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醫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醫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5-29

 
醫治;健康(Heal, Health

摘自證主《聖經神學辭典》
https://yimawusi.net/2022/02/01/heal-health/
 
聖經以典型的寫實手法接受軟弱和病痛的折磨普遍存在於神的世界裏縱然它們原本並不在神的計劃中。聖經亦聲稱只有那位造我們的神,是我們的醫治者。耶和華是我們的醫治者這事實,在列祖時代、律法歷史、詩篇和先知書中都有談及。詩篇一三篇15節列出了神的各種恩典,其中描繪了祂使人漸漸康復的不同階段。
 
縱使也有採用人的傳統方法,但「只有神能醫治」這句話仍是真確的。「醫生」曾給雅各薰屍防腐(創五十2),而他們似乎也在早期的以色列行醫(出二十一19);後來聖經把醫生與醫治的香膏,與基列相提並論(耶八22;比較路四23和可二17中熟悉的諺語)。《傳道經》三十八章115節高度讚揚醫生診斷時的技術和虔誠的態度(對照代下十六12),儘管那段經文有辯護意味。祭司作為神的代表,也肩負醫療的責任(利十三2-45),而先知則提供醫治的意見和行動的指引(王上十四1-3,十七17-24;王下四18-37;留意五1-3,二十1-11)。敘利亞人乃縵的故事,生動地描述了一般人怎樣期望先知去施行醫治(王下五11)。在新約時代,猶太人的驅魔者也醫治人,而且有成功的例子(路十一19;徒十九13);路加是保羅「親愛的醫生」(西四14)。
 
普通的醫治方法種類繁多。學者認為香膏(創三十七25)是有香味的樹脂(或漿汁),具藥性;油一般用作潤膚劑(賽一6),有時候與潔淨用的酒一起塗在傷口上(路十34)。以賽亞建議用無花果糊劑貼在瘡癤上(賽三十八21);醫治的水泉和唾液也被認為是有藥性的(可八23;約五,九6-7)。箴言提到「良藥」(箴十七22),而旁經說使用藥材是「明智」的(《傳道經》三十八4)。沒藥與酒調和,用作鎮靜劑(可十五23);薄荷、大小茴香可幫助消化(太二十三23);其他香草則適用於某些失調的情況。大部分的食物條例都有禮儀和飲食的目的,而葡萄乾、石榴、奶和蜜則有助身體康復。
 
列王紀下四章2537節記載了一種不尋常的醫治方法:以利沙首先吩咐人把他的杖放在小孩毫無氣息的身體上;當這做法失敗後,他就面對面地伏在那孩子身上,直至他身體暖和,恢復生氣。然而,無論是尋常或特別的方法,一切都只是神醫治的渠道,而神的醫治在沒有這些方法之下,也可以有效地操作(王下五10-14)。
 
醫治者彌賽亞
 
疾病在古代世界既是常見的,人心自然希望有更美好的未來,盼望憂愁和嘆息都消失遠去(賽二十九17-19,三十五10)。拉比文獻顯示,有些人等候一位會醫治世人疾病的彌賽亞。後來的他勒目(Talmud)在「論彌賽亞的徵兆」中,保存了一幅畫像:「在受苦的窮人當中……包紮他們傷口的那一位」。這與聖經的以賽亞書對耶和華僕人的描述吻合──祂擔負我們的憂傷和痛苦。馬太引述這些話(在異文的版本上,太八17)來「解釋」耶穌的醫治事工,證明這樣的盼望在很早期已流行。馬太理解「他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這句話的意思是:耶穌關懷有病的人,雖然祂沒有病。
 
路加指出耶穌用了類似的用詞,宣告神國的降臨──「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社會的醫治,路四18)。施洗約翰在獄中聽聞耶穌的工作,就派人往耶穌那裏去,問祂是否真的彌賽亞。耶穌的回答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十一4-6)。基督的醫治事工足以證明王已臨到,而且神的國是慈悲的。神的國並不像約翰所預言,是斧頭與連枷、火與審判的國度,而是醫治和釋放的國度。
 
