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張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張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7-10


神为今天的我们预备的方舟是什么?

/大牛牧师

当洪水泛滥在地上的时候,挪亚整六百岁。挪亚就同他的妻、和儿子、儿妇、都进入方舟,躲避洪水。……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牲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创7:6-24

按照玛雅人的预言,世界末日是20121221日,玛雅人的日历也是到那天为止。

 2009年,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以此为噱头,拍摄了一部大卖的影片《2012》,讲述的是科学家于2009年发现因着太阳系九大行星前所未有的排成一条直线,引起太阳大爆发,而整个地球的陆地板块将于2012年崩溃,大地被毁,洪水蔓延全球,人类将要被毁灭。于是,各国政府联合起来,在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造了几艘巨大的方舟,世界上被精心挑选的人可以进入其中,躲过末日的灾难,得到拯救。

我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对其中末日到来大地崩裂,楼房倒塌,洪水肆虐,人类毁灭的场景印象深刻,也许也会暗自庆幸,这是电影,并不是真实要发生的事情。然而,今天的经文却告诉我们,在过去的确发生过全球性的大洪水,导致全人类以及地上的生物几乎全部被毁灭。实际上,如果不是上帝与挪亚立约,让挪亚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并让挪亚一家以及有血肉的活物进入方舟,这个世界的地上和天上,早就没有了任何活物,更不要说人类了。这不是虚构的电影,乃是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实际上,这段令人恐惧战兢的历史,不过是那真正末日审判的预演。

上帝明确宣告,因着世人的罪恶,祂最终将要毁灭全地,正如彼后第三章所说的。并且这个日子的到来,并非是在遥远的将来,如彼后3:10所说,“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人自以为平安稳妥的时候,主就再来了,世界末日就到了,最终那令人可畏的大审判就开始了,你准备好面对这末日审判了吗?

然而,在上帝大洪水的审判中,挪亚一家却因着进入方舟而得救,同样的,上帝也为我们预备了一只真正的方舟,就是真教会,神的家,永生上帝的殿。严格来说,并非教会使我们得救,教会并非是神拯救的基础,而是神拯救的工具。正如挪亚一家是因着上帝与挪亚立约,因着挪亚是义人而得救,上帝是单单因着挪亚拯救了挪亚一家,挪亚才是上帝拯救的基础,而方舟不过是上帝拯救挪亚一家使用的工具。同样真实的是,如果不藉着方舟这一工具,挪亚一家也不可能得救。上帝不但命定拯救的基础,同样也命定拯救的工具。

正如之前所讲到的,挪亚不过是基督的预表,基督才是我们得救的真正基础,上帝是因着基督拯救一切属基督的人。正如属挪亚的人必须进入方舟才能得救,上帝也命定,属基督的人必须藉着委身教会而得救。问题在于:你们真的进入了这只真正的方舟,也就是教会了吗?你们真实地委身教会吗?

1、你们要警醒:末日审判是何等真实与可畏

在彼后第三章,彼得要当时的信徒“记念圣先知预先所说的话,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传给你们的。”就是要信徒时刻思想圣经,神的话语。然而,圣经中有如此多的内容,什么是最要紧的呢?在接下来的彼后3:3-7,彼得如此说:“第一要紧的,该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他们故意忘记,从太古凭神的命有了天,并从水而出借水而成的地。故此,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但现在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

在这段经文中,彼得说明,圣经中第一要紧的是什么?末日必有审判!实际上,在这段经文中,彼得至少强调出两点:第一,世上的人不相信有审判,甚至故意忘记和讥诮神过去的审判;第二,挪亚时代的大洪水消灭了当时的世界,而最终将有末日的烈火审判消灭现在的天地。我们现今还没有看到将来末日烈火的审判,但是藉着今天的经文,我们却可以真实看到上帝如何真实而令人可畏的用大洪水消灭当时的世界。实际上,挪亚时代的大洪水,正是末世审判的预演。

魔鬼试探人,引诱人的一个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让人以为今天的这个世界是永远长存的,就是要人认为今天这个世界上的基业、在这个世界上的名声是永远长存的,就是要人永远定睛这个世界,而看不见这个世界将来真实而可怕的结局。作为基督徒,我们也会受到这些魔鬼的谎言的欺骗吗?大家真的看到了末日审判的真实与可畏,并真实活在这样的看见中吗?

今天的经文中,摩西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有意在第17-24节采用了一种诗体的语言。第17-18,19-20,21-23前半节构成了三组平行体,以重复和递进的方式来加强其所要表达的效果:水往上涨,方舟漂来漂去;水势极其浩大,山岭都淹没;最后,死了,都死了,都除灭了。这对我们有什么提醒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我们现今在世上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永恒的意义。我相信当时的世界也有着极其发达的文明,坚固的城市,美丽的建筑,各种发明创造,而这一切有存留下来吗?没有!今天的这段经文,给我们留下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就是,当时的世界在大洪水的淹没下,片瓦无存。上帝的确没有放弃这个世界,上帝也要我们在这个世界努力工作,创造价值,然而,基督徒做这一切事,与不信之人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基督徒在这个世界努力工作,乃是为了彰显天国和上帝的荣耀,乃是遵行上帝的旨意。基督徒不可以将这个世界当作永恒,不可以将这个世界上的工作当作永恒,正如约一2:17所说:“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如果我们真切看到了末日审判的真实与可畏,就需要认真思考,我们现今在世上所做的是否能存留到永远?我们是否在做那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是否在这个弯曲悖谬的时代遵行神的旨意,彰显神的荣耀?

其次,我们也要常常思想末日审判,好使我们得着智慧的心,彼得说,这是第一要紧的事。透过今天的经文,我们感受到末日审判的可怕了吗?那么,这个末日审判距离我们很遥远吗?不!圣经不断强调,主来的日子如同贼一样,人自以为平安稳妥,那日子就突然来到。在今天的经文中,上帝在预备挪亚一家和其他动物进入方舟之前,又特别预备了七天。第10节说:“过了那七天,洪水泛滥在地上。”然而,除了挪亚一家,有人愿意悔改跟随挪亚进入方舟吗?没有。我相信,在大洪水到来之前,并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并没有特别的天文气象,使得人开始恐惧和警醒,人们照样又吃又喝,又嫁又娶,仿佛天地永远长存。然而,大洪水突然就来到了,毁灭突然就来到了。今天的我们真的预备好迎接这个日子突然到来吗?

2、你们要认识:教会是真正的方舟,是神拯救你们的工具

有一些改革宗的神学家认为方舟正是基督的预表,为什么?他们都是这样的逻辑:因为挪亚一家是藉着方舟得救,而我们是藉着基督得救,所以,方舟与基督在使人得救的功用上是一致的,方舟是基督的预表。这种说法更多是一种凭空的联想,并没有解经的支持。这其实正是一种寓意解经,即将自己的意思读入了圣经。

无论是从这段经文本身,还是更大的救赎历史的角度,挪亚,而非方舟,才是基督的预表。严格来说,方舟绝对不是上帝拯救人的基础。经文一而再的表明,上帝拯救挪亚一家,不是因为方舟,而是因为挪亚。上帝与挪亚立约,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挪亚与神同行。人能够进入方舟,完全是因为挪亚。挪亚作为人和动物得救的基础也同样在不断被强调。

7节,原文是强调挪亚进入方舟,而他的妻子和儿子、儿妇是跟随他而进入方舟。第9节和第15节,所有的动物是要到挪亚那里,才能进入方舟。第23节的后半节,当地上一切的活物都除灭了,原文是强调“只留下挪亚”(原文中“留下”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其他在方舟里的,是因着与挪亚同在而被留下的。实际上,第16节后半节是一节具有惊心动魄的美和安慰的经文:“耶和华就把他关在方舟里面。”注意:圣经不是说,“耶和华就把他们关在方舟里面,”圣经乃是说,“耶和华就把他关在方舟里面。”上帝注目和拯救的对象,是一群人吗?不,是一个人,就是挪亚。

挪亚是挪亚的家人能够从大洪水中得救的基础,经文不断强调:你们需要挪亚,你们要属于挪亚,你们要与挪亚在一起,这是你们得救的基础。挪亚,作为上帝特别预备的女人的后裔,才是那最终完全的女人的后裔基督耶稣的预表。我们能够得救的基础,唯独在乎那位真挪亚,那位真正能够拯救我们脱离审判的耶稣基督,唯独祂才是完美的义人,是真正的完全人,唯独祂才是完全的与神同行,因为祂本就是以马内利,唯独祂才真正满足了上帝立约的要求,将最终完全的拯救赐给一切与祂联合的人。所有渴望脱离末日审判的人,都必须仰望祂,信靠祂,以至得救。唯独基督耶稣是神拯救我们的唯一根基,唯一凭据。

然而,上帝不但命定了祂施行拯救的基础,也命定了祂施行拯救的工具。那就是,所有属挪亚的人,也必须与挪亚一起进入方舟,才能得救。方舟,正是上帝在大洪水中施行拯救的工具。那么,对于今天的信徒而言,我们的方舟是什么?什么才是上帝施行拯救的工具?

当代改革宗神学家Meredith Kline在其著作中分析到,当以色列人看到方舟的时候,他们会想到会幕和圣殿。方舟,对于他们而言,并非是一艘船,而是神的房子,神的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表明这一点:

第一,方舟的整个建筑是一栋房子,而非船。中文“方舟”这个词的确容易产生误导,让我们以为,这就是一艘船。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方舟”这个词的希伯来文的真正意思,只是因为它是漂浮在水上的,所以很容易让人想到船。然而,请注意方舟的样式。方舟的外形是一个长方体,在摩西的时代,这绝对不是船的造型,反而是当时房子的造型。并且,方舟内有一间一间的房间;方舟有门;方舟有窗。这些都不是当时船的造法,反而是房子的造法。圣经显出是上帝是要挪亚造一栋房子,从而得到拯救。

第二,这栋房子是严格按照上帝的要求所建造的。在旧约中,什么房子是严格按照上帝的要求建造的?会幕和之后的圣殿。而且,如同方舟一样,圣殿正是一栋长方体的建筑。并且,方舟分为上、中、下三层,而所罗门所造环绕圣殿、与圣殿成为一个整体的旁屋也是三层(王上6:5)。

第三,上帝与挪亚立约,挪亚和他的家人都进入方舟。换句话说,当时进入方舟的,乃是圣约群体。同样的,在旧约中,只有圣约群体才可以进入会幕和圣殿。方舟,如同后来的会幕、圣殿,正是圣约群体聚集的地方。

所以,在有关大洪水的这段经文中,上帝不仅启示我们,祂定意要藉着祂所预备的义人,也是女人的后裔挪亚来拯救属挪亚的人。上帝也启示我们,祂定意要藉着挪亚建造完成方舟,成为上帝的居所,上帝的房屋,藉着召聚圣约的子民聚集在里面,而拯救他们。上帝不仅名定了祂施行拯救的基础:就是挪亚所指向的耶稣基督。上帝也同样命定了祂施行拯救的工具:就是方舟所指向的教会。

我相信,当我们遇到了如同挪亚时代的大洪水时,一定会不顾一切地试图进入方舟,如同电影《2012》中的人那样。然而,我要问的是:教会,这真正的方舟,在你们心中,真的有如此重的地位吗?你们真的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教会是上帝为你们预备的施行拯救的工具吗?如果你们不加入教会,不委身教会,你们不可能得救,如同你们不进入方舟那样,你们真的相信吗?

也许有人会很惊讶的问:这听上去很像是天主教的教导啊?但我们是因信称义,又不是因教会称义,是吗?我们当然是因信称义,正如挪亚也是因信称义,然而,当挪亚因着信称义之时,他一定也因着信,进入方舟以至得救。同样的,如果我们真的是因信称义之人,也必须要因着信,加入教会,委身教会以至得救。

实际上,这并非是天主教的教导,而是教会从起初就开始的教导。普世教会都接受,一个人成为基督徒,必须要相信接受《使徒信经》的教导,这些是一个人成为基督徒的基要真理,是不可妥协的。《使徒信经》说:我信圣而公之教会!你如果不相信圣而公之教会,你不要期待可以得救!如果有人说,我也相信,那么,我要问:你加入教会了吗?你委身教会了吗?你知道信心如果没有行为是死的吗?一个在心底里就是不愿意加入教会,不愿意委身教会的人,他的信心是死的,是假的。这样的人,就如同自称跟随挪亚,却不肯进入方舟的人,不要期待可以从末日审判中得到救赎。

实际上,教会之外无救恩,不仅仅是《使徒信经》的教导,也是大公教会的教父们,如特土良、居普良、奥古斯丁等明确的教导,居普良甚至说:“凡不以教会为母亲的,神也不再是他的父亲。”改教家们同样认信这一教义,加尔文从正面的角度来阐述居普良的断言:“对于那些以神为父的人而言,教会也必定是他们的母亲。”我们教会的信条《威斯敏斯特信条》明确宣告:“教会是主耶稣基督的国、上帝的房屋和家。按照常例,在教会之外,别无拯救。”

在今天的教会中,有一个很可怕的异端正在越来越盛行。这个异端教导说,信仰是你个人和神的关系,所以,只要你内心信仰基督,去不去教会、是否委身教会无所谓。真的是这样的吗?基督与祂的身体是分裂的吗?如果你所信靠的基督,没有激发你对祂的新妇,对祂的身体的爱,如同基督爱祂的新妇和身体那样,那么,你所信靠的基督也许根本就不是圣经所启示的基督。如果你所联合的基督,没有催逼你与祂的身体联合,那么,你所联合的基督同样也不是那真正能够拯救你脱离罪恶与死亡的基督。

当然,我必须澄清:你绝对不是因为委身教会而得救,教会在基督之外绝对不能救你。你唯独是因着信靠基督而得救,然而,一个真心信靠基督的人,他必定也委身基督的国,上帝的房屋和家;一个真心与基督联合的人,他必定也与基督的身体联合。正如一个属挪亚的人,他必定跟随挪亚进入方舟,以至得救。实际上,在上帝的命定中,基督不是某一个人的基督,基督乃是教会的基督,教会的元首和君王,基督正是透过教会使得祂自己被人所认识,使得祂的恩典被人所经历,使得祂的荣耀被人所看见,使得祂的大能充满在教会中的子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会成为了神施行拯救的工具。上帝不仅命定了祂施行拯救的基础,祂也同样命定了施行拯救的工具。我们必须在这样的认识下,在基督里委身教会,领受基督透过教会所浇灌的恩典,所充满的大能,所发出的声音,所彰显的荣耀,以至得救。

3、在基督里藉着委身教会以至得救

怎样的委身教会才是真正合神心意的委身教会,以至得救呢?

第一,必须首先委身基督,真实与基督联合。无论是人,还是动物,能够进入方舟,都是因为挪亚的缘故。同样的,我们真正加入教会,委身教会,必然是因为我们已经首先委身基督,真实与基督联合了。教会是主基督耶稣的国,是祂的身体,祂的新妇,我们无法在基督之外有任何真正委身教会,与教会联合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也正是洗礼的意义。教会从一开始,都是以洗礼作为一个人正式成为基督徒,成为教会会友的开始。换句话说,受洗的人、基督徒和会友,从初期教会以来,就是一个概念。所谓的“决志祷告”根本就不是圣经的教导,是19世纪的发明。圣经有说过,只要一个人作了决志祷告,就可以得救吗?不!耶稣明确宣告:“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一个人,只要你还没有受洗,严格来说,你就不能说自己是基督徒。然而,在今天,洗礼已经被极大的玷污!

