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0

第三课 律法与福音|《海德堡要理问答》课程
讲员:王一
https://mp.weixin.qq.com/s/wTETjjBGS6fICgJaZqb4uQ
 
《海德堡要理问答》课程目录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15.html
 
Luther's anti-papist pamphlet, Passional Christi und Antichristi, 1521
 
宗教改革运动扩展非常快也非常激烈的原因,归功于印刷技术,印刷技术使得改教家的思想很快的传播。除了印刷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帮助宗教改革发展的原因是宣传画。宗教改革尤其是路德这些改教家们在维滕堡使用宣传画来宣称宗教改革思想。反宗教改革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同样都用宣传画来彼此对话。这本小册子是一本很早期的宣传画(Luther's anti-papist pamphlet, Passional Christi und Antichristi, 1521)。还记得路德在1521年沃尔姆斯帝国会议(Diet of Worms)发表了著名的“这是我的立场”的一个宣言,这个宣言也是“唯独圣经”的一个出处。路德在皇帝面前辩护说:“我的良心被上帝的道所俘获,所以我没有办法撤销我的话。” 在沃尔姆斯帝国会议结束之后,马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本小册子就在维滕堡被印刷出来。这本小册子的内容是:基督与敌基督的对比。他们把圣经里面耶稣的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印出来,再把教皇的做法跟基督的做法做成一个对比,让读者一目了然可以看出来,教皇是敌基督。这本小册子里面有十三幅画,我这里挑选几幅。
 
我们看到第一幅画:左侧这边,左边是基督当时受苦的时候戴着荆棘的冠冕,有人拿着棒子在打耶稣,然后给耶稣扣上荆棘的冠冕;右边是教皇戴着他的三重冠冕,并且教皇被人簇拥着、尊敬着;而基督是在受苦。这种对比上的明显的反差。
 
第二幅画:左边是基督为他的门徒洗脚,服事他的门徒;但是在右边是教皇让他的臣仆亲他的脚,让他的臣仆来服事他;基督是服事他的门徒,但教皇是让跟从他的人来服事他。这也是一种明显的反差与对比。
 
第三幅画:左边是耶稣在圣殿里面赶出在圣殿里做买卖的人;而右边教皇在教会里卖赎罪券。
 
宗教改革的改教家们不单使用他们的讲台,也使用这种一目了然的、有强烈对比式的艺术作品来传达他们的思想。
 
其中一幅画:左边是耶稣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是一个谦逊的君主的形象;而右边是教会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着他的军队,是一个高傲的有极大权威的教皇形象。这两个也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
 
The seven heads of Martin Luther, anti-Lutheran pamphlet from the time of the Reformation, 1893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不单是宗教改革这一方使用宣传画,反宗教改革的一方就是天主教也使用版画等 艺术作品来宣称反对宗教改革的思想。天主教反对宗教改革的一部作品,他们把路德绘画成七个头的一个人(这种形象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启示录》13章里讲的兽有十个角七个头)他们就用七个头的野兽这样的形象来表现路德,这个形象的路德被描绘为拿着一本圣经思维有七个头的野兽的形象,天主教把路德描绘成这样的一种形象,来说明路德的解释也是混乱的(因为路德说过:我的一切都是捆绑于上帝的道)。
 
"The Seven-Headed Papal Beast," from a 16th-century German broadsheet
 
上面这幅版画在1529年,就是在天主教出版了路德形象的版画不到一年的时间,1530年在宗教改革这一方也出版了一个同样主题的版画,也是七头的怪兽,但是这一次七头的怪兽是教皇。这个七头怪兽的教皇坐在贩卖赎罪券的功德宝库上,头上带着他的皇冠,背后是十字架。
 
可以看出来,双方用这样一种形象的主题,不断的进行论战。在宗教改革这个运动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版画家,也是很多我们上面说的很多版画,基督与敌基督版画的作者,他的名字是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老卢卡斯·克拉纳赫出生在艺术世家,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画家,所以在卢卡斯很小的时候,他的绘画技艺就已经文明遐迩了,到他三十岁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到他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就受到了萨克森选侯的邀请来到维滕堡,做选侯钦点的画家,他有一份非常丰厚薪水很高的工作。同时他在维滕堡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就是他不仅是一位选侯的画匠,也是市政府的议员,在他的一生中有三次被选做维滕堡的市长,他比路德大十一岁,在1505年来到维滕堡,也比路德先到维滕堡,路德是1508年到了维滕堡,所以卢卡斯在维滕堡的名气是很大的。卢卡斯帮助路德,协助他的宗教改革,他对路德很友好,而且也是因为他本来就是选侯的画匠,所以选侯要求他去帮助他们出版来做这些作品。
 
The Papal Belvedere
 
这个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宗教改革的版画,是用这种艺术作品来论战的一个非常典型,这幅作品叫做Papal BelvedereBelvedere指的就是教皇坐的观望台,这是他的宝座,他出行的时候,它就像是他的一个行帐一样,他坐在上面,能够望很好的景色。这个作品是1545年的作品,是比较往后的时期了。这里面写的是教皇说:“我们的这个判案,你们必须要服从,哪怕这个判决是不公义的,你们要服从。” 这个教皇,他们来描写教皇这种的霸道。他说,我们的回答是:“去见鬼去吧!”很典型的这个很强烈的语气,“你不是坐在这个belvedere”,这里面他用了一个语言上的一个小游戏,belvedere在正常说的是教皇坐下的这个位置,但是他说,“这是我们给你的belvedere”,这是我们把裤子脱下来向你放屁。所以这个是非常,如果你能够get到他的点的话,能够明白他的这种讽刺和幽默的这个点。所以,这个是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的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
 
 Law and Gospel (Cranach)
 
那今天我们要讲的一个作品是卢卡斯·克拉纳赫的这幅作品,这幅作品是他在1529年做的。这幅作品的名字叫做“律法和福音”,或者叫做“律法和恩典”,这个也是和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主题要相关的。所以我想让你们先看一会这幅画,仔细的看半分钟,记住它的名字叫做“律法和恩典”(“律法和福音”),去判断一下它哪边是律法,哪边是福音,主题都有哪些。
 
哪边是律法?左边。右边是福音。你在左边都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伊甸园的故事,在后面,在左边的左上面,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左边整个主题的部分,你看到了有一个骷髅拿着一个枪,旁边骷髅伴着魔鬼似的的角色,这就是魔鬼和死亡一起逼着亚当来进到地狱的火里面,推到地狱的火里面,在旁边看到摩西和法利赛人,他们在指着十诫两块法版。然后在空中的上方,你看到了是耶稣,但是,他是以一个审判者的身份临到的,看他带着阴郁的审判的气息来审判亚当。反过来,另外一半,中间这棵树把整个画分成两边。你看到这棵树的左边是枯萎的,但这棵树的右边是茂盛的,到了右边是它在描述恩典,福音是在讲什么。在福音这边,首先,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元素是耶稣基督和他钉十字架。然后看到他后面这个空的坟墓,他这个坟墓是空的,石头是挪开的,然后十字架下面是羔羊,得胜的羔羊践踏死亡和魔鬼。然后,上面是耶稣复活之后他得胜的荣耀的复活和升天。在他的背景的远处,是牧羊人,天使来给牧羊人传递福音的大好的消息,天使从天降下来然后到这给这个牧羊人。这边这两个人是施洗的约翰(John the Baptist),看到这个施洗的约翰他身上穿着骆驼毛的衣服,他在给亚当指,给这个人指着说让你去看仰望钉十字架的耶稣。看到这个是这幅画的这样一个场景,律法和福音,他用这样的一种的形象的语言把宗教改革一个最重要的主题表达出来。
 
但是我有一样没有说,你们看我有哪一样没有说,在这幅画里,我有一样没有说,那就是左边的白色的这些帐篷。这个主题是记得当时以色列人向摩西发怨言,然后上帝使火蛇出来咬伤他们许多人,然后摩西制造了铜蛇,然后让他们仰望了一下这个铜蛇就能好。
 
因为这幅作品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我们一般在一些比较常见的版本里面,例如像这一幅版画,他是把这个作品放到了右边,所以那个铜蛇是代表着耶稣基督的预表,所以那个铜蛇是福音。所以,在这样的一个作品当中,我觉得是比较正确的位置,所以可能在一些其他的作品当中,我们没有办法确定是不是,因为有很多的赝品还有后人模仿的作品,这个是一个小的问题。
 
这就带来了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律法与福音。我们都带这个《海德堡要理问答》的文本吗?
 
我们今天要谈的是第三到第十九问,跨度很大。我之前一直在纠结是不是要讲到第十九问,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内容。一般来讲,我们把第一部分分成第三到第十一问,是讲到我们的罪恶,然后从十二问到后八十五问是讲到救赎。但是,后来我决定把第十二到第十九问跟前面结合起来,一个原因是一位加尔文神学院的系统神学教授Lyle D. Bierma ,他在一本书就是The Theology of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A Reformation Synthesis,他把第十三问到第十九问绑在一起,之后他讲解这一段的神学的时候,他给这一章起名叫做Law and Gospel。所以我是跟随着他的这样的一个分法。我认为,这样的分法,虽然很长,但是很有益处,帮助我们看到整个这个大的宗教改革的神学的主题。
 
律法和福音的区别,我不断地提了很多次,可能你们有很多人都已经听过了。从路德最开始来,路德最有名的《海德堡论纲》第二十六条里面这样说:“The law says, do this, and it is never done. Grace says, believe in this, and everything is already done.”。他解释说他的这样的律法和福音的区别不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他说这是奥古斯丁就已经提到了。奥古斯丁说“The law commands what faith obtains”。律法要求我们的是信心在福音里面获得的,律法要求完美的公义,完美的义。我们怎么获得这个完美的义呢?是在福音里面透过信心获得的。所以他说“我没有再说任何新的东西,我只是在把奥古斯丁所说的告诉你们”。
 
路德在他的整个生涯里面,他都不断地强调这个。到后期,路德在1532年新年的第一篇道,他这样讲,他说:“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law and the gospel is the highest art in Christendom, one who every person who values the name Christian ought to recognize, know, and possess。” 他说:“区分律法和福音是整个基督教最高级的艺术,这个是最高级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珍视你作为基督徒的这个名称,你就要首先认同、知道这样的一门艺术,你才能够明白你为什么被称为基督徒。”
 
在今天近代的改革宗神学的发展当中,有一些人会想要把法律和福音的区别摆脱掉,想要把它说成是路德宗专有的一个东西。但是这个并不是路德宗所特有的,这个是整个宗教改革的一个大的神学传统。在改革宗这一边,我们也有很多的改教家们,他们继承了这样的神学的传统。
 
拓展阅读:加尔文论律法与福音的区别
 
保罗的话永远适用,律法与福音的区别就在于此,后者不像前者那样以行为为条件应许生命,而是出于信心。还有什么比这对立更明显呢——“律法之义是这样,人若遵行这些事就必因此活着。而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凡信他的云云”(罗10:5)。同样在另一处圣经说,“若人得蒙产业是出于律法,信就归于虚空,应许也就废弃了。因此这是出于信心,属乎恩典,叫应许确实归于一切信的人。”(罗4:14)—— 加尔文,《天特会议之解药》(Antidote to the Council of Trent, 1547
 
按照保罗在别的地方所提到的律法之义与福音之义的对立(antithesis between Legal and Gospel righteousness),一切行为,不论加上何种名称,都被排除在外(加3:11,12)因为他告诉我们,所谓律法之义,是说一个人实践了律法的命令而得救,但信心之义是在于相信基督死而复活(参罗10:5, 9)。再者,以后我们可以看出,成圣与称义是从基督而来的两种不同的恩赐。因此,当称义的大能被归于信心时,甚至属灵的善行也不算什么了。——加尔文《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3.11.14
 
