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羅馬教會,卷四 六、七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羅馬教會,卷四 六、七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01-18



《基督教要義每日靈修版》卷四 六七章,呂沛淵牧師編著

卷四  神藉著外在的施恩媒介召請我們進入主基督裡的團體,  並保守我們在其中。第六章   羅馬教會的首席權)
七章馬教皇專制的起源與崛起,達到一個摧毀教會自由並推翻所有真法則的程度

第六章   羅馬教會的首席權
七章 馬教皇專制的起源與崛起,達到一個摧毀教會自由並推翻所有真法則的程度

[4.6.1-7] 駁斥彼得居首位的假說
[4.6.8-15] 在教會中惟有基督是君王
[4.6.16-4.7.10] 羅馬教會原被尊敬,後來教皇制度興起
[4.7.11-30] 教皇專制在中世紀崛起

——

 [4.6.1-7] 駁斥彼得居首位的假說

現在的天主教會已經腐敗墮落,遠離早期教會的治理制度。凡是不順服羅馬教皇專制的,都被他們指控是分裂教會。維繫天主教會如此敗壞的架構,其根源是羅馬教皇被封為主基督在世上的代理人,是普世教會元首。凡不聽從他的,就是與教會的元首分離,是無頭死亡的肢體。
       
我們要問,羅馬教皇統治普世教會的說法,是否為主基督所設立的教會治理架構?有無聖經根據?他們答辯說,舊約大祭司在耶路撒冷統領敬拜,保持合一。然而,亂用這個理由來支持教皇專制,是說不通的。舊約時代為防止拜偶像的氾濫,律法規定必須在耶路撒冷敬拜,由大祭司所帶領。如今在新約裡,福音傳到外邦萬民,真實的敬拜不在局限於耶路撒冷(約421-24),為何要求從東方到西方的教會,全地都要聽從教皇一人的專制呢?
       
舊約大祭司是預表主基督,祭司職分已經轉移,統治權也轉移了,是轉移給了主基督,他是我們唯一的中保(來712)。羅馬教皇宣稱自己是全世界的大祭司,是地上教會的中保。這明顯是背離聖經。唯有主基督是我們唯一的大祭司與中保,他不需要有代理人或繼承人。他為我們受死與復活,升天,如今在天父右邊替我們代求(來725;羅834)。
       
他們提出馬太1618與約翰2115,強辯說主設立彼得一人作教會的統領。然而經文本身沒有說到彼得作全世界的教皇,乃是要他牧養主的羊,與眾使徒一同帶領教會。正如彼得自己勸勉與他同作長老的人說,要牧養主的群羊(彼前52)。彼得不認為自己高於其他長老,乃是與他們受託同一職責。至於約翰2023所說的綑綁與釋放,此「鑰匙」是指根據福音宣告罪得赦免的職責,是給每一傳講聖道的教牧之使命(太16191818)與管教的權柄(太2819-20;林前518106)。
      
 羅馬黨徒曲解這些經文,主張天國「鑰匙」是交給了首任教皇彼得,然後羅馬教皇繼承了此鑰匙。其實,天國向我們開啟是藉著福音真理,所以用「鑰匙」來比喻主的救恩福音,是非常恰當的。羅馬教皇不傳真正的福音,空誇有鑰匙權,有何意義呢?其實,「鑰匙」所代表傳揚福音的使命與權責,不只是給了彼得,也給了眾使徒,也給了各地的教會(太1818;約2023),給了所有門徒。這也是早期教父居普良與奧古斯丁的解釋。
       
所以,若說彼得是首任教皇,是教會的根基,則是大錯特錯,因為與眾多經文相抵觸。經文說到唯有主基督是教會的磐石根基,,神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弗220-21;彼前25-6),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全身都靠他與神合一,肢體彼此聯合也完全靠他(弗416;西219)。雖然我們也尊敬彼得,在教會初期作領袖帶領弟兄姊妹(徒2章與4章),但是他並非教皇專制。至於太1618所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這「磐石」是指彼得代表其他使徒一同的信仰告白:「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1616),這才是教會被建造的唯一根基(林前311)。
       
聖經清楚見證彼得與其他使徒並列,並非在眾使徒中作教皇。他和約翰被眾使徒打發去撒瑪利亞(徒814);他被控告進入外邦人家時,也需要為自己所作的事辯護(徒113-18);他在耶路撒冷會議中發言,然而最後發言定案的是雅各(徒155-21),彼得也順服大會的決議。當使徒保羅與彼得見面時,他們是平等的行相交之禮(加11828)。彼得在安提阿隨夥裝假時,遭到保羅當面責備(加211-14)。保羅清楚說,他與彼得等眾使徒是平等的(林前151-11;林後1211)。


