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上帝的國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上帝的國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9-29

 

兩個國度」的五種不同說法
Fiv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wo Kingdoms”

作者:Gregory Baus   誠之譯自:
https://honest2blog.blogspot.com/2021/05/different-versions-of-two-kingdoms.html
https://yimawusi.net/2021/09/25/five-different-versions-of-two-kingdoms/
 
 



1.  「兩個國度」的一種說法(其中一個版本)是從撒旦的國度和上帝國度的角度來看的。
1. One version of "two kingdoms" views it in terms of the kingdom of Satan and the kingdom of God.
 
這也是奧古斯丁所說的上帝的城和地上的城(也有人說是人的城)的意義。這是救贖與詛咒的區別;善與惡的區別;在基督裏對上帝的信心和愛,與不信、背道和拜偶像的區別。
This is also the sense in which Augustine spoke of the city of God and the city of earth (or sometimes others say the city of man). It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salvation and damnation; good and evil; faith and love toward God in Christ vs. unbelief, apostasy, and idolatry.
 
2. 兩個國度的另一種說法(雖然不否認第一種說法)是指上帝的兩個國度。一個是「內在的」和「看不見的/屬靈的」,另一個是「外在的」和「可見的/物質的」。
2. Another version of two kingdoms (while not denying the first) is in terms of two kingdoms of God. One is "internal" and "invisible/spiritual", the other is "external" and "visible/material".
 
前者適用於上帝對信徒良心的「直接的/無中介的」(immediate)統管/治理;基督在信徒心中作王。另一個適用於藉著教會治理和公民政府中獲授權的人類當局的「中介」(mediated)統治。
The first applies to God's "immediate" reign/rule over the consciences of believers; the reign of Christ in the hearts of believers. The other applies to "mediated" rule through delegated human authorities in church government and civil government.
 
這一點一直被建制派[establishmentarians](神權主義者[theocrats]或「國家教會」的倡導者,如路德、加爾文和大多數早期改革者)所堅持,但不一定與此掛鉤。
This has been held by establishmentarians (theocrats or 'state church' advocates like Luther, Calvin, and most of the early Reformers), but isn't necessarily tied to that.
 
3. 上帝的兩個國度的另一種說法是指制度化教會和公民政府中的兩個外在/「中介」(external/”mediated”)國度。
3. Yet another version of two kingdoms of God is in terms of the two external/"mediated" kingdoms in the institutional church and civil government.
 
在教會中,基督是唯一的元首/君王,並藉著祂的話語,在教會官員的帶領下施行統治。在公民政府中,地上的君王或行政長官透過(物質的)刀劍來統治。
In the church, Christ is the only head/king, and rules through His Word, ministered by church officers. In the civil government, earthly kings or magistrates rule by the (physical) sword.
 
這也可以由那些同樣持有(1./2.)的人持有,無論是否有建制主義(establishmentarianism)的思想。
This can also be held by those who also hold (1. and/or 2.), with or without establishmentarianism.
 
4. 還有另一種說法的兩個國度,有時與上述任何觀點結合或重疊,是一個「普遍恩典」(common grace)的國度和一個「特殊恩典」(special grace)的國度。
4. And yet another version of two kingdoms, sometimes held in combination or overlap with any of the above views, is a kingdom of "common grace" and a kingdom of "special grace".
 
這種觀點有幾個不同的版本,但一般來說,普遍恩典被理解為涉及信徒和非信徒所共同擁有的某個層面或某些生活領域,而特殊恩典則被理解為涉及救贖,以及與信徒有關的層面或某些生活領域。
There are several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is view, but in general, common grace is understood to involve that dimension or those areas of life that are common to believers and unbelievers, while special grace is understood to involve salvation and that dimension or those areas of life that are related to believers.
 
5. 最後,另一種說法的兩個國度,是現在作為恩典國度的上帝的救贖國度(或特殊恩典國度),以及未來尚未(或即將)完滿的榮耀國度(在新天新地)。
5. And finally, another version of two kingdoms, are the salvific (or special grace) kingdom of God now presently inaugurated as the kingdom of Grace and the future not yet (or yet to be) consummated kingdom of Glory (in the new heavens and earth).
 
例如,在《威斯敏斯特小要理問答》中就使用了這種措詞,而且也與上述觀點相一致。
This language is used, for example, in the 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 and is also compatible with the above views.
 
作者:Gregory Baus
@ neocalvinism; old school Confessional Presbyterian and Dooyeweerdian freelance philosopher

2021-09-28

 
聖經詞條:神的國(Kingdom of God
神的國(Kingdom of God
誠之摘自證主《聖經神學詞典》
https://yimawusi.net/2021/09/25/kingdom-of-god/
 
耶穌教導的核心就是神的國。符類福音共出現過61句論及神國的不同說話。若把各福音中平行的句語作獨立計算,有關的經文更超逾85節。它在約翰福音亦出現過兩次(約三35)。我們在以下的重要經文都可找到其出處,例如,施洗約翰所傳的道:「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三2);耶穌一開始傳道時所作的宣告:「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一15;參太四17;路四42-43);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其中一句話:「願你的國降臨」(太六10);論「八福」中所得的福:「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10);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一句話:「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國裏喝新的那日子」(可十四25);以及在耶穌所講的眾多比喻中(太十三24444547;可四2630;路十九11)。
 
某些圈子曾經一度流行一種看法,就是認為「神的國」和「天國」這兩個措辭是指兩個不同的實體。然而,如今已有以下的理由清楚證明它們是同義詞。首先,耶穌同一句話中曾出現這兩個不同措辭的表達,馬太福音採用「天國」,而馬可和路加福音則採用「神的國」。其次,馬太本人在十九章2324節也交替地採用這兩個措辭:「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最後,我們知道敬虔的猶太人因怕觸犯誡命中的第三條(「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出二十7),於是採用種種迂迴的說話,來避免直呼神的聖名,「天」便是他們常用來取代「神」的字詞之一。除了「天國」這種表達方式之外,路加福音十五章18節、21節和馬可福音十一章30節均有相關的例子(「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天國的詮釋
 
