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認識錯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認識錯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12-26


認識錯誤

基楚學習(內容不斷更新完善)

最容易被斷章取義誤用的七節經文
seven of the most misused Bible verses
/編譯/補充: Martin Saunders /方仁宏 /誠之

單字研究方法之錯謬四:過度分析(overanalysis)
作者: Dan McCartney Charles Clayton   譯者: 駱鴻銘
摘錄自《正意解經》Let the Reader Understand: A Guide to Tnterpreting and Applying The Bible, P.283-288


三元人论的错误

三分人論:諾斯底派影響的灘頭堡
Trichotomy: A Beachhead for Gnostic Influences
作者Kim Riddlebarger 誠之譯自
http://reformedperspectives.org/article.asp/link/http:%5E%5Ereformedperspectives.org%5Earticles%5Ekim_riddlebarger%5Ekim_riddlebarger.Trichotomy.html/at/Trichotomy
https://yimawusi.net/2021/03/22/trichotomy-a-beachhead-for-gnostic-influences/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1/03/trichotomy-beachhead-for.html
 
誰是屬靈人
主題:誰是屬靈人——中國教會常見的爭議 
摘自中國福音會/中國與福音雜誌第12期(1966 5/6月)
作者﹕周功和
https://yimawusi.net/2021/03/22/spiritual-man/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1/03/12-1966-56-httpsyimawusi.html
 
分析及評論「靈、魂、體之問題」
作者:郭秀娟 *
https://yimawusi.net/2021/03/22/problems-of-trichotomy/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1/03/httpsyimawusi.html
 
對中國教會人觀的系統性反省
作者: 李錦綸
發表在: 神學在神州>熱點冷思   日期: 2002/7/2
https://yimawusi.net/2021/03/22/anthropology-in-chinese-church/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1/03/200272-httpsyimawusi.html
 
保羅人觀詞彙芻議
摘自 Donald Guthrie,《古氏新約神學》(New Testament Theology) ,台北:華神,1990
https://yimawusi.net/2021/03/22/donald-guthrie-anthropology/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1/03/donald-guthrie-newtestament-theology.html
 
倪柝聲的「成聖觀」之評論及影響
作者:羅錦庭
https://yimawusi.net/2021/03/24/watchman-nee-on-sanctification/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1/03/httpsyimawusi_28.html

人受造的性质
作者:伯克富(Louis Berkhof) 譯者: 趙中輝, 宋華忠
《基督教神学概论》Manual of Christian Doctrine
卷三人与神关系的教义 第一章 人受造的性质

二元論和三元論 Dichotomy and Trichotomy
作者: Louis Berkhof 譯者: 趙宗輝 宋宗華
選自《基督教神學概論》Manual of Christian Doctrine, 改革宗出版社 ,

人的本质
作者: 任以撒任以撒
《系统神学》第二章 人的本质,改革宗出版社 , 台北

聖經論肉身與靈魂:我由什麽組成?
摘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13環球聖經公會(2013

对三元人论的解经分析
作者: 约翰·慕理(John Murray 翻译: 赵刚
译自“Trichotomy, in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urray, v. 2: 23-33

二元論和三元論   伯克富
選自《基督教神學概論》
http://www.crca.com.cn/show.aspx?id=751&cid=7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d8ceba401018395.html

三分人論的商榷
/吳英強,原刊於《舉目》13

靈魂體的分別拾穗



###經文濫用

#啟示錄三章20
https://www.facebook.com/peddrluo/posts/10159720210564653

前兩天再次讀到啟示錄三章20節這節經常被濫用的經文: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現代教會經常用這節經文來說明耶穌基督會站在人的心門外叩門,邀請人信祂。但是這節經文的上下文並不是在講耶穌基督對人發出福音的邀請。
聖經研修本這樣註解:“我站在門外叩門”的意思,不是說基督是一個前來投宿的過客,而是說祂是房子的主人,祂期待警醒的僕人馬上來應門並開門迎接祂(路12:35-36;雅5:9
 
NIV 聖經神學研讀本這樣註解:“站在門外叩門”,是在暗示良人的歸來(歌5:2)或主人的歸來(路12:36)。耶穌針對的是自滿的教會成員,而不是針對在教會之外的個人。
 
聖經教導,人之所以能信主,不是因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主的能力能夠決定要不要“開門”讓耶穌進來。
 
