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新譯本研讀版聖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譯本研讀版聖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03-18


有形與無形的教會教會中每個人都得救嗎

摘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 1991環球聖經公會2013

傳統神學把人分類的普遍做法不但是根據永恒的命運即是說「蒙上帝揀選的」與「被上帝摒棄的」),也按照歷史上的經驗。其中一種區別方式,是關乎教會內的信與不信者:所有屬於教會組織的人,一般都是受洗而獲承認為教會成員,他們組成了「有形教會」。在這有形教會𥚃的一切真信徒,就組成了「無形教會」。

正如《西敏斯特信仰宣言》(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所說,有形教會「包括世界各地所有宣認真宗教信仰的人,以及他們的子女;它是主耶穌基督的國度、上帝的家---------在它以外,人沒有可能得到常規的拯救」(《西敏宣言》25.2)。所有宣認相信基督的人,以及他們的兒女,即使他們很多人可能現在式從來也沒有真正重生,也都是教會的成員。簡而言之,不是每一個上教會的人都得救(太715-271247-50251-46;林前511-131622;約壹218-19)。事實上,要辨別在教會內的真信徒與只是自稱相信的人,往往是沒有可能的(太1324-3036-43)。在有形教會內存在著一群人,神學家稱他們為無形教會。無形教會是由歷世歷代的一切真信徒,包括那些已經死去的信徒(來114-40)所組成。它包括全部選民的數目,那些在過去、現在和將來蒙揀選的人,在元首基督下集合成一體;它是基督的新婦、基督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的豐滿(《西敏宣言》25.1)。換句話說,只有那些真正得救的人,才包括在無形教會𥚃面。這些人被保守著不會被審判,必將亨有永生,與基督一起。

這區別是重要的,原因有數個。首先,基督徒必定要防範教會中的假教師和假基督徒,他們會以自己的教導、行動和言論,或以自己為楷模,去傷害別人(太715;徒2028-31;林前56-13;約壹218-19)。基督徒也必須謹記,教會本身是一個宣教工場,因此它必定要傳講和教導福音信息,目的不但是要向未得救的新朋友傳福音,也要拯救那些仍然未相信的成員(申64-7;詩785-8;林後520)。還有,基督徒絕不可因自己已得著救恩而變得放肆妄為,卻務要追求聖潔(來1214;彼後13-10)和對基督忠貞(林前152;來314; 1412),以此證明他們的信心,並堅持到底(林後135;啟27111726351221217)。


2018-01-08

两约之间的时期

摘录自《新译本研读版圣经》,  1458页,环球圣经公会
    
  新旧两约之间是一个动荡和充满变化的时期。新崛起的政治军事势力取代了传统列强在各区域的霸权,而近东文化传统那近3,000年的主导地位也成为过去。
   
  在圣经历史上,从尼希米到基督出生相隔约有400年;这段被称为两约之间的时期(约主前4335),有时也称为“沉默”的岁月,但其实一点也不沉默。这些年间所出现的事情、著作和社会趋势都塑造了新约的世界。
  
  历史
      
  随着被掳至巴比伦之后,以色列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只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强大帝国统治下的一小片领土。对于波斯统治后期所发生的事情,我们所知的不多,因为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约主后37100)对于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几乎一点也没有记载,而他的资料是我们了解两约中间时期的主要来源。
      
  亚历山大大帝取得圣地之后(主前332),一个崭新而更隐伏的威胁在以色列出现。亚历山大致力用希腊语言和文化去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继位的人都追随这个政策。这个称为希腊化的政策对犹太人有深远的影响。
      
  亚历山大一死(主前323)  ,他所赢取的江山由属下的几名将领所瓜分。其中两个分别建立了两个王朝,即是埃及的多利买和叙利亚与米索不达米亚的西流基,双方为取得圣地控制权而相争超过一个世纪。
      
  多利买王朝尚能体谅宗教对犹太人来说是十分敏感的事情。但到了主前198年,西流基王朝取得圣地的统治权。犹太历史上其中最壮烈的一段,就是在这个新的局面开展之后发生的。
      
