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崇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崇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10-18

 們從宗教改革的崇拜和禮儀中可以學到什麼
What We Can Learn from Reformation Worship and Liturgies

作者:傅格森(Sinclair Ferguson)譯者:誠之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studying-reformation-worship-liturgies/
https://www.h-land.us/blog/7bd15b90-0fd9-11eb-bdcc-558086d9b702?fbclid=IwAR2y1ENDOYbf3pKvUWrxhlfsWpdUVaf1ozsdlQ06xRIlVSDiKi9ybFCuRHs
 
《宗教改革的崇拜:來自過去、給當代的禮儀》是一個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豐富資源,代表著編輯和翻譯者的巨大愛心。它彙集了由更正教宗教改革中的一些領頭人物精心製作的崇拜禮儀,他們使用這些禮儀來幫助在各樣的地點和教會中的敬拜服事。
Reformation Worship: Liturgies from the Past for the Present is a resource of almost unparalleled richness in its field, representing an immense labor of love on the part of its editors and translators. It gathers together liturgies crafted by som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and employed by them to aid worship in a wide variety of places and churches.
 
對那些參與這項工程的人,我們欠他們極大的債。我確信,他們會告訴我們,我們償還這筆債務的最佳方式是認真閱讀,按照聖經來加以評估,然後深入瞭解過去在這些崇拜儀式中所表達的敬拜首要原則,並在我們現在的崇拜中明智而敏感地應用這些原則。這必將帶來對三位一體神崇拜的全新變革。
We owe an immense debt of gratitude to those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this project. They would, I feel sure, tell us that the best way we can repay that debt is to read carefully, to assess biblically, and then to reach down into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worship variously expressed in these liturgies from the past, and apply them wisely and sensitively in our worship in the present. This can only lead to a new reformation of the worship of God the Trinity.
 
這種藉著聖靈的能力與天父的接觸,才能幫助上帝子民的會眾,在他們所在的地方和時間裏,以更新的心靈,轉變的情感和聖潔的喜樂來敬拜。
Such access to the Father through the Son in the power of the Holy Spirit can alone help the congregations of God’s people, in the place and time they occupy, to worship with renewed mind, transformed affections, and holy joy.
 
崇拜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Worship
 
《宗教改革的崇拜》是一本重要的書,原因有幾個。
Reformation Worship is an important book for several reasons.
 
首先,太明顯了,我們可能沒有充分強調它,就是它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證據,證明來自各國的改教家們如此關注崇拜主題的方式。他們很清楚,福音的重新發現和敬拜方式的改革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歌唱讚美、認罪和認信、禱告,以及讀經講道,都不過是聖道事工的不同方面而已。
The first—so obvious that we might not underline it sufficiently—is that it gives impressive testimony to the way the reformers in various countries devoted so much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of worship. They well understood that the rediscovery of the gospel and the reformation of worship we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because sung praise, confessions of sin and faith, prayer, and the reading and preaching of Scripture are but various aspects of the one ministry of the Word.
 
出於這個原因,改教家認為將教會崇拜禮儀視為應用聖經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崇拜服事的順序不能簡單地隨意拼湊。它可能屬於「無關緊要的事」(adiaphora;譯按:即聖經中沒有明確規定,可以按基督徒的良心自由選擇的事);但是「無關緊要的事」絕不能對聖經的一般教導無動於衷(正如威斯敏斯特神學後來明確指出的那樣,WCF 1.6)。
For that reason, the reformers regarded the liturgies that framed the church’s worship as being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Scripture. An order of service could not therefore be simply thrown together casually. It might belong to the adiaphora; but “things indifferent” are never to be treated with indifference to the general teaching of Scripture (as the Westminster Divines would later make clear, WCF 1.6).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在1544年(當時他才30多歲)寫下了《改革教會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Reforming the Church),清楚地表明福音的重新發現和崇拜變革之間的結合。他是為了準備在斯皮爾斯舉行的帝國議會而寫的,他為他的小冊子寫了一篇〈對皇帝查理五世的謙卑勸誡〉的序言,他在其中充分論證到: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gospel rediscovery and worship transformation was made clear by John Calvin, when, in 1544 (and still in his mid-30s), he wrote The Necessity of Reforming the Church. Penned in preparation for the Imperial Diet at Spires, he prefaced his tract with a “Humble Exhortation to the Emperor, Charles V,” in which he tellingly wrote:
 
如果有人問,那麼,基督教主要是靠什麼在我們中間始終屹立不搖,並維護其真理的,就會發現,以下兩點不僅佔據了主要的位置,而且在它們之下包含了所有其他的部分,因此,基督信仰——[]一種知識——的整個實質乃是:第一,崇拜上帝的正當方式;第二,救贖是從哪個來源獲得的。當這些都被排除在我們的視野之外時,雖然我們可以用基督徒的名義來榮耀,但我們的認信卻是空洞和虛妄的……如果有人希望得到更清楚、更熟悉的說明,我會說,教會中的規則、牧師的職分和所有其他的秩序問題,都類似於身體,而這樣的教義,即規範對神應有的敬拜,並指出人的良心必須寄託在其救贖盼望的基礎的教義,則是激勵身體的靈魂,使它變得生動活潑,簡而言之,使它不至於成為一具僵死而無用的屍體。
If it be inquired, then, by what things chiefly the Christian religion has a standing existence amongst us and maintains its truth, it will be found that the following two not only occupy the principal place, but comprehend under them all the other parts, and consequently the whole substance of Christianity, [namely], a knowledge, first, of the mode in which God is duly worshiped; and, secondly, of the source from which salvation is to be obtained. When these are kept out of view, though we may glory in the name of Christians, our profession is empty and vain. . . . If any one is desirous of a clearer and more familiar illustration, I would say, that rule in the church, the pastoral office, and all other matters of order, resemble the body, whereas the doctrine which regulates the due worship of God, and points out the ground on which the consciences of men must rest their hope of salvation, is the soul which animates the body, renders it lively and active, and, in short, makes it not to be a dead and useless carcass.
 
至於我所講的,在虔誠人當中,或在有正確心智和理智的人當中,都沒有爭議。
As to what I have yet said, there is no controversy among the pious, or among men of right and sane mind.
 
這裏立即引人注目的不僅是基本要道——敬拜和福音——的結合,前者更被賦予了優先的地位,或許是因為正確理解福音所結出的第一個果子就是真正的敬拜。它就有這等的重要性。
What is immediately striking here is not only the combination of fundamentals—worship and gospel—but the fact that the former is given pride of place, perhaps because the first fruit of rightly understanding the gospel is true worship. It is that important.
 
為此,我們不應該貶低本書內容的價值,把它們當作一種禮儀考古學的挖掘,只有那些對古物或美學感興趣的人才會關注。因為這些禮儀是出於對天主榮耀的熱情而製作的。
For this reason, we ought not to devalue the contents of this book by treating them as a kind of liturgical archaeological dig, the concern only of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antiquities or aesthetics. For these liturgies were crafted out of a passion for the glory of God.
 
而這本彙編雖然不是作為時代的小冊子來制定的,但對當代教會來說,它卻蘊含著重要而有力的信息。
And while this compilation is not formulated as a tract for the times, it carries an important and powerful message for the contemporary church.
 
積極參與敬拜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Worship

 
 16世紀的改教家們都有一種深深的憂慮,那就是中世紀晚期的崇拜服事已經成為一種旁觀者的活動。會眾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
The 16th-century reformers shared a deep underlying concern that late medieval worship had become a kind of spectator event. The congregation was largely passive.
 
「敬拜者」,如果可以這樣描述的話, 他們基本上是彌撒這齣戲劇的觀眾, 和唱詩班唱的歌詞的聽眾。會眾並不是神聖的崇拜儀式的參與者,而是旁觀者。
“Worshipers,” if they could be thus described, were essentially observers of the drama of the Mass, and listeners to the words of the choir. The service of divine worship was not an event in which the congregation were participants so much as spectators.
 
因此,敬拜的「品質」不是以敬拜者的聖潔喜悅來衡量的,而是以音樂的標準、唱詩班的卓越表演、彌撒劇的美學印象,包括其中的聖袍、鐘聲、香,以及當然還有拉丁語來衡量的。就所有實際目的而言,敬拜是為你而做的——由他人所代理。
The “quality” of worship was therefore measured not by the holy joy of the worshipers but by the standard of the music, the excellence of the singing of the choir, the aesthetic impressiveness of the drama of the Mass, with its vestments, bells, incense—and, of course, its Latin. Worship was,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done for you—vicariously.
 
宗教改革將所有這些都轉化為個人崇拜者和會眾的積極參與和理解,既用悟性也用心靈來祈禱和歌唱(以及聆聽聖道、觀看並領受聖禮)。
All this the Reformation transformed into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ividual worshiper and the congregation, praying and singing (as well as listening to the Word and seeing and receiving the Sacraments), with both the mind and the spirit.
 
提出基本問題
Asking Fundamental Questions

 
在教會顧問評估「晨間敬拜的品質」的時代,很容易讓人想到,這樣的改革是需要的(人們會認為,除了敬拜的神聖領受者之外,這項任務超出了任何人的智慧)。我們的視線是否設定在水平方向,而不是垂直方向?我們是否已經不再渴望像以賽亞或約翰那樣的經歷,在手足無措的崇拜中匍匐在地?
It’s tempting to think that such a reformation is needed again in an age when church consultants assess “the quality of morning worship” (a task one would have thought beyond the wit of anyone but its Divine Recipient). Is our gaze being set horizontally, more so than vertically, and has our desire ceased for the Isaiah-like or John-like experience of being laid prostrate and undone in hand-over-the-mouth adoration?
 
