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聖誕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聖誕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1-04


誕節的真義
作者:巴刻(J. I. Packer
本文摘編自巴刻《認識神》,福音證主協會,2003.10
 https://www.facebook.com/peddrluo/posts/10160111079034653

一般知識分子很難接受耶穌基督傳講的福音,因基督教宣講的信仰實在超乎人所能理解。但令人惋惜的是,有些人在錯誤的地方尋找難題,為信仰添上不必要的困難。
 
就以代贖為例,許多人覺得很難接受。他們會說,我們怎能相信拿撒勒人耶穌的死能除去世人的罪?他只是一個在羅馬極刑下受死的人,他的死又怎能承擔我們今天所犯的罪,使我們得著神的赦免?
 
或以復活為例,它似乎是許多人的絆腳石。他們質疑耶穌的身體怎能從死裏復活。確是很難否定空墳的事實,不過,要相信耶穌的身體從死裏復活,進入永生,豈不是更難?倒不如相信他只是短暫昏厥,然後蘇醒過來,或是屍體被盜去等,豈不比相信基督教的復活教義更容易?
 
又或是讓我們以二十世紀復原派信徒廣泛否定的童貞女產子為例。許多人會說,怎會有人相信這個生物學上的異常現象?
 
或是講到福音書中的神跡時,許多人認為這正是困難所在。他們相信耶穌確曾治好人的病(從證據顯示,很難否定這點,但畢竟歷史中不乏這類“神醫”);可是,怎能相信他曾在水面上行走、使五千人吃飽,或使死人復活?這類故事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凡此種種的問題,都令今天許多站在信仰邊緣的人深感困惑。
 
1. 最大的奧秘
 
其實福音最大的難題和最大的奧秘,根本不是上述那些。它不在於受難節的代贖信息,或復活節的復活信息,而在於聖誕節所宣講的——神降世為人的信息。真正棘手的難題是基督教聲稱拿撒勒人耶穌,乃是由神降生為人——神的第二個位格,成為“第二個人”(林前十五47),決定了人類的終局命運,並作全人類的第二位代表,且能在不損其神性的情況下取了人性,以致拿撒勒人耶穌可以在同一時間,既全然是神,又全然是人。
 
這涉及兩個奧秘:在獨一神裏面竟有多過一個位格,以及在耶穌身上,竟是神和人的二合為一,而且這事正發生在首個聖誕節裏。這一點正是基督教信仰的啟示中最難解和最深不可測的。“道成了肉身”(約一14);神成為人;神的兒子成了猶太人;全能者成了一個弱小的嬰孩,降生在世上,像其他所有的嬰孩一樣,只能臥著四周張望,扭動著身體,發出啼哭聲,倚賴別人的餵養、換尿布和牙牙學語。神的兒子要經過嬰兒期絕不是幻象或謊話,而是事實。你愈思想這件事,你就愈覺得難以接受。道成肉身的真理簡直比虛構小說的情節更荒誕離奇。
在不信的人中,它是基督教信仰的真正絆腳石。無論是猶太人、回教徒、神體一位論派(否定基督的神性)、耶和華見證人,以及對上述難題(有關童貞女產子、耶穌行神跡、代贖和復活等)感到困惑的人,無不對此感到難以接受。人無法相信道成肉身這真理,或至少對此信心不足,便是他們對福音故事產生許多疑問的主要原因。只要他們明白道成肉身是一個事實,其他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耶穌若只是一個道德髙尚、信仰虔誠的人,要相信新約記載他生平和工作的所有事蹟便極其困難。但耶穌若是永生之道、父神“曾藉他創造世界”(來一2),那麼,他的降世、為人和復活,便只不過是創造能力的另一次作為,根本不足為怪。他作為生命的主,能從死裏復活,亦非怪事。他若真是神的兒子,那麼,令人震驚的應該是他竟然會死,而不是他能復活。
 
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曾經寫道:“這是奧秘中的奧秘!那永活者竟然會死!”相比之下,那永活者的復活便不再是奧秘。這位永活的神子若能真的順服至死,那麼,他的死能拯救全人類脫離滅亡的厄運,便不足為怪了。只要我們接受耶穌的神性,便沒有理由覺得難以相信其餘的一切,它們是完整的一塊,可天衣無縫地併合起來。道成肉身這真理本是一個無法測透的奧秘,但新約所記載的一切全賴它才變得合理。
 
2. 這嬰孩是誰?
 
馬太和路加福音這兩卷福音書,相當詳盡地告訴我們神子如何進入這世界。他於羅馬帝國的全盛時期,在某個不知名的猶太村落一間小客店外的馬棚誕生。我們在每年聖誕節講述這故事的時候,都會不經意地將它美化;但其實它是一個相當淒涼和冷酷的事實。客店已經住滿,沒有人肯讓出房間給一位快將臨盆的女士,於是,耶穌的母親惟有在馬棚中生產,以馬槽作為嬰孩耶穌的小床。作者以客觀、冷靜和不作評論的方式,來描述事件的經過;然而,心思慎密的讀者對於故事所刻劃的人情冷酷和落泊凋零,實在不能不感到心寒。
不過,福音書作者並非要從這段記述帶出道德的教訓。對他們來說,故事的重點並不在於耶穌誕生的情景(除了應驗先知的預言,生於伯利恒之外;參太二1-6),而是在於嬰孩的身份。關於這方面,新約要傳達兩個思想——我們先前已經指出,如今讓我們仔細察看。
 
a 在伯利恒誕生的那個嬰孩乃是神
 
用聖經的措辭更準確地說,他是神的兒子;或以基督教神學的慣常稱謂,他是神子。請注意,不是其中一個兒子,而是獨生子;正如約翰在其福音書的首三章,四次提到他是“獨生子”,為的是讓讀者清楚知道耶穌是獨一無二,是神的獨生兒子(參約一1418,三1618)。因此,基督教教會的認信中包括:“我信神,全能的父……我信我主耶穌基督,是神的獨生子。”
 
有時候,基督教的護教士在談及耶穌是神的獨生子,仿佛這就是解答耶穌身份問題最終和最圓滿的答案;但事實卻不是,因這身份本身已引發許多令人易生誤解的問題。“耶穌是神的兒子”這句話,是否表示實質有兩位神?那麼,猶太教和回教徒一直認為基督教是信奉多神,豈不是真的?又或是“神子”這個稱謂,暗示耶穌雖是舉世無雙的人,但他並非跟父一樣是神?在初期教會時代,有亞流派(Arians)持這種觀點,自改教運動至二十一世紀,則有神體一位論派、耶和華見證人、基督弟兄會等站在這陣線。這種看法對嗎?聖經稱耶穌是“神的兒子”,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些問題令不少人感到困惑,新約其實提供了答案,並沒有任由我們陷於疑團之中。原則上,在約翰福音的序言部分已全面處理這些問題和它們的答案。使徒約翰似乎是為了猶太和希臘背景的兩批讀者而寫這卷福音書。他在書中坦言,他寫該書是為了讓讀者“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1)。他在整卷福音書中,便是以“神的兒子”這身份來介紹耶穌。
 