  西流基王朝早年主要承续多利买王朝的宽容统治政策,直到安提阿古四世伊皮法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这称号的意思是“神显现”,他从主前175164统治),才改用激进的手段推行希腊化,企图巩固日渐衰败的帝国。虽然一班犹太贵族已接受了希腊的生活方式,可是大部分的犹太人仍为此而感到愤怒。
      
  安提阿古采取了残暴的手段,目的是要彻底消灭犹太人的信仰。他下令禁止犹太人遵守一些核心的宗教习俗,企图消毁所有律法书(摩西五经),又要求犹太人向希蜡神宙斯献祭。当中最令犹太人感到愤怒的,是在耶路撒冷圣殿内竖立宙斯神像和用猪来献祭。
      
  反抗安提阿古的领导人是一位来自祭司家族的年老村民玛他提亚,和他的五个儿子:犹大(马加比。意思可能是“锤击者”)、约拿单、西门,约翰和以利亚撒。玛他提亚摧毁了家乡莫顶的希腊祭坛,又杀死安提阿古的特使。由此触发了马加比革命,一场历时24年的斗争(主前166142),为犹大带来独立,直至主前63年罗马人取得耶路撒冷控制权为止。
      
  玛他提亚家族所取得的胜利可说是有名无实。随着玛他提亚最后一个儿子西门去世之后,他们所建立的哈斯摩尼朝代也变得贵族化和希腊化,甚至看不出跟西流基政权有什么分别。西门的儿子约翰许尔堪(John Hyrcanus)统治期间,曾经支持马加比的正统犹太人已然失势。其余的哈斯摩尼家族,除了少数例子外,大部支持希腊化的犹太人。法利赛人更遭亚历山大杨纽(Alexander Janneus,主前103-76)所迫害。
  
  主前63年,国势日隆的罗马帝国介入杨纽两个儿子亚里多布二世(Aristobulus II)和许尔堪二世(Hyrcanus II)之间的一场宫廷斗争,哈靳摩尼朝代也就此宣告结束。将军庞贝为罗马征服了东方之后,包围了圣殿三个月,最后占领了耶路撒冷。庞贝又屠杀正在执行任务的祭司们,且进入了至圣所,这亵渎圣殿事件,就这样的开始了罗马统治的岁月,对犹太人来说是无法宽恕又难以忘怀的。
  
  著作
   
  犹太人在饱受压迫和经历内乱的悲苦岁月里,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内容既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事情,也针对当代人而写。其中较重要的三种作品是《七十士译本》、次经和死海古卷。《七十士译本》。根据犹太人的传统说法,在多利买非拉铁非斯(Ptolemy Philadelphus,约主前250)的赞助下,72名学者聚集在亚历山太港附近的法罗斯岛,在72天里把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根据这个传统,教会后来就用了拉丁文“七十” (septuaginta)这个字作为译本的名称,而用罗马表示70的数字LXX来作为它的简称。

    个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可能是,旧约圣经中至少律法书(摩西五经)约在主前250年就已被译成希腊文,供移居亚历山太港说希腊文的犹太人使用。至于旧约其余的经卷和部分非正典的书卷,则在基督教时代来临之前也陆续被收纳进《七十士译本》里,虽然不清楚详细的过程和日子。
      
  《七十士译本》。迅即成为居住在圣地以外的犹太人的圣经,因为他们也像亚历山太港的犹太人一样已不说希伯来话。《七十士译本》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因着它,圣经可以同时在不懂得祖辈语言的犹太人和整个希腊语的世界中通行。后来更成为早期教会所使用的圣经。由于《七十士译本》是那么普及,部分基督教宗派因为《七十士译本》的缘故把次经也保留下来。
    
  次经。源自希腊文“隐藏”一字,后来被赋予“冒充”之意。然而,从专门的含意来说,它是指一批特定的著作。当中包括各种不同的书卷和对某些正典书卷的增补。除了以斯得拉贰书(约主后90)之外,其余都在两约中间时期成书。它们得到罗马教会和东方教会所认可,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的结果。
  