保羅對敬拜的看法與我們是何等不同。
How different was Paul’s perspective on worship from ours:

 
「若……不通方言的人進來,就被眾人勸醒,被眾人審明,他心裡的隱情顯露出來,就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十四24-25
If . . . an unbeliever or outsider enters, he is convicted . . . he is called to account . . . the secrets of his heart are disclosed and so, falling on his face, he will worship God and declare that God is really among you. (1 Cor. 14:24–25)
 
無論當代敬拜急於填補教會傳統禮儀的哪一種空白,現代的「敬拜改革」通常很少關注這種敬拜異象。驅動著改教家的那些問題並沒有驅動著我們。
Whatever lacunae in the churches’ traditional liturgy that contemporary worship has rushed in to fill, the modern “worship revolution” has usually paid scant attention to this vision of worship. The kind of questions that drove the reformers do not drive us:
 
-「在崇拜中,上帝如何向我們揭示祂所喜悅的是什麼?」
“How has God revealed to us what his pleasure is in worship?”
 
-「我們如何在自己的會眾中切實地解決這個問題,使一切都能為榮耀上帝和造就聖徒而做?」
 “How can we work that out in practical terms in our own congregations, so that everything is done for the glory of God and the edification of the saints?”
 
如果我們不能提出這些基本問題,因而不探究聖經來尋找答案,我們對敬拜(也就是對神)的態度就有可能變成簡單的實用主義,甚至是相對輕率地模仿 「有效的方法」,甚至是在其他教會中看起來「很酷」的東西。
When we fail to ask these fundamental questions, and consequently do not probe Scripture to find answers, our approach to worship (that is, to God) will be in danger of becoming simply pragmatic, even a relatively thoughtless imitation of “what works,” or even seems “cool” in some other church.
 
舉個例子,很少有人注意到,即使是這樣一個表面上善意而純真的改變,從把我們所唱的詩篇和讚美詩的歌集上的歌詞印在大屏幕上播放,也很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結果非但沒有達到 「造就」的目的,反而往往是有害的。
To give one example, it is rarely noticed that even such an apparently well-meant and innocent change from having the words we sing printed in psalm- and hymn books to showing them on large screens can easily produce unanticipated effects. Rather than achieving the goal of “edification” the result is often to its detriment.
 
例如,年輕的基督徒在屏幕上只看到讚美詩或歌曲的一節,失去了整體的流暢度,他或她不知道正在唱的是詩篇、讚美詩還是靈歌。而且,更重要的是,當代的敬拜者不可能像他們的祖父母那樣,幾乎是把150首詩篇中的許多詩篇都熟記於心,其中既有讚美,也有哀歌,再加上許多對聖經的解說,以及其他數百首由聖徒寫成的讚美詩,他們的文學技巧和神學智慧,至少可以說,與我們的時代相比,令人印象深刻。
Thus, for instance, the young Christian sees only one verse of the hymn or song on the screen; the flow of the whole is lost; he, or she, does not know whether a psalm, a hymn, or a spiritual song is being sung. And, to boot, contemporary worshipers are unlikely to know virtually by heart—as their grandparents did—many of the 150 psalms, with both their praises and laments, plus many paraphrases of Scripture, and hundreds of other hymns written by men and women whose literary skills and theological acumen were, to say the least, impressive by comparison with ours.
 
而今天有哪一個年輕人,對基督教信仰、對自己參加的崇拜產生了新的興趣,在幾周之內,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使徒信經》等基督教信仰的總結背得滾瓜爛熟,使自己第一次能夠說出福音的基本真理呢?
And what young person today, taking a new interest in the Christian faith, in the worship he or she attends, learns by heart in a matter of weeks, almost effortlessly, a summary of the Christian faith such as the Apostles’ Creed, which enables him or her to state the fundamental truths of the gospel for the first time?
 
我們都熟悉「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這節經文(譯按:參見王上廿二52)。但我們太容易忘記,舊約聖經還向我們介紹了「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的罪,他接受同輩人的勸告,而不是探索過去的智慧,把以色列人引向災難。
We’re all familiar with “Jeroboam the son of Nebat who caused Israel to sin.” But it is all too easy to forget that the Old Testament also introduces us to the sin of “Rehoboam, the son of Solomon” who, accepting the counsel of his peers rather than exploring the wisdom of the past, led Israel into disaster.
 
在這樣的文化中,本書所介紹的禮儀似乎像是在清晨洗的一場冷水澡;但冷水澡可以使人奇妙地煥然一新、重新得力。這通常不是個人的錯,因為他或她的一生都是以流行音樂為飲食,他或她認為流行音樂是正常的,也是可取的。
In such a culture the liturgies presented in this book may seem like a cold shower in the morning; but cold showers can be wonderfully reinvigorating. It is usually not the fault of the individual whose whole life has been a diet of popular music that he or she regards it as both the normal and the preferable.
 
但是,如果偶然發現了一個古典音樂電臺,進入到巴哈和貝多芬、孟德爾松和韓德爾的世界,就會發展出一種新的對豐富性和深度的胃口,發現一個更有營養和更令人滿意的世界。
But if perchance a classical music radio station is discovered, and an entry is made into the world of Bach and Beethoven, Mendelssohn and Handel, a new taste for richness and depth develops, and a world is discovered that is both more nourishing and more satisfying.
 
古老的崇拜禮儀也是如此,使我們的敬拜有了形狀、韻律和節奏。
So it is with the old liturgies that give shape and flow and rhythm to our worship.
 
讓我們敬拜上帝
Let Us Worship God

 
這並不是對任何或所有古老禮儀進行僵化的採納,或卑躬屈膝的模仿的一個懇求;也不是一種語帶恐嚇且刺耳的堅持,說我們今天應該使用它們,只「因為改教家使用它們」。這可能,而且幾乎肯定會,對我們的敬拜產生一種死氣沉沉的影響。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生活在歐洲大陸上,也沒有人生活在16世紀。
This isn’t a plea for a wooden adopting, or a slavish imitation, of any or all older liturgies; nor is it an intimidating and metallic insistence that we should use them today “because the reformers used them.” That could—and almost certainly would—have a deadening effect on our worship. Most of us do not live on the continent of Europe, and none of us lives in the 16th century.
 
我們今天最需要的是在聖靈裏(in Spirit)以及在真理裏的敬拜(譯按:約四23的正確翻譯)。但古老的禮儀應該刺激我們仔細思考,並使我們問如何在今天應用他們的原則,以呼應他們三一神的、以基督為中心的、以聖經為依據的內容,使我們的敬拜,在我們的地方和時間,能呼應他們所表現的福音內容和節奏。
Our greatest need is for worship in Spirit as well as in truth today. But older liturgies should stimulate us to careful thought, and cause us to ask how we can apply their principles today in a way that echoes their Trinitarian, Christ-centered, biblically informed content, so that our worship, in our place and time, will echo the gospel content and rhythm they exhibit.
 
這不是一項容易的任務,它需要智慧、技巧、敏銳度,並謹慎地傳達出其中的原則和目標。但也確實如此,歸根結底,人們傾向於通過經驗和口頭指示來學習和成長。他們需要感知並品味一種更好的方式的幫助和價值。而由於他們的胃口可能已經被現代化的飲食所鈍化,所以一點一滴地推動是很重要的。
This is no easy task, and it requires wisdom, tact, sensitivity, and careful communication of principles and goals. But it’s also true that, at the end of the day, people tend to learn and to grow as much by experience as by verbal instructions. They need to sense and taste the help and the value of a better way. And since their appetite may have been blunted by a diet of modernity, it’s important to advance little by little.
 
我們也不能忘記宗教改革的一些關鍵要點:聖經及其闡釋的中心地位,以基督為教導,恩典的奇妙,對信心的需要,聖靈的事奉,對上帝獨享榮耀的渴望。因為如果沒有這些現實景況,到了最後,我們的敬拜可能會被最精美的禮儀所主宰,卻又是如石頭般的死氣沉沉,缺乏上帝同在的聖潔權能。
Nor must we forget the Reformation keys: the centrality of Scripture and its exposition, the focus on Christ, the wonder of grace, the need for faith, the ministry of the Holy Spirit, the desire for the glory of God alone. For without these realities, at the end of the day, our worship may be ordered by the finest of liturgies and yet be stone-cold dead, lacking the holy power of the presence of God.
 
在我的童年時代,幾乎每一次的敬拜儀式都是以同樣的話開始的:「讓我們敬拜上帝」。現在人們很少聽到這些話了。它們已經被各式各樣的詞語所取代,這些詞語在功能上的意思都是「讓我們感到自在」或「讓我們歡迎你」。我們的歡迎確實應該是熱烈而真實的。
In my childhood, virtually every service of worship began with the same words: “Let us worship God.” One hears them rarely now. They have been ousted by various forms of words that functionally mean “Let us be comfortable” or “Let us welcome you.” Our welcome should indeed be warm and real.
 
但敬拜是親近那位聖者;祂的臨在會產生一種莊嚴喜樂的感覺,和濃濃的令人感到謙卑的敬畏。正是這一點,使我們產生出令人手足無措的特權感,祂歡迎我們進到祂的面前。因為敬拜首先涉及的是神對我們的歡迎,而不是我們彼此的歡迎。
But worship is drawing near to the Holy One; his presence effects a sense of solemn joy, and of densely humbling awe. It is this that creates our overwhelming sense of privilege that he welcomes us into his presence. For worship involves first and foremost God’s welcome of us, not our welcome of each other.
 
我們需要歸回到這種對聖經和宗教改革的看法。這本特殊的崇拜禮儀集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在任何善於和明智地使用它的人手中,它必將成為教會的祝福。
We need to return to this perspective of the Bible and the Reformation. This exceptional collection of liturgies points u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In the hands of anyone who uses it well and wisely, it will surely be a benediction to the church.
 