對於「神的國」乃耶穌教導之核心這一點,儘管已被普遍認同,但是,耶穌運用此措辭究竟是何意思,卻一直引起極多的爭論。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無論耶穌本人還是福音書的作者,都從來沒有清楚解釋這個措辭的含義。他們似乎都假定聽眾或讀者能夠明白箇中的意思。
 
政治性國度
 
根據這種看法,耶穌試圖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一個好像大衛皇朝的國度。這國是以政治為本質,目的是從羅馬人手中解放以色列。耶穌實質上是一名政治改革者,祂曾經訓練門徒備戰(路二十二35-38)、在一個棕櫚節(Palm Sunday)以王者的姿態進入耶路撒冷(可十一11)、以潔淨聖殿的行動來挑戰當時政治上的當權派(可十一15-18)、呼籲百姓以拒絕交稅作為他們的反抗行動(只須顛倒可十二13-17的意思便可得出上述看法)、徵募奮銳黨人作門徒(可三18)、採用背起十字架的標記(這是奮銳黨招攬門徒時使用代表犧牲的標記;可八34),以及連同其他兩名叛亂者(可十五27),因叛國的罪名被釘十字架(可十五26)。
 
這個解釋多年以來只獲得極少數人的支持,不過,始終不斷有人提出。它完全不可能成立,因為否定此觀點的證據彼彼皆是。門徒中間有一人作稅吏,便已經對耶穌是革命家這個說法構成一大疑問,因為稅吏一直被當時的猶太人視為羅馬人的「走狗」,愛國分子對他們簡直恨之入骨。耶穌的許多教導,例如馬太福音五章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3842節(「有人〔羅馬兵丁〕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4347節(「愛你的仇敵」);馬太福音二十六章52節(「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馬可福音十二章1317節(「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根本就不容許這個解釋。若有人宣稱耶穌在福音書中的一切言論都是假的,或把原來的記載完全改頭換面,那麼,他只是為了迎合他的立論而扭曲事實,與講求證據的立論方式剛好本末倒置。
 
自由主義的「屬靈的國」
 
在自由神學的全盛時期,神的國就是神在人的心中作王。其中一段最經常被引用來支持這個看法的經文是路加福音十七章2021節:「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任何牽涉到這句話的末世思想,都被視為只是猶太人的一種原始末世觀念而已。這種觀念耶穌並未完全放棄,但亦僅僅是祂教訓中的「外殼」而非「核心」。又或是,那些末世思想被解釋為神在人心中作王的象徵。所謂「神的國」,是指神掌管信徒的屬靈生命,以致使人培養出一種崇高的內在道德情操。他們所講的道德倫理觀,主要是以耶穌教導人,認識神是人類的父、人的靈魂具有無限價值,和愛的誡命為核心焦點。
 
自由神學的基本信念,相信人類朝向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進發,以及人性本善,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它便構成了致命的一擊。往後的多年,任何努力也無法恢復其對人性本身過於樂觀的天真看法。除此以外,再隨著人們重新發現耶穌的教訓包含了有關末世的啟示,以上提出的解釋便完全被人摒棄。有人現在仍嘗試學像19世紀自由派所提出的解釋,排除耶穌教訓中存在任何末世的層面,並以末世的話當作象徵比喻來解釋,認為每個讀者都可自行賦予其含義。這種做法當然是不可接受的。聖經的證據根本不容許人排除耶穌的教訓中帶有末世的層面。
 
貫徹性的末世論或「將來的國」
 
來到19世紀末,耶穌教訓中的末世層面重新被人發現。人們開始認清楚,耶穌不是一個19世紀的自由派人士,而是一個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因此,耶穌的思想方式,應該有很大程度像當時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在耶穌的時代,既然大部分猶太人都相信神的國是屬於將來超自然的國,這國降臨的時候人類歷史便要告終,那麼,我們當然有理由去相信耶穌亦抱有相類似的想法。耶穌那些神國的教訓,會被當時的聽眾理解為傳統觀念中的國,由於耶穌沒有試圖糾正這種想法,所以,對於祂所講的神國,我們應該從末世的角度來理解。
 
根據此看法,耶穌所教導的,就是這個會將歷史帶到終結的神的國,當然是屬於將來的。然而,它要降臨的事實不用等到遙遠的未來,它其實已是逼近眉睫。它還未臨到,但在轉瞬之間便會顯現。有關此國的徵兆和能力已經發生作用,而且,它的榮耀亦已經藉著預兆顯明出來。結果,耶穌宣告神的國快將臨近之餘,還教導人在這個短暫的歷史中間時期,以一套「居間時期的道德律」作為生活準則。人子在不久之後便會來臨,進行最後的審判,而世界的歷史將如我們知道的步向終局。信徒在這段中間時期要活出像聖人般的崇高道德。已婚的要避免離婚,未婚的則盡量保持獨身;要愛仇敵;有人打你右邊臉,連左邊臉也轉過來由他打;不要報復;慷慨施贈貧窮人。
 
這個解釋顯然非常重視耶穌神國教訓的將來層面。但另一方面,它卻忽略了福音書中還有另一種言論,包括宣告神的國已經以某種方式臨到人中間。不過,堅持神的國是屬於將來的人士,通常會把這些有關神的國已經臨到的話視為杜撰,是後期的人強加在經文當中的。
 
已實現的末世論或「現在的國」
 
相對於上述在德國興起的觀點,英國則產生了另一套完全相反的看法。根據此看法,耶穌的確有宣告神的國近了。不過,祂卻並非指短暫的將來,反而是在祂宣告的那一刻便臨到。在耶穌事奉的當兒,神的國便已經降臨。我們毋須再守候將來。人子已經來臨,祂親自引進了神的國。沒有東西要留到將來。神的國已經隨著耶穌的降臨完全實現。
 
此看法跟上述的傳統觀點一樣,好處在於十分重視聖經中某些資料。正如我們等會兒將看到的,福音書的確記載過耶穌宣告天國已經臨到,而不單是天國近了。那些話表示如今就是了。與此同時,我們亦發覺這兩種觀點幾乎是互相對立的。況且,兩方的支持者都可以引用聖經中的例證來支持自己的看法。(首兩種觀點則缺乏經文支持)。就像支持「貫徹性的末世論」人士一樣,支持神國已實現的人,亦傾向於認為聖經中那些與其觀點相違的言論,乃出於後來的假冒。惟有持這觀點的人才會認為那些表示神國屬於將來的話是假的。
 
