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知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知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4-20


 知識 (KNOWLEDGE)

 聖經辭條, 《聖經新辭典》

希臘理想中,知識是對事物那靜態並持續的狀況的探思。希伯來人側重生命的動態過程,視知識為人與經驗世界的接觸,這種關係不是需要人的理解,也需要人的意志力。

 A. 在舊約

舊約提到人「認識」各種經歷:喪子(478),悲痛(533),罪(313),神的手和祂的大能(1621),祂的報復(2514)【譯註:在和合本裡,首兩段經文都沒有照原文譯出「認識」一詞】。男女親密的性交也說是「認識」對方(如:創41;士1139)【和合本意譯為「同房」和「親近」】。最重要的是,認識神不僅是知道祂的存在;神的存在是一般希伯來文獻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認識神是照祂的本質認定祂—祂是一位要求人人順服的主宰;祂尤其重視曾與祂立約的以色列子民對祂的順服。祂是獨一的真神,祂的聖潔和慈愛是從國家和個人的經歷明明「可知」的。表明人有這種認識的標準在於順服;它的反面不僅是無知,更是反叛和任性離棄神(撒上212,三:7;代上3313;賽13;耶872473134)。此外,承認主的要求和宣稱也包括棄絕異教的神祇,因為知道它們不是真神(4123)

在神和人的關係中,神那方面也有知識:祂認識人,這種認識尤其不是理論上的觀察而已,因為人和萬物都是神創造的。神的無所不知也建基於此:祂認識這個世界和其上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都是出於祂的命令(2820;詩139)。神特別識那些祂揀選為代表的人:在聖經中,這種認識稱為神的選召(15;何135;摩32)

 B. 在新約

面對人人形式上知道神存在卻不承認祂宣稱的一個民族,上述論及知識的方向是很自然的。從希臘化的猶太教和約,如何引用和它們的衍生字詞,我們發現上述希伯來的觀念受了外邦人根本不知有神存在這事實所改變(蒙昧無知)。然而,這希伯來的觀念大致上仍得以保存。基督的啟示使世人得以全面地認識神,而全人類都應對此啟示有所回應。這不是頭腦上的了解,而是順服祂啟明的旨意,接納祂所彰顯的愛,並與祂相交(173;徒236;林前28;腓310)。我們可以這樣認識神,全因為神出於祂的愛呼召人認識祂(49;林前1312;提後219)。這整個啟蒙與接的過程(提前24;提後22537;多11;約832)

保羅和約翰的時代出現了一些神秘宗教和混雜的「哲學」,其信徒聲稱獲得秘傳的知識;這兩位使徒都不時在其文字中刻意提出相反或反對的意見(提前620;西28)。這種知識稱是人接受入教儀式或蒙啟迪後獲得的,入教的人由此得著一種超越信心和理性的屬靈洞察力。保羅(尤其在哥林多前書和歌羅西書)和約翰的著作力斥其非,並強調識神是從委身於這位歷史的基督開始。這種知識與信心並無抵觸,而是成信心的。除了基督的啟示,我們不需要別的啟示。(諾斯底主義)

2018-09-17


追求有用的知識Pursue Useful Knowledge

作者: W. Robert Godfrey   譯者:  Maria Marta

這段短視頻錄制自2012年召開的全國大會,視頻中,戈弗雷(W. Robert Godfrey)博士鼓勵我們追求有用的知識。

約翰加爾文意識到基督教歷史上各種與智力有關的緊張與張力。正如他《基督教要義》中寫道,基督徒當中有兩個極端,一端認為我們不必知道所有事情,另一端則認為我們要比所知道的了解更多。

在他所著的哥林多前書註釋書中,在第八章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諺語:「傲慢自大,莫過於無知」。你若知識豐富,你可能很清楚這諺語的含義,因為曾與你交談的無知之人,他們不知道你所知道的,但卻聲稱他們知道。傲慢自大,莫過於無知-------除非被知識充滿。

加爾文說道,「我們如何平衡這兩個極端?我們讓聖經來為我們保持它們的平衡。」我們渴望了解有用的知識——不推測我們無法理解的,對我們來說太深奧的事;不拒絕思考聖經已向我們啟示的,鼓勵我們要知道的事。我們渴望追求有用的知識,這些知識對我們心思、意志的更新非常有用,這些知識能讓我們明白上帝在祂的聖言中賜給我們的真理的奇妙深度,並鼓勵我們作徹底、全面、仔細的思考,研究它們的含義。

