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


Far as the Curse is FoundThe Covenant Story ofRedemption主恩遍四方——救赎的恩约故事(暂译)


复活:整个故事中最美的篇章

本书是在重述圣经中的故事,也就是上帝如何展开祂与百姓之圣约关系的故事。首先,我们必须把圣经视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视角很重要。就像其他所有的故事一样,在重述圣经的故事情节时,必须尊重其先后顺序。我们要按照这个故事本身的样子来重述:我们会提到故事如何开始,哪里出了问题,问题如何得到解决,以及故事如何结束。每一篇章都为下面的篇章设定了背景。把人类的悖逆和神的拯救放在故事开头的背景中,也就是神的创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这样做,你所看到的故事就会是一个很不一样的故事。

无论如何,本书的第一章是从耶稣开始的,祂是上帝成了肉身降临,并从死里复活。这会削弱圣经见证的故事特征码?不。相反,这会强调本故事是一个正在展开的叙事,是神来拯救祂宝贵子民的故事。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唯一的主角就是耶稣。如同鲁益师(C. S. Lewis)所言,道成肉身的耶稣,是“整个圣经故事情节的转折点”。从耶稣开始展开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预先瞥见这故事的全貌。

一、整个故事都和耶稣有关

1. 指向耶稣的早期篇章
从耶稣开始讲述这个故事,会凸出这个事实,即这个故事的早期篇章乃是指向未来的一个解决方案。查考这些篇章,我们应该要看到它们引领我们进入到一些模式里,这些模式暗示了至今尚未揭示的末后必成的话。旧约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正在等候其应许得到应验。耶稣就是那应验。祂就是将要来的那一位,是律法和先知要见证的。如果我们把开头的篇章与它们所指向的内容分开,就无法明白这些篇章。而耶稣既然已经到来,我们在读旧约的时候就不能不提到祂。耶稣改变了一切。以赛亚书中所描写的那位“常经忧患”的仆人(编按:见赛53:3),原本并不是在预告拿撒勒人耶稣,但是当我们在读以赛亚书53章的时候,我们却不能不想到拿撒勒人耶稣。

2. 我们在耶稣里瞥见那最终的篇章
耶稣是早期篇章所指向的,也是最终篇章的预告片。我们一旦看见耶稣——神的终极之道,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故事将如何发展。耶稣是末世的起头。在耶稣身上,我们可以充分明白神要做什么。在耶稣身体从死里复活的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得最清楚。神锐不可挡的目标就是要恢复祂看为好的受造界;祂沒有要毁灭这个受造界,而是要彻底根除破坏了这美好创造的罪恶;甚至包括身体要战胜死亡本身。我们无法撰写未来介于现在到末日之间岁月的故事,然而我们也不需要。我们知道那个终局,好叫我们天天都心怀盼望,那結局就是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了。

3. 耶稣显明神的属性和心意
因此,耶稣就是整个故事的关键。因为祂毫无疑问地道出了神这位故事主人翁的属性和心意。如果我们以为圣经的故事是关于我们如何可以上升到神那里去,就完全搞错了。是神来到祂的百姓当中,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圣约关系,并且将永远与他们同在。耶稣的名是以马内利,也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祂成了肉身降临。旧约吸引我们认识并回应这位将要到来之神的爱。启示录最后的几个篇章确认了神与祂的百姓同住,这就是祂从起初所关注的,也是祂终极的计划,祂最终要藉此得到满足。但是祂对于自己最充分的表达,就是耶稣;要是我们也曾在那里,祂就是我們可以触摸得到的那位。

4. 耶稣使这个故事成为我们的故事
最终,耶稣是这个故事的关键,因为祂是基督徒的救赎主。祂用祂的死买赎我们好归给神,祂是我们进入这故事的道路,使这个故事成为我们的故事。是祂开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可以看见这故事并且欣然接受它。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借着观看神的创造而来到神面前。实际上,要是没有耶稣,我们就不能正确地体会上帝创世的意义。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故事的起点是耶稣。

我们在这一点上和耶稣的门徒多马很像。我们就像他那样看待耶稣。在约翰福音中,多马说出了这个故事画龙点睛之妙处,对福音最高峰的认信。多马公开承认耶稣身体复活的事实,也道出了其中的伟大之处。对于我们来说,要想完全地掌握救赎的叙事,想让我们的生命像多马那样改变,我们就必须明白多马所明白的。

二、多马和触摸的确据

我们倾向于只是把多马视为一个多疑的门徒,教会更是常常因为他的多疑而指责他。有一首诗歌《释除疑念》(These Things Did Thomas Count as Real)指责多马不属灵,因为他想要得到复活的确凿证据:

多疑探索、穷追好问,纵夸敏锐错过奇珍;
意想以外,瞎眼难容,渺小脑袋怎参无穷。

有次我作完一个关于耶稣复活对于我们理解救赎的重要性的讲座之后,一位女士心烦意乱,她在空中挥着手,抱怨说,“你太看重身体的复活了。从哥林多前书15章来看,复活只是一个属灵的事件,而不是实际发生的事。你就像多马一样,你要的是一个可以触摸的耶稣。”

多马确实想要实际的凭据。但是基督徒往往错误地理解了这个故事:多马想要这样的凭据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

1. 门徒可以触摸的耶稣

在第一个复活节的晚上,耶稣的门徒聚集在一间大门紧锁的屋子里,躲避犹太人的当权者,他们设计逮捕并处死了耶稣,门徒们知道,他们现在的目标或许就是自己了。在这种惊恐的氛围中,耶稣出现了。他们在想,这是鬼魂吗?显然,相信鬼魂的存在比接受从死里复活要容易一些,因为复活的故事只是被当作闲谈轶事。 然而祂就在他们眼前出现了,祂正如三天前他们亲眼见证祂被鞭打并死亡那样,那么地实在。

门徒们认出复活的耶稣,他们亲耳听到祂开口说话。约翰这位记录者特地提到耶稣将祂被钉的手和被兵丁的矛所刺的肋旁给门徒们看。祂身体上的记号不只是在宣告祂为他们所赢得的平安(shalom)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也证明那位受死的耶稣,现在又有形有体地出现在他们中间了。根据路加福音,祂还在他们面前吃了一片鱼,表明祂实际上就在那儿(路24:43)。我毫无亵渎的意思,不过路加似乎在表明耶稣是在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你们有鱼肉三明治吗?”当门徒们面对实实在在的身体时(如果你不在意双关的说法),他们遇到的是道成的肉身,祂的伤口表明了祂的挣扎,表明了祂胜过了死亡,他们就必须相信祂。

基督接下来的多次显现说的都是同样的故事。即使犹太当局和罗马士兵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来确保尸体留在坟墓中,但坟墓和被认为是终局的死亡都不能限制这位生命的主。除了一些裹尸布之外,所有进入坟墓的东西都从中出来了。空空的坟墓和复活的显现都证明身体的复活,表明在被埋葬和复活的生命之间有实实在在的延续。“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凭借神的大能,基督复活了。

并且,若神復活了,祂就不会让它默默无闻。这不仅仅是在那些渴望耶稣活过来的人心中的属灵的复活。如果复活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的事件,空坟墓的故事就是不必要也不相干的,实际上还是一种误导。尸体并不在坟墓中,也不可能在里面,因为它已经复活了。

