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兩約之間的時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兩約之間的時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1-08

两约之间的时期

摘录自《新译本研读版圣经》,  1458页,环球圣经公会
    
  新旧两约之间是一个动荡和充满变化的时期。新崛起的政治军事势力取代了传统列强在各区域的霸权,而近东文化传统那近3,000年的主导地位也成为过去。
   
  在圣经历史上,从尼希米到基督出生相隔约有400年;这段被称为两约之间的时期(约主前4335),有时也称为“沉默”的岁月,但其实一点也不沉默。这些年间所出现的事情、著作和社会趋势都塑造了新约的世界。
  
  历史
      
  随着被掳至巴比伦之后,以色列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只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强大帝国统治下的一小片领土。对于波斯统治后期所发生的事情,我们所知的不多,因为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约主后37100)对于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几乎一点也没有记载,而他的资料是我们了解两约中间时期的主要来源。
      
  亚历山大大帝取得圣地之后(主前332),一个崭新而更隐伏的威胁在以色列出现。亚历山大致力用希腊语言和文化去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继位的人都追随这个政策。这个称为希腊化的政策对犹太人有深远的影响。
      
  亚历山大一死(主前323)  ,他所赢取的江山由属下的几名将领所瓜分。其中两个分别建立了两个王朝,即是埃及的多利买和叙利亚与米索不达米亚的西流基,双方为取得圣地控制权而相争超过一个世纪。
      
  多利买王朝尚能体谅宗教对犹太人来说是十分敏感的事情。但到了主前198年,西流基王朝取得圣地的统治权。犹太历史上其中最壮烈的一段,就是在这个新的局面开展之后发生的。
      
  西流基王朝早年主要承续多利买王朝的宽容统治政策,直到安提阿古四世伊皮法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这称号的意思是“神显现”,他从主前175164统治),才改用激进的手段推行希腊化,企图巩固日渐衰败的帝国。虽然一班犹太贵族已接受了希腊的生活方式,可是大部分的犹太人仍为此而感到愤怒。
      
  安提阿古采取了残暴的手段,目的是要彻底消灭犹太人的信仰。他下令禁止犹太人遵守一些核心的宗教习俗,企图消毁所有律法书(摩西五经),又要求犹太人向希蜡神宙斯献祭。当中最令犹太人感到愤怒的,是在耶路撒冷圣殿内竖立宙斯神像和用猪来献祭。
      
  反抗安提阿古的领导人是一位来自祭司家族的年老村民玛他提亚,和他的五个儿子:犹大(马加比。意思可能是“锤击者”)、约拿单、西门,约翰和以利亚撒。玛他提亚摧毁了家乡莫顶的希腊祭坛,又杀死安提阿古的特使。由此触发了马加比革命,一场历时24年的斗争(主前166142),为犹大带来独立,直至主前63年罗马人取得耶路撒冷控制权为止。
      
  玛他提亚家族所取得的胜利可说是有名无实。随着玛他提亚最后一个儿子西门去世之后,他们所建立的哈斯摩尼朝代也变得贵族化和希腊化,甚至看不出跟西流基政权有什么分别。西门的儿子约翰许尔堪(John Hyrcanus)统治期间,曾经支持马加比的正统犹太人已然失势。其余的哈斯摩尼家族,除了少数例子外,大部支持希腊化的犹太人。法利赛人更遭亚历山大杨纽(Alexander Janneus,主前103-76)所迫害。
  
  主前63年,国势日隆的罗马帝国介入杨纽两个儿子亚里多布二世(Aristobulus II)和许尔堪二世(Hyrcanus II)之间的一场宫廷斗争,哈靳摩尼朝代也就此宣告结束。将军庞贝为罗马征服了东方之后,包围了圣殿三个月,最后占领了耶路撒冷。庞贝又屠杀正在执行任务的祭司们,且进入了至圣所,这亵渎圣殿事件,就这样的开始了罗马统治的岁月,对犹太人来说是无法宽恕又难以忘怀的。
  
  著作
   
  犹太人在饱受压迫和经历内乱的悲苦岁月里,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内容既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事情,也针对当代人而写。其中较重要的三种作品是《七十士译本》、次经和死海古卷。《七十士译本》。根据犹太人的传统说法,在多利买非拉铁非斯(Ptolemy Philadelphus,约主前250)的赞助下,72名学者聚集在亚历山太港附近的法罗斯岛,在72天里把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根据这个传统,教会后来就用了拉丁文“七十” (septuaginta)这个字作为译本的名称,而用罗马表示70的数字LXX来作为它的简称。

