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以色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以色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6-29

 

會:新的約的彌賽亞社群
The Church: The Messianic Community of the New Covenant

誠之譯自:Michael D. WilliamsFar as the Curse is Found, Chapter 13, pp. 241-270
https://yimawusi.net/2021/06/16/the-church-the-messianic-community-of-the-new-covenant/
 
耶穌降臨並賜下聖靈,其明顯的結果是新約聖經的教會。從聖經聖約故事架構的背景來看,教會是新的約的彌賽亞群體。在本章中,我們會思考教會與以色列——舊約聖經中神的子民——的關係究竟如何。
 
一、天國近了
 
  在本書中,我們一直是隨著聖經中聖約主題的帶領。然而,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用來述說這個故事。其中之一是用神的國度這個聖經的概念。雖然神的國這個語詞沒有出現在舊約聖經之中,但是這個概念卻是舊約聖經的核心。
 
  1. 創造之君
 
  舊約聖經的核心在傳遞一個信息:耶和華是掌管受造界、所有受造之物的大君王,祂是世上國度的君王,並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治理祂所揀選的百姓。這位掌權的主,乃是透過萬有的創造來實現祂的治理。許多詩篇都在頌讚上帝對這個世界的王權(詩九十三1;九十六4-0;一〇四;一三六;另參賽六5;耶四十六18)。S. G. De Graaf 四冊的著作,《應許與拯救》(Promise and Deliverance),就是以耶和華的王權開始的:起初,神創造了祂的國度。在創世記第一章,「神不只是告訴我們祂創造了萬有。祂最重要的啟示乃是神的國。」(注1
 
  2. 以色列君王
 
  因著亞當的背逆,一個敵對的王朝在上帝的世界中建立起了灘頭堡。雖然上帝才是真正的君王,亞當墮落的子孫卻拒絕對祂的治理宣誓效忠,拒絕聽祂的吩咐。然而,上帝以祂的恩慈,保證要恢復這個失落的忠誠,並把人從這個可怕的罪與死的王朝中拯救出來。
 
  上帝的策略展現出祂的王權。當祂呼召亞伯拉罕時,很明顯的,上帝是把祂的救贖大工對焦在一個民族身上,這個民族將要領受祂的話語,實現祂的君王統治,並成為祂對世界的見證。在西奈山上,上帝把亞伯拉罕的後裔建造成為一個神治國家,作為上帝的國在世上的典範,並藉此使萬國得到祝福。當大衛成為以色列的君王,上帝揀選他作為上帝自己王權的代表。如此,大衛對以色列的治理,就標志著、象徵著上帝對萬國的治理。舊約聖經的作者經常說到上帝是祂子民以色列的王(申卅三5;詩八十四3;一四五1;賽四十三15)。
 
  但罪和死的國度仍在掌權,而上帝在地上的國也還沒有完全實現。如此,先知開始展望神國在未來的實現,這個國度會在一個理想的大衛君王,即彌賽亞的統治之下(例如,但二44-45;七13-14;俄21)。儘管聖約的主題可以回溯到起初,然而,在聖經中,國度的主題卻對未來的軌跡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神的國度是上帝在未來的一個理想的統治,在這個國度中,死與罪會被擊敗,上帝的子民會生活在與上帝有親密和永恆的關係之中。
 
  3. 君王已臨
 
  在新約聖經中,國度的主題獨立地出現了。聖約的語言和圖像主要出現在舊約聖經之中,而上帝的國則占據了新約聖經的舞台中心,特別是在馬太、馬可、路加(對觀福音)之中。聖約的元素在新約聖經中的確有出現,但它們經常是作為國度主題的鋪墊。國度成為福音書突出的主題,只因為一個顯著而單純的理由:天國的王已經來了。
 
  三本對觀福音都把耶穌公開的傳道事工,作為宣講國度的開始:
 
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 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一14-15;參太四17
 
  神的國不單單只是近了——對比施洗約翰所宣講的天國近了(太三1-2)。日期滿了。神的國已經臨到這裏了。
 
  路加的記錄更突出了這點。耶穌站在會堂宣讀神的話,祂大聲誦讀以賽亞書中的一段:
 
  主的靈在我身上,
  因為祂用膏膏我,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
  瞎眼的得看見,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路四18-19
 
  路加記載耶穌接著作出以下的宣告:「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耶穌這樣作,無異於是宣告祂就是彌賽亞,那位帶來神的國的使者。那位在埃及臨到以色列,使他們成為祂的子民的神,也就是那位一再出現在他們歷史中的神,曾經應許祂將來還要再來,建立祂的國度。日期滿了,上帝在耶穌身上降臨了。舊約聖經對國度的期望本來是一個未來式(例如,耶利米所說的,「看啊,日子將到」),已經有力地變成了一個現在式(「天國近了」[可一14])。上帝對萬物,對萬國權勢的掌權已經開始了。
 
  我們是以直線的方式,從過去到現在,來經歷歷史;未來對我們來說,不過是一種可能。然而,在耶穌身上和祂的工作中,未來就是現實。在基督裏,未來和現在相遇了。「來世[]權能」(來六5),我們現在就可以經歷。約翰福音把耶穌描繪成一個從天上來的人;對觀福音稱祂為從未來那裏來的人。從約翰福音的角度來說,天上在耶穌身上,臨到了地上;從對觀福音的角度來說,未來在耶穌基督的位格上,變成了現在。未來已經「侵入」現在,而末世(eschaton,末後的日子)已經被澆灌在歷史當中。
 
  4. 國度祝福先於國度審判
 
  當耶穌念完了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2節,路加說到,祂「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裏的人都定睛看祂。」路加似乎是要我們注意耶穌是突然地終止了祂的閱讀。的確,耶穌省略了「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這句話,它本來是與「神悅納人的禧年」平行、作為結束語的。
 
  以賽亞的預言是描述彌賽亞會在耶和華末世的日子開始時降臨。在這個救恩與拯救的日子,上帝會臨到祂的百姓,完成新的約的應許,讓上帝的國實現。耶穌的聽眾從先知預言得知,主(耶和華)降臨的日子,會同時帶來祝福與審判,那是不能分割的。救恩與審判,救贖與復仇,憐憫與忿怒,福分與咒詛,在先知對神的國降臨的理解中,是一氣呵成的。如果上帝要把祂的百姓從他們的仇敵手中拯救出來,那麼,祂就必須要審判他們的敵人。
 
  例如,施洗約翰就期盼著這個雙重的目標,上帝所應許的末世工作。當約翰宣佈說神的國近了,他指出耶穌就是彌賽亞,並表明祂會帶來救恩和審判。撒都該人來受約翰的洗。當約翰在施洗時,他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路三79)彌賽亞已經來了。因此,救恩和審判已經開始。
 
  但當耶穌誦讀以賽亞書卷時,祂省略了審判的部分。這個怪異且蘊藏深意的舉動,說出了耶穌和新約作者所宣講的上帝國度的一些要點。舊約聖經所期盼的是一個單一的末世事件,到那日,彌賽亞會降臨,在同一時間內施行拯救與審判。在這裏,耶穌是說,神的國是分階段的,是漸進的,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單一的神聖事件。
 
  天國的降臨不是立即就會完成的。審判的日子還不會馬上到來。最先來到的是「神悅納人的禧年」。恩典的季節會先於審判。(注2)耶穌來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先知和施洗約翰所宣告的審判被延遲了,以傳揚天國的福音。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14節準確地說到這點:「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
 
  關於這點,賴德(George Ladd)寫到,這是耶穌自己的信息中心和獨特的元素,換句話說,在上帝最後的尋訪,審判罪,把受造界轉變成一個新天新地之前,天國會在耶穌的位格、話語和行動中先行臨到,帶來上帝的國在未來要給人的祝福。天國在耶穌基督身上,已經臨到了地上。(注3
 
  這並不是說,耶穌的傳道事工把天國所有的審判都延遲到未來。即使耶穌身為彌賽亞,會帶來早就應許的拯救,祂也開始了與罪爭戰、戰勝罪與魔鬼的工作。耶穌說明祂戰勝魔鬼勢力的能力,是天國已臨的一個證據:
 
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人怎能進壯士家裏,搶奪他的傢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財。(太十二28-29
 
  當耶穌所吩咐的72個受差遣的福音使者歡歡喜喜地回來報告他們宣教的成果時,他們說,連「鬼也服了我們」。耶穌的回答是,祂已經給他們戰勝敵人一切能力的權柄,因為祂已經勝過撒但了:「我曾看見撒但從天上墜落,像閃電一樣。」(路十17-18
 
  5. 隱藏的國度
 
  但是,天國以什麼方式已經臨到了呢?我們持續不斷的破碎經驗告訴我們,罪和死亡的勢力還沒有改道。受造之物還在罪的重擔下嘆息呻吟。世人和列國還在顯明墮落的果效。新約聖經的回答是目前的國度還是隱藏的,正在秘密地往前推進。如同天國的比喻(太13章)所揭露的,國度已經進入歷史當中,但尚未破壞目前的秩序。它會在人類事務中逐漸地成長。罪和死亡的掌權會被破壞,上帝的治理將會完全展現其榮耀,但在那日之前,上帝的國除了對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以外,是對眾人隱藏的。上帝的治理榮耀的顯現,會使罪和死亡徹底被打敗,但是,在此之前,會有一段不確定之隱藏和含糊的時期。事實上,上帝在世上的治理,有時候會很難被分辨出來。
 
