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John MacArthu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John MacArthu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6-22


你最美好的生活:現在抑或以後?Your Best Life: Now or Later?

作者: John MacArthur   節譯者: Maria Marta

出於好奇,我想知道這本書(譯註:約爾.歐斯丁所著的《活出美好》)的內容,於是我翻開閱讀,在第5頁讀到「上帝希望現在就是你生命中最好的時刻。」 在另一頁上寫著:「快樂、成功、充分發揮潛能的人已學會如何活出他們現在最美好的生活。」 在另一頁上寫道:「當你將本書的這些原則应用在生活,就可以活出最好的生活!」 如果你不是基督徒,這些說話絕對是真實的。說得對,你最好購買這本書,因為你下一輩子將比今生糟糕不知多少倍。

現在是你最美好的生活。 事實上,這是你唯一的人生,因為在未來的世界,你只會在沒有希望、沒有滿足、沒有意義、沒有快樂、沒有未來的永恒狀態中生存。 那可能是最可怕的生活。如果你來世生活在地獄裏,現在就是你最美好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倘若你是上帝的孩子,你的罪得蒙赦免,並且你接受耶穌基督作你的主和救主,那麽現在離你最美好的生活還差得遠。你甚至不能領悟你最美好的生活是什麽樣子,因為「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譯註:林前二9

與今天受歡迎的看法相反,即使在宗教界,即使在所謂的「宗教界」,即使奉耶穌的名,上帝也不會現在、在這裏應許你會有一個完滿、快樂、富足、滿足,無煩惱的健康、財富、成功的人生。哦,祂確實應許過:絕對...... 完滿、富足、滿足、無煩惱的健康、財富、成功的人生,並且絕對喜樂、平安、完美......但不是現在......應許不是現在就實現。 事實上,在另一方面,我們的主已經應許那些認識祂並且在今生愛祂的人......要經歷麻煩、迫害、拒絕、困難、試煉、試探、痛苦、苦難、悲傷、疾病,甚至肉身死亡。

因此,對基督徒而言,我們最糟糕的生活在當下。這並非說現在很可怕,而是相對於你所思想的最美好的將來的生活,現在的生活是最糟糕的。作為基督徒,你最美好的生活始於今生的終結。幾個世紀以來,基督徒都明白這一點,早期的基督徒當然也明白這一點。 聖經清楚亦表明這一點。 你不能期望上帝對你所作的,天堂上的所有應許都必須在這裏實現。任何明智的基督徒對此都能明白。切勿期望過高,超過今生所能實現的。

Out of curiosity, I want to know what's in the book and so I found this on page 5, “God wants this to be the best time of your life.” On another page it says, “Happy, successful, fulfilled individuals have learned how to live their best life now. On another page it says, “As you put the principles found in these pages to work today, you will begin living your best life now.” And that is absolutely true if you're not a Christian. This is it, you better get the book because your next life is going to be infinitely worse than this one.
This is your best life now. In fact, it's your only life because in the world to come, you will only exist in a perpetual state of dying with no hope, no satisfaction, no meaning, no joy and no future and no relief from eternal suffering. That's the worst life possible. And this is your best life, if your next life is in hell.

But, on the other hand, if you are a child of God and your sins are forgiven and you've come to embrace Jesus Christ as your Lord and Savior, this is not even close to your best life. You can't even comprehend what your best life looks like because “Eye hasn't seen, nor has ear heard the things that God has prepared for them that love Him.”

Contrary to what is popular today, even in religious circles, even in quote/unquote religion circles, even in the name of Jesus, the Lord is not promising you here and now a full, happy, rich, satisfying, trouble-free life of health, wealth and success. Oh He does promise that. Absolutely...a full, rich, satisfying, trouble-free life of health and wealth and success and absolute joy and peace and perfection...but not now...not now. In fact, quite on the other hand, our Lord has promised to those who know Him and love Him in this life...trouble, persecution, rejection, difficulty, trials, temptation, pain, suffering, sorrow, sickness and even physical death.

So, for Christians, this is our worst life now. It isn't that it's bad, but comparatively it's the worst when you think about the life to come, which is the best. Your best life as a Christian begins when this life ends. Christians through the centuries have understood this, certainly the early Christians understood it. The Bible makes it clear. You just can't expect all the promises that God has made to you for heaven to necessarily show up here. Any sensible Christian understands that. Don't expect more than this life can deliver.



