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掙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掙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11-01

會歷史專題路德信仰的掙扎

/蔡麗貞

生平簡介

 一四八三年路德誕生於東德的愛司雷本Eisleben),大約十四歲時赴愛森拿Eisenach上學當時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都很嚴厲。馬丁路德回憶,他曾因偷吃一片核仁,被母親打個半死,父親更是常常用鞭子責打他,使他數次離家出走。所以從此以後,路德對乃父非常痛恨,一直到他長大,甚至成為神職人員時,仍需費很大的氣力,才能夠改變對父親的態度。

 現代有些學者,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早期路德的信仰歷程。認為他的內心掙扎,可能與幼年時過分嚴厲的家教有關。也就是說,路德把怨恨父親的情結,投射於神。然而,這種心理學分析的論調,不是所有的路德學者都同意的。

嚴謹的修士

 路德在愛爾弗特(Erfurt)讀大學時,就開始艱苦的信仰路程。大約廿一歲時,他完成文學士學位,原來想繼續攻讀法律,有天,在路上突遇雷轟閃電,差點將他擊斃,此事給他很大的刺激,路德認為是神在呼召他,決定進入修道院,一生事奉神。為此,他與父親再度鬧翻,因為父親望子成龍,希望他能成為律師。

 路德進入了修道院後,靈性進入很大的掙扎中。他刻苦己身,終日禁食禱告。在回憶錄裡,他說﹕「我是一個很好的修士,我嚴謹地遵守修道院的一切規則,嚴謹到一個地步,如果說,曾經有修士因為修行的緣故,而得以進入天堂,我敢說那就是我了﹗所有在修道院認識我的弟兄,都可以為我做見證。假若我繼續下去,終會被守夜﹑禱告﹑閱讀和其他工作,奪去我的性命。」

 所有路德的這些激烈方法,這些取悅神的方法,都不能夠使他的內心得到片刻的寧靜。路德的努力,目的就是要補贖自己的罪行,但是他從來不覺得,他所虧欠於神的,已經得到了償還。

契約神學的誤導

 這是一段漫長的信仰掙扎時期,路德一心一意尋求一位慈愛的上帝。路德基本的問題是我如何能夠找到一位慈愛的父神How can I find a gracious Father?

 究竟什麼因素,導致路德信仰中這些痛苦的掙扎呢﹖他的基督化家庭教育,他在修道院的修行,難道都不能幫助他認識這位慈愛的父神嗎﹖所以,需要先認識路德的信仰背景。

 路德在Erfurt接受大學教育,這是經院哲學唯名論的中心地點。唯名論在救恩上主張一種「契約神學」Theology of the covenant。所謂契約神學就是說﹕神不欠人任何東西,但是神自願進入契約的限制中,與人立約,在約的約束之下,神有義務履行祂的應許,使人得救稱義,只要人先履行他那一部分些微的責任。

 如此看來,契約神學有三種的缺失﹕

缺失一﹕上帝的救恩是有條件的
 雖然神在立約中,表現得非常信實,但實質上,神的應許﹑恩典是有條件的,神只賜恩典給那些盡本分的人,神只救拔那些將自己裡面的良善發揚光大的人,即使只是一點點﹑些微的責任,但是救恩仍然是有條件的。

信仰的掙扎

缺失二﹕人沒有得救的確據
 人沒有得救的確據。因為,人永遠不知道是否已經盡到自己的本分,這是路德所以掙扎﹑痛苦不已的原因,因為他從來不確定,自己是否已經達到神的標準,自己是否已經充分的盡到他的責任。

缺失三﹕神是審判官,不是救主
 契約神學的第三個缺失,是把神視為一位審判官,耶穌基督則是立法者,而不是救主,這是路德害怕神的原因,也是他痛苦的主要因素。

在威登堡的後續掙扎

 一五一一年,路德完成神學學位以後,就搬居威登堡,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地方,也是他事奉神的重鎮。在威登堡的奧古斯丁修道院裡,路德仍然繼續辛苦的信仰掙扎,他嘗試藉著行善,或是先聖先賢的功德,但都無法達到神的標準。路德又試圖從聖禮中,尋找信仰的出路,企圖從告解﹑懺悔中,得到內心的平安。

