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


道成肉身:聖子的虛己

講員:曾劭愷|《基督論課程》第七課,7/20
目錄

第七課 道成肉身:聖子的虛己

弟兄姊妹平安,我是中華福音神學院曾劭愷,歡迎大家收看我們這一系列的基督論的課程。我們上面兩堂已經開始討論迦克墩信經的基督論。

聖子:永恒自存的造物主

從某個角度來說,迦加墩信經不外乎彙整整本聖經關於基督的教導,建立一個總原則,用這個總原則來詮釋約翰福音一章14節的第一句話「道成了肉身」。所以迦克墩的基督論又被稱為「道成肉身基督論」(Incarnational Christology)。

約翰筆下的「道」,原文是 Logos。在新約時代lógos這個字就像中國文化當中的「道」這個字,是許多哲學門派探討的一個概念。甚至在文化、社會當中是一個非常普及的用語。在希臘的斯多亞派哲學(Stoicism)當中,lógos是指萬物宇宙運行的原則還有力量,跟中國宋代理學的「理」以及「道」這種概念非常相似,它是沒有位格的。而在猶太化的希臘哲學當中,亞歷山大的斐羅(philo of Alexandria)等人把lógos這個概念與舊約所講的上帝的智慧給結合起來,但他們所說的lógos也不是一個位格,不是聖父、聖子、聖靈的第二位。約翰使用了lógos這個字是要告訴我們希臘人講的那種宇宙性原則,或者是猶太教哲學家講的上帝的智慧其實都講錯了。

約翰開宗名義地告訴我們:「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一1)「道就是神」: 道不只是上帝的屬性上帝的智慧道就是上帝,是上帝的位格。約翰又講「道與神同在」: 道既是上帝,道又與上帝同在。也就是說,道是一個存在的主體,道是一個位格。「太初有道」: 這道是太初就有的,是自有永有的,祂不是受造的。

2節「這道太初與神同在。」(約一2 : 從亙古到永遠,「道」的位格就與神同在。聖子在永恆當中就與聖父同在,「道」就是三一真神的第二位,上帝不是從一位變成二位,再變成三位。上帝從亙古到永遠始終不變地,必然地就是三位一體的上帝。

3節「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一3 )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當中寫道:「基督徒相信萬物皆有其因,萬事的發生皆有其因,而上帝就是萬物萬事的第一因。」 但羅素就問:「假如萬物皆有其因,那麼上帝也必有其因,因此上帝就不可能是第一因,上帝之上還會有一個上帝的因。」在這裡羅素犯了一個前設上的錯誤: 他把上帝放在「萬物」之列,他說萬物皆有其因,上帝也必有其因,其中一個前設就是上帝是萬物的一部分。但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在定義上就是超越的,祂是造物的上帝,萬物是祂所造的,祂是永恆自存的,祂不在萬物之列。

創世記把造物主的超越性啟示給我們的時候,告訴我們:「起初,神創造天地。」(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創一1然後約翰福音就呼應了創世記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太初有道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一1-3) 在這句話當中,創造的原文原型是ginomai是「從無變成有」的意思, to come into being 的意思。萬物是藉著----聖子到上帝----從無變成有, 而道自己卻是自有永有。祂是造物主,祂自己不是被造的。祂與聖父上帝同為一永恆者,同尊同榮,乃是有位格的造物主,是造物主的第二位格。

基督:造物主,亦受造者

然而到了14 節,約翰又用了同一個字(ginomai),宣告「道成了肉身」(ho lógos sarx egéneto, egénetoginomai的變化, 在第3節也出現了一模一樣的字egéneto,「從無變成有」。從稍旱講「萬物是藉著祂造的」(panta diautou egéneto)。 現在說ho lógos sarx egéneto, 就是造物主上帝「道成了肉身」。造物主成了受造的人----祂自己所造的人----而祂之為造物主永恆自存的本質與存有卻未曾改變。祂始終是造物主,始終是永恆自存的,始終是非受造的。但這位非受造者卻又變成了受造者,變成受造者的時候,仍然是非受造的永恆者,完全是神,完全是人。

在華人教會當中, 一直流傳著一個從初代教會就有的異端。但是初代教會駁斥了這個異端之後,很快地因為這種異端比較不入流,因此對教會一直沒有什麼影響。教會歷史上偶爾有幾個人提出這樣子的異端,可是很快就被駁斥了。但華人教會從好幾代以前一直到今天,許多有名的牧者,甚至神學家都教導這個古代的異端。這種異端主張:基督的人性是永恆自存的,或者說,按人性說,基督也是永恆自存,而不是受造的。

但是約翰在這裡用 ginomai這個字宣告萬物是藉著祂從無變有,又用同一個字宣告「道成了肉身」,也就是聖子所成為的這個人是從無變有,是受造的人。在道成肉身之前這個人不存在,道成肉身以後這個人才從無變有,被造出來,道成了肉身。我們剛才解釋了「道」,解釋了「成了」,「肉身」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希臘文有兩個字可以翻譯成「身體」,一個是這𥚃用的sarx,另外一個是soma。這兩個字有的時候可以當作同義詞使用,但soma通常是指物質的身體,而sarx經常當作暗喻,可以指人的情感、本能, 甚至是慾望,也可以指人性。

約翰福音一章14節用的是sarx而不是soma,約翰是指人性,而不光是指物質的身體。他指的是一個有身體,有靈魂的人。而且這個字用在這𥚃特別強調亞當墮落以後有血有肉,有軟弱,會朽壞的人。當然基督沒有罪,但是我們所有的軟弱祂都有。因此到了宗教改革的時候,加爾文跟隨正統教父的見解也是引用舊約來解釋約翰筆下的「肉身」。例如
詩篇七八篇39節說肉身(《和合本聖經》翻譯為「有血氣的」)「是血氣,是一陣去而不返的風」。以賽亞書四十章6節說肉身或有血氣的「盡都如草……, 草必枯乾,花必凋殘」。」(賽四十六6-7

