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馬太福音 11:16-17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馬太福音 11:16-17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01-23


太福音 11:16-17

轉載自〈今日經文+讀經靈修〉1/22/2018 星期二,  爾灣聖徒改革宗長老會唐興牧師著

1/22/2018 星期二

今日經文:
馬太福音 11:16-17
16 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 17 ‘我們向你們吹笛, 你們不跳舞; 我們向你們舉哀, 你們不捶胸。’

讀經靈修: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主耶穌在第15節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這句話出現在福音書中許多次(8次:太11:513:913:43;可4:9237:16;路8:814:35)。在啟示錄中,基督對七教會說話也重複了七次「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並且那些人就是每個教會中的「得勝的」。 「有耳可聽,就應當聽」是一種對得勝者的呼召!這是強力進入神國度的人的得力的起始點。有耳可聽,是一種信心的、屬靈的洞察力,和悟性的光照。耶穌是呼召人要對神國度的信息有正確的認識和回應。

16-24節的中心思想是:對神國度有正確認識和回應,是強力進入神國度的人。 因為,耶穌仍然是延續2-15節的教導。

主題發展:2-15節是耶穌回答施洗約翰門徒提出的問題。馬太用「基督所做的事」 the deed of Messiah[τὰ ἔργα τοῦ Χριστοῦ]君王所做的事。從家譜和2:4節,希律王問「基督當生在何處」之後,這是第一次用「基督」這個字。再下來就是,16:16節,彼得回答耶穌,「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馬太特別在這裡用「基督所做的事」是因為要讀者注意基督是前面所說的彌賽亞君王。而約翰正對基督所引導帶入的國度的外在表彰,基督所做的事,產生疑惑。

耶穌除去約翰疑惑的方法是:第一,祂立刻行了一系列出現在舊約先知書中所預言的醫治神蹟(參:路加福音)。第二,祂用話語啟示了祂當時的作為。耶穌知道這樣就除去了約翰的疑惑:第一,基督的作為證明了祂是舊約預言的那一位要來的彌賽亞。第二,祂所帶來的是舊約先知預言的,在末世的神的國度。第三,祂的醫治神蹟所帶來的是國度最終極完成的預嚐(參考:以賽亞書和啟21:4-除去死亡、悲哀、哭號、疼痛)。第四,祂的醫治神蹟啟示:末世國度是從人屬靈生命的復活(信心)開始的。

當約翰的門徒離開之後,耶穌繼續向周圍的眾人解釋約翰作為國度先知者的角色和地位,以及祂所行的神蹟和告訴約翰的話的意思:「 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強力往前推進的,強力的人就征服得著了」(參:1/14/2019 11:12讀經靈修)。然後祂呼召人們要對神國度有正確的認識和回應:「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116-19節:對天國福音的回應。 耶穌的比喻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孩童的呼召(16節);第二,同伴的回應(17節)。然後,耶穌把這個比喻應用在人們對約翰的執事的回應(18節),以及人們對人子的回應上。

「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呢」。耶穌和約翰的世代是一個不信的世代。「這個世代」的用語在這裡第一次出現。其他出現的地方, 都伴隨著「定罪」、「淫亂」、「邪惡」、「悖謬」的負面形容詞(12:39,41-42,4516:417:1723:36)這些經文都是在指出耶穌當代的人,不接受祂所傳的信息。因此「這個世代」的用語,包含著一種警告的涵義。在23章中,祂譴責文士和法利賽人時,也用了相同的語言。當祂自己家鄉的人,親眼目睹「基督所做的事」而無動於衷時,耶穌開始轉變了祂的主題:從對約翰的疑惑,提出神國度真理的教導,轉向對加利利城市人們的冷漠,提出一連串嚴厲的責備。「這個世代」是非常強烈的用語。

16-17節,孩童的呼召和同伴的反應。耶穌用比喻的方式說明這種不信的心態:無論一批孩童如何用「吹笛」,像婚禮一樣,或是「舉哀」,如同喪禮一樣,另外一批孩童總是不參與他們。同樣地,約翰和耶穌的世代的人對他們的信息也是無動於衷的。耶穌是指出,人對於天國的信息的沒有回應。

18-19節,對約翰和耶穌執事的反應。「18 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著的。19 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 」耶穌指出一種負面的回應:批判和排斥。人們對神國度的信息一種普遍的回應是「不信」。批判和責備是「不信」的回應。 當「基督的作為」,就是聖經的啟示,與人的理性產生衝突的時候,一種反應是受教的詢問,一種反應是負面的批評責和排斥:「這樣的基督教,我為什麼要信」,「這樣的教義,我無法接受」。因為人要的不是悔改認罪的神國度信信息,他們要聽的是使自己高興舒服的信息,他們要的是看「風吹動的蘆葦」他們要的是看「穿細軟衣服的人」——一切滿足自我的信息。人的批判排斥只是拒絕真理的外在表彰。

