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士師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士師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1-07


倒與興起 |士師記第十七~二十一章

取自狄葛拉弗(S. G. De Graaf)著,駱鴻銘譯,《應許與拯救》 Promise and Deliverance)第二卷「以色列神治政體的失敗」。麥種傳道會,2020

這兩個故事關於米迦的祭司和利未人的妾發生的時間都靠近士師記時代的開頭。根據士師記十八章11節和25節,我們可以下結論說,第一個故事或許發生在以色列受到非利士人欺壓之前。在第二個故事裏,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以大祭司的身分出現,也表明是在士師記時期的初期。

這些故事讓我們看到聖約生活的敗壞。顯然這種敗壞在一開始就已經發作了,就在征服迦南地後不久。米迦和但人的罪是違背第一個石版的律法的罪(士師記十八30),而基比亞居民的罪是違反第二塊石版的律法(第七誡)的罪。當我們看見但人敬拜偶像,而所多瑪的罪在便雅憫人當中肆虐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以色列人從迦南人那裏學到的究竟有多少。

利未人在這兩個故事中都扮演了核心的角色。在第一個故事裏,我們遇見一個在找工作、找地方住的利未人(士師記十七9)。在第二個故事裏,我們遇見一個與他的妾享受著驕奢生活的利未人。

被奉獻給耶和華的利未支派,已經變成以色列的絆腳石。在百姓的生活中,這個支派已經變成一個邪惡的因子。基督曾經呼召利未人,好叫他們可以顯明祂向以色列的恩典,但是當他們不再敬拜事奉祂,就使他們絆跌仆倒。然後利未人就無所事事,儘管他們所得到的是眾支派當中最崇高的呼召。藉著利未支派,基督使所有的以色列人絆跌仆倒。

崇拜偶像的罪,以及所多瑪的罪(不正常的性活動,例如同性戀)在以色列都可以見到。但是,被破壞的聖約關係,驅使以色列百姓去追求這些罪惡最極致的形式。

米迦母親的家,已經有一些事情不太對勁。她的迷信促使她把失而復得的錢財奉獻給一種私意崇拜的形式。在這個利未人出現在這幅圖畫中的時候,罪就變得完整了。

很明顯,所多瑪的罪已經出現在便雅憫支派當中。但是基列人知道,在他們當中的陌生人是一個利未人。因為他在耶和華的殿裏事奉(或許更好的翻譯是「我往耶和華的殿去」,如《和合本》),因此無人接他到家裏住(士師記十九18)。然後,在夜間,基列人卻想出一個魔鬼般的想法:他們要和那利未人犯所多瑪的惡行。這意味著你所能想像得到的對聖潔之物、對分別出來之物的最大褻瀆。因此基督使他們跌倒(見路加福音二34)。

在但的偶像崇拜持續進行著,「直到那地遭擄掠的日子」(士師記十八30)。這不可能是指以色列人被亞述人趕出迦南地。在撒母耳和初期幾個王領導下的改革時期,這種偶像崇拜會被容許持續進行而不受干擾,是無法想像的。當耶羅波安在但設立了金牛犢的敬拜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讀到說,他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建造。相反,他設立的是全新的東西。因此,「直到那地遭擄掠的日子」必然是指直到那地的榮耀被除去之時,也就是說,在約櫃被擄去的時候(撒上四22)。

最終,基督因為但人所犯的罪而對他們施行審判。祂也透過其他支派審判了便雅憫支派,藉著頭幾次被便雅憫人打敗審判了全以色列民。靠著這個審判,基督再次使以色列興起。

在這些章節中,我們不只一次讀到:「在那些日子,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都行自己看為對的事」(《新譯本》;《和合本》作「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透過一個中央集權式的、君王式的權柄——若這種權柄是奉耶和華的名來施行的——公眾的罪就會被根除。既然沒有王,對罪的回應就取決於各支派中大部分人的靈,也取決於各支派之間的團結程度。如果各支派間確實存在憑著信心而來的團結感,那麼,對耶和華的敬畏就會透過各支派的聯合行動得到保存。在對抗基列居民的行動上,這種群體感確實是很明顯的。然而,公義的施行卻淪為肆無忌憚的報復。結果,便雅憫支派幾乎徹底被滅絕。以色列百姓對他們在聖約裏有幸共享的相交,已經變得越來越習以為常。以色列各支派蒙召要共同維護公平,這對西方世界(曾經)的基督徒國家來說,應該是有點意義的。

中心思想:基督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

私下的、私意的崇拜。在士師記時期的最初幾年,有一個住在以法蓮山地的人,名叫米迦。有一天,他的母親發現,有一千一百舍客勒銀子不見了。很明顯是有人從她那裏偷走了。她大發雷霆,在他兒子面前咒詛那個小偷。沒過多久,米迦來到她面前,承認他就是那個小偷。顯然他母親的咒詛令他感到害怕。

然後他的母親說:「我兒啊,願耶和華賜福與你!」顯然,比起被她兒子的惡行所震驚,她更高興能找回她遺失的錢。在一個有幸與耶和華過立約生活的家庭中,當時的處境已經敗壞到一個地步,以至於兒子會偷母親的錢財,而母親——她因為丟了錢就口吐咒詛——對家庭中的撕裂卻毫不以為意!在米迦歸還這筆錢財的時候,這個裂痕不費吹灰之力就被修復了。在這個家庭中,見不到聖約的公義,而對米迦宣告的祝福也是不聖潔的。