然而,約翰知道“神的兒子”這觀念已被讀者腦海裏的聯想所玷污。在猶太人的神學中,這個稱謂是用來稱呼期待中的彌賽亞(是―個人)。在希臘的神話故事中,亦有許多由某一神祇與女人所生的“神的兒子”。上述兩者都沒有傳達“神的兒子”擁有神性位格的觀念;事實上,它們更否定這個觀念。
 
約翰想弄清楚的是,當他寫到耶穌是“神的兒子”時,讀者不會產生誤解,以為是上述兩種意思,他更從開始便說明耶穌自稱是神的兒子,以及基督徒稱耶穌為神的兒子,完全是表示他擁有神性的位格,亦僅此而已。因此,英國教會在每年的聖誕節都會讀出約翰福音這段廣為人知的序言(約一1-18),作為福音的信息,是極為恰當的。它是新約之中對耶穌作為神的兒子的屬性和含義,解釋得最清楚的經文。
 
請看約翰如何仔細和具有說服力地闡述這個主題:
 
在福音書的第一句,約翰完全沒有提及“兒子”這個稱謂,反而先談及“道”。這不會產生被誤解的危險,因舊約的讀者會實時心領神會。神的道就是舊約中神用以創造的話,是他在成就其計劃時所施展的能力。舊約形容神的話除了能說明他的計劃外,本身亦兼具成就該計劃的能力。創世記第一章告訴我們神如何創造萬物:“神說:‘要有……’,就有了……”(創一3)。“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因為他說有,就有”(詩寫三69)。因此,神的道(話)就是神的作為。
 
約翰取了這喻意,告訴我們神的道包含的七件事。
 
 1)“太初有道”(1節)。這表明道乃永存;他是自有永有,在未有萬物存在以先,他便已經存在。
 
2)“道與神同在”(1節)。這表明道的位格。那成就神計劃的能力,乃一種有獨特位格的能力,與神有著永恆的關係,並與神有著恒常的相交(此乃這句經文的意思)。
 
3)“道就是神”(1節)。這表明道的神性。他的位格雖有別于父,他卻不是受造之物,他本身亦是神,像父一樣。因此,這節經文所展現的奧秘,乃是獨一神擁有不同位格的奧秘。
 
4)“萬物是藉著他造的”(3節)。這表明道的創造力。父乃藉著他創造萬物。(這亦進一步證明他是造物者,而非受造者。)
 
5)“生命在他裏頭”(4節)。這表明道乃生命之源。一切受造的生物都是藉著他而存在。聖經在這裏提供了物種始源和生命得以延續的答案:萬物的生命都是道所賦予和道所維持的。生命不在受造的萬物裏,而是在道裏,這道便是獨一神的第二個位格。
 
6)“這生命就是人的光”(4節)。這表明道的啟示能力。他在賜予生命的同時,還賜予光,那就是說,每個被造的人因為本身存活於世上這個事實,便已得著神的啟示,這跟他們得以存活的事實一樣,都是本于道的作為。
 
7)“道成了肉身”(14節)。這表明了神成為人的真理。那個生於伯利恒的嬰孩,正是神的永恆之道。
 
約翰說明“道”就是神、“道”乃造物主之後,便指出道的身份。他告訴我們,“道”藉著成了肉身、成為神的兒子,便將自己顯明出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14節)。他的身份更在第18節得到確認:“父懷裏的獨生子……”。至此,約翰便確立了他一直要指出的要點。他清楚說明了稱耶穌為“神的兒子”個中的含義。神的兒子就是神的道;我們對“道”的認識,就等於對“子”的認識。這正是序言所傳達的信息。
因此,聖經宣稱耶穌是神的兒子,這句話就表明他擁有神的其中—個位格。聖誕節的信息就在於這個驚人的事實:在馬槽中的那個嬰孩竟然就是神。
不過,這只是故事的一半。
 
b在伯利恒誕生的那個嬰孩是神道成肉身為人
 
道已成了肉身,是一個百分百的人。他依然是神,與從前沒有分別,但他卻是由嬰孩開始成為一個人。他如今並非減滅了某部分神性的神,反之,卻是把人性加在他本身裏的神。這位創造人的神此刻親身體會做人的感覺。這位同時是創造天使的神,此刻要面對由墮落的天使變成魔鬼所給他的試探——事實上,他不可逃避魔鬼的試探,因他只有親身經歷與魔鬼的交戰,才能活出真真實實的人生。

希伯來書的作者指出,當仰望這位已升到榮耀中的兒子時,便因著這事實而得到極大的安慰。“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他自己躍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二17,四15及其後經文)

道成肉身是一個無法測透的奧秘。我們不能解釋它,只能有系統地闡述它。也許,最佳的闡述莫如亞他那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主耶穌基督,為神,又為人。……彼雖為神,亦為人,然非為二,乃為一基督。……彼為一,非由於變神為血肉,乃由於使其人性進入於神。”(編按:意即“主耶穌基督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他雖然是神,但同時也是人;他不是兩位基督而是一位。……他是一位,非因由神變成了人,乃是神取了人的性情。”)這奧秘超乎人的思想。用査理•衛斯理的話說,我們在馬槽看見的是:

“縮成一尺是我神,
不可思議成為人。”

不可思議——我們應該明智地緊記這點,避免猜測,而滿足於對他的敬拜。
 
3. 他為死而生
 
對於神成為人,我們會有何想法?新約並不鼓勵我們去質疑它所引發的肉身和心理問題,反而為著神借此對我們所顯出的大愛而敬拜神,因為它是一個紆尊降貴、甘願卑微的偉大行動。保羅為此曾寫道:“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這一切行動都是為了給予我們救恩。
 
有些神學家胡亂地說道成肉身這觀念,原本只是為了使神的創造秩序變得完美,而後來所產生的救贖作用,只是神在後來才想出來的。然而,丹尼(James Denney)所持的立場十分正確,他說:“新約完全不知道在救贖意義以外的道成肉身……啟示的焦點不是伯利恒,而是加略山;基督教的任何解釋若忽略或否定這點,就是對焦錯誤,扭曲了真正的基督教。”(The Death of Christ1902.p.235f
 
在伯利恒出現的那幅馬槽景象,要待故事逐步發展至神的兒子被釘在加略山的十字架上,才能真正顯出它的意義;我們亦要從整件事的角度來明白它的真正含義。
 
因此,在新約之中用以解釋道成肉身的主要經文,不是約翰福音一章14節那句一目了然的經文:“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而是哥林多後書八章9節那段更全面的經文:“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這裏所講的,不僅是道成肉身的事實,更是它的意義;它把神的兒子取了人性的原因展示在我們眼前,我們需永遠謹記,要從這個角度來看道成肉身的事實——不僅是一個神跡,更是滿載恩典的奇妙作為。
 
4. “他本有神的形象……反倒虛己”
 
我們必須在這裏停下來,因為有些人對我們剛才所引用的經文會提出另一個解釋,我們要細心思考。他們追問腓立比書二章 7節的“虛己”,應否與哥林多後書八章9節說耶穌“成了貧窮” 連起來解釋,以致對於瞭解道成肉身這件事帶來一些新的亮光? 它豈不是暗示神子在成為人的過程中,倒空了某些神性?

