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會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會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3-31


聖樂詩歌




美歌合辑|诗篇 1~150 Psalm & Hymn-I-20180118

耶和华的歌 齐唱 诗篇1-41篇 卷一 目录

耶和华的歌 齐唱 诗篇42-72篇 卷二 目录

耶和华的歌21173A-齐唱---27295B-齐唱

Crown & Covenant - 主題

Book of Psalms for Worship

Genevan Psalter - Psalms / Psalmen/ Ernst's Early Music

The Genevan Psalter: Genevan Psalter website

Psalm II from the Genevan Psalter/ Simone Lo Castro

Genevan Psalms--Suzuki Annie Kate Aarnoutse

哈利路亞聖樂社詩歌  - 宗教改革500圣乐节音乐会2017
哈利路亚圣乐社- 宗教改革500圣乐节音乐会2017 DvD - 圣诗发展讲解,历代经典圣曲12首,宗教改革简史 Available for purchase - info@hallelujahos.org www.hallelujahos.org


天主教基督教聖樂古典宗教神聖的禮儀歌曲經典

香港聖詩會 第十四屆聖詩頌唱會「如此我信」(2017)完整版

聖詩馬拉松 2020313日香港聖詩會 Hong Kong Hymn Society1/14



生命聖詩 - Hymns of Life
生命聖詩
生命聖詩,71 部影片
生命聖詩,74 部影片

生命聖詩,2 18 52 81 120 207287 367 399 413 470 485

2020-03-30

《日内瓦韵律诗篇》The Genevan Psalter簡介


加尔文与加尔文宗韵文诗篇
Calvinand The Calvinist Psalter

/陈亦君

十六世纪,在约翰.加尔文的率领下,韵文诗篇 (Metrical Psalms) 成了改革宗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

韵文诗篇的特色,是将希伯来文诗篇按当地文学诗体的韵律与节奏翻译成节数不一的格律诗,再配以特别创作的曲调 (Tunes)。韵文诗篇的音乐多沿用教会调式 (modal);节奏分长、短两种音质 (long and short notes);旋律特征为音节式 (syllabic) 与级进式 (stepwise) ;音域一般上不超过一个八度音阶。因为加尔文认为教会的音乐必须要“稳重与庄严”(weight and majesty) ,不喧宾夺主,以圣经的话语为主,旨在帮助普通会众齐声颂唱。

加尔文宗韵文诗篇的发展概论

1536-1538 期间,刚完成《基督教要义》的约翰.加尔文受邀到日内瓦的一间新教教会(Protestant Church) 牧会。当时该城市刚经历了一场反图像的骚乱 (iconoclastic riot),同时也受慈运理的影响,以致全面禁止崇拜使用任何的音乐。甚至连会众唱诗也不予允准。对此,加尔文感到甚是哀痛:“如果我们不去经历,就没有办法评估[会众唱诗]所能给予的益处与启迪。但现在很肯定的是,信徒们祷告的冰冷委实令我们感到羞耻与困惑。” [1]

不久后,加尔文被逐出日内瓦,到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 牧养日益增多的法国难民。在这间拥有数百名会众,被加尔文呢称为「小法国教会」里,加尔文不但有机会实践他崇拜神学的理念,同时也因被那里会众唱诗的热忱所感动,而决定把他所酷爱的诗篇用法文韵文的形式加以翻译,让会众颂唱。起初,他参与了前几版诗篇集的翻译,但到后来他把这项工程交给更资深的诗人去完成。

1539年出版第一部韵文诗篇集(内有21首诗篇翻译)开始,到1562年整部韵文诗篇的完成为止,整个翻译工程共花了23年。期间陆续出版了1539 版,1542 版,1551 版与最终的1562版。参与的诗人与作曲家包括莫洛特Clément Marot,比札Théodore de Bèze,葛瑞特Matthäus Greiter,布而乔亚Louis Bourgeois 和皮尔Maitre Pierre

当《日内瓦韵文诗篇》于1562年完成时, 最大的出版商Antoine Vincent 联合了法国各地24家印刷厂赶制出版,并在一年内, 卖出了3万本,可谓相当的轰动。 诗篇集不但受新教信徒们的欢迎,连天主教徒们也爱唱。 虽然《日内瓦韵文诗篇》是为公共崇拜设计的,但是许多信徒在自己的家中,工作场所以及街道上也欢喜颂唱。 特别到后来,新教徒被迫害期间, 虽然法律严禁人在公开场合唱诗篇,可是却起不了阻挠作用。 诗篇68篇甚至还一度成了雨格诺派新教徒的马赛曲(Huguenot Marseillaise)。 当时《日内瓦韵文诗篇》不但带给无数人属灵上极为深远的影响,亦成了加尔文宗迅速在欧洲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国家纷纷将它翻译成自己的语言。例如荷兰(1566出版, Peter Datheen翻译),德国(1565出版,Ambrosius Lobwasser 翻译)与匈牙利 (1948出版)

另一方面,因为许多人喜欢在教堂以外颂唱诗篇。渐渐地,韵文诗篇也在编曲上从原本的齐唱,无合声与伴奏改为复调式 (polyphonic)、合唱式 (chordal)、与经文歌式 (motet)。合唱式的编曲,最著名的要数古德梅和书恩(Claude Goudimel and Claude le Jeun)了。 古德梅一生为整卷诗篇进行了3次的编曲,第一次是简单的合唱式,第二次是简单的经文歌式,最后一次是大型多重乐章的创作。

今年,禧年堂诗班正是选唱由古德梅编曲的合唱式韵文诗篇第124, 113136首。我们参照英译与原文将他们翻译成华文。虽然不是正式从原来的法文版翻译过来,但是《日内瓦韵文诗篇》的曲调是按法国的韵文编写的,因此莫洛特Clément Marot与比札Théodore de Bèze 的影响尚在。

加尔文视唱颂诗篇在崇拜中是祷告的一种延续。信徒能透过诗篇领受教训,从而约束己心、举心向上。同时唱颂诗篇也能促使圣言在人心中激起震撼并增强教会属灵的力量。[2] 但愿禧年堂的会友也能遵循加尔文宗这优良的传统,多多诵读、吟唱与祷告诗篇。

本文主要参考资源:Brink, Emily R. The Genevan Psalter. In Psalter Hymnal Handbook, edited by Emily R. Brink and Bert Polman, 28-39. Grand Rapids: CRC Publications, 1998.

