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聖經研修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聖經研修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1-04

 
創世記主題(摘自《聖經研修本》)

https://yimawusi.net/2021/12/20/introduction-to-genesis/
 
主題
 
  《創世記》的主題是創造、罪惡和重新創造,記敍上帝創造了美好的世界,但這個世界因為人的悖逆而被洪水毀滅。洪水之後的新世界又被人的罪惡玷污(11章)。亞伯拉罕蒙召要使萬國從他得福,這給讀者帶來了盼望,上帝的心意終將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得以成就(49章)。
 
關鍵主題
 
  1. 超然的、無所不在的耶和華上帝創造大地作祂的居所,並差遣人類作祂的代表(人具有祭司身份),好使他們遍滿地面,照管其他受造物(1:1~2:25)。
 
  2. 人類夫婦放棄尊貴的祭司職分,聽信蛇的建議而背叛上帝。他們故意悖逆,從根本上玷污了人類的本質,破壞了創造的和諧秩序(3:1-246:5-6)。
 
  3. 恩慈的上帝宣告,女人的後裔必將人類從蛇的暴虐中救贖出來。接著,《創世記》描述了一個獨特的家族,強調當中的成員如何享受與上帝的特殊關係,並為落入上帝詛咒的世界帶來祝福(3:154:255:26:8-911:10-2612:1-317:4-622:16-1826:3-42427:27-2928:1430:27-3039:549:22-26)。
 
  4. 男人的悖逆破壞了他與土地之間的獨特關係,因此他要辛勞耕作,甚至面對饑荒。《創世記》不僅明確地指出關係破裂所帶來的後果,還記述這個特殊家族從這種困境中得釋放(3:17-195:299:2026:12-3341:1-5747:13-2650:19-21)。
 
  5. 雖然女人的懲罰主要是生產孩子的痛苦(3:16),但她們在延續這個獨特家族上擔當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上帝甚至使不育的女子懷孕(11:3021:1-725:2129:31~30:2438:1-30)。
 
  6. 人性的敗壞導致家庭破裂,仇恨代替了兄弟情誼(4:1-1613:5-825:22-2329-3427:41-4537:2-35)。雖然《創世記》突出描寫家庭糾紛的現實,但家庭成員之間仍有和好的機會(13:8-1133:1-1145:1-2850:15-21)。
 
  7. 上帝為了懲罰惡人,把人類逐出伊甸園並分散到全地(3:22-244:12-1611:9),但祂仍賜下應許之地來表明祂的恩惠(12:1-2713:14-1715:7-2126:2-328:13-1450:24)。
 
8. 雖然人性的敗壞令上帝本來打算毀滅幾乎全部人類(6:711-1218:17-33),但祂仍渴望地上有義人居住(1:288:179:1715:1517:222:1726:428:335:148:4)。

2021-10-08

 
何閱讀福音書和使徒行傳
Reading the Gospels and Acts

誠之摘自《聖經研修本》
https://yimawusi.net/2021/10/05/reading-the-gospels-and-acts/
 
四卷福音書和《使徒行傳》都記述了耶穌和門徒的事蹟,每一卷書都是一份完整的記錄。福音書呈現的主題,即許多以色列人拒絕了上帝原本賜給他們的信息和應許,同樣可以在《使徒行傳》中看到。明白這些敍述的關鍵,就是追溯其中的負面回應及其隱含的教導:人是如何回應上帝,上帝又是如何繼續做工吸引人歸向祂。
 
體裁
 
  古代有一種類似福音書的文學體裁叫做“行述”(希臘文bios;誠之按:或譯為“生平”)。行述就是古代的傳記。但它不像現代的傳記那樣強調對某人生平的描述、思想的追蹤以及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而是凸顯那些圍繞某人發生的重大事件和他的教導。福音書大體就是這樣。福音書的主角是耶穌和上帝;耶穌執行父上帝的計劃。
 
  《使徒行傳》採用了另一種體裁,是一份證明教會具有合法性的文書。《使徒行傳》為早期教會及其淵源辯解是有必要的,因為在古代世界,人們評價一個宗教是看它是否擁有悠久的歷史,是否具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品質。基督信仰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新興宗教,所以有必要解釋為什麼它雖然是新興的,卻值得相信。答案是,雖然基督信仰的表現形式是新的,但這個信仰本身是古老的,它的源頭是上帝對以色列民的應許和承諾。實際上,這個新運動起初並不是要組建一個新的宗教實體,只是在進到傳統猶太教拒絕和逐出會堂後,才轉到一個新的方向,結果(按照上帝的計劃,如《使徒行傳》所言)福音也傳給了外邦人《使徒行傳》講述上帝的應許如何實現,以及福音如何傳播到遠方的羅馬。
 
  雖然福音書是歷史著作,但不是所有事件都嚴格按照時間順序記敍。有些事件是按照主題來鋪排的,例如《馬可福音》2:1~3:6連續記載了五場辯論,但在《馬太福音》中,這些辯論卻散落在8~12章裏面。
 
觀點
 
  雖然每卷福音書記載的內容各有不同,但看法是一致的:耶穌是《舊約》應許的那位彌賽亞,祂與上帝有獨特的關係,要成就上帝的應許和拯救。前三卷福音書有許多重疊的記載,所以稱為“符類語音”(或稱為“同觀福音”),意思是說,它們屬於同一類作品,用相同的角度來記載耶穌的事蹟。符類福音是以“從地上仰望”的角度來記敍耶穌的事蹟,按一定的順序記述人是如何明白耶穌與天父的獨特關係。《馬可福音》以施洗約翰的事蹟作為敍事的開始,而《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則以耶穌獨特的降生開始。至於《約翰福音》,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從天上俯瞰”的角度來記敍耶穌的事蹟。作者約翰以“道成肉身”作為敍事的開始,直接明確地說明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符類福音卻採用不同的進路,讓讀者逐漸認識到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像當時的人逐漸認出耶穌是誰那樣。各卷福音書如何鋪排敍述雖有不同,但並不表示它們對於耶穌事蹟的記載互相矛盾,只是表明它們各自用獨特的角度,著重描述耶穌的身份和事蹟。
 
  《使徒行傳》記述這個信仰耶穌的新群體,如何從耶路撒冷一直擴展到羅馬。在整個敍事中,上帝和耶穌是焦點,藉著聖靈來指導門徒的各個行動:在人的方面,彼得、司提反、腓利和保羅都是故事的主角。許多人認為《使徒行傳》是為保羅辯護,然而,《使徒行傳》要辯明的是,保羅向外邦人傳道的事工表明上帝的應許已經實現,萬民藉著耶穌與上帝和好,並彼此複和。
 
《馬太福音》的特點
 
  馬太主要關注耶穌與以色列人的關係,解釋色列人為什麼拒絕耶穌。那些成為基督徒的猶太人沒有想要與猶太教決裂,但因為猶太人拒絕接受上帝藉著耶穌成就《聖經》中的應許,所以基督徒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然而,猶太人的拒絕無法阻止上帝的應許實現,還使外邦人也可以作門徒,並產生了一個新群體——教會。《馬太福音》的信息不僅是對以色列人說的,也是對全世界的人說的。《馬太福音》由五大段、一共六篇耶穌的長篇講論組成:5~7章、10章、13章、18章和24~25章(24~25章有關末世的講論之後是比喻部分)。和其他福音書一樣,從《馬太福音》中可以看到耶穌的言論和行動相輔相成,交相輝映,耶穌以其行證其言。耶穌的受難是上帝的計劃,藉以證明耶穌是無罪的,並藉以完成祂的使命。耶穌的門徒就是那些就近祂、與祂建立個人關係的人,他們信靠祂,尋求仁慈的上帝所賜的赦罪和稱義。
 
