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 什麽是教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 什麽是教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2-21

什么是教会?》What is the church

R.C.Sproul (史普罗) /  Eric Xiao

目录

第一章  教会合而为一
第二章在真道里联合
第三章教义产生区分
第四章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
第五章教会是圣洁的
第六章大公普世之教会
第七章建立在使徒们以根基上
第八章 主的仆人们
第九章 真教会的标记

** ** **

第一章  教会合而为一

在约翰福音第十七章中,主耶稣为教会合而为一做了一个祷告,这是为我们记载在圣经新约中、涵盖范围最广阔的祷告。在这个代祷中,祂为祂的门徒祷告,也为所有藉着门徒的见证而相信的人祷告。这个祷告被称为耶稣的“大祭司祷告”,其中的一个中心主题是基督祈求父神使祂的子民合一。这是一个为基督徒合一的祷告。然而我们在这第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却发现教会当前可能比教会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支离破碎。我们已遇到一个危机性的问题 —— “究竟什么是教会?”

从历史上看,透过早期的尼西亚教会会议,人们常用四个关键词来定义教会。即,教会是合一性的、圣洁性的、大公性的、使徒性的教会。当我们研究教会本质的时候,按照以上所定义的教会本质, 我想着眼于上述四个描述性特征。

首先,教会是合一性。真是这样么?如果我们纵览下现今基督教的图景,进而来描述她时,“合一的”或者“一体的”也许我们最不会使用的一个词

那么,对于基督为教会的合一所作的代祷及古代教会对教会合而为一的宣告,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并回应?就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人们想出了各种不同的办法。第二十世纪产生了“普世教联运动”,它企图藉着普世基督教会协会和其它组织推动小型宗派改革或形成为一个集中化的教会性组织。普世教联运动的这个目标就是恢复有形教会的合一。我们发现 —— 朝着这个联合目标进行的推动所产生的结果之一是 —— 以前分离的宗派彼此之间的合并在数量上增长。然而,非常不幸却经常发生的是,当两间教会或者宗派合并后,一些人不认同合并、继而离开所新成立的组织,然后创立一个与他们的价值相一致的组织。如此,透过这样的联合,虽然人们努力试图使教会组织越来越少,这样的运动却反而产生了更多教会组织。

另外,普世教联运动还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多元主义的问题。多元主义这种哲学积极主张在一个单一机构中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教义相互共存。由于在许多教会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教义上的分歧,教会曾试图维持和平与合一,并同时试图在内部兼容不同的看法。多元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图兼容各种冲突性的观点。

随着教会变得越来越多元主义化,被容忍的、彼此矛盾的观点也在增加。这样,组织性和结构上的联合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竭力不惜代价维护教会有形的联合。然而,这种做法总是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从历史上来看,这个代价向来就是牺牲教会信仰告别上的纯全。

自始于十六及十七世纪的抗罗宗运动以来,教会制定了多个信仰告白文件。这些信经式的告白阐明了一些教会持守并公开告白的教义。这些信仰告白文件在很大篇幅上对关于基督徒意味着什么总结出了一些核心信条 —— 比如三位一体,基督一个位格具有神人二性,还有身体复活。多个世纪以来,人们称抗罗宗主义是各个机构基于共同认信的教义所构成的有机体。但如今,作为普世教联运动造成的影响的一部分,这些古旧的信仰告白不断地被相对化。此外,一些教会为了达成有形教会的联合沿着多元主义的路线试图使信仰告白变得宽泛化。

如果你参与一间教会,什么原因使你留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注意到人们有一种倾向,就是在不同宗派间转来转去 —— 哪里有他们喜欢的牧师、讲道、音乐,或者某种活动安排,他们就往哪里去。从一个宗派转到另一个宗派、从一间教会转到另一间教会,人们常常觉得非常自在。可悲的是,我们很少发现人们关心教会所信的是什么。

然而,在新约中当要求教会合一的时候,我们必须牢记使徒保罗是用这样的词汇讲论合一的,也就是,一主,一信,一洗。这样的合一不只是表现于外观上、在组织或者方法意义上的联合。真正合一,最紧要的是,对于基督位格和工作信仰告白上的合一;紧接着的是,在信仰告白内容上达成一致。教会的联合本应该联于使徒所传的福音,然而,非常令人悲痛的是,教会的联合正是在这样关键的地方上 —— 即,使徒所传的福音 —— 已经断裂了。


第二章在真道里联合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基督的教会存在四个主要限定性条件,即教会是合一性的、圣洁性的、大公性的、使徒性的教会。我们已经考察了教会的合一性或者说联合性,并分析了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普世教联运动。普世教会联合主义尽可能地寻求教会在有形可见的、组织机构上及制度上的联合。伴随普世教联运动而来的是,教会发现为了在组织里兼容不同的神学必须使得她们的神学根基及信仰告白基础变得宽泛化,即所谓的多元主义。

历史上的基督教中一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多元主义。我在研究生院有一门课程叫做“异端邪说史”,要求学生们仔细审查教会历史上变化多端的一些神学争议。我们考察了以便尼派(Ebionite)异端、幻影说(Docetic)异端、诺斯替主义(Gnostic)异端。我们也研究了著名的教会会议,比如尼西亚(Nicea)、迦克墩(Chalcedon)。这些教会会议处理了与基督论相关的各式各样的异端。自古以来,教会不得不应对、处理异端,并且在异端和错谬之间作出区分。这种区分不是在种类上而是程度上的不同。教会经常受到大大小小神学错谬上的困扰,至少,一些成员在他们的思想和信仰上陷入错谬之中。但是当一个错谬逐渐演变到严重的程度以致于威胁到教会的生命本身、影响到基督教信仰的本质要素的时候,此时,教会必须站出来郑重申明,“这个错谬不是我们所信的;这个错误的信仰见解是异端,并且在有形教会中不能受到容忍。”历史上,这正是随着神学上的冲突争议而出现过。