2017-08-17

上帝仍然使用瓦器GodStill Uses Clay Pots

作者: John MacArthur  譯者:  Maria Marta 

新約聖經既不是埃及的精英們編撰的,也不是希臘、羅馬,甚至以色列的精英們編撰的。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學者們都聚集在埃及;他們都集中在位於亞歷山大城古代最宏伟的圖書館裡。最著名的哲學家在雅典;最有權勢的領袖在羅馬;宗教天才在以色列會堂。但上帝從不使用他們!上帝只使用瓦器。上帝一一略過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數學家歐幾裏得(Euclid)、力學之父阿基米德(Archimedes)、天文學家喜帕恰斯(Hipparchus)、演說家西塞羅(Cicero)、詩人維吉爾(Virgil)等等這些人。祂將這些人悉數略過。為什麽?因為瓦器更適合祂使用的目的。從人類的觀點來看(也許在他們自己的思維裡),所有重要人物都是極好的器皿。但深刻銘記自己價值的人,看不到福音中的價值。因此,上帝揀選農民、漁夫、身上有股異味的小夥子、稅吏-------蒙揀選的瓦器來傳遞、宣揚、寫下我們稱之為福音的無價珍寶。

上帝仍然以這種方式作工。祂仍舊忽略內心剛硬、充耳不聞、妄自尊大的知識分子。他們可能坐在大學和神學院的象牙塔內,或者高居主教職位和教會的權威位置,但上帝卻尋找傳遞救恩真理之寶藏的卑微者。

這怎能行得通呢?確實可行,因為「我們並不是傳揚自己」(林後四5)。我們不是信息。我牧養的教會向來蒙上帝賜福,因為上帝賜福祂的真理,而不是我。當保羅說:「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他的意思既不是指他是一個沒有信念的人,也不是指他是一個無紀律的人、懶惰的人、不負責任的人、或不努力工作的人。他所指的「軟弱」是:「我把自己擱置一旁。當力量變得明顯的時候-------正是我躲開讓路的時候。」

倘若你想被上帝重用,就要把自己擱置一旁。要學會視自己為垃圾桶,或者用彼得的話來說,就是以謙卑為裝束(彼前五5)。上帝的工作不是關於你自己;不是關於你的個性,而是關於上帝的聖言。上帝不需要知識分子。祂不需要偉人、傑出人士、或名人。人不是能力。能力是信息!祂把財寶在瓦器裡,「是要顯明這極大的能力是屬於 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四7b)。

倘若你為保羅的成功尋找人類的解釋,將徒勞無功。人們對我說:「我正在研讀聖經,探討保羅為何成功。」我會告訴你他成功的原因:他宣講真理。真理大有能力。或者他們會說:「我們想來你的教會找出使教會運作的因素。」我會告訴你這因素是:上帝的真理。上帝的真理和上帝的能力是教會運作的因素。至尊者向那些聽到真理的靈魂解釋源自上帝的超然能力。我們這些傳道人充其量不過是瓦器!我們在本質上沒有什麽可以奉獻,我們既不俊美,也沒有能力。保羅知道這一點,因此說道:「又軟弱又懼怕,而且戰戰兢兢」(林前十二3b)。

最後,我們是如此的軟弱和害怕也沒關係。無論如何,我們的信心不應依賴我們自己,而應依賴上帝的大能。我們什麼都不是。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說:「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乎那使它生長的 神」(林前三7  )。上帝乃是一切!

丹尼( James Denney )於年前曾寫過:「凡見過保羅的事工,見過如保羅那樣的牧者的人,都不會夢想能在他身上找到解釋,一個醜陋矮小猶太人,其貌不揚,沒有雄辯口才,沒有賄賂或強硬的手段,其身上不可能找著這種勇氣的來源,和這種轉變的緣由。不要在他身上尋找,而是要在上帝那裏尋找。」羅伯遜(A. T. Robertson)於1911年在其著作《事工的榮耀》(The Glory of the Ministry)中引述丹尼的說話:「世上總有些人是如此之聰明,以致於上帝無法使用他們。他們從未做過上帝的工作他們就這樣在自我陶醉中迷失了。上帝的工作從不依賴他們,現在也不依賴他們。能力不是人類天資、聰明、技能、智謀的產品;福音的大能在福音裡。」我們這些牧者是軟弱、普遍、簡單、脆弱、易損、非榮譽、一次性的瓦器,我們應當把垃圾扔出來,但相反,我們將上帝的榮耀帶給人。

令人驚奇的是,這種軟弱並不能證明對福音是致命的。感謝上帝,福音非源自我們。偉大的現實是,上帝的瓦器策略對福音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清楚地顯示了能力的真正所在。我們是無用的仆人,但上帝賜給我們福音這珍寶。這是何等不可估量的特權!


