬“挥霍”这个词一般来说都是贬义的;就算用凯勒的定义,上帝没有在任何意义上是挥霍的,上帝不是毫无节制的,虽然上帝将祂的儿子赐给我们来救赎我们,上帝并没有把祂的一切都花光,故事里面的父亲也没有把祂一切的财产都花光,称上帝是挥霍的作为书的名字,当然有它的震撼性,就是要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这本书,凯勒这方面是成功的,但是换来的是污辱上帝的位格,差不多是亵渎。

第二、关于法利赛人凯勒就好像很多注意律法主义的作者一样,他们把法利赛人当作最佳的展示样品,凯勒与其他的作者一样误解了法利赛人真正的问题之所在,凯勒认为法利赛人就是一些有宗教热诚的人士,他们遵守圣经所有要求他们做的,(原著第十页)那些宗教人士是相信《圣经》的宗教人士(原著十五页);他们相信人得救是透过严谨地遵守圣经的,(原著第三十页,参考第三十七页和七十六页)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法利赛人哪,就误解了耶稣对这批宗教人清楚的教导;

耶稣并没有因为法利赛人遵行律法或者遵行圣经而定法利赛人的罪;耶稣定法利赛人的罪是因为法利赛人哪用他们的传统加在上帝的话之上,因此使上帝的话失效,太1519

凯勒错过了这个至为重要的一点,然后就把浪子故事里的长子说成是一个自以为义的人,因此他错过了这个故事里面的忠心的真理,不但如此,他也真正地围绕着律法主义的危险而错过了它;

第三、使用了心理学的术语,这本书里凯勒从事了多种的流行心理学,当他描绘这两个儿子的行为的时候,特别是描绘长子的时候,他都用心理学的观念;他把一个头生的儿子作了一个典型的描绘,就好像所有头生的孩子的行为都是一样的;(原著第十一页)他就很随意地指出人们寻找快乐的两种道路,(原著二十九到三十页)然后把这两种寻找快乐的道路或者途径,就把种植、插进去这个故事里面;他宣称长子的属灵问题是彻底地没有安全感,因为他把他的自我形像建立在成就和表现上,因此,他不断地把别人压下去,在别人身上找出缺点,这样才能托住他自以为义的自我观念;浪子的故事里面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这样说的。

第四、把太多的事情读进去长子的位格,(原著四十八到七十二页)凯勒相信教会里充满着长子们,他要暴露他们;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二讲:

下面是盖瑞.杰微牧师对提摩太凯勒牧师的《挥霍的上帝》批判的第四点。把太多的事情读进去长子这个角色,(原著四十八到七十二页)虽然他说出一些精彩的要点,但是呢,他远远超越了圣经的经文,他声称长子们的祷告生活都是枯干的,(原著六十四页)而为什么小儿子想要离开家呢?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长子的态度,(原著四十六页)正如今天很多人在离开教会,(原著六十七到六十九页)他差不多不理浪子的抗拒权威的罪,而怪责了他的哥哥,是那些长子们使弟弟们成为浪子的,(原著六十九页)长子甚至乎要为社会上的不公义负责,也要为世界上的战争和暴力负责的;(原著第六十七页)

在这本书的大部分地方除了七十页这种的例外之外,凯勒没有看到故事里面两个儿子原来都不是指信徒们,因此长子并不是一个心中刚硬律法主义的基督徒,他是一个自以为义的真正的法利赛人,他是发明了自己的福音,是一个不是得救的人;耶稣讲到长子这样讲出这一点的。

第五点,在故事上加盐加醋,凯勒告诉我们,耶稣故意地将另外一个人物在故事里面删除或者漏掉,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凯勒不单单要在故事里多加一个人物,甚至乎用最好的措词来形容他,这个人物就是真的长子(原著)

首先对一个初出茅芦的读经者非常明显地就是到了这个地步呢,凯勒不再解释这个故事了,他在增加内容;这个一方面是很危险的,另一方面是主耶稣所禁止定罪的;启2218;假如主耶稣想要在他故事里面有另外一个人物的话,祂就会提供这个人物,很明显地祂没有这样做;在凯勒的想像中这位真长子耶稣就会跑去将浪子带回家的;(原著八十四、五页)事实是耶稣既不是浪子,也不是长子,祂来到世界上是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这些失丧的人就包括外表上反叛的和心中自以为义的人;

第六点:扭曲圣经。
正如凯勒在圣经上加添一些的要点,凯勒同样地告诉我们呢,上帝告诉该隐祂是他弟弟的看守者,(原著八十一页)这个与下面凯勒所要讲的社会福音是很吻合的;上帝并没有这样和该隐说,在创49该隐是不问这个问题,上帝是没有回答的;