    个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可能是,旧约圣经中至少律法书(摩西五经)约在主前250年就已被译成希腊文,供移居亚历山太港说希腊文的犹太人使用。至于旧约其余的经卷和部分非正典的书卷,则在基督教时代来临之前也陆续被收纳进《七十士译本》里,虽然不清楚详细的过程和日子。
      
  《七十士译本》。迅即成为居住在圣地以外的犹太人的圣经,因为他们也像亚历山太港的犹太人一样已不说希伯来话。《七十士译本》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因着它,圣经可以同时在不懂得祖辈语言的犹太人和整个希腊语的世界中通行。后来更成为早期教会所使用的圣经。由于《七十士译本》是那么普及,部分基督教宗派因为《七十士译本》的缘故把次经也保留下来。
    
  次经。源自希腊文“隐藏”一字,后来被赋予“冒充”之意。然而,从专门的含意来说,它是指一批特定的著作。当中包括各种不同的书卷和对某些正典书卷的增补。除了以斯得拉贰书(约主后90)之外,其余都在两约中间时期成书。它们得到罗马教会和东方教会所认可,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的结果。
  
  希伯来文旧约正典的范围很可能在主后二世纪初已定下来,并且得到今天大多数新教徒所接受。纵使教父之间对于那些经卷该定为正典意见不一,好些包括在《七十士译本》里的次经在基督徒中间一直得到广泛使用,直到宗教改革为止。当时,大多数新教徒决定追随希伯来正典,而罗马天主教会则在天特会议(1546)和较近期的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86970)上确认那些收纳在拉丁《武加大译本》的次经的正典地位。
      
  次经地位得到认可主要是靠教会的力量,否则根本不可能称为正典文献。没有证据显示耶稣或使徒曾经像引用圣经一样引用次经的作品。次经虽然是由犹太人所撰写,但却不为犹太社群所接受,使徒行传里使徒复述犹太人历史的讲道中,也没有片言只字提及这时期的历史。即使是较为可靠的(马加比壹书),也因为书中的历史记载有许多错误和时代错配的字眼而失色。
  
  次经的神学价值在正典中都能找得到,反而次经有很多内容并不符合圣经的教导。尽管如此,这些作品的内容为研究两约中间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
    
  死海古卷。1947年春,一个阿拉伯牧人无意中在对着死海西南岸的山区中的一个洞穴,发现了被称为“近代最重大发现的手抄本”。在那些洞穴中所发现的文件和文件残片,包括旧约经卷、部分次经、启示文学作品、伪经(声称是某些古代信心英雄所著的书卷)和这个宗派独有的一些书卷,统称为“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约有三分之一属于圣经经卷,当中又以新约引用得最多的诗篇、申命记和以赛亚书为数最多,最值得注意的发现之一是一卷有大约7公尺长的以赛亚全书。
      
  这些经卷的发现,对于探索旧约经文的原稿版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原稿的真貌,较现存所知的手抄本距原著写作的时间拉近了1,000年。此外,也大大增加了我们对古代希伯来文和亚兰文的认识,并提高了我们对两约中间犹太教发展的了解。对于圣经读者来说,死海古卷的重要性,在于证明了旧约经文是经过小心抄录而保存下来,为经文的可靠性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社会发展
      
  犹太社群因为要回应两约中间时期的压力而产生了各种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改变塑造了耶稣时代的犹太教。
      
  散居的犹太人。以色列人自被掳后开始散居各地,这种情况在两约中间时期迅速加剧,甚至有位当代作家可以说犹太人已经遍布“所有的地与海”。     
    
  散居圣地以外的犹太人,远离圣殿,宗教生活集中于研读律法书和会堂的生活(见下文)。早期教会的宣教士使用旧约的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在散居的犹太人当中开始向外族人传道。   
      
  撒都该人。在圣地,希腊世界透过撒都该党派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他们是由贵族组成,形成圣殿党派。基于他们的地位,撒都该人想保持已有的势力架构。   
      
  人数虽然相对较少,他们却掌握政治实权,并且操纵着大祭司一职。除了律法书以外,他们不接受其他一切宗教著作,也不接受五经以外的教义(如死人复活)
  
