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0


默想上行之诗(一至十五)| 大牛牧师

转自橡树文字工作室微信官方账号

我在急难中求告| 默想上行之诗|默想上行之诗(一)
我的帮助从何而来? | 默想上行之诗(二)
愿平安在你中间 | 默想上行之诗(三)
基督徒如何回应世界的藐视? | 默想上行之诗(四)
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 | 默想上行之诗(五)
倚靠耶和华的人永不动摇 | 默想上行之诗(六)
耶和华果然为我们行了大事 | 默想上行之诗(七)
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 | 默想上行之诗(八)
一个敬畏神的人会领受怎样的福? | 默想上行之诗(九)
敌人屡次苦害我,却没有胜了我 | 默想上行之诗(十)
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 默想上行之诗(十一)
轻浮躁动的年代里,我的心平稳安静 | 默想上行之诗(十二)
是他战胜一切仇敌,带来永远的安息 | 默想上行之诗(十三)
他们同心合意一起居住,何等美善 | 默想上行之诗(十四)
我们当称颂神 | 默想上行之诗(十他们同心合意一起居住,何等美善 | 默想上行之诗(十四)

我们当称颂神 | 默想上行之诗(十五)



我在急难中求告| 默想上行之诗(一)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他就应允我。耶和华啊,求你救我脱离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诡诈的舌头啊,要给你什么呢?要拿什么加给你呢?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我与那恨恶和睦的人,许久同住。我愿和睦。但我发言,他们就要争战。(诗篇120

诗篇120篇是“上行之诗”的第一篇。“上行之诗”是由15首诗篇组成的一组诗,比较多的解经家认为,这是用在犹太人的三大节期,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按照摩西律法所要求的,“上行”去到耶路撒冷守节敬拜时所唱的诗篇(因为耶路撒冷位于犹大山地的高点)。

而作为“上行之诗”的第一篇,诗篇120篇正是表明神的子民散居在外邦人中是多么有必要分别自己,上行去敬拜耶和华。

全诗的结构并不很清晰,一个可能的结构如下:

A 神是在急难中应允我的神(1
A 在急难中恳求神拯救(2-4
B 我寄居在外邦人中间有祸了(5
B 我与恨恶和睦的人同住太久(6-7

根据这个结构,整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1-4节与第5-7节),每个部分都是以对应的结构呈现,起到加强效果的作用。

第一部分一开始(第1节),诗人首先表达出神是与他立约的神,他所呼求的神的名字“耶和华”,正是神立约的名字。这位立约的神也实在是守约、回应约民呼求的神,当诗人在急难中求告神时,神就应允。与之对应的第2-4节进一步表明,诗人陷在了怎样的急难中。

他被“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所包围。然而,因着神的应允,他相信神必用“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回报那些用诡诈的舌头说话的人。在中东地区,用罗腾木烧出来的炭火是最好的,热量温度很高。“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用来表明,神对那些用诡诈舌头说话的人的严厉审判。

可是,如果诗人是一个信主的人,他怎么会被“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包围呢?

第二部分说明了原因,因为“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米设位于黑海沿岸的小亚细亚地区,而基达则位于阿拉伯沙漠,两者相距甚远,诗人以此来表明他此刻并没有住在应许之地,而是寄居在远离应许之地的外邦人之地。

诗人对自己这种在外邦人之地寄居的生活,所表达的态度是处在极度的咒诅之中,以至于他用了先知神谕中表达咒诅最重的词“有祸了”,来形容自己此刻的生命状态。

为什么诗人对于自己寄居在外邦的生活状态如此悲观呢?第6-7节对应的部分作了说明,因为对于他而言,外邦人不是一群愿意和睦的人,而是恨恶和睦的人,他无法与他们有和睦,外邦人一门心思就想与他争战。

虽然这首诗本身到这里戛然而止,但《诗篇》的编辑者将之放在“上行之诗”的第一首,所要说的,却比这首诗篇本身更多。对于一个读到或唱到这首诗篇的人而言,诗人寄居在外邦人中间,非常危险,“有祸了”,那该怎么办呢?他需要离开外邦人之地,“上行”去到耶路撒冷敬拜神,他需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诗121:1-2

可以说,诗篇120篇很真实地表达出,一个寄居在外邦人之地的圣徒的痛苦,这是一种被罪恶包围,被争战环绕的痛苦。而他最大的需要,是与外邦人分别,与神亲近,在敬拜神中信心得到恢复,并得到神的帮助。

而这也是诗篇120篇对今天信徒的提醒!我们同样是寄居在外邦人之地的圣徒,我们每天都被“说谎的嘴唇和诡诈的舌头”所包围,我们每天都在与罪人争战。弟兄姐妹们,在被罪恶包围,在与罪人争战中,你们有没有强烈地感受到,“我寄居在魔都,住在上海的帐篷之中,有祸了”?你们有没有觉得与那恨恶和睦的人住得太久了?

我们每天最大的需要,乃是藉着各种蒙恩途径,与外邦人分别,靠着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上行”进入神的同在,在敬拜神中间,被神归正,被神更新,靠神重新得力,得着神的帮助,从而回到世界为主作见证,为主争战。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天清晨或者每天夜晚,那个宁静的“上行”时间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愿我们珍惜这样的时间,紧紧抓住这样的时间,让我们的心上行,让我们思念天上,到神那里,与神亲近,在基督里从神得着更新、祝福和应允。


我的帮助从何而来? | 默想上行之诗(二)

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他必不叫你的脚摇动。保护你的必不打盹。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保护你的是耶和华。耶和华在你右边荫庇你。白日太阳必不伤你,夜间月亮必不害你。耶和华要保护你,免受一切的灾害。他要保护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华要保护你,从今时直到永远。(诗篇121

诗篇121篇是“上行之诗”的第二首。在之前的诗篇120篇中,诗人认识到自己寄居在外邦人之地太久了,有祸了,他需要上行去到神那里,而诗篇121篇紧接着要回答一个问题:在上行的路上,谁可以给予诗人以帮助和保护?诗人的回答是:耶和华!

全诗的结构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部分:

A 耶和华是帮助者(1-2
B 耶和华是保护者(3-8

这两个部分分别以两个钥词作为主题,前一个是“帮助”,后一个是“保护”。并且前一个部分更多是个人的默想(主语是“我”),后一个部分则更多是信仰的宣告(主语是“祂”和“你”)。

整首诗篇以一个问题开始:“我要向群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山”原文是复数,是指“群山”,虽然诗人没有提及这是哪里的群山,但是考虑到上行之诗的背景,读者很自然会想到犹大的群山。

诗人从外邦人之地来到犹大群山之下,望着那巍峨绵延、高耸矗立的群山,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自己力量的缺乏,他何等需要帮助,然而,他的帮助从何而来呢?第2节是对此的回答:“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这里有三点值得指出:

第一,诗人特意称神为耶和华,再次强调神与他是有着圣约关系的神,是守约施慈爱的神,耶和华正是神立约的名字。

第二,诗人特意强调耶和华是“造天地的耶和华”。诗人感受到群山所带给他的挑战,然而,他更想到这带给他巨大挑战的群山不过是神的受造物,是神用祂的话语造成的。神比群山大得多!

第三,这位不仅造群山、更是造天地的耶和华是他的帮助者。“帮助”的意思是给予力量、支持、引导,这个词也出现在创2:18,上帝要为男人造一个女人来帮助他。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女人帮助男人并不意味着女人就比男人在地位上低等,帮助所强调的是角色的不同,而非地位的不同。而且,“帮助”是一个何等荣耀的服侍,因为我们伟大的神也是我们的帮助者,在我们成圣的道路上,祂一直是我们的力量、支持和引导!