這點很快就變得清楚了。顯然米迦的母親並不缺錢,因為她把失而復得的錢全部奉獻給了耶和華。如果她的動機是聖潔的,她就應該把這筆錢奉獻給在示羅聖所對耶和華的敬拜事奉上。但是,如今她卻命令她兒子用這筆錢製作一尊偶像。他要把這尊像安放在一個台座上,並且在她家中為這個偶像設立一個敬拜中心。

米迦照著他母親的願望去行。他取了兩百舍客勒銀子,交給銀匠,把這筆錢變成台座上的一尊偶像。他用剩下的錢佈置了一個神堂,凡是敬拜所需的物品,一應俱全,包括祭司用的以弗得和神像。我們在這裏看到異教觀念在以色列的得勝。這種敬拜形式是人發明的,乃是隨從他自己內心的私慾,不承認神是獨一的,在祂的聖約中擁有完全的權柄。

在那些日子裏,以色列中沒有王。倘若有一個能照著聖約來統治的君王,他必然不會容忍這種令人憎惡的事。以色列各支派有責任要彼此關顧。但是他們並沒有承擔起這個責任。因此,以色列有淪落到異教深淵裏的危險。

一開始,米迦任命他的一個兒子作祭司。但是有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他家,他是來自伯利恆的利未人。他正在找工作和一個可住的地方。利未支派乃是蒙召在聖所裏敬拜事奉耶和華的。因此,米迦任命這個年輕人在他的神堂裏作祭司。米迦的敬拜中心就完成了!如此一來,連被分別出來的支派也違背了聖約,為了一些邪惡的目的而遭人利用。而這個利未人也讓自己以這種可恥的方式被人利用。

在他的盲目中,米迦以為耶和華如今會使他昌盛,因為他有了一個利未人作祭司。這個被分別出來的支派成為以色列的咒詛。神想要在基督裏向我們顯明的恩典,可以成為我們的祝福,但是不信卻會把它變成咒詛。

但支派中的私意崇拜。在約書亞的日子,但支派在西方已經得到一份產業,靠近猶大的領土(約書亞記十九40起)。但是亞摩利人擊退了但人,但人就需要更多的土地。他們決定要到其他地方尋找發展的空間,就派出五個勇士當探子。

在他們的旅程中,這五個探子來到米迦的住宅。他們從那個利未人的口音裏注意到,他來自他們的地區。他們和他變得熟絡起來,在他們聽說他在那裏作了甚麼之後,他們向他求來自神的一些亮光,好照亮他們的前路。這個利未人告訴他們,他們的使命必定會達成。在這裏,我們有一個經典的例子,說明人會互相欺騙。他們以為耶和華會使用這種有罪的崇拜,把祂的亮光和恩典賜與他們!

在他們離開米迦的住宅後這幾個探子找到了他們正在尋找的。他們來到迦南地北邊在拉億城他們遇見一個過著相當隱秘生活的民族與其他民族隔開安居無慮。沒有人質疑他們對那地的主權。攻擊他們、把他們的領土搶奪過來是非常容易的。

在這五個探子回去,向但支派報告之後,有六百人,連同他們的家眷和財物,準備去征服這塊領土。在他們前往拉億的路上,經過米迦的住宅的時候,那五個探子提到在那個家中有私人維持的敬拜中心。但人決定要把那個敬拜中心轉移到他們準備佔據的領土。那個利未人很快就變節了,因為但人承諾,他會成為整個支派的祭司。

他同意他們邪惡的計劃,並且讓他們偷走了米迦的神堂的一切物品。然後與他們一起逃走。但人的這支小小部隊把女人和財物放在前面,好叫米迦不敢從後面攻擊他們。米迦的確去追趕他們,但是在他們威脅要殺他的時候,他就轉身回家了。

但人抵達拉億的時候,他們就攻擊了那城,殺了居民,又放火燒了那城。他們重建那城,使它成為他們的家。他們給它起名叫「但」,並在那裏建立起他們私意崇拜的中心。

因此,這個利未人使整個地區的百姓絆跌仆倒。很明顯,但人並沒有奉耶和華的名,或是為了要在那裏事奉祂,而得北方的這塊地為業。這使得佔據拉億純粹變成只是搶奪;但人的行事並不是作為耶和華審判的工具。他們所拒絕的恩典越來越成為對他們的咒詛。但人偏行己路抵擋耶和華,聖約的神。

這個在但的崇拜中心,一直維持到耶和華把以色列徹底交在非利士人手中之時,以至於連耶和華的約櫃也被擄去。然後,耶和華因全以色列人的背道而施行審判,包括但支派。

透過這個審判,以色列被興起,得到新的信心。如此,藉著審判,基督使以色列再次復興。神一直是信實的,儘管百姓是悖逆的。以色列百姓會得到保守,直到救贖主降臨,拯救祂的百姓脫離他們的罪孽。

在基列的可憎之事。在那些日子裏,在士師記時期的開頭,有一個住在以法蓮山地的利未人。儘管他已經有了一個妻子,這個利未人卻又娶了另一個女子到他家裏,然而沒有給她足夠的尊重。她是他的妾。

這個女子與人行淫,因此回到伯利恆她父親家裏。過了幾個月,這個利未人再度去找她,希望贏回她的芳心。他們和好了,她的父親也接待這個利未人進入他家中。他們一起為這個更新的關係慶祝了三天,無憂無慮地縱情於罪惡之中。他們表現得彷彿他們的關係沒有任何問題,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女子的父親太享受了,以至於他堅持他們還要再多留四天。即使到了第五天,他還是沒有讓他們走,直到傍晚。