這正是“虛己論”(Kenosis Theory)的觀念,而“Kenosis" 這個希臘字詞的含義便是“倒空”。這理論的背後觀念是認為神子為了成為完全的人,必須拾棄神的某些屬性,否則便不能親身 體會作為人,在空間、時間、知識和知覺方面的限制。這些理論有不同的闡述方式。有些認為神子只捨棄了他的“超自然”屬性(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和無所不知),至於“道德”屬性(公義、聖潔、信實、慈愛)則繼續保留。另一些人卻相信當他成為人的時候,他便捨棄了神的一切能力和神的自我意識,縱然他在地上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再掌握後者。
 
在英國,哥爾主教(Bishop Gore)於1889年最先提出“虛己論”。十九世紀高等批判學自以為發現了舊約錯謬之處,“虛己論”則用以解釋我們的主為何對舊約的錯謬一無所知。哥爾的論點是這樣的:神子在成為人的過程中,雖然保留了神在道德問題上的完全無謬誤,但袖己捨棄作為神對一切事實的知識。對於歷史範疇內的事實,他因毫無保留地接受了當時猶太人的普遍觀念,而被該觀念所局限,所以不知道它們並非全對。因此他會認為舊約是逐字默示和完全正確的,也會接受五經是摩西所寫,以及詩篇一一篇出於大衛手筆。對哥爾而言,這些看法是毫無理據的。不少人仿效哥爾的做法,尋求不同的理據來否定基督對舊約的評價。
 
然而,“虛己論”根本站不住腳。首先,它對所引用經文的解釋純屬臆測完全沒有支持的理據。當保羅談到神子“虛己” 和“成了貧窮”的時候,他是要指出他所捨棄的(可從經文的上下文顯示出來),並非神的能力和屬性,而是神的榮耀和尊貴,即基督在他那篇大祭司的偉大禱文中所提及的:“父啊……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榮耀”(約十七5)。腓力斯(Philip)在他的英文聖經譯本中把腓立比書二章7節意譯為自我剝奪一切特權”•,而欽定本則譯為“使自己藉藉無聞”,都正確解釋了保羅的意思。對於神子捨棄某部分神性的觀念,根本不可能找到經文的支持。
 
而且,這理論本身亦引發極大的問題,是無法疏解的。成為人的基督耶穌如果已失去了神的某些屬性,我們怎能說他是完全的神?若然在他裏面己失去了父神的某些能力和屬性,我們又怎能說他把父完全顯明出來?此外,若是如這個理論所假定真正成為人的耶穌不可能兼備完全的神性,那麼,在天堂的情況便理應一樣;如此,“在榮耀中的人子”便永遠失卻神的某些能力。
 
此外,假如像“安立甘第二信條”(Anglican Article 2)所言:在道成肉身的那刻,“神性和人性結合在同一個位格裏,是永不分開的”,那麼,按“虛己論”的推演,神子若在道成肉身的時候捨棄了神的某些屬性,便永遠無法取回。
 
然而,新約卻似乎清楚表明及強調復活的基督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和無所不知的(太二十八1820;約二十一17;弗四 10)。“虛己論”的支持者在面對這個事實時,若承認那位真正成為人的神子可在天上兼備這些屬性,那麼,他們又有什麼理由否定他在地上不可神人二性兼備?
 
再者,對於哥爾試圖利用這理論,解釋他們認為基督的教導中出錯的理由,但同時卻相信其餘的教導是有神的權柄,實在是不可能的。基督以一言蔽之和絕對明確的方式,宣稱他的一切教導都是從神而來:他只是傳遞父神信息的使者。“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我說這些話乃是照著父所教訓我的……因為我沒有憑著自己講的,惟有差我來的父已經給我命令,叫我說什麼……我所講的話,正是照著父對我所說的。”(約七16,八28,十二49-50)他宣稱自己將“在神那裏所聽見的真理告訴了你們”(約八40)。
 
面對這連串宣認,前面只有兩條路可供選擇的:一就是接受它們,認定耶穌所教導的一切都有神的權威,包括他宣佈舊約的默示和權威;一就是否定它們,逐點質疑他的教導是否擁有神的權威。哥爾若真的想保留耶穌在道德及屬靈教導方面的權威,他就不該質疑他在舊約方面的教導。但若然反之,他決定不同意耶穌對舊約的教導,他便應該保持一致,認定我們既不能接受耶穌宣認自己的教導都是出於神,就沒有義務一定要同意耶穌所講的任何東西。
 
若然像哥爾那樣運用“虛己論”,它所證明的事就不得了:耶穌既捨棄了神的知識,就有可能在任何地方出錯,而他宣稱自己所教導的一切都是從神而來,便是自欺欺人。我們若要按耶穌本人所宣稱的,維護耶穌的一切教導都擁有神的權威,那麼,就必須否定“虛己論”,或無論如何也得否定它這種應用方式。
 
事實上,福音書本身的記述已提出了反對“虛己論”的證據。誠然,有些時候,耶穌並非完全知悉人或神的事情,他宣稱對於神預定他再來的日子一無所知(可十三32)。但在另一些時候,他卻顯出他好像無所不知:例如,他知道撒瑪利亞婦人羞恥的往事(約四17及其後經文);他打發彼得往海邊釣魚的時候,就知道上釣的第一條魚口中有一塊錢(太十七27)。他不用別人通知,便知道拉撒路已死(約十一11-13)。同樣,從他一次又一次地行神跡治病、讓群眾吃飽和使死人復活,便顯明他擁有超自然的能力。
 
透過福音書的描寫,耶穌予人的印象並沒有失去神的全知和全能,他只是偶爾運用這種能力,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樂於不去運用它們。換句話說,他給人的印象是約制地運用神的能力,多於失去了神的某些屬性。
 
我們該怎樣解釋這種約制?當然,尤其是根據約翰福音一再申述的真理,這種約制完全是子順服父神旨意的表現。按照聖經啟示一體神的奧祕中,我們知道神的三個位格互相有著固定的關係。在福音書中出現的子,並非完全獨立的位格,而是依存父的位格,他只會依從,亦完全依從父的指示而行。“子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麼”(約五19),我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麼”(約五30)。“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約六38)。“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自己作的……我常作他喜悅的事”(約八28-29)。
 
三一神中第二個位格的屬性是確認第一個位格的權柄,並順服地做第一個位格所喜悅的事、正因如此,第二個位格宣認第一個位格是他的父,自己則是子。他雖與父同等,同享永存、能力和榮耀,但他的屬性是扮演兒子的角色,且喜歡透過遵行父的旨意而得著滿足的喜樂,如同第一個位格的屬性是計劃和策動三一神的工作,而第三個位格的屬性是遵從父和子的吩咐,延續他們的工作。
 