当诗人想到这里的时候,他想到了更多:神不仅是他的帮助者,神更是他的保护者,这样的思想,使他从个人的默想上升到信仰的宣告,由此带来了第二部分。

这部分的主题是“保护”,这个词在这部分出现了六次。“保护”是比“帮助”更强烈的词。“帮助”更多是指神在旁边给予支持,而“保护”则强调神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保守、看顾、护理。因着思想这位神对于他是怎样的神,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深情的信仰宣告,耶和华不仅是我的帮助者,更是你,是我的同伴,是我在约中的弟兄姐妹的“保护者”。

这一保护是全时间、无间断的:“他必不叫你的脚摇动。保护你的必不打盹。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保护你的是耶和华。耶和华在你右边荫庇你。白日太阳必不伤你,夜间月亮必不害你。”

这一保护也是全方位、无死角的:“耶和华要保护你,免受一切的灾害。他要保护你的性命。”第8节是一个总结:“你出你入耶和华要保护你,从今时直到永远。”

因此,作为一个上行之人,虽然在上行的路上会遭遇很多挑战,很多艰难,然而,诗人不用惧怕、担心和忧虑,因为他有这位造天地的耶和华,祂是诗人的帮助者,更是诗人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保护者。在神的帮助和保护下,他必然可以上行直到耶路撒冷,见到神的面,与神享受同在的喜乐,救恩的完全。

同样的,弟兄姐妹们,我们今天也在这条上行的道路上,就是成圣的道路上,我们在不断向着那完全的救恩奔跑。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遭遇很多的挑战、艰难,我们会遭遇各种“群山”,我们也会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

神在这首诗篇坚定地回答我们:我的帮助和保护都是从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的父神而来!祂在基督里作我们新约的神,荣耀的父,祂在基督里与我们有着最紧密的关系,在我们成圣道路上,祂必定帮助我们,不仅帮助我们,更要保护我们,并且祂的保护是无时不刻、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直到将我们带领进入那完全的国度中。

这是我们的安慰,我们的盼望,我们的信心所在!愿我们在成圣道路上经历苦难、挑战、挫折、失败时,常常默想这篇诗篇,常常藉此想到那位在基督里给予我们不止息的帮助和保护的神,好使我们可以重新得力,向着标杆直跑:“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

愿平安在你中间 | 默想上行之诗(三)

人对我说,我们往耶和华的殿去,我就欢喜。耶路撒冷啊,我们的脚站在你的门内。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连络整齐的一座城。众支派,就是耶和华的支派,上那里去,按以色列的常例称赞耶和华的名。因为在那里设立审判的宝座,就是大卫家的宝座。你们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爱你的人必然兴旺。愿你城中平安,愿你宫内兴旺。因我弟兄和同伴的缘故,我要说,愿平安在你中间。因耶和华我们神殿的缘故,我要为你求福。(诗篇122

诗篇122是“上行之诗”的第三首。经过了漫长的跋涉,艰难的攀登,如今,诗人终于站在了他朝圣上行的终点:耶路撒冷。此刻,他是怎样的心情呢?诗篇122正是对此问题的回答。这首诗篇的结构如下:

A 朝圣者的喜乐(1-2
B 朝圣者的赞美(3-5
C 朝圣者的祷告(6-9

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看出,整首诗篇是以递进的方式,一步步展现出诗人此刻的情绪与回应。

诗人首先的情绪与回应是喜乐,诗篇的第一个词就是“我欢喜”,按照原文直译,第1节是:“我欢喜,当人们告诉我说:‘我们往耶和华的殿去吧’。”在之前的诗篇121篇,诗人还在为着群山的巨大挑战而担心,为何如今却如此欢喜,并且似乎他们可以去到耶和华的殿了?第2节回答了原因,按照原文直译,第2节是:“我们的脚就站在你的门内,哦,耶路撒冷!”

诗人终于到达了耶路撒冷,他似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此刻竟然已经站在了耶路撒冷的门内,这种喜乐的情绪一直延伸到第2节,为整首诗篇的情绪定下了基调。

在诗篇的第二部分,诗人开始回过神来,仔细观察耶路撒冷,并向其发出赞美。他称赞耶路撒冷是“连络整齐的一座城”,是一座被精心建造的城市;他称赞耶和华的支派都可以在耶路撒冷“按以色列的常例称赞耶和华的名”。第5节解释了称赞的原因:“因为在那里设立审判的宝座,就是大卫家的宝座。”因为耶路撒冷是永生神的城邑,伟大的上帝透过祂的儿子,大卫的后裔统治自己的子民。

诗人特意强调在耶路撒冷“设立审判的宝座”,为什么“审判的宝座”会成为他赞美的原因呢?请记得诗篇120篇的背景,诗人寄居在外邦人之地,深受罪人的试探、诱惑和侵扰,这也是他为何要上行来敬拜神的原因。

对于他而言,“神是审判的神”是一个充满安慰的教义。他渴望看到罪被审判,公义被彰显,而耶路撒冷让他看到了盼望。

由此,诗人也转向了第三部分,诗人在喜乐与赞美中,开始为耶路撒冷祷告,而他祷告的首要主题乃是耶路撒冷的平安。

“平安”基本的意思是和平、完全、丰盛、圆满、兴旺等,实际上,第6-7节中翻译为“兴旺”的词,与“平安”是同词根的同源词。平安是因着神的同在,由神赐下的生命丰盛状态,也是以色列人最盼望的祝福:第8节和第9节中,“愿平安在你中间”与“我要为你求福”的平行对应,正表明平安乃是以色列人所渴求的祝福。他们也深信,他们的神正是那位赐平安的神,而耶路撒冷作为大君王永生神的城邑,其字面意思正是“平安之城”。

然而,诗人为耶路撒冷求平安,其首要动机不是为了自己的益处,而是为了其他以色列人和神殿的缘故,正如第8-9节诗人所解释的:“因我弟兄和同伴的缘故,我要说,愿平安在你中间。因耶和华我们神殿的缘故,我要为你求福。”

在诗人心中,弟兄姐妹的属灵益处和神的荣耀是他祷告的首要动机。他清楚明白,平安是多么宝贵,圣约子民最大的需要正是平安,而神的同在也在平安中得到最大的彰显——这正是神殿所指向的,神殿就是要带来神的同在和对神的敬拜。

实际上,耶路撒冷城不过是新约教会的预表,希伯来书12:22告诉我们,教会正是永生神的城邑,天上的耶路撒冷。神整个救赎计划的中心,就是要在基督里兴起祂的教会,成为至高神同在的居所,成为神荣耀彰显的所在。在启示录中,最后和最大的异象,就是新耶路撒冷,也就是末世教会的异象。上帝的救赎在末世教会的高升、荣耀、宏伟、壮丽、圣洁、丰盛中达到其顶峰。

那么,我又是如何看待教会的呢?虽然因着救赎的“已经成就但尚未完全”,今天的教会充满着各样问题,因为组成教会的每个肢体就充满着各样问题,但是我是否真的看到教会在神心意中的地位呢?我是否真的看到教会正是旧约的耶路撒冷城所指向的呢?

当我来到教会,我的情绪和回应又是怎样的呢?我会充满欢喜吗?我会欢喜到难以置信吗?我会充满赞美吗?因为教会正是永生神的城邑,在教会中有神的临在,有圣灵的充满,有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姐妹的聚集,有上帝审判的宝座。

我是否意识到教会最大的需要乃是平安?乃是有神同在,由神赐下的生命丰盛?我会竭力为教会求平安吗?在我心中,弟兄姐妹属灵的益处和神的荣耀有那么尊崇的地位吗?

这是这首诗篇所要带给我们的提醒和思考:“你们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爱你的人必然兴旺。愿你城中平安,愿你宫内兴旺。因我弟兄和同伴的缘故,我要说,愿平安在你中间。因耶和华我们神殿的缘故,我要为你求福。”


基督徒如何回应世界的藐视? | 默想上行之诗(四)

坐在天上的主啊,我向你举目。看哪,仆人的眼睛怎样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样望主母的手,我们的眼睛也照样望耶和华我们的神,直到他怜悯我们。耶和华啊,求你怜悯我们,怜悯我们。因为我们被藐视,已到极处。我们被那些安逸人的讥诮,和骄傲人的藐视,已到极处。(诗篇123

诗篇123是“上行之诗”的第四首,这首诗深刻地表达出一个处在“已然亦未然”之间的圣徒如何面对来自所寄居的罪恶世界的极重藐视,整首诗的中心词是“怜悯”,诗人的反应是仰望神的怜悯。整首诗篇的结构如下:

A 向坐在天上的神举目(1-2c
B 直到祂怜悯我们(2d
B 求你怜悯我们(3a
A 我们被藐视大大充满(3b-4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是以交互式结构呈现的。交互式结构的外围是“向坐在天上的神举目”与“我们被藐视大大充满”的强烈对比。

来自两类人的藐视

诗人仍然寄居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中。从这个罪恶世界,他所得到的,是“被藐视大大地充满”(按照原文直译)。这种来自世界的巨大“藐视”充满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在他心中造成极大的痛苦,以至于他在第4节再次强调出来:“我们被那些安逸人的讥诮,和骄傲人的藐视,大大地充满。”(按照原文直译)这里也指出藐视的来源:安逸人和骄傲人。

安逸人是指那些在世界上充满享受、悠然自得的人,他们充分享受这个世界所带给他们的好处,享受罪中之乐,所以对时刻与世界分别的圣徒充满讥诮。

骄傲人同样也是如此,他们不见得在这个世界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但是他们无疑是一个狂妄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因此他们看不起那些恨恶世界的圣徒,认为他们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失败者。

诗人回应巨大藐视的方式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回应来自这个罪恶世界如此巨大的藐视呢?他转向了“耶和华我们的神”。部分A在原文中,又是一个交互式结构,按照原文直译,这个结构如下:

a 向你,
b 我举起我的眼睛,坐在天上的啊
c 看哪,正如仆人的眼睛向主人的手
c 正如使女的眼睛向主母的手
b 我的眼睛
a 向耶和华我们的神

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部分A所有意强调的,乃是圣徒定睛仰望神的程度,这种程度已经到了“看哪,正如仆人的眼睛向主人的手,正如使女的眼睛向主母的手”的地步,这也是这一结构的中心部分。