耶穌說,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約六44)。 請注意,“吸引”(ἕλκω)這個字,按照希臘文的用法,以及新約聖經的用法,也有“拽”,“拉”的意思(drag, pull, draw J 18:10; 21:6,11; Ac 16:19; 21:30),因此,這節經文大可以這樣翻譯:若不是差我來的父拽著人、拉著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這是對約六44更形象的翻譯。
 
任何人信主,都是上帝主權的介入,使原本不信的人,其原本抵擋上帝的心被扭轉過來,上帝的聖靈給他有效的呼召,重生他的心(像原本的創造那樣,都是神說有就有,從無中召出萬有),使他可以對神的呼召作出回應。
 
這才是救恩真實的景象。救恩是上帝主權的作為,是上帝主動破門而入,而不是被動地站在門外,苦苦地哀求人,等人作出開門的回應。
你所信的,是這樣大有能力的神嗎?

 #王下二願感動你的靈加倍的感動我《新譯本》求你使你的靈雙倍臨到我https://www.facebook.com/peddrluo/posts/10159831824024653

  以利沙向以利亞求的,不是“雙倍”的以利亞的靈。而是作為先知職分的繼承人,求以利亞把他要遺留下來作為先知產業的靈,其中的“雙份”留給他。以利亞是在求作以利亞先知職分的“長子”。
 BTSB:你的靈的雙份(a double portion of your spirit)。根據繼承法,長子可繼承父親遺留下來的雙分遺產(申21:17)。以利沙的要求不是要獲得以利亞行神跡的能力的兩倍,而是要成為以利亞先知的繼承人。
 WBC:“雙份”(double share)這個短語也出現在申命記21:17(“兩份”)和其他地方,表明以利沙正在要求獲得作為先知領袖角色的合法繼承人的地位。 這個短語指的是其他繼承人的兩倍,而不是以利亞的兩倍。

 




最容易被斷章取義誤用的七節經文sevenof the most misused Bible verses

/編譯/補充: Martin Saunders /方仁宏 /誠之

聖經充滿智慧的亮光,更重要的,聖經的字句就活在我們的生命中;聖經是人類最清楚聽到上帝聲音的方式。整體看來,聖經是我們藉著摸著上帝心意、認識上帝的媒介。然而,要感謝13世紀坎特伯里大主教的貢獻,聖經開始有了章節段落,使得今日的我們得以引用;然而,這可能也是問題的開始。

馬汀桑德斯(Martin Saunders)是《青年事工》雜誌編輯,他常在青年聚會中演講,目前亦創辦《青年播客》網路社群,以下為他的分享:

聖經章節段落讓我們更容易閱讀聖經,但也可能讓我們因自己的解釋而斷章取義;有時,章節段落讓我們更容易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解釋聖經。有時聖經的意義經翻譯後有些微落差,有時也會因時間的顛倒。(這些是無神論者最常用以攻擊聖經聲稱『自相矛盾』的點)且有時,若我們只讀一段經文,會造成對聖經智慧的錯誤理解,甚至會對神的認識產生問題。以下,是聖經最常被誤用的五處經文:

一、「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七章1節)

斷章取義解釋: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最大的「罪」,可能就是不寬容。這看起來很像是耶穌告訴我們,不要批評或挑剔彼此的生活方式。

經文背景:在同一章的3-5節,耶穌要我們關注的焦點,是自己的生命問題(自己眼中的樑木),而第五節告訴我們要先解決自己的生命問題,才能夠幫助別人處理他們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能夠謙卑自己,才能以不論斷他人為本協助人。

二、「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立比書三章13節)

斷章取義解釋:這節經文已經成為近年來教會領袖道德標準下滑的主要原因,因為保羅似乎在此建議我們不要看過去的錯誤,而我們只要不斷「努力」就可以。

經文背景:保羅並非用這節經文指忘記過去的錯誤,或過去遇到的問題;反之,這節經文是要我們忘記過去許多的成就以及自義,並且拆毀自己的驕傲,且不掩飾自己的錯誤。

三、「因為無論在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十八章20節)

斷章取義解釋:這經文似乎成為我們號召人來聚會的根據,並暗示著為了增強我們的禱告或更經歷神,我們應該召聚一個小型聚會。

經文背景:這節經文乃是出現在處理弟兄間紛爭的最後一句話。耶穌在此說明了處理弟兄紛爭的原則及合一的美好,但祂並未暗示特意聚集禱告且放大禱告力量,進而否定個人服事的價值。

