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9


旧约聖經中的基督

摘錄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環球聖經公會(2013


創世記中的基督

基督成就創世記所開始的。 耶穌基督的出生完成了第五章所開始和在第十一章進一步發展的家譜1323-38。祂是神所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完美典範後裔(171516;加316)。選民在祂裏面得著福分,因為唯獨祂,借著祂主動順服,滿足了律法的要求,又願意放棄與神同等的權利,為選民受死。一切受洗歸入祂的,都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加326-29)。 創世記顯著的預言和隱晦的預表都顯示,神正在寫一段將由耶穌成就的歷史。在聖經預言的開端裏,挪亞預言雅弗會借著閃的後人找到救恩(927),新約最後成就了這預言(羅11章);神也親自宣告女人的後裔會打敗撒旦(315),那個後裔就是基督和祂的教會(羅1620)。神賜下新婦給亞當,預表把教會賜給基督(218-25;弗522-32);麥基洗德的祭司職分,與神子的相似(1418-20;來7章)。 末後的亞當恢復了首先的亞當所失去的樂園。這奇妙合一的聖史證明了創世記的焦點根本就是基督。


出埃及記中的基督

信徒可在數方面借著出埃及記認識基督。 首先,從較大的層面來說,神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為奴的困苦,到應許地得福,反映一個主要隱喻:神在歷史中的拯救作為。惡勢力叫選民成了奴隸,神救贖他們,審判這些權勢,宣告子民是祂的長子,是聖潔的祭司國度,祂以聖靈住在其中。神勝過仇敵,建立居住的地方,賜下豐盛的福氣——基督的第一和第二次降臨最能叫這模式應驗(例:林前101-13;弗214-22;啟2011-225)。

其次,會幕和其中的禮儀指向基督。一般來說,正如會幕是人在世上接近神的地方,基督也住(直譯是“以帳幕居住”)在我們中間(約11417)。此外,獻上動物為祭只能暫時贖去以色列人的罪,但獻祭是預期基督獻上生命為祭,一次過懲罰了罪(太262728;約129;來1224;彼前12)。況且,逾越節這重要事件已在基督裏成就了(林前57)。

摩西在本卷書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一點也指向基督。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時,人民「受洗歸入摩西」(林前102);同樣,信徒也受洗歸入基督。摩西是神偉大的仆人,直接領受神的話。馬太福音特別指出耶穌成就摩西在這方面的角色:福音書描繪了耶穌本人出埃及(太214-15),祂在山上教導神的律法(太51),並在登山變像時與摩西和諧地站在一起(太17章)。摩西願意為同胞死(出3210),耶穌親自代替祂的子民而死。摩西的臉反映神的榮耀(出3429;林後38);現在被基督的靈改變的人,也反映出神的榮耀(林後318)。


利未記中的基督

借著象征和禮儀,利未記描繪出神的性情;新約談到基督時,就以此描繪為前提,並深化它。 利未記說神是完美生命之源,愛子民,願意住在他們中間。我們在這裏看到它預示基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114)。 利未記也清楚顯出人的罪性:亞倫兒子按立為祭司,馬上玷汙職分,死於神可怕的審判(利10章)。由於不完美的人不能與聖潔的神和諧共處,所以有皮膚病或不潔分泌,和在道德上失腳的,都不能敬拜(利12-15章)。我們在這兒看到利未記的象征手法,說出人人有罪,耶穌(可721-23)和保羅(羅323)都支持這教義。活在神的聖潔和人的罪性之間,人類最需要贖罪。 正因為基督的救贖工作成就了這些觀念,所以在這裏,利未記對基督徒最有教導的價值。基督是完全的贖罪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利110432;約129),他的死作了多人的贖價(可1045),他的血洗凈我們一切的罪(利4章;來913-14;約一117),最重要的是,基督是完美的大祭司,不是每年一次在贖罪日進入地上的會幕(利16章),而是永遠進入天上的聖所。他不是為子民的罪獻上一只羊,而是自己的生命(來9-10章)。耶穌被釘時,聖殿的幔子裂開,明顯地表示他的死為所有信徒開路,叫人毫無阻隔的去到神面前(太2751;來1020)。 況且,利未記的焦點是叫以色列人與周圍的人民分別出來,新約卻把神的國開放給所有國家,就廢除飲食條例(可7章;徒10章),但堅持當中象征的道德原則(約1716;林後614-71)。 福音書顯出利未記聖潔的神就是基督,他賜生命、健康和聖潔給所有願意跟隨的人。


民數記中的基督

民數記的歷史描述,最少在五方面指向基督。 首先,一般而言,因本書描述以色列為迦南的聖戰從準備、失敗到再準備的經過,基督徒讀者會聯想到基督贏得新天新地那場聖戰的最後階段。基督在死亡和從死裏復活的一刻起,開始與神的敵人作最後的戰役(西215;來114-15)。今天,這爭戰借教會傳講福音而延續(徒1515-17;弗610-18),末後基督再來時,地上的爭戰就會完結(啟1911-21211-5)。

其次,本書重復強調神的子民的忠心,不單提醒基督徒因基督全然順服而成就的救恩(林後519),更提醒他們,基督呼召跟隨他的人要追求聖潔(來1214)。

第三,民數記以一些獨特的預表揭示基督。例如,紅母牛的預表(民19章;來913)、石中取水(民2011;林前104)和因舉蛇而出死入生(民214-9;約314-15)來預表基督的工作。

第四,指大衛將戰勝和挫敗以色列的敵人的明確預言(民2415-19),也預表了身為大衛後裔的基督,終有一天會公認為萬王之王。

最後,會幕的中心位置也預表了基督。耶穌第一次到世上來時,住(直譯是“會幕”)在世人的中間(約114),借著他的死和復活,他為相信的人開啟了一條道路,來到神的面前(可1538;來6191020)。使徒保羅教導,教會是神的殿,每一個基督徒也是神的殿(林前316619-20;弗219-22)。基督再來時,神將完全與人同住,信徒無須再有一座為神而設的聖殿,因羔羊自己會成為聖殿(啟21322)。


申命記中的基督

以色列神權政體的創始者摩西,他傳達了舊的約,並以此預示新的約的傳達者耶穌基督——神的兒子(耶3131-34)。兩約的道德要旨相同,但施行方式卻大相徑庭。保羅顯明了兩約的本質是相同的,他把他的福音信息與摩西呼籲以色列民更新聖約相提並論(羅106-11)。在申命記中,恩典比人的信心更早出現,人的順服則是真信心的明證。新約聖經也有同樣的教導。

