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千禧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千禧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4-19


正解“无千禧年”末世论(提供具体根据)| 孙宏广

“无千禧年”简称“无千”(Amillennialism),是与“前千禧年”(Premillennialism)与“后千禧年”(postmiliennialism)有别的一种解释末世论思想。

不得不说,有时,“无千”(下同)这个词极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为此说是指不承认有千禧年这一回事。其实,“无千”是针对“前千”与“后千”而言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无千”是指没有“前千”与“后千”所谓的千禧年,不赞同“前千”与“后千”思想对千禧年的解读。

因此,三种说法都没有否认千禧年存在的事实,都承认千禧年存在的真理,“只是对千禧年究竟在哪个阶段”,又或者“到底千禧年指什么”之间看法的不同。

过往,抱持“前千”与“后千”的信徒认为都有足够支持各自说法的理由。而“无千”最为人所诟病的也许就是似乎没有太过充足的理由。但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在三者之间,“无千”或者还真是理由最为充分,且与全本圣经最为和谐一致的。那么支持“无千”思想的理由究竟有哪些呢?

一、“无千”向来都是主流末世观。
二、基督的传道已经拉开了千禧年的序幕。
三、千禧年实际就是“国度”。
四、基督的再临具备“突然性”。
五、相关的末世预言没有一千年的空间。
六、“时间的三重语法”这一事实说明没有千禧年。

一、“无千”向来都是主流末世观。

关于对千禧年的思考,远在教父时期就已开始。虽然最早教导“无千”的是教父俄利根,他认为在基督两次降临之间的现世便是千禧年。但是,堪称最伟大教父的奥古斯丁(354-430)却是则将此观点继续发扬之人。

到了改教时期,除却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和重洗派(Anabaptists)之外的几尽所有著名改教家都持“无千”立场。其中包括约翰.威克理夫(John Wycliffe)、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菲利普.墨兰顿(Philip Melancthon)、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以及慈运理(Zwingli)。

后来,改教家所持定的“无千”思想,在教会界一直都是末世论的主流。若不是教导时代论的达秘(John Nelson Darby)兴起,外加司可福圣经注释对时代论思想的传播,“无千”应该一直独占鳌头才对。但随着时代论思想在华语基督教群体中的普及,许多人竟自然而然接受了“前千”的观念,以至于不假思索地反对“无千”,反对这种一直以来的主流思想,甚至视之为洪水猛兽,未免太过先入为主。

由于时代论思想的错谬,因此,时代论前千的错谬则无可辩驳。

尽管在改革宗内部也不乏“后千”主义者,如约拿单.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亚历山大.贺智(Archibald Alexander Hodge)父子等人,但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种看法业已渐趋式微。最为重要的是,较比另外两种思想,“后千”可能是最少圣经根据的思想。因此,“无千”必须被我们所重视开来。

二、基督的传道已经拉开了千禧年的序幕。

在全本旧约预言的指向之下,神子成功道成肉身,降世为人。基督的到来,是对旧约预言的全方面成就。

在耶稣布道的开端,他宣告的第一件事就是有关于禧年的恩惠。正如《路加福音》四章十六到二十一节所言:“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有人把先知以赛亚的书交给他,他就打开,找到一处写着说:“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 神悦纳人的禧年。”于是把书卷起来,交还执事,就坐下。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

这句经文就是主耶稣对千禧年来临的宣告。亦即基督面向大众告知千禧年业已临近。

在这里,主耶稣当然不是说“我再来时千禧年就将成就”。主耶稣也根本没有任何暗示听众需要等候N年外加1000年,方能亲历千禧年恩惠的意思。主耶稣乃是明明“报告 神悦纳人的禧年”,并且声言”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因此,千禧年的确是主耶稣布道时就已经展开的。对于以色列而言,弥赛亚的到来就意味着复兴的到来。

三、千禧年实际就是“国度”。

我想,对于以上的解释,有的人一定会说“主耶稣说的禧年难道就是千禧年吗?就不能是别的什么意思?”

在此,针对这个发问,我们需要考虑两点:

第一,在没有任何其他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足够帮助我们推翻已经清楚言明的经文时,我们首先要接受经文说明的事实。在那段经文中,耶稣明明说“报告 神悦纳人的禧年”,为此,我们就得先接受耶稣的布道已经带来了禧年的恩惠这一真相,至于这个禧年是不是有别于启示录中的那个千禧年则可另行讨论。但若果完全无视基督带来禧年的事实则是弱化圣经经句本身的权威。

第二,无论是施洗约翰,还是主耶稣本人都在传道之时一再强调“天国近了”。我们知道,这个天国就是国度,国度就是福音带入的一种荣耀阶段。国度虽然有未来的面向,但那是指永世,根本不是指介乎于教会历史与永世之间的一个过度阶段,或者居间状态。

因此,对于施洗约翰与主耶稣那时而言,国度当然不是未来的。不然主耶稣就不会说:“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 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17:21