編者注:這是《宗教改革的崇拜:來自過去、給當代的禮儀》(Reformation Worship: Liturgies from the Past for the Present),一書的序言,本書由Jonathan GibsonMark Earngey編輯(新成長出版社,2018)。

2019-02-15


改革宗崇拜的基础

摘自Joel RBeeke《加尔文主义导论——为了上帝的荣耀》经典传承出版,陈知纲、安娜翻译,本篇作者为Ray Lanning(雷•兰宁)。

敬拜真上帝,蒙祂悦纳的方法,就是神自己所设立的,又受袖自己所启示的旨意之限制;我们不可按人的想象和私见、撒但的提议,或以任何可见的表象,或其他非圣经所规定的方法来敬拜上帝。——《威斯敏斯特信条》

改教者进行了许多改革,其中最激烈的一项就是公共崇拜方面的革新。拉丁语弥撒及其各样附属事物均被废止:圣坛、神父、辅祭;法衣、祭台布;苦像、蜡烛、圣体、圣龛、圣体光座;已故圣徒的画像与遗物;念珠、圣坛屏风和圣坛围栏;以及诗班与管风琴。宗教改革以前,弥撒是教会信仰与生命的核心,因此,公共崇拜当如何进行是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会众的信仰与热情呼唤着一个全新的崇拜模式出现,以替代旧有的弥撒。

马丁•路德率先设计出德语弥撒,以会众的本民族语言改造了罗马弥撒,也清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腐化弊端。约翰•加尔文则认为应当继续深化这一改革。他提出,崇拜应当回归到更简单的形式与风格,采用古代教会即教皇制之前教会的崇拜模式。加尔文的这—主张已经实现了,在过去的100 年间,欧洲和北美的教会崇拜仪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路德宗和圣公宗教会重新引人了许多罗马的做法,这样“学像罗马”导致他们与天主教的一切神学差异日渐模糊;而另有一些新教教会不以圣经原则为约束,也不尊重古代教会和改教运动的见证,结果爆发了崇拜礼仪上的混乱。

我们不可能在这里全面地介绍崇拜改革的历史。首先,笔者要介绍加尔文的礼仪观,因为他的影响无处不在,渗透到改革宗教会中任何一个支派。随后,笔者将介绍加尔文的影响如何透过约翰•诺克斯、清教徒和威斯敏斯特会议的工作进入英格兰和苏格兰。最后,笔者将简要地讨论崇拜改革在北美的后续发展。

加尔文的礼仪观

加尔文提出了一套真正来自圣经话语的礼仪观念。崇拜行为的中心是圣经的传讲,这是唤起、光照其他崇拜行为的强有力的催化剂。圣礼中那些不属圣经的添加物被去除净尽,简化为洗礼和圣餐,并且礼仪从属于话语的宣讲。崇拜中引入了韵文版的诗篇,会众终于重新开始歌唱了。

加尔文在其著作《论圣礼》(Treatises on the Sacraments)的《教会祷告的形式》(Forms of Prayer for the Church)一文中阐明了自己的圣礼观。在加尔文的时代,此文是崇拜礼仪改革实践最好的指引。加尔文也在该书《日内瓦教会教义问答》(Catechism of the Church of Geneva)这一章的后半部分评述了自己在礼仪和圣礼改革方面的实践。

加尔文式的主日崇拜礼仪是以话语为中心的礼仪,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礼仪的中心活动是证道,即信实地阐释上帝的话语,以造就神的教会。讲道之前要呼求上帝的名、认罪得赦、唱一首诗篇,并由牧师祷告求圣灵在证道中给予帮助——这一切都是为了预备好好聆听上帝的道。证道之后有代祷,其形式是主祷文的扩展和延伸,随后会背诵《使徒信经》之后施行圣礼,最后是祝福的祷告。所有的程序都源于对上帝话语出自信心的回应。

其二,崇拜只由上帝的话语中已经明示的那些部分组成,后世称这一原则为“崇拜的规范性原则”(regulative principle of worship);人不可靠自己的理智或想象去增添什么。加尔文说,在崇拜中依从个人的观念、他人的发明、人为的传统是背道和拜偶像的行为,是偏离了上帝的真道,是不按照上帝所设立的方式敬拜,却拜了虚假之物。在《约翰福音》4 22 节,基督对撒玛利亚妇人说:“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加尔文在写作这段经文的注释时说:“有些人固执地坚持按个人观念和人为传统来敬拜上帝,可是不管他们如何自吹自擂,这一句话如雷贯耳,推翻了所有他们自认为拥有的神圣和敬虔:“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

三,礼仪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应出于圣经。《诗篇》124 8 节可以用于在崇拜开始时呼求上帝,《民数记》6 24-26 节亚伦的话可以用作结束时的祝福。在祷告中应当常引用和提及经文,每段祷告都应当本着具体的应许、诫命或经上的前例,应用这些来为会众和整个教会的需要代求。除了读经、讲道以及本着圣经祷告,圣经也可被唱出来,以韵文版本的诗篇来赞美上帝。从始至终,加尔文的礼仪都是一次与圣经真道的相遇。

在圣礼方面,加尔文对于基督如何在圣餐礼中临在的观点颇受关注。仔细查考加尔文的《主持圣餐礼的方式》(Manner of Celebrating the Lord's Supper)可以发现:他否认基督在圣餐的物质元素中有任何当下的临在;他认为,圣餐礼实际上是领受圣餐者在基督的应许里操练信心的方式,将“我们的心思意念引向高处,引向耶稣基督在父神的荣光之中所在之处——我们在那里寻找神,祂成为我们的拯救”。加尔文继而写道:“我们不要用这些属世的、可朽坏的东西来自娱,不要在那些眼可见、手可摸的事物里面寻找祂,好像祂被封存在饼和酒里似的。’

这段礼仪环节被称为加尔文的“献心颂”(Sursum Corda,“举心向上”之意)。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纪念仪式,而是一种全心仰望的出自信心的行为,它能够带领信徒进人天庭,在那里得到生命的喂养,就是那被钉十字架、复活又升天的基督的身体和血的喂养。

加尔文认为圣礼从属于话语的服侍,对此他的论述也同样清晰。在任何一个主日,圣礼是可能会有的,而证道是一定会有的。加尔文教导他的慕道者,圣礼是在话语的传讲之外上帝与我们交通的另一种途径。

加尔文将圣餐礼的施行纳人了话语之礼仪的框架之下。他这样说道:“在领圣餐的日子,牧师应在证道结束时提及圣餐;或者,如果他认为有必要的话,可以将圣餐专作为证道的主题。这样就能够向人们解释,我们的主想要通过这个仪式教导些什么,显明些什么,以及我们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来领受。”只有从事话语侍奉的牧者才可以主持圣餐,这样是比较适宜的,“因为,以敬虔的教义喂养教会和主持圣餐,这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加尔文式的圣餐礼具有丰富的教导性。他花了很大力气来强调基督和信徒之间的主人和门徒的关系,使得圣餐成为门徒训练的一种途径。圣餐的价值在于它所教导的内容和表明的意义,而不在于圣餐礼的行为和物质元素本身有什么属灵能力。

圣餐礼的施行被还原为最简单的形式,只包括基督在圣经里所做的那些。在《主持圣餐礼的方式》一文的附注中,加尔文为这种与圣经相符的统一、简明的原则进行了辩护。为了矫正弥撒仪式中的种种腐化、掺杂和弊端,加尔文宣称:“耶稣基督所设立的圣餐是纯粹的,我们应当回归到这里,单单照着它清晰、明了的样式遵行;因为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好、更适宜的方式了。’”

至于圣餐礼的频率,虽然加尔文显然青睐每周举行圣餐,但他在关于的礼仪的论述中并未提及这一点。圣餐礼的频率似乎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规定;惯例上只是要求“在分发圣餐的前一个主日要向会众通告”。“这样做有三个原因:第一,人们好预备自己,以适宜的态度领受圣餐;第二,可以在礼仪中排除那些尚未接受全备教导或尚未作出公开认信的年轻人;第三,鼓励“生人”(指非信徒或是尚未归正的人,进而言之,就是指“信心的群体之外的人”)“来到教会,在观礼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诲”

崇拜改革的一个方面是强调会众唱诗,而只有加尔文的礼仪观对此有所涉及。日内瓦教会的公共崇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会众合唱韵文版的诗篇。

韵文诗篇是以诗歌的形式或韵律(“格律”)将希伯来语《诗篇》译为其他语言。这些韵文诗篇可配以一段现有的旋律,或是特定文化的传统音乐中的某种曲调。这样的诗篇在歌词和音乐上都更容易为普通百姓接受。

加尔文对韵文诗篇的做法则更进一步,他将诗篇改编运用于公共崇拜。他所翻译的版本,以及后来他的同工克莱门•马罗(Clement Marot)和西奥多•贝扎的版本里都另行添加了阐释的内容,又有结合当下环境的实际应用。这种译诗在崇拜中使用,使得大卫古老的诗篇成为日内瓦民众自己的赞美歌声,超越了所有的距离感一语言上、时间上、文化上、知识上和属灵上的距离。

加尔文相信诗篇是独特的,并且作为崇拜的歌唱内容具有浑然天成的适宜性,因为它是上帝成文话语的一部分。加尔文在《诗篇》的注释中写道:“我习惯称这一卷书为。.... ‘灵魂所有部分的解剖学’;因为它就像一面镜子,人类所能意识到的任何情感都在其中被反映出来。”加尔文更进一步指出:“要找到操练(祷告)的良好无误的指引,别无可寻,就在《诗篇》里。”

加尔文的礼仪观显示出,他在以下二者间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一是符合圣经的改革宗信仰内容;二是在公共崇拜中,这一内容如何被以合乎圣经的方式传讲、解释、接受和实践。加尔文谈及他的《施行洗礼的方式》(Form of Administering Baptism)时所说的话,其实也是关乎他整个礼仪观的:“我们所施行的洗礼是耶稣基督所设立、使徒所保守、普世教会所践行的;除了无法比上帝自身更有智慧,在这方面我们是无可指责的。’