  如果耶穌的降生,不是要在它宇宙性的榮耀上展現天國的豐美,那麼,祂的道成肉身和祂的信息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祂把「神悅納人的禧年」和「神報仇的日子」分開的意義是什麼呢?在基督第一次來和第二次來之間,在天國建立和其末世終結之間的這段日子,是以基督呼召男男女女進入一個新的社群為特徵的,他們是一群新的神的百姓,是一群佩戴著基督的名的百姓。在這個社群中,我們可以看見天國的轉變正在進行當中。
 
二、屬乎信心的新盟約社群
 
  新約聖經最常用的,對神的子民的稱呼是教會。許多學者留意到,教會(ekklesia)這個詞的意思是「蒙召出來的一群人」(called-out ones),它也的確是這個意思。但我們不要把太多的神學意涵放在這個字上。Ekklesia並不是聖經的專門用語,而是一個非專業的語詞,意思是「聚集」(gathering)或「集會」(assembly),在古典希臘文中是用來指人民政治上的集會。羅馬人用它來指協會或俱樂部。如此,Ekklesia就是為了一個特定的目的而聚在一起的人。(注4
 
  七十士譯本,主前3世紀的舊約聖經譯本,用ekklesia這個字來指為戰爭作預備的集會(撒上十七47,「眾人」),以及一群無人治理的群眾聚集在一起(詩廿六5,「惡人的會」)。然而,最重要的,七十士譯本使用ekklesia這個字,是用來翻譯希伯來文的集會(assembly),也就是在崇拜當中,以色列百姓在神面前的聚集。Ekklesia這個字,作為神的百姓的會眾,在希臘文舊約聖經中,出現大約了一百次。
 
  保羅在用ekklesia這個字的時候,不只是指信徒的集會,也是指這個群體。如此,保羅所想像的是特定的教會——例如,「在哥林多神的教會」(林前二1;林後一1)——以及教會作為一群百姓,神的選民(例如,弗一22-23;西一18)。作為一個群體,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弗四15),神的工作(弗二10),神的子民(弗二12),神家裏的人、神的家(弗二19;三15;四6),神的殿(弗二19以下),基督的新婦(弗五25),和基督為之而死的教會(弗五23-27)。
 
  耶穌說到教會,福音書的記載中,只提到兩次。約翰慕理(John Murray)主張,這些資料補充了保羅對教會的觀念,因為「在基督自己的教導中,我們可以找到這個詞的特定用法和涵蓋性的用法」。(注5)馬太福音十八17提到教會的門徒(特定的用法),而在馬太福音十六18耶穌是說他會建造「我的教會」(涵蓋性的用法)。(注6
 
  1. 認識教會與以色列的關係
 
  耶穌說祂「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太十五24)(注7)然而,耶穌和猶太人之間的張力卻與日俱增,甚至到了使徒和後使徒時期,其間的張力更是變成了絕對的分野。如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兩者的關係進行梳理。
 
  新約作者把教會和他們過去所知的——舊約神的子民——聯繫在一起。他們看出其中的連續性和不連續性,舊約神的子民和教會有清楚的相似之處,但也有顯著的差異。正如聖約歷史的每個時期展開時,都留意到過去發生的,也把過去所發生的作為一個基礎,加以承繼,所以,教會在許多方面是與以色列相連的。但是正如聖經中應許的應驗總是將神的子民推進到比前一個時代更超越的地步,同樣,教會也超越了以色列,比以色列更優越。我們發現到,正如耶穌在新約中是新的,在神的百姓中,祂也是新的。
 
  2. 舊約聖經的圖像所描繪的教會
 
  新約聖經使用了舊約聖經的語言與圖像,來描繪新的約的社群,而且是以一些方式,暗示舊約聖經神的子民與這個新盟約群體有一個真正的連續的關係。耶穌作為新郎的圖像(可二18-20),以及教會是基督的新婦的圖像(林後十一2),是舊約聖經以色列作為上帝的妻子的圖像的展開(賽五十四5-8;六十二5;耶二2)。上帝子民在舊約聖經的其他的圖像,被帶進到新約中,並用在教會身上的,還包括教會是葡萄樹的枝子(約15章),牧羊人帶領的羊群(路十二32;約十1-8),選民(羅十一28;弗一4),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啟一6),餘民(羅九27;十一5-7),真正的割禮(羅二28-29;腓三3;西二11),以及亞伯拉罕的後裔(羅四16;加三29)。
 
  新約聖經作者甚至把以色列的名,用在教會身上(加六15-16;弗二12;來八8-10)。使徒彼得提到教會時,用的是摩西托付以色列時所用的對立約群體的同一個描述: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彼前二9-10)(譯按,參出十九6
 
  正如以色列被稱為被揀選的族類,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上帝的子民,教會也是。而舊約聖經中經常出現的要人作聖潔子民的呼召,這個對以色列的特定描繪,在新約聖經中不再重複出現。然而,它卻被彼得用在教會的身上。
 
  3. 新以色列
 
  新約聖經作者為什麼稱教會是以色列?是教會被賦予了相同的職責,要在世界面前要披戴神的名?還是摩西對以色列的呼召,如今傳給了基督的教會?
 
  這兩個提法似乎都沒有完全能說出完全的真理來。例如,賴德就說,耶穌呼召12個門徒的這個事實,以及他們擁有在末世時審判以色列12個支派的角色(太十九28;路廿二30),是「一個象徵性的行動,表明祂的門徒是以色列的延續」。但賴德幾乎在同時也說,耶穌「以揀選十二門徒的行動傳達了一個比喻,祂的教導是,祂正在興起一個新的會眾,來取代拒絕祂信息的國家。」(注9;見賴德:《新約神學》,第8章,神的國與以色列,信靠的餘民)在同樣的脈絡下,Herman Ridderbos 說,「教會源出以色列,是從以色列生出的,教會取代以色列成為歷史上神的子民。」(注10
 
  我們必須承認,「舊約聖經對神的子民的看法,比簡單地把它看成是地上的以色列國要微妙得多。」(注11)舊約聖經先知對下面二者作出了區分:把以色列作為種族上的群體或單純的政治上的國家,以及把以色列作為對神忠心的子民。以色列作為一個群體是背逆的,是不順服的,隱藏,注定要接受審判。但是在這個不忠心的國家中,仍有一些餘下的信徒,是神所愛的。這個餘民就是神真正的以色列。(注12;參賽十20-22;廿八5;卅七31-32;彌五7-8;七128;番三12-13;亞八11-12C. Marvin Pate 寫到,「如此,神的子民就是那些在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時代,以信心回應神的人,而他們屬靈的出身完全是出自上帝的恩典。」(注13。)
 
  4. 基督是關鍵
 
  如此,教會並不是取代了以色列,也不是簡單地被當成和以色列是同一個群體。有一些新的歷史和救贖的發展,永遠地轉變了且重新定義了神的子民。這個發展就是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彌賽亞的工作。當耶穌成為新約的代表,祂自己是新以色列,神的子民就是以與祂的關係而被組成的。
 
  耶穌是分別以色列和教會的關鍵。祂稱呼教會是「我的教會」(太十六18),因此,教會就是神真正的以色列。上帝的新子民是新的約的子民,是在基督裏構成的信心社群。種族的、國家的,儀式性的舊以色列消失了。「只有屬基督的才算數。」(注14)以色列的舊的概念不再是有效的了。以色列必須在基督裏重新加以定義;而教會就是這個新的定義。
 
  5. 教會繼承了以色列的特權
 
  教會繼承了以色列所有的特權。Ridderbos 如此注解到:
 
作為基督的教會,神在聖約中所說的最重要的話適用在它身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就收納你們。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林前六16以下)出於這個在基督裏的應驗,以色列作為神的子民所允許擁有的全部特權,其完整的術語都重複出現了,且是根據基督教會的本質定義,以一種更新的力量與意義出現的:身為神的兒女……能分享所應許給亞伯拉罕的產業……作為神的國的繼承人……以色列作為神的子民所有豐富多彩的稱呼,都可以用在基督的教會身上,只是如今這些稱號是用在新的救恩背景裏,是在基督裏顯現的。(注15
 
  作為一群新人類,教會不是從最先的亞當而來,乃是從第二個亞當而來(羅五12-17;弗二15),教會是永生神的新聖殿(林前三16-17;林後六16-18;弗二21)。
 
  6. 教會應驗了舊的約的應許
 
  新的約的應許——甚至舊的約也期盼的應許——在教會中得著了應驗。亞伯拉罕會成為萬國之父的應許,在以色列之外神的子民的延伸中得到了應驗。舊約聖經所應許的新的約,期待著萬國的救恩。這在基督裏得到了應驗,也在新盟約的社群,即教會,得到了應驗,卻沒有在舊的約的以色列得到應驗。Ridderbos 發現,這個議題的核心是基督:
 
