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同性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同性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9-21


同性戀權利、仇恨言論、待客之道——一個前同性戀者的渴望GayRights, Hate Speech, and HospitalityLONGINGSOF A FORMER LESBIAN

作者:Rosaria Champagne Butterfield  者: 駱鴻銘

那個特別痛苦的紐約冬日,一些嚴酷的承諾敲打著鄰居家的前門——一些至今仍然是難以捉摸、難以想像的承諾。
That particularly bitter New York winter whipped harsh promises against the front door of my neighbor’s house — promises that remained elusive and unimaginable.

在那扇門背後,我的鄰居肯恩•史密斯(Ken Smith)、芙若伊•史密斯(Floy Smith),和我正在說話。
Behind that door, my neighbors, Ken and Floy Smith, and I were talking.

肯恩靠著門,手裏拿著一個溫暖的馬克杯,裏面裝著淡而無味的低咖啡因咖啡,然後問了一個凸顯我們對立之世界觀的問題:「你相信倫理觀念是由事實/真理來決定的,還是你相信事實/真理是由倫理觀念來決定的?」
Ken leaned in, a warm mug of weakly percolated decaf coffee in hand, and asked the question that put our opposing worldviews into perspective: “Do you believe that what is true determines what is ethical? Or do you believe that what is ethical determines what is true?”

仇恨言論
Before It Was Hate Speech

幾十年前,當這個問題撼動了我那「只是拒絕上帝,否則就是合乎道德的」生活時(正如我之前所描述的那樣),我相信後者。我相信是道德推動了真理,而真理是一種文化創造,源於純粹的人性和人們的需要。當我的鄰居問這個問題時,我立刻斥之為孤陋寡聞和庸俗——有點像我杯子裏淡而無味的低咖啡因咖啡。我用多年來在情境倫理裏所受的教育來回擊:真理是一種社會建構。真理長什麼樣子,是由觀察者來決定的。
Decades ago, when this question unsettled my God-rejecting-but-otherwise-moral life (as I would have described it then), I believed the latter. I believed that ethics drove truth, and that truth was a cultural creation, born out of the sheer goodness of humanity and the felt needs of people. When my neighbor asked this question, I immediately rejected it as ill-informed and vulgar — somewhat like the weak decaf in my mug. I shot back with years of schooling in situational ethics: Truth is a social construct. Truth takes its shape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我和鄰居正在談論同性戀權利的話題。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既是個人性的、又是政治性的話題。我被認定是一個女同性戀者,並與另一個女人在一個彼此委身的關係中幸福地生活著。我以我所認為的最佳方式愛著我的女友。我關心同性戀社群(queer community)。在我任教的大學,我和其他人合著了第一份本土的夥伴政策。我準備成為一個「終身激進的」——一個有足夠工作保障的大學教授,也有高度的自信(hutzpah),可以把酷兒理論從大學普及到街頭。
We were talking, my neighbor and I, about gay rights. This was a topic both personal and political for me. I identified as a lesbian, and lived happily in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with another woman. I loved my girlfriend the way it felt best to me. I cared about my queer community. I co-authored the first domestic partnership policy at my university. I was poised to become a “tenured radical” — a university professor with enough job security and hutzpah to take queer theory from the university to the street.

我相信我站在歷史正確的那邊。但我的鄰居肯恩•史密斯,當時是雪城改革宗長老會(Syracuse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的牧師,也是我的朋友。他、他妻子和我每週一起聚餐——有時在我家,但主要是在他們家——我們談論生活、信仰、世界觀的一些深刻和沉重的話題。我們彼此傾聽,表達不同看法,然後下週回來繼續討論:聚餐、對談。
I was standing, so I believed,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But my neighbor, Ken Smith, then-pastor of the Syracuse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 was also my friend. He, his wife, and I shared weekly meals — sometimes at my house, but mostly at theirs — where we talked about deep and weighty matters of life and faith and worldview. Where we listened and disagreed and came back again the next week to do this again: to break bread and talk.

「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
Enter Intersectionality

二十二年前,肯恩接受了我是個女同性戀者,卻並不認同。這在當時並沒有被視為仇恨言論。我拒絕了肯恩的世界觀,他也拒絕我的。我們彼此是平等的。我們清楚看見我們的世界觀有許多差異,但當時的那些分歧,並未伴隨著人身攻擊的指責。按照今天的遊戲規則,那不會被人認同。
Twenty-two years ago, it was not considered hate speech for Ken to tell me that he accepted me as a lesbian, but did not approve. I rejected Ken’s worldview, and he rejected mine. We were on even ground. We saw clearly our worldview differences, but those divisions, back then, did not come with the accusatory weight of personal attack. In today’s playbook, that wouldn’t fly.

為什麼呢?是什麼妨礙了我們與和我們有不同思維方式的鄰居作朋友呢?
Why? What is standing in our way of becoming friends with our neighbors who think differently than we do?

1. 不符合聖經的人論
1. Unbiblical Anthropology

我與肯恩和芙若伊的對話是在「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或譯為「交叉性」)的概念從學院走向街頭之前。在1997年,交織性仍然只是一種學術觀點。它的前提是:最能決定你個人特質(personhood)和身分認同(identity)、決定你究竟是誰的,乃是取決於你受到多少的社會壓迫。
My conversations with Ken and Floy came before the idea of “intersectionality” had moved from the academy to the streets. Intersectionality was, in 1997, still just an academic idea. Its premise was this: personhood and identity, who you really are, is best determined by how many social oppressions you have suffered.

最初,交織性所處理的是實質的、結構性的壓迫——突出了在一個由罪人組成的社會中,種族、階級,和性別歧視的「玻璃天花板」(譯按:指看似無形,卻實際存在的障礙)有多麼沉重。但是,當女權主義效忠的對象從馬克思轉向弗洛伊德時,當它從數目轉向感情時,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和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就呈現出了新的形式。
Originally, intersectionality dealt with material, structural oppressions — highlighting how race and class and the glass ceiling of sexism weigh heavy in a society made up of sinners. But when feminism shifted allegiance from Marx to Freud, when it turned from numbers to feelings,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took on new forms.

