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活在聖靈中》書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活在聖靈中》書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10-29


作者:周學信  翻譯:劉思潔

作者素描

在本世紀初及六○年代,一股新的宗教覺醒震盪了基督教界。五旬節靈恩更新運動就像野火般四處蔓燒,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多數宗派,包括天主教、更正教、各正統教會,並其間為數三億左右的民眾。如此驚人的發展,造成原本較為沈靜的宗教界向其投以不予苟同的關注;有時甚至也投以欽羨之意。

這個運動不管是惡名或美名加身,本身亦不無責任。隨著眾人對這個孿生運動的注目,大量書籍雜誌文章加入討論,其中有的厲言指責,也有的熱烈支持。任何一個大規模的運動都會引發兩極化的反應,而這個運動的支持者和質疑者也都已經表達了他們的想法,並且可預期以後還會有更多的人發表意見,在諸多值得注意的發言者當中,巴刻博士(Dr. James I. Packer)是其一。

雖然中國教會對巴刻博士不很熟悉,但他在福音派陣營中絕非無足輕重的新人。他畢業於牛津大學,由英國國教授予聖職,之後離開英國,像他的清教徒祖先一樣,來到北美新世界,成為福音派教會的一員。目前他是溫哥華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歷史及系統神學教授。

除了教職以外,他寫了幾本書。《基要主意與神的道》(1985)、《傳福音與神的主權》(1961)、《認識神》(1973),及與Thomas Howard 合著的《Christianity the True Humanism(1986),還有最近的《Your Father Loves You(1986),此外,他也常在福音派重要雜誌《今日基督教》裏發表文章。他個人對於五旬節靈恩運動採取寬容的立場。

寫作背景

巴刻博士就像任何一位留心基督教界變化的學者一樣,企圖根據聖經以平衡的態度來看五旬節靈恩運動。 1984年出版的《活在聖靈中》,在目前一片對聖靈論和五旬節靈恩運動的關注聲中,是一本及時而又重要的著作,當然,本書的中文譯本也及時成為了解聖靈教義和最近相關運動的一大幫助。

巴刻有能力將這本書寫成學術性論述作品,但他的意圖卻不是這樣,反而縮小讀者範圍,堅稱本書不是寫給那些僅僅對聖靈好奇的人看的。他心中有特定的對象,就是「為那些對神認真,又願意被神塑造的基督徒而寫的。」(18)。因此,對那些認真與神同行的基督徒而言,本書與其中的真理可以幫助人知錯,並得到更新。此外,巴刻對讀者有相當高的期許;在引述以弗所書五章1821節後,巴刻說:

「我寫本書的最高目的,是希望它能夠幫助讀者實踐保羅在這段話裏所提出的一些教導。所以現在我請求你在神面前檢視自己,看看自己是否願意為了學習新的超自然生活方式,不惜付上任何代價去改變你現在的生活;因為再沒有甚麼比探討聖靈的工作而不願受感動,謙卑下來、認罪及被改變更能熄滅聖靈的感動了。」(16)就基督教書刊的傳統作風而言,本書不僅是要傳遞訊息、教育讀者,也要改變讀者並教導真理,鼓勵讀者將神學真理化為基督徒應有的敬度生活及其宣踐。

巴刻博士詮釋聖靈教義時,分別由聖經、歷史、神學、實踐等四個層面入手,這個方法令人欽慕,而且含意廣博。W. H. Griffith Thomas 1913 年出版的《The Holy Spirit of God》中曾採用類似的手法;後來Dr. Marn's Inch 也試著在《Saga Of the Spirit》中重複Thomas高明的手法。要能融會聖經、歷史、神學、實踐四方面的教導來談聖靈,這種成就只有相當少數的基督徒學者能達到。

從聖經看聖靈的職事

巴刻博士一開始就很快地進入他認為該處理的焦點問題。第一章主要是匡正過去對聖靈不平衡和狹隘的看法,提醒讀者聖靈與聖子耶穌之間的關係。巴刻認為,聖靈工作的本質並不以恩賜的運用等等的表現為生,而是以彰顯主耶穌親自的臨在和工作為中心。聖靈的工作有其一貫的基本特色,即是要:

「具體彰顯那位已復活,掌權的救主,即歷史中的耶穌:這位耶穌就是基督。」(50)當聖靈向信徒傳達基督的臨在時,通常總有三件事會發生:聖靈會使我們親近耶穌;會改變我們的品格,使我們更像耶穌;會使我們肯定自己被神所愛,蒙主救贖,因著基督而被接納進入天父家中。