  倘若把《馬太福音》的重要主題大致羅列一下,就可看出作者對許多方面都很感興趣。下列主題(楷體字)有些是《馬太福音》獨有的,有些也出現在其他福音書裏。《馬太福音》呈現的基督論是:耶穌是彌賽亞君王,祂作為上帝的兒子降世,啟示上帝的旨意,擁有上帝的權柄。作為猶太人所期待的那位應許中的君王,耶穌施行醫治,將《舊約》各方面的真正意義教導人;祂呼籲百姓行公義;祂開創新的國度,祂教導人關於上帝的應許中所隱藏的奧秘。馬太用一個他稱為天國的概念把這一切貫穿起來。這天國既是現在的,也是將來的(太12:2813:1-5224:1~25:46)。耶穌在猶太各地,向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宣告這個盼望。祂呼召百姓悔改,對他們現行的做法提出挑戰,顯明祂有權柄勝過罪惡,祂也是安息日的主,並且呼籲他們以憐憫的心解讀律法。以色列人大都拒絕耶穌傳講的信息;但不可思議的是,儘管這應許遭到拒絕,卻仍然成就了。有一天,天國會在全地上實現(參太13章的比喻)。當這事圓滿成就時,耶穌在天國的權柄將在對全地的審判中向所有人顯明(太24~25章)。因此,在馬太看來,天國的計劃、末世和救恩歷史和是緊密相連的。
 
《馬可福音》的特點
 
  目前,學者普遍認為《馬可福音》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但也有少數人認為《馬太福音》成書最早。雖然《馬可福音》有些章節大概是按照主題而不是時間順序來編排的(如可2~3章記載的衝突),但本書對耶穌傳道事工的勾勒,仍然為追溯耶穌的生平提供了基本框架。《馬可福音》第一個大段落(可1:16~8:26)分為三個小段落,並且結構相同:以關乎門徒的故事開始(可1:16-203:13-196:7-13),以眾人拒絕耶穌或一段總結結束(可3:7-126:1-68:22-26)。門徒承認耶穌基督(可8:27-30)是《馬可福音》的轉折點。全書有一半篇幅是為耶穌最後一周的事工做鋪排,關於這一周的記載就占了全書的四分之一。在馬可看來,最後一周發生的事件是整個故事的中心。
 
  《馬可福音》的關鍵主題在其敍事中顯而易見。《馬可福音》開宗明義講述福音。上帝的國是《馬可福音》的一個主題,但敍述的深入程度不及《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馬可福音》指出,有些事情顯明上帝的國度已經初步臨到,但強調這國度將來有一天會圓滿實現。上帝國度的奧秘就是,雖然開始時微不足道,但它終會成就上帝要它成就的一切。它將成長結實,碩果累累。
 
  《馬可福音》記敍耶穌的行動多於耶穌的教導。事情立刻或就發生(immediately),是馬可常用的描述。《馬可福音》只記載了兩篇講論:天國的比喻(可4:7-33)和關於末世的講論(可13:1-37)。馬可記載的神跡非常多,有二十個。這些神跡加上治病的記載,占了整卷書的三分之一,幾乎用了前十章的一半篇幅。在馬可的筆下,耶穌的教導帶著權柄。對馬可而言,描述耶穌的權柄很重要,因為權柄顯明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可1:18:2915:39)。馬可的基督論指明,耶穌就是上帝所應許的那一位。耶穌宣告祂在以下方面擁有權柄:勝過罪惡、人際關係、潔淨的禮儀、安息日和聖殿。這導致耶穌與猶太人的領袖產生矛盾,使他們一開始就決心要阻止耶穌。這種由耶穌宣告擁有權柄而引起的衝突,是《馬可福音》的一個主要特徵。
 
  然而,耶穌的權柄不是一種強權。就篇幅而論,《馬可福音》比其他福音書更強調耶穌是受苦的人子和受苦的僕人。祂降世的使命是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明白耶穌的受苦角色很重要,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耶穌對那些認出祂是基督的人和汙鬼下封口令(可1:443:115:439:9)。若不理解耶穌的受苦,就無法明白祂的彌賽亞呼召。這裏也讓我們看到,作門徒的要求包括必須有牧者的心腸(可10:35-45,參8:31-389:33-37)。與《馬太福音》相似,《馬可福音》表明耶穌受苦之後是得榮耀,並證明祂是無罪的。這位人子有朝一日還會再來施行審判,正如那篇關於末世的講論(可13章)指出的。馬可毫不掩飾地記載門徒的失敗,清楚表明人必須持守作門徒之道,真正聽從耶穌。門徒不能光憑血氣之勇行走正道,他們還必須信靠上帝和祂所指引的道路。此外,《馬可福音》比其他福音書更多記敍耶穌和門徒的情感。
 
《路加福音》的特點
 
  在篇幅上,《路加福音》是四本福音書中最長的。路加將耶穌的教訓、神跡和比喻合在一起來記述,記載的比喻比其他福音書都多。馬太把耶穌的教訓編排成幾段長篇講論,路加則把耶穌的教訓散佈在整卷福音書中,通常篇幅較短。在《路加福音》中,許多重要的講論都出現在用餐的場合(路7:36-5011:37-5214:1-2422:1-3824:36-49),這使人聯想到那種在談笑中顯示智慧的古希臘式“會飲”(拉丁文symposium;人們在競技或者節日之後聚在一起,一邊吃喝,一邊談天的交際場合)。
 
  《路加福音》的關鍵主題圍繞著上帝的計劃。在《路加福音》中,許多事情的發生都是“必須”和“應當”(希臘原文dei)的(路2:494:439:2224:72644-47)。上帝已經定下計劃,要拯救那些貧窮的、受壓制的,以及受撒但折磨和轄制的人(路4:16-1811:14-23)。上帝的計劃呈現出一個應許與成就的架構,其中的主要人物展示這計劃如何按照《聖經》來實現(路7:2816:16)。開篇記載耶穌降生的段落,採用了富有舊約聖經風格的頌歌,凸顯那貫穿整卷福音書的喜樂。此外,書中記載的事情也是即時發生的,許多經文都談及“今天”所發生的事情(路2:114:215:2619:922:3423:43)。故事按著從加利利向耶路撒冷前進的地理進程推演,表明耶穌的福音正向前傳揚(9:52~19:44)。
 
  耶穌在書中以彌賽亞、僕人和主的身份出現。祂最基本的身份是彌賽亞(路1:31-353:21-224:16-309:18-20);隨著故事的發展,耶穌擁有極大權柄這個主題逐漸明朗。作者藉著審判者人子的形象,或者主的概念(路5:2420:41-4421:2722:69),來表明這個主題。所有這些身份聯繫,都反映出《舊約》所描述的上帝的計劃。耶穌也擁有摩西那樣的先知職分,是人們應當聽從(路4:20-309:35)的領袖、救主和先知。耶穌所行的神跡證明上帝的國已經來臨。上帝的國度最終會帶來拯救和撒但的敗亡(路1:14-2317:20-21)。這國度仍有待將來圓滿實現,那時耶穌要再來統治以色列民和地上萬民,以可見的方式彰顯祂今日宣告的王權(路21章)。耶穌的拯救實現了上帝對亞伯拉罕、大衛和以色列民的立約的應許(路1:45-54)。
 
