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認識基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認識基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4-09

 
基督的榮面
Christ’s Face

誠之摘自《認識基督的27堂必修課》Knowing ChristMark Jones 著,高阿丹譯,台北華神,2019pp. 307-317
https://yimawusi.net/2023/03/28/christs-face/
 
25堂 基督的榮面
Christ’s Face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凡向祂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一樣。
 
約壹三2-3
 
今天的基督徒往往不明白,他們何等有幸能繼承如此豐盛的神學產業。有許多我們如今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是神的子民在初代教會——甚至在宗教改革前夕——所沒有或不明白的。我們要在天上與耶穌面對面相見的這個信念即為一例。直到約十七世紀,在天上與神相見的這個信念,主要是關乎我們在天上將享有過於在地上所能擁有的理性知識。這只是部分的真理;但是偉大的清教徒思想家約翰·歐文,以及其他好幾位神學家,「改革」了我們如何理解所謂的「榮福直觀」(beatific vision)。歐文不但肯定得榮耀的聖徒在天上將因對神有更高的理性認知而更愛神,聖徒們更要在祂得榮耀的人性裏眼見基督。
 
我們將在耶穌基督的面上見到神——其實也只有在基督的面上我們才能見神。這是視覺上的眼見:換言之,憑著我們得贖的身體與靈魂,我們將得見我們救贖主的真體,就是得榮耀的神-人——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西一15;約壹三2)。
 
因著信
 
我們只有按照兩種方式,能分別在今世與來世,看見基督。在今世,我們憑信心行事為人(林後五7);在來世,我們將憑眼見而活(約壹三2)。不論如何,我們信心以及眼見的對象總是主耶穌。耶穌要我們看見(憑視覺)祂的榮耀(約十七24),祂也要我們憑著信心活在世上(約二十29)。
 
在這世上我們憑著信看到基督的榮耀,但卻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林前十三12)。我們信,但是我們的不信總需要得到幫助——這幫助來自聖靈,是我們在施恩的寶座前所得到的(可九24;羅八26;來四16)。我們站立得穩,但我們也動搖。我們的心智軟弱,在得榮耀前,我們對基督的認知總不夠明澈純全。我們盼望那更好、更穩固、更確定,且更恆常的。
 
現今在世上,除了憑著信心、透過聖經以外,我們別無直接認識耶穌基督的途徑。經文就是耶穌基督的「面容」。我們越加熟悉與明白書寫於其中的字句——經文講論祂(路廿四44)——我們就越加認識耶穌,就是那成為肉身的道。
 
這個知識徹底地改變人。保羅敘述基督徒揭去帕子「敞著臉」,仰望基督的榮耀,以致於「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林後三18)。我們的內心更新而變化,正是基督的靈之大能在動工叫我們「變像」(就是叫我們更新變化而有基督的形像)。
 
所有盼望在來世與基督面對面見面的人,都必須在今世憑著信心仰望祂。我們相信所不見的(彼前一8);但是我們必須信,否則就看不見。約翰·歐文沉重地提醒:「沒有人可在來世憑著眼見瞻仰基督的榮耀,除非他在今生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憑著信心看見基督的榮耀。」(注1)他補充,恩典預備我們得榮耀,而信心裝備我們眼見。
 
有了這知識,盧德福(Samuel Rutherford)就貼切地形容我們的心志:「噢,我的主耶穌基督,如果我上天堂卻沒有你,天堂就成了地獄;而若我下地獄卻與你同在,地獄將會是我的天堂。」(注2)畢竟,「與基督同在」比萬事都好(腓一23)。這樣,我們的心因著信,如今就在天上,也就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寶耶穌所在之處(路十二34;林後四18;西三1-2)。
 
這就凸顯另外一個重點,亦即我們對天堂的盼望——畢竟沒有人否認天堂地獄好——必須是對在天基督之渴望。就連那個釘在十字架上的強盜都祈求:「『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路廿三42)那罪犯憑著信心——在當下這是多麼非凡的舉動——盼望去到基督的國度裏;他不是只想要去某個更好的地方。耶穌回答他:「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廿三43)耶穌應允了強盜的祈求,就肯定在樂園裏真正的喜樂是與祂同在。聖經最終描述基督在天堂的中心,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啟廿一~廿二章)。天上的主坐在祂的寶座上,祂理當如此。
 
憑眼見
 
在天上,我們將直接眼見基督。也就是說,我們與祂之間沒有隔閡,只有聖靈,是聖靈叫我們的身體與靈魂活過來,使我們能夠瞻仰基督的榮耀。我們的視覺也將是直接的。祂將在祂榮耀裏來到我們面前:「我們……必得見他的真體。」(約壹三2
 
這就說明我們為何需要一個復活的身體。我們需要一雙能夠看見基督肉身榮耀的眼睛。我們是憑著眼見看見祂,也是憑著悟性,這二者之間不是非此即彼。我們將憑著合乎我們得榮耀景況的理解,仰望祂的榮耀。這視覺在今生全然不適合我們:我們不能忍受它,它對我們這些活在地上,罪還殘留在內的人來說「太高、太輝煌、太不可思議」。(注3
 
彼得、雅各、約翰在變像的山上幾乎無法承受基督的榮耀;眼前發生的事使彼得語無倫次(路九33)。其實,如果得榮耀的主真在地上向祂的子民顯現,這對我們來說一點益處都沒有,除非是要在當下把我們變得與祂一樣。歐文主張:「我們無法憑著任何曾經領受或可領受的亮光或恩典來承受〔基督〕直接的出現和顯明。」(注4)要印證這個說法,我們只要思想看到得榮耀基督的使徒約翰(啟一17),或往大馬士革路上的掃羅(徒九章)。
 
正如我們在今生憑著信心被更新而有基督的樣式,在來世我們也將憑著眼見變成主的形狀。約翰說得非常清楚:「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約壹三2)約翰教導,我們要像耶穌,因為我們將要見到耶穌。因此,見到祂——不論是憑信心或者眼見——對神的子民來說有更新變化的功效。華森指出,當光照入暗室,暗室可說被光改變。(注5)同樣地,我們將看見基督,因而有所改變。與頭聯合的人,站在祂榮耀的面前,身體與靈魂必然有祂的樣式。的確,我們仍將遠遠不及祂的榮耀,因為我們並非在位格中與神性聯合。儘管如此,那將要住在我們裏面的恩典——其實這恩典已然在我們裏面——與住在基督耶穌裏的恩典,並無二致。
 
我們現在無法全然領會這個盼望。歐文指出,屬靈的視覺將讓我們強有力地感受基督位格的榮耀,「比我們在地上能感受的超出千倍」;這也是我們現今在地上「枯苗望雨般所切慕的」。(注6
 
