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挽回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挽回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4-09

 
挽回祭(PROPITIATION|聖經詞條
摘自證主《聖經新辭典》
https://yimawusi.net/2023/03/12/propitiation/

  挽回祭正式的意思是:藉著獻上禮物來消除忿怒。舊約以動詞 kipper *贖罪)來表達這個意思。新約則主要採用 hilaskomai 這個詞組。近年,有人認為挽回祭這觀念含有與神的屬性不相稱的意思,所以他們強烈地批評它。許多人提議放棄「挽回祭」而用*贖罪祭(expiation),RSV 就是其中一例。
 
  反對「挽回祭」觀念的人主要是抗拒「神發怒」的整個概念,很多反對者認為後者僅屬古人的思想,現代人卻不可仍有這套想法。但舊約時代的人並沒有這方面的禁忌。對他們來說,「神是天天向惡人發怒的」(詩七11AV)。所以,他們確信罪惡一定會引起神強烈的反應,人絕不能指責神在道德方面軟弱怯懦。祂會極力對付各式各樣的罪惡。祂也許「不輕易發怒」(尼九17,等等),但祂的怒氣必因罪惡而發作。我們念過以下的經文:「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但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民十四18);甚至在這一段論到神恒久忍耐的經文中,聖經作者也不忘提到神是不會放過罪惡的。神不輕易發怒這觀念對舊約的人來說遠非老生常談。這是奇妙和意想不到的,甚至使人頓生敬畏之心,也完全喜出望外。
 
  舊約時代的人固然確信神會因為各種罪惡而發怒,但他們也同時深信,神的怒氣是可消解的,方法是獻上適當的祭物。神止息祂的怒氣,最終不是由於祭物的效力,而是由於神自己。神說:「我把這血賜給你們,可以在壇上為你們的生命贖罪」(利十七11)。人的罪得蒙赦免不是神無可奈何的勉強允准,而是神滿有恩慈的禮物;祂實在是一位切望饒恕人的神。故此,詩人可以這樣說:「但祂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滅絕他們,而且屢次消祂的怒氣,不發盡祂的忿怒」(詩七十八38)。消除神忿怒斷不是人能作的事;惟有神自己可以「挪移祂的忿怒」(’turned his anger away’,AV)。
 
  「神的忿怒」在幾段新約經文中出現,但涉及這方面的論述則不限於這些經文。全本新約滿是神極力對付罪惡的說法。罪人的處境是險惡的。他自己選擇與神為敵,所以除了等候接受神嚴厲的審判之外,就別無盼望了。不管我們是否稱之為「神的忿怒」,事實上它是存在的。雖然反對「忿怒」這個用語的一些理由不無道理,但這到底還是聖經的字眼,同時也沒有人能提出適當的代用語。
 
  從羅三24-25的用法,我們可以看出挽回祭這觀念在新約的意義。這兩節經文說明信徒:「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AV;〔譯注:和合本同〕)。到此為止,保羅的論點就是,所有人──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都一樣被神定罪。「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羅一18)。保羅首先表明外邦人被神定了罪,繼而說猶太人的光景也一樣。保羅是在這種背景中辨明基督的工作。基督拯救世人,這決不是莫須有的事,因為基督實在把人從極大的危險之中拯救出來。實際上,神已宣告對他們判刑,神的忿怒已包圍他們了。在羅馬書開頭的幾章,保羅非常強調神的忿怒;因此,基督的拯救工作也必須包括救他們脫離神的忿怒。這種拯救稱為「挽回祭」。羅三21起的這段重要經文陳述神怎樣解決人的困境,而經文除了採用「挽回祭」之外,並沒有更合適的措詞足以表達這種思想。我們必須說,hilastērion在此所表達的是與「挽回祭」很接近的意思。(另見 NTS 2 1955-6,頁33-43。)
 
  在約壹二2,作者形容耶穌「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在前一節,他說耶穌是「我們在父那裏的中保」。如果我們與神之間需要一個中保的話,那麼我們的處境實在危險。我們的確是在生死的邊緣上。我們因此知道,在約壹中的「挽回祭」應取一般常見的解釋:按作者的描述,耶穌為人類所作成的就是把神的忿怒轉移了。
 
  但是,聖經對挽回祭的觀點並非只根據這段或那段經文而已。它涵蓋了聖經在這方面整體的教導。「挽回祭」使人想起:神是不留餘地的對抗一切邪惡的事情,而這種敵視可適當地形容為「忿怒」,至於消除神忿怒的方法,就只有基督的代贖。
 
  書目:C. H. Dodd, The Bible and the Greeks, 1935; R. Nicole, WTJ 17, 1954-5,頁117-57; Leon Morris, NTS2, 1955-6,33-43;同作者, The Apostolic Preaching of the Cross2, 1965; H. G. Link, C. Brown, H. Vorla/nder, NIDNTT 3, 145-76
 
L.M.
 
