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8


與主聯合

講員曾劭愷|《基督論課程》第十七17/20
目錄


第十七課 與主聯合

弟兄姊妹平安,我是中華福音神學院曾劭愷,歡迎大家收看我們這一系列的基督論的課程。我們前幾堂講到了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救贖之工,以及基督白白賜給我們的應許---天國的應許、稱義的應許---我們在基督裡不再定罪我們在基督裡得著新生命我們在基督裡得蒙稱義我們在基督裡成為神的兒女。

保羅說,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這一切好處都不在基督以外。聖經不斷告訴我們,這一切好處都是在基督裡所得到的。當保羅用這樣子的用語,聖經用這樣子的用語「在基督裡」的時候,是要告訴我們一個奧祕的真理,就是「與基督聯合」。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第二卷講完了基督救贖的工作之後,到了第三卷他就開宗明義宣告:「我們現在首先要關注的,是只要我們仍在基督以外與他分離,那麼他為我們所受的苦難,以及他為人類的救恩所作的一切,就於我們沒有任何益處。」我們能夠得著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是因為我們與基督聯合。假如我們不在基督裡,沒有與基督聯合,還在祂以外與祂分離的話,我們不能得稱義,我們罪不能夠得赦免,我們不能得著神兒女的名分,我們不能夠得著新生命。這一切都是在基督裡賜給我們的。保羅書信當中不斷出現「在基督裡」這樣子的用語,「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羅八1, 以及我們前幾堂課所讀到的哥林多後書五章21節:「神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

「在基督裡」這個用語所要表達的就是與「與基督聯合」這個奧祕的真實的事實,這聽起來似乎非常玄奧,什麼叫做「在基督裡」?什麼叫做「與基督聯合」?這是一個眼睛看不見的事實。主耶穌也知道這個奧祕的真理是我們難以明白的, 因此主耶穌用非常形像的方式,對門徒解釋這個真理。約翰福音十五章4節,主耶穌說:「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保羅講的「在基督裡」,有時候也講「基督在我裡面」。譬如在加拉太書,祂講現在活著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我們在基督裡,基督在我裡面」,這是耶稣自己的教導,這個就是「與主聯合」的真理。但是主耶稣知道門徒一定聽不懂這句話。什麼叫做「我要常在你們𥚃面」,「你們要常在我裡面」?聽不懂。因此主耶稣接著解釋:「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十五4b-5a )這𥚃講的「常」,不是「經常」的意思,而是「恆常」的意思。在這𥚃耶穌用葡萄樹來解釋與主聯合的奧祕。葡萄是地中海最常見的農作物,也是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是耶穌的門徒都非常熟悉的事物。門徒都見過葡萄藤木質化,生出枝子,枝子結出果子。門徒都知道如果枝子離了葡萄樹就會枯乾。我們與基督聯合就好像枝子連於葡萄樹一樣,枝子的養分、生命都是從葡葡樹來的。枝子所得著的一切好處,不在葡萄樹以外。如果離開了葡萄樹, 那麼枝子什麼都不能, 什麼都不是,它就變成枯乾的一個垃圾而已。主耶稣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十五5 )我們離了基督,我們什麼都不能做;我們離了基督,我們沒有辦法在神面前站立;我們離了基督,我們沒有辦法宣告主耶穌的福音;我們離了基督,我們什麼都不能,我們連活都活不下去。

主耶稣說:「人若不常在我裡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約十五6)「扔在火裡燒了」這個是在講上帝的棄絕,如果不在基督裡面我們就是被棄絕的,我們是丟在火裡被燒掉的,我們是無用的。主耶稣基督講:「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裡。」(約十五7-9

我們上一堂課在講基督如何成全律法的時候,已經解釋過基督是如何遵守父的命令。祂是在愛中遵守父的命令。父神要祂來,是要與我們同受苦難、與我們同哀哭要在苦難的形狀上與我們聯合。因此主耶穌來行神蹟,從來沒有一次是為自己行的。祂沒有在十字架上用神蹟自己走下來,祂也沒有把石頭變成餅來餵飽祂自己,祂來就是為了受苦。但在這些苦難當中,祂卻滿有喜樂,因為神的話常在祂裡面。祂在曠野勝過魔鬼試探的時候,就是全心倚靠上帝的話語,以上帝的話語為樂,祂深愛上帝的話語。就這樣子我們與主聯合的時候,我們也會像主耶穌一樣。祂如何遵守父的命令,我們也遵守祂的命令,祂最大的命令就是彼此相愛。