基督所取的人性,祂所取的肉身,也是這樣子會朽壞的。約翰筆下的「肉身」與希伯來書相互印證。希伯來書作者告訴我們:基督「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四15) 這裡「體恤」原文的意思不只是「感同身受」,更有「親身經歷的意思」。祂親身經歷我們的軟弱,我們會飢餓,祂也會飢餓。我們會流淚,耶穌在拉撒路墳前也哭了。我們懼怕死亡,而基督在客西馬尼也極其憂傷,求父神撤去死亡的苦杯。我們會死,基督也會死,且真的死了。按人性說,祂真的與我們一樣,是一陣去而不返的風,盡都如草,草必乾枯,花必凋殘。

正統的基督教神學堅持上帝是不能受苦的。造物主不會死,除非造物主成為受造的人,否則祂沒有辦法經歷人性中的軟弱及死亡。一些聲稱基督的人性非受造,永恆自存的人,其實他們等於是拒絕承認基督取了一個會朽壞的人性,能夠真實經歷死亡的。他們當然不會否認基督真的死在十字架上。但是,假如他們相信基督的人性是祂聖子位格的一部分,是永恆自存的話,那這人性其實就是上帝的一部分,而這個上帝的一部分如果經歷死亡的話,就等於是說上帝是會死的。不,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嚴格來說是人性上的死亡,儘管是聖子的位格經歷人性上的死亡。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基督所取的人性與我們一樣,祂是受造的人。

因此亞他拿修(Athanasius)說:「聖子在馬利亞的母腹中造了一個人,並且住進這個人裡面,如同住在殿中。」這個比喻當然不是非常的精準,但是能夠看見它的意思。希伯來書十一章5節說神為基督「預備了身體」,也就是人性。「預備」原文原型是 katartizo,希伯來書作者在下一章,十一章3節再次使用同一個字,中文和合本版就翻譯成「造成」。希伯來書作者在這𥚃說我們曉得:「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來十一3)。不論希伯來書十章5節的Katartizo是翻譯成「造了」或者是翻譯成「預備」,這個用詞的含意非常明確: 也就是基督的人性並不是永恆自存的,而是上帝的大能使其從無變有。這跟約翰筆下的「道成肉身」是一樣的意思:本來沒有,變成有。

而正統的基督論因此就會區分「肉身內的道」(Logos ensarkos),以及「尚無肉身的道」(Logos asarkos)。按人性說,基督不是永恆自存的。聖子在道成肉身之前, 並沒有人之為人的本質。祂是在道成肉身之後, 才取了人性,才成為受造的人。按神性说,祂是永恆自存的造物主。但按人性說,祂是受造的人。

聖子的虛己

華人教會當中有一些牧師及神學家對這種基督論正統的說法不能接受。過去我跟一位老牧師辯論這問題,他一直堅持說:「我不能接受基督的位格裡面有任何受造的部分。」我們其實可以從這句話看出,堅持這種意見的人其實沒有明白迦克墩正統。他先落入了另外一個被大公教會定為異端的見解,所以才會拒絕基督人性受造的本質。他們說,他們不能接受基督的位格當中有任何部分是受造的。但事實上,迦克墩信經強調,基督的人性並不是祂位格的一部分。迦克墩信經開宗明義地宣告, 基督完全是神完全是人 Fully God and fully human

有人認為基督一部分是神,一部分是人, 而大公教會查考聖經,裁定這樣子的說法是異端。基督是一個位格,這個位格是不能切割的,祂完全是神,完全是人,不能把神與人分成祂的兩個部分。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不是祂位格的兩個部分, 而是祂整個位格的兩個本質。所以基督的神人二性的關係,不是部分-部分,而是完全-完全。祂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神,百分之一的人。祂是百分之百的神,百分之百的人。我們以後會逐字來解釋迦加墩的文本。在那個時候我們會仔細解釋基督的神人二性怎麼樣聯合在一個位格𥚃面。

我們現在需要明白的真理是:基督的位格是聖子的位格,始終是自有永有的聖子到上帝,是造物主。而祂的人性,也就人之為人的本性,是在道成肉身之後加上去的這個人本來不存在,道成肉身之後才有這個人,是從沒有變成有的。所以約翰才用了那個字egéneto

當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7節提到聖子的虛己的時候,約翰福音一章的道成肉身基督論就提供給我們非常寶貴的詮釋原則。保羅說基督「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 也就是說那位不能受苦,不能受死的上帝,藉由虛己的行動成為了人,以至於祂能夠作為人,替我們死在十字架上。

「虛己」這個字原文是「倒空自己」的意思。十九世紀有一派神學提出一套理論叫做「倒空論」(Kenotic Christology)。這個倒空論主張說,聖子道成肉身的時候把自己的神性給倒空了,減少了自己的神性,在復活以後才把這些神性收回來。這種理論雖然在初代教會沒有成形,但是亞他拿收、奧古斯丁這些正統教父早就設想到這種詮釋的可能性,而他們,甚至他們的對手都知道,這種詮釋必然是異端,必然違反聖經的總原則, 因為上帝是不能改變的。而倒空論卻說聖子在道成肉身的時候,把祂的神性給丟掉了,或倒空了,或減少了。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的神性是不能增加不能減少,祂是完美的上帝。