律法与信心的对立在于称义的问题。藉信心称义与藉律法称义之间甚于水火之不相容。——《加拉太书注释》,加3:12
 
加尔文在许多许多地方都非常地明确地提出了律法跟福音的区别。我在这里面有一些?,我也把一些引文都整理出来,我发到了网上的那个共享文件夹里面,你们可以去找到。那就简单地提一下泰奥多尔·贝扎(Theodore Beza)。贝扎是加尔文在日内瓦的继承人,他说:“我们把上帝的话语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或类型:一个被称为‘律法’,另一个被称为‘福音’。因为一切都可被归纳在这两大类其中之一里……对律法与福音之间的区别的无知是曾经败坏并正在败坏基督教的暴行的主要根源之一。”——泰奥多尔·贝扎(Theodore Beza, 1534-1605),The Christian Faith, 1558
 
这是宗教改革的释经原则。今天在释经学的战场上,我们使用的是什么?在中世纪的时候,对整本《圣经》的解释的一个大的传统叫“The old lawthe new law”(旧的律法跟新的律法)。在摩西身上,我们得到了旧的律法,然后基督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基督来的主要目的是给我们一个新的律法。
 
旧的律法和新的律法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在于,在新的律法里面,我们有更多的恩典,所以它不是一个本质上的区别,而是一个量上的区别,不是质上的区别而是量上的区别。所以,在新的律法里面我们有更多的恩典,所以就让你更容易去遵守。
 
到了宗教改革的时候,宗教改革就挑战这样一个释经原则,提出了律法跟福音的区别。不是旧的律法和新律法的区别,而是律法和福音的区别。律法要求我们去遵行,福音把律法所要求的赐给我们,这个是宗教改革的释经原则。
 
到了今天,我们受到一些挑战,比如说,像这种时代论(dispensational)的这些释经学的原则,他把整个的启示分割成不同的时代,然后每个时代里面有一个原则。比如说在摩西的这个时代,首先有创世的原则,然后有良心的时代,然后有律法的时代,然后恩典的时代……这是一些不同的释经学原则。但是宗教改革的释经学原则是律法和福音。所以在这个第三问里面,第三问和第十九问一定要放在一起来读。第三问说:“你从哪里知道你的悲惨?”回答说:“从上帝的律法”。第十九问:“你从哪里知道拯救的事情? 回答是:“从上帝的福音”。所以,整个十三到十九问就把“律法”和“福音”把它摆清楚。
 
那这样说的时候呢,我们来到第四问:“律法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 回答是什么?看一下第4问的回答。第四问的回答怎么说?“耶稣基督已在《马太福音》2237-40节总括的教训了我们:'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很有意思的是,当《海德堡要理问答》在回答这一问时,他取自《圣经》哪?《新约》还是《旧约》?取自《新约》。所以律法和福音的区别不是《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的区别。不是说《旧约》圣经都是律法,然后说《新约》都是……不是的。这一问他说“你从哪儿找到律法”?他说他引用的是《新约<马太福音>》。所以律法不等于《旧约》圣经,福音不等于《新约》圣经。律法和福音二者都同时存在在《旧约》圣经里面和《新约》圣经里面。你在《旧约》里面能够找到律法,也能找到福音。你在《新约》圣经里面能找到律法,也能找到福音。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律法的定义在这里面就变得很重要。
 
什么是律法?在宗教改革当中我们提到了“律法”有两种定义是吧?一种是它的历史性的定义(historical definition)。什么是他历史性的定义呢?历史性的定义就是指的是《旧约》圣经,旧的启示。所以我们可以把整个摩西五经都称为“律法”(Torah,妥拉)。我们之前讲的是“律法”的历史性的定义,历史性定义就是指的是《旧约》圣经。可以指摩西五经,也可以指整个旧约(The Old Testament)。
 
到了宗教改革的时候,我们提到律法还有另外一层定义,就是它的神学定义(Theological definition)。从神学的定义上来讲,律法指的不是摩西五经或者是《旧约》圣经,而是指上帝公义的要求,就是“律法”。所以你在《旧约》里面能够找到律法,比如说在“十诫”里,比如说在所有一切当提到上帝对人类的要求、行为和他们的整个圣洁的要求,公义的要求都是律法。在《旧约》里面有律法,在《新约》圣经里面也有律法。所以在第四问的回答当中,他引用的是《马太福音》22章,也记录在那里面,总结了律法的原则。
 
那律法的总纲是什么?他说什么,是“爱”(Love),对吧?这是一个今天被我们非常滥用的一个词。
 
律法总纲是爱。很多人认为基督教主要讲的就是爱。有人问基督教讲的什么,基督教讲的是爱,听起来很让人感动。其实有很多基督徒认为这就是基督教讲的。去传福音,讲基督教的信息多么多么好,基督徒讲爱,彼此相爱等等。甚至有很多传道人在教会里面讲的就是,主日你听到信息就是我们要彼此相爱,我们要爱。还有人说,什么是福音?福音就是爱神、爱人。这是错的。
 
爱神、爱人是什么?是律法。所以,你讲爱神、爱人讲了一辈子,你从来没讲过福音。爱神、爱人是律法,基督在《马太福音》22章总结了是什么?总结的是“律法的总纲”。爱的律法本身是很美好很圣洁的事情,不是说上帝要求我们去爱上帝,爱我们的邻舍是一件错的事情。上帝要求的是对的,是圣洁的,是良善的。但是爱的这个要求,对于罪人来说很可怕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爱。所以福音到底是什么?这就回到这儿。律法告诉我们去爱,那福音告诉我们是什么呢?福音告诉我们说,不是我们爱,而是神爱我们,我们是被爱。祂怎么爱我们呢?《约翰一书》四章10节说,祂“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个就是上帝的爱。律法告诉我们:你们要去爱;福音告诉我们:上帝来爱你。所以这个是律法跟福音的区别。
 
现在来到第五问,第五问怎么说?第五问到第八问。第五问到第八问接下来就提到,首先说你能不能遵行,回答是我们不能遵行。我们知道律法本来是好的,是公义的。问题在于哪里呢?第五问到第八问提到了,问题在于人的败坏,人性的败坏(Corruption)。接下来它解释说这人性的败坏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堕落。这个人性的败坏是全方位的,第八问提到这个。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全然败坏的教义。这种堕落,这种败坏是遍布整个人性的,包括你的理性、你的情感、你的意志的全方位的堕落,全方位的败坏。所以,重生是一件必须的事情。那在这里面的时候,《海德堡要理问答》就采取了一个奥古斯丁主义的对人性的理解。这里面就回到了传统的奥古斯丁和伯拉纠的辩论,我们在这里就不去过多的说了。
 
接下来翻到第九问,第九问是很重要的一问。我们把第九问读一下。第九问:“但上帝在律法中要求人做他做不到的是,岂不是待他不公吗?” 回答:“不。上帝创造人有能力遵行律法。但是人,因魔鬼的怂恿,甘心悖逆,使自己和所有的后裔丧失了这些恩赐。”
 
为什么这一问这么重要呢?这一问这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我们要想有一个正确的恩典观,我们必须要先有一个正确的创造观。这两个怎么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本性和自然与恩典的关系。把这句话写在你们的笔记上。如果你们想要一个正确的恩典观(You want to have a right doctrine of grace, 你们必须先有一个正确的创造观(You need to have a right doctrine of creation)。Creation就是指的nature,就是指的自然,指的本性。那在这里面,简单介绍几个paradigm.
 
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他们对于恩典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呢?天主教说恩典成全自然。也就是说人在被造的时候本身就需要恩典。人在起初一被造的时候就需要恩典。人性本身在没有堕落的条件下就需要恩典,所以自然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有缺陷的,自然本身就需要恩典,作为一个受造物本身你就需要恩典。这是天主教。所以恩典的作用是什么呢?恩典是要来使本性完全(Grace perfects nature)。
 
那在宗教改革的运动当中有另外一派叫重洗派(Anabaptist)。重洗派的观点是什么?重洗派的观点和天主教的很像,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们两个的观点很像。重洗派也认为人的本性是需要恩典的,但在这里面恩典就把本性淹没了,你需要恩典来把你的本性淹没。本性要被恩典取代,自然要被恩典取代(Grace replace nature,或者是Obliterate nature),就是把本性淹没掉。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柏拉图主义者(Platonism),他们不要物质,不要自然,要属灵的,要超自然的,要超自然把自然吞没。这个是重洗派。
 
那宗教改革的观点是什么呢?是恩典更新自然(Grace renews nature)。为什么?首先宗教改革强调创造的良善,创造的好,创造本身的美好。自然本身被造的时候是好的,没有缺陷。所以,在没有堕落的时候自然是不需要恩典的,因为上帝的创造本身就是好的。那问题在于,不是创造而是堕落。堕落使自然败坏,堕落使我们的本性败坏了。所以人需要恩典不是因为他的被造性,人需要恩典不是因为他是被造物所以需要恩典,而是因为他堕落了所以他需要恩典。恩典是更新我们的本性。这个很重要,这个为什么这么重要?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1920世纪的时候有巴特主义的影响,卡尔·巴特(Karl Barth)有这样一个名言:Nothing precedes the grace of God。要理解巴特的神学的发展的背景,他是在自由派的大的环境下。自由派的问题其实就是另外一个,就是叫泛神论(pantheism)。泛神论(Pantheism 和无神论(atheism)其实是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在pantheism里面,恩典等于nature。泛神论里面,整个宇宙就是神。当你把自然和超自然等同的时候,你要么就是全部都是神就是泛神论,什么都是自然就是无神论。所以泛神论和无神论是钟摆的两个极端。
 
拓展阅读:万有在神论
 
那巴特的神学是在这样一个自由派的、大的环境下发展的,所以,他特别要强调恩典的地位。自由派神学说你不需要恩典,你需要的就是理性,你知道去用你的理性就可以了。他特别强调Nothing  precedes  grace,所以他说人一开始被造的时候,就需要恩典(Grace)。上帝给人的一切,哪怕他被造的那个事件本身就是上帝给他的恩典(Grace)。所以,在这个时候,他是想强调恩典,但是他接下来就陷入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因为他在他的释经学里面就没有了律法跟福音的区别,他非常反对律法跟福音的区别,巴特说这个贬低了恩典。他要把恩典提到律法前面,所以他说:一定先是恩典,然后是律法。所以就是Grace,或者是Gospele-Law,他强调要把恩典GraceGospel放在Law律法前面。所以在他最后的系统里面,虽然上帝先给你恩典,但是上帝给你的恩典可以变成律法,可以变成上帝的审判。上帝的Yes可以变成上帝的NO。这是他的辩证的神学。
 
了解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为什么?因为今天有很多保守的改革宗圈子里面的人,也受到了巴特的这种恩典观的影响。他们把人对恩典的需要扎根在人的被造性上,而没有把它扎根在人的堕落性上。《海德堡要理问答》说,你为什么需要恩典,是因为你堕落了,而不是因为你有限。“因为上帝创造人本身有能力遵行律法”,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你要把它背下来。上帝创造人本身就有能力遵行律法,所以你不需要额外的恩典去遵行律法。这个我们在以后会谈的更多,现在你把这个泛式记住就好了。
 
我们今天可能真的没有办法讲到第十九问,但至少我们要讲完第十一问。第十问这里面提到了上帝的审判,原罪(inborn sin)跟本罪(actual sin)的区别。这里面翻译成原罪,其实不是一个很理想的翻译。这里面所谓的原罪指的是(inborn sin),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罪,或者翻译成我们的“罪性”是比较好的。有的时候原罪的教义里面会提到有几个概念,一个是亚当最初所犯的罪,就是他吃禁果的罪或行为的本身。这个行为本身造成了两个影响:一个就是人性本身的败坏(corruption of nature),第二个就是亚当犯罪的罪咎的归算(imputation of guilt)。
 
