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基督教釋經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基督教釋經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06-23

摘自摘自《基督教释经学》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克莱恩 (William W. Klein  ), 布洛姆博格 (Craig L. Blomberg), 小哈伯德 (Robert I. Hubbard Jr.) /尹妙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释经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无论哪段经文,其原意必须与所处的上下文一致。故此,所有提出的解释都必须通过这第一关:它与上下文一致吗?

在文学作品中,任何一段文字的上下文,就是紧接该段文字前后的材料。一句句子的上下文是它所在的段落,段落的上下文是它前后的段落,每一章的上下文是它前后的数章。最后,整本著作就是该段文字的相关背景。在解释圣经中,全本圣经66卷书就是每一段经文最广阔的上下文,释经者必须对其熟悉理解。

若从诗篇十四篇1节“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他们都是邪恶的,行了可憎恶的事,没有一个人行善”中间抽出一句来,就会得出圣经教导“没有神”的主张——显然是违背了这段引文的原意。事实上,要是圣经的作者还活着的话,他们肯定会大声抗议,说他们的言论被“断章取义”了,因为基督徒常常妄顾上下文的意思,引用某些经节应用在生活上。违背上下文的原意,后果可以是很严重的。

每一段经文都必须依据上下文去理解,理由有三个:上下文提供了作者的思路;上下文决定字词的准确意义;上下文描绘出单元之间的正确关系。

上下文释经,必须检视几个上下文的范围:紧接的上下文;所属的书卷;作者的所有作品(在情况许可下);所属的旧约或新约;整部圣经。

上述几个上下文的范围有重叠之处,要按一定的优先次序选用,每一个范畴都让我们得着重要的洞见,更明白经文的原意,但愈是在外的范畴,相对的重要性和确定性就愈小。

这些不同的范围中紧接的上下文对经文的意义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力。我们把紧接的上下文界定为紧接于所研读的经文前后的材料。在某些情况下,那就是经文前后的几个段落;在别的情况中,那也许是作品的一个分题,或是书中的一个篇章。

列出一卷书的大纲,有助释经者分辨出全书的自然段落,并且确定某段经文的紧接上下文。思想的背后有其思想的脉络。紧接前后的材料互相靠近,彼此关连密切,跟全书的上下文或全本圣经的上下文比较,紧接的上下文更能决定经文的意思。

对于紧接的上下文的探讨,集中于两点:主题(theme)和结构(strture)。

上下文的主题

若要发现所研读之经文所属整个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研经者必须首先决定之前一个篇章的中心思想、经文本身的中心思想,并随后经文的中心思想。(当然,这假设了所研读之经文并非在一个思想单元的开头或结尾。不然的话,就只能够对下文或上文作出审量了。)然后,研经者必须分析这几个中心思想,找出相关的共同主题。紧接上下文的主题就规范了所研读之经文的个别字词、短语、子句或句子的意思。

就像学习任何技巧一样,若要学会如何辨别经文的中心思想,就要多加练习。下列步骤说明练习的过程。

 首先,仔细阅读上文,决定主题,换言之是找出该段落或篇章所论的每一题旨。

 第二,用你自己的措辞,为经文写下一句主题。好的主题用句简洁。只用一个“爱”字来表达经文的中心思想是不够的,显然不能单凭一段经文说明有关爱的一切,精确的主题用句能够概括地简述经文就“爱”这个题目说了甚么。例如:爱不单是一种感觉,而是必须付诸行动。为了精简的缘故,主题应当以一个句子来表达。

 重复上述两个步骤,先是紧接的上下文的每一部分,然后是全书的上下文。

 上下文的结构

紧接的上下文另一个焦点是结构。经文与经文之间,不单由共同的主题联成一体,也是借结构互相联络。一个仔细的释经者不但查考经文的内容,也留意作者如何把材料组织起来。

首先,确定所研究的经文如何由上文引出,以及如何为下文铺路。在紧接的上下文的主题发展中,每一个段落究竟如何发挥作用?这些洞见可以让释经者解释所研究的经文与前后的段落或篇章之间的关系。正如我们应当按照紧接的上下文的主题去理解经文中每个句子的意思,同样地,我们也当根据一段经文与上下文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去理解每一句话。