聖經論到信徒與主聯合的真理,涵蓋了很多層面。而約翰在這𥚃讓我們看見,這是一個愛的聯合。這不是說我們因著愛基督,所以我們用這個愛來與基督聯合。不!在基督與我們聯合之前,我們是沒有愛的。我們心中是充滿了忌恨、惱怒的。約翰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約壹四10)神就是愛。祂是三位一體的上帝,祂不需要愛的對象,聖父、聖子、聖靈,彼此的相愛,就以彼此為對象。祂不需要造出人、造出世界,作為祂愛的對象, 祂自己就是自己愛的對象。祂是在愛的行動中永遠合一的上帝。神就是愛。而主耶穌這位聖子常在父的愛裡與父合一,主耶穌與父的合一是愛中的合一。主耶穌也要我們常在祂的愛裡,在這愛中與祂合一。與主聯合首先是愛裡的聯合,因為神就是愛。

除了這個很重要的層面之外,當代有一位非常重要的神學家傅格森(Sinclair B. Ferguson)為我們列舉出與基督聯合的六大層面。當然除了這六大層面,我們還可以從很多其他方面去描述與基督聯合。因為這是一個非常豐富的真理。但是與基督聯合的這六大層面可以幫助我們比較有系統地來明白聖經多處講到「與基督聯合」、「在基督裡」的這個真理有什麼樣的意義?

首先Sinclair Ferguson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盟約的聯合federal union) 。我們這門課程頭幾堂講到耶穌族譜的時候,就已提到了聖約的概念。聖約或者盟約神學這個概念在這一門課程𥚃面不斷出現。神與亞當立約, 那個約叫做行為之約(covenant of works) 。在這個約當中,亞當是全人類的代表,全人類聯合於亞當, 全人類都在亞當裡面。我們在講原罪的時候解釋過這個概念。而亞當的後裔就在這個盟約上與亞當聯合,這是一個全人類在亞當裡面的盟約的聯合。而亞當背棄了神的約,於是全人類就跟他一同墮落了,一同被定罪。我們在第十四堂課講原罪的時候,解釋過這個道理。

而現今我們在恩典之約當中連於基督,基督是恩典之約的代表。這個恩典之約,在聖經救恩歷史上面有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表述。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上帝與與大衛立約,上帝與與摩西立約等等。有許多盟約的代表,代表人、上帝的選民在神面前領受這個約的應許以及條件。但其實這救恩歷史上的每一位盟約的代表都指向基督,基督才是那位真正的代表,這些人都是基督的影子而已。基督是恩典之約的代表,祂代表上帝所有的選民。祂一人所成就的義就歸在上帝所有的百姓身上。不在基督裡的人, 不是神揀選進入這個恩典之約的人,是得不著基督裡面的益處的。討及亞當與基督,羅馬書第五章有非常清楚的教導。「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五18-19)這就是所謂的盟約的聯合。這是第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與基督聯合是肉身的聯合(carnal union) 。這就是我們這門課程一直在解釋的道成肉身的真理。基督在肉身的樣式,在人的形狀上與我們聯合,成為與我們凡事相同的人,在本質上與我們一模一樣。祂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道成肉身是我們與基督聯合的前提。如果基督的人性與我們本質不同,那麼我們就無法與祂聯合。譬如,如果祂沒有理性的靈魂,好像異端亞波里拿流講的,那麼我們就沒有辦法在意念上與祂聯合,以祂的心為心。如果祂沒有真實的身體,好像幻影說講的,我們就無法在死與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道成肉身是我們與基督聯合的前提。祂成為真人,祂有完整的人性,祂完全是人,就在肉身的形狀上與我們聯合。這個是肉身的聯合。

與基督聯合還有第三個層面,就是信心的聯合(faith union) 或者是union by faith)。這個意思是說,我們乃是因「信」與基督聯合。聖經說我們是因信稱義,因信得生,因信成為神的兒女。我們所得著的一切都是因著信。為什麼?因為信心是使我們與基督聯合的管道。這一切的好處在基督以內,而我們能夠進到基督裡面,是因著信。信心的功能就是使我們與基督聯合。加爾文在描述信心的時候,把信心比喻為一根水管、一個管道、一條vasal。我們可以這樣子去理解,今天,水庫裡面有非常多的水,豐盛的水源。而我們家裡有水龍頭,但是水龍頭跟水庫中間如果沒有一根管道去聯結的話,那麼水庫的水再多,對我們家的水龍頭也沒有任何的好處,水龍頭打開是沒有水的。信心就像那條管道,把我們連於基督,讓我們可以從因著信,從基督那裡支取祂所有的好處。我們是因信與基督聯合。這是一個信心的聯合。