本譯文的聖經經文皆引自《聖經新譯本》。

本文摘錄自《Feed My Sheep: A Passionate Plea for Preaching》。


Feed My Sheep: A Passionate Plea for Preaching
作者有: Albert Mohler Jr., James Montgomery Boice, Derek W. H. Thomas,Joel R. Beeke, R. C. Sproul  , R. C. Sproul Jr.  , Sinclair B. Ferguson, Don Kistler , Eric J. Alexander , John Piper , John MacArthur 等。

这本書中已翻譯的篇章:



God Still Uses Clay Pots
FROM John MacArthur

The New Testament was not written by the elite of Egypt. It was not written by the elite of Greece, Rome, or even Israel. The greatest scholars in the world at that time were down at Egypt; they were in the greatest library of antiquity at Alexandria. The most distinguished philosophers were in Athens; the most powerful leaders of men were in Rome; and the religious geniuses were in Israel’s temple. But God never used any of them! He just used clay pots. He passed by Herodotus, the historian; Socrates, the philosopher; Hippocrates, the father of medicine; Euclid, the mathematician; Archimedes, the father of mechanics; Hipparchus, the astronomer; Cicero, the orator; and Virgil, the poet. He passed by them all. Why? Clay pots served His purposes better. From a human viewpoint (and perhaps in their own minds), all those prominent people were magnificent vessels. But someone deeply impressed with his own value isn’t going to see value in the gospel. So God chose peasants, fishermen, smelly guys, and tax collectors—clay pots chosen to carry, proclaim, and write the priceless treasure we call the gospel.

God is still doing it that way. He is still passing by the elite. He is still passing by the hard-hearted, non-listening, proud intellectuals. They may be sitting in their ivory towers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seminaries, or in their bishoprics and their positions of authority in the churches, but God is finding the humble who will carry the treasure of saving truth.

How can that work? It works because “we do not preach ourselves” (2 Cor. 4:5). We are not the message. The church I pastor has been blessed because God has blessed His truth. It’s not me. When Paul says, “When I am weak, then I am strong,” he doesn’t mean that he is a man with no convictions. Neither does he mean that he is an undisciplined man, a lazy man, an irresponsible man, or a man who can’t work hard. What he means by “weak” is this: “I got myself out of the equation. And that’s when the strength became apparent—when I got myself out of the way.”

If you want to be used mightily by God, get yourself out of the way. Learn to see yourself as a garbage pail, or, in the words of Peter, to clothe yourself with humility (1 Peter 5:5). It’s not about you; it’s not your personality, it’s the Word of God. God doesn’t need the intellectuals. He doesn’t need great people, fancy people, or famous people. The people aren’t the power. The power is the message! He puts the treasure in clay pots so that “the surpassing greatness of the power may be of God and not from ourselves” (2 Cor. 4:7b).

If you look for a human explanation for Paul’s success, there isn’t one. People have said to me, “I’m studying the Bible to see why Paul was successful.” I’ll tell you why he was successful: he preached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is powerful. Or they will say, “We want to come to your church to find out what makes things tick there.” I’ll tell you what makes things tick there: the truth of God. The truth of God and the power of God; those are what make things tick. The surpassing greatness explains the transcendent might of superlative power from God on the souls of those who hear the truth. We preachers are clay pots at best! In and of ourselves, we have nothing to offer, neither beauty nor power. Paul knew that, which is why he says, “I was with you in weakness and in fear and in much trembling” (1 Cor. 2:3b).

In the end, it’s OK that we’re so weak and so afraid. Our faith should not rest in ourselves anyway, but in the power of God. We’re nothing. As Paul says elsewhere, “Neither the one who plants nor the one who waters is anything, but God who causes the growth” (1 Cor. 3:7). God is everything!

Years ago, James Denney wrote: “No one who saw Paul’s ministry and looked at a preacher like Paul could dream that the explanation lay in him. Not in an ugly little Jew without presence, without eloquence, without the means to bribe or to compel could the source of such courage, the cause of such transformation, be found. It must be sought not in him, but in God.” In 1911, in his book The Glory of the Ministry, A. T. Robertson quoted Denney: “There always have been men in the world so clever that God could make no use of them. They could never do His work; they were so lost in admiration of their own. God’s work never depended on them, and it doesn’t depend on them now. The power is not the product of human genius, or cleverness, or technique, or ingenuity; the power of the gospel is in the gospel.” We ministers are weak, common, plain, fragile, breakable, dishonorable, and disposable clay pots who should be taking the garbage out—but instead we’re bringing the glory of God to our people.

The amazing thing is that such weakness does not prove fatal to the gospel. Thankfully, the gospel is not from us. The great reality is, God’s clay-pot strategy is essential to the gospel, because it makes crystal clear where the power really lies. We are unworthy servants, but God has given us the treasure of the gospel. What an inestimable privilege!

This excerpt is adapted from John MacArthur’s contribution in Feed My Sheep: A Passionate Plea for Preaching.

