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耶穌的復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耶穌的復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4-14


耶稣的复活翻转一切

洛杉矶华宗恩约教会主讲道|受难日| 2020.04.12|

复活主日讲道
经文:约翰福音20:1-29

1. 耶稣不见了:困惑
2. 耶稣向马利亚显现:悲伤
3. 耶稣向众门徒显现:恐惧
4. 耶稣向多马显现:怀疑

前言
耶稣的复活是基督教的核心。没有复活的十字架,是毫无益处;没有复活的基督教,是毫无意义的。后来的使徒保罗把自己所传的福音总结成这几句话:“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林前15:3-4

耶稣的复活却是一个翻转一切的历史事件。当全人类都被死亡的权势笼罩统治时,有这样一个人,战胜了死亡,从死里复活,并进入到永恒的荣耀中去。如果耶稣没有复活,那全人类在死亡面前没有丝毫的盼望。然而,如果耶稣真的复活了,那么他就真是全人类的救主,唯一的希望。

然而,耶稣复活的消息要比他钉十字架的消息来得更不可思议,就连耶稣的门徒们都无法相信。

今天,在这个庆祝耶稣复活的日子,我们要从约翰的记载来看耶稣的复活。我在这里不打算特别细处理经文的细节解经,也不打算平衡约翰和其他福音书的记载。这要留在其他的地方来处理。我想要在今天这段经文中让大家看到的是,耶稣的复活是答案,不论你处境如何,基督的复活都会翻转。这一段分为四个部分:1-10节,是耶稣不见了(复活的事实);从11-18节,是耶稣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耶稣的复活翻转了悲伤);19-23节,是耶稣向众门徒显现(耶稣的复活翻转了恐惧);24-29节,是耶稣向多马显现(耶稣的复活翻转了怀疑)。

1. 耶稣不见了:困惑

首先,约翰记录了一些人报告耶稣的尸体不见了。七日的第一日清早,抹大拉的马利亚突然报过来找彼得和约翰,说耶稣的尸体不见了。她对两位门徒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v.2)这个反应很自然。马利亚并没有觉得是耶稣复活了。而且,盗墓在第一世纪很常见,甚至罗马颁布法律盗墓者处以极刑。所以马利亚认为有人把耶稣的尸体挪走了是很正常的。

接到了马利亚的报告,两位门徒赶快跑去看。细麻布被解开了,放在那里,而且裹头用的布也被解下来,而且卷起来,叠好了,放在一边。(v.5-7)这景象很奇怪:如果有人挪尸体的话,为什么要费力把裹尸布解开呢?这令他们很困惑。空坟墓,脱下来的裹尸布,耶稣的尸体不翼而飞。

今天,你会听到人们解释圣经里耶稣复活的记载:复活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只是当时耶稣的门徒们经历某种宗教体验,然后用象征性的文学手法表达出来而已。复活不是一个对某种属灵真理的象征性文学表达手法,复活代表的就是希望,从痛苦中走出来。不是客观的事实,而都是主观感受。很可惜的是,许多带人信主的方式,不是邀请人详细考察所学之道是否真实,而是寻找一种主观经历,感受,最后你感动到一个地步,就举手决志了。复活节的信息就是耶稣活在我们心里。然而,问题是,过了两个月,甚至两天,你的感动就消失了。而你的信仰没有客观事实做基础,就动摇了。那就继续找那种感动。

然而,如果你看圣经的话,约翰,以及所有福音书作者的记录并不是象征文学。约翰写过象征文学的作品,就是《启示录》。你只要对比两者就知道区别。约翰福音的记录是历史性的。因此,这报告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取决于你听到这消息时的感受如何。

不但如此,门徒们起初并不明白空坟墓的含义。9节说:他们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这里的圣经指的是旧约圣经,因为当时还没有新约圣经写作出来。如果你不明白复活,你就不明白十字架。然而约翰说,如果你不明白圣经,特别是旧约关于耶稣的预言,你就无法真的理解他复活的意义。相信耶稣复活不仅仅是相信他真的从死里复活这个历史事实而已。关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门徒们是第一手的见证。可是他们还是没有真的明白。真正的相信,是指相信这一切历史的事实都是圣经所预言的,是上帝从起先就已经安排好的救赎计划。反过来,如果你明白了复活和十字架,那么你就明白了整本圣经。圣经不是一堆人生哲理、道德寓言的合集,圣经在讲一个人,一个故事,就是耶稣基督,他如何死而复活,拯救罪人。在路加的记载中,耶稣在去往以马午斯的路上,把圣经讲解给门徒,使他们相信基督必定要复活,于是他们的眼睛才打开,看清复活的耶稣。

因此,不论你尚未信主,还是你已经跟随基督多年,十字架、空坟墓、复活依旧可能困惑你,就像困惑着彼得和约翰一样。你感到困惑吗?那么你要做的是两件事。第一,跑去看那空坟墓。这是说你要去考察历史的证据,从客观的事实入手。基督教的真理不是基于主观感受,而是基于客观的事实。如果耶稣还躺在坟墓里,不论我们感受多美好,我们都还死在罪里,没有拯救。但是,如果耶稣不再坟墓里,那么或许我们感受十分糟糕,我们都能找到盼望和安慰。因此,去考察吧!像约翰、彼得那样,去看看那空坟墓。第二,跑回去看圣经。仅仅明白了空坟墓的历史事实,还不足够。你还需要去了解圣经对耶稣的预言。或许这对于许多人,包括门徒们,才是最重要的一步。

然而,接下来,不仅是空坟墓在无声的证明着耶稣的复活。耶稣亲自向他的百姓显现。而约翰在这里选择了其中三次显现,每一次耶稣的门徒都处在不同的处境中,而每一次耶稣的出现都转变了他们。不是门徒们的主观感受制造了耶稣复活的假象,而是耶稣复活的客观事实转变了他们的主观感受。现在,让我们现在一同来看着三次耶稣的显现。