正如仆人和使女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们的主人和主母,圣徒也是如此完全定睛仰望他们的神;正如仆人和使女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们,而只在乎主人和主母的指令,圣徒也是如此不在乎世界的藐视,而只在乎神的命令。

实际上,在原文中,部分A中的“坐在”,与部分A’中的“充满”发音非常接近,诗人用这种接近的发音来交互对应。当他被世界的藐视“充满”时,他就以定睛那“坐在”天上的神来解除这种“充满”。

“坐在天上”既强调圣徒的安息和安慰不在地上,而在天上,那里才是神的居所,圣徒的家园,又强调神在其中掌权,这是圣徒面对世界的藐视的“解毒剂”。

那么,圣徒要定睛到什么时候呢?“直到祂怜悯我们”!第3节上半节的对应经文更连续说了两次:“耶和华啊,求你怜悯我们,怜悯我们!”神是怜悯的神,怜悯是神对处于悲惨痛苦的罪人的白白的恩宠。

诗人深信神是怜悯他的人,因着被世界的藐视充满而大大痛苦的心灵渴望从神那里得到白白的恩宠。为此,诗人要一直向着坐在天上的神举目,直到神怜悯他,在神圣的恩宠中脱离被罪人藐视的痛苦。

以神的怜悯回应藐视我们的世界

弟兄姐妹们,我们今天也如诗人一样,处在一个“已然亦未然”的世界当中。一方面,我们已经被基督救赎,是天上的国民,是光明的儿女。另一方面,我们又没有完全脱离这个罪恶的世界,我们还在其中寄居。

这个世界是恨恶和藐视神的,我们越是遵行神的旨意,越是被这个世界的人所藐视,被这藐视大大充满。我们当有的回应,不是用这个世界的方式来回应世界的藐视,就是在这个世界取得多大的成就来堵住世人的口,这是一种属血气的回应方式。

作为基督徒,我们必须意识到,世界对我们的藐视是本质性的,他们既然如此藐视了我们的主基督,也必然藐视我们这些跟随基督的人。我们当有的回应方式,不是讨好世界或者用世界的方式来回击,而是回到天上,回到神里面,定睛仰望那坐在天上掌权的我们的神,以祂的怜悯,祂神圣的恩宠来消除世界藐视的痛苦,并以神的怜悯来回应这个藐视我们的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恰恰在于,我们不是以诗人的方式来回应,却试图用讨好世界或者反击世界的方式来回应,结果或者被世界掳去,或者在血气中心怀不平,愿我们不要这样,愿世界的藐视催逼我们更加将心归给坐在天上我们的神,更加靠近、定睛、仰望祂,直到祂怜悯我们:“坐在天上的主啊,我向你举目。看哪,仆人的眼睛怎样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样望主母的手,我们的眼睛也照样望耶和华我们的神,直到他怜悯我们。”


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 | 默想上行之诗(五)

以色列人要说,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当人起来攻击我们,向我们发怒的时候,就把我们活活地吞了。那时,波涛必漫过我们,河水必淹没我们。狂傲的水必淹没我们。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他没有把我们当野食交给他们吞吃。我们好像雀鸟,从捕鸟人的网罗里逃脱。网罗破裂,我们逃脱了。我们得帮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华的名。(诗篇124

诗篇124篇是“上行之诗”的第五首。这首诗称颂耶和华帮助脱离恶人的攻击,全诗结构如下:

A. 耶和华帮助我们(1-2a
B. 保护免受恶人的攻击(2b-5
C. 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6a
B. 保护免受恶人的攻击(6b-7
A. 耶和华帮助我们(8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是以交互式结构呈现的。这一结构的最外围强调耶和华的帮助。再一次,诗人以立约的名字称呼神,强调诗人与神之间具有紧密的约的关系,在约中耶和华是他的神,是与他同在、帮助他的神。而这位耶和华又是创造天地的主,这意味着祂的帮助和保护是无与伦比、不可拦阻的。

第一层级(AA’)中耶和华全能与全权的帮助,与第二层次(BB’)中恶人所带来的极其危险的攻击又形成了鲜明对比。部分B中,诗人在原文中可以使用了三个“那时”(和合本只翻译了一个)来描写出被恶人攻击的极度危险状况,如在眼前:

“当人起来攻击我们,
那时,就把我们活活地吞了,
当他们向我们发怒的时候。
那时,波涛必漫过我们,河水必淹没我们。
那时,狂傲的水必淹没我们。”
那时,“就把我们活活地吞了”;那时,“水必淹没我们”。

诗人已经断定自己必死无疑,可是为什么他却没有死?对应的部分B’解释到,这是出于耶和华:“他没有把我们当野食交给他们吞吃。我们好像雀鸟,从捕鸟人的网罗里逃脱。网罗破裂,我们逃脱了。”

在诗篇中,诗人不断使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带来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对他所遭遇的艰难环境印象深刻:“那时,……河水必淹没我们。那时,狂傲的水必淹没我们。”(第4-5节)我们对他被耶和华大能的拯救印象深刻:“我们好像雀鸟,从捕鸟人的网罗里逃脱。网罗破裂,我们逃脱了。”(第7节)我们更对于耶和华全能和全权的帮助印象深刻:“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以色列人要说,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换句话说:当然是因着耶和华帮助我们!

在这种印象深刻的鲜明对比下,诗人禁不住向他的神发出了颂赞,这也是整首诗篇的中心部分:“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在极度的患难危险中经历到耶和华大能的拯救,这应当令我们发自内心的颂赞我们的神。

这首诗篇,如同上一首诗篇,同样深刻地刻画出生活在“已然亦未然”状态中间的圣徒,如何面对来自世界的攻击。我们所寄居的这个世界充满着恶人,耶稣说:“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15:19

我们越是要在世界过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我们越效法我们的主,遵行神的旨意,这个世界就会越恨我们,这个世界对我们攻击也可能达到极其危险与可怕的地步。然而,这首诗篇应许我们:神对我们的帮助是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

在极度危险的景况下,我们仍然可以仰望这位帮助我们的神,祂是与我们在基督里立约的神,祂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祂必拯救我们脱离恶人的手,虽然这种脱离的方式也可能是以神将我们从这个世界取去的方式。不管怎样,我们都在这位全能和全权的神的帮助与保护之下,我们不用惧怕。

而每当我们经历到这位全能和全权的神在基督里的一次次拯救时,这应当令我们更加敬拜、赞美、称颂我们的神,这应当令我们更加向祂俯伏和顺服,这应当令我们对未来神一直的帮助和保护更加有确信和盼望,也更加喜乐,更加有勇气地在这个世界为主作见证,为主打那美好的仗。


倚靠耶和华的人永不动摇 | 默想上行之诗(六)

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从今时直到永远。恶人的杖不常落在义人的分上,免得义人伸手作恶。耶和华啊,求你善待那些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至于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耶和华必使他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受刑。愿平安归于以色列。(诗篇125

诗篇125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六首。这首诗表明神必保守信靠祂的人,赐给他们平安。全诗结构如下:

A. 依靠耶和华的人永不动摇(1
B. 耶和华围绕保护祂的百姓(2
C. 恶人对义人的邪恶统治不会长久(3
B. 求耶和华善待祂的百姓(4-5a
A. 祈求以色列得到平安(5b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以交互式结构呈现。并且,ABC部分是在信心中的宣告,B’和A’部分则是在信心中的呼求。第1节与第5节后半节在交互式结构的最外层。第1节中“依靠耶和华的人”与第5节后半节中的“以色列”交互对应,表明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以色列”这个名字让我们想起在雅博渡口神给雅各起名的背景,雅各正是因着神的管教,而成为一个不再依靠自己,而全心依靠耶和华的人。他因着否定自己,在神面前降服,而成为一个“与神与人较力都得胜的人”,他也因此被神赋予了“以色列”这个名字。这样的人可以得到从神而来的平安,在这样的平安中永不动摇。

并且诗人此刻正在耶路撒冷,对于他而言,这种依靠耶和华永不动摇具有一个强烈的画面感,就是眼前的锡安山。锡安山是耶路撒冷最初建城的地方,也称为大卫城,它顶上是一块巨大的磐石,最初的耶路撒冷城就建立在上面。在诗人心中,锡安山作为上帝所拣选的、建立在磐石之上的圣城,是永不动摇的,而一个依靠耶和华的人,也是如此。

整首诗的第二层级(也就是部分BB’)则进一步表明耶和华将如何保护和善待祂的百姓。耶路撒冷是一个被群山围绕环抱的城市,锡安山居于中心,周围被大山拱卫,并且山给人的印象是充满着力量和安稳。

这一图像激发起诗人对于神无微不至的保护的信心,正如这群山环绕拱卫锡安山,耶和华也是如此大有能力地环绕保护祂的百姓,也就是那些依靠祂的人。诗人也在这种信念下,呼求神善待祂的百姓,不过这一次诗人又用另外的词来形容这些百姓,他们是“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