因此,神子在世的時候順服父,並不是道成肉身之後才有的新關係,而是天上這永存父子關係的延續。子一直完全遵從父的旨意,在天上如此,在地上亦如此。
若這是事實,一切便可以解釋了。神子不知道何謂“獨立”,更遑論要他獨立行事。正如他有能力做到的事,他不一定會去做,因那並非父的旨意要他去做(參太二十六53及其後經 文);同樣地,他可以有能力知道的事,他也未必刻意要去知道,除非是父的旨意要他知道。他知道與否,就如他的行動一樣,是聽命于父的旨意。
 
因此,舉例說,他不知道他再來的日子,並非因為他在道成肉身的時候捨棄了全知的能力,而是因為父的旨意是不想他在受難之前知道這個日子。加爾文對馬可福音十三章32節的注釋顯然是正確的,他說:“直至他完全履行了他的(中保)職事,到復活的時候,他才知道這方面的事。”因此,耶穌並非知悉一切,不是用道成肉身這個角度來解釋,而是因為這乃是父對子的旨意。要子在世的時候不知道某些事。我們因此得出的結論是:正如福音書中的某些真理與“虛己論”相違,同樣地,福音書中亦沒有任何真理是一定要靠這個理論才能圓滿解釋的。
 
5. 他成了貧窮
 
我們如今明白神的兒子虛己和成了貧窮的真正含義,那表示他捨棄榮耀(真正的虛己),自願限制自己的能力:甘心忍受困苦、孤單、惡待、敵視和誤解,以及最終經歷極其痛苦的死亡,當然,心靈的痛苦更甚於肉體的痛苦,且看他在臨近死亡之前,幾乎心力交瘁(參路十二50客西馬尼園的景象)。那表示他以極大的愛去愛那些不可愛的人,使他們能藉著他的貧窮而成為富足。
 
這就是聖誕節的信息:步向滅亡的人類將重獲盼望——赦罪的盼望、與神複和的盼望和榮耀的盼望——因著父的旨意,耶穌基督成為貧窮,在馬槽誕生,三十多年後被掛在十字架上。這對世人而言,實在是曠古絕今的奇妙信息。
 
我們大談聖誕節的真義,但所提出的意義卻總離不開以家庭為本的快樂。上述的討論卻清楚說明聖誕節實在包含極其深廣的意義。這意義是:耶穌在首個聖誕節為我們自甘成為貧窮的精神,今天應當在我們的生命中重新活現出來;而這種精神應是每位基督徒每時每刻的標記。
 
令人感到羞愧和可恥的,是今天竟有那麼多的基督徒,說實點,是那麼多思想敏銳和信仰純正的基督徒,抱著主所講的比喻中那個祭司和利未人的心態過活,眼見周遭眾生的需要,卻只給予虔誠的祝願或禱吿,求神供應他們的需要後便轉移目光,從另一邊經過。這絕不是聖誕節予人的真義。又或是那些人生抱負似乎只局限于建立美好的基督化中產家庭、結交中產基督徒明友,以中產家庭的富裕物質來撫育子女,讓中下階層的人(不管是基督徒與否)自行掙扎求存。唉,這類基督徒實在多的是,亦與聖誕節的真義背道而馳。
 
在俗世塵囂的基督徒中間,不能體現聖誕節的真義。因聖誕節的真義就像我們的主所活出的那樣,以自甘貧窮的精神作為生活的原則(付出,不斷地付出),付出時間、任勞任怨、照顧和關心人、行善,為的是使其他人的生命(不僅是自己的朋友,更是凡有需要的人)更豐盛。
 
活出這種真義的人比理應有的數目少得多。憐憫人的神若要復興我們,他會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使這種真義在我們的內心和生活中發揮更多的效用。我們若渴慕個人靈命的成長,那麼,培養這種自甘貧窮的精神就是首要的一步。
 
“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八:9)“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你開廣我心的時候,我就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詩一一九32

 

聖誕節的來歷
者: date_999(基督的僕人
 https://www.facebook.com/peddrluo/posts/10160109324199653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已成了普世性的節期,尤其歐美國家,在聖誕前夕,家家戶戶預先準備好一切,屋內布置得美輪美奐,街上行人,川流不息,熙往攘來,洋溢著一片節日的氣氛。許多基督徒都存歡樂感恩之心情進入禮拜堂參加隆重的慶祝會。
 
不太清楚是誰要把「平安夜」變成了「狂歡夜」,但我確實覺得很難過,因為沒有多少人知道聖誕的偉大意義和平安夜的聖潔,卻只是利用這一夜作為喝酒,跳舞,唱卡拉OK的「狂歡」之機。聖誕是慶祝救世主耶穌的誕生,祂的到來就是好消息(Good news),又叫福音(Gospel)。祂的誕生是超自然的,因為祂是由童真女馬利亞因聖靈感孕而生的。祂出生在猶大的伯利恆一家客店的馬槽裏。祂雖是至高的君王,卻選擇來到世上做謙卑的人。目的是要救世人脫離罪惡和黑暗,進入平安和光明。祂給人的平安是世界不能給的平安,是使人與神和好的平安,是使人與人和好的平安。
 
聖誕節的英文名是Christmas,其原意是Christ’s Mass,即「基督的聖餐禮拜」,在教堂裏歌頌基督的降生。
 
聖誕節的來源
 
每個人都有生日,但聖經中卻未記載耶穌具體降生的日子,所以沒有人知道耶穌確實的生日在那一天。到公元第二世紀後,人們開始用不同的日子慶祝聖誕。一般認為直到第四紀中期,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才規定每年陽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聖誕節(也有人認為是公元三五四年羅馬主教李伯騮訂立的)。目前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根據自己不同的傳統,以不同的日子慶祝聖誕。事實上,任何的日子都可以紀念救主耶穌為世人而降生,因為祂是奇妙的誕生,非同於常人。
 
聖經的真義並非存在於聖誕卡、聖誕樹、聖誕老人、聖誕禮物、報佳音、或到處布置著輝煌的燭光及閃閃的星星、或響亮著振奮人心的鐘聲,雖然這些形式的東西表明了人們的幻想和心願,其中都帶有美好的含意,並編造出許多美麗的故事,但如果慶祝只停留在這表面的形式,卻失去心靈內在的實質,則失去了敬拜天上至高真神的目的。「聖誕快樂」成了人們的口頭語,也成了商店的裝飾品,或者聖誕卡猶如雪花紛飄地出入人們的家門,然而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嘗到「聖誕快樂」的滋味呢?當我們的主耶穌降生在伯利恆的那一夜,天軍和報喜的天使同聲讚美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二14)這是神的旨意,也是人類的夙願,但惟有真正悔改離罪、接受這位奇妙救主的人,才能與神共享這個快樂的聖誕夜。
 
聖誕的真義何在呢? 
 