当我们提到原罪的时候,我们在说两个事:一个是本性的败坏(Corruption of nature);另外一个是罪责的归算(Imputation of guilt)。这是原罪的概念。
 
本罪(actual sin)就是我们自己所犯的罪,这个罪所带来的罪责也是算到我们自己身上。
 
原罪的这个概念很重要,首先就是本性的败坏。奥古斯丁说:“不是我犯罪了,所以我是罪人,而是因为我是罪人,所以我犯罪。” 这就提到了我们本性的改变。从本性上讲,我们是罪人(corruption of nature),所以因着我们是罪人的这个性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罪。我们所有的行为、言语、情感、意志,没有一个方面是没有被罪所污染的,哪怕是我们最好的行为也是有罪的污染在里面,哪怕是我们最真诚的意愿也是有罪的污染在里面。另外一个就是罪责的归算(Imputation of guilt),这个罪责的归算是说,哪怕你这一辈子什么也没有做,你在母腹里面就已经被归算了亚当作为人类的代表所犯罪的那个责任。所以,奥古斯丁说:“所以我们的孩子要受洗。” 当然他对婴儿洗从这个方面讨论并不是完全的正确。
 
但是这个涉及到了一个夭折的婴孩是不是得救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容易调动人的情感的问题。但是有人会说上帝的审判,这里第十问回答里面很明确的说,上帝审判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本罪(actual sin),也要审判我们的原罪(inborn sin),上帝要审判二者。看到了吗?上帝两个都要审判,上帝的审判不仅仅是针对我们自己本身所犯的罪。因此,夭折的婴孩是不是罪人?是。为什么?因为有原罪(inborn sin)。那上帝要不要审判原罪?要。所以,不在基督里面的婴孩也是要受审判的。
 
但是在《多特信经》第一章第17段说:信徒的孩子,因为他们与他们的父母同属于恩典之约。所以,我们在恩典之约里面有上帝的应许,就是耶稣基督的救恩会赐给他们就像赐给我们一样。在恩典之约里的婴孩,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他们的救恩,如果他们夭折的话。所以这个其实也是在我们经历前面小产的时候给我们的一个非常大的安慰,我们知道这个孩子是生在恩典之约里面的。哪怕他没有出生,哪怕他在很小的时候,哪怕他的身体还没有成型的时候,但是在上帝的护理当中,让他怀胎在这样一个恩典之约里面。
 
这个是原罪跟本罪的区别。这个原罪的概念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受到极大挑战的一个概念。因为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为什么一个跟我从来不认识的人,一个跟我不相干的人,他做了一件事会对我产生影响?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做的负责,我不要为别人所做的事情负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区分个人行为跟公共行为。
 
当美国总统他作为单独的一个人,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去哪家餐厅吃饭,或者是他触犯某些法律、条例等等。这是他的个人行为,但是他有一个公共的身份,他的公共身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在他作为总统这个公共身份,他所做的行为就对整个国家产生影响。他作为总统在某一份文件上签字的时候,那这份文件哪怕你不认识他本人,哪怕你从来没有跟他喝过咖啡,哪怕你不同意他的决定,但如果你是美国的公民,他所做的决定对你产生影响,他的行为对你产生影响。
 
亚当吃禁果的这个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公共行为。当亚当吃了禁果的时候,他所做的事情就相当于他在向上帝代表全人类发出了一个宣战书,他在那个宣战书上签字了,所以他的行为就把整个人类带入到与上帝的一场战争当中。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亚当的这个行为对你对我都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
 
这个第十一问又回到上帝的公义与慈爱当中,我们就不去过多的说这个问题了。
 
公义跟恩典,简单地提,这是回到巴特的恩典观的问题上。巴特非常的讨厌传统的改革宗的圣约神学。巴特讨厌改革宗的圣约神学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反对行为之约跟救赎之约。我们可能没有谈圣约神学,没有讲过圣约,但是简单的介绍一下,简单的说恩典之约说的是什么,救赎之约说的什么。救赎之约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圣父、圣子、圣灵在永恒之中所定的这样的一个约,就是圣父给圣子一群百姓,再要求圣子去满足律法的要求,为他们这群百姓受死,使他们获得救恩,这个是救赎之约。巴特非常反对这一点,反对这个教义,为什么?他认为这个教义使得上帝的恩典必须建立在上帝公义满足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这也是他为什么不喜欢《海德堡要理问答》的一个原因。他说这样就把上帝的恩典捆绑,为什么必须上帝的公义满足的时候,上帝的恩典才施行?这样就贬低了恩典,所以这是他的一个前设,他认为 Nothing precedes grace”,恩典必须是第一位的。
 
但是《海德堡要理问答》第十一问告诉我们,首先只有在公义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正确的理解恩典是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联系第十二问看,第十二问解释什么是这样的恩典.这样的恩典就是有另外一位替我们满足了公义的要求,这个就是恩典。所以你想要理解恩典,必须要先理解公义。公义是什么?公义就是做工得工价,这就是公义(justice)。1+1=2,这就是公义,这是正确的事情。上帝在创造的时候,因为祂本身是公义的上帝,所以祂的创造是一个平衡的,是在整个受造界里面有这样的一个平衡的规则。《罗马书》四章4节说,什么是应得的、什么是配得的?做了一个小时的工,我就拿一个小时的工钱,这个是公义。
 
那恩典是什么?恩典是不配得的(unmerit),那就提到了一个merit的概念,功德的概念。做一小时的工拿一小时的工钱,你做一小时的工只给我半小时的钱,这就是不公义。我做一小时的工,给我10小时的钱,这是不是公义?这个也不是公义,这也叫不公义,但是这还有一个名字,这就叫恩典。如果做一个小时的钱,你给我一个小时的工钱,这个叫做公义(justice)。你给了我半个小时的钱,这叫做不公义(injustice)。但是你给了我两个小时的钱,这就变成恩典(grace)。所以恩典(grace)不仅仅是不配得的(unmerited),也就是在我所做的工跟我所得的这个里面有一个不平衡所在。
 
圣经里面所说的恩典(grace),是你没有做一小时的工,你甚至做了一小时的负工,也就是说你甚至在里面打搅乱去了(当人家正常在做工,你过去捣乱去了)。所以这里面这个负的就产生了叫作过失(demerit)。这就叫做你本身是负债的,本身是你配得的应该赔钱,但是他没有让你赔钱,反而给你双倍的钱,所以这个恩典回应的与你本身配得的是相反的。
 
看到这些概念了吗?这概念你必须去做生意才能够明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如果你单纯的说unmerit,又回到之前的问题了,巴特的恩典观的问题。一个刚刚被造的,在一个无罪状态下的亚当,他配不配得任何的恩典?不配!就是说按照他的本性来讲,他没有任何可以去索取上帝的。所以如果上帝给他任何的东西,他也是unmerited,但是我们不能称那个是恩典,我们不要把那个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恩典混淆,所以我们要介绍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比unmerit,更重要的概念就是demerit,也就是你不仅仅是innocent,你是有过失的,你做了一个负值出来,然后他给你了一个本身不仅仅是不配得的,而是与你配得的相反的。
 
我想今天讲的就差不多这样。有没有什么问题?
 
你们有没有听过类似的这种说法:亚当起初被造的时候也需要上帝的恩典。他起初被造没有堕落之前,按照一个受造物来讲,如果他是受造的,他是有限的,他就需要上帝的恩典。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你们居然没有听过?感谢主!感谢主你们没有听过。
 
问题:那他这么说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这个可以有几种不一样的这样的tracks。其实你不要误解,天主教是一个充满恩典的宗教,天主教是非常高举恩典的。从亚当被造的时候就需要恩典,无时无刻你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是不需要恩典的,这是天主教的观点。有的时候我们去讲天主教的教义的时候,我们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天主教是因行为称义。不是的,天主教从来没有说你是因为行为称义,他说上帝无时无刻不给你恩典。从你出生的时候,上帝就给你第一个恩典是洗礼,处理你的原罪的问题,然后在你一生当中上帝给你圣礼,各样的圣礼,这全部都是恩典。但是天主教的一个问题就是恩典先给你了,然后你需要去跟这个恩典配合,去跟这个恩典合作,去达到上帝给你恩典之后,给你这个期许,你需要努力去做这个…。天主教是一个充满恩典,但同时是一个律法性的宗教。
 
同样的今天所谓的这个保罗新观(New Perspective on Paul)也是一样。保罗新观说:“保罗对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Second Temple Judaism)理解错了,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是一个充满恩典的这个宗教。保罗为了达到他的论点,他把第二圣殿的犹太教说成一个律法性律法主义的这样一个宗教。第二圣殿时期的这个犹太教的确提到了上帝的恩典,出埃及是上帝的恩典,这都没有错。问题在于,那个恩典给完你之后怎么样?
 
这个是巴特的恩典观的问题所在。巴特说上帝先给你恩典了,然后上帝要你感恩。你不够感恩的话,上帝照样把你送进地狱去。所以这个是问题所在。最后让你得救的那个,最后你能够得救的那一下,是你与恩典的合作。那个还是“神人合作论”,虽然他很强调恩典。
 
所以就为什么创造的教义非常重要,先要有一个非常强的创造的教义,否则恩典就泛滥,恩典泛滥,恩典淹没一切,最后恩典就不是恩典。因为什么都是恩典的话,最后恩典要向你讨债,所以上帝的恩典最后就变成上帝的忿怒。上帝说我先给你了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你还不感恩,这就是恩典变成了忿怒。
 
巴特的恩典观,要么就走到律法主义,所以这个有一个名字叫作,叫作“恩约律法主义”,也就是恩典式的律法主义。听起来好像很这个?很反合(paradoxical),但是为什么恩典最后变成律法主义就在这。天主教也是一样的。巴特的恩典观走到最后,要么就是普救论,要么就变成律法主义,只有这两条出路。因为首先没有一个很强的创造观,没有一个很强的对于自然对于本性的这个理解。
 
 
 
问题:这一点我还是没有搞清楚,因为没有对于本性的这个什么,可不可以再讲一下?
 
回答:就是我们需要确认affirm the sufficiency of nature,或者the goodness a nature。我们需要确认被造的时候本性的良善(the goodness a Creation),而且这个Creation是足够的。你不需要额外的,额外的这个恩典来帮助亚当,被造的亚当来满足上帝的律法,亚当被造的时候就已经有能力满足上帝的律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看到你们之后我就感觉,我渐渐、渐渐的开始建起了一个保护罩的那种感觉。你们把这个扎到你们的,扎到你们的神经里面。上帝起初造人本来就有能力遵行律法,回去就背这个第九问:上帝本来造人就有能力遵行律法,上帝本来造人就有能力遵行律法。然后你再进来的时候,再次理解恩典的时候,你就明白了,你就不乱了。
 
问题:那时代论强调的恩典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也强调、很强调,以至于他们有可能有分割。是在我们的恩典之下,还是在律法之下,怎么理解?
 