2. 耶稣向马利亚显现:悲伤

耶稣的第一次显现,不是向其他门徒里尊贵的领袖,而是向一位柔弱、哭泣的女人。抹大拉的马利亚,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但主最先向她显现。忧伤的灵他不轻看。约翰和彼得回去了,可马利亚依旧留在坟墓外面哭。她正在极度的悲伤中。她的主的尸体被人挪走了,她找不到了。

当她低头看坟墓时,发现两个天使坐在坟墓里,问她:“妇人,你为什么哭?”她的回复和之前跟门徒们说都一样:“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 只不过这里变成了单数,因此她现在是独自一人,没有和其他人在一起,这些细节对于各福音书之间的记载和谐有很重要的关系,不过这不是我们现在关注的重点。

天使的出现似乎并没有令她感到震惊,也没有止住她的悲伤。对于马里亚的思绪中一直萦绕的是“耶稣在哪里”。等她把头转过来时,发现有人站在她面前,本能的反应是这是看园人。这个人问了天使之前同样的问题:“妇人,你为什么哭?” 然后又加上了一句:“你找谁呢?” 或许一个清醒的人会回答:我在找耶稣的尸体。可是,她根本没有回答耶稣提出的问题:“先生,如果你把他移去了,请你告诉我把他放在哪里,我去取他。” 她关注的问题还是:“耶稣在哪里”。

今天世俗学者说:耶稣不可能复活,只是门徒们太想他了,出现了某些心理学上的幻想,误以为他复活了。可是这和马利亚的经历恰恰相反。她的确十分思念耶稣,但是当耶稣亲自站在她旁边时,她却没有认出来。马利亚满脑子都是在想“耶稣在哪里”。而事实是,耶稣就在她眼前。

然而,接下来是极其感人的一幕。面对这个在他脚前哭泣的女人,耶稣没有像对待以马午斯路上的那些门徒一样,给她讲解大段的圣经,来证明基督要复活。他所做的,是在她的悲伤和哭泣中,呼唤了她的名字:“马利亚!” 当复活的救主亲自呼唤她的名字时,一切言语和解释都显得无关紧要了。耶稣曾说: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按照他们的名招呼他们(约10:3)。不必多言,这就是耶稣,我们想不明白复活到底从物理学上如何成为现实,重要的是耶稣真的活生生的站在那里。马利亚认出这就是耶稣时,她的悲伤化成喜悦的泪。当一个人极其激动时,脱口而出的一定是母语。(想要判断一个人的母语是什么,就是趁他不注意,狠狠的踩他一脚,如果他说:ouch!那他母语就是英语。如果他说:唉呀妈呀!那他就是个东北人)马利亚此刻用希伯来语脱口而出叫了出来:拉伯尼!我的”夫子!可以想象,马利亚会直接激动的一把抱住了耶稣。因此第17节并不难理解。虽然有许多很神奇的解释。(但是这里的现在命令式μή μου ἅπτου,指的是“不要再继续做某事”,而不是“不要开始做某事”,也就是当耶稣说这话时,马利亚已经紧紧抱住耶稣了)。耶稣对她说的意思就是:好了,不要抱着我了。我还没有升天去见我的父,换句话说,你还有机会再见到我。现在去告诉我的弟兄们这个消息吧。复活的耶稣把马利亚的悲伤转化为喜乐。不但如此,如今她不仅经历了这喜乐,也成为报好消息的人。她跑去告诉门徒:我已经看见了主!又将主对她说的话告诉他们。

应用:在一个不相信复活的世界里,我们都像马利亚一样,被死亡的悲伤统治着。或许你正在经历这样的悲伤,或许是你的亲人,或许是你所爱的人。但是,今天有一个好消息,就是死亡的权势被战胜了,有一个人从死里复活了。因此,信靠他吧,耶稣真实的复活,能将你的悲伤化作喜乐的源泉。

3.耶稣向众门徒显现:惧怕

耶稣接下来第二次显现,是在当天的晚上向门徒们显现。约翰说,门徒们因为惧怕犹太人,门都关起来。还记得,当耶稣被抓起来时,门徒四散。如今,他的门徒们充满了恐惧。对犹太人的惧怕,失去领袖的惧怕,最终极而言,是对死亡的惧怕。死亡的权势依旧在他们心中掌权。和所有人一样,他们也都是因怕死而做奴仆的人(来2:15),他们的一切举动,他们对耶稣的离弃,他们如今大门紧闭不敢出声,都是因为对死亡的惧怕。这时的门徒们不会相信什么“耶稣活在我们心里”这样的陈词滥调,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安慰和帮助。如果没有耶稣客观真实的复活,

而不仅是惧怕,他们充满着自责和愧疚。想想彼得当时信誓旦旦说要保护耶稣,结果三次不认他。但这时耶稣突然来了,他没有责备他们,他连他们弃他而逃这件事都提都没有提。耶稣向我们彰显了什么是真正的赦免。耶稣对门徒们说了什么?他重复了两遍:“愿你们平安。愿你们平安。” 这是多么重要的一句话啊,尤其是对于在恐惧和愧疚中的人来说,平安是他们最需要的。不仅是身体不受犹太人伤害的平安,也是面对复活的耶稣良心里的平安。

而当他们拥有复活的主所赐的平安时,他们也预备好了要领受圣灵,执行耶稣给他们的任务了。正如他们从耶稣领受了赦免,他们也要向世界宣讲赦罪的消息。正如他们已经成为天国的后嗣,耶稣就把这天国的钥匙交给他们。这就是新约的教会,不是一群精英组成的俱乐部,而是一群软弱的、曾经否认主,然而却经历主赦免的罪人组成的教会。

应用:你曾经因为惧怕人,在人前否认你的主,耶稣在温柔的招呼你:愿你平安。他不长久责备,他知道你的软弱,他现在要藉着他的圣灵刚强你的信心,让你在人前做他的见证。因为他既然已经复活,他就有能力甚至超越死亡,那必死的世人能把我怎么样?