2017-08-16

领袖的争战:保罗的领导力——面对争战

作者: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  译者:吴震环
节选自《领导力:真正领袖的26项特质》The Book on Leadership,第九章,海南出版社,2010

假教师的谎言有计划、有系统地破坏了使徒保罗与哥林多教会的关系。在《哥林多后书》的前七章,保罗根据他所了解到的,就哥林多人对他的种种指控,逐一做出了回应。这几章里,他虽然偶尔谈一点教义,但大部分内容仍是很个人的,饱富情感的,而且牧养哥林多人是他唯一的目的。保罗正设法修补双方关系上受到的伤害。
   
7 章写到最后时,保罗身上的重担似乎已经完全卸下了。他用这些话作结:“我如今欢喜,能在凡事上为你们放心。”(《哥林多后书》7 16 节)读的人会觉得他彻底地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两章,他开始谈哥林多人对耶路撒冷教会的善举。在罗马政府的迫害下,犹大地的圣徒碰到了相当大的难关。保罗领导的马其顿教会慷慨地奉献了一笔钱,以满足他们在犹大地的弟兄们财务上的需要(《哥林多后书》8 1~7 节),哥林多人也表示有意参加。保罗在第89 章中亲切地鼓励他们实践承诺。这两章不仅让人感觉到他的和善与鼓励,语调也相当温和。
   
但当保罗开始为这卷书信收尾时(第10 13 章),态度却好像突然出现了惊人的转变,他变得坚决而激烈。哥林多教会的会众轻易就随假教师翩翩起舞,针对他们的天真与不顺服,保罗直接明确地提出尖锐的指责(《哥林多后书》11 4 节,19~21 节;12 11 节;13 2~3 节)。读这卷书信的人可能会以为他早已经处理完假使徒带来的威胁,结果却发现他将最严厉的指责留到了最后。
   
这卷书信的结尾有些地方的遣词相当严厉。保罗在这个地方,对用骗人手段削弱他的领导的人,发动了最急切、最猛烈的攻击。
   
保罗在信的开头小心翼翼地澄清:为自己辩护并非因骄傲或自我中心驱使。他不断申明这点,一次又一次地提到他是多么厌恶人家暗示他在自夸(《哥林多后书》10 8 节,13~16 节;11 10 节,16~18 节,30 节;12 1 节,5~6 节,9 节,11 节)。但不论保罗多么谦卑,都不会随便把哥林多人交给骗子,他虽谦虚温柔,但绝不冷漠。
   
用冷漠来形容领袖是有矛盾的,漠不关心的人绝对无法成为真正的领袖。事实上,这就是所有领袖都得掌握的另一项基本原则:领袖要有热情。
   
疏离和冷漠的人不会是真正的领袖。领袖都必须有热情,特别是属灵领袖——驱策他们的是对真理的强烈热情,和对基督深刻、热切、常存的爱。人具有这样的情感,同时又表现得被动或无动于衷,是不可能的。
   
孙德生(Oswald Sanders)在他的经典著作《属灵领袖》(Spiritual Leadership)中,甚至将气愤列为领导的必备条件。他写道:
   
说这是领导的必要条件,会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在其他地方,那可能会被列为使人失格的因素之一。但是在那位“最卓越的领袖”的生命中,岂不就看见这项特质吗?“耶稣怒目看着他们”(《约翰福音》2 15~17 节)。义愤和爱一样崇高,因为这两者在神身上都看得到,而且不可缺其一。耶稣因为爱那手枯干的人,因此对禁止他施行医治的人感到气愤(《马可福音》3 5 节)。耶稣因为爱天父的爱,热心彰显他的荣耀,因此对将他为万国万民设的祷告的殿化为贼窝的人,发出怒气(《马太福音》21 13 节)。
   
在国家、灵性皆衰微的时代,能对种种对神不敬、奴役人民的不义之事与弊端感到气愤的人,才是能够扭转局势的伟大领袖。
   
其他强烈的情感对领导也同样重要,包括欢喜、快乐、忧愁、怜悯、恐惧和爱。冷酷无情、高高在上、无动于衷的人绝对无法真的成为有果效的领袖。
   
人的热情当然也会带来某种危险——容易被滥用,也可能会严重遮蔽理性。领袖虽然绝不能没有感情,但也得驾驭自己的热情,而不是反过来被它驾驭。我们的热情必须有焦点,要仔细地控制以用在敬虔的事上。节制是圣灵的果子(《加拉太书》5 23 节)。敬虔的节制不仅包括禁止邪情(《歌罗西书》3 5 节),也包括在表现合理的热情时,要有某种程度的节制。所罗门写道:“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箴言》25 28 节)而“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箴言》16 32 节)

虽然要控制和驾驭,但“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传道书》3 48 节)对抗假使徒的谎言的时候到了,保罗要为《哥林多后书》作结时,也不想再掩饰他这股发自内心的热情。他甚至引入了争战这个主题,来开始这卷书信的结尾:

  
我保罗,就是与你们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向你们是勇敢的,如今亲自借着基督的温柔、和平劝你们。有人以为我是凭着血气行事,我也以为必须用勇敢待这等人;求你们不要叫我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有这样的勇敢。因为我们虽然在血气中行事,却不凭着血气争战。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并且我已经预备好了,等你们十分顺服的时候,要责罚那一切不顺服的人。(《哥林多后书》10 1-6 节)


** ** ** ** ** ** ** ** ** ** ** ** ** ** ** **  ** ** ** ** **


《领导力:真正领袖的26项特质》The Book on Leadership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活生生的领导——囚禁中的保罗
第一章 赢得信任
第二章 采取主动
第三章 鼓起勇气
第四章 担起责任

第二部 被攻击的领导——保罗在哥林多
第五章 向跟随者委身的领袖
第六章 保罗为自己的真诚辩护
第七章 这事谁能当得起呢?
第八章 瓦器领袖
第九章 领袖的争战

第三部 要达标的领导——被神的话语肯定
第十章 如何不失格
第十一章 谁是适合的领袖?