要了解聖靈各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要有以上這種聖靈以彰顯基督為中心的觀點做基礎。之後,巴刻概論聖經上關於聖靈的教導,並指出福音派一些錯誤的觀念。他認為,基督徒常常以為聖靈的工作只與他們的需要發生關連,導致聖靈的工作變得「以基督徒為中心,而不是以基督為中心」(72)。再來,談到恩賜這個主題,他說,我們對恩賜的了解很膚淺,把它看成是人的能力,或只是顯示給別人看的力量。事實上,基督徒要界定恩賜,應「以教會的元首基督及祂目前在我們當中進行的工作」為定義。巴刻再次強調,我們對恩賜的本質的了解,也應以基督為中心。

基督徒的成聖,與聖靈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作者用整整兩章(第三、四章)的篇幅來討論聖潔。在第三章裏,作者從聖經的聖潔觀來作神學上的反省。聖潔應該是所有健康的基督徒所切慕的,但是,很多基督徒卻「關心自己理想的實現,尤甚於關心如何取悅神」(104)。當今福音派人士,有太多人熱心於別的範疇,因而造成對聖潔的認識「十分膚淺……,缺乏合乎聖經的洞見、神學的深度,以及對人性的了解」(108)

巴刻最擔心的是,「今天福音派信徒明顯地對神的聖潔毫不敏感。」他說: 「我們習慣把聖父、聖子、聖靈想成我們的密友,多於思想神的聖潔;若有人認為神最關注的,是訓練我們行在義中,以邁向未來的喜樂,而不是現在就把各樣快樂充滿我們,我們會駁斥這些想法為基督教信仰裏次等的觀念。」(108~109)我們需要點燃一個新的異象,「推動我們從深度的學術層面、牧養洞見和個人經驗上,重新探討聖潔的實質。」(109)

對三種聖潔觀的評析

在第四章「聖靈的路徑:成聖面面觀」中,巴刻評析三種聖潔觀點:奧古斯丁式、衛斯理式完全主義,及凱錫克式中途宿舍的信念。他認為凱錫克信念所追求的「平靜,快樂,不紊的生命,全無痛苦」(162~163),是屬於基督徒「中產階級世俗的夢想」(163),在社會、政冶上都會造成影響:

「為何這許多現代福音派人士,對於鄰舍的需要,較諸其他基督徒反應遲緩?看見神的榮耀在現今世代裏受虧損仍無動於衷?部分原因可能是經過基督徒三代以來彼此投射凱錫克式的生活理想,以致我們在這些要點上變得麻木了。」(163)

作者根據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對這三種聖潔觀做了分析與批判。「歷史性的結論」是,衛斯理式和凱錫克式的教導「提供了所有基督徒都渴求的東西:前所未經歷過的更完全地脫離罪惡,並與基督更親密的相交」(173)。作者相信,「神學性的結論是,聖經支持奧古斯丁主義,而反對……衛斯理式和凱錫克思想」。作者另外又提出「個人靈性方面的結論」:

「倘若基督徒藉著聖靈的能力,祈求神幫助他們更像耶穌不管他們的神學觀念有多少缺點,他們都可以達到。正如我們已經提過,因為祂是滿有恩慈、最寬宏大量的神。」(173)

靈恩運動的正面與負面

本書中最重要的貢獻,即作者對靈恩運動給予「頗為正面的評價」(238)。他忠實描述了羅馬天主教與福音派靈恩運動,及非靈恩派教會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對靈恩運動中獨特及分歧的情況加以討論。之後,他提出這運動中十二個正面的特點,值得「絕不含糊的認許」(198),以及靈恩派教會中特別容易衍生的十項缺點或危險。作者的結論是,靈恩派和非靈恩派信徒屬靈上的分歧主要是在「運用的詞彙、自我形象、聯繫的團體和閱讀的書籍報刊等方面,而不是信徒藉著聖靈與聖父和聖子相交的實際內涵。」(212)

不過,作者對靈恩派所作的最精采的批判是在第六章。他把討論的焦點放在靈恩派的神學核心,即靈洗。經過一番透徹的分析後,他的結論是:神蹟、醫病、方言、翻方言都是真實的經驗;此外,在整個教會歷史中,也有許多與五旬節聖靈充滿類似的見證。

不過他仍認為: 「我們不能憑以上任何證據,而叫人信服地總結說,新約原初的靈恩經驗,消失了一段長時間之後,已經原原本本的再次賜給教會了。」(237)作者提出「另一套神學理論」來解釋五旬節和靈恩派的經歷:他們對於被神接納、與神契合,的確經歷了更強烈的感受。