第七点:社会福音的企图,凯勒既然教导说耶稣来是要把天国带来的,(原著一百页)而不是耶稣在马可福音115说:天国近了;他也相信基督的使命的一部分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原著一百一、十七页),耶稣至终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得救和罪得赦免,也更加是这个世界的更新,病痛的终止,贫穷,不公义、暴力、苦难、死亡的终止;(原著一百一十页)虽然严谨、狭义来说凯勒这句话是对的,耶稣让这些事情终止呢,是透过创造一个新天、新地而成就,不是透过社会工作计划;

凯勒甚至不这样说:(原著一百十二页)你若知道你是一个罪人,完全透过上帝负重价完全的恩典得救的,那个毫无疑问的记号,是一个充满着敏感的社会良心、将一生倾倒出来为穷人作服侍;这段的讨论不单单是完全置于浪子的故事以外,是凯勒把它放进去故事里,不但如此,整本圣经里面不论是旧约的以色列还是新约的教会,上帝的子民从来没有从上帝领受一个使命要去尝试解决整个人类、地球的所有的问题的;

我们是大地的公民,我们有责任好好地管理上帝的创造;但是整本圣经没有一处包括马太福音25章,当然凯勒使用马太25章是断章取义的;(原著一百十一页到一百十二页)整本圣经没有一处指定基督徒是服侍成人的;作者说参考我另外一篇文章《社会工作的计划》第二部分;

第八点:福音。
对福音的宣讲不算是错,但是是非常地混乱,前面讲过,凯勒清楚地讲出福音,但是两方面呢,他越讲越乱;他在原著八十六页说:一个法利赛人和一个信徒不同是他的内心的动机;整本书里多处凯勒形容法利赛人是律法主义的基督徒,但是在这里呢,(原著八十六页)他正确地指出法利赛人并不是得救的;然而这里凯勒教导说信徒和非信徒不同之处是内心的动机;圣经说:一个真的基督徒的标志是信心而不是内心的动机。弗289

虽然我们应该查验我们的动机,这样我们才有得救的确据;所以动机还是重要的,假如我们真的是要考验我们的动机才有得救的确据的话呢,得救的确据是不可能达到的。就算使徒保罗也说他不是每一次都确定他的动机的,林前414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的。

第二方面关于福音的混乱是关于凯勒怎么用罗马天主教信徒作为对信徒的榜样。一位二十世纪的天主教徒女作家,(原著第二十页)是基督徒(原著四十六页);这两位坚决的天主教徒,既然是天主教徒呢,都拒绝了基督的福音的;事实上这两位的作者都是法利赛人的样品;也就是说把他们的信息加在神的话之上;而凯勒用他们来说是那些明白而且教导福音的人;这个当然就是问题。

结论:如读者会看出,我看《挥霍的上帝》这本书是乱七八糟的,很确定的是某一部分是有帮助的;按着整体来说在浪子的故事的每一个环节,凯勒都错过了那个重点;假如读者要读一本关于浪子故事的好书的话,我提议他丢掉这本书,去读巴尔考夫的非常好的著作《两个儿子的故事》。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三讲:

下面我们会选择性的解读弗.埃廉特一系列的六篇的文章。第一篇文章是《提摩太凯勒危险地具有影响力》

谁是提摩太.凯勒?提摩太.凯勒出于于1950年,他是纽约市的救赎主长老会的主任牧师,他在宾州伯克劳大学读完他的本科,凯勒在波顿神学院1970年获得道学硕士,1981年他在费城的《威敏斯特神学院》完成了他的教牧学博士;下面请读者注意,下面这段话呢,我不是完全认同,可是呢也不是完全的错误。

威敏斯特神学院在当时还是现在是一个新自由派神学的温床,威敏斯特神学院的特点是圣经的默示、解构,唯独借着信心称义,也是解构教育;是的。我的母校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不能够完全认同这句话;

凯勒继续在威敏斯特做实践神学的教授;1970年代末凯勒被按立,是因为美国是改革宗长老会PCA的牧师,1989PCA的领袖们请凯勒在纽约市的曼哈顿开始一个教会,在凯勒的领导下,救赎主教会增长到列在差不多5000会友。凯勒著有一些最畅销的书也是一些最受欢迎的讲章,他著作了至少八本书,也拍了好几套的音像系列;也参与其他的录像的制作也在其他书里面贡献他的文章;他自己所写的书包括  这几本的书;

凯勒的联络网:
凯勒的开拓教育的事工就延伸到一个叫做救赎主教会的联络网,就证明是,这个联络网就是要推进推荐凯勒的神学的;根据这个联络网的网站,救赎主联络网包括了超过一百五十间的教会;直到我写这篇文章201111月为止,这联络网在纽约市的教会有五十六间,在北美洲就是美国和加拿大其他的城市有七十六间,在南美洲有十二间,在欧洲有五十间,亚洲有十间;救赎主联络网的教会差不多是占有了PCA的纽约大都会的区会的大多数或者是最有影响力的教会。凯勒常常把文章帖在浸信会的网站,这个bible logos的网站呢,是在教会、基督徒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运动中推广“神导进化论”的,就是上帝领导进化的进化论的;