4.耶稣向多马显现:怀疑

然而,有一个门徒叫多马,他错过了耶稣。这段的记录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它表明了最早的基督徒们是如何相信复活的。一开始,他们连想都没想过耶稣会复活,等到证据出现时,他们还是困惑。他们接着听到了看到耶稣显现的见证人的证词,也依旧不相信,直等到耶稣多次向他们显现,他们才慢慢相信并理解。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当其他的门徒告诉多马耶稣复活时,多马的反应是完全不信。是的,我们没人会相信。就连耶稣的门徒都不相信。提姆·凯乐:我们应该对那些怀疑基督教的朋友更有同情心。复活的事件使基督教成为这地球上最讨厌的宗教。

然而,耶稣不会丢下任何一个属他的人。尽管多马充满怀疑,但耶稣依旧怜悯他,向他显现。他没有斥责多马的怀疑,而是满足了他所需要的证据:“伸出手来,摸我的手,伸出手来,探入我的肋旁。” 这是我们的主,他邀请我们来检验他的真实。在活生生的耶稣面前,多马一切的怀疑都消失了。他不需要真的去用手探入耶稣的肋旁。耶稣对他所说的话就足够了。“不要疑惑,总要信。” 怀疑是个过程,不是终点。真正有意义的怀疑是推动着我们寻找证据的。就如多马一样。一个诚实的怀疑论者,不会一直怀疑。当他看到证据时,他就把怀疑丢掉,拥抱信心: 最终,复活的耶稣,把这位怀疑主义者转变成为热诚的敬拜者:多马说:“我的主,我的神!”

应用:你还在怀疑耶稣的复活吗?那么,去效法多马吧。今天,我们无法像当时的门徒一样,亲眼见到复活的耶稣。但我们有这些见证人的证词可以考察,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耶稣的话语继续藉着圣灵和教会向我们宣讲。你想找到复活的耶稣吗?那么就去聆听他的话语吧!在福音的宣讲中,你能找到耶稣活画在你的眼前。

总结
弟兄姐妹们、朋友们,耶稣基督的复活是整个基督教的核心。耶稣已经复活,他真的复活了。而这事实也将改变我们的处境。他将把我们的悲伤化作喜乐,把我们的惧怕变为勇敢,使我们的怀疑成为信靠。
今天,耶稣向我们宣告了一项特别的祝福:那没有看见而信的人,有福了。阿们!


版权所有 © 2020 。作者保留发表、出版、署名、修改、改编权利。请勿于商业途。欢迎转载,请保留件格式完整


活的目的

选自《加尔文圣经注释全集——约翰福音注释》P613-622,吴玲玲译,华夏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

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我们应该注意他所加的这条理由。他说这些话乃是吩咐那些妇人要止住自己的情感,直到他被接到天上的荣耀里。总之,他指出了自己复活的目的。基督复活后并不是做世界的王,乃要升到天上,在他的国度里掌权(这国度是上帝应许给他的),并坐在父的右边,借着圣灵的权能治理教会。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直到基督升到天上,坐在父的右边,他的复活才是圆满纯全的。这些妇人只看到复活的一部分就感到满足,并且还想基督在世上与他们同在。她们这么做就错了。这个训诲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益处。第一,所有寻求基督的人都要思念上面的事;第二,所有到他面前来的人都要除去肉体一切的私欲,正如保罗教导说,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边……

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他用升上去一词进一步坚固了我刚才所解释的训诲。即他从死里复活,不是为了继续留在地上,而是要进入属天的生命中,叫众圣徒可以与他一起进入天堂。总之,他说这话,叫众使徒不要单单专注于复活本身,乃要看得更远,直到他们进入属灵的国度里面,得着属天的荣耀并到上帝面前来。因此,升上去一词是一个重点词。因为基督向门徒伸出他的手,叫他们唯在天上寻找自己的福乐,因为人的财宝在哪里,他的心也在哪里。现在,基督宣告自己要升到天上去,因此,若我们不想与主分离,我们也要升上去。

当他又说自己要升上去见上帝时,他随即除去了使徒因着他的离开而生发的忧虑和悲伤。因为他话语的含义为:他要借着上帝能常与众门徒同在。的确,升上去一词意味着空间的距离,然而尽管基督身体离开他们,他的能力——这能力是无处不在的——却清楚地显明了他属灵的同在,正如他与上帝同在一样。因为他升上去见上帝,难道不是为了坐在上帝的右边,在天上和地上掌权吗?总之,他说这话乃要将他国度的神能铭刻在他们心上,叫他们不要因为他身体的离开而心里忧愁。

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上帝,也是你们的上帝。当基督宣告他的父也是我们的父、他的上帝也是我们的上帝时,他清楚表达了那兄弟般的合一所带来的益处和果效。我们从别的经文中获知我们分享了基督一切的恩典与福气。然而他将这恩典的源头赐给我们,这正是我们的特权所在。信徒可以安全而坚定地相信,基督的上帝也是他们的上帝,基督的父也是他们的父。这毫无疑问是无价的恩典。我们也不必担心这样的信心是否是轻率的,因为这信心是建立在基督的身上,而且这也是值得我们夸口的,因为基督亲口将这一切指示给我们。

至于基督称他为他的上帝,是因为他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因此,这是特指他的人性而言,然而也适用于他的整个位格,因为他既是上帝也是人。当他说他升上去见他的父,也是我们的父时,他和我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他从本性上来说是上帝的儿子,而我们仅仅是被收纳为上帝的儿子。然而我们通过他所领受的恩典是如此坚固,乃至魔鬼无论多张狂,都不能使它动摇,不能拦阻我们称他为我们的父,这位父亲藉着他的独生子收纳我们做他的儿子。

那日晚上。现在作者描述基督向门徒显现,证明自己的复活。当时众门徒都聚集在一起,使这件事情更加确凿可信、更加清楚明了。这实在是上帝的安排与护理。基督没有让他们继续在忧虑和不安当中,到了晚上就向他们显现,他是多么温柔!另外,他光照他们。正当黑暗在这世上掌权的时候,他将新生命的凭证带给他们。

