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誠之摘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誠之摘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4-09

 
基督的神蹟Christs Miracles
誠之摘自《認識基督的27堂必修課》Knowing ChristMark Jones 高阿丹譯台北華神2019pp. 216-226
https://yimawusi.net/2023/03/21/christs-miracles/
 
17 基督的神蹟 Christs Miracles

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神那裏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蹟,若沒有神同在,無人能行。(約三2
 
耶穌身為神的彌賽亞,行神蹟乃是為了要印證祂的事工,正如摩西被賜予行神蹟的能力,為的是要驗證他的事工(出四章)。耶穌能夠行神蹟的事實,印證祂口中所出的一切話(太九6)。當約翰的門徒來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路七20)祂回答:「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路七22)路加記錄此處所列出的每一種神蹟,見證基督在盲人(四18)、癱子(五17-25)、痲瘋病人(五12-16)、聾子(七22;賽廿九18),以及在死人身上(七11-17)行榮耀而帶來更新的工作。舊約裏關乎要來的彌賽亞之預言,都在耶穌的事工中成就了。
 
耶穌行的神蹟——就是約翰所稱的「記號sign」(約四54、六15;譯註:這兩節經文論及「神蹟」,原文意為「記號」)——帶來新創造。身為彌賽亞,即受膏者,祂憑聖靈的大能行神蹟,為要顯明神的國將帶著大能臨到(太十二28)。如此,聖父和聖靈與耶穌同在(約三2;路四18;徒十38),而神蹟就見證三一神對一個受咒詛,需要在每一層面更新的世界之慈愛。
 
神蹟事工的開端
 
基督在迦拿的婚筵行了第一個神蹟(約二1)。與祂母親和門徒們一同受邀(約二2)。筵席還未結束,葡萄酒就喝光了。這或許反映當時以色列屬靈的貧瘠;畢竟在舊約裏,葡萄酒的豐盛象徵神的祝福(詩一○四15;箴三10;參見太廿六29)。馬利亞告訴她兒子這個問題,她似乎知道這個兒子會有解決辦法(約二3)。基督回答說,祂的「時候」還未到(約二4)——在約翰福音指明這是祂的十架苦難(七30,八20,十二2327,十三1,十七1)。耶穌知道祂所行的每一個神蹟都預先指向十字架。因此祂不希望為自己引來不必要的注意,但他的母親並不明白這點(約二5)。
 
經文記載著「在那裏有六口石缸……每一口石缸可以盛水約一百公升」(約二6;現代中文譯本),耶穌把石缸的水變成酒(二9)。但是這個神蹟的重點是什麼?
 
首先,約翰明確指出基督行這個神蹟之後,祂的門徒們就信祂(二11;亦見二23-25)。第二,基督站上中心舞台時,就藉著這個神蹟「顯出他的榮耀來」(二11),略過一般耗時的釀酒發酵過程,瞬間製造出葡萄酒。
 
基督在此婚禮扮演的角色反映祂的歷史任務——其實是祂永遠所擔當的角色。祂上中心舞台展現祂的榮耀。這將在天堂圓滿成就,祂將與祂的子民在祂的國度中一同喝葡萄汁釀的酒(就是葡萄酒)。這樣,迦拿的婚筵預表的就是新耶路撒冷的筵席。彌賽亞世代就隨著這個婚筵臨到。以潔淨為用途的石缸、以色列的貧瘠,對一位「救主」的需要,都呼求著一位帶來豐盛的葡萄酒之彌賽亞(參見賽廿五5-12;摩九13-15)。這個神蹟宣告一個新世代的到來。
 
餵飽飢餓的人
 
四本福音書都記錄耶穌餵飽五千人的神蹟(太十四13-21;可六32-44;路九10-17;約六1-13)。鑑於只有男人被數算,耶穌實際上可能餵飽超過兩萬個人。馬可告訴我們耶穌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又「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可六34)。我們應該注意這裏的次序:耶穌先教訓他們「許多道理」,然後才餵飽他們(可六42)。
 
祂決定餵飽他們,不只為要滿足人們的需求,更要展示祂的大能。這個神蹟讓人想起耶和華在舊約行的奇事(出十六章;民十一章)。也許被基督餵飽的猶太人會想起,先知以利沙曾用二十個大麥餅餵飽一百人,還有剩餘(王下四42-44)。他餵飽一百人,而基督餵飽成千上萬人。與這位先知一比,以利沙相形之下黯然失色。基督將父所吩咐的一切,都傳給神的子民(申十八18)。正如神供給人們基本的需求,耶穌滿足人們靈性與生理的飢渴。
 
因此,如前所提,宣講的福音就預告神蹟的目的要在末世成就,就是要人注意基督藉著祂的代理——聖靈所施行的餵飽飢餓的人、使盲人看見、醫治、賜人生命,還有福音改變的大能。我們不要為了必壞的食物勞力,而是「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約六27)。
 
叫瞎眼的得看見
 
在約翰福音九章中,門徒們問那個天生失明的人是因為他父母的罪還是他自己的罪所致。耶穌回答:「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九3)「神的作為」在此就是神蹟醫治天生瞎眼的人。
 
這一類的神蹟確實有不尋常之處。法利賽人對它很感興趣(約九13)。這故事顯明他們的惡意不信,以致於他們質疑耶穌是否從神而來。在舊約裏面,盲人得醫治非常罕見(參見王下六8-23)。從來沒有一個天生失明的人得以看見,這也是為何故事中眼睛被打開的人說:「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約九32
 
法利賽人應該記得彌賽亞要叫瞎眼的看見:「那時,聾子必聽見這書上的話;瞎子的眼必從迷矇黑暗中得以看見。」(賽廿九18;亦見卅五5,四十二7)這個神蹟(記號)不只展示神的作為,也展現祂僕人彌賽亞的作為。祂不只為那看不見的人帶來肉體的視力,更重要的是,祂賜予人們屬靈的視力。這點正也是舊約所強調的,耶和華將呼召且醫治一群屬靈聾盲的人:「你要將有眼而瞎,有耳而聾的民都帶出來!」(賽四十三8
 