的確,說基督徒在天上不會犯罪並沒有錯。但是這並非因為我們將變得多聖潔,而是因為我們將無法把目光從基督身上挪開。我們受命要在今生仰望耶穌(來十二2),因為我們將在來世那樣活。當我們仰望祂,我們就不犯罪;當我們的目光離開祂,我們就處在危殆之中。在天堂,我們恆定不移地注目於祂,就永遠脫離這個危險。
 
耶穌的圖像
 
看來,基督的相貌在復活後有很大的改變(路廿四31)。榮福直觀的教義促使我們檢視,為基督造圖像是否合宜。每一位神的子民都該渴望看見復活的救主,但是我們必須問:圖像可否忠實表達高升的神-人之榮耀?祂的榮耀必然超越圖像,因為祂的榮耀不但無形,且有改變人的功效。
 
再者,如果一個圖像真的按照其目的呈現基督,那麼我們能不能敬拜那圖像?姑且不論我們可否製造神人圖像,我們是否該製造基督圖像?
 
我們在末了圓滿時見到基督,必然叫我們屈膝敬拜祂(腓二9-11)。如果我們不敬拜圖像,因為它不真的是基督,那麼又何須造圖像?有人可能會回答說,門徒們和其他千萬人都見過耶穌。但是我們必須記得他們到底看見什麼——就算不是憑著信心之眼所見——他們看到真實的基督,不是祂的肖像。在那樣的處境下敬拜祂是全然合宜的。祂的門徒們必然在心中對耶穌有抹不去的印象。儘管如此,對他們來說,基督升天後最重要的不是他們心中的印象,而是基督已成就的工作,以及祂在天上繼續執行的事工。最終,人是憑著信心擁抱那救人的福音,不是憑著某種心中對基督的印象——就連法利賽人肯定也對耶穌有印象。
 
約翰·歐文似乎認為,神的子民若正確地理解榮福直觀,就不會想用耶穌的圖像。他指出,一個圖像不可能捕捉基督真正的榮耀,圖像會將我們的意念分心在一個假像之上。惟獨神的話語可激勵我們對基督的情感。如路德所說:「聖經就是基督的搖籃,祂就在其中。」(注7
 
基督的人性與神性在祂的位格中不可分離地彼此聯合,所以祂的肖像就是神的肖像。凡不能真正反映祂整個位格中人性與神性的圖像,就是假像。所以,說圖片或電影中的耶穌不過代表祂的人性,並沒有解決問題。按照我們對基督位格的瞭解,這是不可能的。基督有一個真實的人性,但那人性總是與神性共存於子的位格中。神的兒女自然渴望在基督位格中得見神的面(林後四6);但我們必須耐心等候看見祂的真像,那會比我們在地上所能想像的還要更好。我們現在不是憑著眼見行事,反倒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祂愛我們,為我們捨己(加二20)。
 
我還要指出,有耶穌畫像的兒童書籍有一個嚴重的缺陷:就長遠的教牧意義來說,這些圖片剝奪了我們兒女們憑著信心之眼的「視覺」。父母不該奪取孩子們這個美妙又喜樂的特權(約二十29;彼前一8)。父親、母親和牧師們都必須忠實地呈現基督,好叫孩子們所認識的是真的耶穌(約壹一3)。
 
對基督徒來說,我們在地上作客旅時能夠擁有最寫實(最好)的基督圖像,就是聖餐中的餅與酒——我們憑著眼見看這媒介,但若非憑著信心領受,它們對我們就毫無益處。與我們復活的救主在聖禮中交通的喜樂,並非來自於圖像,而是來自於全然憑著信心守禮之祝福(約二十29)。
 
天上的交通
 
道成肉身的聖子要憑著祂得榮耀的人性,在天上繼續作聖徒們認識神、愛神的中保。歐文肯定:
 
在天上,凡來自於神與無限豐滿的,必然是在基督耶穌裏藉著祂,向得榮耀的聖徒傳遞;基督永遠都是神與教會之間交通的媒介,在榮耀裏也是如此。天上地上萬有都在裏面同歸於一……,這個次序永不解散…………。而我們得以持續長留在福樂與榮耀中,全然取決於這些來自於神、透過基督的交通。(注8
 
神的啟示並不終止於聖經的六十六本書。啟示在今世還未得榮耀之前已經終止,但將來在天上,神將持續對祂的聖徒說話,而祂將藉著耶穌基督向聖徒說話。身為神-人,基督將長遠活著,向教會啟示神的旨意。我們是人,知識有限,不過我們要不斷從基督領受新的知識。只有我們越加認識神和祂奇妙的作為,我們的喜樂才有所增長(詩四十5)。真實地看見耶穌,總是喜樂的:「你已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見你的面得著滿足的快樂。」(徒二28)信心生出喜樂(彼前一8),而眼見結出的喜樂更加豐盛。我們要進去享受主的快樂(太廿五21),這快樂出自於我們可直接、沒有隔閡地來到祂面前。這確實就是每一位在地上恆心愛耶穌基督(弗六24)的基督徒之忠實(雖不完美)的渴望。基督將神的知識、愛、智慧和美善傳達給我們,而我們以敬拜回應。我們將來無瑕疵的敬拜,乃是永遠以得榮耀的神-人為對象。歐文指出:「神的羔羊、基督之位格,與神和聖靈並列為永恆〔敬拜的〕對象;子的人性得以分享同一永恆榮耀。」(注9)我們將見到祂的真體,就要歡喜地敬拜祂的真體。在天的基督就是天上的福樂。詩歌作者威廉·華克(William Walker1809-1875)寫道:
 
  如果神遷離祂的住所,
  或只要祂掩面,
  那天上所有的豎琴
  也不足以造就天堂。
 
天堂之所以是天堂,是因為耶穌的榮面在那裏。地獄之所以是地獄,因為住在地獄的人面對的總是審判者神的面,他們卻從不得見那可喜悅的中保之面。
 
結論
 
在今生,我們基督徒被召要憑著信心而活,那信心使我們能夠在耶穌基督臉面上仰望神的榮耀(林後三18,四6)。在今生或來世,我們都不會直接來到神面前;只有透過基督的位格我們才能來到神面前。藉此,我們內心一天天更新而變化,在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所長進。這就讓我們預嘗將在那大日子發生的大事,祂要再來,而我們要「在一霎時,眨眼之間』改變(林前十五52)。
 
而這一切都不該叫我們忘記,清心的人得見神(太五8)。對於基督顯現時信徒將有的改變,約翰筆下有佳美的形容;接著他勸勉讀者:「凡向他有這指望的〔榮福直觀],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約壹三3)有這指望的人,就是仰望耶穌,盼望與祂同在並渴望變得像祂的人。
 