 
贖罪祭(EXPIATION
 
  一些近代的譯本,用了「贖罪」(expiation)這個詞來取代「挽回祭」(propitiation)這個詞;如在約壹四10RSV;〔譯註:和合本也譯作挽回祭〕)。有人反對用「挽回祭」這個詞,理由是這個詞含有使憤怒的神息怒的意思;而這樣的含意,是聖經所沒有的,故用「贖罪」替代「挽回祭」。但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贖罪,正式來說,是有一樣事物要贖回來的。我們可以贖的,是罪或者罪行。「挽回祭」則是個人稱的詞。我們要挽回的是一個人,不是一樣罪(當然我們不應該忽略一個事實,就是聖經用「挽回」這詞時,偶爾說是挽回人的罪,意思是「針對罪而作出挽回」)。如果我們了解到,我們與神的關係基本上是個人的關係,那麼,我們就不能放棄「挽回祭」這個觀念。那些倡導使用「贖罪」一詞的人,必定要回答以下的問題:為甚麼要贖罪?如果不贖罪會有甚麼後果?這樣的後果是不是由神插手做成的?在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如果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不是」,那「贖罪」就是個有價值的詞。若罪是一件物件,像其他物件一樣,可以塗去,可以從我們身上拋開,我們用「贖罪」這個詞就是很適切的。但若罪影響到人與神的關係,而這個關係是至為重要的,那麼,「贖罪」這個詞就不足以清楚將有關的意思表達出來。我們一旦談到個人的關係問題,就不能不用「挽回祭」這類的詞。
 
  因此,雖然有些人對用「贖罪」一詞滿懷信心,這卻未能解決我們的難題,我們通常譯作*「挽回祭」的字所含有的意思,並不是「贖罪」一詞足以表達的。
 
書目:C. Brown, NIDNTT 3,頁151-60

2020-06-15


替我們成為罪

講員曾劭愷 |《基督論課程》第十五課, 15/20
目錄

第十五課替我們成為罪

弟兄姊妹平安,我是中華福音神學院曾劭愷,歡迎大家收看我們這系列的基督論的課程。我們前幾堂課一直在探討基督怎麼樣不認識罪。道成肉身所取的人性是沒有罪的,基督不犯罪從來沒有犯過罪,不帶原罪,連犯罪的可能都沒有。迦克墩信經宣告:「基督凡事與我們一樣,只是沒有罪」。這裡引用了希伯來書。而哥林多後書五章21節形容基督為「那不認識罪的」,意思是「基督與罪沒有任何瓜葛,祂將罪拒於千里之外。」

我們從多處經文討論了基督如何沒有罪,而今天我們要來探討基督為何沒有罪。迦克墩信經宣告:「聖子藉由道成肉身所成為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以及我們的救恩。」基督之無罪,當然祂本來就不可能有罪,但是祂的無罪對於祂救贖的工作來說,具有絕對的必要性。

哥林多後書五章21節說:「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基督必須是無罪的,才能擔當我們的罪,才能替我們受刑罰,滿足神的公義,才能免去上帝的憤怒。如果基督有原罪,那麼祂本來就應該受刑罰,因為我們解釋過「原罪」在定義上就包括了「罪責」。正如羅馬書第五章所講的,「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18a,「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19a,「若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15a。所以假如基督有原罪,那麼祂受上帝的刑罰本來就是應當的。如此,祂就不能夠替代我們作為上帝無罪的羔羊,被上帝刑罰。所以基督必須是「那不認識罪的」,才能夠「替我們成為罪」。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五章21節說基督「替我們成為罪」,是在引述以賽亞書五十三章6節關於基督的宣告:「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祂是那不認識罪的,而耶和華卻使我們的罪孽歸在祂身上。而不是說聖子成為一個有罪的人,是這個無罪的人,沒有犯罪的意念,沒有原罪,但是我們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也惟有如此,才能夠照哥林多後五章19節所說的,「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我們的過犯不算於我們的,不歸算於我們身上,而是歸到基督身上,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這是哥林多後書五章19-21節所要帶給我們的一個真理。

在這裡有一個關鍵詞「在基督裡」。以後我們會詳細解釋這個概念。現在我們只要我需要先明白,當保羅使用「在基督裡」這個術語時,他的意思是「與基督聯合」,與基督合而為一。好像耶穌在約翰福音𥚃面所教導的枝子連於葡萄樹那樣子。而我們與基督合而為一, 這是一個奧秘,卻又真實的屬靈的聯合,使得一切本來屬於我們的, 都成為基督的;一切屬於基督的, 都成為我們的。因為我們是一體,結果我們的罪孽就歸在祂身上,不只是名義上算為祂的罪,而是真實地成為了祂的罪。祂真實地擔當了我們的罪。祂沒有犯罪,祂沒有原罪,祂也不可能犯罪,在祂裡面連犯罪的意念都沒有。但是我們的罪卻真實地歸在了祂身上。祂既替我們受了刑罰,就滿足了上帝的公義,就除去了我們本來當受的刑罰跟憤怒,以至於上帝「不將我們的過犯歸到我們身上」。