门徒所在的地方。他们聚在一起,这表示他们还有信心,至少还有信仰的情感。而他们将门都关上,这表明他们是软弱的。即使最勇敢最坚强的人也有软弱的时候,这固然是对的,然而我们可以轻易地推断出,那时众使徒是如此恐惧战栗,乃至这显出他们的信心是多么缺乏!这个事例值得我们注意。他们本该很勇敢,事实上却不是。然而他们依然没有完全软弱。的确,他们隐藏自己,免得有危险。然而他们还是鼓起勇气聚在一起,否则他们就会四处分散,谁都不敢冒险去看他的同伴一眼。我们也要如此与我们肉体的软弱做斗争,不要纵容恐惧之心(这恐惧之心会叫我们背信弃义)。当他们聚集的时候基督向他们显现,因着他们的热忱祝福他们。然而多马像一个离队的士兵,退出了合一的阵营,因此他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其他弟兄所领受的恩典。这就教导那些极其胆怯的人,激励他们除去肉体的恐惧,并叫他们当心,免得恐惧之心将他们打散在四处。

门都关了。作者清楚地加上这个情节,因为这其中包含了基督神能的明证。我们应该相信基督必定以神迹的方式进入屋里,为要证明他的神性,同时也要引起门徒的注意。然而我绝不同意天主教徒的观点。他们说基督的身体穿过了那紧闭着的门。他们的理由是:这不仅证明基督荣耀的身体像个灵,而且证明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空间的限制。然而经文根本没有传递这样的含义。因为作者没有说他穿过这紧闭着的门,而是说他突然站在门徒当中(尽管这门是关着的,而且也没有人为他开门)。我们知道彼得从一座监狱里走出来,这监狱的门是关着的,难道我们因而可以说他穿过了铁和板吗?因此,我们要弃绝如此幼稚而愚蠢的观点!这个观点没有包含任何可靠的东西,纯粹是谬论!我们知道这些就足够了:基督要借着非凡的神迹来坚固他的门徒,使他们相信他的复活。

愿你们平安。这是希伯来人常用的问候语。他们用平安一词表示一个人的福乐生命所必需的一切幸福与快乐。因此这句话的含义为:“愿你昌盛!愿你幸福!”我之所以提到这些,是因为有些人对平安一词做一些不必要的争论,而基督无非就是要门徒喜乐、昌盛。

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基督如此行是很有必要的,为要叫门徒深信基督已经复活。基督在复活后身上还留着伤痕,有人认为这与他的荣耀极其不符。这样的人要思考:首先,基督复活与其说是为了自己,还不如说是为了我们;其次,任何于我们的得救有益的事都是基督的荣耀。他一度自甘卑微,也丝毫无损于他的尊荣。这些伤痕既然能帮助门徒相信他的复活,它们就没有减损他的荣耀。然而,若有人从而推断说基督现在依然有手上和肋旁的伤痕,这就很荒唐了。因为这些伤痕的用处毫无疑问是暂时的,直到众使徒完全相信他已经从死里复活。

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这句话的含义为:因着基督的新生命,他的死所带给他们的一切忧伤都被驱散了。

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在我看来,主发出这第二个问候无非就是为了引起门徒极大的注意,因为接下来要讲的事非常重要。

父怎样差遣了我。基督说这些话,犹如使他们就职,就是履行先前曾指派给他们的职分。他们的确已经被差往犹大各地,然而只是作为先锋来宣告众人要听从那至高训诲者的话,而不是作为使徒,执行教诲这一永远的职分。现在主吩咐他们做他的使者,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度。因此,我们要相信这一事实:现在使徒首次被委任做福音的使者。

他的话总起来说是一句宣告。即迄今他要卸下训诲者的职分,他既已行完了自己的路,就将同样的职分赐给门徒。他的意思是:父差他做训诲者,叫他为别人指路,随后当他离开的时候,就可以让那些人代替他的职分。为这个缘故保罗说,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让他们治理教会,直到世界的末了。因此基督首先宣告说,尽管他训诲师的职分是一时的,然而福音的传扬并不是一时的,而是永久的。此外,他还吩咐他们接替他从父那里所领受的职分,让他们代替他的位置,并将同样的权柄赐给他们这样,他的训诲通过使徒的口被宣讲出来,就有同样的威信。他们的职分就要如此被证实和认可,因为他们都是无名的、卑微的人。而且,尽管有些人拥有极其显赫而尊贵的地位,然而人所拥有的一切并不能叫他得着那极宝贵的信心。

因此,基督将自己从父那里所领受的权柄赐给众使徒,这样他就可以宣告传福音的使命已经交给他们,这不是出乎人,乃是上帝的命令。然而他让他们替代他的位置,并不是说要将训诲者最高的权柄给他们,因为父要将这最高的权柄单单赐给他。因此他继续是——而且永远是——教会唯一的教师。唯一的区别在于:他在地上的时候自己亲口教导人,现在他借着使徒的口教导人。因此,这样的继任或替代不能叫基督有丝毫的减损,他的权柄依然是完全的、完整的,他的荣耀也不受损害。上帝发布命令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这条命令我们决不能弃绝。总之,基督此处所要尊荣的是福音的训诲,而不是人。

同样,我们应该注意到:这节经文所处理的唯一主题是福音的传扬。基督并没有叫使徒去赎罪,获得称义,犹如他被上帝差遣一样。因此,在这段经文中他没有提及任何单单关乎他自己的事,而仅仅指派牧者来治理教会。这样,唯有他拥有全部的权柄,而他们所求的单单是职分。