奧古斯丁說:「信心就是相信不見之事;這信心的獎賞就是得見所信之事」。(注10)我們信心的對象是基督,祂是我們信心的獎賞;我們將要親眼見我們在地上所相信的。
 
回顧與討論
1. 我們在天堂要得到的最大祝福是什麼?
2. 為什麼在今天的教會中,我們往往忽略身體和血肉的重要性,或將其重要性打折扣?聖經對我們在天堂的身體有何教導?
3. 為什麼榮福直觀在今生與來世都如此重要?信心、眼見,它們與榮福直觀有何關聯?
4. 比較基督圖像的使用與聖經對於榮福直觀的教導。
 

2022-01-02

 

認識基督 腓3:9-11
聖經歸正教會主日證道|腓立比書系列|10/03/2021 |呂沛淵牧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rcBAVxtfY
 
前言: 保羅宣告「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因為他的緣故,我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目的是為要「得著基督,並且得以在他裡面」。在9節,保羅解釋「得著基督,在基督裡」的意義,與先前「自我中心靠肉體,是失喪的」明顯對照。使我們深入明白為何「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是有損的」;如今已經唯獨因信基督稱義,過去是靠肉體自義(3:6)。有益的「至寶」,對照有損的「糞土」,何等扎心! 然後在10-11節,保羅繼續展開「認識基督」的內容細節,基督的死與復活,與你我基督徒生活的緊密關聯: 與主一同受死、一同復活,一同受苦、一同得榮耀。這是十字架的道路與生活,是認識與經歷「得著基督、在基督裡」的核心。你是否清楚且得著了呢?
 
1. 得著基督,得以在他裡面
 
(1) 為要「得著基督,得以在他裡面」,這是保羅「將萬事當作是有損的而丟棄」的原因。「得著基督」gain Christ是真正的利益,「得以在他裡面」be found in him是被尋回在基督裡。這不是靠自己屬肉體的條件追求而得的,保羅以前以為「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其實是想立自己的義,不服神的義(10:3)。現在,保羅知道這是有損的、令人失喪的,因為這使他不認識基督,在基督之外。「義」是指人守約與神的關係正確,靠恩典信靠神而活;其相反是「罪」(不義)指人背約與神的關係破壞,靠自己肉體而偏行己路。我們藉著唯獨信靠基督為中保而稱義,罪得赦免,得以在基督裡,與神恢復了正確關係(林後5:21)
 
(2) 所以他說得著基督、得以在基督裡,「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 not having my own righteousness that from the law,不是自己從律法而得的義,因為人不能因行律法稱義(3:20; 2:16)。「乃是有信基督的義」but the righteousness that through faith in Christ。這是羅馬書與加拉太書的主題信息。腓立比書在此精簡扼要的敘述此福音真理,以駁斥律法主義者靠肉體行為稱義的謬論(3:2-6),保羅以自己悔改歸正的經歷來作見證與鑑戒。
 
(3) 3:9前半句以「不是not / 乃是but」作為截然的對比,後半句「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the righteousness that from God upon faith,是重複總結上一句所說的,有三要點的對照。自己的義 / 真正的義,從律法而來 / 從神而來,信基督的義 / 根據信的義。那些「犬類、作惡的、妄自行割的」律法主義假教師,引誘腓立比信徒追求靠肉體誇口。保羅表明那些假教師是追求自己的義,想得著從律法來的義,其實是有損的、失喪的。唯有從神而來的義,才是真正的義,是神施行救恩給我們(46:13; 51:5; 54:17),彌賽亞是大衛公義的苗裔,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33:14-16),這在主耶穌基督身上應驗了,所以我們得著神的義,是根據信靠基督而來的(3:21-31; 3:1-29)。稱義是「得著基督,在基督裡」的結果(3:9)
 
(4) 稱義的生命,必帶來稱義的生活,所以「義人必因信得生,因信而活」(1:16-17)。真實得救的信心,必生發仁愛,結出愛的果子(5:6)。真實的信,帶來稱義的生活,愛心增長多而又多(1:9),彼此切實相愛(2:3-4)。因為真實的信心,注目仰望主基督,以主的心為心,跟隨主的腳蹤行(2:5-8)。並且真實的信心必操練「在主裡喜樂」,即使在當前的苦難逼迫中(1:27-30; 2:17-18; 3:1)
 
(5) 保羅在3:9強調我們所得的義,是神的義、從神而來的義(詩篇71:15-16),不是自己的義(像污穢的衣服,賽64:6),乃是藉著信基督所得到的,也就是本乎恩、藉著信(2:8-9; 4:16)。我們原本是罪人,得以恢復與神的正確關係,唯獨是靠恩典,唯獨是藉著神賜給我們的信心,唯獨是靠著基督的拯救。所以3:9告訴我們: 我們這些全然墮落敗壞的罪人,是「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基督」,才得以在基督裡。這是根除靠肉體的習性、得著主裡真正喜樂的關鍵。
 
2. 使我認識基督
 
(1) 保羅「得著基督,得以在基督裡」, 是「已經得著」already與「尚未完全得著」 not yet。這是基督徒生活的末世架構,我們已經得救贖,然而尚未完全得贖。我們活在主基督第一次來與第二次來之間,基督第一次來已經「成了」十字架救贖(19:30),他第二次來就完全「都成了」(21:6)。我們已經在基督裡(1:6, 11, 26; 2:1, 19, 24; 3:1, 3),熱烈盼望主基督再來的日子(1:6, 10; 2:16)。我們已經得著基督、得以在他裡面,將來在基督再來時,就完全得著基督、與主同在直到永遠(1:21; 3:12, 20-21)
 
(2) 保羅在3:10-11是接續8-9節,是同一長句,表明3:8-9「為要得著基督,得以在他裡面」,所帶來的最終核心目標是「使我認識基督」so that I may know him。這是回到3:8主要子句「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為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所說的。所以,我們「得著基督,得以在他裡面」的核心意義,是「認識基督」。而「認識基督」不僅是對真理的信息知識,更是生命的體驗認識(林前8:2-3; 4:9)。認識基督是永生,因為永生是在他裡面(17:3; 約壹5:12-13)
 
(3) 保羅對主基督的「認識」是已經開始already,尚未完全not yet,正因為他「得著基督,得以在基督裡」是已經得著,尚未完全得著。所以信徒是已經「認識基督」(提後1:12; 10:14-15; 約壹2:13-14; 4:7; 5:20; 彼後1:2-3),是繼續「認識基督」(1:16; 4:13; 彼後1:8)
 
