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8-28


魏司堅《改革宗教義學》,人論:罪

駱鴻銘摘譯自:
Vos, G. (2012–2016). Reformed Dogmatics. (R. B. Gaffin, Ed., A. Godbehere, R. van Ijken, D. van der Kraan, H. Boonstra, J. Pater, A. Janssen, … K. Batteau, Trans.) (Vol. 2, pp. 47–48).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4.「知善惡樹」(the tree of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和合本作:分別善惡的樹)是如何得名的?

聖經沒有清楚說明原因。我們可以這樣來思考:

a. 因為藉著這棵樹,我們就可以知曉人是否會落入到邪惡的光景中(fall into the state of evil),還是會在「不變的良善」(immutable goodness)的光景下得到神的認可。(譯註:亞當本來是在一種可變的良善的光景,必須通過知善惡樹的考驗,進入到不變的良善的狀態。)

b. 因為藉著這棵樹,對人來說,原本只是「觀念上」的邪惡(evil only as an idea),可以變成一種實際的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 of evil)。或者因為他保持正直、沒有墮落,藉著勝過試探,對罪的本質有更清楚的認識,知道罪就是違背神的律法,藐視祂的主權,也同樣能獲得關於不變的道德良善(immutable moral goodness)的最高等知識。

c. 因為藉著這棵樹,對亞當來說,邪惡的本質可以說被客體化(objectified)了。當我們除去其附屬品(incidentals)、有害的後果……時,邪惡的本質就會顯露出來。在一般情況下,在違背律法時,邪惡的種子總是或多或少會被其他事物所遮蓋。若神吩咐亞當要善待動物,且將這作為考驗的重點,那麼,在虐待動物這個行為上(這是與神的命令相反的),邪惡就會以殘酷地對待動物而表現出來,而不是直接以違反神的律法表現出來。我們因此可以說,知識善惡樹的考驗,其命令的形式的本身,就已經傳遞了某種關於良善的知識,和相對於良善的邪惡知識(the form of the probation command in itself already communicated a certain knowledge of evil, and, in contrast, of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