根据在bible logos的网站的对凯勒的生平介绍,凯勒宁愿在宇宙的起源方面,在他的著作上面没有定论,这样就不会得罪创造论的一个观点或者另外一个观点的持有者。2009年凯勒签署了一份“曼哈顿宣言”这个是最近一次的挂名的福音派人士和罗马天主教人士联结起来推动一个共同的但是没有定义的所谓“福音”;它的旗帜是“社会公义和重新的占有、领取文化(就是文化的更新)”。“曼哈顿宣言”的天主教希望看到福音的果子,但是是没有福音,但是要看到福音的果子;就是没有重生,没有永生而在道德上的提升;

凯勒也是一个福音联盟的重要推动者,这是一个跨宗教的组织,他们的领袖和成员呢也不能够同意究竟福音的定义是什么?任何教会都可以称这些是这个福音联盟的成员的;这个福音联盟的网页上也说:请你在你附近找一个以福音为中心的教会;但是同一页也说我们没有办法确认这里所列出的教会。(略略地看一看这些单子上的教会,很多的教会呢并没有掌握到纯正的、唯独的福音)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不同品牌的社会福音。也就是让二十世纪成千的教会堕入这个陷阱的社会福音;同时社会福音也垄断了这个标竿教会的运动和目前浮现的教会的运动。第一篇文章的最后第三段:

为什么凯勒是危险的:提摩太.凯勒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基督教牧师之一,也是最危险的一位;很多认识到凯勒是“神导进化论”的人士呢,他们认为凯勒的危险就是在进化论这方面,但是凯勒的事工还有很多方面是相信圣经的信徒们需要警惕的;在凯勒的危险的影响力的核心是一个错误的或者假福音;

我们下面的文章就指出凯勒的另一个福音就包含了很多的不符合圣经的观点。

就是“神论”、“上帝话语的权威”、“上帝创造宇宙的起源”、“上帝创造宇宙目前的状态”、“人的本性”、“罪的定义”、“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大工的目的和教会的使命”在这些事情上,凯勒与二十世纪的自由派没有什么两样,就好像波士顿这些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者;也是跟今天的后现代教会领袖(两位)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凯勒有很多的跟随者,就好像刚才所说的这四位领袖一样;凯勒的跟随者包括很多认为自己是保守派的福音派人士,怎么可能呢?答案是两方面的;第一方面:很多跟随凯勒的人很单纯地假设凯勒是一位信仰正统的,因为他是自称为一个基督教保守教会里的领袖,就是PCA;但是很多这些的人呢当他们面对凯勒真正的信仰的时候,他们会发出公义的、恐怖的回应。

第二方面:另外一方面我发觉很多推动凯勒思想的人知道他的神学本质上是不正统的,已经背道的,简单地他们选择了在功利主义的祭坛上,把这个很不方便的事实献上了。他们宣称凯勒这种人的信仰是一个旁边的一个次要的一点,假如你面对指责他的错误的思想呢,你就拦阻了宣教的使命哪,但是他们跟凯勒一样,他们对教会的使命的观点是不符合圣经的;他们所追寻的是增长,教会人数的增长,影响力的增长;怎么使人数得以增长呢?就透过把基督教圣经的要点妥协掉。

第二篇文章的题目是提摩太.凯勒《毫无勇气的、猬琐的福音》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四讲

下面我们会再录一段提摩太.凯勒结束的访问,展示出他的所谓的福音是多么地毫无勇气的,一大堆地逃避,似是而非的话,而且把上帝的真理说错;我把第一段跳过了,他是温习第一讲的。

我们会一点一点的逐点地分析凯勒的假福音。没有做这件事情之前,首先我想读者看到凯勒的福音是多么没有勇气,下面我们载录了凯勒接受的访问-是他的会友NBC的记者对他的访问。是在20118月分,Veritas论坛所主办的一次会议,Veritas论坛是一个超宗教的校友的信仰的组织,对那些没有办法看到这些录像,或者想要更详细地去察验凯勒所讲过的话,下面是记录:

访问者;你是否相信只有一位独一真神,而来到这位神面前只有一条的道路呢?

凯勒:是的,我是身为基督徒这样讲的,假如耶稣基督是祂所说的,假如他是天上来的神的儿子,假如祂真的身体从死里复活,假如祂是我们原来的创造主,假如这个都是真的,那这个就是祂所说的,那当然就只有一条道路去上帝那里,因为我们的灵魂就需要祂,不然就会在永恒里萎缩,就好像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物。我的意思是说,我的身体是需要食物的,不然它会萎缩;这个并不是狭窄的思想,这个就是事实的本身。假如耶稣就是祂所宣称的那一位,那么我们的灵魂就需要得到祂才能够在永恒里是丰满的、是活泼的;假如我们没有得到祂呢,我们就会在永恒里萎缩。我的意思是假如祂是祂所说的,所是的,那我们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说啰。耶稣不是祂所说的,那当然是这个思想是很狭窄的;因此基本上你就要座下来问你自己,耶稣的一生、事实你要好好去看一下;你不要说,我现在不愿意听基督教的宣称,因为它是听起来来自很排它主义的。

访问者:那些成千上万的回教徒、锡克教的、犹太教的教徒又怎么样呢,他们是不是很不幸地、完全的蒙蔽的呢?