(4)「認識基督」的內容在3:10-11簡明扼要的解釋說明,共有四行,是前後對應的二要點: 復活resurrection與受苦sufferings
     A 曉得他復活的大能
         B  曉得和他一同受苦
         B’ 效法他的死
     A’ 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
如此四行結構,顯示: 認識經歷基督的復活大能,使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使我們效法主的死,以致我們得以從死裡復活,與主一同得榮耀。這就是基督徒生活,「認識基督」的關鍵: 以主基督的心為心,捨己走十字架道路,從受苦到復活,從苦難到榮耀。
 
3. 曉得他復活的大能,曉得和他一同受苦
 
(1) 認識基督,首先要「曉得他復活的大能」the power of his resurrection,基督從死裡復活的大能,臨到信徒生命中,這是聖靈的工作(3:3),使我們的靈魂首先復生,也保證了我們將來身體復活(8:10-11)。林前15章詳細說明主從死裡復活是出熟之果,使我們將來身體復活。主的復活大能,是屬他的子民所經歷的(林前6:14; 1:19-20)。我們已經與主一同活過來(2:5),與他復活的形狀聯合,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6:4-5)
 
(2) 3:10此處所說的,主要是指信徒現在就經歷到主復活的大能,這是保羅已經且繼續在經歷的。我們現今必朽壞的身體,每日都在經歷主復活大能,在我們生命中發動。這是林後4:7-18所說明的: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林後4:11)。這使得我們在這必死的身體中,與主一同受苦時,可以靠主復活的大能而喜樂感恩。因為曉得主復活的大能,向我們這些信的人顯明是何等的浩大,使我們可以忍受苦難逼迫,並且將苦難轉化成與主親密相交團契的媒介。
 
(3)「曉得和他一同受苦」the fellowship of his suffering,這是說到為福音受苦,為義受逼迫(1:28-30; 提後1:8; 2:3; 4:5),是受主基督所受的苦楚(林後1:5-7),與他的苦難有分,如同保羅所說「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1:24)。主基督的患難沒有不足,若是我們不和主一同受苦,則是我們的缺欠。為主受苦(8:17),是基督徒的正常心態與遭遇(帖前1:6; 3:2-3; 林後1:5; 4:7-18)。腓2:5-8說到主基督的降卑受苦,謙卑順服以至於死在十字架上。與主一同受苦,是真正認識基督所不可或缺的層面。腓1:13說受捆鎖是為基督的緣故,1:29-30說為主受苦,所以信徒跟隨主,要捨己背負十字架,十字架是真基督徒的標誌。與主一同受苦,是靠著主復活的大能,所以苦難成為化妝的恩典,使我們與主同享苦難中的團契,也成為我們認識經歷主同在的喜樂。與主一同受苦,使我們更加認識主的愛,使我們靠著愛我們的主,在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8:35-37)
 
4. 效法主的死,必從死裡復活
 
(1)「效法他的死」being conformed to his death,「效法」字根意義是相同+形狀,同一詞在羅8:29作效法模樣,被塑造成同一模樣。此字在3:10是繼續進行狀態的分詞,是根據動詞「認識基督」,表示效法基督的死,是效法主的奴僕形像(2:7),卑微捨己。這是明顯對照2:6-8「基督之詩」所說,因為3:9的「得以」與2:8「既有」是同一動詞。所以「效法主的死」是在主受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6:3-5),捨己以至於死(治死老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天天跟隨主(9:23-24),這是「認識基督」的核心內容。
 
(2) 從「曉得和他一同受苦」到「效法他的死」,這顯示:為主受苦是與主一同受苦,為了福音的緣故;效法主的死,是與主捨己的形狀聯合,被改變成為主的模樣。這是主聖靈在神子民生命中的工作(林後3:18),使得我們心意更新而變化,不再效法這個世界(12:1-2)。這是倚賴主復活的大能大力,雖然我們四面受敵、心裡作難、遭逼迫、打倒了,然而我們有這至寶放在瓦器裡,身上恆常帶著主耶穌的的「死death」,使主耶穌的「生life」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4:7-11)
 
(3) 這是我們所受的洗禮之意義: 「與主聯合」,效法他的模樣,形狀要相同,效法他的死,在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基督徒的一生都是背負十字架,走十字架的道路,認識基督就是效法基督。我們在現今生活中,恆常「效法」主的死,也就是加2:20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加5:24「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 6:14「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
 
(4) 舊約中以利亞與以利沙,使孩子復活的見證(王上17:21-22; 王下4:22-25),預表在死的形狀上聯合,帶來在復活形狀上的聯合。所以,我們若在主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效法他的死,就必在主復活形狀上與他聯合,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6:4)
 
(5) 不但如此,將來在主榮耀降臨時,我們這卑賤的身體被他的大能改變,成為「相似」主榮耀身體的形狀(3:21),相似與效法是同一字。這是我們確實的盼望,將來身體復活,也是相同形狀模樣的榮耀身體。
 
(6) 最後保羅說「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if somehow I may attain unto the resurrection from the dead,此處「從死裡復活」原文是「從死人中復活」(20:35),顯示這是指死了以後的復活,即信徒將來身體復活。保羅說「得以」attain是得著,來到,達到結果,表示得著死後復活。「或者」並非表示不確信自己死後必會復活,因為3:20-21說明了此確實且榮耀的盼望「身體復活」; 2:16-17已經論到在基督的日子得榮耀,獻上生命為祭,是喜樂的。這都是表明保羅確信且盼望將來身體復活(8:17-25; 林前15:12; 提後2:18)
 
(7) 保羅用「或者if somehow」是要表達從人的角度看未來的兩種可能: 先經歷身體死亡,等候主的再來(行過死蔭幽谷,詩篇23:4),或是活到主再來時身體復活,在空中與主相遇(帖前4:17)。這是表達1:20-22所說「或者是生是死」,保羅表示他所確信盼望的身體復活,其過程是神所預定的,其方式是他所不知的somehow。將來的身體復活是千真萬確的,然而是先受死離世(殉道),或是活著等到主再來,則是保羅不確定的。他所需要確知的,是現在專心「效法主的死」,靠主復活的大能,走十字架的道路。他也以此現在心志與將來盼望,勸勉腓立比信徒和今日的我們。所以在3:12-14說,我不是以為我已經得著了,乃是竭力追求,向著標竿直跑,要得到將來的「獎賞」。
 
結論:
 