加尔文在形式和自由之间达到了平衡,这样的平衡在后来的时代中失落了。一方面,加尔文并不反对书面形式的祷文和教导,更不反对如诵读十诫、主祷文或《使徒信经》等规定性的仪式;另一方面,加尔文也为即兴的发言和祷告留出了空间。

对于教会里的日常崇拜或“普通聚会”,加尔文乐意把决定权交在负责主持的传道人手上,他说:“传道人可以用他认为合宜的话语,依照自己所安排的时间和自己所传讲的主题,带领人们的礼拜。”主日早上的礼拜也留出了一些环节,供带领的传道人自由支配。关于讲道之前的祷告,礼拜程序里写道:“由传道人自己任意选择适宜的祷告方式。”施行圣餐之后的感恩祷告可以按照程序上提供的祷文,“或是类似的祷告”。

为什么需要形式?因为加尔文和他的同工正在改革公共崇拜。他们想要杜绝崇拜仪式回到旧有的或是引人新兴的腐化、掺杂和弊端。最好的办法似乎是详细编制一份程序,讲明带领公共礼拜主要仪式和施行圣礼的总体方式。传道人的自由受到限制,是为了保证在重要事项的纯正和统一。

约翰•诺克斯

苏格兰的约翰•诺克斯可以被认为是继加尔文之后最重要的早期改革宗礼仪权威。1554年,在玛丽女王发动的逼迫浪潮中,诺克斯去欧洲大陆避难,他先到了德国法兰克福,然后去了日内瓦。

在法兰克福,诺克斯蒙召成为一群英格兰流亡者的牧者,他们建起了一个教会,“要以自己的良心、用自己的语言来敬拜”。很快,流亡者们就如何施行圣餐礼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希望保留托马斯•克兰麦《公祷书》中圣餐的形式,另一部分人则希望用英语来施行加尔文式的礼仪。

诺克斯不想使用《公祷书》规定的礼仪,但在未得到其他地方流亡者教会的建议时,他也不打算采取加尔文的方式。他设计了一种新的礼仪,但没有得到赞同。编委会再次开始工作,又设计出一种礼仪程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接受。他们按照这一程序执行了一小段时间,直到15553月末,更多英格兰流亡者来到法兰克福,导致诺克斯被驱逐出境。

诺克斯去了日内瓦避难。那些志同道合的弟兄离开法兰克福与他同往,他们建立了一个新的英格兰流亡者教会。马克斯韦尔(William D. Maxwell)写道:“这是日内瓦的英国教会的源头,是清教主义的摇篮,也对苏格兰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日内瓦英国教会的建立者们使用了在法兰克福遭到摒弃的那套礼仪程序,并添加了50首英语韵文诗篇。这一礼仪程序很快出版,名为《供日内瓦英国教会使用并由著名敬虔学者约翰。加尔文批准的祷告及施行圣礼等的方式》

这部1556年出版的日内瓦崇拜手册依照加尔文礼仪程序的大纲而设计,它与加尔文礼仪的不同之处仅仅是省略了一些部分。例如,没有固定的律法诵读环节,但主祷文和《使徒信经》的诵读则保留了下来。加尔文礼仪的主要特征都呈现出来了:以讲道为中心,使圣礼从属于上帝的话语;恢复会众的集体赞美;在祷告和礼拜的其他部分实现形式与自由的平衡。

流亡者回到祖国时,也把诺克斯的日内瓦崇拜手册带回去了。它为英格兰的清教徒提供了《公祷书》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一直延续到威斯敏斯特会议召开的时代。诺克斯把这本崇拜手册带回到苏格兰,它成为刚刚完成改革的苏格兰教会的第一-本崇拜手册。贝尔德(Charles W. Baird)撰写了整整一章来回顾“苏格兰的第一场圣礼”,是由诺克斯按照他的日内瓦礼仪手册施行的。

威斯敏斯特会议

 16世纪在法兰克福发生的争议是一场更为漫长的冲突的序幕,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英国一直持续着有关公共崇拜形式的争议。冲突的中心是伊丽莎白一世登上英国王位之后克兰麦的《公祷书》所规定的形式。对一些人而言,遵照《公祷书》是真正的英国国教徒的标志,也是对王室忠诚的证明;对另一些人而言(包括几乎所有的清教徒),《公祷书》是违背良心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演愈烈。

1603年伊丽莎白去世后,英国王位传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尽管詹姆斯在苏格兰长老会背景下长大,却断然拒绝了清教徒对于改革礼仪和废除安立甘主教制的请求。

 1637 年,当詹姆斯的儿子查理一世试图恢复主教制教会体系,并强令苏格兰教会使用新的礼仪时,这一冲突也蔓延到了苏格兰。苏格兰长老会人士签定了一个全国性合约,联合起来维护国内教会的改革宗信仰、崇拜和秩序。查理试图以武力强制推行他的旨意,结果导致了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战争。同时,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劳德(William Laud)对于继任后的遗留现状感到不满,着手强力推动《公祷书》的贯彻落实,并增加与之相关的仪式使用,这在英格兰内部激起了反叛。

更广泛地来看,国王与议会的权力之争也导致了政治冲突不断升级。查理决定以武力取胜。保王派势力与国王联合起来,议会的军队则交由埃塞克斯伯爵以及后来的奥利弗•克伦威尔率领。英格兰境内爆发了内战。

英格兰议会向苏格兰盟约派请求援助,其结果就是1643年诞生的《神圣盟约》。!由于苏格兰帮助英格兰对抗国王,维护了议会的权力,为了表示回报,英格兰同意在英格兰和爱尔兰的教会中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使之与苏格兰教会的信仰、崇拜和秩序相一致。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召集英格兰的牧者和神学家举行全国性宗教会议,会议在伦敦中心一带的国家政府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城举行。

威斯敏斯特宗教会议(16431648)制定了总称为《威斯敏斯特信仰准则》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包括著名的《威斯敏斯特信条》以及大小教理问答。如今比较少为人知的有《长老制教政形式》(Form of Presbyterial Church - Government),这是一份关于教会制度的文件,以及一卷新的韵文版诗篇,称为“罗斯版”(Rous's Version),因其主要负责编者——议会议员弗朗西斯•罗斯(Francis Rous)而得名;此外还有《公共崇拜指南》:(Directory for Public Worship)。'

《长老制教政形式》为之后一切长老会教会制度文件提供了典范。罗斯版诗篇经过较大规模的修订,于1650 年被苏格兰教会采用为标准赞美诗歌本。如今,它仍然在苏格兰和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使用着。1650 年版的《苏格兰韵文诗篇》和《日内瓦韵文诗篇》是改革宗基督徒使用的两种最重要的韵文诗篇版本。

《公共崇拜指南》则是威斯敏斯特会议所制定的最激进的文件。许多年的斗争使得人们的立场更加坚定,迫使双方以最清晰、最强硬的方式说明和辩护自己的观点。

在苏格兰长老会的帮助下,英格兰的清教徒决心在威斯敏斯特会议上对国教的公共崇拜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请注意,他们使用了“指南”(directory)一词,而非“礼仪”(liturgy)。前言上说:“漫长而伤痛的经历已经显明,英国国教所使用的礼仪,不仅损害了国内的许多敬虔人士,也损害了国外的改革宗教会——尽管它的编纂者为其宗教意图煞费苦心。”诵读公祷文”被认为是现今应当卸下的负担,因为,除了其他各种弊端,它趋向于“建立和增添一种空洞乏味、徒然无益的工作,使人满足于别人为他们制定好的刻板模式”。

同时,与会者也十分注意一项使命,就是依据《神圣盟约》的计划为众教会制定“统一的神圣崇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一套新的礼仪程序——加尔文式的或者诺克斯式的,或是与会者已相当熟悉的荷兰改革宗教会礼仪。

然而,与会者表示只要阐明“总体的事项、祷告的目的和范围,以及公共崇拜的其他方面”,并保证“众教会在侍奉和敬拜上帝的基本要义上意见一致”就足够了。公共崇拜的具体内容由传道人把握,他们应当“各人通过默想,通过谨慎的自省和留心上帝托付给他的羊群,通过智慧地查看上帝神圣的旨意,以更深层次或其他方面的祷告和劝勉素材小心地装备自己的心灵和口舌,以应对各种情况”。

这本指南的内容是学习改革宗礼仪和讲道的极好读物。崇拜的程序基本是加尔文式的,并以诺克斯的方式进行了简化。对固定祷文与圣礼的指导,为《威斯敏斯特信条》和教理问答中的相应段落提供了颇有助益的解释。仔细研究这本指南,将有助于改进今日许多改革宗和长老会教会中公共崇拜的带领。

尽管如此,这本指南也给长老会崇拜带来了一个消极因素,使得礼仪形式在代代延续的过程中不断淡化和减少。长老会的崇拜渐渐简化为一段很长的祷告、一场更长的讲道、唱一两首诗篇和最后的祝福。指南里面提供的许多东西都渐渐被弃用了,包括诵读《主祷文》和《使徒信经》。既然一切都依照传道人的能力和爱好来进行,而传道人又会在任数十年,结果会众就深受他们牧者习惯的限制,这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

长老会的崇拜强调讲道的重要性,却使得仪式中的其他部分被日渐忽视。1849 年,普林斯顿的撒母耳•米勒(Samuel Miller)呼吁人们要小心因反对罗马驳主教强调礼仪却忽视讲道的做法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在《关于公共祷告的思考》(Thoughts on Public Prayer)一书中写道:

当我们谴责罗马天主教等忽视讲道的时候,也不能否认,长老会似乎有时候忽视了公共祷告,未予以足够的关注,保证其正确、有益地施行。毫无疑问的是,有的时候看起来确实如此。很难估计人们倾注了多少笔墨来讨论讲章的写作... 然而,对参与圣工服侍的人进行教导,以帮助他们良好地进行公共祷告,这类工作做得却是何等之少!而就服侍者而言,他们自身对这整件事所给予的关注又是何等可怜!不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来自一种印象,觉得公共祷告相对而言不那么重要,还是来自一种观念,认为把它留给人们自己完成也并无大碍,更或者是来自一种病态的渴望,想要尽其所能地反对固定的形式,我们没有必要确定具体的原因。不管原因是什么,它肯定是错误的。

会众唱诗也有同样的情况,所使用的曲调十分有限。在苏格兰,很长时间里只用12 种曲调,而且极少有教会全部使用。一些不良的唱诗习惯和一些临时的应急手段,比如“领唱”(lining)诗篇成了约定俗成的正统仪式。长老会似乎在培养一种轻视礼仪的负面美学标准,好使自己的崇拜与罗马天主教或安立甘宗仪式中那种可鄙的精致典雅相区别。对此,《海湾圣诗》(Bay Psalm Book)的编者有一句著名的话:“如果有些人期望或是要求诗歌用不着悦耳,用不着优美,就等于说上帝的祭坛用不着我们去擦亮。”

变迁的风潮

随着英国殖民地在北美的建立,《公共崇拜指南》的影响也扩展到了那里。安立甘宗也带去了他们的《公祷书》,但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其他殖民地的长老会不愿意与之有任何关系。他们坚守在祖国所遵照的崇拜方式,就是英格兰不从国教者和苏格兰长老会的方式,直到变迁的风潮开始刮起。

对《公共崇拜指南》的第一次大挑战是18 世纪的循道主义运动和大觉醒运动。其重视情感和突然归信的敬虔,与那种重教义、重栽培、重秩序的敬虔产生了冲突。长老会的崇拜方式突然显得冷漠、局限起来。与以撒•华滋(Isaac Watts)和查尔斯•卫斯理(Charles Wesley)的诗歌比起来,《苏格兰韵文诗篇》中那些熟悉的词汇看起来是那么陈旧和遥远。在复兴之中,人们对传统形式和习惯的不满日益增加。但是应该用什么来替代它们呢?

19 世纪,长老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向更自由、更创新的方向迈进,这是受复兴运动的影响而发生的。韵文诗篇被那些诗篇的“模仿体”和华滋的赞美诗所代替。19 世纪中期,崇拜仪式在相当大的反对声音中引进了唱诗班和乐器。在D. L。穆迪(D. L Moody)的福音运动之后,艾拉•桑基(Ira Sankey)、范妮•克罗斯比等人的福音诗歌也进入了长老会的崇拜仪式中。

另一方面,19 世纪末,一些长老会开始在崇拜中推行更高程度的仪式化倾向,部分是源于浪漫主义思潮或维多利亚时代对各种中世纪风格事物的爱好,这种爱好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得以保留下来。1877 年,A. A•贺智出版了一本新的崇拜手册一《崇拜形式手册》(Manual of Forms),这是继《公共崇拜指南》之后出现的又一本崇拜手册。一个实验主义和折衷主义的时代开始了,这种倾向在20 世纪进一步得以加强。一部分安立甘宗礼仪,如圣咏和启应的诵读,被用以装饰长老会的崇拜。许多节庆日和节期又重新出现在教会年历上,甚至还有一些世俗国民庆典也是如此,比如母亲节和美国国庆节。与此同时,长老会接受了美国福音派的最新风格与方式。在每个主日,长老会可能早上像圣公会一样正式严肃,而晚上却像浸信会一样风格自由。

 20 世纪中期到后期,随着灵恩运动的兴起,五旬节派的崇拜开始渗透到主流教会之中,这样的变化渐趋失控。赞美诗与风琴音乐开始让位于敬拜团、举手、摇铃鼓、弹吉他和打鼓。讲道忠实于圣经的程度和教义性内容的含量不断下降,时长不断压缩,次数也不断减少。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开始质疑在现代语境之下是否还给讲道留下任何空间。崇拜之争的时代从此开始,并且延续至今。

至此,长老会已经从宗教改革的崇拜传统偏离甚远。那些所谓的传统主义者主张的其实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形式革新,但越来越无法抗衡支持现代崇拜的人。许多持保守神学立场的长老会教会的崇拜形式与他们自己的教义标准并不相符,不管是传统的,是现代的,还是混合的,他们却满足于此。

有什么办法可以摆脱这种混乱的局面吗?我们要感谢改教者和他们的继承者,留下了他们的规则、著作和礼仪形式与指南,这些对我们具有极大的帮助。那些对加尔文、诺克斯以及威斯敏斯特会议的信仰和著作重拾兴趣的人,也会重新发现这些信心先辈如何崇拜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他们将会因此大大得益。

2019-01-30


《以虔诚与敬畏》-2

With Reverence and Awe: Returning to the Basics of Reformed Worship, 2002, P&R
作者: D.G. Hart and John R. Muether    翻译:诚之

目录

———

第三章 敬拜中的社群


问:基督在敬拜中,要赐给祂的教会的是什么?
答:基督将牧职、圣言以及神的典章赐给这大公、有形的教会,以便在今生直至世界的末了,召集并成全圣徒;又照所应许的,借着祂的亲自临在与圣灵,使它们生效。(威敏思特信仰告白,25.3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提出的论证是:为了认识敬拜是什么,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教会是什么,以及神给她的工作是什么。而为了正确认识制度化的教会(institutional church),我们需要明白她与世界有别(otherworldness)的特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大使命的意义。但是,正如要认识敬拜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什么是教会,同样地,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我们对敬拜没有适当的看法,我们对教会的观念也会有瑕疵。换一个说法是,信徒在敬拜中所作的和所说的,是神的教会(信仰家庭)很重要的一部分。主张教会会员的功能就是敬拜神,并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如同小要理问答之问答一的优雅说法:“人的首要目的是荣耀神并永远以祂为乐”,很显然地,如果缺乏一位救主,人的堕落必定会使得这个目的落空。救赎则恢复了人这个原初被造的目的,虽然在荣耀的这边(在这个败坏的世界中),人的敬拜仍然会被罪所污染。而简单地来说,敬拜不多不少的,就是要去荣耀神,以神为乐。

得救而敬拜Saved to Worship

如果我们对教会敬拜的焦点有疑惑,出埃及记给了我们一个刻骨铭心的提醒,提醒我们集体崇拜和教会生命之间紧密的关系。紧接着出埃及之后,上帝借着祂受默示的仆人摩西,解释了以色列人跋涉经过红海的意义。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唱出这样的歌曲:

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他大大战胜,
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
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
这是我的神,我要赞美他,
是我父亲的神,我要尊崇他。(出151-2

以色列人用一首赞美诗,来回应神拯救他们离开埃及的奴役,使他们得到救恩。出埃及不只让他们发出敬拜的行动,这首摩西之歌也显明,上帝已经拯救祂的约民,好让他们能敬拜祂。当这个国家向旷野行进时,以色列人学到从埃及获得释放,不是上帝对他们的计划的终点。上帝拯救祂的子民,好招聚他们,成为祂宝贵的产业。

你要将他们领进去,栽于你产业的山上,
耶和华啊,就是你为自己所造的住处;
主啊,就是你手所建立的圣所。
耶和华必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出1517-18

这里,在摩西之歌的末了,我们认识到拯救以色列的的理由。上帝带领摩西和百姓离开埃及,把他们栽种在祂的产业的山上,就是锡安山,将来有一天要建立圣殿的地方。换句话说,上帝招聚祂的子民,离开埃及(代表世界),好将他们带进祂的圣殿(有神同在的敬拜之所)。那么,救恩的目的,就是敬拜。出埃及只是方法,招聚他们敬拜,才是目的。

新约的模式也一样,只不过更为加强,因为这是基督的中保工作。在旧约中,只有祭司才能通过圣所的外院,进入最圣洁的处所,至圣所。如同诗篇24所说的:“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 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诗243-4)但是,感谢主,由于基督已经完成的工作,所有信靠祂的人,得以进入至圣所,归荣耀与赞美给祂。保罗在歌罗西书写到,基督使我们与神和好,使我们“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把你们引到自己[]面前”(西122)。这就是为什么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新约的教会,在崇拜中,我们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来1222)。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也用了一个象征,将教会描绘作“永生神的殿”(林后616),来强调因着基督救恩的工作,如今在教会可经历到的圣洁。救恩的目的是敬拜,因为敬拜是神的子民被呼召要作的事。

教会的标记The Marks of the Church

另一个说明敬拜如何构成教会的例子,是考虑到教会的标记(marks)。对基督新教的基督徒而言,教会的标记这个教义,的确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主张,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宗教改革之间,有根本上的不同。根据比利时信条(Belgic Confession),借着教会的标记,我们能分辨出什么是真教会,什么是假教会。比利时信条是用以下的方式来界定教会的标记的:

是否在此教会中传扬福音的教义;是否执行纯洁的圣礼,正如基督所设立的;是否在刑罚罪上执行教会法规;简言之,是否凡事按照神纯洁的话语而行,凡与此相违反的,都当予以拒绝,并承认耶稣基督为教会唯一的元首。凭此可以确知真教会的实质,无人可以与此教会分离。(第29条)