[4.6.8-15] 在教會中惟有基督是君王

即使彼得是十二使徒之首,天主教也不能因此特例推論他是普世的教皇。十二使徒有一主席,不能證明百萬人之上必須有一教皇。任何團體(即使成員都是平等的)也都需要有人作主席或召集人,參議院需要院長,委員會需要主席。然而說彼得是使徒中的教皇,則是荒謬絕倫的。鳥群有領導,蜜蜂也有帶頭者,地方教會有監督長老,都是事實。但是說全世界的鳥類蜜蜂都聽命於一隻鳥一蜜蜂,則是荒謬可笑。若說普世教會都必須聽從一位教皇,是同樣的愚昧。
      
 羅馬黨徒強辯說,全世界由一個君王統治是有益的,這是荒謬的幻想。假使那是可行的,也不能將之用於教會的治理。因為主基督是教會唯一的元首,「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弗415-16)。可見,保羅在這裡將所有信徒都包括在基督的身體之內,將元首的尊榮與名稱唯獨歸給基督。每一肢體都有其確定且有限的功能,為的是將統治的至高主權與完美全備的恩典,唯獨歸屬基督。教會的統治主權,是不可能從元首轉移給任何肢體(包括教皇)。一切恩典與能力供應流至全身,都是來自屬天的元首(弗416)。
       
天主教強辯說,主基督以教皇為世上的代理人,來作王統治教會。這是幻想的謊言,因為聖經從來沒有說到主基督如此設立教皇作中保。主基督自己為教會作萬有之首,透過聖道與聖靈來治理他的教會(弗122415523;西118210),根本不需要其他人作中保。主基督復活升天,是充滿萬有(弗410)。雖然我們肉眼看不見他,他仍然在教會裡,與教會永遠同在。他住在我們眾人之內,按照他量給每一肢體的恩賜(弗46-7)。因這緣故,「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弗411)。保羅沒有說,基督設立一人在眾信徒之上作代理人。保羅說,基督與我們同在,藉著他所賜的事奉職分。保羅也提到合一,但這合一在神裡面,也是藉著信靠基督而來,「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弗44-5),並沒有說「設立一位至高的教皇,來保守教會的合一」。總之,天主教的謬論是毫無聖經根據的。
      
 天主教宣稱彼得曾經在羅馬作監督,就證明羅馬監督永遠是教皇居首。假如彼得曾在羅馬作過監督,也不能證明他是第一位教皇;假設彼得是作當時普世教會的元首,死在羅馬,也無法證明繼任的羅馬監督都是教皇。如果按照此幼稚的推論,主耶穌是死在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則耶路撒冷教會的繼任監督就是大祭司;摩西是舊約的中保,他死在曠野(申345),按照此歪裡,則以色列人應當在那裡建立繼承中保之地。彼得也在安提阿住過,則安提阿應該是繼任教皇所在之地。羅馬黨徒說,因為他後來遷居羅馬,所以教皇宗座就轉移到羅馬。但是問題關鍵在於,如果教皇權柄屬於個人,就不屬於地點;如果屬於地點,就不屬於個人。若辯說是二者都有關係,就不能說一定是羅馬,要看那教皇是誰來定。中世紀時教皇宗座曾遷到到法國亞威農,甚至分裂為兩位教皇在兩地,誰是真教皇?如何能自圓其說呢?
       
彼得之外,尚有其他使徒在其他地方宣教與建立教會,如果根據使徒住過的地方來決定教會地點的重要性,則無法解釋耶路撒冷的繼任監督不是教皇(加29)?門徒馬可住過的亞歷山大,康士坦丁堡,後來都成為重要主教長的宗座,也是天主教無法解釋的。其實,沒有確定證據證實彼得長時間在羅馬作監督。保羅所寫的羅馬書中,問安名單(羅163-16)根本沒有提到彼得。當保羅後來在羅馬作監時,他所寫的「監獄書信」也沒有提到彼得在羅馬,也說到沒有人與他同心(腓220-21)。最後當他在主後64-66年間於羅馬殉道之前,也說到沒有人來幫助他(提後416)。由此可見,沒有任何聖經證據顯示彼得在羅馬作監督。至於流傳說法論到彼得在羅馬以及繼任人選,也是多有出入。
       
總之,結論是彼得可能是在羅馬殉道,然而他在羅馬並非久留,不太可能是教會的監督,更不可能是教皇。彼得是猶太人的使徒,保羅是外邦人的使徒(加27-9),而羅馬是外邦之地。天主教強辯彼得是羅馬第一任教皇,所有的證據僅是來自傳說,毫無聖經根據。