即使這樣,申命記所呈現的那個神立約的階段,都只是為了預示那更大事件的實現,那就是基督的約(來86-13)。令舊的約生效的是動物的血;令永恒的新的約生效的則是基督的血(耶3240;來911-28)。摩西要求一個看重內心的信仰(申66306),但它卻因為人的軟弱而失敗了,且變得過時(羅83;來813)。耶穌基督卻能夠借著聖靈改變人的心(申1016;約31-15)。

申命記中一些別的主題也預示了基督。祂是逾越節的羊羔(申161-17)以及那位要來的先知(申1815-22)。申命記強調要建立獨一的聖所(申12章),預先透露了新約聖經對於基督的看法:祂是唯一能帶來救恩的那一位。獻祭體系的細節預示了耶穌要獻上自己為祭。申命記對應許之地的生活的強調,預示了基督要賜給所有信祂的人的盼望,即是新天新地的盼望。摩西呼籲以色列人要忠心,以致他們能進入並攻占應許之地;同樣基督呼召我們忠於祂,好叫我們能進入要來臨的世界,並享受它帶來的永恒福分。


約書亞記中的基督

約書亞記在很多不同方面指向基督。本書頭一部分形容約書亞是帶領迦南征戰的一位戰士,新約形容基督是一位偉大的戰士,帶領自己的子民進入新天新地。約書亞開展了的,基督透過祂的降世得勝魔鬼已經成就了(弗48-9;西215;來214-15),並且繼續透過教會的屬靈爭戰(徒1515-17;弗610-18)和最終祂的再來而成就(啟1911-21211-5)。

本書第二部分集中講述以色列各支派按神的設計承受土地,新約講述基督把產業賜給祂的子民。在祂復活升天的時候,基督把從神領受的豐富恩典,透過聖靈的恩賜,分給自己的子民(弗44-13)。因此,聖靈就是保證我們將來承受產業的憑據(弗113-14)。當基督帶著榮耀再來,祂要賜給自己的子民完備和永遠的產業,就是在新天新地中和祂同掌王權(啟510225)。

正如本書第三部分集中講述守約生活的重要,新約聖經也教導我們,基督已為那些相信祂的人履行了約的要求,讓他們可以成為神的義(林後521)。神聖潔的律例,基督完全滿足了,並且祂的義臨到相信祂的人(羅321-2443-13;加216)。可是,活出與神立約的生命,同時是面對考驗的時刻,因為我們是透過活出神與我們立約的要求,來證實我們的信心(太2412-14;腓212-13;來3141015-39;啟2711172628321)。


士師記中的基督

士師記強調從大衛的族譜中要出現一位公義的王,這是指向耶穌基督將要履行君王的角色。耶穌出自大衛的家系,是大衛寶座的合法繼承人(太11-17;路31-38),又是大衛唯一完全遵守神律法的子孫(太517)。因此,神使基督從死裏復活,叫祂坐在天上的寶座(林前1525),建立永遠的國度(賽96-9)。雖然基督已經作王,但這個身分要道祂在榮耀中降臨、管治新天新地的時候,才得到所有人確認(啟221-3)。 耶穌的王權,與其他人為神的子民所預備的不稱職領袖,成了強烈的對比。像以色列的士師和利未人一樣,有罪的領袖無法履行完美公義的君王職責。只有基督才合乎要求。


路得記中的基督

路得記以見證大衛王權的合法性來啟示基督。 首先,本書在指出大衛有合法地位的同時,也指出了基督作為偉大彌賽亞的合法性。耶穌得到以色列的寶座,因為祂是大衛全然信實的子孫(可1047-48;徒222-36;羅12-4)。由於福音書作者馬太和路加極為重視耶穌的家譜(太11-17;路31-38),基督徒可以確信新約中指耶穌是彌賽亞的宣稱。耶穌在地上的事工展開了大衛的王國,祂現在正統治和擴展這王國。有一天祂要再來,為大衛家帶來全球性的統治(摩911;徒1514-19)。

其次,本書采納一名外族女子路得的故事,預示神的國度在新約時期要延伸至外族人身上,路得離開本身的國家和親人,在神的照顧下往外國去。這表現出亞伯拉罕的信心。她得到神借著亞伯拉罕的後裔為萬國所預備的福氣(創123)。正如路得成為以色列的一分子,外族人與猶太人現在也借著跟基督合而為一,與神和好(弗21636)。

第三,路得的買贖者波阿斯理想的形象豐富了新約教會為基督新婦的意義(弗525-27;啟191-82217)。波阿斯向兩位無助的寡婦路得和拿俄米,表現出熱切無私的愛。波阿斯這種特性讓人了解到基督如何熱切無私地愛依靠祂的新婦——教會。


士師記中的基督

士師記強調從大衛的族譜中要出現一位公義的王,這是指向耶穌基督將要履行君王的角色。耶穌出自大衛的家系,是大衛寶座的合法繼承人(太11-17;路31-38),又是大衛唯一完全遵守神律法的子孫(太517)。因此,神使基督從死裏復活,叫祂坐在天上的寶座(林前1525),建立永遠的國度(賽96-9)。雖然基督已經作王,但這個身分要道祂在榮耀中降臨、管治新天新地的時候,才得到所有人確認(啟221-3)。 耶穌的王權,與其他人為神的子民所預備的不稱職領袖,成了強烈的對比。像以色列的士師和利未人一樣,有罪的領袖無法履行完美公義的君王職責。只有基督才合乎要求。


撒母耳記中的基督

基督跟本書中很多犯了罪的以色列領袖的例子,形成強烈對比。不但如此,耶穌是大衛王位的繼承人,大衛的事業也預示了基督其人和其事工。 大衛和耶穌均有先知認證,大衛有撒母耳(撒上3201613),耶穌有施洗約翰(太145,約129-31531-35)。耶和華的靈都臨在他們身上(撒上1613;可19-11),兩人都行了大能奇事(撒上17章;太114-5),都參與聖戰(撒上17章;西120),都被嫉妒的王所排擠(撒上189;太216),都被警告要逃亡(撒上20章;太213-15)。他們都被自己的民眾無故棄絕(撒上2312;約1915),在流亡中學習倚靠神。他們都為神的選民代求(撒下2124章;約17章),兩者都被神高舉(撒下231-8;賽5213;腓29)。 凡此種種,都見大衛的生命預示他的後裔基督的成就。