然而, 有必要认识到有些错谬对于救恩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我们可称之为“非本质的”(non-essential)错谬。比如,多年来,很多基督徒对于施洗的适当模式有过争论,到底是应该全身浸入式,还是洒水式,抑或浇水式?但是,基督教历史上很少人会认为某种特定类型的施洗对于基督教和救恩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另一方面,大多数基督徒认为所有的真理都至关重要、基督徒生活中所有的顺服都不可忽视。虽然我们在某些事情上有分歧,但我们认识到我们都在尽力讨上帝的喜悦,并且顺从圣经的教导。即便如此,有些时候我们的确不能达成一致。

论到一般的罪,圣经提到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参阅彼前4:8;箴10:12)。然而还有很多特殊具体的罪,极为邪恶,在教会生活中需要得到管教惩戒。很多案件中,教会的正式审理可以开除一个人的教会会员资格。

在新约中,并没有规定对人所违犯的每一项罪都要求革除教籍。恰恰相反,对待他人的过犯,基督徒必须以慈爱、耐心、宽容和忍耐为特征。我们应常存耐心和慈爱担当别人的软弱。我们不应该基于意见上的某种分歧就动辄诉诸于教会惩戒。

历史上,教会认识到有些分歧并不是救恩的关键,这些分歧不影响教会的本质“esse (拉丁词,本质,本体,实质)。而有些议题影响到基督教的本质,在教会历史上作为教义上最令人感到烦扰的争论,被人们争来辩去。

但是还有另外一层面,有些错误不一定是涉及基督教的本质,然而这些错误确实能反映健康状况,我们称为“bene esse”。“Bene”在拉丁语中相当于“well(康福)”。如此,我们在影响教会生命本质的错谬(重大的异端)和影响教会健康的错误(较小的异端)两者之间做出区分。

在如何既维持合一性又保存纯洁性上,教会一直很难想出解决办法。我对这个世代的很大的担忧就是,我们目前所看见的,一种普世教联运动正进行着,企图把教义淡化并使其相对化。该运动肇始于在核心真理比如基督的神性或基督的赎罪上进行妥协谈判——都是以促进教会有形看见的合一为名。

教会当前正面临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及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在过去,自由仅仅意味着不受奴役及保持开明,该特定术语 liberal 其本身描述的是一种美德。但是当你把后缀 ism 加到它的词尾的时候,演变成为 liberalism ,即自由主义,它指的是一种特别的神学流派,该学派起始于德国神学家们抨击历史性基督教的超自然纬度并且拒绝承认圣经里的神迹真实发生过,它跨过教会宗派界限已经对有形教会造成重大影响。这些神学家们企图把基督教信仰简化为某种道德准则或者一套价值体系。他们本来应该脱离正统信仰的教会再去寻求建立一套全新的宗教,而实际上,他们未离开教会,却仍然从事上述活动。

但是,大多数的自由主义者们并非如此,他们反而通过占据神学院、大学、董事会和主要宗派的机构等手段,仍然竭力维持他们在有形教会里的身份,总的来说,他们成功地做到了。这样,在二十世纪之初,在美国形成了一场灾难性的斗争,人们称之为基要派与现代派之争 ( Fundamentalist-Modernist Controversy )

自此以后,教会开始分化为自由派和保守派、福音派和现代派。很多情况下,自由派和保守派继续在较大的宗派里面保持共存状态,但绝不是一种和平共存。接下来,许多宗派不断分裂,以致于到这样的一个地步,我们看见过去的主流教会,至少就她们的规模和影响力来说,已不再是主流教会。虽然福音派教会稳步向上增长,但被囚于自由主义的主流教会持续地走下坡路。有一个宗派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就已经流失了一百万会众。

有很多人似乎对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特色的神学茫然无知,我对此感到非常吃惊。有些牧师竟然不相信基督的神性、基督的赎罪,或者基督由童女而生,但却似乎仍然受到公众的信任。很多人震惊地了解到,在一些宗派差不多有百分之八十的牧师不相信上述真理,他们进而问到,“为什么某个人愿意成为牧师却又不相信这些真理?”对此,我的回答是,这个现象其实也没有什么新奇,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第三章教义产生区分

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我学会了一句俗语,使我受益匪浅。它是这样说的:“同样或者类似的鸟类羽毛标本往往习惯性地聚集在尽可能最毗邻的壁橱里。”或者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往往倾向和与我们持类似价值和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事实上,基督教抗罗宗有一个诟病,就是教会的会员资格不是由一个公共的信仰告白来界定,而是按照社会经济状况的相似性来划分。过去我对罗马天主教持赞同的事情之一就是教会是按照牧区的概念建立起来的。今天,在同一个区域,我们不会看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或者第五罗马天主教会,而我们可能会有第一浸信会和第二浸信会,或者第一长老会、第二长老会和第三长老会。

新约所讲的合一是信仰上的合一。罗马天主教决定使人们无论是来自管理层、工薪阶层,或者各样的种族背景都聚会在同一间会堂。这是一个很美好的做法,因为教会不应该是只针对某一特定阶层。基督的身体要求整个社会、各个层面都加入。

在新约团体中,既没有在以弗所的浸信会,又没有在以弗所的长老会,也没有在以弗所的信义会,只有在以弗所的教会。当然,如今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有些非常小的乡村和城镇,也许只有一间教会,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教会在不断增殖扩张。但话又说回来,新约讲到的合一是信仰上的合一,人们由于共同地委身于真理和福音的缘故而相聚、联合起来。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已经见过人们企图严格地藉着有形的、组织性的结构而找到合一。我们试图定义合一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把我们的努力集中在所谓的属灵合一上。

我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我还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利戈尼谷学习中心(Ligonier Valley Study Center),我们招待了一群从法国来拜访我们的基督徒。这是一群灵恩派的基督徒。他们分享了他们的灵恩经历,然而,他们的教会背景非常广泛多样,一些是信义会,一些是罗马天主教,一些是五旬节派,一些是长老会。他们兴高采烈地讨论他们曾经历过的在灵里的合一。