現在很多人不喜歡講上帝的刑罰、上帝的公義。我們在教會裡面可能常常聽到一句話:「神愛罪人,但是神恨惡罪。」這個講法本身並不一定有錯,但很容易誤導人, 因為把「罪」跟「罪人」分開來,好像罪人是「罪」這個東西的受害者好像「罪」是人以外的一種力量,在攻擊、威脅神所造的人。不!聖經很清楚讓我們看見,我們不是「罪」的受害者。我們就是罪人,我們就是犯罪的人,我們是犯罪的主體。「罪」是出於人的意念、人的行動罪人是因為自己犯罪,所以成了罪人。不是說有一種外在的力量害我們犯罪。

我們前兩堂課提到的「凱旋基督論」(Christus Victor) 。這種理論主張,基督沒有替我們受刑罰,因為上帝不會刑罰人。基督救贖之功是藉由祂在十字架上面所活出來的聖潔,來勝過那個捆綁我們的罪。這種理論把人講得好像罪的受害者一樣,好像很無辜,好像受到罪的侵襲、轄制。然後, 我們就對自己說:「神愛罪人,但是神恨惡罪。我再怎麼犯罪,神恨惡的不是我這個人, 是我犯的罪」, 好像我們不需要為自己的罪負責一樣。

聖經不是這樣講的,「罪」與罪人是分不開的。墮落的人還有墮落的天使是犯罪的主體,沒有這些主體就沒有「罪」這個東西。沒有犯罪的人、沒有犯罪的天使就沒有罪。而上帝要刑罰的不是「罪」, 而是罪人。羅馬書一章18節講得很清楚:「原來,神的憤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上帝是刑罰罪人。羅馬書三章19-20節:「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 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宗教改革的時候,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第三卷當中指出一個很重要的聖經真理,他稱之為神學上的「公理」(axion)。就好像幾何學裡有公理、有定理, 公理就是最基要的真理。加爾文指出了這最基要的神學真理, 他說:「只要我們仍是罪人上帝的憤怒就會一直停留在我們身上」(The wrath of God rests upon all so long as they continue to be sinners.) (3.11.21) 。十七世紀最重要的神學家之一約翰歐文John Owen,在《論及上帝的公義》(Dissertation on Divine Justice)的時候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 他說:「神恨惡罪, 是出於選擇還是出於祂那不能改變的本性神會不會看到人犯罪卻不刑罰罪神恨惡罪, 如果是出於選擇那麼上帝也可以選擇喜愛罪。」這種說法明顯違反聖經,而且明顯是在褻瀆上帝。因此, 上帝乃是出於祂聖潔的本性,不可能不恨惡罪。上帝在祂本性上既是聖潔的,在祂旨意上就必定要刑罰罪人。

所以罪人就必須受神的刑罰,這是聖經清楚的啟示。出埃及記卅四章7節說:「(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先知那鴻引用這句話,對不斷離棄神的猶太人,還有作惡多端的尼尼微人宣告說:「(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鴻一3)

在教會𥚃,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子的問題:「上帝直接赦免我們的罪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差聖子來替我們受刑罰?」那為什麼不能夠看我們犯罪,然後在天上作為一位慈愛的父親,就說:「好啦,你犯罪沒關係啦,你可憐啦,我赦免你啦。」答案很簡單, 也很沈重:「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所以, 罪必須受到刑罰,罪人必須承受上帝的憤怒。上帝聖潔的本性使得祂必然刑罰罪人。神的「權能」不在於祂可以違背祂聖潔的本性。「權能」的意思是, 上帝所有的旨意以及行動都完全合乎祂的本性徹底彰顯祂的本性。祂本性的彰顯不會受到任何外在事物的攔阻,這個叫做上帝的權能。罪人必須受上帝的刑罰,才能滿足上帝的公義,平息上帝的憤怒。

因此罪人如果要得赦免, 如果祂的罪債要除去,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因信與基督聯合,照保羅說的:「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過犯歸到他們身上。」(林後五19)歸到誰身上?歸到基督身上。惟有基督替我們成為罪、替我們受刑罰,才能夠除去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憤怒。以賽亞書五十三章4-6節論到基督,把這個真理講得非常的清楚。以賽亞說:「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以賽亞筆下這位替我們受刑罰的義僕必須是無罪的,否則祂受的刑罰就不是替我們受,而是自己本來當受的。所以以賽亞書五十三章9節就強調:「他雖然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彼得前書二章2224節就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的經文,宣告基督「他並沒有犯罪,口裡也沒有詭詐。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

彼得在這裡講到基督「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而加拉太書三章13節也說:「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保羅跟彼得在這兩段經文當中都告訴我們,基督被掛在十字架的木頭上,乃是要顯明祂受到律法的咒詛,也就是在律法下被定罪、受刑罰,這是律法咒詛的意思。這兩段經文的背景是申命記廿一章2223節:「人若犯該死的罪,被治死了,你將他掛在木頭上……因為被掛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詛的。」一個人犯了該死的罪,掛在木頭上,他是受上帝公義律法咒詛的。各位,基督是那不認識罪的,卻替我們成為罪,成為咒詛。我們犯了該死的罪,現在都歸到祂身上,祂替我們被掛在木頭上,受到上帝公義律法的咒詛。