千禧年是有关国度的,这是“前千”主义者都能赞同的道理,只是在时间上,他们后移了很多。

因此,千禧年就是国度。全本圣经中对国度的所有言说都可以用在千禧年上。但这个千禧年则是与神子道的成肉身捆绑在一起的。随着神子的降世,人类在始祖亚当堕落之后的唯一全胜时期随即来临。无需再等一个一千年的时间,也没有必要再来一个一千年的统治。教会历史就是这个千禧年。教会历史向前行进多久,这个千禧年就将持续多久。

四、基督的再临具备“突然性”。

另外,我们务必晓得,基督的再临具备“突然性”。因此,根本没有为一千年的千禧年容留任何可能性。

圣经一再让我们看见,“基督的再临是在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基督是突然闯入这个世界的。如《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三节:“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再如《马太福音》二十四章三十六到三十九节:“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当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而今,总有些人以为世界必须得被破坏到无以复加且根本不再适合居住的地步(有如《流浪地球》或者《后天》中所描述的那般),基督才能再临,末日才能到来。其实,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根据圣经,地球根本不会被破坏到那个地步,只有“前千派”按照字面解释七年大灾难的这种思想,才会认为在大灾难之下地球根本无法适合人类再生存下去。其实,这真的是错解了圣经。要知道,七年大灾难是对《启示录》的错误解读。并且,灾难只有三年半。《启示录》乃是重复谈及这个三年半,因此会给人误以为灾难是七年的印象。在那些经文中,灾难乃是指教会将受的逼迫,而三年半则并非具体的三年半,三年半在《启示录》的用法乃是对整个教会历史的概括性说法。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其实,基督究竟什么时候再临,主要看福音传播的结果。只要在上帝计划中,被预定得救的外邦人填满了数字,也就说明时间到了。根本不在乎地球究竟是否适合人类居住。反而那时,必将有许多人依旧故我,吃喝玩乐,做着各种美梦,计划着各种计划。

尽管那日来临之前总会有许多征兆,如现在肆虐全球的疫情。但这个世界的环境则绝对不会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关于《启示录》里面所谈及的灾难,主要指的乃是属灵层面。至于世界上具体的天灾人祸,都不足以摧毁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不然圣经就不会强调说在那时,有“推磨的”,有“种地的”。人既然还能“吃喝嫁娶”,这就是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所以,基督的再临具备突然性,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之间。

由于基督再临具备突然性,而基督再临之后旋即就会展开审判,将人类历史带入永世。这样,哪还有什么为期一千年的时间作为过度呢?

五、相关的末世预言没有一千年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看看圣经中有关于末世论范畴的许多著名预言,事实上,无论旧新约哪一处,都根本没有为一千年的千禧年容留余地。我们只需查考以下五处经文即可。

第一处是《但以理书》第二章;
第二处是《但以理书》第九章;
第三处是《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
第四处是《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
第五处是《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

至于《以赛亚书》与《以西结书》中的相关经文由于篇幅所限,另当别论。

在《但以理书》第二章与第九章,关于“尼布甲尼撒之梦”和“七十个七”的预言都是关乎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解开这两段经文,上帝对于人类历史的计划则昭然若揭、豁然开朗!

先是在《但以理书》二章三十六到四十五节说:“这就是那梦,我们在王面前要讲解那梦。王啊,你是诸王之王,天上的 神已将国度、权柄、能力、尊荣都赐给你。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兽,并天空的飞鸟,他都交付你手,使你掌管这一切。你就是那金头。在你以后必另兴一国,不及于你。又有第三国,就是铜的,必掌管天下。第四国,必坚壮如铁,铁能打碎克制百物,又能压碎一切,那国也必打碎压制列国。你既见像的脚和脚指头一半是窑匠的泥,一半是铁,那国将来也必分开。你既见铁与泥搀杂,那国也必有铁的力量。那脚指头既是半铁半泥,那国也必半强半弱。你既见铁与泥搀杂,那国民也必与各种人搀杂,却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铁与泥不能相合一样。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 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你既看见非人手凿出来的一块石头从山而出,打碎金、银、铜、铁、泥,那就是至大的 神把后来必有的事给王指明。这梦准是这样,这讲解也是确实的。”

在这个梦中,“金、银、铜、铁”分别代表前四国,也就是“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与“罗马”。这已成定论。而这四个帝国都是毁于第五国,最后,被第五国所取代。这第五国就是石头所代表的“天国”。

 “天国”的已然形式就是教会。要知道,这个石头是在第五国列王秉政的时期出现的。并非在基督再临之时。

当罗马帝国早期,主耶稣生于屋大维 Augustus 2714 )一朝,死于 提比略(Tiberius1437)治下。这正应验了“石头砸碎所有邦国”的预言。

在石头取代“金、银、铜、铁”之后,其就开始了涨满天下的过程。“于是金、银、铜、铁、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场上的糠秕,被风吹散,无处可寻。打碎这像的石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但2:35)这个国在充满天下之后,将永不败坏。

这些经文显明,根本没有一千年的那个时期。反而,石头所代表的福音广传时代则正是千禧年之时。

至于,“七十个七”的预言,前六十九个七都无甚争议,那代表耶路撒冷被重建与道成肉身的基督受膏之间的整个时长。而只有最后一个七,在学界有些分歧。

在此,我们须知,这“七十个七”是绝对不能全部按照字面理解的。不然,就说明人类历史早已结束。哪还有后来的时日呢?