因此我們就必須從約翰福音第一章的道成肉身基督論,來解釋腓立比書二章的虛己論。約翰讓我們看見,聖子在道成肉身的時候,神性從未改變,而是在道成肉身的時候加上了人性。祂始終是造物主,成為受造者的時候仍然是造物主。祂是永生上帝,成為會死的人,並且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祂都仍然是不會死的永生上帝。因此基督的「虛己」並不是倒空或減少自己的神性,不是一個kenosis by subtraction, 而是保有祂位格始終就有的上帝本質,又增添了人性,增添了奴僕的樣式,是一個
kenosis by addition 。祂不是撇去自己的剛強變成軟弱,是在祂不改變的剛強之上再加上了軟弱。

換言之,基督的人性是祂位格本來沒有,後來增添的。這有什麼重要性呢?假設基督的人性是祂位格的一部分,而誠然基督的位格不能有任何一部分是受造的,那麼祂的人性就必須是永恆而非受造,在萬世以先就已經是基督位格的一部分了。那麼基督「虛己」之後,祂的人性經歷種種的變化,取了奴僕的樣式,從活的變成死的,又從必朽壞的變成不朽壞的而基督的人性如果不是受造的,如果是祂永恆位格的「一部分」,那麼祂在人性上的諸般改變,是否就意味著祂位格當中的永恆本質是會改變的?

但基督位格中的永恆本質是造物主的本質,是不能改變的。那可能會有人就解釋說,經歷這諸般改變的,並不是基督永恆的人性,而是祂道成肉身所取的一個物質的身體,這個物質的身體跟衪位格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基督的身體豈不就只是一個幻影、一個空殼。根據這樣子的說法,在十字架上面受苦的只是一個空殼、一個臭皮囊、一個幻影。但這個是第二世紀的「幻影說」(docetism)的異端,這個明顯違反聖經的教導。那麼那些堅持基督人性非受造的人,聲稱基督的人性在祂永恆當中就已經存在,是祂永恆位格的一部分,是上帝的一部分,是 humanity of God, 那這就必然導致God 上帝位格的本質在道成肉身的時候經歷了改變,上帝變成會改變的。但是聖經告訴我們, 在上帝裡面沒有轉動的影兒,上帝是不改變的。

這就是為什麼迦克墩信經必須要強調,基督的人性不是祂位格的一部分,不是自存的,而是受造,然後聯於祂自存的位格,加添在祂自存的位格𥚃面,成為這位格的第二個本質。所以基督的「虛己」從來就沒有改變,或減少祂的神性,而是增添了人性,增添了人的軟弱。初代教會正統神學家區利羅(Cyril of Alexandria)說:「神在祂已有的全知之上,又增添了祂藉由受試探所得到的知識,[如此,]祂並非因受試探而變為憐憫。」這是在解釋希伯來書四章15節的經文。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這𥚃很明顯的是,原文有一個意思就是,祂得到了藉由受試探得到了一種知識,是親身體驗我們軟弱的那種知識。上帝是全知的,上帝本來就知道我們的軟弱,而祂是作為人,又增添了藉由試探所得到的這種知識,並不是因為受試探才變成憐憫。祂本來就是憐憫的,這個憐憫從來沒有改變。所以這樣子,基督在人性上的種種改變,就不會造成祂永恆本質,也就是神性本質的改變。我們也不用落入幻影說或其他的異端。

敬拜受造物

道成肉身基督論Incarnational Christology的核心概念就是神成為人而祂之為神的存有卻未曾改變God became human without ceasing to be God。約翰福音第一章用希臘文egéneto「被造」3節的「被造」第14 節的「成了」這個字對我們解釋這句話的含意:The Creator became a creature without ceasing to be the Creator「造物主成為受造者而祂之為造物主的本質卻未曾改變」始終就是造物主。

但是有人可能會反駁,「根據聖經的教導,我們不能夠敬拜受造物,那是偶像崇拜。十誡明顯地禁止我們崇拜受造物,而聖經說耶穌是當受敬拜的,因此拿撤勒人耶穌不是受造的人,衪的人性必須是永恆自存的。」這種謬論在初代教會其實就已經被提出,而且被大公教會定為異端。第四世紀有一個異端神學家叫做亞坡里拿流,他說,基督沒有受造者的意念,只有造物主的意念,因為聖經說基督是當受敬拜的,而聖經又禁止敬拜受造物。

當時在迦帕多嘉這個地方有一位正統神學家叫做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迦帕多嘉三教父之一,他提出一個問題來反問,並且反駁亞坡里拿流的這種謬論。尼撒貴格利指出,聖經說基督是大祭司,而祭司職分是什麼?祭司職分就是對神獻祭,獻上敬拜。所以基督是獻祭者,基督敬拜者。如此,基督是以受造者的身分獻祭,還是以造物主的身分獻祭?沒有錯,受造物物不可以受敬拜,但是難道造物主可以成為敬拜者嗎?如果基督是以造物主的身分敬拜聖父,這豈不等於說基督是比聖父次等的神,需要來敬拜聖父? 但這個是「次子論」(subordinationism)的異端是亞流派的異端,這早就被定為異端了。我們也是沒有任何人可以接受這樣子的說法。我們沒有任何人可以接受說「永恆的聖子敬拜永恆的聖父」,我們都相信聖子與聖父是同尊同榮的。

因此,根據大公教會正統對聖經的解釋,基督既是獻祭者,也是受敬拜者。這就代表祂同時是受造的人,也是造物的主。只有受造的人能夠敬拜造物主,也只有造物主能夠受受造的人的敬拜。按人性說,祂是受造者按神性說,万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作為受造的人,祂就代表我們將自己一次獻上作永遠的祭獻給神,好讓我們在祂裡面也可以把自己獻上當作活祭而作為創造萬物的神,祂悅納我們在祂裡面獻上的祭。