  雖然以色列人的領袖堅決拒絕這個信息,但無法阻止上帝的計劃推進。以色列將要因不忠不信而受到審判(路19:41-4421:20-24)。耶路撒冷將要被毀,預示最後審判的情景,並表明上帝的計劃正在進行。儘管以色列人拒絕接受上帝的愛和祂所應許的那一位,但上帝仍然竭力呼喚他們忠心信靠祂。
 
  與此同時,耶穌建立了一個新的群體(《使徒行傳》稱之為“信奉這道的人”)。這群體由那些回轉過來、接受耶穌的信息,並憑著信心跟從祂的人組成。《使徒行傳》確實是《路加福音》的續篇,它講述在面對頑固抵擋的情況下,上帝如何使用那些依靠聖靈、值得效法的勇敢見證人,把福音傳入羅馬帝國的心臟地帶。
 
《約翰福音》的特點
 
  《約翰福音》強調耶穌是上帝差來的那一位,祂的行動與天父一致。《約翰福音》藉著宣告道成了肉身,記敍七個神跡,以及結合耶穌的講論與對話,來強調耶穌是獨一無二的。《約翰福音》對耶穌的刻畫清晰,具有很強的文學感染力。
 
  《約翰福音》的主題集中在基督論。與符類福音的作者不同,約翰很少談到天國。他用永生這個關鍵主題來表達符類福音中的“天國應許”。“永生”所強調的,不僅是生命的長度(永遠),也是生命的質量(真正的、無盡的生命)。認識天父和祂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是永生(約17.3),因此這生命現在就可以得著(約5:24-26)。永生帶來的不止是得生命的機會,還有將來對拒絕這生命之人的審判(3:16-2136)。
 
  上帝所差派、成為肉身的道(希臘原文Logos,音譯“洛格斯”;英文Word)帶來永生的應許。那些“我是……”宣告,表明耶穌代表上帝的道的各個方面。每一個比喻(世界的光、復活和生命、好牧人、生命的糧、葡萄樹)都具體說明耶穌的某個重要角色。作為子,耶穌只做父指示祂的事。約翰特別強調耶穌在執行使命上是與父合一的。耶穌是百姓期待的彌賽亞,也是在天與地之間上去下來的人子。耶穌將以這個身份審判世人(約5:27),被舉起來(約3:14),並擔當救恩的中保(約3:136:27)。即使在耶穌被視為先知的時候,祂也是一位像摩西那樣的領袖和先知(約6:147:40)。
 
  七個神跡占了《約翰福音》的前三分之二篇幅。當時的人對這些神跡的回應各不相同,有抵擋的(約12:37-39),也有接受的(約9:25)。有趣的是,《約翰福音》沒有像符類福音那樣記載耶穌趕鬼的事。約翰把焦點放在耶穌治病、挽回和供應的行動上。這些神跡特別強調耶穌超越猶太人的典章制度(約1:172:19-217:37-399:3810:1-18)。大部分神跡都發生在猶太人的節期,強調耶穌對這些節期所賦予的意義。《約翰福音》的結尾提到,那些沒有看見這些神跡就相信的人有福了(約20:29)。
 
  耶穌把上帝啟示出來。祂如真光照耀(約1:14-18),使世人得見天父和祂的道。耶穌的捨命顯明天父對祂百姓的愛,並為門徒樹立了相愛的榜樣(約13:111-17)。耶穌的捨命也聚攏了上帝的百姓(約10:1-18),使人可以藉著祂得生命,聖子和聖父因此得著榮耀(約3:14-16)。
 
  在約翰看來,聖靈也非常重要。聖靈又稱為保惠師(希臘原文paraklétos;見約14:16182615:2616:7-1420:22),是耶穌升天以後被差派下來的。《使徒行傳》也特別強調這一點。這位鼓勵人、賜人能力的聖靈,帶領門徒進入真理,賜給他們侍奉和傳道的能力,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4:25-3116:8-11)。維持人生命的正是這位聖靈(約4:8-107:37-39)。
 
《使徒行傳》的特點
 
《使徒行傳》告訴讀者,上帝如何指引門徒把外邦人也納入教會當中,並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羅馬,藉此指出教會這個新群體是植根於古老的應許上的。《使徒行傳》的中心人物是彼得(徒1~510~12章)、說希臘話的信徒群體中的傳道者,如司提反、腓利(徒6~8章)和保羅(徒913~28章)。無論是呼召人信主的宣教講道,還是解釋基督徒使命的護教講道,這些講論在書中都非常重要。最後,《使徒行傳》清楚說明這個原本屬於猶太人的信仰,如何發展到連外邦人也有份。福音能夠傳到整個世界,這是因為:(1) 耶穌是主(《舊約》中提到的耶和華);(2) 上帝吩咐基督徒把福音傳給世人。儘管信徒為傳福音而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經歷了身體上的迫害,但《使徒行傳》仍以得勝的音符——福音傳到了羅馬——結束全書。

2021-02-07

 

經神學的首尾呼應結構(聖經研修本)
The “Bookends” of Biblical Theology

誠之摘自《聖經研修本》(ESV Study Bible 中譯本),第2128
https://yimawusi.net/2021/02/04/%e8%81%96%e7%b6%93%e7%a5%9e%e5%ad%b8%e7%9a%84%e9%a6%96%e5%b0%be%e5%91%bc%e6%87%89%e7%b5%90%e6%a7%8b%ef%bc%88%e8%81%96%e7%b6%93%e7%a0%94%e4%bf%ae%e6%9c%ac%ef%bc%89/?fbclid=IwAR355G120YtcObYyGDEzkHrSTI4T2upbDarrCiSi5_nZcm74T7r-4UINsaE
 
上帝在救贖歷史中的終極目的,是創造一群子民在祂面前生活,藉著各種行動來榮耀祂,永遠享受祂的同在。故事開始的時候,上帝在永恆的榮耀裏;結束的時候,上帝和祂百姓也在永恆的榮耀裏。豎立在中間的,是十字架,上帝在那裏藉著聖子彰顯了祂的榮耀。
 
要明白《聖經》的救贖故事,我們必須來看創造的故事。亞當和以色列人先後被放在上帝的聖所裏,分別是伊甸園和應許之地。但亞當和以色列人都沒能成為忠心順服的管家,都被逐出上帝為他們創造的聖所。那末後的亞當、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卻能忠心和順服上帝。縱然世人殺害了祂,上帝卻使祂復活,這表明死亡已被擊敗。藉著聖靈,上帝將祂兒子復活的生命傾注在罪人身上,創造了一群“在基督裏”的新人類。“在基督裏”的人跨過死亡,進入新的生命,被提升到上帝的聖所,在那裏永永遠遠與上帝同在。
 
聖經神學的首尾呼應結構,形象地闡明了在《聖經》開頭第3章(創3章)進入故事的上帝的仇敵,即撒但、死亡和罪惡,在《聖經》倒數第3章(啟20章)被上帝除去了。這樣,救贖的故事便完成了。《聖經》最後兩章(啟21~22章)不僅修復了起初兩章(創1~2章),還超越了它們,成就了一個完全井然有序、聖潔的世界。在那裏,上帝親密無間地與祂的百姓同在,如此便完成了創造的故事。(當然,《聖經》章節的劃分是出於人的努力,而不是上帝的啟示。)