在他們的旅程中接近耶路撒冷時天很快就黑了。這個利未人不想在那裏停留一晚,因為迦南人還住在那城。他就往基列去了,那裏是便雅憫人住的地方。利未人以為在他自己同胞當中可以得到安全。但是因為他是個利未人,沒有人接他們進家裏住。這就是對耶和華的事奉在基列已經受到何等輕視的情況。

這個利未人打算和他的妾、他的僕人在街上過夜。他在街上遇見一個老年人,接待他進到他家裏。當晚,基列人圍住那房子,並且要求他,要把利未人交給他們,好讓他們可以與他交合。為了維護他作為主人的職責,那個老年人拒絕了。相反,他把利未人的妾交給那些人,任憑他們處置。

利未人在第二天早晨離開那家、繼續行路的時候,他發現他的妾仆倒在門口台階上。她被那些人強姦了。利未人非常沮喪。他回到家,就把她的屍體切成十二塊,傳送到以色列的四境。在以色列全地揚起了恐怖的呼喊聲。

神的子民向下沉淪到如此地步,在他們當中連異教徒最可怕的罪都有人會犯。基列的居民尤其把他們的褻瀆集中在利未人身上——只因為他是個利未人。凡是聖潔的都必須被踩在腳下。倘若神的恩典沒有掌管我們,我們就會痛恨它。

審判。在米斯巴,以色列的眾支派都聚集在耶和華面前,要報復這可憎之事。在聽完利未人的說明之後,他們發誓要毀滅基列,殺死它的居民,把那地交給另一個支派。

他們首先要求便雅憫支派交出基列的那群匪徒。但是便雅憫人拒絕了,並且極力維護基列人。因此,這個罪的咒詛就臨到整個支派。

以色列派出了四十萬人的軍隊去作戰。便雅憫人只募集了二萬六千人來對抗以色列的大軍。但是,在那二萬六千人當中,有七百人是精挑細選的精兵,能用機弦甩石,毫髮不差。

在第一場戰役中,以色列失去了二萬二千人。但是這並沒有使百姓恢復理智。他們沒有自問,耶和華是否有可能因為他們的罪而攻擊祂的百姓。他們的確透過大祭司求問耶和華,是否應當更新與便雅憫人的戰事。從耶和華那裏得到確認的命令後,他們展開第二次攻擊——卻喪失了一萬八千人。

百姓這時醒悟過來。他們再次回到伯特利(耶和華的約櫃先前已經從示羅被帶回到那裏)。他們在那裏求問大祭司非尼哈。他們禁食,承認他們的罪;然後透過獻上燔祭和平安祭更新了聖約。非尼哈奉耶和華的名曉諭他們說,便雅憫人會在第二天被交在他們手中。

以色列百姓以一種有罪的自信心出去作戰,他們相信自己比便雅憫人來得良善。耶和華透過兩次的敗仗對這個罪施行審判。如今,他們謙卑地相信,自己不過是工具,要執行耶和華對便雅憫人的審判。任何人憑著自己,都不比罪人中的罪魁來得良善。

以色列人現在藉著一個欺敵的戰術打敗了便雅憫人,他們設下伏兵。他們摧毀了基列,殺了全城的居民。但是施行審判卻淪為肆無忌憚的報復,結果是便雅憫全境都被屠戮了。便雅憫支派最後只剩下六百人,他們躲在臨門的磐石那裏。再次,百姓施行審判不是奉耶和華的名,而是隨從自己的私慾。

得到恢復的交通。在滅絕式的戰爭結束之後,以色列人意識到他們幹了甚麼好事。在他們的大會中,如今有一個支派消失了。這個支派註定要被滅絕,因為以色列人已經起誓,不讓他們的女兒嫁給便雅憫人。

在這種艱難的處境中,他們沒有尋求耶和華的面,求祂顯明如何保存便雅憫支派。他們想要靠自己克服這個困難。他們發現到,有一個城市(基列雅比)沒參加對抗便雅憫的戰事,並決定要摧毀那個城市。但是當他們這樣作的時候,他們放過了未嫁的處女,把她們給了剩下的便雅憫人為妻。在妻子的數量不夠分配的時候,他們就建議,當以色列人每年在示羅為耶和華舉行節期而聚集的時候,便雅憫人可以為自己搶奪妻子。便雅憫人就照著作了。

藉著這些行動,便雅憫支派得到了保存。但是以色列人是以一種狂妄的、欺騙的、專橫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以色列偏離了對耶和華的事奉,竟然到了這種地步!他們絲毫沒有行在祂的光中!任何好事臨到百姓身上、公義得到實踐、支派間的交通得到保存,都是一個神蹟。除了神藉著祂在基督裏的恩典,想要住在那群百姓當中,不看他們的罪之外,就無法解釋這個神蹟。

基督有一天要贖回的罪,是何等眾多、何等嚴重!基督的靈在百姓當中積極行事,反覆不斷地叫百姓跌倒,也叫以色列中許多人再次興起。


......  ......  ......

