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神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神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5-18

 

為什麼要學習神學:合理且必要的推論
Why Study Theology: Good & Necessary Consequence

作者Stephen Unthank 誠之譯自
https://www.placefortruth.org/blog/why-study-theology-good-necessary-consequence
https://yimawusi.net/2021/04/05/why-study-theology-good-necessary-consequence/
 
《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以許多人認為的最清晰的關於聖經教義的一些陳述開始。而在該信條對聖經的理解中,包含了一個關於如何研究神學(直譯:「作」神學)的簡短小條款。這個條款在幾個世紀以來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它被放在那裏,作為捍衛聖經在所有生活中的充分性的一種表述。在第一章第六段中,威斯敏斯特神學家指出:「上帝全備的計劃,與關乎上帝自己的榮耀、人的得救、信仰、生活有關的一切必要之事,都是《聖經》明明記載的,或是可以用合理(或譯為正當)且必要的推論,從《聖經》引申出來。……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begins with what many have deemed some of the most well articulated statements concerning the doctrine of Scripture. And incorporated right into the confession’s understanding of Scripture is a brief, little clause on how one might do theology. The clause, which has garnered much thought over the centuries, was placed there as an expression defending the sufficiency of Scripture in all of life. In chapter 1, paragraph six, the Westminster divines state that “The whole counsel of God concerning all things necessary for His own glory, man’s salvation, faith and life, is either expressly set down in Scripture, or by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s may be deduced from Scripture...”
 
  正如威爾斯福音神學院系統神學與歷史神學資深教授雷薩姆(Robert Letham, 1947~)所言,「靠著合理和必要的推論……」這句話非常重要。它指出了在閱讀、講道和思考聖經時需要仔細的思考。事實上,他提出的觀點是「它使神學成為必要。」[1]而雷薩姆是對的。除非教會願意從聖經中推導出合理且必要的推論,否則任何講道或神學工作都不可能做好。伯克富在評論教理的觀念和歷史時寫道:「教理(dogma)一詞源自希臘文動詞 dokein。在古典希臘文中,dokein moi 這種表達不僅是指:『對我來說』,或者,『我的意見是』,它也是指:『我已經得出結論,我確信,這是我的信念』」。[2]這樣,在這裏我們就看到了神學和教理學合理且必要的功能;一種理性的事業,在上帝權威的話語中找到了它的權威基礎。
As Robert Letham has said, the phrase “by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s...is a profoundly important statement.” It points to the need for careful thought in reading, preach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Bible.” In fact, he makes the point that “it mandates theology.”[1] And Letham is right. No preaching or theological work can be done well unless the church is willing to deduce from Scripture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s. Louis Berkhof, commenting on the idea and history of dogma, writes that “the word dogma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verb dokein. In classical Greek the expression dokein moi meant not only, ‘it seems to me’, or, ‘I am of the opinion’, but also, ‘I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2] It is here then where we see the good and necessary function of theology and dogmatics; an enterprise of reason finding it’s authoritative grounding in God’s authoritative word.
 
  今天有許多人對神學和教理有一種不好的印象,尤其是當神學和教理與推理的觀念連在一起時,無論這個推理是否必要。蘇格蘭神學家坎甯漢(William Cunningham, 1805-1861)在威斯敏斯特大會200多年後寫道,他指出,許多人表現出一種極端的「對聖經中帶給我們的偉大主題所作的精確和明確的[神學]聲明的厭惡。這種對教義陳述的精確性和確定性的厭惡,有時會採取一種敬畏《聖經》的形式,仿佛這種厭惡產生於對神聖話語權威的絕對尊重,不願意把人的推理和演繹與上帝的直接宣告混為一談。」不過他繼續說到,「我們相信它產生於……一種對聖經的控制力的厭惡,[]產生於想要逃避……[聖經]作為信仰和義務的無誤規則的管制力的權威。」[3]他的結論是:「這是正統神學家們普遍接受的教義,也完全符合理性和常識,即根據上帝的權威,我們必須不僅要接受『聖經中明文規定』的,將它們視為真理,而且要接受『通過合理和必要的推論,可以從聖經中推導出來的』,將它們視為真理」[4]
To many people today, this idea of theology and dogma leaves a bad taste in their mouths, especially when connected to the idea of reasoning, necessary or not. William Cunningham, writing a little over 200 years after Westminster, noted that many express an extreme “dislike to precise and definite [theological] statements upon the great subjects brought before us in the sacred Scriptures. This dislike of precision and definiteness in doctrinal statements sometimes assumes the form of reverence for the Bible - as if it arose from an absolute deference to the authority of the divine word, and an unwillingness to mix up the reasoning and deductions of men with the direct declarations of God.” He continues though that “we believe it arises... from a dislike to the controlling influence of Scripture, [and] from a desire to escape...the authority... of [the Bible’s] regulating power as an infallible rule of faith and duty.”[3]  He concludes that “it has been the generally received doctrine of orthodox divines, and it is in entire accordance with reason and common sense, that we are bound to receive as true, on God’s authority, not only what is ‘expressly set down in Scripture,’ but also what, ‘by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s, may be deduced from Scripture.”[4]
 
  蘇格蘭清教徒基列斯比(George Gillespie)等神學家為這種按照邏輯方法讀經的方式辯護,他們指出馬太福音二十二章32節等經文,耶穌自己引用出埃及記三章6 節,「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來為自己的復活神學辯護。正是從這節經文中,耶穌必然推斷出族長們雖然早已死去埋葬,但實際上仍然活著,從出埃及記的經文中推理出「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太廿二32)。
Theologians such as the Scottish puritan George Gillespie defended this way of logically reading Scripture by pointing to verses like Matthew 22:32 where Jesus himself defends his theology of the resurrection by quoting Exodus 3:6, “I am the God of Abraham, the God of Isaac, and the God of Jacob.” It is from this verse that Jesus necessarily deduces that the patriarchs, though long dead and buried, are actually alive, reasoning from the Exodus passage that “God is not the God of the dead, but of the living” (Matt. 22:32).
 
  當然,堅定的加爾文主義者基列斯比會大膽地堅持申命記二十九章29節作為正確的釋經學研究的基礎,他同意加爾文的觀點,即上帝的話「對我們來說是公義的唯一法則,也是萬事萬物最完美的原因」。換句話說,他決不願意藉著單純的猜測,逾越聖經的界限和規法,「以[人類]自己的虛妄而誇口。」[5]然而,基列斯比卻自信地宣稱,一個「被基督的順服所俘虜和征服的理性,……站在聖經的原則上……。[可以]確信並滿足於從聖經中得出的推論和結論。」對基列斯比和其他威斯敏斯特神學家來說,這是一件合理而且虔誠的事[6]
Of course, Gillespie, a strong Calvinist, would have boldly upheld Deuteronomy 29:29 as a foundational basis for proper hermeneutical investigation, agreeing with Calvin that God’s word “may be for us the sole rule of righteousness, and the truly just cause of all things.” In other words, he would never want in mere speculation to overstep the bounds and rule of Scripture and “exult in [mankind’s] own vanity.”[5] And yet, Gillespie was confident to declare that a “reason captivated and subdued to the obedience of Christ and... standing to scriptural principles... [can be] convinced and satisfied with the consequences and conclusions drawn from Scripture.” To Gillespie and the other Westminster divines, this was a good and godly thing.[6]
 