  会堂。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期间,远离圣殿,国破家亡,处身在异教的环境之中。原来的宗教信仰受到灭绝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掳的人只好把信仰的焦点由已失去的转到仍然拥有的——律法书和他们是神子民的信念上。他们所专注的是律法而不是国家,是个人敬虔的操练而不是正确的礼仪,并且以祈祷代替献祭。
  
  被掳回归以后,他们把这种新的宗教表达形式和会堂(这种新形式的核心)一起带回故土。从此哪里有律法书,那里就有犹太教。强调个人敬虔的操练和与神的关系,是会堂敬拜的特点,这特点不仅让犹太教保存下来,而且为基督教所传的福音信仰铺路。   
      
  法利赛人。作为会堂党派,法利赛人致力于重新诠释律法。他们为律法筑上“篱笆”,帮助犹太人虽然身处一个自摩西以来一直急剧转变的世界上,仍然能够在神面前活出公义。虽然他们的人数相对较少,却享有民众的支持,他们所发表的意见虽或不能改变国家政策,却受到欢迎和影响民意。他们是主后70年圣殿被毁之后,唯一依然存在的党派,且成为现代犹太教的属灵先驱。   
      
  爱色尼派。直到死海古卷被发现之前,这是一个差不多已被遗忘的犹太教派别(但约瑟夫曾提及)。爱色尼派是一个独立的小团体,在充满斗争的马加比年代诞生。像法利赛人一样,他们着重严守律法,但他们认为当时在圣殿供职的祭司堕落,因此拒绝遵守许多圣殿的仪式和献祭的制度。有好几位古代作者曾经提到爱色尼派,但对这个团体的性质至今仍未能确实肯定,仅管普遍都同意抄写死海古卷的昆兰社团属于爱色尼派。   
   
  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是真正的遗民,这些在昆兰的爱色尼派将自己从犹太教中分别出来,追求自洁,并为“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最后一役作好准备。他们实践一个为末日作好准备的信仰生活,一方面回顾过去“公义的教师”的贡献,一方面期待两位,也可能是三位弥赛亚的来临。主后70年圣殿被毁,对他们一心盼望末日到来是致命的一击。

有人尝试将昆兰社团的信仰跟基督教的起源相提并论。他们在“公义的教师”身上看见耶稣的模样,又指施洗约翰和耶稣都是这个派别的成员。可是这些推论都只是建基于表面的推测。


2017-12-23

两约之间的时期

摘录自《新译本研读版圣经》,  1458页,环球圣经公会
 
  新旧两约之间是一个动荡和充满变化的时期。新崛起的政治军事势力取代了传统列强在各区域的霸权,而近东文化传统那近3,000年的主导地位也成为过去。
   
  在圣经历史上,从尼希米到基督出生相隔约有400年;这段被称为两约之间的时期(约主前4335),有时也称为“沉默”的岁月,但其实一点也不沉默。这些年间所出现的事情、著作和社会趋势都塑造了新约的世界。
  
  历史
      
  随着被掳至巴比伦之后,以色列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只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强大帝国统治下的一小片领土。对于波斯统治后期所发生的事情,我们所知的不多,因为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约主后37100)对于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几乎一点也没有记载,而他的资料是我们了解两约中间时期的主要来源。
      
  亚历山大大帝取得圣地之后(主前332),一个崭新而更隐伏的威胁在以色列出现。亚历山大致力用希腊语言和文化去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继位的人都追随这个政策。这个称为希腊化的政策对犹太人有深远的影响。
      
  亚历山大一死(主前323)  ,他所赢取的江山由属下的几名将领所瓜分。其中两个分别建立了两个王朝,即是埃及的多利买和叙利亚与米索不达米亚的西流基,双方为取得圣地控制权而相争超过一个世纪。
      
  多利买王朝尚能体谅宗教对犹太人来说是十分敏感的事情。但到了主前198年,西流基王朝取得圣地的统治权。犹太历史上其中最壮烈的一段,就是在这个新的局面开展之后发生的。
      
  西流基王朝早年主要承续多利买王朝的宽容统治政策,直到安提阿古四世伊皮法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这称号的意思是“神显现”,他从主前175164统治),才改用激进的手段推行希腊化,企图巩固日渐衰败的帝国。虽然一班犹太贵族已接受了希腊的生活方式,可是大部分的犹太人仍为此而感到愤怒。
      
  安提阿古采取了残暴的手段,目的是要彻底消灭犹太人的信仰。他下令禁止犹太人遵守一些核心的宗教习俗,企图消毁所有律法书(摩西五经),又要求犹太人向希蜡神宙斯献祭。当中最令犹太人感到愤怒的,是在耶路撒冷圣殿内竖立宙斯神像和用猪来献祭。
      
