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2


新天新地(NewHeavens and a New Earth)

摘自《证主圣经神学辞典》

新天新地的观念记载在以赛亚书六十五章17节、六十六章22节,以及彼得后书三章13节和启示录二十一章1节。旧约没有我们今天所谓「宇宙」的对等字词;「天地」(heavens and earth)这短语就是希伯来人表达他们所认识之宇宙的方法。

这意象在预言性的启示文学(prophetic-apocalyptic)里出现,反映对未来得赎世界的盼望,那世界超越我们今天的罪恶世界。值得留意的是,启示录末后数章浮现着创世记一至三章的主题。神原来所创造的世界被罪破坏了,承受罪所带来的后果;未来的新世界将是个完美的世界,不再受罪的影响。启示录二十一章1节的短语:「海也不再有了」,阐明这意象是要表达一个完美的新境界。海在启示文学里象征混乱,也可象征邪恶。兽是从海中上来的(启十三1);大淫妇坐在众水之上(
启十七1)。在修复的宇宙里,海没有了,象征拯救已经实现;一切受造之物一面等候这拯救,一面叹息劳苦(罗八18-22;启二十一27)。
在救赎历史里,「更新」的观念很突出,尤其是在关乎末世的经文里。启示录二十一章的新天新地代表新事物的圆满彰显。第5节说出救赎历史的高峰:「一切都更新了!」朝着这高峰并行的包括一个新约(耶三十一31)、一个新名(赛六十二2;比较启二17,三12)、一首新歌(赛四十二10;启五9,十四3)、一个新灵/新心(结十一19,十八31,三十六26)、新酒(太九17;可二22;路五37-38)、新耶路撒冷(启三12,二十一2)。新和更新的观念,在正典以外的启示文学里也很显著。

主要的新天新地经文有不同的背景,但全都聚焦于未来的复兴。以赛亚书六十五至六十六章让以色列人得着安慰,因他们在历史里所经历的毁坏,并不是耶和华对祂子民最终的心意。六十五章17节使用bara(「造」),令人想起创世记一章有关创造的记载。旧与新的创造成了救赎历史的两端。在彼得后书三章13节,虽然背景是关乎末世,但其实是为伦理生活而写的。基督徒生活的道德性,因着天地更新的未来展望而强化了。彼得后书三章1111417节,是按着未来而劝勉人过敬虔的生活;三章13节最后的句子指出,那时将是个「有义居在其中」的世界。在新约预言性的经文里,每每蕴含呼召人过道德生活的动机。最后一次是启示录二十一章1节。启示录二十一至二十二章是圣经启示中预言性启示文体一个渐进的高潮。值得留意的是,在圣经描述的永恒景象中,人类是生活在一个更新的地上,而不是在神圣的天界里。这就是永恒的状况,而不是千禧国度的景象。在启示录二十一章,海已经没有了,但在其他千禧国度的描写里却不是这样。人类历史已达到高峰,它在那里开始,也在那里完结,那就是在地上。

在圣经学者中,新天新地的真面目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题目。这些描述是否纯属启示文体类型,因而只是末世救恩的神话式象征,而非历史性?还是新天新地是预言性陈述,只不过这些陈述用了某些启示文体的意象,来形容未来的历史?较明智的观点似乎是取后者的解释,而称之为预言性的启示文学(prophetic-apocalyptic)。究竟新天新地是借着旧创造的更新改变,还是借着一个全新的创造所取代?这个问题可能是源自我们现代科学的好奇心,过于对经文本身的关注。使徒约翰所关心的是这个新秩序的出现及其性质,过于它出现的方式。然而,释经和神学的使命,就是要思考这类题目。

接受替代观的人,以彼得后书三章12下至13节为其主要经文。他们声称这传统在马太福音五章18节(比较可十三31;路十六17)和约翰壹书二章17节反映出来。

他们也引述《十二使徒遗训》(十6)、《革利免二书》(十六3)和《以诺一书》(七十二1,八十三3-5,九十一15-16),认为这些著作也反映以新换旧的观点。有些人会说以赛亚书六十五章17节所使用的「造」字(bara),跟创世记一章1节相同(但由无变有的意思是在乎上下文,并非必定如创世记一章那样应用;比较诗五十一10)。

更新的观念较受广泛支持。彼得后书三章12下至13节被解释为旧天地获得炼净,逐渐形成新天新地。炼净之火好比挪亚时代的洪水,但那只是短暂的。而神的计划是延续的:神的计划从起初的创造开始,现在已进入完成阶段。新的世界是延续旧的世界而来。虽然领域不同,但基督的道成肉身和信徒的身体复活,都可作为这种更新的类比。马太福音十九章28节的palingenesia(「复兴」)一词,说明新天新地是借着更新而不是借着取替而来。作为kainos(「旧」)的相反词,palaios(「新」)可能是指性质上的「新」,而不是另一个物质的意思(比较林后五17;来八13)。

Gary T. Meadors
另参:「复兴;恢复」;「新造的人」。
参考书目:
G. R. Beasley-Murray, Revelation; J. M. Ford, Revelation; W. J. Harrington,
Revelation; P. E. Hughes, The Book of the Revelation; A. J. McClain, The
Greatness of the Kingdom; J. A. Motyer, The Prophecy of Isaia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R. H. Mounc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H. B. Swete,
Commentary on Revelation; C. Westermann, Isaiah 4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