在初期教会,一个人通常要经过三年的受洗学习,经过严格的考察之后,才能受洗。然而,在今天,一个人只要表达自己有想要受洗的愿望,就可以受洗,洗礼变得非常随便。这是对洗礼的亵渎!什么是洗礼?洗礼是表达我与主基督联合,是与主同死、同埋葬,也同复活。根据彼前3:21,挪亚时代的大洪水正是洗礼的预表。正如大洪水代表着神的审判,洗礼也同样表明,我们已经在基督里被神审判,已经死了。也正如藉着与挪亚联合进入方舟得救,洗礼也同样表明,我们藉着受洗与基督联合而加入教会,成为教会的会友而被拯救。一个人,如果他不愿意真心与基督联合,因着与基督联合而委身基督,而与基督同死、同埋葬,也经历与基督的同复活,严格来说,他不应当受洗,他也并不是教会真正的会友,真正的基督徒。

其次,你们必须委身属基督的真教会。正如在今天的经文中,挪亚是严格按照神的要求来建造方舟,挪亚一家和动物所进入的,是这个严格按照神的要求来建造的方舟。我相信挪亚的时代,也有很多人有船,但那些船可以救他们脱离大洪水的审判吗?不!只有严格按照神的要求所建造的方舟,才能使人得救。同样的,并非所有自称是基督的教会,都是上帝施行拯救的工具。有的所谓教会,带给人的,不是拯救,而是灭亡,是沉沦。

什么样的教会才是我们需要委身其中、以至得救的教会?根据今天的经文,乃是那完全按照神的要求来建造的教会,乃是那忠于基督、服在神话语之下的教会,也就是基督的真教会。这也是今天教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今天很多教会根本不是按照神的要求来建造,而是随己意来建造;也不是服在神话语之下,而是服在世俗之下;不是讨神的喜悦,而是讨人的喜悦。这样的教会,就好比那些大洪水到来时不可靠的船,最终带来的,是灭亡,你们要避开。判断要委身教会的标准,绝对不是这间教会是否装饰漂亮,是否功能繁多,是否物质丰富,是否让我舒服,是否非常体贴我的感受,是否与世界接轨,是否看上去高大上,不!判断要委身教会的标准只有一个:这间教会是否忠于基督?是否严格按照神的要求,服在神的话语之下来建造?然而,这并非意味着,真教会就是一间完美的教会。

第三,必须委身在不完美的教会中,并带着盼望,相信基督必要建造教会成为完美。正如方舟中还有不洁净的动物,正如方舟中还有不敬虔的含,同样的,即使是真教会,在今天这个世代,就不完全,不完美,就一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会中一定有着还没有信主的人,一定有着生命很年轻、有很多罪恶的人,一定有着软弱的人,教会在今世并不完美,真教会也会存在很多问题。然而,正如挪亚领受了神的恩典,最终建造完成了方舟,基督是比挪亚完美无穷倍的女人的后裔,祂要用自己的宝血彻底的洗净祂的身体,祂要最终给祂的新妇穿上洁白如雪的细麻衣,祂在自己的教会中不断工作,不断引导教会的成长,这是我们的盼望。

我们的盼望,永远不在人身上,而在这位在自己的教会作王掌权、并且爱教会胜过一切的主身上,祂必定要建造教会成为完美。我们不过是在教会中尽自己的本分,委身教会,服侍教会,也相信基督要透过这不完美的教会大大地浇灌祂的恩典和祝福,引导我们生命的成长,以致最终完全得救,等到那时,教会将最终成为完美、荣耀、圣洁的国度,最完美、圣洁、尊贵的新妇,到那时,祂将擦去我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到那时,我们将在基督完全的同在中欢呼、敬拜、赞美、服侍。教会是真正的方舟,我们要在基督里藉着委身教会以至得救。



你是否常活在不信的罪中而不自知?

/大牛牧师

地下的人与天上的神(参考经文创11:1-9

众所周知,成语夜郎自大常用来形容那些骄傲自大之人肤浅无知的愚昧。今天的经文就是告诉我们,世人在自己的罪中都是这样“夜郎自大”的人。他们自以为联合起来可以对抗神,自以为联合起来可以建造一座塔,塔顶通天,然而,他们的这些举动在上帝的眼中,却是何等狂妄可笑。当他们自以为可以一同对抗上帝时,上帝却轻易的变乱了他们的言语,使他们分散在全地。在上帝的作为下,这些罪人抵挡上帝的行为显得何等愚昧可笑。

身为神的儿女和子民,我们认识上帝的作为吗?我们认识上帝的荣耀、超越和大能吗?我们经历到这位何等荣耀、超越和大能的神降临在你们的生命中吗?传道书5:2强调被造之人与创造主之间的天渊之别:人在这位荣耀、超越、大能的上帝面前应当谦卑与敬畏。那么,我们也是如此谦卑在神面前过一个敬畏神的人生吗?今天的经文教训我们:我们要在基督里认识天上之神的超越、大能与恩典,在地下活出谦卑靠主、敬畏神的人生。

认识地下之人的反叛与狂妄

经文1-2节:“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之前的经文曾多次提到挪亚三个儿子的后裔“各随各的方言、宗族立国,分开居住”(创10:5,20,31),大家会不会很奇怪,怎么这里突然又说:“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而且,他们不是分开居住,而是“住在那里”。这是否前后矛盾?

根据摩西写作创世纪的结构,创2:4-25并非在时间上紧接着创1:1-2:3而来,而是更加详细的展开1:1-2:3这幅大图画的一部分。同样,第十章与今天的经文也是这样的关系。第十章是一幅在上帝的祝福下,挪亚三个儿子的后裔生养众多、遍满全地的大图画,而今天的经文却是其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今天的经文大致发生在宁录和希伯在世的时期。也正是藉此我们才知道,原来最初的人类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世上的人原本都是挪亚的后裔,很自然的按照自幼从祖父母、父母那里所学习的口音和言语来说话。然而,请注意,他们用这一样的口音和言语来做什么?根据3-4节可知,他们用这一样的口音和言语沟通商量,要烧砖,要用砖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第一,为要传扬自己的名;第二,免得分散在全地上。

这些人并不是大洪水之前那些被神审判的罪人,他们乃是上帝所拯救的挪亚一家的后裔,上帝在极大的恩典中与挪亚立约,并以美丽的彩虹为记号,要与他们休战,要赐下和平。并且,上帝也要祝福他们,要他们生养众多。实际上,这些人中有不少也是恩约的子民,即闪和雅弗的后裔。然而,这些人又是如何来回应上帝的恩典与祝福呢?

首先是不信神。他们不仅是要建一座塔,他们更是要建一座城,将那城叫作以诺。这些挪亚的后裔在示拿地效法该隐,这个魔鬼的后裔的行为。城在古时是重要的保护。他们建城,反映出他们内心对上帝的不信。他们不是以神为他们的保护,他们的避难所,他们的城墙,反而要离弃神,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来寻求保护和避难所。

其次是悖逆神。上帝造人,是按照自己的形像造的。人是上帝的形像,这反映出上帝造人的目的,是要人活出上帝的形像,让其他一切受造物看到人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上帝。人被造是要彰显和传扬上帝的名。然而,他们造城和造塔,是要传扬上帝的名吗?不,他们是要传扬自己的名。他们不是荣耀上帝,却要荣耀自己。

最后是反叛神。上帝在挪亚之约中祝福他们,要他们生养众多,是要他们遍满全地,是要他们去治理全地。然而,他们没有顺服神的命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再顺服神,反而公开地反叛神。神要他们遍满全地,他们却彼此商量说,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住在一起,“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这些挪亚的后裔,活在神的恩典和祝福中,却如此回应神:不是信靠,而是不信;不是荣耀神,而是荣耀自己;不是顺服,而是反叛。这会令人震惊吗?义人挪亚的子孙,这群领受神恩典和祝福的人,怎么可能行出如此的大恶?实际上,这正是圣经一而再,再而三所强调的,就是人的全然败坏。圣经不断让我们认识到,甚至震惊于人可以如此败坏,如此邪恶。圣经不断的让我们看到,上帝恩典临到的,真的不是什么好人,不是什么义人,而是一个罪人,一个邪恶败坏之人,你真的认识到了吗?

如今的我们也许不会为自己造一座城,但是会担心失去工作,会担心没有婚姻,会担心收入微薄,会担心在上海没有房子吗?如果一直活在这种担心忧虑之中,工作、婚姻、收入、房子就是我们的城,我们的保护,我们的避难所?这不就是活在不信之中吗?大家认识到自己常常活在不信的罪中吗?

我们也许不会为自己建造一座城或一座塔来传扬自己的名,但是会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别人的夸奖;我们会为别人给自己的夸奖而沾沾自喜,对别人给自己的批评而耿耿于怀。我们在生活中,究竟更看重神的名声,还是自己的名声?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是渴望别人在自己身上看到神,还是看到自己?我们认识到自己常常活在荣耀自己而非荣耀上帝的悖逆之中吗?

在我们心中,上帝的诫命和个人利益,哪个更重要?如果上帝要你离开上海,去到别的艰苦的国家或城市,你愿意吗?还是说,不,我就是要在上海,我死也要死在上海?你在生活中顺服上帝的诫命吗?还是更喜欢夸夸其谈,或者陶醉于自我感觉良好的所谓灵修或敬虔之中?你有认识到自己常常活在不顺服神,甚至反叛神的过犯之中吗?

为什么在上帝的恩典和祝福中,人不但不是感恩顺服神,反而是悖逆反叛神?这一切都源自人内心一个更加根本的罪:骄傲和狂妄。人在骄傲和狂妄之中,宁可信自己,而不信上帝;是看重自己的能力,轻看上帝的大能;是看重自己的荣耀,轻看上帝的荣耀。罪人总是喜欢高抬自己,轻看上帝,却没有看到自己不过是人,自己不过在地下,神却是神,在天上。

回到经文,为什么这些人要建造塔?在古代的近东,塔是用来与神明交流的地方。这些人要建造一座巨大的塔,塔顶通天,他们非常相信人类的能力,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联合起来,建造巨大的塔进入上帝的居所,也就是天上,那么,他们就有资格跟上帝对话。

实际上,今天的世人不也是这样吗?不知道大家怎样看待自然灾害?前段时间,我的家乡四川又发生了7.0级的大地震。实际上,所有这些自然灾害,都是上帝在其主权中对人类罪恶的警告,都是末日大审判的预演。如果读先知书,当自然灾害临到之时,先知们是如何做的?是呼召以色列人披麻蒙灰、认罪悔改归向神。面对这些自然灾害,今天的世人是如何回应的?是如先知所呼召的那样,认罪悔改吗?不,反而是所谓的“众志成城”,反而是“人定胜天”,反而是“与天斗,其乐无穷”,处处宣扬“大写的人。”无论是98年的大洪水,还是08年的四川大地震,还是最近九寨沟的大地震,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在上演着现代版的“巴别塔。”罪人在自己的骄傲和狂妄之中,是可以联合的。就是当他们要一起来悖逆神,反叛神时,他们很愿意联合在一起。

实际上,今天的教会又有多好呢?在今天,有多少教会以“合一”的名义,不惜与天主教、东正教、自由派的教会联合,在中国甚至有人主张家庭教会与三自联合,认为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才能做大事,才能在地上做更大的见证,完全不顾上帝的命令。合一这个词语中,合不是关键,一才是关键。关键在于要合在哪里?如果不是在一主、一信、一洗、一神、一灵、一个盼望之中,这样的合是上帝所咒诅的,这样的合不过是人在其狂妄之中,试图在地上建造一个所谓属灵的巴别塔罢了。凡不是在同一位主,同一个信,同一个灵之中的联合,这样的联合,不过是在以联合的名义,狂妄的悖逆反叛神。

要认识天上之神何等大能

5节:“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在原文中,创11:1-9有个交互式结构。其中第1-4节与第6-9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交互式对比。第1节中,人都说一样言语,与第9节中,上帝变乱人的言语形成对比。第2节中,人住在那里,与第8节中,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形成对比。第3-4节中,人不断给自己打气,“来吧”,我们要做砖,建造城和塔,塔顶通天,与第6-7节中,上帝以讽刺的方式回应“来吧(第7节)”,我们下去,变乱他们的口音形成对比。

值得指出的是,在希伯来文中,“砖”这个词,“变乱”这个词,字母一模一样,但字母顺序刚好相反。所以,在1-4节,人要作砖,烧砖,拿砖当石头。而在6-9节,上帝则反其道行之,上帝要变乱,变乱,那城名叫巴列(也是变乱的意思)。在1-4节,我们看到罪人的作为;而在6-9节,我们看到上帝针锋相对的作为。而第5节刚好位于这个交互式结构的中心,也是上帝作为的开始,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在之前的经文中,这些罪人在骄傲和狂妄之中,自以为他们可以联合起来,建造一座通天塔,可以有资格跟神对话。但是在第5节,神在哪里呢?他们建造的塔距离神很近了吗?不。耶和华距离他们很远,甚至耶和华必须远远地从天降临,才能看到这些亚当之子所建造的城和塔。这里应当理解为拟人手法,神在这里将自己比拟为一位在遥远天上的人,看不清这些人在做什么,必须从遥远的天上降临下来,才能看到他们建造的城和塔。这种拟人手法具有极大的讽刺效果。

神是无限荣耀和无限超越的神,这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的。正如诗篇113:3-6所说:“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耶和华的名是应当赞美的。耶和华超乎万民之上。他的荣耀高过诸天。谁像耶和华我们的神呢?他坐在至高之处,自己谦卑,观看天上地下的事。”这位无限超越的神,不是只高高在上,冷漠地观看世人,祂乃是在极大的爱和怜悯中,亲近罪人,与罪人立约,对这些罪人在约中有无保留的忠诚和全身心的委身,这是这位超越的上帝对地下的罪人何等大的俯就。正如《威斯敏斯特信条》7:1所说:“上帝是人的创造者,人是有理性的受造物,所以,人本当顺服上帝。但是,上帝与受造者之间的距离如此巨大,所以,人绝不能享有祂,以此为自己的福分和赏赐,除非是上帝自愿俯就,这俯就乃是祂乐意用立约的方式显明的。”

上帝在约中,与约中的子民有超乎我们想象的亲近。然而,如果上帝如此谦卑和俯就的亲近,让你轻看上帝,或者以为上帝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至高,这是何等可怕的罪!实际上,这也是今天教会所要小心和警戒的问题。

今天的教会,非常看重上帝的临在。这本身有合乎圣经真理的地方。上帝的确是在约中,更是在基督里临在的上帝。上帝在基督里与人同在,作人的帮助者和陪伴者。然而,如果教会没有在强调上帝的临在的同时,也强调上帝的超越,就会出问题。这位上帝就只是我知心的朋友,只是我的倍伴者,只是我的安慰者,上帝成了与我同等同级的,而不再是我们当全心尊崇和敬拜的主。这何等可怕!

实际上,上帝首先是上帝,是创造主,是无限荣耀和无限超越的神,然后,上帝才是在约中,在基督里与我们亲近的神。上帝在约中临在,在约中亲近我们,绝对不是要让我们继续活在自我中,甚至轻看上帝,乃是要救赎我们脱离自我,全心顺服、敬拜和敬畏神。我盼望大家真正认识上帝的超越,这种认识将带来的,不是悖逆,不是背叛,而是对上帝的敬拜,对上帝的敬畏。

圣经的确教导,最大的诫命,是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然而,这里的“爱神”绝对不是平等的爱,放纵的爱,自以为是的爱,而是敬畏的爱。正如申10:12所说:“以色列阿,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事奉他。”约伯记、箴言、诗篇都强调“敬畏神是智慧的开端。”(伯28:28;箴9:10;诗111:10)改革宗神学家穆理称,“敬畏神是敬虔的灵魂。”

实际上,神不仅向着这些狂妄无知的罪人显明,祂是何等荣耀与超越的神,祂更向他们显明,祂是何等大能的神。经文第6-9节中,上帝变乱人的言语,使他们分散在全地上,很困难吗?不。实际上,经文以一种充满讽刺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人的能力,哪怕是全人类联合在一起的能力,在上帝的大能面前,是何等软弱,何等可笑。

如今的我们认识神的大能吗?上帝在我们心中是那位大有能力,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的神吗?我们经历过神的大能吗?上帝的大能有没有令我们谦卑下来,承认自己不过是地下一个卑微的受造物,渺小的人,而神则是天上的神,随自己的意旨行万事?这种对上帝大能的认识有没有令我们在地上过一个时刻谦卑仰望天上之神的生活?这正是信心生活的本质,就是在凡事上不信自己,唯信上帝,不靠自己,唯靠基督的生活。信心生活的本质,就是永远过一个谦卑承认自己一无所有,而唯独依靠上帝与主基督的生活。我们是在过这样的生活吗?