教会的标记指出哪里可以找到真正的教会。无论在哪里,当我们看到并听到神的道被宣讲,圣礼被施行,教会纪律被认真执行,我们就知道,我们与真教会同在。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教会的标记是与公众崇拜密不可分的。我们甚至可以用下面的说法来总结教会的标记:在崇拜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教会。当然,神的道的宣讲与洗礼与主餐的施行,显然是崇拜的一部分。崇拜是牧者宣讲神的道,并施行圣礼。教会纪律比较难在崇拜中分辨出来,因为信徒在主日聚集在一起敬拜,不是要作为教会的法庭(小会,区会,中会,总会 = consistory, session, classics, presbytery),而是作为会众的集合。不过,讲道本身也是一种纪律的形式,表现在教会牧职与宣告的能力上。对新教徒来说,基督所指的天国的钥匙(太1618-291818),不是要作为罗马天主教对教皇权威的教导之根据,而是神对讲道与纪律之圣洁工作的认可。如同海德堡要理问答所主张的,“天国乃是借着向所有信徒宣讲并公开作见证而打开的,只要真心信靠,接受福音的应许,神就会因为基督的功劳,真正赦免他们一切的罪”(海德堡要理问答84)。如此,讲道是打开或关闭天国的一种途径。此外,当教会保护主的圣餐(fence the Lords Table),他们就是在执行纪律的行动。甚至连讲道和施行圣礼的人,也只能在通过教会法庭的监督下,才能这样做。所以,纪律这个标记,也是崇拜的一部分,虽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教会的标记构成了真教会。这就是为什么威敏思特信仰告白如此陈述:“基督将牧职、圣言以及神的典章赐给这大公、有形的教会。”同样地,教会的标记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真教会,如此,公众崇拜也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真教会。崇拜是教会身份最重要的事。如果我们的改革宗信仰标准是正确的,教会就不能没有根据神的道的归正的崇拜,因为崇拜是由神赐给祂的教会的典章所组成的。

成全众圣徒 Perfecting the Saints

崇拜不只是真教会的标记,也是一个可以教导神的子民作门徒的活动。正如大使命(太2818-20)所教导的,门徒训练不是一次速成的,而是一个经常、渐进的过程,要持续到死亡或主的再来时。而因为崇拜是经常性的(它是每周发生的),是由神的道的牧养所组成的(亦即,讲道与圣礼),而且是基督给祂的教会,用来使万国作祂的门徒的管道,崇拜对门徒训练的工作,就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崇拜就不只是由制度化教会的标记所构成,也位居什么叫基督门徒的核心。

这种对崇拜的理解,以及它对召聚圣徒,成全圣徒的重要性,牵涉到我们对基督徒生活,有着与当代基督教所流行的看法之不同的理解。当然,信徒需要敬拜,因为唯独上帝配得我们所有的赞美与荣耀。但是基督徒也需要为了他们自己的教导与安慰来敬拜。教会在这个世界是一群天路客,在他们行过旷野,朝向应许之地的路上,需要完全倚靠上帝的保护与供应。信徒需要永生的吗哪,那是只有“牧职、圣言以及神的典章”所能提供的。在这里,我们需要记得,我们的处境和那群以色列人多么地相似——当时,摩西对上帝唱着赞美之歌,颂赞上帝拯救他们脱离埃及的捆绑。

在哥林多前书第一章,保罗写到:“这些事都是我们的监戒,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像他们那样贪恋的”(林前106)。换句话说,以色列人在旷野的天路之旅,是写给教会的。而在敬拜中,基督徒必须视他们自己是在旷野中的神的子民。正如以色列人,我们已经得救,而我们现在可以享受救恩的好处,但是我们还没有到达我们命运的终点,那应许之地,也就是在荣耀中与耶稣基督同在,在天上的耶路撒冷生活与敬拜。我们生活在“时代的交口”(in-between times),也就是神学家所描述的“已然/未然”(already/not yet),介于基督荣耀的升天与祂的再来之间的世代。希伯来书详尽地解释了旧约与新约之间的联系。旧约的圣徒“是客旅,是寄居的”,他们“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来111316)。基督徒也一样,在等候那将来的城,因为“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来1314)。同样,当彼得把神所拣选的子民称为教会,他也认识到,新约信徒活在一个属灵的旷野,他称他们“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29-11)。

在这个被转化成基督样式的天路历程中,信徒会发现,他们的情况和以色列人一样。我们也是软弱无力的,也被旅程的艰辛所诱惑,受到威胁,并经常想要放弃。在这种情形下,出埃及记的记载,就对我们很有启发。以色列人通过红海(14章)以及摩西之歌(15章)后,接下来的纪录是提供吗哪的教导,包括如何操练守安息日,那是在几个世纪以来,在奴役之下所忽略的,如今需要重新再设立起来(16章)。以色列必须熟记这些规矩,并严谨地遵守上帝的诫命。耶和华对那些违反安息日,在第七日出外去捡拾吗哪的人,表达祂的厌恶:“你们不肯守我的诫命和律法,要到几时呢?”(出1628)那么,要作个以色列人就是很困难的;上帝的教导对这个世代的人来说,是新的,是他们所不习惯的。那些没有预备安息日的人会挨饿。他们也最终会向摩西抱怨,因为这个食物如此单调。但这是上帝所设计,要在旷野中供应祂的子民的模式。就如圣经所记录的,“以色列人吃吗哪共四十年”(出1635)。在这儿,同样的也是给基督徒敬虔和崇拜规矩的功课,因为在崇拜中圣徒们聚在一起,是上帝所设立的,召聚并成全教会的管道,直到教会与她的主在新天新地联合在一起为止。如同以色列人,我们需要掌握敬拜祂的规矩;如同以色列人,如果我们逃避敬拜,或忽略上帝对敬拜的教导,我们在恩典中成长,就会遭遇危险。

将基督徒生活理解为天路历程,把崇拜视为在旷野中的吗哪,会提醒我们这些生活在工业化文化中的人,我们以信心和顺服行事为人,不是机械性的。信徒不是靠教会的节目,灵命退修会或属灵复兴来充电的机器人。不然,上帝已经使我们成为需要经常得到供应的新造的人。恩典的管道(means of grace),也就是“牧职、圣言以及神的典章”,是祂所提供,来喂养教会的食物。

这个有机的比喻,应该在我们对基督徒生活的认识上,注入更多的谦卑,并对我们所享受的特权,怀有更多的感激之情,那是我们作为神的儿女,聚集在一起敬拜时可以享受到的。我们正从事一场战争,经常受到犯罪的试探。一首通常被认为是约翰加尔文所写的诗歌:“我来朝觐你,我的救赎主”(I Greet Thee, My Sure Redeemer Art),也教导了这点:

Thou art the life, by which alone we live, 你就是生命,是我全所靠,
And all our substance and our strength receive; 一切恩惠力量都来自你;
Sustain us by Thy faith and by Thy power, 求你用信实权能扶持我们,
And give us strength in every trying hour. 赐我们气力胜过所有试炼。

当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为他的职事辩护时,也发出同样的感叹。神赐给教会,放在瓦器里的福音的宝贝(47),经常处于险境当中,“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48-9)。在旷野中天路历程的试炼,对保罗来说,是非常真实的。他知道他的肉体日渐衰残,但是靠着神的恩典,他毫不丧志(416)。借着恩典的管道,换句话说就是他的牧职——神的道与圣礼——他能看见、尝到、听见未曾见的事物。话语,水,饼和酒,这些单纯的元素,具有永恒的意义,因为他们代表了未曾见的事物。而根据保罗所说,这些单纯的管道,会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

今天在许多基督徒圈子中,信徒受到诱惑,不去使用“牧职、圣言以及神的典章”。他们有时以为许多的教会活动,以及跨教会机构会提供神的自己所真正需要的供应。但是上帝只应许要赐福给构成基督徒崇拜的神的话语的职事。毫无疑问的,许多非教会的活动是有益的。但是上帝的应许并非附属于这些活动之内的,反而是这些活动应该附属于崇拜的元素之中。总结来说,崇拜的吗哪会同时召聚和成全上帝的子民,他们正在这个世界的旷野中。上帝的圣言对上帝的天路子民的健康,是最重要的。

奇特的敬拜Peculiar Worship

旷野中的吗哪对以色列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经历。它与他们在埃及的食物完全不同。有时候他们会抱怨,因为它不像他们在埃及的食物一样可口。同样,我们也要明白,上帝提供给我们的属灵食物是有点奇怪的。换一种说法,有些人把崇拜当作学习一种外国语言的过程。“我们必须像学习一个外国语言一样”,William Willimon写到,“来学习基督教”(注1)。Peter Leithart 建议,“崇拜是一个语言教室,教会要被训练成像基督徒一样来说话。”(注2)我们是透过重复,掌握一些困难的规则而学习一个语言的。如果一个语言的连接词和字尾变化每周都在改变,我们是没有可能学好这个语言的。

什么是适当的崇拜的文法?改革家在认信改革崇拜的当中,谴责罗马天主教的祭司制度,他们宣称上帝的恩典会自动的分配下来,并同时谴责重洗派(Anabaptist)的极端分子,他们完全否定有崇拜仪式的需要。然而,讽刺的是,如果我们观察这个时代一些长老会和改革宗教会的崇拜,我们会下这样的结论:400年之后,重洗派的崇拜神学终于得到了胜利。许多教会凸显了对精确的崇拜规矩与限制的蔑视。今天的超大型教会提供各种不同的崇拜风格,是很平常的。根据其节目单,某个教会拥有六种不同风味的崇拜,从传统的,焦点放在“借着唱诗来参与”,到“一种令人兴奋的、随兴的,使用现代音乐和实用信息的崇拜”。周六晚上所提供的,是“一个放松的气氛,你会觉得像在家一样”,以及一场周日早晨的聚会,是“一个现代的崇拜服事,使用动感的音乐,戏剧和与生活有关的信息。”(注3

这个教会所提供的,是与世界类似的宴飨。它可以满足更多的口味,但是它也可能相当于回到以色列在埃及时的饮食。像这类富有创意的崇拜,似乎是在拒绝上帝在旷野给祂的子民的诫命,与此同时,是抛弃了上帝决定要濡养祂子民的管道。它显然认可了广泛的选择,使每个人都能唱自己的歌,任意行各人眼中认为对的事。它是不具有使人谦卑,有门徒训练效果的吗哪(申83-5),因此,也无法提供属灵的成长与供养。其效果是加强世俗的消费者胃口,而不是塑造信徒朝向天国的习惯,在此生中“召聚并成全”他们,并为下一个阶段预备他们。