   尚且,也不僅僅是清教徒為這種釋經學辯護。三個世紀之前,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寫道,基督徒必須相信「聖經中所說的,或者通過必要的推理可以從中推斷出的。」[7]事實上,在更早的時候,在為過去和現在基督教教理的核心信條辯護時,許多早期教會的教父就採用了這樣的邏輯推理來為三位一體辯護。閱讀上帝三位一體教義的歷史,誰也不會不看到合理和必要的推論在得出教理結論的過程中發揮了多麼重大的作用[8]
And it wasn’t just the Puritans who defended such a hermeneutic either. Three centuries earlier William of Ockham wrote that Christians must believe “what is said in holy Scripture, or what can be inferred therefrom through necessary reasoning.”[7] In fact, much earlier in defense of what was and is a central tenet of Christian dogma, many of the early church fathers employed such logical deductions in their defense of the Trinity. No one can read the history of the doctrine of God’s triunity without seeing what a major role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 played in coming to dogmatic conclusions.[8]
 
    亞他那修在對亞流派的辯護中就給出了這樣的理由。亞流派認為,像 「三位一體」和「本質為一」這樣的術語是不符合聖經的詞語,致使該教義成為不符合聖經的教義。但亞他那修明智地回應說,這樣的措辭和短語「如果準確地查驗,會發現它們都是真理的呈現,特別是如果勤奮地注意引起這些表述的場合的話,這樣的說法是合理的……。[而且]即使這些表述方式在聖經中沒有使用那麼多的詞語,然而,正如前面所說,它們包含了聖經的意義,並且把這個含義表達出來,這些表述就把這個意義[正確地]傳達出來了。」[9]對於像亞他那修這樣的人來說,推導出某些術語來描述和捍衛聖經本身所隱含的內容,即使不總是明確的,也必然是合理的。
Athanasius gave grounds for this in his defense against the Arians. It was argued by the Arians that terms like “Trinity” and “one in essence” were unbiblical words, thus rendering the doctrine unbiblical. But Athanasius wisely responded that such wording and phraseology “if accurately examined, will be found to be altogether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truth and especially if diligent attention be paid to the occasion which gave rise to these expressions, which was reasonable... [and] that, even if the expressions are not in so many words in the Scriptures, yet, as was said before, they contain the sense of the Scriptures, and expressing it, they convey it [rightly].”[9] For men like Athanasius, it was necessarily good to derive certain terms to describe and defend what was implicit, if not always explicit, in Scripture itself.
 
    再次,奧坎的威廉拾起了這種在早期教會中看到的神學推論,他說到:「這的確是我們整個神學觀點體系應該藉以形成的過程;在進行這一過程時,對於那些只能從聖經中才能知道的主題,需要特別小心和謹慎……[]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聖經的權威得出結論:聖子……具有神性或神的本質。」
Again, William Cunningham picks up on this theological deduction seen in the early church when he states that “this is indeed the process by which our whole system of theological opinions ought to be formed; and there is need for special care and caution in conducting this process, in regard to topics which can be known only from Scripture...[but] we are fully warranted in concluding, upon the authority of Scripture that the Son... has a divine nature or substance.”[10]
 
從耶穌本人、早期教會和中世紀教會以及威斯敏斯特神學家的例子來看,合理和正確的神學可以、而且應該通過認識到從聖經中得出的「合理和必要的推論」來完成。
From the examples we have from Jesus himself, from the early church and medieval church, as well as the Westminster divines, good and right theology can and should be done by seeing the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s” derived from Scripture.
 
  今天,隨著許多對話都是圍繞著一個人的「世界觀」打轉,甚至在某些圈子裏,神學是否是一種合適的事業,這種「合理和必要的推論」的想法就有了新的意義。對於來自各門各派的基督徒來說,對聖經的解讀如果不能以合理的方式應用其明確的原則,推論出與敬虔和正確的生活有關的內容,就可能是有害的,尤其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許多日常活動,在聖經中都沒有明確地提到。基督徒要如何思考與「變性人風潮」(transgender movement)、社交媒體的興起、新科學或其他任何問題互動,徹底扎根於聖經的真理(這些真理是在聖經的明確教導中被明文規定的,以及從必要的推論中推導出來的),將幫助我們有智慧地生活,並且為神的榮耀而活。事實上,正如傅蘭姆(John Frame)所闡明的那樣,「在我們違背了聖經的應用的程度上,我們就違背了聖經本身」(to the extent that we disobey the applications of Scripture, we disobey Scripture itself)。因為作神學,除了將聖經應用於所有的生活之外,還能是什麼呢?
Today, with much conversation revolving around one’s ‘worldview’, or even in some circles whether or not theology is an appropriate endeavor, this idea of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s” takes on renewed import. For Christians of all stripes, a reading of the Bible which fails to apply its explicit principles in a reasonable way, deductions which pertain to godliness and right living, can be detrimental, especially in a world where many of our everyday activities are not explicitly spoken of in Scripture. How Christians are to think about and interact with issues such as the transgender movement,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new science, or whatever, a thorough grounding in the truths of Scripture, truths which are expressly set down in its explicit teaching as well as derived from necessary consequences, will help us live wisely to God’s glory. Indeed, as John Frame clarifies, “to the extent that we disobey the applications of Scripture, we disobey Scripture itself.” For what more is the doing of theology then the application of Scripture to all of life?
 
   上帝一切的話語都是充足的,「關乎上帝自己的榮耀、人的得救,信仰、和生活有關的一切必要之事,都是《聖經》明明記載的,或是可以用合理且必要的推論,從《聖經》引申出來。所以無論在任何時刻都不可加添;無論是藉著『聖靈的新啟示』,或憑人的遺傳,都不能加添《聖經》的內容成為最高權威」[11]
All of God’s word is sufficient for “all things necessary for His own glory, man's salvation, faith and life, and is either expressly set down in Scripture, or by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 can be deduced from Scripture: unto which nothing at any time is to be added, whether by new revelations of the Spirit, or traditions of men.”[11]
 
Stephen UnthankCapital Bible Seminary道學碩士在華盛頓特區外的馬里蘭州Greenbelt Baptist Church服事他與妻子Maricel和兩個孩子AmbroseLilou住在馬里蘭州。
 
誠之按。關於這個主題Reformed Forum 有一個很棒的討論見下
By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
 

[1] Robert Letham, The Westminster Assembly,  139.
[2] Louis Berkhof, Systematic Theology, 18.
[3] William Cunningham, The Reformers & the Theology of the Reformation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2000) pp. 523
[4] ibid. 526
[5]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17.2. and 1.6.2
[6] George Gillespie, Treatise of Miscellany Quotations, 100-101 as seen in C.J. Williams, “Good and Necessary Consequences in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pp. 175-6.
[7] William of Ockham, Dialogue against Heretics, bk. 2, chap. 5 in George H. Tavard, Holy Writ or Holy Church: The Crisis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London: Burns & Oats, 1959) pp. 35.
[8] See Jaroslav Pelikan’s The Emergence of the Catholic Tradition (100-600), pp. 211-25
[9]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npnf204.xiv.ii.v.html
[10] William Cunningham, Historical Theology vol. 1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94) pp.284-85
[11] http://www.reformed.org/documents/wcf_with_proofs/
 