一、紀念道成肉身的耶穌
 
「耶穌」這名字在希伯來文中是「拯救者」或「神的幫助」之意。祂的門徒稱祂為「彌賽亞」或「神的受膏者」。「基督」是「受膏的那一位」之意。早在耶穌降生之前七百多年,先知以賽亞已預言:「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賽七14)「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之意,說明神臨到人間。
 
由於耶穌的誕生是由聖靈降臨在童貞女馬利亞身上而懷胎,所以耶穌即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祂的降生應驗了舊約聖經中許多的預言。有關基督從童女而生,降生的時間地點,降生前的先鋒預備和預取的名,降世後成人子所受的待遇,以及降生的目的,都不遲不早地按父神旨意成全,一一應驗了眾先知的預言。
 
一般以為「公元」是以耶穌降生那年為始計算的,公元本身是歷史上記載耶穌降生的劃時代標幟。「基督耶穌降世」應該是聖誕節的頭條新聞,因為這是天使向懼怕的牧羊人所報的大喜消息,這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唯有耶穌基督才是唯一的「救主」,祂是「神子」,為要把人類從罪惡裏拯救出來,才降生成「人子」,這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穌。
 
二、紀念為人捨命的救主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若沒有主耶穌的降生,也就沒有捨命贖罪這回事了。救恩的中心是主在十字架上的流血救贖,而十字架的中心是神的愛。關於十字架的救恩,在聖經中有很多預言和預表,從亞伯獻祭起,直到主耶穌和門徒最後一次晚餐,都直接或間接地預言和預表,一致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各各他的十字架。主耶穌的捨命救人,「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太廿六56)。祂雖是至高者,卻為人類的罪,降生在最卑賤的馬槽裏,生長於平凡的木匠家,為傳福音給心靈貧窮的人,謙卑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因祂受的刑罰,使信祂者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使凡接受者得醫治。只有藉著神的羔羊──無罪的耶穌,才能除去世人罪孽,成全神的救恩,因此在紀念聖誕同時,切勿忘記祂降世的目的。
 
三、紀念復活升天的基督
 
主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祂甘心為罪人受死,並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復活之後曾先後十次顯現給抹大拉的馬利亞、十一個使徒和一些門徒看,甚至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復活後四十日之久,在使徒們眾目睽睽之際,忽然有一朵雲彩把祂接去,祂升天了,祂在天上為眾聖徒代禱和預備將來的住處。主耶穌的降生既是一個神蹟,主基督復活又是另一個神蹟,因祂不但有復活事實的鐵證,也應驗了舊約聖經的預言,「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二9-11)復活的基督,是我們信仰的中心,只有相信從死裏復活的救主,才能得救。當我們慶祝聖嬰之降生,更重要是相信祂是復活之主,祂也把復活的生命賞賜給屬祂的兒女。
 
四、紀念必定再來的君王
 
主耶穌再來是一個肯定的事實,這個真理是新約聖經的一個重要主題,新約聖經平均每二十五節就有一節論及主再來的事。主耶穌在祂死前和復活後,曾超過二十次以上用預言、應許、比喻等不同方式宣告祂還要再回來,這個真理可以說是祂一切教訓的骨和肉,也是所有基督徒有福的盼望。 
 
聖經說:「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啟廿二12)祂第一次降生,是義者代替不義者,無罪者代替有罪者,也就是替死換生,救人靈魂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但是救主降生到今日已快兩千年,主再來的日子確實近了,審判的時候已經快到了,這對全世界應當敲起警鐘。升天的時候,祂怎樣往天上去,祂還要怎麼樣來,但這次降臨的耶穌要做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祂還要來接凡屬於祂的人到祂現在預備的地方去。主耶穌親自說:「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約十四2-3)同時基督再來還要審判罪人,祂現在還沒有回來,這並非耽延,乃是寬容,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悔改。
 
耶穌基督降生在這個世界,並非一樂園,當你鳥瞰這人世時,你會發現它充滿著罪惡、黑暗、和痛苦的人間,這都是因為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犯罪所致。但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我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神差祂的兒子第一次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叫人因祂得救。所以耶穌降世的那夜晚,是神聖、至善、安詳、喜樂、它蘊含著溫暖和光明,為那些沉溺在黑暗、不幸中的人們帶來了安適、慰藉及力量,也帶來了永恆的祝福。
不知你是否已經完全脫離了罪惡的捆綁?有否清掃你的心房迎接這位救主呢?只有耶穌基督的權柄才能使人類的心靈得真正的自由,所以聖誕是一個自由的生日,也是奇妙偉大的誕生。 
 
今天,只要你悔改自己的罪,相信祂,接受祂做你個人的救主,你的罪就被赦免了,你與上帝就恢復了那起初和睦的關係,你就得了永遠的生命。今天你接待耶穌到你的心裏,今天就是你的聖誕節,願上帝今年賜給你一個特別的聖誕節! 

但願你深思聖誕的真義,也得到這份最好的聖誕禮物。 
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

2018-12-26


聖誕節的真正意義The Real Meaning of Christmas

作者:Stephen Nichols  譯者: 駱鴻銘

在現代歷史中最黑暗的時刻出現了一個非常特別的聖誕節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蹂躪了歐洲大陸,這場戰爭留下的盡是破壞與殘骸。犧牲的人數多達數百萬,令人震驚。但就在這黑暗的衝突中,1914年出現了這個聖誕節休戰的故事。在戰爭結束前僅僅幾個月的時間裏,西線是一個悲慘破壞的場面。彷彿是給士兵再次喘息的日子,有人提出休戰協定,從聖誕節前夕到聖誕節當天。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stories of Christmas comes from one of the darkest moments of modern history. World War I ravaged a continent, leaving destruction and debris in its wake. The human cost, well in the millions, staggers us. But from the midst of this dark conflict comes the story of the Christmas Truce of 1914. The Western Front, only a few months into the war, was a deplorable scene of devastation. Perhaps as if to give the combatants one day to breathe again, a truce was called from Christmas Eve through Christmas Day.

夜幕低垂,如毯子般覆蓋大地時,砲彈的爆炸聲和此起彼落的炮火掃射聲也逐漸消失。微弱的聖誕頌歌,一邊是法語或英語,另一邊是德語,漸漸升起,充滿了寂靜的夜空。
As darkness settled over the front like a blanket, the sound of exploding shells and the rat-tat-tat of gunfire faded. Faint carols, in French or English voices on one side and in German voices on the other, rose to fill the silence of the night.

到了早晨,起初猶豫不決的士兵們,開始從迷宮般的戰壕中魚貫而出,走到可怕的「三不管地帶」(No Mans Land;註 )的焦土上。歌聲越來越響亮。雙方交換口糧和香煙等禮物。家人的照片四處瘋傳。足球出現了。在西方戰線的前後,幾個小時之前還在作殊死戰的士兵們,如今在足球場上互相對抗。
By morning, soldiers, at first hesitantly, began filing out of the maze of trenches into the dreaded and parched soil of No Man’s Land. There was more singing. Gifts of rations and cigarettes were exchanged. Family photos were passed around. Soccer balls appeared. Up and down the Western Front, soldiers, who only hours before had been locked in deathly combat, now faced off in soccer games.