四、「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廿九章11節)

斷章取義解釋:很多人都將這節經文列為自己最喜歡的經文,似乎暗示著,上帝保證我們生活會越來越好,前景繁榮。但問題是如果我們遇到了困難,且認為上帝一定會賜下更好的生活時,我們不就會問上帝:「神為何要這樣對我?祂怎能打破自己的應許?」

經文背景:這經文不是對任何一個人的應許,這對象是被巴比倫擄去的以色列民。神透過先知應許以色列民祂沒有放棄他們。1-3節的經文清楚地說明了這信息的始末。若我們單獨看這節經文,很容易以為上帝保證給我們更豐富的生活。

五、「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八章32節)

斷章取義解釋:很多俗語是從這句經文衍生出來,這似乎也是對說真話的肯定,而不是建立在謊言的生活;是一個「個人的自由路線」。就字面的意思,這句話也十分有意義且正確,但是,這句話要說的,卻有著更大的目的…

經文背景:耶穌講這句話,是對相信祂的信息的猶太人說。因為當時的猶太人仍守著「舊約」,且不知自己為何需要「新約」。耶穌解釋道,他們是「罪的奴僕」,而祂的信息,則可以讓他們得以自由,而祂自己也表明,祂就是真理(約翰福音十四章6節)。

六、「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馬太福音廿章16節)

斷章取義解釋:剛信主的人往往會跑在信了很久的人的前面。

經文背景:耶穌講述天國的比喻——葡萄園的比喻(太二十116)。耶穌要門徒明白,上帝的恩典和憐憫乃是出於祂的主權,而且超乎人的想像。耶穌的門徒應該出於感恩的心來回應上帝的憐憫和恩典,在上帝的國度裡事奉上帝和祂的百姓,而不是拿自己的恩賜和其他人相比,甚至心生妒忌。因為所有的恩典、恩賜都是上帝給的,不是出於我們自己,我們無權對上帝的主權指指點點。

七、「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示錄三20

斷章取義的解釋:這是華人佈道會最喜歡用的經文,用來號召人對佈道的信息有所回應——耶穌基督如今就站在你的心門外向你叩門,只要你願意舉手「決志」,耶穌就會與你一同坐席。

經文背景:使徒約翰在異象中受耶穌基督的吩咐,寫信給亞西亞的七間教會,勸誡他們。這節經文出現在最後一封信,也就是給老底嘉教會的信。老底嘉是個「不冷不熱」(註)的教會,因此耶穌基督要他們悔改,然後說了這句話。因此,這句話的原意是指耶穌基督就快要再來審判他們,而開門的人是那些忠心等候主人回來的僕人。這是用來說明有信心的人堅忍到底而得勝的情景,而不是指人要接受耶穌基督作他們的救主。

註:這也是另一個最常被斷章取義的經文,被用來說明基督徒對信仰「不冷不熱」的光景,其實原意是老底嘉的供水因為是接自遠處的源頭,因此水只有微溫,既沒有當地其他地方冷泉提神的效果,也沒有熱泉的醫療果效。

在許多情況下,聖經的信息似乎很簡單,如果我們只用片面的字面解釋,當然簡單;然而透過整本聖經的查考,才能夠明白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所要說的話。


2018-04-14


我们是怎样误解了「你們應當這樣行,為的是記念我」?HOWWE'VE MISUNDERSTOOD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作者:  Adriel Sanchez   譯者: Maria Marta

就在耶穌死前祂為祂的教會設立特殊的晚餐在教會中遵守。 歷史上這次晚餐稱為「聖餐禮」the Eucharis),是「感恩」的意思。今天我們通常稱為聖餐或主的晚餐。盡管教會在「應隔多久領受聖餐」這問題上的觀點不一致,但聖餐是我們信仰的重要部分是基督徒的普遍共識。

耶穌和使徒一同吃飯,祂拿起餅來,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這樣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廿二19 ;《聖經新譯本》)許多基督徒對此話的理解是:在領受聖餐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記念基督的死亡故事。 我們記念福音,和當我們想起福音,福音便振奮著敬拜中的每一個人的心。毫無疑問,這是一件好事,但這是耶穌說「你們應當這樣行,為的是記念我」時所指的意思嗎? 