聖經的證據
 
聖經的證據顯然既支持「貫徹性的末世論」的看法,又支持「已實現的末世論」的觀點。某些經文清楚表明神的國是屬於將來的。例如,耶穌教門徒禱告說:「願你的國降臨」(路十一2),換言之,這國要等到將來才降臨。耶穌又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祂這樣說的時候,顯然這事仍未發生,因此,祂繼續說:「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太七21-23)。耶穌設立聖餐的時候,亦表示祂等待「在神的國裏喝新的那日子」(可十四25)。其他經文則將神的國與最後的審判相提並論(太五19-20,八11-12,二十五31-46;路十三22-30)。因此,相信無人可以否定福音書中的許多經文都表明耶穌所理解的神國,仍然是屬於將來。
 
然而,有另一些經文卻同樣清楚表明神的國已經臨到我們中間。耶穌曾經對眾人說:「我若靠著神的能力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路十一20;參太十二28)。新約還有其餘四處地方採用了這個動詞(ephthasen),意思是「已到」、「到了」(羅九31;林後十14;腓三16;帖前二16)。然而,在另一處表示將來的經文,則改用了將來時式(phthasomen;帖前四15)。耶穌又曾經說過:「律法和先知到約翰為止,從此神國的福音傳開了」(路十六16);換言之,耶穌在這裏宣告祂的來臨標示著舊時代的終結,並且將歷史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前者是律法和先知時期,後者是神國的時期。施洗約翰被視為新舊交替的橋樑,他一方面引領「舊」的步向終結,另一方面又宣告「新」的已開始。這個「新」的時代不是別的,正是神國的來臨;它不能與那個「舊」的相容(可二21-22);它要召聚被社會遺棄的人(太十一4-6),以及以色列失喪的支派(可三13-19;太十九28);它要彰顯神蹟和奇事(太十三16-17);還要揭開新約的序幕(林前十一25)。耶穌更宣佈,那個期待已久的彌賽亞筵席如今已經正式開始(路十四15-24)。神的國現在就在他們中間(路十七20-21;譯為「中間」較「心裏」好)。
 
神國的意思
 
對於這些明顯帶有矛盾的言論,我們該如何去處理呢?我們是否應該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來決定?若然如此,那認定神的國屬於將來的解釋,將會推翻那認為神的國現在已實現的解釋,因為福音書中有較多支持前者的例證。其實,與其在這兩個解釋中間分清孰真孰假,我們不如首先小心分析「國」這個字的真正含義。也許,這能提供一個鑰匙,幫助我們明白耶穌所講「神的國」是何意思。我們該怎樣理解「國」這個字?它是否靜態地表示一個領域或地方?倘若「國」真是指一片領土或一份產業,那麼神的國顯然並未臨到。耶穌的來臨沒有帶來任何地域或宇宙方面的改變。今天地球上的一切與耶穌的時代無根本的分別。沒有出現新的領土。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稱之為「神的國」。另一方面,我們又是否應該把這個措辭動態地解釋為受到某位君王的管治規範?
 
無論在舊約還是新約,都把「國」(malkutbasileia)視作動態字詞,基本上是指某位君王的管治。它絕少用來靜態地指一個領土。因此,在大部分情況下,經文中「神的國」譯為「神的管治」可能更為正確,耶穌也有如此理解。例如:路加福音十九章12節(「有一個貴冑往遠方去,要得國〔basileia〕回來」;另參路十九15);馬太福音六章33節(「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馬可福音十章15節(「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我們若接受這個解釋,把「神的國」理解為「神作王」,就不難明白耶穌宣告神在舊約的應許已經應驗,神作王統治的時期已經臨到。隨著耶穌的降世,撒但遭到擊敗(路十18,十一20-22);以色列中被遺棄的人正如預言所示的被招聚(可二15-16;路十四15-24);舊約的應許得著應驗(路十23-24);死人復活的事已經開始(林前十五20);新約被揭開序幕(林前十一25);應許中的聖靈如眾先知先前所預言的臨到(可一8)。事實上,這國「已然」實現在歷史中。
 
然而,這個「已然」的最後實現卻延至將來。人子的降臨、最後的復活、信心變為眼見等,都「尚未」發生。神的國一方面是「已臨」,另一方面卻是「未臨」。因此,在某種意義來說,神的國已「實現」和存在;但在另一種意義來說,則是如傳統的看法屬於將來。當中完全沒有矛盾,這只是神國的本質。神的國已經應驗舊約的應許臨到。耶穌已經立了新約,但它最終的彰顯和圓滿實現卻是有待將來。在這段等候的時間,我們都要作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路十九11-27)。
 
含義
 
神的國若同時存在「已臨」和「未臨」這兩方面,信徒便必須小心避免過分強調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一面倒地強調「現在已實現」,便會側重於高舉神蹟、醫治、得勝罪惡,和神給予教會的恩賜。這樣將會帶來過分樂觀的勝利主義,最終卻只能招致失望和理想的幻滅。耶穌那些有關將來會有苦難的教導(可十三章;太二十四至二十五章;路二十一章),就是警告人不可過分樂觀。作耶穌門徒的標記,就是背負十字架!信徒要等到這國完全實現時才能得著冠冕。我們享受神國的初熟果子之餘,不可被快樂沖昏了頭腦,必須緊記我們此刻仍是憑信心而非靠眼見而活。我們還要等候那朽壞的穿上不朽壞的,必死的變成不死的(林前十五53)。此刻,我們必須聽從勸勉忍耐到底。
 
但另一方面,一面倒地強調「尚未」,則會帶來失敗主義的態度,對今生絕望,完全忘記我們可以藉著已降臨的聖靈勝過罪惡和死亡,以及得著喜樂。「陰間的權柄」(太十六18)不能勝過教會!即使是在今世,因為神的國已經臨到,我們得以「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林後三18)。「已然」和「尚未」必須在張力下保持平衡。信徒可以因為自己已出死入生,以及有神的靈住在心中而歡喜快樂。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成功與挫敗都是今生的實際經歷。
 