1. 保羅為基督捨下萬事,他已經「得著基督,在基督裡」,終極目標是「認識基督」,因為他以「認識我主基督為至寶」(3:7-8),這超越一切。保羅已經「與基督聯合」Union with Christ,這也是每一位基督徒的真相。主基督為我們降生、受死、復活、升天,所成就的一切,都藉著聖靈實現在我們的生命中。3:9-11說到救恩三要項: 稱義、成聖、得榮耀
 
(1) 完全的稱義Justification: 保羅不再是靠肉體自以為義,乃是從神而來的義,基督的義成就在我們身上(3:9; 林後5:21),我們唯獨因信稱義。這是完全的稱義,定案的稱義,不可能撤銷或改變,正如主的復活是一次永遠的確定(4:25),他賜給我們的義是完全的,也是永不改變的。我們不再定罪(8:1)
 
(2) 繼續的成聖Sanctification: 保羅認識基督,他渴望繼續多而又多的認識,與主基督相交團契更深入更甜蜜。他要曉得主基督的復活大能,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3:10)。這次序是我們先活在復活的主基督裡,然後他帶領我們與他同受苦難,使我們恐懼戰兢作成得救的功夫,因為他在我們心裡運行。這是使我們生命改變成聖的大工,是神在我們心裡已經啟動的善工,是我們要繼續認識且經歷的救恩奧秘。
(
3) 所盼望的得榮耀Glorification: 與主一同相交團契、成聖的過程,最終是身體復活(3:11),這是保羅和我們所達到的終點,就是救恩完全成就實現。不論我們是經過死蔭幽谷,或是在空中與主相遇,那結果「得榮耀」是千真萬確的(8:29-30)
 
2.「認識基督」是我們生命活到永遠的真正意義(17:3),是我們分辨萬事、萬事互相效力的中心目的(林前2:14-16; 8:28)。我們這原來死在罪中、倚靠肉體誇口、卑微可憐的罪人,竟然在主基督裡得以稱義、成聖、得榮耀,真是不可思議的奇異恩典。保羅說「或著if somehow」也表達了自己(法利賽人掃羅)原本的不配,竟然被改變成「使徒保羅」,他的得著變為損失,而他的損失變為得著,都是因為主基督的緣故。
 
3. 對我們而言,這「或者will it be so?」可以解讀為「竟然how can it be so!」何能如此,出人理解之外,我這樣的罪人,一點也不配得到神的恩典、身體復活、在天家得榮耀。完全是因為主基督愛我(8:37-39),尋找拯救失喪的我,使我得拯救,使我稱義、成聖、得榮耀。保羅所最想望的,就是唯獨「認識基督」(林前2:2),請問這是否是你最想要的? 這是每一位真基督徒的成長目標(4:12-13)!
 
問題討論:
1. 保羅「得著基督,得以在他裡面」,是已經得著,也是尚未完全得著,這是每位基督徒的真實狀況,你能舉出經文來解釋麼? 這對於今日的你,有何鼓勵與目標?
2. 保羅以前自以為義是「有損的」,現在已經得著真正「有益的」,就是「在基督裡稱義」。何謂「稱義」? 保羅在3:9如何解釋「稱義」的要點? 你已經稱義了麼?
3. 保羅丟棄了萬事(自我中心),得著基督,得以在他裡面過「成聖」的生活,何謂「成聖」? 保羅在3:10如何描述「成聖」是效法基督? 有哪些要點? 你是否每日操練敬虔,追求聖潔呢?
4. 保羅將萬事看作糞土(地上的虛空),對照「得榮耀」(天上的豐盛),你能引證經文說明「得榮耀」的內容麼? 你真的盼望將來「得榮耀」麼?
5. 保羅在3:11說「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這是甚麼意思? 甚麼是確定的? 甚麼是不確知的? 若是將「或著」解讀為「竟然」,可以幫助你認識甚麼?
6. 保羅「得著基督,在基督裡」的最終目標是「認識基督」,他最想望的是更加認識主基督,你也是這樣麼? 若真是這樣,則你今日的具體實行步驟是甚麼? 請寫下來,從今天就開始實行!

2019-01-31

《認識基督》序言

/曾劭愷

在這時代《認識基督》一書對於教會的重要性不亞於《認識神》近半世紀前出版時的份量。本書原文初版於問世於二○一五年,由歷史悠久的真理旌旗出版社(Banner of Truth Trust)出版,並使用了《認識神》初版的封面設計。完稿之初,馬克將書稿寄給《認識神》的作者巴刻教授,想請大師寫段封底薦語。
畢竟人無完人,就連巴刻博士都有些不太可取的習慣,其中之一就是,他經常隨便推薦其他作者的作品,卻未曾閱讀他所推薦的書籍。然而,筆者摯友的書稿,卻深深吸引、感動了恩師。

礙於眼疾等因素,巴刻教授年邁時已極少替其他作者撰序,但此次他特地寄了一封手寫信件給馬克,並附上一篇打字機印出來的序言。恩師信件上的筆跡,可以看出歲月在他老人家的雙眼及右手所留下的痕跡。恩師在信中寫道:「親愛的馬克,我讀了《認識基督》,它感動了我,於是一篇序言之類的文章,就從我心思中湧流了出來。它就在這裡,現在是你的了,假如你喜歡它,可以將它轉寄給真理旌旗出版社。」

單是本書原文序言,已然彌足珍貴。但馬克的文字,何以得到巴刻教授如此青睞?二○一二年,恩師於八十六壽辰前夕受訪時表示,「我們周圍已經有夠多的人,能夠將正統信仰付諸筆墨。我們所缺乏的是能夠在人際溝通當中從聖經結合真理與智慧的作者──能夠打動人心的溝通,使你發現這位作者是個人、正在對人說話,發現這位作者為要幫助我所以正試著鑒察我,而我無法拒絕他。」這段話用於描述馬克的文筆,再合適不過。

在馬克豐富的著述中,《認識基督》又具有獨特的重要性。我們的時代,充斥各種關於基督位格與工作的謬論,嚴重偏離歷代大公教會一脈相承對聖經清晰啟示的認識與宣告。有人說基督的人性曾死於各各他,但聖子卻未曾經歷死亡(這是古代聶斯多流主義的異端,儘管聶斯多留其人未曾教導這理論);有人說馬利亞僅是基督的母親,卻未曾成為聖子上帝的母親(這又是聶斯多留主義的異端);有人說基督的位格沒有任何一部分是受造的,因此祂的人性也是永恆自存的(這理論多次在古代大公會議被定為異端,俄利根以至一些重洗派人士都教導過);有人說基督對父神的順服,不單是出於祂人性的意志,更因祂的位格在永恆中即從屬於父(這是古代次子論的異端);有人說基督的人性不但可能犯罪,而且帶有原罪(迦克墩信經卻明確否認這種謬論)。以上提及這些人,皆以「福音派」自居,甚至其中許多人自稱「改革宗」,篤信聖經權威,是國際知名的講員、牧者、佈道家、神學院教授。但他們高舉「唯獨聖經」的大旗時,卻未嚴肅看待聖經的宣告: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他們的問題在於,他們從未好好研究過歷代教會對聖經的領受(在神學分科上,我們把這門學科稱為「歷史神學」),便急於認定自己對聖經的理解就是聖經清晰的啟示。對於歷代教會的信仰,他們思而不學、不學而有術,武斷地否定了教會於過去兩千年來不斷接受各種檢驗及挑戰而仍然持守的基督論正統(有時他們甚至不知何為正統!)。