Footnotes:
[1] Articles for the Organisation of the Church and its Worship at Geneva [1537]
[2] Joel R. Beeke, ed., Living for God’s Glory: An Introduction to Calvinism (Lake Mary, Fl: Reformation Trust Pub, 2008), 180.



日內瓦韻文詩篇[1]
Genevan Psalter
  
加爾文 (1509 - 1564)雖然同意路德 (1483 - 1546)「音樂是上帝給人的禮物,用來讚美上帝的。」[2]的看法,加爾文卻擔心過渡重視音樂,容易喧賓奪主,使人遠離上帝的話,於是拒絕使用所有的樂器並改用齊唱的方式,史稱音樂清教徒,他和莫洛特;Clement Marot, 1497 - 1544)合作把詩篇翻譯成法文韻文的形式,於1539年完成17 首,1542年莫洛特又在巴黎完成新詩 30 首,1543年莫洛特出版 50 首,卻不幸於1544年去世。比札 (Theodoer Beza, 1519 -1605)繼續翻譯的工作,他於1551年、1554年、1562年共出三版「法國詩篇集」(French Psalter) ,又稱為「日內瓦詩篇集」(Genevan Psalter),共有 125個曲調,其中有70首由布爾喬亞 (Louis Bourgeoisc1510 - c1561)作曲,聖詩34508首即他最有名之作品(聖詩還選146216)。他不但是我長老宗最重要的作曲家,也是日內瓦詩篇的音樂主編。三年後古德梅(Claude Goudimel)譜上四部和聲,讓《日內瓦韻文詩篇》更加流行。不久《日內瓦韻文詩篇》被翻譯成歐洲多國語文,流傳極廣,其風格亦被各國的聖詩吸收及轉化,影響英國聖詩發展[2]

韻文詩篇(Metrical Psalms) 在早期長老宗禮拜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但由於詩篇只有150篇以及加爾文對音樂的特殊的詮釋[3],因此為達成簡單、樸素的目標,最好是仰賴於沒有伴奏的聲音。全世界八個長老增訂重編[4],全部共786首加上頌詞共839首,聖詩很多選自於此。1973年第三版共收錄695首聖詩。

日內瓦詩篇集奠定了新教教會音樂的典範,但由於詩篇的有限以及加爾文對音樂的特殊的詮釋,他認為:

音樂是為人民的,所以必須簡單。

音樂是屬上帝的,所以必須樸素。

因此為達成簡單、樸素的目標,最好是仰賴於沒有伴奏的聲音。加爾文如此的主張,使得長老宗於改教後二百年內不能分享教會寶貴的遺產「聖詩 」。到了十八世紀長老宗才開始編輯聖詩,其中最重要的是1898年的Church Hymnary1927年再授權由全世界八個長老增訂重編,全部共786首加上頌詞共839首,聖詩很多選自於此。1927年莫法特(James Moffatt)和米勒 (Partrtck Millrt)編寫聖詩手冊 (Handbook to the Church Hymnary) 將該集內的聖詩一一介紹作曲家,詩人略傳,是一部聖詩學很重要的參考書,也使長老宗在聖詩史上佔有一 席地位。

[1]. 中文資料以江玉玲的台語聖詩與韻文詩篇(台北:道聲,2005),而英文為Waldo Selden Pratt The Music of the French Psalter of 1562: A Historical Survey and Analysis with the Music in Modern Not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9)最佳。

[2].英國宗教改革乃因亨利八世不滿教宗拒絕他與與西班牙前公主雅勒岡的凱瑟琳 (Catherine of Aragon) 的離婚,致使他無法娶安妮(Anne Boleyn)憤而以英國國教或稱聖公會(Church of England)取代天主教。宗教改革自亨利然後兒子愛德華六世(1547-1553),可惜他身體羸弱在位僅6年,16歲時死於肺結核,而後由亨利與凱瑟琳的女兒,瑪莉女王接王位(1553-1558),由於瑪莉是天主教徒,因燒死300位新教徒而被稱為血腥瑪莉(Bloody Mary),上任後大肆迫害新教徒(protestant),導致大批新教徒逃亡海外,其中部份則來到瑞士,在瑞士期間部份新教徒受到加爾文神學的影響,因此把長老宗的精神和日內瓦韻文詩篇一起帶回英國和蘇格蘭。1696年泰特 (Nahum Tate, 1652 - 17I5)和布雷迪(Nichols Brady, 1659-1726)兩人合編「新編詩篇 (New Version of the Psalter)後,聖詩史學家把史登厚(Thomas Sternhold?-1549)和賀金斯(John Hopkins? - 1570)1562年編的「英文日內瓦詩篇」(The whole Book of Psalms Collected into English Anglo Genevan Psalter, 15561558第二增訂版)稱為舊版。 

[3]. 加爾文認為:音樂是為人民的,所以必須簡單。音樂是屬上帝的,所以必須樸素。
[4]. the Church of Scotland,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Scotland,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Ireland,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Wales,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Australia,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New Zealand,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South Africa.

2020-03-29


/何奇伟

欧洲中世纪,在西方拉丁教会内产生的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最早(9世纪)又最有影响的教会音乐,天主教音乐便是直接承袭于此,它旋律悠扬缓慢、起伏不大,长久以来作为弥撒曲和大经文歌(Motets)的圣乐对唱诗技法要求较高,最早是由熟悉音乐的修士吟唱,后来由受过专门音乐训练的唱诗班进行咏唱。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Reformation)时期,改革派(即最早的福音派更正教),尤其以加尔文派(Calvinist)为代表的改革家们反对天主教的格列高利圣咏,主张在公众敬拜时全体会众齐唱、剔除掉唱诗班,在音乐方面引入当时耳熟能详的民歌音乐谱上翻译成当地语言的《诗篇》作为“韵律诗篇”(metrical Psalter)。Claude Goudimel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西奥多·伯撒(Theodore Beza)牧师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著名的《日内瓦韵律诗篇》(Genevan Psalter15391551年)也不可避免地借鉴了格列高利圣咏的音乐风格,但教会音乐走向“草根化”(平民化)的进程已经开始。神学上继承加尔文主义(改革宗信仰)的长老会数百年来也使用苏格兰民歌音乐来谱曲“韵律诗篇”(1564年的Scottish Psalter),曲调大多高昂激进、跌宕起伏,带着更正教的战斗精神(革命精神),与格列高利圣咏的温柔悠扬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低派福音派更正教教会音乐的代表。浸礼会以及之后18世纪以来的循道宗和低派安立甘教会的音乐也继承于此。