凯勒:那些从来没有听过耶稣而从来没有真正听清楚关于耶稣的。访问者插进来,我不是在讲他们,很多这些人听过耶稣的;我在想的是那些听过耶稣的回教徒、锡克、犹太教徒,你的论点和他们的情况是如何呢?

凯勒回答:他们现在什么情况呢?(就是他们现在假如没有改变,没有得到耶稣)假如耶稣是祂所说、所是那一位,那长远来说,他们就没有上帝了。另外,我能说的,上帝给我,我是一个牧师,是给我足够的资料,是看我需要多少,就给我多少;我需要多少,上帝就给我多少的意思就是说,我只能告诉你这么多;我只能告诉你这么多,除非你得到那位创造你的耶稣,除非你在某个时候跟祂联合,你就没有一个活泼、永恒的未来。很合理啊。我又回到我所讲的,假如耶稣是祂所说、祂所是的,你应该得到祂;只要现在有一个人祂没有耶稣,祂需要得到耶稣,假如他们没有基督,我不知道,换言之,我所知道的是我所需要知道的。我所知道的不过是你需要认识耶稣;我知道上帝比我更智慧、更怜悯,我知道当我最后当我发现上帝怎么样对待每一个人类的灵魂的时候,我就再没有问题要问了。

访问者:好了,假如通到上帝的道路唯有这一条的话,而假如基督徒是往这天堂去的话,意思是不是我们可以推论说,成千上万的锡克教徒、印度教徒、犹太教徒、回教徒他们都有非常好的诚实的人格来坚守他们的信仰,他们都是要往地狱里走呢?

凯勒:很多在印第安州的第一浸信会长大的人呢,他们也朝向没有基督的永恒走的,每一个人都是选择他的身份的,要么是根据上帝的恩典,要么就是看你的表现,你的能力,因此就是根据你自己啰,假如十一年之后,你把你的希望放上帝的恩典上,你将是美丽的,快乐的;假如你十一年之后,你把你的希望放在你的能力和你自己的表现上,你就很可怜了。所以你现在就可以看清楚的,就是现在自我中义的人也是可怜的,不需等等十一万年之后,所以很多人是受到基督教的熏陶的,很多人是在第一浸信会长大的,他们心中没有转向上帝的恩典的;在其他宗教里的人哪,除非他找到基督,我不知道有另外一条路,但是上帝给我的资料是按照我需要知道的,假如有一个后门等等呢,没有人给我讲过。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我猜我想要知道的是,假如有一个人说我想知道上帝在永恒里如何对待每一个人,我才愿意软下去接受基督教的话呢,我觉得你不过是投射了美国的民主主义的了解;你所要的是一个总统,州长、市长,你不说要一个君王,因为人类的君王,人本身是有缺欠的,因此,君主主义从来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假如你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上帝,十全十美的君王;这位完美的君王来在耶稣基督的身上祂受苦,那在某一点上我会信靠祂。

下面是作者的回应:(五方面)

第一、这个福音是假如耶稣是祂说祂所是的;

第二、做一个基督徒的意思是说你的灵魂需要得到耶稣?

第三、上帝可能留一个后门给非信徒,不过我没有听过呢?十一年之后非信徒只不过是很可怜好像跟他现在可怜一样。

第四、永恒里被咒诅的意思是说,我们在永恒里会萎缩?

第五、假如他们死,他们没有耶稣基督,我不知道他们的情况?各位朋友,我认识许多12岁的人他们的答案都会好过提摩太凯勒。他们只需要引用一些的经文就什么都说清楚了。(约31819336146412提前25732226108132015

朋友们,这个是上帝的大能使人得救的福音,不是凯勒那种没有勇气的假福音,逃避事实,似是而非,很明显地福音对于凯勒来说是羞耻,所以他不能也不敢宣讲她,那取而代之的凯勒所宣讲的福音又是什么呢?他告诉他的追随者他所讲的福音是什么呢?下面的文章就会解释清楚的。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五讲:

下面我们会选读埃廉博士的第三篇文章,《提摩太凯勒的假福音》-改变福音的方法,同时改变福音的信息;我们从第二段开始读。

凯勒常常强调我们需要一个所谓的福音运动,这句话常常在他的网站和公开的讨论上使用的;但是他所讲的福音是什么东西?他的异象是要有怎么样一种运动来承载所谓的福音呢?当凯勒提到福音的时候,他常常会使用圣经里的用词和正统信仰的用词的;但是圣经并不是在凯勒的错误的福音观的核心,上帝也不是在凯勒错误的福音观的中心的;