因此,無論是已經得著的勝利還是因未曾實現而造成的挫敗,都能成為信徒生命中的激勵。前者讓信徒先嘗將來要顯現的榮耀(彼前五1),以致驅使我們更渴慕未得的將來。同樣地,因著我們經歷到今生的失敗和憂傷,又目睹周遭世界的敗壞和墮落,我們又會更渴慕將來。於是,基督徒都熱切等候所盼望的福(多二13),那時人子要回來,使神的國得著完全的實現。信徒既嘗了神國中那已經成就的初熟果子,會更逼切地同心祈求:「願你的國降臨」(太六10)和「主必要來!」(林前十六22;參啟二十二20)。
 
Robert H. Stein
 
另參:「耶穌基督」。
 
參考書目:
 
D. C. Allison, Jr., The End of the Ages Has Come; G. R. Beasley-Murray, Jesus and the kingdom of God; B. Chilton and J. I. H. McDonald, Jesus and the Ethics of the Kingdom; O. Cullman, Christ and Time; R. H. Hiers, The Kingdom of God in the Synoptic Tradition; W. G. Kummel, Promise and Fulfillment; G. E. Ladd, Jesus and the Kingdom; G.Lundstrom, The Kingdom of God in the Teaching of Jesus; N. Perrin, The Kingdom of God in the Teaching of Jesus; R. Schnackenburg, God’s Rule and Kingdom; R. H. Stein, The Method and Message of Jesus’ Teachings; W. Willis, ed., The Kingdom of God in 20th Century Interpretation.

2020-04-25


第三章上帝的国The Kingdom of God

作者: Charles H. Dunahoo  译者:  诚之

塑造天国门徒:一个新的架构
Making Kingdom Disciples: A New Framework
第二部  认识世界:门徒训练的背景
Knowing the World: The Context of Discipleship


第三章 上帝的国
The Kingdom of God

在《另外的六天》(The Other Six Days)中,R. Paul Stevens 处理了信徒皆祭司的这个观 念,尝试要废除从第一世纪末以来存在于教会中的二分法。他的立场是上帝的子民虽然的确有 恩赐和职分的区分,但他们是合一的子民,并没有圣职/平信徒的二分化。在这个合一的子民 中,我们有不同的角色和任务,但是我们在平等中是一体的,都是上帝的子民。

 无论怎么说,对一个门徒,尤其是一个新门徒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要了解身为一个 信徒,他/她是上帝国度的一个成员,也是教会的成员。神学、宣教和教牧事奉都需要天国的 观念。一个门徒的生活牵涉到这三方面,我们如何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处境,就会决定我们如何 像门徒一样来生活。

 在教会历史上对神学(Theology)曾有三种误解。首先,神学是个观念上的、抽象的或理 论的范畴,它的应用只能在稍后用在别处。其次,只有专家才研究神学,好让他们用神学塞住 普通教会成员的口。第三,自从启蒙时期以来,神学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而不是给所有 上帝子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误解,我们必须认识到并加以改正。在第五章会有更多的讨论。

 在宣教上,同样的心态也适用:为了事奉上帝,人必须是牧师或宣教士,不是需要按立仪 式,就是需要被委派做这样的任务。“一般”的上帝子民不必参与教会积极的宣教。

 在教牧事奉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只有专业牧职才作事奉的工作,或者如 Stevens 的,普通基督徒是被事奉的对象(接受者),而不是从事事奉的主体(事奉者)。这清楚地表 明事奉不是普通基督徒要做的。

 我写这本书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愈来愈担心我们似乎没有一个符合圣经的关于什么是门徒 的观念。没有这个清楚的观念,要找到正确的门徒训练的方法,就有如乱枪打鸟。因此,没有 这个清楚的定义,我们只能发展出许多(经常是随性的)教会成长和训练门徒(discipline)的 计划和方法。这也难怪早先提到的统计数字强调,我们缺少到底什么是门徒的一个整全的视角。

 Cornelius Plantinga 在《管理上帝的世界》(Engaging Gods World)说:“既然接受了基 督的呼召,祂的跟随者知道,成为一个‘基督人’(Christ person),就是成为一个‘天国人’ Kingdom person)。在天国中工作是我们生活的方式。而许多跟随者得到的结论,是我们需 要强有力的基督徒教育,以便学习如何以最有智慧的方式在天国中服事。”

 在这整本书中,我想提醒我们,一个门徒不只是跟随耶稣的人,而且也关心或有心于上帝 在所有的生活中所做的事。我反对这样的观念,认为一个门徒是把一些有限的活动清单做完的 人。一个天国的门徒不会只满足于他个人的祷告生活和研读圣经或个人见证后,好像他们在基 督徒生活上就有一个特别崇高的地位。许多基督徒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可以同时拥有一个合理 的宗教生活和一个合理的世俗生活。许多的门训方法加深了这个见解。但是如果我们有正确的 天国观,我们就会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上帝不关心,也没有什么是祂不行使主权的 范围。使徒保罗说,“所以,你们或吃喝,或作什么,一切都要为 神的荣耀而行。”(林前 10:31

要在门徒训练的过程中遵循上帝的话,我们就必须本着圣经,思考什么是上帝的国度。可 悲的是,我们的研读、研究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人们对上帝的国并没有清楚的概念。有些人将 它视为与天国等同,其他人则没有看到教会和天国间有什么关联。也有许多人对天国已临 present)和未临(not yet)的层面感到困惑。但是天国的观念绝对是基督教最基本的观念。 上帝的国(或天国),是福音书中耶稣的主要主题。祂以“天国近了”(太 4:17)这个主题 开始祂的事工。祂在约翰福音第三章告诉尼哥底母,除非重生,他不能见上帝的国。这是基本。
 门徒训练的天国模式会为我们生活的每一部分带来改造的冲击,而不只是我们一部分的生 活。所以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上帝的国。我们在门徒训练的早期阶段不能省略这点。