當諸如「人格尊嚴受損」(由於某人拒絕認可你的罪,而對你的尊嚴產生傷害)這樣的想法,在民法中找到了其地位時,交織性就釋放出一頭怪物來。隨著那個怪物傳來了一個信息:同性戀不是罪;它是一種審美觀,一種情慾的傾向或觀察世界及其中一切的方法。今天,福音正在與這個信息產生碰撞。
When ideas like “dignitary harm” (the harm accrued to your dignity by someone’s refusal to approve of your sin) found its place in civil law, intersectionality unleashed a monster. And with that monster came a message: homosexuality is not a sin; it is an aesthetic, an erotic orientation or way of looking at the world and everything in it. Today, the gospel is on a collision course with this message.

2. 妥協的教會
2. Compromised Churches

交織性使我們認識到基督徒和我們的鄰舍之間的分歧,他們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但上帝的子民永遠不應該被世界觀中當前的時尚所吸引——即使某部分的福音派教會受到了重擊。真正的問題不是世界在想什麼,而是某部分的福音派教會正在允許世人向教會講道,講述個人特質和身分認同——關於人究竟是誰,在本體論上是誰,以及他們需要成長茁壯之處
Intersectionality informs the divide between Christians and our neighbors who think differently, but God’s people should never be sucker punched by the current fad in worldview — even if some segments of the evangelical church are smitten by it. The real problem is not what the world thinks, but rather that parts of the evangelical church are allowing the world to preach to it about personhood and identity — about who people really and ontologically are, and what they need to flourish.

當世界對教會講道(而教會也傾聽)時,就會產生許多悲劇,其中一個是虛假的回轉(悔改、相信)成倍增加。我們生活在一個福音派世界裏,他們的先知可能會相信福音的應許,但他們並不必然會被福音真理歸正。他們講道的主題是什麼呢?他們宣講由許多問題所構成的講道,把上帝稱為「罪」的事物轉移到美學的範疇——在痛苦中觀察美。他們把上帝的真理視為「貼在汽車保險杆上附有標語之貼紙」(bumper sticker)的邏輯,用更多的問題回答問題,沒有解答,總是偏袒罪人的觀點,勝於被釘十字架且復活的基督的觀點。
Many tragedies occur when the world preaches to the church (and the church listens), and one is that false conversions multiply. We live in an evangelical world whose prophets may be convinced of gospel promises, but who are not necessarily converted under gospel truth. And what is the sermon topic that they preach? They preach sermons of questions, relocating what God calls sin into the category of aesthetics — the observation of beauty amidst the pain. They reject God’s truth as “bumper sticker” logic, and answer questions with more questions, with no answers, always favoring a sinner’s point of view over that of the crucified and risen Christ.

福音派教會的領袖一旦把上帝稱為罪的事物,放在一個美學框架裏,主耶穌賜給祂百姓的偉大禮物,也就是贖罪和悔改的禮物,就不再被認為是必要的了。當受指責的就從一個人的罪,轉移到世人所感知到的「教會的偏見」。
Once leaders in the evangelical church locate something that God calls sin into an aesthetic framework, the great gift that the Lord Jesus holds out to his people, the gift of ransom and repentance, is no longer considered necessary. The blame shifts from a person’s sin to the church’s perceived prejudice.

該怎麼辦呢?要確保你是一個忠於聖經教義的教會成員,這樣的教會,其做法具有真教會的記號:正確分解真道、忠心執行聖禮和教會紀律。如果你的教會不符合這些標準,或者你拒絕成為教會會員,因為它會束縛你;或者你認為與罪惡講和,會使你在餐桌上可以向世人見證基督,請再多加考慮。你的教會會員資格(church membership),是你與世界接觸的屬靈操練的一部分。如果你在一個實踐或認可罪惡的教會中擁有會員資格,你就會使自己與這個教會成為一體,而在這種罪惡上有分。
What to do? Make sure that you are a member of a biblically sound church whose practices embrace the marks of faithfulness: handling rightly the word, the sacraments, and the practice of church discipline. If your church fails to meet these standards, or you refuse membership because it ties you down, or you think that making peace with sin will allow you a place at the table to witness Christ to the world, think again. Your church membership is part of your spiritual discipline for engaging with the world. If you hold membership with a church that practices or endorses sin, you have made yourself corporately guilty of this sin.

3. 迷戀社交媒體
3. Social Media Infatuation

對社交媒體的迷戀消除了私人和公眾之間的差別。肯恩、芙若伊和我的晚宴是私人的,雖然經常有其他人加入。但我們之間真誠的差異,並不會遭到推特、臉書或博客的嚴厲抨擊。
Social media infatuation has removed distinctions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Ken and Floy Smith and I had private dinner gatherings. Often other people joined us. But our heartfelt differences were not subjected to the harsh glare of Twitter, Facebook, or blogs.

我們沒有在社交媒體上彼此嘲弄或企圖摧毀對方,而是仔細思考我們的分歧,並在下週四的晚餐帶來一道佳餚。這種回應會幫助我們淡化一些齟齬,而將重點放在全局上。它鼓勵我們把彼此當人——而不是心靈的白板(blank slates),被互相競爭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係所充滿。
Instead of mocking or attempting to destroy each other on social media, we pondered our differences, and brought a hot dish to the next Thursday night meal. This response helped us to let some offenses slide and focus instead on the big picture. It encouraged us to regard each other as human beings — not blank slates filled by competing ideologies and power relations.