下面我们会看到,凯勒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上帝观,特别是一位身为在改革宗的神学院里受过训练的,也特别是一位身为改革宗宗派里的领袖;作者的所谓的改革宗的宗派是指PCA。那凯勒的所谓福音观念的核心有什么概念呢?人是他福音的中心,没有重生得救的人是他所谓的福音的中心;当我们呈现我们所讲出的福音的时候呢,必须要符合(当然是不得救的,没有重生的)一个文化自已的最高的仰慕、盼望和信念;-这是凯勒自己的话。

请各位读者注意去拜读他的文章。刚才的那句话是从他的文章所引用的。这篇的文章题目是《把那些打倒别人的信仰解构,领世俗人到基督的面前》直到最近就是2011年,这篇文章是在救赎主长老会的网站最近似乎拿走了;但在很多推荐凯勒的观念的网站上还是很容易找得到的。这篇的文章里,凯勒就指出他所谓福音的定义和怎么样传讲福音。本文所引用的话都是出于他那篇文章。

凯勒和他所宣称的人他们并不是在改变福音的信息,只是改变传福音的方法,但是事实上我们发现他在方法和福音信息上都改变了。人改变所以信息必须改变么?凯勒错误的福音观的基础是:人在改变,他的文化在改变,因此福音信息也在改变。凯勒一开始就宣称:人对福音的抗拒本质上是文化性的抗拒。

凯勒说:每一个敌对基督教的文化都坚持一套所谓尝试性的、共识的信念,根据这套信念呢,很自动的基督教对人文来说就是不可信的了;这个就是哲学家说把别人打倒的信念。他们不相信基督教在一个文化中的理由和在另一个文化中的理由可能是相反的;

你看凯勒一开始就建立一个不合乎圣经的基础和传福音的不合乎圣经的基础;从来没有一种文化是不对基督教存敌意的。我不是指对挂名基督教的敌意,乃是真正地对纯正的基督教的敌意,圣灵重生那些灵里死的人,好叫他们能够悔改,信靠基督,就是那位在十字架上流出宝血平息上帝愤怒的基督。(作者语)

人真正的问题。人的问题不是凯勒所说的文化性的问题,人的问题是罪,人的问题是他全然地堕落;人的问题是不相信,自从人类堕落以来,所有的文化都是堕落的,文化本质上都是与上这争战的;人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上的撒旦弄瞎了人的眼睛,弄瞎了他的心;人的灵是死的,弗2章;人必须由圣灵来重生他;这个就是罗12章的信息,也是哥前12章的信息;罗11819;罗3919;林前11821314

试试看把基督教穿上。凯勒的思想与这些圣经清楚地思想是相违背的,是背道而驰的;凯勒说我们首先要处理人的文化性的问题,就是透过了解后现代的人们是透过过程来到基督,透过人际关系来到基督,透过迷尼决定、小小的决志来到基督,透过试穿基督教(试试看把基督教穿上)来亲近基督的;他们的思维不是抽象的,是实用主义的;

凯勒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不用这类的论据来亲近他们。在纽约城我很多次看到很多人,看起来是从心里做出的信心的宣称;但是假如他们面对一些很严重的后果,假如他们愿意维持与基督认同而面对一些严重后果的话,比方说错过一次性交的伴侣的机会,或者在事业上受到一些严重的挫折的话呢,他们就把他们基督徒的委身就收回了;很可能的理由是他们并没有经历深层的世界观的改变;他们把基督配用在他们的自我中心的世界观里面,而不是把他们的世界观调整到基督里面,他们宣称他们信,只不过因为基督教对他们有用,他们信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到基督教是真的,不论今年对他们来说是灵光的,有效的,还是没有效的;他们并没有在福音和自我中心的世界观之间,他们并没有经历过一次权力的相遇。

(作者:)我们停一下哦,这些的问题就是因为凯勒所认同传福音的方法所导致的啰,就是透过过程,透过人际关系,透过迷尼决定、小小的决志,透过试穿基督教(试试看把基督教穿上)所导致的问题啰。

耶稣讲的非常清楚,凯勒讲得不清楚;下面呢,作者就引用撒种的比喻。撒种的比喻,太1339131823。耶稣在马太福音13章的信息是什么?人的问题是人的心,人的心必须改变;人的问题不是文化,人不可能靠自己改变他的心,不可能在文化的层次与上帝相遇,唯有上帝能够改变人的心。从这点来说,在巴西的原始人与最多学位的大学教授没有两样;宣讲福音跟接受福音都不是,好像一个罪人呢试试看穿上基督教,好像是试试看穿上最新的牛仔裤;除非人的心改变,他很快就发现他不喜欢这件牛仔裤,真正叫人得救完全不一样的,耶稣说,听到神的话,不是靠人的理性,不是在文化上处境化,而是因为圣灵光照、重生一个人所导致的。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六讲:

上一讲我们开始导读了埃廉特的第三篇文章《凯勒的假福音-改变了方法,也改变了信息》在那篇文章里,埃廉特引用了多条经文清楚的教导,罗11819;罗3919;林前118;林前21314;太13章撒种的比喻:391823节。现在我们继续讲这篇的第三篇文章。

但是凯勒压抑这些的圣经的真理,继续的讲他的参与文化的信息,下面是他的话:

我们必须要把耶稣的故事与一个文化里的底限的叙述连接起来(这些都是斜体字,是凯勒自己为了强调而设计的)简言之,你必须要证明而且是要与那个文化的自己的最好的理想、盼望和信念符合的,这样子来证明他自己的文化故事不可能有一个最后的解决,不可能有一个最完美的结束,除非进到基督里。

首先,我们必须要很简短地、很简单地、很活泼地、很吸引人地短短地讲出福音,而这个短讲呢必须是构在这个文化的底限、文化故事里;以致于听这个福音的听者呢,要说,假如这个福音是真的,那是多么美好啊?耶稣必须是这个文化所问问题的答案;不要忘记每一次每一种的福音传讲,都是宣讲耶稣是某一些人类文化问题的答案。

埃廉特继续讲:换言之,凯勒要讲的是我们福音的宣讲必须是以人为中心的,我们必须证明耶稣的故事是符合罪人的理想、盼望、信念的;因此呢,当这些理想、盼望、信念改变的时候呢,我们的福音信息也必须改变;这个是我们在罗马书123章和林前第12章所看到的图画么?完全不是的。

我们在圣经看到的是,我们所盾到的是上帝的宣告,人是一个堕落的,被咒诅的族类,人的不稳定的思想和理想,就算是最崇高的,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会和福音符合或者吻合的;看到的是人并不接受神的灵的事,对他来说都是愚拙,他也不可能认识这些事,因为这些事要从属灵的方面去认识的;林前214。不但如此,在现今这个堕落的世界系统里面,有没有任何一种的文化会有完美地结束呢?正如凯勒所说的呢?没有这种文化的;约一217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必成为过去;包括所有的欲望和理想,但是遵行神旨意的人必长存,在未来的世界必定长存;

凯勒否定人的完全堕落:凯勒坚持所谓福音必须符合罪人的最高的理想、盼望和信念,这个就是清楚地否认了人的完全堕落。这种的思想就导致一种错误的救赎观,认为救赎是神与人合作的工作;从历史神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是被称为泛伯拉纠主义;这个就是真正的阿米念主义和(虽然罗马天主教不承认)罗马天主教的最重要的错误;就是天助自助者进入天国;

从这个充满着错误的开始,凯勒就继续教导要用一种所谓福音的信息,有特别的设计的就是要对没有重生的人的思想和内心呢特别有吸引力,这种的所谓的福音呢是把核心除掉也把上帝的能力和权柄都除去的;对于凯勒的所谓福音的传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就是,他用了五千字圣经的经文一次都没有提到,可是提了很多的人的哲学和智慧;我们先在这里停一下。

(这篇第三篇的文章告诉我们,凯勒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也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福音的;那读者会问,难道我们讲道不需要把福音讲到某一个文化的人能够明白吗?假如我们用傅兰姆的话来讲,是的,我们一方面要把福音说得清楚,说得准确,我们必须要正确地理解、解释福音;而同时呢,把福音应用在某一个文化中,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福音肯定会与某一种的文化冲撞了;特别是那个文化核心的世界观,只有在很皮毛的地方,福音与某一种的文化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呢,我用傅兰姆的观念来补充一下这个作者的看法。)


下面第四讲第四篇文章。埃廉特会讲到凯勒的假福音是没有生命之粮的三明治。下在我们要看埃廉特博士的第四篇文章《凯勒的假福音没有生命之粮的三明治》我们在上文看到凯勒以人为中心的传福音的方法的证据;正如其他很多人凯勒常常宣称他并没有改变福音的信息,只不过改变了传福音的方法而已。但是当你引进了以人为中心的方法的时候,你必须把福音重新地塑造来配套新的模型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一种的信心不再是唯独福音,而是假的,给他们在失丧中的灵魂一种假的安慰;我们下面会看出,凯勒的方法就产生这种的后果的。凯勒的三明治进入。

在凯勒的定义性的文章《解构击败他人的信念领世俗的人到基督的面前》这篇的文章呢,凯勒推荐他的三明治的进路(方法)来分享福音;总结说来是什么呢?第一、吸引人的福音,简单地的福音与一个文化的底线故事是连接的;第二、为什么基督教是能够是真的。要把人的疑惑和击败他人的信念拆除;第三、圣经里的福音故事更彻底地宣讲,凯勒形容这三明治不同的要素(那下面的话都是从这凯勒的这篇的文章来的)