 “七十个七”前面的每一个七的确是对应具体的一年,但后面则并非如此,因为后一个七被分为“两个一七之半”。很显然,这是作者故意为之,也是出于圣灵的默示,这更是上帝有意要向非信徒隐藏祂的计划,但这些经句对于基督徒而言则很好理解。

对于最后一个七,有一种解释,前三年半是指耶稣布道的时长,而后三年半则是指整个教会历史时期。尽管前三年半怎么归算争议很大,这个我们可以存疑,但后三年半是指教会历史,这是具备充分根据的。如果后三年半是指教会历史,那么,在这三年半结束之时,当然就是永世。根本没有夹在永世与教会历史间的一千年。再者,上面的经文本身也如此说明:“为你本国之民和你圣城,已经定了七十个七,要止住罪过,除净罪恶,赎尽罪孽,引进(或作“彰显”)永义,封住异象和预言,并膏至圣者。(但9:24

这里再清楚不过,“七十个七”是接续永义的,永义是指永世之义。在最后一个七和永义之间,没有空间。

由于最后的三年半是指整个的教会历史,因此教会历史接续的则正是新天新地。这可以从《启示录》得到验证。事实上,《启示录》有关千禧年的经文也正是指向教会历史。

在《启示录》第十章一到六节,约翰用异象的方式交代了整个旧新约背后的属灵原则:“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他捉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它捆绑一千年,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它。我又看见几个宝座,也有坐在上面的,并有审判的权柄赐给他们。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 神之道被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它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在头一次复活有份的有福了、圣洁了,第二次的死在他们身上没有权柄。他们必作 神和基督的祭司,并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这一段的背景是《创世纪》三章十五节。这些经文正是指被耶稣展开的国度怎样的持续扩展,怎样不断的得胜再得胜。

在这里,用三年半来代表所有的教会历史时长与全本圣经中涉及末世的用词和谐一致。三年半就是1260天,就是一载、二载、半载,也就是四十二个月。

因此,这里最后一个七的最后三年半与《启示录》十二章第六节一致。也与《启示录》第二十章一到第六节一致。在《启示录》第第十章一到六节,全部经文都是指千禧年,也就是指教会历史。只是前三节是从反面,也就是撒旦的失败来看这段历史(【启20:1-3】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他捉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它捆绑一千年,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它。),而后半段,也就是第四节到六节则是从正面,也就是基督与教会的角度看教会历史(【启20:4-6】我又看见几个宝座,也有坐在上面的,并有审判的权柄赐给他们。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 神之道被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它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在头一次复活有份的有福了、圣洁了,第二次的死在他们身上没有权柄。他们必作 神和基督的祭司,并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在此,撒旦的失败与基督的得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启示录》十二章一到五节,明显是概论基督道成肉身前的旧约历史(【启12:1-5】天上现出大异象来:有一个妇人身披日头,脚踏月亮,头戴十二星的冠冕。她怀了孕,在生产的艰难中疼痛呼叫。天上又现出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龙就站在那将要生产的妇人面前,等她生产之后,要吞吃她的孩子。妇人生了一个男孩子,是将来要用铁杖辖管万国的(“辖管”原文作“牧”)。她的孩子被提到 神宝座那里去了。);而第六节则是概论整个新约历史(【启12:6】妇人就逃到旷野,在那里有 神给她预备的地方,使她被养活一千二百六十天。)。至于第七节往后的经文则是从另一个角度重述这两段历史。

而当我们用线性的视角看待与解读《启示录》这些经文时,则必定认为这些经文具备清楚的先后次序。因此,读出千禧年则不难理解。但这些经文其实乃是采用多元重复的方法描述神的计划,并非遵循循序渐进的前后次序。正如罗伟博士在《启示录注疏》中所解释那样。如图——

在解读第二十章时,我们发现,妇人(指教会)逃到旷野之时长是三年半,这也正是千禧年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撒旦被捆绑,而这个捆绑显然是指“女人的后裔击碎魔鬼的头”这一预言的具体应验。伤魔鬼的头与撒旦被捆绑是一件事。这些形容显然是指因着基督的得胜,上帝限制牠对福音的破坏,以至于那块“非人手所造的石头”在这一阶段将涨满天下。而撒旦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对破坏教会一筹莫展。阴间的权柄不能得胜教会,这是主的应许。这可以通过教会历史,尤其普世宣教运动后导致的福音广传得以证实。

这样,当基督再临之时,根本不会出现另外一个为期一千年的千禧年,只会行经白色大宝座而进入永世。

而再查考《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那段主耶稣亲自讲解的末世论预言,你会发现全章都根本没有为期一千年的千禧年的影子。反而耶稣明明说:“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24:14);“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日头就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他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他的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太24:29-31);“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太24:32-33

在这几段经文中,主耶稣向我们透露,“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末期就会来到。”,这岂不正是强调福音的传播与基督再来是一个连续性的事情吗?在此,福音的传播正是国度的扩张,而国度的扩张正是那块石头的涨大过程。

另外,当主降临的时候,岂不正是“灾难”已过之时?灾难刚过,主就再临,却并非“繁荣的一千年”已过之后。

而“人子在门口”这句话,则充分说明信徒可以判断基督的再临,乃是看见“一切兆头”之时。这些兆头都是在教会历史中发生的,并非在为期一千年的千禧年以后发生的。试问,在那个千禧年里,一切倘若那么美好,何谈灾难,又何谈兆头?