门徒们蜷缩在楼房上,与有形体的、正在吃鱼的耶稣面对面了,祂可以被人摸到恰恰就是关键:神使耶稣的身体从死里复活了。

2. 你可以和多马一同触摸的耶稣

耶稣第一次显现的时候,有一个门徒并不在场。当其他的门徒告诉多马他们已经见到耶稣,他们的说法受到直接的怀疑。多马或许推断其他人已经落在一厢情愿的网罗之中了,但是他不会受骗。即使门徒们告诉他,他们已检验过主的钉痕和枪扎的伤口,多马还是不愿意信服。对于他来说,只是看到还不够,还要用手指探入祂手上的钉痕和肋旁的伤处才能让他信服。只有摸到的证据才能让他相信那是确实的肉身。经文中不加夸张地说,“我非看见……用指头探入……我总不信”(约20:25)。

因为这个宣告,我们把他叫作怀疑的多马,怀疑者多马,愚钝的唯物主义者多马。但是多马的怀疑并不比其他人严重。其他门徒原先认为复活不过是不实的传言,直到耶稣向他们显现证明传言是真的。祂的身体在他们当中的显现使他们相信。

一个礼拜之后,他们再次聚集在房子中,如往常一样锁上门闩。这次,多马也在场。耶稣来向他们问安。主有特别的话对多马说,祂伸出双手,邀请多马使用他的触觉和视觉。“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耶稣发出进一步的邀请,“不要疑惑,总要信”。

不需要更多的证据了,多马发出了福音故事中最伟大的宣信:“我的主,我的神”(约20:28)。他可能没有其他门徒那么快就相信复活的基督,但是当他相信的时候,他用了其他十个门徒未曾用过的语言来表达他的信心。

就像约翰福音20章中其他门徒一样,多马相信是因为他看见了。彼得和约翰看见了空坟墓和裹尸布;马利亚看见、听见并且触摸主。门徒们验过祂身上因钉十字架而留下的伤痕。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实在的证据是使他们相信耶稣基督的身体从坟墓中复活的关键要素。

耶稣也对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20:29)。这是对于福音书最初的读者和今天的读者一条特别的信息。最初的读者并没有亲眼看到主,我们也没有。我们属于需要约翰写在纸上告诉我们关于耶稣的故事的那群人。自从使徒时代过去之后,所有相信这位钉十字架且复活的主的信徒,都是没有看见就信了的。耶稣在这里对他们宣告了特别的祝福。如今在我们当中没有活生生的见证人,但是我们有那些亲眼见过、亲耳听过、亲手摸过生命之道(约壹1:1-4)的见证人受感记录下的见证。他们能够成为见证人是因为他们曾经摸过祂。

多马没有错失重点,他可能还比其他人更明显地抓到了这个要点。你的信心和我的信心的根基完全依靠在那位可以触摸到的复活的耶稣身上。当你将自己的手指探入祂的伤口时,这确实的事实不能不震动你的世界:这就是带着身体的耶稣,“我的主,我的神”。


向著標竿直跑Keeping the End in Sight

作者:Mark Kelderman   譯者:駱鴻銘

短暫與永恆,這兩個詞看似矛盾,但是當涉及到信徒每天在上帝面前生活時,它們就是緊密相連的。要過基督徒生活,就必須面對許多挑戰和誘惑。事情往往不會盡如人意或按照計劃進行。苦難有時候會如此嚴重,以至於我們會懷疑上帝是否存在。我們看不見祂,也相信祂的應許。失望和磨難會使我們心灰意冷,但「短暫」和「永恆」這兩個詞卻會給我們帶來盼望。
Brevity and eternity—these two words seem contradictory, and yet they are closely connected when it comes to living daily as a believer before the face of God. Living the Christian life, we face many challenges and temptations. Often, things do not go the way we expected them to go or the way we would have planned them. At times, our suffering is so severe that we wonder where God is. We can’t see Him, and we doubt His promises. There are disappointments and trials that bring us low, but these two words, brevity and eternity, give us hope.

我想到幾段話,讓我們有機會瞭解保羅在談到短暫和永恆時心中的想法。他本人經歷過嚴峻的考驗和折磨。然而,靠著上帝的恩典,他也藉此得到成長;而當我們遇到類似情況時,他也給了我們忠告,好效法他的榜樣。在他寫給哥林多信徒的第二封信中,他兩次挑戰我們不要灰心或喪膽(林後四116)。在第一個例子裏,他反思自己的呼召。基督徒啊,我們也必須記住我們的呼召,就是要跟隨基督。無論我們走到哪裏,無論與誰見面,我們都會給人留下印象。當我們直面挑戰和苦難時,世人會看到我們是否真的相信自己所認信的,即上帝掌管萬有。這是我們在瓦器裏的寶貝;它展示出住在我們裏面的上帝的能力。
Several passages come to mind that give us a window into the mind of Paul as he addresses brevity and eternity. He himself was affected by severe trials and afflictions. Yet, by God’s grace, he grew through them, and he gives us advice to follow when we face similar situations. Twice in his second letter to the Corinthians, he challenges us not to lose heart or faint (2 Cor. 4:1, 16). In the first instance, he reflects on his calling. Christian, we also must remember our calling: to follow Christ. Wherever we go, we are leaving an impression behind us with whomever we meet. When we face challenges and suffering, the world will see whether we really believe what we confess, namely, that God is in complete control. This is the treasure we have in earthen vessels; it puts on display the power of God that resides in us.

保羅不僅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他還給了我們可以繼續前進的理由。他說我們不喪膽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裏面的人天天都在更新。這個屬靈人(我們真是這樣的人),是被基督的靈更新的。基督就住在我們裏面,因此我們可以面對這些挑戰。即使這個外面的人,也就是我們的肉體,每天都在死亡,我們仍舊歡喜,因為身為新造的人,我們在基督裏是活生生的。雖然我們的身體正在承擔主耶穌的死,但耶穌的生命卻在我們的身體上顯明。這就是我們在這世上見證基督的方式。我們證明我們不是為這個世界或是為這個世界擺在我們眼前的事物而活,因我們的生命很短暫。相反,我們是朝聖者,正在往天上聖城的途中,這座城的根基和建造者是我們的上帝(來十一10)。我們以此為目標。這並不是說我們面對的是毫無盼望和喜悅的生命;恰恰相反。我們知道故事的結局,而不信者卻不明白,因此我們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充分利用每一天,來面對今生的短暫。
Paul doesn’t just tell us what to do; he also gives reasons why we can press on. He says the reason we do not faint is because the inner man is being renewed each day. The spiritual man, who we truly are, is renewed by the Spirit of Christ. Christ lives in us, and therefore we can face these challenges. Even though the outer man, our physical bodies, is dying daily, we rejoice because as the new man, we are alive in Christ. While we bear in our bodies the dying of the Lord Jesus, the life of Jesus is made manifest in our bodies. This is how we bear witness to Christ in this world. We testify that we are not living for this world or the things it sets before our eyes, because our lives are brief. Rather, we are pilgrim travelers en route to a celestial city whose foundation and maker is our God. We live with this end in view.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we face life without hope and joy; quite the opposite. We know the end of the story, while the unbeliever does not, and so we face the brevity of this life by making the most of every day for the glory of God.