他们显而易见的合一感让我觉得好奇,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是如何能够克服这些历史上、你们现在存在着的分歧?”他们回答说,“比方说,什么样的分歧?”于是我就举出几个例子。这实在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到五分钟,他们就在这些分歧上吵来吵去、恨不得死掐对方喉咙。换句话说,他们只有不顾他们的教义上的分歧,才能够维持他们的合一。你现在能察觉到其中的张力了吧?一方面,对于团契相交和属灵合一这些真实的事物,有的是非常正面积极的。但是,另一方面,在试图完全忽略教义上的分歧这个方面,有的却存在着严重的危险。

上面所讲的似乎就是我们当今文化所处的嬗变。我们这个时代信奉的名言就是“教义产生分裂。”从历史上来看,这句话是对的,教义的确趋于划分人群。但是,你是否曾思考过教义为什么带来分歧?自由主义的机构表面上似乎高度地宽容不同于他们自己立场的其他观点,相比较而言,保守派似乎在为很多事情争来斗去。

但是,其实自由主义者也许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宽容。他们往往在教义上松弛,直到讨论焦点朝向保守性的教义,这时,他们就变得竭斯底里反对教义,那些原先自恃自己为开明、宽容的人士马上就变得心胸狭隘了。我认为自由派教会之所以能够容忍这样各种各样的教义的基本理由在于,教义对他们来说完全不重要,他们对基督教信仰的本质内容没有热情,而保守派背景的人准备着为圣经里的真理牺牲他们的生命,因为他们看见这些真理具有永恒的意义。

对于那些持自由主义信念的人来说,外界对基督教信仰告白中的教义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是因为他们不关心教义而已。但是对信徒来说,教义非常关键,因为信徒非常关心他们信仰的内涵是什么。那些竭力忠实于圣经地信徒们明白新约书信中几乎每一页都有这样的劝勉,即要竭力地保守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信仰的真道。使徒保罗非常郑重地提醒提摩太、提多和其他人要让教会警惕那些试图藉着错误教义败坏使徒所传的、信仰的真道。对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进行最激烈的抨击是由瑞士神学家埃米尔·布伦纳(Emil Brunner)发起的,在他的经典作品《中保》(原名为 Das Midleror The Mediator)这本书中,他谈到了基督论在十九世纪的神学发展导致的结果是不承认基督的神性和他的代替性的赎罪。布伦纳说,如果他用一个词来定义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的本质,那么这个词就是无信(unglaubeor unbelief)。他说,十九世纪自由主义是一座给无信仰树立的纪念碑。

方形渐变分割线
在神学历史上,最动荡的争论来自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这场争论围绕着两个主要问题:什么是福音?及我必须做什么才能得救?随着那场争论风暴持续深入,马丁·路德忍受着巨大的艰难和众人的敌意。在他生命篇章的末了,路德看到福音的真光在他那个时代已穿透并照亮了那黑暗的世代。要记得宗教改革的座右铭——Post tenebras lux,就是,“黑暗过后是光明”。路德说,不可避免的是,过不了多久,福音的真理将再次被隐蔽在蒙昧之中。他给出的理由就是,无论在哪里,只要福音被传讲,那里就产生分化,并且争论随之而来。

人们不想要持续的争论,我们希望的是和平。以色列历史上的假先知传扬过的也是一种和平,但他们的和平是一种错觉幻想。在根本没有和平的时候,他们宣扬平安,或者用路德的话来说,一种属肉体的平安感。路德说,当福音被热情地、准确地传讲时,它并不带来和平。事实上,我们的主自己曾这样说过:“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马太福音10:34)。这句话并不是意味着主呼召我们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以推进国度的扩展。恰恰相反,我们被呼召要成为和平的使者,要成为一群宽容、良善、忍耐的人。但是,如果你看一下历史上的记载,只有以色列真正的先知是为真理奋不顾身,而每次他们挺身而出的时候,争论就出现了。

大概没有任何人曾像耶稣基督一样带来如此之多的争论。人们要么赞成他,要么就是反对他。在使徒行传中,对使徒教会的记载就是记录持续不断、愈演愈烈的争论。这些争论围绕着福音的传讲。传福音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以致于犹太人社会的宗教团体完全禁止使徒们传讲福音,因为福音的传讲是带来争论的,因为福音的传讲产生人和人之间的分化。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已经被告知,最高的美德就是和平。我们生活在原子弹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经看到无处不在的战争。我们也已厌倦了各样的纠纷,对人人相斗、自相残杀感到厌烦。因为上帝的恩典,教会不像从前的几个世纪那样把人烧死在火刑柱上或者挂在酷刑架上。我们已经学会了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共存。我们珍视和平。但我所担心的危险是,我们重视和平以致于我们愿意去遮盖福音本身、使其看上去模糊不清。当我们实际上没有合一的时候,却谈论合一,对此我们必须要非常小心谨慎。时常我在想,我们自以为有合一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合一。

从历史上看,在宗教改革时期,抗罗宗新教徒不仅被称为新教徒,也被为“信福音主义者”(Evangelicals)。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信福音主义者是因为他们信奉福音(evangel)。历史上,虽然自十六世纪的福音主义者们开始产生了不同宗派,但是仍然有些合一的基本原则把他们联合在一起。在历史性的、古典的福音主义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联合点,那就是宗教改革的两个关键性的唯独——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和唯独信心(sola fide)。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反映出这样的事实,即各个抗罗宗新教派别他们都相信圣经才是信仰和实践的最终权威。他们都相信圣经的默示和无误性。并且他们在十六世纪最主要的问题,即唯独因信称义(sola fide)的教义上达成一致的认同。虽然他们在其它地方(比如在圣礼和其它教义)上存在分歧,但至少他们有互相共同持有的联结点,使得抗罗宗新教各派别联合在一起。那样(译者按:基于唯独圣经和唯独信心)的联合持续了好几个世纪。

只是到了我们所处的世代,我们已发现这群自称为福音派的人们在上述两个教义上产生了重大分裂。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人们几乎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自称为福音派的人相信圣经是上帝的话,即圣经是绝对无谬的,是上帝所默示的,是绝对无误的。然而,如今你不能再做如此假设了。以上联合已经被彻底瓦解了。