第四與基督聯合是屬靈的聯合spiritual union) 。在這裡「屬靈」意思是聖靈的,也就是說,乃是聖靈使我們與基督聯合。與基督聯合是聖靈在我們身上的工作。約翰壹書三章24節說:「遵守神命令的,就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我們所以知道神住在我們裡面,是因他所賜給我們的聖靈。」約翰福音十四章1521節,主對門徒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還有不多的時候,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看見我,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在這𥚃約翰讓我們看見,是因為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是基督的靈住在我們裡,我們才得以與基督聯合。羅馬書八章9節:「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也就是說,因為基督的靈住在我們裡面,我們才得以與基督聯合。

基督按人性說現在在天上,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而按人性說祂不是無所不在的,祂現在在那裡,祂就不在這裡,所以我們怎麼與祂聯合?按人性說祂是有限的,我們怎麼會說,祂又在全能父上帝右邊,又活在我裡面呢?但是祂活在我裡面是真實的。加拉太書二章20節講得很清楚:「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而基督之所以活在我裡面,是因為基督那無所不在的聖靈現在在祂裡面,也在我們裡面,這時聖靈就使我們與基督聯合。

因此哥林多前書六章17節說:「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按神性說,聖子不需要聖靈的內住,聖靈的大能在祂身上行神蹟、賜信心。但是按人性說,祂凡事與我們一樣,因此聖靈要住在祂身上。我們看見祂受洗的時候,聖靈澆灌在祂身上。祂裡面常有聖靈,聖靈內住在祂這個人裡面。而今天同樣一位內住於祂,賜祂信心的聖靈,也住在我們裡面,賜我們信心。我們稍早講到我們是因信與基督聯合,這個概念馬丁路德已經提出過了。但是馬丁路德又另外提出一個觀念,就是信心是在基督裡生成的。我們上一堂課講基督受試探的時候所擁有的那種信心,那種信心弟兄姐妹是聖靈在祂裡面生發的。而主耶穌𥚃面生發出這種信心,我們必須連於基督,我們才有可能得著這種信心。

那我們怎麼解釋與基督聯合才有信心,又因信與基督聯合呢?這個時候我們就看見,在十七世紀改革宗神學裡面有這樣子一個發現,就是基督的信心是聖靈在祂裡面生發的。而同一位聖靈住在我們裡面,賜給我們信心,我們就在信心上與基督聯合,這個信心是聖靈在基督裡做成,又把祂帶到我們裡面的,我們就因信與基督聯合。這個與基督聯合是聖靈的工作,賜信心也是聖靈的工作。「但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林前六17),這意思是與主聯合的便與衪領受同一位聖靈的內住。

第五與基督聯合是全面的聯合(extensive union)。這意思是我們與基督聯合就擁有基督並祂的一切。馬丁路德非常喜歡講的一個真理就是Christ is mine(基督是我的)Christ is mine by faith(基督因信成為我的)我真的擁有基督(I possess Jesus Christ)。擁有基督就是擁有祂的一切。以弗所書一章31節這樣子對我們說:「願頌讚歸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基督𥚃的一切都成為我們的。這些屬靈的福氣有哪一些保羅沒有一一列舉,而是舉了幾個例子。他說:「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4a),神的揀選不在基督以外,祂是在基督𥚃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成聖的這個好處、這個祝福是在基督𥚃的,不在基督以外。「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4b-5

主耶穌在眾子𥚃面是首生的。祂按神性說是獨生的。按人性說,在眾子當中是首生的。我們與祂聯合的時候,祂兒子的名分,也就成為我們的名分,我們就成為神的兒女。所以保羅說:「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使他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裡所賜給我們的。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這恩典是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都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祕,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一5b-10這裡可能還有一個含意,就是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白白將祂捨了,豈不也在祂裡面把萬物一同白白賜給我們嗎?與基督聯合就是擁有基督所擁有的一切。萬物都是祂的,而我們因為與祂聯合就與祂同作王,萬物都變成我們的。

第六與基督聯合是生命的連結unión of life)。枝子離了葡萄樹就會枯乾枝子的生命源自於葡萄樹。亞當離棄了上帝、離開了生命的源頭因此就必定會死。但保羅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 所以這裡面有一個非常奇妙,看似矛盾又不矛盾的真理,就是現在活著的的確是我。保羅說我如今在肉身活著,可是保羅又說但不是我活著,活著的不是我,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我,又不是我(I but not I)。