保羅在同一章中幾次充滿自信地說:「我們知道。」考慮一下他是如何開始哥林多後書第五章的。他說,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在地上的身體(地上的帳棚)被拆毀了,我們仍然擁有屬於上帝的房子。目前,我們正在被塑造成石頭,上帝要用這些石頭建造一座祂要永遠居住的聖殿。這是信徒所作的信仰告白。保羅繼續說道,我們的苦難是至暫至輕的(林後四17)。這意味著時間的短暫。與任何正在經歷苦難的人交談,他都會說,這似乎和至暫至輕完全相反,但是憑著信心,我們承認,上帝要運用所有這些苦難。通過它們,祂在我們心裏動工,為我們帶來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你是否曾這樣看待你的苦難呢?
Several times in this same chapter, Paul says with confidence, “We know.” Consider how he begins 2 Corinthians 5. He states that we know that if our earthly body is broken down, we still have a building of God. Presently, we are being shaped into the very stones out of which God is building a temple where He shall dwell forever. This is the confession the believer makes. Paul continues by saying that our affliction is light and momentary. That means brief. Talk to anyone going through affliction and he will say that it seems like the opposite of light and momentary, yet by faith we confess that all these afflictions are being put to work by God. Through them, He is working in us and for us an exceeding and eternal weight of glory. Have you ever said this about your suffering?

保羅在這裏想到了在基督裏的那位慈愛的父親,祂正在減輕我們所有的苦難,使苦難不至於過度,好叫它能把我們轉變成基督的樣式,為祂帶來榮耀。當我們面對困難的環境時,這應該激勵我們的心,因為我們認識到,與永恆相比,它們是短暫的,但是,儘管它們是短暫的,但上帝正在藉著它們動工,帶來永恆的榮耀和持久的回報。因此,保羅補充說,我們不會憑肉眼所見來看待萬事萬物。這會欺騙我們,因為事情不像表面那樣。我們必須用信心的眼睛,才能按照上帝看事物的角度來看待萬事萬物。我們常常像先知以利沙的僕人那樣,害怕國王的軍隊。但是,當以利沙祈禱,求上帝讓他睜開眼睛時,突然間他就看到那些為他們爭戰的天軍,比敵對他們的人更多,也更有能力(王下六8-23)。若是如此,若是基督幫助我們,誰能真正敵擋我們呢?我們所見的是暫時的,但我們憑信心承認的是永恆的。
Paul has in mind here the loving Father in Christ who is moderating all of our suffering so that it is not too much and so that it serves our transformation into the likeness of Christ, bringing Him the glory. This ought to stir our hearts as we face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for we realize that they are brief in comparison to eternity and yet, though they are brief, God is working through them to bring about eternal glory and a lasting reward. Thus, Paul adds that we do not look at the things that we see with our natural eye. This would deceive us, for things are not as they appear to be. We need the eyes of faith to see things as God sees them. We are often like the prophet Elisha’s servant who was afraid of the king’s army. But when Elisha prayed that his eyes would be opened, suddenly he saw that those who were fighting for them were more numerous and more powerful than those who were against them (2 Kings 6:8–23). So, if Christ be for us, who can really be against us? The things we see are temporary, but those things we confess by faith are eternal.

因此,當我們在這個墮落的世界中生活時,讓我們把目光集中在那救贖的源頭上,就是坐在寶座上掌管萬有的我們的長兄基督身上。讓我們把我們的苦難與將要屬於我們永恆的喜樂幸福相比,就像使徒一樣,讓我們不要喪膽:「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八18)。當我們等待上帝兒子的完全顯現是,這就是我們的盼望。當那永恆的日子到來時,我們將脫離短暫生命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約壹三2)。儘管我們的生命短暫,但是讓我們以永恆的眼光為基督而活吧。
Therefore, as we live our lives in this fallen world, let us focus our eyes on where our redemption is coming from, on Christ our elder Brother who sits on the throne, ruling over all things. Let us compare our suffering to the joy and bliss of everlasting joy that shall be ours, as the Apostle does, and let us not lose heart: “For I reckon that the sufferings of this present time are not worthy to be compared with the glory which shall be revealed in us” (Rom. 8:18, KJV). This is our hope as we wait for the full revelation of the sons of God. When that eternal day dawns, we shall be delivered from the bondage of this brief life into the glorious liberty of the children of God, and we shall be like Him, for we shall see Him as He is. Though our lives are brief, let us live in light of eternity for Christ.

玉漏沙殘時將盡,
天國即將破曉;
所慕晨曦即降臨,
甘甜加上奇妙。
雖經黑暗四圍繞,
晨光今已四照,
榮耀榮耀今充滿,
以馬內利之境。(高信夫人 [Anne Cousin]
(摘自詩歌“玉漏沙殘”[The sands of time are sinking]或譯“以馬內利樂境”[In Emmanuels Land])。
The sands of time are sinking,
The dawn of heaven breaks;
The summer morn I’ve sighed for
The fair, sweet morn awakes:
Dark, dark had been the midnight
But dayspring is at hand,
And glory, glory dwelleth
In Emmanuel’s land. (Anne Cousin)

馬克·凱爾德曼牧師(Rev. Mark Kelderman)是密歇根州大急流城清教徒改革神學院的學生事務長,和靈性塑造、教牧神學講師。他是《傳統改革宗教會》(Heritage Reformed Congregations)的牧師,也是聖經輔導員協會的正式顧問。


世記概覽

誠之摘自《聖經研修本》(ESV Study Bible

一、創1:111:26 太古歷史。

  創世記前十一章和其餘部分不同。一~十一章概述亞伯拉罕以前的世界,十二~五十章則詳述一個主要的家族。前十一章不單在主題上與十二~五十章不同,而且沒有其他文獻記載類似的族長故事。聖經以外的古代文獻雖然沒有記載族長的故事,但是卻記載了創造和洪水;然而,這些記載絲毫沒有挑戰創世記的權威,或讓人質疑創世記不是出於上帝的默示。事實上,雖然聖經以外文獻所記載的創世和洪水的故事於聖經所記載的截然不同,但它卻使讀者認識到聖經記載的獨特性。在其他古代文學傳統中,創造是一場大爭戰,經常涉及諸神之間的衝突。諸神因為無法忍受人類的吵鬧,但又無法控制,所以降下洪水。從這些故事裏面,古代人得知他們所拜諸神的傳說,以及應當遵循的生活方式。巴比倫傳說中的創世和洪水的故事,有意表明巴比倫是宗教世界的中心,巴比倫文明是人類的最高成就。

  讀者從創世記可以看出,本書旨在駁斥這些妄論,宣告只有一位上帝,祂的話語大有能力。祂一開口,世界便造成。太陽和月亮本身並不是神,而是由這位獨一上帝創造出來的。這位上帝不需要人來供養,反而為人類供應食物;巴比倫人卻相信諸神需要靠他們的祭品而活。洪水之所以發生,不是因為神明的煩躁,而是因為人的罪。巴比倫塔(巴別塔)非但不能通天,反而告誡人:人的驕傲既不能使他們到上帝那裏,也不能操控上帝。