道成肉身:造物主與受造者的區別

「道成肉身」的意思就是神成為人,而祂之為神的存有卻未曾改變。造物主成為受造者,而祂之為造物主的本質卻未曾改變。這在大公教會的信經,還有宗教改革的正統神學論述當中,是非常明確的立場。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論及聖子,說「萬物是藉著主受造的」。然後接著說「主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由聖靈感孕,從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取著肉身並成為人。」也就是說,聖子本來沒有人的本質,從天降臨,由馬利亞所生以後才成為人的。基督的人性不是在永恆當中就有的,是道成肉身以後才有的。因此迦克敦信經說基督「按神性說,在萬事以先,由父神所生按人性說,在末世為了我們還有我們的救恩,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迦克敦信經又說,基督按神性說,與父本質相同按人性說,與我們本質相同。人之為人的本質,就是由神所造,有神的形像。在初代教會第五次大公會議的時候就宣告「如果有任何人宣稱或認為主的靈魂是先存的並在道成肉身童女懷孕前就已與神的道聯合他就該受咒詛英譯If anyone says or thinks that the soul of the Lord pre-existed and was united with God the Word before the Incarnation and Conception of the Virginlet him be anathema

到了宗教改革以後,比利時信條第十九條宣告,基督的「神性始終乃非受造的,無始無終,充滿天地萬有而基督的人性亦未曾失去其屬性,而是持續擁有受造物的屬性。有的版本作而始終是受造者』),祂存在的年日有個開端,屬乎一種有限的本質,並繼續保有屬乎真實身體的一切屬性。」英譯As then the divine nature has always remained uncreatedwithout beginning of days or end of lifefilling heaven and earthso also has the human nature not lost its propertiesbut remained a creaturehaving beginning of daysbeing a finite natureand retaining all theproperties of a real body)加爾文在約翰福音一章15節的講道,《論基督的神性》這篇講道當中就寫道:「我們要確定,基督按神性說乃是受造的,但我們必須更進一步認識祂為我們永恆的上帝。」He hasto besurebeen created with respect to His human naturebut we must go further to know Him as our eternal God

神成為人而祂之為神的存有卻未曾改變。這種道成肉身的基督論在我們接下來幾堂課思想迦克墩信經的時候會有更詳細的解釋。今天我們先講到這裡,我們下次再見。


成為我智慧   4:1-4

聖經歸正教會主日證道|雅各書系列|05/10/2020|呂沛淵牧師

前言: 雅各說「天上來的智慧」才是真實的智慧: 先是清潔,後是和平(平安)。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智慧(3:15),所帶來的是嫉妒分爭,結果是擾亂和各樣的壞事。雅各在第四章,仔細論到世界、老我(私慾)、鬼魔的危害,勸戒基督徒認清這三大敵人的真面目。這三大敵人所玩弄的手段,是虛假智慧、將要敗亡之人的智慧。雅各在4:1-6論到私慾與世俗,在4:7-10論到惡者。雅各在4:1指責教會信徒之間彼此的爭戰鬥毆,利用舌頭彼此論斷(4:12)與彼此埋怨(5:9),勸戒信徒洞察問題的根源,且指明悔改歸正之路。

1. 私慾 

(1)「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哪裡來的?」這是繼續3:14所說的嫉妒分爭問題,雅各直接指出答案:「不是從你們百體(肢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麼?」,私慾pleasures, passions此字在新約中出現5次,其他4次都譯作「宴樂」,見雅4:3,彼後2:13,路8:14(與思慮、財富並列),多3:3(與私慾lusts並列)。雅各在此是指信徒裡面仍然存在的老我罪性、肉體情慾,即1:14-15中的同義詞「私慾」。

(2) 私慾在我們裡面蠢蠢欲動牽引誘惑,要我們順從試探。當私慾懷了胎,就生出罪來。所以,羅7:23「我肢體中犯罪的律」與「我心中的律」交戰(戰鬥),要把我擄去。我們肢體裡面的私慾,是繼續戰鬥(動詞是繼續進行),不斷的挑起教會信徒之間爭戰wars鬥毆fights,特別是使用舌頭作武器(3:1-12)

(2)「你們貪戀,還是得不著,你們殺害嫉妒、又鬥毆爭戰,也是不能得」,貪戀是1:14-15私慾的動詞型,殺害嫉妒,鬥毆爭戰(4:1),雅各連續用了五個動詞來描述私慾發動,所帶來的可怕後果,包括一切的惡言惡行(3:14;太5:21-22;約壹3:11-1215)。然而,還是得不到,也是不能得到平安的善果義果(3:17-18)。因為嫉妒分爭,必定帶來擾亂和各樣的壞事(3:16)

(3)「你們得不著,是因你們不()求」,雅各在1:5-7已經說: 當祈求神賜給我們智慧(上頭來的智慧,3:15)。主耶穌在太7:7-11 (29:12)應許「你們祈求,就給你們」,並且太7:12說這是我們在任何事上的待人之道,把好東西給別人,而不是爭戰鬥毆。禱告是我們行事為人的智慧來源。

(4)「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私慾)中」,雅各在1:6-7已經說明得不著的原因,是不懷著信心(疑惑)、心懷二意的人。在4:3這裡說得不著的另一原因是妄求ask wrongly,目的是浪費在宴樂(私慾)裡,凡是出自私慾的動機來祈求,就是妄求,因為這不是按照主的旨意求(約壹5:14)
(5) 真實的禱告是以「主禱文」(6:9-13)為根基框架,並且以此為起始,效法主耶穌在客西馬尼的禱告「父阿,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成就」(6:39;可14:36),這樣才能避免自我中心的妄求。

2. 世俗(世界)

(1)「你們這些淫亂的人(淫婦)哪」,雅各稱這些貪戀世俗的信徒為淫婦,因為貪愛世界拜偶像,是背棄神,對神不忠實(9:1;結16:15)。這是根據舊約背景,舊約聖經常以「婚姻」描述神與他子民的聖約關係(54:1-6;耶2:2)