「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應該翻譯為:「但智慧是以其作為被判定為義的」 (justified by her deed)。這裡是一種擬人的說法:智慧就是基督。智慧的作為顯然與第2節,「基督的作為」相對應。基督的作為,出於神的智慧,公義和聖潔——是屬靈的作為,帶來屬靈的新生命;是屬天的作為,以人理性和世界不同的原則運作的;是啟示神國度的真理的作為。

220-24節:末世審判的警告。耶穌指出第二種負面的回應:無動於衷。施洗約翰的問題和耶穌的回答,引導耶穌對「這個世代」做出了批判,因為他們對耶穌和約翰的信息和執事沒有產生回應。不是約翰的疑惑,而是這些人的無動於衷,使耶穌對三個最著名的城市發出責備。這三個城市坐落於加利利湖的北邊,是耶穌執事的重點。

其實,耶穌在加利利地區的執事一開始的確造成大的轟動(4:23-257:28-298:19:35-368:168:18-22; 9:810:2610:3110:33)。雖然有許多人大發熱心跟隨耶穌,但顯然沒有產生悔改認罪的回應。那些真正跟隨耶穌的人,只是特殊的例外少數人。雖然,耶穌的醫治神蹟和傳講的信息,造成一時的轟動,但是卻快速煙消雲散了。

祂用了三個城市的名字:哥拉汛、伯賽大,和迦百農。無論是哥拉汛或是伯賽大的名字都沒有在馬太福音其他地方出現過。但是考古發現兩個城都離開迦百農不遠,大約走路兩小時的距離。馬可、路加和約翰福音都提到伯賽大這個地方,是耶穌執事的範圍(可6:458:22;路9:10),並且是彼得、安得烈和腓力的家鄉(約1:4412:21)。因此它們基本上是猶太人居住的城市。這樣看來,耶穌是在對祂當代的猶太人,也就是當時的聖約團體/教會,提出的責備和審判的警告。同時也是向今天的教會提出的警告。

「有禍了」!是一個《以賽亞書》中用了22次的用語,用來對那些聯合起來,敵對神的人,發出的責備和審判的警告。在馬太福音23章中,耶穌對耶路撒冷的宗教領導人,用同樣的話發出審判的警告。

「推羅和西頓」。兩個城市,在新約中通常一起出現。這兩個城市與加利利西北的邊緣靠近(15:21)。它們是舊約先知書中被責備的外邦城市,特別是推羅城(賽23:1-17;結25-28)。推羅和西頓象徵抵擋耶和華和其百姓的外邦敵對勢力。耶穌說:「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祂可能是指舊約時期,約拿的信息使尼尼微人的悔改(拿3:6-8),以利亞的信息時西頓婦人悔改(王上17:8-14

「迦百農」。 雖然耶穌把啟示的光帶到了迦百農(4:13-168:5-179:1-34),但是文士法利賽人的敵對勢力暗流湧動:9:3節,當耶穌赦免癱子的罪時,文士說耶穌說「僭妄的話」;9:11節,法利賽人責問耶穌為什麼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9:34節,耶穌把鬼從啞巴身上趕出去,法利賽人說祂是靠著鬼王趕鬼。耶穌把這些無動於衷、沒有悔改的猶太人,稱為迦百農,並與所多瑪相提並論。所多瑪不像是推羅和西頓,因為當時雖然是外邦城市,但還存在。所多瑪是舊約受到完全毀滅的審判之城市,被埋葬在死海之下。

不悔改[μετανοέω]metanoeo)是整個沒有回應的根結,就是沒有悟性的轉變帶來的思想、言語、行為的轉變,是耶穌對當時猶太教會的責備和警告,也是對今天教會的責備和警告。那我們應該如何對神國度有正確的認識和回應呢?

不要去看「風吹動的蘆葦」,因為那裡沒有神國度的信息!不要去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因為健康財富的福音,無法使人強力進入神的國度。充其量,只是文士法利賽人對神國度的理解,停留在一種膚淺的外在宗教活動,社會道德,慈善事工的層面。

結論:耶穌的教導,是要我們以受教的心聽神國度的信息,聽罪與悔改的福音,正確地認識神的國度,真知道神國度是如何在先驅者約翰和耶穌的執事下,被強力往前推進的。以謙卑受教的心,靠著聖靈,努力地、強有力地從聖經中學習神國度的真理,並且應用在生活事奉中。

回應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