  創世記一~十一章清楚表明的這些真理,貫穿於整本聖經。上帝的大能、祂對人類的關愛和對罪的審判,這三者就如上帝的一體性一樣,是聖經神學的根基。或許,這十一章經文如何與地質學和考古學關聯並不總是顯而易見的,但其中的神學信息卻非常清晰。按照作者的寫作意圖,這些章節為讀者理解聖經的其餘部分提供了基本信息。它就像一副眼鏡,幫助讀者更加清楚地看見作者的敘事要點。然後,讀者可根據這些要點去閱讀聖經的其餘部分。

(一)創1:12:3 上帝創造天地並建立秩序。
  創世記開篇氣勢恢宏,敘述上帝如何創造天地,然後如何為大地建立秩序,使大地成為祂的居所。從結構上看,整個敘述分為七段,每段都以固定用語作為標記,記敘這位全能、超然的上帝按照祂的宏偉設計,以絕妙的作為使萬物各安其所。敘述的重點在於上帝如何建立萬物的秩序或體系。段落結構如下:作者先設定背景(1:1-2),然後描寫六個工作日(1:3-31)和第七日,即上帝的安息日(2:1-3)。六個工作日的每一日都遵循相同的模式:以“上帝說”開始,以“有晚上、有早晨,是第……日”結束。在開篇宣告上帝是萬有的創造主之後(1:1),第一章其餘部分(從1:3開始),主要記敘上帝藉著祂的話語創造萬物,並為受造物建立秩序(“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1:9),而不是地球起初如何被造(1:1)。作者使用多種文學手法來說明這點,例如,在第四日太陽被造以前,第三日已提到青草(和修:植物)。如果讀者關注這段經文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係,可參閱“導論:創世記與科學”。從古代近東文化背景來看,創世記第一章不僅宣告上帝創造萬物,還記述上帝如何維繫萬物。受造物雖然繁多,但井然有序。前三日提到了晝、夜、天、地、海,所有這些受造物,也只有這些,是由上帝特別命名的。從第四日到第六日,三個不同範圍都被充滿了:天上有光體和飛鳥;海裏有魚和群游生物;地上有牲畜和爬行動物。最後,上帝賜人權柄,代祂照管這些活物。創一章設立了權柄的等級體系。人類受上帝之命,代表祂照管其他受造物,最終目的是要使全地成為上帝的聖殿和祂臨在的居所,並彰顯祂的榮耀。

(二)創2:44:26 地上最早出現的人。
  這段情節從伊甸園開始,描述上帝的創造本來井然有序,後來被一對夫妻的悖逆所破壞。接下來是該隱和亞伯,然後是拉麥的故事(第四章),描述世界逐漸陷入暴力之中,並招致洪水之災(6:11, 13)。這些事件對於我們理解整卷創世記,乃至整本聖經,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1. 2:4-5 伊甸園中的夫婦。
  在第一章,作者描述了上帝的整個創造,現在補述第六天,集中記述上帝創造人類的第一對夫婦。他們被安置在伊甸園內。在寫作風格和內容方面,這段經文與第一章明顯不同,但是並沒有任何矛盾。這裏採用倒敘的手法,為1:27的記敘提供更多細節。這裏描述了一位擁有至高主權與位格、超然和無所不在的上帝。這兩幅描繪上帝的圖畫相互補充,相比單獨一幅,它們將上帝的形象表達得更加豐富和真實。本書前兩章關於人的描述,也是如此:第一章強調人的君王身份;第二章凸出人的祭司身份。

2. 3:1-24 人違背上帝的命令。
  狡猾的蛇出其不意地出現,給人類的始祖帶來極大的挑戰。他們選擇不顧上帝的命令,這種故意悖逆的行為給所有受造物帶來嚴重的後果,破壞了上帝的創造秩序,以及祂先前建立的所有和睦關係,使受造界陷入完全混亂的局面。

3. 4:1-26 亞當和夏娃的後代。
  本章描寫人類陷入罪中,該隱殺了自己的兄弟,他的後代拉麥更加肆意報復。亞當和夏娃雖然被趕出伊甸園,但上帝仍賜給他們兩個兒子,使他們能期望後裔中有人制服蛇。然而,該隱殘忍地殺害他無辜的兄弟亞伯,邪惡似乎再次得勝。之後,拉麥揚言說如果有人打他,他就殺死那人。這樣,該隱的後代扭轉邪惡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文簡短地宣告塞特出生代替亞伯,為人類帶來新的希望。

(三)創5:16:8 亞當的後代。
  這段經文分為兩部分:5:1-32主要記載從亞當到挪亞的家譜,每一代只記載一個人;6:1-8描述人類罪惡日增的狀況。這兩部分既是個別與整體的區別,更是公義與罪惡的反差。

1. 5:1-32 從亞當到挪亞的家譜。
  這段經文先以簡介呼應第一章,然後特別記載從亞當到挪亞的家譜。本章的總體佈局主要採用一種獨特的文學結構,每一代具體提到的每個人都採用此結構,格式如下:A 活到 X 歲,生了 B A B 之後,又活了 Y 年,並且生兒養女。A 共活了Z = X + Y)歲就死了。因此這份家譜可能會跳過任何一代人。這是常用的表達手法。這種省略法經常用在對比上。例如。如果對比摩西的家譜(出6:16-20),和約書亞的家譜(代上7:23-27),就可以發現,顯然前者省略了許多代(另參拉7:1-5;代上6:4-14)。5:3-31有三處暫時沒有使用這種格式,以便記敘亞當–塞特、以諾、拉麥–挪亞的其他信息。這段經文引人注目的一個地方,就是先祖極其長壽。根據其他古代近東文獻的記載,較早時代的人類更加長壽。例如,蘇美爾諸王名單提到,洪水前的諸王分別執政28,800年,36,000年和43,200年。與今天的人以及至少洪水以後的人類相比,亞當到挪亞時期的人類壽命要長很多,因此有人提出疑問,5:1-32記載的人類壽數究竟應該按照字面理解,還是另有解釋呢?有人認為這些數字是象徵性的,也可能暗含某種紀念的意義,表示尊敬;或者這些數字是用不同方法計算出來的,例如可能應該除以5,並在某些情況下加上714。然而,至今仍然沒有人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而且這些解釋也難以自圓其說。傳統認為,這些壽數應該是字面含義,或兩者發生了某種辯護,導致人類壽命銳減,最後穩定在70歲或80歲的“正常”壽數範圍(見詩90:10)。但無論如何,這些家譜清楚暗示,這些人不論年歲多大,都確實曾經在世上生活過,最後離世。

2. 6:1-8 人類的罪惡。
  第五章非常詳細記載一系列的後裔之後,作者立即用這一小段經文說明上帝降下洪水懲罰全人類的原因。這段經文在結束時提到挪亞(在5:28-32 首次出現)與眾不同,他在上帝眼前蒙恩。

(四)創6:99:29 挪亞的後代。
  這段經文的中心是挪亞和他的後代,主要記述帶來大地更新的洪水。這次更新與創1:1-2:3很相似。上帝潔淨人類犯罪所帶來的污穢,天地有一個全新的開始。然而,9:20-28記載的最後一個情節顯示,人的本性並沒有改變;人心仍然傾向犯罪。