因此,關心受苦的人和醫治人,成了基督教的重要元素。門徒第一次出去傳道時,他們受命去「醫治病人,叫死人復活,叫長大痲瘋的潔淨,把鬼趕出去」(太十8);探訪有病的人(向來是猶太人的敬虔行為之一,《傳道經》七35),在基督最後一個比喻裏,成為了最後審判的考慮因素(太二十五3644)。
 
路加尤其強調基督的醫治事工,遠超過書中僅僅描述的幾件神蹟(路四40,五15,六17-19,九11;比較太十五30-31;可一38)。在耶穌各種醫治的動機裏,路加有九次提到是單純的憐恤──很少人存這種態度,因為多半疾病都被認為與罪有關。耶穌從不畏縮接觸病人,甚至精神病人;祂觸摸痲瘋病人,容許「不潔的人」摸祂;祂與癲狂的人談話,與那些在困苦中狂語的人溫柔地交談;對於那些闖進會堂或財主家的殘疾人和病人,祂會站起來護衛他們。祂耐心地與一個耳聾舌結的人建立溝通;祂唯恐一個瞎子得醫治後會興奮若狂,引來別人側目,就帶他到隱密的地方去;一個女孩在不知情下從死裏復活(可七32-35,八22-26,五35-43)。耶穌一而再地認為受苦者得醫治,比守安息日的規條更重要(路十三14-17,十四1-6)。
 
醫治的神蹟證明神國的本質是賜人健康、有血有肉、關切人日常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反映耶穌憐恤平民百姓和被輕看的人。此外,它顯出一種新的力量無疑正在世上運行,並且可以透過基督而得著(路四36,五17,六19)。對於目睹神蹟的人來說,神蹟宣告了「神與他同在」(路七16;徒二22,十38)。耶穌的出現是勝利的宣告,祂勝過了所有扭曲人性尊嚴和折磨人的魔鬼力量;神國的疆界正在擴展,神的旨意正行在地上。
 
此外,基督醫治的形式表明祂的救贖使命是:給眼瞎的心靈帶來亮光,給耳聾的心思帶來光輝的話,使癲狂的醒悟,使跛足的步履輕鬆,給啞巴的心帶來詩歌,使顛簸的生活重獲安穩,並且使麻痺的意志能夠再次活躍起來。
 
無疑那些醫治都是神蹟。耶穌的復活使所有較小的神蹟變得可信──但並非每個基督徒都會輕信神蹟:他們仍會考慮神蹟的性質、動機和證據。福音書作者會假定那位創造世界的神並不受世界束縛,而是自由地使用任何與祂性情和計劃一致的方法來行事。
 
然而,耶穌一而再地「低調」處理祂的驚人之舉。沒有劇場式的誇張,沒有戲劇化的固定行動或語句(約九章是例外,該處有特別原因)。簡單的撫觸、輕輕的一句話、一個命令(給邪靈的)、「喚醒」「睡了」的女孩、輕輕觸摸祂,甚至祂從遠處作出的保證,都已經足夠。一切都是那麼簡單、自然、不拘形式。
 
耶穌也給祂的神蹟事工定下界限。祂不容許這事工使祂分心,影響祂傳講天國的道。有時候,祂退到別的地方去(路四42-43,五16),或作出祂即將死亡的警告,以遏止人過度的熱情(路九43-45)。勝過諸靈的能力並不是基督徒喜樂的真正基礎(路十20);神的國不能建造在神蹟奇事之上(路四3-49-12);要求「神蹟」的世代是「邪惡的」──無論神在何處或怎樣說話與行事,他們都沒有能力去分辨。人所需要的,不是看見令他們目瞪口呆的神蹟,而是得著內心的亮光(路十一29-3032-36,二十1-8)。聖經沒有記載耶穌曾舉行醫治大會,祂沒有邀請所有來者得醫治。即使耶穌親自同在,若不是「照著你們的信」(太九29),也沒有人能得醫治;若人沒有信心,就是耶穌也「不得行甚麼異能」(可六5-6)。為了平定加利利人尋求神蹟的熱情,祂常常警告得醫治的人不要作聲,要保持含蓄。然而,不管耶穌怎樣避免張揚,祂仍在各處留下深刻而持久的「醫治者彌賽亞」的形象。這形象在福音書的記載裏清楚可見,為受苦的人燃點希望,而且是強大的動力,使教會主動積極地活出憐憫之心。
 