敞開的門
Open Doors

肯恩、芙若伊和我,在當前的文化危機之前就作了朋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人道精神(humanity),與我們不同的世界觀以及它們所代表的各種思想、詞彙、書籍、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聯,但並未完全被其吸收。即使在我們的分歧當中,我們也可以將彼此當成人來看待。因著這個視角,我們可以來到桌前,聚餐、談話。
Ken and Floy and I became friends before this current cultural moment. We could see that our humanity was intimately connected to, but not completely absorbed by, our differing worldviews and the sets of ideas, vocabulary, books, and values they represented. We could see each other as human beings even across our differences. And because of this perspective, we could come to the table, break bread, and talk.

所以,基督徒啊,你們如何開始積極地與你的鄰居接觸呢?認識你們的文化,在一個忠於聖經的教會中宣誓成為會員,並歸回到隱私的做法。是的,交織性今天已經找到了其立足點,不僅在更廣泛的文化中,更在部分的福音派教會中。這是一個帶著最後通牒(ultimatums)——愛屋及烏(直譯作:「愛我,愛我的狗」)——的世界觀。這是建基於不符合聖經本體論(人們是誰)之概念的世界觀。它拒絕這種觀念:原罪真的是邪惡的,寧可把這個在我們第一次呼吸之前就存在於我們內心的罪,僅僅視為一種審美上的差異。
So, Christian, how can you begin to constructively engage with your neighbors? Know your culture, take membership vows in a biblically faithful church, and return to a practice of privacy. Yes, intersectionality has found its foothold today, not only in the wider culture, but also in some segments of the evangelical church. It’s a worldview that comes with ultimatums (“love me, love my dog”). It’s a worldview that rests on unbiblical notions of ontology (who people are). It rejects that original sin is really sinful, preferring to regard this sin that registers in our hearts before we take our first breath as merely a form of aesthetic difference.

上帝的子民對那些在個人特質和交織性上所提出的不符合聖經的反思說「不」的最好方法,是對聖經的待客之道說「是」。當你和你假想的文化敵人聚在餐桌上時,不是一次,而是每週,你就是在表明,文化不是主宰一切的君王。耶穌才是。問一些好問題,並傾聽別人的答案。也許你可以從這個問題開始:你相信倫理觀念是由事實/真理來決定的,還是你相信事實/真理是由倫理觀念來決定的?
And the best way for God’s people to say “no” to unbiblical reflections of personhood and intersectionality is to say “yes” to biblical hospitality. When you gather around the table with your perceived cultural enemy, not once, but weekly, you show that culture is not king. Jesus is. Ask good questions and listen to people’s answers. Perhaps you could start with this one: Do you believe that what is true determines what is ethical, or do you believe that what is ethical determines what is true?

Rosaria Champagne Butterfield is a former tenured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Syracuse University. She has taught and ministered at Geneva College, is a full-time mother and pastor’s wife, and is author of The Gospel Comes with a House Key: Practicing Radically Ordinary Hospitality in Our Post-Christian World.

2017-11-01

《同性婚姻 -- 正确与否? 谁来决定?Gay marriage: right or wrong?And who decides?

作者:Gary Bates & LitaCosner    翻译: 黄逸恒

目錄

五、反对同性婚姻就没有爱心吗?
Isn’t it unloving to oppose gay marriage?

六、同性恋是天生的吗?
Is homosexuality a genetic predisposition?  Or is it a choice?

同性婚姻的迷思与真正出路
十一、同性婚姻有领养的“权利”? Homosexual adoption right ”?
十二、百分之十的迷思  The ten percent myth
十三、公民权利 Civil right
十四、重设婚姻定义还是取消婚姻定义”? Redefining or ' undefining '  marriage
十五、重申婚姻  Affirming marriage
十六、盼望和福音  Hope and the Gospel


** ** ** ** ** **

五、反对同性婚姻就没有爱心吗?
Isn’t it unloving to oppose gay marriage?

同性恋是遗传的倾向还是人为的选择?

导致一个人同性恋的原因,现在有很多错误的说法,而批评这些错误的人,往往被打上“同性恐惧”的印记。游说团体时常声称同性恋者是“生来如此”,也声称他们的性取向可能有遗传基础。但这些宣称很少有根据,甚至毫无根据。专家认为,将任何行为与遗传基因联系起来都是很困难的。在人类,即使是与行为关联最强的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实际影响也s是很微弱的。更何况,同性恋者的亲生子女太少,“同性恋基因”在群族中无法维持,“任何同性恋基因会缓慢地、但肯定地会在群族里消除。”

研究显示,婴儿出生时既不是同性恋也不是异性恋者,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来自父母、同伴及学校的外在因素,影响着性取向的发展。例如,一个孩子如果在年幼的时候接触了色情或酒精,就经常会在成年以后上瘾。事实上,人脑非常复杂,遗传基因难以完全控制行为和心理状态。相反,对环境因素和对自身经历,即对外来信息的体验、观察和处理的反应,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即使真的有遗传原因导致人被同性吸引,这是否成为一个理由让这些人之间的性关系合法化?假如有人发现一个异常基因能增加强奸、谋杀或盗窃的倾向,或者发现这些谋杀的倾向是由于儿时的不良教养和经历所致,这又如何?无论是遗传所致还是养育而成,这些说法都不能有效地支持同性联合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一些人声称,人受同性吸引是一种选择。然而,受同性吸引的人通常说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而不是作出了选择。其实,在教会长大的同性恋倾向者,通常说自己有严重的羞耻感,并强调自己无能为力,并非出于人为的选择,就像左撇子或性别一样。鲍曼(Bauman)说:

这是一个可怕的力量,来自我的深处,是一种不情愿的反应……我既不了解它,也不接受它。我开始讨厌自己……

有证据表明,各种环境和经验的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认同,就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身份认同一样。所以大多数时候,同性恋的感受似乎旣非天生的倾向,也不是有意识的选择,而是更复杂的。