上帝吩咐我們要更新我們的心意。上帝吩咐我們要全心意愛祂。上帝吩咐我們要認識我們的救主就是真理,並提醒我們救主對我們說過的話:「你們若持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了;你們必定認識真理,真理必定使你們自由。」(約八31-32 ; 《聖經新譯本》)


Pursue Useful Knowledge
FROM W. Robert Godfrey

In this brief clip from our 2012 National Conference, W. Robert Godfrey encourages us to pursue useful knowledge.
Transcript

John Calvin was aware of the various strains and tensions i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relation to the intellect. As he says in his Institutes, one extreme amongst Christians is to think we don’t need to know anything. And the other extreme is to think we know a lot more than we know.

In his commentary on 1 Corinthians 8, he quotes an old proverb: “Nothing is as arrogant as ignorance.” If you know anything, you probably know that because you’ve talked to some ignorant person who doesn’t know what you know yet claims they do. Nothing is as arrogant as ignorance—unless it’s being puffed up with knowledge.

And Calvin says, “How do we balance these things? We allow the Bible to balance them for us.” We desire to know useful knowledge—not speculating into things that we can’t comprehend, that are too high for us, and not refusing to think about what the Bible has revealed to us and encourages us to know. We desire to pursue useful knowledge, knowledge that is useful for our minds and for our wills, knowledge that will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the wonderful depths of the truth that God has given us in His Word and encouraged us to think through, think out, and study the implications of.

God calls us to the renewing of our minds. God calls us to love Him with all our minds. God calls us to recognize that our Savior is the truth and reminds us that our Savior said to us, “If you abide in my word, you are truly my disciples, and you will know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 (John 8:31–32).


2018-01-08

鍾馬田 1960年「清教徒特會」信息
誠之摘自《清教徒的腳蹤》(2001,真光出版社,梁素雅、王國顯譯,2751頁)
(標題和標號是我下的)

一、問題的本質
每一個基督徒都要面對不同的生活、教會危機,傳福音的著重點和特性也不同。有些人忙於參加各種活動,專注於工作,卻輕忽在真理上的認識。這已經有許多人不厭其詳地提出抗議,指出錯誤。另外一些人則忙於追求知識上的長進,可是對本身所處的危機──理性和知識上的自高自大卻茫然不知。這篇講章是要針對後者說的。

1Co 8:1-3   論到祭偶像之物,我們曉得我們都有知識。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  2   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3   若有人愛神,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

經文背景:當時哥林多教會對如何處理獻給偶像的祭物有爭議,引起教會的分裂。

有些弟兄比較有見識,曉得神只有一位,沒有別的神;如果把祭過偶像的食物當作廢物,等於是倒退回去迷信偶像。他們因此主張,基督徒可以自由選擇食物。甚至有些人說可以去參加那些異教的節期;他們會說:「為什麼不可以呢?這些所謂的「神」,根本就不存在嗎!」他們也果真去參加了,因而成為那些比較軟弱弟兄的絆腳石。他們也瞧不起這些軟弱的弟兄,嫌他們缺少理性上的領會。這段經文,就是在解決這兩群人間的衝突。

保羅解決這個衝突的處理方法,依舊是指出一個更重要的原則,即對於知識的看法。在某種意義來說,哥林多教會的真正問題,不在於祭偶像之物,而是人對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的看法有誤。

首先,要先辨明,這裏所說的知識和提前620所說的「似是而非的學問」不同。那裏是論及有些偏離了真道的人,因為那些「似是而非的學問」(一種不可理解的知識,是指一些自以為受感而獲得的某種直接知識,事實上只是一些虛假的玄想)而敗壞了信心。而這裏所講的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知識。

二、知識的必要與陷阱

知識是必要的。聖經裏面充滿了道理,尤其是新約書信把信條和真理作出有力而榮耀的闡明。使徒們不但傳講真理,他們也一再強調真理知識的重要性。根據新約書信的教導,教會的難處,大部分可歸咎於在知識和領會上的欠缺。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知識。歐文在一篇文章提到,首要是真理,其次才是敬虔,然後才有敬拜。這是我們所同意的。