(2) 教會是主基督的新婦(5:22-33),信徒已經委身主基督,但是仍然有不專心愛主者,貪愛世界,這些人是雅各所責備的對象。貪戀就是陷在無知有害的私慾裡,是萬惡之根(提前6:10),貪心就是拜偶像(5:5;西3:5)。以掃貪戀世俗,是淫亂的人,是我們的鑑戒(11:16)

(3)「豈不知與世俗(世界)為友,就是與神為敵麼」,這個世代是邪惡淫亂的世代(12:39;可8:38),「所以凡是與世界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所以我們不可沾染世俗(1:27),因為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6:24)

(4) 自私、嫉妒、分爭、鬥爭,這些都是屬情慾(老我)的,而老我是與世界同夥,而世界是抵擋神的,所以從私慾來的這一切,都是與神為敵的。

(5)「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今生的驕傲,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2:15-17)

結論:

1. 面對我們裡面的敵人「私慾」(1:13):個人生命中的爭戰鬥毆來自肢體中的罪性私慾,這私慾與我們的靈魂爭戰,我們要禁戒這肉體的私慾(彼前2:11),若放縱私慾必導致教會中的嫉妒紛爭。我們必須倚靠聖靈,運用聖經,治死老我情慾(5:24)

2. 面對我們外面的敵人「世俗」(1:27):不可沾染世俗,不可貪愛現今的世界(提後4:10),向世界死,將世界釘在十字架上(6:14)

3. 基督徒生活的兩幅圖畫:
(1) 婚姻的忠貞:我們已經許配給主基督,不可失去向基督所存的純一清潔的心(林後11:2-3),所以要治死私慾老我,穿上新人(西3:5-10)
(2) 敵友的劃分:現今墮落敗壞的世界(將亡城,虛華市),天路客不可與其為友,縱容自己追求世俗享樂。我們更美的家鄉是在天上,我們入世但不屬世,乃是世界不配有的人(11:1638)

4. 如何勝過裡面與外面的敵人? 只有藉著向神祈求真實的智慧,天上來的智慧(1:5)。惟有詳細察看「使人自由的律法(聖經)」與「憑著信心禱告,一點不疑惑」(1:5-625),我們必能在基督裡得勝。我們的禱告是照著主的話感謝祈求,不可「忘求」,也不可「妄求」。

5. 主耶穌基督就是從天上來的智慧。我們捨己、走十字架的道路(9:23-24),與主同死與同復活是經歷真實的智慧。「主阿,成為我的智慧Be Thou my Wisdom」。

問題討論:
1. 雅各說到教會信徒之間有爭戰鬥毆,這是指那些言行? (3:14) 其根源何在? 何謂「百體中戰鬥的私慾」? 雅各書第1章如何描述此私慾?  新約其他經文如何論到此私慾?
2. 雅各在4:2用了哪五個動詞來敘述此私慾的運作? 還是得不到,也不能得什麼? 原因何在? 這與禱告有何關聯?
3. 我們得不著,是因為不求,沒有祈求甚麼? (1:5-7) 我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甚麼? 所謂「妄求」是指甚麼? 有哪些經文例證?
4. 雅各為何稱貪戀世俗的信徒為「淫婦」呢? 舊約背景是甚麼?  新約有哪些經文也是如此說到教會與主的關係? 淫亂就是對誰不忠實?
5. 世俗(世界)是指什麼? 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原因何在? 有哪些經文證明? 你是否有貪愛世俗的傾向? 在哪一方面? 如何防範呢?
6. 我們如何才能得勝裡面的私慾和外面的世界? 這與主基督的十字架有何關係? 在每日生活中當如何禱告,如何操練敬虔?



肉体的情欲

洛杉矶华宗恩约教会主讲道|加拉太书系列| 2020.05.03| https://mp.weixin.qq.com/s/rWV1i5fH4PMdUJgdZRgVVg

经文:加拉太书5:16-21
要点:
1. 性上的罪
2. 信仰上的罪
3. 人际上的罪
4. 生活方式的罪
5. 我们的盼望

加拉太书 5:16-21 和合本
我说,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但你们若被圣灵引导,就不在律法以下。情欲的事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有古卷加:凶杀二字)、醉酒、荒宴等类。我从前告诉你们,现在又告诉你们,行这样事的人必不能承受 神的国。

前言

保罗在这里使用的词语都是有非常微妙的含义,我们必须要非常仔细地去了解这些字的含义,我们才能知道保罗到底给我们呈现的是什么。我们今天也会讲到平时不会讲到的问题,比如关于性、邪术的问题。保罗论证的大的背景,保罗从神学的论证转到了基督徒生活的应用,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律法和福音的区分使得我们知道该如何过基督徒的生活,我们作为基督徒该如何成圣,我们的动力在哪里?上一讲里提到,我们作为基督徒自由的行动是爱,而这个自由的阻碍是肉体的情欲。因此要找到我们真正成圣的动力,就是圣灵,来打破肉体情欲的阻碍。今天我们来看,到底什么是肉体的情欲?我们如何分辨我们是否活在肉体的情欲当中?