在羅馬書第三章節那裡, 保羅宣告我們都是罪人,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都要受神的審判:「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他們的喉嚨是敞開的墳墓,他們用舌頭弄詭詐,嘴唇裡有虺蛇的毒氣,滿口是咒罵苦毒。殺人流血,他們的腳飛跑;所經過的路,便行殘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他們眼中不怕神。」(羅三10-18) 接著保羅就講「律法的咒詛」怎麼樣臨到普世的人身上。我們在上一段經文這裡我們看到,罪真的不只是善的缺乏,罪是與神為敵,這樣子的人要受到律法的咒詛。保羅接著就解釋:「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三19-20)在這裡一直強調的是上帝公義的刑罰。我們是當受刑罰的。

到了21節有一個轉折點, 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神的義在律法以內的彰顯,就是我們按上帝公義的律法受到刑罰。「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羅三21-22)這並不是說基督的救贖違反了律法的義,恰恰相反,基督的義是成就了、成全了律法的義。這是主耶穌自己講的:「不要想我來是要廢掉律法,我來乃是要成全律法。」(馬五17

保羅接著解釋到:「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換言之,世人都犯了罪,應該按著律法滅亡。奧古斯丁用「虧缺上帝的榮耀」這句話來講,說:「所以你看,罪就是善的缺乏。」這節經文講的不是善的缺乏,是虧缺了神的榮耀。而前面的經文講得很清楚,罪真的不是缺乏善而已。世人都犯了罪,應該要按律法滅亡,然而保羅接著說:「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羅三24) 所謂「白白的」,意思是我們自己沒有付出任何的代價。但這並不代表上帝的恩典是免費的, 這恩典不是免費的, 是無價的。多特信經在二章3節那裡講到只有「聖子的死」the death of the Son of God才具有這無限的價值來滿足上帝的公義。這不是免費的是無價的。

因此保羅接著講:「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羅三25) 基督的救贖工作,的確顯明上帝的愛, 保羅也說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但是神的愛乃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的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講得很清楚祂的愛與祂的公義是完全純一的是一體的而且不是一體的兩面是完全等同的。祂的愛就是祂的義祂的義就是祂的愛。義與愛是對同樣一個事實的兩種形容。而在這𥚃保羅告訴我們基督的救贖顯明了上帝的義,祂的義就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

我們注意保羅在這裡用了「挽回祭」一詞,這個字原文hilasterion是指「平息憤怒」,英文通常翻譯成propitiation, 這個是正確的翻譯。 propitiation帶有「平息憤怒」、「化憤怒為恩慈」的意思。所以在這裡我們看見,「挽回祭」這個用語本身就預設了上帝原本的憤怒與刑罰。基督救贖之工的核心,並不在於替我們勝過一個攻擊、捆綁我們的敵人好像我們只是受害者而已。基督救贖之工的核心,在於免去上帝憤怒的刑罰。

今天在教會裡面,我們很喜歡講神的「愛」。但是我們經常在講講神的愛的時候,講的不是真正的神的愛,而是自己想出來的一種非常廉價的愛。我們經常忘記神的愛是公義的、是聖潔的愛。祂是忌邪的神,祂的愛也是忌邪的愛, 是一種jealous love。我們不喜歡講神的刑罰,所以英語世界有一些神學家在翻譯新約聖經的時候,就不喜歡「挽回祭」這個字。因為這個字本身的意思就是預設了上帝的憤怒還有刑罰。這個字是在講平息上帝的憤怒,所以他們主張把這個字改掉,然後翻譯成「除罪祭」(expiation),好像基督救贖的功效單單是除去我們的罪而已, 而不是免去上帝的刑罰。因他們從頭到尾就不願意接受說「上帝會刑罰罪人」。他們總是喜歡說:「神愛罪人,神恨惡罪。神除去你的罪、祂愛你這個人。」罪是上帝擊打的對象,他們說:「上帝不會刑罰犯罪的人。」因此也不接受說「上帝會把我們當得的刑罰歸在基督身上。」他們講「上帝怎麼會刑罰自己的兒子,上帝這麼愛祂的兒子。」

弟兄姊妹, 聖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上帝設立了基督作挽回祭聖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 主耶穌被掛在木頭上受上帝的咒詛聖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 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如果祂沒有受刑罰,我們不能得平安,這個刑罰是上帝加在祂身上的。

我的恩師巴刻博士在他那一部經典著作《認識神》當中告訴我們,「挽回祭」這個概念是福音的核心(the heart of the gospel)。「挽回祭」的意思,就是基督替我們受刑罰,好平息神對我們的憤怒。

巴刻提出四點關於挽回祭的真理是至關重要的。
1. 挽回祭是上帝稱罪人為義的道理羅三21-26
2. 挽回祭是聖子道成肉身的目的來二17
3. 挽回祭是基督升天以後繼續進行的救贖之工約壹二1-2))
4. 挽回祭向我們啟示上帝的愛約壹四8-10

第一點挽回祭是上帝稱罪人為義的道理。因為神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假如基督沒有一次替我們過去、現在、將來所有的罪受刑罰我們的罪就不能被免去神也就不能在審判台前稱我們為義。假如基督沒有替我們成為罪替我們受刑罰而神還稱我們為義神就是說謊的。 但是神不能說謊。神設立基督作挽回祭是我們被神稱義的惟一途徑。我們剛才讀到羅馬書三章25-26節闡明了這個真理「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三25-26