正如整首诗的中心部分所暗示的,当时的以色列人可能正遭受恶人的邪恶统治,但是因着诗人对神所赐平安、安稳和保护的确信,他也确信恶人对义人的统治不会长久,否则,义人也是软弱的,在看不到盼望的情况下,义人可能也会作恶。

然而,因着深信耶和华的保护和善待,深信在耶和华的保护和善待下义人的平安和安稳,义人可以大有盼望,继续行走正道,即使此刻正在遭受恶人的邪恶统治。相反,那些离弃神,“至于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耶和华必使他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受刑。”

对于仍然生活在“已然亦未然”状态下的圣徒,整首诗篇既有警戒,也有安慰,更有盼望。

这首诗警戒我们,虽然此刻恶人似乎在掌权,罪恶在世界蔓延,公义不得彰显,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持守正道,行走正路,因为耶和华在掌权,恶人的统治必不长久,偏行弯曲道路的人必要受刑。

这首诗也安慰我们,如同眼前的群山围绕拱卫锡安山,耶和华也如此亲密和完全的保护我们,祂必善待那些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

这首诗更赐给我们盼望,依靠耶和华的人将如同锡安山那样永不动摇,他们必从神得到平安。

这首诗也从不同的角度来形容一个依靠耶和华的人,他如何过一个依靠耶和华的生活。

他是以色列,就是否定自己,在神面前完全降服,以至于得胜的人。他是神的百姓,就是与神立约,被神保护,被神围绕的约民。他是义人,既是在基督里被神称义的人,也是在基督里行义的人。他是重生的人,就是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

当我们追求成为这样的人,当我们如此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生活时,我们会真实经历在基督里永不动摇,在基督里神确实的保护,在基督里神的善待,在基督里神所赐的平安。

愿我们因着深信神对于我们是怎样的耶和华,而竭力追求在这些邪恶的世界成为这首诗所描述的依靠耶和华的人。


耶和华果然为我们行了大事 | 默想上行之诗(七)

当耶和华将那些被掳的带回锡安的时候,我们好像做梦的人。我们满口喜笑,满舌欢呼的时候,外邦中就有人说,耶和华为他们行了大事。耶和华果然为我们行了大事,我们就欢喜。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诗篇126

诗篇126篇是“上行之诗”的第七首。这首诗明显写作于犹太人被掳归回之后,表达了被掳归回的喜乐,颂赞神大能的作为。但同时,也呼求神使他们这些“被掳的人归回”,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这些人已经从被掳中归回,为什么还求神使他们归回呢?最有可能的,是指这些人虽然已经归回,但并没有完全结束被掳的状态,并且应许之地也没有完全呈现出先知所预言的美好祝福,他们仍然是带着对神应许的信靠和盼望渴求那完全的归回临到。

整首诗篇的结构如下:

A. 耶和华将被掳的带回锡安的时候,我们好像做梦的人(1
B. 我们满口喜笑(2a
C. 外邦人说,耶和华为他们行了大事(2b
C. 耶和华为我们行了大事(3a
B. 我们就欢喜(3b
A. 求耶和华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4-6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是以交互式结构呈现的。在交互式结构的最中心,是对耶和华的颂赞:耶和华为他们(我们)行了大事!如此奇妙的大事,先是外邦人看出来了,因而发出颂赞;然后是犹太人自己发出信心的颂赞。

那么,耶和华为他们行了什么大事呢?就是将被掳的犹太人带回了锡安!犹太人曾经被看似不可战胜的巴比伦人掳到异国他乡,圣殿被毁,耶路撒冷城墙被拆,看上去,他们最终的命运与其他被灭国的民族一样,很可能就会在被掳之地逐渐因着失去自己的土地和城市而被同化,湮没无闻。

然而,如今,他们这些被掳之人却真实回到了他们所念念不忘的锡安,永生上帝的城邑,回到了流奶与蜜的应许之地。这一被掳归回的大神迹如此真实地呈现在他们眼前,甚至令他们难以置信,以至于他们“好像做梦的人”!

他们当然不是在做梦,他们真的已经回到了锡安,回到了应许之地,这一被掳归回的真实经历令他们如此喜乐:“我们满口喜笑,满舌欢呼”,“我们就欢喜”,因为上帝为他们行了何等大的事!上帝向他们成就了祂藉着先知们所说的预言!

然而,虽然他们已经归回,但是被掳归回的全部预言还没有完全实现。因为先知们预言,真正的被掳归回意味着他们不再受任何欺压和辖制,意味着上帝的祝福满满浇灌应许之地。然而,他们此时却仍然在受波斯人的辖制,因着七十年的荒凉,在应许之地的耕种也是如此艰难。他们已经被掳归回,但他们仍然还在被掳,仍然还没有领受归回的全部祝福。

所以,他们向这位已经向他们行了何等大事的神发出了呼求:“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南地是以色列南部的干旱之地,唯有在雨季时因着降水而形成暂时性的河流,这代表着神的祝福临到。

不过,因着对被掳归回的真实经历,因着对上帝行了大事的真实体会,这些已经被掳归回的犹太人对于上帝成就那完全的被掳归回是大有信心,大有盼望的。他们的呼求,不是无助的呼求,不是绝望的呼求,乃是在信心中的呼求。他们深信虽然现在他们还在被掳的状态之中,虽然神的祝福还没有完全临到,但是那在他们中间“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

虽然他们如今在流泪撒种,但是他们“必欢呼收割”;虽然他们现在是“带种流泪出去”,但是他们“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

如同这首诗篇中那些被掳归回的信徒,我们这些信徒今天也同样处于“救赎已经成就但尚未完全”的状态之中。因着基督耶稣并祂钉十字架,以及三天后从死里复活,基督已经成全了救恩,我们所有信靠基督的人,神已经救我们脱离被掳的状态,带我们进入了光明的国度,我们已经从罪恶与死亡的被掳中归回天上的父家。

然而,我们却还没有完全脱离被掳,罪恶、魔鬼、世界、咒诅、疾病、死亡仍然重压在我们身上,我们还没有完全归回,我们常常缺乏赦罪的平安,圣灵的浇灌,也没有完全的成圣,复活的荣耀。

但是,这首诗篇对我们有一个极大的提醒,就是我们是否常常活在这“已然”的救恩中?这“已然”的救恩,就是在基督里赦罪的平安,与神的和好,圣灵的临在,一次两次胜过罪恶与魔鬼,都能令我们好像做梦的人,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神迹,如果不是神从天降下的救恩,根本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这样被掳归回的经历将使我们在还没有完全被掳归回的状态中仍然喜乐,满口喜笑,满舌欢呼,也使得我们对于将来神信实地带来那未来完全的救恩大有信心和盼望,这样的信心、盼望、平安、喜乐,将使我们满有力量地在世上流泪撒种,在与罪恶、魔鬼、世界、咒诅、疾病、死亡的争战中充满激情地向着标杆直跑,直到那“欢呼收割”的日子到来。


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 | 默想上行之诗(八)

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你们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劳碌得来的饭,本是枉然。惟有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他们在城门口和仇敌说话的时候,必不至于羞愧。(诗篇127

诗篇127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八首,这首诗是一首智慧诗,教导耶和华在一切事上的美善护理,也教导信徒在生活的一切事上不要依靠自己,乃信靠耶和华赐福。整首诗篇的结构如下:

A. 信靠耶和华在生活大小事上的赐福(1-2
B. 信靠耶和华在生养儿女事上的赐福(3-5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存在着一种平行或递进的结构。

1-2节为第一部分,谈到了生活的四个方面:建造房屋、看守城池、工作、安歇,这部分的钥词是“枉然”,这个词在这两节经文中出现了三次。

诗人强调,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任何事情,无论是像建造房屋或者看守城池这样的大事,还是像日常的琐碎工作和夜晚睡觉这样的小事,如果没有耶和华的赐福,都不可能有任何果效,都是“枉然”。“枉然”这个词基本的意思就是“虚空”,更直白的翻译可以是:“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2节的最后,“安然睡觉”不是单指“睡觉”,而是指代第2节所提及的日常生活,包括早起,劳碌工作,安歇,这一切以夜晚睡觉作为结束。诗人以此来表明,如果我们不是“耶和华所亲爱的”,如果不是耶和华在这一切事上赐福我们,我们的勤奋早起,劳碌工作,所期待的安然睡觉,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诗篇并不否认我们当有的责任,我们的确需要自己建造房屋,需要自己看守城池,需要自己勤奋早起,需要自己劳碌工作,需要自己尽到睡觉的本分。

然而,诗篇强调,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是我们自己赚得了这一切,这一切全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不!我们不过只是在尽管家和仆人的责任,在这一切事上,耶和华才是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大事小事,如果没有耶和华定意赐福,我们哪怕再努力,再拼搏,“到头来不过都是一场空”!