第四部 总结
第十二章 衡量领袖的成败

序言

成为领袖应具备什么条件?

是阶级、地位、名声、世袭身分、影响力,还是风格?
在单位中居于某一领导岗位上,就能成为领袖吗?职位和权力在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中,到底占多大比重?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领袖的理想典范?是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是军队指挥官,还是国家元首?

耶稣曾用寥寥数语,就解答了这些问题。他对领袖的看法,显然与当代因袭的看法格格不入:“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柬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202528节)

因此在基督看来,符合服事、牺牲和无私三大条件的人,才是真正的领袖。骄傲的、喜欢抬举自己的人,不论他能发挥多少影响力,都不会是合基督标准的好领袖。

文摘

保罗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在听见提多鼓舞人心的报告后,随即写下了《哥林多后书》。我们已经说过,这封信是保罗所有的书信中,最富个人色彩、最慷慨激昂、也是教牧意味最浓厚的一卷。从信中可以看到,保罗很清楚地知道还得花上不少功夫,才能将假教师在哥林多播下的混乱一扫而空。他得为自己的使徒身分辩护,也得处理为哥林多会众带来如此多麻烦的领导真空问题。

保罗对哥林多教会忠心,希望他们也对他忠心。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卷伟大书信的语调和内容得出领导的第十个重要原则:领袖能使他人忠于自己。

使他人忠于自己,这并不是自私地渴望他人的敬重(《哥林多后书》1211节)。保罗乃是希望他们对他教导的真理忠心(1519节)。这就是为何保罗虽然极度厌恶自夸和替自己辩解,却还是鼓足力气为自己的使徒身分辩护以对抗假教师的谎言。因此,当他表现出自己对哥林多人的委身时,他也坦率地恳请他们对他忠心。这是《哥林多后书》的主题之一。

忠心是一项伟大的德行,但在这个愤世嫉俗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个简单真理。社会上处处可见腐败的领袖,他们对权威真理的概念充满敌意,结果使得忠心常被认为是一种弱点,而非优点。反抗和轻蔑反倒被尊为美德。“忠信人谁能遇着呢?”(《箴言》206节)




2017-06-23

选自《布衣圣徒》Twelve Ordinary Man,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著 / 苏美珍译,华夏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

我们可以从犹大的一生撷取一些教训:

第一,犹大让我们看到丧失机会的惨痛后果。在约两年的时光里,他天天听耶稣的教导,原本可以向他提出任何他想问的问题;他原本可以向主寻求,得到任何他需要的帮助;他原本可以用轻省的轭来取代罪所给他的难担的重担,因为基督公开地向每个人提出这样的邀请(太11:28-30)。但是,犹大没有在意他所听到的教训,所以最后受到咒诅。

第二,犹大让我们看到他平白浪费了特别的祝福。在所有跟随主的人当中,他得到最大的特权,但是他把它浪费了,而用它来换取他最后并不真正想要的一把钱币,多么愚蠢的交易!

第三,犹大让我们看到贪爱钱财是各种邪恶的源头(提前6:10)。

第四,犹大的一生让我们看见灵命上背叛的丑陋和危险。犹大好像是唯一一个出卖主的伪君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每一个世代都有很多的犹大,很多人好像是真正的门徒,是紧紧跟随基督的人,实际上却为了邪恶和自私的理由而背叛基督。犹大的一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省察(参林后13:5)。

第五,犹大的一生证明基督有忍耐,有宽容的良善和满怀的爱和恩慈,“耶和华善待万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诗145:9),他甚至向犹大这样堕落的人展现他满怀的爱和恩慈。请记得,即使犹大出卖他的时候,他仍然称他为“朋友”。尽管他一直都知道犹大计划要做什么,他对他却只有恩慈和宽厚的爱。所以,犹大完全不是在基督迫使下才做了他所做的事。

第六,犹大的故事显明,神主权的旨意不会受到任何方式的阻碍。乍看之下,犹大对基督的背叛好像是撒但有史以来最大的胜利,但实际上,它代表着魔鬼及其工作全然被击败(来2:14,约壹3:8)。