歷代志中的基督

歷代志作者在撰寫歷史時,把焦點放在關心神的子民、王權和聖殿及神的賜福和審判上,以加強以色列人對彌賽亞來臨的盼望。他的當前急務是復興被擄後時期的社會群體,但新約則表示歷代志作者的復國理想是在基督裡實現。

作者提到神的子民的盼望,在基督裡實現了。跟隨基督的人能承受以色列的應許(加31429428;弗211-2236),他們就像被擄後忠心的信徒一樣。基督的教會延伸出去,超越以色列,包括外族人在內(路232;徒91511118)。基督再來的時候,神的所有選民要在基督的君權下合而為一(弗211-22)。

作者看重的大衛王位的復興,也在基督裡實現了。基督生而為大衛的後裔,是大衛王位的合法繼承人(路132;羅13;啟2216)。基督符合了大衛王族後裔所必備的一切順服的條件(羅519;腓28;來57-10)。基督復活後,坐在天上的寶座上(徒233-35;弗120-23;腓29;啟321)。祂帶領子民進入福樂和勝利中(羅837;弗47-13),並掌權直到祂的敵人全被殲滅(林前1524-26)。

同樣,作者所強調的聖殿也在基督裡實現。基督自己走上十字架,為人的罪作了完全的贖價(來911-28;彼前318a;約一22),又在天上神的殿為祂的子民代求(來31414-1662072681)。基督再來的時候,要帶領祂所有的子民到賜福的神面前(約141-4;帖前416-17)。

作者所強調的神的賜福和審判,也預告了基督的工作。耶穌提醒祂的教會必須對神忠心(太517-20)。祂死在十架上,讓祂的子民從審判中得到拯救(羅321-26),並賜給他們新生命,確保他們得到永遠的福氣(約316;彼前313;約一225)。

作者寫此書鼓勵被擄後的讀者,在他們有生之年重建王國。但他的歷史記述,也指向基督的第一次降臨展開了神的國度,到祂第二次降臨時榮耀的國度得以完全實現。


列王紀中的基督

列王紀的歷史多方面指向基督,其中有兩件事特別明顯。

第一,這段歷史強調大衛家族是以色列的核心。一切得勝和得救的盼望(甚至從被擄歸回的事),都是神透過大衛家族所彰顯出來的憐憫。新約說基督是大衛的後裔,神借基督實現了祂向大衛及其子孫所作的應許(太11-17;徒222-36)。

第二,這段歷史的另一個中心點是王權和聖殿敬拜。事實上,以色列和猶大諸王的表現,主要是根據他們對耶路撒冷聖殿的忠心與否,與敬拜是否純潔來斷定。這個準則也在基督身上應驗。新約指出基督是神子民永遠的大祭司(來31414-15),以自己的血為他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來217925-28)。祂帶領自己的子民進入地上的聖所(彼前24-59),就如祂在神天上的聖所事奉一般(來619-2081-2924)。在所羅門聖殿中,敬拜的專一忠誠的重要性,正吻合基督要追隨者單單靠祂就能得救的原則(約146;徒412)。基督現今在天上的聖所事奉,祂最終將以新天新地取代地上的聖所(啟2122)。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中的基督

在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基督的啟示是個重要的特色。它們至少從五個方面啟示基督。

1. 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工作,是以所羅巴伯的努力為基礎。他是大衛的後裔,在上帝子民最後的歸回至蒙福的初期,代表著皇家家族(該1-2章;亞1-8章)。然而所羅巴伯當時的努力,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後來耶穌從所羅巴伯的脈絡降生(太112-16),並且得到上帝在被擄之後,對大衛家的那些應許。

2. 本書對所羅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領導的描述,預示了基督的工作。正如他們曾經奉獻生命,帶領上帝的百姓轉向上帝,蒙上帝賜福,基督也帶領屬祂的子民,朝向終極與永恒的福分。以斯拉與尼希米正象基督那樣(太231-39),在以色列人當中對抗和糾正他們的罪(91-151010-14;尼16-791-326-381315-27)。他們也像基督那樣(約176-26),與上帝犯罪的子民認同,並且為他們禱告(96-15;尼14-11)。

3. 把焦點放在耶路撒冷聖殿的重建,與讓聖殿有妥善的運作,都預表了基督。聖殿在基督教信仰裏,占了核心的地位。基督不但潔凈聖殿(太2112-13;約213-17),而且衪自己也成為聖殿(約219-22)。衪在地上建立教會為上帝的殿(林前316-17;林後616)並且現今在天上的聖殿事奉(來9:一-1224)。當基督再回來的時候,衪將會把新耶路撒冷從天上帶到地上,使新天新地成為神聖潔之城。有基督自己和聖父,成為聖城的聖殿(啟2122)。在以斯拉記-------尼希米記裏面,和聖殿有關的聖潔、獻祭、禱告、饒恕、祭司體系與上帝的同在之主題,全都在基督𥚃被成全了。

4. 以斯拉和尼希米帶給全國的道德改革,也左基督𥚃得到終極的實現。基督同樣呼召上帝的約民,歸回主和衪的律法(太517-19)。事實上,基督透過衪的死、復活以及聖靈加添的力量,潔凈一切脫離不義而相信衪的人,並引導他們進入信心的生活(約壹117-9),因此他們能夠繼承上帝的福分(太2534-40;羅61-23;彼前39-13)。

5. 在以斯拉短暫停留耶路撒泠期間,他重整以色列,建立其信心的架構,而得以延續數個世紀。以斯拉圍繞著上帝的律法-------妥拉,來組織猶太社會。所以此後,區別猶太人的,再也不是地理與國家的標記,而是個人對律法的忠誠。於是律法開啟了克服種族和地理限制的一條新路。猶太人這種信心上的轉変,正好為基督徒的敬拜、教會的組織、團契的生活、以及宣教的努力等等,幾乎都倚賴由以斯垃事工所萌生的轉變。