現在基督在我裡面活著我的生命就是基督的生命。枝子還是枝子,葡萄樹還是葡萄樹這兩者是不可相混的,就像基督神人二性是不可相混的,但這又是不可分離的聯合。因為這個不可分離的聯合因此現在活著的的確是那個枝子。可是是因為葡萄樹的生命流進枝子裡面枝子才得以活著。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活著的不是枝子,乃是葡萄樹。基督在我裡面活著,而這個意思就是凡是我所活出來的生命不論如何殘缺不全,不論如何被我自己的罪所影響我所活出來的一點點良善聖潔都是基督在我裡面生發出來的。

因此神不只稱我這個人為義我的行為也被神稱義了。加拉太書的核心立論就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而這個在我𥚃面活著的真理就帶來雙重恩典。第一重恩典是我因著與基督聯合就不再定罪,而且被神稱為義這是我們解釋過的稱義的恩典。第二個恩典就是基督在我裡面因此我會與情慾爭戰我會掙扎地活出聖潔的生命。這是加拉太書第五章的內容。

然後加拉太書到了第六章也就是最後一章保羅說了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加六4)這𥚃原文的意思是要察驗自己的行為,然後引以為傲(take pride)。如果你活出好行為,要引以為傲。這個聽起來似乎與因信稱義的真理背道而馳。因信稱義的真理告訴我們,我們得救不是因著行為。但是假如我們記得,因信稱義這個恩典的根基乃是我們與基督聯合的真理,那麼我們也就要明白我們現在所活出來的好行為,不是我,而是基督,是基督在我裡面活出來的,因此我要引以為傲,以基督為傲。如果我妄自菲薄,反而是貶低了基督在我裡面的工作。因信稱義的真理就是基督把祂的義歸給了我,又擔當了我們的罪。

我們過去好幾堂已經解釋過,這個奇妙交易就是哥材多後書五章21節所宣告的:「神使那無罪一神的義」(林後五21)。如果我們從前面幾節經文開始看,就明白原來這奇妙的交易的基礎就是與基督聯合的真理。哥林多後書五章14-21:「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做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我們把一切頌讚歸給神。

我們今天先講到這𥚃,下次再見。


为你的祷告生活注入活力:六样事实  6REALITIES TO REINVIGORATE YOUR PRAYER LIFE

作者William Boekestein   译者:诚之

1845传道士威廉·沃尔福德William Walford向全世界介绍了一首新赞美诗《祷告良辰》Sweet hour of prayer。在第二节中他写道

祷告良辰祷告良辰。使我离开世事操心;
引我到父施恩座前,将我心愿向父说明。
每逢痛苦忧愁之时,我灵在主前得安息,
试探罗网得以脱离,我惟靠此祷告良辰。

读完这些文字后,我们当中有些人可能会怀疑我们是否曾经真正祈祷过!老实说:祷告并不总是莫大的幸福。我们不总是充满喜乐地快跑来到上帝宝座前祷告。我们都不会连续祷告一小时。我们甚至不晓得当怎样祷告(罗八2627)。

我们不是第一个做出这些忏悔的人。在十七世纪中叶,一群英国教会领袖聚在一起,为他们所牧养的基督徒编写教材。这次会议的成果之一就是《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1647年)。这份文件提供了有关基督徒生活的107个简单而永恒的问答(Q/ A)。小要理问答中有两个问答为我们介绍了主祷文,帮助我们把生气吹进到我们有时干旱的祷告习惯里。

《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第98问:祷告是什么?

回答:祷告是向神祈求心中所愿,合乎上帝的旨意,是奉基督的名,并承认自己的罪,也为神诸般的怜悯献上感恩。

1.「祷告是向神祈求心中所愿。」

我们不应当把「心中所愿」理解为「我们想要的东西」。上帝是天父,乐意向那些提出要求的人赐下精美的礼物(路加福音十一13)。但是,祷告不是在写一份圣诞节想得到的礼物的清单。藉着祷告,我们向上帝倾吐内心最深切的渴望(诗六十二8)。祷告绝不仅仅是宗教习惯或无聊的购物清单,而是我们诚心地对上帝的应许作出回应——祂应许要聆听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2. 祷告是祈求「合乎上帝旨意的事」。

约翰写道:「我们若照祂的旨意求什么,祂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祂所存坦然无惧的心。」(约壹五14)。为了正确地祈祷,我们必须认识上帝以及祂对我们的要求。我的孩子们知道,在超市里索要棉花糖绝对是白费功夫的,因为我每次都会拒绝。他们已经认识到,求我为他们读一本故事书会更有成效。对上帝来说,事情并不那么单纯。祂是在一个与我们不同的智慧层面上运作,但祂已经向我们启示了祂的旨意。对上帝旨意无知的祷告(例如:「助我赢得彩票;」「助我报复我妻子」等)并不会榮耀祂,而且是在浪费精力。