那么,谁是耶和华定意赐福的呢?“耶和华所亲爱的”。谁是耶和华所亲爱的呢?乃是那些与祂有圣约的关系,神是他们的耶和华,并且在圣约中凡事信靠祂,并忠诚顺服的人。诗篇要求我们,在生活的一切事上,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我们都需要信靠神,仰望祂主权的护理,依靠祂的赐福,忠诚于主,不要自以为有聪明,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依靠自己,否则,“到头来不过都是一场空”。

正是在这一信念下,诗篇引入了第二部分。在古代近东,儿女众多被视为最大的祝福,因为儿女众多不仅意味着家族力量的壮大,也意味着家族在世上的延续。对于圣约子民,更是如此。因为儿女繁多正是神与亚伯拉罕立约时所应许的祝福。

实际上,在古代社会,婴儿的早夭率相当高,儿女繁衍增多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有很多民族就是因为生育率低,力量衰弱,而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在这件事上,更是需要仰望耶和华神的赐福。

诗人在第3节重申神在恩约中的应许,祂应许要赐下圣约的儿女,诗人看这些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和“祂所给的赏赐”。这些圣约中的儿女,更是圣约家庭的力量,并且儿女众多正是神赐福的证据,他们也必不至于羞愧。

可以说,整首诗篇,既有劝诫提醒,也有应许安慰,都在强调耶和华在凡事上掌权护理,强调圣约子民在凡事上对这位与他们立约的主的信靠,强调耶和华对祂所亲爱的祝福。

那么,我真的看生活中一切的事都在神的掌权护理下吗?就连我们习以为常、繁琐微小的吃饭、剪发、上班、交通、看病、吃药,都在祂的掌权护理之下。

我在这一切事上都在信靠神,仰望神,依靠神赐福吗?还是在依靠自己?只有在那些大事,那些我觉得有挑战有压力的事,我才来求告神,依靠耶和华吗?我真的明白,在生活中的一切事上,如果没有耶和华赐福,“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吗?我心里有这样的信靠和敬畏吗?

我是耶和华所亲爱的吗?我在凡事上与神同行,对祂忠诚,寻求祂的旨意,仰望依靠祂,凡事交托,也深信祂必定按照祂圣善的美意而赐下祝福,从而心里有笃定,有安稳吗?我也因着深信神在凡事上掌权护理,而不焦虑,不担心,而在平静安稳中尽自己的责任,从而“安然睡觉”吗?

这是一首智慧诗,愿我们因着如此信靠神,忠诚顺服祂,而成为在生活中靠智慧行事的人。


一个敬畏神的人会领受怎样的福? | 默想上行之诗(九)

凡敬畏耶和华,遵行他道的人便为有福。你要吃劳碌得来的。你要享福,事情顺利。你妻子在你的内室,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你儿女围绕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栽子。看哪,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要这样蒙福。愿耶和华从锡安赐福给你。愿你一生一世,看见耶路撒冷的好处。愿你看见你儿女的儿女。愿平安归于以色列。(诗篇128

诗篇128是“上行之诗”的第九首,这首诗也是智慧诗,并且这首诗与之前的诗篇127就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论神的赐福。

前一首以“有福的”作为结束,而这一首则以“有福的”作为开始。前一首是从神主权护理的角度谈论神的祝福,而这一首则是从人的回应的角度谈论神的祝福。在前一首中,神的祝福是神的恩赐。在这一首中,神的祝福也是神对敬畏祂的人的回报。

全诗结构如下:

A. 敬畏耶和华的人是有福的(1-4
B. 祝祷:愿耶和华的祝福临到(5-6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呈现出递进的结构。第一部分宣告祝福的事实,第二部分则是在这一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的祝祷。

第一部分是一个典型的“首尾呼应”的结构,以“敬畏耶和华的人便为有福”作为开始,以“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要这样蒙福”作为结束,着意强调什么样的人才是领受耶和华赐福的人:他是敬畏耶和华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敬畏耶和华的人呢?“敬畏耶和华”是一个盟约性的术语,“耶和华”本身就是神与祂的圣约子民立约的名字,而“敬畏”是因着约民与神在约中有真实的关系,因着信靠这位与他们立约的神,认识祂,看见祂的荣耀和作为,而发自内心对这位立约的神的尊崇、爱戴、顺服和畏惧,并在这种尊崇、爱戴、顺服和畏惧中遵行祂的道,而神也定意在在约中大大祝福这样的人。

正如申命记10:12-13,摩西告诉以色列人上帝与他们立约的心意是什么:“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事奉他,遵守他的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为要叫你得福。”

在这个意义上,诗篇128篇正是对神立约心意的回应。在第一部分中间,诗人竭力表明一个敬畏耶和华的人会领受从神而来怎样的祝福,包括:工作的蒙福,生活的蒙福,婚姻的蒙福,家庭的蒙福。

葡萄树多结果子,橄榄树则结出可以榨出芬芳香油的橄榄,两者在以色列正是蒙福的象征,诗人以此来比喻一个敬畏耶和华的人在婚姻和家庭中所蒙的祝福:他的妻子“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这一比喻不仅指生儿育女,更指向妻子带给家庭的每一个贡献;而他的儿女则“围绕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栽子”。“栽子”就是橄榄的幼苗,它们从原来的橄榄树中生长出来,强壮有力,并且将来也将长成新的橄榄树。

诗人想到一个敬畏耶和华而蒙福的人,他在神的祝福被子女环绕,就好像一棵生机勃勃的橄榄树,树根又长出很多幼苗,被这些幼苗所环绕,将来会长成更多的橄榄树。这些都是神在旧约中所应许的祝福,也是旧约时代的人所渴望的祝福,而“看哪,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要这样蒙福”!

这是立约的神必要在敬畏耶和华的人身上所做成的事实,正是在这个事实基础上,诗人发出了进一步的祝祷,有四个祝愿,这些祝愿关乎个人、家庭和国度:

前两个祝愿是关乎个人的,诗人愿人因着敬畏耶和华而一生一世得享神从锡安,从耶路撒冷所赐的祝福;第三个祝愿是关乎家庭的,诗人愿人因着敬畏耶和华而家族繁衍增多,儿孙满堂;第四个祝愿是关乎国度的,诗人愿人因着敬畏耶和华而使上帝的平安临到整个以色列国度。

可以说,整首诗篇在耶稣基督身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成全。耶稣正是那位完完全全敬畏耶和华、遵行祂道的人,祂也从神那里领受了圣约一切的祝福,关乎个人、家庭和国度,我们一切的祝福都在祂里面。

愿我们全心全意信靠耶稣,定睛祂,仰望祂,从祂那里领受神在圣约中所赐的一切祝福。并且,这些祝福也是因着我们在基督里认识神,敬畏神,爱神,遵行神的道而切实临到我们。

这正是神立约的心意:祂要我们看到唯独基督是唯一一位因着自己完全的敬畏而领受全部圣约祝福的人,祂要我们唯独从基督那里得享祝福,我们的责任就是信靠、定睛、仰望基督,并且在信靠、定睛、仰望基督中我们更深认识神,得见祂的荣耀和作为,从而发自内心敬畏祂,尊崇祂,爱戴祂,顺服祂,并因着这样的敬畏,使得在基督里的一切祝福切实临到我们。

愿我们如此活在基督里,活在面对面朝见神而对神真实的敬畏中,也活在神在基督里的一切祝福中。


敌人屡次苦害我,却没有胜了我 | 默想上行之诗(十)

以色列当说:“从我幼年以来,敌人屡次苦害我,从我幼年以来,敌人屡次苦害我,却没有胜了我。如同扶犁的在我背上扶犁而耕,耕的犁沟甚长。耶和华是公义的。他砍断了恶人的绳索。”愿恨恶锡安的,都蒙羞退后。愿他们像房顶上的草,未长成而枯干。收割的不够一把,捆禾的也不满怀。过路的也不说:“愿耶和华所赐的福,归与你们!我们奉耶和华的名,给你们祝福!”(诗篇129

诗篇129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十首,这是一首群体信靠诗,在对神表达信靠之时,也表达出对神的仇敌的咒诅,而诗人所表达的信靠和咒诅的基础是:耶和华是公义的。全诗结构如下:

A. 祈愿信靠神的拯救(1-4
B. 祈愿神的仇敌遭报(5-8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呈现出递进的结构,并且整首诗篇都是在祈愿,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4节,诗人祈愿圣约群体在回顾立约的神对约民信实的拯救时,表达对神的信靠。第二部分是第5-8节,诗人祈愿那些神的仇敌,那些恨恶锡安的人,不被祝福,反遭咒诅。

第一节中的“说”原文是一个祈愿式的动词,可以翻译为:“愿以色列说”,而接下来的第1-4节,都是这个“说”的内容。诗人不单是自己说,他更祈愿整个以色列民都一起诉说,诉说什么呢?诉说他们所受的敌人的可怕逼迫,诉说在这些逼迫中神公义的拯救。

1-2节以重复的方式,着意强调敌人对以色列人的苦害。“从我幼年以来”无疑指向以色列人最初形成的日子,就是在埃及为奴四百年的日子,从那时起,以色列人都在遭受敌人“屡次”的苦害。然而,在第2节的最后,诗人却表达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却没有胜了我”。