罪进入了这个世界,不仅破坏我们的灵性,而且也破坏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大脑是神的奇妙馈赠,但是,正如我们身体中的其他器官一样,人脑己经受到罪的影响而堕落。作为一个堕落的物种,人类有着内在的犯罪倾向,所以我们实在需要保守我们的心思意念。许多正常的异性恋者可能有同性吸引的念头(正如我们在其他种种恶行上一样)。如果沉迷于这些想法,再加上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你可能生来如此”的谎言,同性恋思想或同性恋倾向的混乱行为就可能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这是一个过程,从思想开始,最后引致犯罪,及罪的恶果。如《雅各书》1:14-15所说: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基督徒被鼓励思念美好的事物,而不是邪恶的东西(腓立比书4:8:我们心里想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被教导,要脱去败坏的私欲;又要照着神圣洁的形像将心志改换一新(以弗所书4:22-24)。由于以上原因,今天许多教会缺乏如何过圣洁生活的教导,这很可能是一个使人被同性吸引困扰的因素。

无论同性吸引是出于什么原因,用某种先天因素作为借口无助于让人认识到问題的最终根源一即我们与生俱来的犯罪及违反神律法的倾向。这是判断一切行为的最终标准。

基督徒可以说,顺着这种欲望去行事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

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是否表明同性恋是自然的?
很多赞同同性婚姻的观点,是基于同性恋者能彼此相爱,并且能维持长期的关系。但令人惊讶的是,“动物也是如此”的论点,并没有被视为侮辱,这个提议等于说人类只是随着他们“原始”的兽性本能行事。这种想法植根于进化论,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人只不过是进化了的动物。相比之下,基督教提升了人类性行为,为之加上属灵的意义——人类被赋予神的形象。

无论如何,任何关于动物有“性取向”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动物很少偏好同性性行为。研宂表明,这类“行为”更多地见于被困于笼内或被限制活动的动物,而不是在野外。"公羊在野外也被发现有“同性性行为”,但发生在它们失去交配机会时。一些雄性动物被发现有“同性性行为”,但其目的是建立在其他雄性中的主导地位,这和它们争夺雎性或领土的行为相若。这里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指出:不论在野外还是在人工饲养的地方,虽然会见到动物“骑跨”同性的现象,但是并不会发生真正的性行为(如肛交)。就是说,动物实际上并没有同性性行为。“既然动物都会这样,所以这是自然的”,此类说辞并不成立。

事实是显而易见的。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的互补性设计,揭示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性的、功能完善的设计,其最终目的是生育。即使这种互补的设计不被认为是造物主有目的的设计,被认为是由数百万年的进化“设计”而成,但要将同性性行为视为“自然的”也亳无道理。同性恋者诉诸自然界,而实际上他们是在践踏自然界。

同性恋倾向是“固定”的吗?
道格•梅因沃林(Doug Mainwaring)说:

很多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而且非常复杂,尽管许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同性恋和异性恋活跃分子都假装这是不正确的,这是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立场。

根据2007年的一项研宄,1617岁的少年中自认为完全同性恋或双性恋的,有98%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成异性恋者。相比之下,同一年龄组中自认为异性恋的人,只有极小的百分比后来变成双性恋或同性恋。

另一方面,很多人之前曾与异性有关系,甚至已经结婚生子,现在却“出柜”,这表示他们从异性恋改变为同性恋。很难说这种情况中每一个人,在拥抱同性恋生活方式之前,都是“在谎言中生活的同性恋者”。

无论是在青少年时期,还是在经历了多年正常的异性恋关系之后,人们出现性取向混乱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社会上日益严重的性泛滥。暴露于色情书刊和性影像的机会空前频繁。大多数人认同,年少时接触色情刊物会带来严重的问题。色情资讯经互联网可轻易取得,这已成了网络上最大的摇钱树;数百万网民享乐其中。各种性取向尽收眼底,男男女女都被淫化了。一个人使用软毒品上了瘾,往往会导致对烈性毒品的需求。同样地,色情书刊往往导致性试验,以求获取更大的性满足。

辅导可否改变性取向?

虽然这本小册子主张基督徒用爱心回应同性恋问题,但也提醒基督徒不要期望同等的回报;活跃地参与辩论,可能导致被男女同性恋社群污蔑。这主要是因为同性恋者的身份和他/她的性倾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评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性取向,往往被误认为是对个人的攻击。男女同性恋者、变性者和双性恋者(LGBT)社群都非常积极地参与政治,为的是保障他们的“权利”。对于许多人来说,手段决定着目的一一这一“目的”就是让批评同性恋生活方式的声音彻底消失。更有甚者,即使受困者渴望脱离同性恋的生活方式而求助,愿意提供协助的一方所作的一切努力,都会受到打压。

2012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一项法案,医疗专业人员或治疗师若致力于帮助同性恋青少年恢复到异性恋的生活,将会犯法。拟定这条法律的出发点,是认为医疗行为将同性恋看成疾病是错误的,而企图“转换”性向则可能对未成年人构成伤害。该法案禁止18岁以下的儿童接受改变性向的治疗。一则新闻报导如此说:

大卫·皮卡普(David Pickup)是一位在加州执业的婚姻和家庭治疗师。他说,他曾经是同性恋者,30多岁时开始接受康复治疗,之后变成了异性恋者。他说这项禁令将妨碍一些人从性虐待的创伤中得到恢复。

他说,禁令的支持者竟然辩称所有改变性向的努力都是有害的,其“错误引用科学的程度令人震惊”。他还表示,该法案“剥夺父母的权利”,禁止父母纠正自己的子女对于性的模糊认识。“我幼时就曾遭虐待,如果像我这样的人不能接受这类帮助,在我看来,这极为可怕……”

根据皮卡普(Pickup)的见证,辅导是有效的。从事生物化学研宄的科学家尼尔•怀特黑德(NeilWhitehead)博士认为:

如果人的性取向不经治疗,会朝着异性恋的方向发生大幅度的改变,那么一个愿意改变的人得到了治疗帮助以后,其改变应该会更大更快。

各种辅导方法相当成功地帮助了“积极寻求治疗的人”减少同性恋的欲望和感受,有时甚至增加异性恋的感受,平均成功率为25%

但期望用辅导的方法让性取向发生迅速改变或彻底改变,有时是不现实的——同性恋的感受和欲望在经历了多年的治疗之后可能仍然存在。其他的成瘾性恶习也是这样。但对于希望成为异性恋者的人,治疗确实是一个好机会,并且有相当的成功率。今天的社会既然强调一个人想成为什么就能够成为什么,如果一个受同性吸引的人想改变性取向,为他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也是合情合理的。

越来越多的“前同志”现身说法,表明人可以经历性取向的变化,从同性恋改变成一定程度的异性恋——当中括那些曾经使用上述种种理由支持同性恋、为同性恋摇旗呐喊的人。例如,査伦_科思伦(Charlene Cothran)身为同性恋活跃分子有29年之久,她的心灵在几年间经历改变,最终成为基督徒,并完全拒绝了同性恋的生活方式。这显示基督的能力如何内住于信徒,能激励和帮助人改变,大大超过了自我努力和辅导的效果。知道自己在信的时候已经出死入生,也能鼓舞人根据神的旨意改变性取向。

同性恋者要承受更大的健康风险吗?

同性性行为,尤其是男同性恋者的性行为,比异性恋者更容易受损伤,也更容易感染因性行为传播的疾病(例如爱滋病)。这并不完全是因为同性恋者大多有滥交的情况(虽然并不时常是这样)。事实上,一项研宄发现,同性恋男性的预期寿命比异性恋男性平均短8-21年。19相比下,吸烟减少寿命大约10年。男女性器官都是为生殖而设计的,误用这些被设计的性能(不论是异性之间还是同性之间)可以导致损伤和疾病,这并不足为奇。

同性恋伴侣发生家庭暴力及其他家庭问题的机会比异性伴侣要高。大卫•可兰(David Island)和帕特里克•利特亚(Patrick Letellier)是同性恋积极分子,在他们的著作《男人打爱他的男人》(Men Who Beat the Men Who Love Them)中这样说:

男同性恋伴侣之间发生暴力的机率是异性伴侣的两倍……我们相信美国每年有多达650000男同性恋者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道格•梅因沃林(Doug Mainwaring)(他自己也是同性恋者)这样说:

我发觉一些我认识的男人,当他们离开自己的妻子出柜,无论在社交上、家庭上、情感上还是理智上,往往导致萎缩,有时近乎毁灭。他们调整自己整个的世界观及自我角色认知,以适应主导他们生活的同性恋生活方式。他们这样做等同于用丰盛的生命换取单一方向的生命。

医学研究员迈克尔•金(Michael King)领导着一个研究团队,根据《BMC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的25份研究,写了一份报告。他们的结论是:

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发生心理障碍、自杀意念、药物滥用、蓄意自伤的风险比异性恋者高50%

当然,很多人认为这些功能失调是因为偏见和歧视造成的,但是,对同性恋者的微言,在大多数西方社会已是政治不正确甚至是违法的。有人认为,同性恋社群是这个星球上最受保护的物种,甚至比鲸鱼更受保护!迈克尔•金(Michael King)不得不承认,他的研宄并没有解答为什么同性恋导致抑郁症等病症的比率较高。当然这些世俗研究不会承认,属灵层面才是根源所在。


六、同性恋是天生的吗?
Is homosexuality a genetic predisposition?  Or is it a choice?

同性恋是遗传的倾向还是人为的选择?

导致一个人同性恋的原因,现在有很多错误的说法,而批评这些错误的人,往往被打上“同性恐惧”的印记。游说团体时常声称同性恋者是“生来如此”,也声称他们的性取向可能有遗传基础。但这些宣称很少有根据,甚至毫无根据。专家认为,将任何行为与遗传基因联系起来都是很困难的。在人类,即使是与行为关联最强的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实际影响也s是很微弱的。更何况,同性恋者的亲生子女太少,“同性恋基因”在群族中无法维持,“任何同性恋基因会缓慢地、但肯定地会在群族里消除。”

研究显示,婴儿出生时既不是同性恋也不是异性恋者,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来自父母、同伴及学校的外在因素,影响着性取向的发展。例如,一个孩子如果在年幼的时候接触了色情或酒精,就经常会在成年以后上瘾。事实上,人脑非常复杂,遗传基因难以完全控制行为和心理状态。相反,对环境因素和对自身经历,即对外来信息的体验、观察和处理的反应,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即使真的有遗传原因导致人被同性吸引,这是否成为一个理由让这些人之间的性关系合法化?假如有人发现一个异常基因能增加强奸、谋杀或盗窃的倾向,或者发现这些谋杀的倾向是由于儿时的不良教养和经历所致,这又如何?无论是遗传所致还是养育而成,这些说法都不能有效地支持同性联合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一些人声称,人受同性吸引是一种选择。然而,受同性吸引的人通常说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而不是作出了选择。其实,在教会长大的同性恋倾向者,通常说自己有严重的羞耻感,并强调自己无能为力,并非出于人为的选择,就像左撇子或性别一样。鲍曼(Bauman)说:

这是一个可怕的力量,来自我的深处,是一种不情愿的反应……我既不了解它,也不接受它。我开始讨厌自己……

有证据表明,各种环境和经验的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认同,就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身份认同一样。所以大多数时候,同性恋的感受似乎旣非天生的倾向,也不是有意识的选择,而是更复杂的。

罪进入了这个世界,不仅破坏我们的灵性,而且也破坏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大脑是神的奇妙馈赠,但是,正如我们身体中的其他器官一样,人脑己经受到罪的影响而堕落。作为一个堕落的物种,人类有着内在的犯罪倾向,所以我们实在需要保守我们的心思意念。许多正常的异性恋者可能有同性吸引的念头(正如我们在其他种种恶行上一样)。如果沉迷于这些想法,再加上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你可能生来如此”的谎言,同性恋思想或同性恋倾向的混乱行为就可能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这是一个过程,从思想开始,最后引致犯罪,及罪的恶果。如《雅各书》1:14-15所说: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基督徒被鼓励思念美好的事物,而不是邪恶的东西(腓立比书4:8:我们心里想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被教导,要脱去败坏的私欲;又要照着神圣洁的形像将心志改换一新(以弗所书4:22-24)。由于以上原因,今天许多教会缺乏如何过圣洁生活的教导,这很可能是一个使人被同性吸引困扰的因素。