1. 6:99:19 挪亞和洪水。
  這個大段落詳述挪亞和他的直系家人,如何蒙拯救脫離洪水之災。整個過程呼應第一章,描述受造物被毀,最後大地露出水面被“重新創造”。然而洪水過後,並不是所有事物都可回到起初的狀態。人的本性並沒有改變。

2. 9:20-29 迦南受咒詛。
  這個不尋常的情節,成為洪水故事一個意想不到的續篇。洪水過後,“重新受造的萬物”又因著挪亞而墮落了。說挪亞類似第二個亞當,是因為他像亞當一樣,是人類之父;但確切地說,他是洪水之後的新人類之父。這個情節還預示了在所多瑪被毀之後,羅得女兒的類似行為(19:30-38)。挪亞的醉酒和含的輕率,導致挪亞對閃、亞弗和含的兒子迦南的未來,做出截然不同的宣告。

(五)創10:111:9 挪亞兒子的後代。
  這一大段記載洪水之後的發展,主要記敘各個民族的來源。

1. 10:1-32 宗族、語言、土地、邦國。
  這段經文基本上以名單的形式,記敘挪亞三個兒子的後裔如何在各地繁衍,偶爾也插入一些特殊情節。這份家譜和地理分佈,跨越的時間和範圍都非常廣,各宗族都遷徙到特定的地區(參考地圖)。各宗族或部落的居住地以其先祖的名字來命名,但其先祖或許從未在那裏生活過。這段經文主要分為三部分,每個部分的結尾都提到各宗族、語言和邦國(52031節)。

2. 11:1-9 巴別塔。
  這段情節雖短,意義卻非常重大。所有人一起動用所有資源建造一座城,而建造的目的完全違背上帝起初創造世界的初衷。塔在這裏象徵人的自治,建城者認為可以自行決定和確立自己的人生軌跡,無需顧及耶和華。巴別塔的故事與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不同。在吾珥、尼普爾和尼尼微發現的文獻碎片《埃利都創世記》記載,女神寧特爾呼召人建城聚居。根據此文獻,她非常希望人定居,不要四處遊牧。耶和華的要求恰好相反,祂要人遍滿全地。

(六) 11:10-26 閃的後代。
  這個縱向家譜記載了挪亞的後代,從閃一直到亞伯蘭、拿鶴和哈蘭的父親他拉。這個家譜的記載格式與亞當後代(5:3-31)的記載格式幾乎一樣,只是沒有最後一句,“……共活了……歲就死了”。此外,這個家譜也沒有插入補充信息,因此很快從閃到了他拉。他們的壽命仍然非常長,但一代比一代縮短。這些人的壽命比洪水前的人要短得多(參5:1-32)。這種格式,類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魯克城出土的泥版上記載的蘇美爾諸王名單(見5:1-32注)。這塊泥版約在主前2100年,由烏圖赫加爾王統治期間的一位抄寫員記錄。根據泥版上面的記載,蘇美爾諸王的統治時間都非常長,但洪水以後,他們統治的時間就大大縮短了。


二、創11:2750:26 族長歷史。

  現在,經文從記載整個人類的歷史,轉到記述一個特定家族,從這個家族衍生出以色列民族。作者採用寫實主義的敘事方式,就事論事。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人物的生活:創世記先用十一章的篇幅概述許多代人的歷史,但從現在開始,卻用了三十九章的篇幅記載族長歷史中四代人的事跡,具體是:從亞伯拉罕到他的兒子以撒,以撒的兩個兒子雅各和以掃,以及雅各的眾子,特別是約瑟。這段經文清楚說明以色列立國的細節:土地、人民、祝福、呼召。在西奈(摩西)之約的背景下,這段經文的原讀者(也是領受這約的人),能夠明白上帝賜給這些族長的應許如何在以色列人身上成就。在這些章節中,讀者將看到上帝如何保守祂所揀選的家族,呼召他們與祂同行,成為一個特殊民族的源頭,以及上帝的賜福臨到全地的管道。

(一)創11:2725:18他拉的後代。
  作者以新的開頭“...的後代記在下面”,引出創世記的下一個大段(見2:4注)。這些章節集中記述他拉的直系親屬,特別是亞伯蘭,因為創世記的獨特家族是藉著他傳承的。

1. 11:27-32 他拉家族簡介。
  為了幫助讀者理解下文,這裏交代相關細節:羅得的父親哈蘭離世(28節);全家從美索不達米亞南邊遷居北部(31節);以及亞伯蘭的妻子不能生育(30節)。

2. 12:1-9 亞伯蘭遷居迦南。
  在11:27-32 交代了重要的背景資料之後,這段經文迅速轉移重點,講述說到如何呼召亞伯蘭,並且要他成為萬民蒙福之源。“亞伯蘭”一名曾出現於迪爾巴特文獻。“亞伯拉罕”一名曾出現於主前19-20世紀的《埃及咒詛文》。至於族長時期的其他一些名字,如“他拉”,“拿鶴”,和“便雅憫”,也曾記載在主前18世紀的馬里文獻中。

3. 12:10-20 亞伯蘭在埃及。
  由於迦南饑荒嚴重,亞伯蘭被迫遷往埃及避難。憑藉尼羅河的天然優勢,即使在旱季,埃及仍有糧食供給人類和牲畜。這段經文記載的事件引發許多沒有答案的問題,使人對其中每個人的行為都難下判斷。聖經故事的常見特點之一,就是作者不直接評價人物的道德行為,留給讀者自己去評價。這段經文的原讀者,即跟隨摩西的以色列人,大概會從中看到,儘管人面對各種威脅,儘管甚至連亞伯蘭自己在道德方面也有瑕疵,上帝仍然信守祂賜給亞伯蘭的應許。

4. 13:1-18 亞伯蘭和羅得分手。
  亞伯蘭被趕出埃及之後,便向北折返,穿越南地回到伯特利和艾之間的山地,即他從前築壇的地方(12:8)。後來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爭奪草地,亞伯蘭寬宏大量地讓羅得先挑選土地,羅得選擇了肥沃的約旦河谷。後來,耶和華再次應許亞伯蘭,他的後裔將承受整個迦南地。

5. 14:1-24 亞伯蘭救回羅得。
  在羅得離開亞伯蘭並定居所多瑪之後,四王聯軍進攻約旦河谷,打敗當地的五王聯盟,並擄走羅得和他的家人。亞伯蘭得知侄兒在所多瑪被擄走之後,便率領一隻小部隊往北追擊入侵者,成功救回羅得,並奪取了許多戰利品。從亞伯蘭隨後與所多瑪王和撒冷王的交談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因為相信上帝的應許而對將來懷著美好的期望。雖然亞伯蘭以武力擊退強大的君王,但他拒絕靠武力成就上帝的心意,因此他不以武力征服迦南地。這段經文分為三部分: (1) 1-12節講述羅得被擄;(2) 13-16 描述亞伯蘭救回羅得; (3) 17-24節記載亞伯蘭會見所多瑪王和撒冷王。