然而在德意志地区,路德宗基于马丁·路德本人的敬拜神学,则走了一条中间路线,既没有和改革宗/长老宗一路迅速走向平民化,也没有追随天主教守旧不变的中世纪圣咏。以巴赫(J.S. Bach)为代表的路德宗音乐大量吸收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优秀元素,比改革宗和长老会更强调音乐本身的美学性。高派安立甘教会的圣乐也归于此类,以托马斯·塔利斯(Thomas Tallis)为代表。


这三个传统的圣乐流派理念各不相同,都是出于敬拜神学的不同。虽常常彼此抨击,但数百年来也在彼此学习、吸收、借鉴,区别却也十分明显,容易识别。

再次推荐韵律诗篇歌本:

目前最流行的中文版韵律诗篇歌本是《耶和华的歌》,RPC体系长老会背景,由美国的《The Book of Psalms for Worship》汉化过来,其中使用的曲调大多为1819世纪英语世界更正教背景的赞美诗歌,旋律大多比较慷慨激昂,带着战斗精神。这和欧陆改革宗教会使用的《日内瓦韵律诗篇》的曲调形成强烈对比。后者的曲调由16世纪改革宗教会创作,紧密承接了中世纪圣咏音乐柔和与悠扬的曲风,更有一种平静之感。从教会礼仪层面上来看,《耶和华的歌》或许略显“草根化”(平民化),《日内瓦韵律诗篇》则带着一种接近腐朽式的历史厚重。风格不同,但同为纯正伟大的作品,蒙上帝恩典所赐。

中文韵律诗篇歌本《耶和华的歌》英文原版《The Book of Psalms for Worship》的曲调音频全集:http://psalter.org/tunes/worship

约翰·加尔文教会的《日内瓦韵律诗篇》(The Genevan Psalter)歌本英文版的曲调音频全集:http://www.genevanpsalter.com/music-a-lyrics

2020-03-04


基督教圣诗简史|黄婉娴


基督徒唱颂圣诗已是信仰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圣诗能帮助我们表达信仰的情感与意念;向神—我们虔诚敬拜,也藉圣诗祷告而与神有密切的契通,向人—我们宣扬福音,向自己—信心得以坚固,并学习基本的真理。

      好的圣诗述说有关神的事、传颂源远流长的真理、传承信徒相通的信仰故事,都是历代诗歌创作人经熬炼而体现出的生命历练。在聆听与欣赏圣诗中我们经历并延续了前人的信仰经验与意义,帮助我们在今日的处境中继续领会和经验圣经所言说的三一上帝。

      圣诗的起源及其所历经的变化,对现今许多基督徒而言,恐怕是遥远而陌生的。未来三期的文章里,我将化为说书人,带读者穿越时空,一起窥探基督教圣诗的历史源流;浏览圣诗如何伴随着教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期盼透过这一旅程,我们能遭逢各个时代的基督徒,以期论古观今,重整今天我们唱颂圣诗的观念与心态。

   (一)基督教圣诗的起源

      在远古时候,神使用希伯来诗人,透过诗篇传达深邃永恒的信息。这些在圣殿、会堂并私下灵修生活上常用的旧约诗篇,不但是犹太人的圣诗集,它也为历代信徒与圣经时代群体的信仰经验起着连结的作用。诗篇原文是「以手抚琴而唱」,依照当时的习惯,诗篇是有乐器伴奏的,共有150首之多,写作年期差不多横跨10个世纪。诗篇涵盖三种敬拜的表达:赞美、祈求和感恩,和四种模式:独唱、诗班回应独唱、两个诗班交替轮唱,以及会众参与反复句的连祷诗。「参普天颂赞:诗篇」
      除了诗篇以外,还有以诗歌体裁创作、出自圣经的非诗篇经文歌—颂歌—可使用或不用乐器来伴奏。旧约的颂歌有:摩西的凯歌(出15)、摩西的祷告(申32)、哈拿的颂歌(撒上2)、哈巴谷的颂歌(哈3)、以赛亚的颂歌(赛26)、乔纳的祷告(拿2)、但以理的祷告(但2)、火窑中的歌颂(但3)等。新约的颂歌有:尊主颂(路1:46-55)、以色列颂(路1:67-79)、荣耀颂(路2:13-14)、西面颂(路2:28-32)等,内容都论到基督,强调耶稣是所应许的弥赛亚。「参普天颂赞:111143186189396397894-903

      另一种则是不拘性质或题材的灵歌,希腊文意思是「空气的颂诗」或「呼吸的歌」,所以有些人猜测是灵里的歌唱,是一种心灵与诚实的契通,没有歌词或只有「哈利路亚」一词的曲调,多是无伴奏的。五旬宗和灵恩派信徒则主张是一种即兴而亢奋、含舌音的歌唱。保罗强调灵歌是属灵的歌,是与信仰有关的诗歌,除了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杜绝紊乱的情况。

  (二)希腊圣诗的起源

      初期教会受犹太教影响,着重教导律法和先知的讲论,因此发展出以诵经方式来加强记忆的圣咏。它是一种以经文为内容,不讲究押韵和工整的音律,曲调简朴而庄重,只有单音而无乐器伴奏。主前300年,马其顿帝国征服了整个希腊,希腊语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通用语言。教会除了唱希伯来诗篇,也开始创作非经文诗歌,如:散文诗、古希腊诗体和祷告文。圣诗受希腊文化影响,着重理性和客观的思维,以真理来对抗异端。当代著名的诗人有:

      1. 被称为「基督教神学之父」的亚历山太神学院院长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6)。他精通异教文学、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义,他发展基督教柏拉图哲学,是首位以韵律写圣诗的作家。他写了一首以21个不同词称呼基督的诗歌,并鼓励崇拜唱诗。

      2. 叙利亚的以法联(Ephraim of Syria,306-373)是当代著名的希腊圣诗作者和神学家,他写了许多反击异端邪说和阐明正确道理的圣诗,也著作圣经注释书。他组织和训练诗班,也鼓励会众在家唱颂圣诗。以法联的诗歌今已失传,但他竭力维护真理的精神却为后人所记念。