正确敬拜的教会,对世界来说,将会是很奇特的。它的方式看起来会是怪异,和时代格格不入的,而它的语言听起来也很奇怪。一句话,属上帝之圣洁的天路客,看起来会像是奇怪的教派(sectarians)。这是因为教会是上帝所拯救来敬拜祂的,是以上帝的心意,而不是以世界的期望来看待它自己。上帝已经以祂良善的旨意拣选我们,把我们从罪的束缚中拯救出来,并将我们从世界中分别出来,因此,我们应该要像被掳的以色列人,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诗1374)。

与此同时,当教会在此生的旷野中敬拜与事奉上帝,她是以充分的信心,知道上帝已经从天上提供吗哪。在同往锡安的路程中,教会也用信心来敬拜和事奉上帝——相信她们是在至圣所高举她的上帝,作为她最重要的喜乐,即使世界,如同以色列的异教邻居们,无法理解。


第四章 崇拜的圣日

问:当如何守安息日为圣?
答:受安息日为圣,当在那一整天中有合乎圣洁的休息,连平日正当的世事和娱乐也不可做;除了必要的和怜悯人的事外,那一天所有的时间都当与众人或个人私下敬拜神。(威敏思特小要理问答,问答60

安息日是基督徒应该分别出来,私下并与众人一起敬拜神的一天。我们假设归正信仰和长老宗的人明白,他们应该要在主日,也就是基督徒的安息日去敬拜神。本章的目的不是要确立“何时”应当敬拜——圣经和我们的信仰告白已经确立了这点,反之,我们的目的是要检视“如何”敬拜。也就是说,我们想明白恰当地守安息日,会如何提醒我们怎样思考并操练崇拜。

我们的重点是,在普遍的北美新教主义(American Protestantism)中,忽略或在某些情况下违反安息日,是与对崇拜的混淆息息相关的。而这种混淆,是造成关于是否要把十诫张贴在法院和公立学校的墙上的讨论,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主要原因。归回十诫,不只是会消灭说谎、欺骗、偷窃,和不当的性行为,也会影响我们当中许多人过礼拜天的方式。因此,从守安息日为圣的角度来理解崇拜,会让我们深刻地明白聚会敬拜的本质。

崇拜的节奏The Rhythm of Worship

为什么守安息日在北美新教中会逐渐没落?为什么一个从1776年直到1960,在北美新教中得到普遍认同的习俗,会在二十世纪的下半叶基本上消失了呢?一般的解释是把责任归咎于享乐活动和专业运动的兴起,工业革命和科技所带来之工作性质的改变,以及因着汽车工业的胜利,把周末的旅游圣地带到中产阶级垂手可及之处有关。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世俗化,特别是工作与休息(被读成「休闲」)的世俗化观点。

这些都是真的,但并不是事情的全貌。当美国的新教徒改变了他们守主日的习惯时,他们也发展出一种奇特的灵性生活形式,一种对灵命如何成长的特殊理解。这种敬虔形式与废除国教制(religious disestablishment)的文化背景是相连的。从独立战争之后,北美教会发现到她们正身处于一个宗教自由市场中,最成功的对手,是那些能提供最吸引人的产品给宗教消费者的教会。缺乏来自国家的经济支持,许多教会被迫使采用市场策略,才能成长与发展。

宗教自由和废除国教如何塑造基督徒的敬虔呢?答案在当代福音派教会的群众生活中可以找到大部分,也就是包括各种精心策划的活动,一整个礼拜排满了给各种年龄和有兴趣的小组活动。如果没有这种活动,潜在的会员就会去寻找另一个有正确组合之节目的教会,这些节目是为母亲、小孩、青少年和父亲,以及单身和年长者所提供的。对这种“全天候”的教会来说,主日崇拜会变成只是另一个节目,不会好过、也不至差于其他的教会活动。

另一个对守安息日同样有害的,是复兴主义(revivalism)的广受欢迎。教会不只是把灵命复兴聚会(revivals)当作使人归信,和获得新会员的方法,也把这些聚会当作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真正灵命的主要方法。这些强烈、热切的灵命苏醒时刻,被用来决定一个人是得救的,还是失丧的人。这些是信徒重新肯定他们的信心,并在此感觉到神救赎大能的时刻。换句话说,这些复兴聚会表明神的灵仍在作工。这种关于复兴聚会的思维,促成了一种看法,就是真正的敬虔和属灵的成长,来自可以量化的教会节目和宗教体验的强度。高峰经验(mountaintop experiences)被认为是属灵成长所必须的,因此,教会的回应就是提供会产生这种经验的活动。

和这些强烈的经验比起来,安息日就显得平淡无奇了。然而,圣经和归正信仰告白对基督徒生活所需要的属灵操练,有着非常不同的描述。在出埃及记中,当摩西从西乃山上下来,上帝在祂离去时的教导中,重述了安息日的吩咐:「你们务要守我的安息日。」(出3113)安息日是世世代代「永远的约」(3116)。上帝的意思是要他们借着持续和有意识地守这一天,来赐福给祂的百姓,周复一周,年复一年。信徒借着一生持守安息日而成圣。换句话说,安息日是被设计用来缓慢地、安静地、不知不觉地工作,把信徒的胃口重新导向天上。它不是权宜之计,也不一定是属灵的兴奋。它是“明显而常用”的定规(“outward and ordinary ordiance)(小要理问答88),是稳定、健康之蒙恩管道的一部分。

我们注意到,北美的新教徒,通常没有和这种节奏同步。他们受到内在和特殊经历的吸引,常常受到属灵的暴饮暴食症(bulimia)所害,只会追着“特会”跑,却对神嘱咐的常规饮食毫无兴趣。这种属灵高峰经历的问题,就是没有人可以永远生活在山上。我们都需要回到平日的工作中。当人们离开退修会或圣经营会,或甚至是周间的小组,他们会发现到他们的生活还是老样子:工作会让人厌烦,婚姻岌岌可危,仍然受疾病所苦。相比之下,安息日是一种属灵的操练,是作为天路历程之沙漠中的绿洲,他们生命的特征就是受苦。不像教会的活动把一周中其他的时间搞得乱哄哄的,安息日是信徒在锡安山上把自己的灵性整备起来,去会见他们的上帝,听祂说话,也分享他们救主的身体和血。如同希伯来书的作者指出的,“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来1222-23

此外,殷勤地操练守安息日,会帮助基督徒学习我们在上一章提到的,基督徒崇拜的文法。在崇拜当中,基督徒是在从事一项活动——学习锡安山的语言。透过守安息日,并忠心地持守蒙恩的管道,信徒透过可靠稳定的重复的方法,会逐渐学会这个语言。

定安息日为圣

第四诫这样说:“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出208)据此,安息日是个圣日,因为上帝借着祂在创造之第七日的神圣安息,将这一天定为圣日。“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出2011)安息日的神学必须强调这个日子的独特性。只有当我们明白安息日的圣洁,我们才会开始欣赏基督徒崇拜的圣洁。但是在新约中,安息日的观念正遭受攻击,特别是一些神学家主张,基督既然降临了,我们每天的生活就都是“安息日的安息”。有些人甚至主张,安息日不再具有任何特殊性,也没有必要再受守安息日的约束了。

如果我们把这个逻辑应用在十一奉献上,这个论证的错误就很容易被察觉出来了。我们应当把安息日与我们对时间的使用,和我们对十一奉献与我们对金钱的管家职分,一样的看待。把我们一部分的收入分别出来,归给教会的圣工,不是为了承认我们所拥有的十分之一是属于神的。反之,它是要表达我们的信念: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属于主的。然而,神对我们拥有的一切的主权,并没有除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我们把我们拥有的一部分交给祂,作为祂教会的圣工之用。同样地,虽然我们的每一天都应该用来服事上帝,上帝仍然吩咐我们要把七天中的一天分别出来,用在特别的敬拜和事奉中。虽然我们所有的生活都是与神同在,都在祂的目光之中,但只有在主日的敬拜,我们才是进到至圣所(诚之按:这个推论有点奇怪)。基于这个理由,以赛亚把安息日称为上帝自己的“圣日”(赛5313)。

我们千万不能把安息日想成仅只是旧约仪式的制度,因为新约也做出同样的判断,特别是用来描述基督徒安息日的词汇:“主日”。例如,约翰是“当主日,被圣灵感动”,要他写下启示录的书信(启110)。这个语言和“主的晚餐”(林前1120)类似,其意义也相同。正如后者是属于主的晚餐,同样地,前者也是被分别出来归给主的一天。主的晚餐是圣餐,它是属于主的,是主所定的,好让我们能记念祂救赎的工作。我们不能把主日视为平日,正如我们不能把主的晚餐视为普通的一餐一样。在早期教会中,主日和敬拜的关联是很明显的。属于主的人,在属于主的那一天,也就是基督徒的安息日,聚集在一起敬拜。在新约(New Covenant)中,如同在旧约,这是“圣会”的日子(利232-3)。

安息日,圣洁,与崇拜

那么,把一天分别出来的这个观念,会如何让我们学习对崇拜的态度呢?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是进行推论:如果安息日是分别出来、独特的一天,那么,这一天中所有的活动也一样。因为圣经教导,安息日是圣洁的,很自然的,我们也要把崇拜当作是圣洁的活动来理解。正如主日是从一周中其他的日子分别出来的,崇拜的行动也是圣洁的,是从生活中其他的活动中分别出来的。