以斯帖記中的基督

雖然以斯帖記的神學主題不太明顯,但基督徒仍需從基督和祂的救贖的角度解讀本書所述的事件。雖然上帝的子民正被放逐,遠離信仰所系的耶路撒冷、聖殿和君王,但是耶和華仍然看顧客著他們,帶來安全和搭救;從那時開始,上帝子民以慶祝普珥節來記念。

首先,這些記敘的重點預表基督的一生。在卑微的時候,祂亦在上帝敵人的手下備嘗苦難。祂忠心地服侍,甚至獻上性命,為跟隨祂的人帶來救贖(徒二:36)。

此外,本書的記敘提醒基督徒讀者,如今雖然與他們的君王和聖殿------耶穌------分開(約十六:7;徒一:7-9),亦應作好預備因著與基督認同而受苦(徒十四:22;羅八:35;彼前四:16))。跟隨基督的人在等候新耶路撒冷從天降臨的期間,雖然無辜受苦,卻非孤單無助。耶穌承諾借著聖靈與教會同在,直到教會時代的終結(太廿八:20;弗一:13-14)。今時今日的基督陡不應以政治勢力,或致命的手段來展開屬靈或信仰的鬥爭。向充滿敵意的世界傳播福音時,他們反而應該倚賴屬靈的軍裝,以此保護自己(弗六:10-20)。以斯帖、末底改和猶太人的勇氣和信心,成為今日信徒的榜樣,讓他們學習如何跟隨基督,直到祂在榮耀中再臨。


約伯記中的基督

約伯記在數方面預表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基督和本書之間最直接的關聯來自基督是「神的智慧」(林前一24),以及「一切智慧和知識的寶庫都蘊藏在基督裡面」(西二3)。把基督等同於智慧是基於兩個事實:祂是永恒的道,而「萬有是藉著他造的」(約一3);以及祂身道成肉身的彌賽亞,「智慧的靈和聰明的靈,謀略的靈和能力的靈,智識的靈和敬畏耶和華的靈」(賽十一2)都停留在祂身上。約伯和他的朋友渇求的聰明和智慧,都可以在基督身上找到。若我們在衪以外的地方尋求智慧,我們只能找到世俗的愚昩(林前三19),當人與基督合一,祂就賜他們智慧。上帝向信徒傾註的恩典包含了各樣的智慧和聰明(弗一8)。換言之,智慧始於在基督𥚃的信心,並由跟從和信靠祂而得的恩典中獲得。「缺少智慧」的信徒,「當向那厚賜眾人......的神祈求」(雅一5)。再者,「從天上來的智慧,首先是純潔的,其次是和平的,溫柔的,謙遜的,滿有恩慈和善果,沒有偏袒,沒有虛偽」(雅三17),有別於約伯和三個朋友的對話中所展現的針鋒相對。

第二,約伯記堅持認為人類理解智慧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致對我們而言,智慧可概括為兩個元素:敬畏上帝和順服祂的命令(見廿八28註)。這個主題在基督𥚃得以成就了。因為來自上帝的智慧就是敬畏和順服基督。

第三,約伯記數次提及人與上帝之間極需要一位中保(見五1.33.十六20.十九25 , 卅三23)。人類墮落後陷入非常可怕的處境,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到達上帝寶座前的中保代我們請求。我們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基督作為人和上帝之間的唯一中保護,滿足了這個需要(提前五2)

第四,身為一位透過苦難而對上帝忠誠受到考驗的義人,約伯預表了在基督𥚃所成就的考驗。基督遠超越約伯的義,因為祂完全無罪。但是祂還是在曠野接受試探,並在忍受一切屈辱上沒有犯罪(來四15)。因此,若信徒在苦難中未能做到十全十美,他們還是可以安心的,因為基督已代他們受苦,祂的公義和獎賞已借著上帝的恩典加到他們身上。


詩篇中的基督

基督徒讀者可以看到整卷詩篇是在啟示基督。整部舊約,包括詩篇在內,都在預示耶穌及祂的事工來臨,既預示衪第一次降臨,也預示衪將要再來。耶穌本人及新約作者一再引用詩篇去表迖一些主題,例如耶穌受苦(太2746)及得榮耀(太2241-46)。此外,對基督徒來說,耶穌成了詩篇敬拜的對象。詩篇的頌唱禱告對象是上帝,作為三位一體第二位格的耶穌,也適合成為讚美詩和哀歌的對象,耶穌既是歌者(來212),也是歌頌的對象。信基督的人可以讚美祂(讚美詩),向衪傾訴苦惱和訴求(哀歌),禱告蒙應允時又可向衪感恩(感恩詩),尤有甚者,他們記得祂為他們在十架上所成就的(記念詩),又稱祂為王(君王詩)。衪是他們信靠之所在(信靠詩),也是上帝智慧的化身(智慧詩)。

甚至是詩篇中所包含的咒詛,也應驗在基督身上。這些詩篇呼喚為義人報仇以及審判惡人(例:6922-29)。這類禱告反映以色列人訴諸聖戰,作為上帝的審判工具。耶穌帶著上帝的審判而來,爭戰的性質便有了改變。今日的爭戰更見激烈,但最直接、最重要的,是對抗「管轄這黑暗世界的和天上的邪靈」(弗612)。當基督在榮耀中再來的時候,施憐憫的時候便結束,而詩篇中所提的咒詛,將落在上帝的所有敵人身上。


箴言中的基督

正如摩西的律法,箴言亦預見並描述基督的為人和工作。在律法中我們看到公義和聖潔的人,也看到亞伯拉罕的兒子,就是將繼承上帝盟約的福分並傳承給列國的那位。在箴言(也在整體智慧文學)我們看到智慧學徒優秀的辨識能力和表現,只有主耶穌才可能全然實現這理想。箴言以及所有的智慧文學,顯示所有真以色列人必須靠著恩典,透過信心才能達到的樣式,就是耶穌的樣式,即上帝的智慧成為肉身(林前12439;西22-3)。


傳道書中的基督

本書與基督和新約有幾方面的關系。第一,基督在道成身體時,以上帝智慧的化身(林前一:2430)出現,向祂的跟隨者啟示智慧(西一9,二23,三16)。透過對基督的信心,我們可以獲得上帝的智慧(雅一5),超乎舊約信徒所能理解。傳道書呼籲信徒敬畏與順從(十二13),與新約呼召人領受基督的福音,即上帝的智慧(林前一21-24;西一9-1228;雅三13-17)的主題(徒六7,九31;林後五11,九13,十5;帖後一8;彼前一2,二17;啟十四7,十五4,十九5)相呼應。