第一、简单的、简短的福音的传讲。首先,我们必须要很简单地、扼要地讲一讲福音,非常活泼地讲、非常有吸引力地讲,而且这个福音呢是要构住了文化的底线文化叙述的,那么活泼、那么地吸引人哪,听的人哪就等于被逼承认,假如这个福音是真的话,是多么美好啊,但是是不可能是真的了;除非他来到这个地步,你不能够处理他那个什么是不可能的思想架构的;一个听福音的人愿意更详细地听呢,必须要有某一种的动力,那些击败他人的信念呢就是做这件事情,他让人们呢非常地不耐烦,不愿意听证明基督教的论调;除非他们发觉你所传的基督是令他们惊奇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也把他以前那些典型的错误的概念打掉,不然的话呢,当你尝试跟他们讲话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就盯着你而已;

第二、把他们可能不可能的思想架构拆除,(人名)一位当代改革宗著名的哲学家很智慧地宣称,人会避开基督教不是因为他们真正审核了基督教的教义而发觉这些教义不确切,乃是他们的文化透过媒体,透过艺术,透过这个文化代言人的专门的头衔和资格,因为他们的文化给他们很大的可信性,能击败他人的信念,他们知道这是真的,既然这些击败他人的信念是真的,基督教就不可能是真的。这些最重要的击败他人的信念必须要很清楚地、很快地处理掉不过要很有说服力;怎么才算是处理过击败他人的信念呢,就是对方感觉到你说出那些反对基督教的理由,你说的比他们说得更加清楚,更加有说服力。

第三、现在比较长的去解释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当对方发现你至少在听者的思想里面已经打掉了那些击败他人的信念的时候,你现在就可以回去更详细地去讲论神的创造,人的堕落,神的救赎和宇宙的更新;假如你还没有一个很快地、很有吸引力地宣讲基督的信息的话,而同时你想要从事护教的话呢,对方就算眼睛盯着你,他们也会觉得很闷;但是假如你很细地去解释基督的复活跟十字架的意义,但是你事先没有处理人那些击败他人的信念的话呢,他们也不会听你讲的。

埃廉特回应:这种的方法本质上是符合圣经的;首先凯勒以人的条件来面对人,凯勒的方法论呢是按照人的条件来亲近非信徒的,这里就是凯勒的方法的第一个致命伤;那些在属灵的黑暗里的人呢,他把他们当作是有一点点属灵之光的人来对待;但是当我们把福音传给堕落的人的时候,圣经告诉我们什么呢?这里引用三段经文约31920;罗11822;林后436;凯勒使人对传福音的结果要负责任;

凯勒的方法呢,假设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搞一套快快地、有吸引力的福音信息,传给这些在黑暗的情况的人;我们必须提供原动力让他们愿意听我们讲,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福音信息讲到令人惊讶地、有说服力;这个就把传福音约化到、降低到售买货品或者是推销一个概念的这个层面,真正地宣讲福音既不是销售货品,也不是推销概念;传福音就是宣讲对一个堕落的面对咒诅的人提供救赎之路,上帝的这个救赎计划呢,都是根据祂的话语的权柄,而不是根据其他的,就好像先锋一样来宣讲,就是代表君王传递信息的官员,以一个先锋的姿态来宣讲,这种的宣讲肯定是严肃的、有权威的,而人必须要听这个有权威的、严肃的先锋的话语;所以真正的传讲的真正的福音,就不是说快快地搞一个短短的福音,而是要宣讲一个耶和华如此说,那些维护凯勒的人会说,我们这一代并不想听这个,但圣经的答案是什么呢?历史上有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整整一代愿意听福音呢?当然没有!这是我们的祖先堕落到罪中,逃避上帝的真理,在上帝面前挥他的拳头。

凯勒的方法论说,当我们面对这种处境的人的时候,我们要对我们福音传讲的人的结果负责。圣经告诉我们,我们并不需要为结果负责;我们的责任乃是说要按照神怎么样福音赐给我们,我们就这样子的去宣讲。而把结果放在神的手中。我们是基督的使者,林后520;弗61920。我们没有任何的权力去讲一些或者用一些的方法,是我们所代表的那位所没有分别出来的;我们是代表神说话,代表神行事的,正如耶稣在地上做工的时候一样。我们的工作怎么可以比耶稣在地上所做的更少呢?



《挥霍的福音、挥霍的信仰》第七讲:

我们继续讲埃廉特博士的第四篇文章《凯勒的假福音没有生命之粮的三明治》缺乏正确教义的护教学。

凯勒的方法就好像今天很多人的一样,假设护教就是那个答案。但是凯勒跟今天很多人所用的概念并不是圣经的概念,圣经的概念是能够为了那个在我们里面的盼望给一个合乎圣经的缘由(彼前315)但是凯勒的错误的观念乃是呢,基督徒跟教会必须要处理人对基督教反对的理由,好叫他们愿意相信,这种的思想就让人作为权威;他把微小的罪人放在审判台来审判那位圣洁的全智的上帝的真理;事实是什么呢?除非人先跪下来悔改信靠神,神就不会处理人反对或者怀疑的理由的。来11136341489