      3. 昔兰的辛尼修(Synesius of Cyrene, 373-414)是一位哲学神学家,于410年出任利比亚主教。他擅长写具「新柏拉图哲学」特征的祷告诗,一生创作了10首圣诗,《求主垂怜歌》是其一。

      4. 克里特大主教安德烈(Andrew of Crete, 650-740),曾在马撒巴和犹太沙漠修道院修过道,是第8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布道家和希腊圣诗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以250个诗节写成的《大崇拜乐章》,内容按旧约到新约的年代顺序排列,常用于大斋节期。

     5. 大马色的约翰(John of Damascus,676-749)被称为希腊教会最伟大的诗人。他在马撒巴修道院致力于科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他最大的贡献是在音乐和圣诗方面,他是当代东方圣乐最杰出的人物。他写的《复活良辰》被誉为「崇拜乐章金曲」。「参普天颂赞:266

  (三)拉丁圣诗的起源

      随着君士坦丁于公元313年在米兰发布诏谕,宣布停止对基督徒逼迫,并宣告良心绝对自由,允许基督徒在罗马帝国内和其它宗教一样,可以享受法律前平等地位后,圣诗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拉丁文取代了希腊文成为当时的通行文字。第5世纪开始,基督教已传遍以拉丁文为主的欧洲,拉丁圣诗也应运而生。这时期的唱诗活动和圣诗创作十分蓬勃,出现许多杰出的圣诗作者和优秀的圣诗作品。拉丁圣诗强调主观的救赎经历,注重真情流露,少受格式规律的限制。拉丁圣诗的优美和庄严,奠定后世圣诗审美的标准。这时期的重要诗人有:

      1. 曾任坡拉帖主教,人称「基督教圣诗之父」的希拉里(Hilarious of Poitiers,300-368),最先倡导拉丁文圣诗并教人唱颂,是西方歌唱圣诗的先锋。他的诗具有希腊圣诗的风格,坚持真神是三位一体的信条,人称他是「阿流的锤子」(Hammer against Arianism)。

      2. 曾任意大利米兰主教的安波罗修(Ambrose of Milan338-397),为了使会众易学易唱,他创作简短而有规律的圣诗,为西方圣诗的「长乐律」奠定基础。他整理素歌成安波罗修圣咏,创办圣诗作家学校,影响欧洲圣诗千多年。「参普天颂赞:82132284343405

      3. 西罗马帝国崩溃(476年)后的500年是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这时期的圣诗多出自修道士,尤以罗马教宗大贵格利(Gregory I the Great,540-604)编纂的贵格利圣咏最为著名。他在罗马歌唱学校培养人才、改良圣乐,增强崇拜精神。「参普天颂赞:208214403

      4. 圣伯纳(Saint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是科勒窝修道院的院长,被誉为「世界上最圣洁的修道士」,马丁路德称他为「世上最优秀的僧侣」。他曾为一间女修道院写过圣诗集,长达48段的《耶稣,我心所慕》出自其手。「参普天颂赞:66251

      5. 克鲁尼的圣伯纳(Bernard of Cluny,12thc)的长诗最为著名。长达三千行的《轻看这世界》,是他一篇激烈的演说,讽刺当代教会的腐败及对天家的向往。「参普天颂赞:621《黄金之邦》为其中一段」

      6. 圣弗朗西斯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 创办圣芳济会前原是行乞修道士,被誉为「人间最像基督的人」。《和平之子》和《太阳颂歌》为其名著。「参普天颂赞:117《寰宇群生》是《太阳颂歌》中的一段」

    
 14世纪后期开始,在基督教圣诗史上绽放了15个世纪之久的拉丁圣诗逐渐衰弱。16世纪的改革浪潮,为基督教圣诗带来另一崭新的风貌。

(一)赞美诗(The Chorale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也同时激起宗教音乐的改革。1517年在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的倡导下,教会改变了数世纪以来只许诗班唱歌的惯例,恢复了会众唱诗的制度。路德说:「我为百姓创作德国赞美诗,使神的道能藉着诗歌存在人们心中。」他的「圣徒皆祭司」信仰也落实到会众唱诗,而促进了雅俗共赏的大众圣诗;歌词不再用拉丁文而改用本民族的语言,歌词亦由毫无韵律的经文和祷词改为有韵律的诗词;并把多声部的复调体(Polyphony)改为纯朴的主调体(Homophony)再配以简易和弦,让诗班和会众互补(既是我们今天用的五线谱圣诗版),这是路德对圣诗的一大贡献。路德的圣诗不只影响德语教会,更藉着其它译文影响各地教会,成为当代圣诗发展的典范。路德因以他属灵的见识和魄力被称为「德语圣诗之父」,他一生共出版38首圣诗,有的翻译自拉丁圣诗,有的改编自非礼仪性宗教民歌,有的摘自圣经,有的是新的创作,路德也鼓励信徒创作圣诗。1524年路德出版只有8首圣诗的诗集Achtliederbuch;后来又写了13首,成为新教赞美诗的基础。同年路德的音乐同工Johann Walther1496-1570)出版38首复调圣诗集,既著名的Wittenberg Gesangbuch

      17世纪的德国历经卅年战争的苦难(1618-1648),导致当代圣诗从以神为写作对象变为描写和抒发作者或歌者自身的情感。这时期的圣诗从客观转向主观,重悔改、认罪和救恩。继路德之后的伟大德文圣诗作家,人称「德诗王子」的格尔哈特(Paul Gerhardt1607-1676),就亲历战争苦难、丧妻之痛和子女夭折,一生坎坷的经历使他写作两千余首圣诗,尤以他与Johann Crüger(1598-1662)Johann George Ebeling(1637-1676)两位音乐家的合作,佳作不断。

18世纪不可不提的便是受路德影响至深的「圣乐之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巴哈一生清苦却虔诚敬畏神,他认真研读圣经并表达在他的作品中,一生共创作四百余首和声化的圣诗。此外,他创作的圣诗前奏曲、圣诗幻想曲、圣诗变奏曲、圣诗赋格曲等,皆以圣诗为主题。在他的清唱剧中,总是以圣诗作为套曲结尾的总结性合唱曲,可见圣诗在巴哈的音乐中极为重要。