无论同性吸引是出于什么原因,用某种先天因素作为借口无助于让人认识到问題的最终根源一即我们与生俱来的犯罪及违反神律法的倾向。这是判断一切行为的最终标准。

基督徒可以说,顺着这种欲望去行事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

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是否表明同性恋是自然的?
很多赞同同性婚姻的观点,是基于同性恋者能彼此相爱,并且能维持长期的关系。但令人惊讶的是,“动物也是如此”的论点,并没有被视为侮辱,这个提议等于说人类只是随着他们“原始”的兽性本能行事。这种想法植根于进化论,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人只不过是进化了的动物。相比之下,基督教提升了人类性行为,为之加上属灵的意义——人类被赋予神的形象。

无论如何,任何关于动物有“性取向”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动物很少偏好同性性行为。研宂表明,这类“行为”更多地见于被困于笼内或被限制活动的动物,而不是在野外。"公羊在野外也被发现有“同性性行为”,但发生在它们失去交配机会时。一些雄性动物被发现有“同性性行为”,但其目的是建立在其他雄性中的主导地位,这和它们争夺雎性或领土的行为相若。这里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指出:不论在野外还是在人工饲养的地方,虽然会见到动物“骑跨”同性的现象,但是并不会发生真正的性行为(如肛交)。就是说,动物实际上并没有同性性行为。“既然动物都会这样,所以这是自然的”,此类说辞并不成立。

事实是显而易见的。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的互补性设计,揭示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性的、功能完善的设计,其最终目的是生育。即使这种互补的设计不被认为是造物主有目的的设计,被认为是由数百万年的进化“设计”而成,但要将同性性行为视为“自然的”也亳无道理。同性恋者诉诸自然界,而实际上他们是在践踏自然界。

同性恋倾向是“固定”的吗?
道格•梅因沃林(Doug Mainwaring)说:

很多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而且非常复杂,尽管许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同性恋和异性恋活跃分子都假装这是不正确的,这是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立场。

根据2007年的一项研宄,1617岁的少年中自认为完全同性恋或双性恋的,有98%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成异性恋者。相比之下,同一年龄组中自认为异性恋的人,只有极小的百分比后来变成双性恋或同性恋。

另一方面,很多人之前曾与异性有关系,甚至已经结婚生子,现在却“出柜”,这表示他们从异性恋改变为同性恋。很难说这种情况中每一个人,在拥抱同性恋生活方式之前,都是“在谎言中生活的同性恋者”。

无论是在青少年时期,还是在经历了多年正常的异性恋关系之后,人们出现性取向混乱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社会上日益严重的性泛滥。暴露于色情书刊和性影像的机会空前频繁。大多数人认同,年少时接触色情刊物会带来严重的问题。色情资讯经互联网可轻易取得,这已成了网络上最大的摇钱树;数百万网民享乐其中。各种性取向尽收眼底,男男女女都被淫化了。一个人使用软毒品上了瘾,往往会导致对烈性毒品的需求。同样地,色情书刊往往导致性试验,以求获取更大的性满足。

辅导可否改变性取向?
虽然这本小册子主张基督徒用爱心回应同性恋问题,但也提醒基督徒不要期望同等的回报;活跃地参与辩论,可能导致被男女同性恋社群污蔑。这主要是因为同性恋者的身份和他/她的性倾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评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性取向,往往被误认为是对个人的攻击。男女同性恋者、变性者和双性恋者(LGBT)社群都非常积极地参与政治,为的是保障他们的“权利”。对于许多人来说,手段决定着目的一一这一“目的”就是让批评同性恋生活方式的声音彻底消失。更有甚者,即使受困者渴望脱离同性恋的生活方式而求助,愿意提供协助的一方所作的一切努力,都会受到打压。

2012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一项法案,医疗专业人员或治疗师若致力于帮助同性恋青少年恢复到异性恋的生活,将会犯法。拟定这条法律的出发点,是认为医疗行为将同性恋看成疾病是错误的,而企图“转换”性向则可能对未成年人构成伤害。该法案禁止18岁以下的儿童接受改变性向的治疗。一则新闻报导如此说:

大卫·皮卡普(David Pickup)是一位在加州执业的婚姻和家庭治疗师。他说,他曾经是同性恋者,30多岁时开始接受康复治疗,之后变成了异性恋者。他说这项禁令将妨碍一些人从性虐待的创伤中得到恢复。

他说,禁令的支持者竟然辩称所有改变性向的努力都是有害的,其“错误引用科学的程度令人震惊”。他还表示,该法案“剥夺父母的权利”,禁止父母纠正自己的子女对于性的模糊认识。“我幼时就曾遭虐待,如果像我这样的人不能接受这类帮助,在我看来,这极为可怕……”

根据皮卡普(Pickup)的见证,辅导是有效的。从事生物化学研宄的科学家尼尔•怀特黑德(NeilWhitehead)博士认为:

如果人的性取向不经治疗,会朝着异性恋的方向发生大幅度的改变,那么一个愿意改变的人得到了治疗帮助以后,其改变应该会更大更快。

各种辅导方法相当成功地帮助了“积极寻求治疗的人”减少同性恋的欲望和感受,有时甚至增加异性恋的感受,平均成功率为25%

但期望用辅导的方法让性取向发生迅速改变或彻底改变,有时是不现实的——同性恋的感受和欲望在经历了多年的治疗之后可能仍然存在。其他的成瘾性恶习也是这样。但对于希望成为异性恋者的人,治疗确实是一个好机会,并且有相当的成功率。今天的社会既然强调一个人想成为什么就能够成为什么,如果一个受同性吸引的人想改变性取向,为他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也是合情合理的。