 在新约中我们读到两个词:“上帝的国”和“天国”。我们在没有深入钻研冗长的解经讨 论或圣经历史下,应注意到这两个词指的是同一件事(之所以有两个不同词的原因,是犹太人 不太敢使用“上帝”这个词,他们通常用其它的字词来替代,例如“天”,或者就单纯地留空 白)。在使用国度的观念时,圣经试图强调耶稣基督的王权,包括祂在所有创造范围(realm 拥有最高的主权,也掌管(reign)祂的臣民所有的生活范围。

 门徒训练的天国模式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焦点在上帝,而不是人。耶稣才是祂的 国度的君王,不是人。我们是祂的臣民,有义务去荣耀、敬拜和事奉这位君王。当我们思考国 度(范围与掌管)这个观念时,就意味着在我们生命中,没有一个领域,我们不必去事奉祂。 除非我们以上帝为焦点来开始我们的门徒训练过程,否则我们就会以人为焦点,也就是把焦点 放在塑造(formation),而不是生命的转换(transformation)。

 同时,在以主上帝为焦点作为这个过程的中心的同时,国度模式会帮助我们明白如何联系 到他人,也联系到我们周围的世界。它能使我们明白教会和天国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它会提 醒我们,国度现在已经临到,但在这个世代的终了会达到它最完全的程度。除了这些,国度模 式也会使我们避免误会基督徒生活的真实情况:现在和未来。

 在下一章中,我们将会讨论圣经的世界/生活观。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上帝国度的正确观念, 一个合乎圣经的世界/生活观就是很自然的结果。A. A. Milne 以其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 的故事闻名。他曾写过一本小说,名为《两个人》(Two People),故事集中在潘普先生(Mr. Pump)身上。潘普先生是个杂货商,也是一个很非常敬虔的人。他敬虔到一个地步,甚至不 敢把他的宗教带到市场里面,因为那实在太神圣了。举个例子,他有两顶帽子,一顶是配合他 市场的角色,另外一顶则是为了周日早上到教会的角色。他绝对不敢把这两顶帽子搞混,因为 礼拜天是为了上帝的工作,而周一到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是为了商业。他说:“毕竟,没有人能 同时事奉两个主。”潘普先生是对的,他看出教会和市场是有区别的,但是他也错了,创造出 一个圣/俗的分别,暗示我们这两者是无法调和的。

 这个故事正好适合帮助我们明白,在这个生命中,我们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个双重的角 色。一方面来说,的确,基督徒穿戴着两顶帽子,但是在另一方面,更正确地说,我们穿戴的 只有一顶帽子。我们应该是“在世界中,但不属于世界。”我们同时是上帝的国度和祂的教会 的成员。我们可以说我们穿戴着两顶帽子,因为这两者之间有差异;然而,另外一方面,我们 显然只戴着一顶帽子,因为基督是万有之主。

 有许多心地非常好的教会成员会像潘普先生一样地思考。他们认为他们在礼拜天要事奉主, 但是一个人必须是专业的神职人员或教会同工,才要在周间在与教会有关的服事上去事奉主。

卖衣服,管家,在学校教书,不是宗教或神圣的活动,只是世俗的职业,并没有宗教的意涵。

 明白国度兼容并包的性质会提醒我们,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一个宗教的活动,也都要为 荣耀神而行。既然采取这个心态,我在许多场合建议一个牧养的方法,也是我最后牧会时开始 执行的。我们称之为“每个会员都是牧师”的计划。当然我们的目标不是希望每个基督徒都成 为一个牧师或宣教士,受命以专职的概念来事奉主。我们所想要传递的是,用我们属灵的恩赐 来事奉主,不只是个礼拜天的活动,或保留给教会的专职,它是所有上帝子民每天的经历。这 个含意是明显的。无论在一周中的哪一天,我们都应该事奉主。

 目前的证据显示,国度的模式并没有从开始到成为成熟基督徒的路上,传递给新的基督徒。 因此,基督徒生活被拆解成潘普先生圣与俗的范围。这个错误观念展现在我们的思想中,就是 在我们的思维里,地方上的牧师或到国外的宣教士,在他们每天的例行公事上,是比在商业界 或家中工作的人要更属灵,因为他是在事奉主。但是圣经并没有教导这种武断的区分。宗教的 活动是一个每周七天的过程,没有一个范畴是世俗的或非宗教的,因为生活的全部都是神圣的, 都有属灵的涵义。

 在过去几年,我曾辅导那些要不是很沮丧、就是在他们工作中烧尽而不再有兴趣的人,他 们不再满足于他们原先从事的事。许多人都问我,这是不是上帝要告诉我,我需要辞职,进入 神学院,成为一个传道人或宣教士?几乎所有的被辅导者都表达了一个事奉主的诚心,但没有 感觉到在他们目前的职业上正在这样作,毕竟,那只是个世俗的职业。在这些处境中,我总是 在谈到改变的可能前,先为他们复习天职(vocation)的国度模式。有好几次我们认定上帝正 引导我们向着不同的方向尝试一些改变,但未必是到神学院或国外的宣教工场。另一方面,也 有些人得到的结论是全时间牧养的基督徒职位,的确是该走的方向。其他人则决定留在他们目 前的专业,但用一个新的态度。

什么是国度?
What is the Kingdom?