如果我是这么败坏的一个罪人,常常不信、悖逆、反叛,常常骄傲、自大、狂妄,上帝却是如此荣耀、超越、大能,上帝却是何等圣洁和公义,上帝会接纳我吗?上帝会让我这个地下的卑微罪人依靠祂这位何等荣耀的天上之主吗?

要在基督里认识神对人的恩典

为什么神要变乱人的言语?第6节可以看出,神并没有轻看人作为神的形像所具有的能力,当这些罪人在地下同心合意的反叛神时,他们的确可以把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悖逆反叛的世界,一个敌对神的场所,这是为何神称他们:“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而言语成了这些罪人联合起来悖逆反叛上帝的催化剂,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罪性中,彼此商量的事,都是符合自己罪性的,就是要悖逆反叛上帝的。而上帝对此的回应是什么?

上帝可以立刻审判这些狂妄、悖逆和反叛的罪人吗?当然可以!然而,上帝没有这样做。上帝选择了变乱人的言语,让人无法用一样的言语彼此商量、联合起来悖逆反叛神。这是上帝的恩典。是上帝在恩典中抑制人的罪恶,不给罪人彼此商量,联合起来反叛上帝的机会。反而在彼此无法沟通中,必须分散开来,最终成就上帝的祝福,使得他们生养众多,遍满地面。

不仅如此,上帝之所以要在恩典中分散众人,而非立刻审判,乃是因为上帝对这个世界的罪人,有一个永恒的救赎计划,祂要在自己的主权中,从这些罪人中拣选女人的后裔,并将最终兴起一位最完美的女人的后裔,祂将带来最终和完全的救赎,将这些被罪捆绑的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然而,更令我们惊讶的是,这个最完美的女人的后裔,居然正是上帝亲自道成肉身,降临世界。上帝在巴别塔的反叛中降临,在恩典中变乱人的言语,彰显祂的超越和大能;然而,令我们想象不到的是,上帝在犹太人的反叛中降临,却要在恩典中召聚全世界各族各民的人成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上帝新的子民,将赦罪、称义、国度、圣灵赐给他们,以此来彰显祂的超越和大能。

在之前巴别塔的降临中,上帝只是要抑制人的罪;但是在耶稣降生的降临中,上帝要一次性的解决罪,救赎罪人。为此,这位至高的上帝,不惜降卑顺服,受尽世人的嘲笑、戏弄、逼迫和凌辱,担当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又从死里复活,显明祂已经完全胜过了死亡与罪恶。不仅如此,当基督复活升天之后,祂又赐下了保惠师圣灵,住在一切信靠基督的人生命之中,藉着圣灵,这位至高的上帝要应用基督所完成的救赎到所有信徒身上。

巴别塔事件让我们真实看到,人在罪中可以何等可怕,然而,上帝却可以在降临中何等大能的胜过罪。我们胜过罪的能力和盼望,永远不在自己身上,而在上帝那里,在上帝的降临中。如今,藉着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天上的神完全的临到了我们这些人中间。

我们真的经历到神在基督里何等荣耀、超越与大能吗?圣灵这位基督赐给信徒的保惠师,在我们生命中真实吗?当大家在不信、悖逆、反叛、骄傲、狂妄之时,经历到圣灵临在的光照、扎心、责备吗?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小信、不信、悖逆、反叛、骄傲、狂妄而哀痛,而忧急,而挣扎,却又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从这样罪的缠累中挣扎出来,以至于绝望至死之时,经历到圣灵光照,真实看到那位为自己钉十字架的耶稣基督吗?在那一刻,基督不是为抽象的罪人,不是为教义里的罪人,甚至不是为抽象的你钉十字架,而是为此刻,正在罪中,正在罪中苦苦挣扎的你钉十字架。

圣灵有催逼你,不再活在自我中,而是谦卑来到祂的十字架前,向祂认罪悔改,领受祂的宝血的洁净,并且圣灵也印证这宝血而来的洁净在你心里,使我们真的知道,我们已经罪得赦免了!那沉重的罪担在基督的十字架下脱落了!在圣灵的印证下,我们感受到了赦罪之后的平安、喜乐、轻省、圣洁的滋味,神的圣洁过去令人惧怕,但现在,在基督的宝血里,却让人如此亲切,如此甜美,如此令你敬畏。这是什么?这正是上帝在罪人身上最大的荣耀、超越和大能:祂在奇异的恩典里,正在拯救你脱离罪恶。

这种在圣灵里,对基督耶稣钉十字架不断的经历和认识,将使得我们越来越谦卑靠主,越来越敬畏主,惟愿这成为我们每日生活中的经历,惟愿神在基督里藉着圣灵对我们成为真实。是的,我们是罪人,靠我们自己毫无脱离罪恶的盼望,但是,愿每日在基督里,神在圣灵中降临在我们身上,如同祂过去在巴别塔下的作为,一次又一次,不断战胜我们那顽梗的罪,将我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我们要在基督里认识天上之神的超越、大能与恩典,在地上活出谦卑靠主、敬畏神的人生。



南方洪灾泛滥,我们效法挪亚祝福这世代

/大牛牧师

新闻事件

近日南方持续发生的强降雨导致湖南、贵州、江西等多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部分地方暴雨引发山洪及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昨日预计,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4省区局地仍将有暴雨,局地大暴雨。由于本轮强降雨过程暴雨和大暴雨范围广,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要特别注意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的发生。同时,南方多条铁路线的列车已发出停运信息,敬请近日出行家人出发前留意铁路信息,做好准备。

灾难直击——

@江西:截至6258时,已造成116.3万人受灾,7人死亡,7人失踪,近600间房屋倒塌。

@贵州:截至62514时,贵州因暴雨洪涝灾害致13人死亡失踪。此番强降雨天气,已造成全省51个县(市、区)不同程度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局地发生小型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全省受灾人口共计102.47万人。

@浙江:截至62516时,浙江全省受灾人48.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4.7万人,倒塌房屋87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1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9亿元人民币。

@湖南:据初步统计,此轮强降雨导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娄底、张家界、常德、益阳、岳阳7个市州38县(市、区)320个乡镇98.61万人受灾,紧急转移人口7.67万人。

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挪亚与神同行。挪亚生了三个儿子,就是闪、含、雅弗。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挪亚就这样行。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样行了。……挪亚就遵着耶和华所吩咐的行了。
——创6:9-7:5

神默示摩西写下这段经文,在教导我们什么?在教导我们这个世界在神面前是败坏的,要被神毁灭?是的。在教导我们如何可以从神的毁灭中得救?是的。

现在,关键的问题来了:怎么得救?7:1说,因为挪亚在神面前是义人。6:227:5说挪亚遵行神所吩咐的。所以,挪亚怎么得救?因为他有信心,并且有相应的行为,因为挪亚是义人,是吗?请注意:挪亚的信心是很坚固的,他因着信心出来的行为是在极大程度上完美的,7:22说:凡神所吩咐的,所有神所吩咐的,挪亚都照样行了。

如果一个人要有如此坚固的信心,以及由此信心而出来的相当完美的行为,成为义人才可以得救,我不知道今天在这里有多少人可以得救?实际上,这正是天主教对于得救的认识。天主教绝对不是反对“因信称义”,在天主教的教理问答里,他们是坚定的相信并教导“因信称义”的。他们反对的,是“唯独因信称义”,他们认为如果仅仅只有信心,而没有行为就可以称义,一个人必定走向反律主义,必定不会看重好行为。

那么,天主教所担心的有没有道理?似乎雅各书也是这样担心的?在雅各书中,信心如果没有行为,是怎样的?死的!雅各书明确教导:没有行为的信心并不能叫人称义。福音,或者说“因信称义”的道理,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实际上,由于人里面根深蒂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罪性,总是喜欢或偏向律法主义,或偏向反律主义,总是不明白也不愿意走福音这条窄路。

你真的明白福音吗?今天的这段经文是一个很好的检验,让我们反思自己对福音的认识。因为今天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上帝在毁灭这个败坏的世界之前,祂究竟以什么方式拯救人。

惟愿真理的灵,藉着今天的经文引导我们回到真理,回到福音的窄路,福音的正道,并坚定地行在其中。唯有这福音能够使我们得救,唯有这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简单来说,在今天的经文中,挪亚既是基督的预表,也是信徒效法的榜样。然而,挪亚首先是基督的预表。我看到挪亚的作为,首先看到的是基督,看到基督所成全的救恩,看到基督的得胜,挪亚必须引导我们归向基督,安息在基督里,然后,在基督里成为我们效法的榜样,因着信靠基督而来的力量才是我们遵行上帝旨意的源泉。这个顺序绝对不能颠倒,这是福音的本质。因为福音的确是神的大能,要将信徒从罪恶中拯救出来,遵行神的诫命。然而,除非你首先真正看到基督的得胜,归向基督,并安息在基督里,福音对你不可能有大能,你也不可能有遵行神旨意的力量。

所以,今天的经文教训我们:要单单以信靠基督为得救的凭据,并从基督得力量遵行上帝的旨意。

这段经文至少帮助我们认识“因信称义”的三个方面:第一,因信称义的前提;第二,因信称义的本质;第三,因信称义的结果。

1、因信称义的前提:以神为中心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

我不知道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是如何看待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会如何来形容这个世界?也许大家都会说:这是一个上帝所审判和咒诅的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客旅,是寄居的。然而,诚实地讲,你们真的是以此在世界上生活吗?你们日常生活中都在忙些什么?都在预备什么?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收入?更好的房子?结婚?生子?孩子将来的教育?你们会为着世界的毁灭而预备吗?甚至我不知道是否有人会觉得这种想法太可笑,太疯狂了?什么?为世界的毁灭而预备?这怎么可能?这也太杞人忧天了吧?然而,这却是神对这个世界真实的想法。

根据希伯来文,本章经文11-13节和第17节的内容里,中文翻译为“败坏”和“毁灭”的,是同一个词。在短短四节经文中,这个词共出现了五次。上帝不断强调,祂是如何看待并要对付这个世界,以及在世界上的人的。在神眼中,这绝对不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这绝对不是一个人间乐土,这绝对不是一个美好的家园。不,这是一个败坏的世界,世上生活的是败坏的人,地上满了强暴。因为人败坏了这个世界,上帝也要败坏(或者说毁灭)这个败坏的世界,世界和人类的尽头已经来到上帝面前,末日审判已经近在咫尺。
然而,我们真的是如此来看待这个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如此来看待自己吗?这世界上的罪人在自己的罪中,常常自欺的以为这个世界会永远长存,而不会想到世界的毁灭,我们也是如此吗?请大家反思自己的生命现状,更多是受这个世界的影响还是神的影响?我们更多是接受世界的话语,活在世界的思维里,还是接受神的话语,活在神的思维里?

作为神的儿女,我们的心距离世界和神,哪个远,哪个近?世界和神,哪个在我们生命中更真实?实际上,面对着这个世界的败坏,神是远离不闻不问吗?不。第12节,神观看世界。第11节,世界在神面前。原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字面的“面前”。神距离这个世界如此接近,仿佛这个世界就贴着神的面,在神的面前。神从来没有远离过这个世界,祂观看,祂接近这个世界,并要在对自己圣洁和公义的热心中审判这个世界。我们在生活中有如此感受到神的临在吗?我们有真实活在神面前,按照神看待世界的角度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吗?

如果福音是神的大能,为什么今天有如此多自称因信称义的人,活得如此无力,如此软弱,甚至如此自欺,如此虚伪,如此假冒为善,如此放纵罪恶?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活在神的面前!他们过着远离神的生活!他们心里没有神!他们也就根本没有从神的角度来严肃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称义”是一个法律用语,如果神的审判对于我们不真实,如果在神审判下的罪恶对于我们不真实,我们的信心和称义怎么可能真实?

我们中间若有这样的人,你们需要悔改!你们中间若是有灵里昏睡的人,你们要醒过来,重新以神的眼光,从神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你自己,看待你现在的生活!你们中间若是一直活在世界里,从来不认识神的人,要从死里重生,真正在神的眼光中看清这个世界在神面前的本相。要么是从死里重生,要么是从昏睡中苏醒,这是一个人真正因信称义,或者不断真实称义的前提。

2、因信称义的本质:单单信靠基督作为得救的凭据

经文中,上帝与挪亚立约的内容,就是要挪亚造方舟,并因着造方舟,可以进入其中。

挪亚这样的遵行容易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造一个方舟吗?根据第15节方舟的尺寸,圣经学者估算出方舟的排水量有43000吨,这是什么概念?中国现在的航空母舰辽宁号排水量有五万多吨。在原文中,“造方舟”的“造”都是单数,意味着挪亚一个人造了一艘航母。并且,根据彼前3:20,挪亚在造方舟时,神一直在容忍等候那些不信从的人;彼后2:5,挪亚同时也在给人传福音。然而,正如耶稣在路17:26-27尖锐指出的:这些人根本不信,他们“又吃又喝,又嫁又娶”,以为世界永远长存。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些不信从的人会如何嘲笑、讥讽挪亚造方舟和传福音的“愚昧”行为,长达一百二十年之久。
如果挪亚换成你我,我们会软弱吗?会不会怀疑自己做这一切的价值?然而,挪亚是如何回应的呢?经文6:22说:“挪亚就这样行。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样行了。”

正是因为挪亚如此的信心和忠心,以及由此出来的遵行上帝话语的行为,才使得挪亚有资格进入方舟。我们来看7:1:“耶和华对挪亚说,你和你的全家都要进入方舟,因为在这世代中,我见你在我面前是义人。”这节经文非常明确地说明,挪亚之所以可以进入方舟,是因为挪亚是一个义人。在旧约中,义人通常都是指一个忠心的遵行圣约要求的人。

我们要像挪亚那样信靠、忠心、顺服到底,才有资格进入方舟,是这样吗?有太多的理由说明,我们绝对不能这样来理解。首先,如果只有像挪亚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方舟,那么,挪亚的妻子和孩子们怎么可以进入方舟?圣经根本就没有提他们做了什么。其中一个儿子含还是一个没有真信心的人。然而他们却都得以进入方舟以至得救。

其次,挪亚在所有人中是上帝特别预备的人。7:1中“见”这个词同时也有“预备”的意思,换句话说,上帝不是在说:因为你挪亚是义人,所以你和你的全家可以得救。不!上帝乃是说:因为我预备你在我面前是义人。挪亚之所以是义人,不是因为挪亚本身,而是因为上帝特别的预备。

第三,更重要的是,整个创世记的一条主线,就是上帝预言将来会有一个女人的后裔来击败魔鬼,施行拯救。救赎绝对不是靠一个个人的忠心顺服取得的,乃是这个女人的后裔带来的。而挪亚正是这个女人的后裔的预表,因为挪亚一家人之所以得到拯救,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圣经根本就没有提他们做了什么。他们之所以得救,乃是因为挪亚,乃是因为挪亚在神特别恩典的预备中,是一个义人,一个完全人,一个在极大程度、近乎完美的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圣经这段经文的主旨,是让我们看到,上帝与挪亚立约,因着挪亚了拯救了挪亚的家人,也就是属于挪亚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福音。福音绝对不是说,我们要像挪亚那样有坚定和全备的信心,像挪亚那样忠心和完全,才能得救,如果是这样,我想所有人都无法得救。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常常是如此小信,如此软弱,如此容易违背上帝的诫命。至少现在,神还没有预备我们成为挪亚。

实际上,当神施恩的手稍微远离挪亚,挪亚就醉酒犯罪了。我们必须看到挪亚是神为了拯救选民而特别预备的义人,在挪亚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最伟大的、能够带来完全救赎的女人的后裔所将要成就的救恩。正如挪亚的家人,可以单单因着跟随挪亚而得救,我们同样可以因着单单跟随这位比挪亚更伟大的女人的后裔而得救,只要你是祂的家人,祂就是主耶稣基督。