因為唯獨在基督裏,也就是神所安放的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也是不至令信靠祂的人羞愧的房角石,猶太人和希利尼人,為奴的和自主的,男人和女人,都成了新的統一體,受造成為一個新人(加三28;弗二15);在祂裏面,神的子民,以色列,割禮,應許,兒子的名分,嗣子的名分,都領受了新的定義和內涵;因此,同樣,在祂裏面,這個唯一且終極的條件,人的名才能被稱為以色列(參羅九33)。(注16
 
  教會應驗了救贖歷史中,以色列被呼召所要成就的——對列國的見證——也應驗了它所無法完成的——一個被納入到耶穌彌賽亞裏的末世社群。作為這樣的社群,教會超越了以色列,是救贖歷史的進展。如同賴德所說的,「以色列不是上帝國度的見證;教會已經取代了它的地位。」(注17
 
  當我們說種族上的以色列已經不再是聖約社群的歷史承載者,我們的意思不是說教會純粹是個外邦人的團體(a purely gentile communion),或上帝已經把祂自己和猶太國的救贖目標隔開。亞伯拉罕血緣上的後裔,在新的約之下,並非不具有優勢。神並沒有忘記血緣上的以色列,但是聖約從來不是為亞伯拉罕血統上的後裔而存在的。
 
  新的約擴展(expand)了舊的約;它不是取代舊的約。保羅提供一個有用的以色列圖像:把以色列當作葡萄樹,信神的外邦人作為移植的枝子,表明新約社群不只是以色列(這裏的以色列是指信神的餘民)。在保羅討論以色列在新的約的命運當中,他觸及了這個問題的核心:
 
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  因為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十9-13
 
  7. 新的子民
 
  如此,教會就成全了、也延續了有信心的以色列。然而,作為一個獨特的基督徒社群,教會與以色列有實質上有許多不同。這與神的子民的使命是相關的。
 
  在本質上,這個使命在新的約下仍然是相同的。神呼召教會,如同祂呼召以色列,作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將聖約的祝福帶給與神隔絕的世界,去宣揚神的話,活出神的話,成為一個有使命的國家。然而,教會要擁抱和從事的,遠比種族的猶太人大得多。
 
  新約,在這個彌賽亞應驗了的時代,打破了舊有的藩籬。耶穌把外邦人以及猶太人一起納入這個祂所建立的社群:「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裏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八11)上帝不只是猶太人的上帝,更是外邦人的上帝(羅三29)。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外邦人(羅一16)。
 
  以色列一直錯誤地認為聖約的祝福是只屬於她的。她種族的優越感使她未能完全順服耶和華賦予她的宣教使命。以色列因為這種自我中心的心態所未能完成的,已經在基督身上實現了。原本在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的,已經靠著基督的寶血,得以與神親近了(弗二12-14)。那些原本是外人,不屬以色列的國民,如今得以「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是神的靈所居住的聖殿,被建造在神給以色列的啟示之上,「有耶穌基督自己為房角石」(弗二19-22)。這個描述,本來是給以色列的,如今沒有分別地適用在所以屬基督的人身上。教會的成員沒有種族、國籍或社會藩籬的區別(加三28;西三11)。(注18)舊約聖經超越國界的盼望,已經在基督裏成為現實。
 
  8. 新的範圍,新的宣教策略
 
  在耶穌給門徒的福音使命中(太28章),祂意義重大地擴大了使命的範圍。為了配合福音對外邦人的擴展,耶穌基督的好消息要向全世界宣揚,對萬國作見證(太廿四14;可十三10)。
 
  如同我們在第七章看見的,上帝在舊約時期的宣教策略主要是向心性的(注19)。耶和華要以色列成為一塊屬靈磁石,藉著她為神所作的見證,吸引列國來歸向祂。祂沒有呼召以色列帶著信息去到地極,而是要他們在迦南地做祂治理的活見證。以色列要作為一個宣教的國家,見證上帝的國度。耶和華呼召以色列,拯救以色列,賜給他們律法,造作了一群特殊的子民;他們是從列國當中被分別出來的子民,要在他們的敬拜生活,個人的生活和關係,他們的經濟與政治事務上,作神的恩典的典範。迦南地是小亞細亞,非洲,亞洲主要的商業通道,是世界上其他的國家都要經過的要道。這個小小的民族,在這個小小的、但有許多人旅行出入的地方,要作天國的迷你模型,這天國是上帝準備賜給世界的。
 
  相對於舊約向心性的模式,也就是迦南地要成為一個宣教的國家,耶穌賦予祂門徒的,是一個離心性(向外)的宣教使命。不再是列國來到以色列,聆聽上帝的話語,門徒要離開這塊古老的聖約土地,帶著福音去到列國。神呼召教會要跨越一切的藩籬——國族,文化,種族,語言的藩籬——把福音帶給所有的人。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9-20
 
  然而,一個向心性的視角,仍然是教會使命的一部分。當上帝呼召以色列如明光照耀,作一塊磁石吸引列國,祂也呼召教會作這樣的社群,吸引人來到她這裏。祂要以色列過一種能使列國在其中看到,而盼望救恩的生活。祂要不信的人被這個充滿愛、和平、公義、熱情和使命感的新生命所吸引,這些是他們在基督的身體上可以看見的。
 
  在上帝永恆的計劃在基督裏展開時,我們發現,神「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三10)。神已經把福音托付給教會,不只是要使她的成員成熟,也要超越她的藩籬,對外宣講。上帝呼召教會去完成宣教的工作,對所有的人宣講福音的意義。祂呼召教會要做國度的模範,展示國度的公義,正直,以及和平。教會要提供福音能力活生生的榜樣,這能力可以救贖人,醫治罪的創傷。
 
  教會使命的目標是國度的實現,把上帝的治理帶給人。經常,特別是在廿世紀,我們把這個使命掐頭去尾,把它限制為只是口頭上的福音宣講以及靈魂的拯救。在另一個極端,有些人把教會的目的限制在只是實現社會的公義。還有一些人把教會的工作定型為只是建立制度化的教會。這些都是對的。宣講救恩的福音是使命。尋求公義的社會是使命。公義和正直在先知對那將要到來的上帝的國度的異象中,總是互相伴隨的。
 
  新的約呼召我們,要把國度的福音帶給萬國,這提供我們最基本的線索,說明在新約聖經中,土地的主題為何消失了。如果這個主題對聖約和神的子民這麼重要,新約聖經為什麼基本上完全忽略呢?我們必須記得,舊約聖經在迦南地的以色列是為萬國作國度的典範。正如以色列在新約之下擴展成涵括了各族和各國的人民,同樣,地土的觀念也擴展為包括全地的創造。詩篇3711節告訴我們,「謙卑人必承受地土。」在登山寶訓中,耶穌宣告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太五5)。我們在下一章中會說到有關上帝救贖的意圖在創造界的寬廣視角。
 
 9. 新的資源:聖靈降臨
 
  耶穌在五旬節賜下聖靈的恩賜,這個舉動立即為教會添加資源,以成全上帝呼召他們要完成的新使命。在祂復活之後,耶穌教導祂的門徒要等候父所應許的聖靈(路廿四49;徒一18)。五十天之後,基督的話應驗了,聖靈在五旬節被傾倒在他們身上。
 
  一陣突如其來、猛烈的風充滿了門徒們聚集的房子。舌頭般的火焰出現在每個人的頭上。他們都被聖靈充滿,開始說起他們之前不認識的語言,讚美神,見證神的大能作為。
 
  路加敘述到,從各地,包括小亞細亞,北非,甚至遠從羅馬而來的猶太人和外邦人,為了五旬節都聚集在耶路撒冷。每個人都以他自己的語言聽到神所行的奇事。這陣騷動吸引了一群旁觀者的注意,其中有些人懷疑他們是喝醉了(徒二1-13)。
 
  彼得作出回應,向他們宣講,說眾人所經歷的,是絕對比喝醉酒更神奇的事。他們所經歷的,彼得說,是先知約珥對末後的日子所作的應許。約珥曾說,末世的聖靈會沒有分別地被傾倒在少年人,老年人,僕人和主人,男人和女人身上。
 
  彼得抓住這個時機,解說聖靈的降臨是因為基督已經被高舉到父神的右邊。當基督在祂的死和復活中完成了祂的救贖大工時,祂升高到父那裏。如此,祂被高舉到父神右邊,被封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而神在祂的事工中沒有限量傾倒在祂身上的聖靈,如今輪到基督,將祂差到祂的門徒身上。耶穌基督是得勝者,祂的統治已經開始。而臨到我們身上的聖靈,正是基督被高舉的證據。
 
  10. 五旬節標志著新的約的過渡
 
  舊約聖經先知展望一個新的出埃及,上帝要把祂的聖靈豐富地傾倒在祂的子民身上(例如,賽卅二15;四十四3;結卅九29),並且要造作一個關於祂的榮耀和權能的新啟示(哈二14)。這個日子已經在五旬節到來了。
 