第二點挽回祭是道成肉身的目的。希伯來書二章17節宣告基督道成肉身成為凡事與我們相同, 本質相同的人目的就是要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

第三點挽回祭是基督升天以後繼續進行的救贖之工。約翰壹書二章1-2「我小子們哪,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是要叫你們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裡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他為我們的罪做了挽回祭,不是單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在這裡不是在教導普救論。不是說不信耶穌的普天下的人都得到耶穌的救贖的好處,不是。約翰寫作的對象是猶太人,所以最後一句話意思是「不單為猶太人的罪,也為萬民的罪」。這個意思這兩節經文告訴我們,基督為我們的罪作挽回祭,不但是一次獻上而有效。基督現在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也不斷地為我們祈求,祈求上帝赦罪的恩典。而祂既然一次作了挽回祭,我們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向祂支取赦罪的恩典。

基督在十字架上承受的憤怒還有刑罰,本來應當讓我們不敢再犯罪, 不願意再犯罪, 讓我們看見罪有多可恨。但十字架的恩典讓我們明白罪的醜陋、可恨的時候,我們裡面卻仍然有罪性, 仍舊會犯罪, 在死之前那個罪性都不會完全除掉。而每當我們犯罪的時候, 約翰告訴我們:「在父那裡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 他為我們的罪做了挽回祭」(約壹二1b-2a) , 所以我們可以不斷向祂支取赦罪的恩典。

第四點,「挽回祭」向我們啟示上帝的愛。我們今天講神的愛都講得太廉價了,講得好像我們可以隨意犯罪, 然後神又無條件地愛我們。不!上帝的愛是聖潔的愛,祂這種公義、聖潔、忌邪的愛,又是堅定不移的愛。如果上帝是個濫好人, 是個不會刑罰罪惡的上帝,那祂的愛就是廉價的愛。但「挽回祭」的真理向我們顯明,祂的愛不是廉價的、祂的愛是無價的、祂的愛是聖潔的、祂的愛是忌邪的,祂的愛是要讓我們不敢再犯罪, 也不願意再犯罪。儘管犯罪我們會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祂的愛是這樣子的愛。約翰壹書四章b-10節:「神就是愛。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做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

所以我們敢再說神愛我們, 我們就隨意的犯罪嗎?在這聖潔的愛中,我們應當學會敬畏,這個愛除去我們的恐懼。這個愛也教導我們畏懼好像奇異恩典那首詩歌𥚃面講的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that fear relieved.」。我們感謝讃美主。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下次再見。



2020-03-24


51 耶稣作祭物——耶稣基督成为挽回祭Sacrifice - Jesus Christ madeatonement for sin

《简明神学》Concise Theology: A Guide to Historic Christian Beliefs,巴刻(J. I. Packer)著/張麟至译,更新传道会,2007年。


51 耶稣作祭物——耶稣基督成为挽回祭
Sacrifice - Jesus Christ made atonement for sin

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罗3:25

赎罪一词的意思是修正、消弭所犯的罪过,并赔偿所有的伤害;藉此,才使自己和所疏离的对方和好,而且恢复破裂的关系。

根据圣经的描述,全人类都需要赎他们的罪,可是又缺乏能力与资源如此做。我们触怒了那位圣洁的创造主;而祂的本性原是恨恶罪恶(耶44:4;哈1:13)并要惩罚罪恶(诗5:4-6;罗1:182:5-9)。除非赎罪之工完成了,我们不要期望能被这样的一位神接纳,并与祂交通。因为连我们最好的行为中都有罪染,我们盼望为修正自己而做的任何事,反倒恰会增加我们的罪衍,或更恶化了我们的处境。因此之故,人想要寻求在神面前建立自己的义,更显出无可救药的愚昧(伯15:14-16;罗10:2-3);因那是不可能成就的事。

就在人类这没有指望的背景下,圣经告诉我们神的慈爱、恩典、怜悯、仁慈和怜恤。我们的罪使救赎成为必须,而神这位被人得罪的创造主却自己成为我们提供了救赎。这惊人的恩典正是新约圣经信仰、盼望、敬拜、伦理和灵命的焦点,从马太福音到启示录,它照射出令人惊心动魄的光芒。

当神带领以色人出埃及时,祂将祭祀制度设立为恩约关系的一部分;而祭祀的重点乃是流出没有瑕疵之祭牲的血,并将它们献给神,[可以......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利17:11)。这些祭牲都是预表性的,为要指向将来另外的人事物。当祭牲按要求地献上时,神[宽容先时所犯的罪](罗3:25),但事实上,真正能把罪恶涂抹掉的,并不是动物的血(来10:11),乃是献上之祭物所预表的本体——那无罪的神子耶稣基督——的血,祂在十字架上的死,赎尽了所有在祂订十架之前和之后人类所犯的一切罪恶(罗3:25-264:3-8;来9:11-15)。