保罗所谈的不仅仅是道德提升而已,靠个人的能力去做一些改善。保罗想我们彰显的是末世的张力。什么是末世的张力?是那个将来的世代、新的创造的世界,和今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彼此有这样的张力。圣灵代表将来的世界,圣灵是末世的圣灵,圣灵所代表的新世界的力量闯入到今天的这个世界里,产生了与这个旧世界的碰撞。因此,我们所经历的就不仅仅是外表的改变而已。这是两个国度的碰撞,这是两个世代的战争,亚当代表的肉体情欲的世代和圣灵代表的基督的末后亚当的世代的争战。

这两个世界像两棵树一样:肉体世界的树根是这个弯曲悖逆的世代,这个罪恶的国度;而圣灵则是新创造的世代,是上帝的国度。这两棵树的根扎在不同的土壤上,会结出不同的果子。肉体所结的果子,指的是堕落败坏的人性的彰显的样子;而圣灵所结的果子,则是新创造的彰显。保罗对比了这两棵树所结的果子。

从文学体裁来分析,保罗罗列了具体的恶行与美德,这并不是犹太文学的特点,而是希腊文学的专长,最为著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作品,这里面会讨论许多美德和恶性。不仅是保罗,新约其他地方都显示了当时这种流行的希腊文学体裁。保罗罗列了15项恶行和9样美德,但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伦理学的清单,他会说“等类”(v.21)或者“像这样的事”(v.23),就是说还有很多类似的他没有一一列出。保罗的目的不是像哲学家那样全面解析各个伦理议题,保罗是一个牧师,保罗是要向加拉太人表明,他们如今已经被这个罪恶的世界侵蚀了,他们需要马上离弃假教师的教导,回到基督的福音来,并且顺服圣灵来过基督徒的生活。

肉体情欲所结的果子有四个大的类别:性上的罪,宗教/信仰上的罪,人际上的罪,生活方式上的罪。

1. 性上的罪

性上的犯罪,肉体的情欲在我们的性的表达上结出的果子。保罗每次提到罪时,几乎都是从性上的罪开始的(罗1:24;林前6:9;弗5:3;西3:5),甚至有时只提性犯罪(帖前4:3)。尽管,肉体这个词并不是狭义上的性犯罪,但是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性上的犯罪永远是道德的风向标。

奸淫(Porneia):这个词狭义来讲是指与妓女进行性行为,但更经常用来泛指一切非法的、在合法婚姻之外的任何性行为,这包括婚前、婚外,任何在婚姻之外的性行为。

污秽(akatharisia):这个词的本意是肮脏、不洁净意思,往往指在旧约礼仪律中沾染不洁会使人进入污秽的状态(太23:27),延伸到道德层面时常隐喻指性方面的犯罪。性犯罪会玷污了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使人进入污秽的状态。

邪荡(aselgeia):指的是缺乏约束的行为,越过道德公知的界限,并且做这些事的时候没有羞耻感,在公开场合做不得体、放荡的行为等,这里有很强的性方面的含义,例如穿着过分暴露、言谈举止的放荡。

保罗用这三个词形容性上的犯罪。性犯罪是各个时代最常见流行的罪,特别是在古希腊-罗马社会里,他们对婚姻之外的性行为抱有相当开放的态度。尽管罗马法规定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但是上层阶级通常实际上执行多妻制,他们称之为妾。甚至在人们根据妾的数量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这和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文化相似。除了妻妾之外,奴隶也经常是性工具。除此之外,还有公开的妓院提供性服务,甚至在某些罗马神庙里,提供公开的神庙妓女或娈童,供给敬拜者使用。我们今天所谓的现代性解放,实际上只是回到古罗马异教文化中。然而基督教的出现彻底带来了整个罗马的性文化的革新,甚至中国近代的性文化的改变也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绝不是禁欲主义的宗教;相反,圣经给我们看到性是上帝创造的最高峰。尽管在历史上,尤其是修道主义的兴起,使得我们在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有错误的理解。从圣经来入手的话,我们看到上帝是造男、造女(创1:27),上帝起初造人的时候就把性放在里面,并且上帝起初创造的样式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两个不同性别的人,要通过性的结合成为一体(2:24)。因此,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性本身是美好的创造,并不是邪恶的,性是上帝亲自创造的,所以是神圣的。圣经非但没有贬低性,反而给了性极大的尊严和尊贵。

性是在婚姻的圣约中被创造的。上帝创造男女两性,以及婚姻里性的结合。上帝创造性的目的是为了彰显他与他子民的关系。旧约圣经经常用婚姻的关系来比喻上帝与以色列民的关系,而新约保罗用夫妻的结合来比喻基督与教会的关系:“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31)。基督与他的教会联合是那么的亲密,那么的甜蜜,是那么的忠贞,只有上帝创造的最高峰的婚姻和性才能形容的。因此,当你符合上帝创造的旨意来使用性,不但不是污秽的,反而是荣耀上帝的行为,是圣洁的。如果你想要在婚姻里彰显上帝的荣耀吗?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营造美好的夫妻性生活。性不仅是夫妻双方的权利,也是彼此的责任。

然而,因为人类的堕落,上帝原本创造的美善之物都被人扭曲、滥用了。既然性原本是创造中如此重要的部分,自然也被滥用的最严重。在婚姻之外被滥用,例如婚前性行为,或者婚外情,单身人或者已婚的人消费色情服务或产品;在婚姻之内也滥用,例如性暴力,或者拒绝尽配偶的性生活的责任。

性犯罪常常会以爱的名义,然而却是虚假的自私。有的人会说他们婚前性行为是因为太爱彼此了,所以他们必须要进行婚前性行为,这个说法也包括婚外性行为的人,他们会说:“我之所以在婚姻之外去找那个人,因为我太爱那个人了。”但是,我们需要去揭露这个谎言。婚前、婚外性行为不是出于真正的爱,而是我们要用彼此的身体来满足自己,但我们不会给彼此任何婚姻誓言的忠诚承诺。这是自私,不是真正的爱,不是委身的爱。我们需要非常谨慎,作为基督国度的子民,我们必须在性上彰显圣洁,活出顺服上帝创造旨意的性和婚姻生活。这是保罗给我们看到,肉体的情欲所结的果子,最明显的就是性上的犯罪。