作者往往采用许多不同的结构性关系来铺陈素材。

 有些篇章是按照时间的次序(chronologically)铺陈,根据事件发生的次序记录,历史记载就是典型的例子。举例说,留意下列段落开首的字词:“他们从……回……之后……”;“于是,撒母耳拿一瓶子……”;“再往前走……”;“后来……”(《现》:撒上九25,十135)。

作者往往采用表示连贯的副词或连接词,表明事件发生的次序:立即、然后、后来、此后等。旧约书卷约书亚记、列王纪和历代志都是按照时序叙事的,而列祖的记载(创12-36章)则是在较大的时序结构中,呈现出关系宽松的情节。

 另有些作品是根据主题的连贯性(thematic continuity)对材料作出铺陈。例如,福音书作者有时把同类性质的事件或教训编排在一起,尽管这些事件或教训发生的时间不尽相同。马太福音的作者在十三章中收录了耶稣的比喻,说明耶稣的教导事工。在旧约的利未记中,按照主题收录了不同的祭祀内容,而士师记一再回响它的主题(26-23),在士师的功绩中说明(3-16章),而且用了其它情节暗示以色列需要一个君王(17-21章)。

 另一种铺陈方式是根据逻辑的次序(logical order)。旧约的先知书、新约的书信和在圣经中的言论,大部分都是按逻辑次序编排。材料的逻辑铺陈是以不同形式出现。作者用来铺陈思想的逻辑发展的某些较重要结构模式有:

1. 引子(introduction   引介下文
2. 说明(explanation    阐明意义
3. 例证(illustration      举出例子或实例
4. 因果(causation        表明原因及结果
5. 手段(instrumentation)表明为达到目的之途径
6. 疑问(interrogation   提出问题及答案
7. 证据(evidence          证明论点
8. 详述(particularization)陈述细节
9. 综合(generalization  从各具体事例中引出普遍原则
10.交替(interchange     间隔铺排
11.关键(cruciality          改变方向的转折点
12.高潮(climax              表明程度由浅入深
13.引申(continuation    发挥某一概念
14.延续(continuity         重述某一概念
15.重复(repetition         重复字词作为强调
16.比较(comparison      显示与另一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17.对照(contrast            显示与另一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18.摘要(summarization 概略回顾重点
19.结论(conclusion       引出推论或结果

段落的开始偶尔有连接词,显示以上的逻辑关系。作者若运用这一类连接词,就是具体化地表明该种结构性的关系,可惜作者不一定选用逻辑性连接词。在那样的情况下,读者须依据内容的性质,推断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类型。

释经者决定了每一段落在上下文思想脉络中的作用后,就能从这一个观点去了解并欣赏所研读的经文的真正意义。

(本文转载自生命之光读书汇微信公众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YwMzgwMg==&mid=2650603516&idx=1&sn=9e798e921e754a8f915922c6a5a7236c&chksm=83554049b422c95f6b49826d28ba372a8479232a7b7d690650122a7650f72be46e2d9ba1d0be&mpshare=1&scene=5&srcid=0615JgZfIMGM3uhc2aLDkhW1#rd



** ** ** ** ** ** ** ** ** ** ** ** ** ** ** **  **


《基督教釋經學》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克萊恩 (William W. Klein  ), 布洛姆博格 (Craig L. Blomberg), 小哈伯德 (Robert I. Hubbard Jr.) /尹妙珍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目錄

導言
1.釋經學的必要性
11 為何要有釋經學?
12 釋經學的定義
121 釋經的藝術和科學
122 釋經者的角色
123 信息的意思
13 聖經解釋的某些挑戰
131 時間的差距
132 文化的差距
133 地域的差距
134 語言的差距
14 永恆的適切性——神聖的因素
141 釋經學的目標
15 結論
2.釋經的歷史
3.近期對釋經的文學與社會科學取向
4.正典與譯本
5.釋經者
6.釋經的目標
7.釋經學的一般法則:散文體
8.釋經學的一般法則:聖經詩體
9.舊約文體
10.新約文體
11.聖經在今天的運用
12.應用
書目(附評注)
主題索引
英漢譯名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