2020-04-20


神学的吊诡(Paradoxin Theology )

聖經辭條


吊诡一词来自希腊文的para,并肩、平行,和doxa,反意,是指一些意想不到,看似非理性或不可能,其实又是会发生的,是一种似非而是的真理或嶲语。在人的思想中它会在三个层次出现。

1.语言的吊诡。是把两组看似不合的概念放在一起,好引起新的思想,挑起新的问题。圣经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太十39;另参林后六910)。解决语言吊诡之道乃在重释及重组。神学家很喜欢利用吊诡语言来引起注意,刺激思想,就如路德的名言︰「同时是义人和罪人」;古教父亦如此,特土良说,神的儿子之死「是要用信心接受的,因为那是荒谬的」;他又说,「复活是肯定的,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此等吊诡语言全本于对某些要词的特别解释,可以随意用非吊诡语言来代替。

2.逻辑的吊诡。那是关乎事实的一些表面看来是矛盾的宣称。逻辑的吊诡对哲学家一直是很具吸引力的,早自斯多亚派的哲诺(Zeno,约主前320~主前250)即如此。他曾这样说,距离既可无限度地分开(如一寸之一半为半寸),我们又必须经过每一段才会去到下一段,因此兔是永远不能赶得上龟的。或看这一例︰我只会撒谎,现在我是不是说真话呢?(假如是,我就不是只会撒谎了)。要解决此等吊诡,就要运用特别的哲学分析技巧了。

3.本体论的吊诡。是以表面看来是矛盾的语句来描述本体,或从本体论之语言而引伸出来的矛盾语句,康德(Kant676Kant, Immanuel 康德)称之为「二律相悖」(antinomy)。神学是以圣经作为认识神本体的基础,在描述神之统一及独一时,不得不用「三位一体」(Trinity1179Trinity)这种表面看是自相矛盾的语言。查尔斯。韦斯利(Charles Wesley)亦以这种语言来论及基督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623Incarnation)︰「我们的神从永远缩减为一段时间,成为人子,令人无法理解」;信心(Faith443Faith)既是人的行动,也同样是神的恩赐;神预定和驾驭人的行动,却没有干犯人的自由,以致祂毋须负责,也没有成为罪恶的始作俑者〔参神的照管(Providence967Providence);神的主权(Sovereignty of God1103Sovereignty of God)〕;神是决定了先知、使徒和圣经作者的语言,却没有限制他们的自由和自我表达的自发性(参圣经,Scripture1063Scripture)。人既不能以自己的头脑明白其究竟,比「吊诡」更适当的名词可能就是「奥秘」了──即是指那些我们知道是真的,却不知道怎么可能是真的客观情况。我们的创造者有些行动不易明白,或祂有些存在的特点是在我们理解能力之外,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新正统主义(Neo-Orthodoxy837Neo-Orthodoxy)神学家因受祁克果(S. Kierkegaard683Kierkegaard ,Sφren Aabye)的影响,认为吊诡是辩证神学的一种典范(Paradigm902Paradigm;如︰透过否定来肯定,或透过肯定来否定);他们觉得这方法能帮助我们超越空想的神学家的惟理主义,这类神学家最喜欢利用人的思想来驯化神,把神困在某个框框,从而逃避面对一个自由、活的、自主和超越的神,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脱委身及抉择的危机。这就是曾被称作「吊诡神学」(‘the theology of paradox’)的主旨,它的强处是能给我们指出,创造者与受造界、永恒的和短暂的、无限的和有限的,是不可能同日而语的。再者,罪已把我们自然的思想扭曲了,以致今天一种真正好的神学和真实的信仰,对世俗社会来说都是不合理的。但这种神学的弱点也是不可轻忽的,它不愿接受圣经一致的理性的约束,结果就发展出很多真正不协调和违反理性的理论来。今天对某些人来说,吊诡神学已经有点明日黄花的感觉了。


2020-03-29


38 哲学、神学、理性、信心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我们上一课讲到阿奎那,我们再温习一下。阿奎那说:哲学的真理还有启示的真理,要 在个别的范畴处理(17 页底):哲学问题由身为哲学家的人处理,神学问题由身为神学家的 人处理。哲学的方法就导致科学的知识。科学这个词的意思乃是说,这种哲学的处理方法就 给我们一个专门的学科知识。科学这两个字就是学科的意思。科学在拉丁文,scientia,英 文的 science 这个字就是从这里出来的。Scientia 就是知识,一种方法就导致知识的知识, 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专门的学科,科学。另一种,神学的方法导致信心。神学的方法就不 是根据科学的、理性的了解来领受真理的。那句话有语病的,下面我会解释。

好,18 页。是的。有可能从理性的基础建立科学——这个科学是指哲学,是可以从理性 的基础建立哲学的,可是从信心的基础就不行,是不能建立哲学的,不过可以用理性的论据 来证明一些信仰的命题。昨天,上一堂,我就用了五种证明神存在的论证,来解释阿奎那是 怎么样表达,在哲学范围,人的理性可以证明神存在。下面,今天我们开始新的材料。

 启示能够增加理性所带来的知识,就是除了哲学范围以外,我们还是需要启示的。是什 么呢?就是对这些奥秘的知识,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等等。这些仍然是要凭信心领受的事情。 这说法,伯克富说,带来二元化。对二元化的这种批判,绝对是对的。但是下面,伯克富讲 了一句话,就表示他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他说,过分的高估自然启示,过分地低估超自然启 示。我们就这两句话开始我们的课。 

第一句话是,哲学方法导致哲学知识,神学方法导致信心;神学是不根据理性的了解来 领受真理的。所以第一句话,17 页最后一段几个字:神学是不根据理性的了解来领受真理 的。第二句话,伯克富说,这种二分法,二元化,过分的高估了自然启示,就是过分地高估了理性;过分地低估超自然启示,就是过分地低估了圣经所带给我们的真理。

 话说回来,上了三天课,或者上一次我们也上了五天伯克富系统神学导论的第一部分。 我们都很清楚知道,我们在上系统神学,是在用我们的脑袋的,不论系统神学家是像伯克富 这样给我们理清两千年来的神学,虽然他的立场有些地方我们会修改他,但是他毕竟是有一 种好像百科全书这种的知识。不论是伯克富,或者说反对神学、反对知识的倪柝声等等的教 会大师,没有人是不用理性的——没有一个,除非是理性不清楚的人。就算是理性不清楚的 人,他也在用那不清楚的理性。没有人是不用理性的。所以,这几句话是有语病的。怎么会 说,哲学用理性就带来哲学知识,神学所想出来的不是理性可以理解的,单单藉着信心领受。