注意,在上段经文中,“无花果树发嫩长叶”绝不是指以色列的复国,这个比喻的意义不外乎就是教导我们当善于“察言观色”。我们看见在教会历史中的一切渐渐发生,就该想到基督再临越发近了。如今岂不是正在逐步应验这些预言?

而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二十节到二十八节,那里保罗极其清楚地谈及了关于复活的次序(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后在他来的时候,是那些属基督的。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 神。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因为经上说:“ 神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说万物都服了他,明显那叫万物服他的,不在其内了。万物既服了他,那时,子也要自己服那叫万物服他的,叫 神在万物之上,为万物之主。)。

在这里,这个复活次序如下:基督→属基督的→一切执政掌权者。

要解明此段,首先要理解“再后,末期到了”这句。其实,这句无非就是指白色大宝座的审判,试问,毁灭一切执政的,掌权的还能指什么?岂不就是指唯一的大审判吗?

且看,这个审判是连于前面“在他来的时候”一句的。“在他来的时候”当然是指基督的再临。那时,所有真信徒都会首先复活,也就是下文所指的(【林前15:51-52】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复活后的信徒,会以“陪审团”身份与主共同进入对世人的终审判决当中。因此,在以后随即发生的则是展开的审判,也就是基督对恶人所施行的毁灭。毁灭将引入永世。这样,哪还有为期一千年的千禧年什么事儿呢?

最后,《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说得也是这件事,只不过那里关于复活的次序更加清晰了。

因为保罗进一步讲解了一些复活的细则(【帖前4:14-17】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 神也必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 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判断那些字里行间所预告的历史进程。

在这里,保罗使徒明明让我们看见,当基督再临之时,已睡之信徒在基督里会首先复活被基督带来,而那时还活着的圣徒将与他们一起相遇。这样,当这两群人最终汇成一队,就将永不分离。而后来就是前文所说的,行将展开的大审判。这一切连于永世!我们已经看清,圣徒的被提与基督的降临都是在“眨眼之时”完成的,这之前没有为期一千年的千禧年,之后也没有。所以,根本没有那个为期一千年的千禧年。

六、“时间的三重语法”这一事实说明没有千禧年。

此外,根据圣经中频繁出现的“时间的三重语法”这类句式,我们发现有为期一千年的千禧年是说不通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撒旦一直都是上帝的模仿者。曾几何时,牠还妄图取代上帝。从起初开始,牠就是一心想篡位。但其经过一再努力,既然发现根本无法得逞,以至于换了一种打法,在一切形式上模仿上帝。

这些观察有助我们将上帝的救赎史与撒旦的失败史加以对参。你会发觉,根本没有为期一千年的千禧年。

比如,圣经中称呼上帝为“昔在、今在、以后用在的全能者”,基督自己也如宣告(【启1:4】约翰写信给亚细亚的七个教会。但愿从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 神和他宝座前的七灵;【启1:8】主 神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乃希腊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4:8】四活物各有六个翅膀,遍体)。

而约翰在《启示录》十七章第八节形容撒旦则说:“你所看见的兽,先前有、如今没有,将要从无底坑里上来,又要归于沉沦。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生命册上的,见先前有、如今没有、以后再有的兽,就必希奇。”

在此,我们发觉这一形容撒旦的“时间三重语法”与形容上帝的是彼此对立存在的。

在“先前有、如今没有、以后再有”的兽,指的正是其“旧约时有”,“新约教会历史阶段没有”,而“基督再临时再出现”的意思。

当然,这个“有”与“没有”不是指撒旦的存在与否,乃是指牠的活动力,尤其指牠在上帝整体计划中对与福音的作用力。

既然对撒旦的形容位于中间的这一部分是“如今没有”,约翰时的如今正是新约教会初期,因此“如今没有”亦即“新约教会历史阶段没有”。这不正是《启示录》二十章所谈及的撒旦被捆绑一事吗?因此,既然撒旦被捆绑是在千禧年,那么这个千禧年又是教会历史阶段,还哪容留一个为期一千年的阶段给人过度呢?最后,且看罗伟博士的精彩论述——






2016-12-23

千禧年:基督將統治一千年嗎?