就向他们吹了一口气。凡人所生的,没有一个人有资格来执行如此艰难的使命。为此基督借着圣灵的恩典来预备使徒。的确,治理上帝的教会、做那永恒救恩的使者、在地上建立神的国、将人带到天上,这些都远非人力所及。因此没有一个人有资格做此事,除非他受圣灵所感,对此我们不必感到奇怪。因为若不是圣灵引导人的舌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关乎基督的话。人绝不可能有能力忠信地完成这个荣耀的职分所包含的一切责任。基督指派他们做教会的教师,并塑造他们,这荣耀唯独归于基督。因为上帝将圣灵丰丰富富地浇灌在他身上,为要叫他将此按量赐给每一个人。

你们受圣灵。尽管他还是教会唯一的牧者,然而他必须将圣灵的权能彰显在这些仆人身上,就是他所使用的仆人。并且他向他们吹了一口气,以外部的记号对此进行证明。若圣灵没有从他里面出来,这是不会生效的……

然而,基督如此行主要是为了表明圣徒职分的尊贵性。作为最早先的、最卓越的福音使者,他们拥有如此不寻常的权柄也是合理的。基督若在那时借着吹气将圣灵赐给使徒,也许有人会认为随后赐下圣灵是多余的。我的回答是:那时基督将圣灵赐给他们,仅仅是将他的恩典撒在他们身上,并没有将全备的能力充满他们。当圣灵如同火焰般的舌头降在他们身上时,他们才得以完全的更新。事实上,他指派他们做福音的先锋,并没有立即差他们去工作,而是叫他们休息,正如别处有经文说,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若我们仔细思考这一切,就能得出结论:他将必需的恩典赐给他们,不是为了现在的用处,乃要指派他们在将来做圣灵的出口。因此,此处的吹气主要是关乎赐下圣灵——就是他常常所应许的——这一伟大的行动。

尽管基督也可以借着奥秘的方式将恩典赐给众使徒,然而他要以此可见的吹气方式,使他们更加得以坚固。在圣经里面,圣灵常常被比作风。基督吹气这一外部表征就是取自圣经的这一说法。然而读者也要知道,这可见的、外表的记号也是与上帝的话语连在一起的,因为圣灵的功效就是这样来的。这不是因为圣灵的功效包含在话语里面(这话语就是我们耳朵所听到的),而是因为信徒从圣礼那里所领受的一切事物的果效都在于话语的宣讲。基督吹气在使徒身上,他们不仅领受了吹气,而且也领受了圣灵。这都是基督对他们的应许。

同样,借着洗礼,我们披戴了基督、被他的血洗净、旧人被钉十字架,好叫上帝的义在我们身上掌权。借着圣餐,我们在属灵上得以吃基督的肉、喝基督的血。这些圣礼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功效,难道不是因为这一切都是基督所应许的吗?基督所宣告的,他去行了,并且借着圣灵使这一切都得以成全。从而我们知道,人所发明的一切圣礼都只不过是低劣的模仿和毫无意义的娱乐,因为这一切记号若不伴以主的话语,它们里面就没有任何真理。若我们以嬉戏的态度来对待这些神圣之事,就是存邪恶的心全然藐视上帝,并将众多的灵魂毁坏了。所以,我们应该越发谨慎,抵挡魔鬼百般的诡计。

你们赦免谁的罪。此处主毫无疑问用寥寥数语将福音做了一个概括,因为我们绝不能将赦罪的权柄与教导的职分相分离。此处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基督不久之前说,永活的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怎样差遣你们。

传扬福音的主要目的是叫人与上帝和好。而要实现人与上帝和好,罪就要无条件得以赦免。为此保罗也这样教导我们,他称福音为使人和好的职分。毫无疑问,福音包含着许多其他的事,然而上帝借着福音所要实现的主要目的就是赦免人的罪,使他们得到上帝的悦纳。因此,若我们要成为福音忠信的仆人,就必须以最大的热忱来关注这个问题。


附:
三一上帝与基督的复活

基督是万有的目的
基督——祂就是王



2018-04-01


復活的確實性點燃我們的心HeartsSet Aflame with Certainty of the Resurrection

作者: R.C. Sproul   譯者:  喬蘭山以妲

耶穌的一生遵循一個從降卑到升高的一般模式然而這一升移並不是完全直線型的而是伴隨著一些對比情節。降生敘事既包含恥辱又包含威嚴,祂的公開侍奉引來讚美和嘲諷、歡迎與拒絕,既有「和散那」的呼聲,又有「釘祂十字架」的呼喊。臨近死亡陰影時,祂彰顯了登山變像的半遮掩轉折。
The life of Jesus follows a general pattern of movement from humiliation to exaltation. The movement is not strictly linear, however, as it is interspersed with vignettes of contrast. The birth narrative contains both ignominy and majesty. His public ministry attracts praise and scorn, welcome and rejection, cries of “Hosanna!” and “Crucify Him!” Nearing the shadow of death, He exhibited the translucent breakthrough of transfiguration.

從十字架的悲慟到復活的壯麗,這一過渡並不突然。從裹屍布到墳墓的石頭,敘事越發增強地往轉折點推進。升高始於下十字架,人們常常會想到古典基督教雕像「哀悼基督」。在耶穌屍體的處置上,規則被打破。在正常司法處境下,被釘十字架的罪犯屍體要被政府拋棄,沒有埋葬儀式就扔到「欣嫩子谷」——耶路撒冷城外的垃圾站。在那裏屍體被焚燒,以外邦方式火化,失去傳統猶太葬禮的尊嚴。作為一種維持公共衛生的方式,欣嫩子谷的火不停地焚燒,以便使城市的垃圾得以清除。對於耶穌來說,欣嫩子谷是地獄的一個恰當比喻,一個火永遠不滅、蟲子永遠不死的地方。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pathos of the cross to the grandeur of the resurrection is not abrupt. There is a rising crescendo that swells to the moment of breaking forth from the grave clothes and the shroud of the tomb. Exaltation begins with 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immortalized in classical Christian art by the Pieta. With the disposition of the corpse of Jesus, the rules were broken. Under normal judicial circumstances, the body of a crucified criminal was discarded by the state, being thrown without ceremony into gehenna, the city garbage dump outside Jerusalem. There the body was incinerated, being subject to a pagan form of cremation, robbed of the dignity of traditional Jewish burial. The fires of gehenna burned incessantly as a necessary measure of public health to rid the city of its refuse. Gehenna served Jesus as an apt metaphor for hell, a place where the flames are never extinguished and the worm does not die.