第二,雖然基督已降臨,但傳道書提醒我們,上帝的選民仍然如客旅般生活在這世界上(彼前一1)。即使基督已經使我們罪得赦免,並且在祂𥚃面復活,我們仍得生活在極度的打擊與壓力之下,直到基督終結這罪惡的世代。在那個時候臨到前,生命的困惑往往大得使我們甚至不知道怎樣禱告,但透過認識那知曉上帝的意念並為我們禱告的聖靈(羅八18-23),我們在掙紮中可以有信心。

第三,新約應許我們,本書提及的最後審判(十二14)會在基督從榮耀𥚃再來時臨到(啟十九章);那時,上帝將清楚啟示祂那現在經常對人隱藏的美善智慧。


雅歌中的基督

傳統一直引用情侶之間與基督及教會之間的相似經驗為類比,將本書與基督拉上關系。事實上,舊約的其他地方也有將上帝比擬為丈夫,把衪的聖約子民比作衪妻子(例:耶22;何214-20)。因為基督宣認教會是衪的新娘(參弗522-23),此書其中一個合理的應用,就是將雅歌所形容的愛情,理解為在很多方面與基督對教會的愛相似(例:這是《西敏斯特信仰標準》運用雅歌的主要方法)。本書最少向讀者介紹這份愛的三個層面:舍己、渴慕與委身。耶穌喜愛我們,並且在愛𥚃為我們舍己。衪渇望我們完全屬於衪,也深深感受到我們與衪關系中的痛苦與快慰。基督為教會舍去生命,甚至現在仍作愛護她的丈夫,為她的好處奉獻自己。教會仰望基督的保護和愛;她為基督奇妙的眷顧尊崇祂,並且每天寻求祂的榮耀。基督與教會都渴望他們最後結合的日子來到,就是基督再來時,舉行盛大婚宴的日子(啟1979)。


先知書中的基督

舊約先知以多種方式描述基督和祂的工作。在所有的情況下,先知所預期的不同方面的應驗,可見於基督的第一次來臨。祂在今天教會內的傳道工作繼續應驗著它們,並且將在祂第二次再來、萬事變得圓滿的時候最終應驗(見太4章〈神的國〉一文)。

在多數情況下,先知以相當間接的方式預示基督。當他們講述那些會在舊約時期應驗的較小規模的審判與福分的時候,更是如此。這些上帝審判與憐憫的行動已經發生,但他們預表基督將要帶來的更大審判與福分。

先知集中討論被擄的大審判和從被擄中歸回的福分時(包括歸回時針對列國的相關審判),比較直接預言基督和衪的傳道工作。以色列和猶大的被毀被擄只是永恒審判的前奏,那審判將會臨到背叛上帝的聖約子民。同樣,上帝的忠實子民歸回應許之地和所得到的福分,加上預言在復興的日子針對列國的審判,都預示著基督將會帶來的最後賞賜與審判。

當先知講述一些將與被擄歸回一同發生的有關特殊的皇室、祭司性和預言性的活動時,算是最直接地預言基督的出現(「我豎立大衛倒塌的帳幕」[911];「我必以你為印記」[223])。特殊的皇室彌賽亞式的預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當知先講述被擄後上帝國度的日子,他們指出大衛偉大之子會如何審判上帝的仇敵,和賜給祂子民永恒的福分。這些預言只有在耶穌基督裡應驗了、正在應驗中和將會應驗。


以賽亞書中的基督

以賽亞先知至少在三方面期盼基督降臨。第一,以賽亞警告,上帝對叛逆的子民與反抗衪的國家的審判將會來臨(120313-15114342515)。以賽亞有關上帝審判的警告,最終在基督的傳道工作中應驗(534-612;林後115;來926)。

第二,以賽亞向上帝忠心的子民保證,他們被擄後亨受榮耀的復興---------他稱之為新天新地的復興(6622;另見6517)。耶穌以地上的傳道工作開創了重新分隔光明與黑暗的新創造(約11-9),祂借整個教會歷史繼續了這新創造(林後46517;加615;雅118),並在衪再來之時完結(啟211-3)。見太4章〈神的國〉一文。

第三,新約證明耶穌怎樣成全舊約對彌賽亞的盼望時,引述以賽亞書比任何舊約經卷多。耶穌應驗了以賽亞的預言,最重要的方式是多次出現的仆人主題中所述的。以賽亞預言那將會降臨的「仆人」將為萬國帶來公正(421-4)、重新設立以色列與主的約(425-7)、成為外族人之光(491-7)、除去選民的罪和從死𥚃復活(5213-5312)。新約指明這仆人--------救主為耶穌,那道成肉身的主(太8171621272629313857-60;可144961152743-46;路2141831-332332;約110-1129317123819171838-41;徒223313732-33832-331043;羅4258341015-161521;林前153;弗34-5;腓29;来 58928;彼前222-235;約壹35;啟145)。


耶利米書中的基督

耶利米的信息主要是先知認定被擄後有復興這一層面上,預期基督的來臨。先知清楚表明兩件事:被擄將至,而其後上帝的子民會進入充滿上帝的賜福的新約時期。耶穌是新約的主(路2220;來88951224),是大衛之子,同時也是透過在地上的傳道工作宣告末後的奇妙祭司。今天祂仍然繼續復興的工作,並且將要在榮耀中再臨時成全這工。


耶利米哀歌中的基督

耶利米哀歌借著幾種重要的方式,超越了被擄的處境而指向基督:因著耶穌的降卑,透過為上帝子民代贖,祂忍受了仿如被擄的痛苦。遭離棄是耶穌施行救贖須承受的痛苦的其中一部分(太2746),在祂為自己遭離棄的呼喊之前,衪早已為耶路撒冷作出哀號(太2337-39;路1334-35)。耶穌被高舉,開始邁向上帝子民受苦的終結。祂登上王座,永遠掌權,徹底的克勝仇敵。對今天跟隨耶穌的人,耶利米哀歌亦是讓他們表達自己生命哀傷的方法。雖然耶穌已開展了上帝的國,並且讓上帝子民得榮耀,但教會今天仍要承受被剝奪與被擄(彼前12)。耶利米哀歌強調,在這個充滿痛苦與不義的世界中,上帝仍是施恩的上帝:終有一天,上帝要善待「等候祂」的人(325)。