  傅格森(Sinclair Ferguson)提到三個與五旬節有關的救贖歷史的元素。首先,五旬節作為一個末世的事件,「公開地標示出從舊約到新約的過渡」,這是舊約聖經的先知們所展望的。(注21
 
期盼已久的耶和華的日子已然到來;未來世代的能力如今得到釋放。五旬節的特色就是聖靈的分配(distribution)是如此獨特。祂如今被基督無限量地「傾倒」下來,被分配到「所有的人身上」,沒有地域或種族的限制。(注22
 
  聖靈的降臨把來世的權能帶入到今天(來六4)。無怪乎保羅會說聖靈是神對未來應許的「憑據」(deposit,定金;和合本有小字翻譯為「質」)(林後五5),「對那將要到來的提出保證」。定金不只是未來的現實的應許,也是押金或未來的頭期款。如此,聖靈如今降臨了,把救恩帶到地極,讓所有的人得以預嚐天國中真正的喜樂、自由、公義和聖潔。
 
  保羅也提到聖靈在五旬節中作為「初熟的果子」被傾倒下來。更準確地說,他是說在基督裏的人,當他們熱切等候那將要到來的國度得著應驗,整個創造秩序得到更新時,就有了「聖靈初結[]果子」(羅八23)。正如定金一樣,初熟的果子應許了未來的現實,並且在事先把這現實的一部分賜給我們。在基督的工作和五旬節的聖靈降臨中露出曙光的天國,在未來會完全到來,因為聖靈是這個國度的憑據,而靠著聖靈的能力,在基督統治下的神的子民,是這個國度初熟的果子。(注23
 
  11. 五旬節標志出舊的約的廢止
 
  其次,當五旬節打破了所有猶太教地方性的分野,應許要把聖靈平等地傾倒在所有在基督裏的人,它所標志的,就不只是新約的過渡,而是舊約的廢止。「那神所賜的,卻是暫時的,摩西的管制體系(Mosaic economy)的顯著特色,如今就被廢止了。這是使徒行傳二章17-18節突出的重點。」(注24)藩籬已經被打破了。兒女要說預言;青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作異夢。聖約的中保功能,本來是透過對祭司和先知的呼召,如今臨到所有的人身上。
 
  如今,在基督裏,舊有的分別都被取消了。如今耶和華所有的子民都擁有原本只有先知才能經歷到的對上帝的知識。這正是摩西素來所盼望的,即便那是在他的治理下從來未被經歷過的:「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民十一29)如今,這已然成為事實。(注25
 
  五旬節代表救贖歷史上舊的約的廢止,因為五旬節在預表上相當於舊約聖經的兩個事件:巴別塔語言的混亂,以及上帝在西奈山同在的顯現。在巴別,上帝把人類從他們為自己建的巴別塔分散出去(創11章)。相對的,祂揀選了一個使者,把上帝的啟示帶給世上的萬國(創12)。從那時起,上帝就把亞伯拉罕的後代當作中保,把祂的聖約帶給世上其餘的人。
 
  我們可以看看巴別和五旬節之間的類似之處。在巴別,上帝混亂了人的語言,人因此變得無知,因為他們不再說同一種語言。但是在五旬節,人類驚訝又感到困惑地得知,他們能聽懂從帝國很遠的角落來的人的話,他們可以彼此溝通。但他們不再想要蓋一座塔頂通天的高塔,像巴別塔時的人一樣,傳揚自己的名,他們反而是在五旬節中聚集在一起,讚美神,因為聖靈已經從天降下。傅格森留意到,路加在他對五旬節的記錄中,記載了列國的名字(徒二8-12),正如巴別塔的故事後,也跟著一組列國的名字一樣(創十1-32)。在巴別,上帝臨到,以審判人類,把他們分散成許多的民族和語言。在五旬節,上帝降臨則是要祝福並分散一個單一的族群,就是教會,她要把天國的福音帶給列邦。他們不再因為罪而被分離開來,他們是與上帝和好的一群人,同有一主,一信,一洗(弗四1以下),也被同一個聖靈所聯合。如此,五旬節把巴別塔翻轉過來,如此就廢除了單一國家作為聖約中保的需要。
 
  五旬節也與西奈山有預表上的關聯。聖靈的降臨相當於神在西奈山上的顯現,耶和華降臨在西奈山頂(出十九20)。當摩西經歷耶和華的榮耀和祂的同在(出廿四16-18),神的子民也同樣經歷祂的同在。傅格森巧妙地總結了這個預表上的平行:
 
神在西奈山的啟示伴隨著火焰,暴風,和神的聲音(divine tongue)(來十二18-31)。摩西上到山頂。當他下山之後,手中握著十誡,上帝的律法。基督也剛升天。祂在五旬節降下,不是帶著寫在石板上的律法,而是祂自己聖靈的恩賜,要把律法寫在信徒的心上,並靠著祂的能力,使他們能成全律法的需要。(注26
 
  12. 五旬節為新的使命帶來新的能力
 
  傅格森所謂的歷史性救贖的第三個特徵是,聖靈把能力賜給所有基督的門徒——每個信徒——使他們能把福音傳到地極。大使命要靠聖靈的能力來完成。聖靈降臨是為了應驗彌賽亞的應許這個明確的目標:「他必洗淨許多國民;君王要向他閉口。……我要使他與位大的同分,與強盛的均分擄物。因為他將命傾倒,以致於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賽五十二15;五十三12)  原本隱藏的,但現在被五旬節公開揭露的現實是,升天的基督如今已經要求父神成全祂的應許,已經為祂的子民領受了聖靈,也把聖靈傾倒在教會身上,好讓彌賽亞時代得以開始,並藉著與此聖靈有分,讓和耶穌聯合的人,可以跟上耶穌復活的腳步。如此,在亞伯拉罕的後裔裏,地上的萬國如今都得到了祝福(創十二3;加三13-14)。(注27
 
  既然門徒領受了應許給他們的聖靈的能力,能到世界為基督作見證,神的話就能以許多的語言向萬國傳講(徒一4)。
 
  13. 基督的靈
 
  在這整件事中,我們明白到聖靈職事的本質,基本上是以基督為中心的。耶穌是由聖靈感孕的(路一35)。耶穌受洗時,聖靈降在祂身上,裝備祂,從事建立神國的事工(可一10)。聖靈沒有限量地充滿耶穌(約三34),耶穌也靠聖靈的能力執行祂的工作(路四14)。
 
但是耶穌不僅承載著聖靈,祂也同時差派聖靈。聖靈是奉基督的名而來的(約十四26),教導並引導基督的身體,施行並成全基督的工作(約十六13-15)。聖靈總是吸引人注意基督。這就是為什麼彼得在五旬節宣講基督的原因!聖靈降臨,是要執行和實現耶穌基督的治理。聖靈在五旬節來到是要完成彌賽亞的使命,並把能力賜給基督的身體,以完成它的宣教工作。
 
  14. 舊的約和新的約中的聖靈
 
  耶穌告訴祂的門徒,祂自己得榮耀之前,聖靈不會降臨(約七39)。這點,加上聖靈在五旬節降臨,使我們會發出一個疑問,就是關於在五旬節之前,聖靈和神的子民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如果在基督升天之前,祂還沒有受差遣,祂在舊約時怎麼可能就已經在工作了呢?
 
  許多神學家引用有限的舊約中關於聖靈的經文,他們主張,在基督降生之前,聖靈的職事只是暫時的。聖靈賜能力給神的子民中少數被揀選的領袖,默示先知,授予權柄給合法的君王,並賜給人智慧以完成特殊的工作。(注28)但是舊約未曾提供在一般信徒的生命中賦予聖靈的重生、內住或事工能力的證據。考慮到新約信徒生命中巨大幅度的聖靈工作——聖靈幫助或完成我們的稱義,重生,悔改和成聖——我們大可以懷疑,在舊約底下,人是否真的得救了。(注29
 
  改革宗神學家有時候會主張,這種不同是與聖靈的啟示更豐富,在新約聖經時期的工作更大有關,而不是說聖靈在舊的約下的職事是有限的。如果聖靈的工作對救恩和信心生活如此重要,如同新約聖經的資料所說的,那麼,聖靈在舊約聖經時期,應該也積極參與在那些活動之中。(注30)畢竟,在新約聖經中所顯明的,在舊約聖經中也已經潛伏在那裏了。舊約聖經所隱藏的,在新約聖經中顯明了。一件事沒有在舊約聖經中顯明,並不能說明它到新約聖經時才存在。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三位一體的教義。舊約聖經的材料,關於神有一個以上的位格只是暗示性的,可以引發我們思考,但絕不是巨細靡遺的。只有等到神子道成肉身,聖靈在五旬節降臨,我們才可能完全明白。然而神子和聖靈一直是以永恆神格(Godhead)中的位格而存在的,坐在父神的旁邊。如此,我們可以理解,也是系統前後一致的結論,就是聖靈也在舊約聖經的信徒生命中工作——雖然不是以一種完全顯明的方式。
 
  雖然這個思路很吸引人,但是仍稍有問題,因為它抬高了新約聖經和舊約聖經之間的連續性,而其可能付出的代價是忽略了救贖歷史漸近性的本質。聖靈不只是在新約聖經時期更豐富地顯明;祂是在五旬節才降臨,並賜下能力的。一些新的事情的確發生了。不只是聖靈只在耶穌基督裏、只透過耶穌基督向我們完全顯明(注31),以至於聖靈的工作在舊約中對我們仍然有點像謎一樣,我們也必須說明,聖靈的確更豐富、分配範圍更大、也更有能力地在彌賽亞時代降臨了。靠著聖靈,也藉著聖靈,基督應許會與祂的門徒同在(太廿八19;約十六7)。而聖靈在五旬節降臨所給我們的應許是神會與祂的子民永遠同在,祂的能力能使我們承擔國度的使命,而這兩者是聖靈獨特的新盟約職事。
 
三、教會與國度
 
  我們已經思考過兩個最基本的聖約實體:上帝的國與教會。教會和天國是相同的嗎?如果不是,我們怎樣把它們聯繫起來呢?這個問題又有什麼重要性呢?
 