彼拉多在耶穌的事上作了例外也許他飽受良心煎熬因著同情同意了埋葬耶穌的請求。也許他是被神至高的護理推動,確保先知以賽亞有關耶穌與財主同葬、神不會讓祂的聖者見朽壞的預言得以實現。基督的屍體被香料膏抹,用細麻布裹起來,放在一個屬於貴族亞利馬太的約瑟的墳墓裏。
Pilate made an exception in the case of Jesus. Perhaps he was bruised of conscience and was moved by pity to accede to the request for Jesus to be buried. Or perhaps he was moved by a mighty Providence to ensure fulfillment of the prophecy of Isaiah that Jesus would make His grave with the rich or of God’s promise that He would not let His Holy One see corruption. The body of Christ was anointed with spices and wrapped in fine linen to be laid in the tomb belonging to the patrician, Joseph of Arimathea.

三日之久世界陷入黑暗跟隨耶穌的婦女們悲慟哀哭僅有一點安慰就是被允許執行一個溫柔之舉——膏抹耶穌的屍體。門徒們已經逃竄,抱團躲藏起來,他們的夢想被一句呼喊終結了:「成了。」
For three days the world was plunged into darkness. The women of Jesus’ entourage wept bitterly, taking but small consolation in the permission to perform the tender act of anointing His body. The disciples had fled and were huddled together in hiding, their dreams shattered by the cry, “It is finished.

三日之久神在沈默,然後祂發出可畏的響聲。神以大能滾開墳墓前的石頭,發出生命的創造之能,將之充滿基督靜止的身體。耶穌的心臟開始跳動,在榮耀的動脈裏輸送著榮耀的鮮血,將榮耀的能力輸送到死亡所萎縮的肌肉中。裹屍布不再束縛祂,祂站起身離開墓穴。在一瞬間,已死的變為不朽,死亡被勝利吞沒。在歷史中的這一刻,約伯的問題一次為所有人作答:「人死了,還能再活嗎?」這是人類歷史的分水嶺,在這裏,人類的愁苦化為輝煌。在這裏,初代教會傳講的福音訊息隨著一聲呼喊誕生:「祂復活了。」
For three days God was silent. Then He screamed. With cataclysmic power, God rolled the stone away and unleashed a paroxysm of creative energy of life, infusing it once more into the still body of Christ. Jesus’ heart began to beat, pumping glorified blood through glorified arteries, sending glorified power to muscles atrophied by death. The grave clothes could not bind Him as He rose to His feet and quit the crypt. In an instant, the mortal became immortal and death was swallowed up by victory. In a moment of history, Job’s question was answered once and for all: “If a man die, shall he live again?” Here is the watershed moment of human history, where the misery of the race is transformed into grandeur. Here the kerygma,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early church, was born with the cry, “He is risen.”

我們可以將這一事件視為一個象征,一個可愛的關於希望的故事。我們可以將之降低為一種道德主義,作出一個講道人如此總結的宣稱:「復活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用辯證的勇氣面對每一天的黎明。」辯證的勇氣是現代虛無主義鼻祖尼采發明的把戲,辯證的勇氣是處於張力中的勇氣,這張力就是:人生沒有意義,死亡即根本。我們必須鼓舞起來,即使我們的勇氣毫無意義。這種對復活的否定滲透著刪節版存在主義盼望的絕望。
We can view this event as a symbol, a lovely tale of hope. We can reduce it to a moralism that declares, as one preacher put it, “The meaning of the resurrection is that we can face the dawn of each new day with dialectical courage.” Dialectical courage is the variety invented by Frederick Nietzsche, the father of modern nihilism. Courage that is dialectical is a courage in tension. The tension is this: Life is meaningless, death is ultimate. We must be courageous, knowing that even our courage is empty of meaning. This is denial of resurrection bathed in the despair of a truncated existential hope.

然而,新約宣告的復活是一個清醒的歷史事實。早期基督徒對辯證符號沒什麽興趣,只對斬釘截鐵的事實有興趣。真正的基督教與時空中的耶穌復活共存亡。基督徒這個稱號飽受苦難,從成千種考驗的重擔到無數種不同定義。一本詞典將基督徒定義為一個文明人,一個人可以不相信復活就做個文明人,但按照聖經這個人絕對做不了一名基督徒。宣稱自己是基督徒卻否認復活的人是拿虛謊的舌頭說話,我們應當躲避這樣的人。
However, the New Testament proclaims the resurrection as sober historical fact. The early Christians were not interested in dialectical symbols but in concrete realities. Authentic Christianity stands or falls with the space/time event of Jesus’ resurrection. The term Christian suffers from the burden of a thousand qualifications and a myriad of diverse definitions. One dictionary defines a Christian as a person who is civilized. One can certainly be civilized without affirming the resurrection, but one cannot then be a Christian in the biblical sense. The person who claims to be a Christian while denying the resurrection speaks with a forked tongue, and we should turn away from such.

耶穌的復活其原初意義是顛覆性的,它涉及基督徒信仰的根本。沒有了它,基督教不過是另一個以人類智慧的陳腔濫調給我們的道德感撓癢癢的人造宗教。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is radical in the original sense of the word. It touches the radix, the “root” of the Christian faith. Without it, Christianity becomes just another religion designed to titillate our moral senses with platitudes of human wisdom.