      这时期另一重要的德国圣诗派是莫拉维亚圣诗(Moravian Hymnody)。莫拉维亚早于1501年就出版圣诗集,这些圣诗兼具波希米亚和德国路德宗的诗歌风格,强调热心事奉、感恩、喜乐的心灵和赤子的信心。而于1531年编纂的德文圣诗,盛行于16-17两个世纪。1722年亲岑多夫(Nik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 und Pottendorf1700-1760)收纳莫拉维亚弟兄到他的庄园避难,有了安定的生活致使他们更热心广传福音。由于亲岑多夫也是一名诗人,他给莫拉维亚写了两千余首圣诗,他鼓励信徒背颂圣诗,希望他们能体会诗人所经历的信仰。1735年,莫拉维亚才再出版诗集Das Gesangbuch Gemene。历经3个世纪的宗教迫害,使莫拉维亚圣诗独具振奋灵性和脱离罪恶的信息。

      到了19世纪,德国的圣诗逐渐受理性主义影响,强调信仰的客观性,有别于之前敬虔主义时期的主观性信仰特色。此外,也努力研究和恢复路德新教的圣诗传统,大量德诗被翻译成英文。这时期的圣诗代表人物有Julius August Philipp Spitta(1841-1894)Jonathan Friedrich Bahnmaier1774-1841)和贡献最大的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他不但创作圣诗,也改编圣诗和为圣诗谱写和声。

      到了20世纪,德国圣诗的代表作家有Hugo Distler(1908-1942)Jan Oskar Bender(1909-1994)Dieter Trautwein(1928-2002)Heinz Werner Zimmerman(1930-)Rolf Schweizer(1936-)等,而比较有代表性的圣诗集,是多种语言的Cantate Domino。从路德开始的德国圣诗创作,经过四个世纪的耕耘,已广为普世基督教会所传唱。

(二)韵文诗篇(The Metrical Psalm
      第二位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改革家,是创立长老宗,以法国和瑞士为其根据地的法国人-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他的改革观念是彻底的改变,举凡崇拜仪式、教堂装饰和音乐均有所规限。当时的圣诗分为圣诗派和韵文诗篇派(Metrical Psalm),加尔文提倡以诗篇和圣经中的颂歌作为会众敬拜诗歌。他极力反对天主教的经文歌,主张废除希腊和拉丁圣诗。他同意路德所言:「音乐是上帝赐给人最好的礼物,是用来赞美上帝的」,但担心过度重视音乐容易喧宾夺主,使人远离圣经。他认为音乐是为人民的,所以必须简单;音乐是属上帝的,所以必须朴素。而达到此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齐唱、一拍一字、没有伴奏地吟唱圣诗。

      基于诗篇没有格律及诗韵,加尔文因此请来法国宫廷诗人Clement Marot (1497-1544),将诗篇译为富格律的法文韵文诗,以配合国家文字的格律。经过1539-1543年间的努力,Marot完成了50首,却不幸的于1544年去世。Theodore Beza (1519-1605) 接手翻译,分别于155115541562年共出三版Genevan Psalter,共125个曲调,其中有70首由 Louis Bourgeois (1510-1561) 作曲。他收集了德、法的世俗音乐、贵格利素歌及自己创作的旋律,为这些韵文诗谱上简单的调子,曲风充满了舞曲的节奏;由于异于传统圣乐而引起人们的喜好。三年后Claude Goudimel (1514/1520-1572)谱上和声使之广为流行;此诗集在早期长老宗占据重要地位,奠定新教圣乐的典范;后来被译成欧洲多国语文,成为欧陆、英国、苏格兰和美国各地格律化诗篇的典型。

      加尔文的主张导致长老宗于改教后的两百年内,在圣诗的创作上缺席。一直到18世纪长老宗才开始编辑圣诗:1898年出版Church Hymnary1927年再授权由全世界八个长老增订重编。1927James Moffatt18701944)和Millar Patrick编写圣诗手册 Handbook to the Church Hymnary,是一部圣诗学很重要的参考书,使长老会在圣诗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英国教会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也仿效加尔文将诗篇译成英文韵文诗。第一位将诗篇译成英文的是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和继位的爱德华六世(Edward VI 1537-1553) 的侍从官Thomas Sternhold1500-1549)。他于15471549年出版了37首韵律诗篇后便去逝,John Hopkins-1570)接手后于1551年将之完成,名为The Sternhold and Hopkins Psalter。爱德华六世在位仅6年便去世,继位的玛丽一世(Mary I1516-1558)是天主教徒,上任后大肆迫害基督徒,因烧死三百位基督徒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大批基督徒因此逃亡到法国和瑞士,因受当地韵文诗篇影响,编印了英文版的日内瓦诗篇Anglo-Geneva Psalter。其中多半出自The Sternhold and Hopkins Psalter版本,William Whittingham1524-1579)参与七首的翻译。1558年增至62篇,1561年再增至87篇,增加的部份是由William Kethe-1594)所译。他们在玛丽一世死后将韵律诗篇带回英国,于1562年再出版 The Whole Book of Psalms。这时期其它在出版或写作韵文诗篇献出心力的还有Matthew Parker (1504-1575) Thomas Tallis1505-1585),John Pullain1517-1665),John Day1522-1584),William Damon1540-1591),Thomas Este1566-1609),Thomas Ravenscroft15821591-1635),Nahum Tate (1652-1715) Nicholas Brady (1659-1736) William Croft1678-1727)等。

      另一边厢的苏格兰,由于在宗教改革时,受日内瓦的长老会影响,在1564年出版The Scottish Psalter;由曾在德国和瑞士流亡和建立教会的苏格兰新领袖John Knox1510-1572)回国以后出版。大部份取材自Genevan PsalterThe Sternhold and Hopkins Psalter和新译诗篇。1615年的改版加入了12首「共享调」 (Common Tunes) ,即一调多用(不同诗篇)之意;1635Edward Miller(1731-1807)再增加至31首,并全部配上四部和声。1650年版则结合Genevan Psalter和苏格兰人Robert Kylpont1524-1606)及John Craig1663-1731)的译诗而成。1973年以后,韵文诗篇便不再单独出版了,因19世纪末,圣诗开始在苏格兰出现,教会自此将韵文诗篇和圣诗融合在一起。