第七,犹大的一生,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假冒为善是一种欺骗,不会结果子。犹大是《约翰福音》156节所谈到的那种没有连结于真葡萄树的枝子,这枝子不会结出果子来,只会被砍下,丢到火里烧毁。犹大非常擅长假冒为善,所以其他十一个使徒都不曾怀疑过他。但他绝对骗不了耶稣,任何一个伪君子都不能骗过耶稣。基督是公义的审判者,他会照各人所行的审判各人(约5:26-27)。和犹大一样的伪君子都要为自己的灵魂遭毁灭负责任,而不能归咎于别人。

当犹大出卖基督的生命时,他实际上是将自己的灵魂卖给魔鬼。他一生的悲剧是自己亲手造成的,他对自己在那几年里所受到的光照视若无睹,从而让自己沦落到永远的黑暗里。

耶稣复活后,犹大的职分被马提亚所取代(徒1:16-26)。使徒彼得说:“因为诗篇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20节)马提亚被选,因为他先前曾经与耶稣和其他使徒做伴,“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22节)。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对马提亚一无所知,他的名字在圣经里只出现过两次,都是在《使徒行传》第一章论及他被选为使徒的时候。因此,到最后,另一个完全平凡的人受拣选来替补那罪大恶极者的位子。于是,马提亚和其他十一个门徒一起,成为耶稣复活的有力见证(22节)。他是另一个平凡的人,被主提升接受了不平凡的呼召。

** ** ** ** ** ** ** ** ** ** ** ** ** ** ** ** 

目录
第一章  平凡人,不平凡的呼召
第二章  彼得,说话不经考虑的使徒
第三章  安得烈,看重小事的使徒
第四章  雅各,性情刚烈的使徒
第五章  约翰,爱的使徒
第六章  腓力,精打细算的使徒
第七章  拿但业,坦率的使徒
第八章  税吏马太和悲观的多马
第九章  雅各、西门和犹大

第十章  背叛者犹大
选自作者著《神的话说神的灵》The Silent Shepherdthe care, comfort, and correction of the Holy Spirit,約翰麥克阿瑟著(John MacArthur/顾华德译,2013,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出版,标题另加。转载自改革宗周刊微信公众号。

圣灵如何帮助我们享受在基督里丰盛的新约生命。

祂让我们脱离罪与死亡
  
  当我们成为基督徒的那刻,就已经脱离罪与死亡的权柄。这就好像:前一分钟我们还是被关在最高度戒备监狱单人牢房的囚犯,下一分钟我们就得到特赦而被释放。突然间我们不再被关在狭小的空间,我们不再吃牢饭,也不需要穿囚衣,我们跟外界的联络也不再受到严格限制——我们完全不再受到牢狱生活中各种规矩、条例和限制的束缚。这就是查理•卫斯理在他的诗歌中所描绘的属灵转变,而且这一切只有借着圣灵所赐的福音大能才得以成就,保罗称之为“在基督耶稣里的生命之灵”(罗8:2)。
  
  耶稣对福音这种释放能力深具信心,因此祂在《约翰福音》五章24节宣告:“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并见约8:32-36)圣灵借着圣经斩钉截铁的表示,每一个祂亲自安置在基督里的人,祂同时也释放他们脱离罪与死亡的权势。使徒保罗写道: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着。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已是活的。(罗6:8-11

  保罗在这段经文的结尾鼓励信徒,要积极发挥这种脱离罪与死亡所得的自由。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我们向罪是死的,向神是活的(西3:3-10)。知道圣灵能帮助我们不断胜过罪并顺服上帝,会带给我们充满喜悦的信心。
  
祂帮助我们满足律法
  
  圣灵在信徒身上的第二个重要工作——同样跟救恩相关——就是祂能帮助我们满足上帝的律法。这是上帝赐下新生的积极果效之一,这也跟古代教会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主张一致:“赐下救恩的目的是要满足律法。”
  
  基督徒满足上帝律法的方式,并不是要殚精竭虑的表现出符合神圣道德律的外在行为。信徒顺服上帝的诫命,是因为圣灵居住在他里面。圣灵内住,首先会产生出各种正确的态度: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一切就是圣灵所结的果实(加5:22-23)。这些态度会让我们产生出讨上帝喜悦的义行。
 
  使徒保罗非常了解上帝为我们得救后所定的计划: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8-19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文明白告诉我们,救恩与作主门徒是不可分的。如果我们已经被圣灵的大能改变,那么就会明显表现在我们生活以及服事主的方式上(太7:20-21;雅2:17-26)。由于我们还是罪人,所以我们的生活型态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但圣灵会与我们同在,帮助我们满足上帝的律法。
  