6. 15:1-21 上帝與亞伯蘭立約。
  本章分為兩個緊密關聯的段落:1-6節記載亞伯蘭擔心自己仍然無兒無女;7-21節的重點是亞伯蘭想要得到上帝的憑據,確認自己的後代將來得著迦南地。就立國而言,這兩個要素都是至關重要的。上帝在12:2應許亞伯蘭,若滿足某些條件便能成為“大國”,現在上帝則藉著聖約保證這件事,雖然這個應許在亞伯蘭死後幾百年才成就。

7. 16:1-16 以實瑪利出生。
  撒萊急於想有後裔,便找使女夏甲代她懷孕生子,以解決她不能生育的問題。古代近東文獻曾記載這種習俗。後來撒萊和夏甲的關係緊張,導致夏甲出走。耶和華差遣一位天使勸夏甲回去,此時可能讓亞伯蘭以為,將要出生的以實瑪利就是上帝應許賜下的兒子(參17:18)。在神學意義上,這個情節強調上帝垂聽並察看世人,並且滿有憐憫。

8. 17:1-7 割禮之約。
  以實瑪利13歲時,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並宣告將與亞伯蘭及其後裔訂立一個永約。此約包括亞伯蘭將作多國的父,因此他要改名為“亞伯拉罕”。立約的記號是割禮。將來,上帝要與以撒而不是以實瑪利堅立此約,但以實瑪利將藉著割禮承受此約的部分祝福。本章的大部分內容記載上帝的宣告,集中描述上帝(4-8節)、亞伯拉罕(9-14節)和撒拉(15-16節)的角色。此約的性質和內容,均與只涉及將來立國的約(15章)不同。

9. 18:119:29 所多瑪的毀滅。
  第1819章是完整的敘事,分為若干個情節,主要圍繞著搭救羅得離開被上帝毀滅的所多瑪。這段經文分為三段:(1) 18:1-5,耶和華在幔利向亞伯拉罕顯現;(2) 18:16-33,亞伯拉罕為羅得一家求情; (3) 19:1-29,羅得被救離開所多瑪。

10. 19:30-38 羅得和女兒的關係。
  這是羅得一生中最後一段令人不齒的情節,講述他如何成為摩押人和亞捫人的祖先。這段情節與大洪水故事的最後一段情節有許多相似之處(9:20-27)。

11. 20:1-18 亞比米勒娶撒拉為妾。
  亞比米勒的行為,嚴重威脅到上帝成就亞伯拉罕從撒拉得子的應許。這個情節和早先法老帶走撒拉的情節(12:10-20)非常相似,可能作者假定讀者知曉前情。

12. 21:1-21 以撒出生。
  上帝的應許成就,撒拉為亞伯拉罕生子,取名以撒。在適當的時候,上帝吩咐亞伯拉罕送走夏甲和以實瑪利,確認以撒為亞伯拉罕的繼承人。雖然以撒的身份必以實瑪利尊貴,但上帝沒有忘記夏甲和她的兒子。

13. 21:22-34 亞比米勒與亞伯拉罕立約。
  亞比米勒承認亞伯拉罕大有能力,因此與他立約,以保護雙方。

14. 22:1-19 試驗亞伯拉罕。
  這段情節將上帝與亞伯拉罕不斷進行的互動關係推向高潮,並且上帝起了一個重要的誓。亞伯拉罕甘心樂意獻上兒子,使12:1-3有條件的應許得到無條件的保證。亞伯拉罕在經受試驗時,表明自己完全信靠上帝,尤其是在以撒的死與上帝給他的全部應許看似矛盾的時候。這段經文向原始讀者啟示了兩個真理: (1) 表明亞伯拉罕擁有怎樣的信心,並鼓勵以色列百姓效法;(2) 指出“代替”是“挽回祭”的要義之一,上帝將指示以色列獻上此祭(見22:13注)。這使以色列百姓更加明白,他們能夠生存,即使身在曠野,也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並且他們必須接受這個計劃。雅2:21-22指出,亞伯拉罕的這個行為使他的信心(根據15:6)得以“成全”,即得到完全且合宜的表達。這表明,雅2:21的“稱義”大概意指“顯為義”,而不是保羅通常說的“算為義”(見雅2:21注)。

15. 22:20-24 拿鶴的後代。
  創世記常以家譜來劃分重要的段落。這段經文就像一個小家譜,把亞伯拉罕的主要故事(12-22章),與幾個為亞伯拉罕生平事跡補遺的情節分開,包括撒拉的去世和埋葬(23章)、以撒娶妻(24章)和亞伯拉罕去世(25:1-11)。22:23特別提到利百加,以預告第24章發生的事件。當時亞伯拉罕派遣一個老僕人去巴旦亞蘭,從親戚中為以撒選妻。妾(22:24),見25:5-6注。

16. 23:1-20 撒拉的去世和埋葬。
  亞伯拉罕的故事已臨近尾聲,本章記載亞伯拉罕在希伯崙買下一個山洞,用來埋葬撒拉。亞伯拉罕買下這塊地,不僅使他的家族將來也能擁有這塊地,而且還標誌著他的後代與上帝應許賜下的迦南地(12:713:14-1715:18-21)有關聯。

17. 24:1-67 以撒娶妻。
  利百加成為以撒之妻的故事,是創世記最長的故事之一。作者展現出高超的敘事技巧,強調上帝掌控各個事件,他讓亞伯拉罕的僕人長途跋涉,從迦南來到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並被引到利百加面前。這段旅程從埋葬撒拉的希伯崙(23:19)開始,到利百加居住的拿鶴的城(24:10,屬哈蘭地區),沿著古時的路線大約有900公里。亞伯拉罕的僕人需要走大約21天:一個人獨行每天可以走40公里,比每天約走27-38公里的商隊要快。然後,利百加必須像亞伯拉罕一樣,憑信心離開本家和本地,前往迦南地嫁給素未謀面的以撒。創世記的原始讀者必定驚歎,原來上帝是這樣精心安排僕人忠心辦事,利百加積極回應僕人,以及使一些不太可能的事發生(如15節),來成就這樁婚姻。他們就能明白,雖然他們身在曠野,但那是上帝親手引領的結果。

18. 25:1-11 亞伯拉罕去世。
  從11:27開始的敘事到此結束。為了完成創世記的這一主要篇章,這裏加入一些關於亞伯拉罕的補充資料,並以其離世和埋葬作為結束。大多數細節並不重要,但卻使敘事更加完整。

19. 25:12-18 以實瑪利的家譜。
  在詳述以撒家族的事件之前,這段經文先簡述了以實瑪利十二個兒子的名字。他們後來成為阿拉伯的族長,成就了上帝在17:20 的應許。

(二)創25:1937:1 以撒的後代。
  新的開頭“……的後代,記在下面”,揭開創世記下一篇章的帷幕(見2:4注。這些章節主要記載以撒的後代,其中雅各是重中之重,因為創世記所記述的獨特家族是從他延續的。這段經文內容編排巧妙,採用了特別主題和鏡像模式的結構安排。

1. 25:19-26 以掃和雅各的出生。
  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介紹了以撒和利百加的孿生兒子,他們將成為2536章的主角。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出生的敘事採用了預告式的描寫,即他們的出生預示了事件的將來發展。

2. 25:27-34 以掃出賣長子名分。
  這段情節反映出以掃輕看其長子名份。儘管雅各因為利用哥哥的軟弱而應受責備,但以掃確實不在乎其長子名份。以掃作為家族的合法繼承人,卻不明白上帝應許藉著亞伯拉罕的特定後裔所要成就之事的重要意義。