事实上,一位历史学家认为,“福音派”这个词几乎已经完全被掏空了意义。从历史上来说,福音派意味着与教义相关的事物,即,“福音派”是按照特定的信仰告白来界定的。如今,它倾向于通过一种方法来定义,而不是一种神学。并且,在所谓的福音派圈子里存在着同样的多元主义,这种多元主义在今天甚嚣尘上,如同我们已在历史上的自由主义中所见过的。

对一个尽可能地总要“与众人和睦”(罗马书12:18)的基督徒来说,生活就像处于剃刀的边缘(译者按:多元主义的文化带来很大的危机挑战)。我们真的需要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以保持和平。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蒙召要忠实于福音的真道和持守教会的纯洁。


第四章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

你曾听说过无形教会(invisible church)这个术语么?无形教会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奥古斯丁深入研究发展出来的。他在无形教会和有形教会两者之间做出了划分。奥古斯丁的这种划分却常常被人们误解。他所理解的有形教会是指教会作为一个组织机构,我们可以在世上有形地看到,在它的名册上有一成员列表,并且我们能认出这些成员。

在我们讨论无形教会之前,让我问一个问题:你必须去一间教会才能成为基督徒吗?如果你身体状况允许,参加教会是进入天堂的必须条件吗?从一个非常技术性的意义上来说,答案是否定的。然而,我们需要记住几件事情。基督命令祂的子民不可停止聚会(希伯来书10:25)。当上帝组建以色列民时,他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为一个有形的民族,并赐予他们在祂面前进行集体崇拜这一严肃和神圣的义务。如果一个人在基督里,他被呼召参加koinonia——根据基督的诫命与其他基督徒团契相交、崇拜上帝。如果一个人知道所有这些事情,却持续地一意孤行、拒绝参加,对那人是否真正归信难道不会提出严重的质疑吗?也许一个人是一个重生不久的基督徒而采取那样的立场,但我会说那种情形是不大可能的。

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在我们自己的归信上欺骗自己。我们也许宣称自己是基督徒,但如果我们真的爱基督,我们怎能轻视祂的新娘?我们怎能一意孤行、不参加祂已呼召我们加入的——祂的有形教会?我现在给那些正在这样做的人提出一个严肃的警告。事实上,也许你就在你灵魂真实的景况上欺骗你自己。

无形教会有时被误以为是与有形教会相对立的事物,是在有形教会之外或与之分开。奥古斯丁却没有在这样的分类范畴中思想。奥古斯丁称无形教会实质上是在有形教会之中才能发现。想象一下,有两个圆圈。第一圆圈上面写着“可见教会”,也就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外在的、人能所感知的、组织化的教会。作为另一个圆圈,无形教会实质上存在于有形教会那个圆圈之中。也许无形教会中有少数人不是有形教会的成员,但他们不过寥寥可数。

动态分割图
为什么奥古斯丁要论到无形教会?他是为要忠实于新约中耶稣的教导而谈论无形教会。奥古斯丁教导说,教会是一个混合体(corpus permixtum)。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什么是corpus,就是身体的意思。Corpus Christi又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基督的身体。Corporation(公司)就是由人形成的组织。Corpus permixtum意思是说,教会是一个混合体。

在有组织的教会物理的界限范围以内,有很多人是真正的信徒,但是,在有形的、组织化的教会当中也有不信的人。这些不信的人在教会中,但他们不在基督里,因为他们作出的是虚假的信仰宣告。

耶稣曾论到他同时代的一些人,“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马太福音 158)。耶稣认出以色列人当中有些人不是真正的信徒。保罗说过类似的话:“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罗马书 96)。这些犹太人通过了各种宗教礼仪,并成为可见社团的一部分。他们还参加着所有的活动,但他们在上帝的事情上仍然是局外人和陌生人。

在新约中,论到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耶稣使用的隐喻是稗子和麦子的隐喻。稗子就是杂草。这个比喻在农业社会环境中是非常通俗易懂的。从田地中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出产,人们就必须尽量减少稗子,因为他们似乎比田里的出产更容易生长。

耶稣用这个比喻来给予教会警告,即,一方面,教会需要进行惩戒,消除那些威胁着要摧毁教会纯洁的杂草。另一方面,他还告诉我们在执行教会纪律时要非常谨慎小心,以免在我们热心于洁净教会、铲除稗子的同时,我们把麦子也一同拔出。

唯独上帝能鉴察人的内心,而对我来说,他人的灵魂总是不可见的。我可以听你的信仰告白。我可以观察你的生活。但我不知道你内心最深处是什么。我不能看到你的灵魂。我读不懂你的心思。但上帝可以读你的心思,并且,上帝准确地知道你的灵魂什么时刻处于什么状态。在我看来是不可见的,在上帝眼中中是赤露敞开、一清二白的。相对于我们的有限的认知水平,这是一个明显的区别。

谁在无形教会之内?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就是所有那些真正的信徒。并且,他提到的,当然是指全体选民,因为所有的选民,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最终会形成真正的信心。而所有这些具有真正信心的人都在选民之列。因此,当奥古斯丁谈到无形教会的时候,他是谈论选民,即那些真正在基督里的、上帝真正的儿女。

动态分割图
加尔文认为,我们不应该把无形教会当作是某种虚构的或存在于模糊地带的事物。沿袭奥古斯丁的观点,加尔文认为无形教会实质上存在于有形教会之内。他说,使无形教会成为可见,这是无形教会的主要任务。

加尔文那句话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加尔文要追溯到耶稣升天和祂离开这个世界之前,门徒们问到耶稣的最后一个问题:“主啊,祢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17-8)。

因为我们基督徒的行话术语,耶稣说的这句话往往被人们误解。如果你问一个基督徒,“作见证是什么意思?”通常给出的答案是“就是去告诉某人关于基督的事情。”这样的回答并不完全错误。一定意义上,传福音确实是作见证的一种形式。但它不是唯一的形式。作见证的目的是使一些隐藏的变得明显。加尔文说教会的任务就是要使得上帝无形的国度成为有形可见的。首先,我们通过福音的宣告履行该使命——通过传福音。但是,我们也通过模仿塑造上帝的国,在世上彰显正义,在世上展示恩慈,通过给世界显明上帝的国应该是什么样子。也就是说,教会在各样的事情上要具体体现上帝的灵所赐之新生命、使该生命实体化,如此,教会的好行为就不是隐藏在斗底下,而是显明可见的。对于基督的临在和上帝的国,我们应该在世上作出有力的见证。