  希伯来文旧约正典的范围很可能在主后二世纪初已定下来,并且得到今天大多数新教徒所接受。纵使教父之间对于那些经卷该定为正典意见不一,好些包括在《七十士译本》里的次经在基督徒中间一直得到广泛使用,直到宗教改革为止。当时,大多数新教徒决定追随希伯来正典,而罗马天主教会则在天特会议(1546)和较近期的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86970)上确认那些收纳在拉丁《武加大译本》的次经的正典地位。
      
  次经地位得到认可主要是靠教会的力量,否则根本不可能称为正典文献。没有证据显示耶稣或使徒曾经像引用圣经一样引用次经的作品。次经虽然是由犹太人所撰写,但却不为犹太社群所接受,使徒行传里使徒复述犹太人历史的讲道中,也没有片言只字提及这时期的历史。即使是较为可靠的(马加比壹书),也因为书中的历史记载有许多错误和时代错配的字眼而失色。
  
  次经的神学价值在正典中都能找得到,反而次经有很多内容并不符合圣经的教导。尽管如此,这些作品的内容为研究两约中间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
    
  死海古卷。1947年春,一个阿拉伯牧人无意中在对着死海西南岸的山区中的一个洞穴,发现了被称为“近代最重大发现的手抄本”。在那些洞穴中所发现的文件和文件残片,包括旧约经卷、部分次经、启示文学作品、伪经(声称是某些古代信心英雄所著的书卷)和这个宗派独有的一些书卷,统称为“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约有三分之一属于圣经经卷,当中又以新约引用得最多的诗篇、申命记和以赛亚书为数最多,最值得注意的发现之一是一卷有大约7公尺长的以赛亚全书。
      
  这些经卷的发现,对于探索旧约经文的原稿版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原稿的真貌,较现存所知的手抄本距原著写作的时间拉近了1,000年。此外,也大大增加了我们对古代希伯来文和亚兰文的认识,并提高了我们对两约中间犹太教发展的了解。对于圣经读者来说,死海古卷的重要性,在于证明了旧约经文是经过小心抄录而保存下来,为经文的可靠性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社会发展
      
  犹太社群因为要回应两约中间时期的压力而产生了各种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改变塑造了耶稣时代的犹太教。
      
  散居的犹太人。以色列人自被掳后开始散居各地,这种情况在两约中间时期迅速加剧,甚至有位当代作家可以说犹太人已经遍布“所有的地与海”。     
    
  散居圣地以外的犹太人,远离圣殿,宗教生活集中于研读律法书和会堂的生活(见下文)。早期教会的宣教士使用旧约的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在散居的犹太人当中开始向外族人传道。   
      
  撒都该人。在圣地,希腊世界透过撒都该党派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他们是由贵族组成,形成圣殿党派。基于他们的地位,撒都该人想保持已有的势力架构。   
      
  人数虽然相对较少,他们却掌握政治实权,并且操纵着大祭司一职。除了律法书以外,他们不接受其他一切宗教著作,也不接受五经以外的教义(如死人复活)
  
  会堂。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期间,远离圣殿,国破家亡,处身在异教的环境之中。原来的宗教信仰受到灭绝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掳的人只好把信仰的焦点由已失去的转到仍然拥有的——律法书和他们是神子民的信念上。他们所专注的是律法而不是国家,是个人敬虔的操练而不是正确的礼仪,并且以祈祷代替献祭。
  
  被掳回归以后,他们把这种新的宗教表达形式和会堂(这种新形式的核心)一起带回故土。从此哪里有律法书,那里就有犹太教。强调个人敬虔的操练和与神的关系,是会堂敬拜的特点,这特点不仅让犹太教保存下来,而且为基督教所传的福音信仰铺路。   
      
  法利赛人。作为会堂党派,法利赛人致力于重新诠释律法。他们为律法筑上“篱笆”,帮助犹太人虽然身处一个自摩西以来一直急剧转变的世界上,仍然能够在神面前活出公义。虽然他们的人数相对较少,却享有民众的支持,他们所发表的意见虽或不能改变国家政策,却受到欢迎和影响民意。他们是主后70年圣殿被毁之后,唯一依然存在的党派,且成为现代犹太教的属灵先驱。   
      