2019-12-26


世記概覽

誠之摘自《聖經研修本》(ESV Study Bible

一、創1:111:26 太古歷史。

  創世記前十一章和其餘部分不同。一~十一章概述亞伯拉罕以前的世界,十二~五十章則詳述一個主要的家族。前十一章不單在主題上與十二~五十章不同,而且沒有其他文獻記載類似的族長故事。聖經以外的古代文獻雖然沒有記載族長的故事,但是卻記載了創造和洪水;然而,這些記載絲毫沒有挑戰創世記的權威,或讓人質疑創世記不是出於上帝的默示。事實上,雖然聖經以外文獻所記載的創世和洪水的故事於聖經所記載的截然不同,但它卻使讀者認識到聖經記載的獨特性。在其他古代文學傳統中,創造是一場大爭戰,經常涉及諸神之間的衝突。諸神因為無法忍受人類的吵鬧,但又無法控制,所以降下洪水。從這些故事裏面,古代人得知他們所拜諸神的傳說,以及應當遵循的生活方式。巴比倫傳說中的創世和洪水的故事,有意表明巴比倫是宗教世界的中心,巴比倫文明是人類的最高成就。

  讀者從創世記可以看出,本書旨在駁斥這些妄論,宣告只有一位上帝,祂的話語大有能力。祂一開口,世界便造成。太陽和月亮本身並不是神,而是由這位獨一上帝創造出來的。這位上帝不需要人來供養,反而為人類供應食物;巴比倫人卻相信諸神需要靠他們的祭品而活。洪水之所以發生,不是因為神明的煩躁,而是因為人的罪。巴比倫塔(巴別塔)非但不能通天,反而告誡人:人的驕傲既不能使他們到上帝那裏,也不能操控上帝。

  創世記一~十一章清楚表明的這些真理,貫穿於整本聖經。上帝的大能、祂對人類的關愛和對罪的審判,這三者就如上帝的一體性一樣,是聖經神學的根基。或許,這十一章經文如何與地質學和考古學關聯並不總是顯而易見的,但其中的神學信息卻非常清晰。按照作者的寫作意圖,這些章節為讀者理解聖經的其餘部分提供了基本信息。它就像一副眼鏡,幫助讀者更加清楚地看見作者的敘事要點。然後,讀者可根據這些要點去閱讀聖經的其餘部分。

(一)創1:12:3 上帝創造天地並建立秩序。
  創世記開篇氣勢恢宏,敘述上帝如何創造天地,然後如何為大地建立秩序,使大地成為祂的居所。從結構上看,整個敘述分為七段,每段都以固定用語作為標記,記敘這位全能、超然的上帝按照祂的宏偉設計,以絕妙的作為使萬物各安其所。敘述的重點在於上帝如何建立萬物的秩序或體系。段落結構如下:作者先設定背景(1:1-2),然後描寫六個工作日(1:3-31)和第七日,即上帝的安息日(2:1-3)。六個工作日的每一日都遵循相同的模式:以“上帝說”開始,以“有晚上、有早晨,是第……日”結束。在開篇宣告上帝是萬有的創造主之後(1:1),第一章其餘部分(從1:3開始),主要記敘上帝藉著祂的話語創造萬物,並為受造物建立秩序(“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1:9),而不是地球起初如何被造(1:1)。作者使用多種文學手法來說明這點,例如,在第四日太陽被造以前,第三日已提到青草(和修:植物)。如果讀者關注這段經文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係,可參閱“導論:創世記與科學”。從古代近東文化背景來看,創世記第一章不僅宣告上帝創造萬物,還記述上帝如何維繫萬物。受造物雖然繁多,但井然有序。前三日提到了晝、夜、天、地、海,所有這些受造物,也只有這些,是由上帝特別命名的。從第四日到第六日,三個不同範圍都被充滿了:天上有光體和飛鳥;海裏有魚和群游生物;地上有牲畜和爬行動物。最後,上帝賜人權柄,代祂照管這些活物。創一章設立了權柄的等級體系。人類受上帝之命,代表祂照管其他受造物,最終目的是要使全地成為上帝的聖殿和祂臨在的居所,並彰顯祂的榮耀。

(二)創2:44:26 地上最早出現的人。
  這段情節從伊甸園開始,描述上帝的創造本來井然有序,後來被一對夫妻的悖逆所破壞。接下來是該隱和亞伯,然後是拉麥的故事(第四章),描述世界逐漸陷入暴力之中,並招致洪水之災(6:11, 13)。這些事件對於我們理解整卷創世記,乃至整本聖經,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1. 2:4-5 伊甸園中的夫婦。
  在第一章,作者描述了上帝的整個創造,現在補述第六天,集中記述上帝創造人類的第一對夫婦。他們被安置在伊甸園內。在寫作風格和內容方面,這段經文與第一章明顯不同,但是並沒有任何矛盾。這裏採用倒敘的手法,為1:27的記敘提供更多細節。這裏描述了一位擁有至高主權與位格、超然和無所不在的上帝。這兩幅描繪上帝的圖畫相互補充,相比單獨一幅,它們將上帝的形象表達得更加豐富和真實。本書前兩章關於人的描述,也是如此:第一章強調人的君王身份;第二章凸出人的祭司身份。

2. 3:1-24 人違背上帝的命令。
  狡猾的蛇出其不意地出現,給人類的始祖帶來極大的挑戰。他們選擇不顧上帝的命令,這種故意悖逆的行為給所有受造物帶來嚴重的後果,破壞了上帝的創造秩序,以及祂先前建立的所有和睦關係,使受造界陷入完全混亂的局面。

3. 4:1-26 亞當和夏娃的後代。
  本章描寫人類陷入罪中,該隱殺了自己的兄弟,他的後代拉麥更加肆意報復。亞當和夏娃雖然被趕出伊甸園,但上帝仍賜給他們兩個兒子,使他們能期望後裔中有人制服蛇。然而,該隱殘忍地殺害他無辜的兄弟亞伯,邪惡似乎再次得勝。之後,拉麥揚言說如果有人打他,他就殺死那人。這樣,該隱的後代扭轉邪惡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文簡短地宣告塞特出生代替亞伯,為人類帶來新的希望。

(三)創5:16:8 亞當的後代。
  這段經文分為兩部分:5:1-32主要記載從亞當到挪亞的家譜,每一代只記載一個人;6:1-8描述人類罪惡日增的狀況。這兩部分既是個別與整體的區別,更是公義與罪惡的反差。

1. 5:1-32 從亞當到挪亞的家譜。
  這段經文先以簡介呼應第一章,然後特別記載從亞當到挪亞的家譜。本章的總體佈局主要採用一種獨特的文學結構,每一代具體提到的每個人都採用此結構,格式如下:A 活到 X 歲,生了 B A B 之後,又活了 Y 年,並且生兒養女。A 共活了Z = X + Y)歲就死了。因此這份家譜可能會跳過任何一代人。這是常用的表達手法。這種省略法經常用在對比上。例如。如果對比摩西的家譜(出6:16-20),和約書亞的家譜(代上7:23-27),就可以發現,顯然前者省略了許多代(另參拉7:1-5;代上6:4-14)。5:3-31有三處暫時沒有使用這種格式,以便記敘亞當–塞特、以諾、拉麥–挪亞的其他信息。這段經文引人注目的一個地方,就是先祖極其長壽。根據其他古代近東文獻的記載,較早時代的人類更加長壽。例如,蘇美爾諸王名單提到,洪水前的諸王分別執政28,800年,36,000年和43,200年。與今天的人以及至少洪水以後的人類相比,亞當到挪亞時期的人類壽命要長很多,因此有人提出疑問,5:1-32記載的人類壽數究竟應該按照字面理解,還是另有解釋呢?有人認為這些數字是象徵性的,也可能暗含某種紀念的意義,表示尊敬;或者這些數字是用不同方法計算出來的,例如可能應該除以5,並在某些情況下加上714。然而,至今仍然沒有人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而且這些解釋也難以自圓其說。傳統認為,這些壽數應該是字面含義,或兩者發生了某種辯護,導致人類壽命銳減,最後穩定在70歲或80歲的“正常”壽數範圍(見詩90:10)。但無論如何,這些家譜清楚暗示,這些人不論年歲多大,都確實曾經在世上生活過,最後離世。