 [4.6.16-4.7.10] 羅馬教會原被尊敬,後來教皇制度興起

天主教宣稱羅馬教皇的統治,才能維持普世教會合一,並且彼得是第一任教皇,所以羅馬的主教繼承彼得作教皇,直到世界末了。我們承認早期教會的作家,都尊敬羅馬教會,原因有三:(1)彼得與保羅都在羅馬事奉過,羅馬教會信德傳遍天下;(2)羅馬是當時帝國的首都,教會裡人才輩出;(3)羅馬教會一向平靜少有爭端,當各地教會出現爭論,或教會領袖個人遭遇問題時,多半都上訴羅馬主教。然而若是因此就說羅馬主教是教會元首,具有至上權力的教皇,則是大錯特錯。
       
根據早期教會教父的見證,他們強調教會的合一,但是絕不推崇是在羅馬教皇統治之下的合一。例如耶柔米是羅馬教會的長老,他說各教會都有監督與教牧同工來治理,各教會是獨立運作。他主張教會的合一是在教會治理之內,根本不提教皇專制。無疑的,他看見教會合一的真正基礎是主基督,就是居普良所奇妙論述的﹕「監督的職分是合一的,每一位監督都是整體的一份子。教會是合一的,延伸到各地無遠弗屆,開花結果成為大群。如同一個太陽,許多光線;一個泉源,許多溪流;一棵大樹,許多枝條。只有一個源頭,一個元首。基督的新娘不可能是淫婦,她只認識一個家;以貞潔的心保守婚姻的聖潔」。唯獨基督是教會的元首,眾監督的職分都在他的權柄之下且是合一的。羅馬教皇居首專制有何根據呢?天主教主張教會合一在地上教皇之下,這是早期教父從沒聽過的。
      
 論到羅馬教皇專制的起源與發展,我們先從早期教會說起。在尼西亞會議(主後325年)時,羅馬監督被賦予在眾主教長中有優先尊榮,各主教長有其教區,羅馬並非在其他主教長之上作元首。在尼西亞會議中羅馬主教的代表排名第四,在耶路撒冷,安提阿,亞歷山大之後。以弗所會議(主後431年)由東方的主教長主持,加克敦會議(主後451年)中羅馬代表坐在首席,是因為皇帝破例答應羅馬監督利歐的請求。以後的大公會議也都是由東方的領袖主持。所以,在早期教會時期,羅馬監督被人尊敬,但是沒有所謂普世教會元首的稱呼與權柄。居普良稱羅馬主教為「弟兄」,耶柔米說每一地方的主教都是平等的(參考太238-12)。當第六世紀康堡主教長率先想要宣稱自己是「普世教會的主教」時,羅馬主教貴格利斷然抗議,原因並非認為這原是屬他的,乃是堅持此稱呼是大大冒犯主,是敵基督的先驅。他說自己和以前的羅馬監督,沒有一人想要有此頭銜,因為假若此「普世主教」跌倒,則普世教會就墮落了。這就證明在貴格利之前,沒有現今天主教所主張的羅馬教皇專制。並且貴格利所說的一針見血,中世紀的天主教全然敗壞墮落了。
       
羅馬教皇專制興起的背景原因,是羅馬主教在第四至第六世紀不斷擴張自己的影響力,想要插手其他教會的事務。當羅馬帝國由於亞流派在政治上得勢,東方教會陷入混亂之時,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被放逐,他在羅馬獲得羅馬主教與西方教會的支持,作為避難的保護。此後羅馬就成為最終上訴的所在。羅馬主教漸次成為眾望所歸的老大哥,義大利所有監督的按立都要來到羅馬,除了大都會的總主教(他們的按立,都有羅馬主教派代表參與)。然而當時尚未形成羅馬主教高高在上,只是以兄長身分與眾主教相交團契。眾主教仍可勸告與懲戒羅馬主教,羅馬主教仍然局限於自己的教區,並沒有權利統管其他教區。
       
關於召開會議,大都會主教各自召開該省的教區會議,只有皇帝可以召開普世大公會議。至於大公會議的決議都要徵求羅馬主教的同意,這是表示尊敬與看重他的神學判斷,並非由他主宰。關於審理上訴,由於許多教牧因信仰生活在其教區遭到懲戒,不服判決者就上訴羅馬主教。羅馬主教樂於聽訟,常常跨越其權限,曾經遭到高盧(法國)主教們的抗議。甚至有些羅馬主教使用造假的文件或張冠李戴來判案,被識破之後遭到眾主教的指責。當第四世紀多納派控訴迦太基主教,上訴皇帝康士坦丁,皇帝將此案交付給羅馬主教與其他西部主教審理,多納敗訴不服再度上訴,皇帝將此案交付亞爾樂主教召開會議再審。這表示羅馬主教的審理判決,並非最終判決,他並非普世教會元首。