上帝在极大的恩典和怜悯中,预备了义人挪亚,藉着挪亚拯救了他的全家人,这样的拯救只是暂时从洪水中拯救,并非终极拯救,因为挪亚仍然不够完美,因为挪亚在自身仍然是罪人,仍然会犯罪,挪亚自己也需要被拯救。挪亚不过是完美的基督一个不完美的预表。上帝为世上所有原本该被毁灭的罪人预备了绝对完美的义人耶稣基督,藉着耶稣基督,上帝要完全和彻底的拯救一切属基督的人。

从挪亚一百二十年之久的忠心顺服里,我更希望大家看到耶稣基督在面对祂那个世代的不信从,讥笑嘲讽,作为至高荣耀的上帝,却甘心在几百个大男人眼前被剥去衣服,赤身露体,戴上荆棘冠冕,手拿苇子,被吐唾沫在脸上,被人拿苇子打祂的头,好像戏子一样被极度的羞辱,但祂仍然静默无声,顺服至死。当我们看到挪亚在极大的信心中,凡神所吩咐的,都照样行了,我更希望大家看到耶稣基督更是以绝对的完美,成全了全部律法,祂是唯一一个完全无罪的人。当看到挪亚独自一人建造完成了方舟,以此拯救了他的全家人,我更希望大家看到耶稣基督独自一人遍体鞭伤,背负十字架,被钉死,埋葬,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并升天,建造完成了天国,以此拯救了一切属祂的人。

对于一切生命并不像挪亚那样忠心顺服的人,这是福音,大好的消息,这是叫人在软弱痛苦中抬起头来的。我们不是挪亚,但是只要我们有挪亚,只要我们是挪亚的家人,就可以进入方舟,以至得救。实际上,我们有一位比挪亚更美、更好的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

这才是因信称义的本质。其实,严格来说,我们并不是因为信心而称义,如果这样,我就有所夸的,因为我有信心嘛!不,我们乃是因为基督而称义,我得以称义的义,没有一丝一毫是来自于我自己,乃是全部来自于耶稣基督,是基督的义,是基督完美无瑕疵的义。因着我属基督,这义也就属于我。信心不过是管道,是不看自己,而单单定睛基督;是不依靠自己,而单单依靠基督;是不夸自己,而单单指着主夸口。真信心必须催逼我们,真实看到基督独自完成的救恩,从而使我们不顾一切的就近基督,时刻以信靠基督为我们得救的凭据。信心必须使我们不断看到基督,过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信心生活吗?对于常常在与罪恶争战中软弱、无力、疲乏的人,你们真的看到耶稣基督已经完成了救恩,已经得胜了吗?对于常常怀疑自己的得救,没有得救确据的人,你们真的是以耶稣基督为你们得救的凭据吗?对于常常劳苦担重担的人,你们真的看到在基督里有真安息、真平安吗?在你们的疲乏软弱之中,这位基督常常令你们欢呼喜乐吗?为什么自称信靠福音的信徒常常活在软弱、无力、疲乏、劳苦、怀疑之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还活在自我里面,在自我里面或放纵、或争战,不愿意或者不敢来就近耶稣基督,那位真挪亚,唯一可以拯救人们进入方舟以至得救的救主。你并未过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

基督徒在世上会有苦难,会有艰难吗?当然会。然而,在这一切的苦难、艰难,与罪的争战中,基督在我们生命中处在什么位置?读诗篇,诗人在一切的苦难、艰难和争战中,不断定睛仰望神,神是他们的避难所、高台、盾牌、能力、岩石、山寨、拯救他们的角、力量、磐石、救主、诗歌、亮光、性命的保障,我会说,这一切最完全、最彻底的体现在耶稣基督身上,因为耶稣基督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正是上帝最完全的彰显。

然而,请扪心自问:基督在你的生命中,是你的避难所、高台、盾牌、能力、岩石、山寨、拯救你的角、力量、磐石、救主、诗歌、亮光、性命的保障吗?在你一切的苦难、艰难、争战中,你会从心底里对基督发出如此的呼求和颂赞吗?基督真的是你生命的中心吗?你真的是在过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吗?你真的活出了因信称义的生活吗?回到基督里,时刻不依靠自我,唯独单单依靠基督。信徒生命的问题,归结于一点,就是自我太大,基督太小。

我们太少看到基督的荣耀,基督的得胜,基督的美好,我们所信的,是一个小小的基督,一个无能为力的基督,一个好像还躺在坟墓里、从来没有复活的基督,一个距离我们很遥远、不是以马内利的基督。我们若有这样的问题,就务要悔改,因为我们若真心相信“因信称义”,就要在信心中真实过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

3、因信称义的结果:从基督得力量遵行上帝的旨意

神默示摩西写下这段经文,首先不是要我们效法挪亚的榜样,而是让我们渴望一位比挪亚更伟大的人,可以带来真正救赎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挪亚是基督的预表,是引导我们看到并渴望基督。然而,挪亚与我们一样,同样是一个蒙恩的罪人,上帝的恩典在挪亚身上有如此大的彰显,同样也可以彰显在一切与基督联合的人身上,因为在基督里,有上帝最完全的恩典。一个真心在信心中与基督联合的人,因着基督的灵在他生命中真实的工作,也必定越来越像基督,越来越效法基督。从这个意义上,挪亚也是所有信徒的榜样。

圣经从来不否认榜样的力量,反而在很多经文中都要我们效法敬虔的榜样,尤其是耶稣基督。改革宗神学家约翰·欧文说:“忽略基督作为我们的榜样,在信仰中不以其为榜样来思考基督,不努力效法基督,是邪恶与致命的。”

然而,有时候真理与谬误就是一线之间。在圣经教导中,以敬虔的信徒为榜样,特别是以基督为榜样,从来都是在一个人重生并因信称义之后,而非之前。换句话说,我们不是以效法而获得拯救,或者让神更可怜我们以至于得救。而是因着我已经被神怜悯,从死里重生,已经因着单单信靠基督被称义,所以我们要效法这些敬虔的信徒,特别是效法基督。

实际上,一个人之所以有效法敬虔信徒和基督的心,正是因为他已经被神重生,已经有了新的生命。他在肉体中可能有软弱,但是,当他读到敬虔信徒的榜样,特别是当他读到基督的榜样时,他里面那颗新的心会被激励,会被感动,因为这些敬虔圣徒的生命正是他所渴望的,正是他里面那颗新的心所切慕的。一个人是否有效法敬虔信徒和基督的心,正是他是否重生的明证。并且,上帝的救赎正是要我们的生命样式越来越像基督。然而,这样的效法,绝对不是我靠着自己所能效法的,乃是因着基督而来的,乃是因着我已经与基督耶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活在我里面。

我们信仰的核心,是救赎。效法必须是因着救赎而来的效法。真正合乎圣经的效法,必须永远是在基督里的效法,必须永远是我坚定的委身基督,属于基督,因此确认自己得享在基督里一切救恩福分的效法,而非任何在基督之外的效法。

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来11:7鼓励信徒从挪亚的信心那里得激励:“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那么,挪亚有哪些值得我们在基督里的信徒效法的呢?

首先,我们应当效法挪亚对神的敬畏。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如果我们真的是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人,基督的灵一定会让我们敬畏神,过于敬畏人;一定会让我们害怕得罪神,过于害怕得罪人。因为基督与你越接近,基督对你越真实,基督的荣耀和圣洁一定会令你敬畏。这必须成为我们在这败坏世代的追求:在基督里敬畏神,远离恶事。

其次,我们应当效法挪亚顺服神的呼召,在这个败坏的世代遵行神的旨意。这是一个被神所咒诅的世界,然而,神并没有放弃它,祂乃是不断呼召祂的子民,进入这个黑暗的世界,光照世界。正如虽然挪亚的世代极其败坏,虽然上帝在祂的预知中完全知道那个世代不顺从祂,但是祂并没有要挪亚和他一家脱离那个世代,过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乃是呼召挪亚,在众人面前造方舟,传福音,哪怕被众人所藐视、嘲笑、讥讽,但是挪亚遵行神所吩咐他的一切。

同样的,我们被神呼召要归向基督,在基督里过一个与这世界分别为圣的生活。然而,神并没有要我们脱离这个世界,与世隔绝,乃是被神呼召进入这个世界,彰显神以及祂国度的荣耀。我们每个人都有神的呼召,有神所赐予的职业。我们的使命,不是在神的呼召中建功立业,取得世俗的成功,乃是在我们的呼召中忠于神,遵行神的旨意。为此,我们一定会被其他不信之人藐视、嘲笑、讥讽,因为我们做事的方式、动机、原则和目的与他们是如此不同。在他们眼中,我们在做一些很傻很天真的事情,正如挪亚世代的人看挪亚一样。

然而,愿挪亚的经历再次提醒,这就是神对我们的呼召。任凭世人藐视、嘲笑、讥讽我吧,我已经看到了世界的尽头,我已经看到了基督的荣耀,我已经看到了基督的得胜,我已经看到了在基督里我的得救,我已经有了基督,基督在我生命中是如此真实,我不能否认祂,基督在我生命中是如此荣耀,我唯有顺服遵行祂的旨意。在挪亚以及其他千千万万信徒的身上,我得到了激励,因为他们也像我一样面对着自己世代的邪恶,遵行了神的旨意。愿我也如此从基督得力量遵行神的旨意,对于一个在基督里的人,这必定是他最真实的渴望。



默想上行之诗(一至十五)| 大牛牧师

转自橡树文字工作室微信官方账号

我在急难中求告| 默想上行之诗|默想上行之诗(一)
我的帮助从何而来? | 默想上行之诗(二)
愿平安在你中间 | 默想上行之诗(三)
基督徒如何回应世界的藐视? | 默想上行之诗(四)
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 | 默想上行之诗(五)
倚靠耶和华的人永不动摇 | 默想上行之诗(六)
耶和华果然为我们行了大事 | 默想上行之诗(七)
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 | 默想上行之诗(八)
一个敬畏神的人会领受怎样的福? | 默想上行之诗(九)
敌人屡次苦害我,却没有胜了我 | 默想上行之诗(十)
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 默想上行之诗(十一)
轻浮躁动的年代里,我的心平稳安静 | 默想上行之诗(十二)
是他战胜一切仇敌,带来永远的安息 | 默想上行之诗(十三)
他们同心合意一起居住,何等美善 | 默想上行之诗(十四)
我们当称颂神 | 默想上行之诗(十他们同心合意一起居住,何等美善 | 默想上行之诗(十四)

我们当称颂神 | 默想上行之诗(十五)



我在急难中求告| 默想上行之诗(一)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他就应允我。耶和华啊,求你救我脱离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诡诈的舌头啊,要给你什么呢?要拿什么加给你呢?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我与那恨恶和睦的人,许久同住。我愿和睦。但我发言,他们就要争战。(诗篇120

诗篇120篇是“上行之诗”的第一篇。“上行之诗”是由15首诗篇组成的一组诗,比较多的解经家认为,这是用在犹太人的三大节期,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按照摩西律法所要求的,“上行”去到耶路撒冷守节敬拜时所唱的诗篇(因为耶路撒冷位于犹大山地的高点)。

而作为“上行之诗”的第一篇,诗篇120篇正是表明神的子民散居在外邦人中是多么有必要分别自己,上行去敬拜耶和华。

全诗的结构并不很清晰,一个可能的结构如下:

A 神是在急难中应允我的神(1
A 在急难中恳求神拯救(2-4
B 我寄居在外邦人中间有祸了(5
B 我与恨恶和睦的人同住太久(6-7

根据这个结构,整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1-4节与第5-7节),每个部分都是以对应的结构呈现,起到加强效果的作用。

第一部分一开始(第1节),诗人首先表达出神是与他立约的神,他所呼求的神的名字“耶和华”,正是神立约的名字。这位立约的神也实在是守约、回应约民呼求的神,当诗人在急难中求告神时,神就应允。与之对应的第2-4节进一步表明,诗人陷在了怎样的急难中。

他被“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所包围。然而,因着神的应允,他相信神必用“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回报那些用诡诈的舌头说话的人。在中东地区,用罗腾木烧出来的炭火是最好的,热量温度很高。“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用来表明,神对那些用诡诈舌头说话的人的严厉审判。

可是,如果诗人是一个信主的人,他怎么会被“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包围呢?

第二部分说明了原因,因为“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米设位于黑海沿岸的小亚细亚地区,而基达则位于阿拉伯沙漠,两者相距甚远,诗人以此来表明他此刻并没有住在应许之地,而是寄居在远离应许之地的外邦人之地。

诗人对自己这种在外邦人之地寄居的生活,所表达的态度是处在极度的咒诅之中,以至于他用了先知神谕中表达咒诅最重的词“有祸了”,来形容自己此刻的生命状态。

为什么诗人对于自己寄居在外邦的生活状态如此悲观呢?第6-7节对应的部分作了说明,因为对于他而言,外邦人不是一群愿意和睦的人,而是恨恶和睦的人,他无法与他们有和睦,外邦人一门心思就想与他争战。

虽然这首诗本身到这里戛然而止,但《诗篇》的编辑者将之放在“上行之诗”的第一首,所要说的,却比这首诗篇本身更多。对于一个读到或唱到这首诗篇的人而言,诗人寄居在外邦人中间,非常危险,“有祸了”,那该怎么办呢?他需要离开外邦人之地,“上行”去到耶路撒冷敬拜神,他需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诗121:1-2

可以说,诗篇120篇很真实地表达出,一个寄居在外邦人之地的圣徒的痛苦,这是一种被罪恶包围,被争战环绕的痛苦。而他最大的需要,是与外邦人分别,与神亲近,在敬拜神中信心得到恢复,并得到神的帮助。

而这也是诗篇120篇对今天信徒的提醒!我们同样是寄居在外邦人之地的圣徒,我们每天都被“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所包围,我们每天都在与罪人争战。弟兄姐妹们,在被罪恶包围,在与罪人争战中,你们有没有强烈地感受到,“我寄居在魔都,住在上海的帐篷之中,有祸了”?你们有没有觉得与那恨恶和睦的人住得太久了?

我们每天最大的需要,乃是藉着各种蒙恩途径,与外邦人分别,靠着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上行”进入神的同在,在敬拜神中间,被神归正,被神更新,靠神重新得力,得着神的帮助,从而回到世界为主作见证,为主争战。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天清晨或者每天夜晚,那个宁静的“上行”时间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愿我们珍惜这样的时间,紧紧抓住这样的时间,让我们的心上行,让我们思念天上,到神那里,与神亲近,在基督里从神得着更新、祝福和应允。


我的帮助从何而来? | 默想上行之诗(二)

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他必不叫你的脚摇动。保护你的必不打盹。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保护你的是耶和华。耶和华在你右边荫庇你。白日太阳必不伤你,夜间月亮必不害你。耶和华要保护你,免受一切的灾害。他要保护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华要保护你,从今时直到永远。(诗篇121

诗篇121篇是“上行之诗”的第二首。在之前的诗篇120篇中,诗人认识到自己寄居在外邦人之地太久了,有祸了,他需要上行去到神那里,而诗篇121篇紧接着要回答一个问题:在上行的路上,谁可以给予诗人以帮助和保护?诗人的回答是:耶和华!

全诗的结构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部分:

A 耶和华是帮助者(1-2
B 耶和华是保护者(3-8

这两个部分分别以两个钥词作为主题,前一个是“帮助”,后一个是“保护”。并且前一个部分更多是个人的默想(主语是“我”),后一个部分则更多是信仰的宣告(主语是“祂”和“你”)。

整首诗篇以一个问题开始:“我要向群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山”原文是复数,是指“群山”,虽然诗人没有提及这是哪里的群山,但是考虑到上行之诗的背景,读者很自然会想到犹大的群山。

诗人从外邦人之地来到犹大群山之下,望着那巍峨绵延、高耸矗立的群山,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自己力量的缺乏,他何等需要帮助,然而,他的帮助从何而来呢?第2节是对此的回答:“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这里有三点值得指出:

第一,诗人特意称神为耶和华,再次强调神与他是有着圣约关系的神,是守约施慈爱的神,耶和华正是神立约的名字。

第二,诗人特意强调耶和华是“造天地的耶和华”。诗人感受到群山所带给他的挑战,然而,他更想到这带给他巨大挑战的群山不过是神的受造物,是神用祂的话语造成的。神比群山大得多!