新约圣经提到基督的血之时,多半是与献祭有关的(如罗3:255:9;弗1:7;启1:5)。基督成为完美的赎罪祭(罗8:3;弗5:2;彼前1:18-19),祂的死乃是我们的救赎(即以赎价拯救我们,付上代价,将我们从罪衍的苦境、做罪的奴隶、等待神的愤怒临到的情况下,释放出来;罗3:24;加4:4-5;西14)。基督的死是神叫我们与祂和好的一种行动表现,因为祂越过了自己对我们的敌意,而这敌意是因我们的罪所惹动的(罗510;林后5:18-19;西1:20-21)。十字架挽回了神的怒气(即籍着赎我们的罪,而降罪从祂眼前挪去,消弭了祂对我们的愤怒)。与此有关的关键经文包括罗马书3:25,希伯来来2:17,约翰一书2:24:10,其中每一处经文的希腊文都明显地含有挽回之意。十字架之所以有挽回的功效,是因为基督在祂的受苦里,像以往的献祭一样,与我们认同,所以就替代我们、站在我们的地位上,忍受了我们该受罚的审判([律法的诅咒],加3:13);又让神将我们所犯该死的记录钉在十字架上,成为基督为之而死的犯罪字据(西2:14;另参太27:37;赛53:4-6;路22:37)。

基督赎罪之死认可了新的开始;在任何情况下,根据此约,人靠着基督一次涵盖了一切罪恶所献的祭,得到保证必能到神面前来(太26:27-28;林前11:25;来9:1510:12-18)。那些籍着信靠基督[得与神和好](罗5:11)的人,就[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5:21)。换句话说,他们称义了,并在神的家中得着儿子的名分(加4:5)。从此以后,他们将活在基督爱他们大爱的激动和管治之下,这爱是由十字架所显明和量度给我们的(林后5:14)。


SACRIFICE
JESUS CHRIST MADE ATONEMENT FOR SIN

God presented him as a sacrifice of atonement, through faith in his blood.... ROMANS 3:25

Atonement means making amends, blotting out the offense, and giving satisfaction for wrong done; thus reconciling to oneself the alienated other and restoring the disrupted relationship.

Scripture depicts all human beings as needing to atone for their sins but lacking all power and resources for doing so. We have offended our holy Creator, whose nature it is to hate sin (Jer. 44:4; Hab. 1:13) and to punish it (Ps. 5:4-6; Rom. 1:18; 2:5-9). No acceptance by, or fellowship with, such a God can be expected unless atonement is made, and since there is sin in even our best actions, anything we do in hopes of making amends can only increase our guilt or worsen our situation. This makes it ruinous folly to seek to establish one’s own righteousness before God (Job 15:14-16; Rom. 10:2-3); it simply cannot be done.

But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of human hopelessness, Scripture sets forth the love, grace, mercy, pity,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of God, the offended Creator, in himself providing the atonement that our sin has made necessary. This amazing grace is the focal center of New Testament faith, hope, worship, ethics, and spiritual life; from Matthew to Revelation it shines out with breathtaking glory.

When God brought Israel out of Egypt, he set up as part of the covenant relationship a system of sacrifices that had at its heart the shedding and offering of the blood of unflawed animals “to make atonement for yourselves” (Lev. 17:11). These sacrifices were typical (that is, as types, they pointed forward to something else). Though sins were in fact “left... unpunished” (Rom. 3:25) when sacrifices were faithfully offered, what actually blotted them out was not the animals’ blood (Heb. 10:11) but the blood of the antitype, the sinless Son of God, Jesus Christ, whose death on the cross atoned for all sins that were remitted before the event as well as sins committed after it (Rom. 3:25-26; 4:3-8; Heb. 9:11-15).

New Testament references to the blood of Christ are regularly sacrificial (e.g., Rom. 3:25; 5:9; Eph. 1:7; Rev. 1:5). As a perfect sacrifice for sin (Rom. 8:3; Eph. 5:2; 1 Pet. 1:18-19), Christ’s death was our redemption (i.e., our rescue by ransom: the paying of a price that freed us from the jeopardy of guilt, enslavement to sin, and expectation of wrath; Rom. 3:24; Gal. 4:4-5; Col. 1:14). Christ’s death was God’s act of reconciling us to himself, overcoming his own hostility to us that our sins provoked (Rom. 5:10; 2 Cor. 5:18-19; Col. 1:20-22). The Cross propitiated God (i.e., quenched his wrath against us by expiating our sins and so removing them from his sight). Key texts here are Romans 3:25; Hebrews 2:17; 1 John 2:2 and 4:10, in each of which the Greek expresses propitiation explicitly. The cross had this propitiatory effect because in his suffering Christ assumed our identity, as it were, and endured the retributive judgment due to us (“the curse of the law,” Gal. 3:13) as our substitute, in our place, with the damning record of our transgressions nailed by God to his cross as the tally of crimes for which he was now dying (Col. 2:14; cf. Matt. 27:37; Isa. 53:4-6; Luke 22:37).