越来越多的“前同志”现身说法,表明人可以经历性取向的变化,从同性恋改变成一定程度的异性恋——当中括那些曾经使用上述种种理由支持同性恋、为同性恋摇旗呐喊的人。例如,査伦_科思伦(Charlene Cothran)身为同性恋活跃分子有29年之久,她的心灵在几年间经历改变,最终成为基督徒,并完全拒绝了同性恋的生活方式。这显示基督的能力如何内住于信徒,能激励和帮助人改变,大大超过了自我努力和辅导的效果。知道自己在信的时候已经出死入生,也能鼓舞人根据神的旨意改变性取向。

同性恋者要承受更大的健康风险吗?
同性性行为,尤其是男同性恋者的性行为,比异性恋者更容易受损伤,也更容易感染因性行为传播的疾病(例如爱滋病)。这并不完全是因为同性恋者大多有滥交的情况(虽然并不时常是这样)。事实上,一项研宄发现,同性恋男性的预期寿命比异性恋男性平均短8-21年。19相比下,吸烟减少寿命大约10年。男女性器官都是为生殖而设计的,误用这些被设计的性能(不论是异性之间还是同性之间)可以导致损伤和疾病,这并不足为奇。

同性恋伴侣发生家庭暴力及其他家庭问题的机会比异性伴侣要高。大卫•可兰(David Island)和帕特里克•利特亚(Patrick Letellier)是同性恋积极分子,在他们的著作《男人打爱他的男人》(Men Who Beat the Men Who Love Them)中这样说:

男同性恋伴侣之间发生暴力的机率是异性伴侣的两倍……我们相信美国每年有多达650000男同性恋者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道格•梅因沃林(Doug Mainwaring)(他自己也是同性恋者)这样说:

我发觉一些我认识的男人,当他们离开自己的妻子出柜,无论在社交上、家庭上、情感上还是理智上,往往导致萎缩,有时近乎毁灭。他们调整自己整个的世界观及自我角色认知,以适应主导他们生活的同性恋生活方式。他们这样做等同于用丰盛的生命换取单一方向的生命。

医学研究员迈克尔•金(Michael King)领导着一个研究团队,根据《BMC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的25份研究,写了一份报告。他们的结论是:

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发生心理障碍、自杀意念、药物滥用、蓄意自伤的风险比异性恋者高50%

当然,很多人认为这些功能失调是因为偏见和歧视造成的,但是,对同性恋者的微言,在大多数西方社会已是政治不正确甚至是违法的。有人认为,同性恋社群是这个星球上最受保护的物种,甚至比鲸鱼更受保护!迈克尔•金(Michael King)不得不承认,他的研宄并没有解答为什么同性恋导致抑郁症等病症的比率较高。当然这些世俗研究不会承认,属灵层面才是根源所在。(待续...


同性婚姻的迷思与真正出路
十一、同性婚姻有领养的“权利”? Homosexual adoption right ”?
十二、百分之十的迷思  The ten percent myth
十三、公民权利 Civil right
十四、重设婚姻定义还是取消婚姻定义”? Redefining or ' undefining '  marriage
十五、重申婚姻  Affirming marriage
十六、盼望和福音  Hope and the Gospel


十一、同性婚姻有领养的“权利”?

同性婚姻并不只是简单地让两个同性别的人互托终身。同性领养是另一个引致越来越大争议的议题。美国的一些天主教收养服务站宁愿关闭,也不愿被迫给予同性伴侣同等的机会。经常有人声称,无论孩子有一父一母、两个母亲或者两个父亲,最终都是一样的。然而,研究结果并非如此。

道格•梅因沃林(Doug Mainwaring)是一位男同性恋者,之前曾结过婚,育有二子,离婚后过上了同性恋生活,然而现在他又搬回前妻那里和儿子同住,因为他相信,孩子有一个母亲和一个父亲的权利,比自己的性欲望更重要。他说:

在过去几年间,我凭着智慧,坦诚地反省,得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1)与另一个男人建立家庭,并不完全等于和一个女人建立家庭;(2)剥夺孩子在家里获得两种性别父母的权利,那是绝对邪恶的。孩子们需要、并渴望父母由两个性别组成。

罗伯特•洛佩斯(Robert Lopez)是由他的母亲和母亲的同性恋伴侣养大的,他这样形容:

……在同性家长的家庭中成长是非常艰难的,这不是因为邻居的偏见。……如果你的家庭生活和周围的人截然不同,你在基本的人际关系上与别人迥异,你长大以后也是怪怪的。……我从小在一个如此不寻常的家里成长,注定是要被社会遗弃的。

得克萨斯大学的社会学家马克•云拿路斯(Mark Regnerus)发表了一份研宄报告,他透露,在同性家庭长大的儿童,对比家长由不同性别组成的孩子,有着很多不利的情况。他们可能会:

•学习成绩不佳
•幸福感差,身心健康状况不良
•行为冲动
•需要心理咨询或精神治疗
•患抑郁症者(大比例)
•近期曾想到自杀(明显增多)
•自认为双性恋或同性恋者,有过同性伴侣
•成人后不结婚,更有可能同居
•成人后在婚姻或同居关系中不忠诚
•罹患性传播性疾病
•遭猥亵侵犯(包括不当触摸或强暴)
•成年后无业、当散工,或接受社会福利
•家庭收入低
•酗酒
•吸烟、吸大麻
•花很多时间看电视
•时常被拘捕
•有轻度违法纪录
可悲的是,云拿路斯(Regnerus)因为发表这些研究结果而受到了中伤。事实上,同性结合/同性婚姻绝不会为社会、为经济带来好处。梅因沃林(Mainwaring)警告:

……为了所有的儿童以及尚未诞生的儿童,我们需要慢下来,认真地考虑一下,假如取消婚姻的定义,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否则,我们就可能为了自我满足的名义,把我们的下一代,当成可以牺牲的棋子。


十二、百分之十的迷思

一个被广泛用来支持同性婚姻的论点是,百分之十的人是同性恋者。如果属实,它将代表了很大部分人口。这个数字来自一项1948年的研宄,现在已经是名誉扫地了。这项研宄来自昆虫专家艾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Kinsey)。(他把针对性罪犯的研究结果加以扭曲,说能代表广大群众!)