  毕竟,耶稣基督说,律法的总纲是我们要“尽心、尽性”,这个“性”就是悟性、理性,“尽 意”,就是我们的意志,还要“尽力”我们的行动,来爱主我们的神。圣经讲很多关于悟性需 要追求智慧的事情,《旧约》很多的。还有彼得后书第三章最后两节说:“我们要在主耶稣基 督的恩典和知识上长进”,彼得后书的最后一句话。 “认识耶和华就是智慧的开端”,认识就 是知识。好了,那究竟神喜悦、神吩咐我们要得到的知识,是怎么样的知识呢?我们出自敬 虔、爱主耶稣、爱圣经的教会。我们就说,是了,我们在生活上,我们在心灵(就是我们的 灵性上),首先要尊耶稣基督为主。这句话没有错。不过,也不完全。我们要这样说:我们 这些信耶稣基督、尊祂为主的,我们要在理性上,不管我们是来自反理性的教会,还是一天 到晚讲哲学的教会,这两种教会在一点上是没有分别的:我们必须要在如何用我们的理性这 件事情上,尊耶稣基督为主,尊耶和华为我们的神。 

那你说我已经信主了,我也天天祷告读经,我不就是尊耶稣基督为主么?问题就是没有 这么简单。为什么我说最敬虔、最基要派的教会,会产生很多新派的神学家呢?正如我们的 祷告生活、我们的道德生活,需要圣灵来使我们的祷告读经、使我们生活圣洁,同样的,在 我们思考哲学、科学,在我们思考我们如何用我们的金钱,我们如何处理儿女的前途、教育 等等,我们处理感情,每一个范畴,我们都需要尊耶稣基督为主。那怎么样才算在理性这个 层次上,在理性这个范畴上,算是尊主耶稣基督为主呢?为什么我说祷告读经不够呢,难道 圣经不够么?不是,是我们对圣经的理解不完整。 

首先,圣经不是仅仅告诉我们如何得救、得永生,每天透过祷告读经与主有亲密的关系, 接下来要传福音、服事主。这些固然是圣经的核心信息,我完全没有意思要否定这个。圣经 要告诉我们神在哪几方面是主,答案是全部,整个宇宙,整个人生,每一方面都是主的。所 以,怎么样才算在理性上尊主耶稣基督为主呢? 

第一,我们必须很清楚地、有高度的自觉,很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理性以前是堕落败 坏的,现在重生了,所以,我们必须很清楚地、有高度的自我意识,要求神帮助我们,恩待 我们“心意更新而变化”(《罗马书》十二章 2 节)。心意就是思想,让我们的理性、我们的哲 学、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新而变化。就是我们要意识到有这个需要。 

第二,我们要意识到,我们以前(或我们在没信主的那个世界里),不仅仅是没有接受 主耶稣作个人的救主,不仅仅是道德生活不圣洁,我们以前、或者我们在世界——我的意思 是说有的人不是以前,因为有些人生下来在基督教家庭,但是毕竟我们从这个不信的世界里 染了很多与圣经相反的人生观、价值观。你可能对哲学一点都没有碰过,但是你是有你的人 生哲学的,或者你可能以前会入迷于某一种小说、某一种戏剧、音乐、电影,或者其他的, 或者以前是在财经、商界等等。我们都染了这个世界上一些的哲学或者说思维方式。所以, 第一、我们要意识到我们需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第二、我们要知道去探讨究竟我们的思想 里面,还有那些范围、题目,我对这些题目处理的方法,本身就是这个世界的方法,不是神 的儿女应当用的方法。 

我举一个例,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说自己是最实际的,西方都是搞哲学的,都是理论,我 不要理论,我要实际的东西。什么叫实际?比方说,在一个自助餐厅,当龙虾等等出来的时候,你要排第一,一窝蜂去拿,这个叫实际吗?你不要吃亏,你付了钱当然要拿最好的。“实 际”就是不吃亏么?假如去麦当劳这类的餐厅,假如,有些地方在西方纸餐巾是免费拿的, 一大堆放在那里,你是不是不拿上四张就觉得吃亏呢?明天全世界会闹纸餐巾荒么?龙虾一 定要拿五个么?餐巾一定要拿四张么?我承认我自己也不只拿一张。因为我们脑袋里面都有 这种不要吃亏(的想法)。第二,不但不要吃亏,还要有经济上的安全感和稳定。第三,儿 女一定要升官发财,望子成龙。然后,将来的对象一定是门户很相对的等等。这些就是实际 了。或者,美国梦,能够出国、留学,结婚,买一栋房子,两个车房,三部汽车,一个太太 两个孩子,四个人嘛,五部汽车,等等。没有五部汽车条件比较差一点,至少有五十寸的电 视。这些就是实际么?你懂我的意思么?那你说,我们是传道人,我们哪里会追求这些东西。 我不是说你追求不追求,我问的是你对―实际‖的定义是什么?不一定是追求这些东西。就算 我们在传道的时候,什么叫实际,越多人信主,或者对不起,越多人进了我的教会就实际么? 假如我们所读的信仰,我们出去为主受苦,教会人不会越来越多,就不实际么?你懂么,人 多就是实际么? 

刚才我在说的是什么?尊主为圣,第一点就是说知道自己需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第二 点就是要理清,知道我们脑袋里还有很多从世界来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第三,我们要懂得怎 么样去研究圣经。这样才能理清我们的思想,理干净、扫除属世界的思想。 

这是不简单的,因为我们不论是在教会里或者教会外,多多少少,特别是中国以前的香 港、以前的台湾、新加坡,这些地方我们都是受填鸭式的教学的,所以我们来到圣经面前也 不例外。曾经有一位姊妹跟我说,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把每一节每一章每一卷圣经读懂了。 很好,对每一节每一章每一卷都能够甚至原文解经,都读通了是件很美的事。但是你对每一 节每一章每一卷都读懂了,不等于整本圣经都懂了。我再说一次,你可以每一节都懂,神学 的圣经课里,你可以拿到很多人名、历史、地理的知识,甚至里面每一个王、每一条河你都 背熟了;每一个名字,一大堆耶什么的你都背熟了,都能够分开,西什么雅什么,你都可以 分得清清楚楚,不等于你掌握了整本圣经。

  因为我们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圣经是什么?圣经就好像一个盒子里面有很多的金 句,你随便抽一章,今天拿到亮光,然后很舒服,好像刚刚冲凉这么舒服的,感谢主。每天 你灵修都希望有这种感受。今天抽不到怎么办?今天你读《民数记》的人口统计,那你抽不 到,读到的是家谱,你怎么办?抽不到那章,读完之后感谢主,感觉无比的安慰,怎么办? 圣经不是写给你每次抽一章一节来有这种舒服的感受的。我在讲第三,如何处理圣经。

 没有错,每一节每一章每一卷我们必须要读懂,但是这只不过是根基。我们要有一些总 的原则,还有总的信息。圣经是讲什么的?我们很多时候从心理学、从不信的世界说,圣经 就是讲神就是爱,这么简单么?我们以往受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所以我们就抽一节“神爱世 人”,再抽一节―神不愿意“人沉沦”,再抽一节“神就是爱”,再抽一节“我以永远的爱爱你”  (耶 33),我们以为我们就懂圣经是讲什么的。再来,我们又从世界那里染了一些错误的 观念: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爱,就是安全感,就是自我形象,所以我们对圣经本身讲什么的,