  爱色尼派。直到死海古卷被发现之前,这是一个差不多已被遗忘的犹太教派别(但约瑟夫曾提及)。爱色尼派是一个独立的小团体,在充满斗争的马加比年代诞生。像法利赛人一样,他们着重严守律法,但他们认为当时在圣殿供职的祭司堕落,因此拒绝遵守许多圣殿的仪式和献祭的制度。有好几位古代作者曾经提到爱色尼派,但对这个团体的性质至今仍未能确实肯定,仅管普遍都同意抄写死海古卷的昆兰社团属于爱色尼派。   
   
  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是真正的遗民,这些在昆兰的爱色尼派将自己从犹太教中分别出来,追求自洁,并为“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最后一役作好准备。他们实践一个为末日作好准备的信仰生活,一方面回顾过去“公义的教师”的贡献,一方面期待两位,也可能是三位弥赛亚的来临。主后70年圣殿被毁,对他们一心盼望末日到来是致命的一击。

有人尝试将昆兰社团的信仰跟基督教的起源相提并论。他们在“公义的教师”身上看见耶稣的模样,又指施洗约翰和耶稣都是这个派别的成员。可是这些推论都只是建基于表面的推测。


2017-03-10

摘錄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342-343環球聖經公會(2013

改革宗神學常常被視為否定人類的自由意志,同時又與那些在救恩進程中,強調人自由選擇的重要性的經文背道而馳。不過實際上,改革宗神學一向都承認在救恩中,人類的意志有正面影響。見《西敏宣言》9.4及《多特法典》3-4.10-12

由於「自由意志」這個名詞從來沒有以專有名詞,或帶著哲學或神學的意味在聖經出現過,若說聖經在很多不同既確認又否定人有自由意志,實在不足為過。改革宗神學家在處理這個課題時,通常會把人的自由行為、人的道德自由意志和絕對自由作出區分。見《西敏宣言》359

自由行為的主張幹脆承認人類是有意志力和主宰力的動物。人類能作出道德抉擇,使他從石頭、樹木、山脈和其他受造物分別出來。全人類都是自由的個體,他們可以從心所欲作決定,而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作的自由抉擇負上道德的責任。亞當就是一個好例子,無論在他犯罪之前或之後。對榮耀的信徒來說,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會是這樣,整本聖經也在反映這個事實。全人類都需要作出正確和負責任的抉擇(書24:15;撒下12:1-10;約7:24;羅1:18-3214:13)。可是,自由行為並不包括在任何處境下,都可以作出相應的道德抉擇,又或有能力作出違反本性的抉擇。由於順服和信靠福音是與人類墮落了的本性相違背(羅8:4-8),因此自由行為的觀念,並沒有斷言一個墮落了的人擁有自由意志可以做這些事情。

道德自由意志就是當面對一個環境的時候,有能力作出任何可能的道德抉擇。自第二世紀後,無數基督神學家(例:亞歷山太的革利免、俄利根)都主張墮落了的人類擁有這麽一種意志。他們否定人類是受制於墮落了的道德境況,相反,卻堅持墮落了的人類有能力隨己意作出任何抉擇,包括憑自己的力量和意志選擇順服和信靠福音。這樣的觀點完全違背聖經。奧古斯丁及其後的改革宗神學家均準確斷言,盡管人類在墮落之前擁有道德自由意志,原罪卻使我們失去它。

 我們失去辨別和選擇神的路或順從福音的本能,因為在亞當以後出生的人,都不會有傾向神的本性。我們的心被罪惡捆綁,唯有使人重生的恩典能夠把我們從這種奴役中釋放出來。因此,保羅在羅馬書第六章1623節教導說,只有脫離罪惡權勢的人能夠自由地從心底裏選擇義。內心傾向取悅神,是基督賜給跟隨祂的人的一種自由體現(約8:34-36;加5:113)。見《西敏宣言》9;《多特法典》3-4