綜觀而言,巴刻認為靈恩派的偏差在於他們自詡的獨特性,不遇他們仍然可以在很多方面教導非靈恩派教會。因此,我們不應貿然全盤否定之。

「也許,我們在這運動周圍發現了一些玄秘和偽裝的屬靈事物,帶給我們各種威脅(事實上,有哪一個復興運動沒有這類情況在其周圍出現呢?)然而這運動帶來的主要效果是在各處提高信徒對三位一體真神的堅定信仰,並與我們在新約聖經裏相遇的主和救主有個人的相交,也誘導人悔改、順服,並藉著服事弟兄姊妹去表達對他們的愛,加上對外佈道的熱心,使那些較沈靜的教會感到汗顏。」(198)

雖然巴刻對整個靈恩運動給予正面的評價,他卻不是無保留地熱衷於這個運動:

「因為今日聖靈在基督徒眼中彰顯那唯一的中保的工作,不會完全成就,直到祂引領我們每個人進入更能起激勵作用的覺醒中,覺醒到神的聖潔,以及我們對基督所帶來的憐憫的極大需要,而這份覺醒是我們當中任何一個人都未更真正認識過的。」(276)他相信神在靈恩運動中動工,但是他也認為,若用聖經的標準來判斷,靈恩運動尚不能算是一次復興。「現今,我們還未得著這復興的條件;這是著重瑣碎小事的時日,而我們仍舊是微小的聖徒。」(276)

關於靈洗的神學解釋

就整體而言,本書的處理非常成功,立場也很平衡。但是當作者提出最關鍵的問題,即靈恩運動「其中到底有沒有任何一部分是受神的靈感召而來的呢?」他採取三重試驗的原則來作答。

從教會信條的角度來試驗:承認「耶穌是主」:從德行的角度來試驗是「順服加上愛心」,並表示「只要我們這些試驗應用在靈恩運動上,就會立刻看見這運動是有神的同在」(198)

或許我們可以同意他的結論,可是,把這樣的試驗用在很多運動上,都會得到同樣的結論:巴刻應再進一步提出說明。神是可能與靈恩運動同在,但關於恩賜和靈洗的看法,需要多加解說。因為靈恩運動就是相信在得救的過程中,靈洗是一個獨立的階段,因而減少對重生的重視,視靈洗為基督徒生命的中心經歷。此外,保羅所強調的整個屬靈恩賜的範疇,也被縮小而只剩下說力言、醫病及說預言,也就是一些容易被視為與盲信狂熱、感情主義有關,重言語勝過行為的幾種恩賜。

關於靈恩派神學的中心教導即靈洗的問題,作者應要更進一步闡明他的看法。他根據基督教中最主導性的觀點,以統一型態的基督徒經驗來解釋靈洗。他稱之為更正教中特有的「奧古斯丁式的聖潔」(131),這是他的基本觀點:

「奧古斯丁主義者毫無保留地肯定神大愛的權能,因而對聖靈能更新信徒的生命十分樂觀,而對於未重生的人性則十分悲觀。對於基督徒在神完美標準的審判下,天天暴露他們的不足,他們又感到十分真實。」(135)這一個傳統以重生歸正為基督徒生命的起點。基督徒生命的長進的情況,是如路德所謂「雖已稱義,但仍為罪人。」(Simuliustus et Peccator)。如此,「聖靈的洗」就是得著基督裏的新生命的同義詞,當一個人為罪悔改,相信耶穌為救主時,他就領受了靈洗。

巴刻的觀點與五旬節及靈恩派人士的說法不同。儘管五旬節運動和新五旬節運動包羅萬象,他們都相信靈洗是每個基督徒都會得到的,在重生之後另一個階段的經歷。對於這種兩層式、兩階段式的觀念,巴刻表示:

「我們應該如此說,雖然個別基督徒需要聖靈『第二次接觸』(還有第三次、第四次和許多次),並且一次又一次地得著這種經歷,但若以為這是神為所有基督徒安排的計劃,那就錯了。」(96)他認為,靈恩運動中所經歷的「第二次祝福」只是「喜樂的確據,因在基督裏認識到天父的慈愛,得以淺嚐天國的滋味」(244)。此外他也表示,在神學上解釋這些經驗的正確方法是;

「以這些經驗為實質上一種更深的覺醒,更深刻認識那位見證在基督裏父神的愛的聖靈,又更深刻認識到藉著聖靈,聖父及聖子將自己顯明給順服的聖徒看。」(245)這個看法顯明了作者的清教徒背景,其基本論點是值得贊同的;但是將靈洗做這樣的神學闡釋,是否是唯一正確的方法,就令人存疑了。