3. 祷告是「奉基督的名」而求。

耶稣在约翰福音十四~十六章中至少有五次教导神的儿女们奉祂的名向天父祈祷。「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约十四14)。这并不是说基督徒的每个祷告都必须以相同的方式结束:「奉耶稣的名,阿们。」神的儿子的名号并不是用来开启天国财富的密码。耶稣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藉由与神的儿子建立生命的关系,来向父祷告。这就是「奉我的名」在圣经中的运作方式。在旧约中,真正的先知总是奉神的名说话,也就是与祂的心意保持一致(例如申十八19)。奉耶稣的名祈求,就意味着深深依赖基督已完成的工作来到上帝面前。

4. 祷告包括「承认自己的罪,也为神诸般的怜悯献上感恩」。

忏悔和感恩都是祷告所必要的心态,因为它们反映了每个信徒的真实经验。我们祈求神的赦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罪人,而只有上帝可以赦罪。忏悔并不会使信徒重新得到上帝的恩宠;那些属祂的人不能减少祂对我们的爱(约十七23)。我们认自己的罪,因为谦卑的心是靠近圣洁的神唯一合适的方法(参见诗卅二5-6;但九4-19;约壹一9)。确信祂会怜悯我们,我们为祂悦纳我们,并以祂的恩慈赐福与我们而感谢祂(诗一〇三1-5,一三六1-26;腓四6)。

《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第98问:我们该如何祷告?

回答:整本圣经都在指教我们怎样祷告,尤其是主祷文,就是基督教导他的门徒时所用的,是我们祷告的准则。

5. 「整本圣经都在指教我们怎样祷告」。

在祷告学校里,圣经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的祷告往往表明我们从圣经中饮用了多久的水、取的水有多深。这并不代表最好的祷告都是最时髦的;圣经中的许多祷告都是很简单的求助(例如,尼十三22)或内心迸发出来的赞美(例如,诗一一七),但是当我们沉浸在神的话语中时,我们的心就会开始学习圣经祷告的语言。

许多基督徒发现将每天所读的经文精炼成祷告的重点会有很大帮助。有时我们可以直接用上帝的圣言祷告。当我们透过「在基督里的应验」这个镜片来阅读时,诗篇尤其可以作为一本优美的祷告手册。

6. 「尤其是主祷文……是我们祷告的准则」。

耶稣说出祂著名的祷告(路十一2-4),以回应门徒的要求:「求主教导我们祷告」(路十一1)。从那之后,基督徒就都用主的祷告文来作为祷词。有些人会对使用一种固定形式的祷文而感到不安,好像这样做就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的一个例子(太六7),那是徒劳无功的。即便使用主祷文,也可能徒劳无功,但可以肯定的是,空洞的重复和良好的重复,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腓三1)。例如,在《诗篇》136篇中,朝拜者重复「因祂的慈爱永远长存!」这一短语多达26次。《威斯敏斯特大要理问答》大有裨益地建议我们,主祷文不仅应当用来作为其他祷告的模板,「它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祷告」(Q / A 187)。

主耶稣在祷告中示范了虔诚的祷告像什么样子:祷告应以上帝为中心,以国度为焦点。它必须包括认罪和感恩,感谢上帝对我们的供应。通过祷告,我们必须为我们肉体和灵魂的所需而祈求,以便我们在这个堕落的世界中能够如天国的孩童一般,全心信靠天父来生活。耶稣的序言,六个祈求,以及结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祷告模板,帮助我们在祷告中成长。

祷告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为什么祷告就应该很容易呢?)。但是,随着我们在祷告的操练上不断成长,向上帝倾吐我们内心的想法就可以成为丰富的经历。



6 REALITIES TO REINVIGORATE YOUR PRAYER LIFE

William Boekestein 

In 1845 preacher William Walford introduced to the world a new hymn. In the second stanza, he wrote,

“Sweet hour of prayer! Sweet hour of prayer! The joys I feel, the bliss I share, of those whose anxious spirits burn with strong desires for thy return! With such I hasten to the place where God my Savior shows his face and gladly take my station there and wait for thee, sweet hour of prayer!”

After reading those words some of us might wonder if we’ve ever actually prayed! Let’s be honest: Prayer is not always bliss. We don’t hasten to it gladly. We don’t pray for an hour. We don’t even know what to pray for (Rom. 8:26–27).