3. 26:1-35 以撒住在基拉耳。
  這段經文記載的事件大概發生在亞伯拉罕死後,當時以掃和雅各還年輕。本章的許多情節非常類似亞伯拉罕的經歷。另外,本章還確認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已經傳遞給了以撒。

4. 27:1-45 以撒祝福雅各。
  創世記詳細記載了兩位族長去世前祝福他們長子的重要事件(27:1-4649:1-27)。在這個敘事中,以撒原本要祝福以掃,但利百加巧施詭計,幫助雅各得到長子的祝福。此事之所以會發生,不僅是因為以掃已將長子名份賣給了雅各(25:39-34),更是為了要成就25:23上帝的宣告,即大的要服事小的。雖然利百加行了詭詐,但經文只是記述她的行為,沒有對她表示寬恕或作出道德評論。雖然如此,原讀者會再次看到上帝憑著至高的權柄,利用各種行為(好的、壞的,和好壞參半的)來成就祂對各人的心意。

5. 27:4628:9 差遣雅各娶妻。
  這段經文記述雅各欺騙以撒之後發生的事,集中描述為雅各尋找一位合適的妻子,並且假定讀者知道26:34-35對以掃選妻的評價。以撒和利百加希望,雅各從他們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西北部的親屬中娶妻,他們給雅各的建議,轉而促成以掃另娶以實瑪利的女兒為妻

6. 28:10-22 雅各在伯特利。
  雅各藉著異夢遇見上帝,這個經歷對他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因為上帝宣告將來要藉著他來確立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後來雅各返回迦南時,再次經歷上帝與他相遇(32:22-32)。這兩件事都發生在雅各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即他離開迦南和返回迦南之時。

7. 29:1-14 雅各遇見拉結和拉班。
  這段情節和亞伯拉罕的僕人去巴旦亞蘭為以撒娶妻的情節(24章),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處。雖然兩次都是在上帝的帶領下在井旁相遇,但細節不盡相同。亞伯拉罕的僕人以禱告尋求上帝的指引,但這段經文卻沒有記載雅各禱告。利百加願意打水給駱駝喝,從而證明她是以撒未來的妻子;而雅各願意為拉班飲羊,確立了兩人的特殊關係。

8. 29:15-30 雅各娶利亞和拉結為妻。
  雅各前往巴旦亞蘭娶妻,最後娶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這段情節充滿諷刺意味。以前雅各假扮長子欺騙父親的祝福,現在他卻被舅舅拉班欺騙,娶了其長女利亞。之後,拉班答應把拉結嫁給雅各,但雅各必須再服事拉班七年作為聘禮。

9. 29:31-30:24 雅各的兒女。
  這段經文記載雅各的11個兒子和1個女兒的出生。雅各意外地娶了利亞,使得他的家庭關係變得非常緊張,但這不足為奇。拉班欺騙並操控雅各,導致他的兩個女兒常年不和。

10. 30:2531:18 雅各預備返回迦南。
  服事拉班14年後,雅各想要返回住在迦南的家人那裏,但拉班不願意,因為雅各的服事為他帶來很多財富。這段經文記敘的事件說明了上帝藉著雅各賜福別人的方式,但嚴格來說,祂只是賜福給那些祝福雅各的人。拉班惡待雅各,最終遭受虧損。

11. 31:19-55 拉班在基列指控雅各。
  雅各害怕拉班阻止他離開巴旦亞蘭,於是趁岳父出去剪羊毛時逃走。拉班發現後便追趕雅各,後來在基列山追上他。雙方進行控訴和反訴,最後簽署條約以保護雙方的利益。

12. 32:1-21雅各準備再見以掃。
  雅各和拉班和平分手後,準備迎見素來與他不和的哥哥以掃。雅各心中忐忑,20年前自己為了躲避以掃加害而逃走,現在哥哥會怎樣待他呢?雅各做了充分準備,希望與哥哥和解。

13. 32:22-32雅各在毗努伊勒遇見上帝。
  這段經文記敘雅各在夜間遇見上帝。這次不尋常的相遇改變了雅各,宣告他要作他弟兄的主(27:29),因此雅各的態度如此恭順,值得留意。

14. 33:1-20 雅各與以掃和解。
  雅各在毗努伊勒遇見上帝後,立即與以掃和解。以掃深情地擁抱弟弟,加上雅各畢恭畢敬,促成這次歡喜的團聚。

15. 34:1-31 底拿受辱。
  雅各剛剛回到迦南,就遇到一件威脅整個家族未來安危的事。底拿被示劍強暴當然不可饒恕,但西緬和利未對示劍的報復,遠超過那暴行所當受的懲罰。儘管兩兄弟不肯承認自己有錯,但雅各清楚地知道他們的行為已經威脅到整個家族。另外,割禮本是上帝用來賜福的儀式,這次卻帶來死亡和毀滅。作者在記敘所有這些事情時,隻字不提上帝。

16. 35:1-29 雅各遷往希伯崙。
  雅各從示劍遷往伯特利,最後來到希伯崙,其父以撒仍然在。在此旅途中發生了許多事件,有些結束了前面的故事,有些則預示創世記後面故事的發展。本章用以撒的死作為結束,標誌著一個世代過去,同時預備下一個世代開始。伯特利和毗努伊勒的經歷改變了雅各,現在他有能力接續父親的位置,使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得以延續下去。

17. 36:137:1 以掃在以東的後代。
  本章基本上以類似家譜的形式,簡要記述了以掃和他的後裔。這些簡略的信息表明作者對以掃不感興趣,接著是詳細地記敘更加重要的雅各的後裔。25:12-18也採用了類似的編排,先簡要記載以實瑪利的後代,然後以較長篇幅詳述以撒的家族。本書作者通常先寫次要人物,然後再詳述獨特家族的主要人物。這裏特別關注以掃後裔中的“族長”和“君王”,他們與西珥的原住民何利人同住。以掃的後代後來控制了西珥,並將它改名為“以東”。

(三)創37:250:26。雅各的後裔。
  這是創世記最後一個段落,進一步論述亞伯拉罕所出王裔的主題。王權起初歸於約瑟,後來傳給小兒子以法蓮,但未來的君王出自猶大的後裔。約瑟直接繼承了族長的應許,他擔任埃及宰相期間,為多人帶來上帝的賜福。但創世記預示了一個時代,那時以色列的領導地位將由以法蓮支派轉到猶大支派(見詩78:67-68)。原讀者從這記述中知道自己怎樣來到埃及,即上帝奇妙地藉著人的惡行和德行來成就祂的心意(參50:20)。

1. 37:2-26 約瑟被賣為奴。
  約瑟是雅各的第十一個兒子,但父親給他的特權就像他是長子一樣。約瑟因夢見自己為王而進一步激怒了哥哥們,他們不能接受將來被約瑟轄制,因此趁著一次機會就把他賣往埃及為奴。