以西結書中的基督

以西結宣告,上帝將毀滅耶路撒冷,並使城中的百姓被擄,以懲戒他們一直不信靠上帝的罪。這宣告也預表了基督的先知職分。上帝對叛逆的盟約子民的審判,也延伸到耶穌的事奉。耶穌呼籲猶太人悔改,其中的余民以信心回應衪的呼召。然而耶穌卻宣告,祂離世以後,聖殿與耶路撒冷將再度被毀(太24章;約219)。以西結也宣告上帝要審判斯壓祂百姓的外邦列國(291930253821-23)。基督的國度揭開序幕時(太2434;路113251),這些審判已經落實了一部分;但要到基督再臨施行審判時(啟1118147151),才得以完全應驗。

以西結宣告,有一天上帝將要結束以色列的被擄生涯(33-48章),訂立平安之約(3415376),並復興耶路撒冷,使它的榮耀比以前更大(48章)。這一切都預表了基督的工作。耶穌的死亡、復活、升天,都發生在耶路撒冷附近(太1621),與這些盼望非常吻合。當數以千計的被擄者在五旬節相信彌賽亞時,聖靈就澆灌下來(徒2章)。此外,基督在兩次降臨世界之間,居住在天上的耶路撒冷,這耶路撒冷在基督教信仰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約331;西15)。新約也指出,耶穌再來建立新天新地時,將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啟212)。

以西結書3424372544345716-172246248101216-18所提到的「領袖、君王」,其實預告耶穌。這「領袖」或「君王」是大衛的子孫,祂將在猶大亡國後統治上帝的百姓。從被擄之時起,大衛王的後裔都不曾統治過以色列,一直要等到耶穌的時代(路132-33)。因此,耶穌實現了以西結的憧憬,在猶大亡國後復興大衛王朝。見3724註。

對以西結來說,以色列未來的希望,主要系於聖殿及其祭司制度的復興(40 48章),上帝兒子耶穌道成肉身,最終應驗了上帝的殿(約219-22;啟2122)與祭司制度(來71-86)的預表。祂的死是贖罪祭(羅325;來2117),祂現在正在天上上帝的寶座前事奉,為聖徒代求(見來8章〈耶穌升天與在位〉一文)。當基督在榮耀中再臨時,祂將使新天新地成聖,成為上帝聖潔的居所(啟2122-23),並使之取代聖殿,成為上帝彰顯祂特殊臨在之地(見王上8章〈上帝的臨在〉一文)。


但以理書中的基督

但以理專注於以色列被擄後的復興 ,這與耶穌有直接的關系。正如其他舊約先知,但以理預言上帝百姓榮耀的將來,而新約則解釋說,這些預言將在耶穌第一次和第二次降臨時,以及在整個教會的歷史𥚃,得以應驗。

許多爭論都圍繞但以理的預言如何應驗的細節上,然而,但以理有關未來的異象的基本結構顯示,毫無疑問,基督應驗了先知的盼望。耶穌自稱為「人子」(例:太961023128),正好清楚說明這點。但以理采用「人子」一詞,指的是大衛家系偉大的王,被上帝高舉,並在地上代表上帝。耶穌身為彌賽亞,是大衛家系極終的君王;唯獨祂應驗了但以理異象中人子的預言(見71314註;見太4章〈神的國〉一文)。

再者,在第九章,但以理認識到耶利米預言以色列被擄巴比倫70年,會延長到「七十個七」年(924),或大約490年。這預言初步的應驗是在耶穌第一次來臨時。延長被擄則與一系列壓迫上帝百姓的四個外邦帝國相符合(21-49),也與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全地」 之石頭的出現相吻合(235),但以理後來稱之為永不滅亡的國(244)。這偉大的王國就是基督的王國,始於祂第一次降臨,延續到今天,並將在基督榮耀再臨時完全掌權(見太4章〈神的國〉和來七章〈時代的劃分〉二文)。

但以理所預言其他更具體的事件,在新約𥚃也相當引人註目。例如,耶穌自己提到但以理有關「那使地荒涼的可憎的像」的預言(見92711311211註),這最初是指希臘人安提阿古四世伊皮法尼玷汙聖殿一事(見導論:寫作目的與特色),而這事件則成為羅馬將軍提多於主後70年,玷汙聖殿的前兆(見太24:15 註;可1314 註)。大部分基督教解經學者都認為這是預表敵基督;而這基督教解經學者都認為這是預表敵基督;而這敵基督的靈已經在世界上運行(見約壹218註),並且將在基督再臨時發展成熟,甚至以一個真人的形象顯露(見帖後23註)。


何西阿書中的基督

何西阿書最少在四個方面啟示了基督。首先,以色列即將在亞述手中承受審判,預示了基督那將要來,而仍未到的審判。耶穌在世上傳道時,區分了以色列中信與不信的。耶穌向公然背棄上帝的那些立約子民宣告審判(太2313-39)。即使在今天,福音的呼召仍是把要得救的人從要受審判的人中區分出來(林後216;帖前55;彼前29)。基督再來時,就會對一切在約中和約外的仇敵展開審判(太25章;徒2425;啟147)。

第二,何西阿在審判的信息之外,亦以被擄後要復興的應許作平衡。這主題更直接地指向基督。何西阿宣告,在被擄之後的「末後的日子」(35),上帝要赦免衪的子民(141-3),與他們重新立約(21),並且大大賜福給他們(144-7)。新約指出這赦免(太26-28;路2447),再立新約(可1424;來81-13)和永恒的福分(太2546;約1028;弗114;提後210),正是由基督來應驗(徒217;提後31;來12;雅53;彼後33)。保羅和彼得都指出,從前在被擄中受咒詛的外族人(羅925-26;彼前210),現在和猶太人在基督𥚃一同成為上帝的子民,正應驗了何西阿書第一章910節。

第三,何西阿結婚、離異和再婚的經歷(1-3章)和上帝立約子民的關系平行,亦預示了基督。以色列給描述成耶和華的新婦,正是保羅使徒指教會是基督的新婦的根據(弗523-32;參啟197)。在和上帝的立約關系上,教會的身分與以色列的身分是相同的。昔日以色列所盼望的福分、審判和權責,已經並將完全在基督𥚃應驗。