      美国的韵文诗篇则是16世纪从法国、英国和荷兰过去的新移民带过去的。一直到1640年,他们终于自编一本The Bay Psalm Book,风行了整个世纪。18世纪,美国从唱诗篇跨度到唱圣诗,尤以Isaac Watts1674-1748) The Psalms of David Imitated 1729)和 Charles Wesley Charlestown Collection 1737)颇为广传。到了19世纪,Watts-Joel Barlow1755-1812),Timothy Dwight1752-1817)和Samuel Austin Worcester (1798-1859),分别于178518011815年编订新的美国诗集。20世纪出版的Bible Songs(1930年初版/1975再版)以美国原创曲调和福音诗歌的结构占大部分。The Book of Psalms for Singing1973年初版/1975再版)则以美国原创曲调为主的同时,亦大量调用欧陆传统诗篇韵文,如:DUNDEECRIMONDST. ANNETALLISS ORDINAL等。接续下来的世纪,韵文诗篇亦逐渐让路给创作圣诗。

      下一期,我们将从「英国圣诗之父」Isaac Watts1674-1748),一位由韵文诗篇转到近代圣诗的过渡人物,看他如何将基督教圣诗带至另一新的阶段。我们也将从「基督教圣诗巨匠」Charles Wesley1707-1788)的诗歌,了解为何他的诗歌是当时教会复兴中最锋利的兵器之一。之后,我们也会发现,美国的圣诗虽然起步较迟,却后来居上,发展迅速,产生了大量的、多元的圣诗,对圣诗的普及化贡献良多。

上一期,我们一同乘上16世纪宗教改革的浪潮,从德国起始,分三条路线展开,到法国、瑞士和英国走了一回,认识宗教改革时期兴起的德国赞美诗(The Chorale)和韵文诗篇(The Metrical Psalm),了解这些诗歌的起源、发展,以及对17-20世纪教会圣诗的影响。这一期,我们将启程到英国和美国,探索英国圣诗在宗教改革影响下的演变与发展,以及起步较迟却发展迅速,贡献良多且普及化的美国圣诗。

   (一)英国圣诗(British Hymnody)

      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英国教会发展了两条路线,一是主张中庸保守,保留旧约诗篇的圣公宗。各堂会以1550年版、內附原拉丁曲谱及旋律的英文公祷书唱颂,但因其音律不能完全符合英文的抑扬顿挫,为此改而采用英国通行的曲调、散文、诗篇以及经文,因而产生了安立甘式圣咏(Anglican Chant)。另一条路线是与国教分离的独立宗,他们完全推翻天主教的崇拜形式,以至于在宗教改革的兩百年间,崇拜时完全不使用圣诗。有些教会则写作韵文诗篇并以此来颂赞;宗教改革后的第一本《韵文诗篇》,就是由英国教会产生的,由此之后产生了很多不同韵文诗篇的翻译本。

      清教徒在17世纪影响了英国教会将近17年之久,他们长期以来偏重于使用韵文诗篇,因而导致英国圣诗在18世纪以前发展非常缓慢。因为,在《日內瓦诗篇集》(Genevan Psalter)的影响下,英国人热衷于韵文诗篇,德国圣诗则无人问津。1617世纪期间,比较重要的圣诗先锋有George Wither(1588-1667)George Herbert(1593-1633)Richard Baxter(1615-1691)John Milton(1608-1674)John Bunyan(1628-1688)Thomas Ken(1637-1711)Benjamin Keach(1640-1704)等人,历经他们的努力创作,圣诗渐见规模,17世纪韵文诗篇才逐渐式微。

      英国圣诗之父Isaac Watts1674-1748),是一位由韵文诗篇转到近代圣诗的过度人物。他推动圣诗的改革,从而带来敬拜的更新,更促成了教会的复兴。他认为信徒必须明白圣诗词意,为此,他以当时普及而流行的文学来改写韵文诗篇,较多使用单音节词和简单乐律。他也为诗篇赋予新约的神学意义,使信徒对耶稣的救赎有更深体会。他的创作不局限于经文,他擅长于将会众的信仰经历纳入其创作中,因此广为各教派吟唱。他一生写作六百多首圣诗,为我们熟悉的有:颂赞父神伟大权力、千古保障、善牧慈恩、普世欢腾、痛哉!主血倾流、奇妙十架、救主权能、若我能拥有全世界。

      对英国圣诗大有贡献的还有卫斯理兄弟,他们借着圣诗有效的传扬福音,且带动全英国教会的大复兴。哥哥John Wesley1703-1791)擅长讲道和组织事工,是布道家。弟弟Charles Wesley1708-1788)擅长诗歌写作,他的诗歌真诚感人,能用来引人归主,内容多以教义为题材,教诲为目的;意译诗篇时加入个人思想、侧重经历、韵律创新、简单流畅。他一生写作六千五百多首,被誉为基督教圣诗巨匠。华人教会常唱诵的有:主爱超越、我们渴望的耶稣、听啊!天使高声唱、基督今复活、乐哉!救主为王、救主升天、耶稣乘着云彩降临、奇异的爱、奉主圣名跑、基督精兵奋起。

      18世纪中叶的主要流派 - 福音派圣诗,其代表作家有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 Thomas Olivers (1725-1799) Edward Perronet (1726-1792) 。其他具代表性圣诗作者有John Newton (1725-1807) William Cowper (1731-1800) John Fawcett (1740-1817) 18世纪末开始,浪漫主义精神进入音乐界,基督教音乐从此喪失了其作为主流音乐的地位。上帝或宗教主题不再居於音乐中的主体性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人的情感、和声的色彩和強烈对比的音乐。这时期的圣诗较重视诗歌的文学价值。具浪漫主义思想的圣诗作者有Reginald Heber1783-1826)、James Montgomery (1771-1854)Thomas Kelly (1769-1855)

      19世纪印刷业发达、唱歌学校蓬勃发展、在世俗音乐的效应下,人们要求圣诗有浪漫色彩的曲调,要有丰富的和声和風格自由的旋律。有些出版商和编者将名家的曲调作为圣诗的旋律,以提高版本的威信来吸引读者。Samuel Stanley(1824-1891)William Gardinier(1770-1853)Henry J.Gauntlett(1805-1876)等人出版的曲谱都有共同目的,就是为提高会众的品味和提高圣诗音乐的素质,而大量编撰古诗篇调,并引入德国圣诗的旋律介绍给群众。