敌人许多次苦害以色列人,却没有胜过以色列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诗人在这里没有说,这引导我们继续往下读。

不过,第3节并没有解释原因,反而进一步说明敌人苦害之沉重,超过想象:“如同扶犁的在我背上扶犁而耕,耕的犁沟甚长。”

每年的秋雨季节,在撒种之前,以色列人都要用铁犁犁地,铁犁极其锋利,可以将被阳光曝晒半年而坚硬如铁的土地翻起松动。诗人以此为比方,用来形容以色列人所承受的苦害何等巨大痛苦,他们的背就如同这土地,敌人就如同犁地之人,敌人的苦害就如同在他们的背上犁出一道道犁沟,并且甚长。这会让人更加惊奇:如果敌人的苦害如此沉重,他们为何没有能胜过以色列人。

在第4节,答案终于揭晓了:因为他们有一位立约的神,是耶和华他们的神,因为耶和华是公义的。以色列人面对敌人可怕的苦害,但耶和华为他们“砍断了恶人的绳索”。

“公义”在这里是指向盟约性的公义,而非审判性的公义。当神完全依照圣约的应许而行事时,神是公义的。神在圣约中应许祂要作以色列人的神,祂必保护和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仇敌,“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3

作为神的子民,以色列人要面对这个罪恶世界的可怕苦害,极重逼迫,然而与他们立约的神是公义的,祂必成就祂的应许,拯救祂的子民,这是以色列人的信心和盼望所在。不仅拯救,祂也必定咒诅那些祂的仇敌,这也带来了第二部分的祈愿。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部分,以色列所祈愿咒诅的,不是他们个人的仇敌,律法本身教导要爱仇敌,神不允许祂的子民与律法相违背。以色列人不是因着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了,而宣告咒诅。以色列人在这里是宣告对那些“恨恶锡安”的人的咒诅,锡安是神的城邑,这里有神的圣殿,那些恨恶锡安的人是在与神为敌,他们对以色列人的逼迫也是出于对神的敌对。

所以,以色列人是在祈愿神咒诅那些神的仇敌,愿神公义地对待他们,他们在敌对神的状态中,必不蒙福。他们反而如同“房顶上的草”,很快就要消亡,“未长成而枯干”;他们也如同歉收的庄稼,没有好的结局,“收割的不够一把,捆禾的也不满怀”。

如同过去的以色列人,我们这些信徒今天也生活在一个敌对神的世界中,正如耶稣所说:“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15:19

神的仇敌对我们屡次苦害,这些苦害甚至可能极其沉重,非常可怕,“如同扶犁的在我背上扶犁而耕,耕的犁沟甚长。”主耶稣没有应许我们这些祂的儿女在这个世界可以不受苦害,但主应许,祂已经胜了世界,我们在祂里面也是得胜的。

世界可能会杀灭我们的身体,但是世界却不能杀灭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灵魂是被主用宝血所救赎的,是与主同在的,并且我们的身体也将要有荣耀的复活,这一切耶稣所成就的救恩,都是这个敌对我们的世界无法夺去的,它也无法对我们的灵魂和将来荣耀复活的身体造成任何伤害。

不仅如此,即使在这个敌对神的世界,主也会按照祂自己的美意,不时拯救我们脱离恶人的手。并且无论我们遭遇什么,祂永远与我们同在,成为我们的平安和力量,因为祂是公义的神,是守约施慈爱的主。

相反,那些在罪恶中自命不凡、得意忘形的人,那些恨恶神的国度和神的教会的人,他们必不蒙福,他们的结局极其可怕,并且急速到来。

这首诗篇对于我们这些仍然生活在这个罪恶世界的信徒而言,既是安慰,又是警戒。它安慰我们,不在仇敌的逼迫中自怜、痛苦、苦毒、怨恨,反而仰望那公义的主,将自己交托在祂的手中,不断经历祂信实地拯救,直到救恩完全的日子。它也警戒我们,不要为那些恶人心怀不平,不要效法他们的作为,他们在主公义的手中,结局何等可怕。


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 默想上行之诗(十一)

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主啊!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他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诗篇130

诗篇130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十一首,全诗真挚地表达出一个深感罪污的罪人仰望等候神的赦免和救赎的信靠之心,马丁·路德称之为“保罗式的诗篇”。全诗结构如下:

A. 呼求主(1-2
B. 主有赦免之恩(3-4
A. 等候主(5-6
B. 主必救赎以色列(7-8

可以看出,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呈现出对称的结构,每个部分都是以呼求/等候主作为开始,以对救主的信靠作为回应。

全诗的第一个字是“从深处”,并且在原文中,“深处”是复数,表示的是“深处的深处”,在“至深之地”,在“无尽的深渊中”,给人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这是怎样的深渊呢?根据诗篇后来的诗句,这是罪恶的深渊。诗人感受到自己被罪恶层层叠叠的压制,几乎令他窒息。

然而,诗人并没有在罪中坐以待毙。相反,正是在绝望的深渊,他发出了全心全力的呼求,因为他有主,主是与他立约的神,是他的耶和华,是信实守约施慈爱的神,是拯救的主。

因此,他在罪恶的深渊中不住地向这位耶和华,这位主发出呼求,并且在不断呼求中,其内容也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向你求告”,“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

为什么诗人处于罪恶的深渊,却能够如此不断地呼求主呢?因为他深信神“有赦免之恩”。

实际上,他深知这世上没有一个义人,“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以罪人的身份来面对这位主,可是,谁能站得住呢?然而第4节有一个伟大的转折:“但”,“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神并不只有公义的审判,神有赦免之恩!而神的赦免之恩对于一个在罪的深渊中渴望脱离罪恶的人,不是令他继续赖恩犯罪,而是令他敬畏神。救恩所结出的果子,是对神的崇敬、爱戴、顺服,而非放纵。

正是因着这种对神有赦免之恩的信靠,在诗篇的第二部分,诗人更加耐心的求告,并且等候神:“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诗人所等候的,不仅仅是赦免之恩,而是主自己。诗人所渴望的,不仅仅是罪得赦免,而是与神和好,有神的同在。他渴望的是神!

第二,诗人的等候,不是消极或者无所谓的等候,乃是积极和迫切的等候。诗人通过重复的表达,不仅真实刻画出他不住地呼求,也真实刻画出他急切的心。他不是人在等候,他是“心等候”。他的等候,“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对于守夜之人而言,黑夜是孤独、痛苦、焦虑,充满对可能未知的偷袭的恐惧的,他们渴望着天亮的到来,他们可以卸下重担。而诗人在罪中等候主的赦免和主的同在,胜过守夜的等候天亮。

第三,这也说明,对于一个深感罪污的人,神的赦免和神的同在有时并不是立刻临到一个凭信心呼求的人。

这有很多的原因:有时是神要试验我们的信心,看我们是否在罪的痛苦中仍然相信祂的赦免之恩;有时是神要让我们继续停留在罪的痛苦中,藉此管教我们,让我们对罪更加恨恶,也对神更加敬畏;有时是神藉此训练我们对祂的定睛和仰望;有时是我们还有未认清的罪,或者也有其他奥秘的原因。

然而,即使我不断呼求,神似乎没有回应;即使我不住仰望,神的赦免和神的同在没有立刻临到,我仍然要等候,我仍然要呼求,我仍然要在信心中仰望祂,直到神的救恩临到我!

为什么?正如第7-8节所说:“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他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

弟兄姐妹们,你们信这话吗?此刻,你们在哪里?你们在罪的深处吗?这令你们痛苦吗?你们渴望脱离那无穷无尽的罪,被神赦免,与神和好,有神的同在吗?你们相信祂有赦免之恩,你们相信祂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吗?那么,你们愿意在这样的信心中呼求主,不断地呼求主,在没有经历赦免与主的同在之时急切等候主,直到主所应许的救恩临到你们吗?

这是一首很美的诗篇,因为这首诗篇最真实地刻画出一个被罪缠绕的罪人因着信靠神而蒙恩的经历,愿这也成为我们每个信徒常有的经历,愿这首诗篇的每个字词都深印在我们的心版上,好使我们在呼求和等候中有信心,有方向,好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呼求、等候和仰望,直到那甜美的救恩,那神圣的同在临到我们,好使我们脱离一切的罪孽,并敬畏救我们的神!