当我们使用有形的(visible)和无形的(invisible)这样的术语时,存在着一种危险。有些人以为,如果他们在无形的教会之中,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是秘密侍奉的基督徒。 但我们知道,新约给我们的使命是要我们见证基督,要将福音的真光表明出来,并使得祂的国度成为有形的。而这就是教会所要做的。

教会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在什么地点,在什么年代,总是,或多或少是可见的,或多或少是真实的。但即便如此,教会也可能失去灯台,以及不成为教会。教会可能会离经叛道。宗派可能会叛教。整个宗教教派可能离开无形教会,不再是真正的教会。

你是无形教会的一位成员吗?无形教会是总是享受合一的教会,因为我们是真正地与基督合而为一。无形教会联合的关键点,即联合并超越教会界限和宗派界线,在于我们是与基督联合的。所有在基督里的人,和所有基督所在的人,都是祂无形教会的成员。那种联合已经就在那里,无论什么都不能破坏这种联合。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这一点上止步不前。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对无形教会的合一简单地自满。我们仍然应该竭尽所能地致力于有形教会的真正联合。


第五章教会是圣洁的

尼西亚信经庄严宣告,“我信独一、圣洁、大公、使徒的教会。”现在,我们讨论圣洁性这一属性,因为圣洁性和教会密切相关。有人说,教会是历史过往中世界上最腐败的机构。虽然,这样的说法似乎言过其实和太过夸张,但这种说法也可以是对的,到底如何看待,取决于我们按照什么来评估腐败。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看待赤裸裸的邪恶,那么,很明显,诸如有组织的犯罪、新纳粹主义分子等可被认为是远比教会更为腐败。但是,如果我们以道德责任下滑的尺度来看待善良与邪恶,那么,是的,可以说教会是最腐败的机构。耶稣说,“多给谁,就向谁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加福音12: 48)。如果我们采用该标准来评估教会,那么我们可以说,教会是所有机构中从神的恩典中获得最多益处的机构。我们作为教会已经获得了百般好处和各样的恩典禀赋,结合我们所得的和及其相应伴随的高度责任二者来讲,我们可以说,相对而言,教会是腐败的,因为我们没有正当履行我们蒙召的天职。

在新约中,保罗经常称信徒为“圣徒”,对一些人来讲这称谓近乎幽默诙谐。例如,他写书信给住在哥林多或者在以弗所的圣徒。被翻译为圣徒的单词在希腊文中是hagioi,该词是指圣洁的人。圣灵(The Holy Spirit)被称为圣洁的(holy),表征的形容词(holy)对应的就是该希腊词。

在什么意义上,我们把基督的身体、教会成员称作是圣徒或圣洁的人?我们必须先来看看,在哪些用法当中人们可以合适地被称为圣洁的。首先,应该从教会的天职(churchs vocation)来理解。天职(vocation)当然是一种职业(calling)。然而天职这个词基本上从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消失了。今天人们常谈及他们自己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在过去,大家都明白,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天职。天职意味着从神而来的呼叫去从事特定事业。人们会按照上帝已经赐给他们的才能,作为一种责任,思考他们的呼召是成为一个外科医生、还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家庭主妇。

整个天职的观念都是蕴涵于圣经用来称教会的词汇中。在新约中,用来翻译教会(church)单词的希腊字是ekklesia。英语中的ecclesiastical,正是来源于该希腊字。

我们只要观察下这个单词并把它拆分开来,我们可以看到,ekklesia包含一个前缀和一个字根。你不必成为希腊语学生就能理解这一点,因为,其实很简单,该词前缀,ek,来自ex,意思是“从……”或者“出自……”。另外,该词的关键字根来自希腊字kaleō,意思是“(to call)呼召”。这其实非常接近英语单词call。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在圣经中该词ekklesia的字根意思,我们可以发现,从词源学上来讲,ekklesia意思是一些事物中被呼召、分别出来的事物。

为什么称教会为ekklesia的原因在于,教会其实就是一群已经被上帝从世界中呼召分别的人。耶稣出生之后,希律王有一回试图杀死婴儿进而除掉这个新生的君王。在梦里,耶和华的天使指示约瑟逃离那个地方,约瑟就带全家下到埃及去。等到希律王死后,约瑟蒙启示可以安全回到巴勒斯坦,如此,马太福音告诉我们经上的话应验了:“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马太福音 2:15),指的是说,回到巴勒斯坦的日子,最终应验了上帝历史上曾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历史事件。那时,上帝把在埃及地受奴役之中呼召出来,并领养以色列这个民族作为他的儿子。实际上,教会的天职正是来自领受上帝的这个呼召,上帝在那里拯救一个民族脱离埃及地所受的奴役。但比这更深的意义在于,基督徒和教会,无论旧约时期的以色列民还是新约时期中的教会,并非仅仅蒙上帝呼召出埃及,而在于蒙召从世界分别出来。这并不是说他们要离开地球,而是说,上帝的这个呼召是呼召成为圣洁。

我们记得,当上帝组建以色列民的时候,祂对他们说“因为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所以,你们要成为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未记11: 44)。早在保罗写书信给圣徒们, 就是那些在以弗所、哥林多、或帖撒罗尼迦“圣洁的群体”很久之前,教会作为蒙上帝呼召成为圣洁的群体,这样的观念在旧约时期其实已经根深蒂固了。

“圣洁(holy)”这个词意思是说区别的、被分别开来。当一个人被分别开来,这个人就从日常的或者普通的事情上分别出来,而致力于超凡脱俗、非同寻常的事情。当然,在圣经用语范畴中,圣洁意味着蒙召成为圣洁的以色列民被要求按照一种与世人俗常区别开来的生活模式、标准、或方式而生活。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成圣的呼召,要求过一种不寻常的生活方式。