一项又一项的研宄已经表明,这个数字是明显错误的。事实上,一个同性恋激进组织正在奋力推翻德州法律,令同性鸡奸合法化,他们在自己的法律简报的注解中承认:

美国国家健康和社会生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Social Life SurveyNHSLS)是最广泛为人接受的美国性行为研宄。NHSLS发现,2.8%的男性及1.4%的女性确认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

英国的每日邮报(Daily Mail)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破除一贯的迷思——100名英国人只有一个人是同性恋》……可是有71%的公众说他们是基督徒,文章将国家统计局的“首次官方同性恋人口统计”公布于众:

1.3%的男性是同性恋,0.6%的女性是同性恋..这个数字比以前的估计低得多,可是我们已经根据以前的估计发放了数百万英镑的公共资金,用于推进性别平等。

新西兰2006年的人口普査显示,生活在—起的同性伴侣人数少于人口的百分之一。因此,如果10%的数字确实是错误的,那为什么政府要做这么大量的工作来变更法律,以允许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人口奉行同性婚姻呢?假如发现有1%的人口希望嫁、娶自己的宠物,我们要不要改变法律?这种说法牵强吗?请切记不久前同性恋婚姻还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注意上述调查还显示大多数人口宣称自己是基督徒。如果避免冒犯同性恋者被标榜为民主的典范,那么,会冒犯大多数人的法律,我们为何执行呢?


十三、公民权利?

许多人认为,同性恋者受到“歧视”,并提醒人注意“婚姻平等”。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看法。像其他的法律协议,结婚双方也要符合结婚的定义。结婚双方必须达到法定年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不能已经娶了别人。那么,9岁的孩子是否受到现行婚姻法“歧视”呢?已经结婚的人是否受到歧视呢?两个相同性别的人是不符合结婚资格的。这个并不是歧视或公民权利的问题。

重设婚姻定义还是“取消婚姻定义”?

有一点很重要,大部分人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不只是允许不允许同性婚姻的问题。要允许同性婚姻,必须修改律法,这实际上改变婚姻的定义。婚姻在传统上被定义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这点我们一开始就提到了。但如果要重新定义婚姻,应该将它定义成什么呢?为了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视,在实际操作中,就必须“取消定义”!因为任何“婚姻”的定义都是对婚姻设立限制。

这就为各种各样的思想打开了闸门。例如,假如我们只是进化的动物,从逻辑上人和黑猩猩结婚应该也没有错,而且现在己经有人采取了法律行动,要给猿猴赋予“人”权。西班牙议会甚至通过决议,同意给予猿猴相等于人的权利。为什么?因为“科学”给了我们另一个进化论迷思,认为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种情况?因为,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人类性要求的取向。兽交(与动物发生性行为)是人类对神所賜予的性本能的另一种扭曲。那么,假如有人声称爱狗或者爱自己豢养的黒猩猩,那又将如何?一旦婚姻的定义解除了,各种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就会随之而来,就像同性恋己经合法化,允许同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一样。


十四、重申婚姻

如果神设计的是一夫一妻的异性婚姻制,我们料想它会产生社会上及经济上的效益,而事实的确如此。澳洲全国婚姻同盟(The National Marriage Coalition)发布了婚姻对国家社会及经济效益的综合研究结果(加里•贝茨,这本小册子的作者之一,是其中一位签署者)。它申明:

婚姻仍然是男女两性自愿进入一个永久性承诺关系的最现实的模型,也是养育子女的最佳模式。……不管具体上某个人是否会结婚,也无论贫富、有没有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如何、有没有子女或者来自什么样的民族传统,一个健康的婚姻文化对我们国家的所有成员都是有利的。婚姻不是保守派或自由派的一个理念,也不是现时政治意识形态的玩物。

早在1995年,澳洲家庭联盟(Australian Federation for the Family)将一份关于同性恋的文件提交给国家犯罪管理局(National Crime Authority)的议员联合委员会(Parliamentary Joint Committee)。这份报告表明,任何一个鼓励同性恋的社会,必将受到同性恋的毁灭性破坏:

•有记录在案的猥亵儿童事件,33%50%是同性恋者所为。
•有记录在案的师生性关系,80%涉及同性恋教师。
•儿童事工中的猥亵案,大约一半与同性恋者有关。

如果(如这本小册子所示)同性恋者占人口的不足2%,那么一位同性恋者虐待儿童的可能性比异性恋者高出16-49倍。同性恋对社会是没有价值的。尽管如此,同性恋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己经合法化。


十六、盼望和福音

这问题的最终根源是罪,然而今天罪也被重新定义了。要认识罪,我们可以回到它的起源。当第一对男女背叛了自己的创造主(创世记第3章)时,罪就开始了。可悲的是,今天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错误观点——进化论,被教导成事实,其他说法均遭排斥,这损害了圣经,尤其是《创世记》的权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人类起源的观点会:

影响我们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如果没有造物主,人便可以订立自己的规则,而拒绝造物主的规则。

决定我们死后的归宿。如果没有创造者,我们死后也不必向祂交帐。我们只需随心所欲,今朝有酒今朝醉。

《罗马书》1:19-27所描述的发展次序,强调反叛神是根本的原因,括号内的黑体字是我们的评论: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造物主存在的证据比比皆是,无可否认。)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拒绝承认神为创造者是人的刻意选择。)

所以,神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站辱自己的身体。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因此,神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如果没有创造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欲,订立自己的规则。)

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