Christ’s atoning death ratified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new covenant, in which access to God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is guaranteed by Christ’s one sacrifice that covers all transgressions (Matt. 26:27-28; 1 Cor. 11:25; Heb. 9:15; 10:12-18). Those who through faith in Christ have “received reconciliation” (Rom. 5:11) “in him... become the righteousness of God” (2 Cor. 5:21). In other words, they are justified and receive the status of adopted children in God’s family (Gal. 4:5). Thereafter they live under the mo


2019-04-19


贖罪和挽回祭是什麽意思?WhatDo Expiation and Propitiation Mean?

作者:  R.C. Sproul  譯者: Maria Marta

當我們談到贖罪的代替性層面時常反覆提及兩個專業術語1. expiation = 贖罪/消除2. propitiation = 使上帝息怒/獻上挽回祭。這兩個詞哪一個才是特定希臘字的翻譯呢?此問題引起各種各樣的爭論,有些版本的聖經用其中一個詞,而有些版本則用另一個詞。我經常被要求解釋它們之間的區別。但困難在於,即使這些詞出現在聖經中,但我們也沒有將它們当日常詞匯来使用,所以我們不確定它們在聖經中所表達的準確意思。我們缺乏與這些詞相關的參考點。

贖罪與挽回祭

讓我們來思考這兩個詞的意思。從「贖罪」(expiation)開始,前綴ex的意思是「」(out of 「從」(from),所以贖罪與移除或帶走某物有關。從聖經措詞嚴密的意義上說,它們與「借着償付刑罰的代價或獻上贖罪祭來除罪」有關。而「挽回祭」與贖罪的對象有關。前綴pro的意思是「代替」,所以挽回祭引起上帝態度的轉變:從與我們為敵轉變為為了我們得益處。藉著挽回祭的獻上,我們與上帝的交通得以恢復,在上帝面前得以蒙恩。

從某種意義上說,挽回祭與上帝被安撫有關。我們知道安撫一詞在軍事和政治沖突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們想到所謂的綏靖政策,這種哲學認為,面對一個難以控制的世界征服者,其刀劍出鞘,錚錚作響,與其冒死抵擋他閃電戰般的狂怒,倒不如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Sudetenland)或類似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他。你設法送些東西給他,滿足他,平息他的憤怒,好叫他不入侵你的國家將你打倒。這就是綏靖的不敬表現。你發怒、或暴虐,我就滿足你的怒氣、或安撫你,如此我就得以恢復,重新得到你的恩惠,困局就迎刃而解。

同一個希臘語字不時被翻譯成贖罪和挽回祭兩個詞。但它們有細微的差別。贖罪是導致上帝改變對我們的態度的行動。這就是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作成的而基督贖罪之工的結果就是挽回——上帝的憤怒被消除。所償付的贖金與收取贖金的人的態度兩者之間有同樣的區別。

基督的工作是一種安撫的行動

贖罪和挽回祭合在一起構成一種安撫的行動。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旨在平息上帝的怒氣。平息上帝憤怒這種概念並沒有平息現代神學家的憤怒。事實上,他們對平息上帝的憤怒的整個觀念非常憤怒。他們認為上帝必須被安撫是有失尊嚴的事,難道我們應當做些什麽來安慰祂或撫慰祂不成? 就如何理解上帝的憤怒,我們切要小心謹慎,但讓我提醒你們,平息上帝的憤怒的觀念,並非與神學的邊緣離題點有關,而是與拯救/救赎的本質有關。

什么是拯救?

讓我問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 「拯救」(salvation)一詞是什麽意思?  試圖快速作出解釋,只會讓你頭疼,因為拯救一詞在聖經大約有70種不同的用法。如果人在必敗無疑的戰鬥中獲救,他就經歷了拯救。如果人在危及生命的疾病中幸存下來,他就經歷了拯救。如果植物從枯萎到茁壯成長,它們就得救了。拯救是聖經的語言,而且和我們自己的語言沒有什麽區別。例如:我們節省(save)金錢。拳擊手被鈴聲救(save)了,意思是說他從被擊倒的失敗對抗中獲救,而不用送進永恒的上帝之國。簡而言之,從任何當前明顯的危險中獲救的經歷都可以稱為得救的形式。

當我們談論聖經的拯救時,我們切要謹慎陳述我們最終以哪種方式得救。使徒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10節的陳述恰好是我們的範例,他說耶穌「救我們脫離將來的憤怒」。最終耶穌救我們脫離上帝的忿怒。除此之外,我們根本無法理解拿撒勒耶穌的教導和宣講,因為祂不斷地警告人,終有一日整個世界都會受到上帝的審判。關於審判,祂作出以下警告: 「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 (太五22) ;「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 (太十二36) ;「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太十二41)   耶穌的神學是一種危機神學。希臘字「危機」是「審判」的意思。耶穌所宣講的危機是將要來的對世界審判的危機,屆時上帝將向未得救的、不敬虔的、不知悔改的人傾倒祂的憤怒。逃避那傾瀉的憤怒的唯一希望,就是被基督的贖罪遮蓋。

因此,基督在十字架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祂平息了上帝的憤怒。我們若不被基督獻上的祭遮蓋,上帝的憤怒必然焚燒我們。因此,反對平息或基督滿足上帝憤怒的觀念的人,必須警惕,因為福音危在旦夕。這是救恩的本質——作為被贖罪所遮蓋的人,我們從對任何人都是顯露的最大的危險中得救。落在憤怒的上帝的手中是一件可怕的事。上帝對其罪已被償付代價的人沒有忿怒。這就是救贖的意義所在。