  1. 辨別教會和國度的重要性
 
  新約神學家賴德(George Eldon Ladd)很有力地論證到,「教會」和「國度」不只是同一件事的不同名稱而已:
 
  [上帝的國]絕不可與教會混為一談。國度主要是指上帝作為君王的動態性統治,以及由此延伸而來的,人經歷到的統治領域。用聖經的用語來說,國度與其對象不能混為一談。他們是上帝治理的子民,進入國度,生活在國度之下,並受國度的統治。教會是國度的社群,但從來不是國度的本身。耶穌的門徒屬於國度,就如國度也屬於他們;但他們不是國度。國度是上帝的治理;教會是人的社會。(注32
 
  國度與上帝的治理是完全等同的。教會是神呼召的子民,要活出上帝的國度,也宣揚上帝的國度。
 
  要對教會有正確的認識,必須把它放在國度的背景下,因為上帝掌權的範圍遠超過教會。上帝的國包括整個受造界,而且最終要包括萬事。上帝具有對宇宙的統治權,因為祂是宇宙的創造者,而不是因為在地上有任何神的掌權的彰顯,甚至包括教會。和這個宇宙範圍的國度相比,教會的起源是因為上帝透過基督,呼召了一群屬祂的人。教會是國度的公民,但是國度的範圍要比她的公民寬廣。
 
  如果我們把教會和國度混淆在一起,我們就在冒險縮窄上帝救贖的範圍與立約的關注。無論何地,只要上帝對人生活方式的標準(norms)實現了,那裏就有神國的存在。只要有人尋求公義和憐憫,上帝的國度就把邪惡的國度往後推一步。它有可能——靠著上帝的普遍恩典——會在基督的身體外發生。的確,我們的鄰居,雖然他們不信神,但他們的行為和態度在某些生活領域中,比信徒更接近上帝的國。相反地,只要有人作惡或追求邪惡,無論是非信徒或信徒,魔鬼的國度就向外伸出其魔爪。
 
  上帝的治理乃是透過上帝自己公義的行動,在制式化教會之外的生活範圍來實現的。例如,基督徒的政治行動——根據合乎聖經的洞見和委身,在社會中尋求公義——就屬於上帝的國度。但是這樣的行動不是教會。通過符合上帝道德標準的政治性法案,無論是出於基督徒的關心或由非信徒的實踐,都是上帝在世界中治理的表現。但要把這些稱為教會,就誇大了教會這個字的意義,這是超越任何可能的認知或理由的。
 
  2. 教會是國度(基督在世界裏)的所在
 
  雖然上帝的國度不僅限於教會,但是教會卻是國度的所在。上帝把焦點放在教會身上。教會就是基督在世界中。保羅稱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他用這個圖像來描繪新約神的子民在統一中的多樣性。聖靈按祂的主權把各種恩賜賜給身體的成員,藉此,祂更新個別的百姓與身體,代表那將要到來的復原的象徵(羅十二3-8;林前十二14-31)。儘管聖靈把恩賜賜給個人,但是祂是要個人作為身體的一部分。一個在基督身體以外的信徒,就如一只被切除的耳朵,最終是毫無用處的。相對地,基督的身體在構成它的個人之外也不存在。
 
  保羅也用基督身體的圖像,強調教會與基督的關係。祂是身體的頭。祂是身體的統一體(羅十二5;林前十16;十二27),也是其生命的來源(弗一22;五23;西二17-19)。教會要對準祂,就如一棟建築要以房角石為基準一樣(弗二20-21)。教會是靠與基督有活生生的聯合而維持的,也只能在基督裏存活(弗二21-22;四15-16)。
 
  以基督為首的這個身體圖像暗示著在某些方面,教會是基督向世界的延伸。教會應該代表基督而行動,像過去一樣,作世界裏的基督。這個觀念完全符合聖約代表的實際情況,這是我們在聖約歷史中見到的。如同基督已經把未來的國度帶進目前的歷史,祂呼召祂的教會體現神的準則、價值與上帝即將來臨的國度的盼望。如同基督是來自天上的人,教會也應該在世界中體現天上的生命與能力。基督徒社群的生命、團契生活和事工,應該提供天國中生命的預嚐,以反映未來國度的樣式。
 
  3. 教會服事國度
 
  賴德論證到,教會是為國度服事。他留意到基督的門徒沒有宣講教會,而是宣講國度(徒八12;十九8;廿25;廿八3331)。(注33)事實上,賴德稱教會是 「國度的工具(器皿)」。教會的存在不是為了自己,乃是為了國度。天國福音的能力呼召教會,使教會得以存在,而教會的存在乃是為了神的國度。
 
  如此,國度必須是教會的生存與工作的終極目標。這不是在貶低教會,而是承認神揀選人,使人得救,是有其目的的,就是他們將要事奉祂。
 
  上帝定意要把神國的能力集中在教會,神的子民身上;教會也是可以見到神國能力的地方。雖然整個世界最後都會成為基督的領土,然而教會受呼召要作基督和祂的治理的宣傳廣告。
 
  4. 教會見證國度
 
  唯獨上帝自己能夠,也會建造祂的國度;它不是人的手能造的。但是上帝呼召教會為國度作見證。作為被救贖的一群罪人,教會是一群體驗天國生命的人,因此能泰然自若地向世界展示這樣的生命。賴德評論到,「倘若耶穌的門徒就是那些接受神國的生命和心靈相通(fellowship)的人,又倘若這生命就是末日神國的預嚐,那麼,教會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在現今這個邪惡的世代,展示將來世代的生命和心靈相通。」(注34
 
  教會作為神國見證的角色,呼召她要承擔宣講福音的責任,要具有使徒性(用尼西亞信經的語言來說)。
 
  正如基督在祂的話語與行為中作傳道的工作,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也必須提供話語--行為的宣講。我們的話解釋我們的行為,而我們的行為證實我們的生命。很不幸地,有時候我們似乎樂於把我們的見證局限在話語的宣講上。雖然我們宣講神國救贖的能力已經到來,但如果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彰顯神國的能力,我們的話語就會是空洞的。因此,牛畢真(Lesslie Newbigin)主教寫到,教會受差派「不只是要宣講神國,而是要在她自己的生命中表現神國的存在。」(注35
 
  作為基督的身體,教會是個彰顯愛和僕人身分的社群(約十三1-7;十五9-17),且順服基督的命令(約十四15-24)。我們經歷了神的赦罪,在基督裏恢復與神破碎的關係,新約的子民看重寬恕的價值,也操練寬恕的行動(太六12-14)。當聖靈在當前的世代中往前推進時,教會就彰顯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 溫柔、節制」(加五16-26)。教會是未來世代的人,居住在這個世代當中。作為聖靈的代理人,教會要在一個墮落的世界中,作為天堂的模範。
 
  5. 教會指向國度未來的復興
 
  按其本質,上帝的國是末世性的——是朝向未來的。國度指向上帝最終對宇宙的復興,當那日,神國的現實,和上帝作為造物主和立約的主,其統治的權柄,將再度合而為一。如此,國度就是上帝在歷史中工作的目標。
 
  正如上帝呼召以色列作為國度的模範,祂也呼召教會要揚起國度的旗幟,在她的生命與宣講中,宣佈上帝對未來的計劃。教會的異象和目的是由她未來的盼望所構成的。她要在當代,率先彰顯上帝未來統治的原則。教會讓我們預嚐末世真實的景況,這個現實乃是指向神的國度。(注36
 
  6. 教會是國度的監護人
 
  除了在世界中作為國度的工具,代理以及記號之外,教會也要作為國度的監護人。教會是地上的鹽,世上的光(太五13-14),因此,她必須保持其鹽分(對這個世界的權勢,作出國度的批判),並有效地保持其光亮。她把國度的福音帶給世界一部分的工作,就是要保存聖經的信息——照護、研讀、認識聖經,並加以傳揚。
 
  尼西亞信經說教會是使徒性的教會,意思是教會傳承了使徒的教導。這個使徒的遺產賦予教會的職責,就是要「堅守[使徒們]所教真實的道理」,以至於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多一9)。在實際的果效上,教會的使徒性是關於對上帝的話忠心。正如以色列領受並看守上帝寫在聖經中的聖言,教會也是如此。沒有對聖經的委身,教會就無法完成其國度的使命。
 