摘錄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 2054環球聖經公會(2013

改革宗神學家確信:「聖經所記載的各種事情,明晦不一:相對眾人的理解來說,也有難言之別」(《西敏宣言》17。因此,他們都一直承認:對於某些課題,真誠的信徒也可能持有不同看法:而其中一個涉及很多分岐的問題,就是千禧年了。

改革宗的信條與教理問答,都一致地確認某些關於聖經末世論(即關於末後事情的敎義)的基本真理(《西敏宣言》32,33;《大問答》84858687888990;《小問答》38;《比利時宣言》37;《海德堡問答》52)。聖經清楚教導:(1)基督將必在榮耀中再臨(西34)。(2)義人與惡人都將必從死𥚃復活(約528-29)。(3)最後審判將必發生(太2531起)。(4)在基督𥚃的義人,將必在新天新地𥚃獲得永生為賞賜(可1029-30;啟211-5)。(9)惡人將必被定罪,判以永刑(太254146)。

即使這樣,對某些關於末世的問題,改革宗的信條與教理問答卻刻意保持沈默;改革宗神學家之間,在這些問題上很少有一致看法。基督什麽時候再臨?祂再臨有什麽預兆?祂再臨時,教會和世界的情況如何?

基督在地上作王1000年這個千禧年的問題,主要是在於對啟示錄第二十章的解釋。對於這段經文,有三個基本的取向,並且都在改革宗神學𥚃可以完全被接受的:前千禧年論、後千禧年論和無千禧年論。

前千禧年論者相信:基督將在再臨(即啟1911-21所描述的)之後作王1000年。基督再臨之後,撒但被捆綁,基督開始地上長時期和平昌盛的局面。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如實地指1000年,有的學者則把這個數字看為一個象征,指一段非常長的時期。基督徒會在千禧年開始時接受復活了的身體,但是到了千禧年結束,撒但带頭反抗叛亂之後,惡人(以及在千禧年期間身體還未轉變的活人)才會復活,其他所有人才會接受最後審判。然而,改革宗的前千禧年論,應該是與現今流行的時代派前千禧年論( 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ism) 有分別;時代主義前千禧年論添加了某些特色,諸如:耶穌作王的千禧年之前,會出現七年災難,教會將在災前、災中或災後被提。

後千禧年論者相信:基督與教會的國度,將必在基督再臨之前經驗到很大程度的擴展。按某些學者的理解,那1000年是福音廣傳之後,基督徒在地上得勝的最後一段時間(即啟1911-21所描述的)。有的後千禧年論者與無千禧年論者看法一致,指啟示錄第二十章16節是由基督復話開始,到基督再臨時結束的整個時期。

按無千禧年論者的理解,千禧年是基督和天上的聖徒現今作王(類似啟69-10),以及基督特別是透過教會開始管治大地的時期。第一次復話,若不是脫離了肉體的基督徒在天上與基督同在的生命,就是靈命重生時在基督𥚃開始的生命(羅68-11;弗26;西31-4)。撒但已經因為基督在十字架和復活上的得勝,而被捆綁了(約1231;西215)。雖然細節有種種差異,但是無千禧年論者對於末世大致上都不堅持某個特定的局面。教會可能進展理想,也可能不是;邪惡勢力可能越來越強,也可能越來越弱。然而,到最後,基督將必在榮耀中再臨,賞賜屬祂的教會,並且審判惡人。

各種觀點之間的爭論,部分是關於啟示錄第二十章110節,與啟示錄第十九章1121節的時序關系。前千禧年論者相信,啟示錄第二十章110節緊接基督再臨(即啟1911-21所描繪的)之後發生。但是,啟示錄第二十章115節,也可能代表引向基督再臨的第七個審判循環。啟示錄第二十章710節的最後戰役,看來是與啟示錄第十六章1416節,第十七章14節和笫十九章1121節的戰事相同;當中好幾個描述,都運用了類似以西結書第三十八章至三十九章的言詞。啟示錄第二十章10節提到對撒但的審判,與對巴比倫(啟17-18章)和對獸及假先知(啟1911-21)的審判相似。神的這些敵人全部都被放逐到死亡之地;而描繪他們滅亡的異象,可能是以主題而不是以時序編排的。啟示錄第二十章1115節中的某些特色,與較早前基督再臨的描述相應(啟16141118)。最重要的是,基督的所有敵人都已經在啟示錄第十九章1121節被消滅了。要是啟示錄第二十章16節描述較後期的事件,在啟示錄第二十章3節就不會有人給撒但欺騙,撒但也不會四處蒙騙任何人。

我們要小心謹慎,因為對千禧年的不同立場,是視乎對舊約聖經預言性經文和啟示錄第二十章110節的解釋而定。還有,像啟示錄大部分經文一樣,啟示錄第二十章110節所運用的言詞,原則上都可以有超過一個具體的體現。這些事實令學者難以精確地解釋經文。不過,主要的重點是,撤但最終必被打敗,而且即使在撒但被打敗之前,神都看顧屬祂的聖徒,讓他們享受到祂得勝統治的益處。不論我們對千禧年的立場是什麽,這個保證都應安慰我們。