本文摘錄自史鮑爾 (R.C. Sproul)博士所著的《The Truth of the Cross》一书。


What Do Expiation and Propitiation Mean?
FROM R.C. Sproul

When we talk about the vicarious aspect of the atonement, two rather technical words come up again and again: expiation and propitiation. These words spark all kinds of arguments about which one should be used to translate a particular Greek word, and some versions of the Bible will use one of these words and some will use the other one. I’m often asked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opitiation and expiation. The difficulty is that even though these words are in the Bible, we don’t use them as part of our day-to-day vocabulary, so we aren’t sure exactly what they are communicating in Scripture. We lack reference points in relation to these words.

Expiation and Propitiation

Let’s think about what these words mean, then, beginning with the word expiation. The prefix ex means “out of” or “from,” so expiation has to do with removing something or taking something away. In biblical terms, it has to do with taking away guilt through the payment of a penalty or the offering of an atonement. By contrast, propitiation has to do with the object of the expiation. The prefix pro means “for,” so propitiation brings about a change in God’s attitude, so that He moves from being at enmity with us to being for u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ropitiation, we are restored into fellowship and favor with Him.

In a certain sense, propitiation has to do with God’s being appeased. We know how the word appeasement functions in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onflicts. We think of the so-called politics of appeasement, the philosophy that if you have a rambunctious world conqueror on the loose and rattling the sword, rather than risk the wrath of his blitzkrieg you give him the Sudetenland from Czechoslovakia or some such chunk of territory. You try to assuage his wrath by giving him something that will satisfy him so that he won’t come into your country and mow you down. That’s an ungodly manifestation of appeasement. But if you are angry or you are violated, and I satisfy your anger, or appease you, then I am restored to your favor and the problem is removed.

The same Greek word is translated by both the words expiation and propitiation from time to time. But there is a slight difference in the terms. Expiation is the act that results in the change of God’s disposition toward us. It is what Christ did on the cross, and the result of Christ’s work of expiation is propitiation—God’s anger is turned away. The distinction is the same as that between the ransom that is paid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one who receives the ransom.

Christ’s Work Was an Act of Placation

Together, expiation and propitiation constitute an act of placation. Christ did His work on the cross to placate the wrath of God. This idea of placating the wrath of God has done little to placate the wrath of modern theologians. In fact, they become very wrathful about the whole idea of placating God’s wrath. They think it is beneath the dignity of God to have to be placated, that we should have to do something to soothe Him or appease Him. We need to be very careful in how we understand the wrath of God, but let me remind you that the concept of placating the wrath of God has to do here not with a peripheral, tangential point of theology, but with the essence of salvation.

What Is Salvation?

Let me ask a very basic question: what does the term salvation mean? Trying to explain it quickly can give you a headache, because the word salvation is used in about seventy different ways in the Bible. If somebody is rescued from certain defeat in battle, he experiences salvation. If somebody survives a life-threatening illness, that person experiences salvation. If somebody’s plants are brought back from withering to robust health, they are saved. That’s biblical language, and it’s really no different than our own language. We save money. A boxer is saved by the bell, meaning he’s saved from losing the fight by knockout, not that he is transported into the eternal kingdom of God. In short, any experience of deliverance from a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can be spoken of as a form of salvation.

When we talk about salvation biblically, we have to be careful to state that from which we ultimately are saved. The apostle Paul does just that for us in 1 Thessalonians 1:10, where he says Jesus “delivers us from the wrath to come.” Ultimately, Jesus died to save us from the wrath of God. We simply cannot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and the preaching of Jesus of Nazareth apart from this, for He constantly warned people that the whole world someday would come under divine judgment. Here are a few of His warnings concerning the judgment: “‘I say to you that whoever is angry with his brother without a cause shall be in danger of the judgment’” (Matt. 5:22); “‘I say to you that for every idle word men may speak, they will give account of it in the day of judgment’” (Matt. 12:36); and “‘The men of Nineveh will rise up in the judgment with this generation and condemn it, because they repented at the preaching of Jonah; and indeed a greater than Jonah is here’” (Matt. 12:41). Jesus’ theology was a crisis theology. The Greek word crisis means “judgment.” And the crisis of which Jesus preached was the crisis of an impending judgment of the world, at which point God is going to pour out His wrath against the unredeemed, the ungodly, and the impenitent. The only hope of escape from that outpouring of wrath is to be covered by the atonement of Christ.

Therefore, Christ’s supreme achievement on the cross is that He placated the wrath of God, which would burn against us were we not covered by the sacrifice of Christ. So if somebody argues against placation or the idea of Christ satisfying the wrath of God, be alert, because the gospel is at stake. This is about the essence of salvation—that as people who are covered by the atonement, we are redeemed from the supreme danger to which any person is exposed. It is a dreadful thing to fall into the hands of a holy God who’s wrathful. But there is no wrath for those whose sins have been paid. That is what salvation is all about.

This excerpt is adpated from The Truth of the Cross by R.C. Spr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