最後一個較次要的主題是,在何西阿被擄後復興的異象中,包含了重新確立大衛王座的概念(110-1135)。這個昐望是直接指向彌賽亞的。預告大衛那位偉大的後裔要統治祂的子民。新約教導指耶穌應驗了這盼望,衪就是那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提前615;啟1916)。


約珥書中的基督

約珥書在教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新約清楚的表明,耶穌與祂的跟從者都熟悉約珥的著作;而新約中提及末日的經文,也明顯地受到約珥書的影響(見來7章〈時代的劃分〉一文。這些經文以約珥所描述的景象,來形容耶和華的日子與蝗災(如可1324;路2125;啟6992)。本書第二章2832節的應許同樣重要,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中,就引用了這應許,並宣告這應許已經開始了(徒216-21)。在羅馬書第十章13節,保羅也有引用這預言,他以約珥書第二章32節來支持「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羅1912)的論點。救恩是給所有人的,正如約珥先知所說:「求告耶和華的名的,都必得救」(232)。

教會一直認為約珥關於耶和華的日子的教導,一方面是希望與安慰的重要根源,另一方面是警告的話語。在痛苦與患難的時候,基督徒可以從書中關於最終賜福、蒙保護及耶和華立約之民不被定罪的應許中,得到安慰與激勵。同時,約珥對於耶和華的日子的可畏的生動描述,也使人想到上帝的聖潔與審判,並持續不斷的呼召人要全心全意悔改,要有聖潔的生命。最後,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就是基督再來的日子。在那日,祂要審判全地,把衪的仇敵扔進地獄,賜福祂的信徒,讓他們得著新天新地作為永恒的產業。


阿摩司中的基督

阿摩司的預言中與基督有關的啟示有三方面。

1. 阿摩司的重點主題--------對各國和對不忠的以色列及猶大的審判-------預示了基督帶來的審判。新約的教導是基督將會審判那些敵擋上帝的人(約521-27;羅212-16),包括與上帝立約的人(來1026-30;彼前417;啟24-514-1620-2331-315-19)。基督會徹底實現阿摩司書中審判的主題。

2. 阿摩司書第九章1115節提到以色列和猶大在被擄之後會得到復興的應許。仿效摩西所定下的模式(利26章;申415-31281-68),阿摩司宣告隨著被擄之後而來的,是上帝的子民得到大大福公的時期。主前539年回歸的民眾經歷了種種失敗之後,復興的預言就開始實現了。根據新約的解釋,這些預言在基督第一次降臨,賜下聖靈作為信徒得基業的憑證時(弗114),就初步得到實現;最後在基督再來,帶來新天新地時,這些預言就會完全實現(啟211起)。

3. 阿摩司提到「大衛倒塌的帳棚」--------大衛王朝--------的復興(911)。預言指出被擄後一段日子,大衛的子孫會領導上帝的子民戰勝列國(912),並使他們永保平安(915)。這預言由大衛王最終極的子孫耶穌實現(太11;路132-33;啟2216)。耶穌復活升天,登上了大衛家的寶座(徒225-36)。現時祂統治萬物,透過福音向各國展開聖戰(徒1513-19;林前1523-25)。最終祂在榮耀中再來時,會打敗一切敵人、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國度(啟1911-21211-225)


俄巴底亞中書的基督

俄巴底亞書中沒有直接指向基督的彌賽亞預言。但上帝的審判會臨到那些斯壓上帝子民的人這個主題,最終會在基督𥚃完全實現。耶穌自己也曾在敵人手下受難(徒236),祂也預言祂的跟隨者會遭遇同樣的苦難(徒1421-22)。但基督的應許,當祂的子民身處這些患難時,必保守他們在祂的愛中(羅828-39)。到了祂榮耀再來的時候,祂會審判那些與衪和祂子民為敵的人(太25章;啟191-2)。

另外,俄巴底亞所見異象中的新秩序,就是上帝的子民勝過列國,至終同樣會在基督𥚃完全實現。基督在覆活和升天時,祂開始掌管萬有(林前1525),如今教會正要擴展上帝的國度遍及全地(太2819-20;徒237-41),當基督再來時,衪的國度將會擴張直到地極(啟1115)。當基督徒在上帝的敵人手下受苦時,必須重新堅定他們對公義的上帝的信心,就是在俄巴底亞的預言中啟示衪自己的那位神。雖然在表面上看來,教會所經歷的痛苦好像不曾停止過,但上帝在這表層背後,卻不間斷地為祂的百姓工作(啟69-10)。


約拿書中的基督

耶穌將自己和「(先知)約拿的神跡」聯系在一起(太1239164;路1129)。縱使當時許多以色列人拒絕順從先知傳給他們的話語,但約拿在大魚肚子𥚃呆了三日三夜後被吐出來這件事,卻使尼尼微人悔改。耶穌預言,祂死後三天復活的事件,將使外族人悔改,但許多猶太人仍然拒絕接受祂的預言。從某種角度來看,約拿的故事一方面呼籲猶太讀者悔改,一方面支持向外族人宣教的事工,正如耶穌和祂的使徒那樣。


彌迦書中的基督

彌迦書至少在兩方面將基督啟示出來。首先,彌迦宣告的許多審判與救贖的預言,直接提到了亞述王西拿基立因殘暴攻擊猶大而招致審判,及耶路撒冷得蒙拯救。他也預言巴比倫將攻陷猶大。作為上帝主要的審判及救贖行動,這些預言及其應驗都是基督最後審判與救贖的影子或形態。

另外,當上帝的百姓被擄至巴比倫之後,他們在復興時所要經驗的審判與蒙福的預言,更是直接提到基督。根據新約,這些事件當耶穌在地上服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並且繼續在今天進行著,直到最後在祂再來時才得以完成。彌迦稱這些事件為「末後的日子」(41;見來7章〈時代的劃分〉一文)和那日(2446510712),也就是耶和華的日子;新約將這日子連於基督的工作(帖後21-2;彼後310)。彌迦書𥚃最直接預言到基督的經文或許是51-6(見太26),上帝應許大衛的家將在被擄後興起,打敗猶大的敵人,統治全地並把和平帶給上帝的百姓。