《應許與拯救》 Promise and Deliverance)摘錄
狄葛拉弗(S. G. De Graaf)著,駱鴻銘譯,麥種傳道會,2020

對耶和華的信心會左右我們如何領受神的恩賜,甚至左右我們的味覺。我們會盲目到什麼地步!百姓寧可吃埃及沒有神恩惠的食物,而不要有神的恩惠的嗎哪。
在人生當中,我們最看重的是什麼?我們會為了一些甚至連銅都值不上的東西,而丟棄黃金。
狄葛拉弗(S. G. De Graaf)著,《應許與拯救》,卷一(麥種,2020春)

若是我們陷於自憐當中,我們就越來越看不見自己所擁有的,也變得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所沒有的。若神不是我們的喜樂,我們就會生出一種對美好生活貪得無厭的慾望,也會覺得自己一直在受虧待,並且變成一個悲慘、值得別人同情的人。


2018-12-06


師記:罪與恩典的循環

《上帝的藍圖》God's Pig Picture92頁,Vanghan Roberts/田春鳳譯/彭彥華編譯,改革宗出版社,2013

士師記所講述的是約書亞死后,以色列人在應許之地的故事,這是一段令人沮喪的歷史。以色列人沒有留意摩西和約書亞的警告,而是反抗神的治理。在整卷書中,不斷重複著相同的循環:以色列人背離神,轉去服事異教的偶像;神以審判來回應他們,讓他們被敵人擊敗;接著他們向神求助,神就興起某位「士師」或「治理者」,這些士師靠著聖靈的大能擊敗了敵人,使應許之地恢復和平,但這些情況沒有持續多久,百姓很快又背離神,再次重袙複落入下一個循環(例如士三7-12)。

為什麼神要在以色列人不斷悖逆之後,不厭其煩地拯救他們呢?這些士師彰顯了神的偉大恩典,但他們不足以解決以色列人的問題。他們是一群良莠不齊的人,而且絕對不是敬虔生活的好榜樣。耶弗他可能殺了他的親生女兒,而參孫則是一個沈迷女色的惡棍。如果我們把他們當成偉大的英雄,並且要在主日學的小孩效法他們,那我們就錯失了整個重點。當我們讚美神透過士師來完成拯救時,我們應該期盼一位更好的領袖,他會為以色列犯罪的問題,帶來一個長久的解決方案;我們應該期盼一位君王。士師記暗殺示我們,如果設立一位君王,那麼整個情況將會好轉。士師記的結語在這卷書中出現了四次:「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廿一25

2018-05-15


師記對教會有何教導?What Judges Teaches the Church

作者:  W. Robert Godfrey   譯者: Maria Marta

「那一代的人都歸到他們的列祖那裡以後,有另一代的人興起來了;他們不認識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師記 2: 10

出現這個局面似乎難以置信。約書亞之後僅過了一代人,以色列人就不再認識上帝了。怎麽可能發展到這個局面?

這個問題不僅對古代以色列人十分重要,對我們也同樣重要。教會也一代接一代地見證「突然衰落」。我們如何能理解和預防這種災難?

針對我們的問題,士師記提供了非常清晰的答案。它的答案沒有回答一般答案可能提及到的一切,但卻回答了具體、關鍵的事情,我們必須仔細思考這些事情,以明白以色列的景況和我們的弱點。

首先,士師記告诉我们,當以色列人從在上帝話語中因信得生,轉离到在世界的智慧和價值觀中憑眼見而活的時候,他們便陷入災難当中。如我們在士師記第二至第三章看到的,以色列人快速落入大罪和叛逆中:事奉雕像和巴力祭壇,與不敬拜上帝的人通婚。偶像崇拜和与異族通婚是約書亞一而再三警告以色列人的兩項大罪(書廿三613)。有充分的理由证明,這兩種罪相互關聯。一種罪引起,並加深另一種罪。

落入偶像崇拜和與異族通婚並非偶然發生,然而,這些大罪卻是以色列人較早時作出種種妥協的最終結果。在士師記開頭,以色列人忠心事奉上帝,但從第一章19節開始轉變,我們讀到:「耶和華與猶大同在,猶大就佔領了山地;但不能趕走平原的居民,因為他們有鐵車。」看來以色列人不是真的在攻打鐵車時被擊敗;相反,他們似乎一看見鐵車就決定不進攻。這決定似乎十分合理和恰當-------對憑眼見而活的人來說。鐵車是那個時代最強大的軍事武器。

然而,以色列被吩咐要在上帝的話語中因信得生。上帝的說話通過約書亞,臨到以色列人:「迦南人雖然擁有鐵車,勢力強大,你們也能把他們趕出去」(書十七18)。 在士師記後面的篇章,我們看到上帝是如何信守祂的應許,因為盡管迦南國王耶賓擁有九百輛鐵車,但底波拉和巴拉克卻能將他擊敗(士四3)。上帝的說話提醒祂的百姓,上帝「喜歡的不是馬的力大,他喜悅的不是人的腿快。耶和華喜悅敬畏他的人,喜悅仰望他慈愛的人。」(詩一四七1011

我們可以看到問題出在何處-------憑眼見而活,而非因信得生-------但這裏沒有告訴我們為何出了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再次求助於約書亞記的說話:

約書亞對眾民說:「你們不能事奉耶和華,因為他是聖潔的 神;他是嫉妒的神,他必不赦免你們的過犯和罪惡。如果你們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外族人的神,那麼在耶和華賜福給你們之後,他必轉而降禍與你們,把你們消滅。」(書廿四1920)

現在你可能會說,且慢。假如以色列人不能事奉上帝,為何要向他們問責?在何種意義上他們不能事奉?約書亞說那些話是什麼意思?他的意思既不是指百姓個人未重生,所以他們不能事奉;也不是指他們未能完美地遵守律法,所以他們不能事奉。他似乎說以色列將沒有領袖-------沒有摩西,沒有約書亞,更沒認識他們的長老------因此他們不會在忠於上帝的聖言的環境中被帶領,被保守。