第三,这位不仅造群山、更是造天地的耶和华是他的帮助者。“帮助”的意思是给予力量、支持、引导,这个词也出现在创2:18,上帝要为男人造一个女人来帮助他。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女人帮助男人并不意味着女人就比男人在地位上低等,帮助所强调的是角色的不同,而非地位的不同。而且,“帮助”是一个何等荣耀的服侍,因为我们伟大的神也是我们的帮助者,在我们成圣的道路上,祂一直是我们的力量、支持和引导!

当诗人想到这里的时候,他想到了更多:神不仅是他的帮助者,神更是他的保护者,这样的思想,使他从个人的默想上升到信仰的宣告,由此带来了第二部分。

这部分的主题是“保护”,这个词在这部分出现了六次。“保护”是比“帮助”更强烈的词。“帮助”更多是指神在旁边给予支持,而“保护”则强调神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保守、看顾、护理。因着思想这位神对于他是怎样的神,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深情的信仰宣告,耶和华不仅是我的帮助者,更是你,是我的同伴,是我在约中的弟兄姐妹的“保护者”。

这一保护是全时间、无间断的:“他必不叫你的脚摇动。保护你的必不打盹。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保护你的是耶和华。耶和华在你右边荫庇你。白日太阳必不伤你,夜间月亮必不害你。”

这一保护也是全方位、无死角的:“耶和华要保护你,免受一切的灾害。他要保护你的性命。”第8节是一个总结:“你出你入耶和华要保护你,从今时直到永远。”

因此,作为一个上行之人,虽然在上行的路上会遭遇很多挑战,很多艰难,然而,诗人不用惧怕、担心和忧虑,因为他有这位造天地的耶和华,祂是诗人的帮助者,更是诗人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保护者。在神的帮助和保护下,他必然可以上行直到耶路撒冷,见到神的面,与神享受同在的喜乐,救恩的完全。

同样的,弟兄姐妹们,我们今天也在这条上行的道路上,就是成圣的道路上,我们在不断向着那完全的救恩奔跑。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遭遇很多的挑战、艰难,我们会遭遇各种“群山”,我们也会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

神在这首诗篇坚定地回答我们:我的帮助和保护都是从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的父神而来!祂在基督里作我们新约的神,荣耀的父,祂在基督里与我们有着最紧密的关系,在我们成圣道路上,祂必定帮助我们,不仅帮助我们,更要保护我们,并且祂的保护是无时不刻、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直到将我们带领进入那完全的国度中。

这是我们的安慰,我们的盼望,我们的信心所在!愿我们在成圣道路上经历苦难、挑战、挫折、失败时,常常默想这篇诗篇,常常藉此想到那位在基督里给予我们不止息的帮助和保护的神,好使我们可以重新得力,向着标杆直跑:“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

愿平安在你中间 | 默想上行之诗(三)

人对我说,我们往耶和华的殿去,我就欢喜。耶路撒冷啊,我们的脚站在你的门内。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连络整齐的一座城。众支派,就是耶和华的支派,上那里去,按以色列的常例称赞耶和华的名。因为在那里设立审判的宝座,就是大卫家的宝座。你们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爱你的人必然兴旺。愿你城中平安,愿你宫内兴旺。因我弟兄和同伴的缘故,我要说,愿平安在你中间。因耶和华我们神殿的缘故,我要为你求福。(诗篇122

诗篇122是“上行之诗”的第三首。经过了漫长的跋涉,艰难的攀登,如今,诗人终于站在了他朝圣上行的终点:耶路撒冷。此刻,他是怎样的心情呢?诗篇122正是对此问题的回答。这首诗篇的结构如下:

A 朝圣者的喜乐(1-2
B 朝圣者的赞美(3-5
C 朝圣者的祷告(6-9

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看出,整首诗篇是以递进的方式,一步步展现出诗人此刻的情绪与回应。

诗人首先的情绪与回应是喜乐,诗篇的第一个词就是“我欢喜”,按照原文直译,第1节是:“我欢喜,当人们告诉我说:‘我们往耶和华的殿去吧’。”在之前的诗篇121篇,诗人还在为着群山的巨大挑战而担心,为何如今却如此欢喜,并且似乎他们可以去到耶和华的殿了?第2节回答了原因,按照原文直译,第2节是:“我们的脚就站在你的门内,哦,耶路撒冷!”

诗人终于到达了耶路撒冷,他似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此刻竟然已经站在了耶路撒冷的门内,这种喜乐的情绪一直延伸到第2节,为整首诗篇的情绪定下了基调。

在诗篇的第二部分,诗人开始回过神来,仔细观察耶路撒冷,并向其发出赞美。他称赞耶路撒冷是“连络整齐的一座城”,是一座被精心建造的城市;他称赞耶和华的支派都可以在耶路撒冷“按以色列的常例称赞耶和华的名”。第5节解释了称赞的原因:“因为在那里设立审判的宝座,就是大卫家的宝座。”因为耶路撒冷是永生神的城邑,伟大的上帝透过祂的儿子,大卫的后裔统治自己的子民。

诗人特意强调在耶路撒冷“设立审判的宝座”,为什么“审判的宝座”会成为他赞美的原因呢?请记得诗篇120篇的背景,诗人寄居在外邦人之地,深受罪人的试探、诱惑和侵扰,这也是他为何要上行来敬拜神的原因。

对于他而言,“神是审判的神”是一个充满安慰的教义。他渴望看到罪被审判,公义被彰显,而耶路撒冷让他看到了盼望。

由此,诗人也转向了第三部分,诗人在喜乐与赞美中,开始为耶路撒冷祷告,而他祷告的首要主题乃是耶路撒冷的平安。

“平安”基本的意思是和平、完全、丰盛、圆满、兴旺等,实际上,第6-7节中翻译为“兴旺”的词,与“平安”是同词根的同源词。平安是因着神的同在,由神赐下的生命丰盛状态,也是以色列人最盼望的祝福:第8节和第9节中,“愿平安在你中间”与“我要为你求福”的平行对应,正表明平安乃是以色列人所渴求的祝福。他们也深信,他们的神正是那位赐平安的神,而耶路撒冷作为大君王永生神的城邑,其字面意思正是“平安之城”。

然而,诗人为耶路撒冷求平安,其首要动机不是为了自己的益处,而是为了其他以色列人和神殿的缘故,正如第8-9节诗人所解释的:“因我弟兄和同伴的缘故,我要说,愿平安在你中间。因耶和华我们神殿的缘故,我要为你求福。”

在诗人心中,弟兄姐妹的属灵益处和神的荣耀是他祷告的首要动机。他清楚明白,平安是多么宝贵,圣约子民最大的需要正是平安,而神的同在也在平安中得到最大的彰显——这正是神殿所指向的,神殿就是要带来神的同在和对神的敬拜。

实际上,耶路撒冷城不过是新约教会的预表,希伯来书12:22告诉我们,教会正是永生神的城邑,天上的耶路撒冷。神整个救赎计划的中心,就是要在基督里兴起祂的教会,成为至高神同在的居所,成为神荣耀彰显的所在。在启示录中,最后和最大的异象,就是新耶路撒冷,也就是末世教会的异象。上帝的救赎在末世教会的高升、荣耀、宏伟、壮丽、圣洁、丰盛中达到其顶峰。

那么,我又是如何看待教会的呢?虽然因着救赎的“已经成就但尚未完全”,今天的教会充满着各样问题,因为组成教会的每个肢体就充满着各样问题,但是我是否真的看到教会在神心意中的地位呢?我是否真的看到教会正是旧约的耶路撒冷城所指向的呢?

当我来到教会,我的情绪和回应又是怎样的呢?我会充满欢喜吗?我会欢喜到难以置信吗?我会充满赞美吗?因为教会正是永生神的城邑,在教会中有神的临在,有圣灵的充满,有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姐妹的聚集,有上帝审判的宝座。

我是否意识到教会最大的需要乃是平安?乃是有神同在,由神赐下的生命丰盛?我会竭力为教会求平安吗?在我心中,弟兄姐妹属灵的益处和神的荣耀有那么尊崇的地位吗?

这是这首诗篇所要带给我们的提醒和思考:“你们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爱你的人必然兴旺。愿你城中平安,愿你宫内兴旺。因我弟兄和同伴的缘故,我要说,愿平安在你中间。因耶和华我们神殿的缘故,我要为你求福。”


基督徒如何回应世界的藐视? | 默想上行之诗(四)

坐在天上的主啊,我向你举目。看哪,仆人的眼睛怎样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样望主母的手,我们的眼睛也照样望耶和华我们的神,直到他怜悯我们。耶和华啊,求你怜悯我们,怜悯我们。因为我们被藐视,已到极处。我们被那些安逸人的讥诮,和骄傲人的藐视,已到极处。(诗篇123

诗篇123是“上行之诗”的第四首,这首诗深刻地表达出一个处在“已然亦未然”之间的圣徒如何面对来自所寄居的罪恶世界的极重藐视,整首诗的中心词是“怜悯”,诗人的反应是仰望神的怜悯。整首诗篇的结构如下:

A 向坐在天上的神举目(1-2c
B 直到祂怜悯我们(2d
B 求你怜悯我们(3a
A 我们被藐视大大充满(3b-4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是以交互式结构呈现的。交互式结构的外围是“向坐在天上的神举目”与“我们被藐视大大充满”的强烈对比。

来自两类人的藐视

诗人仍然寄居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中。从这个罪恶世界,他所得到的,是“被藐视大大地充满”(按照原文直译)。这种来自世界的巨大“藐视”充满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在他心中造成极大的痛苦,以至于他在第4节再次强调出来:“我们被那些安逸人的讥诮,和骄傲人的藐视,大大地充满。”(按照原文直译)这里也指出藐视的来源:安逸人和骄傲人。

安逸人是指那些在世界上充满享受、悠然自得的人,他们充分享受这个世界所带给他们的好处,享受罪中之乐,所以对时刻与世界分别的圣徒充满讥诮。

骄傲人同样也是如此,他们不见得在这个世界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但是他们无疑是一个狂妄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因此他们看不起那些恨恶世界的圣徒,认为他们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失败者。

诗人回应巨大藐视的方式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回应来自这个罪恶世界如此巨大的藐视呢?他转向了“耶和华我们的神”。部分A在原文中,又是一个交互式结构,按照原文直译,这个结构如下:

a 向你,
b 我举起我的眼睛,坐在天上的啊
c 看哪,正如仆人的眼睛向主人的手
c 正如使女的眼睛向主母的手
b 我的眼睛
a 向耶和华我们的神

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部分A所有意强调的,乃是圣徒定睛仰望神的程度,这种程度已经到了“看哪,正如仆人的眼睛向主人的手,正如使女的眼睛向主母的手”的地步,这也是这一结构的中心部分。

正如仆人和使女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们的主人和主母,圣徒也是如此完全定睛仰望他们的神;正如仆人和使女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们,而只在乎主人和主母的指令,圣徒也是如此不在乎世界的藐视,而只在乎神的命令。

实际上,在原文中,部分A中的“坐在”,与部分A’中的“充满”发音非常接近,诗人用这种接近的发音来交互对应。当他被世界的藐视“充满”时,他就以定睛那“坐在”天上的神来解除这种“充满”。

“坐在天上”既强调圣徒的安息和安慰不在地上,而在天上,那里才是神的居所,圣徒的家园,又强调神在其中掌权,这是圣徒面对世界的藐视的“解毒剂”。

那么,圣徒要定睛到什么时候呢?“直到祂怜悯我们”!第3节上半节的对应经文更连续说了两次:“耶和华啊,求你怜悯我们,怜悯我们!”神是怜悯的神,怜悯是神对处于悲惨痛苦的罪人的白白的恩宠。

诗人深信神是怜悯他的人,因着被世界的藐视充满而大大痛苦的心灵渴望从神那里得到白白的恩宠。为此,诗人要一直向着坐在天上的神举目,直到神怜悯他,在神圣的恩宠中脱离被罪人藐视的痛苦。

以神的怜悯回应藐视我们的世界

弟兄姐妹们,我们今天也如诗人一样,处在一个“已然亦未然”的世界当中。一方面,我们已经被基督救赎,是天上的国民,是光明的儿女。另一方面,我们又没有完全脱离这个罪恶的世界,我们还在其中寄居。

这个世界是恨恶和藐视神的,我们越是遵行神的旨意,越是被这个世界的人所藐视,被这藐视大大充满。我们当有的回应,不是用这个世界的方式来回应世界的藐视,就是在这个世界取得多大的成就来堵住世人的口,这是一种属血气的回应方式。

作为基督徒,我们必须意识到,世界对我们的藐视是本质性的,他们既然如此藐视了我们的主基督,也必然藐视我们这些跟随基督的人。我们当有的回应方式,不是讨好世界或者用世界的方式来回击,而是回到天上,回到神里面,定睛仰望那坐在天上掌权的我们的神,以祂的怜悯,祂神圣的恩宠来消除世界藐视的痛苦,并以神的怜悯来回应这个藐视我们的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恰恰在于,我们不是以诗人的方式来回应,却试图用讨好世界或者反击世界的方式来回应,结果或者被世界掳去,或者在血气中心怀不平,愿我们不要这样,愿世界的藐视催逼我们更加将心归给坐在天上我们的神,更加靠近、定睛、仰望祂,直到祂怜悯我们:“坐在天上的主啊,我向你举目。看哪,仆人的眼睛怎样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样望主母的手,我们的眼睛也照样望耶和华我们的神,直到他怜悯我们。”


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 | 默想上行之诗(五)

以色列人要说,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当人起来攻击我们,向我们发怒的时候,就把我们活活地吞了。那时,波涛必漫过我们,河水必淹没我们。狂傲的水必淹没我们。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他没有把我们当野食交给他们吞吃。我们好像雀鸟,从捕鸟人的网罗里逃脱。网罗破裂,我们逃脱了。我们得帮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华的名。(诗篇124

诗篇124篇是“上行之诗”的第五首。这首诗称颂耶和华帮助脱离恶人的攻击,全诗结构如下:

A. 耶和华帮助我们(1-2a
B. 保护免受恶人的攻击(2b-5
C. 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6a
B. 保护免受恶人的攻击(6b-7
A. 耶和华帮助我们(8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是以交互式结构呈现的。这一结构的最外围强调耶和华的帮助。再一次,诗人以立约的名字称呼神,强调诗人与神之间具有紧密的约的关系,在约中耶和华是他的神,是与他同在、帮助他的神。而这位耶和华又是创造天地的主,这意味着祂的帮助和保护是无与伦比、不可拦阻的。

第一层级(AA’)中耶和华全能与全权的帮助,与第二层次(BB’)中恶人所带来的极其危险的攻击又形成了鲜明对比。部分B中,诗人在原文中可以使用了三个“那时”(和合本只翻译了一个)来描写出被恶人攻击的极度危险状况,如在眼前:

“当人起来攻击我们,
那时,就把我们活活地吞了,
当他们向我们发怒的时候。
那时,波涛必漫过我们,河水必淹没我们。
那时,狂傲的水必淹没我们。”
那时,“就把我们活活地吞了”;那时,“水必淹没我们”。

诗人已经断定自己必死无疑,可是为什么他却没有死?对应的部分B’解释到,这是出于耶和华:“他没有把我们当野食交给他们吞吃。我们好像雀鸟,从捕鸟人的网罗里逃脱。网罗破裂,我们逃脱了。”

在诗篇中,诗人不断使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带来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对他所遭遇的艰难环境印象深刻:“那时,……河水必淹没我们。那时,狂傲的水必淹没我们。”(第4-5节)我们对他被耶和华大能的拯救印象深刻:“我们好像雀鸟,从捕鸟人的网罗里逃脱。网罗破裂,我们逃脱了。”(第7节)我们更对于耶和华全能和全权的帮助印象深刻:“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以色列人要说,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换句话说:当然是因着耶和华帮助我们!