[4.7.11-30] 教皇專制在中世紀崛起

羅馬主教利歐滿有雄心,在第五世紀大張旗鼓,宣稱羅馬主教的地位崇高,想將西方其他教區置於自己督導之下,宣告自己具有最終裁判權。由於羅馬帝國漸漸衰弱,西羅馬帝國於主後476年滅亡,羅馬主教的地位在西部更加提升。在第六世紀的貴格利時,教會進入中世紀,已經與早期教會的治理大相庭徑。貴格利的行政長才,使得他更加擴大羅馬主教的權力。他沒有野心要奪取眾主教的權責,只是盡力幫助其他主教各盡其職。他說「當一主教失職時,都會順服羅馬主教的裁決;當他沒有失職時,大家都是平等的,根據謙卑的秩序」。
       
當東方的主教失職,不聽從省教區會議的定罪時,區會上訴東羅馬皇帝,皇帝就指派貴格利來審理。可見他沒有企圖干涉其他教區正常的權責運作,他只是照皇帝要求來幫助他人解決問題。貴格利知道自己並非在眾主教之上,乃是平等的,他也順服教會會議的決議,接受皇帝指派處理教會裡的爭端。他必須處理許多行政事項(例如救濟飢荒,與蠻族求和),使得他自己嘆息說,因未能全心投入監督的牧養工作,他感到痛苦。他不想涉入其他教區事務,但順從皇帝指派他的任務。然而貴格利的領導有方,又繼續堅持羅馬主教的首位,使得羅馬主教的權位發展壯大。
       
康堡主教長自從康堡會議(主後381年)之後,取代了亞歷山大主教,成為東方教會的主要領袖。羅馬主教利歐大大表示不悅,此後雙方爭權不斷。貴格利的謙遜對照當時康堡主教長的驕傲(他想要作東羅馬帝國全境教會的主教),是羅馬主教中的曇花一現。後來的繼任主教,越來越抓權,教皇專制就逐漸展開了。羅馬與康堡爭奪「普世教會的主教長」名號之爭,最後在主後607年落幕,皇帝將此名號頒給羅馬主教。實質上,康堡主教長繼續抗爭,直到1054年東方教會與羅馬正式決裂。羅馬主教在西方的領導日益壯大,第八世紀時法蘭克國王皮平,獲得羅馬主教支持而篡位成功,皮平回報他,立法規定法國教會所有主教,都必須臣服於羅馬主教。皮平捐贈土地給羅馬主教,其子查理曼大帝繼續保護與支持,使得羅馬主教有封地成君主。西方教會到此實質上都臣服在羅馬教皇之下。
      
西方教會越來越墮落在羅馬教皇專制之下,一方面也要怪罪眾主教的疏忽與懶散,沒有盡力防止羅馬教皇的侵權。以致於到了十二世紀聖伯納之時,根據他的見證,羅馬教會已經敗壞到不虔不義罪惡橫行,不是羊群的青草地而是賊窩。教會已經墮落到這悲慘的地步,敬虔的人對這大災難感到非常傷痛。天主教宣稱統治普世教會的最高權力是在羅馬教皇手中,還以許多造假的文件宣稱,從早期教會以來就是羅馬主教作元首,鼓吹教皇無誤。他們大言不慚鼓吹教皇至上論,完全與居普良所說「沒有一個主教可以在其他主教之上」相反。他們所辯護的教皇專制,正是貴格利所譴責定罪的。
       
現今在羅馬已經沒有真教會,為何說羅馬教會是眾教會之母?已經沒有真正的主教,為何說羅馬教皇(不忠於主教之職責)是眾主教之首?羅馬教會反對福音真理,已經失去其原先的純正,現在淪喪為敵基督的殿堂(帖後24),也是那行毀壞的,說話誇大,折磨聖民(但725;啟310135)。教皇在神的殿裡高抬自己,竊奪神的榮耀(帖後23-7),是敵基督國度的掌旗人。教會並非屬地,不能與屬地城市掛勾。教皇專制是徹底違背教會治理。有些教皇根本不相信神,不信聖經見證的基督,不信來生與末日復活。例如十四世紀的教皇約翰二十二世公開宣稱靈魂會朽壞,與身體同死,直到末日復活時。出於被迫,他在臨死前只肯有限度的收回此異端言論。這樣的教皇被稱為使徒彼得的繼承人?教皇無誤?我們只能對這樣的「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太1623)。
       
許多羅馬教皇的道德敗壞,爭權奪利,能稱為主基督的代理人?如果羅馬在早期教會中是領頭,現今連腳指頭都算不上了!關於羅馬教皇身邊的紅衣主教團,原來只是參謀低於主教,現今已經爬在眾主教之上了。總之,羅馬主教宗座早已變質,不再像早期教會的羅馬監督了。先知瑪拉基所說的,必應驗在他們身上﹕「你們卻偏離正道,使許多人在律法上跌倒。你們廢棄我與利未所立的約。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所以我使你們被眾人藐視」(瑪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