約書亞意識到上帝不會賜給他們另一個摩西或約書亞。祂將賜給他們士師,士師將是他們的拯救者(士二16)。但士師只是地方性和暫時性的領袖。上帝在士師記中以各種方式對以色列和我們所作的教訓是:人民需要一個好的,忠心的王。以色列的問題清楚明確:「在那些日子,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都行自己看為對的事。」(士十七6)。

以色列必須認識到他們需要一位王,進而渴望一位君王--------不是像列國那樣的國王,如治理他們的掃羅王,而是一個合上帝心意的人,也就是大衛。但即使大衛最終也不能保護和帶領上帝的百姓。他犯罪,他的家分裂,而且他死了。那麼誰是那位領袖-----完美、忠心、不朽的領袖?顯然,唯獨耶穌是這樣一位君王。

那麼,對教會存在的問題以及其問題有什麼解藥呢?怎樣一代接一代地保存上帝救恩的知識呢?按照上帝的聖言跟隨耶穌。教會未能這樣做,教會就會發現她們自己像以色列那樣,不能因信得生,而是憑眼見而活。但教會回轉歸向耶穌,跟隨忠心宣講上帝聖言的牧者,教會就會活在上帝的面前。士師記是一面鏡子,促使我們自問:「耶穌是我們的君王嗎?我們在上帝的話語中因信得生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教會將會一代接一代的認識上帝。


本文原刊于Tabletalk雜誌。 

What Judges Teaches the Church
FROM Nathan W. Bingham

And there arose another generation after them who did not know the Lord or the work that he had done for Israel. (Judg. 2:10)

It seems incredible that it could happen. Only a generation after Joshua, Israel no longer knew the Lord. How is such a development possible?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 not just for the ancient Israelites, but for us. Churches, too, have seen sudden declin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How can we understand and prevent this kind of calamity?

The book of Judges provides a very clear answer to our questions. Its answer does not say everything that might be said in general, but it does say specific, crucial things that we must ponder to understand both Israel’s situation and our vulnerability.

To begin with, Judges shows us that Israel descended into calamity when it moved away from living by faith in the Word of God to living by sight in the wisdom and values of the world. As we see in Judges 2–3, Israel rapidly descended into gross sin and disobedience, serving the statues and altars of the Baals and intermarrying with those who did not worship the Lord. Idolatry and intermarriage are the great sins against which Joshua warned Israel again and again (Josh. 23:6–13). And with good reason, for these two great sins are interconnected. The one leads to and reinforces the other.

This descent into idolatry and intermarriage did not just happen, however. These gross sins were the end results of various compromises that Israel had made earlier. Israel had served the Lord faithfully in the opening of the book of Judges, but that begins to change at Judges 1:19, where we read, “And the Lord was with Judah, and he took possession of the hill country, but he could not drive out the inhabitants of the plain because they had chariots of iron.” It does not appear that the Israelites actually fought against the chariots of iron and were defeated; rather, it seems that they saw the chariots of iron and decided not to fight. That decision seems very reasonable and proper—to a people living by sight. Chariots of iron were the most powerful military weapon of that time.

Israel, however, was called to live by faith in the Word of God. The Word of God had come to her through Joshua, who said, “For you shall drive out the Canaanites, though they have chariots of iron, and though they are strong” (Josh. 17:18). Later in the book of Judges, we are shown how God kept His promise because Deborah and Barak were able to defeat Jabin, a king of the Canaanites, even though he had nine hundred chariots of iron (Judg. 4:3). The Word of God reminds God’s people that God’s “delight is not in the strength of the horse, nor his pleasure in the legs of a man, but the Lord takes pleasure in those who fear him, in those who hope in his steadfast love” (Ps. 147:10–11).

We can see what went wrong—living by sight and not by faith—but that does not show us why things went wrong. For that, we must turn again to the words of Joshua:

But Joshua said to the people, “You are not able to serve the Lord, for he is a holy God. He is a jealous God; he will not forgive your transgressions or your sins. If you forsake the Lord and serve foreign gods, then he will turn and do you harm and consume you, after having done you good.” (Josh. 24:19–20)

Now wait a moment, you may be saying. If Israel was not able, how were they accountable? In what sense were they not able? What did Joshua mean when he said those words? He did not mean that the people were individually unregenerate and so were unable. He did not mean that they would not be perfect in keeping the law and so would be unable. He seems to have said that they would be leaderless—having neither Moses, nor Joshua, nor the elders who knew them—and so would not be led and guarded in faithfulness to the Word of God.

Joshua was recognizing that God would not give them another Moses or Joshua. He would give them judges who would be for them saviors (Judg. 2:16). But these judges would be only regional and temporary leaders. The lesson that God was teaching Israel—and us—in a variety of ways in the book of Judges is that the people needed a good and faithful king. Israel’s problem was clear: “In those days there was no king in Israel. Everyone did what was right in his own eyes” (17:6).

Israel had to learn its need for a king and in turn to yearn for a king—not a king like the nations as they would have in Saul, but a man after God’s own heart, namely, David. Yet even David could not protect and lead God’s people ultimately. He sinned, his house was divided, and he died. Who, then, is the leader—perfect, faithful, and undying—for God’s people? Obviously, only Jesus is such a king.

What is the antidote, then, for the church and its problems? What will preserve a saving knowledge of Go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 is following King Jesus according to His Word. Where the church fails to do so, it will find itself, like Israel, unable to live by faith rather than sight. But where the church turns to Jesus and follows ministers who faithfully preach His Word, it will live before Him. The book of Judges is a mirror held up to the church that forces us to ask ourselves, “Is Jesus our king and do we live by faith in His Word?” If the answer is yes, the church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ill know the Lord.