回答:时代论的,时代论主要的问题是在于它对时代的这种强行的划分。他们的释经学的原则是一个历史性的释经学原则,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有一个原则。宗教改革的释经学原则,是神学性的释经学原则:从亚当堕落到今天是一个时代,一个“恩典之约”的时代,然后在这个时代里面有律法有福音,同时对每个时代都有。所以,这个像那种最传统的、古典的、时代论分割,现在是恩典时代不是律法时代的时候,有可能会陷入到反律主义的危险,所以现在是恩典时代,所以任何的律法都没有。
 
但是传统的宗教改革的释经学的原则是:不是的!我们今天也同样有律法有福音。律法我们今天也同样要有,所以我们每次主日敬拜的时候都要,都要有诵读十诫,这是上帝的这个道德律,从创造世界开始到今天,你看道德律是没有变的。所以时代论、古典的时代论,其实是受了一定的这个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和马吉安主义(Marcionism)的影响。
 
马吉安主义是什么?马吉安主义就是,其实都是柏拉图主义,就是旧约的上帝是造物主、是邪恶的、是律法的、严厉的、残酷的,然后新约的耶稣是恩典的、爱的。所以他们就把圣经按照这个,就把所有跟旧约相关的,都从新约中删掉了——这就是马吉安主义。
 
我前两天还在Youtube看一个时代论的、古典的时代论、经典的时代论的,这个现在的一个牧师在讲介绍时代论。真的还有人在相信这个,真的有。他们说一定要分解神的话(rightly divide the word of God),他们就把那一节经文拿出来就变成他们释经学的一个总原则。一定要把它切成(divide)很细很细,然后所以他先跟你介绍很像的一个时间轴,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但是接下来就是说,每个时代有自己的经文。比如我们现在恩典时代,我们的经文就是保罗书信——这就是马吉安主义啊!
 
所以马吉安之前就是把新约砍了,就剩下保罗的几卷书信,然后就是说这些经文才适用在我们身上;然后这个说区分耶稣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是四福音书都是给犹太人写的,不是给我们写的;然后这个《希伯来书》是给犹太人写的,所以不能应用在我们身上等等。就是这个传统的时代论,我就很惊讶今天,而且观看的人很多,上十万人在看。就是观看次数,订阅也有上千人。
 
但是我就很惊讶今天还有人在讲,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掉以轻心这种马吉安主义,就这段圣经就是给你的。他们读旧约说:“如果你的孩子犯奸淫了,你要拿起石头把他打死。”这是摩西律法,没有人怀疑,这是摩西律法。他说:“那你今天比如你有孩子犯奸淫,为什么不用石头把他打死。” 他说:“因为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这是时代论。所以那节经文不应用在你身上。那节经文是给犹太人的。”但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了。
 

©版权信息  此内容由改革宗初学者提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勿修改内容,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第二课 无论是生是死,你唯一的安慰是什么?|《海德堡要理问答》课程
主讲人:王一
https://mp.weixin.qq.com/s/1ZXsZUe7vG1xwcyD0pI0iQ
 
《海德堡要理问答》课程目录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15.html
 
 
《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二课
 
无论是生是死,你唯一的安慰是什么?
 
亲爱的天父,我们感谢你今天让我们聚集在一起来庆祝、来歌颂、来怀念你在历史当中所赐下的这次运动,将我们重新回到圣经当中,发现你在圣经里所赐给我们的救恩,所赐给我们的安慰。天父,我们求你今天继续用你的圣灵来感动我们,来叫我们看到这样的安慰不仅仅是属于他们,也是属于我们。因为你是我们坚固的保障,你的国度直到永远。我们祈求你来继续坚固你在这个时代的教会和你自己的国度。求你的圣灵继续地不断地做工。尽管我们知道我们都是软弱的,但是你的道是刚强的,你的道必然会在这个时代继续的前行。我们这样的祷告祈求是奉靠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我今天继续来学习《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二课。第二课我们就开始进入到要理问答的第1问和第2问。《海德堡要理问答》因为它著名的第1问,使得它获得了这样一个名字,叫做宗教改革的安慰之书(The Book of Comfort)。
 
那今天我们就来看这个要理问答的第1问和第2问。要理问答的第1问和第2问是整本要理问答的主题和结构,奠定了整本要理问答接下来的发展。全本要理问答总共有129问,一般我们把它分割成为三大部分:第1问和第2问算是一个引言;然后接下来从第3问到第11问是讲到论罪恶;然后从第12问到第85问讲到论救赎;从86问到129问讲到论感恩。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第1问和第2问。我们先来一起读一下第1问和第2问的内容:
 
第一问:无论是生是死,你唯一的安慰是什么?
 
回答:无论是生是死,我——身体灵魂 ——都不属于自己 ,而属于我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 。他用宝血完全补偿了我一切的罪债 ,并救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 ;他也保守我 ,若非天父允许,我连一根头发也不会掉下;诚然,万事必为我的救恩互相效力。因我属于基督,他藉着圣灵使我有永生的确据,并且使我从今以后,甘心乐意为他而活。
 
第二问:你若要在这安慰的福乐中生与死,必须知道几件事?
 
回答:三件事:第一, 我的罪恶和悲惨有多大;第二, 我怎样从自己一切罪恶和悲惨中被拯救;第三, 我怎样为这样的拯救感谢上帝。
 
1问非常非常的重要,回去之后把第1问背下来。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到安慰的主题,就是整个要理问答的主题。整本要理问答都是围绕着这个词——安慰。中文我们把它翻译成安慰,英文一般翻译成ComfortConsolation。但这个词在德文里面是Trost,那这个词它一般里面所蕴含的意思包括信靠或者依赖这样的意思。一位已故的加尔文神学院的教授,他写作一本非常重要的要理问答的注释,他叫Fred H. Klooster。他说什么是这个安慰呢?这个安慰的定义是什么?他这样定义,他说这个安慰是“A certainty outside of ourselves”,这个安慰是来自于我们自身之外的一种确定性。
 
那提到这个安慰,简单的说一下这个安慰的主题的来源。为什么要提这个呢?因为我们有的时候会想到《海德堡要理问答》的这个安慰,感觉很独特,但是其实在整个宗教改革的历史当中,是有很多的人提到过这个主题的。这个主要的来源简单地讲,就是从路德宗这边。还记得乌尔西努是谁的学生?是墨兰顿(或译梅兰希顿)的学生。当时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改革的时候,他其实就已经在使用墨兰顿的一些材料,他非常熟悉墨兰顿的写作。在墨兰顿的《奥格斯堡信条》当中14次用到了这个词,这是很高的频率。另外还记得在我们所在普法尔茨选候区,曾经有一个选候叫奥托·亨利(Otto Henry),墨兰顿曾经为他写作过一份文件,就在几年前。在这份文件里面,甚至更多的(超过50次)提到过安慰这个词。所以安慰作为一个主题并不是一个很新奇的东西,就是已经在宗教改革的大的历史当中出现过了。这是路德宗这边所带来的影响,那在改革宗这边的影响,就是一位改革宗的改教家,叫做阿拉斯科(John à Lasco),他当时是波兰地区的改教家。他是一位跟路德和马丁·布策(Martin Bucer)同辈的很有名的改教家。阿拉斯科当时逃难到伦敦之后,他是伦敦一间教会的主任牧师,这间教会的名字叫做伦敦外国人教会(Strangers Church)。所有从欧洲大陆逃难到伦敦的这些人,他们都到这间教会里来,阿拉斯科是这间教会的主任牧师。他当时写作了一本要理问答,里面也非常多的提到了安慰的这一概念。我这样说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改革宗的神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有它的历史背景。而且路德宗和改革宗,在整个宗教改革的大的传统当中,我们是有很多共同的一些传统的,不是这种分割开来的。
 
那我们先来看第一问,第1问中安慰这个词很重要。安慰这个词在整个要理问答中一共出现了6次,前2次是以名词(12问)出现,后4次是以动词形式出现:它提到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怎样安慰你(52问);讲到圣灵的时候,明白圣灵的位格的时候怎样安慰你(53问);身体复活怎样安慰你(57问);永生怎样安慰你(58问)。当然这个主题也在那些这个词没有出现的地方渗透出来。比如我们刚才提到这个(Trost),它的意思还包括信靠,包括依赖这样的概念。所以这个概念贯彻了整个要理问答。真信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而是全新的信靠,这也是与安慰同样的字。然后提到护理的时候,我们不怀疑天父将把一切变为我们的益处。那更重要的是在第二问就把整个要理问答的这三大部分都连接与安慰这个主题。整个要理问答写作的最后的目的:你想要在这样的安慰当中生或死,你需要知道这些事情。最后的目的就是得到这样的安慰。
 
但现在的问题是,安慰这个词在现代汉语和现代英文里面的含义已经跟16世纪的德文所使用的这个词含义不一样了。今天我们提到安慰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想到很软弱,当你情绪化(emotional)的时候,当你痛苦的时候,你找一些的事情来得到慰藉。平时我们说的安慰的是指的能暂时缓解我们的痛苦的一些事物,但这些事物并不一定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现在人在很多的事情来寻找安慰,甚至在很多不应该去触碰的东西上去寻找安慰,比如吸毒,为什么?因为我想要得到一些安慰?因为我的生活太痛苦了,等等原因。人们知道这些东西是错的,是假的,是虚幻的,但是他们依旧去追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需要这种主观上的安慰。所以很多人把宗教(基督教)也当作这样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去信基督教呢?就是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慰藉,你需要去觉得基督教对你好,能够让你心态变好,这样你就可以信。哪怕基督教所宣称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虚假的,只要他对你好,你就可以去信,这是很多人对基督教的一种看法。但这种看法是错误。这种看法是陷入到今天所谓的主观主义的看法当中。但是基督教所宣称的内容,首先是客观的,它首先不是说这个东西会对你有什么好处。基督教首先宣称的是耶稣基督是在历史上这样一个人,他曾经死在十字架上,后来三天复活,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性的宣告。它不管这个事情会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影响,会让你心情好或心情坏,都无所谓,但基督教宣告的这个事情是真的。因为基督教所宣告的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那要理问答里面为什么使用安慰这个词呢?安慰这个词的含义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不一样。安慰这个词,我们刚才提到在德文里面指的是这种确定性、真实性。这种安慰的确定性不是主观的这种盲目的信心的飞跃(leap of faith),就是你不要管是不是真的,你只要信就对了,好比你纵身一跃,从山崖上一跳,就可以了。这种确定性这种安慰是扎根于这种的确实的知识之上,你必须知道,你所信的是谁?所以在这里面解释一下这个安慰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安慰不是一个意思。
 
这个安慰,要理问答把它更明确化。这个安慰是在生与死之中,不论你是生是死都会有的这个安慰。那这个问题就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信赖依靠一些东西。我们所依赖的那个东西就是我们的安慰所在。比如你依赖你的职业,你有一份很好的职业,当你生活当中出现一些其他问题的时候,至少保住了这份工作,这对你来说就是一种安慰。有些人依赖的是他的感情,他的爱情,哪怕是他失业了,但是只要他有这个爱情,他就很幸福。有的人依赖各种各样不同的东西。但是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无论是生是死,你的安慰是什么?这个时候很多事情都被筛选掉了。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可能有些东西确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安慰。但是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你会发现这些东西是依靠不住的,这些安慰其实并不能够给你带给你真正的安慰。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崇尚青春的青年文化当中。这种年轻的文化,你可以在哪看?你可以看到电视上的这些广告,你看到这些电视节目永远都是20岁的青春的阳光的,很绽放笑容的,感觉无忧无虑的这样的一种状况,你很少能够在电视上看到这种马上要死掉的,在病床上躺着奄奄一息的人。没有人播广告推荐这个产品的时候会给你放这样的画面,永远给你宣传的是这种有无限的可能性。今天像这种所谓的大众主流文化,也开始逐渐的去target,就是去目标的群体,这些消费群体都是越来越年轻化。现在的这些社交平台,你看在社交平台上使用的,同样的都是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这个是在历史上很罕见的一种主流文化。一般在人类历史上,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主流文化的控制者是长辈,是有人生阅历的人,是有权威的人。今天的主流文化开始变成这种以青年人、以这种叫做“teen,就是十几岁的小孩子开始,TF boys开始变得非常流行。
 
在这种文化当中死亡是一个禁用词,你不可以提死,提死是一件非常有伤大雅的事情,没有人会在公开场合会提到这个话题。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清楚,死亡是一个最可能最确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会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在思考生死的时候,我们所倚赖的东西到底能不能够给我们真正的安慰。你现在所追求的事业,你现在就是所追求的情感,现在所追求的生活,到底在你面对死亡的那一刻,能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永恒的安慰?
 