我再说一次,圣经整本在讲什么的,我们常常搞错了,或者我们从来不处理这个问题。我们 只知道利未记讲什么的——听过利未记的讲座了。我们懂得约翰福音讲什么,我们以为懂了 神就是爱。没有这么简单,光呢?耶稣跟法利赛人很长的辩论是讲什么呢?约翰福音讲什么 的,不光是整本,每一卷。所以,我们对整本圣经的主题,随着年日,随着追求主的过程, 需要有长进。  所以,再说一次。第一、意识到自己需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第二意识到自己脑袋里还 有多少世俗的、不合神心意的思维方式,观念、价值观;第三我们对圣经,除了每一卷每一 张每一节读懂以外,必须要有全盘的掌握。这个不需要你把每一节都解清了以后才能够有的。 正统的福音派,以前传统的基要派的福音派,所做的神学功夫就是这个。我们是跟解经家合作的。解经家做的是研究圣经,告诉你每一卷每一章都讲什么。神学做的就是整本圣经是讲 什么的,当然是建立在解经家的成果上。好,第三就是我们要整理整本圣经,整理我们对圣 经的理解是教导什么的,要整理,这是第三。第四,我们又要回到教会里,面对不同的弟兄 姐妹对圣经的对的、特别是错误的观念,或者这样说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有色 眼镜、带着自己的人生故事来到圣经面前。

 比方说,在清教徒时期(就是 1555 年到 1710 年), 清教徒就是第一批向英格兰传十字 架、耶稣基督、悔改福音的传道人,就是马丁·路德、加尔文之后,第一批向英格兰人传十 字架、耶稣基督、悔改、整本圣经福音的传道人。清教徒牧师讲道时,心目中有好几种听众: 第一,有一些心中还是与天主教没有两样的人,还是迷信弥撒的。他们会问,怎么没有弥撒 了,耶稣基督的身体不见了,只是个圣餐桌子,没有祭坛了。怎么我来领圣餐的时候不要跪 下来的,牧师为什么不做十字架的记号等等。就是,有些还是迷信天主教那些东西,认为玛 丽亚的像都不见了,教会空空的。第二,亚米念主义者,就是坚持人的自由意志,不愿意让 神做陶匠,我们做泥土的,这种的思维方式。第三,理性主义,也就是我们讲义里提到一种 叫苏西尼派,后来有自然神论。这些都是从世界上拿来一些哲学,结果苏西尼派不相信三位 一体的。第四,有当代的灵恩派,就是贵格会。贵格派是说不要研究圣经,你们做这么多查 经、神学干吗?最重要的是神怎么向我说话的,神是在我的里面给我内在之光(inner light)。 我再说一次:有天主教,有亚米念派,有理性主义的,有灵恩派的。还有第五,就是很有生 命的基督徒,不过他们老是感觉到自己没有得救的确据。他们会告诉牧师:我昨天又犯了一 个罪,还是同样的罪,神大概不会再赦免我了吧。这种基督徒在 17 世纪的英格兰很多,在 传统的教会、在基要的福音派的教会也很多的。一个牧师责备会众重一点,说你们都不像样。 会众回家就捶胸低头地说,是的,我不像样,神,你还会赦免我的罪么?没有得救的确据的。 所以,至少有这五种人。还有第六种人:他从小就在教会长大,太太是很虔诚的基督徒,儿 女都很爱主;嫁的丈夫、娶的太太都爱主,孙子都很爱主,就是他不信,五六十年就是他不 信。他说,我不是不信,主日崇拜我也来,“我没有能力信”。你拿他没办法的,他又不是不 愿意信,他又不是不来教会,整家人都信主的,他说我没有能力信,怎么办?所以,教会里 面有这六种人,对不对,还有第七第八种的。 

清教徒处理圣经的智慧乃是,第一,全本圣经,从整本圣经来看一段,司布真可以讲一 节圣经,但是他背后有整本圣经的智慧和真理。然后,他针对不同的人讲话。清教徒的讲章 除了把那一段经文的最主要几点讲清楚之外,他会继续讲应用。应用的部分他可以讲一个小 时,他可以有十八点这么多,他向六、七、八种人在应用,都是刺透人的心。

  好,再说一次,第一说知道自己需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第二就是知道自己还有多少世 俗的世界观需要纠正,需要圣经来改我们;第三我们对圣经解释的方法要改,要全盘掌握, 要看到总原则;第四,我们要看到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背景。我们也是,我们自己一个人, 本身也有不同的背景,我们有民族的、有宗教的,我们可能是基督教家庭长大,可能是马克 思主义背景,可能是上海的商人家庭长大,可能是福建的第四代鼓浪屿的基督教家庭长大等 等。民族、宗教,我们的专业可能不一样。我们的个性,我们人生的遭遇都不一样,我们要 意识到这些的背景,神都要向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在他们背景的范畴里面,向他们说话。第 五,我们意识到上列的四种问题,知道自己需要“心意更新而变化”,意识到自己还有多少世 俗的世界观,第三要从总原则来研读圣经,这个是要挣扎的,不能老是把一节经文拿出来就 知道了,没有这么简单。第四要看到自己和别人都来自不同的背景。真理是不变的,人是五 花八门的,我们自己就是五花八门的,每一个人。 

所以,第五,要在多种因素里,靠圣灵的光照来建立智慧,而不是用世俗的哲学。世俗 的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的理性他们觉得没有堕落,所以可以离开神,独立自主。最重 要的是自主,或者自法,自己是自己理性的法律。我们要―神法‖,神律,神来做我们的律法,管我们的理性,管我们的哲学,管我们怎么去争辩,管我们怎么应用圣经在神学争辩上,要“尊主为圣”(彼前 315-17)。你先要尊主为圣,不光是尊主作我们个人生命的主,尊主在 我们神学思考过程中方法论的主,尊主在我们传福音过程里面用那些例子,哪些可以用、哪 些不可以用,三位一体,那些比喻是不能用的,是错的,耶稣基督要管这些的。这样来建立 智慧。需要多长时间?神给你几岁回天家,就需要多少时间,是一生的。

 为什么讲这么多,因为阿奎那的问题不是说理性管理性,启示管启示,这个是错的,这 种二分法是错的。应该说独立理性,离开神自主的理性,理出来的东西要铲除。 

我们下一节就继续讲怎么样正确地来看阿奎那,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正确地来看理性和信 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2020-03-24


神学的危机

/吕沛渊
本文原载于《大使命》 2001年第34期吕沛渊《归回圣经》连载之神学的危机。

前言:何谓「神学」

「神学 Theology」是由希腊字「Theos神」与「logos学」所组成,意即「学习认识神」。简言之,「神学」即是「学神」,乃是灵修、敬拜、赞美的生活。神学学神,乃是为神所教导、引导我们认识神归向神。所以「神学」就是「灵修,灵命造就」,就是圣经所说的,属灵的人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给属灵的人听(参林前213)。「神学」是以「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即圣经,神的话)来学习认识神,照着遵行来改正我们的生活。神学并非只是研究一些关于神的事情,乃是亲身认识神,与祂有生命连结的关系。神学即是生命的工作,也就是信仰与生活,并非理论与空谈。因此,在研究神学之前,必须先以「主啊请说,仆人敬听」的心谦卑聆听神的话。换言之,真正的神学是以圣经起始,喜乐的遵从圣经的启示。唯有归回圣经,神学才会使人真正认识神、爱神、服事神。