This post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abletalk magazine.




2017-11-15


士师记JUDGES

引言

士师记的作者不详。这卷书极可能完成于大卫王朝或所罗门王朝初期(请注意在1912125中所包含赞成君主政体的态度。

这卷书以一段序言作为开端,这序言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段(1125)为征服史的摘录,强调许多支派没有占领他们「捻阄所得之地」。在一段中也记载了他们如何受到耶和华的使者的责备。第二段(2637)则指出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便违背耶和华,并将这个时期显著的特色做一概述。这卷书的主要部分(381631)是叙述众士师的史实,所提及的一共有12人,即俄陀聂,以笏,珊迦,底波拉,基甸,陀拉,睚珥,耶弗他,以比赞,以伦,押顿,和参孙。所要注意的是:篡夺者亚比米勒并不包括在内。12人中有6人(俄陀聂,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和参孙)记述甚详,其余的6人则甚简,仅提名而已(因此有时称他们为「小士师」)。这卷书的最后一部分(1712125)叙述在道德和宗教方面衰退的两个事例,这种衰退乃是士师时期的特征。他们所表现的背道,不法,与不道德,乃是一个活生生的见证,表明当时的情形是「各人任意而行」(1762125)。

这卷书见证神的信实,显明祂的公义和长久的慈爱。书中还包含一些值得纪念之信心人物的榜样,也曝露出人的罪丑恶的黑暗面。书中论到神的准备工作上,特别是关于祂能用来执行其计划的那些人物的准备工作上,也有极多有益的教训。

纲要
一、不完全的征服(1125
(a) 11-21 迦南南部的征服。
(b) 122-26 占领伯特利。
(c) 127-36 未占领的地区。
(d) 21-5 毁约的结果。
二、士师时代的以色列(261631
(a) 2636 总论。
(b) 37-11 俄陀聂和亚兰的古珊利萨田。
(c) 312-30 以笏和摩押的伊矶伦。
(d) 331 珊迦和非利士人。
(e) 41531 底波拉和巴拉拯救以色列人脱离迦南的耶宾和西西拉。
(f) 61835 基甸和米甸人。
(g) 91-57 篡夺者亚比米勒。
(h) 101-5 陀拉和睚珥。
(i) 106127 耶弗他和亚扪人。
(j) 128-15 以比赞,以伦,和押顿。
(k) 1311631 参孙和非利士人。
三、附录(1712125
(a) 1711831 米迦的家庭和但人的迁移。
(b) 1912125 基比亚的暴行和便雅悯人所受的惩罚。


Study 1
Judges 1125
第一章与约书亚记之间的许多平行经文,证明了这卷书是一部有价值的征服迦南的补充记录。它是论及获得了主要胜利之后的事迹,那时各支派已经分散,分别企图占领所分配给他们的地域。这卷书开始的第一句话——「约书亚死后」——无须与第一章所记载的事迹有关联,乃是士师记这整卷书的总题。
1. 犹大支派在开始时是不错的。为什么他们不能完成他们的任务呢?他们的挺进应否受阻于「铁车」呢?比较申201;书1716-18;士413-15;太929;来1133
2. 请注意第一章中由南向北的一般行动。你能用经文证明这一章所叙以色列人的情况,愈来愈糟吗?
3. 耶和华的使者对以色列人发出什么谴责?他们的失败引致了什么后果呢?我们从这种愚昧的妥协上能学到什么教训呢?比较来1214-17;罗616


Study 2
Judges 2636
1. 试探索这个时期历史上这种一成不变的循环——由背道而报应,而拯救,而重新背道——正如在这一段中所概括的。在个人生命中,哪一种属灵的生命与这种情形相似呢?比较西256;启31-3
2. 我们从2710,和36中,能学到什么,与(a) 基督徒的榜样,(b)对青少年的基督教教育,和(c) 基督徒婚姻,这三样有关的重要性吗?比较太513;申667;弗64;林前739(最后一句);林后614


Study 3
Judges 37-31
1. 请注意耶和华作了什么反对以色列人的事(812节),祂又为以色列人作了什么事(915节)?什么原因是祂作了前者?什么原因又使祂作了后者?这事叫人怎样洞察到神对待其子民的原则呢?比较诗3412-181038-14;代下713-14
2. 试将俄陀聂和以笏之成就与方法作一比较。二人具有什么特质,使神能使用他们呢?比较代下169


Study 4
Judges 4
1. 你想为什么底波拉不同去,巴拉便不愿出战呢?这是否显示他的信心有了弱点?这事叫我们怎样洞察到神愿意担当我们的软弱呢?比较出413-16;耶16-8;林后356
2. 谁是以色列人胜利的真正制造者?比较出1413;撒下8614;代下2015-17;这一点对于我们今日有什么实用的价值呢?