在这种印象深刻的鲜明对比下,诗人禁不住向他的神发出了颂赞,这也是整首诗篇的中心部分:“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在极度的患难危险中经历到耶和华大能的拯救,这应当令我们发自内心的颂赞我们的神。

这首诗篇,如同上一首诗篇,同样深刻地刻画出生活在“已然亦未然”状态中间的圣徒,如何面对来自世界的攻击。我们所寄居的这个世界充满着恶人,耶稣说:“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15:19

我们越是要在世界过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我们越效法我们的主,遵行神的旨意,这个世界就会越恨我们,这个世界对我们攻击也可能达到极其危险与可怕的地步。然而,这首诗篇应许我们:神对我们的帮助是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

在极度危险的景况下,我们仍然可以仰望这位帮助我们的神,祂是与我们在基督里立约的神,祂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祂必拯救我们脱离恶人的手,虽然这种脱离的方式也可能是以神将我们从这个世界取去的方式。不管怎样,我们都在这位全能和全权的神的帮助与保护之下,我们不用惧怕。

而每当我们经历到这位全能和全权的神在基督里的一次次拯救时,这应当令我们更加敬拜、赞美、称颂我们的神,这应当令我们更加向祂俯伏和顺服,这应当令我们对未来神一直的帮助和保护更加有确信和盼望,也更加喜乐,更加有勇气地在这个世界为主作见证,为主打那美好的仗。


倚靠耶和华的人永不动摇 | 默想上行之诗(六)

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从今时直到永远。恶人的杖不常落在义人的分上,免得义人伸手作恶。耶和华啊,求你善待那些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至于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耶和华必使他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受刑。愿平安归于以色列。(诗篇125

诗篇125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六首。这首诗表明神必保守信靠祂的人,赐给他们平安。全诗结构如下:

A. 依靠耶和华的人永不动摇(1
B. 耶和华围绕保护祂的百姓(2
C. 恶人对义人的邪恶统治不会长久(3
B. 求耶和华善待祂的百姓(4-5a
A. 祈求以色列得到平安(5b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以交互式结构呈现。并且,ABC部分是在信心中的宣告,B’和A’部分则是在信心中的呼求。第1节与第5节后半节在交互式结构的最外层。第1节中“依靠耶和华的人”与第5节后半节中的“以色列”交互对应,表明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以色列”这个名字让我们想起在雅博渡口神给雅各起名的背景,雅各正是因着神的管教,而成为一个不再依靠自己,而全心依靠耶和华的人。他因着否定自己,在神面前降服,而成为一个“与神与人较力都得胜的人”,他也因此被神赋予了“以色列”这个名字。这样的人可以得到从神而来的平安,在这样的平安中永不动摇。

并且诗人此刻正在耶路撒冷,对于他而言,这种依靠耶和华永不动摇具有一个强烈的画面感,就是眼前的锡安山。锡安山是耶路撒冷最初建城的地方,也称为大卫城,它顶上是一块巨大的磐石,最初的耶路撒冷城就建立在上面。在诗人心中,锡安山作为上帝所拣选的、建立在磐石之上的圣城,是永不动摇的,而一个依靠耶和华的人,也是如此。

整首诗的第二层级(也就是部分BB’)则进一步表明耶和华将如何保护和善待祂的百姓。耶路撒冷是一个被群山围绕环抱的城市,锡安山居于中心,周围被大山拱卫,并且山给人的印象是充满着力量和安稳。

这一图像激发起诗人对于神无微不至的保护的信心,正如这群山环绕拱卫锡安山,耶和华也是如此大有能力地环绕保护祂的百姓,也就是那些依靠祂的人。诗人也在这种信念下,呼求神善待祂的百姓,不过这一次诗人又用另外的词来形容这些百姓,他们是“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

正如整首诗的中心部分所暗示的,当时的以色列人可能正遭受恶人的邪恶统治,但是因着诗人对神所赐平安、安稳和保护的确信,他也确信恶人对义人的统治不会长久,否则,义人也是软弱的,在看不到盼望的情况下,义人可能也会作恶。

然而,因着深信耶和华的保护和善待,深信在耶和华的保护和善待下义人的平安和安稳,义人可以大有盼望,继续行走正道,即使此刻正在遭受恶人的邪恶统治。相反,那些离弃神,“至于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耶和华必使他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受刑。”

对于仍然生活在“已然亦未然”状态下的圣徒,整首诗篇既有警戒,也有安慰,更有盼望。

这首诗警戒我们,虽然此刻恶人似乎在掌权,罪恶在世界蔓延,公义不得彰显,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持守正道,行走正路,因为耶和华在掌权,恶人的统治必不长久,偏行弯曲道路的人必要受刑。

这首诗也安慰我们,如同眼前的群山围绕拱卫锡安山,耶和华也如此亲密和完全的保护我们,祂必善待那些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

这首诗更赐给我们盼望,依靠耶和华的人将如同锡安山那样永不动摇,他们必从神得到平安。

这首诗也从不同的角度来形容一个依靠耶和华的人,他如何过一个依靠耶和华的生活。

他是以色列,就是否定自己,在神面前完全降服,以至于得胜的人。他是神的百姓,就是与神立约,被神保护,被神围绕的约民。他是义人,既是在基督里被神称义的人,也是在基督里行义的人。他是重生的人,就是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

当我们追求成为这样的人,当我们如此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生活时,我们会真实经历在基督里永不动摇,在基督里神确实的保护,在基督里神的善待,在基督里神所赐的平安。

愿我们因着深信神对于我们是怎样的耶和华,而竭力追求在这些邪恶的世界成为这首诗所描述的依靠耶和华的人。


耶和华果然为我们行了大事 | 默想上行之诗(七)

当耶和华将那些被掳的带回锡安的时候,我们好像做梦的人。我们满口喜笑,满舌欢呼的时候,外邦中就有人说,耶和华为他们行了大事。耶和华果然为我们行了大事,我们就欢喜。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诗篇126

诗篇126篇是“上行之诗”的第七首。这首诗明显写作于犹太人被掳归回之后,表达了被掳归回的喜乐,颂赞神大能的作为。但同时,也呼求神使他们这些“被掳的人归回”,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这些人已经从被掳中归回,为什么还求神使他们归回呢?最有可能的,是指这些人虽然已经归回,但并没有完全结束被掳的状态,并且应许之地也没有完全呈现出先知所预言的美好祝福,他们仍然是带着对神应许的信靠和盼望渴求那完全的归回临到。

整首诗篇的结构如下:

A. 耶和华将被掳的带回锡安的时候,我们好像做梦的人(1
B. 我们满口喜笑(2a
C. 外邦人说,耶和华为他们行了大事(2b
C. 耶和华为我们行了大事(3a
B. 我们就欢喜(3b
A. 求耶和华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4-6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是以交互式结构呈现的。在交互式结构的最中心,是对耶和华的颂赞:耶和华为他们(我们)行了大事!如此奇妙的大事,先是外邦人看出来了,因而发出颂赞;然后是犹太人自己发出信心的颂赞。

那么,耶和华为他们行了什么大事呢?就是将被掳的犹太人带回了锡安!犹太人曾经被看似不可战胜的巴比伦人掳到异国他乡,圣殿被毁,耶路撒冷城墙被拆,看上去,他们最终的命运与其他被灭国的民族一样,很可能就会在被掳之地逐渐因着失去自己的土地和城市而被同化,湮没无闻。

然而,如今,他们这些被掳之人却真实回到了他们所念念不忘的锡安,永生上帝的城邑,回到了流奶与蜜的应许之地。这一被掳归回的大神迹如此真实地呈现在他们眼前,甚至令他们难以置信,以至于他们“好像做梦的人”!

他们当然不是在做梦,他们真的已经回到了锡安,回到了应许之地,这一被掳归回的真实经历令他们如此喜乐:“我们满口喜笑,满舌欢呼”,“我们就欢喜”,因为上帝为他们行了何等大的事!上帝向他们成就了祂藉着先知们所说的预言!

然而,虽然他们已经归回,但是被掳归回的全部预言还没有完全实现。因为先知们预言,真正的被掳归回意味着他们不再受任何欺压和辖制,意味着上帝的祝福满满浇灌应许之地。然而,他们此时却仍然在受波斯人的辖制,因着七十年的荒凉,在应许之地的耕种也是如此艰难。他们已经被掳归回,但他们仍然还在被掳,仍然还没有领受归回的全部祝福。

所以,他们向这位已经向他们行了何等大事的神发出了呼求:“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南地是以色列南部的干旱之地,唯有在雨季时因着降水而形成暂时性的河流,这代表着神的祝福临到。

不过,因着对被掳归回的真实经历,因着对上帝行了大事的真实体会,这些已经被掳归回的犹太人对于上帝成就那完全的被掳归回是大有信心,大有盼望的。他们的呼求,不是无助的呼求,不是绝望的呼求,乃是在信心中的呼求。他们深信虽然现在他们还在被掳的状态之中,虽然神的祝福还没有完全临到,但是那在他们中间“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

虽然他们如今在流泪撒种,但是他们“必欢呼收割”;虽然他们现在是“带种流泪出去”,但是他们“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

如同这首诗篇中那些被掳归回的信徒,我们这些信徒今天也同样处于“救赎已经成就但尚未完全”的状态之中。因着基督耶稣并祂钉十字架,以及三天后从死里复活,基督已经成全了救恩,我们所有信靠基督的人,神已经救我们脱离被掳的状态,带我们进入了光明的国度,我们已经从罪恶与死亡的被掳中归回天上的父家。

然而,我们却还没有完全脱离被掳,罪恶、魔鬼、世界、咒诅、疾病、死亡仍然重压在我们身上,我们还没有完全归回,我们常常缺乏赦罪的平安,圣灵的浇灌,也没有完全的成圣,复活的荣耀。

但是,这首诗篇对我们有一个极大的提醒,就是我们是否常常活在这“已然”的救恩中?这“已然”的救恩,就是在基督里赦罪的平安,与神的和好,圣灵的临在,一次两次胜过罪恶与魔鬼,都能令我们好像做梦的人,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神迹,如果不是神从天降下的救恩,根本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这样被掳归回的经历将使我们在还没有完全被掳归回的状态中仍然喜乐,满口喜笑,满舌欢呼,也使得我们对于将来神信实地带来那未来完全的救恩大有信心和盼望,这样的信心、盼望、平安、喜乐,将使我们满有力量地在世上流泪撒种,在与罪恶、魔鬼、世界、咒诅、疾病、死亡的争战中充满激情地向着标杆直跑,直到那“欢呼收割”的日子到来。


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 | 默想上行之诗(八)

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你们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劳碌得来的饭,本是枉然。惟有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他们在城门口和仇敌说话的时候,必不至于羞愧。(诗篇127

诗篇127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八首,这首诗是一首智慧诗,教导耶和华在一切事上的美善护理,也教导信徒在生活的一切事上不要依靠自己,乃信靠耶和华赐福。整首诗篇的结构如下:

A. 信靠耶和华在生活大小事上的赐福(1-2
B. 信靠耶和华在生养儿女事上的赐福(3-5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存在着一种平行或递进的结构。

1-2节为第一部分,谈到了生活的四个方面:建造房屋、看守城池、工作、安歇,这部分的钥词是“枉然”,这个词在这两节经文中出现了三次。

诗人强调,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任何事情,无论是像建造房屋或者看守城池这样的大事,还是像日常的琐碎工作和夜晚睡觉这样的小事,如果没有耶和华的赐福,都不可能有任何果效,都是“枉然”。“枉然”这个词基本的意思就是“虚空”,更直白的翻译可以是:“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2节的最后,“安然睡觉”不是单指“睡觉”,而是指代第2节所提及的日常生活,包括早起,劳碌工作,安歇,这一切以夜晚睡觉作为结束。诗人以此来表明,如果我们不是“耶和华所亲爱的”,如果不是耶和华在这一切事上赐福我们,我们的勤奋早起,劳碌工作,所期待的安然睡觉,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诗篇并不否认我们当有的责任,我们的确需要自己建造房屋,需要自己看守城池,需要自己勤奋早起,需要自己劳碌工作,需要自己尽到睡觉的本分。

然而,诗篇强调,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是我们自己赚得了这一切,这一切全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不!我们不过只是在尽管家和仆人的责任,在这一切事上,耶和华才是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大事小事,如果没有耶和华定意赐福,我们哪怕再努力,再拼搏,“到头来不过都是一场空”!

那么,谁是耶和华定意赐福的呢?“耶和华所亲爱的”。谁是耶和华所亲爱的呢?乃是那些与祂有圣约的关系,神是他们的耶和华,并且在圣约中凡事信靠祂,并忠诚顺服的人。诗篇要求我们,在生活的一切事上,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我们都需要信靠神,仰望祂主权的护理,依靠祂的赐福,忠诚于主,不要自以为有聪明,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依靠自己,否则,“到头来不过都是一场空”。

正是在这一信念下,诗篇引入了第二部分。在古代近东,儿女众多被视为最大的祝福,因为儿女众多不仅意味着家族力量的壮大,也意味着家族在世上的延续。对于圣约子民,更是如此。因为儿女繁多正是神与亚伯拉罕立约时所应许的祝福。

实际上,在古代社会,婴儿的早夭率相当高,儿女繁衍增多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有很多民族就是因为生育率低,力量衰弱,而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在这件事上,更是需要仰望耶和华神的赐福。

诗人在第3节重申神在恩约中的应许,祂应许要赐下圣约的儿女,诗人看这些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和“祂所给的赏赐”。这些圣约中的儿女,更是圣约家庭的力量,并且儿女众多正是神赐福的证据,他们也必不至于羞愧。

可以说,整首诗篇,既有劝诫提醒,也有应许安慰,都在强调耶和华在凡事上掌权护理,强调圣约子民在凡事上对这位与他们立约的主的信靠,强调耶和华对祂所亲爱的祝福。

那么,我真的看生活中一切的事都在神的掌权护理下吗?就连我们习以为常、繁琐微小的吃饭、剪发、上班、交通、看病、吃药,都在祂的掌权护理之下。

我在这一切事上都在信靠神,仰望神,依靠神赐福吗?还是在依靠自己?只有在那些大事,那些我觉得有挑战有压力的事,我才来求告神,依靠耶和华吗?我真的明白,在生活中的一切事上,如果没有耶和华赐福,“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吗?我心里有这样的信靠和敬畏吗?

我是耶和华所亲爱的吗?我在凡事上与神同行,对祂忠诚,寻求祂的旨意,仰望依靠祂,凡事交托,也深信祂必定按照祂圣善的美意而赐下祝福,从而心里有笃定,有安稳吗?我也因着深信神在凡事上掌权护理,而不焦虑,不担心,而在平静安稳中尽自己的责任,从而“安然睡觉”吗?