但是,知識和悟性的恩賜,雖然可能是神賜給我們各種恩賜中最寶貴的(除了賜下祂的兒子和救贖的恩典外),卻可能成為我們屬靈生命中的陷阱和危機。這正是哥林多教會的處境。也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三、對知識有錯謬看法的原因

1. 普遍原則
a. 魔鬼的工作:魔鬼不能攔阻我們隨從真理,也不能把我們困在心思黑暗和無知中,我們也發現光是忙亂在工作中的危險,因此它就改變戰略,把自己偽裝成光明的天使,叫我們在尋求知識上走進極端,叫人失去平衡。

b. 半桶水的危險:稍稍學懂一點,就自以為什麼都懂了──不學無術的危險。

c. 光閱讀而不聽道:因為會失去感受到話語傳講出來時的能力。Philips Brooks曾給講道下定義:經由人的性格傳遞出來的真理。神會使用不同性格的人傳講真理,人聽道時會感染到話語中的真理所發出來的能力;同時,講道的人,一面講解,一面會把經文應用到實際層面,不斷提醒我們,叫我們加以實踐。人如果只看書,往往會缺少了這個實踐的層面。

2. 特殊原則
a. 把求知當作主要目的:
只看重對真理和知識的探討,即理論性和學術性的研究。
把聖經當成一個學科去啃,變成考試科目;無形中把聖經知識和其他學科相提並論。尤其是把對真理的講解變質,即把對真理的研究僅限於學術討論時。許多研究宗教歷史的人就是如此,他們熟讀一切細節,對其中的精華卻毫無所知。
研究神學的過程也可能有類似危機:神學變成學位和文憑考試的必修課,結果把對關乎追求認識神的事,僅看為一門學問。神學就變成一門虛假的知識,空談理論而不切實際。

b. 把理性當成認識真理的唯一方法:
我們的確強調要優先運用理性,但是如果把人限定在純理性的態度,就容易把人導入「虛假的知識」裏。這是保羅所說的,純粹用理性追求真理,不用心靈,也就感受不到真理的能力。這類人純粹用自己的思想去吸收知識,也全不運用意志。如果所研究的不能引起行動,帶動意志,那有什麼益處呢﹖羅馬書617說: 感謝神!因為你們從前雖然作罪的奴僕,現今卻從心裏(指心靈、感性層面)順服了(意志的運用)所傳給你們教義的規範(這才是知識、理性層面)。從這裏,你可以看到人知、情、意全部的投入。如果把理性從人的心靈和意志強分出來,就變成知識的空談。

套用另一種說法,就是只曉得皮毛,卻不真正認識事物本身。只會講有關福音的事,對福音本身卻沒有真正的認識。神學最終的目的是認識神──一位有位格的神,不是一堆抽象的概念。使徒約翰提醒我們: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c. 有些人慣用清教徒和他們的著述來替代他們自己的思考。這種方式所表現出來的知識,不過是「虛妄的知識」,因為只存在他們的思想,沒有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四、虛妄知識的徵兆
1. 失去平衡。他們會對某些題目特別感興趣(只偏重自己的專長),稍有點心得,就自以為是,對其他事物卻一竅不通。這就是失去了平衡。這種人的偏差,往往在他們所慣用的口頭禪和陳腔濫調中表露無遺,常一些故作驚人的用詞或口號掛在嘴邊。這正是不學無術的人的真面目;他們缺少真知識,也缺乏均衡發展。使徒用「自高自大」來描繪這種人。這種人自以為什麼都懂,經常炫耀,趾高氣揚;無法容忍別人的指正,也不能忍受別人的反對。他既然學富五車,就無法接受別人的提議,不容相反的意見存在,換句話說,就是「傲慢」。

2. 對待別人的態度:自以為高人一等,瞧不起別人,自誇所擁有的知識和悟性。其他人既然不能領會,對偶像的事模糊不清,那麼就不值一顧;他們因此蔑視這些人,沒有一點體諒。還有一些人的傲慢,表現為厭惡,認為別人既然悟性不高,會妨礙自己的追求,也責怪傳道人為什麼總是提及那麼淺顯的道理。他們認為別人只會妨礙他們的追求,因此瞧不起別人。

3. 自滿自足,一味陶醉在自己的知識領域中,把自己埋在書堆裏,看不見別人,也忘了世界中還有失喪的人,對人類的問題也漠然不見;碰到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就侃侃而談,炫耀自己的學問,卻從來不問世事。他和外面其他的活動完全脫節,也失去作用。這是我們很容易落入的偏差。