Study 5
Judges 5
这个故事可分为四部分:(a) 1-5节,开头的赞美诗;(b) 6-8节,拯救前的情况;(c)9-18节,各支派重振旗鼓及对优柔寡断之谴责;(d) 19-31节,胜利及西西拉之死。
1. 请注意,各支派由于背道而陷于极度的困难之中,那困难已把他们削弱到什么地步(6-8节;比较331;撒上131922;王下1032331337)。在背道的基督徒的灵性生活中,可以找到什么相似的后果?
2. 在这个故事中,表扬了哪些品质?又谴责了哪一种行为呢?有什么可以应用在我们今日对神的事奉上吗?比较路814962;徒1526
注:
底波拉明显地赞许雅亿的行为,神也赞许吗?这是一种奸诈的行为,这种行为滥用了当时一切可接受的习俗;这种行为可与雅各欺骗老父的行径作比较(创27)。不过,在这两件事上有一点是可赞许的——即雅各热切地想得到祝福,而雅亿则为了抵抗压迫她同胞的人大发热心。就雅各而论,我们知道他虽然得到了祝福,却为了这奸诈的行为而吃尽了苦头。


Study 6
Judges 6
米甸人的压迫,是出诸一年一次大举入侵的方式(前后连续七年,61),顷刻间一大群半游牧民族从外约旦蜂拥而来。这是第一次提到骆驼用于战争的事(65),这一招使米甸人在战术上大占上风。它对于以色列人所发生的影响,在24,和6节中有深刻的描写。
1. 当百姓呼求耶和华时,祂的第一个答复是什么?参7-10节,并比较212;诗818-11;何111-447
2. 基甸被呼召去拯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的手。但是,他首先必须在自己家里让神有地位(25-32节)。这一点与基督徒的事奉有关系吗?比较提后21921;可51819;徒18
3. 神用了哪三种能见的记号坚固基甸的信心?试思考这些记号会教导基甸什么?


Study 7
Judges 71-23
1. 除了72所清楚表明的以外,神从多数人中拣选少数人作其致胜的器皿,似乎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则呢?在答复时,请注意在两次测验中,那些被放弃者性格上的缺点。比较林前926271012
2. 试思考基甸的态度的改变,他是从无精打采的默从奴役(61315),一变为对胜利有完全的把握(715)。在你对邪恶势力的争战中,你经历过这种确信的把握吗?比较罗837;林后214;约壹545


Study 8
Judges 724835
1. 请注意:(a) 基甸如何应付以法莲人的抗议,以及如何应付疎割和毗努伊勒的首领们的不合作;(b) 他追赶并俘虏西巴和撒慕拿的勇敢,以及这两个王对他的尊敬。这里表现出哪些不同方面的性格呢?
2. 基甸克服了什么试探?不过,请将这记事前部经常提及神的引导,而在824-27却完全一无所见一事作一对比。为什么国家在危急关头时能大大表现出领导才干的基甸,而在承平时代却一无表现呢?难道我们真是处于「逆境」时才会依赖神吗?
注:
大祭司的以弗得(出28),是一种遮蔽胸部和背部的披肩,其上装饰以宝石和黄金,前面有个胸牌,里面装着乌陵和土明,这是用来判断神的旨意的。基甸的以弗得(824-27),可能是一种精巧的复制品,或者可能是某种可竖立的神像。无论如何,它是特殊情况下用来探知神的答复,但是百姓终于当它为一种偶像。


Study 9
Judges 91105
1. 请思考在这个故事中:(a) 基甸与一个示剑妇人姘居生子的罪恶(参831;比较申73);(b)示剑人的罪恶(94-516-18);(c) 亚比米勒的罪恶(91-5)。试比较5657这两节,并思想民3223下的话,为何在每一件事上都应验了。
2. 示剑是一座迦南人的城市,极可能已经与以色列同化了。这一章关于这种妥协的危险,对于我们有什么教训呢?
注:
7-15节。这个比喻的头一部分涉及8222315节显示一幅不伦不类的图画,表示那些大树在一棵矮小的荆棘下寻求荫庇,而却被它们寻求荫庇于其下之荆棘中发出来的火毁灭了。这个比喻的着重点不在于示剑人在立王统治他们的事,而在于他们选非其人。


Study 10
Judges 1061128
1. 起初神为什么不肯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亚扪人的手呢?什么使祂后来改变态度呢?比较耶185-11
2. 不管耶弗他出身如何不幸,在这一段经文中,怎样表明他具有高贵气质,敬虔和信心呢?
3. 试概括耶弗他对亚扪人的答辩。你发现他的论据正确到什么程度呢?


Study 11
Judges 11291215
1. 请参阅传52-6和申2321-23耶弗他许愿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a)向神许愿的神圣性,和(b) 先考虑这种誓愿可能包含之意义的必要性,有什么教训呢?
2. 试将耶弗他应付以法莲人与基甸应付同样情形的事加以比较(81-3)。这件事对于:(a) 以法莲人,和(b)耶弗他,投下了什么亮光呢?
注:
初期的释经家和历史家们都相信耶弗他将女儿献为祭;中古时期以来,好心的学者们,则设法将这女子的命运说成为终身守童贞。但是,从耶弗他的哀恸(35节),两个月的展缓(3738节),和设立节期,每年4日为她哀哭这些情形看来,都难于自圆其说。39节明晰的经文,必须按字面直解。


Study 12
Judges 13
1. 参孙作拿细耳人的召命,与一般拿细耳人的誓愿有何不同?参民61-513-18
2. 请注意玛挪亚为养育所应许的孩子这件事寻求指导的恳切×812节)。今日的父母能从这件事学到什么教训?比较箴226;提后15;来125-11
3. 你在玛挪亚夫妇身上找到什么信心的证据?妻子的信心何以显得比她丈夫的为大呢?