  反抗安提阿古的领导人是一位来自祭司家族的年老村民玛他提亚,和他的五个儿子:犹大(马加比。意思可能是“锤击者”)、约拿单、西门,约翰和以利亚撒。玛他提亚摧毁了家乡莫顶的希腊祭坛,又杀死安提阿古的特使。由此触发了马加比革命,一场历时24年的斗争(主前166142),为犹大带来独立,直至主前63年罗马人取得耶路撒冷控制权为止。
      
  玛他提亚家族所取得的胜利可说是有名无实。随着玛他提亚最后一个儿子西门去世之后,他们所建立的哈斯摩尼朝代也变得贵族化和希腊化,甚至看不出跟西流基政权有什么分别。西门的儿子约翰许尔堪(John Hyrcanus)统治期间,曾经支持马加比的正统犹太人已然失势。其余的哈斯摩尼家族,除了少数例子外,大部支持希腊化的犹太人。法利赛人更遭亚历山大杨纽(Alexander Janneus,主前103-76)所迫害。
  
  主前63年,国势日隆的罗马帝国介入杨纽两个儿子亚里多布二世(Aristobulus II)和许尔堪二世(Hyrcanus II)之间的一场宫廷斗争,哈靳摩尼朝代也就此宣告结束。将军庞贝为罗马征服了东方之后,包围了圣殿三个月,最后占领了耶路撒冷。庞贝又屠杀正在执行任务的祭司们,且进入了至圣所,这亵渎圣殿事件,就这样的开始了罗马统治的岁月,对犹太人来说是无法宽恕又难以忘怀的。
  
  著作
   
  犹太人在饱受压迫和经历内乱的悲苦岁月里,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内容既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事情,也针对当代人而写。其中较重要的三种作品是《七十士译本》、次经和死海古卷。《七十士译本》。根据犹太人的传统说法,在多利买非拉铁非斯(Ptolemy Philadelphus,约主前250)的赞助下,72名学者聚集在亚历山太港附近的法罗斯岛,在72天里把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根据这个传统,教会后来就用了拉丁文“七十” (septuaginta)这个字作为译本的名称,而用罗马表示70的数字LXX来作为它的简称。

    个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可能是,旧约圣经中至少律法书(摩西五经)约在主前250年就已被译成希腊文,供移居亚历山太港说希腊文的犹太人使用。至于旧约其余的经卷和部分非正典的书卷,则在基督教时代来临之前也陆续被收纳进《七十士译本》里,虽然不清楚详细的过程和日子。
      
  《七十士译本》。迅即成为居住在圣地以外的犹太人的圣经,因为他们也像亚历山太港的犹太人一样已不说希伯来话。《七十士译本》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因着它,圣经可以同时在不懂得祖辈语言的犹太人和整个希腊语的世界中通行。后来更成为早期教会所使用的圣经。由于《七十士译本》是那么普及,部分基督教宗派因为《七十士译本》的缘故把次经也保留下来。
    
  次经。源自希腊文“隐藏”一字,后来被赋予“冒充”之意。然而,从专门的含意来说,它是指一批特定的著作。当中包括各种不同的书卷和对某些正典书卷的增补。除了以斯得拉贰书(约主后90)之外,其余都在两约中间时期成书。它们得到罗马教会和东方教会所认可,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的结果。
  
  希伯来文旧约正典的范围很可能在主后二世纪初已定下来,并且得到今天大多数新教徒所接受。纵使教父之间对于那些经卷该定为正典意见不一,好些包括在《七十士译本》里的次经在基督徒中间一直得到广泛使用,直到宗教改革为止。当时,大多数新教徒决定追随希伯来正典,而罗马天主教会则在天特会议(1546)和较近期的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86970)上确认那些收纳在拉丁《武加大译本》的次经的正典地位。
      
  次经地位得到认可主要是靠教会的力量,否则根本不可能称为正典文献。没有证据显示耶稣或使徒曾经像引用圣经一样引用次经的作品。次经虽然是由犹太人所撰写,但却不为犹太社群所接受,使徒行传里使徒复述犹太人历史的讲道中,也没有片言只字提及这时期的历史。即使是较为可靠的(马加比壹书),也因为书中的历史记载有许多错误和时代错配的字眼而失色。
  