我们必须首先要了解的是,当我们看待“教会是圣洁的”这一声明的时候,教会拥有一份神圣的天职、一个圣洁的呼召。教会已经被从世上所有其他机构中分别出来,上帝的子民已经被从世人中分别出来要履行特定的使命。他们要反映和体现上帝的品格。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是无形教会的一部分,我们蒙召成为一群朝圣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圣经强调说,我们是这世上的寄居者、朝圣者、客旅。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意义上,教会被称为圣洁的。因为教会其成员是由已经被圣灵内住的人,在此意义上,教会被称为圣洁的。每一个由圣灵内住的人在上帝看来都是圣洁的或者说分别出来的。教会就是上帝创造出的有形可见的组织,并在其中祂非常乐意地使祂的圣灵同在。我们一定要切记,圣灵并不是唯一我们在有形教会中能发现的灵,我们还能发现邪灵,因此我们必须检测分辨诸灵。但是,只要圣灵在教会里面人的生命中同在并且运行在其中,教会就是圣洁的。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能够看待并称罪人为圣徒。就其本身而言,他们还是罪人,但如果他们已经被圣灵重生、从圣灵而生并由圣灵内住,那么他们现在已是圣洁(hagioi)的群体(holy ones),并处于渐渐成圣的过程之中。

在回答“教会是圣洁的”这个问题时,我们听到有人评论说,教会不是圣洁的,而是充满了假冒伪善之徒。对此评论,应该回复说,“教会还能多一个假冒伪善之徒。”教会里面,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完美地活出我们宣称所相信的事情。信徒,尽管被称为圣徒,也是在成圣过程之中的罪人的团契。我们是基督的工作。基督在塑造我们,祂也正在塑造祂的教会。基督使教会在圣洁上成长。正如个人除非在天上就不会达到完美圣洁的地步,同样,教会除非已经达到荣耀的状态就不会完全地成圣。

我们已经看到,圣经论及教会为“基督的新娘”。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教会如同完美新娘、毫无玷污,穿戴着令人惊叹的婚纱。但现在,新娘的礼服带着瑕疵。它有污点,斑点,以及皱纹。但基督向祂的新娘的誓言是,祂将除掉每一个污点、每一斑点和每一个皱纹,这样,在最后之日,祂将在充满完美圣洁的荣耀中把祂的新娘带到父上帝面前(译者按:以弗所书 5:27)。

现在我们是礼服上带有褶皱和斑点的新娘。想象一下,一个新娘穿戴着她的婚纱礼服正出现在婚礼上,而你正在寻思道,“天啊,她一定把那个东西扔在角落里半年了;礼服上布满了皱纹。”没有新娘愿意那样在婚礼上那样出席。如果我们看一下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自夸的。

我们的圣洁是在进步,而且,按照真教会的定旨,这是绝对确定的。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可见机构的教会绝不会消失,或说教会不可能叛教。他们(有形教会)可以消失或叛教,但是我们现在谈论的是无形教会。这是由真正的信徒组成的教会。在历史的某一时刻,这个无形教会将展示她的圣洁的丰满,而内住在她里面的圣灵能够使她不断洁净、忠实于她的天职。这是为什么教会受到极大的逼迫和多次巨大患难的原因之一。在那种患难中随着而来的是严酷考验的清洗。这是上帝促使教会成圣和保持教会纯洁性的手段之一。时常,上帝乐意唤醒祂的子民,而我们作为上帝的子民似乎总是需要对我们的天职和呼召有清楚的认识,如此,我们才可能成为圣洁,正如祂是圣洁的。

问你自己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教会是一个圣洁的地方吗?”当我这样问的时候,你也许在发笑,因为你也许能够指出所有侵入教会的缺陷、错误和罪恶。但请记住,教会尽管是如此污染的,但她还是基督的新娘。圣洁不完全是指教会在历史某个时刻的状况,而是指她将会是圣洁的。我们当前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正在不断成圣的圣徒。此外,我们要成为那些依靠圣灵的恩赐和恩典、忠实于上帝所赐予教会天职的人。



第六章 普世大公之教会

我们已经考察了教会的合一性和圣洁性,现在,我们可以继续思考尼西亚信经中对教会的第三个描述 —— 教会是普世大公性的(catholic)。重要的是要记住,catholic 这个词并不是指罗马天主教会。相反,该词的意思是普遍的、在世界各地的(universal),或者说历史历代及任何地方。其意思是说,耶稣基督的教会不是只在一个特定的城市里或只在某个地域挤在一起的特殊群体中才能发现的一个范围有限的机构。它甚至不是由国家边界所限定的事物。相反,基督的教会在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由来自使用各种语言、母语和各个民族的人所组成。

不久以前,我在佛罗里达州的一间不大的教会发言。那天早晨,大约有一百五十人人一起聚会。在我开始讲道之前,我提出,希望他们能原谅在那个地方讲话会非常紧张,并且我在千百万人面前讲道总是会紧张。他们笑着看了看四周,看看是否是正在做一个电台节目,或者哪里有个电视摄像机正在使讲道超出这一小间教会范围对外播放。我向他们保证说我是认真的,并请他们注意希伯来书上的一个段落。希伯来书作者这样写道:

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云、黑暗、暴风、角声与说话的声音。那些听见这声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因为他们当不起所命他们的话,说:‘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所见的极其可怕,甚至摩西说:‘我甚是恐惧战兢。’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上帝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上帝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希伯来书12:18-24)。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就是教会及对普世大公教会的经历。作者提醒我们,随着基督的得胜,自从旧约时代以来,事情已发生了变化,新的景况已经来到。他说你不是来到那座以黑暗和雷鸣电闪遮盖的山,那是个令人绝望恐怖的地方。(这里描述的是上帝从天上降临西奈山之际,赐下石版和律法给摩西。)作者说那不是我们去教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情景。而是说,现在,当我们去教会参加礼拜的时候,我们是在进入天堂本身,那是基督在祂的升天里已经到达的地方。作为我们的大祭司,祂已经一次进入天上的圣所,并已把拦阻我们进入上帝亲自临在的帐幕撕开。根据这段经文,我们现在已经被恩准进入天堂本身。