这是一首智慧诗,愿我们因着如此信靠神,忠诚顺服祂,而成为在生活中靠智慧行事的人。


一个敬畏神的人会领受怎样的福? | 默想上行之诗(九)

凡敬畏耶和华,遵行他道的人便为有福。你要吃劳碌得来的。你要享福,事情顺利。你妻子在你的内室,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你儿女围绕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栽子。看哪,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要这样蒙福。愿耶和华从锡安赐福给你。愿你一生一世,看见耶路撒冷的好处。愿你看见你儿女的儿女。愿平安归于以色列。(诗篇128

诗篇128是“上行之诗”的第九首,这首诗也是智慧诗,并且这首诗与之前的诗篇127就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论神的赐福。

前一首以“有福的”作为结束,而这一首则以“有福的”作为开始。前一首是从神主权护理的角度谈论神的祝福,而这一首则是从人的回应的角度谈论神的祝福。在前一首中,神的祝福是神的恩赐。在这一首中,神的祝福也是神对敬畏祂的人的回报。

全诗结构如下:

A. 敬畏耶和华的人是有福的(1-4
B. 祝祷:愿耶和华的祝福临到(5-6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呈现出递进的结构。第一部分宣告祝福的事实,第二部分则是在这一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的祝祷。

第一部分是一个典型的“首尾呼应”的结构,以“敬畏耶和华的人便为有福”作为开始,以“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要这样蒙福”作为结束,着意强调什么样的人才是领受耶和华赐福的人:他是敬畏耶和华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敬畏耶和华的人呢?“敬畏耶和华”是一个盟约性的术语,“耶和华”本身就是神与祂的圣约子民立约的名字,而“敬畏”是因着约民与神在约中有真实的关系,因着信靠这位与他们立约的神,认识祂,看见祂的荣耀和作为,而发自内心对这位立约的神的尊崇、爱戴、顺服和畏惧,并在这种尊崇、爱戴、顺服和畏惧中遵行祂的道,而神也定意在在约中大大祝福这样的人。

正如申命记10:12-13,摩西告诉以色列人上帝与他们立约的心意是什么:“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事奉他,遵守他的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为要叫你得福。”

在这个意义上,诗篇128篇正是对神立约心意的回应。在第一部分中间,诗人竭力表明一个敬畏耶和华的人会领受从神而来怎样的祝福,包括:工作的蒙福,生活的蒙福,婚姻的蒙福,家庭的蒙福。

葡萄树多结果子,橄榄树则结出可以榨出芬芳香油的橄榄,两者在以色列正是蒙福的象征,诗人以此来比喻一个敬畏耶和华的人在婚姻和家庭中所蒙的祝福:他的妻子“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这一比喻不仅指生儿育女,更指向妻子带给家庭的每一个贡献;而他的儿女则“围绕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栽子”。“栽子”就是橄榄的幼苗,它们从原来的橄榄树中生长出来,强壮有力,并且将来也将长成新的橄榄树。

诗人想到一个敬畏耶和华而蒙福的人,他在神的祝福被子女环绕,就好像一棵生机勃勃的橄榄树,树根又长出很多幼苗,被这些幼苗所环绕,将来会长成更多的橄榄树。这些都是神在旧约中所应许的祝福,也是旧约时代的人所渴望的祝福,而“看哪,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要这样蒙福”!

这是立约的神必要在敬畏耶和华的人身上所做成的事实,正是在这个事实基础上,诗人发出了进一步的祝祷,有四个祝愿,这些祝愿关乎个人、家庭和国度:

前两个祝愿是关乎个人的,诗人愿人因着敬畏耶和华而一生一世得享神从锡安,从耶路撒冷所赐的祝福;第三个祝愿是关乎家庭的,诗人愿人因着敬畏耶和华而家族繁衍增多,儿孙满堂;第四个祝愿是关乎国度的,诗人愿人因着敬畏耶和华而使上帝的平安临到整个以色列国度。

可以说,整首诗篇在耶稣基督身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成全。耶稣正是那位完完全全敬畏耶和华、遵行祂道的人,祂也从神那里领受了圣约一切的祝福,关乎个人、家庭和国度,我们一切的祝福都在祂里面。

愿我们全心全意信靠耶稣,定睛祂,仰望祂,从祂那里领受神在圣约中所赐的一切祝福。并且,这些祝福也是因着我们在基督里认识神,敬畏神,爱神,遵行神的道而切实临到我们。

这正是神立约的心意:祂要我们看到唯独基督是唯一一位因着自己完全的敬畏而领受全部圣约祝福的人,祂要我们唯独从基督那里得享祝福,我们的责任就是信靠、定睛、仰望基督,并且在信靠、定睛、仰望基督中我们更深认识神,得见祂的荣耀和作为,从而发自内心敬畏祂,尊崇祂,爱戴祂,顺服祂,并因着这样的敬畏,使得在基督里的一切祝福切实临到我们。

愿我们如此活在基督里,活在面对面朝见神而对神真实的敬畏中,也活在神在基督里的一切祝福中。


敌人屡次苦害我,却没有胜了我 | 默想上行之诗(十)

以色列当说:“从我幼年以来,敌人屡次苦害我,从我幼年以来,敌人屡次苦害我,却没有胜了我。如同扶犁的在我背上扶犁而耕,耕的犁沟甚长。耶和华是公义的。他砍断了恶人的绳索。”愿恨恶锡安的,都蒙羞退后。愿他们像房顶上的草,未长成而枯干。收割的不够一把,捆禾的也不满怀。过路的也不说:“愿耶和华所赐的福,归与你们!我们奉耶和华的名,给你们祝福!”(诗篇129

诗篇129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十首,这是一首群体信靠诗,在对神表达信靠之时,也表达出对神的仇敌的咒诅,而诗人所表达的信靠和咒诅的基础是:耶和华是公义的。全诗结构如下:

A. 祈愿信靠神的拯救(1-4
B. 祈愿神的仇敌遭报(5-8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呈现出递进的结构,并且整首诗篇都是在祈愿,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4节,诗人祈愿圣约群体在回顾立约的神对约民信实的拯救时,表达对神的信靠。第二部分是第5-8节,诗人祈愿那些神的仇敌,那些恨恶锡安的人,不被祝福,反遭咒诅。

第一节中的“说”原文是一个祈愿式的动词,可以翻译为:“愿以色列说”,而接下来的第1-4节,都是这个“说”的内容。诗人不单是自己说,他更祈愿整个以色列民都一起诉说,诉说什么呢?诉说他们所受的敌人的可怕逼迫,诉说在这些逼迫中神公义的拯救。

1-2节以重复的方式,着意强调敌人对以色列人的苦害。“从我幼年以来”无疑指向以色列人最初形成的日子,就是在埃及为奴四百年的日子,从那时起,以色列人都在遭受敌人“屡次”的苦害。然而,在第2节的最后,诗人却表达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却没有胜了我”。

敌人许多次苦害以色列人,却没有胜过以色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诗人在这里没有说,这引导我们继续往下读。

不过,第3节并没有解释原因,反而进一步说明敌人苦害之沉重,超过想象:“如同扶犁的在我背上扶犁而耕,耕的犁沟甚长。”

每年的秋雨季节,在撒种之前,以色列人都要用铁犁犁地,铁犁极其锋利,可以将被阳光曝晒半年而坚硬如铁的土地翻起松动。诗人以此为比方,用来形容以色列人所承受的苦害何等巨大痛苦,他们的背就如同这土地,敌人就如同犁地之人,敌人的苦害就如同在他们的背上犁出一道道犁沟,并且甚长。这会让人更加惊奇:如果敌人的苦害如此沉重,他们为何没有能胜过以色列人。

在第4节,答案终于揭晓了:因为他们有一位立约的神,是耶和华他们的神,因为耶和华是公义的。以色列人面对敌人可怕的苦害,但耶和华为他们“砍断了恶人的绳索”。

“公义”在这里是指向盟约性的公义,而非审判性的公义。当神完全依照圣约的应许而行事时,神是公义的。神在圣约中应许祂要作以色列人的神,祂必保护和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仇敌,“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3

作为神的子民,以色列人要面对这个罪恶世界的可怕苦害,极重逼迫,然而与他们立约的神是公义的,祂必成就祂的应许,拯救祂的子民,这是以色列人的信心和盼望所在。不仅拯救,祂也必定咒诅那些祂的仇敌,这也带来了第二部分的祈愿。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部分,以色列所祈愿咒诅的,不是他们个人的仇敌,律法本身教导要爱仇敌,神不允许祂的子民与律法相违背。以色列人不是因着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了,而宣告咒诅。以色列人在这里是宣告对那些“恨恶锡安”的人的咒诅,锡安是神的城邑,这里有神的圣殿,那些恨恶锡安的人是在与神为敌,他们对以色列人的逼迫也是出于对神的敌对。

所以,以色列人是在祈愿神咒诅那些神的仇敌,愿神公义地对待他们,他们在敌对神的状态中,必不蒙福。他们反而如同“房顶上的草”,很快就要消亡,“未长成而枯干”;他们也如同歉收的庄稼,没有好的结局,“收割的不够一把,捆禾的也不满怀”。

如同过去的以色列人,我们这些信徒今天也生活在一个敌对神的世界中,正如耶稣所说:“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15:19

神的仇敌对我们屡次苦害,这些苦害甚至可能极其沉重,非常可怕,“如同扶犁的在我背上扶犁而耕,耕的犁沟甚长。”主耶稣没有应许我们这些祂的儿女在这个世界可以不受苦害,但主应许,祂已经胜了世界,我们在祂里面也是得胜的。

世界可能会杀灭我们的身体,但是世界却不能杀灭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灵魂是被主用宝血所救赎的,是与主同在的,并且我们的身体也将要有荣耀的复活,这一切耶稣所成就的救恩,都是这个敌对我们的世界无法夺去的,它也无法对我们的灵魂和将来荣耀复活的身体造成任何伤害。

不仅如此,即使在这个敌对神的世界,主也会按照祂自己的美意,不时拯救我们脱离恶人的手。并且无论我们遭遇什么,祂永远与我们同在,成为我们的平安和力量,因为祂是公义的神,是守约施慈爱的主。

相反,那些在罪恶中自命不凡、得意忘形的人,那些恨恶神的国度和神的教会的人,他们必不蒙福,他们的结局极其可怕,并且急速到来。

这首诗篇对于我们这些仍然生活在这个罪恶世界的信徒而言,既是安慰,又是警戒。它安慰我们,不在仇敌的逼迫中自怜、痛苦、苦毒、怨恨,反而仰望那公义的主,将自己交托在祂的手中,不断经历祂信实地拯救,直到救恩完全的日子。它也警戒我们,不要为那些恶人心怀不平,不要效法他们的作为,他们在主公义的手中,结局何等可怕。


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 默想上行之诗(十一)

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主啊!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他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诗篇130

诗篇130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十一首,全诗真挚地表达出一个深感罪污的罪人仰望等候神的赦免和救赎的信靠之心,马丁·路德称之为“保罗式的诗篇”。全诗结构如下:

A. 呼求主(1-2
B. 主有赦免之恩(3-4
A. 等候主(5-6
B. 主必救赎以色列(7-8

可以看出,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呈现出对称的结构,每个部分都是以呼求/等候主作为开始,以对救主的信靠作为回应。

全诗的第一个字是“从深处”,并且在原文中,“深处”是复数,表示的是“深处的深处”,在“至深之地”,在“无尽的深渊中”,给人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这是怎样的深渊呢?根据诗篇后来的诗句,这是罪恶的深渊。诗人感受到自己被罪恶层层叠叠的压制,几乎令他窒息。

然而,诗人并没有在罪中坐以待毙。相反,正是在绝望的深渊,他发出了全心全力的呼求,因为他有主,主是与他立约的神,是他的耶和华,是信实守约施慈爱的神,是拯救的主。

因此,他在罪恶的深渊中不住地向这位耶和华,这位主发出呼求,并且在不断呼求中,其内容也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向你求告”,“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

为什么诗人处于罪恶的深渊,却能够如此不断地呼求主呢?因为他深信神“有赦免之恩”。

实际上,他深知这世上没有一个义人,“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以罪人的身份来面对这位主,可是,谁能站得住呢?然而第4节有一个伟大的转折:“但”,“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神并不只有公义的审判,神有赦免之恩!而神的赦免之恩对于一个在罪的深渊中渴望脱离罪恶的人,不是令他继续赖恩犯罪,而是令他敬畏神。救恩所结出的果子,是对神的崇敬、爱戴、顺服,而非放纵。

正是因着这种对神有赦免之恩的信靠,在诗篇的第二部分,诗人更加耐心的求告,并且等候神:“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诗人所等候的,不仅仅是赦免之恩,而是主自己。诗人所渴望的,不仅仅是罪得赦免,而是与神和好,有神的同在。他渴望的是神!

第二,诗人的等候,不是消极或者无所谓的等候,乃是积极和迫切的等候。诗人通过重复的表达,不仅真实刻画出他不住地呼求,也真实刻画出他急切的心。他不是人在等候,他是“心等候”。他的等候,“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对于守夜之人而言,黑夜是孤独、痛苦、焦虑,充满对可能未知的偷袭的恐惧的,他们渴望着天亮的到来,他们可以卸下重担。而诗人在罪中等候主的赦免和主的同在,胜过守夜的等候天亮。

第三,这也说明,对于一个深感罪污的人,神的赦免和神的同在有时并不是立刻临到一个凭信心呼求的人。

这有很多的原因:有时是神要试验我们的信心,看我们是否在罪的痛苦中仍然相信祂的赦免之恩;有时是神要让我们继续停留在罪的痛苦中,藉此管教我们,让我们对罪更加恨恶,也对神更加敬畏;有时是神藉此训练我们对祂的定睛和仰望;有时是我们还有未认清的罪,或者也有其他奥秘的原因。

然而,即使我不断呼求,神似乎没有回应;即使我不住仰望,神的赦免和神的同在没有立刻临到,我仍然要等候,我仍然要呼求,我仍然要在信心中仰望祂,直到神的救恩临到我!

为什么?正如第7-8节所说:“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他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

弟兄姐妹们,你们信这话吗?此刻,你们在哪里?你们在罪的深处吗?这令你们痛苦吗?你们渴望脱离那无穷无尽的罪,被神赦免,与神和好,有神的同在吗?你们相信祂有赦免之恩,你们相信祂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吗?那么,你们愿意在这样的信心中呼求主,不断地呼求主,在没有经历赦免与主的同在之时急切等候主,直到主所应许的救恩临到你们吗?

这是一首很美的诗篇,因为这首诗篇最真实地刻画出一个被罪缠绕的罪人因着信靠神而蒙恩的经历,愿这也成为我们每个信徒常有的经历,愿这首诗篇的每个字词都深印在我们的心版上,好使我们在呼求和等候中有信心,有方向,好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呼求、等候和仰望,直到那甜美的救恩,那神圣的同在临到我们,好使我们脱离一切的罪孽,并敬畏救我们的神!


轻浮躁动的年代里,我的心平稳安静 | 默想上行之诗(十二)

耶和华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重大和测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我的心平稳安静,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我的心在我里面真像断过奶的孩子。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从今时直到永远。(诗篇131

诗篇131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十二首,这首短小的诗篇属于所谓的“个人信靠诗”,诗篇表达出对立约的神坚定的信靠,以及由此而来的谦卑与安稳,诗篇也呼召以色列群体如此来信靠耶和华。全诗结构如下:

A. 个人信靠的果子:谦卑和安稳(1-2
B. 呼召群体信靠耶和华(3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呈现出一种递进的结构,从个人的信靠递进到对群体信靠的呼召。

在诗篇的第一部分,诗人很真实地表达出一个坚定信靠和仰望耶和华的人所具有的两个典型特征:谦卑和安稳。

全诗的第一个字是“耶和华啊”,诗人在信靠中是如此真实地活在这位与他立约的神面前,他很自然地看到这位神。这种信靠和看见使得他真实谦卑在神面前。

这种谦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视卑微:“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第二个方面是行事谨慎:“重大和测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

“狂傲”和“高大”的希伯来文基本的意思都是“高”,诗人表达自己的心和眼都不高,都是低下的,为什么呢?因为神对于他是如此伟大,如此荣耀,在神面前,他是如此卑微不配。

正如那可畏的撒拉弗天使在神的荣耀面前,也是如此谦恭卑微,“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赛6:2)他们不敢直视神的荣光,用两个翅膀遮脸;他们不配站立在神面前,用两个翅膀遮脚。一个活在神的荣光面前的人也是如此。

不仅如此,因为神的荣耀和主权对于他是如此真实深刻,他深深降服于神的主权之下,以至于他行事不再追求自我的欲望,追求自我荣耀的彰显,不再随己意而行,相反,那些没有神清楚显明指示的事情,就是那些对于此刻的他而言“重大和测不透的事”,他也不再敢行。

对于他而言,去做那些没有神清楚显明的事,那些重大和测不透的事,不是智慧,而是愚昧;不是勇气,而是冒险;不是荣耀,而是叛逆;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壮志,而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的我行我素。

这种对神坚定的信靠和仰望所带来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安稳。正如第2节一开始的表达:“我的心平稳安静”,他的心不空虚,不浮躁,不焦虑,因为他有了神,神成为他生命的满足,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我的心在我里面真像断过奶的孩子。”

“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就是如此的平稳安静,他不再像还没有断奶的时候在饥饿中急切和不耐烦地吸母亲的奶,却带着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安静并满足地躺在母亲的怀中,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卷!