      牛津运动(The Oxford Movement1833-1845)是英国牛津大学部分教授及他们当中一些英国国教高派教会的教士所发动的宗教复兴运动,目的是通过复兴罗马天主教的某些教义和仪式来重振英国国教。运动领导者John Keble (1792-1866) Henry Newman (1801-1890) Edward B. Pusey (1800-1882) 合办《时论册集》 (Tract for the Times1833-1841) 宣传他们的主张;此外,John KebleEdward B. Pusey又在当中加入了《神圣大公教会牧师丛册》,主张回归初期教会的信仰和习俗,所谓的「册页派」(Tractarian)就此形成,也是牛津运动的别称。「册页派」宣扬英国国教奉行罗马天主教和福音派之间的中庸之道。因着重新提倡天主教的崇拜模式,吟唱的圣诗內容也随之更改。古希腊及拉丁圣诗于是重新被推崇,德国圣诗也大量被翻译。贡献最大的John Mason Neale (1818-1866) ,主张圣公宗用天主教圣咏和祈祷诗 (Breviary Hymns) 且鼓励圣诗创作,杰出的诗人有:Henry W. Baker (1821-1877) Sabine B.Gould (1834-1924) John S.B. Monsell (1811-1875) Edward H. Plumtre (1726-1792) Walter C.Smith (1824-1908) Samuel J. Stone (1839-1900) 。此时期的圣诗集甚多,唯一适合全国使用的是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37-1901),教会主要分成(1)强调公祷书、教会年历,注重崇拜仪式和客观圣诗的高教会(High church)。圣诗作者如:John Keble(1792-1866)Henry W. Baker (1821-1877) Sabine Baring-Gould (1834-1924) John S.B. Monsell (1811-1875) Edward H. Plumtre (1726-1792) Samuel J. Stone (1839-1900) 等。(2)主张维护教会传统、维护公祷书,重视个人灵修但不脱离现实的宽教会(Broad church)。圣诗作者有:William W. How1823-1897),John Ellerton (1826-1893) John E. Bode (1816-1874) Edwin Hatch1835-89)等。(3)卫斯理兄弟、Howell Harris (17141773)Lady Huntingdon1746-)和John Newton17251807)等人所建立的低教会(Low church)。不重视崇拜仪式,强调属灵生命,圣诗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圣诗作者以女性居多,如:Emily Elliot(1836-1897)Anna Waring(1820-1910)Arabella C.Hankey(1834-1911)Frances R. Havergal (1836-1879) 等。

      20世纪初英国出版多部代表性的圣诗集:Yattendon Hymnal(1899)Songs of Syon(1904)The English Hymnal(1906)Songs of Praise(1926)Congregational Praise(1951)等。20世纪中叶则受到流行音乐和轻音乐的冲击;Geoffrey Beaumont (1903-1971) 组织The Twentieth Century Church Light Music Group并出版Jazz Mass (1956) ,将旧诗歌词配以流行音乐曲调吸引青年人。Malcolm Williamson1931-2003)则创作介乎流行和轻音乐之间的不同风格圣诗。苏格兰的Dunblane Consultations诗歌评论小组,出版适用于崇拜而不流于流行风的诗集Dunblane Praises I and II(1964,1967)。圣公会出版The Anglican Hymnbook (1965) ,摈弃所有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回复福音派和维多利亚圣诗。公理会牧师Albert F.Bayly (1901-1984) 结合现实生活并以圣经为根据,出版4本圣诗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圣诗的佼佼者有Timothy D.Smith(1926-)Fred P.Green(1903-2000)Fred Kaan(1929-)Brian Wren(1936-)Erik Routley(1917-1982)和创立Jubilate Group Michael A.Baughen(1930-)。此组合后来出版Youth Praise I and II (1966, 1969) Psalm Praise (1973) Hymns for Todays Church (1982, 1987) Carols for Today80年代,圣诗补充本于各宗派盛行,圣诗注释本也相继面世,如:The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Hymns Ancient & Modern (1962) English & Scottish Psalm & Hymn Tune (1543-1677) The Baptist Hymn Book Companion (1962) ,以及被誉为英国最有才华的圣诗学者Eric Routley的著作。

(二)美国圣诗(American Hymnody)

      美国圣诗起源于殖民者和新移民带来的韵文诗篇,论到美国本身的圣诗创作,则迟至18世纪才真正开始,严格来说,是源自黑人灵歌及主日学诗歌,后以福音诗歌为代表,及至20世纪发展为多元化,且影响全球基督教诗歌。美国各宗派的教会基于不同的神学观点、崇拜仪式、圣诗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各自修订属于自己宗派的圣诗集。

      民歌圣诗(Folk Hymnody)
      18世纪在美国新英格兰浸信会信徒中出现一种用简单的、民歌曲调歌唱的圣诗。信徒用自己创作的或父辈传授的调子,配上歌词表达他们纯朴的信仰。这类民歌圣诗,调子多半采用七声大音阶、五声音阶或自然小音阶。许多美国南方民歌圣诗一直流传到今天,为大家所熟悉的有:奇异恩典,万福泉源,教会与家接连,信徒齐来向主奉献。

      营幕诗歌 (Camp-Meeting Hymnody)
      1800年肯德基洲掀起「把福音送到人口稀少的乡村和边远地区」运动,为着响应这种「营幕聚会」,营幕诗歌开始盛行,诗歌以个人悔改得救为主,也提及死后审判。营幕圣诗简单而悦耳,多以副歌突出主题。华人圣诗集多有求復興众人、我何等爱耶稣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营幕圣诗。这时期重要的诗歌集是Village Hymns (1824) Zions Harp (1824- ) The Christian Lyre (1831) The Juvenile Psalmist (The Childs Introduction to Sacred Music, 1829) ;象形乐谱 (Shape-Note Tune Book) Kentucky Harmony (1816), Missouri Harmony (1820), Southern Harmony (1835), The Sacred Harp (1844) 也是这时期重要的出版。

      黑人灵歌(Negro Spirituals)
      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黑人在美国南方盛行营会。各地黑奴因被交換,也因着受基督教的影响而团结一致,自然地传播他们耳熟能详的圣诗。他们的第一本圣诗集名为Slave Songs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黑人灵歌保有他们固有的旋律和节奏,将非洲启应式的民歌加入新词。已译成中文的有:到山岭上去传扬,主啊!我愿作袮门徒,你曾否见我主?