什么是上帝的国或天国?如果我们要把天国模式运用在门徒训练上,明白这点就是很重要 的了。我的回答会试着保持尽量基本,但不将之简化。我会在这章的末了建议进一步的阅读材 料,提供给想更多研读这个题目的人。有些观点很重要,例如神的国和世界的国的对立面 Antithesis),我不会在这章中处理,但在我们思考国度时必须要包括在内。我希望在整本书 中能呈现这个对立面和张力,特别是在第二部分。

 关于我们的问题,首先注意到诗人在诗篇109:19已经很清楚地回答了:“ 耶和华在天上立 定宝座;祂的国统管万有。”诗人在这里陈述了一个基本的基督徒信仰:上帝是造物主,在所 有祂的被造物上掌权。这里提到的“祂的国”是指它是包罗万有的。

上帝国度的观念现在最主要的意义是指上帝的治理(rule)和掌权(reign)。19节中的“祂 的国度”进一步指出上帝身为君王,祂是祂的国度的律法颁布者,在祂的国度(包括祂的子民) 上有其权柄。从旧约我们很清楚看见,先知,特别是像但以理和以赛亚,看见上帝现在正治理 祂的国度,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地步。

其次,因为上帝这位律法的颁布者,是一个有位格的、神性的上帝(personal theistic God), 我们必须明白国度之关系的层面,此国度同时是指现在和未来。作为祂国度的子民,我们了解 到祂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都会与我们接触。没有一个范围是不属于祂的。

 第三,在新约中,使徒保罗指国度未来的层面为:“因此 神把他升为至高,并且赐给他 超过万名之上的名。 使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一切,因着耶稣的名,都要屈膝,并且口里承 认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给父 神。”(腓2:9-11)。
 旧约和新约同时呈现的概念是上帝的国即将到来。但事实上,借着耶稣基督的到来,天国 已经降临了(可1:15)。然而,我们也记得,当基督在这个世代的末了再来的时候,它将会到 达其高峰。这是腓立比书2:10-11所说的最后和完全实现的时刻。

 我们必须要将国度过去、现在、未来的层面放在心上,特别是现在和未来,因为有人说我 们现在所拥有的关乎国度的,就是我们将来会拥有的。其他人则主张,国度的来临完全是一个 未来的事件,并没有现在的实际性。

 有一件我很高兴在我基督徒生活早期就学会的事,是国度的设立,包括现在和未来,全是 上帝的作为。Meredith Kline称之为上帝在创造和历史终局(consummation-the end)间的介入 intrusion)。这是上帝在开始和末了间的介入,设立祂的国度。你应该还记得这个。上帝告 诉亚当,如果他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就必定会死。当我们读到夏娃不遵守上帝的吩咐,吃 了树上的果子,我们以为上帝的审判会马上临到。但是,上帝却介入了,而且说,实际上,“我 会在我所定的时间宣告我最后的审判。在与此同时,我会开始执行一个救赎的计划,消除亚当 的罪所造成的伤害。”这是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人只能是上帝恩典的接受者。

 为了本书的目的,我们了解上帝的国度已经降临。它与我们同在,因为基督已经来临,现 在也借着祂的圣灵同在。不过,上帝的国度也是一个未来的末世事件(“not yet”)。还有更 多将会来临,当上帝“使万物都服在他脚下”(林前15:27)。这是不是很奇怪,耶稣教导我 们要求祂的国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霍志恒(Geerhardus Vos)称此为国度来临的两个连续 的阶段,第一个是比较渐进的过程,第二个则是变动更大和即时的事件,与基督的再来与历史 终局连在一起。

 为着这个现在和未来的涵义,我们想要确定的一件事,是基督徒明白上帝的国度的教义。 此外,我们将会看到,身为门徒的国度观,必然会提供年轻世代在他们生命中所要寻找的那种 挑战。他们对基督教其中的一个批评是他们与非基督徒没有两样。他们看到对很多人来说,做 基督徒只是意味着去教会、唱圣诗。这些带着怀疑的年轻人需要看到上帝国度现在的重要性, 和对未来所带来的盼望。

国度与教会的关系
The Relation of the Kingdom to the Church

当我们谈到国度和教会的关系,教会与国度的关系,以及两者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必须知道教会的焦点是基督徒生活一个特定的狭窄的观念。它的任务与恩典的管道(means of grace)、 神的话和圣礼有关。它也专注于信徒间特别的“家庭”关系。对照之下,国度则指一个基督徒 生活更广或更宽的层面,因为它牵涉生活全部的范畴,不只是教会。这个概念可以用两个圆圈 (内圈:教会;外圈:国度)来代表。
                 
考虑到教会,人们应该比其它任何地方更能清楚看到上帝国度的样子,因为它是国度的中 心。国度,正如图的外圈所显示的,不受限于教会的范围。基督是教会的王和头,她的主和主 人,不过,祂也是宇宙的主。身为基督徒,属于基督的教会,向更大的国度范围移动,以作盐 作光。上帝要他们的生命影响生活的每个领域。身为国度的子民,我们的基督教不能与上帝国 度领域中的任何事脱离。

 有人说在教会里面有更多的世界,而不是在世界中有更多的教会。这个说法有其份量。基 督徒不应该像世界;我们应该在世界里,但不属于世界。所有的新约中国度的寓言,以及山上 宝训的八福(太五),都强调国度的子民在他们对待生活的方法上是特殊的。在我们的家庭生 活中,基督徒也与人不同。在政治、教育、法律或任何其它的商业界上的活动,基督徒都要有 所不同。这清楚地表示上帝希望那些属于祂身体的人,教会,基督的门徒,不只是把自己想成 社会的改造者。祂宁可希望祂的门徒首先想到,在所有他们所作的事上,是以基督徒的身份作 的。接下来,这会使基督徒对他们周围的世界有一个转化的效果。

 Douglas Bannerman曾写到:

但是从我们目前讨论的观点看来,我们足以说,在实际上,上帝的国度只是 工作中的教会。它的意思是,“在世上凡承认真宗教者,以及他们的子女” ── 也就是根据威敏斯特信条(按,25:2),大公的、有形的教会──特 别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上,被视为在世界上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在这个例子中的两个圈表明教会不能与国度分开,或与国度相等。教会是国度的中心。 Raymond Zorn在《教会与国度》(Church and Kingdom)中说得好:“对目前来说,我们只希 望提出,教会虽然是国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能与国度等同。”然后引用F. J. A. Hort的话, Zorn写到:

我们可以说教会(Ecclesia)是上帝国度的有形代表,或作为其权势的主要工具, 或在语言上其它的类同形式。但我们不能将这二者等同,好让我们能把福音书中谈 到的上帝的国或天国直接应用到教会上。