五、虛空的知識
使徒在第二節說:「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對這種人,他只能這樣說:「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這句話部分的意思是:這個自以為滿有知識的人,其實不是真有知識。意思就是:假如這個人真的認識神,他一定不會有這種表現。他以為他認識神了,但他不過是知道關乎神的一點知識,不是真正認識神,否則,他的為人就不會是這個樣子。

威特腓德(George Whitfield)在談論聖經時曾說:「這是我的磐石,我的根基。我天天倚在枕上讀聖經,已經有35年之久。我愛讀聖經,但聖經不過是把神的應許記錄下來,而從頭到末了,每個字都在說出一個屬靈的計劃;聖靈要把我們連於神。藉著聖靈的幫助,信主的人能呼叫‘我主我神’。但是,假如你僅以此為滿足──(請留意,他說的‘此’,是指聖經本身而言)──魔鬼就會讓你一味談道理談個夠;你會從信奉阿米念派的主張,轉而信從加爾文派,而且十分正統;假如你滿足於這種現狀,基督根本沒有住在你裏面。」

留意威特腓德的話:假如你僅熱衷於這類理論的知識,魔鬼就會讓你談個夠。假如你不認識基督,也不認識神,魔鬼根本不在乎你從阿米念派,轉奉加爾文派的信仰,因為兩者都有不足之處。理論上主張加爾文派的,一點不比持阿米念派理論的人強。這就是威特腓德的意思。因此,他提出警告,他關注的是我們是否得著了聖靈。然後他往下說:「當你得著聖靈,你就可以說:‘神是屬我的’」他的意思是說,魔鬼一點不在乎你光有知識而沒有聖靈的教導,因為僅有知識本身,就算是真正的知識,也沒有多大分別。這就是威特腓德的意思。他本人信奉加爾文派,而且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佈道家之一。

另一個理由。我們這樣的景況──自以為有知識而自以為榮,把專愛搞活動的人看扁了,批評他們,甚至不理睬他們──這不是真的知識。因為,關於神的知識是浩瀚無窮的。人怎麼能自誇見識淵博。當人領會到知識的廣闊無邊,一定會明白自己渺小如侏儒。聖經裏一切的啟示,是為了把我們帶進對神的真認識裏,祂是那位在榮耀中永存的、滿了威嚴尊貴和聖潔。一個真認識神的人,怎有資格自誇呢?

真正的知識一定會把我們帶到神的面前,與祂有真正的交往;聖靈會在我們的心中同證我們是神所生,可以經歷到心靈裏不可言喻的喜樂,使我們預嚐天上的生活;是我們的心有說不出的火熱,願意倒空自己,向主完全降服,並藉著一種屬天的聖潔,完全得潔淨。這正是聖經要引導我們認識的,也是所有神學研究的目標。如果我們領會這才是真正的「知識」,我們怎麼還會自認有「知識」?

六、真知識的準則
用什麼標準來試驗自己是否有真知識呢?
1. 愛神的心。使徒在林前83說:「若有人愛神」,他實際上是說,這就是知識。換句話說,認識神的,就必愛祂。人不能沒有愛神的心而能認識祂。因為神就是愛,因為祂是滿了榮耀,也因為祂的所是。人若真正認識神,自然就落在「驚異、愛慕與頌贊」的感受中。真知識一定會引進對神的愛慕。

2. 以品格定標準。使徒指出,「唯有愛心能造就人」。愛心會造就出什麼品格呢?林前13章說得很清楚:「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真實屬靈的品格就是如此。它的特點是什麼呢?首先最主要的,就是謙卑。聖經中記載的那些遇見過神的人,他們都要撲倒在地,像「死了」一樣;會像以賽亞那樣說:「禍哉!我滅亡了!」他們會因自己的知識和學習自誇,自以為告人一等嗎?不會!他們只會自慚形穢,只會自覺不配站在那個地位上,不配批評別人。真正的知識必會帶出謙卑,也會帶出聖潔與敬虔。