全世界的真的基督徒,读圣经的,研究圣经的,假如他是诚实的话,必定会承认他对他的信仰会有一些的问题,甚至乎圣经清楚说的话,他都可能有一些深沉的理由的;上帝使我们成圣的工作一部分就是要处理我们这些反对、怀疑的理由;就是上帝的话由教会宣讲,由基督徒来研读的时候,神的话就好像水洗净我们了,弗526

很讽刺地是一种让人太过容易相信的福音方法。虽然凯勒非常强调人的努力,但是他的传福音的方法很讽刺的是一种让人很容易相信的福音;假如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回答罪人反对的一些的理由,如果回答了足够的一些的理由的话呢,他们就会听,就会相信了;但这个就等于否定、否认使人得救的信心的本质;真正来到神面前的人,是要悔改承认他的使他死的行为来到神的面前的,要承认的罪就包括人是傲慢地使用他的理性;来61这个是神的灵的工作。

这种方法等于否认圣灵主权的大工。凯勒的方法就否定了圣灵必须要有的,本质上的主权的工作,带领那些死在罪中的人进入到基督进入到生命;很奇怪的是,这位宣称是改革宗的凯勒会有这种的思想;唯有当上帝动工的时候,福音才会有逼人的说服力的。耶稣说:圣灵乃是那位使世人扎心知罪,使人认识义,认识审判的,扎心知罪就是认识罪,否决了对方的论调的意思。圣灵为罪作见证,因为他们不相信主耶稣;圣灵为义作见证,因为祂要回到父那里去,门徒不能再见到祂;祂为审判作见证,因为这个世界的统治者是受审判的。

就是因为圣灵的大工,所以保罗会说他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一章第二节到第五节的话。凯勒的方法与所有圣经传福音的方法都是背道而驰的,凯勒的方法是与圣经里的方法和信心背道而驰的;我提几个例子就够了。施洗约翰是怎么样面对祂的听众的呢?约12932耶稣自己又怎么样面对当时最有宗教热忱的人呢?约51934。彼得受圣灵的默示在五旬节所传讲的信息是什么呢?徒222243639。很多人说我们今天怎么样面对犹太人(就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面对外邦人是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信息的。而上帝差遣使徒保罗所用的方法对两种人来说都是同样的方法;对凯勒这种方法是完全打倒的。

保罗怎么样面对犹太人呢?徒1713;保罗自己形容他怎么样面对外帮人的,林前215这些的例子里面有没有任何的地方是快快地讲一讲福音,是很吸引人的,为了吸引人而快快讲的;有没有人把耶稣的故事连接在文化的底线、文化的叙述呢?有没有任何的圣经的人物会关心到眼睛钉着你会很闷呢?有没有任何的例子暗示他们先处理那些能够击败他人的信念呢?没有这个例子。圣经每一处都是直接地马上宣告上帝在基督里的真理而且他们相信圣灵去做祂们主权的工作。

凯勒的方法是违背了神亲自向讲道者的劝勉的。凯勒的方法就完全地违背了保罗对提摩太的教训里的上帝对我们传道者的吩咐;上帝没有呼召任何不忠心传讲真正福音的不正确解释神的话的人做教会的牧师的;提后415保罗对提摩太说什么呢?传神的道,只传神的道,给他们吃生命之粮,只给他们吃生命之粮;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就是得时不得时都要准备好做;原文的语气是这样。是的,当你所传的道在你听众的耳中受欢迎的时候,你要传神的道在你听众耳中是不欢迎的时候,还是要传。

基督徒讲道者人怎么接受神的话,不是你的责任,是神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要传讲神的道,给人吃到生命之粮;真正的基督教的讲道不是考虑到人的需要,不是关于罪人的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真正的传讲神的道不是要建立在罪中的人的自我形像,或者自尊心;真正基督教的传讲神的道不是要人想听什么,人不想听什么来驱使的;真正基督教的讲道是由圣经驱使的讲道。年轻的提摩太呀,传神的道,只传神的道。保罗是在很伟大地宣告圣经是神的话之后来给提摩太这个的挑战;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之后呢,保罗就吩咐提摩太要责备、要劝勉、用诸般的忍耐教导、劝勉。责备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要暴露人的错误;另外一个字的意义就是要责备错误,要强烈地责备;劝勉的意思就是要诚恳地哀求、劝勉、鼓励他们、劝他们回到正确的方向。忍耐地教导、不停的教导、不可不教导;要用神的话用教义来教导;基督徒的传道者,耶稣基督的教会你必须要确定你的教导你的责备,你的使人归正,你的教人学义,都是神的道,不是人的话。传道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教会要这么做呢?因为保罗在第四节即提后413节说:时候将到,人不想听纯正的道理的;人不想听!他们想听的就是他们想要听的,他们想要听的是那些对属血气的人想听的事,这些属血气的人就是不能领受神的事情的人;因为神的灵并没有住在他们里面。答案不是说要降到他们这么低的层次,乃是把他们提升上来到基督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