在此,人們有眼有耳,卻依然看不見也聽不到。這不就是耶穌的重點?祂對那眼曾瞎,如今卻能看見且信的人說,祂來到世上就是要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叫能看見的反瞎了眼(約九39)。法利賽人雖輕蔑地反問:「難道我們也瞎了眼嗎?」(九40)這個問題其實表示他們開始明白了。耶穌留給他們一個有力的結論:「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九41)那瞎眼的人得醫治,最終是關乎與赦罪不可分的屬靈眼光。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只將基督的神蹟視為慈善行動。反而,神蹟大聲宣告救贖歷史偉大一刻的開始,就是神在祂兒子裏採取決定性的行動。國度隨著基督降臨,因此有許多神蹟出現。神的恩惠、憐憫、慈愛,還有審判,都透過神蹟在他兒子的位格中彰顯出來。
 
病人得醫治
 
古人恐懼痲瘋病,不只因為它帶來生理上的痛苦,痲瘋患者更需要面對社會以及宗教層面的後果。痲瘋的確是可怕的疾病,患者的身體確實被腐蝕,而痲瘋也(有理由)與不潔淨有關(利十三45-46)。隔離區特別為痲瘋病人設立,因為他們基本上就是被驅逐隔離的人。聖經中最有名的痲瘋病人之一就是亞蘭王的元帥乃縵(王下五1)。他去以色列見先知以利沙,先知告訴他要去約旦河中沐浴七回。這事有違常理,但他照著做了,結果就得醫治。
 
在新約中,我們讀到另一位痲瘋病人得潔淨的故事(太八1-4;可一40-45;路五12-16)。那人大有信心地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太2)耶穌並沒有趕他走,反而伸手摸那「滿身長了大痲瘋」的人(路五12)。人們無法想像的事發生了:不但救主沒有變得不潔淨,不潔淨的痲瘋病人反而得到潔淨了;他得到完全的醫治(路五13)。
 
藉著治癒他的病,耶穌賜給了他一個肉體與屬靈的新生命。他現在可以參與公眾敬拜(就是在會堂和聖殿),他在社會上也不再受到排擠。首先,他必須要去見祭司(見利十四章),因為只有祭司能夠宣告一個痲瘋病人是否得潔淨。祭司當然會詢問他的大痲瘋是如何受醫治的。那人只須回答:「那個拿撒勒人耶穌摸我,我就得潔淨了。」祂醫治大能之真實是不可否定的。
 
誠然,按照本性,我們都罹患了屬靈大痲瘋。我們的內在,無異於耶穌觸摸那人之前的外在。當我們憑信心與耶穌聯合,我們就得醫治,就蒙「伸手摸」而得赦免。祂死在十字架上為要潔淨的新婦,祂「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五26-27)。救贖的故事,就是基督透過祂簡單卻偉大的「洗淨、得聖潔」之道,醫治了所有患大痲瘋的「乃縵」。
 
趕鬼
 
耶穌登山變像之後,醫治了一個被鬼附身的孩子(太十七14-19;可九14-29;路九37-42)。如同其他神蹟一樣,這個神蹟代表一個新創造的開啟。沒有比這更能凸顯天與地之間的差異了:山上的榮耀之後,耶穌與祂的門徒面對一個被魔鬼附身的孩子。
 
那些沒有上山的門徒,無法幫助被鬼附身的孩子與他的父親。門徒們之前曾受差派去趕鬼(可六7),但是他們現在卻束手無策。耶穌責備祂的門徒與群眾是一個「不信的世代」(可九19)。正如摩西(申卅二)以及其他先知(賽六11;耶五21-22),基督宣告當時的人就好像死在曠野中不信的那一代人。方才與摩西和以利亞對談過的耶穌,對不信的影響力必有敏銳的認知。
 
最終,基督命令污鬼從孩子裏面出來:「你這聾啞的鬼,我吩咐你從他裏頭出來,再不要進去!」(可九25)祂用一個少見的希臘文代名詞ego(「我」)以強調這是出自於祂個人的指令。基督與黑暗權勢之間的爭戰就在此全然呈現。在此我們也該明白,耶穌是憑著信心、倚靠聖靈趕鬼(徒十38;太十二28)。身為一個禱告的人——禱告是出自信心之行動——耶穌行門徒們所不能行的,因為祂是有信心的人。若以為祂能行神蹟單純是因為祂是神,就完全沒有抓到這故事的重點。門徒們失敗,並非因為他們沒有神性,而是因為他們不信。
 
因而,基督在這個神蹟中戰勝魔鬼。祂特要顯明祂來所要打的仗(見太十二29)。不過祂是以一個滿有聖靈大能的堅信者身分贏得爭戰。就此,人得見神的威榮大能(路九43),這主要是展現在祂兒子的工作上(見路八39,九26)。路加福音十章1720節提到,趕鬼的能力不比信心的大能,而趕鬼本來就指向信心:撒但從天上墜落!那掌握死亡權柄的被征服;那使不信者心盲眼瞎的,被福音的傳講擊垮。
 
叫死人復活
 
拉撒路的故事讓我們深入觀察他的朋友耶穌。奇怪的是,耶穌等了兩天才回應馬利亞與馬大求救的呼喊。等祂來到時,拉撒路已經躺在墳墓裏四天了(約十一17)。馬大見耶穌時說,祂本來可以叫拉撒路不死(約十一21)。這給耶穌機會宣稱拉撒路會活過來,因為基督就是復活,就是生命(十一2325-26)。
 
祂說這話讓人驚訝,不只因為祂相信復活,而是因為祂意指自己就是在末日要叫死人復活的那位。祂要馬大確知,生命之盼望就站在她面前。她具體盼望的對象不能只是一個概念(concept),而必須是一個位格(person)。
 
但是,這故事並非以盼望拉撒路的未來作為結尾。反而,耶穌走入馬利亞與馬大當下的痛苦。祂悲傷不已;祂「心裏悲歎,又甚憂愁」(約十一33)。這整個死亡的處境,加上在場可能有人的不信,都打動了基督。祂的朋友死了,馬利亞和馬大悲慟欲絕。而復活與生命就站在這裏,祂深知若要拉撒路從墳墓中走出來,祂自己就必須走入那墓穴。難怪「耶穌哭了」(十一35)。
 