昔日至今都有基督教神學家從不同角度爭辯,認為沒有神主權的規範,人的抉擇才顯得有意義。改革宗神學明確地推翻了這個謬誤。首先,神在創立世界的時候所命定的自然規律,明顯使人受到不少身心方面的限制。無論在哪一方面來說,我們都沒有絕對的自由。再者,聖經教導我們神有祂不能改變的計劃,包括一切大小事情,都要按祂所定的計劃實現(賽46:10;太10:29-31)。人的抉則都包括在這計劃之內,但卻無法阻礙或超越神所命定的(賽8:1014:26-27)。因此,一方面我們可以肯定知道,墮落了的人類沒有道德的能力選擇信靠福音;另一方面,我們也確信沒有人可以憑己力推翻神美善的旨意 ,又或神在基督裏給我們命定的救恩(羅8:28-30)。凡祂預定得救的都會蒙召、重生並且選擇信靠。與其說我們有限的自由是宿命論,以減低人抉擇的重要性,倒不如說這有限的自由,事實上是肯定我們在神的世界裏有重要的位置。見《西敏宣言》9;《多特法典》3-4


摘錄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240環球聖經公會(2013

真誠的人際關系,尤其在基督徒之間,是神所命令的(弗4:25;西3:9),而說誠實話更是敬虔的表現(詩15:1-3)。神禁止人說謊、欺詐和惡意的曲解(出20:16;利19:11)。耶穌也指出謊言出自撒但(約8:44)。像撒但一樣說謊言欺哄和詆毀別人的人,聖經特別責難他們的不敬虔為可憎的(詩5:912:1-452:2-5;耶9:3-6;啟22:15)。我們的鄰舍和我們一樣有神的形象,讓他們 有權利知道真相就是對他們的尊重。說真話是尊重事實、尊重鄰舍,更重要的是尊重神,因此也是真信仰和真正愛鄰舍的要素。

誓言是以神為見證人,對自己的說話和諾言的嚴肅宣告,表示說謊者要承受神的懲罰。聖經容許人在嚴肅的場合立誓(創24:1-9;拉10:5;尼5:12;參林後1:23;來6:13-17)。宗教改革時期,重洗派因拒絕卷入任何俗世的關系,而拒絕任何形式的起誓。他們訴諸於耶穌訓斥人起誓,卻看不到耶穌是斥責人濫用誓言,而不是否定起誓的合法性(太5:33-37;參雅5:12)。

向神許願等同敬虔的誓言。是誓言,就必須嚴肅對待(申23:21;傳5:4-6)。人所發的誓言、所許的願,都必須遵行(詩15:4;參書9:15-19)。神要求我們不單要認真對待神的說話,也要認真對待自己的說話,而許願也絕不可成為逃避遵行神話語的借口(可7:11)。參《西敏宣言》21.522.1-5;《大問答》13;《海德堡問答》101



转载自:
摘錄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177環球聖經公會(2013

敬拜是按著神指示的方式,感激祂奇妙的屬性和行動,來尊崇榮耀神。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個人敬拜與集體敬拜。前者可以廣義的包括信徒的生活方式(羅12:1;林前10:31),而後者是指信徒聚集一起在神面前敬拜(代下20:1829:28;尼8:6)。

無論在什麽時代,敬拜都是同時充滿敬畏和喜樂:一方面有殊榮靠近大能的創造主,另一方面卻要極謙卑誠實地承認自己的罪和需要。在新天新地裏,敬拜是生活的中心(賽66:22-23;啟4:8-115:9-147:9-1711:15-1815:2-419:1-10),所以也應是地上教會生活的重心;在每位信徒生活裏,無論是個人或是集體,敬拜應是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西3:16-17)。

摩西律法為敬拜制定規章,比生活其他各方面更甚。這表明我們必須謹慎地按著神的話來敬拜,也顯示摩西律法可以多處幫助我們深入了解討神喜悅的敬拜。摩西的律法規條很多方面是指向基督,祂既來了,這些規條(除了背後反映的道德原則外)就不再有效了(見出20章〈神的律法〉一文)。然而,在詩篇和其他一些舊約經文,神提供了各樣指引、詩歌和禱告,讓以色列人在敬拜時使用。基督徒適當地按著新約更完全的啟示來應用,也可以在今天崇拜裏使用。

神賜給以色列人公眾崇拜的主要模式有:

1)安息日:六日勞碌後,分別第七天出來,作為休息的聖日,來紀念神的創造(創2:3;出20:8-11)和救贖(申5:12-15)。神堅持要人守安息日(出16:21-3020:8-931:12-1734:2135:1-3;利19:33023:3;參賽58:13-14),並宣告不守安息日的要被治死(出31:14;民15:32-36)。

2)國家每年的三大節期(出23:14-1734:23;申16:16):百姓在這些時候在聖所聚集,獻祭,為祂的豐富供應慶祝,與祂和好,與祂相交,一起吃喝來表示喜樂。逾越節(包括隨後的無酵節)在正月十四日,紀念出埃及事件(出12章;利23:5-8;民28:16-25;申16:1-8)。七七節,又稱收割節或初熟日,是在開始逾越節的安息日五十天後,正值收割初熟麥子完結(出23:1634:22;利23:15-22;民28:26-31;申16:9-12)。最後,住棚節,又稱收藏節,是從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慶祝一年耕作完了,並提醒百姓神怎樣帶領他們經過曠野(利23:39-43;民29:12-38;申16:13-15)。

3)贖罪日在七月十日舉行。在每年這重要的一天,大祭司帶著血進入至聖所內,為以色列人贖過去一年的罪,把代罪羊放到曠野,象征把那些罪也帶走(利16章)。

4)常獻的祭禮包括每天和每月獻的燔祭(民28:1-15)和各種個人獻的祭。這些祭的共通處,是任何獻給神的祭牲都是要無瑕疵的,而祭牲的血要倒在燔祭壇上,用來贖罪(利17:11)。

神還定下潔凈個人的模式(利12-15章;民19章)和奉獻(例:獻上首生的;出13:1-16)的儀式。

在新約之下,舊約預表的應驗了,基督作祭司、祭牲和代求,取代了摩西整個贖罪制度(來7-10章)。洗禮(太28:19)和聖餐(太26:26-29;林前11:23-26)取代了割禮(加2:3-56:12-16)和概念(神在舊約借以使信徒曉得有些行為、身體狀況或與某些事物的接觸會使人與祂隔絕),現在不再直接適用了(可7:19;提前4:3-4)。甚至安息日也被更新,轉為在每周的第一天(即耶穌覆活的日子),稱為「主日」(徒20:7;啟1:10)。這些從舊約到新約的轉變,在最初看來是相當重大,但其實舊約裏構成與體現真敬拜的讚美、感謝、渴望、信靠、潔凈和服侍,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變。



摘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134環球聖經公會(2013)。

上帝的律法完全是要表達上帝的聖潔和道德性情(雅2:10-11),所以正如上帝是永恒的,祂的律法也是永恒的。除此以外,上帝的律法是祂給人類的美善恩賜(羅7:12)。按照上帝的設計,人類與世界是按著祂的律法生活和運行。所以,人正確了解和應用上帝的律法,就會歡喜快樂,這也就是人生的成功之路,而不是重擔或咒詛(書1:8-9;詩112:1119:141647-4897-113127-128163-167)。

不過,要正確認識、詮釋和應用上帝的律法,就要了解整本聖經,那是一項複雜的任務。上帝向亞當和夏娃啟示祂的律法,那律法就是:他們作為按上帝形象造的人所要負的責任(創1:27-30),以及不準吃禁果這禁令(創2:15-17)。上帝也按著切合挪亞和列祖的處境,用不同方法向他們啟示祂的律法。在摩西時代,上帝切合那階段的救恩歷史,向他詳細描繪律法,也首次默示人把律法編集成典。舊約的先知也向上帝的子民進一步傳遞啟示,向以色列人,尤其在王國時期(撒下23:1-224:11)應用上帝永恒的律法。最後,基督與使徒也揭示上帝的永恒律法,那些教訓新約帶著權柄總結了出來(例:太5-7章)。由於上帝是永不改變和從不自相矛盾,所以一個階段要求的行為原則,從沒有與另一個階段的矛盾。然而,沒有一個時代與另一個的完全相同。