  7. 主耶穌啊,願你快來
 
  雖然國度在基督已完成的工作中、在聖靈的職事與教會的見證中,已經臨在這裏,但這還只是部分的存在,奧秘的存在,因為神國還有待最後的終結。這仍舊是神國未來的末世性視角。聖經神學家經常說神國已經成立了,但還留待最後的終結(to be consummated),或神國已經降臨但還未完全降臨(both already and not yet)。
 
  一方面,神的掌權在基督第一次顯現時已經臨到。上帝的國是祂救贖的能力,在耶穌基督的位格上,侵入到世界之中。進入神國,就意味著參與上帝在世界中的救贖和轉換的能力,這個能力已經建立且正在爆發。神國作為目前已經存在的領域,上帝呼召祂的子民歸信基督,順服祂的旨意,並為國度作見證(太六10;七21-22;廿一31-32;可九47)。
 
  另一方面,神的治理,其終極的實現,仍須等候圍繞著基督第二次顯現時的榮耀。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要承認基督的王權(腓二10-11)。同樣,有一天,上帝國度的原則將在新的人類社會中實現,這是上帝在國度完全彰顯時所要建立的社會。那時,上帝的權柄將會成為事實。整個宇宙都將成為上帝治理的範圍。只有到那個時候,這個世界的眾多國度才會真正成為上帝唯一的國度,也只有到那個時候,上帝的旨意能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當我們愈多地經歷上帝末時的國度,我們愈能明白上帝在我們生命中,和在我們的世界中,成就了一個小小的開始。如此,我們盼望國度終極的完全。當我們經歷未來,我們就更盼望其豐富。我們在教會崇拜中愈多經歷國度,我們就在生活在所有領域中,愈多地尋求祂國度的實現。根據在上帝在聖靈中所賜給我們的,我們開始發現,我們當前的處境和上帝在基督和聖靈中給我們的美善恩賜,是如何相互衝撞。這會讓我們在盼望中熱切期待那日子的到來,到那時,基督將要再來,並完成祂在我們身上開始的工作。


教會:上帝的子民
THE CHURCH: THE PEOPLE OF GOD
原著:E. Clowney, The Church,第二章。林慈信編譯
專題研經材料(編按:限於篇幅,請自行查考經文)
https://yimawusi.net/2021/04/21/the-church-the-people-of-god/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17/03/church-people-of-god-e.html
 
教會與以色列:問題所在
The Church and Israel: The Issue
作者:Cornelis Venema   誠之譯自:
http://www.ligonier.org/learn/articles/the-church-and-israel-the-issue/
https://yimawusi.net/2021/03/05/the-church-and-israel-the-issue/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18/03/church-and-israel-issue-cornelis-venema.html
 
教會和以色列
THE CHURCH AND ISRAEL
作者: Michael Horton    唐興譯/誠之編校
本文首刊於「當代宗教改革」(Modern Reformation)雜誌,總第33月號(May/June 1994
https://yimawusi.net/2021/03/06/michael-horton/
https://wscal.edu/resource-center/the-church-and-israel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1/03/church-and-israel-michael-horton-modern.html
 
約中的教會和以色列
TheChurch and Israel in the Old Testament
作者:Iain Duguid  譯者:駱鴻銘
https://tabletalkmagazine.com/article/2012/10/the-church-and-israel-in-the-old-testament/
https://yimawusi.net/2021/04/24/the-church-and-israel-in-the-old-testament/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18/11/thechurch-and-israel-in-old-testament.html
 
的以色列
The Israel of God
作者: R. Scott Clark  翻译: 唐兴
http://rscottclark.org/2003/09/the-israel-of-god/
http://peddrluo.blog.163.com/blog/static/1948013122008101870632/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17/07/israel-of-god-r.html

2021-03-11


「若我的子民」
“If My People”

作者:Kim Riddlebarger  誠之譯自:
https://www.kimriddlebarger.com/the-riddleblog/if-my-people
https://yimawusi.net/2021/03/07/kim-riddlebarger/
 
我們時常會聽到一些基督徒說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一點很明確,就是這並不是說美國與上帝立了一個國家之約,類似於上帝與舊約時代以色列民所立的約。
It is common to hear Christians claim that America is a “Christian nation.”  What, exactly, does that mean?  One thing it does not mean is that America has a divinely established national covenant with God similar to God’s covenant with Israel.
 
因為我們的主對上帝的保護和拯救的應許是給教會的(太十六18),所以基督徒永遠都會受到這樣的誘惑,就是錯誤地以為我們的主的應許會超越教會的範圍,延伸到他們所居住的國家。對上帝的這種保護,其聖經支持可以從歷代志下七章14節的呼求中找到:「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Because our Lord’s promise of divine protection and deliverance is given to the church (Matthew 16:18), the temptation is ever-present for Christians to mistakenly assume that our Lord’s promise extends beyond the church to that nation in which they live.  Support for such divine protection is found by an appeal to 2 Chronicles  7:14 — “If my people who are called by my name humble themselves, and pray and seek my face and turn from their wicked ways, then I will hear from heaven and will forgive their sin and heal their land.” 
 
活躍在政治領域裏的美國福音派人士,當他們在一場持續不斷的文化戰爭中陷入到另一場小衝突裏時,「上帝站在我們這一邊」的說法通常會浮出水面,比如在一種摩尼教式的善惡二元鬥爭中,與世俗的進步革新派(secular-progressives)爭奪國家靈魂的時候。在激烈的戰鬥中,許多基督徒會援引上帝對以色列國族所做的盟約應許,錯誤地以為這些應許也適用於美國,因為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因此像古代以色列民一樣,只要符合這個條件,即「若我的子民謙卑」,就可以呼求上帝的保佑並最終取得勝利。
The claim that “God is on our side” usually surfaces when politically active American evangelicals see themselves in another skirmish in the ongoing culture war–contending with secular-progressives for the soul of the nation in a Manichean struggle between good and evil.  In the heat of battle, Christians invoke covenant promises made by God to national Israel, mistakenly assuming these promises apply to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is a “Christian nation,” and therefore like ancient Israel, allowing appeal to God’s promise of protection and eventual victory upon the condition, “if my people humble themselves.”
 
這種將上帝對以色列民所做的盟約應許直接應用在美國(或任何一個地上國度)身上的傾向,是一種流行但錯誤的假設的關鍵指標之一,即以為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因為它是建立在「聖經原則」上的,因此就擁有某種與上帝的獨特關係,就像以色列民在舊約時那樣。
This tendency to apply the covenant promises God made to national Israel directly to America is one of the key indicators of a popular but erroneous assumption that American is a Christian nation because it was founded on “biblical principles” and therefore possesses some sort of unique relationship to God, just as Israel did under the Old Covenant. 
 
上帝曾在西奈山與祂的選民以色列國民立了約。但是,美國並沒有如同以色列那樣,與上帝立下國家之約。這個事實給那些認為上帝對古代以色列的應許可以直接適用於美國的人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立約的祝福和咒詛的應許是在特定的聖經背景下(乃是為那即將到來的彌賽亞做準備)賜予以色列的,因此不能適用於當代的政治問題,因為這種立約的祝福和咒詛是在以色列獨特的歷史中發揮作用的。
But America has no national covenant with God, as did Israel under the covenant God made with his chosen people at Mount Sinai.  This fact presents a serious problem for those who assume that promises God made to ancient Israel can apply directly to the United States.  Covenant promises of blessing and curse were given to Israel in a particular biblical context (in preparation for a coming Messiah) and so cannot be applied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issues given the role such covenant blessings and curses played in Israel’s unique history.  
 
將這些盟約應許直接應用在現代美國的一個例子出現在全國祈禱日的網站上,我們在網站上看到以下內容:
One such example of applying these covenant promises to modern America appeared on the website for the National Day of Prayer, where we read the following,
 
我們的目標是看到整個美國的社區發生變化。這種改變是在一個個家庭中發生的。我們知道許多生命正在被改變。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報告和統計數字(請閱讀《禱告得到回應》)。 我們在期待中禱告,知道如果我們尋求祂,離棄我們的行為並悔改,上帝能夠也會帶來改變(歷代志下七14)。
Our goal is to see communities transformed across America.  That happens one family at a time.  We know lives are being changed. We see the reports and statistics everyday (read Answered Prayer).  We pray in expectation knowing that God can and will make a difference if we seek Him, turn from our ways and repent (II Chronicles 7:14).
 
國家禱告日的願景是轉化社區、改變個人。聖經的支持來自歷代志下七章14節。在引用這段經文時,完全沒有考慮到這節經文最初出現的救贖歷史背景,即所羅門聖殿的獻殿(歷代志下六~七章),特別是上帝在前幾節經文中藉著從天上降下的火向以色列眾人顯現之後(歷代志下七1-3),對所羅門的私下啟示(12節,「夜間」)。
The stated desire of the national day of prayer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ies and individuals.  Biblical support is taken from 2 Chronicles 7:14.  This passage is cited apart from any consideration whatsoever of the redemptive-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the verse originally appears–the dedication of Solomon’s temple (2 Chronicles 6-7), specifically God’s private revelation to Solomon after the public manifestation of fire in the previous verses (2 Chronicles 7:1-3).     
 