上帝是无处不在,祂不只是在一个教会建筑物内。我们知道我们不能限制祂的临在,但是,在一间教会的入门处,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当我们走进那栋建筑物的时候,从属灵上来讲,我们是来到这样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上帝的子民被召聚在一起向上帝献上敬拜和赞美的祭物。教会是圣地,正是在这圣洁的地方,上帝的子民聚集在一起履行敬拜上帝的神圣义务。

新约上讲,当我们一起进入敬拜的时候,我们不只是在一个一百五十人的聚会礼堂中敬拜,而是说,我们的敬拜正是在天堂举行。保罗也警告我们聚会期间的行为举止,因为天使正在观看及参加敬拜。此外,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云彩般的见证人环绕着我们,就是那些在我们以先进入天堂的圣徒们。

那么,我要问,礼拜天早上敬拜的时候谁在我们聚会当中?上个周日,我在教会的时候,猜猜谁在那里?亚伯,诺亚,亚伯拉罕,以撒出现了,并且还有大卫、底波拉、约书亚、以赛亚、耶利米、以斯帖、阿摩司、利亚、何西阿、约珥、以西结书、哈拿和但以理。保罗和彼得在那里,司提反、玛丽、巴拿巴,和路加这个伟大的医生也在那里。提摩太和提多及雅各一同来到我们的教会。当我环顾四周,猜猜还发现有谁那里?我简直不敢相信。亚他那修、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及其妻子凯蒂·路德、约翰·加尔文及其妻子爱德丽·加尔文(Idelette Calvin)、约拿单·爱德华兹和莎拉·爱德华兹、和沃菲尔德(B.B.Warfield)。所有已经进入他们所享安息的圣徒都是天上聚会的一部分。当教会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不管她看上去多么渺小,无论在多么偏远的地方,她都是普世大公教会。

不仅如此,在我们在教会里聚会的时候,我们也在享受使徒信经所称的圣徒相通(communion sanctorum)——意即信徒的交通团契。它不只是有在我们以先已经进入天堂的圣徒,即得胜的教会,也有仍在争战中教会的圣徒:来自捷克共和国的圣徒、来自匈牙利的圣徒、来自罗马尼亚的、来自中国的、来自巴西的、来自肯尼亚的、来自英格兰的,和来自全球各地的。我们在普世大公教会的团契里面连络成为一体。这是如何发生的?其实这很简单。这是奥秘的、基督和祂新娘的联合。每个属于基督新娘的人都是在基督耶稣里。无论基督在哪里,哪里就是祂的教会。

让我们再次回顾希伯来书所讲的:

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上帝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上帝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希伯来书12:22-24)。

关于教会在敬拜中最重要的事实是,教会是在基督的临在之中。基督来到祂的新娘面前,每当教会聚集的时候,新郎就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你不想错过一起聚会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你绝对不想放弃圣徒聚在一起的机会的理由。如果让我张贴一则新闻公告,上面会这样写着说,“猜猜下一个礼拜天谁会来教会?耶稣祂自己要来!”为要参加这样的教会主日敬拜,有什么预约你会不愿取消呢?



第七章  建立在使徒们的根基之上

教会的根基是什么?我们常唱赞美诗,“教会唯一的根基就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但有时,赞美诗上的歌词会成为错误信息的管道。耶稣当然是根基的一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按照建筑这样的隐喻来说,我们可以说得更加精确。祂不仅是唯一的根基,祂被称为是教会的首要房角石。整个基础都是在祂这首要房角石里面生根建造。

但是,教会的根基到底是指什么?根据新约,教会的根基就是使徒们和先知们。还记得在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耶稣问到,“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做出了他非同寻常的认信告白:“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回答彼得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马太福音 1615-18)。基督建造的教会不是建造在沙滩的基础之上,而是建造在磐石上,而这块磐石,根据新约中的形象比喻,就是先知们和使徒们的话——圣经著作。

让我们来查考启示录。在第21章那里,我们读到新耶路撒冷这座天上之城从天而降的异象。我们看到对此极为宏伟壮观的描述。在第2114节,我们读到,“城墙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启示录 21:14)。即使这座新耶路撒冷城,也是建造在使徒们的根基之上。

教会是建造在使徒们的根基之上,其重大意义是什么?我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教会属性上,受到最严重的攻击就是教会的使徒性这一属性,这是因为在教会内部,一直存在着对圣经的权威进行全盘否定。这是对教会本身根基的反叛。你可能会拒绝保罗的教导,你可能会不同意约翰的教导,你可能不相信圣经的完整性,但我恳求你不要在这一点上企图窃取基督的教会、然后把他建立在其他基础上。与其试图在其他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改进版,为什么不老实说,“我反对基督教”?

教会的使徒性,又是什么意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去回到起点,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使徒?”使徒(Apostle)一词来自希腊字apostolos,意思是“被差派的”。使徒(Apostle)意思就是被某人差派去某个地方。在希腊文化中, apostolos 是指某人,他可以是一个信使、大使,或者使节。此 apostolos 由国王授权、在国王缺席的场合代表国王。

既然使徒是被某人差派并拥有委托授权的一个人,那么,新约中最高的使徒就是耶稣自己。祂被天父差遣到这个世界当中,当祂来的时候,祂说:“因为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惟有差我来的父已经给我命令,叫我说什么,讲什么”(约翰福音 12:49)。他还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马太福音28:18)。

在“被差遣”这个意义上,新约里的第二使徒不是门徒中任何一个(虽然其中门徒中一些人确实是使徒)而是圣灵。耶稣说,“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约翰福音1416-17)。

在基督教扩张的最初几个世纪,对圣经基督教的最大威胁来自一个被称为诺斯底主义的异端。诺斯底教派(来自希腊字 gnōsis)是那些声称有特殊知识的人。他们自称是 gnōstikoi,即那些知道内幕秘密的人,他们竭力妄图取代圣经里使徒们的权威。他们认为,他们的知识比耶稣的使徒们传扬的知识更为高级和优越,他们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来声称他们自身优越性。