在這麼一個短暫又非常引人注目的日子裏,地上有了和平。有些人稱1914年聖誕節停戰是「西線奇蹟」(the Miracle on the Western Front)。
For one brief but entirely remarkable day, there was peace on earth. Some have called the Christmas Truce of 1914 “the Miracle on the Western Front.”
急於發行好消息的倫敦泰晤士報,報導了聖誕節的休戰事件。士兵們用家信和日記記錄了這一天。其中幾行話出現在報紙中,而其他的話直到以後才被曝光,為人所知。以下是德國步兵日記中的一行:
Anxious to print some good news, The Times of London reported on the events of the Christmas Truce. Soldiers recorded the day in letters home and in diaries. Some of those lines made it to newspapers, while others remained unknown until later brought to light. Here’s one such line from the diary of a German infantryman:

英國人從戰壕中帶來一個足球,很快就開始了一場熱鬧的比賽。多麼美妙,卻又多麼怪異。英國軍官對此也有同感。因此,聖誕節,愛的慶典,將敵人暫時當作朋友聚集在一起。
The English brought a soccer ball from the trenches, and pretty soon a lively game ensued. How marvelously wonderful, yet how strange it was. The English officers felt the same way about it. Thus Christmas, the celebration of Love, managed to bring mortal enemies together as friends for a time.

「暫時作朋友」,「愛的慶典」,「地上的和平」 ——這就是聖誕節的意義。但這些慶祝活動,這些停戰,並沒有持續下去。聖誕節過後,足球和士兵們又回到了戰壕。聖誕頌歌漸漸平息,戰爭繼續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即使最終結束了,幾十年後,歐洲的鄉村和城市卻又再次成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非洲和太平洋也無法倖免。
“Friends for a time,” “the celebration of love,” “peace on earth”—this is the meaning of Christmas. But these celebrations, these truces, don’t last. After Christmas Day, the soccer balls and the soldiers went back into the trenches. The Christmas carols subsided and the war carried on. And even though World War I eventually ended, a few decades later, Europe’s countryside and cities became the field of battle once again, as did Africa and the Pacific, during World War II.

像聖誕節休戰這樣的活動值得慶祝。但它們缺少一些東西。它們缺乏永恆性。這種暫時的和平是我們在尋求聖誕節真正意義時經常發現的。如果我們想要尋求永恆和最終的善意、愛與和平,我們必須到互相送禮、聚會和公司派對以外的地方尋找。我們只能到馬槽那裏去找。
Events like the Christmas Truce are worth celebrating. But they lack something. They lack permanence. Such impermanent peace is what we often find in our quest for the real meaning of Christmas. If we are looking for permanent and ultimate goodwill, love, and peace, we must look beyond our gift-giving, get-togethers, and office parties. We must look to no other place than to a manger.

我們必須留意出生時那位沒有炫耀、沒有排場,也沒有隆重儀式的嬰兒,祂是在絕望的日子裏由一對貧窮的父母所生的。在這方面,約瑟和馬利亞,以及小小耶穌都是真正的歷史人物。但在某種程度上,約瑟和馬利亞都超越了自己,超越了他們特定的地點和時間。他們代表著我們所有的人。我們都是窮乏人,生活在絕望的時代。我們中的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會掩飾。儘管如此,我們都是窮乏人和絕望的人,因此我們都需要那個嬰孩的應許。
We must look to a baby born not with fanfare, pomp, and circumstance, but to poor parents in desperate times. Joseph and Mary, and the Baby Jesus for that matter, were real historical figures. But in a way, Joseph and Mary extend beyond themselves, beyond their particular place and time. They represent all of us. We are all poor and living in desperate times. Some of us are better than others at camouflaging it. Nevertheless, we are all poor and desperate, so we all need the promise bound up in that baby.

我們需要擺脫靈魂的貧困和人類景況的絕望狀態。這嬰孩躺在馬槽裏,我們在其中找到了盼望,祂是耶穌基督,是長久應許給人的彌賽亞、女人的後裔、救主、君王。
We are in need of a way out of our poverty of soul and the desperate state of our human condition. We find it in this child lying in a manger, who was and is Jesus Christ, the long-promised Messiah, Seed, Redeemer, and King.

許多世紀以前,耶穌的誕生或許與尋常的出生略有不同。即使在遠古時代,馬廄通常也不會又作分娩室,而馬槽通常也不會同時作為新生嬰孩的嬰兒床。那個剛出生的嬰兒非常特殊。當然,在某些方面,祂是十分平凡的。祂是一個人,一個嬰孩。祂會餓,會渴,會累。祂出生時,被襁褓衣包裹著——相當於古代的尿布。
The birth of Jesus so many centuries ago might have been a slightly-out-of-the-ordinary birth. Even in ancient times, stalls didn’t typically double as birthing rooms and mangers didn’t typically double as cribs for new-born babies. And that newborn baby was very much out of the ordinary. Of course, in some respects, He was perfectly ordinary. He was a human being, a baby. He got hungry. He got thirsty. He got tired. When He was born, He was wrapped in swaddling clothes—the ancient equivalent of Pampers.

一個嬰兒。無助、飢餓、冷漠、疲憊。
An infant. Helpless, hungry, cold, and tired.

然而,這個孩子是神的兒子,道成肉身。祂是以馬內利,翻出來的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根據使徒保羅的說法,這位嬰孩創造了萬有。這位嬰孩創造了自己的馬槽。而這位嬰孩,這位君王,帶來了地上的和平,最終且永久的和平。
Yet, this child was the Son of God incarnate. He was Immanuel, which translated means “God with us.” According to the Apostle Paul’s account, this infant created all things. This infant created His own manger. And this infant, this King, brings peace on earth, ultimate and permanent peace.



聖誕真意:神的兒子由女子所生Christmas is God’s Son Born ofA Woman

作者:Denny Prutow  譯者: 駱鴻銘

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 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 (加拉太書四章5節)

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上帝差遣祂的兒子來到這個世界,是通過生產。雖然生產這件事不算什麼稀奇的事,但如果誕生的是神的兒子,這事就有點蹊蹺了。

其次,上帝差遣祂的兒子來到這個世上,是通過「為女子所生」。上帝的兒子藉著由一位婦人的肚腹降生在這個世界,就為自己取了人的本質。就像每個孩子在他母親的肚子裏領受了他的人性本質一樣,這件再平凡不過的事也發生在上帝的兒子身上。但是不平凡的事情也同時發生了。這個孩子的人性本質不是從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來的,而是只從一個女子而來。

因此耶穌基督是絕對獨一無二的,過去如此,也永遠是如此。這位耶穌擁有真正的人性,但祂也擁有真正的神性。祂過去是,也將繼續既是神又是人,在一個位格裏擁有兩個本性,直到永遠。

這就是聖誕節的意義。我們是否忘了這榮耀的真理?我們是否忘記了這個美妙的故事?聖誕節真正的定義就是慶祝上帝的兒子由一位女子所生。


Christmas is God’s Son Born of A Woman

“When the fullness of time came, God sent forth His Son, born of a woman” (Galatians 4:4). What does this mean? First, God sent His Son into the world by way of being born. The common thing which took place was the birth of a child. But something uncommon also took place. The child who was born was the divine Son of God.