神学的「危机」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使得教会归回圣经,重新寻回上述的真理,脱离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的三大错谬:经院哲学「理性」挂帅的错误神学、修道主义「经验」当家的冥想灵修、教皇制度「传统」独断的极权专制。改教家都高举「唯独圣经」的大旗,将「圣经」复原在「理性,经验,传统」之上。他们都归回圣经,根据圣经发扬「改心学神,革心归主」的真理。很遗憾的,今天的基督教会渐行渐远,愈来愈远离「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神的荣耀」的宗教改革真精神。当今神学教育的趋势是迎合潮流,注重学术研究与企业经营。教师追求学术地位,学生角逐学位证书。在「学术中立,多元发展,广结善缘」的口号下,神学院校日益「知识化」与「中立化」。神学的危机,必导致教会的危机。因为牧养领导教会的传道人,绝大多数是从神学院培育出来的。神学知识化与中立化的结果,使得教会也知识化与中立化。「知识化」使教会领袖借重世俗专家的意见,将流行摩登的作法带进教会;「中立化」使教会失去真理立场,众人根据自己主观经历来看圣经,自说自话众说纷纭。在尊重不同看法与个人自由选择的口号下,教义不明真道不彰。忠于圣经的教导愈来愈少,取而代之的是哗众取宠的流行赝品。福音真理的绝对性,在宗派合作对话的氛围下荡然无存。

神学的「知识化」与「中立化」
 
知识的偶像化

神学的本意就是学神。因此,敬虔的生活是研读神学的必要条件,学习神的目的在于爱神。当人对神的知识,不是以对神的爱为中心目标时,此知识就会叫人自高自大(参林前81-3)。当前的危机在于将「神学」当作是一门知识学问来学习,研究关于神的一些事情说法,而不是根据圣经认识神经历神。所以,神学课堂所教导的是学者专家的流行理论,不是以圣经「以神为中心」为主导架构,反而引用现代或后现代神学思潮「人本主义」作为规范,提出创新说法,与正统信仰大相庭径。而圣经课程所教授的,是「高等批判学」学者批判圣经的谬论,圣经不再视为是神的启示,绝对的真理。这种教学的结果,使得神学生对于现代神学家与圣经学者思想的了解,超过对圣经真理本身的认识。神学知识,从原本是仆人的角色,被高举成崇拜的偶像,而圣经真理从绝对的真理被贬为相对的看法。此「知识化」使得今日的神学生与传道人喜爱学术的荣誉,效法世俗风尚,追求进修硕士博士学位。更有投机者走易路捷径,以函授参与或简易方式,获得非正规办学的学院所颁授的廉价学位或文凭,以增加自己的声誉。难怪生活失去见证,讲道没有能力。当然,学术知识是传道人应具备的工具,真实的学问不会妨碍传讲真道。我们不应接受盲目的「反智主义」与「反神学」的思想。但是「学术挂帅」的「知识化」路线,的确会成为传道人的绊脚石。

真理的相对化

「偶像崇拜」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们各自欣赏高举所喜爱的偶像神明(即「多神主义」,正如背道的以色列人在迦南地所拜的偶像,其数众多)。偶像林立之后,人们只有兼容并蓄多元发展。神学「知识化」之后,各派理论思想百家争鸣,追求标新立异。因着强调学术自由、尊重不同立场,神学的「中立化」自然是不可避免。神学教授教导学生多方面追求学术知识,教授们彼此立场不同,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看法见解。有些甚至在福音基要真理上,采取「宽大开放」的态度,标榜其神学院多元取向,并无特定立场,以吸引招收各路学生。所以,坚持圣经真理的保守神学立场,被视为狭窄落伍;坚守「圣经完全无误」与「基督是得救唯一道路」福音信仰者,被批评是顽固守旧派;确信「童贞女受孕」与「基督的代替赎罪」者,被视为跟不上现今神学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各家说法都有可取之处,所以持守「中立化」的路线,可使大家和平共存。结果是,神学生传道人对福音基要真理不再坚信持守,怀疑自己以往所领受的福音真理不是绝对可靠,认为只是一种传统的看法,不须为之生为之死。死守善道之心既无,火热传讲之力式微。神学中立化,其实就是将真理相对化。

结论:归回圣经,以圣经学神
 
「神学知识化、中立化」所带来的后果,何其惨重!如何才能避免神学的「知识化」(理性与学术偶像化)与「中立化」(将绝对真理相对化)呢?正本清源,我们必须归回圣经,确认「圣经就是神的话,完全无误」是学习认识神,爱神,事奉神的先决条件,是神学的真正根基。归回圣经,以圣经学神,才是拨乱反正的唯一方法。神学既然是学神,即我们信仰与生活的全部,当然是要根据圣经、以基督为中心,所以神学是「唯独圣经」的活动与工作,必是以「圣经」为始,以「圣经」成终。所以,神学不应偏离圣经,追求新奇怪异的教训或荒渺无凭的话语,或采取中立态度将真理相对化与多元化。因这些事只会生出辩论或揣测,并不增进你我灵命生活与福音事工。任何不以圣经为本的神学观念,虽可流行得势于一时,但终必失败破产。我们应当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着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我们掳去」(西28)。综合上述,我们结论说:「神学乃是以圣经学神」。圣经就是神所呼出来的话,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求主用真理使我们成圣,因为「主的话就是真理」(约1717)。让我们一起「归回圣经,以圣经学神」!

2020-03-08


22 神学的基本原理林慈信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22 神学的基本原理

感谢主,在 2008 1 月份我们开始了在网络电视上,普通话——华文的神学教育课程, 这个网站目前的网址是 www.ccntv.org 。这个代表着中国人的、基督教的网络圣约学院, 由中国人基督教的网络电视台来执行。从 2008 1 月起,我们开办过《神学导论》课程。 这个课程是双重的科目,就是说,有 59 课,59 次的讲课,每一次是 25 分钟。 《神学导论》 以外还有《保罗神学》 《保罗神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罗马书》1 8 章,第二部分 是《保罗的圣经神学》—— 圣经神学是一个专门的名词。总之呢, 《保罗神学》, 包括《罗 马书》1 8 章,是一个课程。然后另外一个课程是《奇异恩典》 《奇异恩典》是系统神学 里《圣灵论》与《救赎论》那一部分。 《救赎论》包括了神怎样呼召我们,圣灵重生我们, 我们以悔改、信心回应,因信而称义,再加上成圣——就是圣灵的工作,得救的确据,等等, 那是《奇异恩典》。接下来一课的名字是《认识恩典之约》 这个观念,covenant,是一 门圣经神学的课程。之后呢,我们开始讲早期基督教教义史,就是从圣经写完之后,新约圣 经已经提过的 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这个异端是什么,教会如何回应;最后呢,教会 回应得不恰当,导致俄利(Origen)、亚流(Arius)一些非常错误的教导,在教会圈子出 现,最后由尼西亚信经,特别是采纳了亚他那修(Athanasiu)这位教父的立场,通过了三 位一体这个教义。