我們必須切實明白基督這個神蹟真實的意義:耶穌賜生命予死人。死亡的確從罪而來(羅六23),但是這問題有一個解決方案,是只有在基督裏能找著的。祂自己走入墳墓,祂是要被舉起而得榮耀的初熟果子,祂成了每一個將要憑著自己復活的身體永遠以神為樂之人的長兄(林前十五2351-54)。事實上,因祂就是復活與生命,每一個信祂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
 
然而,我們這復活生命的盼望並非只限於未來,而是當下就有。我們將來所要在物質意義上領受的不朽身體,在屬靈的意義上此刻就已經在這必朽壞的身體當中享有了。耶穌清楚地解釋這一點,在約翰福音十一章25節之後,祂驚人地宣告:「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十一26)凡信祂的人,現在就在祂裏面擁有永生,就是拉撒路所指向的復活生命。這就是聖靈賜予的生命,正如耶穌明確對尼哥底母所見證的:「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約三3)葛富恩(Richard Gaffin)正確地指出,這耶穌透過聖靈所成就的工作,特別在五旬節之後,「並不亞於復活之工——它與基督再來時信徒將享有的身體復活同樣真實、同樣令人驚歎、同樣屬於末世」。1
 
就如迦拿的神蹟,以及從被鬼附的孩子身上趕鬼,拉撒路復活的神蹟又再次展現神的榮耀(約十一40)。而神的榮耀展現在世上,總是與基督的位格(person)有關。
 
結論
 
從某方面看來,我們以上綜覽的神蹟,對於從無有創造萬有,又用祂全能的手托住宇宙的那位來說,只不過是雕蟲小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這些神蹟實在關乎生死大事。神蹟的意義,遠不只是神的權能在基督裏的運行;神蹟證明了基督的服事能力是來自於神,也大大地見證了祂的身分以及祂來所要成就的事工。聖靈就是負責為此事工而來裝備基督的那位(賽六十一1-3)。
 
基督就是「在神創造[新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啟三14)。神蹟都為此作見證。但神蹟中的神蹟卻是,在基督裏的人,如今就是新創造(林後五17;譯註:「新造的人」原文為「新創造」),就預嘗那將要到來的。我們將在榮耀中與主同喝葡萄釀造的酒;祂要餵養我們的身體與靈魂;我們將在基督的面容上親眼得見神,就是我們之前從未見過的;我們所有的污穢將被洗淨;我們將得勝有餘,勝過那些掌權的、有能的;我們將享有復活、得榮耀的身體。我們確知如此,因為祂的神蹟都為這些事實作見證,而我們此刻確實也經歷了我們未來將全然享有的一些部分。
 
若基督的神蹟沒有把我們指向祂拯救的目的以及神的榮耀,那我們就是誤解了祂的神蹟。但是當我們真的看到神的榮威,以及祂要透過基督更新萬事的心意,那麼,這些神蹟就不再只是表面的神能奇事而已。
 
回顧與討論 
1. 請閱讀出埃及記三章與四章,用它們來思想舊約中的神蹟。摩西是否有行「神蹟奇事」?舊約的神蹟怎麼幫助我們理解耶穌的神蹟?
2. 請閱讀以賽亞書二十五章5-12節與阿摩司書九章11-15節,並藉此思考基督行的第一個神蹟之舊約背景。如果葡萄酒意味彌賽亞時代的到來,那麼耶穌變水為酒有什麼意義?
3. 你認為耶穌用「葡萄汁(酒)」來設立聖餐有何意義?

2022-06-06

 
方言的恩賜(TONGUES, GIFT OF
誠之摘自天道《聖經神學辭典》
https://yimawusi.net/2022/04/11/tongues-gift-of/
 
  說方言(glossolalia)在聖經中是指一種屬靈的恩賜,見於可十六17RSV旁注);徒十4446,十九6,另在徒二113和林前十二至十四有所描述。帖前五19與羅十二11等經文背後所指的可能是同一現象。 Glossolalia』一詞在十九世紀形成,由希臘文的 glossa(意即舌頭)及 lalia(意即話語)組合而成。
 
  當門徒在五旬節聚集,被聖靈充滿時,他們就「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話來(lalein heterais glossais)」(徒二4),以致許多來自外地的猶太僑民,因聽見人用他們本土的語言(第11節的 glossa,第6節和第8節的 dialektos)贊美神,都驚訝不已。一般人都同意,路加用了「說起別國的話來」這片語,是要表明門徒用外國的語言講話。然而有些人並不接受這個解釋。由早期教父時代開始,有些人即以徒二8為證據,顯示聽衆的耹聽能力被改變的神蹟。拿先斯的貴格利(Gregory Nazianzen)卻反對這種解釋,認為這樣做是把發生在門徒身上的神蹟移到未信的群衆身上(Orat. 41. 10, In Pentecosten)。再者,這種解釋忽視了一些事實:在未有任何聽衆之前,門徒已經開始說方言了(第4節;參:第6節),而一些旁觀者更以為他們所聽的只是人醉酒後的胡言亂語(第13節)。
 
  現今大部分學者都主張徒二113所提及的說方言現象,與林前十二~十四所描述的相似,都是人在出神狀况下所說的、難以理解的言語。學者提出不同的理論,來解釋路加為何論及外國語言。有些學者認為路加誤解了他所擁有的資料,並按著個人的意思,加添了「別國」一詞(徒二4)。有些學者則認為,路加加插了「別國的話」一說法,為要在說方言這現象為人詬病的年代,對五旬節事件提供更為人接受的解釋。再者,有人認為路加的記述是一種教義性的創作,把有關出神方言的報導,與神在西乃山上用人間七十種語言頒布律法的傳說(Midrash Tanhuma 26c)結合在一起,以表明五旬節推翻巴別塔咒詛(創十一19)的看法,以及路加個人的普世主義。然而,路加既是一位謹慎的歷史學者(路一14),又是保羅的親密同伴(林前十四18記載保羅也曾說方言),他不太可能誤解說方言的性質。如果門徒在五旬節不是真的說起別國的話來,那麽,最令人滿意的解釋是:路加根據他的資料來源,記載了當日在場者所確信的看法,就是相信他們辨認出別國語言中讚美神的話。有一折衷的說法是,〔在聖靈的控制下,〕門徒的話脫去了獨特的鄉音(第7節;參:可十四70),讓在場者聽得明白,因大部分聽衆極可能懂得希臘文和亞蘭語。但是,從路加平鋪直叙的記載,以及那些譏誚者的話(第13節)看來,上述折衷的看法並不可取。
 