在那时,基督教信仰的捍卫者之一是一个名叫爱任纽的神学家。爱任纽是基督教的一位护教者,他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名叫《驳异端》(Against Heresies)。他驳斥的主要异端就是诺斯底主义。在对诺斯底派的驳斥论证中,爱任纽使用了至今对我们来说仍然重要的一项推理。该推理论证正是基于 apostle 一词的基本含义。再次强调,apostolos 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上就是,“一个被差派或者被给予适当权力、以代表那差他的人。爱任纽说,诺斯底派不仅否认使徒的权威,从必然的逻辑上,他们更是抵挡了基督的权威和上帝的权威。

爱任纽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逻辑是这样的:通过否认使徒们,就是那些被基督所派并被基督的权柄所委托的人,诺斯底派也就是抵挡委派使徒的那位的权柄。如果他们否认差派使徒们那位,也就是基督自己的权柄,那么,他们同样也是抵挡差派基督到世上来那位,也就是圣父的权柄。说到底,爱任纽对诺斯底派说,他们是不敬畏上帝的,而且,因为从圣父到圣子在到使徒们存在着一连串委派的关系,他们对使徒们的攻击其实是变相地攻击上帝本身。

使徒传统的观念对圣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个传统并不是那些不成文的口传内容,就如基督教新教之外的传统所认可的,而恰恰是新约圣经本身。使徒传统并不是教会所发明出来的,而是教会所领受的。它由使徒们领受得来,而使徒们的领受来自基督和祂的圣灵,基督和圣灵又来自上帝。这就是为什么说,否认使徒们的教导就是否认上帝自己的权威。



第八章主的仆人们

英文单词 church 来自希腊语 kuriake,这个希腊字是名词 kuriakos 的一种形式,意思是为 kurios 所有或者占有。

那么,kurios 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在新约中非常关键的单词,它是用来指代“Lord () 的希腊词,在新约中用来翻译旧约圣经中上帝立约之名 —— Yahweh ——及希伯来称呼 adonai 。当诗篇作者大卫说,“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诗篇 8:1),他是在说,“哦,Yahweh,我们的 Adonai,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当旧约圣经的希腊译本翻译 Adonai,即“至高主权者”时,它就是用 kurios 这个词。

在新约中,Kurios 有三种不同的使用方式。简单来说,kurios 这词是一种礼貌称呼,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阁下或先生。但该词最崇高的使用表达是其至高无上的用法,也就是用它来称谓绝对主权者为 kurios。保罗曾在腓立比书210-11中使用过这个词,他写道:“叫一切……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 kurios,”也就是,“主”

 在新约中,“kurios”这个对新约中基督的称呼非常重要,同样,我现在要查考下这个词与我们对教会的理解有怎样重大的关系。kurios 这词第三个含义是指称古希腊文化中非常富有、能拥有奴隶的人。奴隶主被称为 kurios,而 kurios 的奴隶们是被 kurios赎买而得。

上述我所强调的,正是因为这个缘故 —— kuriakē 是教会 church 这个单词词源上的基础。从它的原始意义上讲,教会指的是被一位 kurios 拥有的人,为一位财主所有及占有的人。在新约中,我们发现这个比喻经常地被用来描述信徒 —— 个人层面上和集体层面上 —— 与基督之间的关系。例如,保罗称自己为 doulos(希腊语,仆人),或者slave(奴隶)。他使用的隐喻就是一个已经被赎买的人。保罗不仅在他自己也在上帝所有的子民上用这个比喻,他说,“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上帝”(哥林多前书 6:19-20)。我们现在是上帝的财产,因为祂已经赎买了我们。

新约经常谈到基督徒是在基督耶稣里的人。当福音布道的时候,对人的呼召不只是简单相信(believe in)耶稣而已,更是信入(believe into 耶稣。希腊语中有 eis,意思是“ (into) 进去。”Eis 及其意义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在城外,我必须首先通过城门走进城内,然后我才可以身处城内。这就是我们被呼召信入基督时我们在新约中所认同的观念。当我们确实有真实的信心,我们就在基督耶稣里,祂也在我们里面。这是信徒和基督二者的奥秘性的联合。

现在,如果我和基督有一个奥秘的联合,而你和基督也有一个奥秘的联合,这就意味着我和你有一个特别的交通,一个在基督里的团契。这样的团契在新约中有各种实际的结果。例如,保罗告诉我们,在教会中我们彼此对待,应该凭着仁爱恩慈之心、遮掩许多过错。此外,我们被呼召尊重他人在主里的基督徒的自由。我们应该避免尖酸刻薄的彼此论断。我们要始终记得我们交往沟通的是已经被基督赎买的人。

为了对上帝的子民及其作为团体的教会展现出那种仁爱恩慈的态度,我们必须超越那些困扰我们的个人、眼中钉肉中刺,定睛注目对教会有绝对主权的上帝。如果我是仆人们中的一员,和其他仆人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绝不能导致我反对仆人们的主人。因为我们都是在一位主之下的仆人。

主耶稣最难和最激进的命令是要我们爱仇敌的诫命。我想不出任何事物比这诫命更不自然。如果有人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绝不会去做有利于他、对他好的事情。然而,我们的主说这就是我们义务。我们必须对那些心怀恶意的、逼迫我们的人行善事。我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主的吩咐,就是因为为那些敌对我们的人的利益祷告与我们基本的人类天性相排斥。然而,我们有耶稣至高无上的垂范,祂正是为那些对祂厌恶致死的人舍命。靠我们的本性而去爱仇敌,我想我们都不能做到。我们能去爱仇敌的唯一一条道路,是靠着上帝的恩典、超越敌人而注目仰望基督。正是为基督的缘故,我们要去爱我们的仇敌。


虽然基督徒兄弟姐妹最终绝不会是我们的仇敌,但我们仍然可以把耶稣的教训运用在教会生活上面。既然我们要去爱我们的仇敌,那么我们更应该如何去爱基督身体里的每一个肢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