破解《啟示錄》  啟示錄二十章1-6節Crackingthe Book of Revelation: Revelation 20:1-6

作者: Dennis Johnson  翻譯: 唐興
First published in Evangelium, Vol. 2, Issue 4

前千禧年後千禧年或無千禧年千禧年要討論的問題通常是指那一段前所未有的和平時期而這個問題反而成為一個幾千年之久的神學戰場。因為這個神學爭論,使宣教機構拒絕宣教士,使教會不接納牧師,以及使許多神學院開除教授,為的是他們沒有具備適合的千禧年論述立場。這些衝突矛盾也許會使我們對約翰的啟示異象具有退縮感,轉而偏好聖經中較清楚、安全的經文。然而,聖經中的最後一卷書卻對讀者和聽者應許了祝福(啟11-3),這是不容忽視的。卷書中的那些奇異景象是要寫給所有神的僕人——為了要堅固我們,不是要彼此爭戰,而是要與我們真正的仇敵爭戰。

Pre-mill? Post-mill? Or A-mill? The subject of the millennium, often portrayed as a period of unprecedented peace, ironically has been a theological battlefield for millennia. Missions agencies have refused missionaries, churches have rejected pastors, and seminaries have dismissed professors for lacking proper millennial credentials. Such conflict might tempt us to shun John’s Revelation visions and prefer Scripture’s clearer, safer waters. However, the Bible’s last book promises to bless both reader and hearer (Rev. 1:1-3) and should not be ignored. Its strange scenes are for allof God’s servants—to fortify us to fight, not each other, but our real enemy.

要破解《啟示錄》的密碼我們必須認識它如何使用反合性paradox和重述法recapitulation。《啟示錄》提供了歷史帷幕背後的景象,使我們一瞥前所未見的事實真相。事物並非總是它們所表現的——亮麗的蘋果卻是有毒的,叫花子的衣服卻是國王的偽裝。同樣的,《啟示錄》中的圖像,是以反合性的方式來描述:羔羊的被殺表示了獅子的得勝,殉教者藉著為耶穌拋下頭顱,勝過了龍。
To crack Revelation’s code we must recognize how it uses paradox and recapitulation. Revelation offers a peek behind the veil of history, enabling us to glimpse unseen realities. Things are not always what they seem—the shiny apple is poisonous, and a beggar’s rags disguise a king. In the same way, Revelation’s pictures speak in paradox: the Lion triumphs as a Lamb slain, and martyrs defeat the dragon by losing their heads for Jesus.

重述法如同電視體育節目中的片段重播是文學中相對應的描述手法。電視觀眾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看美式足球的得分觸地:一個鏡頭把焦點放在四分衛上,另一個鏡頭專注在外接手上,第三個鏡頭注意在跑衛上——這些不是三個不同的觸地得分,而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觸地得分。同樣的,以《啟示錄》12章為例,其中講到從兩個不同的視點,來觀看同一個改變時代的衝突:就是龍確實被擊敗了,但是還未完全被毀滅。第一個鏡頭顯示,龍無法滅除天上婦人的兒子,所以彌賽亞的母親得以逃到安全之地(1-6節)。第二個鏡頭顯示,龍從天上被逐出,不能再控告聖徒。在絕望之餘,牠追趕逃到曠野安全之地的彌賽亞的母親(7-13節)。這兩個鏡頭所顯示的,是基督救贖之工的兩個不同的觀點——祂的道成肉身、順服、受苦、死亡、復活、和升天——趕出這個世界的王(約1231)。這些異象宣告:撒旦無法藉著希律王的大屠殺、試探、或是羅馬的十字架擊敗我們的爭戰勇士與君王。牠無法再控告我們的罪,因為耶穌的血已經一次地洗淨了我們所有的罪。撒旦也不能藉著謊言和暴力敗壞神的子民——因為彌賽亞的母親安全的逃到曠野。
Recapitulation is the literary counterpart of video replay in sports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viewers see every touchdown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one camera focused on the quarterback, another on the wide receiver, a third on the running back cutting up the middle—not three touchdowns, but one view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Likewise, Revelation 12, for example, has tw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epoch-changing conflict in which the dragon is decisively defeated but not utterly destroyed. The first camera angle shows that the dragon cannot consume the heavenly woman’s child, so Messiah’s mother flees for safety into the desert (vss. 1-6). The second camera angle shows the dragon expelled from heaven, disbarred from accusing believers. In frustration it pursues Messiah’s mother, who flees for safety into the desert (vss. 7-13). These are two perspectives on Christ’s redemptive work—his incarnation, obedience, suffering, death, resurrection, and ascension—expelling the prince of this world (John 12:31). These visions exclaim that Satan could not destroy our Warrior-King, whether it be through Herod’s holocaust, temptation, or Roman cross. He cannot accuse us of sin, for Jesus’ blood cleared our criminal record once-for-all. Nor can Satan destroy God’s people through lies or violence—Messiah’s mother is safe in the desert.