否定復還論

另一個問題是,巴刻強烈否定五旬節教派的復還論神學思想。巴刻認為這個思想高傲自大,以致認為在使徒時代和本世紀的更新運動之間的教會歷史中,好像聖靈「離棄」了教會。理論上,究竟神在使徒職事完結之後,撤回所謂表記恩賜,是否表示祂在任何情況底下都不會把這恩賜恢復,巴刻並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實際上他卻完全否定新約表記恩賜已經恢復的可能性。他說:

「關於表記恩賜的復還論,也是靈恩運動從古老五旬節派承受的,這理論並不適用;沒有人能夠肯定新約說方言、翻方言、醫治和行神蹟的恩賜已恢復;這似乎亦不合乎事實。」(248)

巴刻會否定聖經上全部恩賜可能再次出現,實在令人驚訝;很不幸的是,他的否定並不具有充分的聖經與神學上的支持。並且,如果我們要說林前十二章和羅馬書十二章所記載的屬靈恩賜只是列舉幾個例子而非要包含全部的恩賜,那麼今人的說方言和使徒行傳二章或哥林多人的情況是否完全一致,也不算是什麼問題了。

從巴刻學習

華人教會可以從巴刻對五旬節靈恩運動的評價中學到很多功課。這兩個孿生運動常常引起過度反應:不是害怕、反感,就是盲信、狂熱。這些極端反應也出現在華人教會當中,而令人擔心的是,基督徒就滿足於這樣的極端反應,而且固守這個情形。但是巴刻告訴我們,這兩種極端都不恰當。此外,他也讓我們看到,光是溫和包容或說真理「就在兩極之間」,並不能解決問題。聖經的見證和近來的教會歷史都充分證明,如此一個聖靈的更新運動很可能就這樣輕易地被棄置不顧了。華人基督徒應該要學習的是,不斷地要認識神透過聖經和祂的工作對我們所說的話。

部份讀者可能會覺得,巴刻重視和睦的精神壓過了他對靈恩運動的評論:對於靈恩運動引起的分爭、分裂及合一的阻礙,他太過於視之為純粹偶然或暫時的情況。可是,持這種想法的人更該學著去同情與自己神學觀點不同的人。在中國教會裏,當一些有關實踐和道德層面的問題出現時(其中很少神學上的議題),常常是停在熱鬧的爭論多於得到啟發性的結果,無謂的限制多於自由寬容的精神。我們的弟兄姊妹,從機構的領袖到牧師及一般的平信徒,都應該學習巴刻這種單純而相當重要的精神,即對持不同意見者的接納和尊重。他教導我們仍要以真誠和親切的態度,待那些對聖靈的看法與我們不同的人。

不是移離而是穿越

某些教會也許發現五旬節靈恩更新運動,促成教會增長,使敬拜活潑,也刺激了宣教事工的推展。或許有些牧師會做見證,甚至舉統計數字來說明,這運動給教會帶來多少的好處。的確,統計數字給人深刻的印象,它大力塑造了這兩波運動的形像,也促使外界的人對他們側目。尤其,在我們這樣講求實用的世界裏事奉的牧師們,會發現教會增長的統計數字比這運動的神學意義聲音還要大。然而我們也不應天真的以為這是今天針對這苦悶冷淡的教會惟一的一劑萬能丹,或以為這是神在現今世俗的世界裏,使福音傳開的惟一方法。

這種自豪的凱旋主義,一直是個缺點,威脅著這個運動和投身其中的人,如巴刻所警示的: 每一個運動,有如人類的每一個成員一樣,其質素中的弱點會漸趨明顯,若然現存靈恩運動的傳統模式被偶像化,看為在屬靈的激發上已經『好得不能再好』,那麼過去二十多年努力得來的東西,很快就會煙消雲散了。」(272)

我們有必要「不是移離靈恩更新運動,也不是在它旁邊經過,而是穿過它、超越它。」(272)眼光超越這個運動,可以幫助人免於落人一套幻想,以為這就是所追求的終極點,或以為靈恩更新很好又有效,甚至不用再接受挑戰和改變了。因此,巴刻沈穩務實的態度,對於那些全盤支持這運動,和單單享受並看重這運動的現象者,是很重要的。

雖然,對現今許多落在鬱悶而令人窒息的形式主義裏的教會而言,這些激盪和繁榮的現象,有其必要性,可是靈恩運動並未帶來千禧年,姑且把大教會和大批走進禮拜堂的人放在一邊,想想,如果路德和加爾文少考慮宣講神的話語,而較多注重個人在聖靈裏的經驗,那麼宗教改革就不知道會是什麼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