在摩西時代,聖經最複雜地啟示上帝的永恒律法,摩西也是以色列偉大的立法者。一直以來,改革宗神學把摩西律法分為三部分:倫理律法、禮儀律法(獻祭、敬拜等)和民事法(刑法和社會規範)。雖然這三類有很多地方重疊,但這樣劃分是有用的。

十誡以十個簡單但包羅萬象的原理,表達上帝律法的基本原則。這些律例是較為抽象的,因此相對來說可輕易地應用到每個人、地方和時間之上。然而,禮儀律法和社會律法與當時特別的處境密切有關。禮儀是為會幕和在聖殿敬拜而設,社會律法是引導以色列這個以上帝為中心的國家。由於基督已成就了舊約禮儀和以色列民族所預表的,摩西律法的這些方面就相對地難以應用到新約時代。即使如此,現代還是要實行禮儀和社會律法背後的道德原則。

最後,新約亦提供它的一套原則或律法,引導信徒在生活中效法基督在地上的事奉。信徒的人生不是沒有外在律法的。耶穌教導很多道德律,一再顯出祂的教導怎樣應用摩西律法(太5-7章,12:11-12;可2:23-28)。使徒也教導教會有關上帝的命令(約13:34;林前14:37;約壹2:7-8),並經常證明這些原則真的應用了舊約的啟示。例如,當保羅說:「我不是在神的律法以外,而是在基督的律法以下」(林前9:21),他的意思是,基督和使徒把上帝的律法應用到初期教會的處境,他就要全部遵守。我們要跟隨基督和使徒的榜樣,分辨整本聖經教導的道德原則,小心地應用到我們今天的教會和世界之中。


摘錄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 109環球聖經公會(2013

在現代,人的名字只作識別的標簽。不過,在聖經時代,家長為子女起名,是要說出一些事實,例如描述孩子的性格、出生時的環境等。聖經提到神的名字時也常揭示祂的性情。舊約常讚美神叫以色列人認識祂的名。在舊約,神有許多名字,翻譯出來有:全能的神(創17:135:11)、至高者(民24:16)、至高的神(創14:18-22)、創造天地的主 (創14:22)、聖者(賽43:15),和以色列的聖者(詩89:18)。『』

毫無疑問,神在舊約最重要的名字是耶和華(Yahweh)。雖然在摩西以前,神已向列祖啟示自己為耶和華(創15:728:13),但祂向摩西宣告,這名字在他當代及後來以色列的歷史中均有特殊意義。神在燒著的荊棘中向摩西說話時,他問祂叫什麽名字,神最先說:「我是『自有永有者』」(直譯:「我是我所是」),然後縮短為「我是」,最後稱自己為「耶和華(希伯來文是Yahweh,與譯為「我是」的單字有關)你們祖宗的神」(出3:15)。

耶和華的名字帶有許多奧秘。一直以來,這名字的各種形式都被視為集中在神的永恒、自給自足、自主、至高無上的特性-------是超然地存在,正是燒著的荊棘所顯示的。較近期的學者認為,這名與神是信實、守約的密切有關。神最初在燒著的荊棘說話時,揭示自己是向列祖發出立約應許的神(出3:6)。這啟示促使摩西詢問祂的名字。神啟示自己的名字為耶和華時,祂宣告自己不單是過去的神,也是記念立約應許的神,為遵守約而為子民行動-------這正是祂準備為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作的事。摩西若幹年後(出33:18-34:7)要求看到神的「榮耀」,神回應他時以這樣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名字:「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且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千萬萬人留下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一定要清除罪……」後來舊約的經文常重覆述說神信實守約(申7:9;尼9:7-8;賽61:8;耶31:31-34)。這些都是祂揭示自己性情的部分方式,人要因祂的性情而永遠尊崇祂。

有鑒於此,我們不難發現為什麽神的名,常與祂的所有權和授權相提並論(出23:21;申18:19;代下7:14;賽43:7)。神的名也代表神在所羅門聖殿裏的同在,所羅門的聖殿又與神註視的眼、聆聽的耳和易受感動的心密切有關(代下7:14-15)。因此,神的名是人禱告和讚美的對象(詩8:1113:1-3145:1-2148: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