  可十六17(這節經文非原著一部分,〔因有些古卷並無此節〕)曾提到,說「新方言」(glossais kainais)是人信主之後的一個記號。當聖靈澆灌最初的一批外邦信徒時,他們隨即說方言(徒十4466,十一15);說方言無疑也是最早期撒馬利亞信徒的表現之一(徒八18)。在以弗所一群孤立的門徒,有可能是未曾聽過五旬節事件的早期信徒(N. B. Stone-house, WTJ 13, 1950-1,頁11起),他們在領受了聖靈之後,也同樣說起方言來(徒十九6)。以上每件事例都顯示,伴隨著一位使徒的職事而來的、自發性的說方言(參:林後十二12),為五旬節聖靈初次降臨一事的重演提供了可見證據,似乎也具有認可作用,讓新的信徒群體得以加入謹慎的猶太基督徒圈子(參:徒十47,十一1718)。倘若〔外人〕說方言是以色列在立約關係下受審判的記號(賽廿八10起;參:申廿八49;林前十四21起),而五旬節的方言又代表天國從以色列手上奪去,轉交給各國人民的話(見 O. P. Robertson, WTJ 38, 1975,頁43-53),那麽,使徒行傳裏方言出現的模式,便强調了這個轉變。
 
  哥林多信徒說方言的方式,與使徒行傳所形容的,在某些方面並不相同。在耶路撒冷、該撒利亞和以弗所,當聖靈降臨在一班人身上時,整批人立刻受感說方言,但在哥林多,這個衆人渴想的恩賜卻不是人人可以得到的(林前十二1030)。使徒行傳中,說方言是一種不可抗拒,且可能是短暫的初步經歷,但保羅對哥林多信徒的教導,則意味說方言是一種受當事人控制和持續不斷的恩賜(林前十四2728)。在五旬節時,聽衆明白門徒所說的方言,但在哥林多卻另外需要有翻方言的恩賜,會衆才能明白(林前十四51327)。聖經中,只有五旬節那次才明確地提到信徒說起別國的話來。但另一方面,聖經各處都表明,方言是人在聖靈感動下,所說出有意義的話語,主要用來敬拜神(徒二11,十46;林前十四2141728)。
 
  「不同種類的方言」(林前十二10)也許包括:人從未學習過的語言、非語言,或其他形式的言語(參 S. D. Currie, Int 19, 1965,頁274-94)。在哥林多,這些方言大概不是別國的話(事實上保羅用了一個不同的字來指外國語言── phone,林前十四1011),因為賴以明白方言的不是掌握語言的本領,而是一種特別的恩賜。縱然方言對悟性沒有果效(第14節),甚至講方言的人也不明白那些沒有翻出來的方言(第13節),但對保羅來說,方言並不是人在出神狀况下所說的無意義聲音,因為當中的用字(第19節)和內容(1417節)都可以辨認,而且翻譯出來的方言等同於先知宣講(第5節)。新約聖經中(路廿四27除外),希臘文的「翻」字總是指把一種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因此論到方言時所用的「翻」字,顯示方言有明確的語言規格(參 J. G. Davies, JTS n.s. 3, 1952,頁228起;R. H. Gundry, JTS n. s. 17, 1966,頁299-307)。保羅大概認為方言不具人間普遍的特徵,乃是一種從天上來的特別語言,是聖靈感動人說出的目的,是敬拜神,並對不信的人作記號(O. P. Robertson,上引書;J. P. M. Sweet, NTS 13, 1966-7,頁240-57);方言倘若翻出來,便能造就信徒。由於哥林多人太過看重和濫用方言,保羅便嚴格限制他們在聚會中說方言的做法(林前十四27-28),同時强調先知宣講(說預言)對整個教會具有更高價值(林前十四15)。日後說方言的情况跟新約聖經時代的現象有多相似,學者很難確定,但最近的一些研究則認為,近代的方言不是語言,而是有抑揚頓挫的聲音。
 
  書目:J. Behm, TNDT 1,頁722-7; G. B. Cutten, Speaking with Tonques, 1927; J. D. G. Dunn, Jesus and the Spirit, 1975; A. A. Hoekema, What about Tongue-Speaking?, 1966; M. T. Kelsey, Tonque Speaking, 1973; J. P. Kildahl, The Psychology of Speaking in Tongues, 1972; W. J. Samarin, Tonques of Man and Angels, 1972; A. C. Thiselt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ongues? A New suggestion in the light of Greek usage in Philo and Josephus’, JTS n.s. 30, 1979
 

W.G.P.
 
另參:
 
聖靈恩賜都到哪裏去了?——為神蹟終止論辯護(葛富恩)
https://yimawusi.net/2021/02/02/where-have-all-the-spiritual-gifts-gone/
今天還有預言和方言嗎?(葛富恩)
https://yimawusi.net/2021/02/02/what-about-prophecy-and-tongues-today/
方言意義的重探(普愛民)
https://yimawusi.net/2021/02/02/reconsidering-the-significance-of-tongues/

2022-06-01


阿摩司書簡介
誠之摘自環球聖經公會《聖經新譯本》
https://yimawusi.net/2022/03/17/introduction-to-amos/
 
一、書名
 
  本書取名自阿摩司先知,“阿摩司”的意思是“默示”或“負擔”。
 
二、作者與日期
 
  作者:阿摩司。寫作日期:約主前750年。
 
三、內容剖析
 
  本書可分為四大段,現分述如下:
 
  (一) 審判不義之國
 
  第一、二章記載先知宣告耶和華審判八個國家的罪惡:亞蘭(1:3~5)、非利士(1:6~8)、推羅(1:9~10)、以東(1:11~12)、亞捫(1:13~15)、摩押(2:1~3)、猶大(2:4~5)和以色列(2:6~8)。這八個審判的格式重複,十分容易區分。除了常見的傳信者公式外:“耶和華這樣說”,每個審判信息都有重複用語:“三番四次”,增強了審判信息的嚴肅氣氛,也成為本書的特色。
 