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发现筛选掉了很多很多东西。这个还不仅仅是安慰的这个词的一个修饰语,就是在生死之间的安慰。要理问答还提到这个是“你的”安慰,这是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你的安慰,所以《海德堡要理问答》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个人性的口吻。对比《西敏小要理问答》第一问怎么说?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能听到这样一个第三人称单数很中性的: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我不是问你的,我是问人的,General。但是《海德堡要理问答》是第二人称,问的是也很个人性的问题,“你的”安慰是什么?所以这个问题是要扎入到我们心里面,要真正的去思考到底我的安慰是什么,而不是一个理性上的客观性上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
 
当然我们刚才前面说基督教的宣称是历史性的,是客观的。耶稣基督曾经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升天等等,这些是历史性的宣称。你要想跟在历史上的基督有这样的连接的话,你必须要去拥有这样的一个主观的、个人性的信仰。所以我们不能去偏颇、去否定任何的这两方面任何一方面,所以我们非常强调基督教的信仰是客观的,是历史性的。但是同时,就像加尔文说的,如果你不与基督联合,基督在历史上所做的、成就的所有的救赎工作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你必须要有一个与他个人性的这样的联合。要理问答这一问就把这样的一种个人性的信仰把它体现出来:“你的”安慰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要理问答又用了一个词,他说你“唯一的”安慰是什么?这个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一点,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如果你去查考这些使用这些安慰的这些词,他没有用这样的一个词,好像基本上我认为是第一次会用到这样的一个形容词,就是:唯一的安慰。这里面所讲的是什么呢?这里面所讲的就是只有一位基督,只有一个福音,只有一个救恩。所以像保罗说的,在我们所传给你们福音之外,如果你们还有人听过另外一个福音的话,那就不是真的福音(加拉太书 1:9)。像彼得在《使徒行传》第4章第12节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你今天如果你宣称自己是一个基督徒,你实际上要走在这样的一个窄路上,你在宣称只有耶稣基督是救主,没有第二个救主,没有第二个宗教,你是可以去得到这样的安慰的,这样的在生、在死的唯一的安慰只能在耶稣基督里面找到。不在释迦牟尼身上,不在穆罕默德身上,不在犹太的拉比身上,不在孔子身上,所以,你是在宣告这是一个排他性的。不仅仅是排他性的,不仅仅是在与其他世界宗教的对比当中,它具有排他性,他还是在宣告我们的在生在死的安慰,不在我们自己身上,不在我们自己的功德身上,不在我们自己的成就身上,不在我们自己的圣洁身上,不在我们自己的属灵身上(我们自己有多属灵),这些都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安慰,唯一的安慰是只有在基督身上。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论是生是死,你唯一的安慰是什么?我们下面来看这个回答。这里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一点,要理问答的使用不仅仅是让你去回答问题,就是要理问答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教你怎样问正确的问题。看到这个区别了吗?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对于信仰上的一些问题问的是错的问题。所以学要理问答,一个很重要的不仅仅是看答案,你还要看问题,它到底在问什么?
 
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你作为一个人,作为生命,你一生的重心在哪?所以他这一问就直接扎到了你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的一个核心,你在生在死唯一的安慰,每一个词:生、死、你的、唯一的、安慰。
 
我们现在来看回答,我们再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回答,我们一起开声读:
 
“无论是生是死,我的身体灵魂都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我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他用宝血完全补偿了我一切的罪犯,并救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他也保守我,若非天父允许,我连一根头发也不会掉下。诚然,万事必为我的救恩相互效力,因我属于基督,他借着圣灵使我有永生的确据,并且使我从今以后甘心乐意为他而活。”
 
在改革宗跟长老会之间,我们经常互相开玩笑。长老会那边会开改革宗的玩笑,说你们的《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太长了,根本背不下来,你看我们长老会的小要理第一问。这个其实不是什么新的事情。卡尔.巴特(Karl Barth)曾经当教授第一次教《海德堡要理问答》的时候,他说我不喜欢这个要理问答,为什么?因为这个要理问答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说他更喜欢《小要理》:“第一问: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回答:荣耀上帝”。当然了,改革宗这边也有反驳长老会,我们的《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不是律法,而是福音。不是问你要做什么,而是上帝为你成就了什么。这只是开个小玩笑。
 
《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的回答有这样几个特性。首先,我们的安慰是基督性的(Christological),以基督为中心的,所以也因此是福音式的。第一问的回答把整个福音都道出来了——我是属于耶稣基督的,耶稣为我做了什么。这一切阐述出来都是福音的宣告。因为我们的安慰是基督式的,所以我们的安慰是三位一体式的,你看这里提到了圣子耶稣基督、圣父、圣灵。正因为我们的安慰是基督式的、是三位一体式的、是福音式的,所以我们的安慰是能改变生命的(transformative) 。你看最后,说我得到这个安慰之后,从今以后甘心乐意为他而活,所以从今以后我们的生命会得到改变。
 
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特性。首先,基督式的安慰,《要理问答》的回答第一句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我不属于我自己”。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表述?——你不是你自己的。这样就把我们一下子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中抽离出来了。今天的文化是一种自恋式的文化(narcissist),不断地告诉你——你是生命的中心、宇宙的中心,你是优秀的,是最精彩的。哪怕你糊涂的一塌糊涂,你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这是今天后现代文化的特点,是一个自恋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回答帮助我们看到,要想获得这个安慰,要从自我里面脱离出来。这个也是反今天教会潮流的。你们今天在教会里听到的和跟在世界上听到的是一样的。把你们陷到自己里面,我要做什么——我每天要灵修啊,读经啊,要服事啊,要参与侍奉,这些事工啊,等等。就是我做什么、我做什么……你要看你自己,要自己想办法去增强信心,在这样一种文化当中我们很少能谈到安慰,我们更多谈到的是重担(burden, 很多基督徒都压垮了(burn out),都燃尽了,他们属灵的生命最后就被榨干了。
 
基督式的安慰就是以基督为中心,我不属于我自己,我属于耶稣基督。这就是我们自己所做的和基督为我们所做的区别,也就是律法和福音之间的区别。也是整个宗教改革一个最大、最重要的区别。你一定要区分律法和福音的区别,律法告诉你:你要做什么。福音告诉你:耶稣已经为你做成了什么。这样的区别也是我们自己本身的义和基督的义之间的区别。所以我们的安慰是在哪找到的呢?不是在我们自己的义当中找到的,而是在耶稣的义当中找到的。也是路德说的:在我们以外的一个义,也是Fred H Klooster说的:来自于我们自身之外的一个确定性。当你去背诵《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去默想《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一问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画面——你的安慰不是来自于你自己有多么敬虔,自己有多么属灵,而是来自你自身之外。一定要把你的心往外看,把它投靠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就是耶稣基督身上。
 
如果你有了耶稣基督,你就有了三位一体的上帝。“认子的,连父也有了。”(约翰一书2:23)你唯一能够到达上帝面前的途径就是借着耶稣基督。《海德堡要理问答》把三位一体的神在我们身上做的工作都表述出来了——圣父的护理工作、圣子的救赎工作、圣灵的印证和成圣。回答里面提到“他用宝血完全补偿了我一切的罪债,并救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是概括圣子为我们所做的,这都是福音大的框架。救恩包括这些概念,你看这里面包括这些概念。债的概念,什么是债呢?债是一个商业用语。你欠了钱了,你就有债了。我们在上帝面前的债不是我们欠他钱,而是欠他公义的要求,欠他圣洁的要求。造我们的要求我们全然公义、圣洁,我们没有达到上帝公义圣洁要求的时候,我们就欠了上帝的债。另外一个就是奴隶的概念,这里面翻译成“救”这个字,一般英文使用redeem or deliver。尤其是Redeem是只有在奴隶制环境下才能理解的一个词。什么是redeem呢?你花钱在奴隶市场上把一个奴隶买来,把他的自由买来,他归属于你,你把他从被辖制的状态下被赎出来了。这就是redeem的含义。“救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就是使用“救赎奴隶脱离被辖制的状态”这个概念,这两个概念都是法律上的概念。一个事情是法律性的并不代表是坏的事情。今天你会看到有些人轻蔑律法式的,讲的是生命式的:与基督有这种生命的联合,我们就不要律法了,不要法律意义上的称义这种概念。我们不要陷入这种试探当中。
 
来看圣父的护理——“他也保守我,若非天父允许,我连一根头发也不会掉下;诚然万事必为我的救恩互相效力。” 所以,护理辅佐救赎。如果没有圣子的救赎工作,上帝的护理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安慰。如果没有历史上的救赎,历史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历史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护理本身不能给我们盼望,一旦有了救赎,一旦有了末世的盼望,有了新天新地,有了身体复活,有了永生,历史才有一个终极的目标。你看人类历史像一条直线,不断地发展,这在哲学上会提出“到底历史的意义在哪里?” 历史的车轮是漫无目的、杂乱无章地往前走,还是说历史有一个目标?从基督教哲学的角度来讲,历史的终极意义在于最后的救赎、末世的救赎。这个是时间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在往前走的,是宇宙还在继续运行的意义所在。这个宇宙在朝着一个目标在走。
 
你会听到基督徒祷告很多是为了单纯的护理工作而祷告,求主我们今天要办一个什么活动,求主今天不要下雨,或者是感谢主,某某某生意做的不错对吧,感谢主今天车不堵,反正这些都是在护理这个整个大的范畴内,上帝对整个宇宙的掌管,阴天下雨对吧,这个生老病死等等这一切都是护理,但是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抓住重点,也就是护理一旦脱离了救赎就不会给我们任何安慰,如果耶稣基督没有为你的罪死,如果耶稣基督没有为着将来的新天新地复活,上帝不让你今天堵车有什么意义?上帝今天没有下雨给你好天气有什么意义?但是,一旦当你发现这一切都是为着我的救恩而相互效力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一切都有了意义。
 
那我们接下来在看圣灵的印证和成圣,因为我属于基督,他籍着圣灵使我有永生的确据,并且使我从今以后甘心情愿为他而活,在这里面提到的两样,圣灵做的两样工作,一样是给我们得救的确据,印证我们,还记得我们以前查《以弗所书》的时候第一章提到圣灵像是上帝给我们的一个保证(pledge),上帝给我们押下的一个保证金,圣灵现在住在我们里面,像一个保证。但是圣灵做的第二个工作就是圣灵改变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开始从一个悖逆之子变成一个愿意顺服上帝的人,甘心乐意为基督而活的这样一个新的生命。
 
那我们接下来具体来谈这个圣灵的这部分,那就是这个安慰是改变生命的安慰。具体来看,籍着圣灵我们有永生的确据,然后圣灵使我们甘心乐意为基督而活。得救的确据被天主教称为宗教改革最大的异端思想,整个16世纪的辩论当中天主教认为如果一个人一旦有了得救的确据之后就没有动力去追求圣洁,所以天主教说跟随宗教改革的人都是反律主义者。但是宗教改革的逻辑正好相反,恰恰是因为我们在基督里面已经拥有了永生的确据,他已经为我们成就了一切,我们不在去需要添加什么,这样反而激发了我们去爱他去为他而活的这样一个动力,一个成圣的动力。得救的确据对宗教改革的这一方来说是追求成圣的动力源泉,对于天主教来说他们认为是成圣的阻碍,所以天主教在天特会议上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一系列会议上,他们提说,如果任何人说我们行善的动力唯独出于感恩的心而不是出于对刑罚的惧怕,愿他受咒诅。这是天主教说的。
 