恩師的影響

 斯道比次給馬丁路德的幫助,其實並不是神學上的幫助。斯道比次本人的神學,仍然是屬於中世紀的思想。他給路德的幫助,比較是屬於教牧輔導層面的幫助。譬如他幫助馬丁路德解決內心的焦慮﹑沮喪。斯道比次沒有解決馬丁路德所有的難題,但是他鼓勵路德去思想聖經所說的公義﹑悔改﹑恩典﹑信心,以克服內心的懼怕。

 斯道比次教導路德三個要點,這三個要點都是純正的奧古斯丁神學,也是路德了解因信稱義的起點。

 第一,悔改是由愛神的心開始,而不是結束。我們並不是因為怕神懲罰才悔改,我們悔改是因為愛神的緣故,這樣才有真正悔改的可能。

 第二,不可以信賴人天然的能力,如良知﹑良心等,因為這些是不可靠的。

 第三,真正的神學是榮耀神,而不是榮耀人。

重新領悟經文的路德

 一五四五年,路德出版他所有的拉丁文作品的全集。他寫了一篇序言,等於是他的自傳或回憶錄。路德回憶他重生得救的過程﹕

 我從前雖然是虔誠的修道士,生活無可指摘,我卻常覺得自己是大罪人,在神面前坐立不安,良心不住的自我控告,我無法相信我所做的一些補罪的功德,可以取悅於神,事實上我對神很生氣,我恨這位審判罪人的公義之神。

義人因信得生

 可憐的罪人,不但在原罪的咒詛之下,永無翻身之地,現在又被舊約的律法,壓得透不過氣來,如今神又藉著福音,愁上加愁,讓我們曉得祂的憤怒和公義。(註﹕原來路德的注意力是停留在羅馬書的一章18節﹕「原來,上帝的憤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我被自己鞭策的幾乎發瘋,我晝夜不停的思想,保羅在羅馬書裡的意思,最後我終於澈悟了,義人得生是因著信。就是因著神的恩典我們被稱為義。我們是完全被動地領受恩典。領悟這點以後我好像突然重生This immediately made me feel as though I had been born again),天國之門立刻大開我終於進入樂園了。

路德的救恩論
 對路德而言稱義是救恩論的核心而救恩論是所有神學的核心是教會成敗的試金石。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的神學有三個重點﹕

A.﹑稱義是被動的義passive righteousness

 稱義是上帝主動的工作,是上帝白白的恩典,人是完全被動的。

B﹑稱義是外來的義alien righteousness

 這個義是外來的義「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羅馬書三章22節)所謂「加給」,就是我們原來沒有的,是神從外面加給我們的﹔因著信心,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公義,並不是我們自己是公義的,而是耶穌成為我們的公義,我們披上了耶穌公義的外袍。甚至連信心,也是神的賞賜,是神的禮物。

C﹑宣告的義 announcing righteousness

 宣告的義,是一種法庭上的宣告,這是地位上的轉變,而且是瞬間﹑剎那的轉變。神在法庭中,宣告我們不再是罪人,而是祂的兒女,它不只是倫理上﹑道德上,或是實質上漸漸的變好,那是成聖的過程。但是稱義,是立刻﹑地位的轉變。

 這三個重點,其實前面兩個,中世紀的教會都有,而第三個重點,是馬丁路德他獨特的發現,他把因信稱義的觀念,重新帶回到保羅的教導中,他自己當時並不知道這是一項劃時代的發現。(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老師)


問題思考﹕
1.為何路德有如此痛苦的信仰掙扎﹖
2.試述路德「因信稱義」的三個神學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