2. 6:1-8 人類的罪惡。
  第五章非常詳細記載一系列的後裔之後,作者立即用這一小段經文說明上帝降下洪水懲罰全人類的原因。這段經文在結束時提到挪亞(在5:28-32 首次出現)與眾不同,他在上帝眼前蒙恩。

(四)創6:99:29 挪亞的後代。
  這段經文的中心是挪亞和他的後代,主要記述帶來大地更新的洪水。這次更新與創1:1-2:3很相似。上帝潔淨人類犯罪所帶來的污穢,天地有一個全新的開始。然而,9:20-28記載的最後一個情節顯示,人的本性並沒有改變;人心仍然傾向犯罪。

1. 6:99:19 挪亞和洪水。
  這個大段落詳述挪亞和他的直系家人,如何蒙拯救脫離洪水之災。整個過程呼應第一章,描述受造物被毀,最後大地露出水面被“重新創造”。然而洪水過後,並不是所有事物都可回到起初的狀態。人的本性並沒有改變。

2. 9:20-29 迦南受咒詛。
  這個不尋常的情節,成為洪水故事一個意想不到的續篇。洪水過後,“重新受造的萬物”又因著挪亞而墮落了。說挪亞類似第二個亞當,是因為他像亞當一樣,是人類之父;但確切地說,他是洪水之後的新人類之父。這個情節還預示了在所多瑪被毀之後,羅得女兒的類似行為(19:30-38)。挪亞的醉酒和含的輕率,導致挪亞對閃、亞弗和含的兒子迦南的未來,做出截然不同的宣告。

(五)創10:111:9 挪亞兒子的後代。
  這一大段記載洪水之後的發展,主要記敘各個民族的來源。

1. 10:1-32 宗族、語言、土地、邦國。
  這段經文基本上以名單的形式,記敘挪亞三個兒子的後裔如何在各地繁衍,偶爾也插入一些特殊情節。這份家譜和地理分佈,跨越的時間和範圍都非常廣,各宗族都遷徙到特定的地區(參考地圖)。各宗族或部落的居住地以其先祖的名字來命名,但其先祖或許從未在那裏生活過。這段經文主要分為三部分,每個部分的結尾都提到各宗族、語言和邦國(52031節)。

2. 11:1-9 巴別塔。
  這段情節雖短,意義卻非常重大。所有人一起動用所有資源建造一座城,而建造的目的完全違背上帝起初創造世界的初衷。塔在這裏象徵人的自治,建城者認為可以自行決定和確立自己的人生軌跡,無需顧及耶和華。巴別塔的故事與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不同。在吾珥、尼普爾和尼尼微發現的文獻碎片《埃利都創世記》記載,女神寧特爾呼召人建城聚居。根據此文獻,她非常希望人定居,不要四處遊牧。耶和華的要求恰好相反,祂要人遍滿全地。

(六) 11:10-26 閃的後代。
  這個縱向家譜記載了挪亞的後代,從閃一直到亞伯蘭、拿鶴和哈蘭的父親他拉。這個家譜的記載格式與亞當後代(5:3-31)的記載格式幾乎一樣,只是沒有最後一句,“……共活了……歲就死了”。此外,這個家譜也沒有插入補充信息,因此很快從閃到了他拉。他們的壽命仍然非常長,但一代比一代縮短。這些人的壽命比洪水前的人要短得多(參5:1-32)。這種格式,類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魯克城出土的泥版上記載的蘇美爾諸王名單(見5:1-32注)。這塊泥版約在主前2100年,由烏圖赫加爾王統治期間的一位抄寫員記錄。根據泥版上面的記載,蘇美爾諸王的統治時間都非常長,但洪水以後,他們統治的時間就大大縮短了。


二、創11:2750:26 族長歷史。

  現在,經文從記載整個人類的歷史,轉到記述一個特定家族,從這個家族衍生出以色列民族。作者採用寫實主義的敘事方式,就事論事。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人物的生活:創世記先用十一章的篇幅概述許多代人的歷史,但從現在開始,卻用了三十九章的篇幅記載族長歷史中四代人的事跡,具體是:從亞伯拉罕到他的兒子以撒,以撒的兩個兒子雅各和以掃,以及雅各的眾子,特別是約瑟。這段經文清楚說明以色列立國的細節:土地、人民、祝福、呼召。在西奈(摩西)之約的背景下,這段經文的原讀者(也是領受這約的人),能夠明白上帝賜給這些族長的應許如何在以色列人身上成就。在這些章節中,讀者將看到上帝如何保守祂所揀選的家族,呼召他們與祂同行,成為一個特殊民族的源頭,以及上帝的賜福臨到全地的管道。

(一)創11:2725:18他拉的後代。
  作者以新的開頭“...的後代記在下面”,引出創世記的下一個大段(見2:4注)。這些章節集中記述他拉的直系親屬,特別是亞伯蘭,因為創世記的獨特家族是藉著他傳承的。

1. 11:27-32 他拉家族簡介。
  為了幫助讀者理解下文,這裏交代相關細節:羅得的父親哈蘭離世(28節);全家從美索不達米亞南邊遷居北部(31節);以及亞伯蘭的妻子不能生育(30節)。

2. 12:1-9 亞伯蘭遷居迦南。
  在11:27-32 交代了重要的背景資料之後,這段經文迅速轉移重點,講述說到如何呼召亞伯蘭,並且要他成為萬民蒙福之源。“亞伯蘭”一名曾出現於迪爾巴特文獻。“亞伯拉罕”一名曾出現於主前19-20世紀的《埃及咒詛文》。至於族長時期的其他一些名字,如“他拉”,“拿鶴”,和“便雅憫”,也曾記載在主前18世紀的馬里文獻中。

3. 12:10-20 亞伯蘭在埃及。
  由於迦南饑荒嚴重,亞伯蘭被迫遷往埃及避難。憑藉尼羅河的天然優勢,即使在旱季,埃及仍有糧食供給人類和牲畜。這段經文記載的事件引發許多沒有答案的問題,使人對其中每個人的行為都難下判斷。聖經故事的常見特點之一,就是作者不直接評價人物的道德行為,留給讀者自己去評價。這段經文的原讀者,即跟隨摩西的以色列人,大概會從中看到,儘管人面對各種威脅,儘管甚至連亞伯蘭自己在道德方面也有瑕疵,上帝仍然信守祂賜給亞伯蘭的應許。

4. 13:1-18 亞伯蘭和羅得分手。
  亞伯蘭被趕出埃及之後,便向北折返,穿越南地回到伯特利和艾之間的山地,即他從前築壇的地方(12:8)。後來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爭奪草地,亞伯蘭寬宏大量地讓羅得先挑選土地,羅得選擇了肥沃的約旦河谷。後來,耶和華再次應許亞伯蘭,他的後裔將承受整個迦南地。