We’re not the first people to make these confessions. In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a group of British church leaders met to develop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for the Christians under their care. One of the products of that meeting was the 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 (1647). This document offers 107 simple and timeless questions and answers (Q/A) about the Christian life. The catechism’s two questions introducing the Lord’s Prayer can help breathe life into our sometimes-arid prayer habits.

What is prayer? (Q/A 98)
“Prayer Is Offering Our Desires to God”

“Desires” should not be misunderstood as “stuff we want.” God is a Father who delights in giving good gifts to those who ask (Luke 11:13). However, prayer is not like writing a Christmas wish-list. In prayer, we pour out before God the deepest yearnings of our hearts (Ps. 62:8). Far from a mere religious habit or crass shopping list, prayer is a heartfelt response to God’s promise to hear our inmost desires.

Prayer Is Requesting “Things Agreeable to God’s Will”

John writes, “This is the confidence that we have in Him, that if we ask anything according to His will, He hears us” (1 John 5:14). To pray rightly we have to know God and what he wants for us. My children know it is useless to ask for cotton candy at the fair—I’ll say no every time. They’ve learned it will be far more fruitful to ask me to read them a book. With God, things are not quite so simple. He operates on a different plane of wisdom than we do, but he has revealed his will to us. Prayers that are ignorant of God’s will (“Help me win the lottery;” “help me get revenge against my wife,” etc.) do not honor him and are a waste of energy.

Prayer Is Asking “In the Name of Christ”

At least five times in John 14–16, Jesus teaches his children to pray to the Father in his name. “If you ask anything in my name, I will do it” (John 14:14).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every Christian prayer has to end the same way: “In Jesus’ name, Amen.” The names of God’s Son are not passwords that unlock heaven’s plunder. Jesus means that we must pray to the Father from a vital relationship with God’s Son. This is how “in my name” operates in Scripture. In the Old Testament, true prophets always spoke in his name, that is, in concert with him (e.g. Deut. 18:19). Prayer in Jesus’ name means coming before God in profound dependence on Christ’s finished work.

Prayer Includes “Confessing our Sins, and Thankfully Recognizing His Mercies”

Both penitence and thankfulness are necessary postures of prayer because they reflect the genuine experience of every believer. We ask for forgiveness because we know we are sinners and that only God can pardon. Penitence doesn’t put believers back into God’s favor; those who are his can’t diminish his love (John 17:23). We acknowledge our sins because a posture of humility is the only appropriate way to approach a holy God (cf. Ps. 32:5-6; Dan. 9:4-19; 1 John 1:9). Assured of his mercies, we thank him for accepting us and blessing us with his kindness (Ps. 103:1-5, 136:1-26; Phil. 4:6).

How Should We Pray? (Q/A 99)
“The Whole Word of God…Directs Our Prayers”

In the school of prayer, the Bible is our textbook. Our prayers often indicate how long and how deeply we have drunk from the Scriptures. This doesn’t mean that the best prayers are fancy; many of the prayers in the Bible are simple pleas for help (e.g. Neh. 13:22) or outbursts of praise (e.g. Ps. 117), but when we immerse ourselves in God’s word, our hearts begin to learn the Bible’s prayer language.

Many Christians have found it helpful to distill their daily Bible reading into prayer points. Sometimes we can pray the word of God directly. When read through the lens of fulfillment in Christ, the Psalms especially can serve as a beautiful prayer book.

“Especially the Lord’s Prayer…Directs Our Prayers”

Jesus spoke his famous prayer (Luke 11:2–4) in answer to his disciples’ request, “Lord, teach us to pray” (Luke 11:1). Ever since believers have used the Lord’s Prayer as a prayer. Some people feel uneasy using a form prayer, as if doing so is an example of “vain and heathenish repetition” (Matt. 6:7). It is possible to use even the Lord’s Prayer in vain, but surely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empty repetition and good repetition (Phil. 3:1). In Psalm 136, for example, twenty-six times worshippers repeat the phrase “For His mercy endures forever!” The Westminster Larger Catechism helpfully suggests that the Lord’s Prayer is to be used not only as a template for making other prayers, “but [it] may also be used as a prayer” (Q/A 187).

In his prayer, Jesus models what godly prayer is like: prayer should be God-centered and kingdom-focused. It must include confession of sin and thanksgiving for his provision. Through prayer we must seek what we need for body and soul so that we can live as children of heaven in a fallen world. Jesus’ preface, six petitions, and conclusion provide us with a rich template for growing in prayer.

Prayer isn’t always easy (why should it be?). But as we grow in the discipline of prayer, it can be a rich experience of sharing our heart with God’s.