3. 對待鄰舍的態度。愛鄰舍是主給我們第二條最大的誡命。我們應該愛鄰舍,尤其因為他們的軟弱無知。如果他是阿米念弟兄,那又怎樣?如果他不認識恩典,那又怎樣?難道我們要鄙視他,不理會他,把他撇在一旁嗎?讓我再引述威特腓德的話:「對這樣的人,信主的人就會想到在他們裏面基督的成分。主說:『我的羊』。」啊,因為這寶貝的稱呼『我的!』我要稱頌神!照著祂永遠的揀選,我們成了祂的羊。主基督說:‘父所賜給我的羊。 這些羊是父神因著從亘古以來與祂兒子所立的約而賜給耶穌基督的。」這是對揀選這偉大真理一個何等寶貝、奇妙的說明。這揀選的真理也正是恩典的真理的一部分。威特腓德又說:「我願那些還沒有這樣領會的人能有更好的頭腦思想,雖然我相信更重要的是要他們心裏有更清楚的看見。願神幫助我們能存誠實的心彼此包容。」我們會同意他這句話,我們相信這樣的人是犯了錯誤,但不要鄙視他們,或嘲笑他們,不要認為他們如果你和他們理論是在浪費時間。讓我們同意威特腓德所說的:他們的心思比頭腦更清楚。只要一個人的心思是對的,就算他的思想不對,我們也要存心忍耐對待他、幫助他。不要一味指出別人的錯處,一直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假如你相信你是對的,那麼你的責任就是要糾正他:要糾正他,就要用愛心、忍耐設法去瞭解他,不要用威嚇的態度,更不要看扁、輕視他。而是設法瞭解他,向他提出例證,跟他討論研究,儘量用愛心為他解明聖經的話,好讓他在心思中逐步明白更多。

七、真知識的果子
1. 在主裏有喜樂。當我們真認識主,不單是信靠祂,我們在祂裏面會有喜樂。教會裏面最有喜樂的人,一定是那些認識恩典的人。他們不會自認為有知識而自高自大。

2. 對神大發熱心。他們會為神的名大發熱心,因而對失喪的靈魂充滿憐憫。世上最偉大的佈道家,正是認識恩典的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對神有最清楚的認識。你知道嗎?1790年掀起的福音運動初期,每一個有分在其中的人,都是加爾文派的。我不喜歡這種在聖經裏找不到的稱呼,但這卻是簡單的歷史事實。今天海外流行一種概念,認為那些高舉恩典信條的人,都不作工﹐都不相信福音工作的重要性。為什麼會有這種概念?有道理嗎?如果有的話,那意思就是:我們自以為有的知識,根本不是知識,我們有的只是無用的理論上的知識,不是認識神的知識。人若認識神,他就一定要比別人更為神的名發熱心,更看重神的榮耀。他會渴望全地的人都來親近祂,他也一定是個最活耀的傳道者。我們曉得,在18世紀期間,沒有比威特腓德更火熱服事神的人。

3. 熱愛失喪的靈魂,也為神的榮耀大發熱心。虛妄的知識常為我們帶來偏見、傲慢,也不能容忍別人,求神憐憫我們。「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 耶穌是何等謙卑,讓我們能表明自己是認識神的,不光是藉著我們對神的愛,也是藉著我們對鄰舍的愛,尤其是對那些失喪的、軟弱無知的、退後灰心的、在靈裏作嬰孩的、初信的、和那些學習遲緩的。願我們能對他們滿有忍耐,正如神對我們滿有忍耐一樣。

八、怎樣得著這個真知識呢?(提綱)
1. 讀聖經!從讀聖經開始,加上對自己的省察。你要查問自己,是否把從聖經學到的應用出來。比方說,「這話是對法利賽人說的,但我是不是這樣?」可以讀一些聖徒的日記﹐如愛德華滋、John Fletcher曾提出供人省察自己的一系列問題,可以參考。無論你怎樣作,都必須要去省察自己。

2. 平衡地閱讀。沒有平衡的閱讀習慣,很容易產生虛妄的知識。那些光閱讀神學書籍的人,最易受害。閱讀要平衡,有如飲食要平衡一樣。我獲益最深的,是一方面讀神學書籍,一面也讀屬靈人的傳記,例如愛德華滋、威特腓德。這是我能給大家最有幫助的忠告。

要「知道並感受」神的親近!如果我們對這感受一無所知的話,我們所擁有的全部知識,是沒有價值的(林前132)。求神保守我們不致落在「虛妄的知識」中,因為這並非是真知識,只是假冒的,而且毫無用處。


林前13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