2. 38:1-30 猶大和她瑪。
  本章涉及性的內容很可能讓讀者深感震撼,其中提到遺精在地和召妓。猶大和她瑪之間亂倫的關係雖然令人難受,並且打斷了約瑟在埃及的故事敘述,但它卻是創世記重要的環節,因故事集中在猶大後裔的延續,並以雙胞胎的出生作為結束,原本要先出生的卻被弟弟搶先了。根據前述情節,這裏強調猶大家族將藉著法勒斯(29節)的後裔獲得重要地位。後來,49章記載王權將歸於猶大的後裔,並且聖經故事也揭示了大衛王朝出自法勒斯(見得4:18-22)。本章雖然暴露出猶大的極度敗壞,但也記載他的生命發生重大改變。這在約瑟的其餘故事情節中也顯明出來。另外,猶大的敗壞和約瑟的貞潔(39章)形成鮮明對比。約瑟為了持守貞潔而受苦,但他的義行卻正是給外邦人帶來祝福的合宜方式。

3. 39:1-23 約瑟在埃及。
  約瑟雖然在埃及,但上帝與他同在,使波提乏和監獄長都喜愛他。約瑟不肯與波提乏的妻子同寢,因此被誣告入獄,這顯示他為人正直,絕不妥協。這段敘事暗示,上帝與約瑟同在是因為約瑟委身上帝。

4. 40:1-23 約瑟和王的囚犯。
  本章記載約瑟入獄一段時間之後所發生的事。兩位大臣因得罪法老而入獄。靠著上帝的幫助,約瑟為他們解夢,預言其中一位會官復原職,另一位則要被處死。此事為約瑟後來出獄替法老解夢埋下伏筆。

5. 41:1-57 約瑟為法老解夢。
  這段冗長的情節詳述約瑟怎樣從監獄裏的囚犯奇妙地變為埃及宰相,地位僅次於法老。這個轉變的核心是約瑟能為法老解夢,指出這些夢預言七年豐收後將有七年饑荒。此事極其重要,因為約瑟的哥哥們正是因為饑荒才來到埃及的。法老立刻發現約瑟具有上帝賞賜的治國才能,因而提拔他。約瑟在本章多次宣告上帝賜給他特殊的才幹。

6. 42:1-38 哥哥們首次往埃及。
  迦南缺糧迫使雅各打發兒子前往埃及買糧,但把約瑟的弟弟便雅憫留在家裏,他怕連這個兒子也失去。約瑟終於再次遇到哥哥們,但他故意隱藏身份。約瑟控告他們為奸細,然後留下西緬作人質,並打發其他人回迦南去,要他們把便雅憫帶來。雅各當然對此極不情願。

7. 43:1-34 約瑟的兄弟們返回埃及。
  持續的饑荒終於迫使雅各讓兒子們帶著便雅憫去埃及。返回埃及時,他們竟獲邀到約瑟的家吃飯。眾兄弟感到驚訝,猜測這可能是陰謀,會因為口袋裏的錢而扣押他們當奴隸。約瑟藉著豐盛的筵席向兄弟們表明身份(44章)。

8. 44:1-34 便雅憫被指控偷竊。
  約瑟仍向兄弟們隱藏真實身份,飯後便打發他們離開。但是,他吩咐人將銀杯放到便雅憫的口袋裏,作為告他偷竊的證據。後來真的在便雅憫的口袋裏找到杯子,兄弟們被迫折返,再次面對約瑟。當約瑟威脅要扣押便雅憫時,猶大情詞迫切地懇求,情願代替便雅憫作為約瑟的奴隸。從前猶大提議賣約瑟為奴,如今他的品格已大大改變。

9. 45:1-28 約瑟和兄弟們相認。
  聽到猶大的話,約瑟難以繼續抑制自己的情感,就向兄弟們表明自己就是約瑟,這讓他們驚惶不已。約瑟以很長的一段話來消除哥哥們的罪惡感,強調上帝為了保存全家的性命而差遣他來埃及。由於饑荒還要持續五年,約瑟便讓兄弟回到迦南把全家接到埃及。作者沒有評論約瑟對待兄弟們的計謀是否正確,我們也不清楚摩西期望讀者有何感想。大概他更關注事情的結果:哥哥們終於承認他們在賣約瑟的事情上犯罪,也開始關心父親和弟弟。另外,這促使他們與約瑟和解。原讀者會看到勇敢的自我犧牲與和解的價值,不僅要體現在家族層面,而且也要體現在上帝全體百姓的層面。為了配得過他們所蒙的恩召,他們必須積極踐行這種價值觀。

10. 46:1-27 雅各全家下埃及。
  這段經文分為兩部分:雅各遷往埃及的路線(1-7節);按照家譜記載當時遷居埃及的雅各家族成員(8-27節)。

11. 46:2847:12 雅各家族定居埃及。
  約瑟運用上帝所賜的管理才能,確保其家族安居埃及。約瑟先前已選定歌珊地為最合適的住處(見45:10注),後來他藉著巧妙的預備和外交手段,使法老同意他們定居此地。

12. 47:13-26 約瑟監察並應對埃及的饑荒。
  這段經文詳述約瑟如何處理埃及及全地的饑荒,使百姓得以存活,並臣服於法老。

13. 47:27-31 雅各要求葬在迦南。
  當埃及人在饑荒中掙扎求生存時,雅各家族卻日漸昌盛。雅各要求葬在迦南,並強調那裏才是他家族的未來。

14. 48:1-22 雅各祝福約瑟、以法蓮和瑪拿西。
  雅各年邁,將要離世,他給眾子祝福。本章特別記載雅各給約瑟和他兩個兒子瑪拿西與以法蓮的祝福。緊接著他把其他兒子都叫到床邊,給他們祝福(49章)。4849章雖然緊密相連,但48:1-22將約瑟和他的小兒子以法蓮與其他所有兄弟分別開來。值得注意的是,以法蓮從雅各得到長子的祝福,表明貫穿創世記的特殊家族將藉著以法蓮的後裔傳承下去(見“導論”:救恩歷史概要)。第48章的許多內容讓人想起當年雅各的父親以撒給他的祝福(27:1-40)。
15. 49:1-28 雅各祝福12個兒子。
  雅各在快要離世時祝福每一個兒子,其中反映了各人過去的行為,並預言他們的後代將怎樣興盛起來。雅各從長子到幼子依次祝福,只有一個例外,他清楚預言猶大和約瑟將在眾兄弟中出類拔萃,對兩人的祝福幾乎占了一半篇幅。雅各使用詩歌的異象和語言宣告祝福,有時語帶雙關,因此他的話有時很難準確解釋。

16. 49:2950:14 雅各的死和安葬。
  這段經文主要記敘雅各的去世和安葬,分為兩部分:雅各囑咐眾子要將他葬在迦南(49:29-33);雅各的眾子實現他的願望(50:1-14)。雅各想要葬在希伯崙,表明他相信上帝的應許,知道他後裔的未來是在迦南而不是埃及。

17. 50:15-21 約瑟安慰哥哥們。
  安葬雅各後,哥哥們害怕約瑟會因他們過去惡待他而報復。

18. 50:22-26 約瑟的死。
這段經文幾乎隻字未提約瑟最後60年在埃及的生活。創世記的結尾除了簡述幾個孩子的出生之外,主要記述約瑟的離世。隨著約瑟在地上的日子快要終結,經文開始展望未來,預示上帝將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返回迦南地。