  受審的國家位於以色列的周圍,表示神有完全的主權,按照他們的罪孽審判他們。受審的次序是按照地理位置編排,以以色列為中心,由它的東北面開始(大馬士革),跟著是西南面(非利士),接著是西北面(推羅),然後是對角的東南面(以東、亞捫、摩押),繼而是猶大,最後是以色列。這個次序表示以色列是審判的焦點。選民以色列和猶大所犯的罪,就是離棄神,背棄了跟神所立的盟約。
 
  (二) 以色列的罪孽
 
  第三至六章記述先知譴責以色列。以色列的根本罪孽就是離棄那位揀選、救贖他們的神,沒有按照盟約的要求,專一愛神、行公義、好憐憫(5:15)。審判的信息可以分為五組:第一,以色列敗壞,強暴掠奪(3:9~12)、百姓虛浮奢侈(3:13~15);第二、欺壓貧窮(4:1~3),卻頑梗不知悔改(4:4~12);第三、以哀歌苦勸以色列悔改(5:1~17);第四、譴責信仰不純正(5:18~27);第五、責備荒宴,不知災難臨頭(6章)。
 
  當中插入兩首很短的頌歌(4:135:8),加強審判的信息。詩歌的內容類似,都是描述神的創造之工,強調神的主權和能力,而且都提到耶和華是祂的名,用意在表明以色列背道,及神有絕對的審判權柄。
 
  (三) 五個異象
 
  第七章開始,阿摩司看見五個異象,都是關於審判以色列。前三個異象的性質頗為相近:蝗災(7:1~3)、火災(7:4~6)和準繩(7:7~9)。審判雖然嚴厲,但阿摩司為以色列求情後,耶和華願意施憐憫,似乎還有機會回轉。
 
  在第三個準繩的異象後,插入阿摩司先知和伯特利祭司亞瑪謝的對話(7:10~17)。亞瑪謝控告和趕逐阿摩司,充分顯明以色列冥頑不願悔改,拒絕神。但是阿摩司不為威脅所屈,顯出神的話語無法被禁止。
 
  之後,他宣講第四個異象:夏天的果子(8:1~3)。除了審判的異象,又附加頗長的審判信息(8:4~14),嚴厲警告以色列,語氣更甚於前三個異象。第五個異象描述聖殿傾倒(9:1~4),和第三個異象的內容相似,但語氣更加嚴厲,並以頌歌結束(9:5~6)。這首歌為全書最後一首,內容和前兩首相似(4:135:8~9),皆陳明耶和華的創造,而且都以提起耶和華的名作結。
 
  (四) 復興的應許
 
  本書的結尾充滿復興的盼望(9:11~15),可謂延續大衛之約的應許。這復興的盼望來得突然,可算是意外的驚喜,因為本書從一開始,就以審判的信息貫串全書。相比之下,審判雖然嚴厲,但大衛之約的應許更顯出有復興的盼望。猶大和以色列將來必要經歷復興和合一,而且復興的應許要擴展到列國(9:12)。雖然以色列民毀約,但神仍然記念向大衛承諾的應許(撒下7:16)。這復興的應許不僅論到被擄回歸餘民的復興,更藉著描繪土地和田園,蘊含末世完全更新的憧憬,萬物將恢復到有如伊甸園的景象。
 
四、與新約的關係
 
  (一) 缺乏神的話,人就乾渴飢餓,唯有神的話才能真正滿足人的需要(8:11)。耶穌受試探時,同樣肯定人活著是靠神的話語(太4:4)。
 
  (二) 創造天地的主有權柄審判萬國萬民,神將這權柄交給耶穌(約5:22;徒10:42)。神審判選民以色列,也審判列國,將來的審判也將從神的家開始(彼前4:17)。
 
  (三)神讓以色列家經歷難處,這是神的管教,為要他們回轉歸向神(4:6~13)。新約基督徒蒙受基督救贖的恩典,神也會施行管教,因為祂所愛的必管教,使人和祂建立更親密之關係(來12:5~11)。
 
  (四) 神嚴厲警告以色列人,不要自滿於今生的安逸和舒適,缺乏國度的眼界和愛同胞的心(6:1~7)。耶穌嚴嚴警告貪愛今生富足的人,當有屬天永恆的視野,不要沉迷於今生的安逸(路6:24~2512:13~21)。
 
五、大綱
 
  A 審判不義之國(1~2章)
 
  B 以色列的罪孽(3~6章)
 
  C 五個異象(7:1~9:10
 
  D 復興的應許(9:11~15
 
六、讀經提示
 
  (一) 試列出以色列人犯了甚麼罪。你有沒有同樣的問題呢?
 
  (二) 耶和華如何對待經常犯罪的以色列人?神的作為令你對祂有甚麼新的認識?
 
(三) 耶和華呼籲以色列人要做甚麼?你認為祂的要求在今天的社會是否難於實踐?為甚麼?
 
Keith A. Mathison   

 
何西阿書簡介
誠之摘自環球聖經公會《聖經新譯本》
https://yimawusi.net/2022/03/22/introduction-to-hosea/
 
一、書名
 
  本書取名自何西阿先知,“何西阿”的意思是“救恩”。
 
二、作者與日期
 
  作者:何西阿。寫作日期:約主前710年。
 
三、內容剖析
 
  (一)先知傳記
 
  本書的歷史標題(1:1)以南國猶大的君主年期作參考,從烏西雅到希西家,對應北國以色列的年期,即從耶羅波安二世到北國淪亡。作者以“耶和華初次與何西阿說話”(1:2)開始本書第一部分(1~3章),它主要記載先知的婚姻和為兒女命名兩件事,這兩件事都富象徵意義,表示以色列對盟約不忠,招致審判,卻最終又得到神挽回這段破碎的婚姻,叫審判後的以色列重新有復興的盼望。
 