5. 14:1-24 亞伯蘭救回羅得。
  在羅得離開亞伯蘭並定居所多瑪之後,四王聯軍進攻約旦河谷,打敗當地的五王聯盟,並擄走羅得和他的家人。亞伯蘭得知侄兒在所多瑪被擄走之後,便率領一隻小部隊往北追擊入侵者,成功救回羅得,並奪取了許多戰利品。從亞伯蘭隨後與所多瑪王和撒冷王的交談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因為相信上帝的應許而對將來懷著美好的期望。雖然亞伯蘭以武力擊退強大的君王,但他拒絕靠武力成就上帝的心意,因此他不以武力征服迦南地。這段經文分為三部分: (1) 1-12節講述羅得被擄;(2) 13-16 描述亞伯蘭救回羅得; (3) 17-24節記載亞伯蘭會見所多瑪王和撒冷王。

6. 15:1-21 上帝與亞伯蘭立約。
  本章分為兩個緊密關聯的段落:1-6節記載亞伯蘭擔心自己仍然無兒無女;7-21節的重點是亞伯蘭想要得到上帝的憑據,確認自己的後代將來得著迦南地。就立國而言,這兩個要素都是至關重要的。上帝在12:2應許亞伯蘭,若滿足某些條件便能成為“大國”,現在上帝則藉著聖約保證這件事,雖然這個應許在亞伯蘭死後幾百年才成就。

7. 16:1-16 以實瑪利出生。
  撒萊急於想有後裔,便找使女夏甲代她懷孕生子,以解決她不能生育的問題。古代近東文獻曾記載這種習俗。後來撒萊和夏甲的關係緊張,導致夏甲出走。耶和華差遣一位天使勸夏甲回去,此時可能讓亞伯蘭以為,將要出生的以實瑪利就是上帝應許賜下的兒子(參17:18)。在神學意義上,這個情節強調上帝垂聽並察看世人,並且滿有憐憫。

8. 17:1-7 割禮之約。
  以實瑪利13歲時,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並宣告將與亞伯蘭及其後裔訂立一個永約。此約包括亞伯蘭將作多國的父,因此他要改名為“亞伯拉罕”。立約的記號是割禮。將來,上帝要與以撒而不是以實瑪利堅立此約,但以實瑪利將藉著割禮承受此約的部分祝福。本章的大部分內容記載上帝的宣告,集中描述上帝(4-8節)、亞伯拉罕(9-14節)和撒拉(15-16節)的角色。此約的性質和內容,均與只涉及將來立國的約(15章)不同。

9. 18:119:29 所多瑪的毀滅。
  第1819章是完整的敘事,分為若干個情節,主要圍繞著搭救羅得離開被上帝毀滅的所多瑪。這段經文分為三段:(1) 18:1-5,耶和華在幔利向亞伯拉罕顯現;(2) 18:16-33,亞伯拉罕為羅得一家求情; (3) 19:1-29,羅得被救離開所多瑪。

10. 19:30-38 羅得和女兒的關係。
  這是羅得一生中最後一段令人不齒的情節,講述他如何成為摩押人和亞捫人的祖先。這段情節與大洪水故事的最後一段情節有許多相似之處(9:20-27)。

11. 20:1-18 亞比米勒娶撒拉為妾。
  亞比米勒的行為,嚴重威脅到上帝成就亞伯拉罕從撒拉得子的應許。這個情節和早先法老帶走撒拉的情節(12:10-20)非常相似,可能作者假定讀者知曉前情。

12. 21:1-21 以撒出生。
  上帝的應許成就,撒拉為亞伯拉罕生子,取名以撒。在適當的時候,上帝吩咐亞伯拉罕送走夏甲和以實瑪利,確認以撒為亞伯拉罕的繼承人。雖然以撒的身份必以實瑪利尊貴,但上帝沒有忘記夏甲和她的兒子。

13. 21:22-34 亞比米勒與亞伯拉罕立約。
  亞比米勒承認亞伯拉罕大有能力,因此與他立約,以保護雙方。

14. 22:1-19 試驗亞伯拉罕。
  這段情節將上帝與亞伯拉罕不斷進行的互動關係推向高潮,並且上帝起了一個重要的誓。亞伯拉罕甘心樂意獻上兒子,使12:1-3有條件的應許得到無條件的保證。亞伯拉罕在經受試驗時,表明自己完全信靠上帝,尤其是在以撒的死與上帝給他的全部應許看似矛盾的時候。這段經文向原始讀者啟示了兩個真理: (1) 表明亞伯拉罕擁有怎樣的信心,並鼓勵以色列百姓效法;(2) 指出“代替”是“挽回祭”的要義之一,上帝將指示以色列獻上此祭(見22:13注)。這使以色列百姓更加明白,他們能夠生存,即使身在曠野,也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並且他們必須接受這個計劃。雅2:21-22指出,亞伯拉罕的這個行為使他的信心(根據15:6)得以“成全”,即得到完全且合宜的表達。這表明,雅2:21的“稱義”大概意指“顯為義”,而不是保羅通常說的“算為義”(見雅2:21注)。

15. 22:20-24 拿鶴的後代。
  創世記常以家譜來劃分重要的段落。這段經文就像一個小家譜,把亞伯拉罕的主要故事(12-22章),與幾個為亞伯拉罕生平事跡補遺的情節分開,包括撒拉的去世和埋葬(23章)、以撒娶妻(24章)和亞伯拉罕去世(25:1-11)。22:23特別提到利百加,以預告第24章發生的事件。當時亞伯拉罕派遣一個老僕人去巴旦亞蘭,從親戚中為以撒選妻。妾(22:24),見25:5-6注。

16. 23:1-20 撒拉的去世和埋葬。
  亞伯拉罕的故事已臨近尾聲,本章記載亞伯拉罕在希伯崙買下一個山洞,用來埋葬撒拉。亞伯拉罕買下這塊地,不僅使他的家族將來也能擁有這塊地,而且還標誌著他的後代與上帝應許賜下的迦南地(12:713:14-1715:18-21)有關聯。

17. 24:1-67 以撒娶妻。
  利百加成為以撒之妻的故事,是創世記最長的故事之一。作者展現出高超的敘事技巧,強調上帝掌控各個事件,他讓亞伯拉罕的僕人長途跋涉,從迦南來到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並被引到利百加面前。這段旅程從埋葬撒拉的希伯崙(23:19)開始,到利百加居住的拿鶴的城(24:10,屬哈蘭地區),沿著古時的路線大約有900公里。亞伯拉罕的僕人需要走大約21天:一個人獨行每天可以走40公里,比每天約走27-38公里的商隊要快。然後,利百加必須像亞伯拉罕一樣,憑信心離開本家和本地,前往迦南地嫁給素未謀面的以撒。創世記的原始讀者必定驚歎,原來上帝是這樣精心安排僕人忠心辦事,利百加積極回應僕人,以及使一些不太可能的事發生(如15節),來成就這樁婚姻。他們就能明白,雖然他們身在曠野,但那是上帝親手引領的結果。

18. 25:1-11 亞伯拉罕去世。
  從11:27開始的敘事到此結束。為了完成創世記的這一主要篇章,這裏加入一些關於亞伯拉罕的補充資料,並以其離世和埋葬作為結束。大多數細節並不重要,但卻使敘事更加完整。

19. 25:12-18 以實瑪利的家譜。
  在詳述以撒家族的事件之前,這段經文先簡述了以實瑪利十二個兒子的名字。他們後來成為阿拉伯的族長,成就了上帝在17:20 的應許。