祷告与行动Prayerand Action

作者:John Hendryx  译者:诚之

祷告是一个需要谦卑、弃绝骄傲、承认需要,并承认倚靠基督的境地。我们必须将依靠的祷告放在所有的努力之前,因我们常常忽视祷告,并且尝试以自己意志的力量,去完成神放在我们心中,要我们去做的事。但是,另一方面,祷告却没有行动也是愚蠢的。在任何处境下,祷告却没有行动都算是愚昧。

让我们举农夫为例:他不是只作祷告,然后盼望农作物会自己生长出来。不,他会开垦贫瘠的土地,播撒种子,并辛勤工作直到收成。但是他也知道,没有上帝降雨和气候的祝福,无论他如何努力,他也无法获得收成。因此,农夫的耕作与上帝的祝福对于收成来说,是同时必要的。

同样,当我们祷告时,我们不能只是坐著干等,期盼事情自动发生。当我们看到上帝的旨意没有行在地上时,我们必须祷告,并同时采取行动,改变才会发生。这个由祷告所激发的行动是最有智慧的,也最有可能带来成功。正如耕种农作物一样,最终的结果仍要依赖上帝对我们劳作的赐福。我们必须:1) 不可独立在上帝之外去工作;2) 不可停止手上的工作,等待奇迹发生;我们必须做工,有如结果要靠我们;与此同时,我们也安息在信心当中,相信一个荣耀的事实,即所有的事都要依靠掌主权的上帝。这是圣经的模式,也是落在协同运作的教义(doctrine of concurrence)范畴内的。

Prayer and Action

Prayer is the place where humility is adopted, pride is abandoned, needs are admitted, and dependence acknowledged upon Christ. We must preface all endeavors with dependent prayer since too often we ignore prayer and seek to accomplish in the strength of our own wills those things God has placed on our hearts to do. But, on the other hand, prayer without action is also foolish. In most circumstances, it is not wise to prayer and then do nothing. Consider the farmer: He does not merely pray and hope that crops will come forth. Rather, he plows up the fallow ground, sows his seed and labors until harvest. But he also knows that without the blessing of rain and climate, his harvest will never come, no matter how hard he works. So both the farmers' work and God's blessing is necessary for results. Likewise when we pray, we should not merely sit back and hope something will happen. When we see God's will not being done on earth we must both pray and work to see change take place. This prayer driven work is the most wise and likely to bring success. Lke the planting of crops, the results are still ultimately dependent on God blessing the endeavor. We must 1) not work independently of God and 2) should not put our hands to rest only trusting in a miracle but must work as if the outcome depended on ourselves, while we rest in faith upon the glorious fact that everything depends on the soveriegn Lord. This is the biblical model and would fall under the doctrine of concurrence.


寶座前的學習  5:13-15

聖經歸正教會主日證道|雅各書系列|07/05/2020|呂沛淵牧師

前言:雅各書第一章開始講到我們落在百般試煉中,要「忍耐」(1:2-4)與「禱告」(1:5-8),在第五章最後結束時也是要以「忍耐」與「禱告」來堅固我們的心,等候主的再來。在5:13-18,每一節都出現「禱告」此字,可見禱告是信徒的靈命呼吸,是活在末世的關鍵。每一信徒都要隨時多方禱告、凡事禱告、恆切禱告、不住禱告(6:18;帖前5:17;西4:2-4)。雅各指出三類狀況:受苦的、喜樂的、生病的,當如何禱告。

1. 受苦的人

(1)「你們當中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雅各以問句表達:你們當中若有受苦的,「受苦」在5:10說到眾先知奉主的名說話而受苦;保羅也使用此字教導提摩太,要為福音受苦難,作傳道的功夫(提後2:394:5),顯示此處受苦是指:基督徒為義受逼迫,為主受苦。

(2) 在受苦之時,我們要忍耐且恆切禱告(12:12;詩50:15),將一切憂慮卸給神,因他顧念我們。禱告求主親自成全我們,堅固我們,賜力量給我們(彼前 5:7-10)

(3) 禱告求主使我們不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6:13)。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我們所要的告訴神,他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主基督裡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4:5-7)

2. 喜樂的人

(1)「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禱告和喜樂是分不開的(4:4-7;羅12:12) 。快樂來自外在環境,喜樂湧自內心,是主所賜的,是世界所不能給,也是世界所不能奪去的(16:22)。「喜樂」此字在徒27:2225譯作放心,保羅感恩禱告,使同船的人雖在苦難中,可以放心。保羅因傳福音被下在監裡,內心喜樂,禱告唱詩讚美神(16:25)。當我們喜樂時,我們要歌頌讚美,向主獻上感謝的禱告。