那些認為自己正處於文化戰爭當中的人,或者那些正在尋求民族復興的人,常常肯定地說,惟願生活在美國的上帝子民,按照上帝在歷代志下七章14節中對以色列人所做的約定應許行事,那麼上帝就會使我們的國家免於一些即將到來的災難——通常是一些討人厭的政治人物的當選,或者一些令人憂心的立法的通過,或者是被認為會破壞猶太-基督教價值觀的高等法院判決,甚至是黨派的政治觀點。如果上帝在所羅門時代向以色列人做出了這個應許,那麼祂今天仍然會向生活在美國的基督徒做出這個應許。不是嗎?
Those who see themselves in the midst of a culture war, or who are seeking a national revival, often affirm that if only God’s people living in America would act upon the covenant promises God made to Israel in 2 Chronicles 7:14, then God would spare our nation from some impending calamity–usually the election of some disagreeable political figure, or the passage of some worrisome piece of legislation, or a high court decision which is perceived to undermine Judeo-Christian values, or even partisan political views.  If God made this promise to Israel during the days of Solomon, then he is still making this promise to Christians who live in America today.  Right? 
 
大錯特錯!對歷代志下七章14節的不當引用,與某些時代論者所作的警告非常相似,他們認為末世的中心是上帝對以色列民族的計劃。聖經中講到立約的祝福和咒詛降臨到以色列敵人身上的經文(即:創十二3),被解釋為除非美國支持現代的以色列國(特別是在給予亞伯拉罕實際後裔的土地應許方面),否則美國就有可能受到上帝的審判。正如一位著名的福音派信徒在國會任職時所說的:
Wrong.  The improper invocation of 2 Chronicles 7:14, closely parallels warnings made by certain dispensationalists, who see the end-times centering around God’s program for national Israel.  Biblical passages which speak of covenant blessings and curses coming upon Israel’s enemies (i.e., Genesis 12:3), are interpreted to mean that unless the United States support the modern nation of Israel (specifically in terms of the land promise given to the physical descendants of Abraham), America risks coming under God’s judgment.  As one prominent evangelical stated while serving in Congress,
 
我在心裏和腦海中堅信,如果美國不與以色列站在一起,美國就會滅亡。……我們必須表明,我們的命運和以色列是密不可分的,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曾因為與以色列的關係而蒙受祝福,而如果我們拒絕以色列,就會受到詛咒……我們非常相信創世記的經文[創十二3],我們十分相信,萬國萬民在祝福以色列的同時也會得到祝福。這是一個強烈而美好的原則。
I am convinced in my heart and in my mind that if the United States fails to stand with Israel, that is the end of the United States . . . [W]e have to show that we are inextricably entwined, that as a nation we have been blessed because of our relationship with Israel, and if we reject Israel, then there is a curse that comes into play. . . . We believe very strongly the verse from Genesis [Genesis 12:3], we believe very strongly that nations also receive blessings as they bless Israel. It is a strong and beautiful principle.
 
雖然人們相信,上帝對那些保護以色列的人的應許,主要適用於正在發生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的難題上,但聖經中提到舊的約(old covenant;譯按:即摩西之約)下的以色列(或亞伯拉罕)的經文卻毫不猶豫地被應用到了當代事件上。他們從來不在乎這個事實,即約書亞所告訴我們的關於土地的應許,在征服迦南地期間已經應驗了(書廿四13),也不管在新的約中,給予以色列的土地應許已經被普世化,擴展到了全世界(羅四13)。 鑒於前面提到的以色列在救贖歷史中相當獨特的角色,這種應用應該讓我們感到非常不安。
Although it is believed that God’s promise to those who protect Israel applies primarily to matters of the on-going Israeli-Palestinian conundrum, biblical passages referring to Israel (or to Abraham) under the Old Covenant are applied to contemporary events without the slightest hesitation.  Never mind the fact that Joshua tells us the land promise was fulfilled during the Conquest (Joshua 24:13) or that in the new covenant the land promise given Israel is universalized to extend to the entire earth (Romans 4:13).  In light of Israel’s quite unique role in redemptive history mentioned previously, this kind of application should give us great pause.
 
如果人們所說的「基督教國家」是指美國有某種神學上的憲章或與上帝立的約,如歷代志下七章14節這樣的聖經經文所規定的,那他們就大錯特錯了。歷代志下七章14節適用於所羅門時代的以色列人,當時上帝的榮耀充滿了他剛剛獻給耶和華的聖殿。
If by “Christian nation” one means that America has some sort of theological charter or covenant with God as set forth in a biblical passage such as 2 Chronicles 7:14, they are sadly mistaken.  2 Chronicles 7:14 applied to Israel in the days of Solomon when God’s glory filled the temple he had just dedicated to YHWH.  Passages such as this one are invoked the way they are because of a serious theological misunderstanding–the confusion of redemptive promises made regarding the kingdom of God with God’s providential purposes for the civil kingdom.  Unless we are willing to rip the passage from its redemptive historical context, it cannot be invoked as a promise applying to modern America.  In terms of our national relationship to God, America is every bit as “secular” as is Saudi Arabia, Iran, China, or even Israel, for that matter.  America is not a divinely-ordained theocracy with either national promises or threatened curses as was true of Israel.
 
以這種方式來引用這類經文,是源於一個嚴重的神學誤解,就是把關於上帝國度的救贖應許與上帝對公民國度的護理混為一談了。除非我們願意把這段經文從其救贖的歷史背景中抽離出來,否則就不能把它作為適用於現代美國的應許來引用。就美國與上帝的關係而言,美國與沙特阿拉伯、伊朗、中國,甚至以色列一樣,都是「世俗」的國家。 美國並不是像以色列那樣,是上帝定旨的一個神治國度,有著國家性的應許或威脅的詛咒。
If by “Christian nation” one means that America has some sort of theological charter or covenant with God as set forth in a biblical passage such as 2 Chronicles 7:14, they are sadly mistaken.  2 Chronicles 7:14 applied to Israel in the days of Solomon when God’s glory filled the temple he had just dedicated to YHWH.  Passages such as this one are invoked the way they are because of a serious theological misunderstanding–the confusion of redemptive promises made regarding the kingdom of God with God’s providential purposes for the civil kingdom.  Unless we are willing to rip the passage from its redemptive historical context, it cannot be invoked as a promise applying to modern America.  In terms of our national relationship to God, America is every bit as “secular” as is Saudi Arabia, Iran, China, or even Israel, for that matter.  America is not a divinely-ordained theocracy with either national promises or threatened curses as was true of Israel.
 
現實的情況是,歷代志下七章14節中的應許及其應許的祝福和威脅的咒詛(「若我的子民」)的條件,與民族復興或美國目前的命運是沒有任何關聯的,然而它卻與近3000年前所羅門聖殿的落成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The reality is that the promise found in 2 Chronicles 7:14 and its conditionality of promised blessing and threatened curse (“if my people”) has nothing whatsoever to do with a national revival or the current fortunes of the United States.  It had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dedication of Solomon’s temple nearly 3000 years ago.


 
另參:〈美國不是以色列〉一文。
https://yimawusi.net/2021/02/02/scott-clark-2/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1/03/none-dare-call-it-confused-usa-is-not.html


「美國不是以色列」:有人敢說這是頭腦不清嗎?
None Dare Call It Confused: USA is Not Israel

作者Scott Clark  誠之譯自
https://heidelblog.net/2010/03/none-dare-call-it-confused-usa-is-not-israel/
https://yimawusi.net/2021/02/02/scott-clark-2/
 
顯然,基督教右派計劃在201051日,即2010年的勞工節開一場大會。按照2010年五一節網站(http://mayday2010.org/)的說法,這場大會是「為一個陷於困境中的國家向上帝呼喊」。他們呼籲「愛神的各宗派基督教領袖要謙卑自己,禱告,尋求神的面,並轉離我們的惡行,無論個人還是國家」。在這方面,他們引用了《詩篇》一〇六篇44-45節:
Apparently the Christian right has planned an event for May 1, 2010—May Day 2010 (HT: Allan Bledsoe). According to the May Day 2010 site this event is “a cry to God for a nation in distress.” They call “Christian leaders of all denominations who love God to humble ourselves, pray, seek the face of God, and turn from our wicked ways—individually and as a nation.” In this context, they quote Psalm 106:44-45,
 
然而,祂聽見他們哀告的時候,就眷顧他們的急難,為他們記念祂的約,照祂豐盛的慈愛後悔。
But he took note of their distress when he heard their cry; for their sake he remembered his covenant and out of his great love he relented.
這個大會是以一個全國盟約的名義召開的。我有點驚訝,也感到失望,他們沒有引用歷代志下七章14節的內容,直到我在教會主日週報的夾頁裏才看到他們引用了:
The event is cast in terms of a national covenant. I was a little surprised and disappointed not to see a quotation from 2 Chron 7:14 until I looked at the bulletin insert (for churches):
 
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
“If My people who are called by My name will humble them-
selves, and pray and seek My face, and turn from their wicked
ways, then I will hear from heaven, and will forgive their sin
 
這裏最大的難題是,雖然上帝在美國有祂的子民……但美國本身並不是「我名下的子民」。從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刻起,就再也不可能有另一群「我的子民」了。事實上,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早在十字架之前,以色列民就不是「我的子民」了。當耶穌降世的時候,祂就是上帝所立的「我的子民」。耶穌是「上帝的以色列」。自從以色列民之後,上帝就沒有和另一個民族立過約。
The great difficulty here is that while God has people in the USA the USA, as such is not “my people.” From the moment Jesus was nailed to the cross there could never be another “my people.” Indeed, in important ways, long before the cross national Israel was “not my people.” When he came, Jesus was God’s “my people.” Jesus is the Israel of God. There has been no covenant between God and a national people since national Israel.
 