但是反过来看宗教改革的《比利时信条》。《比利时信条》在第24条谈到成圣的时候,那里面说:我们成圣做善事的动力不是出于惧怕刑罚,也不是出于自爱。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做好事就能获得奖赏,你出于爱自己对自己的爱来去行善,那《比利时信条》说,我们行善不是出于惧怕也不是出于自爱而是出于感恩的心。宗教改革把成圣的动力放在感恩中,而不是去追求救恩换取救恩的条件,所以这里面的次序非常重要。得救的确据本身不是从我们的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少改变而来的,不是说我信主后多属灵、多圣洁,这就确定我得救了,这个是天主教的逻辑。这个次序是我们得救的确据首先是从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事情来,他为我们死了,他为我们复活了,他为我们升天了,现在坐在父上帝的右边,这些事情确实了,所以我有得救的确据,我确定我得救了。然后因此,因为他所为我们做的,为我们做的,我们得到了这个保障,我们才有这样感恩的心,我们才愿意为他而活。你看要理问答用的这种语言,“为他而活”,就把整个的我们成圣的这样的一个动机就表达出来。
 
如果你想要获得改变生命的动力,你需要做的是什么?你要不断的听上面的人向你宣讲: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对吧,你要祷告,你要参加聚会,你要勤读经,你要这个有灵修生活,你要早上4点起来关到小黑屋里去祷告,你这样是获得生命改变的动力的方法吗?要理问答说不是,你想要改变真正过一个成圣的生活你需要做的是更多的听福音,不是你要做什么,而是听耶稣为你成就了什么。当你更多的领受了福音的宣讲的时候你才有更多的动力去愿意为他而活,然后接下来律法进来帮助你,来引导你怎么样去为他而活,但是那个动力本身是福音而来的。律法和福音的差别是很重要的。
 
那就很快这个第2问就把我们带到了要理问答的结构中,罪恶拯救和感恩,律法福音和成圣,所以你们顺便把第2问也背一下,不是很多,很简短。回去把第1问背下来,你可以选择背英文也可以选择背中文。然后请把第3问到第11问先提前读下来,然后去理解去消化,现在如果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提问了,
 
问题:你解释一下很浓缩的一段就是“若非天父的允许,你一根头发都不会掉下来”,这是怎样的一种护理?
 
回答:对,就是我觉得和当时的历史有关系,首先这个是《圣经》里面的话,这是耶稣说的话,它首先是《圣经》的原话。你要知道在宗教改革那个时期,《海德堡要理问答?写作的时期,宗教改革很核心的时期,那很多其他地区宗教改革还没有合法,你要是成为宗教改革宗的基督徒的时候,你要面临死亡的危险。所以在这个时刻,要理问答要帮助我们去记得上帝的护理是给我们这样安慰的时候,你就能有这样的历史的语境。
 
当你每天面对着政府的追杀的时候,你可能怀疑这个信仰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这个信仰是不是值得我这样去追随?《海德堡要理问答》说:记得上帝的护理,如果祂不允许的话,你连一根头发也不会掉在地上。当在那样的时刻,这种应许会给人极大的安慰。就算是被抓住了,就算是要为了这个信仰死,这都是在天父上帝的允许之下。很好的问题。
 
在今天,美国这种没有信仰上的逼迫的环境下,我们很难去理解当时的人为了信仰都付上多少代价。可能就算是在今天在中国大陆的教会,那个逼迫还没有到那种程度。真正到一个时刻,你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却知道上帝一直在看顾着你,看顾着祂的教会是非常大的安慰。
 
还有什么针对一,二问或者其他的问题?大家可以把这个《海德堡要理问答》中英文字版打印出来然后带着。
 
问题:你刚刚有提到得救的确据,那对基督徒来说怎么知道自己真的得救了?我们到底怎么确定有这样得救的把握,以至于我们可以说无论是生是死、我们的安慰都在其中?
 
回答:这个是很好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能有把握我们自己得救?这就要等到第21问:“什么是真信心?” 因为那里会提到“真信心不仅是一种确定的知识……也是一种全心的信靠。” 信靠后面的那个内容就是,“这一切的应许不单单是赐给别人,也是赐给了我。” 当你这些应许是赐给你的时候,你就有了那个得救的确据。
 
需要补充的一点,得救的确据在宗教改革后期的发展,尤其是在英国的这些清教徒的运动当中,他们的语言没有像《海德堡要理问答》这么强。他们会说:“也许你会怀疑,真信徒也会怀疑自己是否得救。”我们到后面会看到《海德堡要理问答》在宗教改革这个核心时期会很强调的一点是这种得救的确据是真信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你要有真信心,你就要有得救的确据,甚至得救的确据成为信心的一个核心。但到了宗教改革后期,尤其是在英格兰和苏格兰,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他们会问真信徒会不会怀疑自己得救?他们的回答是:会的。真信徒偶尔会陷入这种属灵的试探,失去得救的确据。所以他们就会有意识的把得救的确据的概念和信心的概念稍微剥离开,不把得救的确据百分之百的放在信心的定义当中:你可能暂时没有得救的确据,但你有真正的信心;但是你不会一辈子没有得救的确据,如果你是真信徒,上帝一定会让你的信心刚强,最后重拾这种得救的确据。
 
问题:你可以介绍一下其他宗教想要抓住的安慰是什么样的安慰?从本质上来说。
 
回答:有一些比如说避世,逃避这个世界的压力和苦难。问题就是其他世界宗教,人们参与这些宗教想获得的安慰是什么?我觉得其中有一个可能性是躲避这个世界的残酷。比如说,释迦摩尼看透了人生的这些事情,然后他在探索人生真理的时候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躲到一个地方自己思考等等。当你去感悟人生的这些哲理,可能会给你带来安慰:我明白的比其他人多,或者说我参透了这个世界等等。那比如说像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也有末世论,但是他们的末世论和救恩论就回到了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去做成一个人肉炸弹,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的动机是什么?你的动机是你想上天堂。伊斯兰教说如果你要是为了阿拉的名去牺牲自己,去圣战就可以直接上天堂。所以这是什么?是出于自爱,出于对自己的爱:我想要上天堂。天堂有什么?天堂有处女。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宗教。
 
问题:那摩门教呢?
 
回答:摩门教你具体指的是什么?摩门应该也是律法式的宗教,就是你要做这个做这个做这个,然后你要行善,就是按他们宗教的做法去做。其实中世纪的基督教和世界宗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你真的对你的信仰很认真的话,你要去出家当修士,这就跟佛教一样,你要是真的很认真做这些事情,你就要出家当和尚。
 
问题:中世纪的时候那些修道院很盛行。是也有点这个色彩吗?
 
回答:对,修道主义在中世纪早期就已经非常盛行了。其实在基督教早期就很盛行。原因很简单,人们都喜欢表面看起来很圣洁的人,像是沙漠教父,早期教父已经开始有一些守独身,变卖自己的家产去出家等等。如果你的社区里面有这样的一个人,你会不会很尊敬他,当然会。所以这个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一个人肯这样做的时候就表明他是一个很敬虔的人。所以这种就开始在中世纪慢慢变成一种很流行的敬虔主义,但是普通的人不愿意,跟今天一样。所以路德决定去当修士的时候,他的爸爸很生气,因为他爸爸想要他学法律、做生意。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这样做。
 
问题:怎么看中国古代的人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国家,忧国忧民,都不顾生死。但他这不是基督为中心的,这样是否值得称赞?
 
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之前有跟一些留学生讨论过。简单概括你的问题就是怎么理解中国古代所谓的舍身取义?就是为了国家大义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我觉得首先在今天这种个人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反而是一种很高尚的情操和精神。但是接下来的批判就是他还是只是在受造界的层面去讨论:小我和大我。还是我,他不会为了他的敌人去舍生取义,他还是为了他所认同的这个集体,他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所以这是一个集体主义式的自我为中心,这个集体是这个宇宙的中心,所以我认为也是一种偶像崇拜,他永远越不过这个受造界,永远看不到上帝的荣耀。
 
问题:当跟其他的信仰的基督徒,他是基督徒,但不是认信要理问答的,你跟他们去介绍这种要理问答的时候,可能同样的问题,他们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你听起来这个答案也是很符合圣经的,但是如果你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你怎么去跟他讲说,这个差别是什么,或者这个不同点是什么?使他们能够觉得应该要去思考他们的答案,有点辨析式的对话一样。
 
回答:这个问题是,当他们想要去自己回答要理问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跟他们去讲这个要理问题的回答是怎么样的。我觉得首先要理问答写作的目的就不是让你自己去回答,这个不是要理问答的目的。要理问答的目的是要你从这个文字当中去记住答案。所以从本身的写作目的来说,这样使用要理问答是错误的。如果那样的话,就直接问你,你就自己回答填进去就好了,他没有,他是给你回答。
 
第二点就是,他的这些回答不是相对的个人的一些观念。他的所有的,包括问题和回答,是教会的、公共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是教会的认信文件。所以就像我之前介绍的时候,他不是一个个人灵修的作品,写一篇随笔、小记,写一下自己感受。《海德堡要理问答》是要求教会的所有的教牧人员需要签署的,这个不是个人性的东西,它是一个教会集体性的,而且是经过几百年的教会,都是签署这样的文件,所以它的分量和我们个人去写作的分量不是一个平台。他们要做的更多的不是去发表自己的声音,但是这又回到了当今时代流行的。后现代说,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是对的,没有错的,你的回答也是对的,他的回答也是对的。你需要告诉他们的是,他们需要把自己放下,回到上帝在教会当中,在历史当中所建立的这些传统,他愿不愿意谦卑下来学习,先来学习这个。
 
就像小孩子成长是一样的。现在我2岁的孩子,他现在要做的是什么?他现在需要做的不是去创作一首歌曲,他现在要做的是学ABC,他现在先要学怎么说123,然后再去算算术。要理问答就是这样的,先要教你基督教的信仰的语言的最基本的东西,先把ABC教给你,然后接下来,你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愿意自己去写作要理问答,写系统神学,再去写都OK。但是首先这个是基础,先谦卑下来学习。
 
问题:如果我们有朋友认为宣教是最重要的,对于他们这种说法,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跟他们沟通吗?
 