轻浮躁动的年代里,我的心平稳安静 | 默想上行之诗(十二)

耶和华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重大和测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我的心平稳安静,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我的心在我里面真像断过奶的孩子。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从今时直到永远。(诗篇131

诗篇131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十二首,这首短小的诗篇属于所谓的“个人信靠诗”,诗篇表达出对立约的神坚定的信靠,以及由此而来的谦卑与安稳,诗篇也呼召以色列群体如此来信靠耶和华。全诗结构如下:

A. 个人信靠的果子:谦卑和安稳(1-2
B. 呼召群体信靠耶和华(3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呈现出一种递进的结构,从个人的信靠递进到对群体信靠的呼召。

在诗篇的第一部分,诗人很真实地表达出一个坚定信靠和仰望耶和华的人所具有的两个典型特征:谦卑和安稳。

全诗的第一个字是“耶和华啊”,诗人在信靠中是如此真实地活在这位与他立约的神面前,他很自然地看到这位神。这种信靠和看见使得他真实谦卑在神面前。

这种谦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视卑微:“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第二个方面是行事谨慎:“重大和测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

“狂傲”和“高大”的希伯来文基本的意思都是“高”,诗人表达自己的心和眼都不高,都是低下的,为什么呢?因为神对于他是如此伟大,如此荣耀,在神面前,他是如此卑微不配。

正如那可畏的撒拉弗天使在神的荣耀面前,也是如此谦恭卑微,“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赛6:2)他们不敢直视神的荣光,用两个翅膀遮脸;他们不配站立在神面前,用两个翅膀遮脚。一个活在神的荣光面前的人也是如此。

不仅如此,因为神的荣耀和主权对于他是如此真实深刻,他深深降服于神的主权之下,以至于他行事不再追求自我的欲望,追求自我荣耀的彰显,不再随己意而行,相反,那些没有神清楚显明指示的事情,就是那些对于此刻的他而言“重大和测不透的事”,他也不再敢行。

对于他而言,去做那些没有神清楚显明的事,那些重大和测不透的事,不是智慧,而是愚昧;不是勇气,而是冒险;不是荣耀,而是叛逆;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壮志,而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的我行我素。

这种对神坚定的信靠和仰望所带来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安稳。正如第2节一开始的表达:“我的心平稳安静”,他的心不空虚,不浮躁,不焦虑,因为他有了神,神成为他生命的满足,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我的心在我里面真像断过奶的孩子。”

“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就是如此的平稳安静,他不再像还没有断奶的时候在饥饿中急切和不耐烦地吸母亲的奶,却带着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安静并满足地躺在母亲的怀中,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卷!

诗人品尝到信靠仰望神所结出的善果,深深浸润在神的荣耀、主权、良善、丰富之中,他在神那里认识到自己的本相,同时也找到自己生命的满足和意义,这带给他谦卑和安稳。

由此,他也向全体以色列民发出呼召,盼望他们也像自己一样,过一个仰望耶和华的生活:“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从今时直到永远。”

弟兄姐妹们,这也是诗人对今天的我们的呼召。在今天的社会,因着人远离神,背叛神,以自我为中心,人人都过着一个自视甚高、自命不凡,绝不甘居人下的生活,他们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以更高的目标来荣耀自己,麻痹自己,却总是得不到满足,得不到安稳,得不到平静,心里充满空虚、焦虑、浮躁、不安。

这首诗篇告诫我们,不可以这样!我们是信靠神的子民,我们不可以追求与世上不信之人同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样的追求是愚昧、罪恶与叛逆的,这样的追求也得不到真正的满足与意义。

相反,我们真正的需要、满足和意义乃是神自己。我们需要竭力地追求神,信靠仰望神,每天真实活在神面前,看到祂的荣光,祂在万事万物上的主权,品尝祂的良善,安息于祂的丰富,从而在祂面前有真正的谦卑,不再为自己活,而是为这位荣耀而良善的主而活,不再在心灵的空虚中焦虑不安,而是在生命的满足中平稳安静。

这才是我们每个信靠神的人当有的追求,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福气。


是他战胜一切仇敌,带来永远的安息 | 默想上行之诗(十三)

耶和华啊,求你记念大卫所受的一切苦难。他怎样向耶和华起誓,向雅各的大能者许愿,说:“我必不进我的帐幕,也不上我的床榻。我不容我的眼睛睡觉,也不容我的眼目打盹。直等我为耶和华寻得所在,为雅各的大能者寻得居所。”我们听说约柜在以法他,我们在基列耶琳就寻见了。我们要进他的居所,在他脚凳前下拜。耶和华啊,求你兴起,和你有能力的约柜同入安息之所。愿你的祭司披上公义,愿你的圣民欢呼。求你因你仆人大卫的缘故,不要厌弃你的受膏者。耶和华向大卫,凭诚实起了誓,必不反覆,说:“我要使你所生的坐在你的宝座上。你的众子若守我的约,和我所教训他们的法度,他们的子孙,必永远坐在你的宝座上。”因为耶和华拣选了锡安,愿意当作自己的居所,说:“这是我永远安息之所。我要住在这里,因为是我所愿意的。我要使其中的粮食丰满,使其中的穷人饱足。我要使祭司披上救恩,圣民大声欢呼。我要叫大卫的角,在那里发生。我为我的受膏者,预备明灯。我要使他的仇敌披上羞耻。但他的冠冕,要在头上发光。”(诗篇132

诗篇132篇是“上行之诗”的第十三首,这首诗篇在整组“上行之诗”中非常引人注目,原因在于其篇幅。通常“上行之诗”都比较短小,适合上行到耶路撒冷的朝圣者背诵和反复吟唱,而这首诗篇的篇幅则是其他“上行之诗”的三四倍,这也引起一些解经家的困惑。

然而,诗篇编辑者将这首长诗放置在“上行之诗”中,很可能是将其作为整组“上行之诗”的神学根基,作为朝圣者上行的基石。

因为这首诗是典型的君王诗,也是一首“锡安之歌”,它巧妙地将君王与锡安两个主题融合在一起,强调为何这些在世界寄居的圣徒,可以有一个朝圣的地方,有一个神的安息之所,也就是锡安,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而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合神心意的君王,他带来了神的同在、神的祝福、神的救恩。这位君王是世上一切寄居的圣民得享救赎与朝圣的万古磐石。全诗结构如下:

A. 呼求主记念大卫(1
B. 大卫为耶和华寻找圣所(2-5
C. 呼求神进入安息之所,赐下救恩(6-9
A. 呼求主记念大卫(10
B. 耶和华确认大卫一家的王权(11-12
C. 耶和华确认自己的安息之所,赐下救恩(13-18

可以看出,全诗呈现出对称的结构,两个对称的部分都是以呼求上帝记念大卫作为开始,第一部分呼求上帝因着大卫为建造圣所所承受的苦难而进入安息之所,并赐下救恩,第二部分中的对称单元则是神的回应,神确认大卫的王权,也确认锡安为其永远安息之所,祂要在这里赐下祝福和救恩。

全诗的第一个词是“记念”,第1节原文其实是说:记念,哦耶和华啊,记念大卫,因着他所承受的一切苦难。“记念”是一个典型的盟约性用语,当上帝记念某人时,通常意味着上帝与这个人有着约的关系,并且,当上帝记念某人时,不仅仅只是上帝想起这个人,而是指上帝要在约中亲自造访这个人,与他相交,赐下祝福。

这个呼求的背后已经预设了“大卫之约”的存在,即因着大卫对上帝的忠诚,上帝与大卫立约,要兴起他的后裔建造永远的圣殿,带来永恒的国度,执掌永远的王权。诗人呼求上帝记念大卫,实现祂对大卫圣约的应许。

而诗人如此呼求的基础,不在于诗人自己怎样,而在于大卫是多么合神心意,他为了神的圣所所付出的苦难,使得诗人可以以此为根基呼求神进入锡安的安息之所,赐下救恩,带来公义和欢呼。

在第二部分的开始,诗人同样是以呼求作为开始,不过这个呼求与前一部分的呼求稍微不同,这个呼求是有关大卫的王权,诗人呼求神记念大卫,从而坚立大卫后裔的王权。而神也的确信实守约的回应,甚至以誓言回应,祂必定坚立大卫后裔的王权,祂也拣选锡安为自己永远安息之所,在这里赐下祝福和救恩,大卫的后裔必在这里战胜仇敌,得胜掌权。

对于今天的信徒,我们看到这首诗篇所谈论的主题真实成就在大卫的后裔耶稣基督身上。祂藉着自己所受的一切苦难,特别是十字架上的死,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建立了永恒的圣殿与永远的国度,祂战胜了一切的仇敌,祂带来了永远的安息,正是靠着祂,我们这些信徒可以登上那真正的锡安山,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在那里进入神的安息,得蒙祝福,得享救恩,在那里分享基督的公义、欢呼和得胜。

基督,我们的真大卫,祂所完成的工作,是我们每天得以上行朝圣,得享天上福乐的根基,我们要永远依靠祂,并在祂里面有真实的信心和盼望,靠着祂常常进到天上,进入神的国度,神的安息,神的祝福,神的救恩之中。


他们同心合意一起居住,何等美善 | 默想上行之诗(十四)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流到胡须,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篇133

诗篇133篇是“上行之诗”的倒数第二首,这首诗篇用最触动人心的温暖词汇描绘出圣徒在神的祝福下合一同居的美好,这种美好是有着神同在的,生命的美好。全诗结构如下:

A. 神的祝福临到合一同居的弟兄(1
B. 好比贵重的油降下(2
B. 好比黑门的甘露降下(3a
A. 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3b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呈现出交互式的结构。

1节按照原文直译是:“看哪,多么的善,多么的美,弟兄们在合一中同居!”诗人呼召人们看到一个何等美好的景象,就是在锡安,朝圣的弟兄姐妹们居住在一起。诗人感叹道,这是多么的善,多么的美!然而,并非弟兄姐妹们在一起居住就是这么的善和这么的美,而是他们“在合一中”一起居住。

他们不仅一起居住,而且他们在灵里彼此心意相通,成为一体。这样一群合一的圣徒在一起时,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在整首诗篇的最中心,诗人用了两个比方来形容这种美善:有多么善多么美呢?