(2) 當我們奉主基督的聖名祈求,就必得著滿足的喜樂,這是主的應許,我們禱告的確據(16:24),因為在主面前有滿足的喜樂與永遠的福樂(16:11)。禱告的人必因感恩而喜樂滿心。

(3)「歌頌」此字是詩篇的動詞,要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5:19;西3:16),來歌頌主的聖名(15:9)。要以心靈和悟性來歌唱(林前14:15),是口唱心和讚美主(5:19)。歌頌是讚美的禱告,將榮耀歸與神。哈利路亞,歌頌使我們的心記住主的一切恩惠,使我們的心靈如鷹返老還童(103:1-5)

3. 病了的人

(1) 「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心靈或身體生病時,我們應該請教會的牧者(眾長老)來為我們禱告,「眾長老」是教會的領袖,也被稱為監督(1:1;提前3:15:17;多1:5),牧養與治理會眾(14:2315:220:1721:18;彼前5:1)

(2) 患病的信徒可以請牧者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原文作「他們就該為他禱告,為他抹油,奉主的名」,主動詞是禱告,抹油是分詞,顯示重點是奉主的名禱告(16:24;徒3:6164:710)。為他禱告pray over him,可指按手為病者禱告(19:13),抹油顯示按手。油當時是橄欖油,也許有些醫療果效(包紮傷口,路10:34),但是在此是作為記號,表明教會牧者有主授予的權柄來為信徒禱告求醫治。例如主的門徒被主差遣去傳道,醫治病人時,曾用油抹病人(6:13)

(3)「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真正醫治那有病的,乃是我們所信靠的主,「出於信心的祈禱the prayer of faith(1:5-8)是指根據真道信仰、出自信靠主的信心、按照主的話來祈求(15:7)。「祈求」是特別的用字,表示有特別願望的祈求(26:292729;羅9:3),在5:16的互相代「求」也是此字。牧者特別祈求病人得醫治,然而病人得救的關鍵,不是我們的禱告,也不是抹油,乃是主叫他起來的(9:6;可1:31;徒3:7),是主的大能醫治,是主的旨意成就。

(4)「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雖然不是每一個病,都是與罪惡直接有關(9:2-311:4),約伯是明顯的例證。然而,許多病是與罪直接有關(2:1-12;林前5:511:27-30),是管教教與刑罰。所以,首先要病人省察自己有無犯罪。若他犯了罪,則必須真心悔改。倚靠主的人,主必叫他起來,也必赦免他所犯的罪。

結論:

1. 雅各在全書起始1:5-8已經教導我們禱告的重要,要憑著信心求。在4:2-3說明祈求得不著的原因,是不求與妄求。如今在結論5:13-18繼續解釋禱告在信徒生活中的功用,鼓勵我們隨時多方禱告祈求和感謝。

2. 新約聖經多處教導我們學習禱告: 禱告的定義(4:6-7),禱告的方法(20;弗6:18),禱告的確據(16:24),禱告的時間(恆切的禱告,西4:2;不住的禱告,帖前5:17);禱告的內容是主禱文: 主教導我們的禱告(6:9-13)

3. 禱告必須出於信,相信神的主權恩典與護理,我們凡事禱告的最終目的是以榮耀神為中心,使愛神的人得益處(11:368:28;帖後3:1-5)。所以禱告是宣告神的主,深願他的旨意成就。正如主基督的禱告:希伯來書5:7-10,「阿爸父阿,在你凡事都能…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14:36)

4. 禱告是寶座前的學習,你當來到主耶穌基督寶座前禱告(4:16),他在為你祈求,是恆切不斷的(8:33;來7:25),你應當隨時來到恩典的寶座前!

問題討論:
1. 為何受苦的人應該禱告呢? 你受苦的時候,在作甚麼? 能作甚麼?
2. 為何喜樂的人應該歌頌呢? 歌頌的內容是甚麼? 何謂「喜樂」? 你甚麼時候是喜樂的? 原因何在?
3. 當你生病時,應當作甚麼呢? 甚麼時候當請教會的牧者長老來為你禱告呢? 用油抹的用意何在? 得醫治的關鍵是甚麼?
4. 何謂「出於信心的祈禱」? 「罪得赦免」與「身體得醫治」的關係為何?
5. 『主禱文』是我們禱告的根基與框架,原因何在? 你的日常禱告是否根據『主禱文』所教導的? 你平常是如何禱告的? 請分享
6. 「禱告」與「施恩的寶座」有何關連? 你如何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請問你每一日禱告的時間有多少? 如何改進? 實行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