2. 信仰上的罪

保罗从性犯罪过渡到了信仰犯罪,这是很自然的过渡。既然圣经把上帝和他子民的关系形容成夫妻的关系,那么,偶像崇拜就不难理解是属灵的奸淫。在灵性和信仰层面背弃了创造宇宙万物、并拯救我们的真神,这就是属灵上的奸淫罪。在旧约当中,上帝明令禁止拜偶像,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与他子民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像夫妻一样,这个关系是排他的,上帝不允许他的子民敬拜其他的假神。就像夫妻之间,丈夫和妻子不允许彼此去爱另外一个人一样。

偶像崇拜(εἰδωλολατρία):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敬拜一些神像,而上帝命令禁止我们这样做,因为这些神像不是真正的上帝,而是人凭着自己想象捏造出来的假神。

邪术(φαρμακεία):最直接的意思是使用药物(pharmacy),但这个词慢慢带有使用毒药的意思,引申出来就是使用巫术、密术、魔法的意思。圣经中提到交鬼,与邪灵(堕落的天使)做交易。基督徒需要知道,邪灵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巫术、黑魔法、通灵术是真实存在的邪恶的操作,这在上帝眼里是极大的邪恶。很多时候,邪灵会与偶像崇拜相关联。

人天生对超自然的事有好奇,因为人是属灵的受造物。人被造是有能力认识上帝,而上帝是个灵,因此人总是自然的会思考属灵的事、d超越的事,永恒、神等概念。然而,堕落的罪人无法靠自己的能力正确的认识上帝,他们只会不断自己发明许多的偶像和错误的属灵思想。

此外,不只是人堕落了,还有天使也堕落了。堕落的天使就是我们常说的邪灵,他们也在搅扰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敬拜上帝。不是所有超自然的现象都是出于上帝。例如埃及的术士也能模仿摩西的神迹。魔鬼也能行异能。因此,我们不要被迷惑。交鬼、行巫术,这些是上帝眼里是极其可憎的。作为基督徒,我们一定要禁止一切这样的事情发生。尽管我们有的时候会很好奇,包括中国人常见的算命,或者跳大绳,这些是上帝看来非常可憎的。我们是属于光明的国度的,光明与黑暗没有任何相交的。因此,我们不能把所有超自然现象等同于上帝的工作,我们必须杜绝一切的邪术和魔法。邪术的特点是让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更强大的力量,这使那些交鬼的人感觉自己很强大,实际上他们是被鬼利用,但这些人至终都要灭亡。

魔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人的心偏离真正的上帝,去敬拜偶像。极端的形式是真的去交鬼,但是很多人没有交鬼,但是他们依旧是被魔鬼迷惑的。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宗教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像,特别是在古希腊-罗马多神宗教里,他们有成千上万的神供人们挑选。拜偶像不仅仅是拜有形状的神像,偶像是一切在我们心中取代上帝的事物,因此保罗说贪心就是拜偶像。我怎么分辨我是否在拜偶像?我们心中最想拥有的、最爱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偶像。偶像要求的和上帝要求的是一样的。上帝要求我们尽心、尽力去爱他,上帝要求我们去敬拜祂、顺服祂。偶像要求的也是这些,偶像要求你去爱他、敬拜他、顺服他,花最多时间去追求的东西,就是你的偶像。因此,今天我们依旧活在多神文化里,尽管我们没有那些神像,我们敬拜的是我们的事业、家庭、财富、成功、名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追逐的神。但这背后是古蛇最古老的谎言,也就是“你去伸手摘那个果子吃吧,当你吃的时候你就会像神一样。” 所有的偶像敬拜最后都是我们在敬拜自我,我们把自己当做上帝来敬拜。肉体的情欲所产生的第二种恶果就是我们不去敬拜上帝,而去迷信神秘宗教,或者敬拜各样的偶像,而这背后最大的偶像就是自我。

3. 人际上的罪

接下来,保罗罗列一系列敬拜自我产生的罪,首先是,我们与他人之间产生的罪,最后是我们自己生活中产生的罪。

保罗所罗列最长的恶行,这是人际关系上的罪: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有的抄本还有一个凶杀)。可以看出,这是加拉太教会面对的重点问题。如果仔细来进行字义研究,我们会发现,保罗不只是罗列一些近义词而已。这是一份有序的罪恶清单,向我们展现了彼此为敌的渐进发展过程。

仇恨ἔχθρα:是一个比较泛泛的词,可以指对立的意思,这是罪产生的最普遍的问题。上帝的律法要求我们要彼此相爱,但罪是对律法的悖逆,因此罪产生的行为就是彼此相恨、彼此敌对。恨的表现程度不一,有弱有强。接下,保罗就给我们展现了恨的从弱到强的发展。

争竞ἔρις:就是争吵、吵嘴,特别是意见不合时进行有罪的冲突。意见不合本身并不是罪,罪是当出现意见不合的时候,我们没有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和平的协商及讨论,却以错误的方式比如争吵的方式来回应。这是恨在言语上的表现。这是非常常见的,婚姻家庭,或者是家庭学校教会里面,就是吵架拌嘴。

忌恨ζῆλος: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对他人取得的成功和成就有强烈的负面情绪,妒忌(BDAG, 2),这或许可以说是自我敬拜在情感上的初步表现,是内心里的,没有显露出来。

恼怒θυμο:指的是怒气爆发、暴怒,这是比忌恨更强烈的情绪,是外显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引发了结党。

结党ἐριθεῖαι:这个词的词根和争竞是一样的,词的本意指的是一种“自私的野心”,通常是指政党之间的争吵。这不仅仅是偶尔发生的个人性的争吵,而是团体性的争吵,但还是偶尔出现的。这种争吵继续升级,就成了纷争。

纷争διχοστασία:指的是两个团体持续对立的一种状态(BDAG),这种持续对立的状态就形成了党派αἱρέσεις,和合本把这个词翻译成异端是不准确的,这是后期教会神学辩论后给出的定义,而不是这个词的本意。αἱρέσεις本意指的是“党派”或者“运动”的意思,一个相对较固定的团体(路加说“撒都该教派”,用的就是这个词,参徒5:17)。