話說回來,我是贊成禱告的。基督徒應該聚集在教會中禱告,改革宗基督徒聚集在教會中禱告是合適的。聖經中命令我們為那些在上有權柄的人禱告(提前二1-2),改革宗教會的做法也是如此。基督徒應該參與公民社會,設法在這個關乎道德、創造性的、自然法的領域中發揮影響力。他們應該呼籲執政掌權者履行維護公義的職責(羅十三),但我們要以順從的態度來呼籲(多三1)。
Now, I’m in favor of prayer. Christians should gather in congregations to pray and it is appropriate for Reformed Christians to gather in congregations to pray. We are commanded in Scripture to pray for those in authority over us (1 Tim 2:1-2) and it is the practice of Reformed congregations to do so. It is appropriate for Christians to be involved in civil society, to seek to bring to bear in that sphere the moral, creational, natural law. They ought to call on the magistrate to fulfill his duty to uphold righteousness (Rom 13) but we do so submissively (Titus 3:1).
 
基督徒擁有雙重公民身份。按照保羅的說法,我們是「天上的國民」(腓三20)。當然,我們在這裏也是公民,在這世上。我們的雙重公民身份意味著我們必須排定好我們各種忠誠的優先順序。我們必須作我們所生活的世俗政體的好公民,但很明顯,合乎聖經的順序是優先考慮我們的身份是天上的公民。我無法想像使徒會支持腓立比基督徒舉行大規模的示威,反對羅馬的獨裁統治。安靜地主張合法的權利,是的。保羅在要求一個公正審判的時候就這樣做了,這是他在羅馬法律下的權利。
We Christians have a dual citizenship. According to Paul, our “citizenship is in heaven” (Phil 3:20). Of course, we are also citizens here, in this world. Our dual citizenship means that we must prioritize our loyalties. We must be good citizens of the earthly polities in which we live but clearly, the biblical priority is upon our heavenly citizenship. I can’t imagine the Apostle countenancing a mass demonstration by Philippian Christians against the Roman dictatorship. The quiet assertion of legal rights, yes. Paul did so when he asked for a trial—which was his right under Roman law.
 
這裏的修飾詞「安靜地」很重要。安靜地生活不是寂靜主義(quietism),什麼都不作。在有人說我是虔誠主義者之前,要小心謹慎一些。上帝的話語這樣說道:
The modifier “quiet” is significant here. To live quietly is not quietism. Before anyone calls me a pietist, be careful. God’s Word says:
......又要立志做安靜人,辦自己的事」 (帖前四11
“…and to aspire to live quietly, and to mind your own affairs” (1 Thess 4:11)
 
「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勸戒這樣的人,要安靜做工,吃自己的飯。」(帖後三12)。
“…and to aspire to live quietly, and to mind your own affairs” (1 Thess 4:11)
 
“Now such persons we command and encourage in the Lord Jesus Christ to do their work quietly and to earn their own living” (2 Thess 3:12)
 
我可以想像有人會反對說:「但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後書中只希望某一類人安靜」。的確,保羅是針對帖撒羅尼迦人中的一個具體問題,但他並不是只想讓他們安靜地生活。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我再回到提摩太前書二章12節的其餘部分。我們要為那些在我們之上有權柄的人禱告。
I can imagine someone objecting, “But Paul wants only a certain class of people to be quiet in 2 Thess.” True, Paul is addressing a specific problem among the Thessalonians, but it’s not as if he wants them only to live quietly. We’ve seen that already. So I go back to the rest of 1 Tim 2:12. We are to pray for those in authority over us
 
......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提前二2
“…that we may lead a peaceful and quiet life, godly and dignified in every way.” (1 Tim 2:2)
 
換句話說,保羅的盼望是沒有人來管基督徒,讓我們在這世上活出我們的信仰,帶著「真實世界」(什麼,天堂不是「真實」的?希伯來書十一章說是!)的一切後果。沒錯,但我們的眼睛要注目那座城,它的建築師和建造者是上帝(來十一10)。我們的眼睛要專注於「永生上帝的城邑」(來十二22),因為「我們在這裏本沒有長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來十三14)。
In other words, Paul’s hope is that we Christians will be left alone to live out our faith, in this world, with “real-world” (what, heaven isn’t “real”? Hebrews 11 says it is!) consequences yes, but with our eyes fixed on that city whose architect and builder is God (Heb 11:10). Our eyes are to be focused on the “city of the living God” (Heb 12:22) because “here we have no lasting city, but we seek the city that is to come” (Heb 13:14).
 
是的,要為國家禱告,但要舉行大規模示威?五一節網站上說,這不是給媒體或政客看的?真是這樣嗎?從什麼時候開始,聚集在華盛頓的人,有誰不希望媒體或政客的關注?難怪人們會對教會抱著懷疑態度!在世人看來,這場集會如果不是為了爭奪權力和影響力,那就什麼都不是。如果這真的只是為了禱告,就不必在華盛頓聚集,而是在教會中安靜地聚集。是的,要為國家禱告,但不要把美國人民當成上帝的約民。我們不是。祂在這裏有約民,但祂給以色列國的應許已經應驗了。在出埃及記第二十四章3節,作為上帝的國民,以色列民起誓立約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 然後,根據聖經的記載,「摩西將血灑在百姓身上,說:『你看,這是立約的血,是耶和華按這一切話與你們立約的憑據』。」
 
Yes, pray for the nation but in mass demonstration? The May Day website says that this is not for the media or the politicians? Really? Since when did anyone gather in DC who did not want the attention of the media or the politicians? No wonder folks are cynical about the church! To the world this will look like nothing if not a grab for power and influence. If this was really and only about prayer there would not gathering in DC but rather there would be quiet gatherings in congregations. Yes, pray for the nation, but not as if Americans are God’s covenant people. We aren’t. He has covenant people here but national promises have been fulfilled. In Exodus 24, as God’s national people, Israel swore a covenant saying, “‘All the words that the LORD has spoken we will do.'” Then, according to Scripture, “Moses took the blood and threw it on the people and said, ‘Behold the blood of the covenant that the LORD has made with you in accordance with all these words.'”
 
你讀過大先知書嗎?你讀過小先知書嗎?你知道以色列的歷史嗎?以色列沒有遵守與耶和華立的約,但耶穌卻遵行了。祂為祂的父從永古以來賜給祂的所有子民遵守了律法的一切吩咐。這個國家需要的不是華盛頓特區的又一次禱告集會,而是在神聖的崇拜服事中真心的禱告,承認教會的罪,呼求教會的主的赦免。這些罪中最主要的是沒有考慮到上帝的聖潔律法是什麼,也沒有從律法中看到我們自己真正的光景。與這些罪相伴的是上帝話語僕人的罪,他們沒有傳講福音,也就是基督已經為祂的子民遵守了榮耀的律法,為他們受死,並且為他們復活了。
Have you read the major prophets? Have you read the minor prophets? Do you know the history of Israel? Israel did not keep her covenant with Yahweh, but Jesus did. He kept all the words of the law for all the people his Father gave to him from all eternity. What this country needs is not another prayer rally in DC but heartfelt prayer in divine services, confessing the sins of the church and calling out to the Lord of the church for forgiveness. Chief among those sins is failing to reckon with God’s holy law for what it is and for failing to see ourselves in light of that law for what we are. Concomitant with those sins is the sin of our ministers of failing to preach the gospel of Christ’s glorious law keeping, death, and resurrection for his people.
 
我們所宣講的救主將要在榮耀中降臨,是的,但現在還不是時候。我們所傳講的救主曾在降卑和苦難中降臨,但現在還不是勝利神學和榮耀神學的時刻,如今還為時尚早。當萬王之王帶著榮耀和權柄降臨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那個時候到了。現在,我們所能提供給罪人的,就只有上帝的公義律法和祂絆腳跌人的石頭,即世人看為愚拙的福音:一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救主,卻在第三天復活了。
The Savior we preach will come in glory, yes, but now is not that time. The Savior we preach came in humiliation and suffering. Now is not a time for a theology of triumph and glory. It’s too soon for that. We’ll know when that time is, when the King of the Nations comes in glory and power. Now all we have to offer to sinners is God’s righteous law and his stumbling-block foolishness, the gospel of a crucified Savior raised on the third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