祂赐给我们新身分
  
  基督徒满足上帝律法后的结果之一,就是得到属灵的身分:这种身分的重要性远超过我们习以为常,却不甚了解的生理身分。
  
  在科学领域中,发现DNA以及基因识别可说是破天荒的新闻,但比起上帝在亘古以前就建立的属灵身分来说,丝毫不足为奇;《约翰福音》三章6节提到,主耶稣在向尼哥底母解释福音的时候,说道:“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耶稣清楚的划分出重生以及没有重生之间的界线。使徒保罗在《罗马书》八章9节也用同样的方式界定基督徒:“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换句话说,所有基督徒都知道圣灵住在自己里面。
  
  《罗马书》八章9节也提醒我们,如果我们的生命没有结出圣灵的果子,那么祂不在我们里面,而我们也就不是基督徒。如果你现在不确定自己是否属于基督,那么就要记得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三章5节告诉哥林多信徒的话“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这种自我省察,不是要提心吊胆、哭丧着脸的检视内心。相反的,我们只需要扪心自问几个问题。例如:我是否感觉到圣灵在我生命中带领、鼓励与安慰的工作?我是否结出任何一种圣灵的果子?我是否了解自己应该爱基督身体里的其他肢体,并切实遵行?我的内心是否渴望在祷告中与上帝相交?我是否热爱上帝的话语,不但明白其中的真理,而且深受感动?如果你知道自己曾肯定的回答上述这些问题,那么你很可能就是个基督徒。
  
  即使你的生命,到目前并未表现出上面提到的那些美德,上帝的灵依旧住在你里面。我们未必分分秒秒都注意到圣灵的同在,也未必总是愿意遵从祂的带领。然而祂的同在是上帝的应许,而非取决于我们的感觉。
  
祂引导我们到基督面前
  
  基督徒必须清楚正确的了解,基督位居我们生命核心的意义。《希伯来书》作者说道:“当……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来12:1-2)圣灵的主要事工之一就是吸引我们首先来到基督面前,然后帮助我们继续仰望基督、高举基督并荣耀基督。
  
  耶稣在《约翰福音》里面两次亲口提到圣灵指引我们仰望基督:我从父那里要差来给你们的保惠师,就是从父那里出来的真理的灵,祂来到的时候,要为我作见证。(15:26。译注:新译本)祂要荣耀我,因为祂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说,祂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16:14-15
  
  圣灵把焦点引导到基督身上的方式,就是为基督作见证,这是《约翰福音》经常提到的重要真理。约翰的笔下还提到其他为基督见证的人与事:父神基督自己、耶稣的事工、圣器、施洗约翰以及不同的见证人。释经家里昂•莫理斯对见证与作见证有精辟的见解:我们不应该忽视(圣经)对见证的重视。这带有法律的意味。见证是件严肃的事,且是证明事情真伪的要件……作见证本身并不是目的。见证的用意就是“所有的人都能因为他而相信”。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3节进一步表明圣灵高举基督的事工:“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圣灵总是渴望高举并凸显基督的主权。圣灵要教会以基督为主,好让所有信徒都承认基督的权柄并顺服基督的旨意(腓2:9-13)。圣灵也见证耶稣是主,好让我们看到基督就是美善、纯洁与公义的榜样,并渴望效法祂。(太11:28-30
  
  正如对每一个觉悟自己深陷罪中,然后脱离这种处境并接受耶稣受难与复活所完成的大工的人来说,圣灵的力量与智慧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要件;对我们了解基督的主权,以及继续背负门徒的使命来说,圣灵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要件。企图单单倚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与作为来完成这一切,可说是愚蠢至极。然而,身为新约信徒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还有更好的方法。我们不像蒙着脸的摩西,和只对上帝的荣光一知半解的以色列人一样,处处受限。圣灵反而为我们打开途径,让我们更加认识基督的荣光:但一个人几时转向主,帕子几时就除掉。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哪里就有自由。我们众人、脸上既是揭去了帕子,就如同镜子返照主的荣光,都变了形质,成为同一的像,荣上加荣,正是从主、就是灵、变化成的。(林后3:16-18。译注:吕振中译本)
  
祂带领我们了解上帝的旨意
  
  圣灵在我们身上最切合实际的工作之一就是带领我们了解上帝的旨意。这既不新鲜也不奇特——主耶稣清楚明白的表示,新约的应许里面涵盖圣灵的带领:“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但早在先知以西结的应许之前,上帝的灵已在旧约时代积极的带领与指引的百姓:那时,他们想起古时的日子,摩西和他百姓,说:“将百姓和牧养他全群的人从海里领上来的在哪里呢?将他的圣灵降在他们中间的在哪里呢?使他荣耀的膀臂在摩西的右手边行动,在他们前面将水分开,要建立自己永远的名,带领他们经过深处,如马行走旷野,使他们不至绊跌的在哪里呢?耶和华的灵使他们得安息,仿佛牲畜下到山谷。照样,你也引导你的百姓,要建立自己荣耀的名。(赛63:11-14
  