那鴻書中的基督

雖然那鴻書沒有直接關於彌賽亞的預言,然而書中有關審判尼尼微,和上帝忠信的子民得救的期望,最終會由基督來完成。耶穌和祂的使徒宣告上帝的子民要獲得拯救,而祂的仇敵要受到審判。事實上,基督第一次降臨時已開始了這種審判和拯救(約522-30)。這過程在今天教會的屬靈爭戰中(太1618;弗610-17)仍然持續著。此外,當基督在榮耀中再來時,祂將除滅一切敵對勢力,並把國度交給父,好叫上帝在萬有之上(林前1524-28)。


哈巴谷書中基督

保羅在他所寫的羅馬書𥚃尋找適當的經文作為他理解福音的基礎,他選擇了《七十士譯本》(舊約希臘文譯本)的哈巴谷書第二章4(117;參加311;來1037-38)。一如哈巴谷(1章),保羅確信邪惡和罪惡無法與上帝的聖潔共存,並且唯有透過上帝的介入方能解決兩者的張力。哈巴谷所領受的預言(2章),原則上揭示了上帝如何至終透過基督解決罪惡與聖潔之間的矛盾。基督的十字架和祂再來時末後的審判,就是這啟示的應驗 。保羅跟哈巴谷一樣,確信唯有全然依靠耶和華,人才能夠活出真正的生命。這樣的依靠是以我們的上帝的信實為基礎,能夠以喜樂和盼望(盼望衪所有的應許最終得以完全應驗)充滿著我們的生活,借此轉化我們在這世上存在的本質(3章;參23)。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稱哈巴谷為宗教改革的鼻祖了。保羅引用了哈巴谷所傳講的主要概念,這些概念深深影響著路德和加爾文,最後成為改革宗信仰的主要標語。唯有信心能夠讓我們在基督第一次降臨和再來期間在這世上活得有意義。這信心就是堅心信靠並順從哈巴谷的神,也就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


西番雅書中的基督

西番雅書中並沒有直接關乎彌賽亞的預言,但先知的焦點:耶和華的日子,是審判和賜福的日子,跟基督的工作有所關連。在新約中,主(耶和華)的日子,其中一次被指為五旬節聖靈降臨之曰(徒220),但在全部新約中,主的日子一般是指向基督的榮耀再臨(林前1855;林後114;帖前52;帖後22;提後48;彼後310)。那日就是耶穌毀壞一切仇敵,並向忠心跟隨祂的人賜下難以置信的福氣的日子。

有關西番雅書的信息跟新約的教導有所關連的說法,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西番雅預言巴比倫所帶來的破壞,將會牽連既廣又遠。不單是犯罪的猶大國民受到審判,世上犯罪的列國同樣會受到上帝的審判。這「巴比倫刑罰」,不過是基督榮耀再來之時那永恒審判的預言。

第二,西番雅預言巴比倫的大肆破壞,並不會阻撓上帝應許的實現。上帝將會從列國和被擄的猶太人中,為衪自己揀選並潔凈一人,他將會使眾民因著耶路撒冷的奇妙復興而歡樂慶祝。這異象在耶穌身上完全成就了。在基督𥚃,外族人和信主的猶太人將會合而為一(弗211-16)。當基督再來的時候,在新耶路撒冷城𥚃(啟211-3),全地各國得贖的男男女女,都會在喜樂和頌讚中屈膝於祂面前(啟79-10)。


撒迦利亞書中的基督

撒迦利亞同時對以色列即時的將來,以及在基督𥚃遙遠的將來發出預言。正如大多數有關以色列被擄歸回的預言一樣,他所說的預言對於大衛的兒子所羅巴伯、大祭司約書亞,和耶路撒冷,都有當前的意義。然而,所羅巴伯只是大衛家系的繼承者,而不是大衛家系最終的那一位;約書亞也只是祭司體系中的繼承者,是「預表將來奇事的人」(38)。最終,有關所羅巴伯與約書亞的預言,要在大衛最後的兒子彌賽亞身上,才得到完全的應驗。例如,關於上帝賜福耶路撒冷的預言(例:2511),是上帝對歸回的人真確的應許。在被擄歸回之後的頭幾年,這些福澤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得到實現;但是由於犯罪的緣故,這些福澤大多失去了。然而,應允賜給所羅巴伯的福分,必定在彌賽亞𥚃得以實現。彌賽亞借著祂完全的順服,實現大衛王朝與祭司職分所有的盼望。因此,我們可以這麽說,撒迦利亞書對彌賽亞------耶穌提供了很多的亮光。撒迦利亞書將大衛王室家系(所羅巴伯)與撒督的祭司身分(約書亞),作為上帝實現賜福歸回者的中心人物。因此,基督成全了這兩個角色是和撒迦利亞的預言有關,是不足為奇的。耶穌是君王,祂以第九章910節中所預言的方式,騎驢進入耶路撒冷,馬太講耶穌凱旋進入耶路撒冷時,就引用了這段經文(太211-11)。在第十三章7節,撒迦利亞也提及基督被出賣與受死。此外,撒迦利亞書也展現了彌賽亞作為大衛苗裔的形象,這一形象將祭司的職分與君王的職分結合在一起。(見38612註)。

雖然在第二章510節沒有具有提到彌賽亞,但是上帝居住在衪百姓中間的應許,在基督𥚃實現了(約11-14)。同樣,在第十四章1620節提到住棚節,也將在新天新地彌賽亞國度的最後階段裡完全實現(啟211-3)。


瑪拉基書中的基督

瑪拉基書有兩個方面指向基督。較為概括的是瑪拉基呼喚被擄回歸的百姓悔改,好使他們能夠得到上帝所賜的福分。基督也同樣叫人悔改,成為義的余民,因而得到這些相同的福分(可215)。因此,雅各也把瑪拉基叫人悔改的呼召,應用在信徒的曰常生活上(雅48;參瑪37)。此外,瑪拉基預言列國都要來敬拜上帝(111),而基督和他的使徒會為萬國萬民打開救恩的大門(徒109-48:弗211-13)。

較為明確的彌賽亞焦點,也出現在瑪拉基書。先知預言上帝子民的更新,將借著立約的使者(31)得以成就,但在他之前會有以利亞先知的出現(45;參31-2)。新約明確指出耶穌就是這位使者,而施洗約翰是在祂之前,有以利亞的靈和能力事奉的那位(太11141710-12;路117)。正如先知所預言(313),耶穌潔凈了聖殿(約214-17),而最後當衪在榮耀中再來的時候,將要徹底潔凈上帝的民和他們對上帝的敬拜(啟2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