诗人品尝到信靠仰望神所结出的善果,深深浸润在神的荣耀、主权、良善、丰富之中,他在神那里认识到自己的本相,同时也找到自己生命的满足和意义,这带给他谦卑和安稳。

由此,他也向全体以色列民发出呼召,盼望他们也像自己一样,过一个仰望耶和华的生活:“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从今时直到永远。”

弟兄姐妹们,这也是诗人对今天的我们的呼召。在今天的社会,因着人远离神,背叛神,以自我为中心,人人都过着一个自视甚高、自命不凡,绝不甘居人下的生活,他们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以更高的目标来荣耀自己,麻痹自己,却总是得不到满足,得不到安稳,得不到平静,心里充满空虚、焦虑、浮躁、不安。

这首诗篇告诫我们,不可以这样!我们是信靠神的子民,我们不可以追求与世上不信之人同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样的追求是愚昧、罪恶与叛逆的,这样的追求也得不到真正的满足与意义。

相反,我们真正的需要、满足和意义乃是神自己。我们需要竭力地追求神,信靠仰望神,每天真实活在神面前,看到祂的荣光,祂在万事万物上的主权,品尝祂的良善,安息于祂的丰富,从而在祂面前有真正的谦卑,不再为自己活,而是为这位荣耀而良善的主而活,不再在心灵的空虚中焦虑不安,而是在生命的满足中平稳安静。

这才是我们每个信靠神的人当有的追求,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福气。


是他战胜一切仇敌,带来永远的安息 | 默想上行之诗(十三)

耶和华啊,求你记念大卫所受的一切苦难。他怎样向耶和华起誓,向雅各的大能者许愿,说:“我必不进我的帐幕,也不上我的床榻。我不容我的眼睛睡觉,也不容我的眼目打盹。直等我为耶和华寻得所在,为雅各的大能者寻得居所。”我们听说约柜在以法他,我们在基列耶琳就寻见了。我们要进他的居所,在他脚凳前下拜。耶和华啊,求你兴起,和你有能力的约柜同入安息之所。愿你的祭司披上公义,愿你的圣民欢呼。求你因你仆人大卫的缘故,不要厌弃你的受膏者。耶和华向大卫,凭诚实起了誓,必不反覆,说:“我要使你所生的坐在你的宝座上。你的众子若守我的约,和我所教训他们的法度,他们的子孙,必永远坐在你的宝座上。”因为耶和华拣选了锡安,愿意当作自己的居所,说:“这是我永远安息之所。我要住在这里,因为是我所愿意的。我要使其中的粮食丰满,使其中的穷人饱足。我要使祭司披上救恩,圣民大声欢呼。我要叫大卫的角,在那里发生。我为我的受膏者,预备明灯。我要使他的仇敌披上羞耻。但他的冠冕,要在头上发光。”(诗篇132

诗篇132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十三首,这首诗篇在整组“上行之诗”中非常引人注目,原因在于其篇幅。通常“上行之诗”都比较短小,适合上行到耶路撒冷的朝圣者背诵和反复吟唱,而这首诗篇的篇幅则是其他“上行之诗”的三四倍,这也引起一些解经家的困惑。

然而,诗篇编辑者将这首长诗放置在“上行之诗”中,很可能是将其作为整组“上行之诗”的神学根基,作为朝圣者上行的基石。

因为这首诗是典型的君王诗,也是一首“锡安之歌”,它巧妙地将君王与锡安两个主题融合在一起,强调为何这些在世界寄居的圣徒,可以有一个朝圣的地方,有一个神的安息之所,也就是锡安,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而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合神心意的君王,他带来了神的同在、神的祝福、神的救恩。这位君王是世上一切寄居的圣民得享救赎与朝圣的万古磐石。全诗结构如下:

A. 呼求主记念大卫(1
B. 大卫为耶和华寻找圣所(2-5
C. 呼求神进入安息之所,赐下救恩(6-9
A. 呼求主记念大卫(10
B. 耶和华确认大卫一家的王权(11-12
C. 耶和华确认自己的安息之所,赐下救恩(13-18

可以看出,全诗呈现出对称的结构,两个对称的部分都是以呼求上帝记念大卫作为开始,第一部分呼求上帝因着大卫为建造圣所所承受的苦难而进入安息之所,并赐下救恩,第二部分中的对称单元则是神的回应,神确认大卫的王权,也确认锡安为其永远安息之所,祂要在这里赐下祝福和救恩。

全诗的第一个词是“记念”,第1节原文其实是说:记念,哦耶和华啊,记念大卫,因着他所承受的一切苦难。“记念”是一个典型的盟约性用语,当上帝记念某人时,通常意味着上帝与这个人有着约的关系,并且,当上帝记念某人时,不仅仅只是上帝想起这个人,而是指上帝要在约中亲自造访这个人,与他相交,赐下祝福。

这个呼求的背后已经预设了“大卫之约”的存在,即因着大卫对上帝的忠诚,上帝与大卫立约,要兴起他的后裔建造永远的圣殿,带来永恒的国度,执掌永远的王权。诗人呼求上帝记念大卫,实现祂对大卫圣约的应许。

而诗人如此呼求的基础,不在于诗人自己怎样,而在于大卫是多么合神心意,他为了神的圣所所付出的苦难,使得诗人可以以此为根基呼求神进入锡安的安息之所,赐下救恩,带来公义和欢呼。

在第二部分的开始,诗人同样是以呼求作为开始,不过这个呼求与前一部分的呼求稍微不同,这个呼求是有关大卫的王权,诗人呼求神记念大卫,从而坚立大卫后裔的王权。而神也的确信实守约的回应,甚至以誓言回应,祂必定坚立大卫后裔的王权,祂也拣选锡安为自己永远安息之所,在这里赐下祝福和救恩,大卫的后裔必在这里战胜仇敌,得胜掌权。

对于今天的信徒,我们看到这首诗篇所谈论的主题真实成就在大卫的后裔耶稣基督身上。祂藉着自己所受的一切苦难,特别是十字架上的死,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建立了永恒的圣殿与永远的国度,祂战胜了一切的仇敌,祂带来了永远的安息,正是靠着祂,我们这些信徒可以登上那真正的锡安山,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在那里进入神的安息,得蒙祝福,得享救恩,在那里分享基督的公义、欢呼和得胜。

基督,我们的真大卫,祂所完成的工作,是我们每天得以上行朝圣,得享天上福乐的根基,我们要永远依靠祂,并在祂里面有真实的信心和盼望,靠着祂常常进到天上,进入神的国度,神的安息,神的祝福,神的救恩之中。


他们同心合意一起居住,何等美善 | 默想上行之诗(十四)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流到胡须,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篇133

诗篇133篇是“上行之诗”的倒数第二首,这首诗篇用最触动人心的温暖词汇描绘出圣徒在神的祝福下合一同居的美好,这种美好是有着神同在的,生命的美好。全诗结构如下:

A. 神的祝福临到合一同居的弟兄(1
B. 好比贵重的油降下(2
B. 好比黑门的甘露降下(3a
A. 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3b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呈现出交互式的结构。

1节按照原文直译是:“看哪,多么的善,多么的美,弟兄们在合一中同居!”诗人呼召人们看到一个何等美好的景象,就是在锡安,朝圣的弟兄姐妹们居住在一起。诗人感叹道,这是多么的善,多么的美!然而,并非弟兄姐妹们在一起居住就是这么的善和这么的美,而是他们“在合一中”一起居住。

他们不仅一起居住,而且他们在灵里彼此心意相通,成为一体。这样一群合一的圣徒在一起时,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在整首诗篇的最中心,诗人用了两个比方来形容这种美善:有多么善多么美呢?

首先,就好比那贵重的油(原文是“美的油”)降下,第2节按照原文直译是:“这好比那美的油在头上,降下在胡须,就是亚伦的胡须,降下在他的衣襟。”这无疑让人想到大祭司亚伦接受圣膏油浇灌的那个时刻。

圣膏油代表着圣灵,在旧约中,当大祭司作为受膏者而接受圣膏油膏抹时,圣灵就藉此浇灌在大祭司身上。那美好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胡须上,直到衣襟,代表着圣灵的浇灌和充满是何等完全。

其次,这好比黑门的甘露,降下在锡安山。黑门山是以色列境内最高的山,山上终年积雪,雨水丰沛,甚至在以色列的旱季也是如此,因此成为神的福分的象征。如今,神的福分临到了锡安山,就是朝圣者们此刻合一同居所在的地方!

这也回答了一个可能的问题:弟兄们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而创造出这样的美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合一,这样的祝福,绝对不是来自人自己的创造,而完完全全来自于神。

首先,“美”和“善”本身就是祝福的惯用语,也是神所具有的属性(诗135:3147:1),美和善的临到,正是因着神的临到。

其次,无论是圣膏油,还是黑门的甘露,都代表着神的祝福。并且在第2-3节有一个词不断出现,就是“降下”,这些祝福都是从天上降下的,是神圣的祝福临到了同居的圣徒,使他们领受圣灵的浇灌,在圣灵的浇灌中合一,使他们在合一中感受神的同在,领受又美又善的祝福,这是什么?这就是生命呐!

所以,才有了第3节后半节的总结:“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

简言之,信徒在一起并不见得美善。但是,当信徒在信靠神中,凭着神的旨意上行到神那里,领受圣灵的浇灌,从而合一,从而在合一中同居,此刻,神也与众圣徒同在,这是耶和华所命定的福,这是生命的同在,这是多么的善,多么的美!

这是上行朝圣的圣徒至大的满足和喜乐!

我们的神是三而一的神,是三个位格彼此团契相交的神,作为神的形象,我们每个受造的人也有这种内在团契相交的渴望和真实需要。我们无法忍受一直的孤独,这种孤独会让我们感受到灵魂的不完美,我们渴望与他人连接在一起。

然而,因着人的罪,我们又是如此自我,如此在罪中彼此伤害。罪人不得不陷入一种无法解脱的困境:一方面渴望与他人的团契,另一方面又在罪中、在自我中无法与他人团契,更多是彼此伤害。

然而,诗篇133篇却告诉我们,上帝要做成一件又美又善的大事:祂要使得圣徒们在合一中有最真实的团契相交,并在这样的团契相交中领受至善至美的祝福。

我们知道,这幅美善的画面唯独在基督里才能成就。唯独在基督里,我们的老我罪性才能被钉死;唯独在基督里,我们才能领受圣灵的浇灌;唯独在基督里,我们才有神的同在;唯独在基督里,我们才有真正的合一;唯独在基督里,我们才有生命,才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

虽然,这幅画面完全的成就要到将来新天新地救赎完全的时候,然而,在今天,在现在的教会中,我们这些已经在基督里蒙救赎的圣徒,就可以或多或少真实品尝弟兄和睦同居的滋味。

愿这篇诗篇提醒我们,激励我们,常常藉着在基督里上行到天上的锡安,天上的耶路撒冷,脱离自我的罪,进入神同在的圣洁和光明中,领受圣灵的浇灌和充满,并在这样的状态中与其他圣徒彼此合一,在合一中团契相交,这将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并在这样的经历中,对那未来最完全的合一,最完全的团契,最完全的美善同居大有盼望。


我们当称颂神 | 默想上行之诗(十五)

耶和华的仆人,夜间站在耶和华殿中的,你们当称颂耶和华。你们当向圣所举手,称颂耶和华。愿造天地的耶和华,从锡安赐福给你们。(诗篇134

诗篇134篇是“上行之诗”的最后一首,为这组“朝圣者之歌”作了很美好的结束。这首诗篇属于所谓的“礼仪诗歌”,朝圣者的上行之旅即将结束,他们将要告别锡安,告别神的圣所,他们呼吁祭司和利未人在圣殿继续称颂立约的神,而祭司和利未人也回应祝福这些即将离去的朝圣者们。全诗结构如下:

A. 朝圣者们呼吁耶和华的仆人“祝福”耶和华(1-2
A. 耶和华的仆人呼吁耶和华祝福朝圣者(3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呈现出交互式结构,前一部分是朝圣者们的呼吁,后一部分是耶和华的仆人的呼吁,两者都有一个关键的钥词:“祝福”,这也显出这首诗篇的主题是关于“祝福”。

1-2节按照原文直译也有一个交互式结构:

a. 看哪,祝福耶和华,
b. 耶和华的仆人,就是在夜间站在耶和华殿中的。
b. 向圣所举手,
a. 祝福耶和华!

这一原文直译也带来两个问题:第一,这些耶和华的仆人是谁?第二,“祝福”耶和华是什么意思?关于第一个问题,这些耶和华的仆人应当是在耶和华殿里敬拜服侍的祭司和利未诗班,第1节的“站”往往是指祭司和利未人在圣殿站着服侍(诗135:2;申10:8)。关于第二个问题,由于耶和华才是一切福分的源头,没有任何受造物有权柄、尊荣、资源来“祝福”耶和华。

“祝福”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将福分和荣耀归给耶和华,盼望耶和华福分满溢,大有荣耀,因此,“祝福”在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对于这些朝圣者,耶和华是与他们立约,与他们亲近,在约中赐福的神,他们在上行期间饱尝了耶和华那丰盛无比的祝福,他们对神满有感恩和赞美。

如今,他们即将离去,然而,他们渴望继续对耶和华表达他们的感恩称颂赞美。由于在旧约时代,圣殿是被神所指定唯一正式敬拜耶和华的地方,因此,他们呼吁被神所分别,在圣殿站立服侍的祭司和利未人,继续代表他们在圣殿不住地称颂耶和华,举手赞美。

而在圣殿的祭司和利未人也完全明白这些朝圣者对神的称颂赞美,他们也呼吁耶和华祝福这些即将离开锡安的朝圣者。

3节按照原文直译是:愿耶和华祝福你们,从锡安,祂是造天地的。祭司和利未人深信,虽然耶和华住在圣殿,住在锡安,然而耶和华并不只是锡安的神,祂乃是创造天地的神,是全地的神。无论这些朝圣者去到哪里,都可以领受耶和华从锡安发出的祝福。他们愿意这些朝圣者无论在哪里,都活在这位住在锡安的耶和华的祝福中。

实际上,这首诗篇所满溢的福分和赞美最完全的成就在基督,以及所有与基督联合的信徒身上。我们的大祭司耶稣基督如今正在天上的真圣殿代表我们服侍神,祂在不住地代表我们称颂赞美神,正如来2:12引用诗22:22,将其应用在耶稣身上,“说,我要将你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颂扬你。”

祂心中充满对神的福分最完全的感恩,祂的称颂赞美是如此完美,如此令神满意,神也必定将最完全的福分厚厚浇灌基督,在基督身上有从神而来满溢的福分。

而我们这些在基督的信徒,同样也从基督身上领受了这从神而来满溢的福分,在这满溢的福分中,不仅基督代表我们向神称颂赞美,就是我们自己,也应当在基督里不住地称颂赞美。

因为在新约时代,圣殿并不只是局限在耶路撒冷,基督自己就是天上的真圣殿,我们在基督里,就是在圣殿中,随时都可以来到神面前,在神满溢的祝福中称颂赞美赐福我们的神。

不同于旧约作为预表的以色列人,他们每年只有三次上行到锡安敬拜神,亲近神,享受神同在的祝福的机会,我们今天这些在基督里的“真以色列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可以在基督里“上行”到神面前,从神那里藉着基督领受祝福,享受神的同在,并在神的祝福和同在中称颂赞美。


愿在基督里上行到天上的锡安,天上的圣殿那里,成为我们每天真实的经历,每天真实从中蒙福,活在天上的祝福中,从而每天都在心里满溢对神的称颂赞美,从而在这个寄居的世界满有荣光、喜乐、平安、力量、盼望、智慧地为神而活,见证天上的荣美,成为世上的光和世上的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