馬克在成為牧者前,曾是優秀的學者,專攻歷史神學,對於歷代教會的正統信仰,有深入的研究與掌握。讀者可以放心閱讀本書,因為其中沒有任何特立獨行的理論,反而指出上述諸般謬論不合聖經之處,以及理論自身的錯誤與矛盾。作者以深厚的歷史神學底蘊,幫助讀者認識歷代教會所認識的基督,使得歷代神學的精華透露於字裡行間,可謂字字藏珍,每個句子都蘊含著兩千年來,聖靈賦予聖而公之教會的智慧與亮光。

但真正難能可貴之處,尚不在此。誠如筆者恩師所言,我們並不缺「能夠將正統信仰付諸筆墨」的人。本書是部鑒察人心的著作,因為它將讀者的心帶到基督跟前,以基督的話語──就是聖經──激勵我們、挑戰我們。全書共二十七章,每章皆以「基督的…」為題,諸如「基督的禱告」、「基督的子民」、「基督的信心」、「基督的情感」、「基督的成長」等。作者在正統基督論的框架中,整理出聖經關於這些題目的論述,所呈現出來的乃是聖經當中那位又真又活的基督。

「又真又活」:如果可以借用二十世紀某些神學派別所流行的術語,這本書所呈現的並非被約化為抽象真理的基督論,而是將讀者帶到信徒與基督之間的「我-禰」(I-thou)關係中。但不同於二十世紀那些喜歡取材自「我-禰哲學」的神學流派,作者未曾將基督約化為一段改變人心的敘事、某種所謂的「生命」、某種存在的「相遇」、某種「負傷的醫治者」等。基督是真神、是真人,完全是神、完全是人,為了我們以及我們的救恩,成為凡事與我們一樣的人。儘管沒有罪,卻真實受了試探;需要憑信心而活並在禱告中與神相交,以致神喜悅祂的心得以增長;需要閱讀神的話語以致智慧得以增長;需要飲食以致身量得以增長;與我們一樣有情感、在地上有親疏關係。祂本就是聖子,卻成為神的兒子,為我們的緣故,成為君王、先知、祭司。還有許多關於基督的真理,在本書中以「又真又活」的方式豐富地體現出來。

就筆者所知,這是英語教牧文獻史上第一部如此論述基督的著作。它誠然蘊含豐富的基督論,也完全由歷代教會的正統基督論所規範,但它所呈現的不只是基督論。它所呈現的,是基督論所論述的基督,是歷代偉大神學家所認識的基督。誠如作者在書中所言,「你不可能同時說你愛基督而恨祂的新婦。為什麼?因為基督愛祂的新婦。你憑什麼資格有不同的意見或作法?」同理,你不可能聲稱自己認識基督,卻將自己置身於基督的身體之外。

當今許多職業神學人及業餘「神學新貴」將基督論當成一門有趣的學問來研究,探索基督與生態、基督與文化、基督與正義、基督與心靈等課題。這些課題固然重要,但筆者擔心,不少用這種方式研究基督論的人,並不看重基督自己,以及信徒與基督的個人關係,因為他們在言談與行為中時常透露,他們並不愛教會,甚至藐視歷代教會對基督的認識。「認識基督」的邀請對於我們這時代,誠然猶如當頭棒喝。在當今這標新立異、高舉個人主義的時代,本書以嶄新的形式,向我們發出歷代聖徒無數次奉主的名發出過的偉大邀請:來認識基督,且不要自己來認識,要與基督所愛的教會、歷世歷代的子民一同來認識祂。

2018-03-08


基督的學校-02  認識基督與認識自己,神國度的權能統治大自然

講員:唐興

基督的學校-02  認識基督與認識自己神國度的權能統治大自然
The School of Christ-01  The Principles of Being Christ’s Disciples
爾灣聖徒改革宗長老會2/11/2018主日信息
馬太福音 Matthew 8:23-27

A.    前言:

自然神論。我們相信只要是基督徒都相信神的存在。不相信神存在就不可能成為基督徒,因為這是作為基督徒的必要條件。但是,不一定每一個基督徒都對神有一種共同的認識。也就是說,這個神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神?祂是一位創造萬物的神,但是在祂創造了萬物之後,祂是否還繼續掌管著祂所創造的一切?祂若是掌管一切,那麼為什麼還會有疾病、痛苦、自然災害、戰爭…等等。

因此,教會歷史中有許多基督徒,雖然相信神的存在,但是卻認為神在創造萬物之後,沒有繼續管理、統治所有發生的事。神就好像是一位鐘錶匠,把祂所創造的世界,像鐘錶一樣上緊了發條之後,這個世界就開始按照祂設定的自然定律運轉,神不再介入其中。神學家把這種不正確的看法稱為:「自然神論」(Deism)。自然神論認為神是一種超自然的概念;神不是具有位格的神,神不是與人有親密交往關係的神。

許多基督徒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認為撒但今天仍然是這個世界的王,所以神必須在某個時候介入,才能扭轉局勢,轉變自然災害,疾病,痛苦和戰爭,等等。

因此就會把今天的經文解讀為風暴海浪是神無法控制的自然現象。但是,只要基督徒有信心禱告,神就會介入撒但對自然界的掌控,把基督徒從苦難中拯救出來。若是信心不夠,神就可能不會扭轉環境。或者神沒有能力掌控所要發生事。(這不是經文正確的解釋)

我們知道聖經不是這樣教導的(徒17:26-28;箴16:920:2419:21;耶10:23;雅4:13-15)。聖經告訴我們:即使神容許撒但掌管世界,撒但還是在神的統治掌控之下。一切所發生的事,都出於神全權的旨意,包括疾病、痛苦和自然界的災難。並且萬有都在這個更新的過程中,萬有都是為了基督、為要成就神的國度(西1:16)。