回答:还是从律法说:宣教就是教会所要做的一切。我们在教会里面,隔着思壁墙,每个星期在这边讲一讲,有什么意义,改变不了社会,改变不了世界,我们要出去到社区里面去做事情。这个我们还是回到这个,这个还是律法,不是福音。教会要做的是宣讲福音,这是首先第一位要做的,教会就是要关起来。
 
初代教会就是关起来,不让任何人进的。初代教会宣教的方式就是,躲到一个最没有人会找得到的地方,关起来跟这几个人讲福音。初代教会,几十年,就铺遍了整个罗马帝国的疆域,怎么做到的?用了什么方法?用了什么高科技的手段?他们就是躲起来不让人看见,就是这么高科技的手段。不是说今天到大街上,我们去外面发单张,去贴海报,搞这些公开的活动。初代教会的宣教方式,躲在坟墓里面,躲在活人不会去的地方,讲福音。然后福音本身带着大能,福音宣讲开了,上帝的国建立起来了,而不是用人的方法。在人想是想不透的,去用社会学,现代宣教学,去分析,是一个最笨的办法。
 
初代教会,在没有逼迫的时候,他们也分两个聚会。晚上的那个聚会是圣餐的聚会,圣餐的聚会是不让正在学习的慕道友(catechumen)参加的。他们的晚间聚会是完全排他的。但是到了第五世纪就变了,基督教公开之后,他们原来圣餐都是在晚上,就是天黑之后这些基督徒们跑到一个地方聚集起来,也就是主的晚餐,不是主的早餐。但到了第五世纪,他们把这个摆到了早上,然后公开成为一个仪式。
 
如果你真的研究早期的宣教,你越研究宣教你越发现,那些现代宣教学的那些方法,就是从世俗的广告学、企业拓展这些来的。教会不是企业,教会牧师不是CEO,教会的长老不是董事会,如果按照那个模子建,当然你可以建的很快。按照正常的企业发展,你去阿里巴巴学也可以学得到。教会的发展是靠着宣讲福音,哪怕是关起门来。
 
今天就到这里,做一个结束祷告。
 
敬爱的天父,我们实在感谢你,你把这样的胜利,这样的知识教给我们。你借着历世历代的圣徒与教会,将这样的根基,摆在我们面前。主啊,我们实在是感谢你,我们在这里摆上我们所有的感谢,感谢你为我们死,让我们的生命有了安慰,我们把自己全然地交托给你。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
 
 ©版权信息  此内容由改革宗初学者提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勿修改内容,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第一课 背景介绍|《海德堡要理问答》课程
讲员:王一
https://mp.weixin.qq.com/s/EvTchA3Tpsf-vKpCet0C5Q
 
《海德堡要理问答》课程目录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15.html
 
我们先做一个祷告:亲爱的天父我们感谢你,今天把我们招聚在一起来学习海德堡要理问答,你在历史中兴起的你的百姓你的教会一起来思考你的话语,并且把他们思考的结论记录下来,供给我们来使用,我们为着你这样的恩典而感谢。我们求你来带领我们来学习、来认识、来尊重你在历史中为我们存留的这些属灵的遗产,求你与我们同在,带领我们的学习,我们这样的祈求是奉靠耶稣基督的名。阿门。

《海德堡要理问答》的第一课是简介。在这课程之前,我要各位去读一下这个简介。那里面是我想要表达的基本上最重要的一些东西,但是在今天我打算跟大家更丰富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短短三页的简介没有办法把这个故事讲的完整。你要真的想要明白整个宗教改革的大的背景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为什么这份文件对于改革宗教会这么重要,你需要去了解真正更多的东西。今天第一课我们来简单介绍下。
 
在谈这个要理问答之前,我们需要说几个说在前面的话(prolegomena,序言),在我们谈一个事情之前谈的一些东西。
 
 第一件事情,我们要谈的是什么是教义。今天很多教会或者是基督徒会很质疑这个概念,他们会说我们不要任何的教义,我们没有任何的教义。但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圣经本身孕育着教义,教义是我们对圣经的教导的总结,我们相信圣经在告诉我们一些事情,首先,最简单的,有一个上帝。当你宣告说我相信有一位上帝存在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教义,就是说你作为一个有神论者而不是无神论者的教义。当你宣告耶稣基督是上帝的时候,那你就涉及到了基督论的教义。教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要是读圣经,就一定会有教义。
 
第二件事情,我们要讨论认信的问题。我们的教义不一定是符合圣经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讨论认信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我们所宣告的信仰与圣经里面所蕴含的信仰是相符合的?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上帝在历史上建立他的教会,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教会从始至终所宣告的信仰是什么。认信的概念就是我们用口宣告承认,不单单是心里面相信,而是宣告出来的、公开出来我们所信的是什么。比如最早在教会初期有上帝论与基督论这些信仰的宣告,比如像《尼西亚信经》,是尼西亚大会当时东部与西部所有的神学家聚集起来,讨论我们所信仰的这位上帝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就总结出来三位一体的教义。当我们去宣告《尼西亚信经》的时候,当我们用这些已经总结出来的词去宣告我们的信仰的时候,我们就进入到一个认信的状态中(Status Confessionis)。在宣告的状态中,我们与历史上的有同样信仰的基督徒们教会们联合起来,这个也是圣徒相通广泛上的一个意思。另外,认信的文件是教会公开书写出来的,这不是一个个人的事情,这是一个教会集体的事情、教会公开的事情。《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就是这样的一份文件,这不是某一个人的灵修作品,这是教会作为一个集体公开宣告她的信仰是什么并且写下来的一个文件。而在宗教改革的历史当中,这份《海德堡要理问答》几乎是认可度最高的一份文件。比这份文件认可度更高的是《奥克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奥克斯堡信徒是被认可度最高的,但是《海德堡要理问答》是改革宗教会认可度最高的一份文件,我们后面会具体的谈。
 
什么是要理问答?在简介部分你们看到有一部分介绍了一下要理问答的定义,我把这个部分提到前面来。什么是要理问答?首先要理问答是一份教导的工具,也就是说当你教导你的孩子关于基督教的信仰的时候,你会使用一些文本,要理问答是这样的一些文本。另外,这个要理问答这种文本主要是针对初信者与儿童的,当然也有针对成人的,但是《海德堡要理问答》是特别针对初信者与儿童的 。你不要把它想象成一份非常高深莫测的这种神学的作品,它的用处不在于神学辩论。什么是要理问答?在简介中你们看见了有一部分我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要理问答的定义,我把这个部分提到前面来。要理问答是一份教导的工具,当你教导你的孩子关于基督教信仰的时候,你会使用这些文本,要理问答是这样的一种文本;另外要理问答主要是针对初信者的与儿童的,当然也有针对成人的。但是《海德堡要理问答》是特别针对初信者与儿童的,你不要把它想象成一份非常高深莫测的这种神学的作品,它的用处不在于神学辩论,所以它没有很精准的或者是很严谨的议论,而是直接给出很简单的便于帮助记忆的回答。另外,要理问答之所以成为问答,是因为它是用口头的形式来进行的,所以有一问有一答,就是老师提问,然后学生来回答。要理问答这个概念是源自圣经的,Catechism(或catechize)这个词最开始是从希腊文来的。希腊文的动词就是κατηχίζειν,翻译成中文就是教导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教导的意思,把这个教导用文本的形式拿出来就是catechismos,正在用这种方式学习基督教信仰的文本叫做catechumen,中文就是初信徒,他们正在用这种要理问答的方式来学习基督教新约的这些人。
 
我们现在正式进入《海德堡要理问答》的介绍。在这个介绍当中,最大的一部分我们是讨论历史背景,然后我们会简单介绍一下这份要理问答的作者,神学特性,结构,以及最后的使用方法与它的适应性。我们会花很多时间来讨论历史背景,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分。我是对历史很感兴趣的,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枝节的东西,但是我宁愿把它呈现给你们,而不愿意把他们砍掉。当然这不是一个好的老师的做法,好的老师会把不需要的一些东西给砍掉,就是你们就不需要把没一个事情都记住。让大家去了解这个过程,每一个东西我包括进来的都会是比较有意思的。

首先,我们要回到十六世纪的欧洲。十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期,它刚开始脱离了漫长的中世纪的黑暗时期,然后进入到文艺复兴,然后进入到宗教改革。在欧洲有这样几股势力。一个是神圣罗马帝国,看看这个用红色的线勾勒出来的这些五颜六色的地方,这些就是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今天大部分的德国;然后有法国(法兰西王国),在旁边用粉色的;然后有英国,包括了今天的爱尔兰与英国;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西班牙王国。这是几个政治上的势力。
 
《海德堡要理问答》是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里面。神圣罗马帝国在当时写作《海德堡要理问答》的地方叫普法尔茨(Electoral Palatinate),是这样一小块领土,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里面大概是这样。这边是瑞士,它是独立的城邦,不过它也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之内。从宗教改革开始讲,我们都知道马丁·路德在15171031日(这个日期作为宗教改革的子孙们都要铭记于心,1031日是宗教改革纪念日),也就是501年前,马丁·路德在维滕堡教堂大门上钉了《九十五条论纲》,反对赎罪券的使用,开启了宗教改革运动。
 
在早期宗教改革当中几个重要的时间。一个是1517年的《九十五条论纲》反对赎罪券,这个是开始。1520年的时候,教皇发出了最后通牒给路德,叫他撤销他的教导,路德直接把教皇的那封信直接烧掉了来宣告他这个最终要脱离教皇的统治。但是接下来1521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叫沃尔姆斯帝国会议(The Diet of Worms 1521),在这场帝国会议上路德是当着皇帝的面,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当时是查理五世(Charles V),他在他的面前辩护,但是最终查理五世判他为异端。当时开会之前,查理五世保证不会伤害路德,所以他才会去。然后在那场会议还未结束的时候,路德就被萨克森的选侯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 Elector of Saxony)偷偷地把他掳走了,他被绑架走了,但是为了保护他把他绑架走了。然后时间快进到了30年,另外一次帝国会议叫奥格斯堡帝国会议上(Diet of Augsburg),这次会议路德本人没有参加,但这次会议的召开主要是因为查理五世他面对很多军事上的压力,他希望统一在德国这些诸侯,把他们的军事力量统一起来来抵抗奥匈帝国。所以他召开这次会议,那在这次会议上墨兰顿(或译梅兰希顿,Philip Melanchthon),这是路德的二把手,他代表了整个的宗教改革派写了一份非常重要的信条,叫《奥格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也就是我之前说的在整个宗教改革运动里面认可度最高的一份信条。
 
 1530年,当然在那次会议上除了代表路德宗代表维腾堡的这个《奥格斯堡信条》之外,在瑞士有四个城邦联合起来以这个马丁·布策(Martin Bucer)和这个德国的沃尔夫冈· 卡皮托(Wolfgang Capito)他们两个写作了另外一份代表瑞士的改革宗一方的信条,叫《四城信条》(Tetrapolitan Confession),四座城邦联合起来的信条,也是递交给了皇帝,但是他们那个信条最终没有被皇帝承认,所以就不了了之了。那接下来到了帝国会议结束之后,1531年的时候,他们这份奥格斯堡信条被皇帝当时拒绝掉了,所以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军事上的冲突,他们会面临这种危险,所以他们在这个萨克森选侯约翰·腓特烈(John Frederick I, Elector of Saxony)和黑森领主腓力一世(Philip I, Landgrave of Hesse)他们两个的带头之下,这些跟随宗教改革的这些诸侯们,他们就组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抵抗联盟,这个抵抗联盟叫施马尔卡尔登军事联盟(Schmalkaldic League),互相来彼此保护他们的领土。那这件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宗教改革可以在这样的一个强压下能够继续的进行,那所以这个当时查理五世在跟施马尔卡尔登军事联盟有这样的军事上的抗衡,当时施马尔卡尔登军事联盟不断吸纳跟随宗教改革的这些领主这些诸侯们,那当时在法普尔茨地区的选候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 Elector Palatine),也就是写作《海德堡要理问答》时期,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 Elector Palatine)的前两代的这位选侯,他当时是跟随了宗教改革,所以加入了施马尔卡尔登军事联盟。
 

 

基督与人的尊貴(续):基督与人性|希伯来书研读 11|林慈信牧师
讲员:林慈信牧师    文字/校对:自由的荣耀/ 刘加立
归正神学 Reformed-Theology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zczGrIPCfgHdnAE18mBx9Q
 
希伯来书研读目录: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20/01/blog-post_97.html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第四个题目:基督取了我们的人性,也更新了我们的人性,又完成了上帝启示给人的使命。那这一段比较长,是笔记里面没有的材料,我们慢慢来讲。
 