 这意味着在实际上,当地上的基督徒活出他们基督徒的生活,为上帝的目的而服事时,上 帝的国度会扩展到生活的全部,也在世界发挥影响。这意味着当基督徒在属灵上成长,在外在教会 国度 环境活出他们内心对主耶稣基督的信心时,上帝的国就会成长。Zorn说得不错:“上帝的子民 不能与世界隔离,而是要在世界中,来事奉和代表他们的王,制服世界,并使世界顺服祂的统 治。”使徒彼得是这样说的:“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 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这对旧约 时的以色列是如此,对今天的教会也是如此,要成为祭司的国度和圣洁的国度,在全世界,生 活所有的范围里,为福音的真理做见证。

国度和教会,相似而不同
The Kingdom and the Church, Alike and Different

明白教会和国度的关系,就是我们刚刚粗略谈到的,会帮助我们看清楚上帝对教会的角色 和责任有什么期望。这也会让我们明白更广的国度角色。这个理解能使我们避免分开或等同那 些角色和责任。

这个理解在门徒训练过程之所以如此基本的理由,是它会帮助基督徒认识如何以一个基督 的身体即教会的成员来生活,而且也认识到如何在更广大国度的范围内生活。当我们研究这个 领域,我们很容易看出为什么会产生混淆。如同我们在前面说的,有些人相信、也主张,国度 和教会是一体而等同的,然而其他人则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也有人说我们应该把焦点完 全放在教会上,其他人则只想以未来末世的事件来谈上帝的国度。
谈到我们图解中的圆圈,我们可以借用亚里斯多德的术语:国度是“属”(genus),而 教会是“种”(species)。教会的焦点比较狭窄,而国度则包含了万有。在我们进行的过程, 我们会愈来愈清楚。

Herman Ridderbos,一本很重要的书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的作者,这样写到:
国度(basileia)是神伟大的救恩的工作,是在基督里的应验和历史的终结; 教会(ekklesia)是上帝所拣选和呼召、享受天国的祝福的子民。从逻辑上 来说,天国应列在第一位,而不是教会。因此,前者有一个更全面 comprehensive)的内容。它代表全然接纳的角度,预示所有历史的终结 consummation),带来恩典和审判,有宇宙性的规模,充满时间和永恒。

Ridderbos下结论说,教会和国度是有区别的,但是缺少了对方又是无法想象的。
如同Edmund P. Clowney所清楚教导的,教会是个小型的社区。它牵涉到对上帝,对其会 员,和对世界的事奉。它牵涉到一个有秩序、有怜悯、对神的话语的事奉。教会向世界宣讲耶 稣基督的福音。它将人聚集在这个教会家庭一起敬拜、教导、团契和服事,然后装备人移动到 更广大的范围,以国度的子民在所有的生活中代表三一上帝。因此,虽然教会是上帝国度的中 心,它不是国度的全部。如同赖德(George Eldon Ladd)所写的,“国度是上帝的统治;教会 是人的社区(community)。”透过社区,即教会,福音借着话语和行为被宣告。教会作为一 个社区,不要被教会角色以外的国度活动所牵绊。例如,教会不会设立政党,也不会拿起剑来 惩罚恶人。

基督徒参与高等教育、政治、经济和生活所有合理的范畴是很重要的,但不是以教会的名 义。那些是国度的范围。上帝要基督徒们有属灵的训练,受教会装备。然后上帝的圣约家庭能 走出去,作盐作光,到更广的国度的范围。在国度中,门徒有机会为福音的真理作见证。他们 也准备好执行《创世记》第一章所颁布的第一个使命,即文化使命。一个门徒必须认识如何分 辨他或她在教会的角色和地位,和将更广的国度活动作出区分。

当人们考虑到教会的社区,他们应该已瞥见上帝的国度应该是什么样子。从一个意义来说, 教会是不可见的,因为只有上帝知道其真正的成员。但是教会也有可见的角度,是那些公开作 出他们对基督信仰认信的人。在这种关联下,我曾读到,当人们看见教会,他们应该看到一个 上帝将要来的国度的模型,因为祂要使它成为最后的国度的复制品。

Jacques Ellul在他很有洞见的书 The Presence of the Kingdom 强调了一个双重的论点。首先, 当人们看到在Fourth and Main上的教会,他们应该看到国度的同在。当然Ellul不是指砖头和灰 泥的教会建筑,而是指教会的人和教会所代表的。其次,神学对今天的世界没有什么贡献的原 因是因为平信徒将他们的信心私有化了,像潘普先生一样不敢把他们的宗教信心和每天的生活 常规结合在一起。Ellul得到的结论是当福音在今天被宣讲的时候,它并没有进到世界,因为教 会并没有在全部的生活作盐作光──上帝所希望的。“平信徒的生命对教会和对世界的立场是 很重要的。因此,这个立场必须被清楚地认识就是很重要的。”

国度的涵义与应用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ingdom for Christians

我很感谢凯柏、巴文克(Herman Bavinck)和霍志恒(Geerhardus Vos)等人,他们强调 和发展了上帝国度的观念,帮助我们看清教会和国度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荷兰神 学家中有些人提出了一个“主权领域”(sphere sovereignty)的观念,强调的是保持不同领域 的差异,但把所有的领域在上帝的主权下联系在一起。有些人会说教会有其独立的责任领域。 它独特的角色是传讲福音,宣扬救赎的生活。家庭有其独立的领域,学校有其独特的呼召,国 家也有其领域。根据主权领域的观念,政府不应该经营学校,教会也不该经营政府。有些人甚 至很字面地解释,以至于会争论(1900年代比今天多)教会是否可以经营基督徒学校。主权领 域在明白角色上很有帮助,但它并非暗示不同的领域没有关联或重迭。

生活在西方、北美的文化中,我们倾向以话语和行动制造一个印象,以为基督教信仰虽然 很重要,但它不应该被带进公众的领域内。我记得1960年代,围绕在提名肯尼迪作为总统候选 人所引起的争论。其中一个问题是,他是罗马天主教徒。当时人相信,如果他当选了,这个关 系会影响他作为总统的角色。他的反应是试着向人民保证,他的宗教不会影响他的政治主张, 好像这样的立场是可能的一样。