國度的權柄。馬太記錄了耶穌作為神國度的君王,醫病趕鬼、平息風暴,這啟示我們:基督的國度在地上正式開始建立了。神的國度進入終極完成的階段。神的國度就是神掌權的地方:登山寶訓啟示我們,基督的國度如何在人的心中掌權(7:29 說,耶穌「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醫病趕鬼的神蹟啟示我們:基督的權能實際上勝過撒但的權勢(今天經文的結尾,眾人都稀奇耶穌的能力,說:這是怎樣的人?)。

門徒訓練。馬太在這一段經文中,除了要啟示基督話語的權柄,和基督國度的擴展之外,也教導我們基督如何把登山寶訓的祝福,實際地成就在祂的門徒和祂每一個百姓身上 。在這個祝福成就的實際經歷過程中,基督與祂的百姓建立了親密的個人的關係(聖經中的「認識/知道」是指一種最親密的關係)。我們稱這樣的門徒訓練過程是:「基督的學校」。基督的學校包括了兩個不可分開、不可或缺的部分:真理的教導和生活的應用。

經文背景。前面的經文描述了耶穌藉著與兩個要跟隨祂的人之對話,啟示出作門徒、作基督徒的兩個主要的、基本的原則:「否定自我」(捨己)和「離棄世界」。我們若是仔細思想登山寶訓的教導就會發現,事實上這兩個原則是貫穿其中的。登上寶訓包含了六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論述:論動怒,論姦淫,論休妻,論起誓,論報復,論愛仇敵。這些教導的背後都是在闡釋「否定自我」的原則。四個與神有關的論述;其中三個與敬拜有關:論施捨,禱告,禁食;一個與神和偶像有關:從天上的財寶,心裡的光,到神和瑪門。這些教導,其實就是「離棄世界」的原則。

前面的經文,耶穌藉著與兩個要跟從耶穌的人的談話,教導了這兩個原則。今天的經文描述了主耶穌的權柄勝過大自然的力量:27節,眾人都稀奇,說:「這是怎樣的人?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我們若是順著前面經文的思路,從基督的學校,基督教導訓練門徒的角度來看,這段經文是描述:耶穌彰顯祂的大能,統治大自然,來教導祂的門徒。

 B.     中心思想:進入基督的學校,認識基督、認識自己。

主耶穌在這裡主要是要教導門徒認識祂,認識祂的權柄和能力會勝過大自然,勝過撒但的權勢。祂也是在真實的經歷中教導門徒「認識基督」和「認識自己」。這是兩個不可分開的真理和經歷(脫下舊人,穿上新人),這是基督徒稱義成聖所必須的:對真理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不認識基督就不會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就不認識基督。

 C.     經文解釋:

 1-場景的改變:救主的引領。23 耶穌上了船,門徒跟著他。

 1a-事件的本身。這裏的門徒至少包括了西門彼得,和他的弟兄安德烈,以及雅各和約翰(太4:18-22)。他們都是以打魚為生,熟悉加利利海情況的職業漁夫。他們跟著從內陸來的、作木匠的耶穌上了船。當時的漁船(若是與當地發現的古物一樣)大約有8米長,2米多寬,可以坐13個人。根據馬可福音對此事件的敘述(可4:35-41),當時不只一條船,還有其他同行的船。

 1-b-經文的意思。馬太在這前面和今天的經文中的特殊編排,與馬可和路加福音有所不同,他特別強調門徒的跟從。特別是今天的經文,馬太用了最簡潔的文字,描述耶穌在前,門徒在後跟隨祂上船。馬可說是「門徒把耶穌一同帶去」(可4:36);路加說 「耶穌和門徒上了船」(路8:22)。馬太仔細的用字和安排,似乎說明這是門徒跟從耶穌的經歷:耶穌把門徒帶入經歷中學習作門徒。

 1c-福音的原則。馬太凸顯耶穌的引領,和門徒的跟隨,進入經歷中的學習。這可以延伸到普遍一致的福音原則:「聖靈的引導」。我們在以前的許多信息中也提到過這個寶貴的真理。雲柱火柱引導以色列人進入曠野受試驗;聖靈引導基督進入曠野受試驗;這裡基督引導祂的門徒上船,接受信心的試驗。同樣地,今天我們的遭遇也是基督藉著聖靈引領我們進入的。我們如何看我們生活中的遭遇,與我們對福音的認識,與我們對基督的認識有關。

 2-進入遭遇中:奇妙的安排。24 海裏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

 2a-事件的本身。當耶穌引導門徒到了船上,這時候已經是晚上了。 加利利海比海平面要低(低於636呎),使得從附近高山來的風,會突然成為向下的氣流,這往往會造成高達七呎高的浪潮。吃水淺的小船,很容易就會被打翻。

 2b-經文的意思。經文一開始就用了馬太慣用的字:「看哪」!表示奇特的事情要發生了。馬太沒有用「風暴」這個字。他用的是「震動」[σεισμ??]。新約出現14次,8次都是講到末世時候地的震動(啟6:128:511:1311:1916:18,太24:7,可13:8,路21:10)——海裡起了大震動,甚至船被波浪掩蓋。小小的船隻,被大浪掩蓋。這個環境使所有當時跟隨耶穌的人,立刻進入一個面對死亡的情況。人無法在水中生存,即使是游泳好手在大浪的海中,也是會被海水吞沒的。被水吞沒,就如同被埋葬。聖經許多地方都用水作為死亡威脅的描述:約拿在魚腹中三天三夜,被耶穌用來比喻祂自己經歷死亡;詩篇69:1-2,大衛向主禱告:「15 求你不容大水漫過我,不容深淵吞滅我,不容坑坎在我以上合口。」

耶穌卻睡著了。希臘原文直譯:祂自己卻睡了。  在此面對死亡的經歷中,耶穌居然自己睡著了(馬可說祂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這是令門徒匪夷所思的事!門徒在遭遇中是單獨面對的經歷,因為耶穌自己卻睡了。

 2c-認識基督的神人二性。耶穌在這裡讓我們看到祂的人性和我們一樣,祂也會累,為了我們的罪來到地上工作。但是我們也看到祂人性的美麗:完全順服父的旨意,祂完全順服天父的安排,祂內心是完全平靜的。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說這是一種聖潔的寧靜(holy serenity),不受外面風浪的影響。 祂的神性卻是無所不在的,一切所發生的事都是神的安排,包括風浪淹沒船隻。加爾文說,這一切都是神奧秘的護理:風浪和耶穌的睡著。 也就是說:耶穌睡著了,不表示祂無法控制一切發生的事,這是因為祂的神性。