首先,就好比那贵重的油(原文是“美的油”)降下,第2节按照原文直译是:“这好比那美的油在头上,降下在胡须,就是亚伦的胡须,降下在他的衣襟。”这无疑让人想到大祭司亚伦接受圣膏油浇灌的那个时刻。

圣膏油代表着圣灵,在旧约中,当大祭司作为受膏者而接受圣膏油膏抹时,圣灵就藉此浇灌在大祭司身上。那美好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胡须上,直到衣襟,代表着圣灵的浇灌和充满是何等完全。

其次,这好比黑门的甘露,降下在锡安山。黑门山是以色列境内最高的山,山上终年积雪,雨水丰沛,甚至在以色列的旱季也是如此,因此成为神的福分的象征。如今,神的福分临到了锡安山,就是朝圣者们此刻合一同居所在的地方!

这也回答了一个可能的问题:弟兄们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而创造出这样的美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合一,这样的祝福,绝对不是来自人自己的创造,而完完全全来自于神。

首先,“美”和“善”本身就是祝福的惯用语,也是神所具有的属性(诗135:3147:1),美和善的临到,正是因着神的临到。

其次,无论是圣膏油,还是黑门的甘露,都代表着神的祝福。并且在第2-3节有一个词不断出现,就是“降下”,这些祝福都是从天上降下的,是神圣的祝福临到了同居的圣徒,使他们领受圣灵的浇灌,在圣灵的浇灌中合一,使他们在合一中感受神的同在,领受又美又善的祝福,这是什么?这就是生命呐!

所以,才有了第3节后半节的总结:“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

简言之,信徒在一起并不见得美善。但是,当信徒在信靠神中,凭着神的旨意上行到神那里,领受圣灵的浇灌,从而合一,从而在合一中同居,此刻,神也与众圣徒同在,这是耶和华所命定的福,这是生命的同在,这是多么的善,多么的美!

这是上行朝圣的圣徒至大的满足和喜乐!

我们的神是三而一的神,是三个位格彼此团契相交的神,作为神的形象,我们每个受造的人也有这种内在团契相交的渴望和真实需要。我们无法忍受一直的孤独,这种孤独会让我们感受到灵魂的不完美,我们渴望与他人连接在一起。

然而,因着人的罪,我们又是如此自我,如此在罪中彼此伤害。罪人不得不陷入一种无法解脱的困境:一方面渴望与他人的团契,另一方面又在罪中、在自我中无法与他人团契,更多是彼此伤害。

然而,诗篇133篇却告诉我们,上帝要做成一件又美又善的大事:祂要使得圣徒们在合一中有最真实的团契相交,并在这样的团契相交中领受至善至美的祝福。

我们知道,这幅美善的画面唯独在基督里才能成就。唯独在基督里,我们的老我罪性才能被钉死;唯独在基督里,我们才能领受圣灵的浇灌;唯独在基督里,我们才有神的同在;唯独在基督里,我们才有真正的合一;唯独在基督里,我们才有生命,才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

虽然,这幅画面完全的成就要到将来新天新地救赎完全的时候,然而,在今天,在现在的教会中,我们这些已经在基督里蒙救赎的圣徒,就可以或多或少真实品尝弟兄和睦同居的滋味。

愿这篇诗篇提醒我们,激励我们,常常藉着在基督里上行到天上的锡安,天上的耶路撒冷,脱离自我的罪,进入神同在的圣洁和光明中,领受圣灵的浇灌和充满,并在这样的状态中与其他圣徒彼此合一,在合一中团契相交,这将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并在这样的经历中,对那未来最完全的合一,最完全的团契,最完全的美善同居大有盼望。


我们当称颂神 | 默想上行之诗(十五)

耶和华的仆人,夜间站在耶和华殿中的,你们当称颂耶和华。你们当向圣所举手,称颂耶和华。愿造天地的耶和华,从锡安赐福给你们。(诗篇134

诗篇134篇是“上行之诗”的最后一首,为这组“朝圣者之歌”作了很美好的结束。这首诗篇属于所谓的“礼仪诗歌”,朝圣者的上行之旅即将结束,他们将要告别锡安,告别神的圣所,他们呼吁祭司和利未人在圣殿继续称颂立约的神,而祭司和利未人也回应祝福这些即将离去的朝圣者们。全诗结构如下:

A. 朝圣者们呼吁耶和华的仆人“祝福”耶和华(1-2
A. 耶和华的仆人呼吁耶和华祝福朝圣者(3

可以看出,整首诗篇呈现出交互式结构,前一部分是朝圣者们的呼吁,后一部分是耶和华的仆人的呼吁,两者都有一个关键的钥词:“祝福”,这也显出这首诗篇的主题是关于“祝福”。

1-2节按照原文直译也有一个交互式结构:

a. 看哪,祝福耶和华,
b. 耶和华的仆人,就是在夜间站在耶和华殿中的。
b. 向圣所举手,
a. 祝福耶和华!

这一原文直译也带来两个问题:第一,这些耶和华的仆人是谁?第二,“祝福”耶和华是什么意思?关于第一个问题,这些耶和华的仆人应当是在耶和华殿里敬拜服侍的祭司和利未诗班,第1节的“站”往往是指祭司和利未人在圣殿站着服侍(诗135:2;申10:8)。关于第二个问题,由于耶和华才是一切福分的源头,没有任何受造物有权柄、尊荣、资源来“祝福”耶和华。

“祝福”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将福分和荣耀归给耶和华,盼望耶和华福分满溢,大有荣耀,因此,“祝福”在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对于这些朝圣者,耶和华是与他们立约,与他们亲近,在约中赐福的神,他们在上行期间饱尝了耶和华那丰盛无比的祝福,他们对神满有感恩和赞美。

如今,他们即将离去,然而,他们渴望继续对耶和华表达他们的感恩称颂赞美。由于在旧约时代,圣殿是被神所指定唯一正式敬拜耶和华的地方,因此,他们呼吁被神所分别,在圣殿站立服侍的祭司和利未人,继续代表他们在圣殿不住地称颂耶和华,举手赞美。

而在圣殿的祭司和利未人也完全明白这些朝圣者对神的称颂赞美,他们也呼吁耶和华祝福这些即将离开锡安的朝圣者。

3节按照原文直译是:愿耶和华祝福你们,从锡安,祂是造天地的。祭司和利未人深信,虽然耶和华住在圣殿,住在锡安,然而耶和华并不只是锡安的神,祂乃是创造天地的神,是全地的神。无论这些朝圣者去到哪里,都可以领受耶和华从锡安发出的祝福。他们愿意这些朝圣者无论在哪里,都活在这位住在锡安的耶和华的祝福中。

实际上,这首诗篇所满溢的福分和赞美最完全的成就在基督,以及所有与基督联合的信徒身上。我们的大祭司耶稣基督如今正在天上的真圣殿代表我们服侍神,祂在不住地代表我们称颂赞美神,正如来2:12引用诗22:22,将其应用在耶稣身上,“说,我要将你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颂扬你。”

祂心中充满对神的福分最完全的感恩,祂的称颂赞美是如此完美,如此令神满意,神也必定将最完全的福分厚厚浇灌基督,在基督身上有从神而来满溢的福分。

而我们这些在基督的信徒,同样也从基督身上领受了这从神而来满溢的福分,在这满溢的福分中,不仅基督代表我们向神称颂赞美,就是我们自己,也应当在基督里不住地称颂赞美。

因为在新约时代,圣殿并不只是局限在耶路撒冷,基督自己就是天上的真圣殿,我们在基督里,就是在圣殿中,随时都可以来到神面前,在神满溢的祝福中称颂赞美赐福我们的神。

不同于旧约作为预表的以色列人,他们每年只有三次上行到锡安敬拜神,亲近神,享受神同在的祝福的机会,我们今天这些在基督里的“真以色列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可以在基督里“上行”到神面前,从神那里藉着基督领受祝福,享受神的同在,并在神的祝福和同在中称颂赞美。


愿在基督里上行到天上的锡安,天上的圣殿那里,成为我们每天真实的经历,每天真实从中蒙福,活在天上的祝福中,从而每天都在心里满溢对神的称颂赞美,从而在这个寄居的世界满有荣光、喜乐、平安、力量、盼望、智慧地为神而活,见证天上的荣美,成为世上的光和世上的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