我们会陆陆续续地在三年中——2008 2010——推出大约 12 科的课程。假如主许可的 话,2010 年我们会再推出 12 科,这 12 科里肯定跟 2008 年开始的那 12 科有重复的,但是 也有新的,所有在电视台直播里播过的课程,都可以在这个网站免费收看(www.ccntv.org)。 另外,与这些课程有关的讲义,还有指定的阅读作业,都在一个网站上,请各位先去 Google 然后输入“Madison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你到了这个 麦迪逊华人基督教会网站, 你敲 图书馆,里面按着每一科的课程列出讲义,还有指定阅读(诚之按,目前的网址是:http://www.madisonccc.org/Elibrary/Notes.htm )。神学导论的阅读是超过一千页的,其 他的——讲义和阅读加起来,从三百到六百不等。所以欢迎国内海外的弟兄姊妹免费采用。

除了 www.ccntv.org以外,我们这些在网络电视上播放过的,也是目前可以免费收看的 讲课,已经有两三个盗版的网页——包括 土豆网福音影院,还有日本的一个。所以, 假如忘记了这个网站,你可以输入林慈信神学导论、或者―林慈信保罗神学、或者―林慈信 奇异恩典,你就可以找到这几个网站的其中一个。这个是目前,2009 年下半年的状况。我 们很感谢神给我们机会服侍国内庞大的弟兄姊妹群体。另外,2009 年开始在新加波开录的 伯克富系统神学,可以在新加波的 恩约教会网站免费拿到 mp3,可以收听的,网站网址 www.rbpc.sghttp://www.rbpc.sg/repo/louisberkhof.asp

这是第二次的 伯克富系统神学导论的部分,我们的材料来自于伯克富《系统神学导论》 Introductory Volume to Systematic Theology)这本比较小的书。多年来这本《系统神学 导论》和它的《系统神学》是分开装订出版的。近年来,有一些出版社把英语原著的这两本 书装订在一起。《导论》原来就没有那么畅销,没有《导论》的那本就成为最畅销、被神学 院用作教科书最多的。

The Principia of Dogmatics

我们这次讲的是《导论》这本书的下半(p.93),主题是『神学的基本原理』 The Principia of Dogmatics)。伯克富用的一个词是principium的复数——不只一个原则就叫做principia 英文是 principle,中文是原理,或者原则。Principium 这个字呢,我在思考怎么样表达, 让读中文的同学能够明白。什么叫『神学的基本原理』呢?就是 神学是讲什么的。最基本的,神学是讲什么的。我们会看到,这次我们讲神学的基本原理有三方面,就是:神,启示,和信心。但是讲到神呢,在导论的部分我们不会讨论的。因为导论完了之后,马上就会有神论,很长很长的一段。所以讲完原理之后,我们要处理启示和信心。信心也不会讲很多,因为讲到救赎论的时候,有很长的一段讲信心。所以剩下讲得最多的还是启示。

好,神学的基本原理。第一大段:基本原理这个概念,principiaprinciple。这一大 段又分两方面:A. 神学以外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然后是 B. 宗教(神学)的基本原理。

A. Principia in Non-Theological Science
1. Definition of „Principium‟

首先神学以外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principium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字是传统科学、哲学都常用的。希腊文是 arche。这个字就是保罗书信里所讲的耶稣 基督是元首元始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物和知识的主要来源。英文原则principle 就是从―元始这个字来的。亚里士多德说,What is common to all first principles?所有基 本原理的相同点就是,它们都是主要的来源,就是一切所存在的、一切可能会成为的、一切 能够被了解的东西,就是一切真理和知识的来源。既然是这样,就有两种原理:一种是本质 上的原理(本质原理),另一种是知识论的原理。这些都是非常学术性的,各位听了知道这 些名词就好了,因为也不是每一位神学家都用这些名词的。本质上的原理是说:这个宇宙究 竟是怎么一回事?答案是:这个宇宙是有神存在的。知识论原理是说,我怎么来认识神学, 怎么来认识神呢?答案是:需要有神的启示,然后以信心来回应。拉丁文 本质上的原理  principia essendi Essendi 这个字就是 essence本质的意思,本质上神学是讲什么呢? 是讲神,所以神就是那个本质上的、最基本的原理了。另外一个词是 principia cognoscendi Cognoscendi 就是认识、知道。我凭什么认道,我凭什么知道神学?答案是:你要认识神的 启示,然后以信心来回应。

2. Principia of the Non-Theological Science
a. God is the principium essendi (Systemic Theology, p. 93)

接着我们来看在神学以外的学科,如科学、哲学,一般的学科,它们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是:第一,神学以外的学科,一般的文理学科,神仍然是本质上的原理。我读一两句英 文,然后来翻译。God is the principium essendi. God is the source and fountain of all our knowledge. 神乃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来源和泉源。He possesses an archetypal knowledge of all created things. 神有对一切祂所创造的东西的原本的知识。 我解释一下。比方说我认识一条狗。神认识那条狗吗?当然,因为那条狗是神创造的。 所以神对那条狗的认识比我对那条狗的认识更早。不但更早——我要靠看到、摸到、读科学 的书才知道,哦,这是一条狗,这叫狼狗,这叫北京狗,我需要靠一些外来的资料才知道这 是一条什么狗。神不是的,神对这条狗的认识是原来神就认识;这条狗还没有存在之前神就 认识牠,因为神计划要创造狗,所以神对狗的认识和我们对狗的认识就不一样。我们是抄回 来、学回来的;神不是的,神对这条狗的认识是在牠还不存在前就认识。同样的,我们认识 我们自己,我们认识弟兄姊妹,都是靠五官的观察。当然,关于信仰上的事情是圣灵光照我 们,我们才认识圣经讲什么,才知道我们都是主内的弟兄姊妹,神不是的。神在永恒里、在 基督里就拣选了我们。神在永恒里、当我们还在母腹里祂就认识我们,所以神对我们每一个 人的认识是原本的,拉丁文是 archetypal(元始的):神对祂所创造的人,祂所创造的天使、 魔鬼、宇宙等等,神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是原始的认识。

这是很重要的,虽然作者用了一些希腊词和拉丁字,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他的原则是什么。 我们对一条狗的认识,我们对救恩的认识、对属灵的事情的认识,都是次等的。为什么是次 等的呢?或者用另一个字: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类比” 的。 类比” 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形象: 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人。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是被造的,因此我们与上帝有着本质上的不一 样。可是,虽然人与神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一样,但是神跟人之间肯定有一些共通点,不然 的话,人怎么认识神呢?我们不接受从古代希腊诺斯替主义一直到巴特的新正统神学所讲 的:神是全然他者——不是的!人怎么可能认识神?是因为人与神之间有一些” 的地方。 在这些共通点中,最重要的是神按照祂的形象造人。神是无所不知的,我们不是无所不知; 但是我们毕竟能够知道、能够认识一些事,而神是无所不知的。所以神有祂的知识,我们有 我们的知识。好,刚才我们说神的知识是原始的、原本的,我们的知识是类比的,是身为神 的形象那个层面的。

好,我们继续读伯克富。神有一切祂所造的事物的原始知识,embracing all the ideas that are expressed in the works of His creation. 神的知识是包含了祂所创造的大工,就是 整个宇宙里所表达出来的一切事物。我们都知道神是无所不知的,但是有没有想过,神的无 所不知,祂所知道的是包含什么呢?当然包含整个宇宙了。范泰尔就比伯克富更上一层楼, 他说神认识一切,所以神认识祂自己!然后神认识我们——人,宇宙,包括天使。而神对我 们(和所有一切被造物)的认识,就是祂对自己的认识的一个延伸(范泰尔的看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是祂造的。既然我们都是神所造的,那表示宇宙里的人和一切,都是在神 永恒的计划中。所以,神对我们(就是神所计划要创造的人)的认识,就是祂对一切祂在计 划里将要造的、或是将要掌管的人的认识。对不对?