  (二)先知宣講
 
  這二部分(4~11章)以清楚的先知句式開始:“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聽耶和華的話”(4:1),然後展開長篇而沒有清楚段落標記的先知宣講記錄,“這是耶和華說的”(11:11)是講論段落的結束語,清楚地把這部分獨立出來。從內容來看,這部分是先知三十多年宣講的摘要,跟首段先知的婚姻和為兒女命名的傳記互相輝映,更詳細地指斥百姓背約,丟棄良善的種種宗教偏差(4~5章:祭司使民陷於荒淫的宗教;6章:虚假無效的獻祭),以及政治、外交、社會上各種虛假及強權奸詐等惡行(7章:軍事上盲目地结盟;8章:政治上混亂地篡位立王;9章:節期中荒宴敗壞;10章:越強盛越自恃,越多偶像越敗壞)。至終地土被玷污,招致神通過外敵亞述滅絕他們。
 
  這部分結束時是一段盼望救恩的講論,跟第三章重拾破損婚盟遙遙對應,只是由夫妻情轉為父子情:“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就愛他。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11:1);“以法蓮哪,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啊,我怎能把你交出來!……我的心腸翻轉,我的憐憫發動……因為我是神,不是世人;我是你們中間的聖者,必不會含怒而來。”(11:8~9)這段心靈獨白撕裂心腸,顯出神審判懲治時充滿父親的恩情,也成為以色列在審判中的盼望。
 
  (三)先知末年的講論
 
  第三部分(12~14章)可能是先知事奉末年講論的記錄,以色列國運的氣數已盡,危在旦夕,先知複述古民的傳統,包括先祖雅各的故事(12章)和出埃及的救贖(13章),以備國民亡國後仍持守信仰的傳統。全書結束時有為以色列回轉的禱告(14:1~3,對應第11章),有雅歌般的情詩,流露神和以色列的愛情復合(14:4~8,對應第3章),最後以箴言挑戰讀者,要他們明白本書的意思及選擇行神的道路(14:9),這就如耶穌在“登山寶訓”結束時發出選擇的挑戰一樣(太7:24~27)。
 
四、與新約的關係
 
  (一)何西阿以婦背棄盟約比喻神的子民對不忠,日後的耶利米(耶2~3章)、以西結(結16章)及雅各(雅4:4)也採用這樣的比喻,顯出神以婚約的恩情來打動子民,含義複雜,包括百姓放蕩不忠,關係破損帶來心靈的痛楚和破碎。這可說是用擬人法來描寫神人關係的高峰。
 
  (二)馬太巧妙應用“我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何11:1)一句於耶穌身上(太2:15)。這應用其實是一股貫穿舊約和新約的主要脈絡。何西阿先知根據出埃及的史實,強化以色列和神的恩情為父子情,使陷於亡國的以色列能確實把握一個牢不可破的關係,激發他們有更新的盼望。
 
  (三)書末記載先知勸以法蓮悔罪回轉(14:1~3),有如浪子回頭,為耶穌最感人的“浪子比喻”(路15:11~32)的思想伏筆。
 
五、大綱
 
  A 先知傳記(1~3章)
 
    a 先知富象徵意義的行動之一:不忠的婚姻與遭棄絕的兒女(1~2章)
 
    b 先知富象徵意義的行動之二:破鏡重圓(3章)
 
  B 先知宣講(4~11章)
 
    a 審判方面:指斥各種背約棄善的宗教、政治及社會惡行(4~10章)
 
    b 拯救方面:慈父恩情(11章)
 
  C 先知末年的講論(12~14章)
 
    a 審判方面:以古喻今(12~13章)
 
    b 拯救方面:再續情緣及選擇的挑戰(14章)
 
六、讀經提示
 
  (一) 請詳閱列王紀下第十四至十七章,了解北國以色列亡國前的歷史及政治危機。
 
  (二) 以色列淫亂不忠,是指宗教還是道德的敗壞?這對它的社會、民風及政治有何深遠影響?
 
(三) 神以夫妻情、父子情比喻和以色列一段充滿坎坷的情緣。從本書中你對神的心腸有甚麼新的認識?

 

 
約書亞記簡介
誠之摘自環球聖經公會《聖經新譯本》
https://yimawusi.net/2022/03/31/introduction-to-joshua/
 
一、書名
 
  本書取名自主角約書亞,“約書亞” 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
 
二、作者與日期
 
  作者:不詳。寫作日期:本書的事件發生在主前1400年左右,但從書中不斷重複直到今日”(4:95:96:257:268:28~299:2710:2713:1315:6316:10)來看,它可能在被擄時期寫成。
 
三、內容剖析
 
  本書可分為四大段,現分述如下:
 
  (一)進入應許地
 
  第一段(1~5章)開頭承接申命記,提到神的僕人摩西死後(申34章),祂差遣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去得應許地,並保證與他同在,要他因神的話語堅強勇敢(1:1~9),約書亞派兩個探子到耶利哥城探其虛實(2章),也為後來喇合全家得救埋下伏筆(6:22~27)。以色列人過約旦河,有幾件事跟出埃及記遥相呼應,包括:過約旦河(3章;對應過紅海,出14~15章),行割禮(5:29;出12章),守逾越節(5:10;出12章),嗎哪止降;吃當地土產(5:12;出16章);遇見神,把腳上的鞋脱下来(5:13~15;出3章)。這些記載表示約書亞真是神挑選的新摩西,藉此建立他的權威地位(4:14)。
 
  (二)征服應許地
 
  第二段(6~12章)記載約書亞的進攻策略,先是中央突破(攻打耶利哥、艾城和伯特利),把巴勒斯坦一分為二;南部及北部(6~8章)。其次因為當地聯軍攻打跟以色列人結盟的基遍人,以色列人進襲南方五城聯盟(10章)。最後再回師北伐,擊破北方聯軍(11章)。每一次戰役都面對不同的仇敵,採用全新的戰術。攻陷耶利哥城,不用刀劍,全憑信心(6章)。可惜在大得勝中亞干犯罪,奪取當滅之物,以致以色列人失去神的同在,大败受辱。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除去這罪後(7章),他們才攻取伯特利和艾城(8章)。但是獲勝後,未求問神,卻誤信基遍人的話,輕率立約,以致立即被捲入南方諸國的戰爭中。幸好約書亞派兵趁夜猛擊,奪取南方五城。回到吉甲整補後,約書亞再率兵向北進擊,這次面對有馬匹鐵車的北方聯軍,打的是平原戰,仍然獲得勝利。吉甲是整個征服行動的基地(4:195:1010:643)。本段結尾記載以色列征服的三十一個王(12章)。
 