Study 13
Judges 14 & 15
1. 请注意参孙之性格中的矛盾成分。他是以色列的士师,然而他的一生却以与非利士女人暧昧不明的关系为中心。他未剃的发绺表明他是一个献身于神的拿细耳人,然而他主要的目标却是以逸乐自娱。你能发现更多这样的对比吗?我们既自命为基督徒,则信心和行为一致是何等重要呢?比较林后614;帖前522
2. 151819所说的这一件事,对于神供给祂众仆人一切需要的能力有什么教训呢?比较王上1749;腓419


Study 14
Judges 16
1. 关於:(a)罪的愚昧及结果;(b)神仆死亡,恶人狂欢;和(c)神对悔罪无穷的慈悲,我们可以从这一章学到什么教训呢?
2. 试将参孙悲惨的结局与他父母真心诚願好好抚育他长大的光明开端作一对比(13812)。你能提出参孙所以不能好好发挥其潜能的原因吗?基督徒可能在什么情况下也会同样表现毫无能力?


Study 15
Judges 17 & 18
这两章中的故事,是属於士师时代后期,由於非利士人的压迫,并侵入但支派的领土,致使它往北迁移。所以这个故事与参孙时代有着一般的连系。支派联盟已不再行使职权了,米迦对於但人所加於他的损害也无从上诉。这故事显示出真宗教信仰的衰落和当时的人无法无天的情形。
1. 你会怎样描述米迦和但人的宗教信仰呢?他们在什么地方缺乏了真宗教信仰呢?
2. 利未人被视为是与神有特别关系的人。这个利未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他在哪几方面做得不称职呢?比较赛618上;耶2311;约壹24-6
注:
1. 17:7.「是犹大族的」:这话是指伯利恆那个地方,而不是指那个利未人,他不过是在犹大的一个「寄居者」。在西布伦地另外还有一个伯利恆。比较书1915
2. 1830。「革舜的儿子」:这词句只是指后裔,而非实际上的父子关系。


Study 16
Judges 19
1921章中的记载,是属於约书亚死后不久的那个时期。亚伦的孙子非尼哈当时还活着(2028);并没有收到外族压迫的暗示;支派联盟仍然在行使职权。
1. 这一章关於接待客旅的义务对於我们有什么教训?这里有没有任何预兆是关於须要避免的陷阱呢?
2. 在这一章中有许多关於邪恶的例证。试将这里所述的大罪列成一表,并注意基比亚人如何因他们的恶行几乎招致灭族之祸。


Study 17
Judges 20
1. 基比亚是便雅悯的一座城,而且便雅悯人也不肯将他们同族的人交付公义的审判。我们忠於与我们有关系的人(亲属,朋友,同事等),与忠於神及其诫命,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 请注意基比亚人的罪对於各支派所发生的深重影响。参1930201811。这件事惊醒了他们,使他们领悟到道德沦丧在他们中间蔓延的程度。你能从充满卑鄙事件的这一章里面发现一些因祸得福的因素吗?
3. 即使11个支派曾求问过耶和华,他们却两次被便雅悯人打败了,你怎样解释这个事实呢?你从2023能推想到他们的态度怎样吗?这是强硬还是懦弱的记号呢?


Study 18
Judges 21
1. 11个支派在获胜后,他们才觉悟到在悲愤中起下211的誓言是做个太过分了。不管他们在便雅悯人手中是否吃尽苦头,但想到有一个支派将遭灭绝的危险,使12支派的结合有了缺口的意识,遂使我们大感不安。他们怎样解决这难题呢?他们是信守或是背弃他们的第二个誓言呢(215)?你会原谅他们在10-12节和9-21节中所采取的行动吗?整个故事对於起誓这件事有什么暗示呢?
2. 这卷书的作者对於以色列中这种不幸的蠢事频生的情形归诸於什么原因呢?你认为这件事足以说明以色列人在道德和灵性方面的情形吗?如果不能,你会加上什么呢?


Study 16
Judges 19
1921章中的记载,是属於约书亚死后不久的那个时期。亚伦的孙子非尼哈当时还活着(2028);并没有收到外族压迫的暗示;支派联盟仍然在行使职权。
1. 这一章关於接待客旅的义务对於我们有什么教训?这里有没有任何预兆是关於须要避免的陷阱呢?
2. 在这一章中有许多关於邪恶的例证。试将这里所述的大罪列成一表,并注意基比亚人如何因他们的恶行几乎招致灭族之祸。


Study 17
Judges 20
1. 基比亚是便雅悯的一座城,而且便雅悯人也不肯将他们同族的人交付公义的审判。我们忠於与我们有关系的人(亲属,朋友,同事等),与忠於神及其诫命,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 请注意基比亚人的罪对於各支派所发生的深重影响。参1930201811。这件事惊醒了他们,使他们领悟到道德沦丧在他们中间蔓延的程度。你能从充满卑鄙事件的这一章里面发现一些因祸得福的因素吗?
3. 即使11个支派曾求问过耶和华,他们却两次被便雅悯人打败了,你怎样解释这个事实呢?你从2023能推想到他们的态度怎样吗?这是强硬还是懦弱的记号呢?


Study 18
Judges 21
1. 11个支派在获胜后,他们才觉悟到在悲愤中起下211的誓言是做个太过分了。不管他们在便雅悯人手中是否吃尽苦头,但想到有一个支派将遭灭绝的危险,使12支派的结合有了缺口的意识,遂使我们大感不安。他们怎样解决这难题呢?他们是信守或是背弃他们的第二个誓言呢(215)?你会原谅他们在10-12节和9-21节中所采取的行动吗?整个故事对於起誓这件事有什么暗示呢?
2. 这卷书的作者对於以色列中这种不幸的蠢事频生的情形归诸於什么原因呢?你认为这件事足以说明以色列人在道德和灵性方面的情形吗?如果不能,你会加上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