使徒保羅言明了一個「沒有復活」的基督教有什麽清楚、無可辯駁的後果。他推理說,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我們就必須得出以下結論(林前十五14-19):
The apostle Paul spelled out the clear and irrefutable consequences of a “resurrectionless” Christianity. If Christ is not raised, he reasoned, we are left with the following list of conclusions (1 Cor. 15:13–19):

我們所傳的是枉然。我們的信心也是枉然。我們是為神妄作見證的。我們仍在罪中。我們所愛的那些死去的人已經滅亡了。我們是眾人中最可憐的。
1. Our preaching is futile.
2. Our faith is in vain.
3. We have misrepresented God.
4. We are still in our sins.
5. Our loved ones who have died have perished.
6. We are of all men most to be pitied.

這六個後果尖銳地揭示了復活與基督教本質間的內在關聯,耶穌的復活是基督信仰的必要條件,拿走了復活你就拆毀了基督教。
These six consequences sharply reveal the inner connection of the resurrection to the substance of Christianity.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is the sine qua non of the Christian faith. Take away the resurrection and you take away Christianity.

然而聖經作者並不是將他們對復活的宣講建立在它與整個信仰的內在一致上它並非僅僅是從其他教義得出的一個邏輯推論我們必須肯定復活不是因為它的反面是殘酷的我們肯定復活不是因為沒有它人生就是無望而不可忍受的。我們的宣信不是建立在猜測上,而是建立在經驗性數據上。他們看見了復活的基督,他們與祂交談,與祂一同吃飯。不論是祂的死還是祂的復活,都不是發生在一個角落裏,就像約瑟•史密斯宣稱領受了特殊啟示那樣。耶穌的死是一個公共奇觀,是一個有公共記錄的事件,復活的基督一次被五百人看見。聖經在這件事上呈現的是歷史。
The biblical writers do not base their claim of resurrection on its internal consistency to the whole of faith, however. It is not simply a logical deduction drawn from other doctrines of faith. It is not that we must affirm the resurrection because the alternatives to it are grim. Resurrection is not affirmed because life would be hopeless or intolerable without it. The claim is based not on speculation but on empirical data. They saw the risen Christ. They spoke with Him and ate with Him. Neither His death nor His resurrection happened in a corner like Joseph Smith’s alleged reception of special revelation. The death of Jesus was a public spectacle and a matter of public record. The resurrected Christ was seen by more than five hundred people at one time. The Bible presents history on this matter.

對於聖經關於耶穌復活記載的最強烈抗議跟對聖經其他神跡的最強烈抗議一樣就是說這些事是不可能的。諷刺的是新約對於耶穌的復活采用了截然相反的方向,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中宣告說:「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
The strongest objection raised against the biblical account of Jesus’ resurrection is the same objection raised against other biblical miracles, namely, that such an event is impossible. It is ironic that the New Testament approaches the question of Christ’s resurrection from exactly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n Peter’s speech on Pentecost, he declared: “God raised him up, loosing the pangs of death, because it was not possible for him to be held by it” (Acts 2:24).

為了聲明這裏宣布的原則,我必須允許自己使用一次雙重否定。基督不復活是不可能的,因為要死亡拘禁基督,必須對死亡定律做出極限、不可想象的違背。現代人將「死去的就一直死亡」視為不可改變的定律,然而,這是一條墮落自然界的定律。在猶太教的自然觀念中,死亡是作為對罪的審判進入世界,創造主命定了罪的工價是死刑:「你吃的日子必定死」,這是原初的警告。神在人犯罪之後對人類生命予以延緩,但不是無期限的。原初的刑罰並未完全撤除,大自然母親變為最主要的死刑執行者。亞當被造時,既有「死亡的可能性」,也有「避免死亡的可能性」;藉著他的犯罪,他「避免死亡的可能性被沒收,並且作為審判,他獲得了「不死亡的不可能性」
To set forth the principle stated here, I must indulge myself with the use of a double negative. It was impossible for Christ not to have been raised. For death to have held Christ would have required the supreme and unthinkable violation of the laws of death. It is viewed by modern man as an inexorable law of nature that what dies stays dead. However, that is a law of fallen nature. In the Judeo-Christian view of nature, death entered the world as a judgment on sin. The Creator decreed that sin was a capital offense: “In the day that you eat of it you shall surely die” (Gen. 2:17) was the original warning. God granted an extension of life beyond the day of sin, but not indefinitely. The original sanction was not completely rescinded. Mother Nature became the paramount executioner. Adam was created with both the possibility of death (posse mori)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voiding it (posse non mori). By his transgression, he forfeited the possibility of avoidance of death and incurred, as judgment, the impossibility of not dying (non posse non mori).

耶穌不是亞當,祂是第二個亞當;祂沒有罪,不論是原罪還是本罪。死亡對祂不具有合法的占有權,祂是因著被歸算給祂的罪受刑,然而一旦贖價付清,歸算就從祂身上移除,死亡在祂身上就失去能力。藉著死,祂付上了贖價;在復活中,耶穌被證明清白、完全無罪。正如聖經所宣稱,祂是為了我們的稱義復活,也是為了祂自己的清白復活。
Jesus was not Adam. He was the second Adam. He was free from sin, both original and actual. Death had no legitimate claim on Him. He was punished for the sin imputed to Him, but once the price was paid and the imputation was lifted from His back, death lost its power. In death, an atonement was made; in resurrection, the perfect sinlessness of Jesus was vindicated. He was, as the Scriptures assert, raised for our justification as well as His own vindication.

休謨的概率論因著復活是一個獨特事件而將之拋棄他在一種算法上是對的復活的確是個獨特事件。盡管聖經也記載了其他復活事件,例如拉撒路的復活,但它們全都歸屬一個截然不同的類別,拉撒路後來又死了。耶穌復活的特殊性與祂獨特性的另一個方面緊密相連,就是祂的無罪;如果獨特性也能有程度之別,那麽無罪就是耶穌位格中更加獨特的一維。
Hume’s probability quotients discard the resurrection because it was a unique event. He was right on one count. It was a unique event. Though Scripture relates other resurrection accounts, such as the raising of Lazarus, they were all in a different category. Lazarus died again. The uniqueness of Jesus’ resurrection was tied to another aspect of His uniqueness. It was tied to His sinlessness, a dimension of the person of Jesus that would be even more unique if uniqueness were capable of degrees.

