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何奇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何奇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3-29


/何奇伟

欧洲中世纪,在西方拉丁教会内产生的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最早(9世纪)又最有影响的教会音乐,天主教音乐便是直接承袭于此,它旋律悠扬缓慢、起伏不大,长久以来作为弥撒曲和大经文歌(Motets)的圣乐对唱诗技法要求较高,最早是由熟悉音乐的修士吟唱,后来由受过专门音乐训练的唱诗班进行咏唱。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Reformation)时期,改革派(即最早的福音派更正教),尤其以加尔文派(Calvinist)为代表的改革家们反对天主教的格列高利圣咏,主张在公众敬拜时全体会众齐唱、剔除掉唱诗班,在音乐方面引入当时耳熟能详的民歌音乐谱上翻译成当地语言的《诗篇》作为“韵律诗篇”(metrical Psalter)。Claude Goudimel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西奥多·伯撒(Theodore Beza)牧师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著名的《日内瓦韵律诗篇》(Genevan Psalter15391551年)也不可避免地借鉴了格列高利圣咏的音乐风格,但教会音乐走向“草根化”(平民化)的进程已经开始。神学上继承加尔文主义(改革宗信仰)的长老会数百年来也使用苏格兰民歌音乐来谱曲“韵律诗篇”(1564年的Scottish Psalter),曲调大多高昂激进、跌宕起伏,带着更正教的战斗精神(革命精神),与格列高利圣咏的温柔悠扬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低派福音派更正教教会音乐的代表。浸礼会以及之后18世纪以来的循道宗和低派安立甘教会的音乐也继承于此。


然而在德意志地区,路德宗基于马丁·路德本人的敬拜神学,则走了一条中间路线,既没有和改革宗/长老宗一路迅速走向平民化,也没有追随天主教守旧不变的中世纪圣咏。以巴赫(J.S. Bach)为代表的路德宗音乐大量吸收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优秀元素,比改革宗和长老会更强调音乐本身的美学性。高派安立甘教会的圣乐也归于此类,以托马斯·塔利斯(Thomas Tallis)为代表。


这三个传统的圣乐流派理念各不相同,都是出于敬拜神学的不同。虽常常彼此抨击,但数百年来也在彼此学习、吸收、借鉴,区别却也十分明显,容易识别。

再次推荐韵律诗篇歌本:

目前最流行的中文版韵律诗篇歌本是《耶和华的歌》,RPC体系长老会背景,由美国的《The Book of Psalms for Worship》汉化过来,其中使用的曲调大多为1819世纪英语世界更正教背景的赞美诗歌,旋律大多比较慷慨激昂,带着战斗精神。这和欧陆改革宗教会使用的《日内瓦韵律诗篇》的曲调形成强烈对比。后者的曲调由16世纪改革宗教会创作,紧密承接了中世纪圣咏音乐柔和与悠扬的曲风,更有一种平静之感。从教会礼仪层面上来看,《耶和华的歌》或许略显“草根化”(平民化),《日内瓦韵律诗篇》则带着一种接近腐朽式的历史厚重。风格不同,但同为纯正伟大的作品,蒙上帝恩典所赐。

中文韵律诗篇歌本《耶和华的歌》英文原版《The Book of Psalms for Worship》的曲调音频全集:http://psalter.org/tunes/worship

约翰·加尔文教会的《日内瓦韵律诗篇》(The Genevan Psalter)歌本英文版的曲调音频全集:http://www.genevanpsalter.com/music-a-ly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