記念的意義是什麽?

記念的語言在巴勒斯坦猶太教中是比較常見的。在舊約,尤其是與聖殿事奉有關的背景,多次提及「作為紀念/象徵的」的祭物(利二2916)。上帝的百姓在敬拜是這些段落的背景,記念通常不是指以色列敬拜者在記念;  而是上帝在記念。

例如,上帝對以色列人說:「在你們快樂的日子和指定的節期,以及月朔,你們獻燔祭和平安祭的時候,也要吹號,這都要在你們的神面前替你們作為記念;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民十10;《聖經新譯本》)。上帝信實於與祂的百姓所立的盟約,在這樣的背景底下,上帝常常賜給百姓盟約的記號,這些記號的作用不單是提醒以色列人,也是提醒祂自己!

「這就是我與你們,與一切跟你們同在有生命的活物所立之約的記號,直到萬代;我把天虹放在雲彩中,作我與大地立約的記號。我使雲彩遮蓋大地時,彩虹出現雲彩中,我就記念我與你們和一切有生命的活物所立的約……」(創九12-16;《聖經新譯本》)

彩虹作為盟約的記號,顯示上帝永遠不會淹沒地球這一核心應許。 它提醒上帝祂自己的應許。聖餐也是一個聖約的記號。耶穌稱晚餐的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路廿二20)。

當祂告訴門徒遵守聖餐,為的是記念祂時,並不是指福音被回憶那麽簡單,而是指福音再次呈獻,或藉著可觸摸的記號在上帝面前傳達出來。事實上,「記念」這片語在「新約」的其他地方用作「上帝記念」,當彼得對哥尼流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徒十4)

這對我們的崇拜有什麽意義?

教會領受聖餐,主要不是我們個人對耶穌的生平與死亡的主觀回憶的時間;而是福音透過如餅和酒這些普通記號的客觀傳遞。 兩千年前,耶穌獻上自己的犧牲的祭已蒙上帝記念。毫無疑問,這不是基督再次「獻上自己的祭」(來十12明確表示基督只獻一次祭),而是聖靈藉著在我們心𥚃作成的信心, 藉此將基督一次永遠的贖罪祭的恩福施予我們。

當教會聚集一起尊守聖餐,「為的是記念我〔耶穌〕」時,教會是在宣告將基督的死亡(林前十一26)作為記念,獻在上帝面前,上帝看到記號,祝福我們,透過聖靈,用基督的身體和血滋養我們。 在聖餐中,上帝記念,我們領受!上帝記念對我們-----祂的子民的應許,祂在餐桌上,在我們面前確定這些應許。 基督的身體是為你們舍的;  基督的血是為你們流的。 耶穌說:「你們應當這樣行,為的是記念我」!

Adriel Sanchez is pastor of North Park Presbyterian Church, a congregation in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 (PCA). In addition to his pastoral responsibilities, he also serves the broader church as a contributor on the White Horse Inn radio program. He and his wife Ysabel live in San Diego with their three children.


HOW WE'VE MISUNDERSTOOD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Adriel Sanchez

Right before Jesus’ death, he instituted a special meal for his church to observe. Historically, this meal was called the Eucharist, which means “thanksgiving.” Often today we call it communion or the Lord’s Supper. Although churches differ on how frequently we should take communion, the universal consensus among Christians is that this me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faith.

When Jesus was reclining with his disciples, after breaking some bread and distributing it to them he said, “This is my body, which is given for you.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Lk. 22:19) Many Christians have taken this to mean that during communion, we are to do our best to recollect the story of Christ’s death. We remember the gospel, and as we’re reminded, the gospel stirs our hearts in worship. This is, without a doubt, a good thing, but is it what Jesus was really getting at when he said,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remembering?
Memorial language was not uncommon in Palestinian Judaism. In the Old Testament, especially in contexts relating to the service of the temple, there were “memorial” offerings (Lev. 2:2, 9, 16). In these passages, where the context is the people of God at worship, typically it was not the Israelite worshiper who was remembering; it was God remembering.

For example, God says to the Israelites, “On the day of your gladness also, and at your appointed feast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your months, you shall blow the trumpets over your burnt offerings and over the sacrifices of your peace offerings. They shall be a reminder of you before your God: I am the LORD your God” (Numbers 10:10). In the context of God’s covenant faithfulness to his people, he would often give them signs that didn’t just serve as reminders for them but for him!