嫉妒 φθόνος:这和前面的忌恨很相似,都是因为一种对他人的成就产生强烈负面情绪。整个加拉太教会的纷争是如何导致的?就是互相嫉妒、互相看对方靠着律法主义成就的一些事情,自己不服,因着自己的自负,而去嫉恨、嫉妒别人。保罗用一个词概括了整个加拉太教会结党纷争的状况,这是自我敬拜在人际关系当中所产生的恶果。在这里面一定存在着律法主义,律法主义的思想更加加剧了这种纷争。在肉体情欲的统治下的群体,就充满争吵、对立、纷争。这绝不是偶然或独特的例子。这在被基督用自己的宝血买赎的教会里发生的事情,是十分令人痛心。

4. 生活方式的罪

这种属肉体情欲的自我敬拜,不但体现在我们人际关系上的恶行,也在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上结出恶果。这里保罗提到了两个例子:醉酒和荒宴。

醉酒(μέθη):这个词可以指微醺,但醉酒与后面荒宴联系起来则通常指一种集体性的喝酒比赛,酩酊大醉的酗酒(参罗13:13)。这是第一世纪古罗马很流行的生活方式(Douglas Moo)。尽管圣经很清楚的表明喝酒本身不是罪,主耶稣自己也喝酒。但是,圣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对酒毫无节制的滥用则是罪。醉酒能引发其他的罪,例如饮酒滋事、放荡、对自己没有约束等等。因此,保罗明确要求提摩太禁止选派任何好醉酒的人担任教会监督或执事的工作(提前3)。醉酒往往是在极度放荡的宴乐时候进行的。

荒宴(κῶμος):荒宴原意指的是在敬拜希腊神明时所进行的酒席,后泛指一切无度的宴乐消遣。在古罗马上层社会,持续数小时以上的宴席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其中包括大量的饮酒,以及戏弄奴隶或妓女。醉酒、荒宴、暴饮暴食同样是敬拜自我、肉体情欲产生的恶果。甚至保罗把醉酒与奸淫、拜偶像同列,可见保罗对这种罪的严肃程度是多么的高。

5. 我们的盼望

保罗在这里向我们揭示了,加拉太教会已经被肉体的情欲攻陷了、被世界侵蚀了。加拉太教会所面对的问题,绝不是独特的。我们今天每个基督徒,每间教会也都会面对同样的威胁。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肉体的情欲与圣灵不断地争战,拦阻我们活出基督里的自由,使我们不断被拉回到被罪奴役辖制的状态。因此我们不能对自己过分地乐观,我么必须严肃地对待这些罪,而且我们无法依靠自己,必须依靠圣灵的大能。我们要记得,这不仅仅是道德伦理的自我提升,而是两个国度的相争。因此,保罗说,凡行这些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国。

弟兄姐妹们,你们是属于神国的子民,因此你们不要效法世界。如果你们在这些事上还活在罪里,如果你还活在性犯罪的生活里,如果你还在拜偶像,如果你还有交鬼的行为、去算命,如果你还活在仇恨和纷争中,如果你还时常醉酒、暴饮暴食、荒宴的话,那么很可能你被肉体的情欲捆绑。我以基督仆人的心劝你,悔改吧!不要刚硬着心自欺。悔改、回转,信靠基督的宝血洗净遮盖你的罪,然后依靠圣灵来过自由的生活!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说我做这些事情没有什么问题。保罗非常严厉地提醒我们,如果你行这些事的话,你比不能承受神的国。现在马上悔改,回转到上帝面前,修正你的行为方式。圣灵则把我们从自我中心里抽离出来,圣灵让我们看到另一位,就是拯救我们脱离黑暗国度进入光明国度的那一位,耶稣基督。

基督是真正的忠诚的丈夫,他忠贞的与他的新娘,就是他的教会联合,绝无他心。他绝不会抛弃他的教会,绝不会背叛她。他甘愿为她舍命,在十字架上背负她的一切的悖逆、淫乱,用圣道和水洗净她,成为圣洁。

正当我们正在被魔鬼戏弄勾引,把上帝丢在一边去盲目追逐心中的偶像时,我们看到耶稣基督是真正的敬拜者,他是完美的义人,他从不偏离上帝去追逐偶像。在面对撒旦要把万国的荣华都赐给他时,基督坚定的拒绝拜他:“撒旦,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侍奉他。”(太4:10)耶稣替我们胜过了拜偶像的试探。

当我们彼此相争、彼此嫉妒纷争时,基督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他从不仇恨、争竞、忌恨、恼怒,他从不结党纷争,他所栽种是和平,收获的是公义,并把他的和平赐给我们。因此,我们在教会当中应当彰显在教会里面的合一和和平。

基督为我们做了恩赐好管家的榜样。他不但没有禁止使用上帝赐给我们的一切美善之物,包括酒的使用。他在婚宴上甚至把水变成酒。耶稣与罪人吃喝,但他从没有荒宴醉酒,没有把自己交给酒和肚腹。

总结

因此,让我们来到耶稣基督面前,让我们承认我们的罪,让我们效法他的样子,让我们祈求他的灵来改变我们的生命。最后让我们一同的仰望他,并期盼他的国度早日降临!保罗让我们看到作为基督徒、已经被圣灵重生的人,我们需要杜绝、拒绝这样的生活方式,要与我们的肉体做斗争,不要做反律主义者,自己欺骗自己,怀着敬畏上帝的心来过圣洁的生活。阿们!




版权所有 © 2020 。作者保留发表、出版、署名、修改、改编权利。请勿于商业途。欢迎转载,请保留件格式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