【来2:16-17】他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伯拉罕的后裔。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林牧:这个合宜的,应该如此的。)他在凡事上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
 
耶稣基督祂穿上人性就没有脱下,但是祂暂时穿上人性、经历到我们人性的三方面。我们来看哪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挫败或者失败的人性;那不是罪哦,耶稣基督没有犯罪,祂没有穿上我们的罪性,祂是担当我们的罪孽。
 
好了,我们来看,这里呢第二章是引用诗篇第8篇的。从希伯来书第二章这里是这样说的:人算什么,你竟顾念祂;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祂呢?你叫祂比天使微小一点,赐祂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祂手所造的都派祂管理,叫万物都服在祂的脚下。
 
在创世记第一章上帝按照祂的形像造人,祂也要人活出上帝的形像。那在第6节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是的,上帝是纪念人,上帝是眷顾人的。上帝造人,人是祂所关注的。甚至乎我们可以这样说,上帝创造万物、整个宇宙自然界是为了人,最高是为了祂自己;其次是为了人的好处。上帝是纪念人、眷顾人的。
 
【来2:7】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或作你叫他暂时比天使小)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
 
一方面上帝眷顾人,一方面给人荣耀冠冕;这里有特权、有尊严;然后,上帝指派人给祂最高的权柄来治理整个的宇宙的,叫万物都服在祂的脚下,第8节。让我们想起创世记第一章2628节。再来哦,上帝创造人按照祂的形像有荣耀尊贵,然后指派祂管理整个的宇宙。但是,目前的人并没有活出神的形像,当然就没有按照神的旨意来统治宇宙。人忽略了上帝的恩宠,人滥用了祂的特权,人忽略了祂的荣耀尊贵。所以,因为罪的缘故,人统治宇宙这方面也是失败的,也是受到限制的。但是……但是什么呢?
 
【来2:8】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叫万物都服他,就没有剩下一样不服他的。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他。【来2:9】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或作惟独见耶稣暂时比天使小)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他因着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
 
这里再作进一步思考,我们可以说……这个我们在保罗神学,在盖芬的《复活与救赎》里已经讲过的。当上帝创造亚当有神的形像的时候,上帝从头就想到第二个亚当耶稣基督荣耀的……就是祂现在复活的那个人性的,那个是原本。人、亚当被造的时候,那个形像是副本(copy)。再来一次哦,圣父、圣子、圣灵创造人,因为他本来就有一个模样,就是基督是神的形像,基督那个荣耀尊贵……那现在具体地就是复活的那个的荣耀、尊贵的人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地推论、推论而已。
 
假如亚当没有犯罪的话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没有犯罪的话呢,他一定会来认识圣子的;圣父一定会让他认识,因为他过了这个考验就有永生啦;就认识圣父、圣子、圣灵更真、更深、更靠近了。所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就是从上帝创造宇宙的目的来看,或者从救赎的角度来看,最后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耶稣基督得荣耀。这位耶稣基督他的人性、穿上人性的基督、穿上人性的神的儿子得荣耀、被敬拜、受赞美,原来就是如此的。
 
而这位基督如何得荣耀呢?其中一方面就是拥有万有,统治万有。我再讲一次哦,上帝创造人类、创造世界的原意就是让基督得荣耀,祂的人性被荣耀,祂拥有万有,统治万有,有一切统治万有的权柄。我们这几讲也讲过,这个是宣教最后的目标。祂统治万有的时候,当然万国都来赞美祂、来敬拜他,连宇宙、灵界全部都屈服在祂之下。那么上帝造人、按照祂的形像造人有圣洁、公义、真知识,祂要人管理宇宙、治理宇宙,圣经说,叫万物都服在祂的脚下。但是,我们现在没有看到,我们看到的是耶稣基督受苦,对吗?这里说:只是唯独见那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就得到尊贵、荣耀为冠冕。我们看到的是受苦的、尝死味的耶稣基督。
 
再来哦,人没有按照上帝的旨意活出那个上帝的形像管理整个宇宙,没有!所以,上帝就差遣第二个亚当,就是祂自己的爱子来。那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神的儿子祂本来就应该承受万有的,但是目前祂有没有呢?没有,目前祂受苦、尝死味,然后得荣耀。耶稣基督来就是要做亚当所做不到的,耶稣基督来就是恢复上帝本来造亚当那个模样、那个神的形像,耶稣基督来就是恢复神的形像,耶稣基督来代替亚当管理、统治这个世界。所以,我再说前两讲我们讲过,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从创造的时候神的心意来看救赎,来看耶稣基督。我们一开口就讲十字架、信祂、得永生。但是,圣经表达的耶稣基督,圣经要我们认识的耶稣基督比我们所知道往往是丰富得多、尊贵得多、荣耀得多!
 
再来一次哦,上帝创造人,人当然就是人性嘛,人没有神性的!按照神的形像被造,有圣洁、公义、真知识,要统治动物、植物、星球等等。人失败了,那现在上帝要怎么样救赎罪人呢?差遣第二个亚当,那个代替亚当来活出神的形像,代替亚当来统治万有的第二个亚当耶稣来救人。所以,救我们的那一位,我们的救主不仅仅是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救我们的耶稣基督是要活出亚当的模样,完成亚当的使命的。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很多时候教会、使徒所了解的就非常得薄弱跟狭窄。既然,救我们的救主是要恢复神的形像,要代替人管理万有;那我们进入到基督里面的时候呢,我们就要奉祂的名管理万有。
 
譬如说,基督徒不应该盲从美国的资本主义,变成是最不环保的,巴黎协约就是不参加的。甚至乎基督徒会说,地球暧化是谎话,很多美国基督徒是这样讲的。就是说,完全不理解基督徒应该在“Creation care”照顾这个地球走在最前面,不是走在后面,甚至乎更加不是孤立去反对。基督徒应该是照顾动物、植物,但是不像今天的照顾动物那种,譬如说动物有音响器材、有生日Party、有感觉,不论日本人、英国人,日本人敢走在英国人前面,对狗的对待待;动物没有神的形像,但是要照顾它们,我们是可以用它们的;但是,不是说它们有灵魂、有感觉、与人平等,这个是新纪元目前科学方面最后一招,不是进化论,是要把动物跟人平排,在实际上、在社会上、在生活与人平排。
 
OK,好,基督徒应该见我们的救主就是末后的亚当、第二个亚当、最后的亚当,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在照顾、管理动物、植物各方面走在前面的,不是走在后面,更加不是反对人家;这些环保的纲领我们应该拿过来再圣化它、再改变它令它更符合神的旨意的。基督徒就应该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艺术、音乐、科学各方面领回这个世界,而不是把我们的信仰收窄到只是祷告、读经、侍奉,最多过一个圣洁的生活,完了!我是出生成长在那种的教会圈子的,所以我对这个非常得不陌生,六十多年来我就是活在这种的教会里面,大声疾呼说我们的救主没有这么狭窄。你看啊,万物服在祂的脚下吗?没有!那有的是什么呢?有的是耶稣基督,好了,祂受苦了,死了,祂现在进到荣耀,祂在做什么呢?经文上下文在讲什么?叫万物服在祂的脚下。
 
上帝要亚当生养众多、遍满全地,但是在世界上各大的工业和后工业化的城市,人是最不爱生孩子的,我们怕人口爆炸,事实上人口爆炸这个问题上帝会管理的,OK?!我在马来西亚有两个同工,一个现在有老四了,一个现在有老五了,OK?!生养众多是传福音最好最直接的方法,生养众多是传福音、宣教……因为当然你生了要教导他们作敬虔的基督徒,给他们接受圣经的教育,不单主日学啰,圣经主导的数学、科学、文学、音乐、语言等等;不一定在家里教他,可能是结合公立跟私人的教育,总之我们的耶稣基督,我们的救主是管理万有的。
 
那讲到这里呢,我的千层糕又多加一层蛋糕了。上帝启示祂的话语的过程耶稣基督达到高峰了,上帝的救赎当然达到高峰了在耶稣基督第一次来;第三、上帝不单单是一位说话、启示的神,上帝不单单是一个救赎我们的救主的神,第三,上帝管理宇宙透过人,上帝透过人管理宇宙,到了耶稣基督也达到高峰。所以,已经三条线了。第二条救赎呢,当然越讲就越丰富,后面讲耶稣基督是大祭司,讲旧约和新约的对比还没有到,OK?!上帝的启示到了主耶稣到了高峰,祂是最高的、比天使更高的传递上帝话语的那一位,上帝的救赎到了耶稣基督就到了高峰,所以如此大的救恩不可以忽略。第三,上帝特别透过人管理宇宙做宇宙的王,在耶稣基督这位末后的亚当也达到高峰了。
 
当然,在神学上我是知道的,基督是先知、祭司和君王。但是,很具体地去读第二章的时候,还是让我很惊讶的。我的意思是说,在过去的两三个月、今年呢,2018年!很有意思的这段经文:【来2:6】但有人在经上某处证明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上帝眷顾亚当、人类,神更加眷顾祂的爱子。
 
【来2:7-8】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或作你叫他暂时比天使小)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耶稣基督也是暂时进入到这个充满着苦难,而且充满着那些没有活出神的形像,没有活出那个治理世界的使命的人,这个充满着这种人的世界里面,耶稣就进入到……好叫最后最后万物都服在耶稣基督之下。
 
我们再来一次哦,上帝把万物给了亚当管理,亚当失败了;所以,现在耶稣来进入到这个人没有完成他的使命的世界,进入到这个充满着苦难的世界,进入到这个有死亡的世界,好叫上帝本来要借着亚当所做的现在做成了;本来上帝要借着亚当管理万有叫上帝得荣耀,那现在上帝借着基督来管理万有,叫基督和父神都得着荣耀,都得到国度,那这个是上帝整个计划最后的目标。当我们读到第三、第四章的时候,还有第四层要加上去的,三层已经很丰富很丰富了;假如要做总结的话,你可以说上帝的晓谕到了耶稣基督达到高峰,祂是最高的先知和使者或者天使都可以、最高、最尊贵的先知和使者;上帝的救恩到了耶稣基督达到高峰,何等大的救恩!耶稣基督是我们的祭司,洗净我们的罪,最伟大的祭司,这个是希伯来书第七章到第十章特别讲的。
 
上帝本来要人管理世界,人失败,是上帝差遣耶稣基督来,借着人管理世界又达到高峰,耶稣基督是最高的君王。先知、祭司、君王。不过呢,另外还有元帅,耶稣基督还有其他的意义的,“释放者”、“使徒”,或者“使者”。所以,我们要把耶稣基督所完成的事工的这三到四个这些层面,要化为我们信仰生活的纲领。就是说,我们的基督徒生活就不应该不仅仅是生存,能够过一天、过一天,没有自杀、没有忧郁;过一天没有家暴,过一天没有破产、没有失业,不仅仅是如此的。当然,基督的福音不仅是给中产阶级人士的专利品,不是。也是给穷人的福音;但是,对穷人也是一样,基督是先知、祭司、君王;那穷人听了福音要怎么样?要靠神的恩典呼求神,然后学习怎么样第一、满足;第二、接受教育,让他们的下一代做有用的人在世界上工作、念书,作有用的就是荣神益人的人哪,一步一步的来嘛。
 
好,我们这里暂时讲完了这个基督进入到这个世界里面,一方面人性是挫败的,没有活出神的使命;下一讲我们要讲基督进入到这个世界,人性是包括患难的;第三是人性是包括死亡的;基督是进入到这样子一个人间来,不过祂没有罪、没有犯罪,我们改革宗说祂也不可能犯罪。但是,祂的确进入到这个失败的人间、充满着苦难的人间、肯定有死亡的人间。下次我们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