Second, God sent His Son into the world by way of being “born of a woman.” By coming into the world through the womb of a woman, the Son of God took to Himself a human nature. The common thing which took place was that the Son of God, like every other child, received His human nature in His mother’s womb. But something uncommon also took place. His human nature was not derived from both a man and a woman. It was derived only from a woman.

Therefore, Jesus Christ was and is absolutely unique. This Jesus had a true human nature. But He also had a true divine nature. He was, and continues to be, both God and man in two distinct natures in one person forever.

This is what Christmas is all about. Have we forgotten this glorious truth? Have we forgotten the wonderful story? By definition, Christmas is the celebration of God’s Son who was born of a woman.


2018-01-08

聖誕節合乎聖經嗎?IsChristmas Scriptural?

作者G. I. Williamson《基督教要道初階》的作者OPC牧師
譯者駱鴻銘

我要感謝OPC的基督徒教育委員會仍然忠於OPC的傳統尊重一些深植於長老會和改革宗歷史的少數觀點。因此,我利用這個特權,表達我對聖誕節這個主題的意見。
I want to thank the Committee on Christian Education for remaining faithful to the Orthodox Presbyterian tradition of respecting minority views that are firmly rooted in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history. I therefore gladly avail myself of the privilege to express myself on the subject of Christmas.

今天很少有人會明白曾經有一段時候聖誕節通常被視為是缺乏聖經根據的。但是請聆聽戴倫(Idzerd Van Dellen)和孟思瑪(Martin Monsma)在《教會章程解說》(Zondervan, 1941)裏所作的詳細聲明。在「改革宗關於特殊節日的原始立場」這個標題下他們在第273頁中說到
It is seldom understood today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such days as Christmas we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lacking any warrant from Scripture. But listen to the careful statement of Idzerd Van Dellen and Martin Monsma in The Church Order Commentary (Zondervan, 1941). Under the heading of "The Original Position of the Reformed Churches regarding Special Days," they say this on page 273:

宗教改革的早期一些改革宗地區只守主日。羅馬教會所規定和尊敬的特殊節日都被棄置。慈運理和加爾文都鼓勵人拒絕羅馬教會的一切節期。當宗教改革在日內瓦站穩腳步後,一切特殊的節日在那個城市裏就不再繼續了。加爾文到達日內瓦之前,這件事已經在法銳勒(Farel)和富瑞(Viret)的領導下完成了,而加爾文滿心同意這個決定。蘇格蘭的改教家諾克斯與他們懷抱相同的信念他在日內瓦是加爾文的學生因此蘇格蘭教會也禁止羅馬教會的神聖節期。」
"During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formation some Reformed localities observed only Sunday. All special days sanctioned and revered by Rome were set aside. Zwingli and Calvin both encouraged the rejection of all ecclesiastical festive days. In Geneva all special days were discontinued as soon as the Reformation took a firm hold in that city. Already before the arrival of Calvin in Geneva this had been accomplish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Farel and Viret. But Calvin agreed heartily. And Knox, the Reformer of Scotland, shared these same convictions, he being a disciple of Calvin in Geneva. Consequently the Scottish Churches also banned the Roman sacred days."

基督對聖誕節的看法
Christ on Christmas

我相信這個看法是完全合乎聖經的也合乎改革宗的信仰認信。我是基於以下的理由這樣說的
It is my conviction that this view alone is fully consistent with Scripture and the Reformed Confessions. I say this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1. 當耶穌差遣祂的使徒出去時祂命令他們要遵守祂所吩咐的一切太廿八20。祂並沒有授權給他們可以添加或刪減祂所吩咐過的。我相信他們忠心地完成了耶穌所吩咐他們要做的。
1. When Jesus sent his apostles forth, he commanded them to teach converts to observe all things that he had commanded (Matt. 28:20). He did not authorize them to add to or to take from what he had commanded. And I believe that they faithfully did what Jesus told them to do.

2. 從使徒的著作中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到在使徒建立的教會裏沒有聖誕節這樣的節日。他們不慶祝聖誕節單純是為了這個理由即這不是耶穌吩咐他們該做的事。
2. It is quite evident from the apostolic writings that there was no such day as Christmas in the apostolic churches. They did not have it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this was not one of the things that Jesus had commanded.

3. 因此這個問題可以歸結到這點使徒的教導和做法是否足以建立起基督親自授權給祂教會的習慣現代教會很明顯會說不夠。但是像慈運理、諾克斯、加爾文這樣的人會說:是的。我相信這些人是對的。
3. The question, therefore, comes down to this: were the teachings and practices of the apostles sufficient to establish the practices that Christ himself authorized for his churches? The modern church quite obviously says no. But men such as Zwingli, Knox, and Calvin said yes. I believe these men were right.

聖誕節帶來的傷害
The Detriments of Christmas

我也相信改革宗教會大肆歸回這個終究屬於羅馬教會的發明和傳統的節日對教會來說是絕對沒有真正好處的。人們以為這對教會有好處。但是未必真是如此。我在這裏只想提一項重要的考量。甚至連我們自己的《大使命出版社》(Great Commission Publications)所出版的主日學教材,也受到一般被稱為「教會行事曆」的主宰。這意味著每一年,在主日學教材的循環中,花了超出合理限度的時間,用來重覆講述基督降生的故事。我盼望沒有任何一位讀者,有一剎那會認為我是在漠視基督的童貞女降生。不是的,絕對不是。我當然希望聖經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裏的記載獲得適當的強調。但是當救贖歷史的一小部分,不成比例地被放大,超過了聖經本身對它的強調時,這就不是正當的強調了。然而這正是所發生的事。
It is also my conviction that the widespread return of the Reformed churches to what is, after all, a Romish invention and tradition, is not in any way truly beneficial to the church. People think it is. But that does not make it so. And here I only want to mention on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Sunday school material even such as is produced by our own Great Commission Publications suffers under the dominion of what is commonly called "the church calendar." This means that every year, in the cycle of materials, an inordinate amount of time is spent repeating the story of Christ's birth. I hope no reader thinks for one moment that I discount the importance of the virgin birth of Christ. No, not at all. I certainly want the scriptural accounts in Matthew and Luke to receive due emphasis. But it is not due emphasis when a small portion of the history of salvation is magnified all out of proportion to the emphasis it receives in the Bible itself. Yet that is what has happened.

這是我的盼望儘管我大概活不到那個時候可以看見就是主會再次差來一個比祂在十六世紀差來的更大的宗教改革。我相信,到那個時候,教會必定會從一個完全是人為的傳統中再次被解放出來。
It is my hope, though I will probably not live to see it, that the Lord will send a new and even greater Reformation than the one he sent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When that happens, I believe, the church will again be emancipated from what is, after all, nothing more than a man-made tradition.