要神允許耶穌永遠被死亡拘禁,等於是要神違背祂自己義的性情;那就變成了一件不義之舉,一件神絕對不可能犯下的舉動。真正的震驚之處不是耶穌復活了,而是祂在墳墓裏待了三天之久。也許這是神屈就人類不信的軟弱,因此允許基督暫時被拘,以便耶穌的確死了以及復活的事實不會被質疑,被人錯誤地當成昏厥後的復蘇。
For God to allow Jesus to be bound forever by death would have been for God to violate His own righteous character. It would have been an injustice, an act that is supremely impossible for God to commit. The surprise is not that Jesus rose, but that He stayed in the tomb as long as He did. Perhaps it was God’s condescension to human weakness of unbelief that inclined Him to keep Christ captive, to ensure that there would be no doubt He was dead and that the resurrection would not be mistaken for a resuscitation.

復活將耶穌與世上任何主要宗教區別開來。布哈達死了,默罕默德死了,孔夫子也死了;這些人中沒有一個是無罪的,沒有一個提供代贖,沒有一個以復活被證明清正。
The resurrection sets Jesus apart from every other central figure of world religions. Buddha is dead. Mohammed is dead. Confucius is dead. None of these were sinless. None offered atonement. None were vindicated by resurrection.

如果我們在復活事實前在不信中蹣跚搖擺,我們若是能思想一下那個周末往以馬忤斯路上走的兩個人的遭遇就好了。路加為我們記載了這一事件,那兩個人正在離開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穌匿名與他們同行。他們努力向耶穌講解十字架事件,對耶穌明顯的茫然無知感到明顯的不耐煩。當他們講到婦女們說耶穌復活時,耶穌責備他們:「『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當兩個人的眼睛開了以後,他們當晚認出了耶穌,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
If we stagger with unbelief before the fact of resurrection, we would do well to consider the plight of the two walking to Emmaus that weekend. Luke records the event for us (Luke 24:13–35.). As the two men were walking away from Jerusalem, Jesus joined them incognito. They presumed to inform Jesus about the events of the crucifixion and showed obvious impatience with His apparent ignorance of the matters. When they related the report of the women concerning the resurrection, Christ rebuked them: “O foolish ones, and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all that the prophets have spoken! Was it not necessary that the Christ should suffer these things and enter into his glory?” And beginning with Moses and all the Prophets, he interpreted to them in all the Scriptures the things concerning himself. When the two had their eyes opened and they recognized Jesus that night, they said to each other, “Did not our hearts burn within us while he talked to us on the road, while he opened to us the Scriptures?”

基督徒絕不是懷疑論者基督徒是一個帶著一顆燃燒之心的人一顆被復活實際點燃的心。
A Christian is not a skeptic. A Christian is a person with a burning heart, a heart set aflame with certainty of the resurrection.

This excerpt is from Who Is Jesus? by R.C. Sproul. Download all 28 Crucial Questions ebooks for free here.

2017-11-17

 耶穌復活:為甚麼耶穌的復活那麼重要?

摘錄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 1517環球聖經公會(2013

在教會歷史上,耶穌肉身復活一直都被認定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教導之一。耶穌從死人中復活這個事實,是基督教的基本信念。新約聖經強調,我們的救贖主身體復活確實是一宗歷史事件。四卷福音書著力刻劃空墓穴和耶穌復活顯現的許多見證(見路 24 章〈耶穌復活顯現的記載〉表),以突出確有其事。使徒行傳也堅決宣告復活一事確曾經發生(徒 1:32:24-353:154:105:30-3213:33-37)。保羅認為復活乃不爭的事實,足證耶穌是審判者、救贖者的信息是真確無訛(徒 17:31;林前 15:1-1120)。
改革宗神學對耶穌復活的看法,有兩個重點。第一,基督徒宣稱耶穌的死成就了代贖,祂的復活使基督徒的宣稱言之有據。耶穌復活,說明了祂勝過死亡(徒 2:24;林前 15:54-57),證實祂為義的(約 16:10),也確定了祂的神性(羅 1:4)。復活事件因此引向祂升天、登上寶座(徒 1:9-11 2:33-34;腓 2:9-11;參賽 53:10-12),並且如今在天上作王。祂的復活,保證信徒現在可以得著赦免、被稱為義(羅 4:25;林前 15:17;來7:24~25),同時可以懷著盼望,當基督再臨時獲得復活的生命(約 11:25-26;羅 6章;弗 1:18-2:10;西 2:9-153:1-4)。

第二,耶穌復活,是基督從今世的審判過渡到來世的榮耀。神使耶穌從墓穴裏出來,身體改變,成為榮耀的、不能朽壞的身體(腓 3:21;來 7:1624)。神的兒子在那個身體裏、也借著那個身體,永遠活在天上。因此,不論男女,只要靠著信心與基督聯合,就也得脫離罪惡與死亡的世代,進入復活生命的世代(羅 6:4-11;見加 6 章〈與基督聯合〉一文)。聖靈使耶穌從死人中復活(羅 8:11),這位聖靈現在也賜予基督徒能力,使我們可以像耶穌一樣,過著新生命的生活(羅 6:4)。簡言之,基督的復活,像祂的死亡一樣,對我們的救恩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我們必朽壞的身體,要靠著在基督的復活上與祂聯合,才能在末後的日子成為不能朽壞的(羅6:5;林前 15:42-57)。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我們的信側是徒然,因為我們仍會死在神的審判之下,不能借著得到復活的身體而永遠活著(林前 15:12-20)。


保羅指出,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會在最後復活、領受新身體之前死去。他在歌林多前書 15:50-54 說明,那些在基督再臨的時刻還活在世上的人,身體會完全改變;他又在歌林多後書 5:1-5 解釋,那些在基督再臨之前死去的基督徒,將會「換上」(2 節)新的身體──「天上永存的房屋」(1 節);這將會是一件極不尋常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