  (三)分配應許地
 
  第三段(13~21章)記載分配應許地。主要戰役結束,有組織的抵抗不復存在。但是應許地上残留的迦南諸族,要由各支派自行征服分地的原居民(參士1章)。首先分配的是流本(按:和合本作“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安頓在約旦河東(13章;參民32章)。其次分配地業給約旦河西九個半支派,先是三個大支派(猶大、以法蓮、瑪拿西另外半個支派;15~17章),然後是餘下七個支派(18~19章)。約旦河西各支派分地的記載,夾在迦勒求地一事(14章)及約書亞分得之地(19:49~50)中間。最後記載的是分配六座城作為避難城(20章),及分給利未人四十八座城(21章)。
 
  (四)長保應許地
 
  第四段(22~24章)提到以色列人為求在應許地上得以長久、得到祝福的兩種努力。一是流本、西緬及瑪拿西半支派,在回到約旦河東之前,在河邊築了證壇,結果險些釀成內戰(22章)。但是他們的努力都是徒然;因為他們自己選擇不進應許地,還奢望子孫仍蒙神賜福。後來他們成為最早被擄的人,且無人回歸應許地(代上5:25~26)。另一是約書亞臨終前勉勵眾人,要堅守摩西的律法,萬不可敬拜異教偶像(23章)。他更追述以色列救恩的歷史(24:1~13),向他們發出要單單事奉耶和華的挑戰(24:14~15)。以色列人就在示劍和耶和華更新立約(24:16~28)。這對以色列歷史影響重大,因為前人抉擇正確,帶給後代祝福。以色列成為世界上唯一全民敬拜耶和華的民族。本書結尾記載約書亞去世(24:29~31),為進入下一卷書(士師記)作預備。
 
四、與新約的關係
 
  (一)約書亞被稱為摩西的侍從”(1:1),直到死後才得著耶和華的僕人” 的尊稱(24:29),耶穌卻是天父的獨生愛子(可9:7)。約書亞得勝地上的仇敵,主耶穌卻得勝撒但。約書亞率领人民得著地上的產業,主耶穌卻帶領信徒得著天上的基業。地上的產業只是暫時的,天上的基業卻是永恒的。約書亞只帶領以色列人得著地上暫時的安息,主耶穌卻带领信徒進入永遠的安息(來4:8)。由此可見,主耶穌勝過約書亞。
 
  (二)妓女喇合不但因信帶領全家得救(6:25),自己也位列信心偉人(來11:31),而且嫁給以色列人,成為基督的先祖,又是耶稣家譜中四位婦女之一(太1:5)。
 
  (三)以色列民過約旦河,跟他們過紅海一樣,都預表新約的洗禮(林前10:2)。
 
五、大綱
 
A 進入應許地(1~5章)
B 征服應許地(6~12章)
C 分配應許地(13~21章)
D 長保應許地(22~24章)
 
六、讀經提示
 
  (一)參照聖經地圖,找出以色列征服應許地的路線,攻取各城的位置,以及各支派所得的地業。
 
  (二)從約書亞和迦勒身上說明基督徒爭戰得勝的秘訣,你會如何應用這些秘訣在信仰生活中。
 
  (三)比較喇合和亞干,利未人和約旦河東兩個半支派,以及基遍人和迦南眾族,對於成為神子民、遵守祂吩咐的態度。
 
(四)思想本書的人物、事件、制度,對你認識神有甚麼新的發現。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簡介
誠之摘自環球聖經公會《聖經新譯本》
https://yimawusi.net/2022/03/31/introductions-to-1st-2nd-thessalonians/
 
一、作者與受書人
 
  作者:保羅。受書人:帖撒羅尼迦教會,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時建立的(徒17:1-4)。
 
二、日期與地點
 
  寫作日期:主後51年。寫作地點:哥林多。
 
三、內容剖析
 
  保羅從提摩太口中得知帖撒羅尼迦教會長進,在首三章表達欣喜讚賞(1章),解釋自己事奉的心聲(2章),並且盼望他們的生命持續成長(3章),第四、五章解釋主再來的實況;全書都是以主再來的信息作結(1:102:193:134:175:23)。帖撒羅尼迦信徒因為不瞭解主再來的道理而困惑不解(4:13);於是,保羅鼓勵、勸勉他們,面對主再來的迫切,信徒應按主的真理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實踐出來(4:110)。即使不確實知道主何時再來,也不會「負疚於昨天,怠懶於今天,恐懼於明天」。
 
  (一)為教會感恩
 
  第一章記載保羅回顧帖撒羅尼迦信徒信主的經歷,為他們「信心的工作,愛心的勞苦和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而有的堅忍」(1:3)而感恩,他們信主的見證和榜樣,成了眾教會的鼓勵(1:7)。
 
  (二)傳道者的剖白
 
  帖撒羅尼迦信徒受到流言困擾,特別是猶太人攻擊保羅傳道的權柄、動機和手法,所以保羅在第二章解釋自己所傳的福音是神授予、動機純正、手法正確(2:3~12);猶太人反而是動機錯誤、手法卑劣,最終會受到神審判(2:14~16),然後進一步剖白自己極想親自到帖撒羅尼迦探望信徒;盼望看見他們生命成長(2:17~20)。
 
  (三)互相關懷的生命
 
  駁斥流言後,保羅在第三章鼓勵信徒在患難中要持守信心(3:3~5)。從提摩太的採訪得知他們的情況,保羅看到他們在信仰上站穩,感到興奮和安慰(3:7~8),並祈求信徒相愛的心不斷增長,這證明保羅如何真誠關心他們。
 
  (四)論主再來
 
  第四至五章主要討論以下幾點:
 