 2d-福音的原則。主耶穌沒有引導門徒進入風和日麗、風光明媚的環境下去認識基督、認識自己。祂把祂的百姓帶到一個環境和遭遇中,祂藉著各樣的環境,使祂的百姓認識祂、也認識自己。這是一個普遍的原則:聖靈總是把我們帶到一個真實的生活遭遇中(也許不一定是面對死亡的遭遇)去認識基督、認識自己。因此,進入基督的學校必須知道我們的遭遇是基督的引領,一直到我們認識到基督是神的同在:以馬內利為止。

 3-門徒的呼求:彰顯真本相。25 門徒來叫醒了他,說:「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

 3a-事件的本身。門徒熟悉在加利利捕魚,在他們最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他們知道暴風和海浪無情的力量,他們面臨死亡的威脅,他們害怕了。 耶穌引導他們進入環境中,彰顯他們內心深處的本相。這不是為了負面的定罪,而是正面的教導和光照。

 3b-經文的意思。他們發現自己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毫無能力。被情況驅使,他們來到主面前祈求:「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我們要滅亡了)」。他們相信他們的主會拯救他們。當然,門徒在這裡只是求肉身生命的拯救,他們對基督的救贖計劃還不是很清楚。在他們更清楚基督和基督的工作的時候,他們就會從基督救贖的計劃來看自己的生命和死亡。他們就會理解自己肉身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了。

14:8節,說「7 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8 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

 3c-福音的原則。疾病、痛苦、死亡都告訴我們人類的罪所產生的結果。身體的朽壞和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身體的朽壞和死亡是罪的咒詛,同時也是屬靈的死和與神隔絕的結果。惟有基督具有權柄和能力,除去咒詛,賜下新的生命。基督的學校要教導的,就是關於生命和死亡的真理。加爾文說:「因此,讓我們學習,無論什麼時候,發生任何困難的遭遇中,主都是在試驗我們的信心。如果憂傷高漲幾乎掩蓋了我們,讓我們相信神這樣做,是用同樣的設計來操練我們的忍耐,或藉著這種方式把我們隱藏的軟弱帶到光下;我們看到,當使徒們被浪掩蓋的時候,他們以前是隱藏的軟弱,就被顯露出來了。」

 4-耶穌的回答:經歷認識自己。26 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膽怯呢?」於是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地平靜了。

 4a-事件的本身。耶穌醒來,不但沒有安慰他們,反而責備他們。耶穌要他們認識自己的信心, 耶穌要他們認識自己。於是祂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地平靜了。祂彰顯了祂話語的權柄,勝過大自然,也把門徒生命的威脅解除了。

 4b- 經文的意義。耶穌為什麼要責備門徒呢?加爾文指出,「耶穌不是因為他們害怕才責備他們,而是因為他們膽怯。馬可用「如此膽怯」來形容,表示他們的警報超過了尋常的界線。另外,主耶穌用信心和膽怯作對比,因此是講到過度的害怕,使得他們不但沒有操練他們的信心,反而把信心拋諸腦海之外了。不是每一種害怕都與信心相對。很明顯地,當我們想到:我們若是不害怕任何事,一種懶散的、世俗的安全感就會偷偷地佔據我們;信心就變得毫無生氣了,不想禱告,對神的認識也漸漸消失了…因此,我們看到,害怕會使信心醒過來。害怕本身並沒有錯,除非超過了限度。過度的害怕,攪擾削弱信心的鎮靜沈著,信心是安息在神的話上。」

他又說:「基督徒從來都不會控制自己到一個地步,使得他們的信心不受傷害,他們的懼怕幾乎總是帶著罪的。」 這是基督學校的必修課:認識自己。要認識的不僅是罪行,更是罪性的問題(羅7章)。

 4c-認識基督。基督的神性並沒有因為祂人性的疲憊睡著了而受到壓制。耶穌彰顯祂話語的權柄,控制大自然。馬太的用詞使我們想到舊約聖經中神控制風浪的經文:詩篇89:8-9說,「9 你管轄海的狂傲;波浪翻騰,你就使它平靜了。」這裡是描寫神勝過仇敵的權勢。詩篇107:23-30,說:「因祂一吩咐,狂風就起來,海中的波浪也揚起…祂使狂風止息,波浪就平靜…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祂。願他們在民的會中尊崇祂,在長老的位上讚美祂!」這裡是描述神把人帶到風浪中,試驗他們,並使人在真實經歷中認識神的能力和拯救(與門徒的遭遇非常類似):1)基督是那一位施行奇事控制大自然的耶和華(參:伯38:8-11);2)基督是那一位勝過仇敵撒但的耶和華。

 4d-福音的原則。在基督的學校,學習在負面遭遇中思想神永恆的救恩:為什麼主把我帶到這樣的遭遇中?我內心的攪擾到底顯露了什麼罪性?主是否在教導我認識自己,學習否定自我,不要愛這個世界?我是否在遭遇中順服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呢?

 5-眾人的反應:經歷認識主。27 眾人希奇,說:「這是怎樣的人?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

5a-事件的本身。馬太在27節,描述了當時經歷耶穌平息風浪的神蹟的人的反應。這些在船上的人,在驚慌懼怕中,看到耶穌責備門徒、斥責風浪。他們感到人居然可以控制風和海是稀奇的事。

 5b-經文的意義。馬太在這裡沒有用門徒,用了「眾人/人們/人類」[?νθρωπο?]anthropos)這個字,特別刻意地把耶穌和旁邊的人(包括門徒)做一個區分,因為祂的所行超乎人類,凸顯耶穌的神性和完美的人性。並且這些人必須認識到祂的權柄,祂所行的神蹟證明祂是舊約的耶和華,祂具有控制大自然的風和水這些屬於神本身的特權。

 5c-認識基督。 門徒在這時候對耶穌的神性的認識,在這個階段就限於他們所發出的讚嘆。耶穌會繼續帶領他們認識自己,認識基督。到了14:33,他們說:「你真是神的兒子」;16:16節,彼得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對基督的認識是漸漸增長的。

 5d-福音的原則。在門徒面對死亡、卻蒙耶穌拯救的經歷,象徵了耶穌把門徒從永恆的死亡中拯救出來。耶穌不但把他們從身體的死亡中拯救出來,祂更把他們從屬靈的死亡中拯救出來。耶穌拯救我們,與祂自己的受死和復活是不可分割的。為了我們的緣故,祂蒙受死亡和與神隔絕的痛苦。是祂勝過了死亡的權勢,得著了永生。不但是祂自己得著永生,那些信祂的人,也就是我們,也在祂裡面得著了永生。這個新的生命在祂不斷的帶領下,越來越認識祂,也越來越認識自己;使我們有能力按照福音的原則回應祂的恩典:否定自我,捨棄世界。


禱告:

錄音檔下載:

更多講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