  正如上帝在旧约时代指引百姓道路,我们可以确信祂的灵不仅在这个时代的过去曾经这样行,而且未来还是会照样行。《使徒行传》中有两个关于圣灵在关键时刻带领信徒的奇妙记载。首先是安提阿教会领袖拣选保罗和巴拿巴成为宣教士的过程。“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做的工。’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徒13:2-3
  
  其次是耶路撒冷的大公会议。教会领袖当时在讨论犹太基督徒与许多外邦新信徒应该如何相处,以及犹太人所领导的教会应该对新信徒有何要求。以下是众使徒和耶路撒冷教会众长老,在写给外邦人占多数的安提阿教会的信中最后的结论:“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惟有几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和奸淫。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愿你们平安!”(徒15:28-29

  《使徒行传》十五章提到的那封信,是教会领袖在圣灵带领下达成的共识。众使徒和众长老的心中知道,这是正确的决定,因为他们确信自己的决定是出自圣灵的心意。我们也能有同样把握。《罗马书》八章14节说道:“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如果我们是对圣灵敏感,稳定读上帝的话语,并且渴望顺服主的信徒,祂就会带领我们了解祂的旨意。
  
祂透过旁人服事我们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既然圣灵住在我里面,而祂又万事俱足,那么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想法确实不错但需要有所澄清。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成圣的地步,圣灵的万事俱足未必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实现。因此,上帝用来劝勉、纠正以及鼓励我们的方法之一就是,由圣灵借着其他信徒从旁服事我们。
  
  圣经清楚明确的吩咐信徒要彼此互相连结。《希伯来书》作者写道:“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10:23-25)这段经文提醒我们,上帝希望基督徒能够言行一致,并且忠心到底——不要让信心有任何动摇。要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基督徒需认真的彼此激发爱心并且行善。但若不定期相聚就无法实现这一切。
  
  在上帝的计划中,促使我们能够聚集在一起互相激励,而迈向圣洁的最有效机制就是教会。使徒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屡次用人体为比喻,形容教会(基督身体)内部各种关系运作的方式。例如,他在《罗马书》十二章4-6节写道“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接着保罗列出各式各样的属灵恩赐,其中包括服事、教导、劝慰以及施舍。
  
  属灵恩赐只不过是圣灵服事基督身体的管道。《哥林多前书》十二章711节对各种属灵恩赐之目的总结是:“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这几节经文再次告诉我们,圣灵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帮助我们——圣灵的恩赐全都是从祂而来,而且所有恩赐的目的都是为了建造教会。(弗4:12
  
  圣灵借着信徒工作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就是,他们会成为圣灵的代言人,正如他们向人传福音的时候,就是基督的使者一样。当我们发挥自己的属灵恩赐与智慧帮助别人的时候,这件事应该能鼓励我们更加圣洁。当别人带着爱心规劝我们的时候,这也应该能让我们更谦卑的接受圣灵的教训。(加6:1
  
  保罗在《罗马书》五章5节直接将爱和圣灵连结在一起,经文中表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并见罗15:30)将爱与圣灵最紧密连结在一起的是《哥林多前书》十三章。这一章就安排在保罗论及圣灵恩赐的段落的正中央,就我们在圣灵引领下而服事他人来说,这正是我们唯一必备的完整指引。保罗把爱安置在基督徒生命中的最显著地。因此十三章的结尾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祂赐给我们服事的能力
  
  当祂赐给我们重生以及身为上帝子女的印记时,祂也赐给我们活出基督徒的样式,以及造就其他信徒所需的一切属灵恩赐。

  当我们说圣灵具有我们所需的一切能力时,指的是源源不绝,永无止尽的巨大力量——远超过人间最高明的智慧;也远超过最尖端的高科技能源。使徒保罗非常清楚这个道理:“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他为以弗所教会信徒所祈求的是“藉着他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16节),因此让他们的生命完全展现出上帝丰盛的荣耀。保罗确信上帝和圣灵的能力远超过多数信徒的想象。我们当中许多人对上帝的认识仅止于20节的第一句:“神能……”。不幸的是,我们往往会限制圣灵在我们身上以及透过我们所能发挥的能力。
  
  保罗不只是在理性上认识圣灵的无限能力,同时在事奉过程中也亲身经历过。下面这段内容就是他在肉体与灵性上都面临自己已经是精疲力竭的困难情况下所作的陈述: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是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这样看来,死是在我们身上发动,生却在你们身上发动……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7-12,16


让保罗能够安然度过这些难关的内在力量,其源头无非就是圣灵。而这同一位圣灵也是我们力量的源头,不论我们的处境多么困难,都是如此。我们面对拦阻却不至于沮丧、感到困惑却不至于绝望、遭迫害却不至于孤独、遭打击却不至于被打倒、肉体虽然逐渐死去但心灵却始终活着,并愿意面对肉体的死亡,以便拯救世人的灵魂。尽管我们的外在形体逐渐衰残、朽坏,内心却因为得着圣灵的力量而日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