  次经的神学价值在正典中都能找得到,反而次经有很多内容并不符合圣经的教导。尽管如此,这些作品的内容为研究两约中间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
    
  死海古卷。1947年春,一个阿拉伯牧人无意中在对着死海西南岸的山区中的一个洞穴,发现了被称为“近代最重大发现的手抄本”。在那些洞穴中所发现的文件和文件残片,包括旧约经卷、部分次经、启示文学作品、伪经(声称是某些古代信心英雄所著的书卷)和这个宗派独有的一些书卷,统称为“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约有三分之一属于圣经经卷,当中又以新约引用得最多的诗篇、申命记和以赛亚书为数最多,最值得注意的发现之一是一卷有大约7公尺长的以赛亚全书。
      
  这些经卷的发现,对于探索旧约经文的原稿版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原稿的真貌,较现存所知的手抄本距原著写作的时间拉近了1,000年。此外,也大大增加了我们对古代希伯来文和亚兰文的认识,并提高了我们对两约中间犹太教发展的了解。对于圣经读者来说,死海古卷的重要性,在于证明了旧约经文是经过小心抄录而保存下来,为经文的可靠性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社会发展
      
  犹太社群因为要回应两约中间时期的压力而产生了各种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改变塑造了耶稣时代的犹太教。
      
  散居的犹太人。以色列人自被掳后开始散居各地,这种情况在两约中间时期迅速加剧,甚至有位当代作家可以说犹太人已经遍布“所有的地与海”。     
    
  散居圣地以外的犹太人,远离圣殿,宗教生活集中于研读律法书和会堂的生活(见下文)。早期教会的宣教士使用旧约的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在散居的犹太人当中开始向外族人传道。   
      
  撒都该人。在圣地,希腊世界透过撒都该党派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他们是由贵族组成,形成圣殿党派。基于他们的地位,撒都该人想保持已有的势力架构。   
      
  人数虽然相对较少,他们却掌握政治实权,并且操纵着大祭司一职。除了律法书以外,他们不接受其他一切宗教著作,也不接受五经以外的教义(如死人复活)
  
  会堂。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期间,远离圣殿,国破家亡,处身在异教的环境之中。原来的宗教信仰受到灭绝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掳的人只好把信仰的焦点由已失去的转到仍然拥有的——律法书和他们是神子民的信念上。他们所专注的是律法而不是国家,是个人敬虔的操练而不是正确的礼仪,并且以祈祷代替献祭。
  
  被掳回归以后,他们把这种新的宗教表达形式和会堂(这种新形式的核心)一起带回故土。从此哪里有律法书,那里就有犹太教。强调个人敬虔的操练和与神的关系,是会堂敬拜的特点,这特点不仅让犹太教保存下来,而且为基督教所传的福音信仰铺路。   
      
  法利赛人。作为会堂党派,法利赛人致力于重新诠释律法。他们为律法筑上“篱笆”,帮助犹太人虽然身处一个自摩西以来一直急剧转变的世界上,仍然能够在神面前活出公义。虽然他们的人数相对较少,却享有民众的支持,他们所发表的意见虽或不能改变国家政策,却受到欢迎和影响民意。他们是主后70年圣殿被毁之后,唯一依然存在的党派,且成为现代犹太教的属灵先驱。   
      
  爱色尼派。直到死海古卷被发现之前,这是一个差不多已被遗忘的犹太教派别(但约瑟夫曾提及)。爱色尼派是一个独立的小团体,在充满斗争的马加比年代诞生。像法利赛人一样,他们着重严守律法,但他们认为当时在圣殿供职的祭司堕落,因此拒绝遵守许多圣殿的仪式和献祭的制度。有好几位古代作者曾经提到爱色尼派,但对这个团体的性质至今仍未能确实肯定,仅管普遍都同意抄写死海古卷的昆兰社团属于爱色尼派。   
   
  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是真正的遗民,这些在昆兰的爱色尼派将自己从犹太教中分别出来,追求自洁,并为“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最后一役作好准备。他们实践一个为末日作好准备的信仰生活,一方面回顾过去“公义的教师”的贡献,一方面期待两位,也可能是三位弥赛亚的来临。主后70年圣殿被毁,对他们一心盼望末日到来是致命的一击。

有人尝试将昆兰社团的信仰跟基督教的起源相提并论。他们在“公义的教师”身上看见耶稣的模样,又指施洗约翰和耶稣都是这个派别的成员。可是这些推论都只是建基于表面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