This is the sign of the covenant that I make between me and you and every living creature that is with you, for all future generations: I have set my bow in the cloud and it shall be a sign of the covenant between me and he earth. When I bring clouds over the earth and the bow is seen in the clouds, I will remember my covenant that is between me and you and every living creature of all flesh. And the waters shall never again become a flood to destroy all flesh. When the bow is in the clouds, I will see it and remember the everlasting covenant between God and ever living creature… (Gen. 9:12-16)

The rainbow served as a covenant sign that displayed front and center God’s promise to never flood the earth. It reminded God of his promise. Communion is a covenant sign, too. Jesus called the cup of the Lord’s Supper the cup of the “new covenant” in his blood (Lk. 22:20).

When he told his disciples to observe the meal for his memorial, it wasn’t simply so that they’d be reminded of the gospel but that they would re-present, or convey it through the tangible sign before God. In fact, the phrase “in remembrance” is used elsewhere in the New Testament to refer to God’s remembrance, when Peter told Cornelius, “Your prayers and your alms have ascended as a memorial before God.” (Acts 10:4)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for our worship?
When the church takes communion, it’s not primarily a time for our individual, subjective recollection of Jesus’ life and death. It is the objective transmission of the gospel through ordinary signs like bread and wine. The sacrifice of Jesus two thousand years ago is being set forth now, before God, as a memorial. This, to be sure, is not a “re-sacrificing” of Christ (Hebrews 10:12 makes clear that Christ could only be sacrificed once), but by faith it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enefits of Christ’s once-for-all death.

When the church gathers together to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Jesus]” she is proclaiming Christ’s death (1 Cor 11:26) as a memorial before God, who sees the sign and blesses us, nourishing us with Christ’s body and blood by the Holy Spirit.  In communion, God remembers, and we receive! He remembers his promises to us, his people, and he sets these promises before us on the table. Christ’s body was given for you; his blood poured out for you. Jesus said,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2017-03-27

作者: Dan McCartney Charles Clayton   譯者: 駱鴻銘
摘錄自《正意解經》Let the Reader Understand: A Guide to Tnterpreting and Applying The Bible, P.283-288

一旦讀者明白了單字的一般用法,就應該不難認出它在特定經文中的明確意義。探討作者為何採用某字而不用其他同義字,有時候固然有幫助,但背後可能沒什麼特別原因,只不過是作者在風格上的偏好,或是因為他不久前才剛聽別人用過這個字。像特倫奇(R. C. Trench) 那種針對近似字詞的研究,可能反而會誤導讀者。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幾乎不會為每個單字都想好一些可供代換的同義字,就算當他們真的在思索同義字的時候,往往也只是因為風格偏好或是為了把話說得更明白,而不是因為某字比另一個字更精確。這不是說用字精確不重要,而是說單字的重要性是在於它們所組成的句子。詮釋時必須考慮到一個句子當中的所有單字,而不是把它們挑出來單獨判斷。

學希臘文的人常犯一種過度分析錯誤,就是去區分agapaophileo這兩個動詞的差異,認為前者是指「神聖的、揀選的、利他的愛」或類似的意思,而後者則是指普通的友誼。就連某些大學者在這方面都會衝過了頭,而從agapao一字中發掘出大量的神學意義。但是為什麼約翰壹書第二章15節叫我們不要愛(agapao) 這個世界?用一種神聖的、揀選的、利他的愛來愛世界難道是有錯的嗎?難道約翰不是在警告我們,不要以一種有罪的、自私的、操縱式的世俗之愛來愛世界嗎?正如英文中的愛(love) 可以有很多種用法,對象涵蓋好事或壞事,希臘文單字也是如此,包括agapaophileo。我們要指出的是,個別單字並不是原本就富含意義,再把意義帶進句子𥚃。而是透過句子(就是不同單字的特別組合)把這些字集合起來產生特定意義。經文的意義是透過陳述表達,而不是透過個別字𢑥