我所热切盼望的是我们基督徒,天国的门徒,能看到和了解我们在此生中有多重的角色。 我们必须能加以区分,而不是尝试加以隐藏或把我们的宗教信仰排除在这幅图案之外。

在今天这种明显强调宗教信仰私有化(privatization),政治正确的迷惑,以及把教会(church 和国家(state)分离等同于宗教与国家分离的观念下,我们愈益看到在公众场合,公开的宗教表达的退缩。这也加强了这个观念,即前面提到的,认为我们的生活有一个神圣的部分和一个 世俗的部分,而这两个领域应该永远保持分开与独立。这个误解使我们很难讨论“政教分离” 的议题,因为我们无可避免地把教会误认为宗教,而宗教是无法与政府分开的。

了解上帝的国度会帮助我们看到,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宗教认信摆在一旁。无论我们从事什 么活动,它都与我们的信仰息息相关。只要我们不尝试去跨越教会和国家分离(政教分离)的 这条线,就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情形下,教会不会成为一个政党。这不是教会的角色。但是, 这不是说基督徒不能有政治取向。公民政府,政治,是一个天国的角色,不是教会的角色。教 会的角色是属灵的,如果扮演得好,会装备它的会员,活在一个更广阔的国度,作天国的王的 代表。

1980年代一些运动错误的地方,是以为我们只要选举一些基督徒去为道德立法,我们就能 让事情回到正确的轨道。然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让平凡、日常生活的基督徒投入生活的政治 范畴,按照他们基督徒的信心来行动,然后我们就能开始看到一些社会的改变。1900年代使教 会失去其正统精神支柱地位的原因,是教会在社会改造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了。那是天国的任务, 不是教会的角色。

我记得我在1960年代,当布道家穿戴神职人员的衣领,领导或参加民权运动示威时,所有 的一个负面反应。这与人们心中所认为教会要从事的国度活动相吻合。我也记得当时与一位在 华府(Washington D. C.)担任助理的一位年轻人,对一群基督徒学校领袖所作的演讲。他说 到我们的国会议员所参加的查经班的数目,会很激励我们。但是我也记得他也说到,同样的一 批国会议员并没有思想他们在查经班所学到的,然后用在一些议题的处理上,是多么地令人伤 心。

我不认为我们应该创办一个基督徒政治团体(政党),如同有些人所建议的。然而,我的 确认为国度的生活需要基督徒参与在公民的生活领域──不是以教会的名义,而是以主耶稣和 王耶稣的名义。作为一个改革宗福音派的长老会会员,我盼望看到更多人投入生活的政治领域, 不是夸耀我们的长老会主义或教会的联系,而是忠实于我们的基督徒信仰。

美国长老会信条和原来英国信条一个最主要的区别是在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上。在美国版威 敏斯特信条的第31章,代表正统长老会信条的立场,我们读到:“教会总会和会议,除了有关 教会的事务以外,不可处理或决定任何事,也不可干涉全体公民的民事事务。除非遇有非常的 事,方可谦恭地向政府请愿;或在政府官长的要求下,为满足良心,可向政府提出忠告。”

在作这章的总结时,我碰巧听说巡回法院关于忠诚宣誓(Pledge of Allegiance)的决定。 法院的判决是这个宣誓是违宪的,因为它包含了“上帝之下的一个国家” one nation under God 的片语。次晨,我听到一个访谈,是访问提起这个议题、质疑在公立学校系统使用这个宣誓的 人。他宣称这是个爱国的举动:他不是反对国家,而是反对“在上帝之下”的这个片语。他的 解释是我们不应该把“政府和宗教”混在一起。这是个真实的议题,特别在北美的多元文化中。 但是正如我们建议的,稍后也会详尽阐述的,因为人是上帝的形象,因此是一个宗教的存在体, 他在所做的一切事上都必然是宗教性的。

教育是另一个领域说明理解教会和国度关系的重要性。虽然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但 是教会的确负有教育的任务,要教导、训练以及装备上帝的约民,以基督徒(救赎)的方式来 思考和生活。我们许多在改革宗教会的人,在为圣约的子女施行洗礼时会宣誓,要帮助父母养育他们的圣约子女。这并不意味着教会在孩童教养上要取代父母的角色。然而,许多经文让我 们清楚看到,教育上帝的圣约子女,虽然是父母的主要责任,却牵涉到更大的圣约社群。

在不久之前曾经有个时期,人们相信正如教会掠夺父母的角色是错误的,国家创办学校来 教育孩童也是错误的。今日,在重新思考圣约家庭的观念时,许多人开始了解,教会可以帮助 父母协调、促进以及鼓励教育的过程,而不是取代父母的地位。
如果教会的角色是教会的和属灵上的,将圣经传讲和教导给上帝的子民,那么教会作为一 个机构必须谨防涉入太多今天必须面对的社会议题。教会的角色不是宣扬社会改革和社会的转 化,而是装备它的子民,以基督之名向国度的范围移动,为主领回所有的领域。作为教会,它 对非信徒并没有权威。对国度和教会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会抵消有些人宣称的,教会的“心 态太属天了,以至于没有实质的益处”,以及另一方面的宣称,说教会只能到不受欢迎的地方。

再者,明白上帝的国度会让我们避免一些关于基督徒生活抽象的学术概念,提醒我们身为 基督徒是以一个全新的方式来理解、思考、生活以及事奉天国的王,耶稣。经文如马太第五章 的八福,和耶稣关于天国的比喻,提醒我们国度的子民对生活和现实,与未生在这个国度的人, 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取向。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天国比喻的结论(例如,浪子的比喻)都倾向于出 其不意地抓住听众的心,因为他们期待的是不同的结局。然而,国度的子民是透过上帝的镜片 和眼镜来面对现实,正如约翰·加尔文所说的。因此,我们对事情有一个不同的角度。

明白国度的观念也会提醒我们,国度已经来临了,因为基督已经来临了,它在基督在末期 回来之前不会达到最完全的境地。保罗在林前15:28说的,“到万物都服了他,那时子自己也 要服那位叫万物服他的,好使 神在万有之上。”到那个时刻,教会会提升到国度的层次,上 帝全然完全的治理与范围才会降临。

基督门徒当振臂高呼,因来日方长。面对挑战──直到那时,活得有如国度心智的子民, 以教会的成员,担负双重的角色:基督的身体以及祂的国度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