私下的慶祝
Private Celebrations

現在再容我補充一個重要的警告。我不認為最嚴格的改教家曾經質疑個人有權利偶爾以敬虔的方式隨自己的選擇來慶祝基督的降生。我當然不會質疑這個權利。如果你們要交換禮物,或誦讀路加福音第二章,或者在十二月25日當天唱「平安夜」,我完全不會與你們爭辯。我所要求於你們的回報是,當我與上述的偉大改教家站在同一個立場上的時候,你們不會和我爭吵。我所質疑的不是你們從基督徒的自由而來的個人權利,而是教會以團體的資格來決定,是否在一個宗派或教會的層面上,每年指定一個日期來紀念基督的降生的權利。
And now let me add one important caveat. I do not think that the strictest Reformer ever questioned the right of an individual to celebrate the birth of Christ at a time and in a godly manner of his own choosing. I certainly do not question this right. If you want to exchange gifts, or read Luke 2, or sing "Silent Night" on December 25, then I have no quarrel with you at all. What I ask in return is that you will not quarrel with me when I stand with the great Reformers mentioned above. What I question is not your personal right of Christian liberty, but the right of the church in its corporate capacity whether on a denominational or congregational level to designate an annual date to commemorate the birth of Christ.

既然沒有人確切知道基督究竟是在一年中的哪一天降生的上帝也刻意不告訴我們究竟是哪一天就沒有人有這個權利發明一個日子來代替上帝所沒有賜下的。當然,羅馬教皇宣稱有這樣的權力,這就是十二月25日被分別出來時所發生的。但是對我和我家來說,我們無法用正當的良心順服這種人為強加的負擔。
Since no one knows the day of the year on which Christ was born, and God has deliberately not told us the day, no one has the right to invent a date to substitute for what God has not given. The popes of Rome, of course, have claimed this authority that s how it came about that December 25 was set aside. But as for me and my house, we cannot in good conscience submit to such man-made impositions.


2016-12-27

聖誕節的榮耀TheGlory of Christmas

作者: R.C. Sproul 譯者: Maria Marta
耶穌誕生那天晚上出現很壯觀的场面。伯利恒平原變成人類歷史上最壯觀的聲光表演舞台。天上的萬物紛紛登場。

路加告訴我們事情的經過:

「在伯利恆的郊外,有一些牧人在夜間看守羊群。主的一位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他們就非常害怕。天使說:『不要怕!看哪!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於萬民的: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找到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
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一起讚美 神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 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二8-14;《圣經新譯本》)

天使訪客被上帝的榮耀簇拥著。上帝的榮耀發出光芒四射的華輝。這種榮耀不屬於天使本身。上帝的榮耀象征上帝神聖存有的形態。籠罩著天上使者的正是上帝的榮光,一种可見的上帝的光輝。

那時伯利恒的牧羊人瑟瑟發抖,異常害怕,天使勸告他們:「不要怕!看哪!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於萬民的: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二10-11;《圣經新譯本》)

所有人都渴望某種類型的救世主。我們都在尋找某些人或物,渴望他(它)們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減輕我們的痛苦,或者幫助我們實現所有目標之中最難實現的一個:幸福。從追求生意成功到覓得完美伴侶或朋友,我們一生都在尋覓。

甚至在我們全神貫注於體育比賽時,也流露出這種對救世主的盼望。當體育賽季結束,出現輸家遠遠多於贏家的結局時,我們都會聽到舉國上下一片呼聲-------「明年再來!」  之後,啟動新一輪的選派工作,或選拔出一批新隊員,對於將會為團隊帶來榮耀的新手,粉絲們寄予希望和夢想。新人、新客戶、新機器,以及明天將接收到的郵件新聞------全都被賦予厚望,勝過任何受造物所能寄予的希望。

天空迸發出來的璀璨光芒,淹沒伯利恒的田野,从光芒中傳來一個聲音,宣告能夠承擔這項任務的救主降生。

我們注意到,新誕生的救主亦被稱為「主基督」。對這些震驚的牧羊人來說,這些頭銜富有意義。救主是基督,那位盼望已久的以色列的彌賽亞。每一個猶太人都記得上帝的應許:彌賽亞,即上帝的受膏者,有一天會來拯救以色列。這彌賽亞救主也是主。祂不但要拯救祂的百姓,還要作他們的君王,他們的元首。

天使宣稱這位救主--彌賽亞--主是「為你們」生的救主。上帝的宣告不是審判的神諭,而是恩赐禮物的宣告。即新誕生的君王為我們而生。


The Glory of Christmas
FROM R.C. Sproul

On the night Jesus was born something spectacular took place. The plains of Bethlehem became the theater for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sound-and-light shows in human history. All heaven broke loose.

Luke tells us what happened:

And there were shepherds living out in the fields nearby, keeping watch over their flocks at night. An angel of the Lord appeared to them,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one around them, and they were terrified. But the angel said to them, “Do not be afraid. I bring you good news of great joy that will be for all people. Today in the town of David a Savior has been born to you; he is Christ the Lord. This will be a sign to you: You will find a baby wrapped in cloths and lying in a manger.”

Suddenly a great company of the heavenly host appeared with the angel, praising God and saying, “Glory to God in the highest, and on earth peace to men on whom his favor rests.” (Luke 2:8-14)

The angelic visitor was surrounded by the glory of God. The glory was shining. This glory did not belong to the angel himself. It was God’s glory, signifying His divine mode of being. It was the divine splendor that shrouded the heavenly messenger, a visible divine radiance.

When the shepherds of Bethlehem quaked in fear, they were admonished by the angel: “Do not be afraid, for behold I bring you good tidings of great joy which will be to all people. For there is born to you this day in the city of David a Savior, who is Christ the Lord” (Luke 2:10-11, NKJV).

Every human being longs for a savior of some type. We look for 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will solve our problems, ease our pain, or grant the most elusive goal of all, happiness. From the pursuit of success in business to the discovery of a perfect mate or friend, we make our search.

Even in the preoccupation with sports we show a hope for a savior. As a sports season ends with far more losers than winners, we hear the cry from cities across the land—“Wait till next year!” Then comes the draft or a new crop of rookies, and the fans pin their hopes and dreams on the new kid who will bring glory to the team. The rookie, the new client, the new machine, the news that will arrive in tomorrow’s mail—all are invested with more hope than any creature can possibly deliver.

The burst of light that flooded the fields of Bethlehem announced the advent of a Savior who was able to do the task.

We note that the newborn Savior is also called “Christ the Lord.” To the astonished shepherds these titles were pregnant with meaning. This Savior is the Christ, the long-awaited Messiah of Israel. Every Jew remembered the promise of God that someday the Messiah, the Lord’s anointed, would come to deliver Israel. This Messiah-Savior is also Lord. He not only will save His people but He will be their King, their Sovereign.


The angel declares that this Savior-Messiah-Lord is born “unto you.” The divine announcement is not an oracle of judgment but the declaration of a gift. The newborn King is born for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