      福音圣诗(Gospel Hymnody)
      福音圣诗源自民歌圣诗,借着城市复兴运动应运而生,由布道家Dwight L. MoodyIra D. Sanky推介而广传于世。福音圣诗无固定形式,内容以向青年人传福音为目的,分享主观经历,感情丰富;往往仅一个主题,在副歌中反复强调。代表作家为:Philip P.Bliss (1838-1876)-歌颂救赎主,我心灵得安宁;Fanny J. Crosby (1820-1915)-荣耀归于真神,赞美耶稣,请向我述说主耶稣,十架为我荣耀,主救赎大恩,祂藏我灵,有福确据,一生引导,安居主怀;Ira D. Sanky1840-1908-求主进入我心;William J. Kirkpatrick (1838-1921)-信靠耶稣真是甜蜜,领我到髑髅地,祂藏我灵,主!我愿像袮,为城市祈祷;James McGranahan (1840-1907)-歌颂救赎主,我知所信的是谁,当一心信靠真神。

      主日学诗歌(Sunday-School Hymnody)
      主日学起源于18世纪末英国,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后,主日学由循道会引进美国。1824年美国主日学联会成立,专业人员开始编写主日学教材,包括圣诗的词曲。在创作主日学诗歌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人是William B. Bradbury (1816-1868) ,他的创作为华人教会所熟悉的不计其数,如:奇妙圣经,我罪极重,耶稣爱我,坚固磐石,恳求善牧导我前行,祷告良辰,天父领我。另外一位是Robert S. Lowry (1826-1899) ,我们对他的创作主复活,我时刻需要袮,一生引导都不会陌生。

      敬拜赞美诗歌(Praise and Worship Music)
      40年代,布道家Billy Graham (1918- ) 邀请流行歌唱家在布道会上演唱,他的音乐同工Cliff Burton Barrows (1923- ) 在布道会上也选用接近流行音乐风格的福音诗歌和短歌。5070年代影响福音派基督徒至深的作曲家John W. Peterson (19212006) ,模仿好莱坞电影歌曲风格创作诗歌,一生创作超越1000首诗歌和35部清唱剧。60年代William J. Gaither (1936) 和其妻Gloria Gaither (1942- ) 用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风格写福音诗歌,并在全国巡回表演,受到各地听众的热烈欢迎。逐渐的,这类原属于共晓时期(1600-1910Common Practice Period)的流行乐风盛行开来,部分作曲家也用流行曲的节奏和风格为圣诗或短歌谱曲。这种音乐形式和它所引起的崇拜风格,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崇拜方式—敬拜赞美(Praise and Worship)

      灵恩运动及敬拜赞美几乎同时发生在60年代,当时许多人觉得传统崇拜形式缺乏感染力,遂兴起一种不拘礼节和不拘形式的崇拜方式。这种新的敬拜目的,乃是要恢复从前五旬节教派的崇拜方式。因此,一种旋律简单、易学、中央音域,重复性、熟悉的和弦进行、节奏活泼、令人兴奋、满足情绪、容易带入崇拜中或进入属灵境界,以流行风格写成的短歌应运而生,有些教会甚至主张用短歌取代圣诗,此类流行风短歌称为敬拜与赞美音乐 (Praise and Worship Music) 。负责带领聚会的是崇拜组(Worship team):除了钢琴之外,也使用电子合成器、吉他、敲击乐器、鼓、铃鼓等。而且,除了领唱者之外,尚有两、三位伴唱者。
      敬拜赞美诗歌的特征在于比较抒情,不拘泥于形式,不时表达人与神之间的亲密关系;多以「袮」和「我」取代「上帝」和「我们」,「我渴慕袮」、「求袮使我饥饿得饱足」,「我空虚但袮的爱永不止息」,「主!开我眼睛」,「主!我要见袮」,「我们高举双手」,「我们跳舞」,「我们颂扬」;我们可从中发现歌词比较鼓励以肢体动作来配合唱颂,也多以友好、主观性、主导性、肢体等隐喻性语言来表达,强调个人与神的会遇(personal encounter)是超越人理性上的了解。他们的歌词刻意使用形象化字眼,如「捆绑」与「自由」、「生命」与「死亡」、「爱情」、「力量」和「牺牲」,是为了激发敬拜者的情绪能伴随着敬拜的进行而自然起伏,以此来在敬拜中感受神的临场、促进人与神建立密切的关系。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敬拜赞美诗歌出版,如:Maranatha! MusicIntegrity MusicVineyard Music等等。

      敬拜赞美的诗歌,多以清新可喜的风格表达,虽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接纳,但却带来崇拜学立场、神学立场、艺术价值等方面之争议。

结语

      经过三期文章的分享,我们穿越了时空、窥探了基督教圣诗的历史源流、也浏览了圣诗如何伴随着教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不晓得读者们的心灵,曾否在历史长廊中遭逢各个时代的基督徒?而我们唱颂圣诗的观念与心态有否被重整呢?

      经此回顾后,笔者更深地体会到好的圣诗所具备的特质包含了能够述说有关神的事、传送福音真理、传承信徒相通的信仰故事等。一本编辑周全的诗集,我觉得那就是一本简要的教义与教会历史的教本,帮助我们去认识历代信徒对圣父、圣子、圣灵、圣徒与圣教会的信仰反思。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区的信徒,以他们各自的语言文化与艺术元素来创作诗歌,展现了多元风貌的敬拜形式与内涵。

      圣诗是能促成彼此教导、互相劝戒以至心被恩感歌颂神的工具。我们当多用圣诗来达成保罗的吩咐,共勉之。


黄婉娴博士简介:
新加坡神学院教会音乐硕士(2000
美国罗拔韦伯崇拜研究院崇拜学博士(2007
新加坡词曲作家学会会员
新加坡圣道基督教会崇拜与圣乐传道

先后受邀于新加坡新亚学院、新加坡神学院、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新加坡浸信会神学院、新加坡卫理音乐学院、国际欧华神学院、印尼拉旺真道神学院、马来西亚神学院授课;也受邀到香港、纽西兰、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担任崇拜研讨会与讲座的讲员。历年来陆续发表与崇拜相关的文章与诗歌创作;早期也曾投入在合唱编曲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