最後,過度分析的研究者對於精確詮釋的追求,可能會超出原文本身直接指明的範圍。我們先前提過「耶穌基督的福音」(gospel of Jesus Christ) 當中「的」(of) 這個字,它的功能只是要明確指出我們所討論的是哪一種福音:是與耶穌基督有關、而且是藉由這層關係所定義的福音。「的」這個字的意義是開放的,它指的可以是所有權(屬於耶穌的福音)、來源(來自耶穌的福音)、主題(耶穌基督所傳掦的福音)、目的(關於耶穌的福音),或同時包含以上各種解釋。福音書的作者並不用說明他指的是哪一種意思,因為沒有必要講得那麼細。就像我們常會以「我們家的狗」來代表「我們家的黃金獵犬」一樣,除非真有必要,否則一般說話用不著那麼精確。

這種過度分析的毛病在某些懂希臘文的學生身上特別嚴重,因為他們總覺得要讓自己的語文知識派上用場,於是會過度詮釋希臘動詞時態所代表的意義。的確,希臘動詞的「時態」(tense)-------或者說「型態」(Aspect) 更貼切---------是有語意上的功能,只是它和英語時態的功能略有不同,後者主要是與時間有關。其實我們用英文說「他已經做完了」( he's done it) 而不說「他做好了」(he did it) 的時候,往往不是有意要區分兩者在意義上的細微差別。同樣的道理,新約作者也不會想透過動詞時態來為我們的論證與敘事增添細微意義。即使在英文𥚃,我們在某些情況下也會以現在式表達未來的意思(“ The Lord is comging ”「主就要來了」)、以未來式表達祈使語氣(“ You shall not kill ”「不可殺人」)、以現在式代替過去式(“ Calvin says in his Institutes 「加爾文在他的《基督教要義》中說」)、或以過去式代替現在式(“ What has the Lord required of you? ”「 主對你有何要求?」)等等。研究時態固然有其價值,但我們必須再次提醒自己,真正表達意義的不是動詞時態,而是採用這個動詞的句子。

可惜的是,這類的錯誤相當普遍,甚至在第一流講道者的作品中也時常可見。

例如本書作者所認識的一位牧師,曾經以羅馬書第十五章29節為主題講了一篇道,「我知道我到你們那裏去的時候,一定會帶著基督豐盛的福份。」(新譯本)他把重點放在「基督的福份」( blessing of Christ) 之本質,並且以所謂的詞源知識來解釋其義。首先,他宣稱「福份」一字可能來自於德文的Blut ( 血)這個單字,暗示此處所說的「福份」是指「透過基督流血獻祭而被分別出來」之意。其次,他說「福份」一字在詞源上也和英文單字bliss (極其喜樂)有關,所以它表達了「唯有基督才能賜給人的真正快樂」這個概念。第三,拉丁文的「福份」是benedictus這個字,其詞源可以追溯至「被稱讚」 ( praised) 這個單字,意思是我們在基督𥚃得到神的稱讚。那麼羅馬書第十五章29 節中的「福份」一字,其詞源究竟是上述的哪一項呢?答案是三者皆是!( 奇怪的是,這位講道者完全不提「福份」在希臘原文中的詞源來歷)。盡管這三點都合乎真理--------我們的確是透過基督的寶血得到祝福,也確實是因為在祂𥚃面才得以真正喜樂並蒙神稱讚--------但它們其實都不屬於這節經文本身的內容,更不是「福份」這一個單字所要表達的意思。

我們並不是說單字或其他的細節不重要。注重細節總是能帶來益處。哥林多前書第三章1015節講到,盡管有些人的工程會像草木禾𥟠一樣被燒掉,但自己卻要得救。大部分的人讀到此處都會假設,這是在指一生行為乏善可陳的基督徒。甚至還有人會用這段經文來為「基督徒一生中未必要有好行為」的想法辯護。但若仔細看這段話,我們會發現是用不同材料建造的人,他的工程要面臨審判。而根據前後文來看,這邊的工程指的是教會,即神的子民(第916節)。此處保羅所關心的是教會領䄂要按著神的旨意和指示(注意第10節下半),謹慎地造就並擴展教會。

但注重細節並不代表光憑單一細節(例如一個字的字源或時態)就可以建構起一套假設論點。詮釋必須力求簡明並避免過度的精細。誠如西拉(M. Silva) 所言:「沒有一個講理的希臘作家在表達實際論點時,會要求他的讀者必須具備解讀細微句法差異的能力。」單字研究的價值在於句中的每個字都是相關的細節,有助於闡明整個句子的意義,但孤立的單字本身不會說話,我們也不能從單獨的字詞中推出神學結論。


(7個腳註,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