醫治的教會
 
既然門徒很早已分擔醫治的工作,在使徒年代的教會也繼續這樣做。雖然我們的資料只限於使徒行傳和新約書信裏間接提及的幾件事情,我們也得悉以下的醫治片段:聖殿的瘸子、街上的病人(徒五12-16)、撒瑪利亞被鬼附的人(徒八7)、癱子以尼雅(徒九33-35)、路斯得的殘障人和腓立比的女奴。多加更從死裏復活。我們從聖經得知以弗所發生了一些「非常的奇事」(徒十九11),知道猶推古在特羅亞得復甦(徒二十9-12),部百流的父親在馬耳他得醫治。
 
我們間接知道保羅在傳道期間曾行神蹟(羅十五18-19;比較林後十二12;加三5)。顯然醫治的恩賜並不限於使徒,而是「聖靈隨己意」賜給人的(林前十二911)。雖然這幅圖畫並不完整,也沒有系統,但醫治的能力顯然並不普遍,也不是常有的,只是斷斷續續和偶爾地出現。那種意外和驚訝,以及被認為是「不尋常」的印象,顯示醫治從不是尋常或必然的事。
 
多加去世;以巴弗提有一段日子病得幾乎喪命;多年來伴隨著保羅的提摩太因「屢次患病」而受困擾(提前五23);特羅非摩因病而留在米利都(提後四20);哥林多和帖撒羅尼迦教會裏,多次有人患上嚴重的疾病(林前十一30;帖前四13-18);保羅自己曾多次為解除身體上的痛苦而禱告,但不成功(林後十二7-9;加四13-15);初期教會雖有醫治的恩賜,但教會中人仍有患病的。
 
路加對保羅長期的照料,叫我們知道在使徒的圈子裏,並沒有忽略非神蹟性的醫治。提摩太用酒來舒緩胃病;眼藥是用來醫治推雅推喇教會的眼瞎(雖是比喻,卻值得注意)。雅各給有病的人所提供的牧者忠告是:帶病者到教會的長老那裏,他們會鼓勵和給病者意見,並為病者代求;若疾病真的源於罪,便讓病者認罪和接受饒恕;給他塗上藥油,是為了舒緩所有不適(此處並沒有提到任何有醫治恩賜的弟兄:雅五14-16)。
 
保羅以己為例。他當然也曾為自己的病苦禱告,但就像所有真誠的基督徒禱告一樣,他的祈求能否成就,全在乎神。保羅知道煩惱不能除去後,就轉而尋求他身上那根「刺」的意義,並且有所發現。在他的處境裏,那根刺是為了使他謙卑──儘管他有極大的特權和恩典,使他成為神手裏一個合用的人。自此以後,他就接受那經歷,縱然在某個角度看,那是「撒但的差役」;他視之為神所許可,而且有目的的事。他憑著神所應許、夠用的恩典來接受那事實,他並沒有怨恨或自憐,而神的能力最能在人的軟弱上彰顯出來(林後十二1-10)。
 
在那勇敢的態度背後,是深深的確信,相信萬事都互相配合,使我們更像基督。因此,沒有甚麼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無論是患難、困苦、危險,是現在的事或將來的事,都不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羅八28-2935-39)。
 
雅各和保羅描述了基督徒看待疾病應有的態度(無論病因是甚麼),而這種態度在新約裏明顯然被視為合理的。雖然如此,神若願意的話,有時也會有神蹟發生。
 
R. E. O. White
 
另參:「疾病」。
 
參考書目:
 
V. Edmunds and C. G. Scorer, Some Thoughts on Faith Healing; A. G. Ikin, The Background of Spiritual Healing; E. H. Robertson, Biblical Bases of Healing; C. G. Scorer, Healing-Biblical, Medical, and Pasto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