再来一次。我们是神造的,我们是在祂永恒的计划里、计划好要造的。神认识我们吗? 认识!我们在母腹中神就认识我们。我们每一天、一生的日子神都数过了(诗篇 139 篇) 所以神对我们的认识,就是祂对祂永恒计划的认识的一部分,或者是延伸(因为我们都是在 祂永恒的计划里面)。好,神对祂自己永恒计划的认识,就是祂对祂自己的认识的一个层面, 或者说一个部分。部分” 这两个字用的不太好,还是用层面好一点。神认不认识祂所计划的 一切?当然认识,这个计划是祂计划出来的。所以神和祂的计划是分不开的;神认识祂的计 划就等于神认识自己。

好,我们们温习一下:神认识我们,是因为我们在祂的计划里面,所以神认识我们,就 等于祂认识祂的计划。神的计划是祂自己想出来的,神和祂的计划是不能分开的,不能说神写好一个报告书、一个计划书放在那里,然后去做别的事,明天回来,哎,忘记了,昨天我 计划什么……哦,要创造男女,人……再拿它来看看,像我要打开笔记来温习一下才能讲课。 不是的!神认识祂的计划,就等于认识祂自己的一部分。所以神认识我们,就等于神认识祂 自己,和祂计划的一个层面、一个延伸。

好。This knowledge of God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an. 神对宇宙的认识与人 对宇宙的认识是非常不同的。We derive our knowledge from the objects we perceive. 我们 是透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He knows them in virtue of the fact that He has from eternity determined their being and form. 神认识事物是因为祂在永恒里就决定了它们的 存在和它们存在的形式,we attain to a scientific insight into things and relations only by a laborious process of discursive thought. 我们在科学上能够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 因为我们经过一个勤劳的思考过程。He has an immediate knowledge of all things. 神对我 们的认识是直接的,不需要通过温习功课、查一查报告书、计划书,祂也不需要温习讲义, 也不用想一想我记不记得,不是的。神对我们的认识是直接的。God knows them not only in their relations but also in their very essence. 神不单单知道我们与祂的关系、我们与别人的 关系,我们与宇宙、花草树木的关系,花草树木之间的关系,而且祂认识每一个人、每一件 事情的本质。圣经的表达方法就是我们的头发祂都数过了,一只麻雀掉下来祂都知道、祂都 眷顾,因为祂都计划好了。虽然我们的知识是不完整、不完全的。 Our knowledge is imperfect, while His knowledge is all-comprehensive and perfect in every way. 神对万物的知识是完 全的,没有瑕疵的,是全部的,all-comprehensive,没有漏掉什么的,没有一件事情神不 知道,没有一件事情神不计划的。We are only partly conscious of what we know. 我们所认 识的——你知道你认识什么吗?你可能已经忘记了,你在幼稚园和小学时学了什么东西,所 以我们对我们所认识的东西只有一部分意识到,还有一些忘记了,或者是在潜意识里面。神 不是的。He is always perfectly conscious of all His knowledge. 神每一秒钟——当然神是没 有秒钟的,在神里面没有一秒钟之前和一秒钟之后,神没有昨天和明天——神是 perfectly conscious,神对祂所认识的事物是完全有意识的。祂很清楚地知道祂所知道的、随时知道 祂所知道的。The fullness of the divine knowledge is the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all our knowledge. 神的知识是无穷尽的,罗马书 1133-36,谁能够教导神呢?谁能够做神的谋 士呢?谁能够告诉祂一点东西,好叫祂知道呢?——没有的!这种无所不知的知识呢,乃是 我们的知识的来源。神是无所不知的(罗 1133-36)。所以呢,我们有可能知道神所知道 的东西的少少少少……一部分。

我们来读一下罗马书 1133-36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祂的判断,何其难测, 祂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祂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祂,使祂后来偿还呢?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 我们再来听新译本怎么说的:神的丰富、智慧和知识是多么高深啊!祂的判断是多么 难测,祂的道路是多么难寻。谁知道主的心意,谁做过祂的参谋?谁先给了祂以致祂要偿还 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

我们不可能帮助上帝,好叫祂知道更多的一点点的东西——没有的。我们也不能够改变 神的知识,而神的知识也是最圣洁的。神是无所不知的,神的认识、判断是我们知识的无穷 尽的来源。当然神没有把祂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我们。神决定了,祂智慧的美意决定好,祂 要向我们启示哪一些东西。当然神要向我们启示的,都是对我们有好处的,都是关乎我们的 救恩、祂的国度的。我们来看使徒行传 2020-31,我们不会每一节都读。这些是我在伯克 富书里加添的一些材料。罗马书 1133-36,然后使徒行传 2020-31 这里是保罗对以弗所的长老们最后的证言,请注意几个字眼,20 节: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 21 节:―又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 ——悔改 和信心。保罗传什么?传对教会有益处的,传悔改和信心。 24 节: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 受的职事,证明(见证)神恩惠的福音。―神恩惠的福音——对你们有益的,悔改和信心, 神恩惠的福音。 25 节:―我素常在你们中间来往,传讲神国的道……神国的道——保罗传的是天国, 神的国。 27 节:因为神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神的旨意,中文翻译成神 的旨意,你会感觉到神在我身上有什么旨意呀?祂要我去做哪一个宣教工程、做工啊、神要 不要我跟某某结婚啊等等。其实不是这个意思的。神的旨意在新译本是说:―神的全部计 the whole counsel of God。你看,对你们有益的就是天国的、神国的道,神全盘 的计划,重点就是神恩惠的福音,就是我们要悔改,信耶稣。 与神恩典的福音相反的乃是,30 节:……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 他们。 神的福音不是这样的。 32 节:如今我把你们交托神,和祂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 人同得基业。 恩惠的道

好,刚才我们说,神知道一切的事,神是无所不知的,因此我们有可能认识祂。祂要我 们认识的是什么?是祂全部的计划,但不是每一个细节。最重要的是祂的国度,神国的道, 恩惠的福音,悔改和信心。27252421,最后第 20 节,这些就是对我们有帮助的。对 我们有好处的,就是认识神的全部计划。神全部计划的核心就是以弗所书 110要照所 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耶稣基督作主。 好。神是认识一切的,祂是我们知识的无穷尽的来源,神要我们知道什么?知道祂的计 划。不是所有细节,因为 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 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命记 2929)。神要我们知道祂的国度, 祂的福音,对我们有好处和益处的,悔改和信心,和怎么样顺服祂、遵行祂的道。 我们祷告:求天父帮助我们看到主袮自己是无所不知的,让我们诧异、敬拜、敬畏你, 也求袮帮助我们在你的话语里更深地认识袮,好叫我们有道可传,也存着感恩的心,奉耶稣基督圣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