20章中的千禧年異象提供了我們另一個鏡頭角度來觀看12章中的爭戰。我們在這裡看到龍確實地被擊敗了——牠被捆綁、無法再迷惑外邦國度——但卻未被毀滅。牠的四個名字:“龍、古蛇、魔鬼、撒旦”在129節中被重複提到,加深了這兩個不同角度之間的關聯。這裡,如同在第12章一樣,講到基督第一次到來捆綁了龍,開始了約翰所看到的時代,這個時代以1000年作為象徵。就是基督的死、復活、和升天啟動了千禧年,因此,千禧年不是一個未來的盼望,而是現今的事實。
The millennial vision of chapter 20 gives us an additional “camera angle” of the same battle discussed above in Rev. 12. Here again we see the dragon decisively defeated—bound, prevented from deceiving Gentile nations—but not yet destroyed. His fourfold name, “dragon, ancient serpent, devil, Satan,” is repeated from Rev 12: 9 to reinforce the bond between these two visions. Here, as in chapter 12, it is Christ’s work in his first coming that binds the dragon, launching the era that John sees symbolized as 1,000 years. That is, Christ’s death, resurrection, and ascension inaugurated the millennium so that it is not a future hope, but a present reality.

然而認為千禧年已經開始了並且繼續存在著的這種看法許多人會有反對的意見。回答這些反對的意見,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啟示錄》的意義,並且能激勵我們:
However, the mere suggestion that the millennium has already begun and continues to exist raises objections in many minds. Answering these objections will help us grasp both Revelation’s meaning and its encouragement to us: 

1)“1000是指1000年嗎有些人認為千禧年不可能開始於基督升天因為若是如此基督就會在祂升天後1000年回來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啟示錄》中的數字都是象徵性的。啟425所提供的例子,是每個人都同意的。約翰被“聖靈”帶到天上——神的聖靈。他在天上看到7燈檯,象徵神的7靈。這裡的7靈與聖靈是相同的。所謂的7靈,象徵祂與天上的神和地上的教會完全的同在。7的數字象徵完全或完成。同樣的,“一千年”必須理解為象徵性的而非字面性的意義。它表示一段很長的時間:從基督第一次到來捆綁撒旦開始,直到祂第二次到來的最後審判為止。
(1) Doesn’t “1,000 years” mean 1,000 years? Some argue that the millennium could not have begun with Christ’s ascension, or else Christ would have returned a mere 1,000 years later! The short answer is that numbers are symbolic in Revelation. Rev. 4:2 and 5 provide an example on which everyone agrees. John is caught up to heaven by “theSpirit”--one Spirit of God. In heaven he sees seven lamps that symbolize God’s sevenSpirits. Without ceasing to be one, the Spirit is seen as seven to signal that he is fully present with the Father in heaven and with the church on earth, seven being the number of fullness or completion. Likewise, “one thousand years” should not be taken literally but symbolically. It signifies a very long time between Christ’s binding of Satan at his first coming and his final judgment of Satan at his second coming.

在《啟示錄》的開始和末了基督都堅定的講到這些異象是關於將要發生的事而非指與約翰在第一世紀的讀者相距甚遠的未來1132210對照但121-4。對他的讀者而言,千禧年是一個現在的事實。然而這個“快要發生”的主題,只是事實的一部分。千禧年的終極完成還沒有到來。我們必須認識到主的耽延,是因為忍耐而非疏失,為了要將蒙揀選着帶入信心中(彼後39)。羔羊必須要聚集所有名字被寫在生命冊中的人,祂才會再來。在這同時,基督徒必須長時間的等候,並且大膽的見證福音,聖靈藉著這些福音的見證招聚耶穌的群羊。

At both ends of Revelation, Christ insists that its visions concern trends soon to commence, not events removed from John’s first-century readers in some distant future (1:1, 3; 22:10; contrast Dan 12:1-4). The millennium was a present reality for his readers. Yet this “soon-ness” theme is only part of the truth. The culmination of the millennium has yet to occur. Because God’s timing is not ours, God’s “soon” may not feel soon to us. We must recognize that the Lord’s apparent tardiness is not negligence but patience, as he woos all his elect to faith (2 Pet. 3:9). The Lamb will not return until he has gathered everyone whose name is written in his book of life. In the meantime, Christians must dig in for the long haul and boldly bear the gospel testimony by which the Spirit gathers Jesus’ sheep.
2難道阿米吉多頓的爭戰在千禧年前發生而非在之後發生有些人認為阿米吉多頓的爭戰《啟示錄》19章末必須發生在20章的千禧年之前。如果他們的看法是對的,為什麼千禧年在基督第一次來到時就開始了,而最後的爭戰還未發生?啟19章提供了最後爭戰的兩個視角中的一個。它顯示了列國為了爭戰聚集起來,以及獸和假先知災難的下場。在啟207-10中提供了同一個最後爭戰的第二個視角,清楚的描述千禧年之後的衝突。與第一個視角相同,我們看到列國受到迷惑而聚集爭戰。與第一視角不同的是,這裡的鏡頭專注在撒旦上面,牠是獸的作為和假先知的迷惑背後的大仇敵。牠企圖抹殺在地上為基督作見證的教會,但是,牠卻失敗了,被丟進火湖中。因此,啟1919-21和啟207-10中的兩個鏡頭視角,使得讀者能夠完整地看到,在千禧年結束時所發生的最後爭戰。