(二)創25:1937:1 以撒的後代。
  新的開頭“……的後代,記在下面”,揭開創世記下一篇章的帷幕(見2:4注。這些章節主要記載以撒的後代,其中雅各是重中之重,因為創世記所記述的獨特家族是從他延續的。這段經文內容編排巧妙,採用了特別主題和鏡像模式的結構安排。

1. 25:19-26 以掃和雅各的出生。
  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介紹了以撒和利百加的孿生兒子,他們將成為2536章的主角。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出生的敘事採用了預告式的描寫,即他們的出生預示了事件的將來發展。

2. 25:27-34 以掃出賣長子名分。
  這段情節反映出以掃輕看其長子名份。儘管雅各因為利用哥哥的軟弱而應受責備,但以掃確實不在乎其長子名份。以掃作為家族的合法繼承人,卻不明白上帝應許藉著亞伯拉罕的特定後裔所要成就之事的重要意義。

3. 26:1-35 以撒住在基拉耳。
  這段經文記載的事件大概發生在亞伯拉罕死後,當時以掃和雅各還年輕。本章的許多情節非常類似亞伯拉罕的經歷。另外,本章還確認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已經傳遞給了以撒。

4. 27:1-45 以撒祝福雅各。
  創世記詳細記載了兩位族長去世前祝福他們長子的重要事件(27:1-4649:1-27)。在這個敘事中,以撒原本要祝福以掃,但利百加巧施詭計,幫助雅各得到長子的祝福。此事之所以會發生,不僅是因為以掃已將長子名份賣給了雅各(25:39-34),更是為了要成就25:23上帝的宣告,即大的要服事小的。雖然利百加行了詭詐,但經文只是記述她的行為,沒有對她表示寬恕或作出道德評論。雖然如此,原讀者會再次看到上帝憑著至高的權柄,利用各種行為(好的、壞的,和好壞參半的)來成就祂對各人的心意。

5. 27:4628:9 差遣雅各娶妻。
  這段經文記述雅各欺騙以撒之後發生的事,集中描述為雅各尋找一位合適的妻子,並且假定讀者知道26:34-35對以掃選妻的評價。以撒和利百加希望,雅各從他們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西北部的親屬中娶妻,他們給雅各的建議,轉而促成以掃另娶以實瑪利的女兒為妻

6. 28:10-22 雅各在伯特利。
  雅各藉著異夢遇見上帝,這個經歷對他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因為上帝宣告將來要藉著他來確立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後來雅各返回迦南時,再次經歷上帝與他相遇(32:22-32)。這兩件事都發生在雅各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即他離開迦南和返回迦南之時。

7. 29:1-14 雅各遇見拉結和拉班。
  這段情節和亞伯拉罕的僕人去巴旦亞蘭為以撒娶妻的情節(24章),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處。雖然兩次都是在上帝的帶領下在井旁相遇,但細節不盡相同。亞伯拉罕的僕人以禱告尋求上帝的指引,但這段經文卻沒有記載雅各禱告。利百加願意打水給駱駝喝,從而證明她是以撒未來的妻子;而雅各願意為拉班飲羊,確立了兩人的特殊關係。

8. 29:15-30 雅各娶利亞和拉結為妻。
  雅各前往巴旦亞蘭娶妻,最後娶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這段情節充滿諷刺意味。以前雅各假扮長子欺騙父親的祝福,現在他卻被舅舅拉班欺騙,娶了其長女利亞。之後,拉班答應把拉結嫁給雅各,但雅各必須再服事拉班七年作為聘禮。

9. 29:31-30:24 雅各的兒女。
  這段經文記載雅各的11個兒子和1個女兒的出生。雅各意外地娶了利亞,使得他的家庭關係變得非常緊張,但這不足為奇。拉班欺騙並操控雅各,導致他的兩個女兒常年不和。

10. 30:2531:18 雅各預備返回迦南。
  服事拉班14年後,雅各想要返回住在迦南的家人那裏,但拉班不願意,因為雅各的服事為他帶來很多財富。這段經文記敘的事件說明了上帝藉著雅各賜福別人的方式,但嚴格來說,祂只是賜福給那些祝福雅各的人。拉班惡待雅各,最終遭受虧損。

11. 31:19-55 拉班在基列指控雅各。
  雅各害怕拉班阻止他離開巴旦亞蘭,於是趁岳父出去剪羊毛時逃走。拉班發現後便追趕雅各,後來在基列山追上他。雙方進行控訴和反訴,最後簽署條約以保護雙方的利益。

12. 32:1-21雅各準備再見以掃。
  雅各和拉班和平分手後,準備迎見素來與他不和的哥哥以掃。雅各心中忐忑,20年前自己為了躲避以掃加害而逃走,現在哥哥會怎樣待他呢?雅各做了充分準備,希望與哥哥和解。

13. 32:22-32雅各在毗努伊勒遇見上帝。
  這段經文記敘雅各在夜間遇見上帝。這次不尋常的相遇改變了雅各,宣告他要作他弟兄的主(27:29),因此雅各的態度如此恭順,值得留意。

14. 33:1-20 雅各與以掃和解。
  雅各在毗努伊勒遇見上帝後,立即與以掃和解。以掃深情地擁抱弟弟,加上雅各畢恭畢敬,促成這次歡喜的團聚。

15. 34:1-31 底拿受辱。
  雅各剛剛回到迦南,就遇到一件威脅整個家族未來安危的事。底拿被示劍強暴當然不可饒恕,但西緬和利未對示劍的報復,遠超過那暴行所當受的懲罰。儘管兩兄弟不肯承認自己有錯,但雅各清楚地知道他們的行為已經威脅到整個家族。另外,割禮本是上帝用來賜福的儀式,這次卻帶來死亡和毀滅。作者在記敘所有這些事情時,隻字不提上帝。

16. 35:1-29 雅各遷往希伯崙。
  雅各從示劍遷往伯特利,最後來到希伯崙,其父以撒仍然在。在此旅途中發生了許多事件,有些結束了前面的故事,有些則預示創世記後面故事的發展。本章用以撒的死作為結束,標誌著一個世代過去,同時預備下一個世代開始。伯特利和毗努伊勒的經歷改變了雅各,現在他有能力接續父親的位置,使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得以延續下去。

17. 36:137:1 以掃在以東的後代。
  本章基本上以類似家譜的形式,簡要記述了以掃和他的後裔。這些簡略的信息表明作者對以掃不感興趣,接著是詳細地記敘更加重要的雅各的後裔。25:12-18也採用了類似的編排,先簡要記載以實瑪利的後代,然後以較長篇幅詳述以撒的家族。本書作者通常先寫次要人物,然後再詳述獨特家族的主要人物。這裏特別關注以掃後裔中的“族長”和“君王”,他們與西珥的原住民何利人同住。以掃的後代後來控制了西珥,並將它改名為“以東”。

(三)創37:250:26。雅各的後裔。
  這是創世記最後一個段落,進一步論述亞伯拉罕所出王裔的主題。王權起初歸於約瑟,後來傳給小兒子以法蓮,但未來的君王出自猶大的後裔。約瑟直接繼承了族長的應許,他擔任埃及宰相期間,為多人帶來上帝的賜福。但創世記預示了一個時代,那時以色列的領導地位將由以法蓮支派轉到猶大支派(見詩78:67-68)。原讀者從這記述中知道自己怎樣來到埃及,即上帝奇妙地藉著人的惡行和德行來成就祂的心意(參50:20)。

1. 37:2-26 約瑟被賣為奴。
  約瑟是雅各的第十一個兒子,但父親給他的特權就像他是長子一樣。約瑟因夢見自己為王而進一步激怒了哥哥們,他們不能接受將來被約瑟轄制,因此趁著一次機會就把他賣往埃及為奴。