虽然这个结论看起来是很明显的,但是在我们的时代中,它却受到不小的挑战。我们正在失去圣洁的观念,因此崇拜是圣洁的活动这个观念,也正在消逝当中。这个挑战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有许多基督徒,特别是在归正和长老会的世界,强调基督的主权涵盖所有的面向。基督徒的世界和生活观(world-and-life view)会扩展到生活所有的领域和阶层中。这个教导正确地肯定了创造的良善,以及所有合法呼召的正当性。一个人不需要成为牧师或宣教士,才能在他或她所从事的工作上荣耀上帝。无论谁被呼召成为农夫或面包师傅,都可以荣耀上帝。此外,农夫和面包师傅所生产的属世的东西,并不会就因此是不道德的,或是比基督徒低下的。它们都是上帝美善的恩赐,祂宣告祂所造的都是好的。在上帝美善的造物中工作,并不是进入一个与宗教影响或上帝分隔的领域。

但是这份工作,也不是进入一个圣洁的领域,这里是基督徒的世界生活观会让基督徒走偏之处。有些归正神学家建议,把教会和世界,或把圣、俗进行区分,是拥抱一个二元论,而这个二元论会妥协整全的归正世界生活观。这种的区分,这个论证说到,会否认被造界的良善。

对崇拜是圣洁的活动这个观念的第二个挑战,是与第一个挑战直接相关的。它主要是来自现代崇拜的提倡者,他们想要移除传统敬拜事奉中,他们所认为的令人窒息的和形式化的元素移除。因为生活的多样化,都是为了敬拜神与事奉神,有些人主张,为什么不能在崇拜中表达这个多样性?为什么不能鼓励有恩赐的艺术家和音乐家,透过短剧、特殊的音乐、舞蹈和类似的形式,在崇拜中表现上帝赐给他们的天赋?肯定的是,大部分现代崇拜的倡导者,会发现有必要做出一些区分。例如,John Frame 写道:“……我们所谓的『广义』和『狭义』的崇拜观念,是有一些不同,”但是他继续写道:“这些差异并不总是能很精确地加以界定。”(注1)。因此,当我们讨论到主日的公众崇拜时,他否认说“我们在聚会中所作的和聚会外所作的,有截然的区分……全地都是上帝的圣殿。”(注2

我们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就会看出这条思维的路向可能被滥用了。傅兰姆继续说道:

我们也必须将圣经中这一类隐含,却并不明确的,加以区别。例如,圣经并没有明确禁止崇拜聚会时有杂耍的演出。但是圣经的确提出崇拜聚会的目的;而娱乐——虽然在其他时候是合法的,通常(normally)并不是与这些目的相符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娱乐如果与圣经的标准相符,就是一种“广义的崇拜”形式。但是它就大体而言(generally),是与崇拜聚会的目的不相符的。(注3

注意按照这个逻辑,对崇拜所带来的伤害。所谓的归正世界与生活观——就是在广义来说,所有的生活都是敬拜的这种观念——很快地模糊了圣经关于圣洁的教导。傅兰姆对杂耍唯一能说的,就是它通常与崇拜是不相符的,这大体而言是不符的。这就给一种可能开了后门,因为这是一种广义的崇拜形式。但是这就给各种的发明(约翰加尔文称之为『轻薄』 frivolity)开了一条路,可以进入崇拜当中。

换句话说,这些对我们守安息日,以及崇拜聚集来说,是基础性的区分,就在许多当代的作品中瓦解了,这类作品拒绝强调圣经关于圣洁的教导。如果我们不继续强调教会和世界的差异,以及「圣洁的活动与时间」和「一般的工作与时间」的差异,我们总有一天会破坏这个观念——在崇拜中,我们是与所有的圣徒和天使,在神的宝座前聚集,也就是无异于是在至圣所聚集。

稍后我们会详细检视一些在崇拜中是合宜的具体活动。但圣洁的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目前,我们可以说只有圣洁的活动是合宜的,因为上帝已经指定它们作为祂圣洁的百姓,用来荣耀祂的名,在恩典中成长的管道。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避免关于崇拜的许多混乱。

渎神的与一般的The Profane and the Common

圣经坚持我们要把圣洁和守安息日联系在一起。安息日是圣洁的,因为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神的子民能淋漓尽致地集体表达他们作为圣徒的呼召。要了解安息日和崇拜的圣洁,我们必须用圣经对渎神的教导加以对照。守安息日变得世俗化,就是亵渎了这一天,轻视、世俗化并污染了神所分别出来,归祂为圣的日子。神透过祂的仆人以西结,把这个罪名加在犹大身上:

其中的祭司强解我的律法,亵渎我的圣物,不分别圣的和俗的,也不使人分辨洁净的和不洁净的,又遮眼不顾我的安息日;我也在他们中间被亵慢。(结2226

类似的例子,来自利未记。因为亚伦的儿子,拿答和亚比户,献上凡火,用神所没有吩咐的方式来敬拜,祂就“把他们烧灭,他们就死在耶和华面前。”(利102)。这背景是上帝已经吩咐以色列的祭司“将圣的、俗的,洁净的、不洁净的,分别出来”(利1010.如此,区别圣洁的和渎神的,是圣经关于安息日与崇拜之教导的核心。

在这些例子中,神所惩罚的亵渎神的举动,是祂未曾吩咐的事。所以,圣经对神圣洁的子民清楚的诫命,是不要用神所没有吩咐的活动来亵渎安息日。不仅如此。归正的信条在它们对主日的教导中,进一步区分了圣洁,渎神,以及一般或合法的事。如何将安息日守为圣日,或保持其圣洁呢?威敏思特大要理问答的回答是:“受安息日为圣日,乃是整日都有圣洁的安息,不仅停止那些平常就被算为有罪的恶事,还要停止平日合法的属世职业和娱乐……”(问答117)要理问答是在指出第三种分类,评估什么是安息日允许的事。有些事是我们在周间所作,是合法的,也是值得的。他们是我们的职业的一部分,例如烤面包和耕种。也有些娱乐是有价值的,神所允许的,甚至如杂耍这类的活动。但是要理问答住宅,杂耍不仅在崇拜中是不被允许的,也不是我们在主日可以作的事。虽然它在一周中一般的日子是合法的,但不能保证它在圣日就是适当的。

在这里举旧约中另外一个例子会有帮助。在耶利米书,上帝教导祂的百姓:“不要在安息日从家中担出担子去。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只要以安息日为圣日,正如我所吩咐你们列祖的。”这些一般性的活动,在一周其他的六天当然是合法的,但它们在保留给圣洁活动的日子里,是被禁止的。在耶利米书,我们也同样看到这些合法的工作明确地被定罪为是邪恶和亵渎的:“们怎么行这恶事犯了安息日呢?从前你们列祖岂不是这样行,以致我们神使一切灾祸临到我们和这城吗?现在你们还犯安息日,使忿怒越发临到以色列!”(耶1317-18)在安息日禁止这些合法和一般的活动延伸的范围超过工作,并甚至包括在其他天是合法的对休闲娱乐的追求。只有当我们转离我们自己的喜好,我们才会把安息日当作是喜悦的,并尊它为主的圣日(赛5813)。

有些人在这点上会控告我们是在支持一种有害的二元论。但是这种罪名误解了圣洁关于圣洁的教导。尊安息日为圣日,不是让其他六天就可以放纵,变成世俗化。我们所有的生活都有神的同在。但是信徒在周间所参与的活动是一般性的,是不信的人也参与的。然而,只有信徒会在圣日聚集,参加敬拜神的圣洁的活动。他们集体来到锡安山,在祂(祂是烈火)面前聚集,在主日在施恩座前与耶稣想会。

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二元论的指控是假的,因为严格说来,它的批评并不到位。圣经的图画应该被称为三元论,而不是二元论。圣经教导我们要区分圣洁的活动,本身是有罪的活动,以及那些在其他的日子中是一般和合法的活动。这三种分类在守主日为圣,和理解什么是在崇拜可接受的,是很紧要的。除非我们保存这些分类,崇拜和安息日的圣洁性就会被扭曲。

重寻圣洁

上帝呼召基督徒要活出圣洁的生活。祂呼召我们要住在世界中,但要颤惊恐惧地作成得救的功夫。祂也吩咐我们,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参与圣洁的事——与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上帝给了我们圣餐(主的晚餐),圣水(洗礼),圣言(讲道),以及圣职(话语的职事)。祂也给了我们神圣的时间:用一天来敬拜与安息。与流行说法相反地,归正的基督徒的确相信一个崇拜礼仪的日历表,但这个日历表是按照星期来排列的,而不是按照季节。它也不是根据大教会的节目或教会机构的职事。不是的,它是守安息日之外在而平凡(outward and ordinary)的节奏。

我们相信,归正的敬拜的危机发生在一个逐渐不守安息日的时代,不是偶然的。一旦基督徒忘记了安息日的圣洁,模仿电视情景喜剧的短剧,和用深夜电视节目的“十大新闻”(top ten lists)作开始的讲道,就成为可能。但是借着重拾安息日,将它尊为圣日,分别开来做圣洁的活动,教会就有机会回到可以被神接纳,讨神喜悦的敬拜当中。当我们在主日进入至圣所,我们是在从事一些“外在而平凡”的规矩。但是它们也是不平凡的,因为它们是圣洁的。

注意到把安息日分别为圣,并分辨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守安息日的规矩,也会让我们对敬拜的本质有更多的认识。因为守安息日为圣,就是要遵守构成对唯一永生真神的崇拜之圣洁的活动。

(诚之按:作者在这章中表达的信念,是把「主日」当作基督徒的「安息日」,于是把与守安息日的相关规定,照样搬到基督徒的生活中,要求基督徒要像旧约时代一样,守主日[基督徒的安息日]为圣;他因此把平日正当的活动说成在主日整天都不能做,我觉得有点律法主义——虽然小要理问答也是这么教导的。个人认为,崇拜的内容的确要按照神的吩咐,不可以自己乱创作,但是主日可以作什么,不能做什么,就不必要像作者所说的,作出这样的区分,否则,按照作者的逻辑,平常可以做的事,礼拜天都不能做,包括开车,包括读书......等等,这就又回到犹太人的律法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