(2) Doesn’t the battle at Armageddon come before and not after the millennium? Some argue that the battle at Armageddon (found at the end of Rev. 19) must precede the millennium of Rev. 20. If they are right, how could the millennium begin with Christ’s first coming when the battle at Armageddon has yet to occur?  However, the battle at Armageddon does not come before the millennium. We must keep in mind Revelation’s use of recapitulation or video replay.  Rev. 19 gives us the first of two viewsof the last battle. It shows us the nations gathered to wage the battle and its disastrous outcome for the beast and false prophet. The second view of the same last battle is found in Rev. 20:7-10 which clearly describes a conflict after the millennium. Just like the first view, we see nations deceived and gathered for the battle. Unlike the first view, this camera angle focuses on Satan, the archenemy behind the activity of the beast and the deception of the false prophet. He tries to erase Jesus’ testifying church from the earth, but he will fail and be thrown into the lake of fire. As a result, the two camera angles of Rev. 19:19-21 and Rev. 20:7-10 allow the reader to see the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last battle that occurs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

3世界的情勢似乎看不出撒旦已經被捆綁了。我們必須記得撒旦仍然像獅子一樣的吼叫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牠知道自己的日子近了,所以把怒氣發在神的兒女身上(啟121217)。但是,我們要特別注意撒旦被捆綁,使得牠無法做到的事:牠不能像以前一樣迷惑列國。因此,牠不再能夠聚集列國,形成一股全球性的聯合,企圖除滅教會。許多新約的經文證實這件事。因為耶穌來到,祂捆綁了撒旦,並且釋放了被擄掠的人(太1228-29),神的光照進了外邦人的黑暗(太415-16)。神曾經讓外邦人處於他們的無知之中,但不再如此了(徒1415-16;徒1730)。在基督裡,外邦列國看到神的榮耀,耶穌是世界的光(路232;徒1347)。即使有所企圖撒旦也無法防止福音傳到地極。
(3) World conditions don’t look as if Satan is bound. We must remember that Satan still prowls like a lion seeking prey (1 Pet. 5:8). Knowing that his days are numbered, he vents his rage on God’s children (Rev. 12:12, 17). But note, specifically, what the binding prevents him from doing: he cannot deceive the nations as he once did. Therefore he can no longer assemble the nations into a global coalition to try to snuff out the church. Other New Testament scriptures confirm this. Because Jesus came to bind Satan and release his captives (Matt 12:28-29), God’s light now shines into the Gentiles’ darkness (Matt 4:15-16). Formerly God had left the Gentiles in their ignorance, but no more (Acts 14:15-16; Acts 17:30). In Jesus, the light of the world, Gentile nations behold God’s glory (Luke 2:32; Acts 13:47). Try as he might, Satan cannot prevent the gospel from reaching the ends of the earth.

結論Conclusion

千禧年宣告:羔羊坐在寶座上,龍被捆綁,以及福音的亮光射入列國的黑暗中。當然,要看到這些,我們就必須超越表面的外貌。我們無法靠意見的調查、出席率的統計、文化的趨勢、選舉的結果、或是法律的行動,來評估宇宙衝突的得勝者是誰。但這並不會使我們感到驚奇。畢竟,猶大獅子的得勝並不像是勝利,反而像是囚犯受到可悲的處決。那一個黑暗的下午,撒旦似乎佔了上風;但是,在那樣的軟弱中,我們的得勝者逐出了控告者,捆綁了龍。福音的廣傳於萬民證明了基督的十字架的確毀壞了撒旦對列國的束縛。福音的見證證明了現在就是千禧年。
The millennium declares that the Lamb is on the throne, the dragon is on its last legs, and the light of the gospel is piercing the nations’ darkness. To see this, of course, we must look past surface appearances. We cannot estimate who is winning the cosmic conflict by opinion polls, attendance statistics, cultural trends, election results, or legislative actions. But that should not surprise us. After all, the triumph of Judah’s Lion did not look like victory, but like the shameful execution of a criminal.  That dark afternoon Satan seemed to have the upper hand; but in such weakness our Champion disbarred the accuser and bound the dragon. The spread of the gospel among all peoples proves that Christ’s cross has indeed broken Satan’s stranglehold on the nations. Gospel witness proves that the millennium is now.

因此《啟示錄》給予宣教士和教會的宣教事工極大的鼓勵。因為耶穌已經捆綁了壯士,所以我們可以滿有信心地,致力把福音傳到地極。我們處在耶穌的升天和祂的再來之間的時代,神在這個時代把迷惑列國的黑暗逐出。藉著受苦的教會和見證,耶穌 “從各國、各族群” 招聚了一群人,永遠的歌頌:“救恩屬於我們的神,祂是坐在寶座上的羔羊。
Therefor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gives great encouragement to missionaries and the church’s work of missions. Since Jesus has bound the strongman, we can throw ourselves confidently into gospel witness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We inhabit the age between Jesus’ ascension and his return, the age in which God dispels the darkness that once engulfed the nations. Through his witnessing and suffering church, Jesus assembles a crowd “from every nation, tribe, people and language” to sing forever: “Salvation belongs to our God, who sits on the throne, and to the La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