2. 38:1-30 猶大和她瑪。
  本章涉及性的內容很可能讓讀者深感震撼,其中提到遺精在地和召妓。猶大和她瑪之間亂倫的關係雖然令人難受,並且打斷了約瑟在埃及的故事敘述,但它卻是創世記重要的環節,因故事集中在猶大後裔的延續,並以雙胞胎的出生作為結束,原本要先出生的卻被弟弟搶先了。根據前述情節,這裏強調猶大家族將藉著法勒斯(29節)的後裔獲得重要地位。後來,49章記載王權將歸於猶大的後裔,並且聖經故事也揭示了大衛王朝出自法勒斯(見得4:18-22)。本章雖然暴露出猶大的極度敗壞,但也記載他的生命發生重大改變。這在約瑟的其餘故事情節中也顯明出來。另外,猶大的敗壞和約瑟的貞潔(39章)形成鮮明對比。約瑟為了持守貞潔而受苦,但他的義行卻正是給外邦人帶來祝福的合宜方式。

3. 39:1-23 約瑟在埃及。
  約瑟雖然在埃及,但上帝與他同在,使波提乏和監獄長都喜愛他。約瑟不肯與波提乏的妻子同寢,因此被誣告入獄,這顯示他為人正直,絕不妥協。這段敘事暗示,上帝與約瑟同在是因為約瑟委身上帝。

4. 40:1-23 約瑟和王的囚犯。
  本章記載約瑟入獄一段時間之後所發生的事。兩位大臣因得罪法老而入獄。靠著上帝的幫助,約瑟為他們解夢,預言其中一位會官復原職,另一位則要被處死。此事為約瑟後來出獄替法老解夢埋下伏筆。

5. 41:1-57 約瑟為法老解夢。
  這段冗長的情節詳述約瑟怎樣從監獄裏的囚犯奇妙地變為埃及宰相,地位僅次於法老。這個轉變的核心是約瑟能為法老解夢,指出這些夢預言七年豐收後將有七年饑荒。此事極其重要,因為約瑟的哥哥們正是因為饑荒才來到埃及的。法老立刻發現約瑟具有上帝賞賜的治國才能,因而提拔他。約瑟在本章多次宣告上帝賜給他特殊的才幹。

6. 42:1-38 哥哥們首次往埃及。
  迦南缺糧迫使雅各打發兒子前往埃及買糧,但把約瑟的弟弟便雅憫留在家裏,他怕連這個兒子也失去。約瑟終於再次遇到哥哥們,但他故意隱藏身份。約瑟控告他們為奸細,然後留下西緬作人質,並打發其他人回迦南去,要他們把便雅憫帶來。雅各當然對此極不情願。

7. 43:1-34 約瑟的兄弟們返回埃及。
  持續的饑荒終於迫使雅各讓兒子們帶著便雅憫去埃及。返回埃及時,他們竟獲邀到約瑟的家吃飯。眾兄弟感到驚訝,猜測這可能是陰謀,會因為口袋裏的錢而扣押他們當奴隸。約瑟藉著豐盛的筵席向兄弟們表明身份(44章)。

8. 44:1-34 便雅憫被指控偷竊。
  約瑟仍向兄弟們隱藏真實身份,飯後便打發他們離開。但是,他吩咐人將銀杯放到便雅憫的口袋裏,作為告他偷竊的證據。後來真的在便雅憫的口袋裏找到杯子,兄弟們被迫折返,再次面對約瑟。當約瑟威脅要扣押便雅憫時,猶大情詞迫切地懇求,情願代替便雅憫作為約瑟的奴隸。從前猶大提議賣約瑟為奴,如今他的品格已大大改變。

9. 45:1-28 約瑟和兄弟們相認。
  聽到猶大的話,約瑟難以繼續抑制自己的情感,就向兄弟們表明自己就是約瑟,這讓他們驚惶不已。約瑟以很長的一段話來消除哥哥們的罪惡感,強調上帝為了保存全家的性命而差遣他來埃及。由於饑荒還要持續五年,約瑟便讓兄弟回到迦南把全家接到埃及。作者沒有評論約瑟對待兄弟們的計謀是否正確,我們也不清楚摩西期望讀者有何感想。大概他更關注事情的結果:哥哥們終於承認他們在賣約瑟的事情上犯罪,也開始關心父親和弟弟。另外,這促使他們與約瑟和解。原讀者會看到勇敢的自我犧牲與和解的價值,不僅要體現在家族層面,而且也要體現在上帝全體百姓的層面。為了配得過他們所蒙的恩召,他們必須積極踐行這種價值觀。

10. 46:1-27 雅各全家下埃及。
  這段經文分為兩部分:雅各遷往埃及的路線(1-7節);按照家譜記載當時遷居埃及的雅各家族成員(8-27節)。

11. 46:2847:12 雅各家族定居埃及。
  約瑟運用上帝所賜的管理才能,確保其家族安居埃及。約瑟先前已選定歌珊地為最合適的住處(見45:10注),後來他藉著巧妙的預備和外交手段,使法老同意他們定居此地。

12. 47:13-26 約瑟監察並應對埃及的饑荒。
  這段經文詳述約瑟如何處理埃及及全地的饑荒,使百姓得以存活,並臣服於法老。

13. 47:27-31 雅各要求葬在迦南。
  當埃及人在饑荒中掙扎求生存時,雅各家族卻日漸昌盛。雅各要求葬在迦南,並強調那裏才是他家族的未來。

14. 48:1-22 雅各祝福約瑟、以法蓮和瑪拿西。
  雅各年邁,將要離世,他給眾子祝福。本章特別記載雅各給約瑟和他兩個兒子瑪拿西與以法蓮的祝福。緊接著他把其他兒子都叫到床邊,給他們祝福(49章)。4849章雖然緊密相連,但48:1-22將約瑟和他的小兒子以法蓮與其他所有兄弟分別開來。值得注意的是,以法蓮從雅各得到長子的祝福,表明貫穿創世記的特殊家族將藉著以法蓮的後裔傳承下去(見“導論”:救恩歷史概要)。第48章的許多內容讓人想起當年雅各的父親以撒給他的祝福(27:1-40)。
15. 49:1-28 雅各祝福12個兒子。
  雅各在快要離世時祝福每一個兒子,其中反映了各人過去的行為,並預言他們的後代將怎樣興盛起來。雅各從長子到幼子依次祝福,只有一個例外,他清楚預言猶大和約瑟將在眾兄弟中出類拔萃,對兩人的祝福幾乎占了一半篇幅。雅各使用詩歌的異象和語言宣告祝福,有時語帶雙關,因此他的話有時很難準確解釋。

16. 49:2950:14 雅各的死和安葬。
  這段經文主要記敘雅各的去世和安葬,分為兩部分:雅各囑咐眾子要將他葬在迦南(49:29-33);雅各的眾子實現他的願望(50:1-14)。雅各想要葬在希伯崙,表明他相信上帝的應許,知道他後裔的未來是在迦南而不是埃及。

17. 50:15-21 約瑟安慰哥哥們。
  安葬雅各後,哥哥們害怕約瑟會因他們過去惡待他而報復。

18. 50:22-26 約瑟的死。
這段經文幾乎隻字未提約瑟最後60年在埃及的生活。創世記的結尾除了簡述幾個孩子的出生之外,主要記述約瑟的離世。隨著約瑟在地上的日子快要終結,經文開始展望未來,預示上帝將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返回迦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