  1. 信徒的生活(4:3~7):信徒蒙召,應按神的旨意過活(4:1~37),因此要生活聖潔(4:37),彼此相愛(4:9~10),工作盡責(4:11~12
 
  2. 復活的次序(4:13~18):保羅安慰離世信徒的親人,在主再來時他們必首先復活,活著的信徒會跟他們相會;而安慰的中心是無論在世離世,都能永遠與主同在(4:17),這實在是莫大的安慰。
 
  3. 警醒的教會生活(5:1~22):主再來的日子無人知曉,所以信徒每刻均應警醒,而且這也是信徒的本分(5:6-8)。警醒的生活日常表現於敬重教會的領袖,關懷信徒,操練靈性和回應聖靈的工作(5:12~22)。
 
四、與舊約的關係
 
  (一)舊約中吹號筒或號角有很多意思,其中兩個是:表示神施行審判(珥2:1;番1:14~16),及把選民招聚一起(民10:7;賽27:13)。新約基督從天上降臨時,有神的號聲(4:16),也代表神要施行審判和招聚選民。
 
  (二)以賽亞書形容耶和華穿上公義的鎧甲,戴上救恩的頭盔,來拯救選民(賽50:16~18);保羅卻勸信徒要披上信和愛的胸甲;戴上救恩的盼望當作頭盔,等候基督再來時帶來的拯救(5:8~9)。
 
五、大綱
 
  A 問安(1:1
  B 為帖撒羅尼迦教會感恩(1:2~10
  C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的事奉(2:1~16
  D 保羅渴望再到帖撒羅尼迦(2:17~3:13
  E 生活教導(4:1~12
  F 論主再來(4:13~5:11
  G 生活勸勉(5:12~22
  H 結語(5:23~28
 
六、讀經提示
 
  (一)帖撒羅尼迦信徒生活有甚麼地方值得稱讚?今天你的生活見證有沒有這些表現呢?
 
  (二)試述保羅事奉的權柄、動機和手法。他有甚麼地方值得學習?
 
   (三)試述主再來時復活的次序。主再來最重大的盼望是甚麼?這盼望跟你今天的生活有甚麼關係?



帖撒羅尼迦後書簡介

誠之摘自環球聖經公會《聖經新譯本》
https://yimawusi.net/2022/03/31/introductions-to-1st-2nd-thessalonians/
 
一、作者與受書人
 
  作者:保羅。受書人: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時建立的(徒17:14)。
 
二、日期與地點,
 
  寫作日期:主後51年。寫作地點:哥林多。
 
三、內容剖析
 
  帖撒羅尼迦教會遭遇逼迫,又有人誤解主再來的教訓,甚至有流言說「主的日子現在就到」(2:2),以致部分信徒因誤信末期將到,更變本加厲地終止工作,生活閒散,大大影響教會的紀律和教外人對信徒的評價。保羅再次去信勉勵信徒在苦難中堅忍,糾正主再來的各種謬誤,並嚴斥閒懶不作工的人。
 
  (一)主再來前學習堅忍
 
  保羅在第一章請帖撒羅尼迦信徒在信心、愛心上長進,在逼迫患難中仍存著堅忍(1:4),他指出公義的神必看顧,並賜下平安給為義受苦的信徒;末日最終的審判,是公平的,信徒現在雖然忍受苦難,將來卻得進入神永恆的國裡。相反地,現在逼迫他們的人,將來則永遠受罰。到主再來時,祂必帶著權能審判那些不義和逼迫信徒的人(1:7~9),那些拒絕福音,犯罪作惡的人將永遠與主隔絕,無分於主所賜永恆的福樂中。主也因信徒的善行得著榮耀,並在再來時這榮耀得以完全。
 
  (二)主再來觀念的正謬
 
  保羅在第二章糾正信徒有關主再來錯誤的觀念。主再來前必有徵兆,信徒不要輕易誤信末日已到,或胡亂驚慌。主再來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和不法的人或沉淪之子出現,他誘惑人甚至令人奉他為神(2:1~5),因為某些因素的攔阻,不法的人還未完全顯露(2:6~8),但最終這不法的人借助撒但的力量施行異能奇事,拒絕真理(2:10),以虛假迷惑不義的人(2:11),最終必被定罪(2:12)。相反,信徒因為聖靈作工(2:13),得以堅守教會代代相傳的福音真理(2:15),並得神眷愛堅固(2:16~17),最終必得豐滿的救恩(2:13)。
 
  (三)主再來前的生活
 
  因為誤解主再來的觀念,以致有些信徒不務正業,閒懶度日。保羅指出主再來的迫切,企盼真道早日廣傳。他以自己作為佐證,表明自己雖有權靠傳道養生,但為免信徒受累,並為以身作則,所以辛苦勞碌、努力親手作工供養自己(3:7~9)。既然保羅自己是這樣,其他信眾更無藉口不按己責作工維生(3:10~12)。他鼓勵全部信眾繼續努力行善,如果有信徒不守紀律、閒懶遊蕩、專管閒事,教會須明確表示不認同他的行為,使他反思而自覺羞愧,但仍存愛心善意,使他悔改更新。
 
四、與舊約的關係
 
  (一)主再來時,要拯救信徒,卻報應那些逼迫信徒的人(1:6~7);這也是神在舊約對付仇敵的一貫做法:「按照各人的行為施行報應,把烈怒降與祂的敵人,把報應加給祂的仇敵」(賽59:18)。
 
  (二)主的日子來到以前,那不法的人抵擋神,抬舉自己,甚至坐在神的殿中,自稱為神(2:4);這跟但以理書第十一章描述的惡君相似(但11:36),他是「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
 
五、大綱
 
  A 問安(1:1~2
  B 為教會感恩(1:3~4
  C 神的審判(1:5~12
  D 論主再來(2:1~12
  E 訓勉的話(2:13~3:15
  F結語(3:16~18
 
六、讀經提示
 
  (一)信徒為義受苦,惡人卻行惡得逞,這種情況在第一章給予信徒甚麼解釋和出路?
 
  (二)本書記載信徒對主再來的流言常有甚麼反應?不法的人如何假冒神?信徒怎樣才不致受騙?
 
  (三)有人誤解基督教的道理,例如主再來,以致生活「不按規矩」、「遊手好閒」、「專管閒事」,你會怎樣處理這些事?第三章給我們甚麼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